正在播放:第2天(太10-16)-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4次)

第2天(太10-16)

马太福音10章

耶稣差遣十二使徒

10:1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  

10:2  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10:3  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  

10:4  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10:5  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马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  

10:6  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10:7  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  

10:8  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  

10:9  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  

10:10  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10:11  你们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

10:12  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  

10:13  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10:14  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10:15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警戒勉励

10:16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10:17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  

10:18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  

服侍主之艰难

10:19  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10:20  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10:21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  

10:22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10:23  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

10:24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  

10:25  学生和先生一样,仆人和主人一样也就罢了。人既骂家主是别西卜(注:“别西卜”是鬼王的名),何况他的家人呢!  

10:26  所以,不要怕他们。因为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

10:27  我在暗中告诉你们的,你们要在明处说出来;你们耳中所听的,要在房上宣扬出来。

10:28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10:29  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  

10:30  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  

10:31  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10:32  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   

10:33  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10:34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10:35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10:3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10:37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10:39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服侍主的赏赐

10:40  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10:41  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  

10:42  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  

马太福音11章

11:1  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施洗约翰差人问主

11:2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做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  

11:3  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11:4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11:5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 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11: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稣称赞施洗约翰

11:7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  

11:8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  

11:9  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11:10  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11:11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11:12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11:13  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11:14  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  

11:15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11:16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  

11:17  ‘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  

11:18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   

11:19  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注: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  

耶稣责备那些城的人

11:20  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11:21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11:22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11:23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注: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 ?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它还可以存到今日。  

11:24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11:25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11:26  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11:27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11:28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11: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11:30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马太福音12章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12:1  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  

12:2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  

12:3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12:4  他怎么进了 神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独祭司才可以吃。   

12:5  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  

12:6  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12:7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12:8  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在安息日治病

12:9  耶稣离开那地方,进了一个会堂。  

12:10  那里有一个人枯乾了一只手。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  

12:11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  

12:12  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  

12:13  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  

12:14  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12:15  耶稣知道了,就离开那里。有许多人跟着他,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  

12:16  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  

12:17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  

12:18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12:19  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  

12:20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12:21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驳倒法利赛人的谗言

12:22  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巴又能说话,又能看见。  

12:23  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  

12:24  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啊。 ”  

12:25  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埸;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  

12:26  若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  

12:27  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

12:28  我若靠着 神的灵赶鬼,这就是 神的国临到你们了。  

12:29  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

12:30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亵渎圣灵的不得赦免

12:31  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12:32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  

12:33  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因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树。  

12:34  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12:3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  

12:36  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  

12:37  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12:38  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  

12:39  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  

12:40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12:41  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  

12:42  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12:43  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  

12:44  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乾净,修饰好了,  

12:45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信者皆为亲属

12:46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  

12:47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12:48  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12:49  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12: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马太福音13章

撒种的比喻

13:1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13:2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13: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13: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13: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13: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乾了;

13: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13: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13:9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用比喻的因由

13:10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13:11  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13:12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13:13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13:14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13:15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13:16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解明撒种的比喻

13:18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13:19  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13:20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  

13:21  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13:22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13:23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稗子的比喻

13:24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人撒好种在田里,  

13:25  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13:26  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13:27  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13:28  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13:29  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13:30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芥菜种的比喻

13:31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13:32  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面酵的比喻

13:33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像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13:34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13:35  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解明稗子的比喻

13:36  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13:37  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13: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13:39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13:40  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13:41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13:42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13:43  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藏宝于田与寻珠的比喻

13:44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13:45  天国又好像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13:46  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13:47天国又好像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

13:48  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13:49  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  

13:50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13:51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  

13:52  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13:53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13:54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13:55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注: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  

13:56  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13:57  他们就厌弃他(注:“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13:5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马太福音14章

约翰责备希律被斩

14: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  

14: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14: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 

14:4  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14: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14: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14: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14: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14: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14: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14:12  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给五千人吃饱

14:13  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

14: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14: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14:16  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  

14:17  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  

14: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14:19  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14: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14: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

耶稣履海

14: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14:23  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  

14:24  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14: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14:26  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14: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14:28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14: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14:30  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14: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14: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 神的儿子了。”  

14:34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14:35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  

14:36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穗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马太福音15章

礼上的污秽

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15:2  “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 神的诫命呢?  

15:4  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 神的诫命。  

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注:“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心里的污秽

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  

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渎,  

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耶稣夸奖迦南妇人的信心

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15: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15: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15:26  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15:29  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  

15:30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15:31  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 神。  

给四千人吃饱

15: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15: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15:34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15:35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15:36  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15: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15:38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15: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马太福音16章

求主显神迹

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16:2  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16:3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16:4  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认耶稣为基督

16:5  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  

16: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16:7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  

16:8  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16:11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16:12  门徒这才晓得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16:13  耶稣到了凯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人子是谁(注:有古卷无“我”字)?”  

16:14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16:15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 神的儿子。”  

16:17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注:“权柄”原文作“门”)。  

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16:20  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预言受难复活降临

16:21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16:22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16:23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当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从主

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16:2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注:“生命”或作“灵魂”。下同),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提要:1基督差遣他的十二使徒出去,使他们有能行神迹的能力,5给他们告诫,教导他们,16针对逼迫安慰他们:40并且应许那些接待他们的人必蒙福。


耶稣拣选十二使徒

太10:1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

【本会注释】

叫了……来。关于差遣十二个门徒的记载开始于太9:36(见对该处的注释)。此处给出的指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特别适用于马上就要进行的这次旅行传道的勉言(太10:5-15),第二部分更为普遍性的适用于所有为基督和他的国度事工出去作工之人的勉言(第16-42节;见《历》第三十五章)。见对太24:3的注释。

他的十二个门徒。无论是按名字还是按一个群体,这都是马太第一次提到那十二个门徒。从“他的十二个门徒”这种说法可以显然看出,马太承认那十二个人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之前,就早已作为一个正式的团体被接受了。应该注意的是,马太并没有说那十二个人是在当时被指定为使徒的,而只是说耶稣把他们“叫了来”,预备差他们前去传道医病。

权柄。希腊文exousia,直译是,“权威”(见对路1:35的注释)。那十二个人既领受了这里所说的行神迹的权柄,也领受了“传”天国福音的权柄(太10:7)。门徒们先前似乎只是协助耶稣,并没有行过神迹,也没有公开教导过(见《历》第三十七章)。

病。见对太4:23的注释。


太10:2 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本会注释】

名。关于那十二个人每个人的名字,见对可3:16-19的注释。

使徒。直译是,“发出去的人们”。关于那十二个人被指定为“使徒”,见对可3:13-19的注释。


太10:3 腓力和巴多罗买,多马和税吏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

【本会注释】

利拜乌。也可以引用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证明支持读作“达太”,“称作达太的利拜乌”,或者“称作利拜乌的达太”(见对可3:18的注释)。


太10:4 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本会注释】

迦南人。该词在这里的意思“奋锐党人”,和迦南地无关(见对可3:18的注释)。


耶稣差遣十二使徒

太10:5 耶稣差这十二个人去,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

【本会注释】

这十二个人。迄今一直在耶稣的传道中帮助他的这十二个人(见《历》第三十七章),现在要被差出去独自作工了。他们在公元29年夏天已被正式指定为门徒了(见对太5:1的注释),可能至多也就在六个月前(见对太9:36的注释)。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很可能在公元29年晚春蒙召作了专任门徒(见对路5:1的注释)。这四个人中有三个人—只有雅各除外—与腓力和巴多罗买自从公元27年晚秋以来曾一直是兼任的门徒(见对约1:35-45的注释)。这十二个人都曾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中与耶稣同在,很可能是在公元29年晚夏或早秋期间(见对太9:35;路8:1的注释),所以就有机会观察基督作工的方法,聆听他的教导,并且得益于他有时私下给门徒们的指示。现在这十二个人被差出去亲自作工了(见可6:7;见对太3:14的注释),他们是两个两个地出发的,弟兄与弟兄连手,朋友与朋友作伴(《历》第三十七章)。

外邦人的路。或“外邦人的大道”,意指主要通向外邦社会的大道。例如,这十二个人不要访问低加波利的任何一座城,因其大部分人口都是外邦人。这个限制的根据很可能是,只要有机会为犹太人作工,耶稣就不愿做任何会不必要地使他们对他产生偏见的事。而且,门徒们自己也没有准备好去为外邦邻舍作工,而且他们与所有犹太人共有的偏见无疑会有效地阻碍他们原本不情愿付出的努力。将近一年后,当七十人被派出作工时,耶稣就没有吩咐他们不可在外邦人中作工了;实际上,他们是在撒玛利亚人中开始工作的(见《历》第五十三章)。到那时情况已经改变了;耶稣本人既已被加利利人拒绝了,就为撒玛利亚人和外邦人作工,并且指示门徒们也这样做(见太28:19,20;徒1:8)。

撒玛利亚人的城。关于撒玛利亚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18,45页。在雅各井旁,耶稣曾主动向撒玛利亚的叙加发出一个邀请,相信他是弥赛亚(见约4:4-42)。然而,经上并没有记载耶稣到现在为止曾为撒玛利亚人作过任何更多的服务。

关于允许这十二个人去访问之地的最后一个限制,仅限于基督曾亲自访问过的那些城镇和乡村(《历》第三十七章)。


太10:6 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本会注释】

迷失的羊。在旧约圣经中,以色列经常被比喻为羊,他们的领袖们被比作牧人(见结34:2-16等)。在耶50:6中,上帝说到他的百姓作了“迷失的羊”。以赛亚说到那些在罪里徘徊的人都“如羊走迷”(赛53:6)。耶稣把自己描绘为一位牧人,并把那些听他声音人描绘为他圈中的羊(见约10:1-16)。

“上帝的道先”讲给犹太人“原是应当的”,只是当他们拒绝了这道时,基督和使徒们才转向外邦人去了(见徒13:46;18:6;28:28)。当基督最后一天在殿里教训人的时候,他在凶恶园户的比喻中,把这个基本的事实摆在了犹太领袖们面前(见太21:41,43)。


太10:7 随走随传,说‘天国近了!’

【本会注释】

传。希腊文kērussō,“传达”,“宣布”(见《历》第三十七章)。

天国。见对太4:17的注释。


太10:8 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的得来,也要白白的舍去。

【本会注释】

医治病人。基督列举了门徒们经常看见他行过的各种神迹。他所做的,他们都要做。鬼魔们,甚至死亡本身都要顺服他们。

你们白白地得来。术士西门曾想用钱买神圣的能力(徒8:18-24),但却获悉上帝的恩赐是无法用钱买到的。凡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地取生命的水喝(见启22:17)。门徒们不应利用传福音得利,但是同时他们却要记得“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见对太10:10的注释)。


太10:9 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

【本会注释】

带。希腊文ktaomai,“取得[靠自己的力量]”或“获得[靠自己的力量]”。他们要凭着信心出发,确信他们的需要必会得到供给。他们为旅行所作的准备必须简单,不能让任何事物转移他们从事所指派给他们的任务的精力。在旅行中,当有人愿意款待他们时,他们就可以接受(见第10-13节),但是不要指望或接受超过他们急需的礼物。换句话说,他们不可利用他们的服务得利。

铜。译作“青铜”或“铜币”更好些(见对出25:3的注释)。

腰带。来自希腊文zōnē,“带子”或“腰带”,用来将“斗篷”(希腊文himation)或外衣束在身上(见对太5:40的注释)。古人通常把钱带在zōnē里。


太10:10 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本会注释】

口袋。希腊文pēra,“大皮袋”或“旅行袋”;经常被旅行者们用来携带食品或衣服。

褂子。希腊文chitōnes,“束腰外衣”,或内衣,外衣的意思只是大衣里的上衣(见对太5:40的注释)。门徒们只能带着他们穿着的衣服。他们的穿戴要象普通农民,因为他们要在普通农民中间工作,与他们合一。这样他们的工作会更为有效。

鞋。直译是,“便鞋”。根据可6:9,门徒们在这次旅行中要穿着鞋,所以似乎马太的意思是说,他们不要额外带上一双鞋(见路10:4)。

拐杖。在马可福音(可6:8)的对观经文中,他们蒙指示“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可能马太有意强调他们不要为这次旅行额外准备什么东西(见对第9节的注释),在这里的意思是说没有拐杖的门徒不要考虑有必要去找一个带上。

工人。或“劳动者”。门徒们本身就是他们应当求庄稼的主派到世上收割庄稼的“工人”(见太9:38)。

饮食。希腊文trophē,“营养品”或“食物”(见对太3:4的注释)。路加在记述对那七十个人的指示时(路10:7),使用的misthos,“工价”。请比较保罗关于福音工作者的立场(提前5:18)。


太10:11 你们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

【本会注释】

谁是好人。即,受其同城的人尊重并尊敬的人。与“好人”同住会有几点好处。其中最重要的,首先就是会引发那城里其他人的信心。

就住在他家。给那七十个人的指示特别禁止他们“从这家搬到那家”(路10:7),就是说,当他们留在一座城镇或乡村的时候,不可在不同的家庭接受款待(见《历》第三十七章),因为这会妨碍他们的工作。“从这家搬到那家”还可能会使人们以为这暗示着第一家东道主没有善待他们和他们的信息,并且不再希望与他们有任何关系了。反之,“住”在一个地方则意味着他们很稳定名声好。


太10:12 进他家里去,要请他的安。

【本会注释】

进他家里去。直译是,“当你们正进去的时候。”问安与进去是同时发生的。虽然这个指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适用于门徒们寄宿的家庭,但也包括他们作工期间所访问的一切家庭。门徒们应当挨家挨户地作工,在那个时候,不可进会堂召集众人举行公众礼拜。

要请他的安。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读作“要说,愿这家平安。”


太10:13 那家若配得平安,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若不配得,你们所求的平安仍归你们。

【本会注释】

那家若配得平安。即,那家若通过乐意接待你们表示好客。

你们所求的平安。换句话说,就是在跨进门槛时发出的祝福(见对第12节的注释)要因门徒们在那家以及他们在那家受到的欢迎得到证实。否则,那家就决不会受益于那已说出的祝福了。


太10:14 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本会注释】

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在门徒们遭遇不友好接待的地方,他们不应浪费时间,而要赶紧去找那些会高兴地接待他们的人。在离开一家或一城时所作的这个动作,并不意指一种无礼的行为,而是一种庄严的抗议。通过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门徒们只是对百姓说:“你们必须完全为你们的决定负责”。


太10:15 我实在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本会注释】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还容易受呢。所多玛和蛾摩拉未曾像加利利和犹太一样,享有基督亲自传道的机会。在上帝面前,人们要为已经临到他们的所有的真理亮光负责,因为所有人都要据此受审判(见诗87:4,6;雅4:17;见对约15:22,24的注释)。

所多玛。关于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恶与刑罚,见对创18:17-23;19:1-27的注释。所多玛和她的命运成了一种背道和神圣审判的典型(见赛1:9;结16:48-50)。基督在多种场合这样提到过它(见太11:23,24;路10:12;17:29,30),在新约圣经中的别的地方,它也这样出现过(见罗9:29;彼后2:6;犹7;启11:8)。

审判的日子。见对太3:12的注释。


将遇到的迫害

太10:16 “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

【本会注释】

看哪。在结束了他对那十二个人关于特别应用于迅即摆在他们面前的这次使命的各点劝诫之后(第5-15节),耶稣现在转向了一个更为普遍性的问题,并且给出了基督徒工人们到时间结束时都适用的指示(第16-42节;见《历》第三十七章)。

如同羊。见对第6节的注释。为基督作工的人应当展示出羊特有的某些特性,特别是与别人交接时的温柔。请比较“驯良如鸽子”这种表达方式。

灵巧像蛇。福音工人们必须机敏,见机行事,明白在所计划采取的行动方针中可能涉及的危险与困难。他们应当行事精明,谨慎处理困境。他们要看穿恶人的计谋,自己并不实行那些计谋。然而,蛇特有的某些特性是他们不应效法的,就象他们不应效法羊的所有特性一样。当他们运用蛇的机敏时,却不要效法蛇的狡猾。

驯良。希腊文akeraios,“纯粹的”,所以是“无辜的”或“简单的”。基督徒工人们在灵巧像蛇时,还要象鸽子一样没有狡诈或诡计。


太10:17 你们要防备人;因为他们要把你们交给公会,也要在会堂里鞭打你们,

【本会注释】

防备。希腊文prosechō,“留意”。基督现在提出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基督徒工人们在作工时应当表现出的灵巧;他应当“防备人”,即,防备那些思想不受圣灵引导的人,因为这种人在较大或较小的程度上都在对撒但的提示作出响应。

公会。即,当地的法庭或小议会,据认为有23个成员组成(见对太5:22的注释)。这种当地的法庭除了耶路撒冷之外,在各种各样的犹太居民区内都能找到,大议会是在耶路撒冷召开的。

鞭打你们。执事,或chazzan通常是执行鞭打的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6页)。摩西律法有关于鞭打的规定(申25:1-3)。四十下是最大数量的刑罚。惯例是不超过39下—留下最后一鞭意味着怜悯。保罗受过这种待遇五次(林后11:24)。


太10:18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缘故被送到诸侯君王面前,对他们和外邦人作见证。

【本会注释】

诸侯君王。在基督教早期,象彼拉多、腓力斯、非斯都、及迦流这样的地方长官们,都审问过关于基督徒工人们被控告为无政府主义者和闹事者的案子。希律安提帕、希律亚基帕第一、尼禄、以及多米田都是基督徒们曾被迫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君王和皇帝。

为我的缘故。第19节的应许只适用于基督徒们由于信仰和传道活动的缘故被控告的时候,而不适用于他们从事不正当活动的时候(见彼前2:19,20)。

反对他们。译作“对他们”更好些,意思是“在他们面前”。许多“诸侯和君王”以及较低的官员都没有机会听闻真理,除了在他们的公职迫使他们去听、去观察真理的原则给那些被带到他们面前之人的生活带来的影响的时候。


太10:19 你们被交的时候,不要思虑怎样说话,或说什么话。到那时候,必赐给你们当说的话;

【本会注释】

思虑。希腊文merimnaō,“担忧”,“关怀”或者“[因挂虑而]不安”(见对路10:41的注释)。基督在这里并不是宽恕基督教信徒们在学习圣经方面的疏忽冷淡不关心,因为基督徒应当“常作准备”,为自己信仰的缘由作出回答(彼前3:15)。我们应当日复一日忠心地侍奉上帝,“不为明天忧虑”(太6:34)。当问题出现时,我们应当信靠上帝的恩典去对付它们,然而同时我们也应最热切地留心研究上帝已显示的旨意,以便为临到的一切境遇做好准备。


太10:20 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乃是你们父的灵在你们里头说的。

【本会注释】

因为不是你们自己说的。基督徒工人们必须从不忘记他们是作为基督的代表或者大使说话(见林后5:19,20),也决不要在真理的伪装下提出自己的理论。要是他们敢于这样做,就会被公正地归于假先知一类(见对太7:15的注释)。

在你们里头。即,通过你们,或者藉着你们。


太10:21 弟兄要把弟兄,父亲要把儿子,送到死地;儿女要与父母为敌,害死他们;

【本会注释】

弟兄。直译是,“一个弟兄”,或就只是“弟兄”。基督徒要尽可能地“与众人和睦”(罗12:18),并要做出真诚而坚忍地努力,不仅为要与家人和睦相处,而且要尽可能地赢得他们归向基督(见林前7:13-16)。


太10:22 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本会注释】

被众人恨恶。那些其生活证实了基督和福音真理之能力的人常常被人恨恶,但他们必须小心,免得以恨报恨。凡敬虔度日的人都可以预料到逼迫(见约16:33;提后3:12),原因是那些行恶的人,怨恨基督代表们的敬虔生活,对他们的道路所内含的谴责(见约壹3:12)。那些故意使自己的生活与他们知道是正确的原则不一致的人,一般会避免与那些品格正直的人结交。

为我的名。见对第18节的注释。

忍耐到底。显然,在抵达终点前放弃赛跑的人决不能指望得到奖赏。参加赛跑与坚持到底对获胜这场比赛都是必要的。开始走基督徒的道路还不够,我们必须坚持走这条路,“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腓1:6)。我们必须“定意”完成上帝注定要我们完成的事业,正如耶稣所做的一样,他是我们“信心的创始成终者”(见路9:51;来12:2)。


太10:23 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

【本会注释】

逼迫你们。见对太5:10-12的注释。

逃到。在某些环境下,逃跑表现出怯懦,在另外的场合却显示出审慎(参第16节的注释)。决定性的因素乃是为了天国这个最终结果,而不是为个人的方便或人们会怎么想。当在一个地方工作没有效果时,天国的大使们就有充分的理由赶紧去另一个地方工作,盼望在那里发现有愿意听从的人。

为了受逼迫而受逼迫并没有任何价值,好像它在天国的案卷中是一种赚得的功劳似的。基督在他的传道中多次示范了他此时交付这十二个人的原则,从而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在哪种环境下应用这个原则的例证。在毕士大治好了那个瘫子后,当他被犹太议会拒绝时,他就退往加利利去了(见对太4:12的注释),在后来的场合,他同样地从拿撒勒转移到了迦百农(见对路4:30,31的注释),从加利利转到了腓尼基(见对太15:21的注释),从马加丹转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太16:1-13),从犹太转到了以法莲(约11:53,54)。当司提反被石头打死后,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受逼迫时,他们分散到了各处—“去传道”(见徒8:1-4)。

以色列的城邑。因为应用在基督时代,所以这个词似乎指的并不是地理或政治上的意义,而是与以色列的百姓有关(见太8:10;路2:34;约3:10;徒2:22等)。

人子就到了。耶稣在这里可能是概括地对所有基督徒说的,表明必有要作工的园地,必有人甘心接受这信息,直到“这天国的福音传遍天下”(见太24:14;《证》第六册原文第478页)。


太10:24 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

【本会注释】

学生。基督的这句话很可能是当时流行的一句箴言。除了亚兰语外,它在别的语言里也出现过。

先生。希腊文didaskalos,“教师”。同一个希腊词被用在第25节的开头。


太10:25 学生和先生一样,仆人和主人一样,也就罢了。人既骂家主是别西卜(别西卜:是鬼王的名),何况他的家人呢?”

【本会注释】

家主。希腊文oikodespotës,“房子的主人”(见对路2:29的注释)。即,基督—继续太10:24中的思想。

别西卜。并不确定这个词就是以革伦的苍蝇神“巴力西卜”(见对王下1:2的注释)还是“别西卜”,在亚兰文中的意思是“住处的主”。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可以被引用,支持读作“别西卜”(见对太12:24的注释)。


不要惧怕

太10:26 “所以,不要怕他们;因为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

太10:27 我在暗中告诉你们的,你们要在明处说出来;你们耳中所听的,要在房上宣扬出来。

【本会注释】

在暗中。意思很可能是在身份相当低微的门徒们的小范围内。

在明处说出来。很可能指的是门徒们要广泛传播他们私下学到的真理的教训。

耳中。与本节第一部分中的“暗中”对等。

在房上。比喻他们要广泛传扬福音,与“在明处说出来”对等。他们不可通过沉默与妥协换取和平。


太10:28 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本会注释】

杀。那些“杀身体”的当然是第18-25,36中提到的逼迫者们。只有上帝才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掉”。关于逼迫,见对太5:10-12的注释。

灵魂。希腊文psuchē,“呼吸”,“生命”或“灵魂”。Psuchē(复数是psuchai)在新约圣经中有40次被译为“生命”,显然有一般被归为“生命”的那个词的意思(见太2:20;6:25;16:25等)。它有58次被译为“灵魂”(见太10:28;11:29;12:18等)。在这些场合,有些的意思仅仅是“人”(见徒7:14;27:37;彼前3:20等)。在别的场合,它被译为或相当于某个人称代名词(见太12:18;林后12:15;见对诗16:10的注释)。有时它指情绪(见可14:34;路2:35等),指天生的食欲(见启18:14),指心志(见徒14:2;腓1:27)或内心(见弗6:6)。psuchē这个词本身丝毫没有暗示一个在身体死后还能活着因此是不朽的有意识的实体这种意思。在圣经中用到psuchē时,没有一处指的是一个离开身体还能存在的有意识的实体。圣经一点儿也不知道一种据推测离开身体还能活着的有意识的灵魂。关于希伯来文nephesh,同义的希腊文是puschē,见对王上17:21;诗16:10的注释。这两个词可以完全互用。

地狱。希腊文geenna(见对太5:22的注释)。


太10:29 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

【本会注释】

麻雀。希腊文strouthia,意思是任何小鸟,虽然特别用于麻雀。现今,在东方的集市上,一般都有野生小鸟售卖。

一分银子。希腊文assarion,源自拉丁词as的一个小词,1/16罗马便士,即,一个普通劳工一天工价的1/16(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9页)。

掉在地上。在路加福音的对等经文中,说的是:“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忘记”(路12:6)。

若是你们的父不许。即,若没有上帝注意到它。如果他注意一只麻雀的受伤与死亡,更何况他自己儿女们的受伤或死亡呢!


太10:30 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

【本会注释】

就是你们的头发。没有人曾对自己有那么大的兴趣,竟然去数自己头上的头发。造我们的主远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


太10:31 所以,不要惧怕,你们比许多麻雀还贵重!”


