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第5天(可1-7)-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4次)

第5天(可1-7)

马可福音1章

施洗约翰传道

1:1  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1:2  正如先知以赛亚(注:有古卷没有以赛亚三个字)书上记着说:“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1:3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1:4  照这话,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1:5  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  

1:6  约翰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1:7  他传道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1:8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  

耶稣受洗

1:9  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  

1:10  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彷佛鸽子,降在他身上。  

1:11  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耶稣受试探

1:12  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  

1:13  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并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他。  

1:14  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 神的福音,    

1:15  说:“日期满了, 神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1:16  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里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

1:17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1:18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1:19  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  

1:20  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  

在迦百农赶逐污鬼

1:21  到了迦百农,耶稣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   

1:22  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文士。  

1:23  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喊叫说:  

1:24  “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 神的圣者!”  

1:25  耶稣责备他说:“不要做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1:26  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阵风,大声喊叫,就出来了。  

1:27  众人都惊讶,以致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他用权柄吩咐污鬼,连污鬼也听从了他。”  

1:28  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

医西门岳母

1:29  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  

1:30  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就有人告诉耶稣。   

1:31  耶稣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她就服事他们。  

1:32  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  

1:33  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  

1:34  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他。  

到旷野祷告

1:35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  

1:36  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  

1:37  遇见了就对他说:“众人都找你。”  

1:38  耶稣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1:39  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洁净大麻风的

1:40  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1:41  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1:42  大麻风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  

1:43  耶稣严严地嘱咐他,就打发他走,  

1:44  对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因为你洁净了,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1:45  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

马可福音2章

医治瘫子

2:1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  

2:2  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  

2:3  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  

2:4  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  

2:5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2:6  有几个文士坐在那里,心里议论,说:

2:7  “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了!除了 神以外,谁能赦罪呢?”  

2:8  耶稣心中知道他们心里这样议论,就说:“你们心里为什么这样议论呢?  

2:9  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2:10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2:11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2:12  那人就起来,立刻拿着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以致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 神,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耶稣召利未

2:13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众人都就了他来,他便教训他们。  

2:14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2:15  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  

2:16  法利赛人中的文士(注: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赛人”)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他门徒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  

2:17  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论禁食

2:18  当下,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他们来问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2:19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新郎还同在,他们不能禁食。  

2:20  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  

新旧难合的比喻

2:21  没有人把新布缝在旧衣服上,恐怕所补上的新布,带坏了旧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2:22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酒把皮袋裂开,酒和皮袋就都坏了;惟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2:23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行路的时候,掐了麦穗。  

2:24  法利赛人对耶稣说:“看哪,他们在安息日为什么做不可做的事呢?”  

2:25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缺乏、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2:26  他当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怎么进了 神的殿,吃了陈设饼,又给跟从他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  

2:27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2:28  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马可福音3章

在安息日治病

3:1  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乾了一只手。  

3:2  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稣。  

3:3  耶稣对那枯乾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  

3:4  又问众人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他们都不做声。  

3:5  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就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  

3:6  法利赛人出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3:7  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  

3:8  还有许多人听见他所做的大事,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旦河外并推罗、西顿的四方来到他那里。  

3:9  他因为人多,就吩咐门徒叫一只小船伺候着,免得众人拥挤他。  

3:10  他治好了许多人,所以凡有灾病的,都挤进来要摸他。  

3:11  污鬼无论何时看见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 神的儿子!”  

3:12  耶稣再三地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  

耶稣设立十二门徒

3:13  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  

3:14  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  

3:15  并给他们权柄赶鬼。  

3:16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  

3:17  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3:18  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  

3:19  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驳倒文士的谗言

3:20  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  

3:21  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  

3:22  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说:“他是被别西卜附着。”又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3:23  耶稣叫他们来,用比喻对他们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3:24  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

3:25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3:26  若撒但自相攻打纷争,他就站立不住,必要灭亡。  

3:27  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  

亵渎圣灵永不赦免

3:28  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  

3:29  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3:30  这话是因为他们说:“他是被污鬼附着的。”  

信者皆为亲属

3:31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  

3:32  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

3:33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3:34  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3:35  凡遵行 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马可福音4章

撒种的比喻

4:1  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4:2  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4:3  “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4: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4: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4: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乾了;  

4: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4: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4:9  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用比喻的因由

4:10  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4:11  耶稣对他们说:“ 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4:12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解明撒种的比喻

4:13  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4:14  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4:15  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  

4:16  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4:17  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4:18  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  

4:19  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4:20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4:21  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  

4:22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4:23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4:24  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4:25  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4:26  又说:“ 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  

4:27  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4:28  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  

4:29  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芥菜种的比喻

4:30  又说:“ 神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4:31  好像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  

4:32  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4:33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4:34  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平静风和海

4:35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4:36  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4:37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4:38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4:39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地平静了。  

4:40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4:41  他们就大大的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马可福音5章

鬼入猪群

5:1  他们来到海那边格拉森人的地方。  

5:2  耶稣一下船,就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   

5:3  那人常住在坟茔里,没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铁链也不能,  

5:4  因为人屡次用脚镣和铁链捆锁他,铁链竟被他挣断了,脚镣也被他弄碎了。总没有人能制伏他。  

5:5  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  

5:6  他远远地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他,  

5:7  大声呼叫说:“至高 神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神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5:8  是因耶稣曾吩咐他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5:9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5:10  就再三地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  

5:11  在那里山坡上,有一大群猪吃食,  

5:12  鬼就央求耶稣说:“求你打发我们往猪群里,附着猪去。”  

5:13  耶稣准了他们,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猪的数目约有二千。  

5:14  放猪的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就来,要看是什么事。  

5:15  他们来到耶稣那里,看见那被鬼附着的人,就是从前被群鬼所附的,坐着,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  

5:16  看见这事的,便将鬼附之人所遇见的和那群猪的事,都告诉了众人,  

5:17  众人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  

5:18  耶稣上船的时侯,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恳求和耶稣同在。  

5:19  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5:20  那人就走了,在低加坡里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众人就都希奇。  

5:21  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就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正在海边上。  

5:22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  

5:23  再三地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  

5:24  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

医患血漏的女人

5:25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5:26  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5:27  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  

5:28  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5:29  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乾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  

5:30  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  

5:31  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  

5:32  耶稣周围观看,要见做这事的女人。

5:33  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  

5:34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耶稣叫睚鲁的女儿复活

5:35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

5:36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5:37  于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  

5:38  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鶪乱嚷,并有人大大地哭泣哀号,  

5:39  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5:40  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5:41  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

5:42  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地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  

5:43  耶稣切切地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马可福音6章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6:1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6:2  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甚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6:3  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注:“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6:4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6:5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  

6:6  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

6:7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6: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  

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6:10  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6:11  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6:12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6:13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约翰责备希律被斩

6:14  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他里面发出来。”  

6:15  但别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像先知中的一位。”  

6:16  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6:17  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6:18  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6:19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6:20  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注:有古卷作“游移不定”),并且乐意听他。

6: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  

6:22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6:23  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  

6:24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6:25  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6:26  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6:27  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6:28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她母亲。  

6:29  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6:30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6:31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地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6:32  他们就坐船,暗暗地往旷野地方去。

无牧的羊

6:33  众人看见他们去,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们先赶到了。

6:3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给五千人吃饱

6:35  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6:36  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6:37  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  

6:38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6:39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地坐在青草地上。  

6:40  众人就一排一排地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6:41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6:42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6:43  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6: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耶稣履海

6:45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6:46  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6: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6:48  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6:49  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6:50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6:51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6:52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6:53  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6:54  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  

6:55  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  

6:56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穗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马可福音7章

礼上的污秽

7:1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7:2  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7:3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7:4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7:5  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7:6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7:7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7:8  你们是离弃 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7:9  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 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7:10  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7:11  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7:12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7:13  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 神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心里的污秽

7: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7:15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注:有古卷在此有  

7:16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7: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7: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7:19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7: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7: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7: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  

7: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妇人信心的赏赐

7: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7:25  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7:26  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7: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7:28  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7:29  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7:30  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医治耳聋舌结的人

7:31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坡里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7: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7: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7: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提要:1 施洗约翰的职责。9 耶稣受洗,12 受试探,14 他传道:16 呼召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23 医好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29 医好彼得的岳母,32 医好许多患病的人,40 并洁净患大麻风的。


施洗约翰传道

可1:1 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本会注释】

起头。[施洗约翰的传道,可1:1-8=太3:1-12=路3:1-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 马太和路加都是从耶稣的早期生活开始叙述事件的,与他们不同,马可福音是从耶稣开始其公开传道的时候开始记述的。圣灵的降下和约翰宣布耶稣为弥赛亚,明确无误地标志着他的受洗是他公开传道的开端。据马可记载,那时,这福音,即关于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在他受洗时首先应验了旧约圣经的预言(2-11节)。

福音。希腊文是euaggelion,“好消息”。“福音”一词最初指的是弥赛亚照众先知的预言,曾确实来到地上的“好消息”。这个词最终被用来叙述耶稣的生平,再后,指保存耶稣生平记录的各种文件,或福音书。在这里,很可能用的是它最初的意义。

耶稣基督。见太1:1注释。

上帝的儿子。原文证据(参第146页)在保留还是省略这些字之间有分歧。关于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可1:2 正如先知以赛亚(有古卷无以赛亚三字)书上记着说: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本会注释】

正如……上记着说。马可指出拿撒勒人耶稣确实是弥赛亚,是根据他所行的(路24:25,27,44)准确地应验了旧约圣经的预言,正如新约圣经的作者们所证实的一样。圣经中呈现的应验预言的见证乃是基督教信仰之真理的最有力的证据(见赛41:21-23;44:7;46:9,10;见《历》第八十三章)。马可引用的经文(可1:2,3)取自玛3:1和赛40:3,并且多是引用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而不是希伯来文圣经。

先知。见太3:3注释。原文证据(参第146页)在读作“先知”和“先知以赛亚”之间有分歧。引用的经文来自《玛拉基书》和《以赛亚书》。请比较《马太福音》,那里泛指应验了“先知所说……的话”(见太2:23注释)。

使者。施洗约翰乃是以赛亚和玛拉基所预言的使者;他的信息在于宣布弥赛亚,即“立约的使者”(玛3:1)已经显现了。

在你面前。见太3:3注释。同样地,耶稣后来差遣那七十个人“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10:1)。


可1:3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本会注释】

人声。见太3:3注释;参约1:23。


可1:4 照这话,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本会注释】

悔改。见太3:2注释。约翰的洗礼是“悔改的洗礼”,因为它是以悔改为特征的。洗礼的行为既不能保证悔改也不能保证赦免。但是如果不以这些经验为标志,就不是真正的洗礼。

得赦。或“赦免”。见太3:6注释。


可1:5 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但河里受他的洗。

【本会注释】

在约旦河里。一个只在马可福音中提供了的细节。


可1:6 约翰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虫、野蜜。

可1:7 他传道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本会注释】

传道。宣告弥赛亚的降临是施洗约翰传道时一贯突出的部分。

鞋带。“鞋”实际上是只保护脚底的便鞋(见太3:11注释)。“鞋带”或“皮带”是把便鞋绑在脚上的带子。

弯腰。该词只在马可福音中出现,借以强调“弯腰”这一动作卑微的属性。见太3:11注释。


可1:8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


耶稣受洗

可1:9 那时,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但河里受了约翰的洗。

【本会注释】

那时。[受洗,可1:9-11=太3:13-17=路3:21-23a。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即,在约翰传道的时候。

在约旦河里。见5节注释。马可提到的事实是:洗礼是“在约旦河里”完成的,而且在洗礼后,受洗人是“从水里上来”(10节)。这是强有力的证据,说明约翰的洗礼是浸礼。


可1:10 他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

【本会注释】

一上来。希腊文是ehtheōs,“立即”,“立刻”,是马可特别喜欢使用的一个词。如果照一般的看法,认为马可是在彼得的帮助下写这部福音书的话(见本卷注释第564页),那么这种特征就可能反映了彼得强劲有力、生动形象、才智焕发的讲道风格。

裂开了。希腊文是schizō,较比其他福音书作者用词语气更强,相当于“撕成碎片”。


可1:11 又有声音从天上来,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耶稣受试探

可1:12 圣灵就把耶稣催到旷野里去。

【本会注释】

圣灵……催。[受试探,可1:12,13=太4:1-11=路4:1-13。主要的注释见:马太福音。]


可1:13 他在旷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试探,并与野兽同在一处,且有天使来伺候他。

【本会注释】

与野兽同在一处。例如巴勒斯坦狼、野猪、鬣狗、豺和豹等等。在此提到野兽,可能是为了生动形象地烘托出在旷野中荒凉、孤寂、危险的境遇。


开始在加利利传道

可1:14 约翰下监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传上帝的福音,

【本会注释】

以后。[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可1:14,15=太4:12=路4:14,15。主要的注释见:马太福音。] 另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和“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


可1:15 说:“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你们当悔改,信福音!”

【本会注释】

日期。希腊文是kairos。此词指代特别吉祥的日期(见太13:30;16:3;21:34;26:18;路19:44;约7:6;罗5:6;弗1:10)—即,指代弥赛亚的来临和建立他国度的日期。该词似乎也常被用于特指弥赛亚的来临和世界的末了(见可13:33;路21:8;弗1:10;启1:3)。耶稣宣布:“日期满了,上帝的国近了!”与施洗约翰所传的信息相同(见太3:2)。百姓则认为这信息的宣布预示弥赛亚的国度即将被建立。民众和施洗约翰都认为这一国度是犹太人属地的国家以及日后将战胜一切的仇敌(见《历》第十章)。耶稣在地上传道的时候,这种误解始终存在,虽然耶稣曾藉比喻屡次教导说,他先要在人心中建立属灵的国度(见太4:17;5:3注释;参可13:1-52),而这种误解直到他复活以后才最终得以纠正。(见路24:13-32;徒1:6,7)。

耶稣宣布:“日期满了”,指的是但9:24-27中七十个七的预言,临近末了,“受膏者”要“与许多人坚定盟约”并“被剪除”(见《历》第二十三章;《善》第十八章)。在基督时代,至少有些人知道但以理所预言的这段时期即将结束了(《历》第三章)。“及至时候满足,上帝就差遣他的儿子”来到世界(加4:4)。当耶稣开始传道时,建立他国度的时期恰好成熟(见《历》第三章)。


呼召四个渔夫

可1:16 耶稣顺着加利利的海边走,看见西门和西门的兄弟安得烈在海边撒网;他们本是打鱼的。

【本会注释】

耶稣……行走。[海边呼召,可1:16-20=太4:18-22=路5:1-11。主要的注释见:路加福音。] 直译是:“当他经过时”。


可1:17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本会注释】

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把平凡的渔夫转变成得人的渔夫需要漫长的培训过程。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都是老练的渔夫,但是现在他们必须学得新的技能。


可1:18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他。

可1:19 耶稣稍往前走,又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在船上补网。

可1:20 耶稣随即招呼他们,他们就把父亲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从耶稣去了。

【本会注释】

雇工人。西庇太并没有被留下独自工作。接受作耶稣门徒的呼召并不意味着那四个人因而就忽略了他们作子女的义务。有“雇工人”在场说明他们的生意规模比较大而且很成功。只有马可记载了这一有趣的细节。


赶逐污鬼

可1:21 到了迦百农,耶稣就在安息日进了会堂教训人。

【本会注释】

到了。[会堂里被鬼附着的人,可1:21-28=路4:31b-37。主要的注释见:马可福音。参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奇事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直译是:“他们去”。马可经常使用现在时态,这为他的叙述具有生动真实的色彩。“他们”包括耶稣和他目前已经呼召的四个门徒。

迦百农。见路4:31注释。

在安息日。见路4:16,31注释。马可的叙述生动、迅捷,但绝不能就此推断说这四位门徒一直仍在安息日打鱼。这里的“立即”只表示继在可1:16-20中叙述的事件之后的第一个安息日。

会堂。关于古会堂及其礼拜的描述,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


可1:22 众人很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象有权柄的人,不象文士。

【本会注释】

很希奇。见太4:13注释。

他的教训。即,“他的教导”。

有权柄的人。这个特征使基督的教导与文士们的教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那些听到教训的人一再给予这样的评论。(见太7:29;可1:27;等等)。他不是以先人的思想论著为权威去讲论,而是表明自己拥有直接来自圣父的权柄来教训他们。文士们习惯说某个拉比曾如此说,所以就是这样,耶稣却宣称:“我告诉你们”(太5:21,22)。如今亦是如此,惟有确实属灵的教导才能医治人们患有罪病的心灵。

文士。律法和传统习俗的官方教师。他们大多是法利赛人。这些口头和成文律法的专业解释者们经常与耶稣辩论(见太22:34-46;23:13,14)。他们常表现出过分苛刻的律法主义,就连最细微的生活行为也要受他们的判断。他们对圣经的解释方式,往往是怀疑其意义而不是要使人更清楚明白;他们忙于追随祖辈的传统,视之等同于甚至优于圣经,以致泯灭了上帝律法的意义。这样,他们就将“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却连一个指头都不肯“动”(路11:46)。见本卷注释第55页;见太2:4注释。


可1:23 在会堂里,有一个人被污鬼附着。他喊叫说:

【本会注释】

污鬼。希腊文是pneuma akatharton。在福音书中,这种说法与daimonion(参太10:1和路9:1)同义,后者指一种比人高级的灵,在新约圣经中它总被用于指邪灵、恶魔或魔鬼。福音书明确记载了六个被鬼附的实例:(1)那个在迦百农会堂中的人(见可1:12-28注释),(2)一个不明身份的被鬼附的哑巴(见太9:32-34注释),(3)格拉森两个被鬼附的人(见可5:1-20注释),(4)叙利腓尼基族一个妇人的女儿(见太15:21-28注释),(5)一个不明身份之人的儿子(见可9:14-29注释),以及(6)马利亚(可16:9)。除这些实例之外,福音书还经常提到耶稣和他的门徒们医治了那些被污鬼苦害的人。关于新约时代被鬼附的论述,见本章结尾的附注。

他喊叫说。此时,基督正在宣布他的使命乃是要释放那些受罪恶和撒但奴役之人,使他们得自由(参《服》第五章;见路4:18注释)。在这次的经历中,基督再次与他在旷野受试探时曾击败的仇敌交锋(见《历》第二十六章)。人们正热切地聆听基督带来的讯息,而撒但却有意以这种方法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不让真理的种子播撒在乐愿接受之人的心田里。


可1:24 “拿撒勒人耶稣,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你来灭我们吗?我知道你是谁,乃是上帝的圣者。”

【本会注释】

我们与你有什么相干。直译是:“对我们对你有什么关系?”这种典型的希伯来成语(见士11:12;撒下16:10)实际上也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里。它的意思是:“我们有什么相同呢?”在加大拉被鬼附的人后来也说了相同的话(见太8:29;见约2:4注释)。根据可1:23,25,26,似乎只有一个邪灵附在这个人身上。本节经文中的复数代名词很可能指所有鬼魔的泛称,这个邪灵自认属于鬼魔一类。

耶稣。附在人身上的鬼魔一般都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见可3:11,12;5:7)。依照雅各所说:“鬼魔也信,却是战惊”(见雅2:19),并且,他们对上帝神圣旨意和意愿的了解必定远超过人类。

灭我们。这个鬼魔显然是带着恐惧预期到上帝的审判大日(见结28:16-19;太8:29)。他显然知道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火”(太25:41),并且意识到基督即将对他执行神圣的审判(见彼后2:4;犹6)。

上帝的圣者。邪灵在此称呼耶稣是与上帝有特别亲密关系的一位。在其他场合,鬼魔们称他是“上帝的儿子”(太8:29;路8:28),正是这个称号使犹太领袖们想要杀他(约5:17,18),并且最终定了他的罪(见太26:63-68;参约10:30-36)。


可1:25 耶稣责备他说:“不要作声!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本会注释】

责备。希腊文是epitimaō,直译是:“作出评价”,在新约圣经中,意思是“指责过错”,“斥责”,“训诫”,“责备”。耶稣“责备”了这个邪灵,然而没有“用毁谤的话罪责”他(见犹9)。责备这个邪灵似乎是因为他说出了耶稣是弥赛亚。耶稣很清楚此时公开声称弥赛亚身份只会引起许多人心中对他的偏见。而且,巴勒斯坦动荡的政治局势使许多人假称弥赛亚,他们提出要带领国人起义反对罗马的暴政(见徒5:36,37;参《历》第二、七十七章),耶稣也努力避免被大众认为是要从政的弥赛亚。这不但使人看不明他使命的真本质,还会使当局以此为借口而遏制他的工作。

耶稣避免声称自己是弥赛亚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期望人们能通过观察他纯全完美的生活、倾听他真理的教训、目睹他所施行神迹,认识到他是弥赛亚,他这些亲身的经历满足了所有旧约先知的预言。显然,耶稣回答施洗约翰门徒的提问时,表明了他的这种期望(太11:2-6)。

不要作声。直译是:“使之缄默”。


可1:26 污鬼叫那人抽了一阵疯,大声喊叫,就出来了。

【本会注释】

抽了一阵风。希腊文是sparassō,是古时的医学作者们用来表示作呕时胃痉挛的一个词。在这里,它可以被译为“受到攻击”,或“使抽筋”,可能暗示那人被摔倒在地上。同一个词多次被用来表示那些被鬼附的人遭受痉挛突然发作的痛苦(可9:20,26;路9:39)。这次攻击很可能是因魔鬼试图要杀死这个不幸的受害人。这与随后被鬼附之人所显示安静自控的状态形成惊人的对比。


可1:27 众人都惊讶,以致彼此对问说:“这是什么事?是个新道理啊!他用权柄吩咐污鬼,连污鬼也听从了他。”

【本会注释】

用权柄。耶稣不仅用权柄讲道(太7:29;可1:22),他也用权柄作事。犹太人用咒语、符咒和其它迷信的方法赶鬼。但耶稣只说一句话,鬼魔们就立即被驱走了。诸灵与人一样,都承认上帝儿子的权威。

大臣的儿子得医治曾轰动了迦百农全城的人(见约4:53注释)。现在这城的人亲眼目睹了上帝权能更伟大的彰显。


可1:28 耶稣的名声就传遍了加利利的四方。

【本会注释】

名声。希腊文是akoē,“那被听到的”。这个词的意思多与英文词“声誉”,“消息”的意思相同。耶稣很快成为加利利众所周知的人物(另见路4:14,15,37;路5:15,17)。


治好彼得岳母和许多病人

可1:29 他们一出会堂,就同着雅各、约翰,进了西门和安得烈的家。

【本会注释】

一……就。[彼得的岳母;病人傍晚得医治,可1:29-34=太8:14-17=路4:38-4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希腊文是eutheōs;见第10节注释。

西门的家。在加利利传道期间,耶稣曾多次留在西门彼得的家里(参《历》第二十六、二十七章)。他忠告那十二个门徒说,当他们留在一座城里的时候,要住在一家里(可6:10),这显然是与他自己的作法一致的。


可1:30 西门的岳母正害热病躺着,就有人告诉耶稣。

【本会注释】

西门的岳母。在十二个门徒中,唯有彼得被明确提到是已婚者,鉴于大多数犹太人都会结婚嫁娶,因而其他十一位门徒,即使不是全部,大多都被认为是已有家室。

这是第一个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记载了的神迹,而马可福音提供了其它福音书中未记载的几处细节。

害热病。希腊文是puressō,来自意思是“火”的词pur。英文词“发烧”就源自于一个相关的词。医生路加诊断这场病患是“害热病甚重”(见路4:38注释)。迦百农离沼泽地不远,那里属于亚热带气候,暗示可能有疟疾。

就。希腊文是eutheōs(见10节注释)。耶稣的门徒在患病时立刻来投靠他,显示了他们的信心。


可1:31 耶稣进前拉着她的手,扶她起来,热就退了,她就服事他们。

【本会注释】

拉着她的手。耶稣常常用亲身的接触来表示他对人类的爱抚与同情。(见太9:25;可5:41;8:23;9:27)。妇人藉着信心触及神圣的权能,使自己的疾病得以痊愈。患罪病的心灵也需要感受到温柔同情之手的触摸。

立即。原文中省略该词(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然而,在路4:39中确实说到彼得的岳母立刻就起来了,并且三部福音书的记载都提及她服侍门徒直到日落也说明这一点。长期患热病通常会使患者很虚弱,在身体活力恢复到正常水平之前必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但这位妇人的痊愈看来是瞬间发生的。


