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 犹大出卖耶稣。6 差役们仆倒在地。10 彼得砍掉了马勒古的耳朵。12 耶稣被拿,被带到亚那和该亚法那里。15 彼得不认主。19 该亚法盘问耶稣。28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36 他的国。40 犹太人要巴拉巴得释放。
耶稣被捕
约18:1 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
【本会注释】
耶稣……出去了。[客西马尼,约18:1-12=太26:36-56=可14:32-52=路22:40-53.主要注释:马太福音。]耶稣和他的门徒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楼上的房间(见约14:31节注释),他们现在正往客西马尼园去。关于这个园子的位置见太26:30节注释。
汲沦溪。旧约里众所皆知的汲沦溪(撒下15:23;王上2:37;等等)。这条河谷南北走向,正在耶路撒冷的东边(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
园子。这个园子被确定为客西马尼园(太26:36;可14:32)。约翰没有提到其他三位福音书作者都描述过的耶稣在园中的祷告。
约18:2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本会注释】
犹大。关于犹大性格的描写见可3:19节注释。
约18:3 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
【本会注释】
队。希腊文词语speira,“一个步兵大队,军团的十分之一”。这些士兵可能是从罗马的安东尼要塞派出的。关于罗马士兵成群结队的出现,见太26:47节注释。
祭司长并法利赛人。这两群人在反对耶稣的事上联合了起来(见约11:47节注释)。
灯笼、火把。只有约翰提到了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深夜了(见太26:57节注释)。
约18:4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
【本会注释】
出来。他的时候现在到了。他无畏地走出去面对出卖他的人。
你们找谁。耶稣完全主导着当时的局势。他占据着主动,质问那背叛的人。
约18:5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
【本会注释】
拿撒勒人耶稣。见太2:23节注释。这个称呼经常用于耶稣(太26:71;可10:47;16:6;路4:34;18:37;24:19;约19:19)。
我就是。“我就是”在希腊文中没有代词,可能是故意使用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就像在约8:58节中一样(见该处注释)。
约18:6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本会注释】
倒在地上。这件事在其他三卷对观福音中没有提到过。这伙暴徒退后倒在地上暗示着一种神性的显现。这个神迹给了那些嗜血成性的暴徒更进一步的证据,他们要逮捕的这一位的确是位神明。他们的后退是暂时的,不多久他们就实行了他们的计划(第12节)。
约18:7 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本会注释】
他……问。耶稣仍旧在发号施令。这个时候显然犹大已经走上前来给出了他那出卖性的亲吻(见太26:49节注释),然而,约翰并没有提到这件事。
约18:8 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本会注释】
让这些人去吧。这显示出耶稣对他门徒的关心和挂虑。此后不久“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可14:50)。
约18:9 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本会注释】
耶稣从前的话。这是指耶稣自己话的应验,显然是指约17:12节中含蓄的预言。
约18:10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本会注释】
带着一把刀。见太26:51节注释。
约18:11 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本会注释】
我岂可不喝呢。这个问题在希腊文中是被着重表达的。这显然是指不久之前耶稣表明他愿意喝的杯(太26:42)。
耶稣被带到亚那面前
约18:12 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
【本会注释】
队。希腊文词语speira(见第3节注释)。
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千夫长”,另外它也专指一个步兵大队的指挥官(见第3节注释)。
把他捆绑了。可能是把他的手绑在背后。耶稣自愿不抵抗的气质贯穿于叙述的始终。耶稣死不是因为他不能阻止,他受痛苦也不是因为他无法逃脱。如果没有神圣的许可,罗马驻防军的士兵就是连耶稣的一根头发也不能损伤。
约18:13 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
【本会注释】
亚那。[在亚那面前受审,约18:13-24。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见路3:2节注释;参见太26:57节注释。
该亚法。见路3:2;太26:57节注释。
本年。见约11:49节注释。
约18:14 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本会注释】
发议论。见约11:49-52节注释。
彼得不认耶稣
约18:15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见太26:58节注释。
还有一个门徒。即,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本卷福音书的作者。但就像约13:23节中那样,他在提到自己时不用他的这个名字。
认识。希腊文词语gnōstos。这个词不能用于表示熟悉或友谊的程度。
院子。希腊文词语aulē(见太26:58节注释)。
约18:16 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
【本会注释】
彼得却站在门外。见太26:69节注释。
约18:17 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
【本会注释】
我不是。见太26:70节注释。
约18:18 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本会注释】
生了……火。耶路撒冷海拔大约800米,春天的早晨通常比较清冷。将这里和可14:54;路22:55节作一比较。
大祭司盘问耶稣
约18:19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
【本会注释】
耶稣的门徒。这个显然是关于耶稣所定的门徒制度,间接指耶稣所自称的地位。他们试图将煽动叛乱的罪名加在耶稣身上。
教训。见约7:16节注释。
约18:20 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
【本会注释】
明明地。或,“公开地”。耶稣只对大祭司所提问题的后半部分作了回答(第19节)。
会堂。见太4:23;约6:59节;等等。见第56,57页。
殿。见约7:14,28;8:20;10:23节;等等。
我……没有说什么。耶稣私下里教导过人,这一点是确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和尼哥底母的谈话(第3章)。这里他否认的是他们对他私下里组织叛乱的指控。他的回答是对犹太人为了陷害他而使用之邪恶手段的一种谴责。
约18:21 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本会注释】
你为什么问我呢。这里似乎是对犹太人公平律法的一种呼吁。根据公元12世纪犹太学者迈摩尼得斯的解释,法律不能根据罪人自己的供述而判他死刑。有人置疑这种原则在耶稣的时代就有效了。这种原则似乎在米示孥中得到了暗示(见,例如,Sanhedrin 6. 1,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75,281,283,284页),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原则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生效了(见《历》第七十五章)。从法律上看,我们可以想到耶稣这里是在主张他的权利,并且要求法庭能够确保合适的目击证人。
约18:22 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
【本会注释】
打他。根据希腊文的理解,可能是用手掌打他的脸。
大祭司。将这里和出22:28;徒23:2-5节作一比较。
约18:23 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本会注释】
指证。耶稣这一高贵、尊严、切中要害的回答显示了他是如何解释自己在太5:39节中所发出之命令的。
约18:24 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
【本会注释】
捆着。希腊文暗示,当耶稣在亚那面前预审时他手上的捆绑(第12节)被解开了(见太26:57节注释),但当他被带走去见该亚法时他又被捆上了。
到……该亚法那里去。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注释2。
彼得再次不认耶稣
约18:25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正站着。[在公会面前的夜间受审,约18:25-27=太26:57-75=可14:53-72=路22:54-65.主要注释:马太福音。]根据太26:69节,彼得也和众人围坐在火旁。
有人……说。太26:71节显明说话的是个妇人。
约18:26 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
【本会注释】
是……那人的亲属。只有约翰确定了第三个提问之人的身份。关于彼得否认耶稣见太26:69-75节注释。
约18:27 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约18:28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本会注释】
衙门。[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一次受审,约18:28-38=太27:2,11-14=可15:2-5=路23:1-5。主要注释: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希腊文词语praitōrion(见太27:27节注释)。
早。希腊文词语prōi,一个表示清早的常用词语。prōi在可13:35节中用来表示夜里的四更天,大概就是凌晨三点钟到凌晨六点钟。审判可能开始于大约凌晨六点钟(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2)。
染了污秽。约翰将吃逾越节的筵席描述为更靠后发生的事。关于耶稣去世那年逾越节时间之讨论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1。
约18:29 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出来。这样公会的成员就不用进去了(第28节)。
你们告……什么。彼拉多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要求有正式的控告理由。
约18:30 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
【本会注释】
作恶的。希腊文词语kakopoios,“作恶的”。这个词其他地方只在彼前2:12,14;3:16;4:15节中出现过,都翻译为“作恶的”。路23:32,33,39节中的“犯人”来源于希腊文词语kakourgos,“一个犯了重罪的人。”
把他交给。他们根本没有存在证人支持的正式控告理由。他们希望彼拉多接受公会的决定,不要再对整个事件进行正式调查就判处耶稣死刑。
约18:31 彼拉多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犹太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本会注释】
你们自己带他去。彼拉多用犹太人自己的话回敬他们,因为他们刚才所说的已经暗示似乎有他们的审判就足够了。
杀人。判处死刑的权力被认为在公元6年或稍后时期犹太成为罗马帝国一个省的时候就从犹太人法庭中被剥夺了。根据约瑟夫,“亚基老的领土现在缩小为一个省,考坡尼斯,一个主管骑兵秩序的罗马人,奉差遣去作总督,被奥古斯都(或作:亚古士督)授予全权,包括判处死刑的权力”(战争ii,8. 1 [117],Loeb卷二第367页)。在其他的事上犹太人的法庭拥有全部的司法权。在涉及死刑的事上他们只能通过判决,但是必须经由罗马总督批准。但这种程序并不总是被严格遵守,比如说司提反(徒第7章),约翰的兄弟雅各(徒12:2)都被他们杀害了,这些事情约瑟夫都记载过(Antiquities xx. 9. 1)。
耶路撒冷《他勒目》书中所记的事可以帮助我们回想起犹太人完全(独立)司法权的丧失:“圣殿毁灭前四十年,以色列人被剥夺刑事司法权”(Sanhedrin 1. 18a,37;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一第1027页)。这一陈述的时间要素现在已经知道是有误的,但显然这个陈述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约18:32 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
【本会注释】
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耶稣曾预言自己要被钉死(见约12:32节注释)。如果耶稣要死在犹太人的手里,那他一定是被他们用石头打死。至少有两次场合犹太人因为觉得他犯了亵渎的罪而想用石头打他(约8:59;10:31-33)。米示孥引证说用石头打是对犯亵渎罪之人所用的刑罚(Sanhedrin7.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59页)。关于古代用石头行刑的方式见约8:7节注释。
约18:33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本会注释】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这是彼拉多第二次问同样的问题了,第一次记载在太27:11节(见该处注释;参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8:34 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
【本会注释】
你自己。即,真的是你自己有兴趣了解真理吗(参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8:35 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我岂是犹太人呢。骄傲致使彼拉多否认他有任何兴趣来了解耶稣的使命。
约18:36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本会注释】
这世界。关于耶稣来要建立之属灵国度的性质见太3:2,3;4:17;5:2;可3:14节注释。
争战。地上的王国是靠军事力量建立的,但耶稣的国度不是属于这世界的。耶稣否认了犹太人对他所谓阴谋叛乱的控告。
约18:37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本会注释】
你是王吗。这个问句在希腊文中的结构表现出来的是期待一个否定的回答。
来到世间。道成肉身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恩典的国,以此为建立荣耀的国做准备(见第36节注释)。
为给真理。关于“真理”这个词的定义见约8:32节注释。经过数个世纪的黑暗和误表,那大欺骗者已经将关于上帝,世人以及救恩的真理遮蔽了。
听我的话。他们听主的话就像羊群听从牧人的话一样(约10:3,16)。
耶稣被判死刑
约18:38 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本会注释】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因耶稣的话大为震撼,他想听到进一步的教训,但外面的暴徒吵嚷着要他作出决定,彼拉多没有等待耶稣的回答,因此他错过了一个金子般的机会。和腓力斯一样(徒24:25),彼拉多在等待一个更有利的机会。但是即便后来再给他更好的机会他仍旧会像现在这样拒绝的。彼拉多几年之后死于自杀(见太27:24节注释)。
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彼拉多确信耶稣是无罪的,他应该立即着手释放他。
约18:39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
【本会注释】
犹太人的王。[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二次受审,约18:39至19:16=太27:15-31a=可15:6-19=路23:13-25.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将这里和可15:9节作一比较。在约翰关于审判的叙述中,耶稣出现在希律面前(见路23:6-12)早于出现在彼拉多面前,这一点通过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比较就很明显了。
约18:40 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提要:1 犹大出卖耶稣。6 差役们仆倒在地。10 彼得砍掉了马勒古的耳朵。12 耶稣被拿,被带到亚那和该亚法那里。15 彼得不认主。19 该亚法盘问耶稣。28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36 他的国。40 犹太人要巴拉巴得释放。
耶稣被捕
约18:1 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
【本会注释】
耶稣……出去了。[客西马尼,约18:1-12=太26:36-56=可14:32-52=路22:40-53.主要注释:马太福音。]耶稣和他的门徒在此之前已经离开了楼上的房间(见约14:31节注释),他们现在正往客西马尼园去。关于这个园子的位置见太26:30节注释。
汲沦溪。旧约里众所皆知的汲沦溪(撒下15:23;王上2:37;等等)。这条河谷南北走向,正在耶路撒冷的东边(见“耶稣传道时期的巴勒斯坦”)。
园子。这个园子被确定为客西马尼园(太26:36;可14:32)。约翰没有提到其他三位福音书作者都描述过的耶稣在园中的祷告。
约18:2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本会注释】
犹大。关于犹大性格的描写见可3:19节注释。
约18:3 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
【本会注释】
队。希腊文词语speira,“一个步兵大队,军团的十分之一”。这些士兵可能是从罗马的安东尼要塞派出的。关于罗马士兵成群结队的出现,见太26:47节注释。
祭司长并法利赛人。这两群人在反对耶稣的事上联合了起来(见约11:47节注释)。
灯笼、火把。只有约翰提到了这些东西。现在已经是深夜了(见太26:57节注释)。
约18:4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
【本会注释】
出来。他的时候现在到了。他无畏地走出去面对出卖他的人。
你们找谁。耶稣完全主导着当时的局势。他占据着主动,质问那背叛的人。
约18:5 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
【本会注释】
拿撒勒人耶稣。见太2:23节注释。这个称呼经常用于耶稣(太26:71;可10:47;16:6;路4:34;18:37;24:19;约19:19)。
我就是。“我就是”在希腊文中没有代词,可能是故意使用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就像在约8:58节中一样(见该处注释)。
约18:6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本会注释】
倒在地上。这件事在其他三卷对观福音中没有提到过。这伙暴徒退后倒在地上暗示着一种神性的显现。这个神迹给了那些嗜血成性的暴徒更进一步的证据,他们要逮捕的这一位的确是位神明。他们的后退是暂时的,不多久他们就实行了他们的计划(第12节)。
约18:7 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
【本会注释】
他……问。耶稣仍旧在发号施令。这个时候显然犹大已经走上前来给出了他那出卖性的亲吻(见太26:49节注释),然而,约翰并没有提到这件事。
约18:8 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本会注释】
让这些人去吧。这显示出耶稣对他门徒的关心和挂虑。此后不久“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可14:50)。
约18:9 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本会注释】
耶稣从前的话。这是指耶稣自己话的应验,显然是指约17:12节中含蓄的预言。
约18:10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
【本会注释】
带着一把刀。见太26:51节注释。
约18:11 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
【本会注释】
我岂可不喝呢。这个问题在希腊文中是被着重表达的。这显然是指不久之前耶稣表明他愿意喝的杯(太26:42)。
耶稣被带到亚那面前
约18:12 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
【本会注释】
队。希腊文词语speira(见第3节注释)。
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千夫长”,另外它也专指一个步兵大队的指挥官(见第3节注释)。
把他捆绑了。可能是把他的手绑在背后。耶稣自愿不抵抗的气质贯穿于叙述的始终。耶稣死不是因为他不能阻止,他受痛苦也不是因为他无法逃脱。如果没有神圣的许可,罗马驻防军的士兵就是连耶稣的一根头发也不能损伤。
约18:13 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
【本会注释】
亚那。[在亚那面前受审,约18:13-24。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见路3:2节注释;参见太26:57节注释。
该亚法。见路3:2;太26:57节注释。
本年。见约11:49节注释。
约18:14 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本会注释】
发议论。见约11:49-52节注释。
彼得不认耶稣
约18:15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见太26:58节注释。
还有一个门徒。即,西庇太的儿子约翰,本卷福音书的作者。但就像约13:23节中那样,他在提到自己时不用他的这个名字。
认识。希腊文词语gnōstos。这个词不能用于表示熟悉或友谊的程度。
院子。希腊文词语aulē(见太26:58节注释)。
约18:16 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
【本会注释】
彼得却站在门外。见太26:69节注释。
约18:17 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
【本会注释】
我不是。见太26:70节注释。
约18:18 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本会注释】
生了……火。耶路撒冷海拔大约800米,春天的早晨通常比较清冷。将这里和可14:54;路22:55节作一比较。
大祭司盘问耶稣
约18:19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
【本会注释】
耶稣的门徒。这个显然是关于耶稣所定的门徒制度,间接指耶稣所自称的地位。他们试图将煽动叛乱的罪名加在耶稣身上。
教训。见约7:16节注释。
约18:20 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的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
【本会注释】
明明地。或,“公开地”。耶稣只对大祭司所提问题的后半部分作了回答(第19节)。
会堂。见太4:23;约6:59节;等等。见第56,57页。
殿。见约7:14,28;8:20;10:23节;等等。
我……没有说什么。耶稣私下里教导过人,这一点是确定的,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和尼哥底母的谈话(第3章)。这里他否认的是他们对他私下里组织叛乱的指控。他的回答是对犹太人为了陷害他而使用之邪恶手段的一种谴责。
约18:21 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本会注释】
你为什么问我呢。这里似乎是对犹太人公平律法的一种呼吁。根据公元12世纪犹太学者迈摩尼得斯的解释,法律不能根据罪人自己的供述而判他死刑。有人置疑这种原则在耶稣的时代就有效了。这种原则似乎在米示孥中得到了暗示(见,例如,Sanhedrin 6. 1,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75,281,283,284页),并且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原则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生效了(见《历》第七十五章)。从法律上看,我们可以想到耶稣这里是在主张他的权利,并且要求法庭能够确保合适的目击证人。
约18:22 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
【本会注释】
打他。根据希腊文的理解,可能是用手掌打他的脸。
大祭司。将这里和出22:28;徒23:2-5节作一比较。
约18:23 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
【本会注释】
指证。耶稣这一高贵、尊严、切中要害的回答显示了他是如何解释自己在太5:39节中所发出之命令的。
约18:24 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
【本会注释】
捆着。希腊文暗示,当耶稣在亚那面前预审时他手上的捆绑(第12节)被解开了(见太26:57节注释),但当他被带走去见该亚法时他又被捆上了。
到……该亚法那里去。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注释2。
彼得再次不认耶稣
约18:25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正站着。[在公会面前的夜间受审,约18:25-27=太26:57-75=可14:53-72=路22:54-65.主要注释:马太福音。]根据太26:69节,彼得也和众人围坐在火旁。
有人……说。太26:71节显明说话的是个妇人。
约18:26 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
【本会注释】
是……那人的亲属。只有约翰确定了第三个提问之人的身份。关于彼得否认耶稣见太26:69-75节注释。
约18:27 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
耶稣在彼拉多面前受审
约18:28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本会注释】
衙门。[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一次受审,约18:28-38=太27:2,11-14=可15:2-5=路23:1-5。主要注释: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希腊文词语praitōrion(见太27:27节注释)。
早。希腊文词语prōi,一个表示清早的常用词语。prōi在可13:35节中用来表示夜里的四更天,大概就是凌晨三点钟到凌晨六点钟。审判可能开始于大约凌晨六点钟(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2)。
染了污秽。约翰将吃逾越节的筵席描述为更靠后发生的事。关于耶稣去世那年逾越节时间之讨论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1。
约18:29 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出来。这样公会的成员就不用进去了(第28节)。
你们告……什么。彼拉多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要求有正式的控告理由。
约18:30 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
【本会注释】
作恶的。希腊文词语kakopoios,“作恶的”。这个词其他地方只在彼前2:12,14;3:16;4:15节中出现过,都翻译为“作恶的”。路23:32,33,39节中的“犯人”来源于希腊文词语kakourgos,“一个犯了重罪的人。”
把他交给。他们根本没有存在证人支持的正式控告理由。他们希望彼拉多接受公会的决定,不要再对整个事件进行正式调查就判处耶稣死刑。
约18:31 彼拉多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犹太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本会注释】
你们自己带他去。彼拉多用犹太人自己的话回敬他们,因为他们刚才所说的已经暗示似乎有他们的审判就足够了。
杀人。判处死刑的权力被认为在公元6年或稍后时期犹太成为罗马帝国一个省的时候就从犹太人法庭中被剥夺了。根据约瑟夫,“亚基老的领土现在缩小为一个省,考坡尼斯,一个主管骑兵秩序的罗马人,奉差遣去作总督,被奥古斯都(或作:亚古士督)授予全权,包括判处死刑的权力”(战争ii,8. 1 [117],Loeb卷二第367页)。在其他的事上犹太人的法庭拥有全部的司法权。在涉及死刑的事上他们只能通过判决,但是必须经由罗马总督批准。但这种程序并不总是被严格遵守,比如说司提反(徒第7章),约翰的兄弟雅各(徒12:2)都被他们杀害了,这些事情约瑟夫都记载过(Antiquities xx. 9. 1)。
耶路撒冷《他勒目》书中所记的事可以帮助我们回想起犹太人完全(独立)司法权的丧失:“圣殿毁灭前四十年,以色列人被剥夺刑事司法权”(Sanhedrin 1. 18a,37;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一第1027页)。这一陈述的时间要素现在已经知道是有误的,但显然这个陈述是有其历史根据的。
约18:32 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
【本会注释】
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耶稣曾预言自己要被钉死(见约12:32节注释)。如果耶稣要死在犹太人的手里,那他一定是被他们用石头打死。至少有两次场合犹太人因为觉得他犯了亵渎的罪而想用石头打他(约8:59;10:31-33)。米示孥引证说用石头打是对犯亵渎罪之人所用的刑罚(Sanhedrin7.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59页)。关于古代用石头行刑的方式见约8:7节注释。
约18:33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本会注释】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这是彼拉多第二次问同样的问题了,第一次记载在太27:11节(见该处注释;参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8:34 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
【本会注释】
你自己。即,真的是你自己有兴趣了解真理吗(参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8:35 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我岂是犹太人呢。骄傲致使彼拉多否认他有任何兴趣来了解耶稣的使命。
约18:36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本会注释】
这世界。关于耶稣来要建立之属灵国度的性质见太3:2,3;4:17;5:2;可3:14节注释。
争战。地上的王国是靠军事力量建立的,但耶稣的国度不是属于这世界的。耶稣否认了犹太人对他所谓阴谋叛乱的控告。
约18:37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本会注释】
你是王吗。这个问句在希腊文中的结构表现出来的是期待一个否定的回答。
来到世间。道成肉身来到世间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恩典的国,以此为建立荣耀的国做准备(见第36节注释)。
为给真理。关于“真理”这个词的定义见约8:32节注释。经过数个世纪的黑暗和误表,那大欺骗者已经将关于上帝,世人以及救恩的真理遮蔽了。
听我的话。他们听主的话就像羊群听从牧人的话一样(约10:3,16)。
耶稣被判死刑
约18:38 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本会注释】
真理是什么呢。彼拉多因耶稣的话大为震撼,他想听到进一步的教训,但外面的暴徒吵嚷着要他作出决定,彼拉多没有等待耶稣的回答,因此他错过了一个金子般的机会。和腓力斯一样(徒24:25),彼拉多在等待一个更有利的机会。但是即便后来再给他更好的机会他仍旧会像现在这样拒绝的。彼拉多几年之后死于自杀(见太27:24节注释)。
查不出他有什么罪。彼拉多确信耶稣是无罪的,他应该立即着手释放他。
约18:39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
【本会注释】
犹太人的王。[在彼拉多面前的第二次受审,约18:39至19:16=太27:15-31a=可15:6-19=路23:13-25.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将这里和可15:9节作一比较。在约翰关于审判的叙述中,耶稣出现在希律面前(见路23:6-12)早于出现在彼拉多面前,这一点通过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的比较就很明显了。
约18:40 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提要:1 基督被鞭打,戴上荆棘冠冕,被人击打。4 彼拉多渴望释放耶稣,但他被犹太人的愤怒所胜,便将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23 兵丁为耶稣的里衣拈阄。26 耶稣将他的母亲交托给约翰。28 耶稣死了。31 耶稣的肋旁被扎。38 约瑟和尼哥底母将他埋葬。
约19:1 当下彼拉多将耶稣鞭打了。
【【本会注释】
将耶稣鞭打了。第19章继续开始于约18:39节的叙述。这是第一次鞭打。耶稣在被判钉十字架之后再次遭受鞭打(见太27:26节注释)。彼拉多第一次鞭打耶稣,如果可能的话,是想引起那群嗜血暴徒对耶稣的同情心(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9:2 兵丁用荆棘编做冠冕戴在他头上,给他穿上紫袍,
约19:3 又挨近他,说:“恭喜,犹太人的王啊!”他们就用手掌打他。
约19:4 彼拉多又出来对众人说:“我带他出来见你们,叫你们知道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本会注释】
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比较约18:38;19:6;彼前2:21,22节。彼拉多的这些话显出了他的软弱。如果耶稣是无辜的,他就不应该让他遭受鞭打。一次违背良心就会导致下一次,直到彼拉多完全丧失了公义的原则为止。
约19:5 耶稣出来,戴着荆棘冠冕,穿着紫袍。彼拉多对他们说:“你们看这个人!”
