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汉语拼音
Ni Luo He
中文
尼罗河
英文
The Nile
原文(希伯来文)
音译
业欧尔(YeÕor)
原文(希伯来文)
意译
埃及词“?trw ”的音译。后来作“?rw ”。意思是卓越的河(“river” par excellence)。

词  解

尼罗河。埃及的大河,全长约6400公里(4000英里),全球最长的河流之一。此河的多个源头,由数条上流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位于中非洲的卡盖拉河(Kagera)。这几条上流向北流,形成了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湖水向北注入长达约2500公里(1560英里)的白尼罗河。白尼罗河有数条支流汇入,然后在苏丹首府喀土穆(Khartum)与发源地位于阿比西尼亚高地的蓝尼罗河汇流,形成尼罗河。蓝尼罗河长达约1785公里(1115英里)。尼罗河最后的一条支流,是长达约1265公里(790英里)的阿塔巴拉河(又称黑尼罗河)。这条支流,于喀土穆以北约320公里(200英里)汇流入尼罗河(见地图IV,D-5)。
 
由喀土穆至位于古代埃及南界的阿斯湾(Aswan),尼罗河的河道长达约1865公里(1165英里),河水于六个大瀑布向下倾泻。这些大瀑布在历史上,形成了埃及南方的屏障,阻挡任何势力由南方入侵埃及。最北的屏障被称作第一大瀑布(1st cataract),是由长达约290公里(180英里)花岗岩的山脊形成,方向是由东向西。在阿斯湾改变了河道的方向。这个地区由最早的时期,就已经是出产红及灰花岗岩的石矿区;埃及纪念石方尖塔,石碑,石柱,石像,的花岗岩,都是出自此区。
 
在阿斯湾,尼罗河进入了埃及的国土。由南向北,流经了埃及全境(见地图IV,B/C-5;又见图353)。在埃及境内,尼罗河的宽度由约450至900公尺(500至1000英尺)不等。流经埃及首都开罗之后,河道分叉,形成了肥沃的尼罗河三角洲。古代尼罗河分叉成7条河道,今日只有2条。分别于罗塞塔(Rosetta)及达米埃塔(Damietta)河口,入海(见地图V,A2/3)。
 
对地理上属于干旱的撒哈拉大沙漠,而且雨量极少的埃及来说,由古至今尼罗河都是养生的河流。每逢夏季,河水泛滥两岸。当水退去后,所留下的是一层肥沃的土壤。因此自从文明的曙光开始照耀,河两岸狭长的土地,就是人们耕种的地方。这段每年由尼罗河更新的肥土(即地图V,深绿部分),虽然狭窄,但是却养活了埃及众多的人口。阿斯湾水坝未建之前,每年六月下旬,河水开始泛滥于阿斯湾。到了七月中旬,河水泛滥至开罗及附近地区。水势最高的时期,是于每年十月。然后河水开始下降,直至次年三月,水势就达到最低的地位。由三月至六月,水位基本上不变。河水泛滥的原因如下∶白尼罗河的水量基本上全年保持一定的程度,因为它的发源地几乎每天都下雨。另一方面,蓝尼罗河及阿塔巴拉河,只在阿比西尼亚高地的雨季,方才水量大增。在雨季中,这两条河变成势不可挡的巨流,大量的水由山上迅速地倾注下来。将流经山地土壤中的矿物质,带往下流。当势不可挡的蓝尼罗河河水抵达喀土穆时,水流缓慢及均匀白尼罗河的河水被它挡住,几乎像被河堤挡住一般。因此喀土穆以南相当长的一段白尼罗河的河水,泛滥两岸。经过了几周之后,令埃及境内尼罗河开始泛滥的蓝尼罗河,水势减轻。到了这个时期,河水被阻挡的白尼罗河,变成了一条巨流,将大量的水注入尼罗河的河道。水势几乎与先前蓝尼罗河的水势相等。在未来的几周之内,继续地让大量的水注入埃及,维持尼罗河的泛滥。
 
每年的河水泛滥是那么地重要,埃及人由很早的时期开始,就已经准确地记录每年泛滥的最高水位。并在境内不同的地点,安置水位计(Nilometers)和警告系统,向农民们提示预测的尼罗河水位高度,让农民们可以预早准备,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河堤,村庄,和庄稼;假如水位过低的话,农民们就可以预备更多的人力,以备做抽水入田地的工作。假如尼罗河缺水,歉收和饥荒跟着就会发生,。约瑟时代发生的七年大饥荒(创41∶54),在历史上不是只发生过一次的灾难。因为在几世纪之前,第三王朝的时期,另一次的七年大饥荒,令埃及受到重大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