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祷告时辰,祷告时辰,召我离开世上忧闷,
今我在于天父面前,将凡所需所愿明言。
在遇苦难忧愁时光,我心常得安慰舒畅,
撒旦圈套屡次脱身,靠祢转来祷告时辰。
2.祷告时辰,祷告时辰,祢翅要带我心所陈,
送到慈爱救主面前,必赐求者照祂应许。
主既命我寻祂容面,听祂言语靠祂恩典,
来到主前虔诚侍立,静候再逢祷告时辰。
3.祷告时辰,祷告时辰,愿常靠祢得着安稳,
正像摩西在山顶上,能看我家永乐之乡。
在我升上高天之时,要领主赐永远赏犒,
上升之后在于天国,祷告时辰我总不忘。
1
Sweet hour of prayer! sweet hour of prayer!
that calls me from a world of care,
and bids me at my Father’s throne
make all my wants and wishes known.
In seasons of distress and grief,
my soul has often found relief,
and oft escaped the tempter’s snare
by thy return, sweet hour of prayer!
2
Sweet hour of prayer! sweet hour of prayer!
thy wings shall my petition bear
to him whose truth and faithfulness
engage the waiting soul to bless.
And since he bids me seek his face,
believe his word, and trust his grace,
I’ll cast on him my every care,
and wait for thee, sweet hour of prayer!
3
Sweet hour of prayer! sweet hour of prayer!
May I thy consolation share
Till from Mount Pisgah’s lofty height
I view my home and take my flight.
In my immortal flesh I’ll rise
To size the everlasting prize.
And shout while passing through the air,
“Farewell, farewell, sweet hour of prayer!”
Sweet Hour of Prayer
沃尔福德(W.W.Walford,1772-1850,6,22)作词(1845年) 布雷德伯里(W.B.Bradbury,1816,10,6-1868,1,8)作曲(1859年),刘廷芳原译(1933年)
“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腓4;6)
这是一首我国信徒早已熟悉的祷告圣诗,长期以来不知作者为谁,现经考证,最初是一位来到美国的英国牧师萨蒙(T.Salmon)投寄到《纽约观察员》杂志,于1845年9月份发表。萨蒙牧师声称这首诗原是他在英国的同事,盲人牧师沃而福德所作。后来有人发现诗中所说的祷告与沃而福德所著的《祷告模式》一书所提出的如出一辙,乃确定这首诗的作者是沃而福德的遗著。
沃尔福德是英国公理会的牧师,虽然双目失明,仍历任多个会堂的牧师。他毕业于霍姆敦学院,最后因著书成名,又回母校任古典文学教授。除上述《祷告模式》外,还著有《自传》一书。
这首诗的曲调是福音圣诗作曲家布雷德伯里所谱,调名《甜蜜时刻(SWEETHOUR)》,又称《安慰》(CONSOLATION),英文歌名是“SweetHourofPrayer”,比中文圣诗更接近原诗之意。格律是“双长律”,歌词上部分每句8个字,共四句,歌词下部分每句也8个字,共四句,属于“抑扬格音步”。每个音步中有两个音节,前轻后重或前弱后强,每一乐句都是弱起强收。抑扬格非常符合英文发音规律,所以英文诗歌使用最多的就是抑扬格。
调式采用D大调,色彩透明光亮、音响纯净、色调温暖。曲式是AABA.反复之中有变化,曲调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旋律走向采用上行后下行,使情绪有起伏变化;音域有中音区和高音区的结合,使乐曲有抒情的表达,也有高昂的表达。拍号采用6/8,每小节有六拍,八分音符为一拍,带有流动性特点,流畅性的节奏配合上行的旋律,加上涌动的歌唱气息,能够增强祷告的迫切性和恳切感。这首歌自从编入他的《金链》(纽约,1861年出版)一书之后,几乎所有的赞美诗集,均选用这首诗,深受全球信徒所喜爱。
主耶稣经常独自退到旷野等安静之处祷告,即使在受苦前,仍屈膝在父上帝面前恳切祈祷,至终顺服父旨,走上十字架的道路,为普世罪人流血舍身。我们应当效主圣范,敞开心扉,常常祷告。正如这首《祷告良辰》所说:“引我到父施恩宝座,将我心愿向父说明”,以至于“努力前奔,奔到主前,虔诚侍立。”“卸去肩头重担,敬候再逢祷告良辰。”
布雷德伯里出生于美国缅因州约克。他14岁以前没有接触过风琴,钢琴。1830年随家迁往波士顿,才接触这些乐器。他参加了梅森的唱诗培训班,后来与梅森在师范研究所共事。他在工作中表现了杰出的音乐天才,曾任浸信会数个会堂的管风琴师和唱诗班指挥,待遇菲薄,年薪仅25美元,但他却毫不计较。他后来到纽约教儿童唱歌,并向中学生介绍音乐,讲解乐理。1847年他获得机会去德国深造,跟名师学习,返美后专任音乐教师。他在1841-1867的二十六年时间里,平均每年出两本赞美诗集,总计59本,销量达二百万册以上。1854年,他自己成立钢琴制造厂。1917年该厂并入纳普音乐工厂。他所编写的许多音乐书籍和圣诗曲调,已在世界各地广泛流传。
《颂赞诗歌》第3首《荣耀归至高真神》(克罗斯比作词),第137首《求主施恩》,146首《来就耶稣》,185首《莫忘记安息日》(克罗斯比作词),281首《施舍吧》(克罗斯比作词),335首《祷告良辰》,352首《慈牧领我》(1859年),365首《耶稣领我》,586首《主如盘石》,605首《耶稣爱我》,620首《安眠主内》(1843年),621首《世上城邑》;《赞美诗》(506版)86首《无量仁慈》,474首《迎击恶敌》(克罗斯比作词);505版第10首《圣徒崇拜》和第75首《橄榄山头》(1853年)等,是由布拉德伯里作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