可1:32 天晚日落的时候,有人带着一切害病的,和被鬼附的,来到耶稣跟前。

【本会注释】

天晚日落的时候。在犹太人的心目中并不能确定“天晚”具体的时间点,马可显然意识到这一点,才加上“日落的时候”作进一步的解释。有些注释者曾认为加上的这个注解是同义重复,但是鉴于被译为“天晚”的这个词比较模糊不确定,所以同义重复的可能性极小。

马可之所以确切说明那城的人把患病的人带到彼得家门前的时间,可能是因为:除了紧急情况之外,犹太拉比的律法禁止人在安息日看病(见约5:10;7:23;9:14注释)。同样,除非生命处于危急的状况,治病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做工,在安息日是不合适的(见路13:10-17注释)。

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相当详尽地记述了这一事件,说明这对门徒来说是值得纪念的。此前,十二个门徒曾对耶稣的传道所受到的接待感到痛苦失望,尤其是在犹大和拿撒勒的时候。所以公众这次对耶稣表现的信任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信心。


可1:33 合城的人都聚集在门前。

【本会注释】

合城的人。惟有马可提到这一生动的细节。这并不意味着住在迦百农的每个人都来到了彼得家,只是夸张地描绘出蜂拥而至的人群。


可1:34 耶稣治好了许多害各样病的人,又赶出许多鬼,不许鬼说话,因为鬼认识他。

【本会注释】

许多鬼。希腊文是daimonion(见23节注释;见本章结尾的附注)。

不许。或“不让”。其原因见25节注释。


在加利利各会堂传道

可1:35 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时候,耶稣起来,到旷野地方去,在那里祷告。

【本会注释】

早晨。[第一次加利利巡游,可1:35-39=太4:23-25=路4:42-44。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希腊文是prōi,“大清早。”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夜晚的最后一个更次,约从早上3:00到6:00(见可16:2,9;约20:1)。在迦百农所处的纬度,初夏时节太阳会在5点左右升起,而约在3:30就可以看到第一道曙光了。见本卷注释第50页。

天未亮的时候。这个希腊词表明还在深夜,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晨更的初期。耶稣没怎么睡,因为直到深夜群集到彼得家门前的病人们才散去(见《历》第二十六章)。

旷野地方。耶稣寻求独处,在那里人群找不到他(参《历》第三十八章)。

祷告。见可3:13注释。基督生活中一个突出而重要的特征就是他常常祷告,而且祷告大有能力。耶稣在地上生活期间,他常常指出“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约5:19;参30节)。他所行的神迹是凭着天父的能力做的(见《历》第十四章)。他所说的话是天父赐给他的(约8:28)。在耶稣来到世上之前,他知道自己生活计划的每一细节,“但是当他来到人间以后,却是逐步地受天父旨意的引导”(《历》第十五章;见路2:49注释)。关于他生活的计划是逐日向他展开的(见《历》第二十一章)。


可1:36 西门和同伴追了他去,

【本会注释】

西门。提到彼得的名字可能是因为他是这群人里带头的,也可能如一般所认为的,是因为马可所记述的福音是彼得告诉他的(见本卷注释第563页)。

同伴。可能至少包括彼得的兄弟安得烈,还有雅各和约翰,迄今为止,这四个人是正式称为门徒的。他们的名字前一天在彼得家提到过(29节)。

追了他去。希腊文是katadiōkō,“追赶”,“搜索”。这绝不是漫不经心地寻找耶稣。他的门徒们无疑急于要把他们行奇事的夫子带回聚集的人群那里,好使他可以进一步增加他的名声。他们似乎感到耶稣正在丧失赢得跟从者并促进他的事业兴旺的宝贵机会。但他们的动机却与所行神迹的目的不一致。见本卷注释第209页;见38节注释。


可1:37 遇见了就对他说:“众人都找你。”

【本会注释】

众人。即,迦百农的人(见33节注释)。


可1:38 耶稣对他们说:“我们可以往别处去,到邻近的乡村,我也好在那里传道,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

【本会注释】

我们可以往。耶稣提出要在声望的浪潮突然袭来而淹没他传道的真实用意之前引退。加入百姓无知的喧闹之中害多益少,他拒绝被网罗。耶稣认为自己的神迹乃是一个手段,目的是要使人晓得他们的心灵需要得到医治,但是群众却只看神迹本身。这种短见使他们误解了基督的用意,进而使他们更加远离基督来所要宣布的国度。如果不驱散对他工作所有的误解,基督所有的努力都必归于徒然。见第36节注释。

因为我是为这事出来的。或“那就是我为什么出来的原因”(修正标准本)。在这里,耶稣似乎指的是他从迦百农城出来到了“旷野地方”(35节),而不是说他从天上降到地上。然而,在路加福音中的对观经文(路4:43)却暗示耶稣在这里说的是他在地上的使命。在其他经文中,他特别提到他和他的使命都是从父而来的(见约10:10;约18:37;路19:10)。


可1:39 于是在加利利全地,进了会堂,传道,赶鬼。

【本会注释】

传道。如此就展开了马可关于耶稣初次在加利利周游传道的记述,可能开始于公元29年夏初(见《福山》第一章;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约瑟夫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过加利利200多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这些地方提供了充足的有利环境,可以进行广泛而持续的活动,远离加利利西海岸沿线密集的较大城市。就早期在犹太的传道来说,对观福音书的作者们对此说的很少,即使有,也可能是第一次的传道行程更为广泛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过于简要的叙述所能说明的(见可2:1注释)。马可只记录了这次行程的一个特别事件(可1:40-45),但他对这次行程结果的总结(45节)却指出这次为期数周的传道很成功,可能差不多有两个或三个月之久。

进了会堂。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既是受欢迎的访问,拉比耶稣就会被要求参加侍奉并讲话,像在拿撒勒(路4:16-27)和迦百农(可1:21,22)一样。

在加利利全地。马太福音(太4:23-25)对第一次传道行程的范围和影响说的更详细。

在公元27年和公元30年的逾越节之间,在加利利传道期间,耶稣总共在加利利做了三次传道旅行(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在第一次的旅行中,不能确定陪伴耶稣的门徒是否只有在加利利呼召的那四位(见可1:16-20)。在耶稣离开迦百农的前一天,只有他们被特别提到与耶稣在一起(29节)。其他人可能已经开始在第一次旅行中跟随他了,因为正式指定十二使徒发生在第二次旅行开始之前(可3:13-19)。

在首次布道之旅中,基督宣布他不久将建立“上帝的国”(路4:43),这成为他后来一切教训的基础。


洁净麻风病人

可1:40 有一个长大麻疯的来求耶稣,向他跪下,说:“你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本会注释】

一个长大麻风的。[第一个大麻风病人,可1:40-45=太8:24=路5:12-1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至于这个神迹,是如马太福音所记载的发生在登山宝训前,还是如这里所记发生在第一次在加利利旅行布道期间,各人意见不同。一般看来,马可的记载似乎更接近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但是马太却经常偏离时间顺序,去按照主题进行安排。所以马可福音中的次序看来更可取。因而,这次的医治可能是与耶稣在加利利初次旅行布道有关的唯一明确记录下来的事件。见本卷注释第191,192,274页。

这个神迹也记载在太8:2-4和路5:12-16中,但是马可的记载更为详尽。耶稣后来还医治过别的麻风病人(太26:6;路7:22;17:12-14;参《历》第六十二章),并差遣他的门徒去做同样的事(太10:8)。

关于古时“麻风病”的性质,见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圣经词典》对这个词的解释。关于其诊断与隔离的律法以及仪文上的洁净,见利13和14。

犹太人一般认为大麻风是对罪恶的神圣审判(他们也将生来是瞎眼的归为神圣审判;见约9:2)。他们接受一种古老的异教思想(参见一个古巴比伦兆语,在Archiv für Orientforshung 18:62中命名了某些征兆,显然是关于大麻风的,意思是被上帝和人遗弃)。因此他们不做任何努力去减轻或治愈病患,除了将病人隔离,他们确实不知道如何医治。(甚至到20世纪中期以后,隔离仍在各地视为处治的标准;直到允许给病人用新药,麻风病人才不必被隔离了。

你若肯。这个受苦的人可能清清楚楚地记得三个主要障碍,即使并非不可能得医治,其中任何一个障碍也足以使得医治的前景变得渺茫。首先,就人们所知道的,自从大约800年前乃缦得医治以来,并没有大麻风得医治的记录。第二个障碍就更大了,就是一般人都相信他是在上帝的咒诅之下。耶稣岂会愿意医治他吗?第三个障碍提出一个更为实际的问题。他怎样才能到达离耶稣足够近的地方,以便提出他的请求呢?仪文律法严格禁止他接近别人或与别人在一起,而且无论耶稣到哪里去,百姓都群集在他周围。这就有效地阻止了这个受痛苦的人直接到耶稣面前。

叫……洁净了。希腊文是katharizō,“使洁净”而不是therapeuō,“治愈”,“治疗”。在旧约和新约时代,麻风病人都被说成是“不洁净的”,需要“洁净”;而不是“病人”,需要“医治”。这种术语上的区别反映的是在仪文上洁净的思想。


可1:41 耶稣动了慈心,就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本会注释】

摸他。耶稣经常在医治中触摸病人(太8:15),但有时却不这样(约4:49,50)。他知道摸麻风病人意味着不洁净;然而,他还是勇敢地这么做了。

你洁净了吧。因为那时没有人能洁净麻风病人,所以耶稣这么做意味着他有神圣的能力。这就使百姓有信心相信:他也能洁净人心脱离罪恶。耶稣确是为洁净罪人来到世上,罪人在灵性上的疾病比大麻风更为致命。


可1:42 大麻疯即时离开他,他就洁净了。

【本会注释】

即时。这在本质上是这个神迹的重要部分。它完全是在群众们眼前发生的。患病之人的皮肉恢复了,他的肌肉变得的结实了,神经也灵敏了(见《历》第二十七章)。


可1:43 耶稣严严的嘱咐他,就打发他走,

【本会注释】

严严地嘱咐。希腊文是embrimaomai,“深深地感动”,“迫切地告诫”。这个词在约11:33中被译为“悲叹”,在可14:5中译为“生气”,总是表示强烈的情绪。福音书的作者们论到基督时,只在另外两个场合用过这个词(见太9:30和约11:33,38)。耶稣只在很罕见的场合采取严厉的态度(见太23:13-33;约2:13-17;参《历》第三十七章)。在可1:45中解释了耶稣此时为何显得这么严肃的原因。


可1:44 对他说:“你要谨慎,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只要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又因为你洁净了,献上摩西所吩咐的礼物,对众人作证据。”

【本会注释】

什么话都不可告诉人。可能有几种因素促使耶稣告诉这个被医好了的人对所发生的事什么都不要说,并“立刻”打发他走(43节),叫他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首先,为了在祭司们得知是谁医治了这个人之前到达他们那里,采取迅速行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他才能指望得到公平的判决,因为如果祭司们知道了医治他的人是耶稣,他们可能就会拒绝证明他已经洁净了。为他本人的利益,保持沉默并采取迅速行动是必要的。

同样,如果这个地区中许多得大麻风的人听说耶稣的能力会使他们脱离这个疾病,那么无疑,他们就会向他蜂拥而来,使他更加难于为一般大众服务了。此外,耶稣要求这个受苦的人首先真诚地感到自己的需要,至少需要一定程度的信心(见可5:34;约4:49,50;参《历》第二十七章)。

保持沉默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努力避免给自己造成一种仅仅是一个行奇事之人的名声。福音记录显明,他认为神迹是次要的;他首要和最大的目标乃是拯救人们的灵魂。基督总是呼召人们先寻求天国,完全相信他们的天父会在他们需要的时候加给他们这种物质上的福气(太6:33)。

因为这些和其他原因,耶稣禁止人宣传他所行奇事的各种不同实例,见太9:30;12:16;可5:43;7:36;8:26。

把身体给……察看。根据摩西律法,担任公共卫生职责的祭司要诊断麻风病,安排隔离。至少在旧约时代,由于别的皮肤病也被描述为麻风病这个词,检查的人有时查不出可以得医治的类型。那些复原脱离疾病的人在经过重新检查、洁净的仪式、大概再经过证明之后,就可以回家了(利14)。

来自祭司的这种证明实际上意味着对这一神奇治愈的官方承认(见《历》第二十六章)。这个人就成了所发生之事的活见证。事实上,许多祭司都通过这件事和基督神性的其他证据信服了耶稣(见《历》第二十七章)。在基督复活后,祭司中许多人都公然表明了对他的信心(见徒6:7),并加入了初期的教会。

耶稣告诉那个被医好的人去遵循律法的条例,证明他并不反对摩西律法。他本人就是生在“律法以下”的(加4:4;参太23:2,3注释)。但文士们强加在摩西律法上的传统,基督表示强烈地反对,他们藉这些传统仪文,既在字句上也在精义上废弃了上帝曾赐给摩西的律法(见太15:3;可7:8,9;参《历》第四十二章)。通过打发这个人去见祭司,基督无疑定意向他们并向百姓证明:他重视自己在很久以前曾赐给摩西的律法。这样,他盼望能证明祭司-律法的官方保护者们的控告是错误的。从而他们中那些思想开明的人就能看出:那说他不忠于摩西律法的控告是虚假的,并且能被引导承认他是弥赛亚(见《历》第二十七章)。

因为你洁净了,献上……礼物。见本注释卷一,第707页,和利14注释。

作证据。即,给耶稣彰显的神能作见证,给他同情关怀人类的需要作见证,给他尊敬摩西律法并且尊敬作为律法保护者的犹太领袖们作见证,最重要的,给他救人脱离罪与死的大能作见证。

对众人。不太清楚这是单指祭司们还是指包括祭司在内的全体百姓。然而,上下文似乎指的是祭司。按照摩西律法的吩咐,那些礼物是献给他们“作证据”。百姓们已经看见了行在他们眼前的证据;而祭司们还没看见。但这个被医好的人与仪文律法合作会证明基督想要他们明白的事。当然,祭司的判定一旦进入官方记录,就会在众民面前成为永久的法定证据。


可1:45 那人出去,倒说许多的话,把这件事传扬开了,叫耶稣以后不得再明明的进城,只好在外边旷野地方。人从各处都就了他来。

【本会注释】

倒说许多的话。或“自由地讲这事”(修正标准本)。这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没有遵照要保持沉默的严令而行会给基督的工作造成多么大的阻碍,并且以耶稣只是出于谦虚的考虑这种思想自我安慰,这个充满感激的人便自由地讲论那曾医好他的一位的大能。

把这件事传扬开了。或“把这消息传开了”(修正标准本)。

不得再。即,“不再”。这个神迹,或者更可说它的结果,似乎标志着基督初次在加利利的城镇和乡村旅行布道的结束。他被迫暂时停止了工作(见《历》第二十七章)。

城。直译是“一座城”,即,任何一座城市或市镇。

在旷野地方。或“在乡下”(修正标准本)。关于耶稣可能退到了什么地方,一点没有给出线索。基督可能依旧留在人口比较稠密的地区附近,多半去了加利利海西部几英里远的山地。一些日子以后,他再次来到了迦百农彼得的家里,可2:1(见《历》第二十七章)。

人从各处……来。这个希腊动词的词形暗示百姓不断到来。他们燃起了想像的火焰,但不幸的是他们的热心却没有真知识,他们误解了基督施行神迹的目的(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关于第1章的附注

那些否认圣经的灵感启示并拒绝关于实际的魔鬼和实际的邪灵这种思想的人,将圣经中称为被鬼附的现象归结于自然原因,特别归结于各种身体和神经的紊乱,例如癫痫症和精神错乱。另外那些相信福音书记述被鬼附为事实的人们,往往忽略伴随存在的生理和神经紊乱之间的关系及本质。本注释尝试说明这个问题:魔鬼通常控制所有恶人的生活,在更为严格的意义上,鬼魔附体伴有身体上的表现。

受圣灵控制.—藉着圣灵的能力(林前3:16;6:19;林后6:16;弗2:22),基督住在那些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愿意侍奉他之人的心里(林后5:14;加2:20;西1:27;等等;参《福山》第六章)。同样,由于他们的合作,他就在他们里面运行,使他们立志行事为要成就他的美意(腓2:13),一种来自上面的能力作主,就使自然的倾向与神圣的原则和谐一致了(罗8:29;加5:22,23;帖后2:14)。只有那些这样将自己的心意屈服于上帝控制的人,才能在充分的意义上有拥有“谨守的心”,并享有真实而完全的心智与感情上的稳定性(见提后1:7;参赛26:3,4)。凡选择侍奉上帝的人,没有一个会被遗弃给撒但的权势(《服》第五章;参《历》第四章)。既被神圣的能力加强了,他们就变成撒但所攻不破的了(《历》第二十一、三十三章)。

受邪灵控制.—另一方面,所有拒绝或忽视真理的人都宣布效忠那恶者(《服》第五章;《历》第三十三、三十五章)。那些执意拒绝或忽视顺从圣灵的感动,反而屈服于撒但控制的人,就发展出一种越来越像撒但的品格(约8:34,41,44;《历》第三十五、四十七章)。良心和选择的能力就竖立了一种基于撒但原则的行为模式(见罗6:12-16;《历》第二十六章)。当人们这样日益增多地使自己与圣灵的影响和控制分离时(见弗4:30;见出4:21注释),他们最终就会发现自己完全处于撒但的支配之下了(《历》第二十六、三十三章;参本卷注释第645,696页;约6:70)。既被一个比他们更强的意志控制,他们自己就无法脱离其邪恶的能力了(《服》第五章)。他们自动地照撒但所吩咐他们的思想行事。无论什么情况,灵感之言都指出了原因,宣布被鬼附是由于生活不检点造成的(见《历》第二十六章)。属世享乐之快乐陶醉的生涯,结局却是黑暗的绝望,或者“心灵败坏的癫狂”(《历》第二十六章)。

魔鬼控制的程度.—品格的形成过程是逐渐的,所以就有被附或被控制的各种程度,无论是被圣灵控制还是被邪灵控制(见罗12:2)。所有不毫无保留地使自己屈服于内住之圣灵的人,都会在或重或轻的程度上,处于撒但的控制之下—被他附着(见路11:23;罗6:12-16;彼后2:18,19;《历》第三十三、三十五章)。每件与上帝的旨意不协调一致的事—每一伤害别人的意图,每一自私的表现,每一鼓励错误原则的企图—在这个词的某种意义上,乃是在某种程度上被魔鬼控制或被鬼附的证据(见《历》第二十五、三十五章)。对罪恶的每一赞同都导致身体更软弱,理智更昏昧,灵性更堕落(《历》第三十五章)。然而,在品格形成过程的任何一点,“品格的表现,不在乎偶然作一件好事,或偶然作一件恶事,而是在乎平日言语行动习惯的倾向”(《喜》第七章)。那些偶尔响应撒但鼓动的人和那些一贯响应撒但鼓励的人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这种程度的不同而不是性质的不同。扫罗王的一生就是那些服从魔鬼控制之人的显著例证(撒上13:8-14;15:10-35;16:14-23;28:1-25;《祖知》第六十六章)。

魔鬼控制的形式.—被魔鬼控制或被鬼附不仅有不同的程度,而且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撒但会允许他的受害者保持相当完整的精神和身体官能以及假冒的虔诚,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其险恶的意图。在其它时候,魔鬼往往使受害者的心思和身体堕落,并将之引入明显的不虔不敬和邪恶的道路。那些只是部分地处于魔鬼控制之下的人,或者没有表现出通常被鬼附所伴有的症状的人,对邪恶之君来说,往往比那些可能更明显地处于其控制之下的人更有用。附在迦百农这个疯子身上的邪灵,也控制着不信的犹太人(见约8:44;《历》第二十六章;参323,733,746,749,760)。犹大是在一种相似的意义上“被附”的(《历》第三十、七十一章;路22:3;约6:70,71;13:27;参太16:23)。在这些情况中,不同点主要在于鬼魔们表明他们在场和他们权能的形式。

鬼魔附体和人的神经系统.—魔鬼不管对人获得哪种程度或哪种形式的控制,都是通过感觉神经系统完成的。通过心智的高级能力—良心、选择的能力和意志—撒但附在人身上。那恶者通过发动神经系统对“被附”的人实施控制。被鬼附只能通过神经系统发生,因为撒但通过神经系统获得通路进入人心,并转而控制人的身体(参路8:2;《历》第六十二章)。因为神经系统本身乃是首先受影响的部分,所以各种各样的神经紊乱,例如癫痫和各种精神病,都可以料到与被鬼附有关。这种紊乱往往是以不同方式屈服于撒但的影响和暗示的结果。然而,这些紊乱却不一定就是被鬼附,有时被鬼附也伴有聋哑的症状,但这些都不必被视为是被鬼附的标志。

《历代愿望》中描述的每个被鬼附的事例都特别说到涉及某种形式的精神错乱,一般被描述为精神失常,并指出这种状况乃是被鬼附的结果。例如,那个在迦百农会堂里被鬼附的人被描述为一个“疯子”,而他的痛苦被描述为“精神错乱”和“疯狂”(《历》第二十六章)。加大拉被鬼附的人也同样被说成是“疯子”,并且说他们已经“心神错乱”(《历》第三十五章;《善》第三十一章)。在耶稣变像之山的山脚下那个被鬼附的男孩也被称作“疯子”(《历》第四十七章;见可9:18)。神经紊乱的症状特别提到有面容的扭曲、尖声叫喊、损毁身体、眼睛怒视、咬牙切齿、口中流沫、并且抽风,酷似癫痫病人(见可1:26;9:18-26;路4:35;8:29;《历》第二十六、三十五、四十七章)。在每一事例中,邪灵被逐出都伴随着一种即刻而明显的改变—恢复了曾被削弱的精神的平静和身体的健康。智力得以复原(《历》第二十六、三十五章),那些受苦害的人就穿上了衣服,心里明白过来(可5:15;路8:35;《历》第三十五章),他们的理智被恢复了(《历》第四十七、六十二章)。

可9:14-29中那个被鬼附的男孩的案例特别值得注意。关于这事的描述酷似癫痫病的发作(见18-20节)。但是如果断言这只是一个癫痫病的案例,就否认了圣经明白的话语论到那男孩是被鬼附的。福音书的作者们同样清楚地描述了一个确实看似癫痫病的案例并将之归结为被鬼附了。

被鬼附与身体的紊乱.—在某些被鬼附的案例中,还伴有这样或那样身体上的紊乱(见太9:32;12:22;可9:17)。值得注意的是,特别提到身体的紊乱—瞎或哑—似乎涉及受影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部分。其它的身体疾病也可能是由被鬼附产生的。那些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自己陷入撒但的影响或控制之下的人,以贬低身体、理智、和心灵的这样一种方式思想并生活着(见《历》第二十六、三十五章等等)。

区别被鬼附的标志.—就灵感的启示而言,被鬼附体所导致生理和精神紊乱的症状,它们本身,与自然原因酿成的疾病所表现的症状并无差别。显然不同点并不在于神经和身体所显示的症状,而在于促成它们病发的势力。灵感之言将这些症状归结于邪灵的直接参与和操纵(见《善》第三十一章)。但是身体和精神的各种紊乱,就它们本身来说,并不构成福音书所描述为被鬼附体。它们是被鬼附的结果。

无疑的,一般人心里都把被鬼附的结果等同于被鬼附本身。但是认为福音书的作者们乃是出于无知,错把各种身体和精神和错乱归结于邪灵的作用-这种论点被证明是错误的,因为事实是他们清楚地作了区分:一方面是普通的身体病患,另一方面是被鬼附的(见太4:24;路6:17,18;7:21;8:2)。基督说鬼是鬼,鬼也通过他们不幸的受害者说自己是鬼,这个事实进一步证实了鬼魔附体确实存在(可1:23,24;3:11,12; 5:7等等)。鬼魔们通过承认基督的神性和最后的审判—当时的人一般都不了解的事实—证明他们具有超自然的知识(太8:29;可1:24;3:11,12;5:7等等)。

合理的结论是:被鬼附虽然常常伴有神经或身体的错乱,表现出其特有的典型症状,但是圣经并没有说这些症状可能是什么。

为什么被鬼附是常见的.—限于福音书作者们所说的意义,有理由相信基督亲自在世上传道时,被鬼附这种事比现今远为常见(见《历》第二十六章)。或许上帝一度曾允许撒但有更大的自由证明他亲自控制那些自愿选择侍奉他之人的结果。在耶稣变像的山上,门徒们看到人性变为上帝的形象,在山脚下,又看到人性堕落为撒但的样式(《历》第四十七章)。