在人的面前承认基督

太10:32 “凡在人面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认他;

【本会注释】

认我。直译是,“承认在我里面”,这是因为一种与基督合而为一的感觉。当我们住在他里面并且他也住在我们里面时,我们对他的信仰声明才必“结果子更多”(见约15:1-8)。基督在进入客西马尼园之前,曾为这一亲密的伙伴关系祈求(见约17:23)。那些在人前为基督作见证的人,乃是他能在父面前为他们作见证的人。耶稣现在是我们的见证人,我们在天父面前的大使,就像我们在人面前是他的见证人和大使一样。


太10:33 凡在人面前不认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认他。”


做门徒的代价

太10:34 “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本会注释】

不要想。耶稣在这里消除了某些门徒们显然怀有的错误看法,以为他们要带给人的信息只会导致和谐。如果他们挨家挨户传道的结果引起了分争,他们不该感到奇怪(见对第11-13节的注释)。

叫地上太平。基督乃是和平的君。他乃是将天上的平安带到地上并将之分赐给人的(见对约14:27的注释)。然而,当一个人与上帝相和时(见罗5:1),就往往被世人当作仇敌(见约壹3:12,13)。基督来要使罪人与上帝相和,但这样做时他也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与所有不肯与上帝相和的人不和(见对太10:22的注释)。基督徒们务必不可寻求或满足于通过与罪恶妥协换取和平。对一个真基督徒来说,它并不是一个不惜任何代价获得和平的问题。


太10:35 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儿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

【本会注释】

媳妇。希腊文numphē,“一位年轻的妻子”,“新娘”,“儿媳妇”。在东方国家,直到今天一般的风俗还是年轻的夫妇无限期的住在新郎父母家里,新娘应该服从新郎的母亲。因而,古时与今时一样,婆媳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引起困难,婆媳中若有一个相信了基督而另一个反对这种信仰时,可以料到会有确实的麻烦。


太10:36 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

【本会注释】

人的仇敌。当一个人接受基督时,他最亲密的朋友们往往证明是其最苦毒无情的敌人。事实常是这样,不仅在外邦国家如此,在基督教国家并且在自称是基督徒的人中也是如此,他们实行一种宗教的形式,却很少知道其改变生活的能力(见提后3:5)。


太10:37 “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

【本会注释】

爱父母。耶稣认可第五条诫命的约束性要求,并且斥责任何儿女企图逃避对其父母所负责任的尝试(见对太5:17-19;可7:9-13的注释)。然而,要是爱父母和顺从上帝发生冲突的话,一个人对父母的爱却不应妨碍他在每一点上顺从上帝。爱上帝并侍奉他应当成为至高的生活准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见对太22:36,37的注释);但是含有第五条诫命的十诫的“第二”块法版,在本质和重要性上也与第一块“相仿”(见对太22:39的注释)。

不配作我的门徒。即,不配被称为基督徒。任何人类义务都不是一个有效的借口,可以使人不背起忠诚、顺从、和侍奉基督的十字架(第38节)。


太10:38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

【本会注释】

不背着他的十字架。在罗马人中,钉死在十字架上这种刑罚,是专为奴隶和那些犯了十恶不赦罪行的人留着的。因而可以说那些被判决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是被社会厌恶、憎恨、咒诅的。一个被判定要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通常要背着他的十字架走到刑场。背起基督的十字架,并跟从他意味着不报怨不后悔地忍受亲友们的反对,忍耐而谦卑地容忍人们的指摘责备。它指的是要在原可以指望“太平”的人手下忍受逼迫的“刀兵”(见第34-37节)。基督在各种不同的场合反复地说过这个原则(见太16:24;可8:34;路9:23;14:27)。但一个蒙召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以便跟从基督的人,有最大的特权与他同受苦难。在上天所能赐给任何一个人的尊荣中,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历》第二十二、二十三章)。

跟从我。即,在作门徒并受苦的路径上。


太10:39 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本会注释】

得着的。即,开始获得并享受那些从人的观点来看是幸福和满足所必需的东西的人。那浪子以为离开家才能“得着”真正的生命(见路15:12,13),但经历了痛苦和严肃的反省之后,他开始以正确的观点看人生的事务了,于是就起来回到他父亲那里去(路15:17-20)。那些以为靠着必须由这个世界提供的东西生活才能“得着”生命的人,是在“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见对约6:27的注释)。这里所记录的原则,基督不只在一个场合重复过(太16:25;可8:35;路9:24;路17:33;约12:25)。

生命。希腊文psuchē(见对第28节的注释)。

失丧生命。那伸出手去抓住生活的小玩意的人通常会发现它们就像孩子手中的泡沫一样消失不见了。

失丧生命的。即,乐于放弃今世必定提供的享乐与奖赏,“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的人(来11:25)。这种人有真实的价值感。像保罗一样,他乐于丧失今生所有的一切去换取认识耶稣基督并与他同受苦难的至高利益(见腓3:8,10)。

为我。见对第18节的注释。

得着生命。只有一粒麦子被埋在地里并死了的时候,它才能产生新生命(见对约12:24,25的注释)。只有当自我被埋葬在属世需要的犁沟中的时候,人才能发现自己存在的真目的。


服侍主的赏赐

太10:40 “人接待你们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

【本会注释】

接待你们。基督徒乃是天国的大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会被世人当作天国理想的代表,世人因为他们是基督的大使而对待他们的方式,就被基督看作好像是对他本人做的一样。


太10:41 人因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人因为义人的名接待义人,必得义人所得的赏赐。

【本会注释】

接待先知。即,接先知到自己家里并将他当作一位先知款待。

先知的名。即,因为他是一位先知,或被公认为一个先知。撒勒法的寡妇无疑把以利亚当作先知接待了,因为他是一位先知;否则她很可能就会拒绝他所要求她的热情接待(见王上17:9-16)。那个书念的妇人也是这样,她曾接以利沙到她家里(王下4:8-10)。

先知所得的赏赐。很可能意思是指先知配得的赏赐或一个人配得先知所给的赏赐。撒勒法的寡妇在干旱时期曾得到了充足的食物供应,并且她儿子也被起死复生了(见王上17:16,23)。同样地,书念的妇人也得到了慷慨的回报,蒙上帝赐给她一个儿子,当她儿子死了的时候,又得他起死复生(见王下4:16,17,34-37)。


太10:42 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人不能不得赏赐。”

【本会注释】

给……喝。可能是作为一个例子,用来说明能想到的可以给别人的最少的服务。这种服务虽小,但实在来说,在一个总是缺水的地方,却往往是一种最重要而且必要的服务。

这小子里的一个。不一定指年纪小,而可能也指重要性方面。

因为门徒的名。在可9:41定义了奉某人的名做某事是什么意思,在那节经文中,奉基督的名给一杯水喝被解释为这样做是“因你们是属基督”的。

 

提要:2约翰打发他的门徒们去见基督。7基督关于约翰的证言。18百姓对约翰和基督的看法。20基督责备哥拉汛、伯赛大、和迦百农的不感恩不悔改:25并且赞美他的父把福音向单纯的人显明出来的智慧,28他呼召所有感到自己负有罪担的人到他面前来。


太11:1 耶稣吩咐完了十二个门徒,就离开那里,往各城去传道,教训人。

【本会注释】

吩咐完了。即,那时耶稣结束了记载在第10章中的对十二使徒的指示。应该注意,太11:1属于太9:36至10:42所记述的事,而不是属于第11章的事件(见对太9:36的注释)。

就离开那里。差遣了十二使徒之后(见对太10:5的注释),耶稣由别的门徒陪同,出发去了十二使徒没有去的加利利别的地区(见《历》第三十八、五十三章;见对太9:36;路10:1的注释)。施洗约翰很可能是在门徒们第三次旅行传道期间被砍头的,因为他殉道的消息是约在此时传到基督那里的(《历》第三十八章),而且约翰的门徒们也是约在此时与基督及其门徒联合努力作工的(《历》第三十八章)。


施洗约翰差人问主

太11:2 约翰在监里听见基督所做的事,就打发两个门徒去,

【本会注释】

约翰听见。[约翰门徒的询问,太11:2-6=路7:18-23。主要的注释在:路加福音。]


太11:3 问他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太11:4 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听见,所看见的事告诉约翰。

太11:5 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疯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

太11:6 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耶稣论施洗约翰

太11:7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

【本会注释】

他们走的时候。[耶稣对约翰的称赞,太11:7-30=路7:24-35。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直译是,“当他们离开的时候”,暗示关于约翰的谈论几乎就在信使们转身离开的时候开始的。显然,这些称赞的话不是说给约翰听的,也不是说给约翰的门徒们听的,因为基督即将要说的话会减轻他曾要约翰的两个门徒带回去给他们夫子的个人信息的力量(见对路7:23的注释)。

讲论约翰。记载在第7-19节的对约翰的赞词有时被说到是他的葬礼致辞。在此之后约六个月,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约翰就被砍头了(见对路3:19,20的注释)。

要看。希腊文theaomai,“注意地看”或“凝视”。这些听众中的许多人,或许所有人都曾听过约翰传道。基督要他们分析一下自己对那“点着的明灯”(约5:35)的反应,以便他们可以更好地赏识约翰的信息与基督本人现在所带给他们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关于约翰在旷野中的传道,见对太3:1和路3:2的注释。

芦苇。在约旦河流域,芦苇生长的很茂盛,约翰短暂的传道时期多是在那里度过的,这里所使用的比喻会使那些当时听耶稣讲论的人生动地回忆起施洗约翰传道的场景。救主的问题可以这样说:“你们出去走那么远只是去看风中的芦苇吗?”当然,不能把约翰比作芦苇,因为他的品格并不是摇摆不定优柔寡断的。


太11:8 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

【本会注释】

细软衣服。旷野是最不可能发现有穿细软衣服之人的地方了。群众出去看约翰的动机,并不是去看最新的时尚和质地最好的衣服,也不是盼望他能为其跟从者提供这种衣服。热爱物质利益的心不会使人对那位旷野先知感动人心的能力作出回应。


太11:9 你们出去究竟是为什么?是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

【本会注释】

先知。希腊文prophētēs,来自pro“在前”和phēmi“说”,要么是地点方面要么是时间方面。所以先知本质上就是上帝的一个代言人,上帝对人旨意的一个解释者。关于词义相当的希伯来词phrophētēs的论述,见对创20:7的注释。先知乃是一位代为讲话的人,因为他是代上帝讲话;他是一个对外讲话的人,因为他的信息是给人的。就他预言将来的事件来说,他是一个预先讲话的人。先知的现代观认为先知本质上是一个预言将来的人,这种观念是模糊视听的,因为事实上历代以来最伟大的先知很少或根本就没有说过将来的事件。先知只是把来自上帝的信息带给人的人。

比先知大多了。约翰乃是弥赛亚的私人传令官(见对太3:3的注释)。他乃是蒙赐予所有时代最重要的任务的一位,那任务就是把弥赛亚介绍给世人。约翰兼有一位真先知全部的伟大品质。


太11:10 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

【本会注释】

就是这个人。基督确认的事实是,施洗约翰乃是玛3:1(以及赛40:3-5和玛4:5,6)的预言所期待的那位。

经上记着说。接下来的话似乎是玛3:1的意译。


太11:11 我实在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施洗约翰的;然而天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本会注释】

妇人所生的。显然是一个希伯来成语,意思是“全人类”。

没有一个兴起来大过。见对路1:15的注释。在品格、确信、和忠诚方面,没有一位先知曾超过施洗约翰。而且,也没有一位先知曾拥有比在弥赛亚第一次降临时作他的私人传令官更伟大的特权(见《历》第十章)。在旧约时代,很可能每一位先知都乐意牺牲属于自己的特权而换来把基督介绍给人的特权。像亚伯拉罕一样,他们都期盼着基督会来的那一天,即便凭着信心见到那一天都很快乐(见对约8:56的注释)。

最小的。即,与“天国里”别的人相比较。当然,这里提到的“天国”乃是由约翰和基督所传扬的在人们心里的神圣恩典之国,这国乃是基督亲自带到地上的。

比他还大。在道德价值、品格、或成就上不如约翰大,但在能亲自与基督本人联合的特权上却比约翰还大。在某种意义上,约翰只是在天国的门口向里看,而耶稣最卑微的跟从者都在他这位天国的君王面前。


太11:12 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本会注释】

约翰的时候。即,施洗约翰传扬弥赛亚和弥赛亚国度的来临的时候,大概从公元27年春到公元29年春(见对太3:1的注释;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到如今。即,从约翰在公元29年春被囚到同年的秋天(见对路7:18的注释)。关于马太的筵席(见对太9:18的注释),有关禁食问题(可2:18-22),以及记载在太11:7-30中的约翰的门徒们带着促使基督讲论约翰的问题去访问耶稣这些事件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见《历》第二十八章。

天国。这是约翰讲道的主题,事实上后来也是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中的主题(见太3:2;4:23;10:7)。关于这点以及“天国”这种说法的意义,见对太3:2的注释。

努力进入。希腊文biazō,“使用武力”或“应用武力”。关于这句话的精确意思,在意见上存在着分歧。有些人认为它的意思是众人热心跟从耶稣,有些人认为,神圣恩典之国(见对太3:2的注释)是在这种意义上遭受暴力的:许多人很少或根本不真正明白天国的真本质,就群集在约翰和耶稣周围(见对可1:38的注释)。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结束时,也就是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历》第三十九章)并且是在基督正处于声望的浪尖上的时候,人们努力要迫使他接受属世国度的加冕礼(见约6:15;《历》第四十章)。那些听过约翰和耶稣讲道的人虽有十二分的热心,但他们的热心却“不是按着真知识”(罗10:2)。在任何一种环境下,真正的天国总是被那些伪装是其朋友的人所误解,其宗旨也受到他们的阻碍。


太11:13 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

【本会注释】

众先知和律法。通常的次序是:“律法和众先知”(太5:17;7:12;22:40;徒24:14等),是一个普通的犹太词组,表示旧约圣经(见对路24:44的注释)。

说预言到约翰为止。这句话的意思在这里不容易显明。可能上下文对这节经文的解释有最好的指导。基督刚才曾称赞约翰是所有先知中最伟大的(见对第11节的注释)。他在这种意义上是最伟大的:他有特权宣布众先知所见证的那一位的来临(见路24:27;约5:39,46)。在这种意义上,旧约的众先知都盼望约翰的时代并曾论到那时要显现的弥赛亚(彼前1:10,11)。因而,可以说旧约时代的先知职责在约翰身上达到了顶点。而且,太11:14的话说约翰就是“那应当来的”,很可以被认为是第13节的解释。


太11:14 你们若肯领受,这人就是那应当来的以利亚。

【本会注释】

若领受。即,接受关于约翰的真身份与旧约预言的关系所给出的解释。

这人就是以利亚。约翰并不是从天上下来的以利亚(见约1:21),而是以“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见对路1:17的注释),带着一个与以利亚相似的任务—呼召人们悔改(见对太3:2的注释)来到的。


太11:15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这是基督经常使用的一个庄严的劝诫,强调刚才说过的重要真理(见太13:9,43;路14:35等;参启2:7,11)。在通常的意义上,所有人都有“耳”,都应该留意,但是基督很可能主要指的是灵性上的专心,那些心地诚实的人,藉以认识到他所说话语的真实意思,并因而受到启发(参赛3:9,10)。


太11:16 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呢?好象孩童坐在街市上招呼同伴,说:

【本会注释】

我可用什么比……呢。一个常见的犹太惯用语,用来引入一个比喻。在第7-15节中,耶稣把人们的思想指向了约翰所负使命的本质和目的;现在(第16-24节),他转向了以色列百姓对他特有的使命给予的接受,与他们给予约翰及其工作的接受相比较。

这世代。路加说:“这世代的人”(路7:31)。当然,基督指的是他说话时还活着的以色列人,特别是指所有先是曾听过约翰宣布,后来听耶稣亲自宣布弥赛亚国度,并曾目睹伴随着该国的宣布而显现的“异能”的人(太11:21,23)。“这世代”曾蒙授予比旧约时代任何一个世代大的多的特权。但尽管有这些空前的机会,却很少人“有耳可听”(见对第15节的注释),以便认识到施洗约翰和耶稣的使命的真意义。在他们这方面,文士和法利赛人公开拒绝了基督并宣布他是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见《历》第二十一章),可是他们还迟疑着,至少不愿公开对施洗约翰采取同样的态度(见太21:23-27)。平民大众“真以为约翰是先知”(可11:32);后来,他们都喜欢听基督(见可12:37),最终,他们中许多人断定他也必是一位先知(见太16:13,14)。所以,基督在这里和随后的经文中说的话特别适用于犹太领袖们,并且在一种更为普遍的意义上适用于全体以色列人。

施洗约翰乃是旧约和新约之间的桥梁(见《历》第二十二章)。旧约结束于一个他要来的预言(见对玛3:1;4:5,6的注释),而新约开始于一个关于那预言应验了的记录(见太3:1-3;可1:1-3)。旧约众先知的预言信息都集中于弥赛亚的来临以及预备好一班人准备迎接他(见太11:13,14)。由于约翰,旧的达到了顶点并让路于新的。听见约翰的这个世代也目睹了弥赛亚的来临和他国度的确立;而且,这个世代最终也目睹了,旧约众先知论到耶路撒冷和犹太民族的预言的全部应验(见对太23:36;24:15-20,34的注释)。

孩童。直译是,“小孩子们”。这里所描绘的场景是任何一个东方的城镇或乡村都很熟悉的,那里的街道就是游戏场,也是通道和市场。

街市。希腊文agorai,“集会”或“公众集会处”,所以是买卖和谈话的聚集地。最初,“街市”与买卖无关,但最终,当有建筑物被用作民事事务交易时,它就初步变成了一个买卖的场所。在城市里会有一个大型的公共广场,而在乡村,“街市”就只在村庄的街道上。


太11:17 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捶胸。

【本会注释】

我们吹笛。显然,这是用几组玩耍的孩子作为比喻。一组孩子显然想要模仿喜宴的场合,例如婚宴。

你们不跳舞。在一种不正当的情绪中,另一组的孩子不肯表演,对第一组的提议不作任何响应。

我们举哀。希腊文thrēneō,“哀悼”或“悲悼”。继续用玩耍的孩子作比喻(第16节),马太的记录使得第一组的孩子好像在说:“好了,如果你们的感觉是那样的话,我们就玩葬礼好了”。在东方,葬礼几乎总是伴随着大声的、感情外露的哀号。一般来说,当有人死亡时,会有人受雇先在家里哭丧,后来在出殡的行列中哭丧(见太9:23;见对可5:38的注释;参耶9:17)。

你们不捶胸。直译是,“你们没有在悲痛中捶你们的胸”。显然,该组孩子们的第二个建议也没能另他们的玩伴满意,因为后者似乎决定不被取悦。问题并不在于他们感到喜欢悲哀还是喜欢跳舞;他们只是不想去做别人提出的建议。这个比喻在这里的应用是显而易见的。不愿意被任何事取悦的孩子们代表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既批评约翰也批评耶稣(见对第18,19节的注释)。


太11:18 约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人就说他是被鬼附着的;

【本会注释】

也不吃。作为一个拿细耳人(见对太3:4的注释),约翰戒除了别人可以自由参加的宴饮,很可能也期望他的门徒们效法他的榜样。路加的记载是:“不吃饼,不喝酒”(路7:33)。约翰节制的有点苦行的个人生活,对百姓全体来说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许多人显然把他当作一个狂热者拒绝了,并且使这成了他们不寻求悔改不在他手下受洗的藉口。那真正使许多人不快的,乃是施洗约翰斥责他们放肆过度,这种斥责内含在他可资效法的生活中,很可能也清楚地在他的教训中表达了出来。对这班人来说,约翰所主张的宗教和生活方式似乎是悲哀的。他们对不断受到的说他们需要悔改的提醒感到厌倦了。对他们来说,约翰的呼召乃是一种悲哀的呼召,他们不愿意响应(见对太11:17的注释)。

他是被鬼附着的。即,被鬼魔附体,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精神病(见对可1:23的注释)。这是宗教领袖们对基督所做的同样的控告(见对太9:34的注释)。在这两种情况中,它仅仅是不接受一个信息的藉口,那信息呼召人悔改并以一种新的方式生活。


太11:19 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人又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总以智慧为是(有古卷作:但智慧在行为上就显为是)。”

【本会注释】

人子。见对可2:10的注释。

也吃也喝。见赛22:13;太24:38。

贪食好酒的人。当然,这个控告当然是夸大而歪曲事实的,为了暗示某事与正当事实大不相同。他友善地对待那些因贪食好酒而著名的人,他的批评者们就把这事当作一个藉口,控告基督与那些人一样。犹太人想要迫使耶稣采取仪式上的禁食的努力彻底失败了(见可2:15-17)。这些批评者们显然高兴禁食时就禁食,高兴宴乐时就宴乐;他们不接受约翰有节制的生活,也不接受耶稣与需要他帮助的人正常交往。

朋友。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耶稣待那些他们所轻视并排斥的人如朋友。

税吏。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6页;见对路3:12的注释。基督的批评者们责难了他的动机。尽管他寻求与“税吏和罪人”为伴,为的是说服他们要变得像他一样,但批评者们却控告说他这样做是为了使他可以变得更象他们。

子。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读作“子”还是“工作”之间有分歧。但意思都是一样──智慧要按其结果来受判断。所以,公然地为一件事批评约翰,而为了一件相反的事批评耶稣(第18,19节),就显明了完全缺乏智慧。约翰和耶稣都是受神圣智慧引导的,这在他们工作的结果上是显而易见的。响应约翰的工作,许多人悔改了(见太21:31,32;可11:32;路7:29),响应耶稣的传道,众人都喜欢听他(见可12:37)。


耶稣责备哥拉汛等城的人

太11:20 耶稣在诸城中行了许多异能,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就在那时候责备他们,说:

【本会注释】

许多异能。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

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与响应约拿的警告的尼尼微人的情形形成了奇怪的对比(拿3:5)。事实往往是这样,那些有最多亮光的人证明作出的响应最少,而那些只有有限亮光的人却似乎往往很珍惜那亮光。


太11:21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悔改了。

【本会注释】

祸。希腊文ouai,通常像这里一样被译为“祸”,但有时也译为“哀哉”(启18:10,16,19)。这个词展望到迫近的悲痛、灾难、或厄运。

哥拉汛。只在这里和对观经文路10:13中提到过。它并没有被包括在约瑟夫列出的加利利各城镇和乡村的名单里。很可能靠近迦百农和加利利海,哥拉汛通常被认为是Khirbet Kerâzeh,在Tell Hûm以北约2英里(见对太4:13的注释)。

伯赛大。来自亚兰文Beth sayeda',“渔[或猎]屋[或所]”。伯赛大在加利利海北端,约旦河在距此地东边不远处流入加利利海。分封的王腓力(见对路3:1的注释)重建了该城,并将其命名为伯赛大朱莉娅,为的是尊荣奥古斯都皇帝的女儿朱莉娅(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2.1)。在这附近地区唯一一个有记录的神迹就是使一个瞎子复明了(见可8:22-26)。

异能。除了记载在可8:22-26中的神迹之外,并没有任何在哥拉汛或伯赛大所行神迹的记载。但是,当然了,福音书中只记录了基督所行全部神迹的很少的一部分(见约20:30;21:25)。

推罗和西顿。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7-69页。几个月后,耶稣要简短访问一下推罗和西顿的边境(见太15:21-29)。

披麻蒙灰。麻衣通常是恳求者和哀悼者穿的,并且是悔改的象征(见对斯4:1的注释)。


太11:22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本会注释】

还容易受呢。见对太10:15的注释。上帝必用已被善用或忽视了的机会衡量人们的生活。按着人们使用上帝曾赐给他们的亮光的情形,也必按正比给予相应的责任。

审判的日子。见对太3:12的注释。


太11:23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坠落阴间;因为在你那里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所多玛,他还可以存到今日。

【本会注释】

迦百农啊,你。见对太4:13;可2:1的注释。这里用于迦百农的语言风格与赛14:13,15中用在路锡甫身上的极其类似。

升到天上。这个子句可以作为选择被译为一个问句:“你将要升到天上吗?”迦百农似乎因其作为加利利主要的犹太城市的地位和权柄感到骄傲(见对太4:13的注释)。

阴间。希腊文hadēs,来自两个希腊词,a,“不”,和idein,“看见”,所以直译是,“看不见的”,意思是“看不见的[世界]”,死人的领域,或住所;所以是“死亡”或“坟墓”。在犹太人的用法中,she'ol是所有死了的义人和恶人暂时的住所。关于she'ol这个词,见对撒下12:23;箴15:11的注释。关于“死门”,见对诗9:13的注释。新约圣经对hadēs的用法与旧约圣经对she'ol用法相同。在表示“阴间”的hadēs和表示地狱的Gehenna(欣嫩子谷,希腊文geenan──“阴间”的火)之间作出区别是重要的(见对太5:22的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hadēs是希伯来词she'ol,“坟墓”的通常译法,如在何13:14中,she'ol,“坟墓(和合本译为“阴间”)”有诗意地与maweth,“死亡”并列。在这里“阴间”和“死亡”都被拟人化了。hadēs这个词出现在小亚细亚的许多古代墓碑上,关于某某人的“坟墓”。

请与赛14:15比较“必坠落阴间”这种表达方式。

所行的异能。见第20节;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

所多玛。见对太10:15的注释。

还可以存到。请比较耶17:25,27论到耶路撒冷的话。


太11:24 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

【本会注释】

还容易受呢。见对太10:15的注释。


到主这里来得安息

太11:25 那时,耶稣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

【本会注释】

那时。并不确定这是不是有意表明第25-30节与第7-24节一样,是耶稣在同一场合说的,就是在约翰差来的那两个门徒离开之后(第7节)说的,或者“那时”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表达方式,将这些话与前面那些话(第7-24节)松散地连接起来。在路加福音中的对观经文(路10:21,22)特别被放在了那七十个人回来之后(第17,21节),那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的晚秋。这大约比马太福音中所提出的背景晚了一年。当然,基督可能在两个场合说过类似的话。

在马太福音中,约翰门徒的来访(第2-6节),耶稣对约翰的称赞(第7-15节),他对那些曾拒绝他信息之人感到的悲哀(第16-24节),以及他对那些接受他信息之人的称赞(第25-30节),看起来就像一个连续的教导,在时间上与差遣那十二个人紧密相关(太9:36至11:1)。

根据《历》第三十六章,在马太家的筵席发生在耶稣治好睚鲁的女儿那一天,是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结束的时候(见对太9:18;可5:21的注释)。但是在马太的筵席之后,门徒们来问耶稣有关禁食的问题(见太9:14-17;《历》第二十八章)。在有关禁食的问题之后,约翰的两个门徒来问关于耶稣的弥赛亚身份的问题(《历》第二十八章)。而且,紧接在那两个门徒离开之后,耶稣发表了他对约翰的称赞(《历》第二十二章)。据此看来,在思路上和时间上,似乎都应把太11:2-19作为一个明确相关的连续场景归于一个场合,发生在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很可能是在公元29年秋(见对路8:1的注释),施洗约翰的死发生在下一年的早春,就是在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见对路3:19,20的注释)。这个场景显然无法被归到差遣那七十个人的时候,那事很可能发生在约翰去世半年多的时候,因为这里所提出的原因,也不能根据可以从路7:17-19作出的推断将它归到第二次旅行传道的早期部分。