【本会注释】
看这个人。!彼拉多喊这句话的目的无疑是要激起群众的同情心。耶稣穿着他们侮辱他给他套上的王袍站在他们面前,头上戴着荆棘的冠冕,他因刚才的鞭打而血流如注、脸色苍白,但他仍旧保持着君王的风采。彼拉多感觉犹太人领袖的要求可能真的必须予以满足。但他在这一点上受到了欺骗。
具体彼拉多为什么选择使用“人”这个词语还不得而知。但他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倒是说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这位在他面前的,永恒的道(见约1:1节注释),已经变成了一个人(见约1:14节注释)。他的确是人子(见太1:1;可2:10节注释),但他同时也是上帝的儿子(见路1:35节注释)。他的道成肉身和死亡为我们赢得了永恒的救赎。
约19:6 祭司长和差役看见他,就喊着说:“钉他十字架!钉他十字架!”彼拉多说:“你们自己把他钉十字架吧!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本会注释】
你们自己把他。“钉十字架”这几个后面的字显示出彼拉多没有将整个事情交给公会去处理,因为钉十字架是罗马人执行死刑的方式。如果让犹太人选择执行死刑的方式,他们会选择用石头打(见约18:32节注释)。彼拉多似乎是在愤怒的嘲讽中说:“如果你们要求钉他十字架你们[在希腊文中是被强调的]必须执行这项死刑;我在他身上找不出什么错。”
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这是彼拉多第三次申明这一事实(见约18:38;19:4)。
约19:7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有律法,按那律法,他是该死的,因他以自己为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按那律法。见约18:32节注释;参见利24:16节。
上帝的儿子。见约5:18;10:33节注释。
约19:8 彼拉多听见这话,越发害怕,
【本会注释】
越发害怕。他的妻子给他带信,告诉彼拉多她梦的内容(太27:19),这是彼拉多早先感到害怕的时候。耶稣是神明的暗示使他的心中充满了被警告的感觉。
约19:9 又进衙门,对耶稣说:“你是哪里来的?”耶稣却不回答。
【本会注释】
衙门。见太27:2节注释。
你是哪里来的。出于对耶稣可能是神明这种暗示的惧怕导使彼拉多进一步询问耶稣的出身。他对基督在地上的家乡并不感兴趣,对于这一点他已经知道了(路23:6,7)。但是有一种奇异的恐惧抓住了他的思想,使他感觉到这位站在他面前的高贵的人可能真的是一位神明。
却不回答。比较耶稣在该亚法(太26:63)和希律面前(路23:9)的沉默。彼拉多是有机会学习真理的(见约18:38节注释)。进一步的启示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耶稣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说话,也知道什么时候保持缄默。
约19:10 彼拉多说:“你不对我说话吗?你岂不知我有权柄释放你,也有权柄把你钉十字架吗?”
【本会注释】
你不……说话吗。彼拉多认为耶稣藐视他的权柄因此有些恼火。
权柄。希腊文词语exousia,“权力”。
约19:11 耶稣回答说:“若不是从上头赐给你的,你就毫无权柄办我。所以,把我交给你的那人罪更重了。”
【本会注释】
赐给你。见但4:17;罗13:1节注释。
把我交给你的那人。这不是指犹大(约6:71;12:4;13:2;18:2),因为犹大没有将耶稣交给罗马当局。该亚法作为大祭司和犹太人最高的官方代表,这里指的就是他(参见约18:35)。
罪更重了。该亚法行使公会的委托权,但同时他也是敬拜上帝的人,他滥用了向人民解释神圣律法的权利。因此他的罪更大了。他还抵挡那更大的光。耶稣已经屡次向他们证明他的神性,但犹太人的领袖硬着心抵挡每一束亮光。
该亚法的“罪更重”这一事实并不代表彼拉多没有罪责。他作为罗马的巡抚有他的职责所在。他本可以拒绝将耶稣交出去。救赎主是会死去,但那罪就不会归在他彼拉多的身上了。
约19:12 从此,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无奈犹太人喊着说:“你若释放这个人,就不是该撒的忠臣(原文作朋友)。凡以自己为王的,就是背叛该撒了。”
【本会注释】
释放耶稣。耶稣的回答(第11节)加深了彼拉多的恐惧。这个心地刚硬的罗马巡抚被他面前这个神秘人物的言行所深深震撼。
凯撒的忠臣(原文作朋友)。即,凯撒的坚定支持者。犹太人最终抓住了彼拉多一个致命的弱点。他们的回答是一种胁迫,因为罗马皇帝如果知道了彼拉多故意释放一个自称是王的人,那他巡抚的位置恐怕就难保了。对于自身安全的顾虑导致彼拉多忘记了他对面前这个犯人良心上的敬畏。
犹太领袖们的回答明显是虚伪的。他们这些控告耶稣的人就是凯撒的朋友吗?在所有被占领国中犹太人是最仇恨罗马人统治的,他们虚情假意为之荣誉发热心的凯撒是他们心底里最蔑视、最憎恨的人。
约19:13 彼拉多听见这话,就带耶稣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铺华石处”,希伯来话叫厄巴大,就在那里坐堂。
【本会注释】
带耶稣。即,从罗马总督府彼拉多刚才与耶稣单独会面(第9节)的地方出来。犹太人的领袖们不进总督府免得他们受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约18:28)。
坐堂。可能是外面一个临时准备好的座位,这样犹太人就不必进审判厅了。
铺。希腊文词语lithostrōton,意思是一条石头镶嵌的道路,铺的可能是大理石。
厄巴大。这个词起源不详。有人认为它源自亚兰文词语geba',“高的”,因此用它来描述一个位置较高的地方。这个地方很可能就紧挨着总督府。关于总督府的位置见太27:2节注释。
约19:14 那日是预备逾越节的日子,约有午正。彼拉多对犹太人说:“看哪,这是你们的王!”
【本会注释】
预备逾越节。希腊文短语paraskeuē tou pascha。这个短语显然等同于希伯来文`ereb happesach,“逾越节的前夕”,这是拉比们的文学作品中一个用来指尼散月十四号的通用术语(见米示孥Pesahim 4. 1,5,6;5. 1;10. 1,《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43,271,273;287;532页;参见Pesahim 1. 1,3;3. 6;4. 7;5. 4,9;7.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46;232;275;317,318;430页)。这个表达可以和安息日的“前夕”作一比较,犹太人用“前夕”来代表安息日前的那一天,而“前夕”在希腊文中相同的表达是paraskeuē(可15:42;路23:54)。Paraskeuē在现代希腊文中仍旧是星期五的名称。在钉十字架的那年,逾越节的paraskeuē和paraskeuē或“预备”逾越节(约19:31,42)是重合的。
因此约翰似乎是将钉十字架的日子标定在了尼散月的十四号。那些认为钉十字架发生在尼散月十五号的人解释说“预备逾越节”是指逾越节那一周的星期五。这种用法并不能用在别处。关于安息日前的这一天,约翰在别处是用paraskeuē来表示的(第31,42节)。关于钉十字架日子的讨论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注释1。
《他勒目》之宋西诺版上关于耶稣的死这样说:“在逾越节的前夕Yeshu[耶稣]被挂在木头上。……既然没有提出什么对他有利的建议他就在逾越节的前夕被挂在木头上了!”(Sanhedrin43a,第281页)。
午正。这可能是罗马时间,即,早上六点钟。约翰福音是在公元1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写成的,主要是为外邦信徒写的(见约1:38节注释)。这里他给出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熟悉的(见太27:45节注释)。而在别处他是从日出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而不是从午夜(见约4:6,52;11:9)。
看哪,这是你们的王。!这无疑是对犹太人一个辛辣的讽刺。
约19:15 他们喊着说:“除掉他!除掉他!钉他在十字架上!”彼拉多说:“我可以把你们的王钉十字架吗?”祭司长回答说:“除了该撒,我们没有王。”
【本会注释】
除了凯撒,我们没有王。他们这些话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因为犹太人还没有准备要放弃他们关于弥赛亚的希望或正式拒绝上帝作他们的王(见士8:23;撒上8:7;12:12)。他们的欺骗反映出他们急于要除掉耶稣。然而,他们这项声明却使他们退出了与上帝所立的约,他们也不再是他的选民了(见《历》第七十七章)。
约19:16 于是彼拉多将耶稣交给他们去钉十字架。
【本会注释】
彼拉多将耶稣交给。约翰没有记录彼拉多当众洗手的事(太27:24)。他没有把耶稣交给犹太人,而是交给罗马当局负责行刑的人。
耶稣被钉十字架
约19:17 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髑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
【本会注释】
背着自己的十字架。[钉十字架,约19:17-37=太27:31b-56=可15:20-41=路23:26-49.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耶稣的被卖、受审和钉十字架”;“与逾越节有关的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关于到髑髅地去路上发生的事见路23:26-32节。
约19:18 他们就在那里钉他在十字架上,还有两个人和他一同钉着,一边一个,耶稣在中间。
【本会注释】
钉他在十字架上。见太27:33-35节注释。
约19:19 彼拉多又用牌子写了一个名号,安在十字架上,写的是:“犹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稣。”
约19:20 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并且是用希伯来、罗马、希利尼三样文字写的。
约19:21 犹太人的祭司长就对彼拉多说:“不要写‘犹太人的王’,要写‘他自己说:我是犹太人的王。’”
【本会注释】
不要写。只有约翰记录了犹太人的这个抗议。关于它所暗示的意义见太27:37节注释。
约19:22 彼拉多说:“我所写的,我已经写上了。”
【本会注释】
我已经写上了。彼拉多非常厌恶犹太人因此决定不再满足他们任何得寸进尺的要求。因为这些犹太人的压力,他不顾自己妻子的警告,抛弃自己作为法官的良知,定了一个无辜之人的死罪。他想告诉他们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坚定的。
约19:23 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就拿他的衣服分为四分,每兵一分;又拿他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
【本会注释】
分为四份。这件衣服成了行刑者的财产。只有约翰提到了行刑士兵的人数。以下是他们分得的东西,帽子,草鞋,腰带,披巾,带须边的外衣(罗卜逊)。被钉十字架的两个强盗的衣服如何处置经上没有说。
里衣。希腊文词语chitōn,一件贴身穿的衣服(见太5:40节注释)。
没有缝儿。这件衣服的织法可能和大祭司服的织法是类似的,约瑟夫对后者作了如下描述,“这件衣服不是由两片布料在肩膀和两边的部位缝合而成的,它是一块从上到下一体织成的布料,在脖子的部位有一个开口”(Antiquities iii. 7. 4 [161];卷四第393页)。
约19:24 他们就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只要拈阄,看谁得着。”这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们分了我的外衣,为我的里衣拈阄。兵丁果然做了这事。
【本会注释】
应验。这里可以翻译为,“结果经文应验了”(见太1:22;约9:3节注释;参见约11:4;12:38节注释)。
他们分了。引用诗22:18节。
约19:25 站在耶稣十字架旁边的,有他母亲与他母亲的姐妹,并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和抹大拉的马利亚。
【本会注释】
他母亲。约翰从不在他的福音书中提耶稣母亲的名字。耶稣在他肉体和心灵双重的痛苦中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母亲。他看见她站在那里,站在十字架的下面。他了解她的痛苦并把她交给约翰照顾。
与他母亲的姐妹。我们不清楚约翰在本节中到底是提到了三个妇人,还是四个。可能“他母亲的姐妹”和“革罗罢的妻子马利亚”是指同一个人。革罗罢可能就是路24:18节中的革流巴(见该处注释)。以我们现有的知识还不能确定这些人的身份。
抹大拉的马利亚。关于她的身份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
约19:26 耶稣见母亲和他所爱的那门徒站在旁边,就对他母亲说:“母亲(原文作妇人),看,你的儿子!”
【本会注释】
他所爱的。见约13:23节注释。
母亲(原文作妇人)。关于这种形式的称呼见约2:4节注释。
看,你的儿子。!约翰与耶稣的关系要比其他门徒与耶稣的关系更为亲密一些(见第891,892页),因此他比他们更能忠实地担负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耶稣将他的母亲交托给一个门徒,人们认为这表明当时约瑟已经不在了,还有些人认为这表示马利亚自己没有其他的儿子了,至少没有照顾她的儿子了。约瑟前一次婚姻所生的儿子(见太12:46节注释),耶稣的兄长们,现在不相信耶稣,这使耶稣感到他们对待马利亚的态度或许会像先前对待他一样(见约7:3-5节注释),是讥诮和无情的。
约19:27 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从此,那门徒就接她到自己家里去了。
耶稣的死
约19:28 这事以后,耶稣知道各样的事已经成了,为要使经上的话应验,就说:“我渴了。”
【本会注释】
已经成了。将这里和徒13:29节作一比较。
应验。见诗69:20,21节。
约19:29 有一个器皿盛满了醋,放在那里;他们就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
【本会注释】
醋。这是给耶稣提供的第二种喝的东西(见太27:34,48节注释)。
约19:30 耶稣尝(原文作受)了那醋,就说:“成了!”便低下头,将灵魂交付上帝了。
【本会注释】
成了。耶稣已经完成了他父交托他要做的工作(约4:34)。创立世界以先就已制订的救赎计划的每一步都已按照时间表完成了(见路2:49节注释)。撒但推翻这个计划的企图失败了。基督的胜利确保了人类的得救。见《历》第七十九章。
耶稣的肋旁被刺
约19:31 犹太人因这日是预备日,又因那安息日是个大日,就求彼拉多叫人打断他们的腿,把他们拿去,免得尸首当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
【本会注释】
预备日。希腊文paraskeuē(见第14节注释)。
留在十字架上。根据申21:22,23节,尸体不能留在“木头”上过夜,而要在当天埋掉。第二天作为安息日更加要求这个命令得到严格的执行。
大日。这日被称作“大日”显然是因为这个安息日还是无酵节的第一日(利23:6;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注释1)。同时代犹太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出现过“大日”的这种用法。那些坚持耶稣是在尼散月第十五日钉十字架的人主张说那个安息日之所以是大日是因为那周的安息日正好和初熟庄稼摇捆日子(利23:9-14)的第一天是重合的。然而,耶稣却是在初熟节的日子复活的,这也应验了各种的预言(见马太福音第26章补充注释,注释1;参见《历》第八十一章)。
打断他们的腿。这样做是为了促其速死。
约19:32 于是兵丁来,把头一个人的腿,并与耶稣同钉第二个人的腿,都打断了。
约19:33 只是来到耶稣那里,见他已经死了,就不打断他的腿。
【本会注释】
已经死了。钉十字架后这么快就死亡实属罕见。一些被钉十字架的人有的会活上数天之久。俄利根──十字架的刑罚在他那个时代仍旧存在──提到说,大多数受刑的人会活过当晚并第二天一整天(俄利根,马太福音注释,“Series Veteris Interpretationis,” 140,in J. P. Migne,Patrologia Graeca,第十三卷,1793;参见Eusebius Ecclesiastical History viii. 8)。
约19:34 惟有一个兵拿枪扎他的肋旁,随即有血和水流出来。
【本会注释】
血和水。对于这一现象存在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早在1847年斯托德医生(基督死亡的自然原因)就提出,出现血和水证明耶稣死于自然的心脏破裂。但是这种说法缺乏证明。耶稣的心因为全世界罪恶可怕的重压而撕裂,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见《历》第八十章),但是想从福音书叙述不完全的细节中得出精确的肉体方面的诊断,这样做也是很危险的。血和水流出来的确是一件异常的事,因为血不是正常地从尸体里流出来的,至少不是大量流出来的。约翰叫人特别注意这件事并且严肃地为之作证(第34,35节)。有人认为约翰强调这个事实是为了证明耶稣的人性,以此去打击他那个时代出现的说耶稣仅仅是在外形上道成肉身之幻影说的异端。教父们对于这段经文给出了高度比喻性的解释。
约19:35 看见这事的那人就作见证,他的见证也是真的,并且他知道自己所说的是真的,叫你们也可以信。
约19:36 这些事成了,为要应验经上的话说:“他的骨头一根也不可折断。”
【本会注释】
不可折断。见出12:46节注释。
约19:37 经上又有一句说:“他们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
【本会注释】
他们……自己所扎的。见亚12:10节注释。
耶稣的安葬
约19:38 这些事以后,有亚利马太人约瑟,是耶稣的门徒,只因怕犹太人,就暗暗的作门徒。他来求彼拉多,要把耶稣的身体领去。彼拉多允准,他就把耶稣的身体领去了。
【本会注释】
亚利马太人约瑟。[安葬,约19:38-42=太27:57-61=可15:42-47=路23:50-56。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 四卷福音书都描述了约瑟在埋葬耶稣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只有约翰福音提到他暗地里作耶稣的门徒。.
约19:39 又有尼哥底母,就是先前夜里去见耶稣的,带着没药和沉香,约有一百斤前来。
【本会注释】
尼哥底母。见约3:1节注释。
没药。见太2:11节注释。
沉香。这是一种芳香的树脂,来自一种叫做Aquilaria agallocha的树木。这种物质新约中只在这里提到过。而旧约的民24:6;诗45:8;歌4:14中都提到过它。
斤。希腊文词语litra,约有六两半(译者按:326克)(见约12:3节注释)。“一百斤”约合我们现在的65.4市斤。这么大数量的名贵药材必定价值不菲。
约19:40 他们就照犹太人殡葬的规矩,把耶稣的身体用细麻布加上香料裹好了。
约19:41 在耶稣钉十字架的地方有一个园子,园子里有一座新坟墓,是从来没有葬过人的。
【本会注释】
园子。只有约翰福音提到了这一情况。
约19:42 只因是犹太人的预备日,又因那坟墓近,他们就把耶稣安放在那里。
【本会注释】
预备日。希腊文词语paraskeuē(见第14节注释)。
提要:1 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 3 彼得和约翰也跑去,但仍不明白复活。11 耶稣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19 并向他的门徒显现。24 多马的怀疑和相信。30 福音书对于拯救来说已经足够了。
耶稣复活
约20:1 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还黑的时候,抹大拉的马利亚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从坟墓挪开了,
【本会注释】
七日的第一日。[复活,约20:1-18=太28:1-15=可16:1-11=路24:1-12.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复活和随后的事件”;“与逾越节有关的钉十字架”,“受难周”,“从复活到升天”,“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关于第20章中这些事件顺序的讨论见马太福音第28章的补充注释。
约20:2 就跑来见西门彼得和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把主从坟墓里挪了去,我们不知道放在哪里。”
【本会注释】
耶稣所爱的。见约13:23节注释。
约20:3 彼得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
【本会注释】
往坟墓那里去。第3-10节中记载的事清楚地显示出彼得和约翰之间不同的气质。约翰安静,自制,情感深沉(见可3:17节注释);而彼得冲动,热诚,勇往直前(见可3:16节注释)。每个人的气质都从他们得到马利亚信息后的反应表现了出来。
约20:4 两个人同跑,那门徒比彼得跑的更快,先到了坟墓,
约20:5 低头往里看,就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只是没有进去。
约20:6 西门彼得随后也到了,进坟墓里去,就看见细麻布还放在那里,
约20:7 又看见耶稣的裹头巾没有和细麻布放在一处,是另在一处卷着。
【本会注释】
巾。希腊文词语soudarion(见约11:44节注释)。这些裹尸布整齐地摆放证明了这不是一起墓室抢劫的事件。盗贼不会顾及这些包裹尸体用的东西是否凌乱。
约20:8 先到坟墓的那门徒也进去,看见就信了。
【本会注释】
信。即,相信耶稣已经复活了。约翰显然是记起了耶稣过去所说他要复活的预言。而彼得就显得有些怀疑了。路加福音上说彼得“就回去了,心里希奇所成的事”(路24:12)。
约20:9 (因为他们还不明白圣经的意思,就是耶稣必要从死里复活。)
【本会注释】
不明白圣经。他们不明白旧约经文所预言的复活。他们像在往以马忤斯路上去的那两个门徒一样,耶稣曾用以下的话责备那两个门徒,“无知的人哪,先知所说的一切话,你们的心信得太迟钝了”(路24:25;参见第26,27节)。旧约中一处对于复活重要的预言是诗16:10节(参见徒2:24-28)。
约20:10 于是两个门徒回自己的住处去了。
【本会注释】
回自己的住处。耶稣的母亲可能已经在约翰的家里了,“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第2节)必然会将耶稣复活的消息和马利亚一起分享。
向抹大拉的马利亚显现
约20:11 马利亚却站在坟墓外面哭。哭的时候,低头往坟墓里看,
【本会注释】
马利亚却站在。抹大拉的马利亚跟着彼得和约翰去了坟墓,但显然她的速度就要慢的多了。她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她迷离的泪眼和忧伤的心情使她居然连天上的使者都没有认出来,而他们等在这里正是要减轻她的忧伤的。
约20:12 就见两个天使,穿着白衣,在安放耶稣身体的地方坐着,一个在头,一个在脚。
【本会注释】
穿着白衣。天使通常都被描述为这种装束(太28:3;路24:4;徒1:10)。
约20:13 天使对她说:“妇人,你为什么哭?”她说:“因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里。”
【本会注释】
妇人。见约2:4节注释。
我不知道放在哪里。显然她没有认出他们就是“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来1:14)的天使。经上没有解释她所认为在墓园里的是什么人。她问完了问题也没有等待回答就转过身去了。
约20:14 说了这话,就转过身来,看见耶稣站在那里,却不知道是耶稣。
【本会注释】
不知道。可能马利亚的眼也像那两个往以马忤斯去的门徒的眼一样“迷糊了”(路24:16)。或者也许她的眼就是因为泪水而模糊了。
是耶稣。这是基督复活后的第一次显现(可16:9)。
约20:15 耶稣问她说:“妇人,为什么哭?你找谁呢?”马利亚以为是看园的,就对他说:“先生,若是你把他移了去,请告诉我,你把他放在哪里,我便去取他。”
【本会注释】
妇人,为什么哭。刚才天使也曾问过同样的问题(第13节)。这是基督复活后第一次有记载的话语。
你。这个代词在希腊文中是被强调的。马利亚心中已经失去耶稣还能复活的盼望了,她唯一关切的就是想找回主的身体。她可以把她的主安葬在她兄弟曾经躺过的坟墓了,因为耶稣让那个坟墓空了(约11:1,38;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
约20:16 耶稣说:“马利亚。”马利亚就转过来,用希伯来话对他说:“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
【本会注释】
马利亚。显然,耶稣呼唤马利亚的声调是她所熟悉的。当她意识到主已复活时巨大的喜悦充满了她的心灵。
对他说。原文的证据显示这里还有一个短语,“希伯来话”(参见第146页)。
拉波尼(拉波尼就是夫子的意思)。希腊文词语Rhabbouni,这是亚兰文词语rabbuni的音译,而后者字面上的意思是,“我的伟大的一位”,这是对老师的一种称呼形式,它的基本含义等同于“拉比”(见太23:7节注释;约1:38)。
夫子。希腊文didaskalos,“老师”。“拉波尼”可能是马利亚对耶稣习惯使用的称呼(见约11:28)。
约20:17 耶稣说:“不要摸我,因我还没有升上去见我的父。你往我弟兄那里去,告诉他们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上帝,也是你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不要摸我。这里的希腊文可以翻译为“停止触摸我”(这暗示着马利亚正在抱住他的脚)或“停止试图拥抱”。这里显然是后一种意思。这种拒绝并不意味着马利亚接触耶稣复活后的身体有什么错或有什么罪。因为还有一种更加紧急的情况,耶稣现在不想因为接受她的崇拜而被耽延。他急着要先升到他父那里去,得到他的牺牲已蒙悦纳的保证(见《历》第八十二章)。此后不久耶稣就允许了现在他吩咐马利亚暂时不要做的举动(见太28:9)。
我弟兄。即,他的门徒。
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这里没有作,“我们的父”,这样可能是为了专门显示基督与父和我们与父之间的关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父”和“上帝”这里显然是作为同义词存在的。
约20:18 抹大拉的马利亚就去告诉门徒说:“我已经看见了主。”她又将主对她说的这话告诉他们。
【本会注释】
告诉门徒。马利亚立即执行了主所吩咐她的话。然而,门徒们还是不信(可16:11;路24:11)。
向门徒显现
约20:19 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
【本会注释】
晚上。[在楼上的第一次显现,约20:19-23=可16:14=路24:33-49.主要注释: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复活和随后的事件”;“从复活到升天”。] 这次会面无疑和路24:36-48节中所描述的是一样的。它发生在两个门徒从以马忤斯返回之后的深夜(见路24:33节注释)。
七日的第一日。这是从罗马人的时间来计算的,他们将午夜当作一天开始的时间。犹太人是将日落作为一天开始的时间,根据这种计算方法,耶稣和他门徒的相会发生在那一周的第二天。
因怕犹太人。这个短语可以用来解释“门都关了”或“门徒聚集[门徒所在]”。但从希腊文的结构和上下文的意思来看,它所修饰的还是前一个短语。他们现在聚集的地方就是从前他们庆祝逾越节时所在的那个楼房(见路24:33)。门徒们似乎不可能再找到比这里更好的藏身之处了。然而,把门锁上以防备敌人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参见《历》第八十四章)。下面的译法显明了这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门徒所在的地方,因怕犹太人,门都关了”。
约20:20 说了这话,就把手和肋旁指给他们看。门徒看见主,就喜乐了。
约20:21 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
约20:22 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
【本会注释】
你们受圣灵。这是约14:16-18;16:7-15节之应许初步的、部分的应验。圣灵完全的沛降发生在五十天后的五旬节(徒第2章)。
约20:23 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
【本会注释】
谁的罪。耶稣现在向他的门徒说话时将他们当成了他在地上教会的代表,他将照顾教会中个体成员属灵利益和需要的职责交托给他们,让他们共同行使教会的职能。耶稣已经向他们解释过最终将如何对待犯错的人员,首先是个别地(见太18:1-15,21-35节注释),之后要行使教会的权柄(见太18:16-20节注释)。现在耶稣又向他们强调了关于后一种情况的忠告。
教会要忠诚地作工,尽力挽回犯了错误的成员,鼓励他们悔改并转离他们的恶道。当有显著的证据证明人已与上帝和好,教会要接受犯错之人真诚的悔改,解除对他们的控告(去“赦免”他的“罪”),并恢复他的教籍。这种赦免是上天所认可的;其实上帝已经接受并赦免了悔改的人(见路15:1-7节注释)。但是,圣经上所明白教导的认罪和悔改是直接向天上恩典的宝座发出的(见徒20:21;约一1:9),灵魂从罪中得以释放只有通过基督的功劳和他的中保(约一2:1)。上帝没有把这项特权交给任何会犯错误的世人,因为他们还经常需要神圣的怜悯和恩典,即使是那些教会中被任命的领袖。见《历》第八十四章;见太16:19节注释。
谁的罪就留下了。当犯错之人缺乏真诚悔改的凭据时,他的罪就被“留下了”。上天会认可教会的决定,因为当一个人与他的同胞龌龊不断时他是不能与上帝和好的。那些轻视上帝在地上所定代表的劝告的人是不能得到上帝的喜悦的。关于早期教会中这一行动原则的解释见徒5:1-11节。
解除多马的疑惑
约20:24 那十二个门徒中,有称为低土马的多马;耶稣来的时候,他没有和他们同在。
【本会注释】
多马。[在楼上的第二次显现,约20:24-29=可16:14.主要注释:约翰福音。见看见复活和后来的事情;从复活到升天。] 见约11:25节注释;参见可3:18节。
约20:25 那些门徒就对他说:“我们已经看见主了。”多马却说:“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
【本会注释】
看见主了。将这里和马利亚的信息作一比较(第18节)。
我非看见。上帝总是为人的基本信心提供充足的证据,那些愿意接受这些证据的人总能找到到他那里去的道路。同时上帝不会强迫人违背他们的意志而相信,因为那样做会剥夺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如果所有的人都像多马,那么后世就不会得到关于救赎主的知识了。实际上,亲眼看到复活之主而信的人不过区区数百。但是对于那些凭着信心接受他并相信他名的人(见约1:12节注释)上天为他们保留了一项特别的福气──“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约20:29)。
我总不信。这句话在希腊文中用特别强调的语气表达出来。
约20:26 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
【本会注释】
过了八日。即,将时间端点算在内的“八日”或下一个星期日(见第249页;见马太福音第28章的补充注释)。按照犹太人的时间计算方式,这次会面发生在一周之后,可能还是在晚上(见第19节注释)。关于这种时间计算体系见第248-250页。
一些人认为耶稣与他门徒的第二次会面发生在一周的第一天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他们强调这是复活日礼节的开端,是一个神圣事件,标志着将星期日分别为圣,定为敬拜的日子。事实上,如果以上所说的是这次聚集的目的,那么我们还想看到更多的证据。但实际上,经文中没有暗示这种目的,一丝一毫也没有。另一方面,经文中告诉了我们这次聚集在此时发生的真正原因──怀疑的门徒多马正好在场,耶稣来就是要加强他的信心。
门都关了。可能和上次一样,是惧怕犹太人(见第19节注释)。
愿你们平安。这次的问候语和上次也是相同的(第19节)。
约20:27 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原文作看)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
【本会注释】
伸过你的指头来。主知道多马的心里在想什么,他一到就把注意力直接投向了那怀疑的门徒。多马要的凭据,尽管不合理(见第25节),但主还是给他了。没有证据证明多马真的上去摸主的钉痕和肋旁。实际上,主看透了他怀疑的心思,只这一点就足以让他相信他的主已经复活了。
约20:28 多马说:“我的主!我的上帝!”