历代以来,魔鬼曾一直寻求无限制地控制人们的身体和心灵,为要用罪恶和痛苦折磨他们,并最终毁灭他们(《历》第二十六章;《祖知》六十七章)。因此,当我们的主显现,作为人类的一员在地上行走时,“原来为上帝居所而造的人体,竟成了魔鬼的巢穴。人的感官、神经、情感和器官都被邪灵所驱策,去放纵最低劣的情欲。人脸竟印上了鬼魔的烙印”(《历》第三章)。人性的形象似乎已经从许多人的脸上消除了,却反射着附在他们身上群魔的神色(参路8:27;《历》第三十五章;《善》第三十一章)。被鬼附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代表着那些响应撒但之人堕落的深度,并且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凡拒绝上帝怜悯的人,在完全让撒但管辖时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历》第三十五章)。

提要:1 基督医好一个瘫痪病人,14 从税关上呼召马太,15 与税吏和罪人们一起吃饭,18 为他的门徒没有禁食申辩,23 为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申辩。


治好瘫痪病人

可2:1 过了些日子,耶稣又进了迦百农。人听见他在房子里,

【本会注释】

耶稣又进了。[从房顶缒下来的瘫子,可2:1-12=太9:2-8=路5:17-2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或,“他回到”(修正标准本)。马可特意地使用了希腊词palin,“再次”,指他先前提到过的地方,或者相似的环境(见可2:13;3:1,20;4:1;5:21;8:13)。作为对比,马太通常用palin引进新的叙事部分。马太和马可都提到的事实是:耶稣最近曾回到他第一次周游过的加利利的城镇和乡村(见太9:1)。马太补充的信息是基督是坐船回到迦百农的。显然,要么他的第一次旅行结束于加利利海东岸,要么他曾退到那个地区休息,因为被医好的那个麻风病人把他传开了,使他暂时退出了公开的传道(见可1:45注释)。

迦百农。见太4:13注释。马太提到迦百农是基督“自己的城”;就是说,他在加利利传道的总部,他似乎把迦百农看作自己的家。

过了些日子。希腊文是di' hēmerōn,“多日以后”。有些人认为这个短语指的是耶稣初次在加利利周游的整个期间,从他离开迦百农的时候(可1:35-38)到他回到该城的时候。然而,因为那次旅行传道可能延续了许多周,所以更适宜于把这里所说“日子”理解为耶稣退到旷野的日子,因为人多,那时他“不得再明明地进城”(可1:45,修正标准本)。这样理解,所讨论的这段时间指的就是第1章结尾所叙述的事件和第2章开头所发生的事件之间的时间了。

人听见。直译是:“既听到”。

那。希腊文是hoti,“那个”,意味着接下来的话直接引自人们一般所传说的,直译是:“他在房子里”。

在房子里。只有马可特别提到了这个事实,其他对观福音书作者们省略的许多细节都照样被马可提到了。这相当于说的是“在家里”,无疑指的是彼得的家(见《历》第二十七章;见可1:29注释)。


可2:2 就有许多人聚集,甚至连门前都没有空地;耶稣就对他们讲道。

【本会注释】

就。基督之所以离开迦百农去进行他第一次的传道旅行,是由于大众的兴奋和大批群众来寻求他引起的(见可1:33,37)。但是他离开迦百农并未使百姓的热情稍减。百姓一知道耶稣又到了城里,就群集到他那里。


可2:3 有人带着一个瘫子来见耶稣,是用四个人抬来的;

【本会注释】

一个瘫子。希腊文是paralutikos,“一个瘫痪病人”。

四个人抬。这个细节只在马可福音中出现。这个细节和别的细节都反映了此事的真确性,而且表明这事是人亲眼所见的,大概彼得也是其中一人(见本卷注释第563页)。


可2:4 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房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

【本会注释】

人多。即,百姓群集。

拆了房顶。直译是:“除去房顶”。路加(路5:19)记载:他们“从瓦间把他缒入”。在中东地区常是这样,这房子无疑有一个平顶,外面有楼梯或梯子,可以从下面的院子上来(见徒10:9;参申22:8注释)。显然平顶的结构是用瓦铺在椽子上。

这种不同寻常的接近耶稣的办法,是那个瘫子本人不顾一切提出的建议,虽然现在离耶稣这么近了,他还是担心自己可能会丧失机会(见《历》第二十七章)。耶稣曾那么出人意外地离开了迦百农(可1:37,38),好几周都不在,最后又退隐到旷野里(可1:45),这一切可能都使这个面临早逝前景的人感到更加绝望(见《历》第二十七章)。

褥子。希腊文是krabbatos,一个穷人的“卧榻”,或“床”。这个人所躺卧的简陋小床可能只是一个草席或褥子。


可2:5 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你的罪赦了。”

【本会注释】

他们的信心。即,那四个抬瘫子的人和瘫子的信心。他们把房顶拆了一个洞,有力的说明了他们迫切地感到需要,耶稣只是对他们的信心感到满意。在耶稣的医治之能可以施于身体或心灵之前,这种需要意识和这种信心乃是必要的(见路5:8注释)。

小子。希腊文是teknon,直译是:“孩子”。当像这里一样被用于称呼时,意思是“我的孩子”,“我的儿子”。由于他的疾病是他的生活不检点的直接结果(《历》第二十七章),似乎他的故事很可能与那个回头浪子很相像(见路15:13,14)。显然几个月前在毕士大被医好的那个瘫子的情况也是如此(见约5:14)。

你的罪赦了。见10节注释。痛苦曾使他有时间反省,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是造成自己受苦的原因。那如此沉重地压在他心头的,乃是耶稣提到的这些罪恶。这个瘫子既来寻求身体的医治也来寻求灵性的健康(见《历》第二十七章)。在他把自己的案件呈到既给了他帮助又给了他希望的耶稣面前以前,他在身体上是无助的,在灵性上是无望的。见约9:2注释。


可2:6 有几个文士坐在那里,心里议论,说:

【本会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和可1:22注释。依照路加福音(见路5:17注释),这些“法利赛人和教法师”是从“加利利各乡村和犹太并耶路撒冷来的”。代表们来自这许多不同的地区,暗示他们的到场并不是偶然的。这些宗教官长们正好来自耶稣迄今曾工作过的地区,这一事实似乎表明他们在迦百农是要调查这已经变成公众强烈关心之中心的一位。这种情形使人想起在耶路撒冷的领袖们两年前曾派遣代表团去约旦河调查施洗约翰的工作(约1:19-28)。现在这个从犹大,就是耶稣先前曾工作过的地方来的代表团,可能被召来给加利利的领袖们出主意,考虑到耶稣最近在那里的活动,给他们应采取的行动方针提出建议。

这些人是探子(见《历》第二十七章;参213)。好像清楚地提醒他们在毕士大医治了那个瘫子似的(约5:1-9),耶稣现在医好了另一个患同样疾病的人。他们没有等多久就发现了他们正要寻找的所谓的证据,要证明耶稣是一个亵渎者。他先前在犹太领袖们面前所讲的话曾被污蔑为亵渎的话(约5:18);现在他公开地行使了一项神圣的特权,他们同样将之称为亵渎的话。这件事标志着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几次与犹太权威人士们论战中的第一次争论。

议论。希腊文是dialogizomai,“算帐”,“交谈”,“争论”。


可2:7 “这个人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僭妄的话了。除了上帝以外,谁能赦罪呢?”

【本会注释】

这个人。希腊文是houtos,“这个[人]”,好像带着轻蔑说的一样。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抓住了耶稣的亵渎行为,但是说也奇怪,当他一年半以后受审时,他们倒没有提出这证据来反对他(太26:59,60;可14:55,56)。他们的困难在于这个事实:他使他们面对的是神性能力的实际运行—赦免罪恶并医治疾病—而不是明确声称自己是弥赛亚。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僭妄的话。希腊文是blasphēmiai,“有害的言论”,“诽谤”,即,任何毁谤性的言论。文士们想当然地以为耶稣作为如他们所断言的仅仅是一个人,竟然赦免这瘫子的罪,这就已经篡夺了神性的特权。在仪文制度下,祭司主持人的认罪,但实际上并不说赦免的话。他接受献祭只是像征上帝接受认罪(见来10:1-12)。文士们既不肯承认神性的临格和运行,就犯了他们心中控告基督所犯的那种罪(见太12:22-32)。利未记对亵渎的刑罚是用石头打死(利24:16),尽管在耶稣时代的犹太人一般没有自由执行这种刑罚。

谁能赦罪呢。就他们的神学来说,文士们确实是正确的,因为旧约圣经清楚地指出了上帝才是赦免罪恶的那位(赛43:25;耶31:34;参约10:33)。他们的错误在于没能认出站在他们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上帝。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可2:8 耶稣心中知道他们心里这样议论,就说:“你们心里为什么这样议论呢?

【本会注释】

知道。希腊文是epiginoskō,“正确地知道”,“认出”。再三地,耶稣看透了人们的思想(可12:15;路6:8;9:47;11:17;参约4:16-19;8:7-9)。这通常具有使他们狂怒的效果。


可2:9 或对瘫子说‘你的罪赦了’,或说‘起来!拿你的褥子行走’;哪一样容易呢?

【本会注释】

哪一样容易呢。显然,文士们在想:“赦免一个人的罪说起来容易,因为谁也不知道到底赦没赦。”耶稣立即接受了他们没有说出来的挑战,在实质上问道:“或赦免一个人的罪,或医好瘫子,你们认为哪一样容易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可2:10 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就对瘫子说:

【本会注释】

但要叫你们知道。耶稣行了一个神迹,叫所有人都能看它是证据,证明他们所看不见的一个远为伟大的神迹的事实(参罗1:20)。

人子。三位对观福音书的作者第一次在这里使用了这个有特色的称号(太9:6;可2:10;路5:24)。它是基督特别喜欢用在自己身上的一个称号,在福音书中出现了约有80次。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用这个称号称呼他,也没有任何一个福音书的作者用这个称号提到他。这个称号至少在有些犹太人中被理解为要建立新国度的统治者弥赛亚的一个名号。除了在誓言中(太26:63,64;可14:61,62),和在私下里对那些相信他是基督的人(太16:16,17;约3:13-16;4:25,26;16:30,31),耶稣没有直接自称弥赛亚。他的目的乃是要人们从他的生活、他的言语和他的工作中认出他来,认明众先知所预言的弥赛亚已经完全应验在他身上了。见本卷注释第209页。

耶稣确实是“人子”,在纯粹的历史意义上(见路1:31-35;罗1:3,4;加4:4)和更高的意义上都是如此。人子这个称号指明他是成了肉身的基督(见约1:14;腓2:6-8)。它指向创造主和受造物在一位具有神-人二性的人中结合的奇迹。它证明的真理是:人类可以确实变成上帝的儿子们(约1:12;加4:3-7;约壹3:1,2)。神性屈身披戴人性,以便人性可以重新被造为神性的形象(《历》第一章)。关于耶稣作为上帝的儿子,见路1:35;约1:1-3;关于耶稣作为人子,见路2:49,52;约1:14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的附注。

权柄。希腊文是exousia,“权柄”在“力量”或“实力”的意义上通常用来表示“能力”的希腊词是dunamis。行神迹需要能力,但是赦免罪恶却是权柄的问题。在这段经文中,exousia位于子句的开头,所以侧重基督赦罪的权柄。犹太领袖们屡次挑战了这个权柄(见可11:28)。

赦罪。在病人蒙解救脱离其病患之前,必须消除患病的原因(见第5节注释)。医治身体而不医治心灵只能导致重蹈曾使那个年轻人罹患疾病的复辙。所以,基督在给这个人新的身体之前,先给了他一颗新的心。

就对瘫子说。这句附加说明的插入语插在耶稣所作声明的中间,表明此刻他转离文士们对瘫子说话。这句话在三部对观福音书的记载中都出现在相同的位置(见太9:6;路5:24)。同样措词的类似例子可以在可1:16和太4:18;可5:28和9:21;可14:2和太26:5;可15:10和太27:18中找到。见本卷注释第177,178页;参第306,307页。


可2:11 “我吩咐你,起来!拿你的褥子回家去吧。”

【本会注释】

我吩咐你。希腊文是soi legō,“对你我说”。这些词在希腊文中的次序侧重的是耶稣说话的对象。第10节的话他是对不信的文士们说的;现在,作为给他们的一个证据,他转向瘫子并且说道:“我吩咐你起来。”医治瘫子的能力乃是证据,证明医治灵性的权柄。

拿你的褥子。这个病人是在他的卧榻上被带到耶稣面前的;现在他却带着自己的卧榻离开耶稣面前,证明已经发生了伟大的转变。

回家去吧。即,“回家”(修正标准本)。


可2:12 那人就起来,立刻拿着褥子,当众人面前出去了,以致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上帝,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事!”

【本会注释】

这样的事。或“任何像这样的事”。这个曾带着深切的需要来到耶稣面前的人,带着得胜的喜乐走了,而那些带着自满、骄傲和恶意来到他面前的人,却“惊异得哑口无言,彻底失败”地走了(《历》第二十七章)。人们接近耶稣的精神决定着他们在他里面发现的是到天国的踏脚石还是到灭亡的绊脚石(见太21:44;路2:34;彼前2:8)。


呼召利未

可2:13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众人都就了他来,他便教训他们。

【本会注释】

耶稣又出到海边去。[呼召利未马太,可2:13,14=太9:9=路5:27,28。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显然这不过是在迦百农邻近地区的一次短途旅行,并不是一次主要的加利利周游传道。第二次周游布道中,指定十二门徒并宣讲山边宝训,是在稍后才开始的。


可2:14 耶稣经过的时候,看见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坐在税关上,就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就起来,跟从了耶稣。

【本会注释】

耶稣看见。见路5:27注释。

利未。路加也用的这个名字(路5:27),但马太在同一件事中却更喜欢用马太这个名字(太9:9)。马太被称为“税吏[税务员]”(太10:3)的事实,以及其他福音书在十二使徒名单中有马太而非利未的事实(可3:18;路6:15;参徒1:13),进一步说明了这两个名字指的是同一个人。犹太人有一个以上的名字很常见,如西门彼得和约翰马可。见可3:14注释。

亚勒腓的儿子。有些人以为“亚勒腓的儿子利未”就是“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可3:18)。然而,鉴于上述关于利未即是马太的证据,似乎利未和雅各肯定不是同一个人;也没法说他们是不是兄弟(见可3:18注释)。

税关。即,税务所。显然在“海边”(13节),可能是希律安提帕收税的一个事务所,征收商队和旅行推销商们的税,这些商人们途经大马士革和东方的主干道,到地中海(见赛9:1注释)的多利买(亚柯),或者是从希律腓利的领土经过加利利海。至于迦百农在战略和商业上的定位,见太4:13和路4:31注释。

在一般大众看来,税吏被认为是声名狼藉的。他们不仅常作罗马压迫人的工具,而且常常为自己的利益敲诈勒索,利用职权压迫并欺骗百姓。他们是被所有人憎恨并轻视的,被社会和宗教所抛弃。见本卷注释第66页;见路3:12注释。

你跟从我来。基督用来邀请人作他门徒的常用语(见太4:19;约1:43)。马太已经准备好了在片刻之间蒙召作出自己一生的重大决定;这种决定的先决条件是他先前曾与耶稣接触过。他心里肯定早就想跟从他了。但是因为他十分清楚拉比们对税吏的态度,所以就以为这位伟大的拉比肯定不会屈尊收他作门徒。路加(路5:28)补充说马太为了跟从耶稣,“撇下了所有的”;他撇下了一份有利可图的差事去做没有报酬的服务。


可2:15 耶稣在利未家里坐席的时候,有好些税吏和罪人与耶稣并门徒一同坐席;因为这样的人多,他们也跟随耶稣。

【本会注释】

坐。[马太的筵席,可2:15-17=太9:10-13=路5:29-32。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希腊文是katakeimai,“躺下。”在旧约时代,虽然犹太人的习惯是坐着吃饭,但是在耶稣的时代,至少在一些比较自负的人家里,人们一般躺卧在铺在餐桌边的较低的卧榻或睡椅上吃饭。他们靠在软垫上并用左臂支撑自己。桌子的三面通常备有这种倾斜的卧榻,第四面留下供服务人员上菜。马太家备有这种餐桌暗示他是一个有钱有文化的人。

在马太家的筵席显然发生在他蒙召几周,或许几个月之后(见《历》第三十六章;见可5:21注释)。它被记载在这里可能是为了在一个背景中完整地记述马太的经历。

席。或,“在餐桌边”(修正标准本)。这个词是译者补充上去的,为的是完善上下文中所暗示的思想(见第16节)。

在他家里。根据上下文,显然是在马太家里,而且耶稣乃是尊贵的客人(另见路5:29;参《历》第二十八章)。

税吏。希腊文是telōnai,“收税员”,“税务员”(见可2:14;路3:12注释)。

罪人。见第17节注释。这种接触在当时似乎多半没有结果,后来却有了收成,当五旬节圣灵沛降在信徒们身上时,他们与跟从耶稣的人站在了一起,并且成了真理的见证人(见《历》第二十八章)。

他们。即,那些接受他教训的人。除了马太之外,有些人现在显然已经支持耶稣了;有些人后来无疑也这样做了,特别是在耶稣复活之后(见《历》第二十八章)。


可2:16 法利赛人中的文士(有古卷作文士和法利赛人)看见耶稣和罪人并税吏一同吃饭,就对他门徒说:“他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喝吗?”

【本会注释】

文士和法利赛人。也可以引用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证明可以读为:“法利赛人中的文士”,即,这些文士是法利赛人。虽然有些文士是撒都该人,但大部分文士都是法利赛人,因为后者才是对律法细节特别感兴趣的人(见第51,52,55页)。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是“法利赛派的文士”而不是“撒都该派的文士”。

门徒。希腊文是mathētai,“学习者”,“学生”。在福音书中,这个词通常被用来指在耶稣的传道中陪伴他并帮助他的那群人。门徒们是mathētai;基督是他们的didaskalos,“夫子”或“教师”(见约3:2注释)。

通过向门徒们抱怨,文士们希望离间他们对夫子的尊敬。路加说这些文士向门徒“发怨言”(路5:30),显然是因为认识到直接攻击耶稣对他们一点儿益处都没有,正如先前企图压制他的努力已经证明没有效果一样(见可2:6-11;约2:18-20;5:16-47)。

吃喝。与外邦人一起吃喝是违反仪文律法的,并且涉及仪文上的不洁净(徒11:3)。实际上,税吏是被归为外邦人一类的,所以被认为是社会的渣滓(见可2:14;路3:12,13)。


可2:17 耶稣听见,就对他们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本会注释】

康健的人。希腊文是hoi ischuontes,“那些有力量的人”。路加用的是hoi hugiainontes,“那些健全的人”。路加的措词表达得更为准确,来自一个常用的希腊词,hugiēs,表示“健康”。保罗多次像路加一样用了这个词,并将之应用于“正”道(提前1:10),“纯正”话语(提后1:13)和在真道上“纯全”(多1:13)。

我来本不是。在讲述关于他到地上使命的意图的深奥真理时,基督揭露了法利赛人的伪善和谬误以及他们对基督与税吏交往的态度。如果这些人如法利赛人所主张的一样是罪人,他们就必定比别人有更大的需要。那么他们岂不正是基督应该付出最大努力的对象吗?他已经来了,要“救”人(太1:21),但是如果他只能救那些已经准备好了的义人,他就不可能是一位真正的救主。他作为人类救主的使命的试验开始于他为罪人所能做的这一点。

义人。法利赛人声称能藉着严格顺从仪文律法的要求获得义。后来,耶稣解释说这种“义”是假冒的,在他来要宣布的国里没有任何价值(太5:20;参可23:1-33)。但是在这个场合,为了辩论的缘故,他准予他们不言而喻地声称个人的义(可2:16,17),因为藉此他就能说明为什么自己应该照顾税吏们灵性的需要。

事实上,法利赛人有时确实犯有他们所如此强烈厌恶的税吏们所犯的罪恶。耶稣宣布他们“侵吞寡妇的家产”(太23:14),并且要是他们可以藉以肥己的话,还使贪财的儿子免于照顾上了年纪的父母(见可7:11注释)。所以法利赛人常常注重法律上的正确性,往往是假冒为善的人。另一方面,税吏们并没有假装尊敬仪文,有时倒更能接受耶稣的教训,尽管他们有罪。见路18:9-14注释。


禁食的问题

可2:18 当下,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禁食。他们来问耶稣说:“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禁食,你的门徒倒不禁食,这是为什么呢?”

【本会注释】

约翰的门徒。[有关禁食的问题,可2:18-22=太9:14-17=路5:33-3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惯常禁食。或许译作“在禁食”更好。无疑,约翰的门徒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分享了其有节制的生活方式(见太3:4),正如这里提到他们禁食所证明的。显然,他们在向耶稣提出这个问题时,确实正在禁食。

在公元1世纪的一份关于禁食的古犹太论文Megillath Ta`anith中,提到犹太人那时惯常在七日的第二日和第五日,即星期一和星期四禁食(见路18:12)。虽然犹太传统将这个习惯归结于摩西在西乃山40天的禁食(见出34:28)开始于星期四,结束于星期一的传说,但是,将这两日定为禁食日来遵守,是想要让这两日各自离安息日远一些,但同时这两日彼此又不可靠得太近。见Strack和Billerbeck,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2,第241-243页。

古犹太教最主要的权威Strack和Billerbeck指出,一周两次的这些禁食的确切目的并不完全清楚,但它们似乎可能由一种愿望激发的,有一部分特别热心的人努力为国家的世俗化赎罪,他们认为这种世俗化迅速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一般而言,在古犹太人中,个人禁食为的是弥补一次罪行,或保证祈祷得到有利的应允,或完成一个愿望。确实,许多人禁食似乎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行为会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赚得特别的功劳。

当然,禁食的这些用法取决于对上帝的品格和义的本性的误解。禁食往往退化成了靠行为称义的一种手段,人们藉以盼望平息一位严厉苛刻的上帝的怒气并赚得他的恩宠,而不管自己内心的状况。在耶稣时代之前的几个世纪,众先知就曾经公开指责过这种思想,宣布上帝已经厌恶了以色列人的禁食和其它宗教惯例(赛58:3-5;亚7:5,6)。

基督徒有时候需要敏锐的思想和有洞察力的判断;他可能有重要的决定要做,或者可能需要更清楚地洞悉上帝的旨意。在这种情况下,禁食会证明是一种极大的祝福。这种禁食不一定意味着彻底禁绝食物,而是一种仅限于维持健康与活力的简单必需的饮食。基督徒可以像但以理一样,禁除“美味”(但10:3)。任何削弱身体或损害健康的行为都不能荣耀上帝,也不能促进一个人的基督徒经验。见太6:16。

他们来问。这里并没有说明“他们”指谁,路加福音在这方面也没指明(见路5:33)。然而,马太却明确地说是施洗约翰的门徒们来质问耶稣关于禁食的问题(太9:14)。

依照本注释所采用的暂定的编年表,约翰是在公元29年早春被监禁的,可能是在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被斩首的(见太4:12;可6:14-29;路3:19,20注释)。约翰的门徒可能是在他去世前几个月提出关于禁食的问题的。

你的门徒倒不禁食。文士们就这样显然盼望使迅速增多的门徒团体与他们的夫子疏远。


可2:19 耶稣对他们说:“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陪伴之人岂能禁食呢?新郎还同在,他们不能禁食。

【本会注释】

陪伴之人。一个表示婚宴来宾的当代犹太成语。耶稣在这里使用的比喻源自旧约预言,其中耶和华与他子民的关系被描述为新郎与新妇的关系(赛62:5;参何1:2)。约翰曾用同样的比喻说明他与弥赛亚的关系(约3:25-30),那或许是在这个场合之前约一年,当犹太领袖们寻求在约翰和耶稣之间造成竞争状态的时候。所以,耶稣在施洗约翰的门徒们面前使用这个简要的比喻似乎很有意义。

耶稣一点儿也没有偏离他亲自通过摩西吩咐以色列人的宗教要求。他和法利赛人争论的中心在于古人的遗传,即“难担的重担”(太23:4)。这些宗教要求被抬高到了那么光荣和重要的地位,以致有时它们竟被允许用来抵消摩西律法的真义(太15:3-6;参《历》第四十二章)。因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努力强加于百姓的宗教形式,致使他们对上帝的敬拜成了“枉然”并且无意义的(可7:7)。见太23:2,3注释。