本注释的目的是把太11:7-30的讲道看作一个单位,并把它归到公元29-30年的冬天。一年后在比哩亚传道的时候,耶稣重述了其中部分的内容(见《历》第五十三章;对太第三章的附注,注2)。

我感谢你。这句话反应的思想是高兴地赞美,承认上帝在做这节所说之事时的智慧。外界的环境看起来是最令人气馁的(第20-24节),因为以色列的领袖们和许多大城市都不肯接受福音信息。然而,在许多平民都“喜欢听他”的事实中,耶稣发现了感到欢喜快乐的原因(见可12:37)。

父。见对太6:9的注释。

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在这里,上帝被描绘为将真理向某些人隐藏却向某些人显出来。然而,显然“聪明通达人”—以色列人领袖们—曾有充分的机会,否则就有比他们任何一个同胞更大的机会去了解耶稣。事实上,耶稣将他早期的传道投入到了犹太地区,这就给了犹太领袖们一个机会去评价他就是所预言的弥赛亚的证据(见对太4:12的注释)。而且,他们既然饱学圣经,就比半文盲的平民百姓更该明白预言的目的,并且认识到它在耶稣这个人和他的使命中的应验(见对太2:4-6的注释)。然而,以色列的领袖们选择拒绝上天如此仁慈宽厚地赐给他们的亮光(见何4:6;《历》第二章)。在上帝这方面并没有偏待人。

这些事。这可能指的是基督的“异能”(第21,23节),这些异能本来是要为他信息的有效性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的(见约5:36;10:38;14:11;《历》第四十四章)。“这些事”的重要意义向那些决定不看它们的人隐藏了。上帝从不将真理强加在那些宁愿不接受它的人身上(见对太7:6的注释)。

婴孩。希腊文nēpios,“婴儿”有一种延伸了的意思是“孩子气的”,“简单的”,“不熟练的”,可能来自希腊文nēpeleō,“成为没有能力的”,“无力的,虚弱的”。该词同样适用于指一个缺乏技巧或理解力的孩童或任何一个人。在七十士译本中,nēpios有时被用来翻译希伯来文pethi(见对诗19:7;119:130的注释)。饱学的拉比们看不起没文化的渔夫和农民,`amme ha'ares,或“土民”,在律法中只是“婴孩”。基督实际上说是:“如果你们愿意,可以称平民百姓是‘婴孩’,但事实仍是当提到承认弥赛亚的预言应验在我身上的时候,他们显出了一种更高程度的洞察力。”那些没有假装有学问的人比国家那些自称的智慧人显示了更高的智慧。可能基督在这里提到的“婴孩”中的人,首先是指门徒们。


太11:26 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太11:27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

【本会注释】

交付。希腊文paradidōmi,直译是,“交给[另一个人]”。基督在这里指的是他为拯救这个世界而成为天父代表的神圣委托,就如这节经文的余下部分所说明的。自从人类堕落以来,“天庭和人类之间的一切交往,一向是藉着基督来进行的”(《祖知》第三十二章)。关于拯救这个世界的“一切所有的”都已经委托给他了。基督乃是被父“差遣”并“来到”这个世界的,要完成他对堕落人类的神圣旨意(见约4:34)。既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基督就接受了“所有的权柄”(太28:18),并将所有凭着信心来到他面前的人“拯救到底”(见来7:25)。

我父。见对太6:9的注释。

知道。希腊文暗示确定的或完全的认识或赏识。任何一个人的心思,要完全领会上帝在他赐下耶稣的恩赐里,所表明的无限智慧与爱是不可能的。

没有人知道。撒但曾引导人们把上帝描绘成一个严厉苛求的工头,可是实际上他是一位爱的上帝(约壹4:8),“宽容我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参结18:23,32;33:11)。基督来了,为要将天父表明出来。认识天父就是爱他并侍奉他。

除了子。这句话暗示即使天使们也不完全赏识那神圣品格的良善,尽管他们与所有受造物一起在救恩计划的外围工作,可能会对他有更多的认识。唯有耶稣才能把天父表明出来,因为唯有耶稣密切地知道他。

子所愿意指示的。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太11:28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本会注释】

到我这里来。实际上,基督说的是:“不要指望通过到所谓的“聪明”和“通达”人[第25节]那里去找到生命的道路,就是通向真智慧和‘安息’的道路。他们几乎等于“瞎子领瞎子”[见太15:14]”。“反之,要到我这里来”。唯有基督知道父;所以唯有基督才能把父表明出来(见对太6:9的注释)。在这些仁慈宽厚的话中,基督向大众发出一个邀请(《历》第三十四章),邀请他们成为他的门徒。作门徒的邀请包括负耶稣的“轭”(太11:29)。

凡劳苦。基督在这里所说的不是身体的上劳苦,而是说的心灵与心智上的“劳苦”,那才真是使人麻烦担忧的。这个邀请对广大的听众特别有力,因为以色列的宗教已经退化成了无意义的循环“劳苦”,企图靠行为得救。

重担。所有人都担负着许多重担,其中最重的就是罪担了。然而,除了全人类通常所共担的“重担”之外,文士和法利赛人还把许多别的“重担”,就是“难担的重担”(太23:4)绑在了犹太人民的背上。百姓担着那么多犹太拉比规条的重担,以致整个一生都太短暂了不够把它们学完。这些拉比规条给那些已经担负着罪的重担(《历》第三十四章)之人的心灵带来的不是“安息”,而只是要熄灭百姓可能残余的生命火花和盼望。那些努力照作这些拉比规条的人在这重担之下叹息,而许多人—“税吏和罪人们”—则彻底放弃了希望。后者是处在宗教上受尊敬的人士范围之外的,并且不再表白自己的信仰了。这些不幸和令人气馁的后果正是耶稣来要减轻的疾患。

安息。希腊文anapausis,“间歇”,“停止”,“休息”,“稍事休息”,“消遣”。Anapausis通常被用于七十士译本中表示安息日的“安息”。Anapausis指暂时停止工作,而不是持久的静止。那些来到基督面前的人不是要停止工作,而是要停止“为必坏的食物劳力”,不要在这种劳力中变得全然筋疲力尽,他们“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见对约6:27的注释)。那些认为自己可以靠传开“难担的重担”赚得救恩的人,可悲地忽视了这个事实:基督的“轭是容易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太11:30)。


太11:29 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

【本会注释】

负我的轭。即,顺从我的生活道路的约束与训练。“轭”最初是一种用来使合作努力成为可能的服务工具,从古时就变成了一种顺服的标志,特别是指顺服一位征服者。一位获胜的将军会在两支枪上面装上一个轭,使败军从它底下经过,作为屈服的象征。“从轭下经过”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表明顺服与奴役状态(参耶27:1-11,17;耶28:1-14)。

轭的目的不是要使动物所拉的担子更沉重,而是更轻松;不是更难,而是更容易负担。所以“轭”这个词的真意义就变得明显了。基督用“我的轭”表示他的生活道路。基督的“轭”无非就是在上帝的律法中总结的和在山上宝训中彰显的神圣的旨意(见赛42:21;《历》第三十四章;见对太5:17-22的注释)。基督在这里使用的比喻并不是他的听众不熟悉的,因为拉比们提到律法时(见对申31:9的注释)也把它比作“轭”,不是在它是一个重担的意义上,而是在一种约束的意义上,指人们应该顺从的一种生活道路(《米示孥》Aboth3.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9,30页;Berakoth2.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5页)。

柔和。希腊文praüs,“温柔的”或“温和的”。温顺的动物被说成是praüs;它们是顺从而驯良的。一个“柔和”的人只打算善待别人(见对太5:5的注释)。

谦卑。或,“谦逊的”。一个在自己的评价中谦卑的人在与别人比较时把自己归在一个卑微的位置;他看别人比自己好。基督既是“柔和谦卑”的,就是一位有同情心的教师,而那些向他学习的人也会成为“柔和谦卑”的。没有学会“柔和谦卑”的所谓的基督徒们还没有在基督的学校中学习过(见腓2:2-8)。

得享安息。见对第28节的注释。那些得享耶稣所说安息的人必行走在“古道”中,并且使他们的生活与上帝自己所选择的“善道”一致(见耶6:16)。

心。希腊文psuchai,单数形式psuchē(见对太10:28的注释)。


太11:30 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本会注释】

容易的。希腊文chrēstos,“适合使用”,“好的”,“和善的”或“令人愉快的”;并不是不困难这种意义上的“容易”。没有一个英文词可以很好的与chrēstos同义。

我的担子是轻省的。真爱基督的人必乐于遵行他的旨意(见对诗40:8的注释)。那些背负顺服夫子的“轭”的人,“来”到他的学校中“学习”的人,必得享他所应许的心灵的安息。法定之义的重担,试图靠着据推测可以由一个人的行为,赚得的功劳而不是通过基督的功劳得救,以及罪本身的重担,都被滚走了。

 

提要:1关于违背安息日,基督责备法利赛人的盲目,3通过经文,9通过理智,13并且通过神迹。22他治好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31凡亵渎圣灵的总不得赦免。36要为所说的闲话算帐。39他责备寻求看神迹之人的不信:49并且说明谁是他弟兄、姐妹、和母亲。


安息日掐麦穗

太12:1 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

【本会注释】

那时。[在安息日掐麦穗,太12:1-8=可2:23-28=路6:1-5。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 马太用这个词时,不一定表示前言与后语之间有任何特别的时间顺序关系。它更可说是一种一般性的陈述。根据它在太14:1中的用法,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记载在第13章中的海边布道发生在公元29年秋(见对太13:2的注释),约在太14:2中提到的施洗约翰殉道前六个月。

从麦地经过。直译是,“经过谷田”。

麦穗。即,任何一种谷类的穗子,可能是麦穗,甚至可能是大麦的穗子。有趣的是可以注意到马太福音中所记录的对基督门徒们的所有控告无论如何都与食物有关(见太9:14;15:2等)。


太12:2 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

太12:3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太12:4 他怎么进了上帝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独祭司才可以吃。

太12:5 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

太12:6 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

【本会注释】

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某事]更大”,是一个中性名词,而不是“[某人]更大”,阳性词。在后面这种情况中当然指的就是基督了。

“[某事]更大”指的就是真敬拜的精神(见约4:23,24),与建殿的材料和在殿中敬拜的形式相对比。如果殿本身可以免除安息日不可作工的限制,这殿的主人岂可为守安息日被传唤呢?这殿本是他的,所以他就比这殿大。对犹太人来说,这殿比地上任何别的东西都神圣;然而基督在这里断言,他比这殿更大—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声明。他“比殿更大”—他乃是“安息日的主”,安息日是宗教制度中最神圣的制度(太12:8)。基督指出,圣殿和安息日都注定要服务于人,而不是要辖制人。人并不是为了可以有人在殿里敬拜和遵守安息日才受造的;反之,这些都是要服务于人的(见对可2:27的注释)。


太12:7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

【本会注释】

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见对太9:13的注释。

将无罪的当作有罪。这里指的是门徒们。对于圣经的真正意思,人们往往是无知的—换句话说,就是对真理持错误观念—以及妄自尊大,加上对那些知道并顺从真理之人的嫉妒,往往导致了批评和逼迫(见对太5:10-12的注释)。


太12:8 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治好萎缩的手

太12:9 耶稣离开那地方,进了一个会堂。

【本会注释】

耶稣离开那地方。[一个枯干一只手的人,太12:9-14=可3:1-6=路6:6-1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 很可能是不久之后离开的,不一定是立即离开的(见对第1节的注释)。不可能是在同一个安息日离开的(见对路6:6的注释)。


太12:10 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

太12:11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

太12:12 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

太12:13 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

太12:14 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上帝所拣选的仆人

太12:15 耶稣知道了,就离开那里,有许多人跟着他。他把其中有病的人都治好了;

【本会注释】

耶稣知道了。[耶稣受人欢迎,太12:15-21=可3:7-12。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即,那时耶稣知道了当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治好了枯干了一只手的人之后,法利赛人和希律一党的人之间的共谋(见太12:14;见对可3:6的注释)。他越来越得众望,这也相应地引起了反对他的浪潮(见对太4:24的注释)。

离开那里。很可能直到安息日过后才离开,因为安息日走很远的路会不必要地引起心怀偏见的犹太领袖们反对他。关于“安息日可走的路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0页。


太12:16 又嘱咐他们,不要给他传名。

太12:17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

【本会注释】

以赛亚的话。这似乎是赛42:1-4的一种意译,或解释,也可能引自一个已经失传的希腊文圣经版本。所引经文的前三节相当接近希伯来文圣经的赛42:1-3,而太12:21却几乎与七十士译本的赛42:4的最后一个子句一字不差,只是省略了该节经文的前两个子句。见对赛42:1-4的注释。


太12:18 看哪!我的仆人,我所拣选,所亲爱,心里所喜悦的,我要将我的灵赐给他;他必将公理传给外邦。

【本会注释】

我的仆人。即,基督,“弥赛亚”(见对赛42:1的注释)。

将公理传给。或“宣布正义”(修正标准译本)。


太12:19 他不争竞,不喧嚷;街上也没有人听见他的声音。

太12:20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胜。

【本会注释】

压伤的芦苇。或“压破的芦苇。”耶稣并不认为压伤的芦苇或将残的灯火是无用的;在这两种情形中都有改进的可能性。

他不折断。只要还有一线恢复的希望,耶稣都会殷勤地作工要“使谦卑人的灵苏醒,也使痛悔人的心苏醒”(赛57:15)。

将残的灯火。希腊文linon,“亚麻”;因此也是任何由亚麻制成的东西。在这里,“亚麻”很可能指的是灯芯,描述的是摇曳或将灭的灯火。但灯的主人想要它亮着,并且不遗余力地要使它继续燃烧。

公理。或“正义”。


太12:21 外邦人都要仰望他的名。


诬蔑耶稣为别西卜

太12:22 当下,有人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带到耶稣那里,耶稣就医治他,甚至那哑巴又能说话,又能看见。

【本会注释】

当下。[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不得赦免的罪,太12:22-45=可3:20-30=路11:14-32。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本章其余的部分(第22-50节)在基督传道期间的各种事件的先后顺序中是较难定位的段落之一。似乎有良好的理由可以相信第22-50节记载的是一个事件和由它而来的随后的论战:(1)在治好那个又瞎又哑被鬼附的人和受到法利赛人控告之间,显然只有很短的时间间隔(见第24节)。(2)在基督传道期间,至少有两次有人提出显神迹的要求,而这里提到的事件似乎是第一次(第二次记录在案的要求发生在马加丹,如太15:39至16:5所述,很可能在公元30年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的是,因为基督否认了是靠着鬼王的能力赶鬼,此次求神迹(太12:38)的要求才被提了出来。(3)在第43-45节中关于“污鬼”的论述无疑紧接在第22-42节的教训之后,没有什么中断,从《历》第三十三章中显然可以看到这一点。(4)在第46-50节中提到的基督的母亲和弟兄们来访是在“他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第46节;参《历》第三十三章)。

根据太13:1,基督在太12:22-50中所给出的指示与记载在第13章的他在海边布道讲比喻发生在同一天。关于太12:22-50和13:1-58之间有紧密的时间顺序关系的证据,见对太13:1的注释。这就会使太12:22-50的论述发生在公元29年秋(见对太13:1;可3:13的注释)。

被鬼附着。基督至少曾治好了两个又瞎又哑被鬼附的人(见《历》第三十三章;太9:32-35)。关于被鬼附的一项研究,见对可第一章的附注。


太12:23 众人都惊奇,说:“这不是大卫的子孙吗?”

【本会注释】

都惊奇。见对可2:12的注释。

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的注释。在希腊文中的问句形式暗示期望得到一个否定的回答(见对路6:39的注释)。百姓们好像在惊呼:“这岂能是大卫的子孙[弥赛亚]呢?”他们可能已经认识到了,预言的弥赛亚要作基督所作的奇妙事,但是他们发现,很难在耶稣这样一个平民身上看出预言中的弥赛亚(参《历》第二十、四十一章)。众人都喜欢听基督(见可12:37),承认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见约3:2),甚至是一位先知(见太21:11),但这些事实并不意味着他们必定会接受他为弥赛亚。他所行的许多异能,在他们的心中燃起了盼望他可能是弥赛亚的火焰(见对路24:21的注释;参《历》第四十四章),但他们所预想的弥赛亚观(见对太4:17;路4:19的注释;参《历》第二章)几乎立即就熄灭了这微弱的火焰。


太12:24 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啊。”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听见。显然,百姓们这种摇曳不定的盼望耶稣可能证明就是预言的弥赛亚(见第23节),惹怒了法利赛人。马可说到这些法利赛人是“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可3:22),很可能是犹太议会派出来的探子,要观察并汇报关于基督的行动(见对可2:6的注释)。耶稣的这些机警的仇敌不能否认他行了一个真正的神迹,因为被治好的那个人“又能说话又能看见了”(太12:22)。耶稣神性的证据越大,他们就越气恼愤恨,这最终导致耶稣的有些仇敌犯下了不可得赦免的罪(见对第31,32节的注释)。

这个人。希腊文houtos,“这[一个]”。这些法利赛人不肯在他们的口中提到耶稣的名字,而只是蔑视地提到他是“这[一个]”。表示了他们的轻蔑(见对路14:30;路15:2的注释)。

别西卜。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读作“别西卜”和“别力西卜”之间有分歧。英文钦定本的读法“别力西卜”曾被耶柔米采用于拉丁文圣经中,显然,钦定本的译者们是从拉丁文圣经中取了这个词来的。这个名称意思有争议。别力西卜这个名称可能来自希伯来文ba`al zebul(巴力西卜),意思可能是“伟大房屋[殿宇]的主”,或“天上房屋的主”。约公元前1400年的拉斯珊拉的几块泥砖说到:“西卜,地球的王”。别力西卜的意思因而可能是“巴力是王”。有人提出说,犹太人可能出于对这个异教神祇,以革伦的守护神的轻蔑把别力西卜的名字改成了别西卜:“苍蝇之主”(见对王下1:2的注释)。

在治好那个又瞎又哑被鬼附的人时,显然不只有人的能力在场。探子们既不肯承认耶稣是神圣的,也不肯承认他具有行这个神迹的能力,因此就认为他必是与魔鬼联合着的。


太12:25 耶稣知道他们的意念,就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一城一家自相纷争,必站立不住;

【本会注释】

知道他们的意念。见对可2:8的注释。

一国。一个有内战的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显然就削弱了自己的地位和能力。

家。可能指的是政治上的领土就像一个人所治理的“家”一样,可是这里所说的原则同样也适用于家庭住宅意义上的“家”。


太12:26 若撒但赶逐撒但,就是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

【本会注释】

赶逐撒但。撒但在与基督进行殊死的战斗(见启12:7-9;参太4:1-11;约12:31;约翰16:11等)。魔鬼不会傻到致力于与自己作对的地步,通过与基督合作,赶出他曾亲自使人受苦的鬼魔们来支持他的主要敌人基督。以这种政策为基础,“他的国”就必定会垮台。因此耶稣就使法利赛人的论据变成荒谬的了,并且他的推理是如此简单明了,所有人都能明白。


太12:27 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

【本会注释】

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既显明了法利赛人提出的论据是荒谬的,基督现在就使他们面临一个进退两难的窘境。显然,有些法利赛人确实声称能赶逐邪灵,不然耶稣就不会把这点作为一个事实提出来了。约瑟夫说他们至少做过这种努力,并且给出了一个例子(《犹太掌故》viii.2.5[45-49])。“孩子们”这个词并不是指基督讲话对象的儿女后代,而是指他们的信徒。因此在旧约时代先知学校的学生们通常被称为“先知的儿子”(见对王下6:1的注释)。


太12:28 我若靠着上帝的灵赶鬼,这就是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

【本会注释】

我若。既显明了法利赛人所做主张的荒谬(第25,26节)并使他们面临了无法回答的难题(第27节),基督就把他们带到了必然的抉择-他们所归于撒但的能力实际上正是上帝的能力(见对第24节的注释)。路加说到这种能力是“上帝的手指”(路11:20;参出8:19)。当基督在地上传道的时候,他的神迹是凭着上帝的能力并通过天使的服务完成的(《历》第十四章)。他的神迹证明了他的弥赛亚身份(见《历》第四十四章),若是弥赛亚在这里(见太12:23),那么他的“国”就必定不远。

临到。直译是,“已经临到”。


太12:29 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

【本会注释】

人怎能进。在基督现在讲述的这个比喻中,他加强了在第28节中所说的真理,即,“上帝的国”来了,撒但的国被侵袭了。基督就是进入撒但的“家”或“国”的那个“人”(见对第25节的注释)。人不会进自己的家“抢夺”自己的“家具”;撒但并不“赶逐”撒但(见第26节)。所以那进别西卜的“家”(见对第24节的注释)去“抢夺他的家具”的某人,必定是他的仇敌。

壮士的。直译是,“那壮士的”,换句话说,撒但的。

抢夺他的家具。撒但声称这世界是他的,因为它曾被“交付”给他(见路4:6)。在那个意义上,这世界是他的“家”,世上的人就成了他的“家具”。基督来了,要释放撒但的俘掳,先是从罪的牢房释放他们(见对路4:18的注释),然后从死的牢房释放他们(见启1:18)。藉着赶逐魔鬼,基督就抢夺了撒但的牺牲品,即,抢夺了他的“家具”。

捆住那壮士。能捆住一个“壮士”的人必须比那“壮士”更强(见路11:22)。唯有上帝比撒但更强;所以,既然面对耶稣释放了撒但的俘掳的证据,就证明必是上帝的能力在藉着耶稣运行。基督大能的作为证明,他并不是与撒但联盟,而是与他作战的(见《历》第四十四章)。


太12:30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本会注释】

不与我相合的。在争夺人心的大斗争中,并没有中间立场;中立是不可能的(见《历》第三十三章)。每一个人要么是一个爱国者,要么就是一个叛国者。凡不完全站在基督这边的,就是完全站在撒但那边的,即,他大部分的影响力是在那个方向的。几乎与基督相合而不是全部,就不是几乎与他为敌而是完全与他为敌。基督在这里所断言的,不应被解释为与可9:40的话相矛盾:“不抵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它的意思只是说那些促进基督的事业的人不能被认为是“抵挡”他的。


太12:31 所以我告诉你们:人一切的罪和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惟独亵渎圣灵,总不得赦免。

【本会注释】

一切的罪。甚至“亵渎”都能得赦免—只有一个例外。

亵渎的话。基督在这里指的是在特别的情形中,一群法利赛人在完全知道他们的控告是虚假的情况下,曾将圣灵的能力归(见对第28节的注释)给魔鬼(第24节)(见《历》第三十三章)。正是这种对亮光的故意拒绝才使他们逐步走向“亵渎圣灵”的地步。值得注意的是,清楚显明耶稣神性的证据日益增长,法利赛人却不断拒绝,正是在这种拒绝的最顶点,他们说出了亵渎的话(见《历》第二十一、五十九章),这个过程从耶稣降生就开始了(见《历》第六章),但在他传道的进展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证据越明显,他们对他的反对就越强烈(参何4:6)。随着时间的进展,每一次与耶稣遭遇都只是显明他们的假冒为善,他们就变得越来越苦毒并且直言不讳了。现在,他们公然出来,宣布基督是被鬼附的并且是与撒但联合作工的,是他的帮凶之一(参《证》第五册原文第634页)。自此以后,他们就处于他们曾控告耶稣所隶属于的那权势之下了(《历》第三十三章)。

亵渎圣灵,或者不可得赦免的罪,乃在于越来越严重地反抗真理最终达到顶点,不可挽回地决心反对它,在有充分认识的情况下蓄意决定从事自己的行动方针,反对神圣的旨意。良心因不断反抗圣灵的感化而烙惯了(枯萎了),当一个人已经作出了致命的决定时,自己几乎还没有意识到呢。在作出决定行事要与上帝的旨意一致时,可能确实会有不断的失败(见《历》第三十三章)。一个人若常常苦恼于担心自己已经犯了“不可得赦免的罪”,从而就有确证证明他并没有犯那种罪。

世上最可怜的人就是良心不安的人,因为在知道自己应该做正确的事时,却做了错事。一个可怜的基督徒的经验通常是没有做到其所得到的亮光的结果。一个良心不安的人可以用两种办法中的一种,解决这个问题并消除压力:他可以屈服于圣灵的改变之能,并且响应圣灵的激励改正对上帝对人的错误;他也可以通过消灭圣灵的感动烙惯自己的良心,并消除其令人痛苦的激励(见弗4:30)。采取后一种行径的人无法悔改,因为他的良心已经变得永远没有感觉了,并且他也不想悔改。他已经故意地将自己的心灵置于神圣恩典的范围之外了。他顽固地滥用选择权,结果就丧失了识别善恶的能力。邪恶最终看起来就是良善的了,而良善看起来就是邪恶的了(见弥3:2;见对赛5:20的注释)。这就是罪的欺骗。

良心一直被称作人心中上帝的眼睛。它乃是上帝培植在人心中的一个监控器,激励人总要过顺从已向他们显明之亮光的生活。对良心有丝毫的损害都是在冒永恒损失的危险。蓄意地并且顽固地违背上帝,最终就变成了无法打破的习惯(见《历》第三十三章)。请比较一般说到是“心刚硬”的过程(见对出4:21的注释)。

不得赦免。不是因为上帝不愿意赦免,而是因为已经犯了这种罪的人一点儿也没有得赦免的愿望。这种愿望对于得赦免乃是极其必要的。这样的一种人已经断绝了自己与天庭的交通线,以便可以不再受圣灵警告性呼召的烦扰。


太12:32 凡说话干犯人子的,还可得赦免;惟独说话干犯圣灵的,今世来世总不得赦免。”

【本会注释】

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

得赦免。请比较基督为钉他在十字架上的兵丁们所做的求赦免的祷告(见路23:34)。许多祭司和百姓的领袖,连同数以千计的其他人,最终“信了他”,并在五旬节圣灵沛降后和门徒们站在了一起(见约12:42;徒6:7)。他们可以得赦免,因为他们先前没有完全认识耶稣的神圣品格(《历》第三十三章)。他们之所以没能认出耶稣就是预言的弥赛亚,乃是因为他们误解了旧约圣经的预言(《历》第二章),但这并没有使他们对真理不敏感,当他们确实看到真理其实在基督耶稣里时,就大胆地采取了支持它的立场。