【本会注释】
我的主。希腊文短语ho kurios mou。多马使用的是这个称号最高的意义(见约13:13节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Kurios(主)是从希伯来文YHWH翻译过来的,这个神圣的名字在英文中有时翻译为耶和华(见卷一第171-173页)。多马借着这个称号就将他面前的这位和旧约中的耶和华联系在一起。这种承认后来显然成了信心的一种标志(见林前12:3)。
我的上帝。希腊文短语ho theos mou。在七十士译本中,Theos(上帝)是从希伯来文'Elohim翻译过来的,神圣的称号“上帝”。 Theos在新约中一般指天父(罗1:7;林前1:3;等等),但是这里,和约1:1节中一样(见该处注释),这个词将神性赋予基督神性。关于上帝的位格,有许多事是多马不能清楚明白的,尽管这样,他的认识是深刻的,超出了先前其他门徒对耶稣的认识(例如,见太16:16)。
约20:29 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本会注释】
看见了我。显然多马没有接受耶稣的邀请(第27节)去摸他的钉痕和肋下枪刺所留下的伤疤。但是他至少要求了要亲眼看见的证据。他不肯相信其他门徒所作的见证。耶稣责备了他的不信,同时他也肯定了那些不靠自己感官的确认就愿意相信的人。
有福。希腊文词语makariori(见太5:3节注释)。
本书的目的
约20:30 耶稣在门徒面前另外行了许多神迹,没有记在这书上。
【本会注释】
神迹。[约翰福音的结语,约20:30,31;21:24,25.]希腊文词语sēmeia(见第208页)。本节中的“许多”可能是指其他福音书中所记与耶稣生平有关的那些神迹,就是已经流传开的、读者们已经熟悉的神迹。
约20:31 但记这些事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
【本会注释】
记这些事。约翰在这里总结了他写本书的目的以及材料选择的计划。他不是要写一部详细的历史著作或对耶稣的生平作一详尽叙述。他所选择的那些“神迹”是要构成他写作中主题和目的的基础。
耶稣是基督。耶稣是基督在他人性中所取的名字(见太1:21节注释)。这是他个人的名字,是他被当时代人认知的名字。对于许多人来说,耶稣只不过是一个木匠儿子的名字而已。约翰的目的是要显示出,人们所知道的耶稣,的确就是弥赛亚。关于“基督”的意思是“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
上帝的儿子。见路1:35节注释。
生命。希腊文词语zōē(见约1:4;8:51;10:10节注释)。见约6:47节;见约3:16节注释。
提要:1 基督再次向他的门徒显现,他们通过一大网鱼认出他来。12 他与他们一同吃饭: 15 恳切地吩咐彼得喂养他的小羊和羊: 18 向彼得预言他的死: 22 责备他对约翰未来的好奇心。25 结束。
耶稣向七个门徒显现
约21:1 这些事以后,耶稣在提比哩亚海边又向门徒显现。他怎样显现记在下面:
【本会注释】
这些事以后。[在加利利湖边的显现,约21:1-23.]即,在楼上的显现(约20:26-29)和加利利山边显现(太28:16-20)之间的这段时间。这一点从以下这个事实可以看出来,这次相见被描述为“耶稣……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约21:14)。见马太福音第28章的补充注释。
提比哩亚海。见约6:1节注释。
显现。或作显明。
约21:2 有西门彼得和称为低土马的多马,并加利利的迦拿人拿但业,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又有两个门徒,都在一处。
【本会注释】
西门彼得。见可3:16节注释。
多马。见可3:18节注释。
低土马。见约11:16节注释。
拿但业。见可3:18;约1:45节注释。
加利利的迦拿。见约2:1节注释。
西庇太的两个儿子。即,雅各和约翰,他们在约翰福音中只此一处被提到过(太4:21;可10:35)。
约21:3 西门彼得对他们说:“我打鱼去。”他们说:“我们也和你同去。”他们就出去,上了船;那一夜并没有打着什么。
【本会注释】
我打鱼去。打鱼是彼得成为耶稣门徒之前的行当(见太4:18-20)。雅各和约翰也是渔夫(太4:21)。彼得的这个建议无疑是想要弥补他们的生计。他们没有忘记耶稣更高的呼召,他们已经来到加利利来见他们的主了(见太28:16节注释;见《历》第八十五章)。
那一夜。夜晚的湖面波澜不起,水清风静,非常适合下网打鱼(见路5:5节注释)。
没有打着什么。就像他们先前那次的情况一样(见路5:5节注释)。
约21:4 天将亮的时候,耶稣站在岸上,门徒却不知道是耶稣。
【本会注释】
天将亮的时候。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是作“天亮的时候”还是作“天将亮的时候”上存在分歧,后者的意思是,现在刚刚有点光了。
不知道。可能他们的眼也和那两个往以马忤斯去的门徒的眼一样,也“迷糊了”(路24:16)。或者可能当时是拂晓,光线还不很清晰。马利亚在耶稣第一次向她显现的时候也没能认出他来(约20:14-16)。
约21:5 耶稣就对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
【本会注释】
小子。在福音书的记载中耶稣只在这里用“小子”称呼过他的门徒。约翰在他的书信中使用过这个称呼(约一2:13,18)。毛尔顿和米利干提出,这个称呼在这里的意思等同于“兄弟(或孩子),”他们还引证了在一首歌谣中这个词被用于士兵身上(希腊圣约的词汇)。但无论如何这种形式的称呼也没有使说话的人被确认。门徒无疑只当他是一个陌生人。
吃的。希腊文词语prosphagion,这是指除饼之外的东西,比如肉,鱼,鸡蛋,蔬菜,等等(参见约6:9节注释)。饼是犹太人食物的主要构成部分。而在这里,既然问的是渔夫,那prosphagion可能指的就是鱼了。这种形式的问句在希腊文中所含的意思是否定的。
约21:6 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在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他们便撒下网去,竟拉不上来了,因为鱼甚多。
【本会注释】
右边。耶稣站在岸上,就是在船的右边,借着吩咐门徒将网撒在这边,他是要教导他们关于信心和与神圣能力合作的一课(见《历》第八十五章)。
鱼甚多。这次神迹使门徒们想起了早先那次使他们舍弃一切跟从主的神迹(见路5:11节注释)。
约21:7 耶稣所爱的那门徒对彼得说:“是主!”那时西门彼得赤着身子,一听见是主,就束上一件外衣,跳在海里。
【本会注释】
耶稣所爱的。关于约翰的这个名称见约13:23节注释。约翰是第一个承认主的并且他也是第一个相信主已复活的人(约20:8)。
西门彼得。彼得的急躁,冲动,热诚,同情心以及真挚的爱都在他鲜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了。
一件外衣。希腊文词语ependutēs,“一件外衣”。
赤着身子。希腊文gumnos,这个词可以描述一个人完全光着身子,但同时它也可以描述一个人只是没有穿上衣,这里用的是后一种意思。显然,彼得为了急着去向他的主问安就顾不得穿上衣了。
在海里。这片区域可能很浅,足以涉水过去,书上没有说他是在水面上走过去的。
约21:8 其余的门徒离岸不远,约有二百肘(古时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就在小船上把那网鱼拉过来。
【本会注释】
小船。希腊文词语ploiarion,直译是“一只小船”。第3节中表示“船”的词是ploion。有些人总结说,第8节用的词是ploiarion,这表明门徒们因为水浅而舍弃了大船,改用小船将网拖到岸边。然而,ploion和ploiarion指的可能是同一条船,就像在约6:17,19,21,22,24节中一样。在那次情况中只提到了一条船。
二百肘(古时以肘为尺,一肘约有今时尺半)。约等于91.4米。
约21:9 他们上了岸,就看见那里有炭火,上面有鱼,又有饼。
【本会注释】
炭火。将这里和约18:18节作一比较。
鱼。希腊文词语opsarion(见约6:9节注释)。比较prosphagion(见5节注释)。对于失望的门徒耶稣想到了他们的疲惫和饥饿。门徒们没有询问从哪得来食物,哪里又有火。
约21:10 耶稣对他们说:“把刚才打的鱼拿几条来。”
【本会注释】
把……鱼拿几条来。来补充炭火上预备的食物。
约21:11 西门彼得就去(或作:上船),把网拉到岸上。那网满了大鱼,共一百五十三条;鱼虽这样多,网却没有破。
【本会注释】
就去。彼得的性格比较急躁冲动。
一百五十三条。数字有整有零,这表明鱼的数量确实被数算过了。有的评经者将一些奇奇怪怪的解释附会到这个数字上,比如说“三”代表三位一体之类的。但其实这样的一些解释根本不值得我们考虑。
约21:12 耶稣说:“你们来吃早饭。”门徒中没有一个敢问他:“你是谁?”因为知道是主。
【本会注释】
吃早饭。希腊文词语aristaō,“吃早饭”。
敢问他。门徒们在敬畏之中无声地吃饭。他们的头脑中闪过了许多的想法,但是却不敢表达出来。
约21:13 耶稣就来拿饼和鱼给他们。
【本会注释】
拿饼。耶稣热情亲切地款待他们。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略有出入,这里应该加上“耶稣祝谢了,拿饼给他们。”但即便没有这句话,从上下文我们也可以知道必定是会有感恩的祷告的。
约21:14 耶稣从死里复活以后,向门徒显现,这是第三次。
【本会注释】
第三次。约翰这里数算的只是耶稣向门徒们显现的次数,而不是向妇女们显现的次数(太28:9;约20:14-17)。这三次分别是:(1)复活那天的晚上在楼上向门徒显现(约20:19),(2)一周后在同一个地方向门徒们显现(约20:26),(3)在加利利湖边向门徒们显现。见马太福音第28章的补充注释。
三问彼得爱主之心
约21:15 他们吃完了早饭,耶稣对西门彼得说:“约翰(在马太十六章十七节称约拿)的儿子西门,你爱我比这些更深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对他说:“你喂养我的小羊。”
【本会注释】
吃完了。或,“吃完了早饭”(见第12节注释)。
爱。希腊文词语agapaō。彼得在回答耶稣的问题时用了另一个词来表示“爱”,即,phileō。这两个词有的时候意思是有区别的,agapaō指一种更高形式上的爱,一种受原则控制而不是受情绪控制的爱;而phileō指的是一种自发的、出于情感的爱。关于这两个词语意思上的区别见太5:43;约11:3节注释。关于这两个词在这里的用法,学者们的意见也存在分歧:有的认为它们的意思是不同的,也有的认为它们在这里的意思是一样的,就像在约14:23节中一样;参见约16:27。
耶稣在前两次提问时用的是agapaō,彼得用phileō进行回答。耶稣第三次用的是phileō,彼得的回答和前两次一样,还是用phileō。如果这两个词的意思在此是有区别的,它们的目的又不能确定,那么这三个问题或许可以这样解释:耶稣两次问彼得他是不是用一种更高形式的爱(agapaō)来爱他。然而,彼得只敢承认他对他的爱是出于一种普通的友谊。“你知道我爱[phileō]你”。第三次耶稣用彼得已经使用过两次的词来问他是否像一个朋友(phileō)那样爱他,而这个问题是彼得已经两次承认过的。对彼得来说,第三次的问题中显然暗含着一种怀疑。如果是这样,他的忧愁不是因为耶稣向他三次提出同样的问题,而是因为耶稣第三次改变了他的问题并显然是在置疑彼得回答的真诚。
耶稣的三个问题可能指的是彼得三次的否认。彼得三次否认他的主,现在给他三次机会来承认他的主。
比这些更深。从语法上来说,“这些”可以指其他的门徒,也可以指渔船和上面的工具。但是,既然紧挨的上下文中没有提到后者,我们还是认为“这些”指的是门徒。
你知道。彼得的回答是谦卑的,他的骄傲和自夸都没有了。
你喂养我的小羊。小羊代表那些信心上没有太多经验的人。彼得后来将教会的长老比作牧人,而将那些在他们照管之下的人比作群羊,这些人是要长老们来喂养的(彼前5:1-4)。上帝的牧师是在牧长领导下的牧人。
约21:16 耶稣第二次又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说:“主啊,是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牧养我的羊。”
【本会注释】
第二次。这个问题是第一个问题的重复,但没有了“比这些更”这个短语(见第15节)。彼得的爱受到了直接的置疑。彼得的回答和上次一样谦卑。
牧养。希腊文词语poimainō,“放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喂养。第15节中用来表示“喂养”的词是boskō,“[像一个牧人那样]去喂养。”这两个词用在这里是一个意思。彼得作为牧人的责任被进一步强调并被加重了。如果“小羊”是那些信心上没有太多经验的人,那么“羊”就是指普遍意义上的群羊。尽管彼得失败过,但他将来仍旧是一个“得人”的渔夫(路5:10)。
约21:17 第三次对他说:“约翰的儿子西门,你爱我吗?”彼得因为耶稣第三次对他说“你爱我吗”,就忧愁,对耶稣说:“主啊,你是无所不知的;你知道我爱你。”耶稣说:“你喂养我的羊。
【本会注释】
第三次。耶稣第三次提问中用来表示“爱”的词和前两次不同。这里是否有意使用不同意思的词语还是一个问题。如果第三问中表示“爱”的词与前两次中的有所区别,关于这个问题的意义见第15节注释。
忧愁。关于彼得忧愁可能的原因见第15节注释。彼得知道别人有理由怀疑他对主的爱。这一而再、再而三的提问使他清楚地回想起了他对主可耻的否认,这些问题像一根带倒钩的箭一样刺入他的心灵。
你是无所不知的。彼得第三次不再像前两次那样说“是的”(见第15,16节)。他请求主用他那洞察一切的眼睛看透他灵魂最深处的秘密。
喂养我的羊。耶稣在这里重复了前一次的命令(参见第15,16节)。彼得已经显示出他完全悔改了。他的心里柔和并且充满了爱。主现在可以将群羊交托给他了。
约21:18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你要伸出手来。这里明显是指钉十字架(见第19节)。尽管有一点可疑,但根据基督教的传统说法,彼得是自己要求头冲下倒钉十字架的,因为他觉得与自己曾经否认过的主以同一种方式钉十字架这种尊荣是他不配拥有的(见《述》第五十二章)。
约21:19 (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上帝。)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
【本会注释】
指着。将这里和约12:33节作一比较。
荣耀上帝。即,作为殉道者而死,无声地见证了基督教信仰的力量。比较彼前4:16节。
你跟从我吧。彼得在彼前2:21节对这个命令做了答复。
耶稣论他所爱的那门徒
约21:20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
【本会注释】
转过来。“转过来”这个短语以及“跟着”这个词提示我们,耶稣带着彼得离开其他的门徒,私下里告诉他关于他死的事,就像他们过去在湖边散步一样。而约翰可能就在后面一定的距离跟着他们。
靠着耶稣胸膛。见约13:23节注释。
约21:21 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
【本会注释】
这人将来如何。彼得已经得到了关于自己将来相当大的启示,他本应就主向他启示的事情而满足。但他却好奇,还想要知道约翰将来如何。耶稣就用这次机会教导彼得学习了重要的一课,集中精力注意当做的事。
约21:22 耶稣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
【本会注释】
我若要。基督的话是一个假设句。这在第23节中已经显明了。但一些人误会了这句话并将其当作一个对事实的陈述。耶稣实际上是在说,“假设我要让他逗留,这件事与你有什么关系呢,彼得?”这个回答对彼得来说是个责备。他不应该对他的同胞的未来过于好奇。他的事就是跟从他的主。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关心我们弟兄的福利。但是这种担心不应该使我们的注意力转离耶稣。过于注意我们的弟兄会使我们在他们跌倒的地方同样跌倒。
约21:23 于是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不死。其实,耶稣不是说他不死,乃是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
【本会注释】
不死。弟兄们将耶稣仅仅作为一种假设提出的话(见第22节注释)当成了对于事实的叙述。显然,他们相信耶稣的再来是迫在眼前的(徒1:6,7)。
结语
约21:24 为这些事作见证,并且记载这些事的就是这门徒;我们也知道他的见证是真的。
【本会注释】
这门徒。见约20:30节注释。“耶稣所爱的那门徒”(约21:20)就被认定是这卷福音书的作者(见第891页)。第24,25节是整卷福音书一个适当的顶点(见约20:30节注释)。
这些事。指这一章的叙述,当然,显然也是指整卷福音书。
我们也知道。我们没有被告知这里的“我们”指的是谁。其他人,可能是以弗所的长老(见第892页),希望证实这卷书写的是真理。伪造的讲述,无良作者的著作当时都已经出现并有泛滥的趋势。约翰迫切期望人们能够知道事情的真相。
约21:25 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若是一一的都写出来,我想,所写的书就是世界也容不下了。
【本会注释】
还有许多。约翰在这最后一节慷慨激昂地宣称他的主还有许多值得注意的说过的话和行过的事。他写作这卷福音时头脑中是带有一定的属灵目标的,他将与此相关的主说过的话语和发生的事件写进书中(见第892页)。其他福音书的作者也是这样。结果耶稣的好多行为和事迹就没能记录下来。
也容不下了。这里所用的语言是夸张的,但是却有力地强调了耶稣言行的广大。约翰写作这卷福音同时期的拉比撒该子约翰也曾说过一句类似的夸张的话,一直流传到我们现在,“就是以整个天空当作羊皮卷,把所有的树木当笔,有整个海洋的墨水,这也不足以让我写下我从我老师那里学得的智慧”(见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二第587页)。这个犹太人的比喻后来经F. M.理曼而成为了一首广为传唱的福音歌谣“上帝的爱”。关于约翰福音的结束语,加尔文说,“如果福音书的作者,他们注意到基督威严的伟大,而在激动中叫喊说,即便整个世界也不足以容下全部的叙述,我们应该惊奇吗?”
提要:1 基督,安排他的门徒们观看他升天的景象,主把门徒们聚集在一起登上了橄榄山,吩咐他们在耶路撒冷等待圣灵的沛降,主应许过不多几日就将降赐圣灵下来:借助圣灵的功效他们将为主作见证,甚至将其传到地的极处。9 基督上升并消失之后,有两位天使出现,并且告诉门徒要他们盼望主的复临。12 众门徒照着天使的吩咐返回,并且诚心祈祷,选出马提亚代替犹大的使徒位份。
赐圣灵的应许
徒1:1 提阿非罗啊,我已经作了前书,论到耶稣开头一切所行所教训的,
【本会注释】
前书。照字面意义上讲,“前书”一词说明本书是同一系列丛书的第二部作品。路加所写的福音书显然就是这里所说的“前书”(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63页)。
提阿非罗。见路1:3注释。
一切。路加福音基本上完全记录了“起头的这些事”。路加记录了主要的事件,而不是所有细节(见本册注释第114页)。与约翰福音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包括许多路加福音省略的事件。然而约翰也省略了许多(见约20:30;21:25)。经文中的“一切”(或称“完全”)经常用于说明总的、全部之意(见太2:3;3:5;徒2:5;徒12:11;罗11:26;西1:6;提前1:16;雅1:2).