耶稣现在在三个简要的比喻中所讲的,乃是他的教导与文士们的教导的不相容性。约翰的门徒虽然大概是接受基督为弥赛亚的(见约1:35-37),然而至少仍在坚持文士和法利赛人强加于人的某些仪式上的规则(可2:18)。在婚宴宾客,即“陪伴之人”的比喻中,基督为自己的门徒作了辩护,反对人控告他们没有照样遵守传统。他暗示仪文惯例应该服从更重要的事。然后,耶稣通过新酒(22节)和新布(21节)的例子,进一步扩展了所涉及的基本原则──新旧教训之间不可调和的差别。他在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他认为拉比的仪文惯例没有任何价值。这三个比喻一起考虑,它们是用来向施洗约翰的门徒们解释:如果他们真相信其夫子的教导的话,他们也必接受耶稣的教导。

他们不能禁食。要是婚宴宾客悲哀忧郁不肯吃婚宴的话,就会被认为是对新郎和新娘的侮辱。


可2:20 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

【本会注释】

日子将到。基督在这里第一次公开暗示,最终他会被带走离开他的门徒,像新郎被迫从婚宴上被带走一样。距此一年多以前,他曾私下告诉尼哥底母:他要被“举起来”(约3:14)。

离开。希腊文是apairō,“提走”,“带走”。在目前的背景中,这个词可能暗示被迫和痛苦的分离,与耶稣的暴死一样真实。

他在十字架上被“带走”离开他们,并在复活后回到他们身边。


可2:21 没有人把新布缝在旧衣服上,恐怕所补上的新布带坏了旧衣服,破的就更大了。

【本会注释】

没有人……缝。见路5:36注释。在这个扩展的隐喻,或简短的比喻中,基督指出了努力用他的教训──新布──去补犹太教的旧斗篷乃是愚昧的。

布。也可译作:“补丁”。耶稣的教导并不仅仅是要补在已经破旧的犹太宗教制度上的一块补丁。

新。希腊文是agnaphos,“没刷过的”,所以是“新的”,在这里的意思是“未漂白的”或“未缩水的”。

旧衣服。在这里,犹太教被比作一件旧衣服,已经变成没有用的,正处在被丢弃的时候。多数坚持犹太宗教的人已经丧失了这宗教起初的精义,而代之以一种长成了的形式制度。基督用这个比喻努力向施洗约翰的门徒们说明:设法把天国的好消息与犹太传统的旧惯例交织在一起是徒劳无益的。

破的就更大了。即,补上这补丁后衣服反而变得更坏了。要改善这旧衣服的意图却只是使它的缺陷更明显了。


可2:22 也没有人把新酒装在旧皮袋里,恐怕酒把皮袋裂开,酒和皮袋就都坏了;惟把新酒装在新皮袋里。”

【本会注释】

新酒。见路5:39注释。“新酒”的意思是酵还没有起作用,或者虽然开始起作用了但还没有完成。“新酒”代表福音,并且发酵的过程代表福音的工作,本质上与面酵的比喻类似,但侧重于不同的结果(见太13:33注释)。“新酒”代表上帝充满生命力的真理在人心中的工作。

皮袋。在古时这指的是葡萄酒囊,是用绵羊或山羊的皮制成的,脚部的皮缝起来,颈部作为瓶口。“旧皮袋”会失去其原有的弹力,变得又干又硬。基督时代犹太教的状况就是这样。

把皮袋裂开。耶稣的革命性教导不能与犹太教的反动教条相和。把基督教包含在犹太教僵死的形式之中,即,通过强迫基督教接受犹太教的形式并与之相和从而使这两者联合起来,这种努力必是徒然的。耶稣教导说:天国的诸原则应用于人们的心灵,就必在他们积极的生活中活出这些原则,发出信仰的光辉(见太5:2注释)。

酒就…坏了。企图将新与旧联合会导致双重的毁坏。福音的“酒”会“洒了”,而犹太教的“皮袋”会“坏了”。

新皮袋。大概要么是指准备接受福音的人,要么是指藉以传扬福音的新型教会组织。


安息日掐麦穗

可2:23 耶稣当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门徒行路的时候,掐了麦穗。

【本会注释】

有一次。[在安息日掐麦穗,可2:23-28=太12:1-8=路6:1-5。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 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公元29年晚春的一个安息日,因为它与那个时期的事件在一组。

从麦地经过。或“在麦地旁边”。无疑,门徒们并没有在麦子里走,将它们踩在脚下,而是沿着经过麦地的一条小路行走。

当安息日。由于法利赛人在这里对所走的路程没有提出什么异议,所以似乎至多走了一安息日的路程,即,约有2/3英里(见本卷注释第50页)。

麦。直译是:“谷”;在这种情况下,几乎可以确定要么是小麦,要么是大麦。路加(见路6:1)补充说门徒们开始用手搓大麦或小麦,好去掉麦壳。


可2:24 法利赛人对耶稣说:“看哪,他们在安息日为什么做不可做的事呢?”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说。自从基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以来,这是他遭遇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的第四个记录(见6,16,18节;见路6:6注释)。

不可作的事。只要不在安息日,门徒们的这种行为在一周中的任何一天无疑都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旧约律法特别规定了饥饿的人在路过时可以吃田地里的果子或谷物(见申23:24,25注释)。

基督在这里赞成他门徒们所做的,以及他自己在安息日医病的行为,常常被现代作家们误解,作为他本人并不遵守关于守安息日的旧约律法和规定,也不教导他门徒们遵守的证据。有些人还断言基督对这些问题采取的立场应该被解释为他拒绝遵守第四条诫命。而事实上,耶稣自己是坚持摩西律法和十诫在各方面的要求的,并且教导他的跟从者们也要同样坚守。他多次确认了道德律法的永恒约束性(见太5:17,18;约15:10;等等),并且也承认摩西仪文律法的有效性,因为那时适用于犹太人(见太23:3注释)。当然,耶稣就是一个犹太人。

但是基督在地上的传道自始至终都与犹太领袖们在人造律法和传统方面相冲突(见可7:2,3,8注释)。基督同时代的许多人显然已经把遵守这些人为的要求看得甚至比遵守摩西律法和十诫对虔诚更必要,基督对此采取的是坚决反对的立场(见可2:19注释)。对这些要求,哪怕是进行最粗略的检查,都会发现其中许多显然是荒谬的,然而法利赛人却严厉地教导说:藉着严格地遵守所有这些规条才能得救。一个虔诚的犹太人力求在生活中不断地避免仪文上的不洁,而他所做的努力完全徒劳无益,因为人在不经意间就会违背这些仪文洁净规条中的细微之处。这种靠行为称义的制度与因信称义有致命的冲突。

《米士拿》列出了39种安息日禁止劳作的基本的,或主要的类型(Shabbath 7. 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48,349页)。其中前11种是导致生产食粮或预备食粮的步骤:播种,耕作,收割,捆扎,打谷,扬场,挑选(把不适合作食物的与适合作食物的进行分类),碾磨,过筛,揉捏,以及烘烤。接下来的12种适用于准备衣服的类似步骤,从剪羊毛到实际地缝纫衣服。再后是7个步骤,有关用作食物的鹿肉或用作皮革的鹿皮的准备事项。其余列出的项目与写作、建筑、点火熄火、以及物品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运输有关。

这些一般性规定被进一步详细地解释了。在这些主要的规定之外,还有数不清的关于遵守安息日的其它规定。可能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所谓的“安息日的路程”了,距离为2,000肘──略少于2/3英里(见本卷注释第50页)。在安息日照固定在墙上的镜子也被算为违反安息日(Shabbath149a,宋西诺版之《他勒目》,第759页),甚至连点亮一支蜡烛也算违反安息日。然而同样的规定却允许在安息日将鸡蛋卖给外邦人,并且允许外邦人被雇来点蜡烛或点火。吐痰在地上被算为违法的,唯恐小草的一个叶片因此被浇灌。在安息日带手帕是不可的,除非将它的一头缝在衣服上—在这种情况下,它在学术上就不再是一块手帕而是衣服的一部分了。关于一个人在安息日可以走的路程,类似的规定也可以避开它的限制,就是在所要走的路上沿途在适当的间隔藏好一部分食物。于是,在学术上,藏食物的地方就可以被认为是物主的另一个“家”了。因而从每一个这样的食物贮藏所都可以再走一个安息日的路程,到另一个类似的食物贮藏所。这只不过是在基督的时代曾被放在虔诚的犹太人身上的“难担的重担”(太23:4)中的几个而已。

藉着这种“蠓虫就滤出来骆驼倒吞下去“的事,法利赛人不断地利用人造律法的字句破坏上帝律法的精义。安息日起初原是给人类的一个机会,要人通过学习其创造主所造的事物来认识他,并反映他的爱和良善,反而却变成了一个提醒,使人想起法利赛人和文士们自私专断的品格。通过将上帝描画为一个暴君,就有效地误表了他的品格。

大自然表明了上帝的智慧、能力和慈爱,安息日起初被设立就是要使人注意这些的,免得人类变得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以致忘记了那造他并不断地为他的幸福和安宁运用神能的一位。安息日的目的一旦了然于胸,现代有些基督徒在决定安息做什么合适不合适的问题时就容易解决了。凡是使我们更接近上帝,帮助我们更好的明白他对我们的旨意和对待我们的方法,并使我们更有效地在我们的生活中及促进他人的幸福和康乐中与他合作的事—都是真正遵守安息日(见赛58:13;可2:27,28注释)。


可2:25 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缺乏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

【本会注释】

你们没有读过么。耶稣暗示在他们对圣经的学习中,他们错过了在他将要叙述的事件中暗含的教训。

他缺乏之时。属于圣所的神圣律法和事物,原是为人的好处规定的,在任何时候,要是这些规定与人最需要的最佳利益相冲突,它们就必须被置于从属的位置。


可2:26 他当亚比亚他作大祭司的时候,怎么进了上帝的殿,吃了陈设饼,又给跟从他的人吃。这饼除了祭司以外,人都不可吃。”

【本会注释】

上帝的殿。在这事发生的时候,这里所提到的殿还没有被建造。“上帝的殿”还只是由帐幕构成,那时是在挪伯。

亚比亚他。亚比亚他是亚希米勒的儿子,在这事发生时,他是有名无实的大祭司(见撒上21:1,6)。耶稣的话似乎暗示亚比亚他是他上了年纪的父亲的代理人,所以实际上至少在他父亲的一生中,并在其监管下,履行着大祭司的某些职能。当亚希米勒被杀时,亚比亚他逃到了大卫那里,随身带着神圣的以弗得──大祭司职责的象征(见撒上22:20)。在基督的时代,盛行着一个类似的情况,当时该亚法作大祭司,但是亚拿却被所有人都公认为是一种名誉退休的大祭司(见徒4:6;见路3:2注释)。

陈设饼。见出25:30注释。有关预备和使用“陈设饼”的详细规定将其分别为圣了。从圣所中的常设桌上取下的陈设饼,要被祭司在圣所的神圣区域内吃掉(见利24:5-8注释)。

人都不可吃。除了祭司,任何人都不可以吃这圣饼(见利24:9)。


可2:27 又对他们说:“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

【本会注释】

安息日。见创2:1-3;出20:8-11注释。

为。直译是:“为了……的缘故”。

人。希腊文是anthrōpos,直译是:“一个人”,一个通称,包括男人、女人,和孩子们(见可6:44注释)。“人类”这个词更为准确地表现了anthrōpos这个词的意思。安息日是由一位慈爱的创造主为了人类的福利设立的。只有藉着最野蛮的滥用推理才会使人认为安息日在任何一个方面是与人“相悖”的(见西2:14注释)。

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上帝造人并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安息日需要有人遵守。反之,一位全智的创造主知道他手所造的人需要道德和灵性成长以及品格发展的机会。人需要花时间把他的兴趣、追求投入到大自然及其启示中,研究上帝的旨意和他的品格。第七日安息日是上帝命定用来满足这个需要的。以任何方式篡改创造主关于何时并如何遵守这日的具体要求,都等同于否认上帝知道什么对他手所造的生物来说是最好的。

上帝规定了安息日应该是一个祝福,而不是一个重担,并且遵守安息日是要给人益处而不是给人伤害。安息日的设立是要增进人的幸福,而不是要给人造成艰难困苦。守安息日本质上并不在于谨小慎微地遵守某些仪式并戒绝某些事务;以这种观点考虑安息日就完全没有理解遵守安息日的真精神和目标,所从事的乃是追求基于行为的义。我们不做某些工作,不从事某些事务,不思考也不谈论某些话题,并不是因为我们想要藉此赢得上帝的恩宠。我们不做这些事为的是可以将我们的时间、我们的精力,以及我们的思想专注于其他事务,这些事务可以增进我们对上帝的理解、我们对他良善的感激,我们与他合作的能力,并使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服侍他和我们同胞。只是或者主要是在消极的方面不做某些事根本就不是守安息日;只有当实践守安息日的积极方面时,我们才可以盼望从遵守安息日得到一位智慧慈爱的创造主所规定的益处。见赛58:13注释。

与谨小慎微地遵守安息日相称的拉比们的大批要求,乃是基于在上帝看来安息日比人更重要这种观念。明显地,依照这些对神圣律法的盲目解释,得出的结论是:人是为安息日设立的了──为机械地守安息日造的。藉着严格地、无意义地区分在那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拉比们使安息日成了一件荒唐事(见24注释)。他们强调遵守安息日的消极方面──克制不做某些事。把宗教的形式说成了实质。


可2:28 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本会注释】

所以。在指出安息日的用途之后(27节),基督把人们的注意力指向了安息日的设立者,并因而指向了他自己有权决定如何最好地实现安息日的用途。

人子。见太1:1;可2:20注释;见约壹的附注。

主。救主自己有权决定在那日做什么是合适的;因此,法利赛人越权了(见24节)。教会没有权利给安息日加上压制性的限制──就像犹太人所做的那样──或者企图将其神圣性从一天转移到另一天。这两种做法都是那恶者设计用来引诱人们远离遵守安息日的真精神的。人没有权利篡改上帝拣选的这日,无论他是法利赛人还是基督教的神职人员。

也。或:“就是”。在马太的记述中,更加清楚地呈现出了基督摆在吹毛求疵的法利赛人面前的完整的推理线路,如下:(1)人的需要比仪式的要求或人的传统更重要(见太12:3,4)。(2)做与圣殿的崇祀有关的工作适合于安息日的要求(见5节)。(3)基督比殿(见6节)或安息日(见8节)更大。

提要:1 基督医好枯干的手,10 和许多别的疾病:11 斥责污鬼:13 拣选十二使徒:22 使人确信说他靠着别西卜赶鬼乃是亵渎话:31 说明谁是他的弟兄、姐妹和母亲。


治好萎缩的手

可3:1 耶稣又进了会堂,在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

【本会注释】

耶稣又进了。[一个枯干一只手的人,可3:1-6=太12:9-14=路6:6-1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这显然与可2:23中提到的安息日不是同一个安息日。它在这里被提到乃是作为另一个实例,说明文士和法利赛人反对耶稣对待安息日的态度。

枯干了一只手。或:“他的手是干瘪的”。希腊文暗示这只手枯干是由于事故或疾病的结果,而不是先天性缺陷。


可3:2 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意思是要控告耶稣。

【本会注释】

众人窥探。见路6:7注释。这里显然意指法利赛人(见可3:6)。


可3:3 耶稣对那枯干一只手的人说:“起来,站在当中。”

可3:4 又问众人说:“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他们都不作声。

【本会注释】

命。希腊文是psuchē(见太10:28注释)。

他们都不作声。他们愠怒的沉默乃是承认失败。他们先前与耶稣的遭遇战已经使他们认识到:公开挑战他就什么都得不到。因为他总是成功地使他们的论据转而反对他们,以这样一种方式展现真理,在百姓面前显明了拉比们的立场是站不住脚的。


可3:5 耶稣怒目周围看他们,忧愁他们的心刚硬,就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

【本会注释】

怒目。常话说只有无罪的愤怒才是反对罪的愤怒。上帝憎恨罪恶,但他却爱罪人。而有罪过的人却时常犯这种错误:憎恨罪人并且爱罪恶。因为错误而对错误发怒,对别人并没有邪恶的愿望或图谋,的确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值得表扬的品格特性。

忧愁。只有马可记录了耶稣的个人感情。他“忧愁”是因为犹太领袖们利用他们的高职高位误表上帝的品格和要求。他“忧愁”无疑也是因为会临到这些领袖们本人身上和那些随从他们误导观念的人身上的结果。希腊文暗示耶稣最初愤怒的反应只是刹那间的,但他对这些远离天父并误解他对他们的爱的愚昧子民的关心却是持续的。


可3:6 法利赛人出去,同希律一党的人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本会注释】

立即。据此可以推断出,法利赛人立即退出了会堂,甚至在宗教仪式结束前就退出去了。

希律一党的人。希律一党的人是支持希律家的一个犹太政党(见本卷注释第54页)。法利赛人通常憎恨希律和所有支持他的人(见本卷注释第41页)。他们现在寻求他们所自认的仇敌们的帮助,这一事实乃是一个证据,证明他们力求要找到一个压制耶稣的办法(见太22:16注释)。可能顽固执拗的法利赛人盼望希律会乐于监禁耶稣,像他几个月前曾监禁施洗约翰一样(见太4:12;路3:20注释)。有些人提出这件事可能发生在希律的首府赛弗里,在拿撒勒以北约4英里处。


海边的群众

可3:7 耶稣和门徒退到海边去,有许多人从加利利跟随他。

【本会注释】

退。[耶稣受人欢迎,可3:7-12=太12:15-2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 马可福音多次提到耶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为要躲避不适当的名望或过度的反对(见可1:45;7:24;等等)。他此时的撤退显然是因为想要避免与宗教权威们或者还有政治权威们进一步冲突。因而,马可没有继续记述其他冲突事件,目的是要谈论耶稣日益增长的声誉,及与之同来的犹太官长们对耶稣与日俱增的仇恨和反对。(见太12:15注释)。

到海边去。似乎医好枯干了一只手的人这事发生在加利利内部的一座城,可能是赛弗里(见6节注释)。对观福音作者们极其相似的记载进一步暗示:当耶稣离开加利利省内地方时,他去了加利利“海边”,可能在邻近革尼撒勒平原、迦百农以南的地方。他无疑发现了一段远离城市的比较僻静的海岸(见路5:1注释)。

许多人。见太5:1注释。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提到了跟着耶稣的大批群众。这种情形显然需要一种更有效的组织,需要更多的见证人奉献他们全部的时间应付群众们对耶稣的需求。三位福音书作者中的两位,都意味深长地唤起人们注意:就在指定十二使徒和山上宝训之前,提到了那跟随并依靠耶稣的“许多人”(见太5:1;路6:17注释)。


可3:8 还有许多人听见他所做的大事,就从犹太、耶路撒冷、以土买、约但河外,并推罗、西顿的四方来到他那里。

【本会注释】

以土买。即,以东地。“以土买”这个词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过。约瑟夫(《犹太掌故》xiii. 9. 1 [257,258])说以土买在基督时代之前一个多世纪时被约翰·许尔堪征服了,那里的人被迫至少在名义上接受了犹太教的仪式与惯例(见本卷注释第33页)。

推罗和西顿。见卷一,第128页;卷二,第67,68页;见创10:15注释。只有撒玛利亚显眼地没有出现在这里所列举的在巴勒斯坦或靠近巴勒斯坦的不同地区的名单里。


可3:9 他因为人多,就吩咐门徒叫一只小船伺候着,免得众人拥挤他。

【本会注释】

一只小船。或:“一只小舟”。只有马可提到了福音记事的这个细节。似乎在加利利传道的其余时间,每当有需要时,耶稣现在安排的这只小船总是随时可用(见可4:35,36;6:32;8:10,13)。这只小船可能属于彼得(见路5:3注释)。

伺候着。或“为他准备”,即,无论何时他需要,都由他支配。

众人。马可在三节经文中第三次提到了无论耶稣往哪里去,都跟着他的大批群众(见7,8节)。


可3:10 他治好了许多人,所以凡有灾病的,都挤进来要摸他。

【本会注释】

挤进来。人们并不是怀着敌意,而是带着渴望,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要照顾。

要摸他。显然,那些患病的或被鬼附的都感到在这一行为中有魔力。见可5:23,28注释。

灾病。直译是:“抽打”,或“鞭打”。可能这些“灾病”与我们当今的流行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类似。


可3:11 污鬼无论何时看见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着说:“你是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污鬼。见可1:23注释。

看见。在希腊文中,“看见”,“俯伏”,“喊”这一系列的动词都指明连续或常常重复的动作。

俯伏。有些人提出了这种可能性:鬼魔们藉此要给人的印象是,他们承认耶稣是他们的领袖,从而暗示他与他们是联合着的。假如这样的话,基督拒绝他们的见证就变得更加重要了。

上帝的儿子。见约壹的附注;见路1:35;约1:1-3注释。


可3:12 耶稣再三的嘱咐他们,不要把他显露出来。

【本会注释】

再三地。即,“强有力地”,“强烈地”,或“严厉地”。

那。也可译作:“以便”。

不要把他显露出来。叙述到这点,马太另外记录了引自旧约圣经的一段经文,预言了耶稣服务于人类的需要(见太12:20注释)。


耶稣拣选十二门徒

可3:13 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

【本会注释】

上了山。[十二个门徒的设立,可3:13-19=路6:12-1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显然是进入了加利利海西边的多山地区(见可1:45注释)。耶稣留下他的跟随者们在山脚下过夜(见《历》第三十章),他自己却整夜在他们上面的山上祷告(路6:12)。当时可能已经是公元29年的晚夏了(见太5:1注释)。

耶稣经常整夜献上祷告(见《历》第四十六章)。不同的福音书作者通常是在救主的生活服务中的重大决定或危机时刻之前提到这种情况(见可1:35注释)。他在其传道的开始就寻求默想和祷告(见太4:1注释)。他在加利利传道的开端,以及接下来马上在加利利的各城镇和乡村初次旅行传道之前也照样以祷告为标志(见可1:35注释)。现在这次整夜祷告是在任命十二使徒、山上宝训、以及第二次在加利利周游之前。连同加利利的这次大危机,再次特别提到了祷告(见太14:22,23;参约6:15,66)。登山变像时也是这样,那时耶稣向他的三个门徒提出了他的受难与死的问题(路9:28-31)。在荣入圣城之后的那整个晚上他都用来祷告(见《历》第六十四章)。已记录的最长的祷告是耶稣在进入客西马尼园之前的祷告(见约17)。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只几个时辰,他在园中献上了自己最恳切、痛苦的祷告(见太26:36-44)。

叫人来。显然有相当大的一群人跟从着耶稣,那十二个人就是从这些人中选出来的。

这十二个人没有一个是因为在品格上或在能力上尽善尽美而蒙拣选的。基督拣选的是乐于并且能够学习的人,这种人的品格可以被改变。所有人蒙召时都有严重的缺点,但是这些缺点靠着他的恩典都被消除了(犹大的情况例外),取代它们的乃是耶稣所种植的神圣品格的宝贵种子,它们会发芽生长,直至成熟完备,随后结出如基督一样的品格的果子(加5:22,23)。基督照着人们本来所在的地步接受人,如果他们心甘情愿并且顺从,他就把他们改变成他愿意他们成为的样式。他指定男男女女担任负有重要责任的职位,不是因为他认为他们已经为这些职位完全准备好了,而是因为他在鉴察他们的心时,洞悉了潜在的能力,这些能力在神圣的指导之下,可以被鼓励并发展到他的荣耀并促进他的国度。

随自己的意思。呼召是基于他的心愿而不是基于他们的心愿。后来他提醒这十二个人说:“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约15:16)。

他们便来到他那里。当他召集他们来与他会面时,是在刚刚破晓的时候(见《历》第三十章;《福山》第一章),在山坡上的某处,可以俯瞰加利利平静的水面。


可3:14 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

【本会注释】

设立。希腊文是poieō,直译是:“使成为”,即,“任命”。虽然耶稣确实在这个场合“设立”了那十二个人(见《历》第三十章),但这种意思在poieō这个希腊词中并不是固有的。