不得赦免。见对第31节的注释。

今世。直译是,“这个时代”(见对太13:39的注释)。

来世。即,就要来的“时代”或来生,没有第二个宽容时期。


树和果子

太12:33 “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因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树。

【本会注释】

或。法利赛人是前后不一致的。他们曾把救人脱离被鬼附的功劳(当然是“好”事)归到鬼魔们身上(见第24节)。如果结果是好的,原因也必须是好的。

树。根据上下文可以显然看出,耶稣在这里指的是他自己。治好那个被鬼附的又瞎又哑的人(第22节)乃是“果子”,凡目睹这神迹的人没有一个能否认这“果子”是“好”的。然而,法利赛人却把这好“果子”归给一棵坏“树”,归给“鬼王别西卜”(第24节)。但是耶稣却宣布唯有好品格才能发出“善”来,正如邪恶的品格发出“恶”来一样(第35节)。一棵“好树”总是以其“好果子”闻名的,而一 棵“坏树”也以其“坏果子”闻名(见对太7:16-20的注释)。所以法利赛人把诚然无可否认的好“果子”,归给一棵“坏树”完全是不合理的。旧约圣经常把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比作一棵树(见对士9:8-10;诗1:3;赛56:3;但4:10的注释)。

在后来,耶稣将他自己比作了一棵“葡萄树”,把他的门徒比作“枝子”,并把那些被赢得进入天国的人比作“果子”(见约15:5-8)。关于用相同的物体代表不同的东西,并教导不同的真理的其他例子,见对太13:33的注释。


太12:34 毒蛇的种类!你们既是恶人,怎能说出好话来呢?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本会注释】

毒蛇的种类。或“毒蛇的子孙”(见对太3:7的注释)。

怎能。法利赛人的“果子”(第33节)或“种类”(第34节)并不是“好”的。他们所说出来的话—他们的“果子”—是“恶”的,这反过来也指向一个邪恶的源头。他们的行动像“毒蛇”,所以他们必是“毒蛇”的种类(见对约8:44的注释)。

心里所充满的。一个人的话或多或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中所充满的思想;它无法是另外的方式。法利赛人说亵渎的话(第24节)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代表了他们心中所想的。一个人的话语暴露他的思想。


太12:35 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

【本会注释】

善人。第33节在一棵树的比喻下所说原则的一个实际应用。

所存的。希腊文thēsauros,“首饰盒”,“宝库”,“仓库”(见对太2:11的注释)。在这里,心指的是好像一个宝库,积聚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养成的态度和情绪,保持并利用它们对付人生的难题。

从他心里。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省略这些词。

发出。直译是,“发出”或“驱逐”。


太12:36 我又告诉你们,凡人所说的闲话,当审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来;

【本会注释】

闲话。直译是,“不作工”,“无益的”,“无用的”所以,在这里的意思是“有害的”。在控告基督靠着鬼王赶鬼时(第24节),法利赛人曾说了他们知道并不真实的话。

供出来。人要为其使用选择权的方式负责。

审判的日子。见对太3:12的注释。


太12:37 因为要凭你的话定你为义,也要凭你的话定你有罪。”

【本会注释】

为义。即:“宣布是义的”,或“正式宣布是义的”。这只有当一个人的话语与他对真理的认识一致时才能实现。否则就会被证明是一个假冒为善的人,并且作为这种人被“定罪”。


法利赛人求神迹

太12:38 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

【本会注释】

当时。关于第38-42节与第12章前述部分的关系,见对第22节的注释。

有几个文士。几乎这一整章都涉及法利赛人反对基督的例子(见第2,14,24,38节)。唯有第46-50节涉及的是另一个主题。关于文士,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5页;见对可1:22的注释。

法利赛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1,52页。

夫子。希腊文didaskalos,“老师”,在称呼耶稣为“老师”时,这些文士和法利赛人,并不在任何一种意义上承认他是老师。事实只不过是他在教导人而已,并且didaskalos乃是通俗的形式,可以称呼任何一个教导人的人。

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记载在太16:1-5的求一个神迹的要求,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的夏天,大约在这里记载的事件发生九个月之后。鉴于在此之前刚行过显著的神迹(太12:22,23;《历》第三十三章),这求一个“神迹”的要求(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见对路2:12的注释)简直可以说是一次侮辱。它暗示曾发生的事并不是一个神迹,并且含沙射影地说基督还没有给出任何证据证明他超自然的主张。他们想要或期待什么样的“神迹”呢?可能他们想看见天空中的某些征兆(见珥2:30;参启13:13),或者像摩西曾在法老面前证明其使命的那些“神迹”(见出7:9-13等)。他们原可能会认为这样一种神迹,才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超自然能力的显示。基督在犹太议会前受审时,犹太领袖们再次要求他行一个神迹(《历》第七十五章)。希律也作了一个类似的要求,并且应许说要是耶稣行这样一种“神迹”,就会释放他(《历》第七十七章)。

事实上,那些提出这些要求的人都没有对基督所行过的神迹作出赞成的响应,这就显明了所有这些要求的伪善。神性的每一证据都使他们更坚决地要止息他的声音,直到最后,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使他们加倍努力要除掉他。


太12:39 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

【本会注释】

邪恶淫乱的。他们曾破坏了将上帝和他的子民结合在一起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是“淫乱的”。在旧约圣经中,背道一般被说成是行邪淫(见对诗73:27的注释)。

世代。见对太11:16;23:36的注释。

没有神迹。一个顽梗而背道的民族没有任何权利要求一个神迹,并且如果给他们行了神迹他们也不会接受。把“珍珠丢在猪前”什么都得不到(见对太7:6的注释)。在“摩西和众先知”中(见路16:31),有足够的亮光引导人们进入得救的道路,所以文士和法利赛人拒绝接受基督的基本原因,乃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接受旧约圣经对他所作的见证(见约5:45-47)。

约拿斯。即,约拿,先知约拿在什么意义上成了一个“神迹”呢?答案在于基督现在所谈论的约拿使命的那些方面。在约拿的经历中,这些“神迹”要素中的第一点就是他在大鱼肚腹中的遭遇(第40节);其次是他对尼尼微人传道的成功(第41节)。


太12:40 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

【本会注释】

因为约拿怎样。基督的复活乃是他到地上使命的最大神迹,并且基督当时把他的批评者们指向的就是那个伟大的将来事件。

三日。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1页。

大鱼。希腊文kētos,意思是任何一种海中怪兽或大鱼,不一定是“鲸鱼”(见对拿1:17;2:1的注释)。

地里头。基督在这里无疑指的是他在约瑟的坟墓里度过的时间,从星期五下午晚些时候到星期天清早。


太12:41 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

【本会注释】

尼尼微人。“先知约拿的神迹”(第39节)不仅在于他奇迹般地逃离了“大鱼的肚腹”,而且在于他向尼尼微人进行了成功的传道,尼尼微是古亚述的首都(见《历》第四十四章)。

起来定罪。即,在最后审判日自告奋勇作证人。有人提出基督在这里使用的亚兰文措辞最初的意思是“控告”。

这世代。见对太11:16;23:36;24:34的注释。

他们悔改了。我们无法说约拿有没有告诉尼尼微人他与大鱼的经历,圣经对此是沉默的。重点是尼尼微人“悔改了”,尽管事实上约拿没有为他们行任何神迹。他们根据他自己的权威接受了他的信息,因为那信息给他们的心带来了信心(见拿3:5-10)。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情况原本也是这样,因为基督带给他们的信息的确带有他权威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见对可1:22,27的注释)。但是除了他所说的话之外,他还作了许多奇妙的工作,这些构成了额外的见证,证明他的话是真实的(见约5:36)。然而尽管有这一切的证据,文士和法利赛人,还是顽固执拗地拒绝相信所提供给他们的证据。

比约拿更大。即,基督自己(见对第6节的注释)。


太12:42 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本会注释】

南方的女王。示巴女王,曾访问过所罗门的宫庭(见对王上10:1,3,9的注释)。

所罗门的智慧话。见对王上3:12的注释。藉着所罗门说出的神圣智慧,令示巴女王信服上帝与他同在。并且,像约拿一样(见对第41节的注释),所罗门没有行任何神迹,他的话就足够了。如果约拿和所罗门的话强有力地证明了上帝借着他们说话,那么耶稣暗示他所说的也足够证明上帝借着他说话。

比所罗门更大。见对第6,42节的注释。


七个污鬼

太12:43 “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却寻不着。

【本会注释】

污鬼。[七个污鬼,太12:43-45。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与“魔鬼”同义。基督在这里所作的评论(第43-45节)可以被当作是他在继续论述不可得赦免的罪(第31-37节)。基督的思路曾被这个求神迹的要求打断(见第38-42节),在回答了那个要求之后,他现在再继续原来的话题。这里给出的忠告(第43-45节),特别适用于那些已经高兴地听过福音信息,但还没有屈服于圣灵的人(《历》第三十三章)。这些人还没有犯过不可得赦免的罪,并且耶稣警告他们不要去做。关于被鬼附的论述,见对可第一章的附注。

在生病的情况下,旧病复发往往导致一种比初生病时更严重的状况。已经大大减少了的体力,在疾病新一轮的冲击面前往往无能为力。旧病复发往往是由于病人没能认识到自己身体的软弱,并且由于一种致命的过于自信感。当我们从罪病复原时,应该全然信靠基督的功劳和能力。

无水之地。沙漠地区,灵在那里找不到人──没有“屋”(第44节)──所以,就得不到安息,因为它无家可归。


太12:44 于是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到了,就看见里面空闲,打扫干净,修饰好了,

【本会注释】

我要回到。“污鬼”暗示他的不在只是暂时的。基督很可能想起了他不久前曾从他身上赶出过一个魔鬼的那个人(见对第22节的注释)。那人很可能就在听众里,这可能有意要特别警告他,也警告一般的听众。它当然也是给法利赛人的一个警告(见第31-37节)。

空闲,打扫干净,修饰好了。那“屋”或人的状况恢复到了魔鬼最初以之为居所之前的情形。基督教信仰并不主要在于戒除魔鬼,而在于聪明勤勉地把好东西应用到心意与生活里。基督教并不是一种由各种禁令构成的消极宗教,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向善的力量。鬼魔们,不管是实际上的还是比喻性的,只是被驱逐出心怀意念是不够的;上帝的灵必须进入生命中,并被置于控制思想和行为的地位(见代下6:16;弗2:22)。憎恨罪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热爱并珍爱良善(见摩5:15;帖后2:10;见对太6:24的注释)。

那“屋”所代表的倒霉的人没能采取积极的立场支持上帝。他的意图是好的。他并没有预期邪灵会回来,所以就没能使那“屋”屈服于基督的控制。顺服基督可以阻止他按自己的选择使用那“屋”,免得他从而至少暂时决定去过他想过的生活。要是他顺服了基督,就会处于一种新的能力控制之下(见罗6:16),污鬼就决不能获得一个入口了。我们唯一的安全在于全心顺服基督,以便他可以进来并在我们里面活出他完全的生命(加2:20;启3:20)。这个比喻是一个庄严的警告,反对仅仅是消极的改进;避开邪恶是不够的,我们必须积极地“求在上面的事”(西3:1,2)。


太12:45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

【本会注释】

另带了七个。七,这个标明完全的象征性数字,表明完全被鬼附了。

末后的景况。那些罪病已被医好的人往往旧病复发,可以说,在灵性上比他们起初的时候更软弱了。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必须如何小心避免试探,并且用向善的影响力围绕自己,反而不必要地置身于这世界的引诱之中—往往有致命的结果(见《历》第二十六章)。扫罗就是这样,他虽然一度曾处于圣灵的能力与影响之下(见撒上10:9-13),但却没有使自己完全并且彻底地顺服上帝,结果就遭受了一个邪灵的控制(见撒上16:14;18:10;19:9),最终使他自杀了。犹大也是这样,他起先是可以被基督的影响力软化的,但他没有将自己的生命全部顺服于那影响力(《历》第三十、七十六章)。见对太13:7的注释。

这邪恶的世代。见第39节;见对太11:16;23:36的注释。以色列的领袖们正处在拒绝已经临到他们的亮光的过程中。


遵父旨的人都是亲属

太12:46 耶稣还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不料他母亲和他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他说话。

【本会注释】

他还说话的时候。[基督的母亲和弟兄们造访,太12:46-50=可3:31-35=路8:19-21。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关于这部分(第46-50节)与本章前述部分的关系,见对第22节的注释。关于叙述中的一个附带事件,见路11:27,28。

他母亲。虽然马利亚的确关心耶稣,但她对他有信心,一种他的弟兄们所没有的信心(见约7:5)。要阻止耶稣为百姓做更多的事是他弟兄们的意见,而不是她的(见《历》第三十三章)。他们希望他能屈服于马利亚有说服力的请求;他们几乎不相信他会听他们自己的请求(参《历》第九章)。

他弟兄。福音作者们显然说明这些是约瑟从前的婚姻所生的儿子们。耶稣将自己的母亲托付给约翰照顾的事实(见约19:26,27)暗示,耶稣的“弟兄们”(和姐妹们)实际上并不是马利亚亲生的孩子。这些弟兄们对耶稣的态度和关系表明他们比耶稣年长。他们设法制止他(见对可3:21的注释),他们对他说奚落的话(见约7:3,4),干涉他的行为,等等(参可3:31),那时候都只像年长的哥哥们才敢做的事。对一个熟悉圣经国家生活的人来说,这个论据本身看来就具有决定意义。这个基于福音书的记载的结论也明确得到了《历》第九、三十三章所作观察报告的支持。

虽然这些“弟兄们”当时并不相信耶稣(约7:3-5),但他们后来接受了他,并且被数算在他的跟从者中了(见对徒1:14的注释)。当时耶稣的弟兄们因听到关于耶稣所做的事而感到沮丧惊慌,特别是听说耶稣几乎没有时间吃饭睡觉。他们感到他行事并不精明审慎(《历》第三十三章),并寻求说服他依从他们的主意行事为人(《历》第三十三章)。无疑,因为他与犹太领袖们日益增长的紧张关系也会牵连到他们。

站在外边。并不清楚这是指围绕着耶稣的群众“外边”,还是叙述中不久以后提到的那房子(见对太13:1的注释)的“外边”。


太12:47 有人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与你说话。”

【本会注释】

有人告诉。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在保留还是省略本节之间有分歧,可是所有手稿中都含有在可3:32和路8:20所说的对等的话。上下文支持保留它。


太12:48 他却回答那人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本会注释】

谁是我的母亲。见对约2:4的注释。就个人而言,耶稣无疑是献身于他母亲的(见约19:26,27)。他关于儿女对父母之责任的观点,也在他的教训中清楚地阐明了(见可7:9-13)。所以,他在这里所说话语的意思是,即使那些与他最亲密亲爱的人,也没有任何权利干涉他的工作,或指示他该如何完成这工作(参太16:23)。见对路2:49的注释。


太12:49 就伸手指着门徒,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本会注释】

他的门徒们。不仅包括那十二个人,也包括许多别人(见对可3:13;路10:1的注释)。然而,那十二个人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同耶稣是一家人”(《历》第三十七章),而且耶稣是这家的家长(见林前11:3;弗5:23)。


太12:50 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本会注释】

我天父旨意。见太7:21;参对路8:21的注释。

我的弟兄。耶稣在这里通过使用单数名词作了个人应用。凡承认上帝为他们的父的人,都是天家“天上地上的全家”(弗3:15)的成员。那将基督徒们和他们的天父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结合起来的纽带,甚至比血缘的纽带更强更真更持久。此处清楚否认了基督徒们应该特别关注马利亚(见对路11:28的注释)。

提要:3撒种的和种子的比喻,18它的解释。24稗子的比喻,31芥菜种的比喻,33面酵的比喻,44隐藏的财宝的比喻,45珠子的比喻,47撒网的比喻:53以及基督如何被同乡人所蔑视。


撒种的比喻

太13:1 当那一天,耶稣从房子里出来,坐在海边。

【本会注释】

当那一天。[海边的讲道,太13:1-53;可4:1-34;路8:4-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即,记载在太12:22-50中的事件发生的同一天(见对太12:22的注释)。记载在太8:18-27中的事件发生在这同一天的结尾(见可4:35;见对太8:18的注释)。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看见耶稣这日比无数别的日子更繁忙,然而对这日相当完全的记录,已经使它挣得了“那忙碌的一天”的名称。它代表耶稣几乎没有时间吃饭或休息片刻的那些常见的境遇之一(见《历》第三十五章)。

从房子里出来。这意味着记载在太12:22-50中的事件,就是那一天早些时候发生的事件,是在某个住所发生的—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家里(见对可1:29的注释)—靠近革尼撒勒平原的北界,或者可能在靠近革尼撒勒平原的南界的马加丹某人的家里(见《历》第四十四章)。

坐下。拉比们施教时通常采取的姿势(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8页;见对路4:20的注释)。

在海边。很可能在加利利海沿岸的某处,在迦百农和马加丹之间,革尼撒勒平原与加利利海相遇的地方(见《路》第二章)。


太13:2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众人都站在岸上。

【本会注释】

有许多人。关于在公元29年秋,第二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拥挤着耶稣的大批群众,见对太8:1,18;12:15的注释。在这个场合,他们差点儿把耶稣挤到海里。

船。更可说是“一只小船”。似乎(见《路》第二章)当耶稣离开那“房子”(第1节)时,他去了海边,想要上船立即渡到海那边去。但是那些患病之人急迫请求和百姓对真理话语的需要留住了他(见《路》第二章;参太9:36)。

岸上。希腊文aigialos,“海滩”或“岸”。


太13:3 他用比喻对他们讲许多道理,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本会注释】

讲许多道理。此时以前,基督只是偶而地使用可以被称作比喻的简短例证(见太7:24-27等);现在,他第一次(《历》第三十五章;《路》第一章)使比喻成了传达真理的一个主要工具。山上宝训很可能是在几周之前发表的(见对太5:1的注释)。现在很可能是公元29年的秋天,在全加利利最多产的地区-革勒尼撒勒平原的对面,可以看到农夫们正在播种冬粮(《路》第二章;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108页)。关于这繁忙的一天中所发生之事件的摘要,见对太12:22;13:1的注释。

在这个场合,至少讲了十个比喻。马太记载了八个,马可补充了灯(可4:21-23)和种子暗暗生长的比喻(第26-29节)。马太把这些比喻作为一个整体所做的记录,呈现的是一幅关于天国的本质事实的复合画面。

一个撒种的。[撒种之人,种子和土壤,太13:3-9,18-23=可4:3-20=路8:5-15。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当基督说话时(《路》第二章),可以看到农民们正在革尼撒勒平原肥沃的土壤里撒种,这个平原从加利利海面蜿蜒上长升到丘陵地带。虽然这个比喻以撒种者闻名,但它更适合被称作土壤的比喻,或者撒种者、种子和土壤的比喻。它的特色既不在于撒种者也不在于种子,这两者也都出现在稗子的比喻中了(第24-30节),而在于种子被撒下时落在的四种土壤里。该比喻强调的是这四种土壤各自给予种子的接受,以及这一接受对种子生长的影响(见《路》第二章)。撒种者的技巧和种子的质量与这四种土壤中的每一种土壤的关系都是一样的。见对第8节的注释。

在这个比喻中,种子所代表的特别真理乃是基督作为弥赛亚到地上的使命的本质。基督国度的本质在较大或较小的程度上乃是一个“奥秘”(见第11节),因为骄傲已经蒙蔽了人们对旧约圣经的理解。犹太人民指望弥赛亚作为一个强大的征服者来到,坐在大卫的宝座上,并使列国都顺从犹太人(见《历》第二章;见对路4:19的注释)。但在撒种者的比喻中,耶稣阐明了他使命的真实本性,事实上,他来不是要征服异教徒使他们顺从以色列,而是要征服“以色家迷失的羊”的心(太15:24)。同样的真理他曾在山上宝训中更为正式地阐明过(见对太5:2的注释)。

出去。在东方国家,古时与今时的某些地区一样,农民们共同住在村庄里防备抢劫队的劫掠。在早上,黎明的时候,他们从自己的村庄“出去”到四围的田地,黄昏时再回到家里。同样地,真理的撒种者基督,从天父那里“出去”,来到这个世界—“田地”(见第38节)—以便他可以“为真理作见证”(约18:37;参太10:10)。


太13: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本会注释】

路旁。不是在从村庄到田里的路上,而是在沿着地边的小路上,或者从一块地到更远的田地的小路上。因为路面是硬的,所以种子就露在外面,甚至都没有发芽生长的机会。路旁的听众是那些肤浅的听众,福音的真理对他们没有生效。就像中国的一句谚语所说的,左耳进右耳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个人对福音的需要。他们是疏忽的,他们不明白(第19节)。表面上看来,真理对他们没有意义。

飞鸟。即,在耕作时节和播种时节总是在场的野鸟。根据马太福音,飞鸟代表“那恶者”(第19节);根据马可福音,飞鸟代表撒但(可4:15);根据路加福音,指魔鬼(路8:12)。


太13: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本会注释】

石头地。显然这并不是指满布着散石的地面,而是指岩石层接近表面,只覆盖着一层浅土。除了几处有利的地点之外,这种岩石层的地表有效地限制了巴勒斯坦的丘陵地作为耕地的价值。

落入土浅石头地这种听众的心里的福音的种子发现有足够的土壤可以发芽,但是土太浅了,福音的效果最多也不过是表面的。福音吸引了他们的情绪,他们就迅速地对它作出了响应,但这感动很快就随着变幻无常的情绪之潮过去了。自私的岩石(见《路》第二章)阻止了福音在生活中产生改革的功效。侍奉基督的任何一种努力都如此受阻于生活中要侍奉自己的基本目的(见《路》第二章),以致福音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影响。土浅石头地的听众惯于随心所欲。这种人可能有的任何确信都是基于爱好而非原则。显然,真理对他们是有一定量的吸引力的;他们承认它是好的;但他们爱自己。他们立即接受了此刻看来是好的东西,却没能计算作门徒的代价;他们并没有将福音的各项原则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给它机会改革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他们不愿去面对自己的习惯必须改变的现实。

土既不深。岩石层就位于那层浅土的下面,吸收着从它上面的土层而来的热量并放出湿气。

最快。即,“立即”。岩石层反射到土里的额外热量使得种子发芽很快。然而,“土既不深”,就无法储存湿气,当根长出来需要湿气时,就得不到供应了。


太13: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本会注释】

就枯干了。发芽很快,但枯干也很快。土浅石头地听众的唯一希望就是要重生(《路》第二章)。福音临到他们身上的肤浅影响并没有使他们承认并离弃罪恶(见对第5节的注释)。他们并没有经历称义。他们对福音的反应并没有导致他们转变归主。


太13: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

【本会注释】

荆棘。希腊文akantha,荆棘,或“野蔷薇”;akantha也用来指任何多刺的植物,如“蓟种植物”。路加详细说明基督徒生活的“荆棘”乃是“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见路8:14;参太13:22)。

在荆棘地里,柔嫩的植物不像在土浅石头地的植物枯干的那么快。同样地,荆棘地基督徒的经验也比土浅石头地听众的经验进步一些。他们看起来是真的开始了,并且显然经历了称义和重生。但是他们不久就变得“行善丧志”(加6:9)了,没有“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既全神贯注于今世的宴乐并追求其吸引人的事物,他们就疏忽于清除生命中那些响应试探的倾向和品格特性。他们就像那个曾脱离了被鬼附后来又被七个更恶的鬼附了的人(见对太12:43-45的注释)。那吸引荆棘地听众,并使他们全神贯注的许多事物本身可能并不是有害的。但是这种人变得那么专注于今生,以致他们没有时间去为来生作准备了。

荆棘长起来。荆棘使得麦子不可能生长成熟了(见路8:14)。同样地,世俗的利益也阻止圣灵的果子(加5:22,23)达到成熟。宗教信仰被置于次要的地位了,只是许多兴趣中的一个而已。因为缺乏培养,它就枯萎最终死亡了。荆棘地听众缺乏的乃是一种道德上的改变(《路》第二章)。对他们来说,称义是信仰的总和与实质,他们没有认识到基督徒生活本质上在于大家都知道的成圣的过程—藉着这个过程,邪恶的特性和倾向才被耶稣基督完美的生活模式所取代(见对加2:20的注释)。


太13: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本会注释】

好土。这并不意味着在神圣真理的种子使人心变好之前人心自然就是“好的”,因为“你们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在人里面自然地“没有良善”(罗7:18)。“土”“好”只是因为它屈服于真理的犁头,因为它响应圣灵软化人心的感化力。

就结实。见对太7:16-20的注释。这指的是品格的果子(见对加5:22,23的注释)。圣灵的果子在表现在外表的生活中,乃是一种健康的基督徒经验的证据。在路旁听众的心中,真理找不到任何响应。就土浅石头地的听众来说,真理只不过产生了瞬间的冲动。就荆棘地的听众来说,开始对真理的反应很好,但在面对困难和反对时就枯萎了。但在好土听众的心里,对真理的响应是永久而有效的。结果就是生命依照耶稣基督完美生活的模式改变了。成功的基督徒并不是环境的傀儡;他是坚持到底的(见太24:13)。

一百倍。这确实是非凡的出产(见对创26:12的注释)。在美国麦子的平均产量是每英亩17.1蒲式耳,收成约为15倍。马可颠倒了产量的次序,从较小的说到较大的,而路加则省略没提较小的产量。


太13:9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有关的注释,见太11:15;13:13-18。


用比喻的目的

太13:10 门徒进前来,问耶稣说:“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

【本会注释】

门徒进前来。似乎马太照他通常的作法,在这里把基督后来才作的私下给门徒的解释,现在就与比喻本身连接起来了,为的是保持主题的次序。马可明确地提到这解释是他当“无人的时候”才解释给十二使徒和别的门徒们听的(见可4:10)。

用比喻。见对第3节的注释。


太13:11 耶稣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

【本会注释】

只叫你们知道。门徒们休耕的心田已被圣灵的犁头耕过(见对何10:12的注释),并且门徒们也以喜乐接受了真理的种子。只有那些“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的人才能指望“晓得这教训”(约7:17)。对真理的领悟多取决于真诚的愿望少依赖于智力的敏锐。

