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平安夜,圣善夜,
万暗中,光华射,
照着慈母也照着圣婴,
多少慈祥又多少天真,
静享天赐安宁,
静享天赐安宁。
2.平安夜,圣善夜,
牧羊人,在旷野,
忽然看见了天上光华,
听见天军唱哈利路亚,
救主今夜降生,
救主今夜降生。
3.平安夜,圣善夜,
神子爱光皎洁,
救赎宏恩的黎明来到,
圣容焕发出荣光普照,
耶稣我主降生,
耶稣我主降生。
1,Silent night! holy night!
All is calm, all is bright
Round yon virgin mother and Child,
Holy Infant so tender and mild,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sleep in heavenly peace.
2,Silent night! holy night!
Shepherds quake at the sight,
glories stream from heaven afar,
heavenly hosts sing Alleluia;
Christ, the Savior is born,
Christ, the Savior is born.
3,Silent night! holy night!
Son of God, love’s pure light,
Radiant beams from Thy holy face,
with the dawn of redeeming grace,
Jesus, Lord, at Thy birth,
Jesus, Lord, at Thy birth.
Silent Night,Holy Night
穆尔(J.Mohr,1792,12,11-1848,12,4)作词(1818年),格吕伯(F.Gruber,1787,11,25-1863,6,7)作曲(1818年),刘廷芳译(1933年)。
《平安夜》是最负盛名的圣诞歌曲。其八六拍子的优美旋律,既有摇篮曲的特点,又有圆舞曲的风格,给千万人带来平静的心情。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人间的一切都应是美丽圣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善良和谐的。
词作者约瑟夫.穆尔是音乐家莫扎特的同乡,出生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童年时是一个活泼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1815年受封为罗马天主教神父。
1818年圣诞节前夕,在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座新建的小教堂。新到任的穆尔独坐在教堂内,想到圣诞节来临,教堂的风琴却坏了,不能在午夜弥撒时,演奏原定的圣诞音乐,因此他必需写下合适的诗歌作庆典之用。那天下午,他跋踄山谷探访一个工人家庭,他们新生一婴孩,看到他们贫穷的家境,使他联想到救主的诞生。深夜他疲惫地独坐在教堂,远眺窗外,白雪皑皑晖映山壁,从悠静的夜景中,他似乎看到当年救主降世的情景,于是他振笔疾书写下了《平安夜》。翌晨,穆尔就兴冲冲地去找他的好友格吕伯。格吕伯是当地小学的校长,也是教堂的风琴师。他看了诗后,不禁欢呼:“这正是我们一直想要的圣诞诗,愿我们的上帝受赞美!”立刻他脑中涌出了一个美妙的旋律来配合这诗,他们兴奋地练习着,格罗伯用吉他来伴奏,当晚他们的合唱深深地感动了会众。
数月后,邻村的乐师前来修理风琴,修毕请格吕伯试音,格吕伯就奏《平安夜》,乐师为美妙的音乐感动,央求格吕伯给他一份抄本。他带回家乡后,把它当作民谣教孩童们唱。在那村中有一个做手套的商人,他有四个女儿都具有优美的歌喉,常随她们父亲销售手套四处演唱,渐成名为四重唱(StrasserQuartet)。有一次她们被邀请至德王御前献唱,德王腓烈四世听到《平安夜》后,大受感动,他命令全国,今后庆祝圣诞时,都要把《平安夜》放在第一首;他又想找作者,但无人知晓,于是他派宫廷诗班长查访。诗班长到各地图书馆查考,并向音乐家探询,经年累月都不得要领。多年后,有一天诗班长路过萨尔斯堡时,听到一只鹦鹉在唱《平安夜》,觉得奇怪,后来想到附近有一座小教堂,鹦鹉该是从那儿听到学会的,于是追踪而去,找到了格吕伯,但此时穆尔业已逝世。
这首诗歌柔美流畅,通俗易懂,很传遍了整个欧洲,美洲以及全世界,翻译成一百多种文字。虽然56岁的穆尔去世时一贫如洗,但190年以来,这首诗歌所讲述的神圣之爱,传报了从天而来的平安,温暖了无数疲惫贫寒者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