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rangement of Lord’Hand
汪佩真(1899.4-1969)作词,王重光 作曲(1999,6)
汪佩真于出生于安徽休宁县一官宦之家,其祖父汪鸿庭在清朝时官至一品,先后做过提督、钦差大臣、湖北汉阳兵工厂督办,及欧洲诸国公使。其父汪楚生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教于保定军官学校。民国后,出任中国驻日本大使馆武官;1918年到浙江台州(今临海)任县长;最高官至国民革命军中将。汪佩真为其前妻所生,却在其日借继母抚养下长大。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并从继母学习针织刺绣及烹饪等,渐渐成长为一个大家闺秀。她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因其祖父盼孙心切,故她出生后,被取名为“亦荪“(即“也是孙子“之意)。直到1918年她真正归信基督之后,才改名为“佩真“。祖父对她疼爱有加,一反传统,不许她裹脚,任其天足。
汪佩真年少时,对基督教信仰并无兴趣。后来遇到美国传教士甘惠泉夫人(Mrs.Sweet),受其指引,得入美国浸信会在杭州创办的弘道女校(MaryVaughanGirls'School)读书。不久,著名女布道家石美玉医师到该校布道,汪佩真听后大受感动而接受基督,遂背着父母受浸加入甘惠泉夫人的浸信会。直到有一天和全家出去扫墓时,因其不肯跪拜祖先牌位才被父母发现她的基督徒身分。父母一气之下,不允她再返弘道读书,遂辍学在家。
大约在1918年,在余慈度主领的奋兴大会上,汪佩真受感而决定全身心奉献给基督,接着来自家庭的反对与逼迫接踵而来。首先是婚姻问题。她尚在年幼时,曾奉父母之命与杭州一徐姓男孩订婚。成年后,这位青年人从上海同济大学毕业,又留学德国,回国后成为一个杰出的工程师。这时,父母极力催促他们结婚。就在行将举行婚礼之前,汪佩真却坚持要去读神学而抗婚。因此被父母关在家中,不准其出门。但在一天夜里,她竟翻越围墙逃走了。虽然曾被父母追回,但她心意已决,父母见已无法挽回,只好忍痛割爱,由她走自己的路。此后,汪佩真终生未婚,凭信心生活,专心于教会工作。
1919年夏,汪佩真如愿进入金陵女子神学院读书,在那里和李渊如(倪柝声另一得力同工),王载等人结为知己。两年后,她和家人和好,并偕王载等人向家人传福音。不久,她的祖母、继母、四个弟弟、两个妹妹和弟媳妇都接受福音而成为基督徒。她父亲于1948年去世,在病中也接受了基督。
1921年从神学院毕业时汪佩真年仅二十二岁。她秀丽端庄,温文尔雅,讲道大有能力,很快她就成为闻名遐尔的布道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1925年,她和余慈度一起主领查经培灵会;1925年她应邀赴山东烟台向千余人布道,引起轰动。许多知识份子因听了她的讲道而接受基督为救主,奉献自己的一生。
二十年代末,她在上海加入倪柝声的聚会处,成为他的亲密同工和得力助手。抗战期间,汪佩真还应邀远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布道。珍珠港事件后,许多西方国家传教士被关入集中营,她常常冒险送食品衣物给他们。
1949年至1953年之间,汪佩真是福州鼓岭“执事之家“的负责同工之一。因世局变故,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她身上的担子很重。但她坦然面对一切,为可能遭遇的患难做好准备。1956年,汪佩真被囚,1969年逝世于上海青浦。
曲作者王重光牧师1936年11月出生于浙江平阳的一个传教士家庭。1949-1952年在温州市三育研究社初中部就读。后在父亲的诊所内习医。1956-1958年在安息日会溪头埠教会传道。1958年从事医务工作,曾任平阳县带溪乡卫生院院长。1974年起,他重新走上了传道的岗位。他运用自己的音乐天赋,把属灵的心得体会写成了一首首颂赞诗歌,在教会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