开头。希腊文archomai,“开始”,路加福音的特色,它在路加福音中出现过30次。这个词在《使徒行传》中出现乃是证明路加为此书作者的一个不言自明的证据。
耶稣基督自身发起的福音工作,在《使徒行传》中由耶稣借着将圣灵赐给教会而使这工作扩展并传开。
所行所教训的。耶稣“说话行事都有大能”(路24:19)。耶稣的所行是指他实行的一切神迹奇事(徒10:38)。耶稣的言语以及他的工作带有“权柄”和“大能”(见路4:32注释)。作者暗示,这种双重的行为也将在自己所要写《使徒行传》一书中寻到。
徒1:2 直到他藉着圣灵吩咐所拣选的使徒,以后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
【本会注释】
直到…的日子。即耶稣复活后的第40天(见徒1:3)。
被接上升。这是一个被动的动作,徒1:9,11以及路24:51也提到了相同词,说明了基督升天乃是父上帝大能的显示。
藉着圣灵。这种表达法可以这样认为,它或者意味着圣灵将引导门徒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或者是指耶稣在受难前后,说话像满有圣灵的一位。这里的意思是指后者,因为关于耶稣在地上所完成的一切事情,全都是藉着圣灵的大能而完成的:(a)圣灵使马利亚怀胎(路1:35);(b)耶稣受洗(同上3:21,22);(c)耶稣被圣灵称义,这乃是敬虔生活的表现(提前3:16);(d)他生活以及服务中圣灵的带领(路4:1;见路2:49注释);(e)他所行的神迹奇事(太12:28);(f)他的复活(彼前3:18)。
吩咐。这里的“吩咐”更多是指我们的主在升天的时候,所吩咐的伟大福音使命(见太28:18-20)。
使徒。希腊文的apostoloi,其中apo是指“那些被派遣的人”,“出去,”“离开”之意,其中的stellō是指“派遣”。在古希腊文中apostolos(复数是apostoloi)一词常常是与派遣轮船出海或者某些海上分派有关联的,船队的指挥官以及大使也使用这个词。这两种普遍的对事物和人的表达法,在希腊共同语柯因内语中延续了下来。因而从公元二世纪到三世纪的一份埃及莎蒲纸上提到“泰俄德法斯船 [apostolos] 的说明”(J.H.毛尔顿和 G.米利根,《希腊本新约圣经词汇表》第70页)。这莎蒲纸上还说明从这艘大船[apostolos]本身,这个词的意思转换成了它所载的货物,因为货物也是要“发送”的。不仅仅货物被称作apostolos,而且象征那艘船以及所载货物的文献也同样得到这样的称谓,因此这个词可能涉及派遣船只的命令,装载船货的票据,或者是指出口的许可证。就在同一个时期,讲柯因内语的古希腊时期,apostolos大概是指一个人,因为史学家约瑟夫使用这个词作为犹太人派往罗马的大使(《犹太掌故》第十七章11.1)。
然而,以上所提到关于这个词的所有用法,都不能直接清楚地显示出早期基督教中使用的“apostle”一词的由来。使徒保罗是新约圣经中第一位使用这使徒一词的作者(见帖前2:6),并且对他来说,使徒一词已经无疑是一个专门指明一队特殊之人的措辞,这队人在教会中履行职权,普遍都承认他们在教会中的功用(见林前4:9;9:1,2)。在早期基督教文学中所使用,并且具有如此一种特殊意义的词,人们已经接受了这种假定它是指明早期权威性职位的意义。耶稣死后不多几年,在希腊文的著作中,路加和约翰使用了使徒一词(路6:13;11:49;约13:16 [“差人”])。早期教会中使徒的职位显然是起源于耶稣对十二位门徒的按立和任命。
称呼他的门徒为“使徒”,耶稣可能使用了亚拉姆语中的‘shelich'一词,希伯来文中的同意表达是shaluach ,“派遣”。这些词似乎在犹太人以及基督徒中有专门的用法。希伯来文学中使用shaluach一词(或者使用另一种写法shaliach)来表达各种各样权威性的使者。殉道者游斯丁说(约公元146年)犹太人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散布敌基督的亵渎话(《与德理夫的对话》第17,108页)。公元四世纪时,教会史学家优西比乌宣称,那些记载犹太祭司和长老派遣使者到世界各地警告犹太人要敌对基督教的书籍,在他那个时代已经算是古书了。他继续称这些犹太人为“使徒”,并且还说到在他的时代,他们把通渝书信分散在各地(《以赛亚书注释》第十八章第1,2页)。伊皮法纽(死于公元403年)记载,这些“使徒”与犹太人的领袖商议之后就起身到巴勒斯坦境外的犹太人那里,为混乱的会众恢复和平并且收取十分之一以及初熟的果子──与使徒保罗的职责相比较功效显著(见徒11:27-30;罗15:25-28;林前16:1;伊皮法纽《驳异端》第一章第2页,《异端》第三十章第4,11页)。狄奥多西法典(公元438年)上说到“犹太人的会堂里有领袖或者长老,或是有一些被称为“使徒”的人,这些“使徒”在某个季节由教长任命去收取金银,这些事情乃是无用迷信的一个部分”(《狄奥多西法典》第十六章.8.14;安德夫·哈内客译文,《基督教使命及发展》第一册第329页)。
因此,尽管无法证明使徒一词是否在新约时代由犹太使者向巴勒斯坦境外的犹太人使用,然而证据可以说明,这个词本身以及早期基督教会对它的特殊使用是起源于多少有些相似的犹太习俗。
所拣选。见可3:13-19。
徒1:3 他受害之后,用许多的凭据将自己活活的显给使徒看,四十天之久向他们显现,讲说上帝国的事。
【本会注释】
活活地显给使徒看。见太28章附注。
受害。即耶稣 “被钉十字架”。
许多的凭据。希腊文中的tekmēria是指“凭据”,比较那些可能以及依照情况之类的猜测,这些凭据使门徒们深信耶稣已经复活。这些“许多的凭据”是指耶稣复活之后的许多次显现,并不是指门徒们亲眼所见耶稣施行的神迹奇事(徒2 :22)。他们已经确实相信了基督复活的神迹。这许多的凭据包括:(1)耶稣同门徒们吃喝(路24:41-43;约21:4-13);(2)耶稣实实在在的身体,他也允许门徒们摸他(太28:5-9;约20:27);(3)耶稣多次显现,甚至有一次亲眼看见的多达五百人(太28:7,10,16,17;路24:36-48;约20:19-29;林前15:6);(4)耶稣向门徒讲论天国的性质和有关教义(路24:25-27,44-47;约20:17,21-23;21:15-17;徒1:8)。复活一事的确定,赋予了使徒们一种强有力的大能去传讲这信息(徒2:32,36,37;3:15;4:10;5:28,30-33)。这乃是使徒保罗关于蒙赎之人肉身复活之伟大主旨的基础(见林前15:3-23)。
四十天。照字面意义上讲,这里是指“经由”四十天或四十天“期间”。耶稣并没有在这四十天中一直同门徒们在一起,而是在复活之后的这个时期再三显给门徒们看(见太28章附注).。这里记载的四十天同路加福音中那个简短叙述没有丝毫抵触(见路1:24)。
上帝国的事。这里所说上帝国的事包括(1)关于弥赛亚预言的正确解释(路24:27,44,45);(2)教会将福音传遍全世界之使命,以及得蒙救赎之人藉着施洗并且相信基督就可以得救(太28:19);(3)降下超自然能力以及得蒙神圣保护的应许(可16:15-18);还有(4)基督永远亲自与他的教会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见太4:17;5:3注释。
徒1:4 耶稣和他们聚集的时候,嘱咐他们说:“不要离开耶路撒冷,要等候父所应许的,就是你们听见我说过的。
【本会注释】
聚集。希腊语的sunalizō,从字面意义上讲是指“加盐调味”,从而有了,“一起吃”或者“聚在一起”以及“集合”的意思。这里所说的聚集可能是指在加利利的聚会(太28:16-18),因为最后一次聚集,就是门徒们亲眼望着耶稣升天那次聚集直到徒1:6才提到。
不要离开耶路撒冷。他们打算返回首都耶路撒冷,就是他们的救主经常工作并且最终被钉死,埋葬,后来有从死里复活的那个城市。门徒们将要在这个城市里领受从天而来的能力,他们也要在那里开始作见证(《述》第三章)。
等候。比较路24:49,门徒们单单凭借人的力量与方法是无法完成他们面临的救灵之重任的。他们必须要等待(1)直到那指定的日子,(2)在指定的地方,就是耶路撒冷,这城也是最危险、最具有挑战性的地方。门徒们要去“等待”不是“打鱼去”就如同在这之前使徒彼得和其他几个门徒所做的一样(约21:3)。他们要具备(1)诚恳的期待上帝圣灵的降临;(2)深深渴望领受这圣灵,并训练自己配领受这圣灵;(3)一种热切、团结的祈祷,以致上帝实现他的应许。
父所应许的。这应许就是指赐圣灵说的(见约14:16;16:7-13)。
我说过的。即这项应许乃耶稣亲自宣布的,然而这应许需要圣子与天父的配合共同来实现(见约14:16,26;15:26;16:7-15)。
徒1:5 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不多几日,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本会注释】
约翰。这里是指施洗约翰(见太3:1-11)。
受圣灵的洗。施洗的约翰曾经应许过这样的洗礼(见太3:11)。这个被称为洗礼的应许(徒1 :4),不是用水来洗(见太3:6,11注释),而是要受圣灵的洗,这应许的圣灵过了“不多几日”就在五旬节沛降了。
耶稣升天
徒1:6 他们聚集的时候,问耶稣说:“主啊,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
【本会注释】
聚集。照着主的旨意(徒1:4),他们一同聚集在耶路撒冷。虽然没有提到任何意料之外以及超自然的显现,但耶稣确实亲自与他们同在。这是门徒们与他们的主最后一次聚集,因为那日正是耶稣升天的日子(可16:19;可24:50,51;林前15:7)。
他们…问耶稣。希腊文所表示的应该是,门徒们不住地问耶稣。
你复兴…就在这时候吗。相当于“你现在要复兴…吗”?直到这个时候门徒们依然没有明白基督之国度的性质。耶稣并没有应许门徒们所期望的那种复兴(见路4:19注释)。他们认为耶稣是“要赎以色列民的”(路24:21),但那是指从罗马人中得赎。彼得和其他的门徒们,在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寻找到了一种不同的得赎方法(徒2:37-39)。基督升天,以及随后五旬节圣灵的沛降给了门徒们一种新的理解;他们终于认识到他们所信奉之主属灵国度的性质。
犹太人迫切盼望弥赛亚的来临。在所罗门的诗篇中,一本在基督教时期不久前所写的伪经书(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0页),一再地提到犹太人这个盼望。下面这一段祷词比较典型:“啊!看哪!主啊,在你看为合适的日子,要在大卫的子孙中为他们兴起一位君王,啊!上帝,他将统治你全以色列仆人。要赐他力量,以致使他能粉碎那些不义的统治者,他将从各族中净化耶路撒冷,就是那些将耶路撒冷践踏并毁坏的民族中… …他也将净化耶路撒冷,使它圣洁如同古时的圣城一样:因而,天下各国将从地的极处来观看他的荣耀,将他昏倒的众子带来当作礼物,并且观看上帝的荣耀,以其,上帝也就使圣城得到了荣耀”(所罗门的诗篇17:23-35;引用于R. H. 查尔斯,《伪经及圣经模拟》第二册第649,650页)。这种思想大概很大程度上使门徒们希望建立应许之国度的时刻已经来到,并促使他们发出这样的问题。
以色列国。门徒们依然没有领会在各个民族所要建立的属灵国度(太8:11,12),由一批内心受割礼之人组成的真正以色列国(罗2:28,29)。他们也没有意识到当犹太民族拒绝耶稣之后,整个民族就割断了与真以色列根本枝条的关系,但由于好些皈依基督教者之中包括外邦人和犹太人,以致没有抛弃所有的犹太人(见罗11章)。显然,他们依然盼望弥赛亚的国度,由大卫的子孙在真实的犹太人中登上犹太国的宝座。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6-36页。
门徒们使用“以色列”一词来代表“犹太”显得非常轻松。确实,“以色列”一词经常是指与犹太相反的北方支派。但它也经常被应用来指代全部的十二个支派,尤其是指犹太,也指上帝特选的子民,并没有任何支派的名称(如见赛9:8注释)。上下文可能指代任何一种意思。因此,我们发现在新约中一贯使用“以色列”一词来指代犹太民族并不以为奇。尽管那个时代的犹太人由犹大支派统治管理,他们不但受从被放逐到巴比伦后的犹大省直接管理(那是早期犹大国的延续),而且也受起先整体的以色列国统治。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乃是古代神权统治的后嗣,这个国家曾经由上帝任命的大卫王朝统治管理,曾经聚集在上帝指定的圣殿敬拜,并且在上帝与他的特选子民之间建立了国家盟约。保罗称他犹太的弟兄们为“以色列人”,对这些人来说“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罗9:4,5;参3节;也见罗3:1,2;11:1)。
因此,这些门徒们相信给古时以色列的预言以及应许属于犹太人,使犹太人作为古时大卫之国的继承人──而不是那从大卫家分离并组成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众门徒有此种信念并非不合情理。因为那些支派不但使自己与犹大支派隔绝,而且也背弃了真正的崇拜,离开了圣殿,从而弃绝了民族盟约。关于犹大支派的王室继承权,在耶罗波安分割国家领土时期,南方的支派包括众多北方支派中的人民,这些人愿意立定心志寻求耶和华(代下11:13-16;15:9;参代下16:1)。这些证据说明一再使用的以色列一词即指代犹大国,也指,被巴比伦俘虏之后,由犹太人重新建立的犹大省,这犹大省就包括那些从放逐中返回来的各个支派中的人民(见斯2:70;3:1;4:3;7:7,13;8:29;9:1;10:5;尼1:6;9:1,2;10:39;11:3,20;结14:1,22;17:2,12;37:15-19;但1:3;亚8:13;玛1:1)。
再者,耶稣时代的犹太民族代表以色列其他一些支派,不仅仅是人口(见路2:36),而且还有领土(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5,46页)。记载提到以色列的人有施洗约翰(约1:31),西缅(路2:32,34),耶稣(太8:10;路7:9;约3:10),门徒们以及在犹大的其他人(太2:20-22;9:33;路24:21;徒1:6;2:22,23;3:12;4:8,27;5:31;21:28),迦玛列(徒5:35),路加(路1:80),以及使徒保罗(徒13:16,17,23,24;罗9:4,6,31;11:1;林前10:18;林后11:22;腓3:5)。
因而,这些门徒们依然在寻找为以色列而预言的弥赛亚王权,并且把它作为犹太民族最高主权的恢复。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犹太人没有因为拒绝上帝的儿子而丧失掉这种权利的话,弥赛亚的国度本来会属于犹太人,他们拒绝耶稣是因为他乃是要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正义的国度来代替犹太人的征服观念。作为特选的民族,他们被弃绝,起初作为特选的子民是有条件的(出19:5,6;耶18:6-10;太8:11,12;21:33-45),由于这弃绝刚发生不久,以致门徒们无法理解。他们清楚地知道古时北以色列国无法挽回地使自己断绝了与真以色列民的约,尽管他们当中有个别忠心之人可能仍然选择重新成为特选之民。他们还没有看明的事是,犹太民族也同样拒绝了大卫的子孙耶稣的统治,他们也同样不再是特选的子民,虽然可能有一些个别的犹太人与真以色列的祖先联合,就是耶稣基督的教会(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5-38页),在他没有种族、国籍、以及地位阶层的区别(加3:28,29;西3:11)。
徒1:7 耶稣对他们说:“父凭着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
【本会注释】
耶稣对他们说。基督没有直接回答他门徒们的问题。取而代之,基督把他们的注意力贯注于铺设在前面的福音工作。
时候、日期。希腊文是chronoi ē kairoi。其中Chronoi仅仅认为是指按年代顺序排列的“时候”,一般意义上讲,kairoi是指详细精确的,时间的高潮点,在其上发生的事件都十分重要。因而,耶稣这里所使用的“时候”明显是指表面上无止境的时间推移,所使用的“日期”是指末后要发生重要事件的时间(见太24:3注释)。正像耶稣所说,“但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耶稣和人类一样住在人间,他也不知道他第二次降临的日子和时辰(见太24:36注释)。这里是一个对人温和的指责(1)他们现在还不是领受一切知识的时候(约16:12),然而(2)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去实施主托付他们的使命(太28:19,20),并且(3)要有圣灵和神迹随着他们(太24:32,33;可16:17,18;约16:13)。
凭着自己的权柄。相当于“凭着自己的权威”。希腊文在这里使用的“权柄”或“权威”(exousia)与徒1:8所用的“能力”(dunamis)是不同的(见约1:12注释)。上帝决不是时间的仆人,反而他乃时间的主人。他的智慧超越了时间,因为他无所不知,天地间一切的事他都明了(诗139:1-6;箴15:3;来.4:13)。他的先见之明乃是他作为上帝的证据。“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从古时言明未成的事”(赛46:9,10)。耶和华将他的旨意向敬畏他的人显明(申29:29;诗25:14;约15:15;16:25)。
徒1:8 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并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
【本会注释】
能力。希腊文dunamis是指“力量”、“能力”、“权柄”(见约1:12注释)。我们所使用的英文词“dynamite”(意思是爆炸性、精力充沛)源自希腊文的dunamis。在这里路加是指超自然的“能力”,只有领受了圣灵之人才能拥有这种能力(见路1:35;24:49注释)。此种能力是为了作见证:它给予(1)内在的能力,(2)传扬福音的能力,(3)引领他人归从上帝的能力。藉着门徒们,就是那些领受了大能的门徒,耶稣要继续他亲自在地上开展的工作,甚至要做比耶稣在世时“更大的事”(约14:12)。这件赐圣灵的见证乃是辨识基督教的一个标记。
作我的见证。希腊文martures,那些确定,或者能确定自己所看见或听到或借其他方式得知的事情的人。在使徒行传中共使用这个词十三次。作为“见证”人,使徒们明白基督就是预言中的弥赛亚,也是人类的救世主。他们还可以见证主第二次降临的应许。作为见证人,门徒们乃他们那位被钉死、复活、后来又被接升天之主与世界之间最初也是最明显的证据,藉着他们的见证,世人可能会相信基督(见约1:12注释)。约翰写到,“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约一1:3)。今日相信基督之人也同样被呼召去为基督的工作和教训作个人的见证,遵照上帝的意图他们要藉着他儿子的缘故,藉着在他们心中福音的效能拯救世人。再没有比这更令人信服的见证了。没有个人亲身的经历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徒见证。使徒彼得在医好那瘸腿之人后大胆的声明(徒4:10)就是一个在使徒时代杰出的见证实例。
在耶路撒冷。这乃是神圣的计划,特选的子民应该最先有机会从使徒们的工作中获益(见路14:21-24注释)。在这个短短的时间里,有成千的犹太人信服了基督(见徒2:41,47;4:4,32,33;5:14;6:1,7;怀爱伦对徒2:1,4,14,41的补充材料)。当犹太人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徒7章),拒绝了这项特权之后,福音便传向了另外的地方。
撒玛利亚。撒玛利亚人是一个混血民族,与犹太人之间存在敌意和仇恨(见约4:9注释)。关于耶稣对撒玛利亚人所做的个人之工,见路10:1,33;17:16;约4:39-42注释。司提反殉道之后,第一位到撒玛利亚传讲福音的便是执事腓力(徒6:5;8:5),后来去那里的有使徒彼得和约翰,他们去帮助腓力(徒8:14)。在撒玛利亚有许多人信了福音。
直到地极。门徒们要“往普天下去”(可16:15),“对万民作见证”(太24:14)。世界范围的福音工作是由那些被驱散在各处的福音代表发起的,他们将这福音传给了在腓尼基、居比路、以及叙利亚的犹太人(徒8:4;11:19),后来又由大数城的扫罗将福音传向叙利亚和基利家(徒9:15,30;11:25;加1:21,23)。不久,通过使徒保罗三次伟大的传道旅程将其大大传开(徒13-18章)。保罗受圣灵感动声称在他所处之时代的福音“是传与普天下万人听的”(西1:23;参多2:11)。与耶稣在世时差遣十二位使徒出去作工之事相比(见太10:5,6),这福音工作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国内了,而是传给天下的万民听。路加在《使徒行传》中所做的描述乃是福音工作传向世界的起点。这本书不是一本使徒们传记的杂录,也不是在专门记录某些使徒,而是在叙述那时代的信徒们,传讲福音“直到地极”的所作所为。当信徒们最终完成这项使命之后,基督就要降临(太24:14)。
路加在这里为《使徒行传》划了轮廓:福音要传向(1)耶路撒冷和犹太(徒1-7章),(2)撒玛利亚(徒8-10章),(3)地极(徒11-28章)。
徒1:9 说了这话,他们正看的时候,他就被取上升,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便看不见他了。
【本会注释】
说了这话。见路24:50注释。
他们正看的时候。没有信徒亲眼看见到他们的救主从死里复活,十一位门徒以及耶稣的母亲得以看见主被接升天(《早》属灵的恩赐)。因而,他们就成了主复活升天可靠的见证人。
被取上升。这里提到的上升似乎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历史事实。从这之后,新约圣经中就不经常提到这件事了,然而门徒们暗暗地接受了这件事并做为基督教历史的主要事实。耶稣曾经预言过被接上升之事(约6:62)。使徒彼得也再次叙述这事(见徒3:21),后来使徒保罗也提到此事(提前3:16)。
升天之事乃耶稣在地上工作的顶点。我们的救主从天上降下来实现拯救人类的大工(约3:13,16)。当他完成了地上的工作之后,他计划返回天家(约14:2),在那里为人类做中保(提前2:5;来7:25;8:1,2,6;约一2:1),一直到他第二次降临(约14:3)。
一朵云彩。这朵云彩乃是天使的队伍(见《历》第八十七章)。基督要“驾着天上的云降临”(见太24:30;26:64;启1:7)。当人子在荣耀里,成群结队的天使将要伴随着他们的主(太25:31)。“你们看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徒1:11)。
看不见了。直译是“出离了他们的视线”。
徒1:10 当他往上去,他们定睛望天的时候,忽然有两个人身穿白衣,站在旁边,说:
【本会注释】
定睛望天的时候。直译是“凝视”──脸朝上看。
当他往上去。相当于“当他正上升的时候”。耶稣乃渐渐地被接升天。在以马忤斯也没有“忽然不见了”(路24:31)。
两个人。关于这两位天使其中一位的身份见路1:19。他们被称为“人”,那是因为他们以人的形状显现,他们乃天使(《历》第八十七章)。比较这两位天使,他们身上“穿着白衣”在耶稣的坟墓向马利亚说话(约20:12,13),其中一位被称为“少年人”(可16:5)。
站在旁边。相当于“已经站在旁边”;当门徒们注意到他们时,这两位天使已经站在那里了。
身穿白衣。在路加福音中,作者描述了耶稣复活时两旁天使的特征,“有两个人……衣服放光”(路24:4)。也见徒10:30;参徒11:13。
徒1:11 “加利利人哪,你们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离开你们被接升天的耶稣,你们见他怎样往天上去,他还要怎样来。”
【本会注释】
加利利人。直译是“加利利人”可能除了犹大之外,所有的门徒(见可3:19)都是加利利本土的人,并且通过他们的加利利口音也能分辨出他们(参太26:73;见徒4:13注释)。然而,即使不通过他们的口音,天使也知道这群人是加利利人,正如他们知道其他人的生活一样(参徒10:3-6)。