奥秘。即,向那些对真理不诚心感兴趣的人所隐藏的事物。这奥秘并非是某些人无法理解或故意不让某些人理解,却让其他人明白的意思。对某些人来说,福音是“愚拙”的(见林前1:23),因为“属血气的人”未受圣经感化的训练,没有能力领会“上帝圣灵的事”(见林前2:14)。他无法知道这些事的原因只是因为“这些事惟有属灵的人才能看透”,并且他缺乏要掌握其意义所必须的识别力,或洞察力。属灵的领悟力只来自于圣灵的运行(见约16:13;参太16:17)。

不叫他们知道。见对第12节的注释。根据马可福音,天国的“奥秘”并不叫“外人”(见可4:11)知道,即,不适合给信徒圈以外的人。并不打算把真理显示给那些宁愿没有它的人(见对太7:6的注释)。唯有那些“饥渴慕义”的人才能指望得到“饱足”(见对太5:6的注释)。


太13:12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本会注释】

凡有的。即,凡真诚地向往真理的人(见对太13:11;参对可4:24的注释)。在土地能接受种子得到收益之前,必须先为种子做一定程度的准备。那些已经实际使用了已显示给他们的真理的人,必蒙赐予更多真理。比起头脑最敏锐但却缺乏属灵接受力的人,那些在灵性上善于接受的人,能从真理的任何一种表达中,得到无限地益处。天庭最奇妙的恩赐,乃是给那些热切想要得到它们之人的(见《历》第八十六章)。

连他所有的。即,“连他自以为有的”(路8:18)。凡疏忽于他原可以用来领悟真理的很少一点能力的人,连那点儿能力也要丧失掉。


太13:13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

【本会注释】

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见对第3节的注释。基督的目的并不是要向那些属灵领悟力迟钝的人隐藏真理(见《路》第八章),而是要将真理刺入他们迟钝的心思和意念,希望能产生出一种领受更多真理的能力(见路8:16)。基督来到这个世界,要“给真理作见证”,而不是要蒙蔽它(约18:37)。有些人之所以没能结出果子,原因并不在于撒种者和种子,而在于土壤(见对太13:3的注释)。

他们看也看不见。见对第15节的注释。虽然这些人似乎在看,并且以为他们看见了,但他们根本就没看见。因为他们说:“我们能看见”,但实际上他们是瞎眼的,他们的“罪还在”(约9:41)。他们是蓄意地瞎眼(见对何4:6的注释)。像路旁的听众一样,他们的领悟力是肤浅的(见对太13:4,5的注释)。肉眼的视力并不伴随着相应地属灵的洞察力。

也不明白。法利赛人认识到了基督所讲比喻的意思,但假装不明白(见《路》第二章)。他们拒绝了基督最明白的话语,因为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它们,所以他们的罪就比别人的大。他们故意弄瞎了自己心灵的眼睛,将自己锁在黑暗里(见对太12:31的注释)。


太13:14 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

【本会注释】

正应了。直译是,“装满”,就像一个杯子被装满了一样。

以赛亚的预言。这段经文引自赛6:9,10,就希腊文来说(太13:14,15),与七十士译本的经文相同。见对赛6:9,10的注释。


太13:15 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本会注释】

百姓的心。即,他们的心智。

油蒙了。关于心的刚硬,见对出4:21的注释。

耳朵发沉。直译是,“他们沉重地用耳听。”他们昏昏欲睡,并且似乎要唤醒他们是不可能的。

恐怕。像在赛6:10中一样,这些话是以讽刺的反语说的。上帝的旨意并不是任何一个人应该处于这种状况,或者任何一个人应该不能明白并悔改归主。犹太领袖们的状况,乃是他们自己的行为和生活作风的自然结果。就如比喻中所指出的,它也是撒但的工作(见对太13:4的注释)。以赛亚论到的人是路旁的听众。实际上,是撒但已经“弄瞎了此等不信之人的心眼”(见林后4:4)。那使人们眼瞎的,并不是天庭的亮光,而是黑暗(见约壹2:11)。持续的黑暗往往使眼睛丧失完全处于光明中时的功能;实际上,习惯了黑暗的眼睛倾向于避开光明。


太13:16 “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

【本会注释】

有福的。或“幸福的”(见对太5:3的注释)。反过来说,那些有眼看不见有耳听不见的人,是不幸的。真幸福唯独来自于心灵的眼睛“看见”真理亮光的时候。那些缺乏属灵洞察力的人永远都不能真幸福。


太13:17 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本会注释】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要看。即,要看弥赛亚和他的国度。这乃是古时所有圣徒们的热忱的盼望(见彼前1:10,11),他们“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来11:13)。


解释撒种的比喻

太13:18 “所以,你们当听这撒种的比喻。

【本会注释】

所以,你们当听。第18-23节的主要的注释见对第3-9节的注释。比喻中的撒种者、种子、和土壤的解释,由基督在这里给出了(第18-23节),很可能是在晚一些时候给出的(见对第10节的注释),不该被当作是解释所有比喻的一种原则模式(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4页)。


太13:19 凡听见天国道理不明白的,那恶者就来,把所撒在他心里的夺了去;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太13:20 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当下欢喜领受,

【本会注释】

当下。希腊文euthus,“不犹豫地”,“立刻”,“立即”。


太13:21 只因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本会注释】

患难。或“苦恼”。

立刻。希腊文euthus,同一个词被译为“当下”(第20节),“随即”,“快快地”(太3:16;约翰13:32),“就”,(可1:12,28;约翰21:3),以及“随即,当下”(约19:34;见对太13:20的注释)。

跌倒了。希腊文skandalizō,“使绊倒”(见对太5:29的注释)。


太13:22 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把道挤住了,不能结实。

太13:23 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明白了,后来结实,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本会注释】

明白。马可福音是“领受”(可4:20),路加福音是“持守”(路8:15)。


稗子的比喻

太13:24 耶稣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象人撒好种在田里,

【本会注释】

又设个比喻。[稗子,太13:24-30。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稗子的比喻只出现在马太福音中。它指出,并不是所有那些自称接受天国诸原则的人,都像他们起初看上去的那样。犹大就是这种只能共安乐的基督徒之一。那些成为基督门徒的人看见在天国—此时在地上的神圣恩典之国里(见对太3:2;4:17的注释)—有一些其生活没有被福音改变的人,不必感到奇怪。基督愿意人们知道,这种人并不是出于他的栽培,他们的生活并不是福音种子的结果。他们在教会里乃是由于“仇敌”把他们安置在那儿的,目的是要危及“麦子”(见对太13:29的注释)并羞辱并毁掉“田”主。

对他们说。直译是,“他摆在他们面前”。

天国。见对太3:2;4:17;5:3的注释。

撒好种。像在前述比喻中一样,耶稣自己就是神圣真理的撒种者。他来撒的种子是“好种”。他不必为后来发现地里长了稗子的事实受责备。鉴于前一个比喻主要涉及对真理种子的接受,这个比喻涉及的乃是它的发展。令人高兴的是要记住稗子存在于麦子里并不会使任何一个麦子变成稗子。

在田里。这“田”就是“世界”(见第38节)。确实,现今在世界上既有“稗子”又有“麦子”,即有坏人又有好人。但那是意料之中的。在这里基督特别指的是他的教会,上帝特有专用的“田地”(见《路》第四章)。应该注意的是,这个比喻描绘的是“天国”,即,现在的神圣恩典之国,上帝在地上的教会。


太13:25 及至人睡觉的时候,有仇敌来,将稗子撒在麦子里就走了。

【本会注释】

及至人睡觉的时候。仇敌是肉眼无法看见的。人们只能看见他作工的结果,正如他们只能看见圣灵作工的结果一样(见对约3:8的注释)。

仇敌。即,“魔鬼”(第39节),他是撒但,我们的“对头”(见对亚3:1的注释)。世上一切良善的事物都出于上帝,而一切邪恶的事物归根到底都是魔鬼撒在人们心中的邪恶种子的产物。

撒。直译是,“撒在”即,重新给田地播种了,在先前撒过的麦子或谷类上面又撒了稗子。在东方的部分地区,甚至现今还有人采取比喻所描述的这种方式进行报复。

稗子。希腊文zizania,很可能是Lolium temulentum,或有芒的毒麦。这种常见的巴勒斯坦植物长得约有2英尺高。在它的早期阶段是无法把它与麦子区别出来的。只有当它长成熟时,毒麦的种子转黑时才容易区分。这些种子是有毒的,如果吃了就会引起剧烈地反胃,腹泻,抽搐,有时甚至死亡。“稗子”被解释为“那恶者之子”(第38节),因为它们在品格上与他类似。这个生动的比喻本身几乎就完全可以作为属灵真理的说明了。


太13:26 到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出来。

【本会注释】

吐穗。见对第25节的注释。请比较太7:20,“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太13:27 田主的仆人来告诉他说:‘主啊,你不是撒好种在田里吗?从哪里来的稗子呢?’

【本会注释】

仆人。基督对比喻中的仆人代表谁并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很可能是出于一个良好的暗示,说明他们的身份并不重要,只要关心这比喻所代表的真理就行了。它们只是在叙述中偶然出现的(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4页)。

田主。希腊文oikodespotēs,即,“房主”(见对路2:29的注释)。那撒好种的人被说成是“人子”(太13:37)。这一认同将稗子的比喻与撒种者、种子、及土壤的比喻很紧密地结合起来的(见对第3节的注释)。

从哪里来的。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太13:28 主人说:‘这是仇敌做的。’仆人说:‘你要我们去薅出来吗?’

【本会注释】

仇敌。见对第25节的注释。


太13:29 主人说:‘不必,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

【本会注释】

恐怕薅稗子,连麦子也拔出来。稗子和麦子的特征还没有长成熟,如果去尝试仆人的提议就会损失惨重。十分明显还不可能去“薅稗子”而不烦扰麦子并阻止一些麦子长成熟。同样地,基督允许犹大成为了一个门徒,因为不然的话,别的门徒既没有认出犹大的真品格,就会对他们夫子的智慧产生疑问(见《历》第三十章;见对第24节的注释)。在基督的传道结束之前,他一直没有公开地斥责过犹大,因为门徒们既看犹大是可喜可羡的,就会倾向于同情他(见《历》第六十二章)。而且,他会认为这种斥责证明报复是正当的。


太13:30 容这两样一齐长,等着收割。当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人说,先将稗子薅出来,捆成捆,留着烧;惟有麦子要收在仓里。’”

【本会注释】

一齐长。见对第24节的注释。两类人在教会中要在一起,直到世界的末了。显然,基督看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对麦子并没有什么危险。人的智慧可能会把犹大从基督门徒的核心成员-十二使徒中排除出去,因为担心他的影响会阻止别人达到基督要他们达到的目标。但在福音记录中却丝毫没有暗示他对他们的影响是长久的;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是决定性的。犹大决定成为那十二个人中的一员,耶稣就给了他与其余人相同的特权与机会发展品格。

收集稗子并焚烧它们要在“世界的末了”“收割的时候”由天使来完成(见第39-42节),而不是由“仆人们”在那时之前完成(第28-30节)。历代以来,甚至今天,许多热心的,自称的基督徒一直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薅出并焚烧、否则就逼迫那些他们认为是异端的人。但基督从未将这种任务交给他地上的代表们。这并不是说教会对那些其生活与教训已经明显结出恶果的人,不该采取任何行动。但这种行动的本质已在圣经中清楚地阐明了(见对太18:15-20的注释;参罗16:17;多3:10,11),没有人有权利越过所规定的界限或企图,现在就实现上帝已经说过他要在世界的末了才做的事。

收割。“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第39节)。它开始于宽容时期的结束(见《路》第四章;见对太3:12的注释)。

收割的人。即,天使们(见第39节)。重要的是仆人们(第27节)并不代表收割的人。

先将稗子。可以料到在稗子被焚烧之前,麦子会被收集起来。基督先提到焚烧稗子的原因可能是:在世界的末了地球被造更新并成为圣徒们的家之前,恶人要受到他们的报应(见彼后3:7-13;启20:9,10,14,15;21:1)。

捆成捆。就如所提到的,收割的工作开始于宽容时期的结束(《路》第四章)。当恩典的门关闭时,上帝的忿怒就倾倒在不悔改的地上了(见启15:1),最后的七大灾在那时就降下来,完成将稗子捆成捆预备焚烧的过程。

留着烧。每个种子都各按其类结出成果。对于稗子所能做的就是烧掉它们,免得恶种复发,再一次使世界陷入痛苦与冲突。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基督并没有指出,将来有什么时候稗子都会变成麦子。他说到他们并没有第二个宽容时期。


芥菜种的比喻

太13:31 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象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

【本会注释】

又设个比喻。[芥菜种,太13:31,32=可4:30-32。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在路加福音中给出的芥菜种的比喻本质上与与马太福音中(太13:31,32)和马可福音中所记录的(可4:30-32)相同,可是更为简短,并且出现在约一年以后的比哩亚传道中的部分,基督在那时重述了许多他从前的教训(《历》第五十三章)。

天国。有关的注释见太3:2;4:17;5:3;路4:19。

芥菜种。这很可能是指Sinapis nigra,或黑芥子,大量野生在巴勒斯坦,但也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因其种子可用作一种调味品。在犹太文学中,芥菜种常被像谚语一样提到,指微小的东西。

拿去种在。比喻中的芥菜种并不是野生的。它并不是偶然生长的。

田里。虽然仇敌撒但声称这世界是他的,但它仍然是上帝的“田地”。对于教会尤其如此,也可能这里特别指的是“他的田地”(见《路》第四章)。


太13:32 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

【本会注释】

百种里最小的。芥菜种比巴勒斯坦农民所撒的任何一种种子都小,例如,比小麦种或大麦种小多了。但芥菜长起来时,本身却比任何一种作物都大。犹太领袖们看不起当时专心地听耶稣讲道的杂色人等,特别看不起那坐在他旁边的少数没有学问的农夫和渔夫出身的门徒。他们作出结论说耶稣不可能是弥赛亚,而且他所宣布的“国”既由这群微不足道的跟从者组成,就必一事无成。耶稣用微不足道的芥菜种举例说明他的“国”出现在未重生之人心中的方式,实在再合适不过了。

成了树。不是在本质上而是在规模上。巴勒斯坦的Sinapis nigra,或黑芥子(见对第31节的注释)通常可长到6到12英尺高,枝子有一英寸粗或更粗。在这里,“树”的形象代表福音信息胜利传遍世界。天国及其国民现在可能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基督说,情况不一定总是这样。


面酵的比喻

太13:33 他又对他们讲个比喻说:“天国好象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本会注释】

天国。[面酵,太13:33=路13:20,21。注释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见对太3:2;4:17的注释。在这个比喻中,天国被描绘为面酵。芥菜种的比喻怎样象征天国在数量上广泛增长,面酵的比喻也怎样象征该国成员在质量上强烈增长。照人的角度来看,当时唯一跟从那卑微的加利利人的,几乎都是没有学识的农民和渔夫,他们看起来是最差劲的。但那好批评的旁观者却没能考虑到福音改变人、提拔人的能力。

面酵。面酵如何透入它所在面团的每一部分,基督的教训也照样深入充满那些接受它们并愿意因而改变之人的生命。

在旧约时代,面酵乃是罪恶的象征。在逾越节前,百姓各家都要除掉象征罪恶的每一丝面酵(见对利23:6的注释)。基督自己也曾在这个意义上提到过面酵,说到“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太16:6,12;参林前5:6-8)。但在这个场合所讲的比喻中,面酵不能象征罪恶,因为最后“全团都发起来”了,基督的意思当然不是说他的国要变得完全被罪恶充满。那“饼”就会被毁灭了。而且,认为同样的象征,必须总是指同样的事物这种推理乃是错误的。例如,撒但(彼前5:8)和基督(启5:5)都曾被比喻为狮子。见对太12:33的注释。

妇人。就这比喻来说,她的身份不该附带任何意义。她的出现是偶然的,提到她只是为了使画面完整(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4页)。

斗。来自希腊文saton,一种干物量器,容量约等于11又1/2美国夸脱(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0页)。所以,三“斗”约为34又1/2夸脱,足够烤非常大数量的面包。该数量不过是附带提及的。


用比喻的原因

太13:34 这都是耶稣用比喻对众人说的话;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说什么。

【本会注释】

这些都是。即,天国的真理,特别是在比喻中提出的那些真理(见对10-16,36节的注释)。


太13:35 这是要应验先知的话,说:我要开口用比喻,把创世以来所隐藏的事发明出来。

【本会注释】

要应验。见对太1:22的注释。

我要开口。这节经文引自诗78:2。

隐藏的事。保罗说到“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藉着“所讲的耶稣”被“显明出来”了(罗16:25,26)。在别外,他详细说明了这“奥秘”乃是“基督在你们心里,成了荣耀的盼望”(西1:26,27)。它曾是“隐藏的事”,不是因为上帝不愿意或没准备将它显明出来,而是因为人没准备好领受它。

创。希腊文katabolē,“扔下”,或“放下”。


解释稗子的比喻

太13:36 当下,耶稣离开众人,进了房子。他的门徒进前来,说:“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

【本会注释】

当下。像对待撒种者、种子、和土壤的比喻一样,马太也记载了耶稣自己对稗子的比喻的解释,说明了这解释乃是在后来众人不在场时给出的(见对第10节的注释)。耶稣并没有中断他在海边的布道回到屋里给他的门徒们解释这些比喻。

打发众人离开。或“离开众人”。

房子。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房子(见对可1:29的注释)。

讲给。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解释”。


太13:37 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

【本会注释】

他回答说。关于稗子的比喻的解释的注释,见对第24-30节的注释。

人子。见对可2:10的注释。


太13:38 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

【本会注释】

那恶者。约在一年以后,基督公然指控犹太领袖们乃是他们的“父魔鬼”之子(见约8:41,44)。


太13:39 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

【本会注释】

世界。希腊文aiōn,“时代”。aiōn这个词内在的细微差别从它在新约圣经中的多种译法就可以看出来:“世界”(太12:32;13:22;24:3;28:20;可4:19等),“世代”(弗2:7;西1:26),“万世,永世”(弗3:11;提前1:17),“永远”(太21:19;路1:55等),以及,当与否定词连用时,被译为“永不,永远不”(可3:29;约翰4:14等)。关于相关的形容词形式,aiōnios,“永远的”,“永恒的”,见对太25:41的注释;参可9:43。

Aiōn是从时间的观点来考虑的“世界”,而除了一个例外(彼后3:3)在新约圣经中被译为“世上,世界”(见太4:8;5:14;13:35,38等)的希腊词kosmos,是从空间的观点来考虑的世界。圣经通常说世界的末了是aiōn的末了(见太13:39;24:3;28:20等),而不是kosmos的末了。关于kosmos这个词的论述,见对太4:8的注释。一般被译为“地球”或“世界”(和合本多译为“天下”)的另一个希腊词是oikoumenē,特别指“有人居住的世界”,即,从适合作为人类的家园的观点来考虑的世界(见太24:14;路2:1;4:5等)。

收割的人就是天使。见太24:31;帖前4:16,17。


太13:40 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

太13:41 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

【本会注释】

跌倒的。直译是,“使人跌倒的”(见对太5:29的注释)。


太13:42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本会注释】

火炉。请比较第50节。一种表达方式,指末日的火,另外的方式说到是地狱的火(见对太5:22的注释)。

哀哭切齿。一个生动的描述,形容恶人们醒悟到他们邪恶的道路,已经挣来了被永远灭绝的报酬这一事实时的懊悔。


太13:43 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象太阳一样。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发出光来。希腊文eklampō,“照耀出来”,暗示光明以突然的光辉爆发出来的观念,就像太阳从黑暗的云层后出来时一样。显然可以看到,包围着恶人的全然阴暗忧郁与标志着得救的喜乐之间生动鲜明的对比。

有耳可听的。见对太11:15的注释。


藏宝的比喻

太13:44 “天国好象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他藏起来,欢欢喜喜的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

【本会注释】

天国。[隐藏的珍宝,太13:44。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见对太3:2;4:17;5:3的注释。

好像宝贝藏在地里。只有马太记录了的这个比喻,说明的是福音信息所代表的救恩价值,以及个人要获得它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地”代表圣经。在古时,由于频繁的政治动乱和经济动荡,人保存自己的贵重物品的方式通常是将它们埋在地里,往往在人死后它们还留在那里。接手这地的人并不知道地里埋藏着珍宝,很可能下一个接手这地更不会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地的主人显然一点儿也不知道那地里埋藏着珍宝,否则他就会在卖掉那地之前把地里的珍宝收回去了。根据摩西律法,凡发现别人所丢失的东西的要归还它(见对利6:3,4的注释)。但在这种情况下,显然起初的物主早就死了,那珍宝不可能被归还给他了。因而发现的人对它就有与任何一个人一样多的权利,获得了那地的所有权就合法地获得了那珍宝的所有权。见对太6:19,20的注释。

藏起来。发现珍宝的人将它放回原处,为要保护它,并且为了他可以按照正当的律法程序得到它。应该注意的是,基督不一定称赞了这发现珍宝之人的行为,也不一定谴责他。如果对这个人的做法有什么疑问,就应该记得对该比喻的目的来说,那人的品格与基督寻求呈现的要点—天上珍宝的价值以及获得它需要付出的努力-没有任何关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4页)。


寻珠的比喻

太13:45 天国又好象买卖人寻找好珠子,

【本会注释】

天国。[重价的珠子,太13:45,46。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见对太3:2;4:17;5:3的注释。

买卖人。希腊文emporos,“批发商”,一个四围旅行作买卖的人,与kapēlos,“零售商”或“小商贩”形成对比。鉴于隐藏珍宝的比喻说明的是,那些没有找到真理的人,一直抱定决心要寻索到它,重价珠子的比喻描绘的是那些热切渴望真理的人(《路》第九章)。那“买卖人”是珍珠经销商;这是他的生意。当他四处做生意时,他立志只购入最好的。使人想到男男女女们,经常多年用他们所拥有的亮光尽力而为,朦胧地意识到人生中还有更重大的目的,是他们还没有发现的。他们心中带着热忱的渴望,去寻求存在的答案—最终他们找到了它。

寻找好珠子。那“买卖人”主要代表寻找一位救主的人们,可是,另外他也代表寻找人的基督。什么也比不上基督本身具有更大的价值,更应该殷勤地寻求。另一方面,在上天看来,什么也比不上遍及宇宙的受造生灵的爱情与献身具有更大的价值。即使当人堕落犯罪之后,他在上天看来还具有那么大的价值,甚至上帝赐下他自己的儿子来寻找人并使人重得神圣的宠爱,这一恩赐也使我们可以利用全能者无限的资源。


太13:46 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本会注释】

重价的。即,因为它有卓越的价值。与比较主要的意思一致,“重价的珠子”不是别的,正是耶稣基督,“超乎万人之上”(歌5:10)。就珍珠来说,使它有价值的是它的大小、形状和光泽。就耶稣来说,乃在于他品格的完全和丰盛的神圣之爱。买卖珍珠的商人在拥有那无价的珠子中必感到无上的满足。它是他自己的了。凡在基督里找到了自己心中所有渴望之答案的人,在他里面找到了人生目标的人,就已经找到了人生最好的珍宝。

变卖一切。虽然救恩是无法购买的,然而它却需要人付上自己一切所有的。像保罗一样,凡真正“遇见”基督的人,必“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为以认识基督耶稣为至宝”,并且乐于“丢弃万事”,为要“得着基督”(腓3:8)。认识基督就是去填满生命中一种任何其他的事物都无法填满的空虚。认识他就是永生(约17:3)。

买了这颗珠子。以自私为代价,以骄傲和野心为代价,以恶习为代价买下来了。与上帝和好要人付上所有的代价,但它仍具有无限的价值。人以本身无论如何都不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购买救恩,所以在这交易中并没有丧失什么值得的东西。


撒网的比喻

太13:47 天国又好象网撒在海里,聚拢各样水族,

【本会注释】

天国。[撒网,太13:47-50。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见对太3:2;4:17;5:3的注释。

网。希腊文sagēnē,“拖网”,与amphiblēstron,“撒网”形成对照(见太4:18)。英文词“seine”(捕鱼用的拖拉大围网)就通过拉丁词sagena源自希腊词sagēnē。sagēnē是一种长长的,加重的网,网端外面可以拖拉,于是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周。网代表福音,即,渔夫们付出的努力(见对路5:10的注释)要赢得别人归于基督。

海。这样一种网只能用于相当大的湖泊里。海在这个比喻的整体意思是只是附带提及的(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4页)。

各样。各种各类的人都被福音的网聚拢进来了—各种不同动机、态度、个性的男男女女们。耶稣并不“偏待人”(徒10:34),而是接纳凡到他面前的人。他与税吏和罪人们交往,以便更好地赢得他们进入他的国(见对可2:16,17的注释)。他乐于被认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见对太11:19的注释),要是因此他们可以来赏识他天国的友谊的话。


太13:48 网既满了,人就拉上岸来,坐下,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将不好的丢弃了。

【本会注释】

拉上岸来。见对第47节的注释。

拣好的收在器具里。分类的过程发生在网已经聚拢了所有能被聚拢到它里面的鱼的时候。上帝衡量品格是按照人的生活是否与已经照耀在他道路上的亮光一致,是否尽其所有的知识与能力与上天的力量合作,照着耶稣完美的模范模式使自己的品格完美(见对传12:13,14;弥6:8;太7:21-27的注释)。

不好的。希腊文sapros,应用于鱼,就是“恶臭的”或“腐烂的”;所以是“不适合使用的”。撒网的比喻强调的是以品格为基础的“好”与“坏”最终的分离。


太13:49 世界的末了也要这样。天使要出来,从义人中把恶人分别出来,

【本会注释】

世界的末了。直译是,“时代的末了”(见对第39节的注释)。

天使。见第41节。

把义人从恶人中分别出来。见对第48节的注释;参太25:32,33。


太13:50 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本会注释】

火炉。见对第42节的注释。

哀哭切齿。见对第42节的注释。


新旧库藏

太13:51 耶稣说:“这一切的话你们都明白了吗?”他们说:“我们明白了。”

【本会注释】

这一切的话。即,在这个特别的场合用这些比喻所描绘的真理(参第34节)。


太13:52 他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象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

【本会注释】

凡文士。[新与旧的东西,太13:52。关于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文士”并不是文书,而是律法的官方教师(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5页)。在这里,基督所指的并不是当时专业的文士或教师,而是担当教师或“使徒”的门徒们(见对可3:14的注释)。“凡文士”在这里的意思是,每一个参与向别人敞开上帝话语之宝库的男人或女人。基督在这里涉及的并不是那十二个人明白“这一切的话”(太13:51)的能力,而是他们能将之传递给别人的能力。

受教。直译是,“已经成为一个门徒的人”,意思是已经在门徒应该知道并明白的事物方面领受了全面培训的人。基督在世上时,那些专业的文士们知道摩律法的字句,但他们却不知道其精义。基督在山上宝训中阐明了这一差别,特别是在太5:17-48中(见对太5:17,20,21的注释)。基督教是“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的(弗2:20),这包括所有启示给旧约众先知的真理和基督亲自透露给他门徒们的所有真理(见来1:1,2)。

天国。见对太3:2;4:17;5:2的注释。

一个家主。希腊文oikodespotēs,即,“那房子的主”(见对路2:29的注释)。在这里,门徒们被说成是福音“珍宝[库]”的持有者。他们已经受托这些东西,上帝指望他们当需要时把所需要的展示出来。在一种特别的意义上,每一位基督徒教师都是这比喻的“家主”(见《路》第十一章)。

他库里。即他的珍宝箱,或他的库房(见对太2:11的注释)。

新旧。基督用“旧”指上帝所有已经显明的旨意,已“在古时藉着众先知多次多方地晓谕列祖”(来1:1;见对申31:9;箴3:1的注释)。他用“新”指他自己的教训(见来1:2;见对可2:22;7:1-13的注释)。

重要的是要注意,耶稣在这个场合和任何一个别的场合都没有贬低旧约各卷圣经的价值,甚至也没有暗示将来它们的效力会减少(见对太5:17,18;路24:27,44;约5:39的注释)。新约圣经并没能使旧约圣经无效,而是将其发扬光大并给予了新生命。新旧约圣经都是基督所默示的,都充满了适合于真诚寻求之人的真理。旧约圣经启示了基督要来;而新约圣经显示基督已经来过。旧约圣经与新约圣经,并不像我们的仇敌撒但已经劝诱某些基督徒相信的那样,是互相排斥彼此作对的;正相反,它们是互补的。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太13:53 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本会注释】

耶稣说完了。这样就结束了海边布道的记述(见对第1节的注释)。

离开那里。见对太8:18的注释。


太13:54 来到自己的家乡,在会堂里教训人,甚至他们都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等智慧和异能呢?