十二个人。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补充自路6:13的内容:“称他们为使徒”,没有给出特别的原因,说明为什么是十二个人──不多也不少──蒙拣选了。然而,一个直接的想法是:雅各的十二个儿子,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创始人。现在这些人中,有五个是耶稣约在两年前最初开始传道时就已召唤他们成为门徒的;他们是约翰、安得烈、彼得、腓利、和拿但业,或巴多罗买(见约1:40-49)。这组人中的前三个人和约翰的哥哥雅各一起,曾在这次蒙拣选之前几个月接受过海边呼召(见路5:11注释)。最近,马太也被加添到了这个群体之中。

在耶稣的使命中,指定和设立这十二使徒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施洗约翰曾宣布“天国”(太3:2)即将确立,并且耶稣在其传道的早期也曾重申过这个信息(见太4:17),特别是在最近完成的第一次加利利周游传道的时候(《福山》第一章)。基督在他第一次降临时确立的国乃是神圣恩典的国(见太3:2;5:2注释),他是这国的君王。他的国民乃是那些接受他并相信他名的人(见约1:12)。他的领地乃是他们的心(见路17:21注释)。

指定十二使徒很可以被看作是基督来要确立的恩典之国正式的开国典礼。紧接下来的山上宝训,既可以被看作是基督作为恩典之国君王的就职演说,也可以被看作是这个新国度的宪法。在这次布道之后不久,基督和十二使徒就开始了第二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他在这次周游中,通过言教和身教证明了恩典之国的性质和它对人类的价值尺度。

经上给出了这十二个人的四个名单,马太(太10:2-4)和马可各给出了一个,路加给出了两个,一个在《路加福音》中(路6:14-16),一个在《使徒行传》中(徒1:13)。这些都列在下面。

关于给这十二个人分组,最自然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分成两人一组。当耶稣差遣他们去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时,他是两个两个地派他们去的(见可6:7),弟兄与弟兄携手,朋友与朋友作伴(《历》第三十七章)。马太的名单可能就基于这种分组,因为在提到两对弟兄的名字,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之后,那十二个人其余的名单他是按两个一组列出的,每两个人都用“和”这个词连在一起。所以腓利和巴多罗买一组(见约1:45),多马和马太一组,雅各(亚勒腓的儿子)与达太一组,西门(奋锐党人)与加略人犹大一组。此外,马太的名单是连同这十二个人蒙差一同被给出的。

另一个自然的分组出现在这四个名单每个都被分为三组,四人一组的时候。虽然这十二个人的次序每个名单略有不同,但是这样分组的每组四个人在四个名单中都存在(徒1:13中的第三组除外,那里没有加略人犹大)。

从人的观点来看,在这个场合被指定并设立的这十二个人是贫穷的,没有受过教育的,一帮地位低下的加利利省人。一般而言,犹太领袖们对耶稣的跟从者们的轻视,导致了他可能在距此几周之后,讲述了面酵的比喻(见太13:33;《路》第七章)。上帝改变人心的恩典的酵已经在这十二个没有前途的、普通人的心里运行了,当他们从学徒时期出来之后,他们就不再是粗野的、无教养的、或没学问的了(见路5:11注释)。他们中三个人成了能干的作家。约翰乃是造诣深厚的学者。据我们所知,这十二个人没有一个是毕业于拉比学校的;显然都不是犹太贵族的成员。这反而使他们能够明白耶稣所宣讲的,因为他们没有文士和法利赛人那样根深蒂固的成见。

和自己同在。即,作他的门徒,或在他的学校中作学习者,并在他的工作中协助他。根据13节,显然还有其他“门徒”他并没有,至少没有在这个场合,指定并设立为“使徒”(见13节注释)。作为“门徒”,人们来到基督面前,以便受教于他;作为“使徒”,他把他们差派出去,教导别人。“使徒”这个词源自于希腊词apostolos,它来自于两个词,apo,“来自”和stellō,“派遣”,或“打发”。所以,“使徒”直译就是:“一个被派出的人”(见太10:2注释)。从今以后,被选派为“使徒”的这十二个人就与通常的“门徒”区别开来了,倒不是这十二个人不再作门徒了,而是他们也成了使徒。

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保罗经常提到自己是一个“使徒”(林前4:9;加1:1;等等;参来3:1)。然而,保罗主张自己的使徒身份显然是基于这个事实:基督曾向他显现(见林前15:8)并教导了他(见加1:11,12)。然而他说到自己是“使徒中最小的”(林前15:9),又说到自己“一点不在那些最大的使徒以下”(林后11:5)。在别处,他使这两种表面上互斥的思想和谐起来了(见林后12:11)。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像巴拿巴、提摩太和西拉这样的人也被称为使徒(见徒14:14;帖前1:1;2:6)。可能这个词也适用于被任何一个基督教会作为其代表派出的任何一个代表或使者(林后8:23;腓2:25)。

去传道。在这里和15节中,给出了基督个人服务的两个主要方面,也作为这十二个人服务的目标:传道,为治愈心灵;医病,为治愈身体。耶稣本人用于照顾人类身体需要的时间比传道的时间还多,这十二个人无疑效法了他的榜样。


可3:15 并给他们权柄赶鬼。

【本会注释】

权柄。希腊文是exousia,“权威”(见路1:35注释)。

赶鬼。能够救人脱离一般认为治不好的鬼魔附体,就意味着拥有能力解除比这个轻的痛苦。见第1章的附注。


可3:16 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

【本会注释】

彼得。在新约关于十二使徒的全部四个名单中,彼得都出现在第一位(见本卷注释第593页)。他经常使自己担任整个团体的发言人的角色(太14:28;16:16;17:24;26:35;等等)。在耶稣受洗后不久,安得烈就将自己的哥哥彼得带到耶稣面前,第一个悔改的基督徒是通过一个可以称为平信徒之人的努力产生的(见约1:40-42)。在那时,彼得曾受邀对承认耶稣为弥赛亚作出了反应,并时断时续地在主的服务中与主联合。差不多两年以后,可能在公元29年的晚春或早夏时节(见太4:12注释),基督呼召他连同他的兄弟安得烈和他业务上的伙伴雅各和约翰做固定的门徒(见路5:1-11;见7节注释)。

一般认为,彼得可能担任的是他与别人合伙经营的捕鱼业务的经管人。无论如何,他的热诚、热心、真挚、勇气、忠诚、活力和组织能力无疑标志着他从一开始就在门徒中作领导。彼得是一个卓越的实干家;他热烈的性情是其最强烈的个人品格特征。他是一个明显极端的人,强烈的个性既是他杰出美德的源头,也是其严重过失的祸根。在他里面,多重与矛盾的品格特性一同存在。他似乎总是急切、热情、热心肠、慷慨大方、大胆、勇敢、有勇气的,但常常又是冲动、矛盾、不稳定、轻率、靠不住、自夸、自负、甚至莽撞不顾后果的。在危机时刻,他可能是软弱、胆怯、优柔寡断的;在任何特定的时候,没人能预知他品格和个性的哪个方面会获胜。

彼得是一个伯赛大朱莉亚斯本地人(见约1:44),该地在加利利海岸东北,正对着迦百农,后来他显然迁居到了迦百农城(见可1:29注释)。彼得和他打渔的伙伴安得烈、雅各和约翰,似乎都曾是施洗约翰的门徒(见约1:35-42;《历》第十四章)。


可3:17 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

【本会注释】

雅各。希腊文是Iakōbos,来自希伯来词Ya`aqob,先祖雅各的名字(见创25:26,27注释)。这个名字的英文形式“James”是洐生自拉丁文、通过法文改进而成的形式。雅各通常在他兄弟约翰之前被提到,当二者被一同提到时,说明二者中约翰比较年轻(参《历》第三十章)。雅各无疑是这十二个人中第一个殉道的,约死于公元44年(见徒12:1,2注释),但他的弟弟约翰却是这十二个人中最后一个去世的,约在公元96年。雅各被希律亚基帕认为重要到足以第一个被选来殉难的事实,暗示他是耶路撒冷教会最重要的领袖之一。新约记载呈现的雅各起初是一个相当自私、野心勃勃、坦率直言的人(见可10:35-41),但是后来却成了一个安静而有能力的领袖。许多人曾认为雅各和约翰的母亲,西庇太的妻子,就是撒罗米(参可15:40;太27:56)。还有进一步的可能性,虽然可能性相当小,就是撒罗米被认为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姐妹,如果在约19:25中提到的是四个女人而不是三个的话(见约19:25注释)。

约翰。约翰显然是一个具有深刻属灵洞察力的人,这在他仰望全然可爱的耶稣时得到了发展。约翰不仅爱他的夫子;而且他乃是“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见约20:2;21:7,20)。约翰生来是骄傲、自作主张、野心勃勃要得尊荣、冲动、受到伤害时愤怒怨恨、并且急于报复的人(见可10:35-41;《述》第五十三章),约翰使自己比任何一个别的人更彻底地屈服于耶稣完美生活的改变之能,并且比他的同道门徒更充分地反映了救主的形象。雅各是这十二个人中第一个为福音殉身的,约翰是最后一个死的。耶稣称雅各和约翰是“雷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可3:17;见路9:54注释)。依照早期基督教传统说法,约翰在晚年担任的是以弗所教会的牧师,并且是遍及罗马亚细亚省的众教会的监督。

半尼其。可能译自一个亚兰语的措辞,意思是“暴动之子”或“愤怒之子”──意译为“雷子”。雅各和约翰有时公然表现出激烈的性情,火爆的脾气(见路9:49,52-56)。


可3:18 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

【本会注释】

安得烈。希腊文是Andreas,意思是“男子气概的”,一个来自anēr,“男人”的希腊名字。安得烈虽然是耶稣最早的跟从者之一(见约1:35-40),但他却没有成为核心集团的成员之一(《历》第三十章),并且在福音的叙述很少被提到(见约1:40,41,44;6:8;12:22)。马太和路加将安得烈列在十二门徒的第二位,可能是使他与他哥哥彼得在一起。关于安得烈的家庭背景,见可3:16注释。安得烈似乎一直是一个勤勉的工人,虽然可能不像他哥哥在领导的才能方面那么有恩赐。依照传统说法,他是在希腊以字母X的形状在十字架上殉道的──结果这种形状的十字架通常就以圣安得烈的十字架闻名了。

腓力。希腊文是Philippos,“喜爱马”,如同“安得烈”是一个正宗的希腊名字。腓力是伯赛大朱莉亚斯本地人(见约1:44),靠近加利利海的北端。关于腓力,在耶稣升天之前,我们所知道的最多的信息来自约翰福音的记载(见约1:43-48;6:5-7;12:21,22;14:8,9)。

他是第一个耶稣对他说“来跟从我吧”的人(约1:43)。他表现的特征是一个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但是显然比某些别人晚于认出耶稣乃是弥赛亚并赏识他在地上使命的重要性(见约6:7;14:8,9)。他似乎有时不确定该采取什么样的做法(见约12:21,22)。不过他是热心的,并且当他找到弥赛亚时,就立即开始把别人带到他面前(见约1:45)。

巴多罗买。直译是:“达买之子”或“挞买之子”(参民13:22;撒下3:3;13:37)。拿但业可能是他自己个人的名字。对观福音书中没有提到拿但业,而约翰福音中没有说到巴多罗买。约翰在一个似乎只有那十二个门徒都在场的背景中提到拿但业与那十二个人中的其他人在一起(见约21:2)。所以没有有效的理由可以怀疑巴多罗买和拿但业这两个名字指的是同一个人。腓力把他的朋友拿但业介绍给了耶稣(见约1:45);显然他们两个是密友(参《历》第三十章)。

马太。马可和路加在提到马太时都说成是利未(见可2:14注释)。似乎不太可能把马太的父亲亚勒腓和雅各的父亲亚勒腓看作同一个人。在福音书中从来没有把这两个人联合在一起好像兄弟一样,如同彼得和安得烈,雅各和约翰。马太被证实是一个能干的工人。依据传统说法,在耶稣复活后,马太将自己的精力大部分奉献于为自己的同胞作工,并且可能在埃塞俄比亚或黑海地区劳苦传道过。

多马。也称作底土马(见约11:16;20:24;21:2)。这两个名字的意思都是“孪生子”。传统认为他的教名是犹大(一个常见的希伯来名字)。关于多马,所知道的事都记载在约翰福音里(见约11:16;14:5;20:24-29;21:2)。虽然他有时表现出自己是怀疑和自私的(见约20:24,25),但是在其他场合他却是勇敢忠诚的(见约11:16)。据说他曾在帕提亚和波斯作工。一个更不确定的传统说他曾在印度和中国作工。

在南印度有一群本土的基督徒,数百年来以多马基督徒闻名。他们自称拥有从使徒多马传下来的福音事迹的译本。他们声称多马在一座著名的圣多马山上殉道了,那山靠近马德拉斯。还有一位名叫多马的犹太传教士曾在中国作工,并且他的像曾被保存在石头里,一起的还有一个碑铭,大意译为:“多马带着专一的心志和伟大的热诚来作工。如果他所有的善行都被记录下来的话,就不得不将洞庭湖[中国的一个湖]的水蘸干[以便有充足的水好做成写字所必须的墨水]。”这个关于多马的有趣的描述具有显著的犹太特征,但可能并不是使徒多马。

雅各。作为亚勒腓的儿子雅各与西庇太的儿子雅各相区别。似乎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他就是在太27:56;可15:40;16:1;路24:10中提到的雅各。“小雅各”这种说法(可15:40)可能是在“较年轻的雅各”的意义上提到他(见诗115:13注释),或者可能是因为他的身材矮小才这么说。

有些人曾试图把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看成是主的兄弟雅各(见太13:55),但是这种建议极为不可能,几乎不值得注意。门徒雅各至少从这十二个人被指定的时候就跟从耶稣了,约在公元29年的晚夏。但是到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六个月,经上说他的兄弟们还不信他(见约7:5)。就连太13:55和可6:3的背景也暗示那里提到的事件大约发生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的时候,肯定是在拣选这十二个人之后。见徒12:17注释。

达太。被马太看成是(见太10:3钦定本)利拜乌。有一个未曾遭遇任何反对的古代传统把达太等同于雅各的儿子犹大(见路6:16;徒1:13)。从别的例子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这个犹大是一个名叫雅各之人的儿子而不是兄弟,虽然路6:16的希腊原文只是简单地读作“雅各的犹大”。几乎确定的是,作为达太或犹大的父亲的这个雅各,不该被等同于新约中任何一个别的雅各,因为这个名字很常见(见可3:17注释)。当约翰(见约14:22)提到这个犹大时,他清楚地把他和加略人犹大区别开了。达太在新约的记录中并不像别的使徒们那样显眼。

西门。被称为“迦南人[奋锐党人]”,以与西门彼得相区别。关于西门这个名字意义的来历,见16节注释。“迦南人”这个称号并不一定标志着西门是在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之前曾住在那里的迦南各族中一族的后代(见创10:6注释)。许多别的古手稿提到他是“迦南人”,意思要么是迦南城的一个居民,要么更可能是一个犹太爱国党派的成员,也以奋锐党闻名(见路6:15;本卷注释第54页;参《历》第九章)。


可3:19 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本会注释】

加略人犹大。新约的名字犹大与旧约的名字犹大相同(见创29:35;太1:2)。许多解释者说他的姓是加略,但更可能的是它来自于希伯来词'ish Qeriyyoth,意思是“加略人”,加略是犹大南部的一个村庄,靠近以土买(见书15:25;见可3:8注释)。如果加略这个名称的这种认定是正确的话,那么犹大可能就是这十二个人中唯一一个不是加利利本地的人了。他是一个名叫西门的人的儿子(见约6:71注释)。

耶稣并没有召唤犹大加入他从中拣选出十二使徒的门徒团体(见可3:13注释),但是犹大却硬挤进来并要求一个地位。犹大无疑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像其他门徒一样有着流行的犹太人的弥赛亚观,认为他要将他们从罗马的轭下解救出来──并且他渴望成为门徒中核心集团的成员,好在不久就要确立的“国度”中获得更高的职位。可能他自愿担任了司库的职务,指望在新国度里被任命那个职位。然而,耶稣从最开始就知道:犹大缺乏那些会使他有资格成为将要确立之国度的一个使徒的基本特征。

尽管犹大心中潜藏着邪恶,但他在许多方面都比耶稣所呼召的其他门徒更有前途。既然被承认为那十二个人中的成员,犹大并不是没有希望的。某些良好的品格特性的培育和发展,加之邪恶品性的消除,可能会使他在这国度的事业中成为蒙悦纳的工人。但是,和约翰不同(见17节注释),犹大使自己心对耶稣的训导和榜样刚硬了。然而,耶稣仍给他所有可能的鼓励和机会,好培养出一种属天的品格。犹大品格中的“压伤的芦苇”,耶稣不会折断,其良好意向的“将残的灯火”,耶稣不会熄灭(见太12:20注释)。

卖耶稣的。见路6:16注释。

进了一个屋子。或“回家”,可能是到了彼得在迦百农的家(见可1:29注释)。有些人曾观察到马可福音主要涉及耶稣所行的事迹,而不是他所教导的教训。与马太不同,他用三章的篇幅专门记录了山上宝训,马可完全省略了它,甚至都没提到山上宝训是紧接着十二使徒的任命之后进行的(见太5:1注释)。这日结束的时候,耶稣和他的门徒们无疑回到了迦百农。


诬蔑耶稣为别西卜

可3:20 耶稣进了一个屋子,众人又聚集,甚至他连饭也顾不得吃。

【本会注释】

众人又聚集。[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不得赦免的罪,可3:20-30=太12:22-45=路11:14-32。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马可没有提到这个又瞎又哑被鬼附的人得医治,而只是记录了文士们控告耶稣是靠着鬼王的权柄赶鬼,以及他对他们的回复(见22节;《历》第三十三章)。关于这件事在时间顺序中的地位,以及这件事的记录在不同福音书中的记录的相互关系,见太12:22注释。应该注意的是:马可按照时间顺序将可3:20-35放在了拣选十二使徒(可3:14-19)和海边布道之间(可4)。


可3:21 耶稣的亲属听见,就出来要拉住他,因为他们说他癫狂了。

【本会注释】

耶稣的亲属。希腊文是hoi par' autou,直译是:“那些来自他旁边的人”。虽然这种表达可以仅仅说明所提到的这些人与耶稣有密切的交往,但来自古希腊莎草纸文献的证据表明这种表达可以用来指亲属。所以可能21节的话预料到了31-35节发生的事件。

他颠狂了。即:“精神错乱了”。耶稣的“朋友们[亲属]”的这种担心与文士们控告耶稣与魔鬼是一伙的(22节)之间的极其相似性,可以说明21节是作为一个引子插入的,要引入对耶稣的控告,说他担任的是别西卜的代理(22-30节)。


可3:22 从耶路撒冷下来的文士说:“他是被别西卜附着”;又说:“他是靠着鬼王赶鬼。”

【本会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

从耶路撒冷下来。见路5:17。这些人可能是探子中的一些人,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他们始终尾随着他,在犹太议会的指使下行动(见可2:6注释)。

他是被别西卜附着。见太12:24注释。


可3:23 耶稣叫他们来,用比喻对他们说:“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

可3:24 若一国自相纷争,那国就站立不住;

可3:25 若一家自相纷争,那家就站立不住。

可3:26 若撒但自相攻打纷争,他就站立不住,必要灭亡。

可3:27 没有人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必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

可3:28 我实在告诉你们,世人一切的罪和一切亵渎的话都可得赦免;

可3:29 凡亵渎圣灵的,却永不得赦免,乃要担当永远的罪。”

【本会注释】

亵渎。见太12:31注释。

永远定罪。原文中(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永远的罪”。


可3:30 这话是因为他们说:“他是被污鬼附着的。”


遵父旨的人都是亲属

可3:31 当下,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来,站在外边,打发人去叫他。

【本会注释】

耶稣的母亲和弟兄。[耶稣的母亲和弟兄们的造访,可3:31-35=太12:46-50=路8:19-21。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关于这件事在时间顺序中的位置,以及不同的对观福音对这事的记载的相互关系,见太12:22,46注释。


可3:32 有许多人在耶稣周围坐着,他们就告诉他说:“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

可3:33 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

可3:34 就四面观看那周围坐着的人,说:“看哪,我的母亲,我的弟兄。

可3:35 凡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

提要:1 撒种的比喻,14 和其中的意义。21 我们必须把我们知道的亮光传达给别人。26 种子暗暗生长的比喻,30 和芥菜种的比喻。35 基督平静海上的风浪。


撒种的比喻

可4:1 耶稣又在海边教训人。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里,众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本会注释】

在海边。[海边的讲道,可4:1-34=太13:1-53=路8:4-1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关于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


可4:2 耶稣就用比喻教训他们许多道理。在教训之间,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他的教训。直译是:“他的教导”。


可4:3 “你们听啊!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可4:4 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飞鸟来吃尽了;

可4:5 有落在土浅石头地上的,土既不深,发苗最快,

可4:6 日头出来一晒,因为没有根,就枯干了;

可4: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了,就不结实;

可4: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就发生长大,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可4:9 又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用比喻的目的

可4:10 无人的时候,跟随耶稣的人和十二个门徒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可4:11 耶稣对他们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若是对外人讲,凡事就用比喻,

可4:12 叫他们看是看见,却不晓得;听是听见,却不明白;恐怕他们回转过来,就得赦免。”


解释撒种的比喻

可4:13 又对他们说:“你们不明白这比喻吗?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

【本会注释】

这样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撒种之人、种子和土壤的比喻是众比喻中最简单的。门徒们原应明白它的意思。如果他们对这个比喻都感到难于理解,那么他们如何能明白别的比喻呢?


可4:14 撒种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可4:15 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撒但立刻来,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了去。

可4:16 那撒在石头地上的,就是人听了道,立刻欢喜领受,

可4:17 但他心里没有根,不过是暂时的,及至为道遭了患难,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可4:18 还有那撒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

可4:19 后来有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别样的私欲进来,把道挤住了,就不能结实。

【本会注释】

私欲。来自希腊词epithumia,“强烈的愿望”,“向往”或“渴望”。这个希腊词本身并没有英文词“lust”(私欲,情欲)的内涵。耶稣是“很愿意[希腊文是epithumia]”与十二使徒庆祝最后的逾越节(见路22:15)。只有当愿望朝向邪恶的事物时,它才是错误的。这里指的是属世的利益,例如那使愿望成为邪恶的想要发财的愿望。


可4:20 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听道,又领受,并且结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灯和量器

可4:21 耶稣又对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灯台上吗?