为什么站着望天呢。这些全神贯注的门徒们似乎无法将自己的视线从那位他们所亲爱,如今上升且消失之主的身上挪开。这两位天使以提问打破了众门徒的凝视:这为上升之主乃是圣子上帝;他已经告诉你们他的计划,他要再来──“为什么定睛望天呢”?他已经吩咐你们要做工预备他的复临。比较耶稣复活之时天使所问的“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24:5)。这些问题中包含一种认识,基督徒应该注视上天,仰望上天等候主复临(见腓3:20)。
这…的耶稣。关于这位耶稣,在过去的三年半时间里门徒们已经与他密切来往、互相熟识。尽管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被接升天,作为上帝的儿子,他依然留有人性(见《历》第一章)。
还要怎样来。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临与他的复活升天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正如所预言的事件要依赖于历史事件一样。圣经显明(1)基督乃创造主(西1:16;来1:2;见约1:1-3注释);(2)基督成了人的样式(腓2:7;来2:14,15;见约1:14注释);(3)基督被钉十字架的那位主(徒17:3;林前15:3,4;见太27:31-56;约19:17-37注释);(4)基督复活的那位(罗1:3,4;林前15:3-22;见太28:1-15;约20:1-18);(5)基督要来的君王(太24:30;启11:15;19:11-16;见太25:31注释),这些启示中,我们不敢忽略任何一条,这些叙述性的措辞具有连续性,统一表达了上帝儿子拯救人类进入永恒国度的之伟大工作。在所有这些措辞中,他就是那为“同样的耶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
照着这项应许,耶稣的复临应该是(1)以人的形状──“同一位耶稣”(见《历》第八十七章);(2)看得见的──“你们看他怎样往天上去”;(3)有云彩──“有一朵云彩把他接去”;(4)一定会再来──“他还要怎样来”。这两位天使从容而且严肃的保证使耶稣基督复临的教义完全确定,有基督升天之真实事件作为保证。无论是发生的事件还是其中的应许,这一切全都是真实的。如果没有耶稣复临,先前为救赎计划所做的一切工作都将归于徒然,就像撒了种子也耕种培养了作物,最终没有去收割是一样的道理。
门徒们聚集同心祷告
徒1:12 有一座山,名叫橄榄山,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当下,门徒从那里回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门徒…回…去。门徒们从具有深切悲痛和彻底挫败之十字架的阴影下走了出来。经过他们的主复活之后一次次的显现,他们暂时被带进了一种不知所措的期望之中。然而,现在亲眼得见他们的主被接升天,门徒们重新振作起来,满心欢喜快乐,对基督再来的应许坚定不移。
回耶路撒冷。遵照主的在徒1:4的命令。
橄榄山。这就是耶稣被接升天的那座山,称作橄榄山,它坐落在耶路撒冷以东,面向伯大尼,距伯大尼非常近(见太21:1注释)。伯大尼距耶路撒冷(约11:18)约15弗隆(希腊文是stadia,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大约合二英里(约三千米)。路加记载,耶稣最后一次在耶路撒冷与他的门徒们相聚之后,他“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路24:50),大概是因为这个地方乃耶稣十分熟悉热爱的老场所。从那里做一个简短的行程,越过“橄榄山”门徒们就能返回耶路撒冷。
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关于圣经中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仅仅在这里提到过,它叙述了从耶路撒冷到橄榄山的距离(见出16:29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约瑟夫曾测量过这段距离,大约有5或者6 stadia,或称为弗隆(《犹太掌故》第二十卷.8.6;《犹太战记》第五卷.2.3 [70])),大约合三分之二英里(约一千米)。米示孥(犹太人关于律法的遗传集)赞成这个测量数字,因为它给“安息日可行路程”下的定义是2,000肘。上面记载:“如果有人被允准走出超过安息日可行的路程,然后又告诉他[他愿意这样做]已经完成了行程,他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行2000肘。如果他没有出离安息日的行程范围,他可以被认为没有外出。凡是外出拯救生灵之人都要回到他们的原处”(《关于界限的问题》4.3,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06页)。
有一些提供的方法可以克服这种“限制”所带来的不便。“如果一个人在回家的旅途中遇上了黄昏,而且他知道一棵树或者一堵墙,说到‘愿我安息日行程的出发点在这之内’,这样他的陈述就没有任何效用。然而,如果他说‘愿我安息日的出发点在它的根部开始算起’,这样他就可以从他站立的地方到他知道的那棵树或那堵墙的根部,走上2000肘的路程,从到达的根部到他的家还可以再走2000肘。因此黄昏后他可以走四千肘的路程。如果他不知道任何树木或者墙话,……又说,‘愿我现在的位置作为我安息日的出发点’,他的位置只能允许他向任何方向行走2000肘的范围,……然而,智者这样规定:“这段距离应该呈正方形,以致他能抵达角落的范围”(米示孥《关于界限的问题》4.7,8,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43,344页)。
“圣人制定律法不是为了加添一些约束人的规定,而是为了减轻他们的重担。”(同上5.5,宋西诺版《他勒目》第411页)
据称,在传统中发现,起先的2000肘就是从以色列人在旷野时最远的帐篷到聚会帐篷或帐幕的距离(参民35:5),这段距离也是在没有任何吩咐的情况下,希伯来人在安息日可以走的最远路程了“第七天不许什么人出去”(出16:29)。更有可能是这样,这段距离也许是在以色列人过约旦河时,领袖约书亚专门为以色列人距离利未人抬着的约柜而制定的(书3:4)。
屈梭多模(《布道三》,徒1:12)猜想耶稣升天可能是在一个安息日,因为这里说到“安息日可走的路程”。做这样的结论根本没有必要。耶稣升天那天也可能是在一个星期四(见太28章附注)。
徒1:13 进了城,就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在那里有彼得、约翰、雅各、安得烈、腓力、多马、巴多罗买、马太、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奋锐党的西门,和雅各的儿子(或作:兄弟)犹大。
【本会注释】
上了所住的一间楼房。相当于“楼上的一间屋子”。不是在圣殿(路24:53),虽然门徒们仍然在圣殿做礼拜(参徒3:1),他们是在一户私人住宅楼上的一间屋子,在那里可以隔离起来(见太26:18;可14:15;路24:33;约20:19注释)。
有彼得。关于使徒的名单参太10:2-5;可3:13-19注释。
徒1:14 这些人同着几个妇人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并耶稣的弟兄,都同心合意的恒切祷告。
【本会注释】
都同心合意。这里和徒2:46“同心合意”是一个意思。此时的门徒们与最后晚餐之时那种争论谁为大的精神对照是多么不同啊(路22:24)。在他们等待圣灵沛降期间十分沉着,满有神圣的喜乐,与从前迥然不同。这里门徒们开始“同心合意”,几天之后就有了产生了如此大的动力,有成千的人悔改归主(徒2:1,41)。
祷告。希腊文是te proseuchē。这个词至少可以有两种解释:(1)“祷告”(2)“在祷告的地方”关于这个意思在徒16:16提到过。有些评论员建议说,门徒们并没有一直呆在“楼上的一间屋子”,而是时常到会堂参加礼拜,在路24:53有关于这样的记载,“常在殿里称颂上帝”。
其实门徒们聚在一处不断地同心合意祈祷。在五旬节之前,那一百二十位门徒(徒1:15)虔诚地催促了保惠师圣灵充满之保证的实现(约14:16),并且这圣灵要带着大能降临(徒1:8)“不多几日”将要降临(徒1:5)。见《述》第四章。
这节经文包括一个有效祈祷的突出规则:(1)他们祈求时的──恳切;(2)他们祈求时的──坚定不移(3)他们同心合意地祈求──全体一致。参太18:19,20;路18:1-8注释。
同着几个妇人。相当于“同妇人们”,她们可能是指那些聚在那里的众弟兄之妻。书中专门提到“耶稣的母亲马利亚”,因为她不是任何在场之弟兄的妻子,这一点支持以上对妇人们的推断。然而,通常的解释认为这些“妇人们”乃是那些在财物上曾经帮助过基督的人,这些人包括抹大拉的马利亚、约亚拿、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见路7章附注;见路8:2,3注释)。
和耶稣的母亲马利亚。这里提到耶稣的母亲是有所启发的。她与已经复活升天之主的特殊关系使她被挑选出来特别标明一下,但是书中并没有给予她任何不恰当的优越地位。在这里,她在圣经中最后一次出现,她是同心合意祈祷之人群的一员,他们“同心合意地恒切祷告”。关于她后半生的生活,以及去世后她地位的传说根本没有圣经和事实的依据。
并耶稣的弟兄。这些人是雅各、约西、西门、犹大(太13:55;见太12:46;可6:3注释)。他们曾经远离耶稣(约7:5;《历》第四十九章),并且在耶稣钉十字架之时也没有提到他们在聚集的人群中(约19:25-27)。然而,耶稣在地上生活的最后几幕促使他们悔改归主,如今他们已经列入基督的追随者之中。关于西门和约西后来就再没有记载,但雅各可能成为了教会中的一位领袖(见徒12:17注释;见徒15:13;林前15:7;加1:19;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而且有许多人认为他就是圣经雅各书的作者(见“雅各书概论”,本注释第七册)。犹大可能就是圣经中简短的犹大书作者(见可6:3注释;见“犹大书概论”,本注释第七册)。
补选使徒
徒1:15 那时,有许多人聚会,约有一百二十名,彼得就在弟兄中间站起来,说:
【本会注释】
那时。即耶稣升天后与五旬节圣灵沛降前的一段时间。耶稣复活四十天后升天(3节)。因此到五旬节还有十天,“共计五十天”(见利23:16;徒2:1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3页。
彼得。关于彼得的被召、地位以及他的性情,见可3:14-16注释。他从耶稣那里领受的真道(路22:32;约21:15-17;见《历》第八十五章)如今结出了好果子。他生来具有的才能藉着悔改圣化了,他在教会中脱颖而出,作为一位领袖。然而,在他的带领下并没有独裁。他鼓励弟兄们协同拣选一人代替犹大,随后所做的决定乃是全体信徒的推荐,不是出自彼得一人。彼得担任早期教会事务中极为突出的一部分。圣经中只记载了五旬节圣灵沛降当天彼得的讲论(徒2:14-40),他其他的讲论也受到特别的关注(见徒3:12-26;4:8-12;10:34-43)。他和使徒约翰施行了第一个记载在本书中医治病人的神迹(徒3:1-11),尤其强调了彼得神奇的大能(徒5:15;9:32-41)。在指责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欺哄圣灵的事上他也扮演主要角色(徒5:3-11)。显然,他在早期教会中占领导地位,但是在本书中,从15:7之后,彼得就从路加的记载中消失了,之后注意力全部聚在使徒保罗身上。关于假定的彼得至高地位之讨论参太14:28;16:16-19。
弟兄。正如14节所说的一样,这不是局限于基督的弟兄们,因为当时有一百二十名信徒出席。这场合肯定是一个非常正式的聚会,需要选出第十二位使徒来代替加略人犹大的位分。
有许多人。直译是“成群的名字”,是指很多人。
约有一百二十名。这里说道的“约”说明是一个大概数字,但这队人的数目足够组成耶路撒冷初期教会的坚实基础。这一百二十人中并不包括一切信徒,因为曾有“五百多弟兄”在耶稣复活后亲眼见过主(林前15:6)。
徒1:16 “弟兄们!圣灵藉大卫的口,在圣经上预言领人捉拿耶稣的犹大,这话是必须应验的。
【本会注释】
弟兄们。照字面意义来讲应该是“男人们,弟兄们”。有人主张,彼得特别是在称呼那一百二十人,就是参加选举第十二位使徒的那些人。
圣经上。更确切地讲即那段“经文”,就是第20节引用的经文。注明使徒时代的教会,在最初建立之时,是如何为教会的权威而引用旧约经文。
必须应验的。不是操纵这些事件来迎合经文,而是被圣灵启示的经文预先看到了这些将要发生的事件。在圣经马太福音有许多类似于此类的旧约经文的引用(见太1:22注释)。
圣灵。这里彼得揭示了门徒们深信大卫所写的诗篇乃是出于圣灵的感动。他们相信大卫所说(或者所写)乃是作为圣灵的代言人。这种教导符合圣经提后3:16 和彼后1:21的论述。
犹大。使徒用经文来表达对犹大的论述。彼得看到这事之后预言的应验,就大胆地把这预言应用在一个人身上,就是犹大,尽管在诗篇里大卫没有提到叛徒犹大的名字。
领人。直译是“成为一名带路人”(见太26:3,14,47注释)。这是多么可怕的职业转变啊!一位被任命带领人归向基督以致能得蒙拯救的人,竟然选择领人去杀害基督──人类的救主。但是记载了在表达犹大的事上的谨慎。尽管彼得和其他信徒感觉到了犹大此种做法的可怕,但他们没有反责。他把审判犹大的权利交在了上帝的手中。
徒1:17 他本来列在我们数中,并且在使徒的职任上得了一分。
【本会注释】
列在我们数中。犹大算作使徒中的一员(太10:4;可3:19;路6:16)。圣经中没有记载他被召成为使徒;是犹大自己把他算在了十二使徒中间(见《历》第三十章)。
得了。相当于“幸运地获得”或者是“由于神圣的安排得到”,这是在强调基督接受他为一名门徒。
一份。希腊语klēros意思是说“份额”,“分配的一份”或指“分派”。从而有了我们使用的“clergy.”一词,就是神职人员。
职任。希腊文是diakonia,“服务”“职务”后来这个词用来指代教会中的“执事”。早期教会中的工人们敏锐地感觉到从事(diakonia)福音工作的责任(徒12:25;20:24;林前16:15;西4:17;提后4:5)。
徒1:18 这人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
【本会注释】
这人…买了一块田。第18,19节可能是作者路加插入到彼得讲论中的一段话;彼得几乎没有必要给那一百二十人讲述关于犹大之死的详细情况。我们不必因此说法而认为路加相信犹大在死之前购买了这块“血田”。犹大用那些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的钱买了这块血田,犹大死后葬在这块血田里,这乃是对他罪恶行径的报酬。马太的记载清楚直接:当犹大看见耶稣已经定了罪并且要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且耶稣也没有作任何努力来拯救自己,犹大就为自己的叛逆行为感到懊悔。他把那三十块钱拿回来给祭司长和长老,当时犹大就是与这些人在出卖耶稣的事上讨价还价的,后来犹大出去吊死了。祭司长用犹大归还的三十块钱买了窑户的一块田,在那里堆满了窑厂的废弃物,就在这个地方他们埋葬了犹大。由于这一点,或者是由于这钱是“无辜之人的血”的血价,因而这地方被称为“血田”(见太27:3-10注释;见《历》第七十六章)。马太与路加对这件事的描述只是在修辞上有不同,在实际意义上并没有矛盾:犹大最终获得的报酬就是被埋葬在一片不毛之地,并且声名狼藉。
身子仆倒。有一些证据说明,这几个译词在此处应该理解成“膨胀、肿胀”。然而,由于证据不够充分,以致不能确切取用此种译文。犹大可能是耶稣十二位门徒中个人野心最强的一位,他企图使自己列入心目中耶稣将要在地上建立的国度中,并且要在这个国中取得一个世间的高位。他那可怕的死令人醒目,似乎对于这种野心的悲惨下场有重要意义。犹大不但没有获得世间的高位,就是他背叛基督要获得的位置,反而“身子扑倒”永远灭亡了。
徒1:19 住在耶路撒冷的众人都知道这事,所以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给那块田起名叫亚革大马,就是“血田”的意思。
【本会注释】
众人都知道这事。相当于“这事变得众所周知了”。由于犹大背叛以及自杀的消息传到了国外,这可能影响了耶路撒冷人民对耶稣基督的好感,因为他们将会认为,耶稣就是祭司们阴谋以及他门徒犹大背叛的牺牲品。再者,耶稣被钉十字架的一幕幕景象曾经有许多人亲眼看到(路23:27,35;约19:19,20;《历》第七十八、八十章)。那些在耶稣断气之时,因为大地震而从坟墓中起来的圣徒,在耶稣复活之后他们向许多人显现(太27:52,53;《历》第八十一章)。耶稣基督为拯救罪人所做的牺牲,以及有关的事件并没有秘密的发生;它们没有被隐藏在某个角落(徒26:26)。
起名叫。有人建议这里使用的动词“起名叫”提供了自然证据,说明路加是在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毁之前写了《使徒行传》一书,在被毁事件之后,除了一些极为重要的地方,许多地名都普遍消失了。
按着他们那里的话。直译是“他们那里的方言 [dialektos]”。这一点可以证明,路加的母语并不是亚拉姆语,路加不是犹太人。
亚革大马。按照希腊文对亚拉姆语中chaqel dema '的字译应该是“血田”。传统把它与Hak\k\ ed-Dumm连在一起,是指耶路撒冷以南的欣嫩子谷南岸,那里有不灭的火(见太5:22)。用三十块银子购买的这块田用来埋葬那些没有亲戚和朋友的外乡人(太27:6-10;参亚11:12,13)。
徒1:20 因为诗篇上写着,说:愿他的住处变为荒场,无人在内居住;又说:愿别人得他的职分。
【本会注释】
诗篇上写着说。它与第17节的联系应该予以标注并保留。第18,19节之后,彼得引用了诗69:25(对照七十士译本,有一些变动)和诗109:8(也见七十士译本)。诗69章包括一些对于大卫的敌人之诅咒,但同时也包括关于弥赛亚受难的预言,这一点可以在69:7-21看到。很明显,第25节是对大卫之仇敌的主要诅咒,同时在引申意义上讲也是对弥赛亚之仇敌的诅咒,因此,彼得在这里用来比喻出卖耶稣的犹大。诗109篇也同样是诅咒的话,在措辞上比69篇更为严厉,并且在第8节大卫恳求诅咒所有的敌人年日短少,并且愿别人得其职分(见诗69;109篇注释)。
犹大以及他那可怕的行为,正作为诗篇所描述的配对物,并且他应得的命运也回应了这段经文所描述有关敌人的下场。这是新约圣经里一种频繁的注解,它用来解释并适用旧约圣经(参彼前1:10,11;参申18:15注释)。
这里,彼得引用诗篇上的话并且应用在犹大所买的那块田(见第18节注释),预见那块田将会无人在内居住。
职分。希腊文是episkopē,意思是“监督”,“主管”,“职责”,正确翻译地希伯来文pequddah。这里使用的“职分”一词相当于“监督职位”主教是公元1611年英国教会的管理头衔,那时翻译了金雅各版本英文圣经,从心理上可以理解,当时的英国国教译员曲解了这个希腊词,它本来的意思是“看管”,或者“监督”,一个相当靠后并且更具权力的教会神职意义。对照徒12:4提到的“复活节”,在希腊文中应该是“逾越节”。加尔文派拒绝教会职位中任何大于“长老”权威(希腊文presbuteros),这并没有在英国国教译员1611年的译文中反映出来,尽管它出现在公元1560年的日内瓦圣经中,译文是“监督”。新约圣经中关于希腊文presbuteros,翻译为“长老”,关于episkopos,翻译成“主教”。见本注释第26,38页。在新约圣经中,“长老”一词有时被称为“主教”,就是“监督者”的意思,但仅仅在这段经文中,间接地把使徒职位指代“主教”。因此,这个词的首选意义应该是“主管”或者“职位”。见本册注释第26,38页。
使徒使用诗109:8 作为一个权威,以便选出另一个人来代替犹大死后空缺的使徒位分。
徒1:21 所以,主耶稣在我们中间始终出入的时候,
【本会注释】
在我们中间。使徒彼得描述了作为候选人,要求他们应该具有的资格。耶稣在世上工作期间,这位候选人必须一直同门徒们在一起──从施洗约翰的时候一直到耶稣升天的日子。
出入。希伯来语是指每日的活动,正如耶稣同他的门徒们在一起一样。
徒1:22 就是从约翰施洗起,直到主离开我们被接上升的日子为止,必须从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立一位与我们同作耶稣复活的见证。”
【本会注释】
那常与我们作伴的人中。看起来,在信徒中间有几位具有代替犹大位分的资格,尽管只有其中的一名被选中。
起。比较“起头”(可1:1)。
从施洗约翰起。这即可以指当约翰在旷野传讲并给人施洗的时候,也可以专门指他给耶稣施洗那天。
必须。希腊文是dei,“它是必要的”(参16节)。显然,彼得认为原有的十二位使徒位分应该补齐。使徒们心中肯定有一种概念,继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之后,他们认为十二是一个完全数。事实上,耶稣曾经应许他们十二个荣耀的宝座,在其上审判以色列十二个支派(太19:28),应许教会中十二星的冠冕(启12:10,并且还应许在新耶路撒冷中做城墙的十二个根基,根基上还有十二使徒的名字(启12:14)。耶稣亲自拣选了这十二位门徒,但如今失去了其中一名。彼得这样劝说:这个完全数是有必要的,他们要见证耶稣生活以及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徒面前摆放着艰巨的任务,需要有完全限额的见证人去完成这项任务。
十二这个完全数大约在公元44年由于使徒雅各的殉道而被破坏(徒12:2),但我们在圣经上没有读到任命某人接替雅各。
立一位。希腊文是ginomai,“使成为”。有些人感觉雅各王版本的圣经译者们使用“立一位”似乎过度反映了教会严格管理的原则。这样的设想没有必要,因为那十二位使徒都是由他们的主亲自“按立”的(见可3:14注释;见《历》第三十章),这位被选之人也像十一位使徒一样做福音工作没有什么不合适。
见证。见第8节注释。这重点是指为耶稣已经复活的历史事实作见证(见路24:48注释)。
徒1:23 于是选举两个人,就是那叫做巴撒巴,又称呼犹士都的约瑟,和马提亚。
【本会注释】
选举两个人。希腊文中是estēsan duo;这些词即可以翻译成“他们提出两个人”也可以翻译成“站出来两个人”。按照前一种意思,就意味着众门徒提议约瑟和马提亚作为候选人,也只为这两个人摇签。如果理解为后一种意思,这就意味着当使徒彼得声明代替犹大使徒位分之人应该具备的资格后,他就问众人是否能引见某些人作这职位,这时约瑟和马提亚站了出来。
约瑟。一个极为普通的犹太名字(见创30:24注释)。
巴撒巴。希腊文是barsabas,这是按照亚拉姆语的音译,可能bar shabba'的意思是“安息日之子”,那就是说一个在安息日出生的人;或者是bar saba',意思是“年老之人的儿子”。有些人试图把巴撒巴和巴拿巴看成是一个人,巴拿巴是来自居比路的利未人,后来成为使徒保罗的传道伙伴(徒4:36;9:27;11:22,24),但是关于这种推测根本没有属灵依据。但是巴拿巴有可能是巴撒巴·犹大的弟兄,在徒15:22提到了这一点。
犹士都。一个拉丁昵称。在罗马时代许多犹太人使用这样的名字。
马提亚。大概是马提亚斯的简短写法,这个名字是从希伯来文的Mattithyah,意思是“耶和华的恩赐”而来。除了在徒1:26之外,这个名字就没有在其他地方提起过,并且也没有关于他生涯的可靠记载。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一章12.3;第三章25.6)把他列入那七十个人中,并且提到与他有关的假福音。据说马提亚在埃提阿伯或者在犹大殉道(见本注释第36页)。
徒1:24 众人就祷告说:“主啊,你知道万人的心,求你从这两个人中,指明你所拣选的是谁,叫他得这使徒的位分。这位分犹大已经丢弃,往自己的地方去了。”
【本会注释】
众人就祷告。这该是何种祈祷啊,从一种单纯并坚持不懈的信心中迸发的新的开始。在初期教会的每一次重大时刻,门徒们本能地采用祈祷来解决问题。这不是出于起码的习惯,尽管这种习惯是好的;也不是出于宗教仪式,因为那时祈祷还没有使教会崇拜正式化,而是因为看起来,使徒们藉着祈祷是在与天上的主自然交谈,就像与耶稣在世之时面对面交谈一样。因此祈祷应该属于教会历程的一部分,如今也理应如此。
主啊。由于耶稣曾经教导门徒们要奉他的(耶稣的)名向天父祈求,我们假定这里提到的“主”是指天父。
你知道万人的心。比较撒上16:7;诗139:1-4;约2:25.