【本会注释】

自己的家乡。[在拿撒勒第二次被拒,太13:54-58=可6:1-6。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13:55 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他母亲不是叫马利亚吗?他弟兄们不是叫雅各、约西(有古卷作:约瑟)、西门、犹大吗?

太13:56 他妹妹们不是都在我们这里吗?这人从哪里有这一切的事呢?”

太13:57 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太13:58 耶稣因为他们不信,就在那里不多行异能了。

提要:1希律对基督的看法。3施洗约翰为何被砍头。13耶稣离开进入野地:15他在那里用五个饼两条鱼使五千人吃饱:22他在海面上走向门徒们:34在革尼撒勒登陆,病人只摸他的衣裳繸子就被治好了。


施洗约翰的死

太14:1 那时,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的名声,

【本会注释】

分封的王希律。[施洗约翰的殉道,太14:1,2,6-12=可6:14-29=路9:7-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希律诸王的统治,希律家庭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太14:2 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所以这些异能从他里面发出来。”

【本会注释】

臣仆。通常用来指作仆役工作的仆人,但这里指的是希律的朝臣。


太14:3 起先,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把约翰拿住,锁在监里。

【本会注释】

把约翰拿住。[约翰下监,太14:3-5;路3:19,20。注释在:路加福音。]


太14:4 因为约翰曾对他说:“你娶这妇人是不合理的。”

太14:5 希律就想要杀他,只是怕百姓,因为他们以约翰为先知。

太14:6 到了希律的生日,希罗底的女儿在众人面前跳舞,使希律欢喜。

太14:7 希律就起誓,应许随她所求的给她。

太14:8 女儿被母亲所使,就说:“请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我。”

太14:9 王便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吩咐给她;

太14:10 于是打发人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太14:11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了女子;女子拿去给她母亲。

太14:12 约翰的门徒来,把尸首领去埋葬了,就去告诉耶稣。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太14:13 耶稣听见了,就上船从那里独自退到野地里去。众人听见,就从各城里步行跟随他。

【本会注释】

听见了。[使五千人吃饱,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约6:1-14。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 马太指的是记载在第1-12节中的施洗约翰的死。似乎耶稣是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结束时,接到约翰死讯的,就在他返回迦百农城的时候。马太提到这事是促使耶稣退到加利利海另一边的原因之一(见对可6:30的注释)。


太14:1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

【本会注释】

出来。很可能是从他们曾用来渡海的船里出来。


太14:15 天将晚的时候,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时候已经过了,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村子里去,自己买吃的。”

【本会注释】

天将晚的时候。即,下午晚些时候(见对可6:35的注释)。


太14:16 耶稣说:“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

太14:17 门徒说:“我们这里只有五个饼,两条鱼。”

太14:18 耶稣说:“拿过来给我。”

太14:19 于是吩咐众人坐在草地上,就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太14:20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本会注释】

零碎。即,“碎饼、碎鱼”(见对可6:43的注释)。


太14:21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约有五千。

【本会注释】

妇女孩子。马太的意思是他们没有被数算,并不是他们没有吃。


耶稣在海面上行走

太14:22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本会注释】

随即。[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太14:22-36=可6:45-56=约6:15-24。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希腊文eutheōs,“立即。”这件事发生在神奇地使那5,000人吃饱的同一天,不同的福音书作者们都说明了这一点。这些事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的三月底四月初。

催。希腊文anagkazō,“强迫”或“强使”(见对路14:23的注释)。这是耶稣第一次发现,必需用这种权威和强制对他的门徒们说话(《历》第四十章)。eutheōs(“立即”)和anagkazō(“强迫”)这些词暗示耶稣一方既匆忙又紧迫,而门徒一方却犹犹豫豫不情愿。

在约6:15中说明了这种不情愿的原因(见《历》第四十章;见对可6:42的注释)。群众既深信耶稣就是那应许的弥赛亚,或者说以色列的拯救者,就倾向于就地给他加冕为王。门徒们既察觉了大众的情绪,就采取了主动,几乎就要宣布他为以色列的王了。犹大是那十二个人中,第一个意识到大众情绪的重要性的,并且发动使基督作王计划的也是他(《历》第七十六章)。如此卤莽的做法必会使基督在地上的使命过早地结束。耶稣必须做出迅速而决定性的行动,以便平息百姓普遍的情绪并控制他自己的门徒。

先渡到。耶稣指示在他前面先到海的那边去的那群人包括他的门徒和某些别的人(见《历》第四十章)。

那边。耶稣、他的门徒们、以及大批的群众当时都在加利利海的东北岸,在伯赛大朱莉亚斯东边不远处(见对太11:21的注释)。“那边”就是那天早上他们从之而来的附近地区。因此门徒们是出发去迦百农(见约6:17)。并不十分清楚为什么马可说他们是渡到“伯赛大”去(可6:45),除非他的意思是说在他们去迦百农的途中向着伯赛大的方向启程。他们就在伯赛大东边不远处,在返回到迦百农的航程中必然会立即经过伯赛大。并没有证据表明在加利利海西岸有另一个“伯赛大”,像有些的注释者从前所想的那样。实际上,风(见太14:24)驱使他们离开了他们原来打算的方向(《历》第四十章),而不是朝着那方向。


太14:23 散了众人以后,他就独自上山去祷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里。

【本会注释】

上山。即,进入了加利利海上面的小山。在加利利海东北岸,那些小山丘陵很快就升到高处。

去祷告。见对可1:35;3:13的注释。当时耶稣在山上度过了数小时的时间(见《历》第四十章),然而,一直都看见门徒们在海面上(见《历》第四十章)。在这个场合,他的祷告有双重目的,首先,为他自己,好使他可以知道如何使人们明白他使命的真宗旨,其次,为他正处在失望与考验的时辰中的门徒们(见对太14:24的注释)。

晚上。此乃所谓的“第二个傍晚”,约从日落到天黑(见对可6:34的注释),与所谓的“第一个傍晚”形成对照,从下午的中间日头倾斜到日落。当门徒们终于启程到海上时,天几乎已经黑了(见《历》第四十章)。

只有他一人在那里。不仅仅是在身体的意义上。“只有”耶稣“一人”的意思也是指就连他的门徒们也不理解他。在山中的静寂里,并且在布满星辰的天穹之下,耶稣与他的父进行了恳谈(见对可1:35的注释)。


太14:24 那时船在海中,因风不顺,被浪摇撼。

【本会注释】

在海中。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离岸许多弗隆”(译者按:弗隆[forlong],古代长度单位,一弗隆相当于二百零一米)。当耶稣赶上他们时,门徒们已经划了25到30弗隆(约6:19),约有3英里。平常他们在一个小时左右就能划那么远,但那晚他们大约用了八个小时(见对太14:25的注释)。这证明他们在渡海时遭遇的顶风很强。到迦百农的直线距离约为3又1/2英里,但风驱使他们走向南而不是所打算的方向,结果他们就到了沿岸在迦百农南边的某处,革尼撒勒平原附近(见太14:34;见对路5:1的注释),约为到迦百农直线距离的两倍。

摇撼。直译是,“受痛苦”,“受折磨”。马可说他们“摇撸甚苦”。在可6:48中,“甚苦”来自这里被译为“摇撼”的同一个希腊词。因为海上强烈的暴风,显然不能使用帆开船,他们很可能认为用橹比系帆索在风中航行更容易。

风不顺。要是门徒们在耶稣命令他们走时就出发渡海,可能就会避开这场暴风了。但是他们内心的刚愎任性使他们的耽搁到几乎天都要黑了才启程(见《历》第四十章)。现在,约八个小时之后(见对第25节的注释),他们在为自己的性命努力拼搏了。犹大曾是致力于用武力促使基督作王的头脑,他肯定对基督断然命令门徒们先于他们的夫子乘船到另一边感受最为深刻(见第22节;《历》第七十六章)。后来,犹大似乎一直是扰乱同道门徒们的思想,激起那充满他们心中的不满的主要原因(见《历》第七十六、四十章)。当门徒们遵照基督的吩咐渡到海那边去时,他们心中涌动着羞辱、失望、怨恨、急躁的情绪。在海滩犹豫不前,可以说产生了不信。风向是相反的,他们的心也一样;在上帝的深谋远虑中,风大浪急的海面却成了平静他们心中的暴风的手段。当我们发现自己在黑暗而风大浪急的麻烦苦海中漂泊时,事情往往是这样。


太14:25 夜里四更天,耶稣在海面上走,往门徒那里去。

【本会注释】

四更天。从古时起,犹太人就把晚间分为三个更次(见对哀2:19的注释),但自从受罗马统治之后,他们就采用了罗马的四个更次的制度。

耶稣往他们那里去。依照马可福音,他的意思是要走过他们去,或者至少有意使门徒们会认为他打算这么做(见可6:48;《历》第四十章)。以类似的方式,在以马忤斯“耶稣好像还要往前行”(路24:28)。他那个晚上一直守望着他们,只有当他们认定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并祈求帮助时,直到他们心中的暴风被抑制了,耶稣才“往他们那里去”。


太14:26 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就惊慌了,说:“是个鬼怪!”便害怕,喊叫起来。

【本会注释】

门徒们看见他。“他们都看见了他”(可6:50)。这并不是他们中一两个人的幻想。

惊慌。直译是,“受惊吓的”。很可能鬼怪和幽灵幻影方面的信仰流传的很普遍(见约瑟夫《犹太战记》i.30.7[599])。显然普遍的迷信还没有从门徒们的心中被完全抹掉。

鬼怪。希腊文phantasma,“幻影”,“鬼怪”,“幽灵”。phantasma是某种不能基于自然现像解释之事物的显现。

便害怕。起先门徒们害怕得叫了起来,但几乎立刻认出了那假想的“鬼怪”原来是耶稣,便又呼叫了起来,这次是求救了。直到他们求救,耶稣才对他们说话(见可6:48-50)。


太14:27 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太14:28 彼得说:“主,如果是你,请叫我从水面上走到你那里去。”

【本会注释】

彼得说。只有马太记载了彼得在这个场合的困窘并且几乎致命的经验。彼得曾经经管过,他们中至少四个人在成为门徒之前从事过的打渔业务(见对可3:16的注释),所以很可能对他和其他人来说,他自然应该成为全体门徒的代言人。他天生的领导倾向,现在就与别的场合一样,使他过于自信并去采取一种冲动的不明智的做法(见太16:21-23;17:4;26:33-35,69-75;约18:10,11;20:2-6;加2:11-14;关于彼得品格的概略,见对可3:16的注释)。

如果是你。彼得心中并没有怀疑,因为否则他就不会踏出船到被风翻腾的波浪上去了。

请叫我。彼得准备做耶稣所吩咐的,但直到他得到耶稣批准的保证前,不会开始行动。


太14:29 耶稣说:“你来吧。”彼得就从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稣那里去;

【本会注释】

耶稣说:你来吧。很可能基督并没想要彼得在水面上走。但是如果他不完全的信心鼓舞了这种做法,耶稣就情愿由于鼓励接受它(见对太12:20的注释)。

在水面上走。彼得凭着信心走出了那只船。现在是信心支持他走在加利利的水面上并且给了他浮力。但信心只有在他继续注目在耶稣身上时才能起作用。


太14:30 只因见风甚大,就害怕,将要沉下去,便喊着说:“主啊,救我!”

【本会注释】

见风甚大。显然,彼得暂时已经忘了风和浪。当他的脚开始习惯于行走在水面上时,他显然想起了自己在船里的同伴们,并且想知道他们对他新找到的技巧会怎么想。他既在片刻之间转回身去看那船,就看不到耶稣了。那一刻他正在两个浪头之间,当他转回身再看耶稣时,已经看不到他了(见《历》第四十章)。他所能看见的只是狂暴的水和风。那片刻的自满已经用骄傲冲淡了信心,可以说,信心就失去了支撑的力量。

就害怕。只要我们保持注目耶稣并信靠他的恩典和能力,就永远不需要害怕,但是当我们转而看自我和别人时,我们就很有理由害怕了。

将要沉下去。一生是个打渔人,彼得知道怎么游泳(见约21:7)。但是在这样的海里,船在其中都不安全,更何况一个游泳者呢。

救我。这个动词的词形在希腊文中的用法暗示彼得的呼求很紧急。


太14:31 耶稣赶紧伸手拉住他,说:“你这小信的人哪,为什么疑惑呢?”

【本会注释】

赶紧。对于真诚祈求蒙救脱离时时袭击心灵的试探之潮的祈祷,上帝这一方的反应毫无迟延。

你这小信的人哪。耶稣因着爱先救了彼得,然后责备他缺乏信赖。他并没有责难彼得尝试在波浪上走,而是责备他放开了信心。彼得部分地明白并赏识了耶稣的计划,他应该在这一经验中学到了教训。但是如果他完全学到了这教训,就不会在一年以后,面临大考验时失败了(太26:69-75;参《历》第四十章)。

疑惑。希腊文distazo,“犹豫”,“处于怀疑之中”,“动摇”。当一个人拿不准该采取两个方向或两个做法中的哪一个时,就会犹豫。“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见对太6:24的注释),就连尝试这么做时都会感到不舒服。


太14:32 他们上了船,风就住了。

【本会注释】

他们上了船。与耶稣手拉着手,彼得回到了他船上的同伴中,静默而顺服了(见《历》第四十章)。

风就住了。直译是,“风就变得疲倦了”(见太8:26)。暴风已经实现了它的用途(见对太14:24的注释);急躁的、怨恨耶稣的想法已经从门徒们的心中驱逐出去了。


太14:33 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了。”

【本会注释】

都拜他。见对太2:11;8:2的注释。这是门徒们都敬拜基督的第一个,虽然决不意味着最后一个的场合(见太20:20;28:9;路24:52)。博士们曾这样做过(见太2:11),耶稣为之行过医病神迹的各种人也这样做过(见太8:2;15:25等)。但在这种情况下,门徒们第一次公开承认耶稣的圣子身份,并且给了他人们献给上帝的敬拜。而且,耶稣接受了他们的敬拜。鉴于前一晚门徒们的怀疑和恐惧,可能这次的信仰坦白更加意味深长(见对太14:24的注释)。

上帝的儿子。见对路1:35的注释。


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

太14:34 他们过了海,来到革尼撒勒地方。

【本会注释】

革尼撒勒。显然,革尼撒勒地区,或平原在这里意指叫革尼撒勒的某个城镇或村庄。关于革尼撒勒平原,见对路5:1的注释。在古时,基尼烈城位于这个平原的沿岸。就目前所知,基尼烈城的遗迹现今以Tell el `Oreimeh闻名,该城在基督的时代就已经不存在了。


太14:35 那里的人一认出是耶稣,就打发人到周围地方去,把所有的病人带到他那里,

【本会注释】

一认出是耶稣。即,当他们认识到这是耶稣又回到他们中间了的时候。

病人。见对可1:34的注释。


太14:36 只求耶稣准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本会注释】

摸他的衣裳繸子。见对可5:27,28的注释。关于太14:35,36的时间顺序背景,见对太15:1的注释。

提要:3基督谴责文士和法利赛人藉着他们的遗传违反上帝的诫命:11教导人明白为何入口的不能污秽人。21他治好了迦南妇人的女儿,30和其他许多人:32并用七个饼和几条小鱼使四千人吃饱了,不算妇女和孩子。


论洁净

太15:1 那时,有法利赛人和文士从耶路撒冷来见耶稣,说:

【本会注释】

那时。[有关遗传与仪文污秽之争,太15:1-20=可7:1-23。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关于马太使用“那时”这个词的注释,见对太4:1的注释。


太15:2 “你的门徒为什么犯古人的遗传呢?因为吃饭的时候,他们不洗手。”

太15: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为什么因着你们的遗传犯上帝的诫命呢?

太15:4 上帝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太15:5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

太15:6 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这就是你们藉着遗传,废了上帝的诫命。

【本会注释】

不孝敬。太15:6的第一个句子在钦定本中似乎实际上继续并完成的是第5节的思想。第6节以“这就是你们”开始会更好。

诫命。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读作“话”。


太15:7 假冒为善的人哪,以赛亚指着你们说的预言是不错的。他说:

太15:8 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太15:9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太15:10 耶稣就叫了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

太15:11 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

太15:12 当时,门徒进前来对他说:“法利赛人听见这话,不服(原文作跌倒),你知道吗?”

太15:13 耶稣回答说:“凡栽种的物,若不是我天父栽种的,必要拔出来。

【本会注释】

凡栽种的物。这里的意思指每一条遗传,每一条“人的吩咐”(见对可7:3,13,15的注释)。


太15:14 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

【本会注释】

沟。更可说是:“坑”或“洞”。


太15:15 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

太15:16 耶稣说:“你们到如今还不明白吗?

太15:17 岂不知凡入口的,是运到肚子里,又落在茅厕里吗?

太15:18 惟独出口的,是从心里发出来的,这才污秽人。

太15:19 因为从心里发出来的,有恶念、凶杀、奸淫、苟合、偷盗、妄证、谤讟。

太15:20 这都是污秽人的;至于不洗手吃饭,那却不污秽人。”


迦南妇人的信心

太15:21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推罗、西顿的境内去。

【本会注释】

耶稣离开那里。[退到腓尼基,太15:21-28=可7:24-3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接下来的事件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晚春,可能约在五月份。加利利传道因使5,000人吃饱和在迦百农会堂里关于生命粮的布道(见对约6:1,25的注释)达到了高潮。大众性的潮流开始转而反对耶稣了,就像一年前在犹太地一样(见《历》第四十一章),那些自认为是他的跟从者的人多数都拒绝了他(见对约6:60-66的注释)。这是在那年的逾越节之前不过几天的时候,耶稣没有参加那个逾越节(见对可7:1的注释)。

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曾使犹太领袖们大大惊慌(见《历》第四十二章;见对可6:14的注释)。在逾越节后,一个代表团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控告他正在违反宗教规条(见可7:1-23)。但是他通过揭露他们的假冒为善使他们无言可答,他们就气愤愤地走了(见《历》第四十二章)。他们的态度和威胁说明他的性命有危险了(《历》第四十三章)。所以与他先前给门徒们的忠告相一致,他就暂时退出了加利利(见对太10:14,23的注释),就像他一年前在犹太地被领袖们拒绝时离开那里一样(见对太4:12的注释)。

这次向北撤退标志着基督传道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也标志着他在加利利传道的结束,约从公元29年的逾越节到公元30年的逾越节,他曾在加利利献身传道约一年之久。当时距他的死期已经不到一年了。

虽然与耶路撒冷来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产生冲突,是促使耶稣退到腓尼基地区的直接原因,但这次的旅行也有它积极的一面。耶稣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不仅在于离开加利利,而且在于转到腓尼基的一般地区。既然他已经被犹太地和加利利的犹太人拒绝了,耶稣就寻求一个机会教导他的门徒们为非犹太人作工。异教徒需要福音,他现在开始进行的一系列教训,计划是要使门徒们认识到异教徒的需要,以及他们也是天国预期之候选人的事实。退到腓尼基给这样的教导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见《历》第四十三章)。在这次访问腓尼基期间,耶稣只行了一个神迹。然而,这次访问显然不具有那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的意义,因为耶稣一到那里就隐退了,并且计划不让人知道他在那里(见可7:24)。

境内。希腊文merē,“区域”,“分界线”或“地区”。耶稣退到了加利利与腓尼基接壤的丘陵中(见《历》第四十三章),从那里他可以看到推罗和西顿的城市,相隔23英里(约37千米),在下面的滨海平原。该地区属于罗马的叙利亚省(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9页)。

推罗和西顿。见本册注释第一册原文第128页;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7,68页;见对创10:15的注释。在罗马人来到之前,数百年来腓尼基人曾一直是世界贸易的领导者。


太15:22 有一个迦南妇人,从那地方出来,喊着说:“主啊,大卫的子孙,可怜我!我女儿被鬼附得甚苦。”

【本会注释】

一个迦南妇人。腓尼基人是古时的迦南民族;实际上,他们称自己是迦南人(见对创10:6,18的注释)。希腊人称他们是腓尼基人,显然是以一种紫色染料的名称(希腊文phoinix)命名的,那种染料是腓尼基人很早以前,在爱琴海地区做贸易时希腊人从他们买进的(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68页)。迦南人是含族血统,但在他们居住在巴勒斯坦初期时,就采用了闪族语系并且吸收了那么多闪族文化,以致于长期以来就被认为他们是闪族出身了。犹太人是闪族人,希伯来人和迦南人在语言和一般的文化特征方面极其类似。

这是记载在福音书中的关于耶稣曾照顾非犹太人的第四个场合。第一个是在撒玛利亚的叙加(约4:5-42),第二个是在迦百农(路7:1-10),第三个是在格拉森附近地区(可5:1-20)。当然,撒玛利亚是部分的犹太人,虽然耶稣为他们传道不会被看作可支持的,但也不会给他带来为彻头彻尾的外邦人传道的责难。那百夫长待犹太人如同朋友,并且相信他们持有的是真信仰。基督为百夫长行的神迹是依照犹太领袖们的要求而行的。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不可能被犹太人解释为,基督故意和异教徒接触。反而,他们可能会认为是强加在基督身上的一个紧急事件,在某种意义上,他赶出那些鬼乃是出于自卫。而且,他不肯让那两个脱离了被鬼附的人作为门徒与他联合。即使在现在,关于这个腓尼基妇人,耶稣也没有公开地为那地区的人作工(见可7:24)。她来到他面前并将自己的请求强加给他。

基督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人交往,他只是为“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太15:24)传道的附带事件。如果他为选民的劳苦偶遇任何程度的成功,他就有必要至少在表面上遵照传统到这种程度,以致犹太领袖们不该有任何机会控告他,毁掉他们已经建立起来反对外邦人的隔墙,因为那些隔墙在许多方面都是错误的(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8-33页)。否则,他就会破坏自己为之劳苦的百姓的影响力。现今,基督徒工人们要认为所有人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并且要谨记“上帝并不偏待人”(徒10:34)。

那地方。希腊文horia,“边界”,这里指被各边界围绕之地(见对第21节的注释)。耶稣是在推罗和西顿的附近,那妇人是推罗和西顿地区的人,这里所记载的事件发生在同一个地区内。那妇人一发现耶稣就来“俯伏在他脚前”(可7:25),她俯伏在他面前,这在东方通常是一个人向长者提出请求时所采取的姿势(见对太4:9;8:2的注释)。

可怜。希腊文eleeō(见对太5:7的注释)。

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的注释。一个外邦妇人竟然用这个头衔称呼耶稣,暗示承认他是弥赛亚,实在令人惊奇。有许多犹太人住在腓尼基,在他们中间早就开始流传着关于耶稣的奇妙事迹了(见可3:8;路6:17)。显然通过这些住在腓尼基的犹太人,那妇人曾听说过耶稣(见《历》第四十三章)。

被鬼附得甚苦。直译是,“严重地被鬼附着”,或,更为自由地译为“严重地被一个魔鬼附着”(见对可第一章的附注)。


太15:23 耶稣却一言不答。门徒进前来,求他说:“这妇人在我们后头喊叫,请打发她走吧。”

【本会注释】

一言不答。基督的目的是要教导门徒们一个在为非犹太人作工方面的教训,他是通过先扮演犹太人通常的态度,再将之与他自己的态度进行对比来施教的(见对第21节的注释)。典型的犹太拉比会做的与门徒们的提议一样,对她的请求连一个直接的回答都不给就打发她走。耶稣本人对外邦人的关切,与他们适合享有天国的特权一样,从他曾论到他们的话中都是显而易见的(见路4:26,27),加之他在先前的场合对他们所做的事。耶稣决没有犹太人对外邦人怀有的那种狭隘的排外情绪(见对太15:22,26的注释)。

门徒进前来。他们并不重视由这个外邦妇人热情洋溢的请求引起的宣传效应,他们看她不过像一条狗(见对太10:5的注释)。她不仅是一个外人;还是一个女人。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外国人。在他们的观念中,还丝毫没有想到为陌生的外国女人传福音的事。


太15:24 耶稣说:“我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我奉差遣,不过是。见对第21节的注释。即,耶稣主要是奉差到犹太人那里去的,可是一有机会他也不拒绝把他给自己百姓的祝福给外邦人(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26-30页)。直到基督升到天上许多年之后,犹太基督徒们才完全领会了,上帝认为各地的所有人都适合成为天国公民的事实(见徒9:9-18,32-35;10:1-48;15:1-29;罗1:16;9:24等)。

迷失的羊。见对太10:6的注释。


太15:25 那妇人来拜他,说:“主啊,帮助我!”