【本会注释】

灯。希腊文是luchnos,“一盏灯”。基督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再三讲述了这个比喻,为要教导多方面的真理。当他将之作为山上宝训的一部分时(见太5:14-16),乃是用它来例证基督徒的责任是要成为世人的榜样,要让他们个人的灯发光。在这里,它阐明的是在他自己的教训中特别是藉着使用这些比喻所启示的真理之光。在路11:33-36中,它阐明的是个人对真理的理解和接受。

斗。希腊文是modios。“灯”,“斗”和“床”是每个家庭里都有的器具,所以就使这个例证十分形象生动。

灯台。直译是:“灯柱”(见太5:15注释)。


可4:22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

【本会注释】

掩藏的事,没有不……。见路8:17注释。


可4:23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见太11:15注释。


可4:24 又说:“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

【本会注释】

你们所听的。路加福音读作:“怎样听”(路8:18)。有些事是基督徒最好不要听或看的;有些别的事基督徒去“听”却是明智的。

用什么量器。见太7:2注释。


可4:25 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


种子长大的比喻

可4:26 又说:“上帝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国。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撒种。只有马可记录了这个种子生长的比喻。它阐明了讲给尼哥底母的关于圣灵运行的同一个真理(见约3:8)。在这个比喻中,基督说:只要在生活中给天国的种子一个机会,它就会结出好果子。人们可能无法解释基督徒如何成长的过程和品格的改变怎样发生的过程,但尽管如此,它却在长进。


可4:27 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

【本会注释】

睡觉,起来。农夫种上种子之后,就去做别的事了。但是不管他在不在场,成长的过程都在进展,无论他是睡着还是醒着。在种子长直到成熟时,他可以培养并浇灌它,但他无法使它生长。


可4:28 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

【本会注释】

地。庄稼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地有助于它的生长,但结果子却是庄稼本身。

出于自然。希腊文是automatē,“被自己冲动推动”;从这个词洐生出了英文词“自动的”。

后长穗。即,开始成形的谷穗,与成熟的穗子形成对比。

子粒。也可译作:“谷粒”(见利2:14注释)。


可4:29 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本会注释】

熟了。即,谷成熟的时候。

去割。希腊文是apostellō,“发出”,从这个词洐生出了英文词“使徒”,意思是“被派出的人”(见可3:14注释)。使徒们的工作在别处被比作收割者的工作(见约4:35-38)。

收割。见太3:12;13:30注释。


芥菜种的比喻

可4:30 又说:“上帝的国,我们可用什么比较呢?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

【本会注释】

可用什么。见太13:3注释。

上帝的国。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可用什么比喻表明呢。好像基督在咨询他的听众似的。他的听众受邀参与对真理的探索。


可4:31 好象一粒芥菜种,种在地里的时候,虽比地上的百种都小,

【本会注释】

芥菜种。见太13:31,32注释。


可4:32 但种上以后,就长起来,比各样的菜都大,又长出大枝来,甚至天上的飞鸟可以宿在它的荫下。”


耶稣用比喻讲道

可4:33 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

【本会注释】

许多这样的比喻。或许马可提到的只是在这个场合所讲的比喻,虽然无疑也可以指耶稣讲的所有比喻。

照他们所能听的。基督讲比喻并不是为隐藏真理,而是为了启示真理。


可4:34 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

【本会注释】

若不用比喻。直到此时,基督在他的教导中少量地使用了比喻。海边的布道标志着他用比喻施教作为传福音的一种正规方法的开端(见本卷注释第203,204页)。


平静风浪

可4:35 当那天晚上,耶稣对门徒说:“我们渡到那边去吧。”

【本会注释】

当那天。[海上风暴,可4:35-41=太8:18,23-27=路8:22-25。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那“天”在耶稣的一生中乃是充满大事的一天(见太8:18注释)。在马可对海上风浪的记述中,他包含了这事的某些戏剧性细节,是马太或路加所没有提到的。


可4:36 门徒离开众人,耶稣仍在船上,他们就把他一同带去;也有别的船和他同行。

【本会注释】

别的船。这些船都装满了仍旧急于跟随耶稣的人(参《历》第三十五章)。


可4:37 忽然起了暴风,波浪打入船内,甚至船要满了水。

可4:38 耶稣在船尾上,枕着枕头睡觉。门徒叫醒了他,说:“夫子!我们丧命,你不顾吗?”

【本会注释】

枕头。大概这是船上常备的一个装备,可能是舵手用的一个粗糙的皮革软垫,舵手是坐在船尾的。

夫子。直译是:“老师”。

你不顾吗。他们的求助反映出几近绝望的急躁。


可4:39 耶稣醒了,斥责风,向海说:“住了吧!静了吧!”风就止住,大大的平静了。

【本会注释】

住了吧。直译是:“沉默”。

静了吧。直译是:“闭嘴”。大自然的力量不仅要变得寂静,而且要保持这种寂静。有些人曾提出,耶稣在这里斥责风浪好像它们是狂怒的怪物一样。


可4:40 耶稣对他们说:“为什么胆怯?你们还没有信心吗?”

可4:41 他们就大大的惧怕,彼此说:“这到底是谁,连风和海也听从他了。”

【本会注释】

他们就大大地惧怕。直译是:“他们惧怕了一个极大的惧怕”,或更随意的意思是:“他们充满了敬畏”。

提要:1 基督解救被群鬼所附的人,13 群鬼进入了猪里面。25 他医好了患血漏的女人,35 并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


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可5:1 他们来到海那边格拉森人的地方。

【本会注释】

那边。[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可5:1-20=太8:28 to 9:1=路8:26-3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在关于这个神迹的三个记录中,马可的记录是最生动的,而马太的记录最简短。加利利海“那边”指的是东岸,在低加波利地区(见第46页;见太4:25注释)。前一天耶稣曾在海边做了布道,大多讲的比喻(见太13),就在加利利海岸的某处,与革尼撒勒平原接壤(见太13:1注释)。此处两岸的跨距约为7英里(11公里)。耶稣就是在这条海道上平静风浪的(见太8:18注释)。当时他横渡到人口比较不稠密的东海岸,目的是要稍事休息一下,暂时脱离人群,他们已经压迫他到了使他常常很少有时间甚至没时间吃饭睡觉的程度了(见可3:20)。

格拉森。原文中(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格拉森,尽管还可以引用重要的原文证据支持读作加大拉。在太8:28中的证据支持加大拉,但也有证据可以被引用,支持格拉森。在路8:26中的证据支持格拉森,但也有证据可以被引用,支持加大拉。显然抄写员和编者们努力要使这三个记录中的名称一致。多数证据支持读作格拉森,也有证据支持读作加大拉。

虽然现在得不到确证,但是一般认为基督遭遇格拉森被鬼附的人发生在现今叫做Kursī村的不远的地方,那里通常被认为是古时的格拉森。加大拉是一座城,距此地约12英里(19公里),在此地的南方,距加利利海的南端约6英里(约10公里)。它曾经是低加波利的首府(见太4:25;可5:20注释)。大概它在那个时候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城市,或者这个地区就以它的名字命名了。格拉撒城在加利利海东南35英里(56公里),几乎不可能是这个神迹的记述中所提到的地点。也可能有一个同名的村庄离格拉森不远,或者格拉撒和格拉森指的是同一个村庄,现在叫做Kursī。


可5:2 耶稣一下船,就有一个被污鬼附着的人从坟茔里出来迎着他。

【本会注释】

一下船。距Kursī(见1节注释)南边不远有一个陡峭的绝壁突然下降到一个狭窄的海岸(见13节注释)。耶稣和门徒们很可能就是在这个绝壁的南边登陆的,那里的海滩宽阔,冈峦离海较远。

坟莹。Kursī附近地区的石灰石山冈上有许多洞窟和凿成的石室。这些石室是在比较软的石灰石里挖凿出来的,在古巴勒斯坦通常被用作墓地。

一个人。马太说到两个人(太8:28)。无论如何,显然一个人显得特别凶猛。同样地,马太说到在耶利哥的两个瞎子(太20:30),而马可(可10:46)和路加(路18:35)却只说到一个,可能是出于相当类似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马太无疑是这两个事件的目击者,在这两个实例中都提到两个人。关于同一事件的不同福音记录之间的差异,见马太第3章的附注2。请比较可10:46;路5:2;7:3;路加第7章的附注。

一个污鬼。关于被鬼附的性质,见第1章的附注。


可5:3 那人常住在坟茔里,没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铁链也不能;

【本会注释】

坟莹。见2节注释。依照利未记的律法,尸体是不洁净的(见利21:2注释),并且这种不洁净也会使坟地不洁净。显然这种考虑与被鬼附没有什么关系。

没有人能捆住他。马太的话是没有人能从“那条路”上经过(太8:28),暗示这些被鬼附的人出没之地离大路并不远,可能是一条通向东海岸的路(参《历》第三十五章)。

铁链。希腊文是halusis,“链条”或“捆绑物”,特别用来指镣铐,或手铐。


可5:4 因为人屡次用脚镣和铁链捆锁他,铁链竟被他挣断了,脚镣也被他弄碎了;总没有人能制伏他。

【本会注释】

脚镣。希腊文是pedē,“脚上的镣铐”,来自一个意思是“脚”或“脚背”的词。“Fetters”(脚镣)来自盎格鲁撒克逊语的“feter”,一种为脚设计的装置。


可5:5 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

【本会注释】

砍自己。在狂怒中,他常常猛砍自己的身体,很可能伤痕累累。


可5:6 他远远的看见耶稣,就跑过去拜他,

【本会注释】

他看见耶稣。他和他的同伴可能曾在那个陡峭入海的低坡上,所以可能看到了船只的接近。

跑过去。可能有意要攻击耶稣和陪伴着他的人,在下到海滩时,无疑野蛮地尖叫着。

拜他。当这两个被鬼附的人跑到耶稣站立的地方时,门徒们已经吓跑了,只有救主独自与那两个被鬼附的人在一起(《历》第三十五章)。不知何故他们似乎朦胧地感到在这里的是一个朋友,而不是敌人(见《历》第三十五章),并且他们在耶稣脚前俯伏在地。他最恶劣的敌人对他的临格也深有感受(见太21:12,13;约2:15)。


可5:7 大声呼叫说:“至高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我指着上帝恳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本会注释】

与你有什么相干。这个对耶稣的权威的挑战(见可1:27;见可2:10注释)真正的意义是:“你有什么权利干涉我?”见约2:4注释。

儿子。见路1:35;约1:1-3。

至高上帝。见徒16:17;见创14:18,22注释。似乎是邪灵们在直接通过加大拉一个被鬼附的人对基督讲话,因为耶稣曾对“污鬼”讲话而不是对这个人讲话(见可5:8)。因此,承认耶稣是“至高上帝的儿子”表明了邪灵所具有的知识,而不是这两个被鬼附之人的认识。

我恳求。希腊文是horkizō,“起誓”。路加福音的措词没有这么生动,而是“求你”(路8:28)。

受苦。希腊文是basanizō,最初的意思是“用试金石测试[金属]”。在新约中,basanizō用于造成痛苦或折磨。


可5:8 是因耶稣曾吩咐他说:“污鬼啊,从这人身上出来吧!”

【本会注释】

耶稣问他说。也可译作:“耶稣在说”。因为耶稣正在吩咐邪灵从这个人身上出来,邪灵令人吃惊地打断了他并向他挑战。


可5:9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

【本会注释】

你名叫什么。并不清楚基督为什么问附着这个人的邪灵的名字,更可说这个邪灵是那群邪灵的代言者。有人说这是为了门徒们的益处,为的是使他们可以更充分地赏识这个神迹有多么宏大,并且更好的认识到他们必须对付之势力的本质与能力。

群。罗马军队的一个师,满员约为6,000步兵和700马兵,总计约有6,700人。然而,一般就现代军队来说,一个师并不总是保持满员。虽然可以认为这个鬼魔所说的群实际上指的是一个师的人数,但是决不能确定其准确人数。这种说法最好还是在一般的意义上理解为有许多鬼魔(见路8:30)。


可5:10 就再三的求耶稣,不要叫他们离开那地方。

【本会注释】

再三地求耶稣。这个挑衅的魔鬼现在采取恳求耶稣怜悯的态度了。可能是因为他担心自己丧命(见可1:24注释)。

离开那地方。路加福音改为:“到无底坑里去”(路8:31)。译为“无底坑”的希腊词是abussos(见启20:1注释)。在希腊文版旧约圣经七十士译本中,创1:2和7:11的abussos代表希伯来词tehom,译成英文为“deep深渊”(中文和合本译为“无底坑”)(见创1:2注释)。在七十士译本中的伯28:14中,它代表“沧海”,在申8:7和诗71:20中代表地的“深处”。在罗10:7中,“deep” ,abussos被用来形容“阴间”,特别指基督之死。在启9:2,11;11:7;17:8;20:1,3中,abussos被译为“无底坑”。在古希腊文中,这个词用作形容词的意思是“无底的”,“无边无际的”。当用来指有理智的生灵时,abussos似乎暗示与别的生灵隔绝,并且无力逃脱这种情形──就像一个人死了或被独自关在地牢里。


可5:11 在那里山坡上,有一大群猪吃食;

【本会注释】

在那里山坡上。即,在距基督和被鬼附之人站立的海滩有些距离的山坡上(见太8:30)。只要在那个区域,放猪的人无疑总是对这两个被鬼附的人保持着警惕,因而这些人看到了他们跑向基督,听到了他们怪异的尖叫声,并且目睹了在他们的外表上所发生的荣耀改变。

猪。虽然有些犹太人为了获利的缘故养猪,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群猪的主人是犹太人。然而,他们确实专注于商业和利润,不在意属灵的事物。


可5:12 鬼就央求耶稣说:“求你打发我们往猪群里,附着猪去。”

【本会注释】

鬼就央求耶稣。见第10节注释。

打发我们。撒但的目的是要将这一地区的人们遭受财产损失的原因归咎于耶稣,使他们转而反对救主。当即的结果似乎证明魔鬼的邪恶期望很有效果。但是这两个被改变了的先前在全地区都闻名的被鬼附之人的传讲,连同那群猪被灭在海里的消息,确认了他们的事迹,都有可能使这地区的人转向基督(见19,20节注释)。


可5:13 耶稣准了他们,污鬼就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海里,淹死了。猪的数目约有二千。

【本会注释】

准了他们。请比较约伯的经历(伯1:12;2:6);给约伯带来伤害的建议乃是魔鬼提出的,上帝只是同意了它,然而约伯的经历却使历代的基督徒受到了益处和鼓励。

闯下山崖。直译是:“闯下悬崖”。在被认为是古格拉森的Kursī村的不远处(见1节注释),那里有一个陡峭的绝壁悬崖,那里的山冈下到了水边,整个海岸只有这个地方准确符合经上的描述。这个下坡很陡峭,可以叫做山崖,虽然不是那种悬垂型的山崖。在这个悬崖的脚下,海滩非常狭窄,群猪不可能立足。

淹死了。希腊文是pnigō,“窒息”或“扼死”;用在这里的意思是“被淹死”。


可5:14 放猪的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就来,要看是什么事。

【本会注释】

乡下。直译是:“农田里”,与意思是整个地区的“乡村”(见10节)形成了对比。在到格拉森村的路上,可能距这个悬崖的北边有短途的距离(见13节注释),可以料到放猪的人向他们遇到的所有人通告了所发生的事。


可5:15 他们来到耶稣那里,看见那被鬼附着的人,就是从前被群鬼所附的,坐着,穿上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

【本会注释】

坐着。显然镇静地、放松地、安然地坐着──与不久前他们到耶稣面前时形成了极大的对比。

穿上衣服。这与通常所说的“节约神迹”相和谐一致,意思就是当用更为自然的方法可以得到成效时,上帝通常不行神迹,并且他自己通常不做人力所能完成的事,给这两个人穿上衣服不可能是神迹的作为,而更可能是门徒们提供的或者受邀将他们的衣服给这两个人的。

心里明白过来。在新约中记载的被鬼附的事例中,受被鬼附之苦的人,其心思已经变得疯狂了(见马可福音第1章的附注)。

他们就害怕。担心群猪损失的想法暂时主导了那地方大多数人的思想。他们无疑想知道接下来还可能产生什么超自然能力的显现,并且他们显然害怕会造成更大的物质损失。


可5:16 看见这事的,便将鬼附之人所遇见的和那群猪的事都告诉了众人;

【本会注释】

看见这事的。可能既是指放猪的人,他们已经讲述了自己对这事的看法(见14节),也指门徒们。门徒们也讲述了前夜在海上平静风浪的经历,但他们的话是对牛弹琴(见《历》第三十五章)。


可5:17 众人就央求耶稣离开他们的境界。

【本会注释】

央求耶稣。也可译作:“乞求他”或“哀求他”。

离开。他们的选择是基于物质上的考虑。他们选择放弃像临到这被医好的被鬼附之人身上的任何可能的福惠,免得他们遭受财产上的损失。与耶稣自己不久就要打发十二使徒去传道医病时所吩咐他们的一致(见太10:14,23),耶稣没有作任何抗议,而只是转身离开了。现今有多少人步加大拉人的后尘,害怕救主的临格会阻碍他们自己的计划啊!

境界。希腊文是horia,“边界”,“国界”或“界限”。与horia在这里的用法一样,这个词并不是指多译为加利利海“岸”的海滨。


可5:18 耶稣上船的时候,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恳求和耶稣同在。

【本会注释】

耶稣上船的时候。当耶稣正要上船的时候,被医好的人在恳求他。

那从前被鬼附着的人。这两个人与耶稣在一起渡过的短暂时光,对他们来说,必定是其一生中最陶醉的时光。当他们看到他上船要离开时,就认识到自己即将与使他们恢复了健康心智的那位分离了。可能,他们暂时担心他的不在可能意味着群鬼再回来,他们无疑感到那是比死更可怕的。无论如何,他们都愿意继续与耶稣在一起。

恳求。见17节注释。


可5:19 耶稣不许,却对他说:“你回家去,到你的亲属那里,将主为你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是怎样怜悯你,都告诉他们。”

【本会注释】

耶稣不许。耶稣所做的是对所有人最好的。低加波利的居民需要这两个人的服务。另外,有可能因为他们是外邦人(见太4:25注释;参《历》第三十五章),所以可能会成为耶稣在加利利工作的障碍。

你的亲属。直译是,“那些属你的”,即,他的亲属。

告诉他们。耶稣常常警告那些领受神迹的人不要把在他们身上成就的事告诉别人(见可1:44,45),但这并不适用于低加波利的情况。可能有少数文士和法利赛人在加利利做过关于耶稣活动的假报告。而且,耶稣并不计划留存在这个地区,就不会有民众起义支持他而导致对他工作的阻碍。另外,像这样的神迹可能不会在这里造成关于弥赛亚的虚假盼望(见太3:2;4:17;5:2注释)。


可5:20 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众人就都希奇。

【本会注释】

传扬。希腊文是kērussō,直译是:“通报”;所以是:“宣布”。耶稣与这两个人同在的短暂时刻,发生了伟大的事情。他们有了一件令人鼓舞的事要讲述,在人们从城里出来之前的那段时间里,耶稣无疑教导了这两个人关于福音事迹的基本真理。当他们在低加波利各处传扬他们的信息时,他们所讲述的事被放猪的人证实了,这必定以闪电般的速度传遍了格拉森附近地区(见1节注释)。当这个神迹的两个受益人带着福音事迹来到时,各处的人肯定带着急切的兴趣倾听。这两个人从前是疯子的名声肯定也已经广为人知了(见太8:28)。

低加波利。见本卷注释第46页。低加波利的各城自从亚历山大大帝以来就已经被希腊化了,但后来在马加比领导下被犹太人征服了。罗马将军庞培使他们脱离了犹太人的统治,他把这地分给了其部队的老兵。

众人就都希奇。当这两个现在处于上帝的灵控制之下的人讲述他们的事迹时,各处的人都惊奇而惊愕地倾听着。他们传道的结果应该给那些可能感到自己的能力及训练不足以使他们为基督作有效见证的人带来极大的鼓励。那些真诚地爱基督的人,其生活已经被他的能力所改变,只需要告诉别人“主为他们所做的,是何等大的事”(19节),就会赢得人们归向基督。

这可能发生在公元29年晚秋(见路8:1注释)。当耶稣在大约9或10个月后回到低加波利时(见太15:32注释),有数千人聚集来看他并听他(参《历》第三十五章)。那些在后来的场合出来听耶稣讲论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外邦人。


治好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

可5:21 耶稣坐船又渡到那边去,就有许多人到他那里聚集;他正在海边上。

【本会注释】

又渡到那边去。[患血漏的女人;睚鲁的女儿,可5:21-43=太9:18-26=路8:40-56。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患病的女人得医治和使睚鲁的女儿复活发生在治好那两个被鬼附的人之后不久(见太8:18;12:22;13:1注释)。这里提到的渡海是从东岸的格拉森附近(见可5:1注释)到西北方向的迦百农去,约有5或6英里的路程。

有许多人聚集。在耶稣传道的这段期间,无论他到哪里,他们总是这样做(见可3:7,20,32;4:1)。

正在海边上。显然,人们一看出耶稣的船靠近了,就开始聚集到海边。他暂时留在曾登陆的地方,进行教导并医治,就像当人们聚集到他周围时,他素常所做的那样。然后,耶稣与一些门徒一起,去了利未马太家参加以他为贵宾的筵席(见可2:15-17注释)。睚鲁就是在这里找到了耶稣(见太9:10,14,18;《历》第三十六章)。


可5:22 有一个管会堂的人,名叫睚鲁,来见耶稣,就俯伏在他脚前,

【本会注释】

一个管会堂的人。管会堂的人是主持公共敬拜的人(见本卷注释第56页)。并不确定马可的意思是说睚鲁是这个会堂的几个管理者之一,还是指那时为人所知的一班人的名称,这班人中每个人管理一个会堂。

睚鲁。可能源自希伯来词Ya'ir,即旧约中的睚珥(见民32:41)。

俯伏在他脚前。就像在一位君王或某个具有高度权威的人面前一样(见斯3:2;参太2:11;8:2注释)。如果他能因此救自己唯一一个女儿的性命,这个骄傲的拉比就愿意在被他那个阶层的大部分人所轻视并憎恨的耶稣面前谦卑自己。


可5:23 再三的求他,说:“我的小女儿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愈,得以活了。”

【本会注释】

求。或:“乞求”(见17节注释)。

小女儿。关于这事的三个福音记录中,只有马可给出了女孩的准确年龄(见42节),因此他在这里使用的是“女儿”这个词的小词缀。

快要死了。每个福音作者都没有说明的这个疾病,已经到了最后阶段了。如果耶稣不介入的话,死亡是肯定的了。

我求你。这些词没有出现在希腊文中。

按手。耶稣亲自的触摸似乎一直是他本人关怀每个患者的一个标记(见可1:31注释)。

得以活了。在这位父亲的心中,无疑认为耶稣有能力使他的小女儿恢复健康。无疑地,在迦百农及其附近有数十甚或数百人的生活见证了耶稣的能力。在这些人中,有那个大臣的儿子(约4:46-54)和那个百夫长的仆人(路7:1-10)。


可5:24 耶稣就和他同去。有许多人跟随拥挤他。

【本会注释】

拥挤。希腊文是sunthilibō,“挤在一起”或“在各方面压迫”。路加在相应的记述中,使用了一个更为生动的词,sunpnigō,“扼杀”,或“阻塞”。在去睚鲁家的路上,耶稣被那么密集的人群拥挤着,以致他所行的路被“阻塞”了。他几乎走不了了。


可5:25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

【本会注释】

有一个女人。关于这个神迹的背景,见21节注释。相当少见地,这是三位对观福音书作者都记载了的几个神迹之一。马可的记述比马太和路加的更为生动,并且含有别的福音书作者省略了的许多生动的细节。


可5:26 在好些医生手里受了许多的苦,又花尽了她所有的,一点也不见好,病势反倒更重了。

【本会注释】

反倒更重了。因为这种慢性病的状况随着时间的进展变得越来越明显了,她的钱财在治疗这病的无效努力中也耗尽了,所以这女人无疑变得越来越灰心了。


可5:27 她听见耶稣的事,就从后头来,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

【本会注释】

耶稣的事。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被引用(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读作“关于耶稣的事”,即,“关于他的名声”。就如可以预料到的一样,消息已经迅速传遍了(见可1:28;路7:17,18;4:14注释)。

在众人中间。直译是:“在人群中”。可能这个女人有一段时间曾计划接触耶稣,但他在第二次加利利周游传道的时候不在这里,似乎一度使她的计划泡汤了。当她获悉耶稣已经回到迦百农时,就急忙到海边来了,因他曾在那里教导并医治(见21节注释)。但是她的寻找又一次是徒然的。最后,获知他在马太家里(见21节注释),她就一路前进到那里,盼望能接触他,但是又来的太晚了(见《历》第三十六章)。现在,由于耶稣朝着睚鲁家走的进程这么慢,她终于赶上了他。

但是她的病患已经减弱了身体所必须的血液的供应,并且她的身体可能已经非常虚弱了,除此之外,那许多次寻求在医生的手中得医治的枉然努力已经使她灰心了。而且,这病的性质本身连同仪文上涉及的不洁净,也令她十分困窘。可能她对在口头上向耶稣提出自己的请求感到犹豫不决,尤其是在这么多陌生人在场的情况下,唯恐他会询问她苦恼的本质,似乎他有时是会那样做的(参可10:51)。

摸耶稣的衣裳。依照路加福音,这女人摸了耶稣的衣裳“繸子”(见路8:44)。许多人只摸了耶稣的衣裳“繸子”,“就都好了”(太14:36;参徒5:15;19:12)。


可5:28 意思说:“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愈。”

【本会注释】

摸。给这女人带来医治的触摸会被拉比们认为在仪文上给基督带来不洁净。

痊愈。直译是:“得救”;即,医好她的病。


可5:29 于是她血漏的源头立刻干了;她便觉得身上的灾病好了。

【本会注释】

立刻。即,“立即”。

觉得。直译是:“知道”。她知道从基督涌出的能力之流(见30节注释)在她摸他衣裳的那一刻进入到了自己里面。她知道这能力进入了自己虚弱的身体并带来了痊愈。

灾病。希腊文是mastix,“抽打”,“鞭打”,或“瘟疫”。不能治愈的病患一般被认为是对生活中所犯罪恶的神圣报应(见可1:40;约9:2)。


可5:30 耶稣顿时心里觉得有能力从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众人中间转过来,说:“谁摸我的衣裳?”