指明。那一百二十位门徒用他们最好的判断选出了巴撒巴和马提亚两个人来。现在他们要祈求主从这二人中做最终选择。
徒1:25 -
【本会注释】
位分。原文支持(参本注释第10页)“职位”。
使徒的。使徒们特别注意他们称谓的属灵尊严(见徒1:17注释)。
丢弃。相当于“撇开”,“违反”。
自己的地方。门徒们祈求主拣选一个人代替犹大的位置,就是那位选择叛变,并且在灾难和死亡中找到了“自己的地方”。这样的地方乃属于犹大,也是他自己选择地。许多事情证明耶稣早已预见了犹大的前途(约6:70,71;约13:2,21,26),在十二使徒中没有完全属于犹大的位置。
徒1:26 于是众人为他们摇签,摇出马提亚来;他就和十一个使徒同列。
【本会注释】
为他们摇签。直译是“给[或者向]他们抽签”。这大概有以下两种可能,(1)大伙代表这两个人抽签,或者是(2)这两位候选人自己抽签。不论他们使用了那一种方法,总之选举的结果是摇出了马提亚。犹太人十分熟悉摇签这种圣经旧约时代作决定的标准方法:(1)在希伯来人赎罪日的神圣重大的礼节时为挑选公羊拈阄(利16:5-10);(2)在迦南地为以色列十二支派分地而抓阄(民26:55;书18:10),并且他们流亡多年回国后也同样抓阄(尼10:34;11:1);(3)为不能确定,不能查明的犯罪案例而掣签(书7:14,18;撒上14:41,42);(4)为选择参战的士兵而抓阄(士20:8-10);(5)任命作高位之人(撒上10:19-21);并且(6)为众祭司和利未人分城而拈阄(代上6:54-65)。掣签的方法记载在代上第24至26章。他们认为掣签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耶和华(箴16:33)。士兵们在髑髅地拈阄分耶稣的衣服(太27:35;见约19:23,24注释)。但拈阄选出马提亚这件事乃新约圣经中唯一一个在基督徒中间拈阄的例子。有关今日的基督徒要谨慎去避免依赖这种方,见书7:14;箴16:33注释。
至于书上的记载,使徒彼得提出使用摇签的建议之后,众人没有反驳也没有进行一番讨论就欣然接受了这个主张。书中也显明,五旬节圣灵沛降之后圣灵直接的带领较比摇签更为直接(徒5:3;11:15-18;13:2;16:6-9)。有一个例子是在使徒时代之后,公元599年西班牙的巴塞罗纳会议中,教会在第三教规中制定了选举主教时要拈阄的规定。
和…同列。希腊文sugkatapsēphizomai,其中sun 是指“一起”,kata,是指“望下”,psēphos,指“一个小鹅卵石”即古代选举的一种方法,他们用一枚鹅卵石投射进一口缸里的方法选举。这个词还可译作“被选为”或者“被加入”。
十一个使徒。在世人眼中,马提亚只是得到一个十分微贱的位份,成为一个不久就被逼迫的,由微贱之民组成的小团体的领袖。然而,对于教会中的信徒来说,马提亚被任命的职位对未来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没有任何理由否认马提亚代替空缺之使徒职位的高贵荣誉。如果有人因为圣经中没有提到马提亚后来的工作而争论,那么,他们应该知道圣经上也同样没有记载安得烈、腓力(徒8章所记载的是执事腓利并不是使徒)、多马、巴多罗买、马太、莱斯雅各、奋锐党的西门、以及雅各的儿子犹大后来的工作。
圣经中没有记载门徒们按手在马提亚头上(参徒6:6;13:3)。显然,教会相信在使徒们摇签选举之时,圣灵显出了对马提亚的正式认可。在选举马提亚的事上,我们可以找到初期教会组织的重要证据:(1)信徒们的正式聚会,(2)关于教会事务中一件重要项目的商讨,(3)他们所做的决定和实施。教会已经组织了起来,现在要等待神圣能力的沛降。
有人会把使徒保罗也算为第十二位使徒。尽管保罗一次次提到他是使徒(罗1:1;林前1:1;林后1:1,以及保罗其他的书信中),但他从来没有称自己列入十二使徒当中,也没有被任命列入其中。事实上,保罗知道并且强调这一点的不同(见林前15:5,8)。保罗清楚地说明他所传讲的福音不是从十二使徒领受的(加1:11,12,15-19)。保罗从事一个与十二使徒分开的做工方式(罗15:20,21)。在《早》属灵的恩赐和《述》第十章声明,保罗代替了司提反职位。
提要
1 使徒们被圣灵充满并且讲说各种各样的语言,有些人羡慕钦佩,有些人嘲笑讥诮。14 使徒彼得证明,使徒们讲说各种方言乃是由于圣灵的大能,他也证明耶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升到了天上,也正是耶稣使同样的圣灵倾降,彼得也说明耶稣就是弥赛亚,通过他所施行的各样神迹、奇事可以证明他就是上帝,他按着父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37 彼得为许多悔改之人施洗。41然后这些悔改受了洗的信徒虔诚、慷慨地在一起彼此相交:使徒们行了许多奇事神迹,主也将得就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圣灵降临
徒2:1 五旬节到了,门徒都聚集在一处。
【本会提要】
日子(中文和合本无此词)。犹太律法师权威允许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花一天时间来庆祝五旬节,然而,散步在各地的犹太人可以花两天时间庆祝。
五旬节。希腊文pentēkostēs,来自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第五十”,这说明从无酵节开始到献禾捆为摇祭那日(七七节,或五旬节)共五十天。这个希腊字第一次表达希伯来七七节的知名用法出现在托庇特书2:1(此书大约写于公元前200年,以及马加比后书12:32),说明这个希腊字在基督徒时代以先许多年早已在犹太人中间使用了。关于五旬节更详细的讨论以及它在犹太日历中的地位,参出23:16;利23:16注释;参本注释第一册第709页;本注释第二册第106,108页;从复活到升天。以下是一个相关事实的简要以及当时圣灵沛降给他们的一些事情:
五旬节的日期与逾越节的日子相关密切。逾越节在尼散月14日举行。尼散月15日标志着无酵节的开始,16日要将初熟的庄稼(大麦收割)带给祭司在耶和华面前摇一摇(利23:5-11)。从第十六日献禾捆为摇祭那日算起,过七周零一天(第七个安息日的次日),共计五十天,就到了献初熟之庄稼的节日(小麦收割),这个节日也被称为七七节,因为它涉及七个星期(利23:15,16)。也正是这个节期被称为五旬节。
由于在耶稣钉十字架那年,尼散月16日指向了星期日(见太26章附注,注1),从那日起向后推五十天(七周零一天),也就又是一个星期日。然而,圣经并没有由于这个原因而赞成星期日是神圣的(参太28:1注释)。
犹太人一年当中所有的节期当中,五旬节吸引的远方朝圣者数目最多。当时代在初春和晚秋乘船或者陆地旅行的危险(见徒27:9)使许多人不能从国外来参赴逾越节和住棚节。然而,五旬节所处的季节十分有利,在其他任何节期,都不会有像五旬节一样有来自众多国家、民族的代表。也没有任何时辰,可以使圣灵的恩赐产生如此直接、迅速、并深远的果效。再者,奉献的特征也使这个节期充满欢乐的气氛,这些奉献主要是那些和平祭和供奉礼。连饼也是发酵的,标志着一种放松的新灵和守节者共同欢庆佳节时所有的团契。五旬节满有收获节日的气氛。甚至使徒保罗,至少每个人心里偏重于某个节日(罗14:5),在传道旅程时尽管到了亚细亚和希腊也迫切要赶回耶路撒冷庆祝五旬节(徒18:21;20:16)。
古时七七节的每个方面显明一个象征性的意义,以致使如今象征性的工作将要完成。由于这个节期正是庄稼初熟的时日,它应该是第一次从“庄稼已经熟透”的田地里聚敛粮食的场景(出23:16;约4:35)。通过这个节期,纪念他们在埃及为奴的日子,以色列人可以再次体会到他们当年受埃及人的管制,作他们的奴仆(申16:9-12),后来又从埃及的奴隶生活中释放(利23:21)。因此,这时辰正适合上帝的灵大大的沛降;并且“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林后3:17)。圣灵乃是要引领教会明白真理,这真理必叫领受之人得以自由(约8:32)。
回想一些拉比的推断非常有趣,他们计算从第一次逾越节到西乃上颁布律法之间的时间间隔,最终推定上帝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那天(出20:1)就是后来犹太人遵守的五旬节。因为这种记载,人们认为这个节期获得了纪念特征。
五旬节乃是以色列人的一个伟大节期,在这个节期,圣灵沛降给每一个预备好迎接之人,这也使五旬节适合成为一个更伟大的节日。
到了。直译是“实现了”或者是指“填满”。这些词似乎是专门选出来表达他们等待的这个日子一直在进行的事实。也许这是要指示他们聚集是在一个大清早。
门徒。可能是指那一百二十位门徒,以及其他加入他们行列的信徒。
都聚集。重要的原文证据大概是引用的(参本册注释第10页)“聚集”。这里,作者明显是要说明“他们都聚集在一起”。
然而,尽管希腊原文中没有说到“一起”这个字,但门徒们中间存在的一致性是非常明显的。门徒们曾经因为嫉妒心理,在为被污鬼附身的孩子赶鬼之时显明了他们的失败(可9:14-29;《历》第四十七章),在他们争论谁为大的事上(路22:240),以及在最后逾越节晚餐时,他们拒绝互相洗脚(参约13:3-17;《历》第七十一章),如今,这一切罪性已经因着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楚,基督复活之时的荣耀,以及他们的主被接升天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彻底从他们心中根除了。他们的主在摇捆节那天复活,这就象征基督已经作了初熟的果子。复活后的四十天里,基督不断在门徒中间出现,并且与他们交往。门徒们在耶稣升天后逗留在耶路撒冷,到五旬节已经是十天了,那些日子他们在等待“父的应许”。这个应许会产生什么呢?门徒们十天的等待就是十天的恒切祈祷(徒1:14),处处显明了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团结(《述》第三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立志与他们的主有一种特殊的经历,或者期望他们的主彰显其大能,此种团结一致必能表现出上帝子民的特征。无论是什么干涉这种团结,都必须速速让路撤离,否则将阻碍圣灵的运行,就是那位协助上帝的子民从事福音工作的灵。
也许耶稣与门徒们吃的最后晚餐也是在这间楼上(见路22:11-14),聚集在这里的可能也是同样一批人,耶稣钉十字架之后他们都分散了,耶稣升天之后又是同样一批人返回到这间屋子(见徒1:13注释)。有些人认为门徒们大概是在圣殿的一间屋子里聚集,关于这一点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八卷3.2 [65,66])称为oikoi,意思是“房子”,最初,这种房子可以由许多朋友聚会所用,也可以有一个团体的成员聚集所用。但看起来那时的门徒不可能冒险聚集在像圣殿这种极其公开的场合。
徒2:2 忽然,从天上有响声下来,好象一阵大风吹过,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
【本会提要】
忽然。没有预先的警告,无法预料到。这一百二十位门徒可能没有得到任何关于那为保惠师来临的暗示。
有响声。希腊文是ēchos意思是“声音”或者是“喧闹声”,这也正是英文中“echo”一词的出处。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曾经使用过(路21:25),用它来描述大海中波浪的“咆哮声”,而且希伯来书中也用它(来12:19)来描述西乃山号角的“声音”。
从天上。直译是“从天上出来”,在耶稣受洗的时候,圣灵也正是从这里降下,落在耶稣身上(太3:16;路3:21,22)。
一阵大风。直译是“一阵强烈的大风吹向前方”。注明了它并不是实实在在的风,而是“好像”或者“似乎是”一阵风。经历过这件事的信徒感觉上的印象来说,它应该像一阵风。这个词被翻译成“风”(pnoē)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在这里,以及徒17:25 ,17章中的意思是“气息”。在七十士译本中也使用了同样的意思。路加可能使用了pnoē一词来形容这个具有超自然能力的“一口气”,就是门徒们将要领受的圣灵,这次受圣灵使门徒们回想起当年主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并且对他们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如今门徒们又一次感觉到这种使人畏惧,而且神圣之“气息”的临格。
充满。这个动词没有主动者,不知道是什么充满了他们所坐的屋子,上下文也没有清楚说明这个“充满”是指什么。“它”可能是指“响声”,也可能是指“大风”。然而,许多经文评论员坚持认为“它”指代风,“风”在圣经上是指圣灵(参约3:8)。
他们…的屋子。相当于“整个屋子”,第1节提到他们聚集在“一处”。响声和大风有足够的能力立即充满楼房中每一个缝隙和隐蔽之处。圣灵的沛降也一样充满那些基督徒们聚集的场所。
坐。那天很早的时候(见15节),可能在等待祷告的时辰。
徒2:3 又有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他们各人头上。
【本会提要】
显现出来。门徒们刚刚经历了能听得见的圣灵来临之暗示(见2节);现在他们亲眼目睹了圣灵的到来。
舌头…,分开。说成“分配给他们的舌头”,或者“被分派的舌头”更好。希腊文告知了一个最初如火焰般的形体,将自己分开成为许多小舌头,后来又分别落在等待圣灵降临的信徒身上,大体就是这样一幅图画。这些如同“舌头”一般的形体形容沛降在信徒身上演说的恩赐十分恰当。
火焰。这里并不是说圣灵乃真正的火焰,而是说“如火焰”,那就是说它“类似于火焰”(参“一阵大风”徒2 :2)。在圣经中,神性和火焰经常连用(参出3:2;申5:4;诗50:3;玛3:2),使用这种表达无疑是因为其大能、荣耀、以及像火一样炼净的功效。施洗约翰应许说基督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
落在。希腊文中的动词“落”是指降下,本文中所使用的时态是过去时,它强调这个动作的瞬间性,而不是一个持续性动作。尽管如火焰一般出现的舌头,仅仅在一个很短的时间沛降给信徒们,然而,凡是领受了圣灵并且满有信心的信徒,这圣灵在他们身上所起的果效是一生的。
徒2:4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按着圣灵所赐的口才说起别国的话来。
【本会提要】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这里就是指“父所应许的”灵充满了他们(见徒1:4,5注释),也同样是门徒们十天来恒切祈求等待的结果。耶稣曾经告诉门徒们要祈求圣灵(路11:13)。在基督复活当天的夜间,他“向他们吹了一口气”并且宣告说“你们受圣灵”(约20:22)。深深地充满了他们的内心,并且激起了他们潜在的才能使之成为热切的行动,那应许的圣灵沛降在了他们身上。如今,他们享受了作为先知的体验,可以预言未来,并且藉着圣灵赐他们言语的恩赐说起并非出于人意的话来(参彼后1:21)。
我们不认为这圣灵仅仅沛降给了使徒。本文中使用的措辞,以及上下文都可以使读者相信,当时所有聚集在那里的信徒都被圣灵充满了,妇女也不例外,全部分享了圣灵分配给他们的属灵恩赐。如果这种认识是有误,那么使徒彼得几乎没有必要也不会引用约珥书中预言(徒2:16-18)。
圣灵。在旧约圣经中有许多关于上帝的灵之类的章节(见民24:2;士6:34;撒上.16:13;撒下2.23:2;代下24:20;诗51:11;赛48:16;结11:5;珥2:28,29等)。但是旧约圣经中没有任何圣灵的显现可以与五旬节圣灵的沛降相比:(1)以不会辨认错的圣灵身份,(2)沛降并且充满在场的每个信徒,而且(3)沛降后所起的神奇果效。因此,那天通常被称为教会的生日。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他的出生,他在约旦河受洗并且领受从天而来的圣灵,他被钉十字架,后来有复活升天,这一幕幕伟大景象,一段段崇高的情节乃至关重要,这些乃是救赎计划的逐步演变。然而,五旬节圣灵的沛降是在基督伟大的牺牲被上天接纳,并且与父同坐宝座之后才发生的(见《述》第四章)。藉着那次圣灵的沛降,教会就被赋予了能力,去为基督作成那从来没有试图完成的圣工,就是将那救恩的美好福音传给天下的万民。
这次沛降不仅仅是一次圣灵的“感动”。也不仅仅是圣灵的“一口气”。它这次充满了众门徒,使他们充充满满地拥有圣灵。从那个时刻开始,当时的教会就成了圣灵的工具。在圣经后来的记载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门徒们当年在那个难忘的节期所领受的圣灵消失了。后来一代又一代的基督徒,距离五旬节这种体验越来越远,渐渐地越来越少接受这种神圣的恩赐,最终导致了被道离教。现今的信徒可以得益于早期教会历史中这个严肃真实的事实。
说起别国的话来。或者可以说成“说起不同的语言”,是指不同于他们母语的多国语言。圣灵沛降给门徒之后即刻产生作用。他们没有等待,也没有经过一个学徒的时期;门徒们立即就开始说起别国的话来见证福音。
将讲说外国语言的能力赐给众门徒,乃是一种上天的恩赐,其特殊目的是要叫他们将福音的信息传遍天下。从地的四极前来的朝圣者(见第9-11)聚集在耶路撒冷欢度五旬节。这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见《流散的犹太人》;本注释第五章第59-61页),也许懂得足够的希伯来文来享有圣殿的侍奉之福,然而,他们可能无法克服亚拉姆语的障碍,就是门徒们贯常讲说的语言。为了他们的缘故,也为了使那些藉着门徒而领受福音信息的人群,圣灵使门徒们可以流利地讲说从各地聚集前来之朝圣者的乡谈。这乃是一个不可思议神迹,并且这件事也应验了主最后一个应许(见可16:17注释)。这种恩赐也便利了那天给教会带来的巨大收获(徒2:41),并且在其后的年日也产生了世界范围性的果效。也见徒10:45,46;林前14章注释。
本书的记载并没有明确说明这种说方言的恩赐是持久性的,但我们心中应该明白,圣灵曾经施行过的奇事,在有需要的景况下,他照常可以重新赐给人,做同样的事情(参《述》第四章)。
按着圣灵。圣灵不单单赐给了门徒们讲说别国语言的恩赐,同时也赐给了他们要宣扬的福音信息。他们的讲论直接受圣灵的引导。
所赐的。这里使用的动词,希腊文的时态建议使用“不断赐给”,这就使人心中联想出一幅图画,就是当需要之时圣灵赐给每位演说者当讲的话。很有可能门徒们依次使用不同的语种讲论,使徒彼得面向全体会众的讲道(见14-36节),为众门徒所传讲的信息作了总结。
说起。希腊文是apophtheggomai,“说出来”。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用来形容预言(代上25:1;结13:19;亚10:2)。这里使用它来传达讲论中一个清晰、严肃、有力的思想,以致当天就有3,000人悔改受洗。关于五旬节圣灵沛降与“早雨”的联系见珥2:23注释。
徒2:5 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
【本会提要】
住在耶路撒冷。有些人开始置疑,第9-11节中提到的众多外国人如何“住在”耶路撒冷。有两种解释比较可能。这里提到的犹太人可能来他们父辈的城里作短暂的停留,也许是为了生意;或者是像使徒保罗一样来这里学习(徒22:3),还可能有些人是从活跃的生活中引退了下来。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并非不可以把这里所使用的“住在”理解为暂时的停留。尤其考虑到有些人被称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这个事实(徒2:9),再者,还有一些人被称为“从罗马来的客旅”(10节)。
虔诚的。这个词曾经用来描述西面(路2:25)。这个词的主要意思是慎重,在操作神圣的事情上表现地认真、热诚、虔敬。鉴于这种意义,它可能包括一些改教者,甚至那些生来就是犹太籍之人。这里提到了“从天下各国来”,使包含改教者的推测成为必要。这个词同样在徒8:2再次出现。
从天下各国来。亚基·帕希律二世在他著名的演说中,这次演说抑制了其后的两代人没有发动叛变罗马政府的运动,他这样宣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不包括一部分我们民族的人群”(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6.4 [399]),在雅各灵感的书信中写到“请问住在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雅1:1)。这次犹太人的离散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的严重俘虏:(1)公元前722年,以色列人十个支派全被俘虏到亚述和玛代(王下17:6);(2)公元前605年,犹大支派被俘虏到巴比伦,并且分三次虏获(见代下36:1-21;耶52:1-30;但1:1-7注释);(3)也有大量被马其顿人托勒密·索波虏获到埃及(约瑟夫《犹太掌故》 第十二卷.1.1 [6,7])。除了由于俘虏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之外,还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因为商业活动的诱惑而居住在世界各地。
徒2:6 这声音一响,众人都来聚集,各人听见门徒用众人的乡谈说话,就甚纳闷;
【本会提要】
这声音一响。或作“这噪声刚刚发生”。希腊文称为“噪声”或者“响声”phōnē,它经常被翻译为“声音”。在约3:8,使用了风吹的“响声”来说明圣灵的运行。这里的词有两种均为可能的意思:(1)“天上有响声下来,好像一阵大风吹过”(徒2:2);(2)这声音是由于众门徒讲说各种乡谈而产生(4节)。由于希腊文phōnē(响声)一词是一个单数,看起来这响声更像是指一种神圣的声音,这声音从门徒们聚集的房子里传出去,使外面的人也听见了,但它也可能是指第四节所说的众门徒的声音。
众人。这些人是指那些住在耶路撒冷的群众,尤其也包括那些从外地来的众多来客。
就甚纳闷。希腊文是sugchunō,“一下子倾泻而来”。这个词在《使徒行传》是特有的,共出现了五次。这个词最好翻译成“迷惑的”,或者“使人昏乱的”。这些群众自然会惊讶,当他们聚集到这声音最初传出来的地方时,他们听到众门徒正在用世界各种乡谈讲论。
听见门徒…说话。关于这句话,有时会起疑问,这说方言的恩赐是否赐给了十二位使徒,赐给他们大能讲说其他方言,还是圣灵使凡听见的人有一种明白使徒言语的能力。尽管在后来使徒保罗确实认识到有一种翻方言的恩赐真实存在(见林前12:30;14:13,27),但看起来,五旬节圣灵赐予的恩赐显然是赐给了使徒,因为圣灵沛降的时候如舌头分别落在他们各人头上(见徒2:3,4;《述》第四章;《历》第八十六章)。
乡谈。希腊文是dialektos(见徒1:19注释)。在随后徒2:9-11所列的各类人是指各类语言。可能每位演说者根据他面对的人群说的是一种不同的语言。无疑,后来聚集前来的人群不断走动,直到他们找到了讲说自己方言的那群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同时向多种不同国籍的人宣讲真理。
徒2:7 都惊讶希奇说:“看哪,这说话的不都是加利利人吗?
【本会提要】
都惊讶希奇。这里按希腊文翻译的“惊讶”,直译是“出离某人的能力”,即众人睁大眼睛表示惊讶,这惊讶压倒了那些凡听见方言恩赐之人。比较在可3:21的用法,“他癫狂了”。希腊原文中的“希奇”包括一种延续的概念,是指“正在希奇”并延续,随着众人听到的越多,他们希奇的感觉越是高涨。
加利利人。这种对福音使者的描述可能主要是指十二位使徒,因为他们全部来自加利利(见可3:14注释),如果记载中马提亚也是来自加利利省的话,就更确定了。通常来讲,那一百二十位门徒也有可能,无疑,在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来自加利利省。
“加利利人”这个称号似乎带有一种嘲笑的成分,因为加利利的居民缺乏文化,属于不学无数的小民(见太2:22;4:15;26:73注释;见《历》第二十三章)。因此,他们更加惊讶地发现这些加利利人居然流利地讲说外国的语言。
徒2:8 我们各人,怎么听见他们说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呢?