【本会注释】

拜。直译是,“俯伏自己”(见对太8:2的注释)。在敬拜的对像面前,或者在人面前,尤其是在向之寻求恩待的长者面前,都可以采取这个典型的东方恳求姿势(见对斯3:2的注释)这个妇人使用弥赛亚的称号“大卫的子孙”(见对太1:1;15:22的注释)暗示她至少模糊地认识到了耶稣实际是谁。并不清楚她用这个称呼只是因为她的犹太邻舍曾用它来讨论基督的奇妙作为,还是表示她本人在一定程度上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


太15:26 他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本会注释】

不好。即,不适合或不适当或不好。基督在这里表达的是犹太人对外邦人的典型态度,认为他们不配得上天的祝福。

饼。即,救恩的“粮”(见约6:32),就是上帝曾委托给犹太人,他的“儿女”的,为要将之分发给外邦人,但犹太人却将之私藏了(见《路》第二十三章)。

狗。希腊文kunaria,“小狗”,在这里用来指外邦人(见对太7:6的注释)。犹太人认为救恩的福份如果给了外邦人就浪费了,照犹太人的观点看,外邦人没有能力赏识这些福份或受益于这些福份。基督假装对那妇人采取轻视的态度可能会使她气馁,但毋庸置疑,他相信她的信心不会失败(见林前10:13)。她似乎确信基督能给她心中所想的,只要他愿意就可以(见对可1:40的注释)。骄傲和偏见对她来说算不得什么,她也不让这些阻止她。她的信心和恒心都确实值得表扬。


太15:27 妇人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它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

【本会注释】

主啊,不错。或,“是的,主”。在耶稣假装对她热切的请求漠不关心的背后(见对太15:23,26的注释),她显然察觉到了涌自他源源不尽之伟大爱心的温柔同情。他屈尊与她讨论这个问题,而不是像拉比们做的那样断然拒绝她,这事本身显然给了她勇气相信他会同意她的请求。他的声音没带有一点儿不耐烦,并且他的面容显示出的只是他面上常有的平静、尊严和无限的亲切。

碎渣儿。希腊文psichia,一个小辞形式,意思是“一点儿”,或“碎屑”。就连“小狗”(见对第26节的注释)都有权利吃它们主人丢给它们的“碎渣儿”。这个不平常的妇人准备好要接受基督可能会给她的任何级别的仁慈,甚至于都不为这点争论,只要他愿意答应她的请求就行了。请比较那麻风病人面对主要障碍时的坚持不懈(见对可1:40-45的注释)。


太15:28 耶稣说:“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从那时候,她女儿就好了。

【本会注释】

你的信心是大的。她已经面对了考验;她的信心是坚定的。她确信基督有能力把健康赐给她的女儿。请比较基督对那个百夫长的称赞(见对路7:9的注释)。

那时候。像那个大臣的儿子(见约4:43-54)和百夫长的仆人一样(见路7:1-10),这个迦南妇人的女儿在远处就被治好了,并不直接在基督面前,并且与在另外两个案例中一样,都是立即、完全治愈的。


治好许多病人

太15:29 耶稣离开那地方,来到靠近加利利的海边,就上山坐下。

【本会注释】

耶稣离开那地方。[治好一个聋哑人;在低加波利行的其他神迹,太15:29-31=可7:31-37。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太15:30 有许多人到他那里,带着瘸子、瞎子、哑巴、有残疾的,和好些别的病人,都放在他脚前;他就治好了他们。

【本会注释】

都放在他脚前。不是以一种粗鲁的方式,而显然是以一种决定性的方式。他们把病人和受苦的人都托付给他的怜悯。


太15:31 甚至众人都希奇;因为看见哑巴说话,残疾的痊愈,瘸子行走,瞎子看见,他们就归荣耀给以色列的上帝。

耶稣使四千人吃饱

太15:32 耶稣叫门徒来,说:“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我不愿意叫他们饿着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

【本会注释】

叫门徒来。[使四千人吃饱,太15:32-39=可8:1-10。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213页。] 关于紧接在此之前的事件,见对太15:21的注释。关于这个神迹的附近地区,和在同一地区从前行过的一个神迹以及这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见对可5:1,18-20的注释。关于这两个事件的比较,见对本章末尾的附注。时间很可能在公元30年的早夏,可能在六月底或七月初。

怜悯。救主总是被人类的苦难和悲哀打动(来4:15)。

众人。即使不都是外邦人,大部分也是外邦人(《历》第四十四章)。他们最初对耶稣怀有偏见,现在似乎不仅友好地待他,而且对他所说的非常感兴趣了。

三天。根据东方的计算方法,这可能是一个整天,加上这天之前的一部分和之后的一部分(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人们可能至少带了一天否则就是两天的食物,因为耶稣直到第三天才对之感到关心。

我不愿。直译是,“我不乐意”。

恐怕他们困乏。他们饿了,耶稣关心他们身体的康乐,就像他关心他们属灵的福利一样。


太15:33 门徒说:“我们在这野地,哪里有这么多的饼叫这许多人吃饱呢?”

【本会注释】

门徒说。请比较可6:35-37的注释。


太15:34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他们说:“有七个,还有几条小鱼。”

【本会注释】

有多少饼。关于在使5,000人吃饱时所提出的类似问题,以及“饼”的注释,见对可6:38的注释。

几条小鱼。鱼并不多,并且在门徒们看来,它们是那么小,几乎都不值得注意。


太15:35 他就吩咐众人坐在地上,

【本会注释】

地。关于没有像在使5,000人吃饱的叙述中一样提到草的重要事实,见对本章结尾的附注。


太15:36 拿着这七个饼和几条鱼,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门徒又递给众人。

【本会注释】

祝谢了。见对可6:41的注释。


太15:37 众人都吃,并且吃饱了,收拾剩下的零碎,装满了七个筐子。

【本会注释】

众人都吃。见对可6:42的注释。

零碎。关于“零碎”这个词,见对可6:43的注释。

筐子。希腊文spurides,由草绳或枝条编成了大篮子(见对可6:43的注释)。


太15:38 吃的人,除了妇女孩子,共有四千。

【本会注释】

四千男人。在使5,000人吃饱时,加上妇人孩子共有10,000多人在场(见《历》第八十五章)。如果现在的比例也是一样,就会有8,000多人在场,包括男人,妇女和孩子。


太15:39 耶稣叫众人散去,就上船,来到马加丹的境界。

【本会注释】

马加丹。马可福音是大玛努他(可8:10)。可能有几个不同的名称。大多数现代权威支持读作马格大拉,并且暂时认为它是Mejdel,在加利利海西岸,迦百农和提比哩亚之间。Mejdel的遗迹位于革尼撒勒平原南部边界附近。


对第十五章的附注

批评者们经常控告说使4,000人吃饱和使5,000人吃饱并不是分别不同的两个事件。他们指出了许多相似的细节,尤其是当基督要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使那么一大群人吃饱时门徒们的态度。然而,许多别的细节却表明这是两个相似的事件,就像福音作者们所断言的,而不是像批评家们所声称的,以为是一个原始事件的两个版本,。

可以列出如下的相似点:(1)神迹的发生地,都在加利利海的东岸或东北岸;(2)都有一大群人聚集在一个空旷的山坡上听耶稣讲道;(3)都缺乏食物,鉴于那种情形,耶稣都对他们表示了同情;(4)耶稣与门徒商议,暗示他们应该带头提供食物;(5)门徒们充满疑问的回答以及耶稣询问有没有可供应的食物;(6)群众都坐在地上;(7)祝谢、擘开,并且分发饼和鱼;(8)剩余食物的数量;(9)遣散群众;(10)回到加利利海西岸。

不同点是这些:(1)一个是由海路来的;另一个是由陆路来的,就如上下文所暗示的;(2)一个靠近伯赛大朱莉亚斯;另一个很可能更远在南方,靠近格革沙(Gergesa);(3)一个主要是参赴逾越节途中的犹太人(《历》第三十九章);另一个主要是住在当地的外邦人(《历》第四十四章);(4)一个教导了一天之久;另一个教导了三天之久;(5)导致耶稣去那地区的环境:一个是与他的门徒们同去的;另一个是耶稣已经在那地区并且在医治人了;(6)时间:一个紧接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之后;另一个在一次去腓尼基的旅行之后;(7)一个是群众立即聚集的,没有带食物;另一个显然是群众预备了一天或两天的食物,所以是按照预先安排的计划聚集的;(8)一个是5,000人;另一个是4,000人;(9)一个是门徒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且提议打发群众回家;另一个是耶稣提出了这个问题,暗示门徒们有义务对这事做点什么;(10)一个是绿草地;另一个没有提到草;(11)一个记述了有秩序的就座安排;另一个没有提到百姓怎么坐的;(12)收集剩余零碎的篮子种类:一个是kophinoi;另一个是spurides;(13)收集的数量:一个是12kophinoi;另一个是7spurides;(14)一个是耶稣打发门徒们先渡到海那边去,他自己退到山上去祷告;另一个是耶稣陪伴着他们;(15)目的地:一个是迦百农或革尼撒勒;另一个是马加丹;(16)一个后来发生了海上风浪;另一个没有提到在暴风中渡海的事;(17)一个是因为有人看见耶稣离开,诱发了群众的聚集;另一个是有些人从很远的地方来,除了先作计划不可能知道聚集的事或者不能聚集。

几处不同点的偶发性排除了这两个故事源自一件事的可能性,也排除了福音书作者们从一个故事造出两个故事的意图。还应该注意的是,相似点实质上大部分是对总体而言,不同点却主要与具体细节有关。而且,不同点在数量上也比相似点多。尤其值得注意是几个更为重要的不同点:

1.在使5,000人吃饱时,有许多青草(太14:19;可6:39;约6:10),而使4,000吃饱时,没有一位福音书作者提到过草。第一个神迹发生在逾越节前几日,所以很可能是在公元30年的三月底四月初(见对可6:30的注释)。在巴勒斯坦,最后一次大量的降雨是在三月,一般说来,随着几周后干旱季节的到来,草就枯干了(见本注释第二册原文第110页)。在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上下文中,都记载这两件神迹,而这两件事至少要有数星期的间隔时间(见对可7:1;太15:21的注释)。在第二个神迹时,草应该已经变成褐色枯干了。在这两个叙述中的这两个不相关的附带要点倾向于彼此确认,然而,要是反过来,在第二个场合中提到了青草而第一个中没有提到,似乎就矛盾了。

2.第一个场合的篮子是kophinoi,小的手提篮,而第二个场合用的是spurides,大的、筐子似的篮子(见对可6:43的注释)。与那5,000人在一起时,门徒们带的是kophinoi,或小手提篮,是犹太人在短途旅行中使用的,第一个场合在不到24小时中涉及的旅行不到10英里(16千米)。第二个场合涉及的旅行穿过的主要是外邦地域,行程约有50到75英里(80到120千米),花了几周时间。在这种穿过外邦地域的旅行中,犹太人会避免向外邦人购买食物,所以门徒带的就是较大的spurides(见对可6:43的注释)。要是与那5,000人在一起的短途旅行用的是大篮子,而另一次的长途旅行用的却是小篮子,似乎就有矛盾了。事实上耶稣后来提到了这两个场合,并且在kophinoi和spurides之间作了区分,再一次证实了这两个神迹之间的差别(太16:9,10;可8:19,20)。有些人提议说这两种篮子之间的不同只是大小上的不同。如论如何,福音书作者们一贯主张了这一区别。

3.在第二个场合,群众留在耶稣身边三天,显然到第三天才吃完食物的事实,引起了强烈的假定,可以推测他们是有准备而来,至少要留下来一或两天。换句话说,他们知道会找到耶稣,并且显然盼望与他共渡若干时光。他们中有从远处来的(可8:3),这事指明一种有计划的聚集,而第一个场合却不是这样。但是福音书的叙述无意中提供了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解释,说明了人们是如何开始聚集的,虽然这并不是与故事本身一起提到的。那两个被鬼附的人曾把他们被治好的故事传遍了低加波利(可5:20;路8:39)。他们曾恳切热心地作工,以致那地区的都人非常想见耶稣(见路8:40;《历》第四十四章)。许多月后,当他回来时,那两个被鬼附的人,无疑还有别人,欢快地传播了这消息,并且很可能事先经耶稣同意,从远近各处召了人来。

批评者们反对这是两个神迹的主要原因在于门徒们像前一个场合一样,对于基督能力的彰显没有准备(太15:33;参可6:35-37)。而且,自从前一次神迹以来,至多不过三或四个月,门徒们在第二个场合显得那么智力迟钝似乎难以令人置信。然而,第一个场合的群众全部由犹太人构成,他们据认为是适合吃那“从天上来的粮”的,然而第二个场合的群众全部由外邦人构成(见《历》第四十四章)。耶稣自己不是最近还断言“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吗(太15:26)?固然,这句话不可在字面上应用就像不可象征性的应用一样,但在门徒们迟钝的心中(参太16:6-11),显然按字面意思理解了。不到24小时之后,耶稣再次斥责他们那么迟钝没能领会他所说话语的意思(太15:9-12)。对门徒们来说,令人惊异并且想不到的事并不是耶稣能提供食物,而是他竟然愿意为外邦人这样做。

提要:1法利赛人求神迹。6耶稣警告他的门徒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13百姓对基督的看法,16彼得认耶稣为基督。21耶稣预言他的死,23责备彼得对这事的劝阻:24并且告诫那些跟从他的人要背起十字架。


法利赛人求神迹

太16:1 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来试探耶稣,请他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求一个神迹,太16:1-12=可8:11-12。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至少有两个场合论到有人要求耶稣“从天上显个神迹”给他们看。第一个场合与海边布道有关,很可能在公元29年秋天(见对太12:22,38,39的注释)。太16:1-4的事件约发生在九个月后,很可能在公元30年的早秋。关于紧接在此之前发生的事件,就是第二次求神迹所基于的事件,见对太15:21,32的注释。

和撒都该人。现在,撒都该人与法利赛人第一次联合起来企图压制耶稣了。在此之前几周,耶稣曾离开加利利,避开这些吹毛求疵的批评(见对太15:21的注释)。现在,几乎就在他重新踏上加利利的土地的同时,他们就向他展开了新一轮的进攻。

试探。希腊文peirazō(见对太4:1的注释)。早些时候他们曾问过耶稣这个问题,所以他们无疑猜测过他可能会怎么回答(见对太12:38的注释)。他会拒绝,他们很可能打算把他的拒绝呈现在百姓面前作为证据证明他声称自己是弥赛亚乃是错误的。他们在使耶稣受试探,就像撒但在旷野里所做的一样(见对太4:7的注释),他们并不真诚地想看见会令他们信服的什么事,而是盼望他不这么做,从而给他们一个机会公然抨击他和他的主张。明显地,耶稣有能力行这种神迹,但他一贯拒绝这样做(见对太4:3-11;7:6的注释)。他能做,但不肯做,因为这么做会与行神迹的原则不一致(见《历》第三十九章)。

神迹。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

从天上。见对太12:38,39的注释。到现在,耶稣已经行过了各种各样的神迹,包括证明有能力控制疾病、魔鬼、死亡和自然力的神迹。每一神迹都是他对真正需要的应允(《历》第三十九章)。实际上,他所行的所有神迹都是借着神能而实现的,每一神迹所带给人类的祝福,都可能是他神能最好的证明。但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想要“从天上显个神迹”,并且否认耶稣所行的许多神迹,乃是证明他的使命是出自上帝的令人满意的证据。显然,他们寻求一个完全在人的控制领域之外的神迹,例如不合时令的雷声(见对撒上12:17的注释),或火从天降(见对王下1:10的注释),或日头停在空中(见对书10:12的注释),并且准备好要断言如果耶稣不这样做,他就不比古时的先知们伟大,例如撒母耳和以利亚。虽然他们知道天使对伯利恒牧羊人的宣告(路2:8-14)。知道把博士们带到耶路撒冷的那星(太2:1-6),也知道圣灵仿佛鸽子降下以及从天上来的声音(太3:16,17),所有这一切都可以被归为“从天上来的神迹”—但他们还是拒绝承认,这是证明耶稣就是上帝儿子的直接证据(见对太13:13-16的注释)。他们没有知识乃是因为他们选择拒绝亮光(见对何4:6的注释)。


太16:2 耶稣回答说:“晚上天发红,你们就说:‘天必要晴。’

【本会注释】

晚上。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支持省略第2节,以这些话开头的余下部分和第3节的所有内容。路12:54-56的意思相同,只是形式上略有区别。这种例证显然是基督经常使用的,在马太福音中也完全符合上下文。

天必要睛。耶稣指的是巴勒斯坦的天气。从西边地中海而来的风和云一般会带来降雨,而来自东南方向阿拉伯沙漠地区的风却意味着炎热、干燥的天气。


太16:3 早晨天发红,又发黑,你们就说:‘今日必有风雨。’你们知道分辨天上的气色,倒不能分辨这时候的神迹。

【本会注释】

今日必有风雨。直译是,“今天,一场暴风雨”。

发黑。希腊文stugnazō,“显得黑暗”,或“看上去忧愁”(见可10:22)。在这里stugnazō的意思是“阴天的”,要么多半是“预示着……的危险”。

分辨。希腊文diakrinō,“区别”,“分开”或“作区分”。

天上的气色。见第2节;本册注释原文第208页。在论到弥赛亚的犹太气候观中,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一个“时兆”,一个“今日必有风雨”的象征。


太16:4 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看。”耶稣就离开他们去了。

【本会注释】

邪恶淫乱的世代。“邪恶”的意思是指缺乏道德和属灵的领悟力;“淫乱”的意思是指不忠于上帝(见对太12:39的注释)。

没有神迹。耶稣的批评是人们需要内在属灵的重生,而不是某个外在的记号(见《历》第四十四章)。耶稣所说的话本身就是一个给人深刻印象的“神迹”,是他们必须留心的。

先知约拿。基督在这里指的先是约拿传道的能力,成了给尼尼微人的一个“神迹”,正如他自己的传道乃是给他在世时的百姓的一个神迹一样(见《历》第四十四章),其次,是就时间因素来说—三日三夜—乃是约拿的经历(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

耶稣就离开他们。见对太10:14,23;15:21的注释。耶稣不肯进一步与这些假冒为善的人争论。这么做是没用的,因为什么都得不到,不管是为了使他们信服还是启发旁观者。进一步的讨论只能使百姓混乱,并且巩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故意不信和欺骗的事业。


防备法利赛人和撒督该人的酵

太16:5 门徒渡到那边去,忘了带饼。

【本会注释】

那边。他们的目的地是伯赛大朱莉亚斯(见对太11:21;可6:31;8:22的注释),距马加丹约8英里(约13千米)。马可福音中的记载(可8:13-22)乍看起来像是暗示,耶稣和门徒们之间的交谈是在渡海途中发生的。但是马太明说是在他们到了“那边”之后发生的(见《历》第四十四章)。

忘了。即,他们匆忙离开马加丹时,是由与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论战引起的。伯赛大朱莉亚斯本身属于外邦人的领域,犹太人一般会带着食物到那里去,以免向非犹太人购买食物(见对太第十五章的附注)。


太16: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要谨慎,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的酵。见对太13:33的注释。在这里“酵”特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见太16:12),即,指他们的原则和教导。酵怎样充满面团,一个人所接受了原则也怎样充满他的生活。这个比喻确实适当,无论那些原则是好是坏。宗教领袖们的精神、教导、和品格显明他们是假冒为善、骄傲、卖弄、和形式主义的,不可避免地会影响那些尊重他们,并照着他们的指示而行之人的生活。在这一特殊的情况中,耶稣指的是导致法利赛人和撒教该人求一个神迹的精神(参可8:15)。后来耶稣把他们的假冒为善比作酵(见路12:1;参太23:2,3)。


太16:7 门徒彼此议论说:“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带饼吧。”

【本会注释】

议论。或他们彼此“商讨”。

没有带饼。见对第6节的注释。即,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门徒们只有一个饼,再没别的了(见可8:14)。他们把耶稣警告他们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曲解成了,他们应该避免向偶然成了做饼师傅的法利赛人或撒都该人买饼(见《历》第四十四章)。门徒们是多么迟钝啊,没能从因果关系推断并领会耶稣寻求给予他们的属灵真理!(见对太第十五章的附注)


太16:8 耶稣看出来,就说:“你们这小信的人,为什么因为没有饼彼此议论呢?

【本会注释】

耶稣看出来。即使他没有听到门徒们在说什么,他也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见对可2:8的注释)。

你们这小信的人。见对太8:26的注释;参太6:30;来11:6。信心对领悟属灵真理乃是必需的。门徒们部分的困难在于他们没有看出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真正的品格(见《历》第四十二、四十四章)。他们仍旧认为这些宗教领袖就像他们假装的那样而没有认出他们的真面目,对这些人潜藏在假装虔诚的面具后面的假冒为善熟视无睹。


太16:9 你们还不明白吗?不记得那五个饼分给五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篮子的零碎吗?

【本会注释】

你们还不明白吗。耶稣对门徒们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对属灵真理领悟的这么迟钝(见对可6:37的注释)。仅在数小时之前,他曾使4,000人吃饱,在几周前,曾使5,000人吃饱。为什么他们会认为他之所以关心只是因为缺乏实际的食物呢?

五千人。见对可6:30-44的注释。


太16:10 也不记得那七个饼分给四千人、又收拾了多少筐子的零碎吗?

【本会注释】

四千人。见对太15:32-39的注释。


太16:11 我对你们说:‘要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酵’,这话不是指着饼说的,你们怎么不明白呢?”

太16:12 门徒这才晓得他说的不是叫他们防备饼的酵,乃是防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教训。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太16:13 耶稣到了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就问门徒说:“人说我(有古卷无我字)人子是谁?”