【本会注释】

觉得。希腊文是epiginōskō,“完全地知道”,所以是:“认识到”或“感到”。耶稣知道这女人摸他的衣裳那一刻发生了什么事。经上的记录并没有说耶稣是不是预先知道这女人会摸他。天父的旨意藉着他应允了这妇人没有说出口的请求。应该谨记基督所有的神迹都是“凭着上帝的能力并藉着天使的服务作成的”(《历》第十四章)。

能力。希腊文是dunamis,直译是:“能力”(见可2:10;路1:35注释)。Dunamis常被译为“异能”,如可9:39,或“奇迹”,如可6:2,5,14(中文和合本均译为“异能”)。关于新约中用来指神迹的不同词语,见本卷注释第208页。

谁摸我的衣裳。后来,可能正由于这件事,许多人摸了“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可6:56)。


可5:31 门徒对他说:“你看众人拥挤你,还说‘谁摸我’吗?”

【本会注释】

拥挤。希腊文是sunthlibō(见24节注释)。


可5:32 耶稣周围观看,要见做这事的女人。

【本会注释】

耶稣观看。译作“他继续观看”更好。耶稣似乎没有立刻认出这女人,可能为的是给她一个机会先说话。有几个原因可能促使耶稣不让这个女人悄悄溜走,不引人注意:(1)与那位百夫长的信心一样,(见路7:9注释),耶稣希望这个女人的信心成为别人可以效法的榜样。(2)他愿意她带着持久的喜乐离开,知道耶稣亲自注意并承认了她。(3)他愿意消除她心中任何的迷信思想,免得她认为医治仅仅是触摸的结果(见可5:34注释)。(4)为她自己的利益,他希望她承认自己已经受到的祝福。要从她的疾病“得救”(见28节注释),而没有从罪病“得救”,将证明只不过是暂时的利益。


可5:33 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惧战兢,来俯伏在耶稣跟前,将实情全告诉他。

【本会注释】

恐惧。可能她现在感到自己先前的担心很有根据。


可5:34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回去吧!你的灾病痊愈了。”

【本会注释】

你的信。耶稣愿意这女人明白:是信心给她受痛苦的身体带来了医治,而不是暗中的触摸。如果使人们以迷信的敬畏看待他,就会违背他行神迹的真实原因(见可1:38注释)。在他这方面公开断言乃是信心带来了医治,就会有效地排除藉着魔术得医治的谣言。不论这女人的信心可能多么不完全,然而,它却是真信心,是一种与她对上帝的旨意和道路有限的认识和理解相称的信心。

平平安安地回去吧。见耶6:14注释。这女人要带着身体和心灵的“平平安安”(见可2:5,10注释),在她被上帝接受的喜乐中离开──疾病得以复原证实了上帝的接受。

痊愈了。即,“继续处于健康状态”。不可假定痊愈发生在此刻,像有些人所推断的那样,而是这女人在此之前已经痊愈了,因为这女人已经知道她痊愈了(见29节),并且耶稣已经感到有医治的能力从他身上出去了(见30节)。


可5:35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

【本会注释】

还说话的时候。在这里,马可重新开始叙述被这有病女人的事迹(25-34节)打断了的睚鲁女儿复活的事。关于这事的背景见21节注释。

你的女儿死了。如果太9:18中推断出的,睚鲁的女儿已经死了,那么送信的人就没有必要把这信息带给他了(见太9:18注释)。显然马可暗示这个悲伤的消息是在众人面前悄悄地告诉睚鲁的(见可5:24注释)。


可5:36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本会注释】

听见。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可以被引用,支持读作:“无意中听到”。悄悄地说给睚鲁的话“被耶稣听到了”(《历》第三十六章)。

不要怕。哪里有惧怕,哪里就很少有信心。信心逐出惧怕。睚鲁曾有足够坚强的信心,所以他不难相信耶稣能医治他的女儿(见23节注释)。现在他蒙召要运用更大的信心──相信死亡的毒钩本身也能被打破。当恐惧萦绕我们的心灵并嘲笑我们软弱的信心时,但愿我们做的像耶稣吩咐睚鲁一样──“只要信”,因为“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可9:23)。


可5:37 于是带着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同去,不许别人跟随他。

【本会注释】

不许别人。即,“不允许人”(见太19:14注释)。除了这里提到的三个门徒之外,女孩的父母也陪着耶稣进了她所在的屋子(见可5:40)。家里充满了哭丧者的喧闹(见38,39节)和没有信心的群众们粗鄙的怀疑(见40节),使哭丧者和不信的人们与即将由那位“在自己有生命”的主所表现的神圣能力完全不相称(约5:26;参约1:4)。

彼得,雅各和约翰。直译是:“那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希腊文中使用定冠词表明这三个门徒在这里被视为一个单位。这是这三个人第一次从那十二个人中被拣选出来,与耶稣同享他在地上生活的某些更为亲密的经验(见太17:1注释)。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那间屋子太小了,容不下十二个人。


可5:38 他们来到管会堂的家里;耶稣看见那里乱嚷,并有人大大的哭泣哀号,

【本会注释】

乱嚷。马太特别提到了有吹笛子的(希腊文是aulētai,译为“吹手”,见太9:23),甚至现今他们也参加东方的丧礼并奏出其悲哀的曲调。他们的哀乐在那时和现在都被认为是不可少的。著名的拉比犹大在这些话中指出了一个以色列人的责任:“在以色列,甚至最穷的人也必须[为其妻子的丧礼]提供至少两只长笛和一个哭丧的女人”(《米士拿》Kethuboth 4.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66页)。

哀号。这指的是受雇来哭丧之人单调的哀号,如果丧家很富的话,哭丧的人会有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可能就很多。


可5:39 进到里面,就对他们说:“为什么乱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本会注释】

乱嚷。希腊文是thorubeō,“吵吵嚷嚷”,“扰乱”,“使混乱”或“喧闹地号啕”。在徒17:5中,thorubeō被译为“耸动”。

睡了。把死了比作睡了,没有比这更适当的比喻了,睡了往往意味着解除疲劳、辛苦、失望和痛苦。就如同一个疲倦的孩子在夜晚闭上眼睛睡了,那些爱上帝并盼望他在那大日用声音唤醒他们进入不朽生命的人,是怀着信心在安宁平静的死亡中闭眼入睡。(见林前15:51-55;帖前4:16,17)。用“睡”表示“死”,这种安慰的、令人鼓舞的比喻似乎一直是基督特别喜欢的提到这种经验的方式(见约11:11-15注释)。死亡乃是一种睡眠,但它是一种只有赐生命者才能唤醒的沉睡,因为独有他拿着坟墓的钥匙(见启1:18;参约3:16;罗6:23)。


可5:40 他们就嗤笑耶稣。耶稣把他们都撵出去,就带着孩子的父母,和跟随的人进了孩子所在的地方,

【本会注释】

嗤笑。希腊文是katagelaō,“嘲笑”。它不单单是笑。难怪耶稣在把这个小女孩从死亡的长眠中唤醒之前,把他们赶出了屋子。

跟随的人。即,彼得、雅各和约翰(见37节注释)。


可5:41 就拉着孩子的手,对她说:“大利大,古米!”(翻出来就是说:“闺女,我吩咐你起来!”)

【本会注释】

大利大,古米。这些话是亚兰语,可能就是耶稣在这个场合说的话。它们被用在这里证明的事实是耶稣是用亚兰语说的。请比较耶稣所用过的亚兰语其它的表达方式,例如“以法大”(可7:34)和“以罗伊,以罗伊,拉马撒巴各大尼”(可15:34)。


可5:42 那闺女立时起来走。他们就大大的惊奇;闺女已经十二岁了。

【本会注释】

立时。见可1:10注释。

闺女起来。这是唯一一个三部对观福音都记载了的从死里复活的神迹。使拿因城的那个年轻人复活的事只有路加记录了(见路7:11-15),而使拉撒路复活的事,只有约翰记录了(见约11:1-45)。在所有这三个实例中,复活都是立时而完全的。

十二岁。这个细节只有马可记载了。


可5:43 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要叫人知道这事,又吩咐给她东西吃。

【本会注释】

切切地嘱咐他们。即,他严严地吩咐他们(参可1:43)。不是很清楚耶稣为什么嘱咐孩子的父母保持沉默。然而,这个告诫却与基督屡次的努力相一致,在基督传道的这个阶段,要避免不适当的公开宣传(见可1:43,44;参太8:4;9:30)。

给她东西吃。这是一个温柔的证据,表明了耶稣的体贴关怀。这个吩咐也暗示,这个女孩所遭受的疾病已经耗尽了她的体力。可能她已经有些日子没能吃东西了。

提要:1 基督被同乡的人蔑视。7 他给十二使徒权柄赶鬼。14 对基督的种种看法。27 施洗约翰被砍头,29 并被埋葬了。30 使徒们传道归来。34 五饼二鱼的神迹。48 基督在海面上行走:53 治好了凡摸他的人。


拿撒勒人厌弃耶稣

可6:1 耶稣离开那里,来到自己的家乡;门徒也跟从他。

【本会注释】

他离开那里。[在拿撒勒的第二次被拒,可6:1-6=太13:54-58。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基督生平梗概”。] 根据马太的记述,耶稣第二次被拿撒勒人拒绝发生在海边布道之后,可是没有说是多久之后(见太13:53,54;参《历》第二十四章)。马太将耶稣在拿撒勒第二次被拒与施洗约翰的死紧密联系在一起(见太13:53至14:12)。马可将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与施洗约翰的死联系在一起(见可6:1-30;参《历》第三十八章)。施洗约翰的死必是在开始这次旅行布道前后不久发生的,因为正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的第三次旅行布道工作使得希律认为施洗约翰复活了(见14节注释)。所以这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见《历》二十四章)可能发生在公元30-31年冬季。

自己的家乡。关于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第一次访问拿撒勒的大概时间,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显然以两次访问为基础,福音的记录才能和谐一致。对于这第二次访问,马太和马可都没有提到拿撒勒的名字,但是由于耶稣在拿撒勒长大的事实,这里提到的耶稣“自己的家乡”无疑是指拿撒勒(见路4:16;参路2:51),当时他住在那里,开始从事他毕生的工作(见可1:9),那里也是他父母的家乡(见路2:1-5)。在离开拿撒勒开始从事他的传道以后,耶稣没有再访拿撒勒,直到他开始其加利利传道工作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18个月左右(见路4:16注释),大概从公元27年秋天到公元29年春天(见太4:12注释)。在加利利的传道总体上从公元29年春持续到公元30年春。所以这第二次即最后一次访问拿撒勒发生在这段时间结束的时候(参《历》第二十四章)。


可6:2 到了安息日,他在会堂里教训人。众人听见,就甚希奇,说:“这人从哪里有这些事呢?所赐给他的是什么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异能呢?

【本会注释】

安息日。与前次访问一样(路4:16)。

在会堂里。与前次的场合一样(见路4:16注释)。关于犹太会堂及其崇祀的描述,见本卷注释第56,57页。

甚希奇。显然,对拿撒勒人来说,一个曾住在他们中间的人是上帝儿子,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这人。直译是:“这[家伙]”,一种常常表示轻视的表达方式。

这是什么智慧呢。见赛11:2,3;50:4注释。犹太领袖和拿撒勒市民似乎都有否认耶稣具有无限高超之智能、聪明和智慧的想法。总而言之,这太明显了;实际上,那就是他们所烦恼不安的。

何等的异能。见第208页。拿撒勒人不能否认耶稣所行的伟大神迹,也不能否认他的智慧。无论是他的教导还是他所行的神迹,他们都被迫承认“他所做的事都好”(可7:37)。


可6:3 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他们就厌弃他。(厌弃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本会注释】

那木匠。马太福音读作:“木匠的儿子”(太13:55)。虽然在希伯来惯用语和亚兰文用法中,“木匠的儿子”这种说法不过是“木匠”的委婉的说法,但是似乎没有理由怀疑约瑟曾从事木匠行业,而且耶稣在开始其毕生的工作之前,从事的也是木匠行业(参《历》第十一章)。这确实是新约圣经中关于从耶稣在孩童时期访问圣殿到他受洗这段时期,侧面提到耶稣生活的少数几处经文之一(见路2:51,52注释)。

马利亚的儿子。耶稣在这里被提到是“马利亚的儿子”而不是“约瑟的儿子”强有力地暗示了约瑟已经去世(参《历》第十一章)。关于约瑟作为耶稣的“父亲”,见太1:21;路2:33注释。

雅各的长兄。关于耶稣的兄弟们,见太1:18,25;12:46注释。许多人曾把这个雅各和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相混淆,大多是由于早期教父们断章取义的资料,或是他们自己根据加1:19和2:9作出的推断。在耶稣的弟兄们悔改归正后(见徒1:14;参约7:5),唯一明确地提及这个雅各的经文是在加1:19,可能还有犹1。不应把“主的兄弟”雅各与亚勒腓的儿子雅各相混淆(见可3:18注释)。

犹大。可能就是《犹大书》的作者,因为他被确定为雅各的“兄弟”,在新约圣经中,只有这个犹大有这种确定的身份证明(见犹1;见可3:18注释)。

他妹妹们。复数形式表明至少有两个,也可能有更多个。

因他跌倒。希腊文是skandalizō,直译是:“被绊倒”(见太5:29注释)。


可6:4 耶稣对他们说:“大凡先知,除了本地、亲属、本家之外,没有不被人尊敬的。”

【本会注释】

先知。见创20:7;申18:15注释。

没有不被人尊敬。基督的话似乎是一个大家通常都知道的谚语。如果耶稣自己的兄弟们都不相信他是弥赛亚(见约7:5),还怎么能指望他从前的乡邻们信他呢?

本地。拿撒勒人对他很熟悉(见路2:52注释)。他与他们所有的日常接触都证明他品格的完美,这是他们所憎恨的,因为这使他们处于一种与他们相反令他们不快的亮光之中。在他的模范品格中,他们看不到有什么特别吸引他们的地方,他们也不赏识或考虑那完美的品格在达到他们的生活目标方面对他们所具有的价值。

亲属。甚至就在一年以后,他的兄弟们还没有开始信他(见约7:5注释),虽然在他死并复活后他们悔改归正了(见徒1:14注释)。


可6:5 耶稣就在那里不得行什么异能,不过按手在几个病人身上,治好他们。

【本会注释】

不得行什么异能。耶稣受到了阻碍,并不是由于在他这方面有任何能力上的缺乏,而是由于这里的百姓缺乏信心(见太13:58)。

几个病人。显然,治好的是较小的疾病。但却没有耶稣曾在别处行过的那种显著的神迹。


可6:6 他也诧异他们不信,就往周围乡村教训人去了。

【本会注释】

他诧异。几个月前,耶稣曾“诧异”于那个百夫长的信心(见太8:10)。

他往……去了。可能是十二使徒在加利利各城市乡村旅行传道的同时,马可在提到十二使徒之前记载了耶稣个人的福音传道活动(见7节),而马太却以倒序记载了这些事(见太11:1)。


耶稣差遣十二门徒

可6:7 耶稣叫了十二个门徒来,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也赐给他们权柄,制伏污鬼;

【本会注释】

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第三次加利利巡游,可6:7-13=太9:36 to 11:1=路9:1-6。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关于这十二个门徒最初的蒙召与任命,见可3:13-19注释。

两个两个地。见可3:14注释。

权柄。希腊文是exousia,“权威”(见可2:10;路1:35注释)。


可6:8 并且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以外,什么都不要带;

【本会注释】

钱包。直译是:“腰带”(见太10:9注释)。


可6:9 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本会注释】

褂子。直译是:“长罩衫”,或,多半是“衬衫”(见太10:10注释)。


可6:10 又对他们说:“你们无论到何处,进了人的家,就住在那里,直到离开那地方。

可6:11 何处的人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你们离开那里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对他们作见证。”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注释。原文中(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11节余后的部分。


可6:12 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

【本会注释】

叫人悔改。这是约翰(太3:2)和耶稣(见可1:15)都曾经传过的信息。这十二个使徒既为身体提供医治,又为心灵提供医治。


可6:13 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

【本会注释】

用油抹了。在古巴勒斯坦,橄榄油一般被用作药物治疗(参路10:34),既可内服也可外用。油作为药物的实际用法可以为其此时和后来在基督教会中象征性的用法提供根据。用油抹作为一种出于信心的行动只在这里和雅5:14中提到过。


施洗约翰的死

可6:14 耶稣的名声传扬出来。希律王听见了,就说:“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了,所以这些异能由他里面发出来。”

【本会注释】

希律王。[施洗约翰的殉道,可6:14-29=太14:1,2,6-12=路9:7-9。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主耶稣的传道生涯”] 马太提到的是希律安提帕,大希律的儿子,靠罗马的权力在加利利和比哩亚作王的统治者(见太2:22;路3:1)。但马太(太14:1)和路加提到的都是希律安提帕的官衔:“小君主”(见路3:1注释)。他只是罗马指定的“王”,而且“王”这种称呼只是一种礼貌上的惠允。他在其父大希律死后,于公元前4年到公元39年统治其领土。他母亲是马尔塔斯,一个撒玛利亚人,她也是亚基老的母亲(见太2:22注释)。他的官邸可能在提比哩亚,是他在加利利海西南海岸建造的一座城,以那时在位的该撒提庇留的名字命名。见本卷注释第64页;“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和“希律家族统治下的巴勒斯坦”。

听见了。十二使徒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期间做成的广泛工作显然足以唤起人们对耶稣及其工作的普遍关注,并且激起了希律王的恐惧,以为耶稣是约翰从死里复活了。尽管前两次福音布道的旅行都只是一组人从乡村走到乡村,现在却有七组了。显然有报告从四面八方传到了希律王那里,显示了福音的迅速扩张。尽管耶稣从前在当局看来可能不过是一个由闲杂人等伴随着的孤独的巡回传教士,但现在他显然表现出了一种远为广大的活动。希律王不得不听见他了。

施洗约翰复活了。似乎是迷信与有罪良心的结合导致希律作出了这种结论。

异能。见本卷注释第208页注释。约翰没有行过任何神迹(约10:41)。


可6:15 但别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先知,正象先知中的一位。”

【本会注释】

别人说。见可8:27,28;路9:19。

以利亚。关于以利亚回来的旧约预言,见赛40:3-5;玛3:1;4:5,6注释。

是先知,像先知中的一位。依照这些谣言,耶稣要么是古先知中的一位复活了,要么像他们中的一位。就连在耶路撒冷的领袖们都不顾约翰没有行过一件神迹的事实(约10:41),而接受了他可能是一位先知的想法(见约1:19-27注释),更不要说一般的百姓了(见太14:5;21:26)。


可6:16 希律听见却说:“是我所斩的约翰,他复活了。”

【本会注释】

是约翰。见14节注释。


可6:17 先是希律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罗底的缘故,差人去拿住约翰,锁在监里,因为希律已经娶了那妇人。

【本会注释】

锁在监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可能曾被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20注释),从公元29年逾越节之前(见路加福音第4章的附注)到接下来的冬天,不到一年的时间。

希罗底。见路3:19注释。她最初嫁给了腓力(见下文),后来因偏爱希律安提帕而与他离婚了。在希律这方面,他与亚拉巴王阿里塔的女儿离婚了。所以希律和希罗底各自都有一个配偶在世。作为希律与他的前妻离婚的结果,他前妻的父亲阿里塔向希律发动了一次战争并击败了他。这次的失败被犹太人看作是临到希律的一次神圣的审判,因为他与希罗底结合是不合理的(约瑟夫《犹太掌故》xviii. 5. 1,2)。

他兄弟的妻子。不是腓力王(见路3:1,19注释),而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儿子,由马利亚娜二世(Mariamne II)所生。希律安提帕是大希律的第二个儿子,由玛尔塔斯所生,因此与这个腓力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希罗底是大希律的孙女,其父是大希律的另一个妻子马利亚娜一世(Mariamne I)所生的儿子。希罗底先前曾嫁给她父亲同父异母的兄弟腓力,后来成了她半个叔叔安提帕的配偶。见“哈斯摩年家族和希律家族”。


可6:18 约翰曾对希律说:“你娶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理的。”

【本会注释】

约翰曾说。无疑希律曾亲自听过约翰讲道,并一度似乎愿意屈服于悔改的呼召(见20节;《历》第二十二章)。

是不合理的。摩西律法严厉禁止希律和希罗底之间的这种婚姻(利18:16;20:21),并且,据约瑟夫所说,犹太人十分不赞同这一结合(《犹太掌故》xviii. 5. 4)。


可6:19 于是希罗底怀恨他,想要杀他,只是不能;

【本会注释】

怀恨他。希腊文的字面意义是:“心里记恨他”,几乎与现代的说法“对他梗梗于怀”恰好符合。希罗底憎恨约翰并等待时机好杀害他。既知道约翰曾对希律安提帕的心发挥过影响(见20节注释),所以希罗底可能担心希律王有可能照约翰的建议与她离婚(参《历》第二十二章)。


可6:20 因为希律知道约翰是义人,是圣人,所以敬畏他,保护他,听他讲论,就多照着行(有古卷作:游移不定),并且乐意听他。

【本会注释】

义人。或“一个正义的人”。约翰像他的父母,他们“在上帝面前都是义人”(见路1:6注释)。

敬畏他保护他。希腊文是suntēreō,“保护[一件东西免于毁灭或丧失]”。希律阻止过希罗底完成其处死这位先知的邪恶计划(见19节)。他完全有意释放约翰,当他感到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就会这么做(见《历》第二十二章)。

多照着行。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他极其困惑”,这与路9:7的话类似。

乐意听他。约翰的信息带有神圣的凭证,要是没有希罗底的影响,希律原可能公开出来支持约翰。


可6: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摆设筵席,请了大臣和千夫长,并加利利作首领的。

【本会注释】

有一天,恰巧是。即,对于好报复的希罗底来说是“一个有利的时机”,可以反对希律保护约翰并最终释放约翰的意图(见20节注释)。希罗底的计划无疑是精心制定了的。

摆设晚餐。或“摆设筵席”。可能是在玛卡琉斯(Machaerus)城堡的宫殿里(见17,27节注释)。

大臣。这些人显然是在政府各部门位居高职的人。

千夫长。希腊文是chiliarchoi,“千人的长官”,即,希律军队的“官长”们。在政治和军事首领之外,希律无疑也邀请了社会和商业生活中别的显要人物,“加利利作首领的”。


可6:22 希罗底的女儿进来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欢喜。王就对女子说:“你随意向我求什么,我必给你;”

【本会注释】

女儿。这是撒罗米,希罗底在早先的婚姻中所生的女儿(见17节注释)。

希罗底。也可译作:“希罗底自己”。马可在这里所强调的事实乃是希罗底打发她亲生的女儿去跳舞,而不是一个职业舞者。就算按照希律自己宫庭的标准,有身份的年经女子也不会参加这种骄奢淫逸的舞会。从任何一种观点来看,这种行为也是极其不适当的。撒罗米只不过是她母亲要除掉约翰的阴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跳舞。希罗底充分地算计出了撒罗米诱人的美貌必会使希律和他的宾客们神魂颠倒。

同席的人。即,他的宾客(见21节注释)。


可6:23 又对她起誓说:“随你向我求什么,就是我国的一半,我也必给你。”

【本会注释】

起誓。希律当着其所有宾客的面断然起了誓。显然他的头脑被享有王家公主为他和他的宾客们取乐这种空前的尊荣彻底弄晕了。撒罗米是哈斯摩年王室的希罗底和马利亚娜一世[Mariamne I](见17节注释;见本卷注释第64页)的后代,出自著名的犹太祭司和君主家系。

我国的一半。在夸张的比喻中,这代表高度的慷慨(见斯5:3;7:2)。


可6:24 她就出去对她母亲说:“我可以求什么呢?”她母亲说:“施洗约翰的头。”

【本会注释】

她就出去。撒罗米所说的话显然是“被她母亲唆使”的(太14:8),意思是在她求之前,而不是在她跳舞之前。当撒罗米在希律及其宾客面前跳舞时,一点儿也不知道她母亲险恶的计划。她只是成了其嗜杀的母亲手中的一个工具而已。

我可以求什么呢。也可译作:“我该为自己求什么呢?”如果撒罗米总是知道求什么,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意义了,实际上,她也就不必离开王的面前了。


可6:25 她就急忙进去见王,求他说:“我愿王立时把施洗约翰的头放在盘子里给我。”