【本会提要】
我们各人…听见。显然,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陈述,作者收录了下文中列举的许多国家代表们所做的评论。这个事实说明,这些惊讶希奇的听众见证的事实既是对将要传给全世界之福音信息的预先品尝也是一项保证,不论其中包括了多少种语言。
我们生来所用的乡谈。聚集在这里的人虽然是犹太教徒,但许多都是出生在异地他乡,并且在外里长大讲说他们各自出生地的语言。本章下文列出的各个地区显明这位史学家是经过一番训练的,他曾经认真询问有关那些参赴这个重大场合民族,后来他本人至少参加过一次五旬节(徒21:15),因此,作者路加知道在五旬节的季节聚集的这批群众来自何方。作者路加在记载这些地区的名称时,按照了一定的顺序,仿佛他是在心中描绘当时罗马帝国的一个鸟瞰图。以巴勒斯坦为中心,他首先看到了东方、然后按照顺序到了北方、西方、和南方地区。按照这种方法,书中记载的“天下各国”(徒2:5)就是合情合理了。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0页;约7:35;徒6:1)似乎通常分为四个种类。根据作者路加的记载,这些人分别是:(1)来自巴比伦以及其他东方地区的人: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的人;(2)那些来自叙利亚和小亚细亚之人: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细亚、弗吕家和旁非利亚;(3)那些来自北非之人:埃及人、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4)那些来自罗马之人:从罗马来的客旅。因此,这里显明作者列出的众多地区是根据当时人们共知的模式制定的。关于以上记载的各国人民所在的地理位置,参耶稣出生时代的罗马版图;流散的犹太人。
徒2:9 我们帕提亚人、玛代人、以拦人,和住在美索不达米亚、犹太、加帕多家、本都、亚西亚、
【本会提要】
帕提亚人。路加列出的地区表是以东方强大的帕提亚国开始的,由于在一个世纪之前,罗马将军克拉苏败给了帕提亚国,所以当时它依然是罗马政府的首要敌人。它坐落在里海的南岸,从底格里斯河到印度河。他们讲波斯语,也可能讲玛代语。
玛代人。玛代国坐落在里海的西南岸,亚述国的东部地区。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中许多人就曾被虏获到了玛代(见王下17:6)。创10:2;但2:39注释。
以拦人。这些人居住的国家,东邻帕提亚国,北邻玛代国,西邻巴比伦。波斯湾坐落在其南部。见创10:22;斯1:2;但8:2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称以拦人为“波斯人”,但是以拦人使用的语言却不同于波斯。
美索不达米亚…的人。美索不达米亚坐落在“河之间”,就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见创24:10注释)。那里的“居民”所讲的语言可能包括几个语种,他们也许讲几种不同的亚拉姆语(见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见但2:4注释)。
犹太。路加在这里提到犹太而不是想当然地忽略它,令圣经学者感到十分费解,有些人猜想,这可能是在记录印度或者以土买时出了错误。但对于外邦作者路加来说,提及犹太这个词并不以为奇,它是当时历史的焦点。把它也同其他地区一样列出来使这个表更加全面。“犹太”一词可能从广义上讲包括所有的巴勒斯坦人。
加帕多家。由于路加是从东向西记述,他记载的下一个省份就到了加帕多家,这个地区坐落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北。它坐落在今天土耳其的东部,东邻亚美尼亚,北邻黑海(别名“欧克辛”)和本都省,西邻加拉太,南邻保罗的家乡基利家(徒21:39)。这地的人讲哪一种语言尚不清楚。也许它的语言同“以哥念的讲论”相似(徒14:11)。
本都。这个地区坐落在黑海的南岸,加帕多家的北面。同它的邻省一样受罗马的管辖。它的本土语言尚未清楚。
亚细亚。这并不是指现在的亚洲,而是指当时罗马帝国在小亚细亚最西端的一个省份,它包括现今土耳其西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弗所是它的主要城市。在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圣灵曾经阻止他进入这个地区传道。这个地区通常被称为伊奥尼亚,并且居住在那地的人民显然是希腊人。启示录1:4中提到的七封信就是寄给亚细亚省的七个教会的。尽管这里的居民以及以下提到的地区中,大部分人可以明白希腊文,但显然一般人都使用他们当地的乡语谈。
徒2:10 弗吕家、旁非利亚、埃及的人,并靠近古利奈的吕彼亚一带地方的人,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
【本会提要】
弗吕家、旁非利亚。罗马帝国中“亚细亚”南部的两个小区域。
埃及。希伯来人和埃及人之间有超过一千五百多年的仇恨。证明先祖雅各以及他的全家在那里居住过,并且希伯来人为埃及人做过奴隶,后来埃及人上来攻打巴勒斯坦(见王上14:25注释)。在先知耶利米时代,犹大有一批强大的前埃及人党派,在犹大败落在巴比伦人手中之时,有许多犹太人,包括耶利米在内,被这些人虏获到了埃及(耶42:13 至43:7)。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托勒密虏获到埃及,还有其他一些犹太人是在马加比人抵抗塞硫古王时入境埃及。在路加时代,亚历山大城中三分之一的人口是犹太人,并且有他们自己的族长统治管理(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7])。整个国家都是希腊风格,但当地通用的语言是埃及古语科普特语,古埃及人大都书写希腊字母,后来发展成这种语言,它受现代希腊语(简化的埃及文字)的影响,后而更改。
吕彼亚。古代使用这个名字代表整个以知的非洲,可能惟独埃及除外,但这里可以理解为它大概是指今天利比亚所包括的所有领土,坐落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利奈城是其首要城市。它拥有颇具有希腊风格的文化,但其中居住着大批犹太侨民,这主要是因为托勒密一世从巴勒斯坦移送犹太人所致(约瑟夫《驳亚匹温》第二章.4 [44])。古利奈的西门就是来自这里,就是替耶稣背十字架的那位(太27:32),也正是从这里,有许多心存福音工作之人到叙利亚的安提阿传讲这信息,他们的工作取得了成效,以致巴拿巴和大数城的扫罗前来帮助他们(徒11:19-26)。见创10:13注释。
从罗马来的客旅。这个词的希腊文epidēmountes Rhōmaioi,“逗留在这里的罗马人”。其中Rhōmaioi 通常的意思是“罗马公民”而不是“罗马的居住者”。因此,这里所使用的“罗马来的客旅”,可能是指那些寄居在罗马的犹太人,或者是指罗马犹太人暂时寄居在耶路撒冷。当罗马将军瓦如斯批准他们派大使到罗马时,在罗马已经有许多犹太人,罗马城中这五十位大使连接着超过8000名的犹太居民(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七章11.1)。公元19年,罗马皇帝提比留把犹太人从意大利驱逐出境。那次法令一定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驱逐,另寻避难之所,自然,他们大都返回了家乡巴勒斯坦。提比留后来撤回了这个法令,但是还有许多犹太人依然逗留在耶路撒冷,并未返回罗马(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5,66页)。
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这些词可能是指上文提到过的所有国民,或者使其读起来就像注释,尤其强调了在这个从世界各地聚集来的崇拜者中,那些罗马的改教者。
作者路加作为外邦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64页),他写信给外邦的提阿非罗(见路1:3注释),自然应该提到从罗马帝国的首府前来的访问者。关于“进犹太教的人”见太23:15注释。
徒2:11 革哩底和阿拉伯人,都听见他们用我们的乡谈,讲说上帝的大作为。”
【本会提要】
革哩底和阿拉伯人。这两个地方名似乎是被添加在前面的名单后面的,这曾被当作证明路加写作之真实性的证据。路加仿佛是在汇报这件事乃某个目击证人非正式地告诉了他。革哩底岛在希腊的南边,在其中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交界,它乃是众多犹太人的家庭所在地。
通过对以上徒2:9-11提及的国家之研究,显明有许多国家被落记了,但主要的国家都包括在内。这一点可以更深一步证明,作者路加并没有亲自创造一个国家表,而是通过询问那些见证五旬节神迹之人获知。然而,路加在这里详细记载的国家表,不能视为是一个包括所有在耶路撒冷之人的确切目录。它更是企图表达门徒们宣讲的对象乃是一批四海为家之特征的人,并且说明,对这些人讲话就需要使用他们各自讲说多种语言。
上帝的大作为。相当于“伟大的事情”,或者“上帝的权威和力量”。这个术语包含上帝的旨意,就是遍及于耶稣基督在地上的生活和工作而显明的旨意。
徒2:12 众人就都惊讶猜疑,彼此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本会提要】
惊讶。见第7节注释。
猜疑。希腊文是diaporeō,“困惑”。路加是新约圣经中唯一使用这个词的作者。
这是什么意思呢?。凡听见的人都的的确确由于这种现象而大惑不解,并且全都在兴奋地讨论其意义。
徒2:13 还有人讥诮说:他们无非是新酒灌满了。
【本会提要】
还有人。希腊文是heteroi,“其他种类的人”,并不是alloi,“同种类的其他人”。这说明在第5-12节记载的人中,有一班反对他们的演说者。也许这些heteroi天生居住在耶路撒冷,或者巴勒斯坦,他们丝毫不明白门徒们被圣灵充满后使用的各种语言。他们大概受了大量谣传关于诽谤基督之事的影响。犹太人把我们的主所施行众多神迹的能力归功于鬼王(路11:15),并且非斯都听完使徒保罗的讲论之后,他说保罗癫狂了(徒26:24)。当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犹太的祭司们嘲笑主(太27:41-43),并且如今他们还试图煽动谣言来解释这种说方言的神迹,惟恐削弱了他们在人们中间的神圣的地位(参《述》第四章)。
新酒。希腊文是gleukos,“甜酒”不是“新酒”,由于五旬节是在六月份,而新鲜的葡萄直到八月份才成熟。显然,这里所谈到的只是一种醉人的饮料。从这批嘲笑者的谴责中我们可以得知,被圣灵充满的门徒们在举止和言谈中有一种另人兴奋的要素。确实如此,如果他们以一种完全镇静,或者随便、自然的举止讲说乡谈的话,那会令人感觉十分奇怪。上帝大能的灵在他们身上,他们谈论的主旨有一种广阔的含义。
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
徒2:14 彼得和十一个使徒站起,高声说:“犹太人和一切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这件事你们当知道,也当侧耳听我的话。
【本会提要】
彼得。在使徒彼得否认基督之后的几周时间里,他的品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他真正的悔改了。他的心窍由基督的指教而开启,可以明白圣经(路24:45)。圣灵赋予了彼得属灵的洞察力和大能。结果,彼得坚定地站起来成为信徒中间一名神圣的领袖。原来半信半疑,如今深信不疑;原来心存恐惧,如今放胆传扬;原来言语草率,如今在传扬福音的工作上作出详细、理由充分的演说。那些有关基督的预言清晰、有条理地阐述明白了。这里就是一个不言自明的真实证据。没有哪个故事家像路加那样敢于展示彼得在品格上翻天覆地的变化。
和十一个使徒。使徒彼得并没有孤立地讲话。他代表他的弟兄们站起来演说。众使徒都各自向不同的国家,讲说不同语言的群体传扬了福音。但彼得向全体群众讲说,并且结束了这次重大的布道聚会。“十一个使徒”显明它包括马提亚在内,因而说明他很快就开始尽作为一名使徒的职责。
站起。尽管这种表达在七十士译本以及古希腊文中都有记载,但它仍然属于希伯来文(创21:16;27:38),这里使用“站起”是要说明声音响亮,高声说给在场的群众。对于彼得来说,面对人数如此众多的群众有必要站起来以致使大家都能听见。
高声说。希腊文是apophtheggomai意思是“说出来”(参第4节注释)。使用这个字可以深刻说明使徒是藉着圣灵的恩赐而传扬真理。使徒彼得不是仅仅在“说”;他乃是在藉着圣灵的大能“说出来”真理信息。
犹太人。第14节这一部分照字面意义读是这样,“犹太人哪,以及一切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人哪”。显然,使徒彼得首先向当地犹太人说话(见13节),与第5-11节提到那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区分开了。
住在耶路撒冷的人。这句话也可能是指当地耶路撒冷人,他们的家就在那城。然而,彼得的话在这里是面向全体群众,从第22节可以看明,使徒终归是说给在场的所有听众。
侧耳听我的话。直译是“倾听”。这是另一个希伯来语法点,大概可以说明彼得的演说使用了亚拉姆语。关于这一点存在分歧,因为许多希伯来语法点遗留在了希腊文的七十士译本中,并且这些引用的经文也来自七十士译本。
徒2:15 你们想这些人是醉了;其实不是醉了,因为时候刚到巳初。
【本会提要】
其实不是醉了。使徒彼得吸引了听众的常识。当他们虔诚地度过了一整夜,当所有正派的犹太人禁食之时,门徒们真的会在五旬节的清早喝地酩酊大醉吗?“醉了的人是在夜间醉”(帖前5:7)。如果人在“清早起来追求浓酒,留连到深夜,甚至因酒发烧”,这乃是一个极端粗俗的标记(赛5:11;参传10:16,17)。按照圣经出16:8节对以色列传统的记载,犹太人习惯在早晨吃面包,晚上吃肉食;对于习惯好一些的犹太人白天并不喝酒,直到天晚了才可能喝。
你们想。群众中有些人说门徒们是醉了,这里彼得机智地应付这些人无理的谴责,并且指明这些人理解错了,而没有明明说出他们事实上是对门徒们恶毒的指责。
巳初。巳初大概是上午9:00钟。关于新约圣经中如何计算时辰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见太27:45。巳初正是晨祷的时候。
徒2:16 这正是先知约珥所说的:
【本会提要】
这正是。使徒彼得采用胆怯的步骤进入他要宣讲的主题。他大胆地证明五旬节圣灵沛降就正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彼得可以这样做,因为他曾经受教与基督,并且如今他已被圣灵大大感动传扬这真理。在这种双重带领之下,他开始了自己生平第一次在公众面前的讲论,向他们阐述了弥赛亚在地上的生活和所行之事,一直说到了基督的复活。下文中的详细地证明了在使徒身上新发现的做工大能。
先知约珥。使徒彼得没有引用耶稣的话,因为人们对主存在争论。他首先使用听众所相信的旧约圣经中的章节,使其支持他们看到的现象并且为此作见证。这抓住了听众的注意力,有助于他们接受彼得的论证,并且预备他们的心在下文中也接受基督。有些人认为圣经中的约珥书算是最古老的预言书了(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0,21页)。在以“主大而明显的日子”要到来的主题下,约珥招呼以色列人要悔改,并且应许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圣灵要沛降,关于这一点约珥只说到“以后”(见珥2:28-32注释;见本注释第四册第937,938页)。旧约圣经中,那些虔诚的人们迫切期待圣灵沛降之应许(见徒2:3注释)。徒2:17-21节是引用的珥2:28-32,与七十士译本颇为相似。
徒2:17 上帝说:在末后的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凡有血气的。你们的儿女要说预言;你们的少年人要见异象;老年人要做异梦。
【本会提要】
以后。(按:在本节中无此词,在珥2:28中有此词)关于这一点,推论如下:约珥先知所说的将来就是现在的使徒时代。听者都亲眼见证了预言的应验。
在末后的日子。见珥2:28注释;参赛2:2注释。
上帝说。这几个字在约珥书中并没有提到。这是彼得为了说教目的而插入的。并且说明下文的应许乃是出自上帝之口,也是由上帝亲自赐予。
我的灵。见徒3:19注释。
浇灌凡有血气的。那是指圣灵沛降在所有人身上,以神圣的大能代替担当人性的软弱。这种恩赐并非仅仅局限于犹太人,也没有阶级、性别的限制,但在那个时代,对彼得来说,他无疑是指“浇灌”他们的同胞,同族之人。
要说预言。使徒彼得应用圣经约珥书的预言来说明五旬节圣灵沛降的经历,似乎把讲说方言的恩赐与这则预言联系了起来(见珥2:28注释)。这则预言也说明,不论是男是女都拥有这些圣灵的恩赐。关于这些预言的应验,路加在以下章节中给予了记述,徒9:10-16;11:27,28;13:1-3;16:6,7;18:9,10;21:9-11;22:17,18;27:10,22-25。也见路2:36注释。在上帝众仆人成功的福音活动中,尤其是在各个紧要关头,圣灵的恩赐不断向他们展示。
你们的少年人。一次次显明,当人在年轻的时候有,他们有理想和精力而且可以预先了解并尝试表面上似乎不可能的事情。似乎大部分,大概是所有耶稣的门徒全是年轻人。大部分宗教运动,以及许多政治和公民的事业都是有年轻人在着手创建。
见异象。关于“异象”和“异梦”的讨论,见民12:6;撒上3:1注释。少年人要见圣灵启示的异象,是有关激励并教导目前以及未来的异象。
老年人。在圣经约珥书中,先提到了老年人,后提到“少年人”。
异梦。即在睡觉时收到启示,它和所说的“异象”形成对照,一般异象是指眼睛看到的启示。
徒2:18 在那些日子,我要将我的灵浇灌我的仆人和使女,他们就要说预言。
【本会提要】
我的仆人和使女。这句话引用的章节(珥2:29),仅仅说到“仆人”或者称为“奴仆”,在希伯来文和七十士译本中都是如此。这里清楚说明,上帝的灵不是专为在高位,以及有大权之人保留,即使是社会最底层的男女,也一样可以领受上帝的灵(见珥2:28注释)。然而,根据本章中这段话的前后关系,使徒彼得似乎在引申这些话的含义。在第17节他说到,“你们的儿子们”,“你们的女儿们”,“你们的少年人”,“你们的老年人”。然后,在18节的开头彼得又把旧约圣经的经文,做了微妙的变动。使徒彼得所讲论的这句话,直译是“并且要确实沛降在我的仆人和我的使女身上”。对照所引用的旧约圣经,彼得的话中添加了“确实”和“我的”,可以暗示,使徒彼得在这里强调“仆人”和“使女”,并不是在一一罗列上帝的灵都会降在什么样的人身上,而是在总结都有什么样的人,已经领受了上帝的圣灵。你们的儿子们,你们的女儿们,少年人,以及老年人,这乃是指所有的以色列人(见17节注释),要成为上帝的仆人和使女,上帝的真仆人。
在那些日子。那是指“在末后的日子”(17节)。
我的灵。见徒3:19注释。
要说预言。见17节注释。这里所使用的这些词并没有在珥l2:29相应的段落中出现。
徒2:19 在天上、我要显出奇事;在地下、我要显出神迹;有血,有火,有烟雾。
【本会提要】
我要显出。直译是“我要给”。
奇事。希腊文是terata,意思是“征兆”,“神迹”(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
在天上。在使徒彼得心中,直接应用这个预言乃是从天而来的圣灵恩赐。然而,这里引用的经文也同样是指末后将要发生的重大事件(见20节注释)。
神迹。希腊原文是sēmeia,意思是“迹象、征兆”,“奇观、奇事”。这个词以及其相同的意义,并没有在希伯来文以及七十士译本的约珥书中出现,在新约圣经中却频繁出现terata(见上文中的“奇事”),并且总是以复数出现(约4:48;徒4:30;罗15:19等)。
在地下。这里使徒彼得直接使用了另一种说话方式,但是正如以下的经文所显示的一样,它真正的意义要在末后的日子显明。在约珥书中即不是在“天上”,也不是在“地下”,用法不同;这些词乃是彼得在演说中加进去的,为了加重“天”与“地”的对比。
有血。“血”,“火”,以及“烟雾”,都是指可怕战争所伴随的产物。
雾。这里遵照七十士译本的理解。约珥书的希伯来原文是“柱”(按:请对照珥2:30)
徒2:20 日头要变为黑暗,月亮要变为血;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
【本会提要】
日头。关于这些神迹具体的实现,可以见珥2:10;太24:29注释。
以前。这表明这些神迹奇事先于“主的日子”,并且他们也不属于那日子的一部分。
大而明显。希腊原文是epiphanēs,“显明”,“突出的”,或者“光荣显赫的”。然而,希伯来文的约珥书2:31,直译是“可怕的”,“光亮的”,“辉煌的”。
这里使用的“大而明显的日子”与七十士译本吻合,但徒2:20的最后一部分说到“这都在主大而明显的日子未到以前”(修订标准版)。
主…的日子。见赛13:6;珥1:15;2:1注释。那日对上帝的敌人将可怕至极(珥2:1,2;摩5:18-20;启6:15-17等),但对那些迎候主的人来说,却是欢乐的日子(赛25:9;珥2:32)。
徒2:21 到那时候,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本会提要】
凡。这首先关系到彼得面对的听众,但是,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全部人类,并且强调福音信息的广泛性。
求告。“求告主名”是一个普通的希伯来词语,它总是与那些敬畏上帝之人联系在一起见创12:8;创4:26。路加和保罗在他们的书信中都使用这种措辞(徒7:59;9:14;22:16;罗10:12;林前1:2)。在本书中,它也使用权力低的人向权力较高之法庭求告的意思(徒11,12,21,25章)。
此种信心的祈祷,将会使人在耶和华大而可畏的日子,获得一种镇静、平安的灵。并且,一切本着诚挚的心呼吁主名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他们都要找到救恩的道路,这一点千真万确,徒4:12。
使徒彼得提出了伟大的结论,说明耶稣就是主,就是基督,见徒2:36。他还引用了旧约圣经中的预言,说到了Yahweh,就是耶和华的意思(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72,173页),并且把这个称号用来形容耶稣。也把Kurios,“主”,在七十士译本中用来指耶和华,彼得用这个称呼来表达已经复活升天的主。这乃是大胆的一步。它显明了,对于耶稣基督神性的坚信,乃是使徒彼得思想以及教义的要旨。
“名”这个字在《使徒行传》中频繁出现,用来与主的相联系,这就形成了一个主题。主的名对于上帝的门徒来说,成了一个表号,说明主荣耀的品行和无限的大能,正是因着这名,他们走遍了巴勒斯坦。
就必得救。这句话有双重的含义──使地上的人从罪中获救,从上帝的审判中获救。关于判决,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许多基督徒顺从了耶稣在太24:15-20所说的警告,他们在耶路撒冷被毁灭的时候,安然脱离了罗马人的手(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三章5.3;见太24:16注释)。至于我们现时代的信徒,真正的基督徒要天天跟从主,相信耶稣为我们的救赎主,也坚信他就是要来的君王,这样等到末日大艰难来到的时候就必得救。然而,使徒彼得使用这句话,主要是指罪人能够从罪中得释放,获得救恩。
徒2:22 “以色列人哪,请听我的话:上帝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在你们中间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将他证明出来,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本会提要】
以色列人。直译是“以色列的众人”。“以色列”这个词暗示一种立约的关系(见创32:28注释)。
请听我的话。这是一句引人注意的话,标志着彼得演说的一个分界线。彼得的讲述以先知预言作为背景,现在要开始他演说的主要题旨,就是那位耶稣所具有的神性。
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安在上面一个牌子写下耶稣的称呼,称呼的第一部分就是这几个字(参约19:19)。七周之后,这个名字用来引荐他,彼得称呼他“主基督”(徒2:36)。彼得使用这个名字并非是在不经意之时说出来的。
彼得在开始他演讲的论据前,首先提到为人子的耶稣,就是那位住在并且行事为人在他们中间的一个人,他的事迹众所周知,耶稣在世上的生活和工作也证明了彼得将要宣讲关于他生平的一切事迹。
将他证明出来。即将上帝承认出来,使人公认他的存在。
在你们中间。相当于“到你们那里”。
施行异能、奇事、神迹。关于“异能”,直译是“大能”或者“强大的工”。“奇事”和“神迹”可以回到先知约珥的话,第19节引用了这些词。这三个词是同义字,它们表达了同样事实的不同方面,不是对基督的事迹进行谨慎的分类。
上帝藉着。彼得视耶稣所行的神迹奇事乃是借助于父上帝的大能,并且有父批准。
你们自己。在场的听众无法对彼得的陈述起争论,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都完全属实,彼得的论述建立在耶稣在他们中间的所作所为。
徒2:23 他既按着上帝的定旨先见被交与人,你们就藉着无法之人的手,把他钉在十字架上杀了。
【本会提要】
他。这个字直译是“这个人”,就是指拿撒勒人耶稣(22节)。
被交。即耶稣基督被他的门徒犹大出卖。为了给撒旦以及他政党中所有恶使者机会来充分体现其邪恶,上帝允许许多事情发生,这些事情往往是与上帝的最终意图背道而驰。然而,由于上帝超自然的无限智慧,他支配着一切,使其最终用来彰显他的荣耀。
定旨。彼得的属灵眼光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他现在从上帝的先见之明以及耶稣基督悲惨的牺牲中(参徒1:16),可以看明上帝旨意的作为。见赛53:10注释;参路22:22。
你们就藉着。原文证据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这些词的删节。
无法之人的手。直译是“藉着非法[之人]的手”。
把…钉在十字架上杀了。直译是“被钉[在十字架上]并且杀害了”。这里,彼得说明这些听众在钉死他的主一事上是有罪的。彼得的这个真实结论乃是一个可怕的控告(第36节)。
徒2:24 上帝却将死的痛苦解释了,叫他复活,因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
【本会提要】
上帝,…叫他复活。大概关于耶稣复活的事已经在这些人中传开,并且犹太的祭司和长老贿赂兵丁,吩咐他们捏造谎言,这记录在太28:11-15。但这是耶稣的门徒第一次在公众场合见证他的复活。
痛苦。直译是“分娩剧痛”。“痛苦”一词与太24:8中的“灾难”相同。
不能被死拘禁。彼得对于主不能被死亡拘禁一事的深信不疑,部分取决于他所引用的预言,记载在第25-28,这里预言弥赛亚战胜死亡。然而,还有其他一些原因:(1)基督是无罪的(约8:46;彼前2:22;见太4:1-11注释;见约1章附注)──死亡不能拘禁这位无罪的主;(2)生命的赐予者不能被死亡拘禁(约5:26;10:17,18)。
徒2:25 大卫指着他说:我看见主常在我眼前;他在我右边,叫我不至于摇动。
【本会提要】
指着他。如果没有这里的解释,诗16篇可能单单指大卫王从敌人手中蒙拯救所获得的希望。基督复活的事实给予预言一个新的意义,使它们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意义,若没有基督复活这预言的意义总是不完整。
我看见。这句话也可译为“我在我自己面前看到”。
主。这里是指父上帝。
在我右边。这句话可以想像成一个战争的场面,在战争中,一名战士站在他朋友的右边,保护他的朋友免受敌人的袭击。它也同样代表一名站在受保护之人旁边的保护者。这种引用强调父上帝对儿子可靠的支持。
徒2:26 所以,我心里欢喜,我的灵(原文作舌)快乐;并且我的肉身要安居在指望中。
【本会提要】
我心里欢喜。与上帝的合一乃是最大之喜乐的源头。
我的灵(原文作舌)。见诗16:9注释。
我的肉身。即“我的身体”。
要安居。直译是“要居住”或作“要像居住在帐篷里一样”(见彼后1:13,14注释)。希伯来文圣经中诗篇16篇说到大卫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安全感,但彼得把诗人的这句话应用于基督的复活。
徒2:27 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也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本会提要】
我的灵魂。见诗16:10;太10:28注释。
阴间。希腊文是hadēs,“坟墓”(见诗16:10;太11:23注释)。耶稣基督的死是真正的死,但是他的复活使他战胜了死亡,死亡不能拘禁他,他为每个人尝了死味(来2:9)。
圣者。希腊文是hosios,“纯洁完美”,“虔诚”,“圣洁”。这个词传达了个人的虔诚和圣洁(来7:26;启15:4),因此它不同于希腊文中的hagios,这个词是讲神圣化(见可1:24)。见诗篇36篇附注。
朽坏。本节中从希伯来文中引用的词是shachath,“深渊”,就是指“坟墓”(见诗16:10注释)。路加肯定是遵循希腊文版的七十子旧约圣经中诗16:10,那里翻译为“朽坏”。
徒2:28 你已将生命的道路指示我,必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得着满足的快乐。
【本会提要】
生命的道路。这一点与七十士译本相符,它也是对希伯来圣经经文的透彻描写(见诗16:11注释)。
快乐。希腊文是euphrosunē,“心情舒畅”,“欢喜”,“喜悦”。
叫我因见你的面(或作:叫我在你面前)。即上帝的面容,他的临格就是欢乐与喜悦的泉源。
徒2:29 “弟兄们!先祖大卫的事,我可以明明的对你们说:他死了,也葬埋了,并且他的坟墓直到今日还在我们这里。
【本会提要】
弟兄们。直译是“人们、众弟兄们”。彼得仍然保持他劝说性的措辞。
我可以明明地对你们说。相当于“我自由地对你们说是可允许的”。这里使徒所说的话与大卫王的死以及埋葬并不相冲突。因此,彼得在这里引用此预言是有其他的用途。
先祖。这个词最初的意义是指一个家族或者王朝的创始人。在新约圣经中,它也指雅各的十二个儿子(徒7:8)并且也指先祖亚伯拉罕(来7:4)。
他的坟墓。大卫王死后,人民将他埋葬在耶路撒冷,就是圣经上常说的“大卫的城”(见王上2:10;3:1注释)。
徒2:30 大卫既是先知,又晓得上帝曾向他起誓,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
【本会提要】
既是先知。这乃对大卫王的一种不经常使用的描述,但这种描述属实,因为诗篇所说的话超出了大卫王个人的经历,那些话就是指着弥赛亚的预言。
上帝曾向他起誓。见撒下7:12-14,16注释。这里提到的誓言记载于诗132:11,就是彼得所引用的话。
从他的后裔中。原文证据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句子的删节“要从他的后裔中立一位坐在他的宝座上”,因而,这段话应该是“上帝向他起誓,要从他所生的人中间兴起一位坐在宝座上”。这样就更接近诗132:11。
徒2:31 就预先看明这事,讲论基督复活说: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他的肉身也不见朽坏。
【本会提要】
预先看明这事。这一点说明大卫以先见的眼光预先看明了这事,但并不是说他自己能明白这个预言是指着弥赛亚复活而说的(见彼前1:11)。
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原文证据更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说法,“他没有被阴间”,而不是“他的灵魂不撇在阴间”,见第27节关于“阴间”以及“朽坏”注释;关于“灵魂”的解释见诗16:10;太10:28注释。
徒2:32 这耶稣,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我们都为这事作见证。
【本会提要】
这耶稣。即拿撒勒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那位,见22,23节。
上帝已经叫他复活了。由于父上帝对基督的召唤,他就从死里复活了,父任命天使来地上唤醒他牺牲的儿子(太28:2-6;罗8:11;《历》第八十一章)。
见证。见徒1:8,22注释。
徒2:33 他既被上帝的右手高举(或作:他既高举在上帝的右边),又从父受了所应许的圣灵,就把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浇灌下来。
【本会提要】
被上帝的右手(或作:在上帝的右边)。这样的位置乃是一种荣誉(见太20:21;25:33),并且也用来描述耶稣基督的荣耀(可26:64;来1:3;参徒2:34)。
高举。见约1:1-3,14注释;见约1章附注。
所应许的圣灵。见约14:16,26;15:26注释。
浇灌。相当于“不断倒出”。
徒2:34 大卫并没有升到天上,但自己说:主对我主说:你坐在我的右边,
【本会提要】
没有升到天上。相当于“没有上升”。彼得的演说十分清晰。大卫已经死了并且也埋葬了(见29节注释)。因此,圣经诗16:10的陈述“因你必不将我的灵魂撇在阴间”(见徒2:27注释),不指代大卫王。这里也说明彼得相信人死后不会升到天上(参帖前4:14-17;见撒下12:23;22:6;伯7:9注释)。
自己说。这里彼得引用了诗110:1。在新约圣经中有多处引用这段诗篇(见太22:44;林前15:25;来1:13;5:6;来7:17,21;来10:13)。犹太人视这段诗篇乃与弥赛亚有关,耶稣在世时解释了这段话(太22:41-46)。见诗110:1注释。
主。根据诗篇上下文的证据表明这里的“主”是指父上帝(见诗110:1注释)。
我主。根据诗篇上下文表明这个词指基督(见诗110:1)。
你坐在我的右边。这些话表明了父上帝对基督工作的赞誉,而且这个位置乃惟独为基督预备(见弗1:20;腓2:10,11).