【本会注释】

耶稣到了。[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伟大的表白,太16:13-28=可8:27至9:1=路9:18-27。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很可能发生在公元30年仲夏,在耶稣隐退致力于教导他的门徒们的那半年。基督传道的这个阶段从春天约在逾越节的时候他在迦百农被拒(见对约6:66的注释),持续到秋天住棚节的时候(见对约7:2的注释)。为了避免与犹太领袖们和被派来追随他的探子们冲突(见对可7:1的注释),耶稣已经在加利利境外的腓尼基和低加波利度过了几周(见对太15:21,22;可7:31的注释)。但他一回到加利利,受犹太议会任命的探子们就又向他提出了挑战(见对太16:1的注释),他就离开加利利去了伯赛大朱莉亚斯,在希律腓力的领土内(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5页;见对可8:22的注释;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探子们没有跟到那里去。

境内。见对太15:21的注释。

该撒利亚腓立比。离开伯赛大朱莉亚斯后,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向北旅行了约25英里(40千米)到了以土利亚的主要城市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以土利亚在加利利分封的王希律安提帕的兄弟腓力的管辖之下(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5页;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该撒利亚腓立比,原名潘尼亚斯,已被认为是现代的Bâniyâs村。潘尼亚斯是以潘的名字命名的,潘是掌管羊群、牧地、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神,并且是牧羊人和猎人的保护神。从一个在潘尼亚斯(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高高的绝壁上,以前曾奉献给潘的人造洞窟里,发源了一条常流河,Bâniyâs,乃是约旦河的主要水源之一。腓力重建并美化了潘尼亚斯城,以自己的名字和提庇留该撒的名字将之命名为该撒利亚腓立比(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2.1;《犹太战记》ii.9.1[168])。

问。或,“开始问”,暗示延长的讨论。基督退到这个外邦地区部分是为了避开探子们,只要他留在加利利他们就不容他有片刻的休息,同时也为了有机会教导他的门徒,使他们可以预备应付将来的危机,这危机会结束他短暂的传道生涯(《历》第四十五章)。接下来的讨论显然发生在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旅行期间(见可8:27),在他的一次祷告结束的时候(见路9:18)。故事中这些附带的细节暗示耶稣和门徒们,可能在黑门山的丘陵地带,某处过了一晚,而且他要么是整晚献上的祷告,要么是很早就起来了,走到远离门徒们的地方在某个安静、隐蔽的地方祷告了一段时间。他即将开始指示门徒们有关他在地上使命结束的场景了。所以他寻求指导能开导他们的心,接受这些不受欢迎的思想,并且祈求上帝预备他们的心,接受他所要传授给他们的(见《历》第四十五章)。

人说我是谁。耶稣通过将门徒的思想指向自己,他就是弥赛亚展开了他将要受难的讨论,他就是弥赛亚这个主题以前似乎一直没有直接探讨过。在他们能以任何方式,赏识他在髑髅地代死牺牲的意义之前,使他们承认他是弥赛亚是绝对必要的。如果他们只认为他是一个“从上帝那里来作师傅的”(见对约3:2的注释),或者是古时的一位先知从死里复活了(见对太16:14的注释),那么他的死比起任何一位别的伟人和好人的死,也就没有更多意义了。他的死就是值得效法的而不是代死了,也就没有赎罪的能力了。凡在髑髅地的十字架发现救恩的人,必须先承认那钉在十字架上的一位就是上帝的儿子,世界的救主,弥赛亚,基督。只有基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才能以真实正确的观点理解并赏识十字架。当然,耶稣十分清楚百姓对他的想法。他也知道他们对于他来要建立之国的性质的错误观念(见对路4:19的注释)。他问门徒们这个问题的动机是要使他们的心中出现下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自己认为他是谁(太16:15)。门徒们的信心与不信的人或他们同胞的半信半疑相比时,就更加显著了。固然是因为他们已经亲密地与夫子联合了一段时间。

人子。见对可2:10的注释。


太16:14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

【本会注释】

有人说。门徒们提到了他们曾听到的,论到耶稣的四种看法。但是这些看法的难度在于虽然他们承认耶稣是一个伟大的人,但他们都没能认出他是上帝。尼哥底母也曾是这样(见对约3:2的注释)。关于大众对耶稣这个人早期的说法,见对可6:14-16的注释。

你是约翰。这确实是人们心中对约翰及其感人的短暂传道的一个颂词,甚至连希律安提帕的迟钝的良心也这么想(见对太3:1;可6:14-16的注释)。人们对耶稣持有的各种各样的看法乃是一个可悲的供认,尽管上天提供了一切的证据,“他自己的人”却没能认出,他实在就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见约1:11;路24:25-27)。

以利亚。见对约1:19-25的注释。

先知里的一位。见对申18:15的注释。


太16:15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

【本会注释】

你们说我是谁。希腊原文的结构强调的是:“但你们,你们说我是谁?”关于耶稣与他的门徒们之间一次稍微有点相似的对话,见约翰6:66-69。已经在耶稣身边陪伴了一年多,门徒中的有些人已经陪伴他两年多了,他们远比别人更有机会观察到耶稣神性的许多证据(见对约1:1-3的注释)。现在耶稣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证实他们的信仰。虽然他们对他的认识还远不完全,但安得烈、腓力、和拿但业显然从起初就相信耶稣是弥赛亚(见约1:40-49;《历》第十四章)。在经历了海上风浪后,所有门徒都曾拜他(见对太14:33的注释),并且在加利利危机之后,他们已经表白了对他就是上帝儿子的信心(约6:68,69)。


太16:16 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彼得回答说。即,不只代表他自己(《历》第四十五章),而是作为那十二个人的发言人,与以前的场合一样(见约6:69;见对太14:28;可3:16的注释)。

你是基督。关于基督这个称号的意义,见对太1:1的注释。虽然许多人已经拒绝了基督可能就是预言的弥赛亚的思想(见对太16:13,14的注释),但是门徒们还是照样忠于他,即使他们并不完全明白这个称号所涉及的一切。当然,后来,他们确实明白了(参路24:25-34)。他们如果不凭着信心领会这一基本真理并坚定的持守它,就完全不能领会弥赛亚必须受苦的真理。事实上,当他临近死亡的时刻来临时,“门徒们都离开他逃走了”(太26:56)。虽然如此,耶稣还是把教会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这一小帮见证人的身上,如果他们都不相信他就是基督,还能指望别人有谁会相信这个崇高的真理呢?见对约1:11,12的注释。

说耶稣仅仅是一个伟大善良的人,可能是世上曾有过的最好的人,但不过如此-这种乖巧捏造的虚言是既荒谬又难以置信的。他声称是上帝的儿子,并且期望他的跟从者们赞成这个信仰。要么他是要么他就不是。如果他不是,他就搞出了历史上最大的骗局。一个会做出如此声称并鼓励别人认为他是世界的救主的人,然而他不是,就几乎不值得景仰,更不要说敬拜了。拿撒勒人耶稣要么是基督,永生上帝的儿子,要么就是空前绝后的最大的冒名顶替的人。

永生上帝的儿子。见对路1:35的注释。虽然耶稣接受了这个称号,但他似乎很少将它用在自己身上。耶稣一般称自己是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这也是他在这个场合向他们提问时用的称号(太16:13)。耶稣问:“谁是人子?”门徒们回答说:“永生上帝的儿子”(见对约1:1-3,14的注释;约翰福音第1章的附注)。


太16:17 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

【本会注释】

有福的。见对太5:3的注释。耶稣严肃地接受了彼得的信仰表白。由于彼得是所有门徒的发言人(见对第16节的注释),所以对彼得说的祝福也属于他们,就他们的信心达到了他的程度来说。

西门巴约拿。即,“西门,约拿[或约翰]的儿子”(见对约21:15的注释;参可3:16的注释)。根据犹太习俗,这是彼得的全名。

血肉。即,人。这是一个常见的犹太成语,指全人类或部分人类(参加1:16,17)。

我父。见约6:45;林前2:10。关于耶稣使用“父”这个词指上帝,见对太6:9的注释。


太16:18 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权柄:原文作门),不能胜过他。

【本会注释】

我还告诉你。天父已经启示了一个真理(第17节);耶稣现在给它加上另一个。

你是彼得。称呼西门巴约拿(第17节)为彼得,耶稣使用的是他初次见到彼得时曾经赐给他的名字(见约1:40-42;见对太4:18的注释)。

在这磐石上。这些话一直有各种解释:(1)彼得就是“这磐石”,(2)彼得对耶稣的信心,因为基督就是“这磐石”,(3)基督本身就是“这磐石”。有说服力的理由已经被提了出来,支持上述解释中的每一种。要确定基督所说这些有隐含意义的话语的意思,最好的办法就是查究圣经本身,这个修辞格对犹太听众来说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对那些在这个场合听到耶稣用这个修辞格的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见《福山》第一章)。门徒们亲自著作的见证显然优越于后来的人对耶稣所说话语意思的想法。幸运的是,有些目睹了这个场合的人(见彼后1:16;约壹1:1-3)留下了清楚不含糊的记录。

这些话是对彼得讲的,但彼得通过自己的教训断然否认了耶稣所说的那“磐石”指的是他(见徒4:8-12;彼前2:4-8)。马太记载的事实是耶稣再次使用了这个修辞格,是在清楚地将之用在自己身上的环境下使用的(见对太21:42的注释;参路20:17,18)。从很早的时候起,关于磐石的修辞格就被希伯来人用作表示上帝的特殊术语(见对申32:4;诗18:2的注释等)。先知以赛亚论到基督是“大磐石在疲乏之地”(见对赛32:2的注释),并且是“稳固的根基,宝贵的房角石”(见对赛28:16的注释)。保罗断言基督乃是古时随着他的百姓的“磐石”(见林前10:4;参申32:4;撒下22:32;诗18:31)。在次要的意义上,耶稣所说的真理也是“磐石”,人们可以在其上安全放心地建造(见对太7:24,25的注释),因为他本身就是活泼的“道”成了“肉身”(见约1:1,14;参可8:38;约3:34;6:63,68;17:8)。

耶稣基督乃是“拯救我们的磐石”(诗95:1;参申32:4,15,18;《历》第四十五章)。唯有他才是教会的根基,“因为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林前3:11),“没人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在教会的根基中与作为“房角石”的耶稣基督紧密相连的就是“使徒和先知”(弗2:20)。在同样的意义上,基督乃是那“磐石”,“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却是被上帝所拣选的”,凡信他的人,“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彼前2:4,5),“联络得合式……成为主的圣殿”(弗2:21)。但唯有耶稣永远是那磐石,整个结构建在其上,因为没有衪就根本不会有教会。相信他是上帝的儿子,就使我们也可能变成上帝的儿子(见约1:12;约壹3:1,2)。像彼得在这个场合所做的断然确认一样(见太16:16),认识到耶稣基督确实是上帝的儿子,乃是打开得救之门的钥匙(见《历》第四十五章)。但是彼得在这个场合第一个承认并且宣布了他的信仰,只是一个附带事件,并不是主要的,他是作为所有门徒的发言人那样做的(见对第16节的注释)。

早期基督教时代天主教最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约公元400年),将之留给他的读者们去决定,基督在这里把他自己还是彼得指作“这磐石”(Retractiones i.21.1)。早期教会另一位教父,“金口”传教士屈梭多模,说耶稣应许将教会的根基建造在彼得的信仰声明上[不是彼得上],而在别处称基督本身实在是我们的根基(《关于加拉太书的注释》,加1:1-3;《关于提前的讲解》,No. xviii,提前6:21)。早期教会的史学家优西比乌,引用亚历山大的革利免的话说彼得、雅各、和约翰并没有力争耶路撒冷教会的最高地位,而是拣选了那义者雅各作为领袖(《教会历史》,ii.1)。其他的早期教父,例如亚尔勒的希拉流,教导的也是一样。

只有当为了主张罗马的主教应在教会居首位而寻求圣经的支持时(见本注释第四册原文第836页),基督在这个场合所说的话被断章取义了,并解释为彼得就是“这磐石”。利奥一世(约公元445年)是第一位声称他的权柄是通过彼得从基督而来的教宗。论到他,一位居领导地位的教会历史学家肯尼思·斯科特·来德里说:“他坚持说基督判定彼得就是那磐石,根基,天国看门的人,进行捆绑和释放的人,他的审判在天庭保持有效,而且通过教宗,他的继承者,彼得在继续执行曾委托给他的任务”(《基督教历史》[1953],第186页)。确实很奇怪,如果这真是基督的意思,那么彼得和任何一位别的门徒,以及其后四百年的其他基督徒们竟然都没发现这事!并没有任何一个罗马主教发现基督话语里的这种意思,直到第五世纪的一位主教认为有必要找出某个圣经经文支持教皇的最高权力,这是多么反常啊!归于基督话语的这种意义,藉以使它们将最高的权力授予所谓的彼得的继任者,罗马的主教,这完全与基督给予他的跟从者们的教训不符(见太23:8,10)。

或许基督并没有指定彼得作为他要将教会建造在其上的那“磐石”的最好证据,就是事实上那些在这个场合听基督讲话的人—甚至就连彼得—都没有这样解释他的话,无论是当基督在地上的时候还是后来的时候。要是基督使彼得成了门徒中的首领,那么他们从那时以后就不会再三地争论他们中哪一个“可算为大”了(路22:24;见太18:1;可9:33-35等;《历》第八十五章;见对太16:19的注释)。

彼得这个名字源自希腊文petros,“石头”,通常是一块小石板。“磐石”这个词的希腊文是petra,大岩石本身,“岩脊”或“岩床”,“多岩石的山顶”。petra是巨大、稳固、不可移动的“磐石”,而petros是小“石头”。然而,基督心里对这个区分可能到什么程度,或者可能在什么范围内解释他所说的话,乃是一个从这些话本身无法决定的问题,因为基督说的肯定是亚兰语—那时在巴勒斯坦的通用语。希腊文petros无疑表示亚兰文中的kepha'(矶法)这个(见对太4:18的注释)。并且,很可能petra也表示亚兰词kepha',可是有可能基督用了亚兰文中的某个别的同义字或表达方式,那就会赞同福音书作者们用希腊文在petros和petra之间作出区分。然而,似乎很可能基督必须有意作出这种区分,要不然马太在用希腊文并受圣灵指导写作时,就不会做这种区分了。

显而易见petros,或小石头,不可能成为任何大建筑物的根基,而耶稣在这里断言不亚于petra,或“磐石”的才能胜任。这个事实使得基督在太7:24中所说的话更加确定了:“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希腊文petra]”。任何大厦建造在彼得,petros,一个软弱的,易犯错误的人上面,就像福音书所说明的,不亚于建造在流沙上(见对太7:27的注释)。

教会。希腊文ekklēsia。见对太18:17的注释。

门。在古时的城中,城门口乃是市政府主要成员们的聚会处,并且在反对敌军攻击时是保卫城市的关键地方(见对创19:1;书8:29的注释)。所以夺取城门就使夺取全城成为了可能。

基督得胜死亡和坟墓乃是基督教的中心真理。撒但想用死亡的绳索拘禁基督是不可能的(见徒2:24),他也不可能拘禁任何任何一个信靠基督的人(见约3:16;罗6:23)。象征性地说,撒但把持着“阴间的门”,但基督藉着他的死,进入了撒但的据点并捆绑了那仇敌(见对太12:29的注释)。基督徒盼望在今生被救脱离撒但的诡计,脱离他控制坟墓的权势,并且在来生脱离他的存在就基于这一庄严的事实。“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死亡和坟墓最终都要被“扔在火湖里”(启20:14)。

认为基督的话意思是“阴间的门”不能胜过彼得,就是否认基督自己在太16:21中的解释(第13-20节就是它的引言),并且使彼得的反应变得没有意义(见第22,23节)。

阴间。见对太11:23的注释。

不能胜过。象征性地,当彼得三次否认他的主时,“阴间的门”就已经胜过了他(见《历》第四十五章),在他死时,“阴间的门”也胜过了他(见约21:18,19)。

当基督说“阴间的门”“不能胜过”时是什么意思的充分意义,最好是根据他紧接着就说了他会怎样“被杀,第三日复活”来理解(见对太12:40的注释;参《历》第四十五章)。基督荣耀地胜过了撒担所有的权势,并且藉着那场胜利,他提供了保证,他在地上的教会也必得胜。


太16:19 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

【本会注释】

钥匙。到天国的“钥匙”就是基督的话(见《历》第四十五章;参约1:12;17:3)。重要的是要注意基督在这里说到的“钥匙”指的是如何进入天国的“知识的钥匙”(见路11:52)。耶稣的话对所有接受它们的人来说就是“灵”,就是“生命”(见约6:68)。上帝的话乃是重生经验的钥匙(彼前1:23)。

因为耶稣所说的话令门徒们深信了他的神性,所以他们作为他的大使,对别人重述他的话也会使他们与上帝“和好”(见林后5:18-20)。唯有福音的拯救之能,才能使男男女女们获准进入天国。基督只是把将人带入天国的权威与能力给予了彼得和所有其他门徒(见对太18:18;约20:23的注释)。彼得领悟了耶稣确实是基督这一真理,所以才拥有了天国的“钥匙”并且得进天国,直到时间的结束,对基督所有的跟从者来说都是如此。那种说基督给了彼得一种大于或不同于,他给其他门徒的权威度的论点,是没有圣经根据的(见对太16:18的注释)。事实上,在使徒中,早期在耶路撒冷教会中行使管理职责的是雅各而不是彼得(见徒15:13,19;参太1:13;12:17;21:18;林前15:7;加2:9,12)。至少有一个场合保罗曾因一个错误的行径“当面抵挡”彼得(见加2:11-14),要是他知道任何关于彼得享有现在有些人声称的根据太16:18,19彼得具有的权利与特权的话,他肯定就不会那么做了。

天国。在基督的传道中,“天国”这个词经常指此时此刻存在于那些成为其国民之人心中的神圣恩典之国,在本节中也是如此(见对太4:17;5:2的注释)。凡没有先进入基督现在的恩典之国的人,一个也不能盼望进入将来的荣耀之国(见对太25:31,34的注释)。

捆绑。全句可以照字面读作:“凡是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意思显然就是这样,地上教会只能要求天上所要求的,也只能禁止天上所禁止的。这似乎是圣经清楚的教导(见对太7:21-27;可7:6-13的注释)。当使徒们按照所委托给他们的职权走出去传扬福音时(见太28:19,20),他们要教导悔改归主的人“遵守凡”基督所吩咐的—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

把“捆绑”和“释放”的意思延伸到指示教友们在信心和实践的问题上,可以信什么和可以做什么,乃是越过了基督用这些话表达的意思,也越过了门徒们对这些话的理解。上帝并没有批准这种主张。基督在地上的代表们有权利和责任去“捆绑”凡“天上”已经“捆绑”的,“释放”凡“天上”已经“释放”的,即,去要求或禁止凡灵感所清楚启示的。但是越过这个就是用人的权威代替了基督的权威(见对可7:7-9的注释),在那些已蒙上天指定照管在地上的天国公民的人中,这种趋势乃是上天必不容忍的。


太16:20 当下,耶稣嘱咐门徒,不可对人说他是基督。

【本会注释】

不可对任何人说。直到他传道的结束—直到荣入耶路撒冷,实际上—耶稣都避免公开讨论他的弥赛亚身份。他从未公开声称自己就是弥赛亚。显然要避免被宣传为弥赛亚(见对可1:24,25的注释),基督再三吩咐邪灵们不可说他是“上帝的圣者”(见可1:24,25,34;3:11,12;路4:34,35,41)。那十二个人,当他们在加利利各地旅行传道时,也不可讨论耶稣是不是弥赛亚的问题(见《历》第三十七章),因为大众对弥赛亚所怀有的错误观念(《历》第二、四十五章;见对路4:19的注释)会倾向于阻碍福音的传扬和接受。人们会在一种政治的意义上解释这种传扬,就像他们在荣入耶路撒冷时所做的一样(见对太21:1,5的注释;约6:15)。


耶稣预言受难和复活

太16:21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他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本会注释】

从此。第13-20节的对话乃是耶稣现在要初次提出的主题—他即将受苦、受死、并且复活的引言(见对第13节的注释)。至于第21-28节的对话和指示是在前述部分之后立即发生的,还是不久之后发生的,不得而知。在第23节和第24节之间可能有另一个微小的时间间隔(见可8:34;《历》第四十五章)。不管怎么样,显然记载在第14-28节中的所有对话和讨论都发生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地区(见对第13节的注释;参《历》第四十五章)。那时很可能是在公元30年的晚夏(见对第13节的注释)。

在这个场合之前,耶稣甚至都没跟那十二个人讨论过他的弥赛亚身份(见对第13,16节的注释),他也没有向他们提起过事实上作为弥赛亚,他必须为世人的罪死。确实,两年多前,他曾在第一次洁净圣殿时以一句高深莫测的话暗指过他的死(见对约2:19的注释),也对尼哥底母明白地,可是却是私下地提出过他受死的事实和本质(见约3:14)。然而,从此以后,耶稣再三跟他的门徒们讨论了这个问题,无疑是要尽力断绝他们心中所怀有的,那时的犹太人对弥赛亚和他的国度所抱有的错误观念(见对路4:19的注释)。他们不愿在这个场合接受并欢迎弥赛亚必须受苦受死的想法(见太16:22),加强了基督解除他们心中这种错误观念的困难。一次(太17:22,23)又一次(太20:17-19),他跟他们讨论了这个问题。但是当那时候最终来到时,他们的失望表明耶稣现在努力使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指示只有部分成功。

他必须。直译是,“对他来说是必需的”(见对路2:49的注释),即,为了实现他在地上时终身的计划,在这个意义上他必需这样做(参可8:31;9:12等)。除了十字架的道路,再没有别的办法能完成他的使命。

耶路撒冷。几个月后—可能三或四个月—他“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见对路9:51的注释)。

受许多的苦。就如所预言的(见诗22:1,7,8,15-18;赛53:3-10等)。就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旧约预言的弥赛亚、以及世界的救赎主而言,他受苦对我们来说是意味深长的。因为他是弥赛亚,他必须受苦。

长老。在希腊文中使用单数定冠词表明这三类领袖—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在这里被看作是一个群体而不是分别的三群人。所以,很可能这是指犹太议会,因为人们都知道犹太议会就由这三群人组成。关于祭司长的注释,见对太2:4的注释。关于“文士”的注释,见对可1:22的注释。犹太议会是以色列最高的立法和司法机构,由71位成员组成(见本册注释原文第67页)。

被杀。耶稣再三地明白说出了被钉十字架和复活的事实。然而,门徒们没能领会基督的意思(可9:10,32),盲目地决定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忽视与自己预想的观点发现不愉快的(见《历》第二章)。

第三日。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


太16:22 彼得就拉着他,劝他说:“主啊,万不可如此!这事必不临到你身上。”

【本会注释】

彼得就拉着他。直译是,“彼得就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暗示他把耶稣拉到了一边跟他讲话。

开始劝他说。彼得“开始”,但耶稣在他能完成之前就阻止了他。后来,当彼得抽出刀来企图保护耶稣时,他的大胆再次显明了出来(见约18:10;参太26:51-52)。

万不可如此。一个被译成了希腊文的常见的犹太成语,意思是“愿上帝以仁慈待你”。彼得不能明白弥赛亚怎么会受苦;“弥赛亚”的观念和“受苦的仆人”在他心里似乎是不可调和的思想(参赛52:13至53:1)。彼得通过自己的抗议显明了他的自私。他想要跟从耶稣,但并不喜欢与一种注定导致受苦与死亡的计划联合的思想(见《历》第四十五章;见对太16:24,25的注释)。

这事必不。在希腊文中有一个双重否定,以一种强调的方式说:“这事决不能”。


太16:23 耶稣转过来,对彼得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你是绊我脚的;因为你不体贴上帝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

【本会注释】

耶稣转过来。似乎耶稣转离了彼得,面向别的门徒(见可8:33),可是当他这么做时他的话却是对彼得说的。

退我后边去吧。彼得表达的观点乃是出于那试探人的,基督的回答直接针对的是鼓动这事看不见的仇敌。这些正是基督在旷野中击退那拭探者时所说的话(见路4:8),也是耶稣曾表达的最严厉的斥责。这命令的字面意思是:“离开我!”或更为直率地:“走开!”或“别让我看见你!”彼得好像允许“阴间的门”胜过了他,使他成了那邪恶之君的代言人(见对太16:18的注释)。然而,基督的话并不是对彼得说的,而是对鼓励彼得说出这些话的那一位说的。

绊。希腊文skandalon,严格的意思是放有诱饵的网罗的扳机,比喻性的意思是“一个障碍。”在这里主指的是彼得像他走向十字架途中的一个障碍(见对第21节的注释)。

体贴。希腊文phroneō,“谅解”,“感觉”或“想”。英文动词“to savor”(尝到或闻到)古时有“理解”,或“领悟”的意思。片刻之前,彼得曾说出了关于耶稣的神圣真理,是由天父启示给他的(第17节);现在他却说出了那众善之敌所暗示的话。在大斗争中,彼得多么快地改变了立场投到对方去了呀!


太16:24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本会注释】

若有人。耶稣现在是对所有门徒说话(见路9:23),马可福音(可8:34)补充说,除了他的门徒之外,还有别人在场—可能是该地区的一些已经开始相信他的犹太人,他们曾听过他在加利利所行的奇妙工作。关于在太16:24,25中所表达的思想的注释,见对太10:38,39的注释。

舍己。即,“否认自己”,将自己的意志顺服基督,自此以后为基督生活而不是为自己生活。

背起他的十字架。即,承担起伴随着门徒身份而有的责任,即使这样做会要求付上最大的代价。十字架并不是犹太人的而是罗马人的一种刑具(见对太10:38的注释)。然而,数十年来,十字架在巴勒斯坦已经众所周知了。

一个被宣布要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犯,实际上要“背起他的十字架”或者至少要背着十字架的横木到刑场,很可能基督在这里暗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在基督此时提到背十字架的上下文中,似乎他指的并不是门徒们要遭遇的较小的困难和障碍,而是需要准备好去面对死亡本身(见太16:21,22)。彼得刚才曾企图劝阻耶稣放弃要他背十字架的神圣计划。耶稣回答说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并不是天父的旨意,而且,此外,如果彼得继续作门徒,他就必须愿意付同样的代价,确实,他最终付上了(见对约21:18,19的注释)。在别处,基督提出了额外的思想,就是门徒们必须“天天”背起他们的十字架来跟从他(见路9:23),献身于他们蒙召要做的终身的服务。人们如果恨耶稣,就可以料到他们也会恨他的代表,就是门徒们(见约15:18;16:33;见对太10:22的注释)。

跟从我。想要成为门徒的人必须先抛弃自己,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愿望;然后必须乐于背负责任要他“背起”的任何十字架;最后,他必须“跟从”耶稣的脚踪(见彼前2:21)。“跟从”耶稣,就是要照着他的生活模式构筑我们的生活,并且像他所做的一样侍奉上帝和我们的同胞(见约壹2:6)。


太16:25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得着生命。

【本会注释】

救自己生命。见对太10:39的注释。要“救”一个人的生命就是先寻求今生的事物,忘记“上帝的国和他的义”(见太6:33)。

丧掉生命。当一个人“否认”或“抛弃”自己并背起基督的十字架时,就为基督的缘故“丧掉”了自己的生命(见对太5:11;16:24的注释;参彼前4:12,13)。

得着生命。这一伟大的福音反证的另一个方面。对基督徒来说,没有十字架就没有冠冕,可是撒但在旷野里却通过一条不是十字架的道路,向基督提供这世界的冠冕(见对太4:8,9;16:22的注释)。


太16:26 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本会注释】

世界。希腊文kosmos,在这里指世界提供的物质财富、利益等等。“赚得全世界”一直是古往今来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邪恶势力的野心。

生命。希腊文psuchē(见对太10:28的注释)。

拿什么换。基督在这里使用了一个有力的例证,使一个永恒的真理鲜活了起来。没有什么答案足以回答所提出的这个问题。


太16:27 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

【本会注释】

人子。耶稣通常用于自己的称号(见对可2:10的注释)。

在荣耀里降临。那些为基督的缘故丧掉自己生命的人,当时代的末了主在荣耀里回来时,必会得着生命(林前15:51-55;帖前4:16,17)。那时每个人都可以指望得到自己的奖赏(见提后4:8;启22:12)。基督刚才说到的是基督徒们为他的缘故丧掉自己的生命(见太16:25)。如果像流行的神学所说的,他们因牺牲而得的“奖赏”在死时就要得着的话,奇怪的是基督却在这里特别宣布说,这奖赏是直到时代的末了,他在荣耀里回来的时候才给人的(见对太25:31的注释)。

同着众使者。请比较太24:31;林前15:52;帖前4:16。

照各人的行为。即,照各人在今生所做的。基督在山羊和绵羊(太25:31-46)、财主和拉撒路(路16:19-31)、稗子(太13:24-30)、撒网(太13:47-50)以及婚宴(太22:1-14)的比喻中最有力地教导了这个真理。在基督的教导中,并没有可以被解释为意思是说人们会蒙赐予第二次机会的事,并没有一个可以逃脱按照今生的恶行得“报应”的机会。圣经一贯把今生描绘为“拯救的日子”(赛49:8;林后6:2),是一个人靠着在基督里的信心并且在圣灵使人能做成的能力之下“恐惧战兢地做成自己得救的工夫”(腓2:12)。


太16:28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人子降临在他的国里。”

【本会注释】

实在。见对太5:18的注释。

必看见。有意义的是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在这一预言之后,紧接着记载了登山变像的事。在叙述中并没有中断—在希腊原文中并没有章节的划分—而且三部福音书都提到在说了这句话之后约有一周就发生了变像的事,暗示那事乃是这一预言的应验。这两部分叙述之间的连接似乎排除了,耶稣在这里指的是除了登山变像之外的任何别的事的可能性,变像一事乃是荣耀之国显现的缩影。无疑,彼得就是这样理解的(见彼后1:16-18)。

人子。见对太1:1;可2:10的注释;见对约第一章的附注。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