徒2:35 等我使你仇敌作你的脚凳。
【本会提要】
你仇敌。在与撒旦以及他全体党羽的大斗争中,基督得胜了。最终战胜了邪恶,“尽末了所毁灭的仇敌就是死”(林前15:26)。
脚凳。伟大的君王当权坐在坚实可靠的宝座上,他的脚要踏在脚凳上(见诗99:5注释)。把仇敌置身于可耻的地方,使之作为脚凳乃是彻底胜利的标记(见书10:24注释)。终必有一天基督要制服他一切的仇敌,并且他的国要在无比永远的荣耀中建立(启11:15)。在凯旋的日子,人子基督要把一切执政的、掌权的、有能的都毁灭了,就把国交于父上帝(林前15:24-28)。
徒2:36 “故此,以色列全家当确实的知道,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位耶稣,上帝已经立他为主,为基督了。”
【本会提要】
以色列全家。彼得企图使他的话能超出在他面前的所有听众,以致使其传达到“全”以色列。然而,迄今为止,他的目光明显依然局限犹太民族,并且其他的门徒也持相同的观点。这一点在彼得为哥尼流传讲福音并为他举行洗礼的经历上就能看明。见徒10:9-16;11:1-18。
这位耶稣。相当于“这位同样的耶稣”(参22,23节)。
你们钉在十字架上的。这里使用的代名词“你们”(humeis),这个词在希腊文中通常不会出现,它强调了犹太人拒绝基督之态度与父上帝对他独生儿子所做牺牲的赞誉及赏识之间的对比。在希腊文中“钉十字架”一词在本句话的末尾,并且做出了一个最为严肃的结论。使徒彼得公然摆出犹太人的罪。彼得毫不畏缩地坚持说明他们的罪,并且为听众的心田预备了道路。见第37节。
为主,为基督了。这里所使用的“主”反映了第34节引用诗篇中的思想。使用的“基督”印证了耶稣就是犹太人历代以来所盼望的弥赛亚(见诗2:2;太1:1注释)。这句话的原文排列顺序赋含一种说服力,这是英文译文所不能给予的:“上帝既立他为主,也立他为基督了”。
三千人受洗
徒2:37 众人听见这话,觉得扎心,就对彼得和其余的使徒说:“弟兄们,我们当怎样行?”
【本会提要】
众人听见这话。上帝曾经命定,传扬他的话将会使人悔改,对主大有信心,这也是使人悔改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见罗10:17;林前1:21)。
扎心。希腊文是katanussomai,“刺透”,隐喻性的意思是“内心疼痛”。这里指伴随真悔改之人内心深处的悲痛(林后7:9-11)。
使徒。其他使徒一定在彼得旁边,支持拥护他那强有力的福音演说。
弟兄们。门徒们相互称呼的特殊用语(徒1:16),在徒2:29,彼得以同样的用语称呼群众。满有圣灵大能的讲论使听众与使徒意气相投,赞同这样的讲论。
我们当怎样行。深感懊悔之心由衷的呼喊(参徒16:30;22:10)。
徒2:38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
【本会提要】
要悔改。关于这个词的重要性之讨论参太3:2;4:17注释。这也是耶稣命令人传讲的信息(路24:47)。
受洗。见太3:6;可16:16注释。这乃是耶稣留给使徒们大使命中的一个完整部分(太28:19)。
各人。使徒彼得声明没有人可以免除洗礼。尽管这并不是拯救的行为,它却一个外在的标记,说明一个人旧的生命死去在基督里获得新的生命,并且要求人人都要奉行这礼节。
奉耶稣基督的名。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有“奉这个名”,“奉这个名”是指奉耶稣基督的名悔改认罪。此种译文更适合上下文的意思,因为在第36节称耶稣“为主、为基督”。
问题来了,为什么在本节以及徒10:48;19:5,仅仅把耶稣的名用来同洗礼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像太28:19提到的圣父、圣子、圣灵呢?针对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解释。最令人满意的解释是,作者路加在此似乎并不是在记录洗礼的规则,而是要说明使徒彼得的劝告,要使听众甘心乐意悔改、承认自己的罪,认耶稣为基督。有时,基督徒领受洗礼单单说到耶稣基督的名字也是符合逻辑的,他乃是神,再者,这礼节也主要指基督。这在早期基督教文学中曾加以说明,在新约圣经的后半部分也谈到了此事。在《十二使徒遗训》,就是耶稣为十二使徒所留下的教训一书中(7;9),在谈到洗礼之时,既曾单单使用了耶稣的名字,也曾同时使用圣父、圣子、圣灵。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大约公元397年),论证了早期教会对于此事所抱的态度,谈到洗礼的规则,他这样说:“耶稣同时意味着三位一体的圣父和圣灵。如果你说基督,你就指明了父上帝,因为正是圣父膏了他的儿子耶稣,也说到了圣子,就是被膏的那一位,同时指明是藉着圣灵使他受膏”(De Spiritu Sancto第一章3;J. P.米聂版,《拉丁教父学》第十六册,第743栏)。使徒彼得的听众早已经相信了父上帝;事实上,他们真正的试验是,是否接受耶稣为他们历代以来盼望的弥赛亚。
正如耶稣基督所教导的,如今洗礼要“奉这名”,要与耶稣基督保持密切的联系。只要承认他,一切信主之人都可以受洗归入基督。门徒们不久才经历了圣灵所赐的恩赐,如今,他们应该意识到,当年先知施洗约翰指着耶稣所说的预言是什么意思了,“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太3:11)。信徒与他们的主之间这种奥秘的联合,乃是藉着洗礼显明,圣灵可以使之成为现实。
罪。这里所说的“罪”,按照原文证据更赞成翻译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你的罪”。这样就使赦罪成了一个十分个人化的事情(见太1:21;3:6;26:28;路3:3注释)。
所赐的圣灵。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些词是在辩识恩赐,这里可以直接把它说成“圣灵的恩赐”。希腊文是dōrea,“礼物”,它是一个普遍的措辞,并且不同于charisma,这个词应用于更多具体的属灵恩赐(林前12:4)。使徒应许上帝所赐圣灵之临格乃是要让每一位相信基督的人拥有。这里使徒不是在关注圣灵奇妙大能的赠予。
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其蒙福的经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步骤:(1)悔改,(2)受洗归为基督、(3)罪得蒙赦免,(4)领受圣灵。
徒2: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上帝所召来的。”
【本会提要】
这应许。见徒1:4注释。
给你们。这里的“你们”是指那些参与钉主十字架之人。他们的子孙也可以无偿从这项应许中获益(参太27:25)。
一切在远方的人。这里指流迁到各地的犹太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1页),后来使徒曾写信给他们(彼前1:1,20),可能还给那些流迁犹太人所居住的外邦人去了信(参弗2:13,17)。藉着圣灵的感动,彼得可能预见了将来外邦人加入教会的情形(见太28:19)。
主我们的上帝。这里指父上帝,就是犹太人公开承认自己所侍奉的主。
所召来。相当于“召到他跟前”。上帝的呼召乃是面向每一个生灵。人人都有得蒙拯救的机会。对于这个邀请,“被召的人”甚多;然而,被“选上的人”就是那些响应这个呼召之人(参太22:14注释);从最终意义上讲这些就是“被召的人”。关于更多有关内容见罗8:28-30。
徒2:40 彼得还用许多话作见证,劝勉他们说:“你们当救自己脱离这弯曲的世代。”
【本会提要】
许多话。这里作者路加摘要而言了彼得演说的其他部分,仅仅引用了他最后的呼吁(参约21:25注释)。
作见证,劝勉他们。相当于“严肃地声明并不停地劝戒”。
救自己。直译是“使自己得救”。人类根本无法拯救自己;他们得救与否,只有接受或者拒绝上帝为救赎人类所做的预备而决定。
弯曲的世代。相当于“弯弯曲曲、悖谬”,正如路3:5;腓2:15. 比较申32:5注释。
徒2:41 于是领受他话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
【本会提要】
门徒…添了。这些门徒是指那些已经悔改信服基督之人(见徒1:15注释)。
三千。有人这样猜想:因为这次受洗人数众多,所以促使这次施洗只是泼水洗或者洒水洗,不是一一进入水中,全身浸水。这种假想似乎没有必要(见太3:6注释)。在耶路撒冷,以及它的附近有足够的水源可以供大批人群受洗之用,例如在耶路撒冷城的毕士大池(见约5:2注释),西罗亚池(见约9:7注释),以及所罗门池。再者,我们不必认为执行这个礼节仅仅局限于那十二位使徒。本书后来的几章中显明,有许多皈依者是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他们也参加了这次的节日庆祝(徒6:1)而且还有少数皈依者是当地管理的阶层(徒4:1)。这些皈依者中有些人返回了他们出发的城市,可能成为今天我们不曾知道的,许多地方教会的创始人,例如大马色、亚历山大、甚至罗马城。
人。希腊原文是psuchai,“灵魂”,在这里使用是指“人”,正如徒2:43;3:23;罗13:1等;见太10:28注释。
徒2:42 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训,彼此交接,擘饼,祈祷。
【本会提要】
恒心遵守。希腊文是proskartereō,“坚持”,“不断地注意”。这里就不再单单指五旬节那天,它包括这些信徒在日后的生活中所具备的品行(见徒3:1注释)。
教训。即“教导”。新受洗不久的基督徒听到了彼得的讲论,并且群众因为语言不同分成的各组,也从使徒们说方言的恩赐中获益。在日后,他们的首要的教诲都要求与耶稣基督有关,更多地讲论基督。所有这些教诲都可能包括在“教训”一词之内。很难相信使徒们已经策划了一些像“宗教信条”一样的教义。
彼此交接。希腊文应该是koinōnia;尽管这个词最常见的译文是“伙伴关系、交情”(林前1:9;腓1:5;3:10;约1:3,6,7等),在林前10:16;林后13:14 中翻译为“共享”,在罗15:26;林后9:13;来13:16中,它是指慈善的捐献。在个词本章中的含义似乎很清楚,它是指发展于使徒与那些新近皈依者之间同作天父儿女的情谊。
擘饼。可能这个礼节同时包括圣餐(见林前10:16)以及通常同在一处之时的用饭(见本册注释第45页;徒2:44,46)。
“擘饼”这个表达,以及同它相似的译文,我们可以在圣经太14:19;15:36;可8:6,19;路24:30,35中读到,其中记述的用饭显然不是庆祝、纪念主设立的晚餐。“擘饼”乃是犹太人普通表达“吃饭”的词。在太26:26;可14:22;路22:19;林前10:16;11:24 中,它专门指圣餐。在徒2:42,46;20:7,11 大概也是指相同的意思。这里虽然没有提到在擘饼的同时,门徒们也举杯喝葡萄汁,但并不能排除这里纪念主圣餐的可能性。尽管上下文没有证明一个教义性的结论,“擘饼”这种表达法,显然在圣经中许多描述性的宗教活动一连串出现。第41节说到,信徒领受彼得的“话”,随后“受洗”并且加入了教会。因此,我们有宣称这里所说的“擘饼”同样明确指代宗教礼节中的重要程序是合情合理的。见徒20:72;林前11:20,21注释。
祈祷。见徒1:14注释。以下是新作基督徒之人生活中的四项基本要素:(1)众信徒藉着使徒的讲论在真理的知识中成长(2)他们心里愿意与基督联合,并且彼此在素常敬奉以及相互之间的和善与仁慈上加以体现(3)他们参加“擘饼”,可能包括圣餐(4)他们从事祈祷之工,个人和全教会都包括在内。
信徒的共享生活
徒2:43 众人都惧怕;使徒又行了许多奇事神迹。
【本会提要】
惧怕。即众人心中敬畏。
都。相当于“不断”。
众人。信与不信之人一样失去了对主敬畏的心。两个月之前,耶路撒冷城经历了试验的时期。耶稣在地上的服务生涯到了最高潮,公众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他身上。耶稣被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又从死里复活。耶稣的众门徒开始放胆宣讲基督的复活与升天。随后,五旬节圣灵沛降这件非凡的事件就发生了。圣灵沛降给门徒也显明上天悦纳基督的证据。基督徒团体在不信之人中间的影响导致成千的人悔改,受洗归入基督。以上这些就是引起耶路撒冷居民敬畏上帝的众多原因。
许多奇事、神迹。这里提到了更多敬畏的原因。在赐予使徒们大能大力的事上显明了圣灵的帮助,不仅在传福音的事上,同样也藉着施行神迹而显明了,正如耶稣曾经对门徒的应许(见可16:14-18注释)。
行了。相当于“不断地像这样行”。
徒2:44 信的人都在一处,凡物公用;
【本会提要】
在一处。这指代两方面的聚集、联合。即说明众信徒物品聚集在一处,也指他们的心灵合一。
凡物公用。在当时犹太人生活的时代,凡物公用并不以为奇。那些参加一年一度之节期的拜访者,他们的需要常常是由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同胞提供、解决。然而,路加在这里的叙述中显然还提到了更多的奉献。当时的信徒中,有许多失去了职业,教会中就成立了一个新的基督教经济体制。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谓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制度。这制度也许是对约12:6;13:29中所提到的“钱囊”,或者称为公用财物,的延续和扩展。新近皈依基督教会的信徒大概会更为慷慨奉献自己的财物,因为他们刚刚看明基督的爱,以及教会中弟兄姐妹之间都彼此相爱,他们热切盼望自己所信的主耶稣基督将要速速回来(徒1:11)。在向教会奉献捐输自己财物的事上不存在任何强制性行为,完全出于自愿(徒5:4)。这也是耶稣当年所说之话逐字的应验(路12:33),在这种情况下,教会形成了一个行为非常自然的爱心社会,不是依着个人利益以及竞争的律法,乃是靠着同情、怜悯、以及自我牺牲的的律法。上帝的圣灵在此彰显了他的大能,不仅仅是在圣灵所赐予的具体恩赐上得以彰显,而且藉着信徒心中的爱心就能表明。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基督教会中存在多长时间,但是,教会依然利用每次机会向需要之人显明慈善,这一点显而易见。然而,在过此种生活的同时,教会也学习了如何合理地分配财物(帖后3:10;提前5:8,16)。耶路撒冷的教会有许多次是依赖于外邦教会的慷慨捐输,在徒11:29有此类事件的记载。然而,这并不是说它的贫困主要是由于耶路撒冷教会早些年前过度的慈善行为,事实上,这是因为那里的严峻的迫害以及所遭遇的饥荒(见徒11:27-30;罗15:26;林前16:1-3注释)。
徒2:45 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本会提要】
卖了。相当于“在变卖”一个进行的动作,或者指“惯常变卖”。他们变卖自己的各种财产是由于当时特殊的形势,许多人遭遇贫困、不幸,需要大家资助周济。
田产、家业。希腊原文是ktēmata,“财产”,是不动产,例如土地。
物件。希腊原文是huparxeis,“所有物”,是动产,个人财产。
分给。即“分开、划分”,“分发、分配”。他们把各自财务变卖所得的收益聚敛在一起,按个人所需分发。
各人。即教会中的所有信徒。
照各人所需用的。相当于“根据任何一个人所需要的”。这些词暗示出明智的区别对待。教会给予的帮助取决于受助之人的所需程度。这部分工作很快就预备人做系统的服务(见徒6:1-6注释)。
徒2:46 他们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里,且在家中擘饼,存着欢喜、诚实的心用饭,
【本会提要】
天天。新近接受信仰的皈依者不间断地投入教会的公众活动。
同心合意。比较徒1:14注释。
在殿里。可能有些人会认为,那些跟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耶稣的人,就是犹太官长们定罪并制死的耶稣,可能会逃避进圣殿崇拜。然而,他们常常在殿里称颂上帝,即使在五旬节之前也一样进殿(路24:53)。对这些进圣殿崇拜的门徒来说,如今的崇拜要比先前他们不认识耶稣为弥赛亚之时更为宝贵了。藉着这位耶稣,他们真正地学习了认识圣殿中的上帝。看起来似乎非常奇怪,他们居然能在圣殿里敬拜并且讲论。事实上,在后来犹太官长禁止他们如此做了。不难想起圣殿的法庭乃是向一切以色列人开放,只要他们不扰乱其和平安宁即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犹太公会中有一些颇具影响力之人,例如尼哥底母、亚利马太的约瑟(见可15:43),以及迦玛列,事实上这些人都在相信基督的边缘。接下来,因着教会中信徒生活的纯洁以及他们慷慨的施舍奉献,教会新添了许多信徒。至于门徒们,他们并没有认为自己的宗教乃是对犹太教的背叛,而是对犹太教的真正履行。因此,基督徒仍然同他们犹太的同胞们在圣殿里敬拜(徒3:1),不仅仅是出于他们习惯和愿望,也同样是出于内心里希望他们的同胞接受福音。也见徒3:1。
擘饼。见42节注释。
在家中。基督徒在圣殿里敬奉上帝,但他们公众生活的突出特征,彼此擘饼、用饭确是在彼此的家中进行。
用饭。相当于“在吃饭”。显然,擘饼的礼节与当时基督徒每日的生活紧密联结(见徒2:42;林前11:20-22注释)。
欢喜。希腊文是agalliasis,“大悦、欢欣”,“极其喜乐”。他们因为成为基督的门徒而欢欣雀跃。
诚实。希腊原文是aphelotēs,直译是“没有石头”,它是指土壤平滑,但这里是说人们品行的纯朴诚实,纯粹的慈善与高尚。自然,这些品行特征在早期教会的信徒身上表露地十分明显。
徒2:47 赞美上帝,得众民的喜爱。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本会提要】
赞美上帝。作者路加经常使用的词汇(参路2:13,20;19:37;徒3:8,9)。对他们新信仰的喜乐心情自然促使他们赞美天上的父。真正上帝的儿女总是能找到充分的理由赞美称颂他。
喜爱。耶稣在世之时,曾经受许多人的欢迎;如今教会也受到了同样的称赞,大概是因为他们赞美上帝,并且自己慈善的表现所致。
主。教会意识到将如此之多的得救人数加给他们的,不是自己,而全部应该归功于他们的主。
加给。相当于“正渐渐加给”或者“不断加给”,说明在五旬节之后,仍然有人不断加入教会。本书中由“天天”二字加以强调。
得救的人。希腊文是hoi sōzomenoi,意思为“那些得蒙拯救之人”,英文圣经中使用的“要蒙拯救”可能无意中表现了译员个人的神学观点,但在希腊原文中并不包含此种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