【本会注释】

急忙。受了希罗底的催促,撒罗米显然急忙向希律提出了这个致命的要求,唯恐他甚至在酒醉的状态,也会反省其虚荣的应许并改变主意。希罗底坚决主张立即行动可能暗示希律倾向于犹豫不定,或者暗示人们都知道他非常敬佩约翰,或者两者都有。

立时。希腊文是exautēs,“立刻”,“马上”或“即刻”。在古英语中,“立时”的意思是“立即”。

盘子。即,“大浅盘”。英文词“charger”在这里所使用的意义上已经是一个作废的词了。


可6:26 王就甚忧愁;但因他所起的誓,又因同席的人,就不肯推辞,

【本会注释】

甚忧愁。即使在酒醉的状态里,希律也敏锐地感到了自己对约翰的责任(见20节注释)。但是希罗底已经在他醉酒的软弱时刻抓住了他,他感到没有能力去做他所知道是正确的事。要不是因为酒的作用,希律可能会拒绝给出死刑的命令。见太4:3注释。

又因同席的人。对希律来说,似乎完全不可能违背自己在尊贵客人们(见21节注释)面前公开发出的誓言(见23节注释)。

推辞。即,拒绝或否认她的请求。


可6:27 随即差一个护卫兵,吩咐拿约翰的头来。护卫兵就去,在监里斩了约翰,

【本会注释】

随即。依照约瑟夫所说(《犹太掌故》xviii. 5. 2),约翰是被监禁在玛卡琉斯(Machaerus)的城堡里(见路3:19,20注释)。约翰被斩首的迅速完成,几乎可以使我们确定这次的生日宴会是在距监牢不远的地方举行的。

斩了约翰。希律敬畏约翰(20节),怕百姓(太14:5),还怕希罗底。他是恐惧的奴隶,虽然这些恐惧是彼此矛盾的。出于迷信,希律在约翰死后比约翰活着时更怕他(见可6:14,16,20)。


可6:28 把头放在盘子里,拿来给女子,女子就给她母亲。

【本会注释】

给她母亲。撒罗米用不着这个恐怖的礼物。但没有什么东西比这更能令她嗜杀的母亲满足了。大约九年以后,在公元39年,希律安提帕在希罗底的伴随下,因追求皇家的尊严被流放了(约瑟夫《犹太掌故》卷十八. 7;Jos. War卷二. 9. 6 [183])。


可6:29 约翰的门徒听见了,就来把他的尸首领去,葬在坟墓里。

【本会注释】

门徒们听见了。显然他们并没有与他同在城堡里,但可能就在附近,在他们可以不时看望他并能趁机帮助他的地方。后来,约翰的门徒们来到耶稣那里,报告了所发生的事(见太14:12),可能要么是在第三次加利利旅行布道之前不久,要么是在那次布道期间(见可6:1注释)。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可6:30 使徒聚集到耶稣那里,将一切所做的事、所传的道全告诉他。

【本会注释】

使徒们。[使五千人吃饱,可6:30-44=太14:13-21=路9:10-17=约6:1-14。主要注释在: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马可只在本节经文使用了“使徒”这个词(见太10:2;可3:14注释)。可能马可和路加(路9:10)都有意在这里用“使徒”这个词,强调他们现在被派出去自担风险教导并医治的新责任。

聚集。即,当他们从第三次加利利旅行传道回来的时候(见太9:36注释)。他们可能已经分别了数周,在公元29-30年冬季的时候,现在已是公元30年早春了,距逾越节为时不远了(见约6:4;参《历》第三十九、四十一章)。这次的团聚无疑是在预先安排好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的。

将一切全告诉他。耶稣曾派这十二个人两个两个地出去,好使他们有机会应用他们先前在他自己的传道中所遵守的诸原则。现在他们详细汇报了在他们旅行期间所发生的事。


可6:31 他就说:“你们来,同我暗暗的到旷野地方去歇一歇。”这是因为来往的人多,他们连吃饭也没有工夫。

【本会注释】

你们来。这十二个人特别需要放松和指导。甚至耶稣也感到需要暂时离开从黎明到深夜都拥挤着他的人群,因为无论他到哪里他们都追随着他。门徒们与耶稣退到伯赛大朱莉亚斯附近地区休息和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是耶稣生平中──在受洗和荣入圣城之间──唯一一件四部福音书都记载了的事件。

旷野地方。即,人迹罕至,孤独,或偏远的地方(见太3:1;路1:80注释)。为这次从加利利繁忙的大道退出所选择的地点是在伯赛大朱莉亚斯附近(见路9:10),在加利利海的北端,这个地点的东边是约旦河流入加利利海之处,所以在希律腓力的领土内(见太11:21注释)。伯赛大朱莉亚斯所位于的小平原是El Batiha,是传统上认为使五千人吃饱的地点。

歇一歇。无论人的职业是什么,偶而的休息不仅带来放松,而且赋予新的精力。

连吃饭也没有工夫。与几个月前的情况一样(见可3:20)。


可6:32 他们就坐船,暗暗的往旷野地方去。

【本会注释】

旷野地方。见31节注释。

暗暗地。他们尽力不引人注意地逃离迦百农。


可6:33 众人看见他们去,有许多认识他们的,就从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里,比他们先赶到了。

【本会注释】

众人看见他们。尽管他们小心防范,有些人还是显然注意到了他们离开并且看到了他们启程渡海的方向。

步行到那里。从迦百农到伯赛大朱莉亚斯所位于的以El Batiha闻名的平原(见31节注释),约有4英里(6.4公里)。渡海的直线路程约有3英里(5公里)。


可6:34 耶稣出来,见有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

【本会注释】

耶稣出来。虽然那些已经步行来到的人知道那只船着陆的大致位置,但他们显然不知道确切地点。耶稣暂时独自与他的门徒们在山坡上(见约6:3;参5节注释)。他们共同讨论了在加利利各城镇和乡村旅行传道时遭遇的难题,耶稣给了他们纠正过去的错误所需要的建议,并预备他们在将来的日子作更有效的传道(见《历》第三十八、三十九章)。

怜悯他们。耶稣自愿离开了山坡上的退隐地点,他和他的门徒们曾在那里共渡了一段时光,现在恩慈地出来欢迎百姓了(参路9:11)。

开口教训。依照希腊文的意思,耶稣持续教训百姓。


可6:35 天已经晚了,门徒进前来,说:“这是野地,天已经晚了,

【本会注释】

天已经晚了。路加说的是“日头快要平西”(路9:12),直译是:“弯曲”,“弯成弓形”或“倾斜”(见12节注释)。这是在下午3点左右到日落之间。这个记录暗示耶稣、他的门徒们、以及百姓一整天都既没有吃东西也没有休息。

野地。见31节注释。

天已经晚了。这里所用的希腊词实际上与35节中前面译为“天已经晚了”的希腊词是一样的。


可6:36 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自己买什么吃。”

【本会注释】

请叫众人散开。门徒们看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叫众人散开。但耶稣的“怜悯”(见34节)既延伸到了他们属灵的福利,也延伸到了他们身体的康乐。

饼。即,一般而言的食物,任何可吃的东西(直译是:“他们所要吃的”)。

没什么可吃的。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这句,然而,这句显然是上下文中所暗示的意思。


可6:37 耶稣回答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

【本会注释】

你们给他们吃吧。在希腊文中,侧重于代名词“你们”,好像耶稣说的是:“你们给他们吃。”上帝的每一个命令都暗示着执行这命令所需要的能力。从人的观点来看,在步行的距离之内并在黄昏前想要找到食物满足这么一大群人的需要是荒谬可笑的。耶稣在这里对门徒们提出的要求显然与他早先吩咐白天在清澈的海水里捕鱼一样愚蠢(见路5:5注释)。要是他们能反省耶稣那时有意要他们学习的教训的话,他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想起早先那一次的经验。上帝总是藉着人作工,满足他们的同胞在身体和灵性上的需要。这个原则在福音的委托中乃是基本原则。

二十两银子。即,200罗马便士(见本卷注释第49页)。即使在现代,一个普通劳动者200天的平均工资也会被认为不足以购买要供应那么一大群人一餐所需要的食物,即使每个人只分一点儿也不够。


可6:38 耶稣说:“你们有多少饼,可以去看看。”他们知道了,就说:“五个饼,两条鱼。”

【本会注释】

有多少饼。耶稣曾对腓力说过关于向群众提供食物的问题(见约6:5,6;参约1:43)。与彼得和安得烈一样,腓力也是伯赛大人,并且因为那座城距在这值得纪念的一日所发生之事的地点只有短途距离,所以如果有人会知道在哪里能获得食物的话,那大概就是腓力了。腓力是真诚的,但信心却是迟钝的,这是在他作为门徒与耶稣同在的时候不只一次显明了的(见约14:8-12;参《历》第三十章)。基督问腓力这个问题,无疑是要给他一个机会,为要加强他的信心(见约6:5,6注释)。实际上,是腓力宣称就是买200罗马便士的食物也不够需要供应的量(见约6:7)。

但可能是更具有实干性情的安得烈听了基督的话,去找可能找到的食物(见约6:8,9)。腓力的迟疑和安得烈的积极肯干,凭信迈出脚步,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可以去看看。耶稣“原知道自己要怎样行”(见约6:6)。但是,在差遣十二使徒时,他引导他们自己去分析所面对的问题,并发现解决方案。

他们说。安得烈发现了一个孩童为自己带来的简单午餐,并把这消息告诉了耶稣(见约6:8,9)。

五个饼,两条鱼。这五个“饼”是用大麦粉做成的(约6:9),形状可能是圆平的。大麦比小麦便宜多了,并且是穷人的主食。鱼可能是干的,可以现成食用的,在东方地区,古代和现代的情况往往都是这样。它们作为一种开胃食品与饼同食。


可6:39 耶稣吩咐他们,叫众人一帮一帮的坐在青草地上。

【本会注释】

坐在。希腊文是anaklinō,“躺下”或“斜倚”。这是就餐时常用的姿势,至少上层社会的人是这样(见可2:15注释)。

一帮一帮的。耶稣叫百姓一帮一帮地坐下,暗示他要他们像在各自家里的餐桌旁就位一样安排自己,每桌有一个位置敞开,允许门徒们进来服务每帮人,有点像仆人在家里做的一样。

青草。只有马可提到了这个事实。由于事实上巴勒斯坦地区从五月到九月降雨很少(见卷二,第110页),青草只在冬天或春天生长。现在是公元30年的逾越节前不久,所以是青草长的最好的时候(见约6:4)。因而马可的记述得到了约翰完美的补充。见马太福音第15章的附注。


可6:40 众人就一排一排的坐下,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

【本会注释】

一排一排的。39节特别提到众人是按“帮”组织的,而这里提到的是各帮彼此之间排列的顺序。在每组中各人的安排,以及在每组本身的安排中,都是秩序井然的。

有一百一排的,有五十一排的。为要使所有人都能目睹这个神迹,更好地赏识其重要意义,有次序的安排这么一大群人乃是必要的,而且所有人都可以容易地得到他们即将领受的“从天上……来的粮”。


可6:41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饼,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也把那两条鱼分给众人。

【本会注释】

祝福。希腊文是eulogeō,“赞美”或“恳请祝福”。约翰使用的词是eucharisteō,“感谢”,“给出感谢”(约6:11)。基督给出感谢的方式似乎有某种特征(见太15:36;26:26)──某种门徒们日日与他同在时目睹过的特征。在以马忤斯,耶稣在“擘饼的时候被他们认出来了”(路24:35)。另请注意,耶稣每次都是先把饼拿在手中才为之献上感谢。但是“祝福”的本质部分在于承认那食物是上帝的一份恩赐,并为之感谢他。

擘开。直译是:“彻底地擘开”或“擘成碎片”。

饼。见38节注释。

给。直译是:“继续给”。上下文暗示这神迹发生于饼在耶稣手里的时候,在擘饼的动作和将它分发给门徒之间。除非为要满足真正的需要,耶稣从不行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9页)。只要有需要,在他手中的食物就不断增多(参王上17:16;王下4:4-6)。

摆在面前。伺候饭食的一个常用语。十二使徒每个人都带着自己装满了神迹的饼的篮子(见43节注释),并且伺候了许多“一帮一帮”,“一排一排”地坐在草地上的百姓(见40节注释)。门徒们带着空篮子回到基督身边,为得更多的饼,每次他们回来,他都不断分发给他们饼和鱼。整体的秩序井然,门徒的侍奉,以及饼和鱼经久不停的供应,使得男人、女人和孩童在短时间内都得到了饱足,并且有剩余。

两条鱼。见38节注释。


可6:42 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

【本会注释】

他们都吃。在犹太人中,弥赛亚王国的喜乐常常被描绘在筵席的比喻中(见路13:29;14:15注释),可以想像,当这么一大批群众吃着以如此神奇的方式提供给他们的食物的时候,有些人的思想肯定转到了弥赛亚的前景。在他们吃饼和鱼的同一天,百性曾得出结论说耶稣是将要来到世上的“那先知”(见约6:14注释;参申18:15;太11:3;约4:25)。这不可否认的神迹促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得出结论说:耶稣必是众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见路24:27;约1:45),那将要来的以色列的王(见赛9:6,7;见路1:32,33注释)。他们企图在这个地点就给他加冕为王(见约6:15)。他既能使死人复活,治愈病人,并为群众提供食物,显然就有能力拯救以色列脱离罗马的奴役。在他的领导之下,以色列的军队必会天下无敌,那些渴望一位政治的弥赛亚之人最喜爱的盼望就必实现了(见太3:2;4:17;5:2;路4:19注释)。

使五千人吃饱是加利利传道之最大的神迹,是被大批人亲眼目睹了的一个神迹,并且是一个不管是在基督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的时代,怀疑论者都无法解释的一个神迹。这次神迹使在加利利的传道突然达到了一个顶峰(见路2:49注释)。请比较一年前医好毕士大池边那个人的事(见约5注释),那件事给早期在犹大的传道带来了一个结束。

吃饱了。奇迹般增多的饼──这一神迹的真实性的证据──分发给了那大批群众中的每个人,不是以极小的数量,而是以能完全满足食欲的数量。这种丰盛证实了耶稣无限的能力。只有当所有人的需要都满足了的时候,供应才停止了。耶稣既关心那些到他那里之人灵性上的需要,也关心他们身体上的需要。但是这样提供的对身体需要的满足,目的是要把人们领向他们无穷的、更重要的灵性上的需要,并且领向生命的粮,作为满足那些需要的手段(见约6:26-51)。

所提供的食物种类乃是渔夫和农夫的简单食物,证明主是反对奢华的。提供的方式证明了人类所有的需要都靠赖上帝的能力。食物的充裕证明了上帝无限的资源,并且他能提供给我们“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把零碎收拾起来证明上帝的任何祝福都不可浪费。门徒们参与分发食物证明上天的祝福藉着那些乐意与全能者合作的人为媒介才能使人得到。门徒们只不过是祝福的通道;他们在能给予之前,必须先接受。

使五千人吃饱的事是唯一一个被四部福音书作者都记录了的神迹,这个事实标志着它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性。关于这个神迹与那个使四千人吃饱的神迹之间的比较,见马太福音第15章的附注。


可6:43 门徒就把碎饼碎鱼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本会注释】

篮子。希腊文是kophinos,通常是柳条制的小篮子,当犹太人旅行经过以别的方式不容易得到食物的地区时,常常带着这种小篮子,并且特别是要避免向外邦人买食物(见41节注释)。在可8:8中提到的那种篮子希腊文是spuris,一种大的柳条筐,用来携带各种东西,例如给一群人的食物,工匠的一套工具等等。保罗是在一个spuris(筐子)里被缒下了大马士革的城墙。后来,耶稣(在希腊文中)谨慎地对使五千人吃饱所用的那种篮子(见太16:9;可8:19),希腊文是kophinos,和使四千人吃饱所用的那种筐子(见太16:10;可8:20),希腊文是spuris,之间作了区分。

碎饼碎鱼。希腊文是klasma,直译是:“那被折断的”;因此是:“碎片”或“一小片”。上下文说明这些“碎片”并不是吃剩的残渣,而是门徒们起先分给各组的部分,但是发现超过了那组的需要(见41节注释),所以是没吃过的。在从起初那五个饼中“擘”下来的意义上,它们被称为“零碎”(见41节注释)。


可6:44 吃饼的男人共有五千。

【本会注释】

男人。希腊文是andres,“成年男子”,即“男人”,和女人形成对比,而不是希腊文anthrōpoi,“人类”,即,“人”,和动物形成对比(见可2:27注释)。所以就很清楚了,“除了妇女孩子”(见太14:21),有五千男人在场。可以保守地估计有同样数目的妇女孩子在场,总人数就会超过一万人了。


耶稣在海上行走

可6:45 耶稣随即催门徒上船,先渡到那边伯赛大去,等他叫众人散开。

【本会注释】

随即。[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可6:45-56=太14:22-36=约6:15-24。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

先渡到伯赛大去。即,“在他以先渡到伯赛大去”。


可6:46 他既辞别了他们,就往山上去祷告。

【本会注释】

辞别了他们。或:“与他们道别”。希腊文的表达方式用的是一个表示有礼貌的告辞的常用词。


可6:47 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稣独自在岸上;

【本会注释】

到了晚上。见太14:23注释。


可6:48 看见门徒因风不顺,摇橹甚苦。夜里约有四更天,就在海面上走,往他们那里去,意思要走过他们去。

可6:49 但门徒看见他在海面上走,以为是鬼怪,就喊叫起来;

可6:50 因为他们都看见了他,且甚惊慌。耶稣连忙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可6:51 于是到他们那里,上了船,风就住了;他们心里十分惊奇。

【本会注释】

十分惊奇。即,极度惊愕。


可6:52 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那分饼的事,心里还是愚顽。

【本会注释】

不明白。他们的注意力并不在刚才所见证的神迹上,而在他们自己的失望上,因为耶稣没有允许他自己被加冕为王(见42节注释)。

愚顽。见出4:21注释。门徒们的心没能明白五饼二鱼这个神迹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心仍是“愚顽”。


治好革尼撒勒的病人

可6:53 既渡过去,来到革尼撒勒地方,就靠了岸,

可6:54 一下船,众人认得是耶稣,

可6:55 就跑遍那一带地方,听见他在何处,便将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那里。

【本会注释】

褥子。见可2:4注释。


可6:56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里,或乡间,他们都将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稣只容他们摸他的衣裳繸子;凡摸着的人就都好了。

【本会注释】

凡耶稣所到的地方。这种陈述似乎暗示一段时间的跨度,要么是前述几周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在使五千人吃饱后几天或几周发生之事的总结。使五千人吃饱发生在逾越节前不久(见约6:4;参《历》第三十九、四十一章)。那么,显然这段经文更可能指耶稣在使五千人吃饱和他启程去叙利非尼基之间所做的服务。

街市上。直译是:“市场”,在城镇和乡村的街道上(见太11:16注释)。

1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2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3(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4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5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6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7他们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8你们是离弃 神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9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 神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10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11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12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13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 神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14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15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注:有古卷在此有

16“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17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18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19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20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21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22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渎、骄傲、狂妄。

23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24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25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26这妇人是希腊人,属叙利腓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27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28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29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30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31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坡里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32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33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34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35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36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37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提要:1 法利赛人挑剔门徒没有洗手就吃饭。8 他们用人的遗传违背了上帝的诫命。14 食物不能污秽人。24 他治好了那个叙利腓尼基妇人被鬼附的女儿,31 和一个耳聋舌结的人。


论洁净

可7:1 有法利赛人和几个文士从耶路撒冷来,到耶稣那里聚集。

【本会注释】

来到。[有关遗传与仪文污秽之争,可7:1-23=太15:1-20。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参本卷注释第18,96-100页。] 叙述到这点时,马太和马可都省略了在迦百农会堂里的重要事件,当耶稣快要详细讲完生命的粮的时候,加利利民众的情绪变得与耶稣敌对了(见约6:25 至7:1;见太15:21注释)。与素常相反,耶稣在逾越节期间留在了加利利(见约7:1;参《历》第四十二章),无疑安静地照顾着百姓的需要(见可6:56注释)。在节后不久,可能在四月底五月初的时候,发生了这次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遭遇战,这些人是最近从耶路撒冷回来的。

法利赛人。见本卷注释第51,52页注释。

文士。见本卷注释第55页;见可1:22注释。

从耶路撒冷。耶稣在第三次加利利布道之旅中福音迅速的扩散,早已使犹太领袖们大为惊慌(见太15:21;可6:14)。这里提到的这些人无疑或多或少是来自犹太议会的官方代表团的成员,为特别的目的奉派寻找藉口,以便结束耶稣所做的传道(参《历》第四十二章)。


可7:2 他们曾看见他的门徒中有人用俗手,就是没有洗的手,吃饭。

【本会注释】

他们曾看见。法利赛人和文士们当然知道,门徒们只是效法耶稣所采用的习惯行事(参路11:38注释)。这乃是间接地向耶稣挑战。文士和法利赛人有意把对他们律法的不尊敬归咎于耶稣。通过间接地进行,他们还有可能会避免冒犯那些认为耶稣很好的人。耶路撒冷的领袖们轻蔑地看加利利人是无知的小民,通常提到他们是`amme ha'ares,直译是:“土民”(见本卷注释第55页)。现在这场会战就是在这群纯朴真诚的加利利人的陪伴之下发生的。

饭。直译是:“饼”,但在这里的意思大概指一般的“食物”。

俗。希腊文是koinos,最初的意思是“普通”,即,许多人共有的。后来有了“粗俗的”,或“亵渎的”意思,马可在这里用的就是这个意思(参徒10:14注释)。

没有洗的手。马可福音显然是为非犹太人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64页),他们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探子们所提出的挑战的性质,所以马可详细说明了“俗”是什么意思。而马太福音大概主要是为犹太人写的(见本卷注释第273页),所以就没有作这种解释性说明。这里提到的洗乃是严格的仪式,而不是有关清洁卫生的。据说这种仪式是将少量的水倒在第一只手的手指和手掌上,然后用另一只托起这只手,好使水从手掌流到手腕,但不要再往下流了(这期间要当心,免得水流回以手掌),然后交替着用一只手掌摩擦另一只手。所需要的水量是一个半鸡蛋壳所能盛的水量。然而,似乎在得不到水的地区允许干洗,就是人可以照规定的方式只做出洗手的样子。


可7:3 (原来法利赛人和犹太人都拘守古人的遗传,若不仔细洗手就不吃饭;

【本会注释】

若不洗手。见2节注释。

仔细。希腊文是pugmē,直译是:“拳头”;根据这里所使用的形式,意思是“用拳头”。有人提出pugmē在这里的意思可能是“手里满了[水]”。也可以引证原文(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pukna,意思是“精神旺盛地”,“勤勉地”或“频繁地”。

遗传。希腊文是paradosis,直译是“让出”,“托付”;所以是“传统”,由某人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所托付的东西。当用在福音书中时,paradosis指围绕着摩西五经建立起来的口头拉比规条的又大又重的主体(见申31:9;箴3:1注释)。在当时,耶稣特要抨击的犹太宗教体制就是拉比们的遗传。英文词“传统”意思是“所传下来的[即,从老师传给学生,或代代相传]”。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起初有意保护旧约成文律法的口头传统变得被人们认为比律法本身更重要了(见《历》第四十二章)。据此以为,藉着机械地遵守口头传统,人就自然地遵守了成文律法,包括十诫。换句话说,只要人按照律法传统解释的字句去做,就不必顾及成文律法的精义了。这种律法主义体系使宗教降低成了一个形式问题,并且废除了真敬拜与顺从的精神,然而没有了这个,人对上帝的敬拜就是枉然的(见约4:23,24;参可7:7)。一种靠律法的“行为”获得义的体系代替了救赎计划,而上帝的计划却是人藉着救赎计划获得义,这义是藉着信得到的(见罗9:31,32;10:3)。

基督努力使上帝所启示的全部指示都在他百姓的思想和生活上回归其正确的位置。他努力遵照上帝的话,优先于遵照人的话。他努力废除仅仅是外表形式的宗教,而要培育内心宗教的真精神。

古人的。即,年长的拉比或律法的解释者们。


可7:4 从市上来,若不洗浴也不吃饭;还有好些别的规矩,他们历代拘守,就是洗杯、罐、铜器等物。)

【本会注释】

市上。即,在街上的市场,买卖产品的地方(见太11:16注释)。犹太拉比的思想认为:人在市场上与人群混杂时,不可避免地会与在仪文上不洁净的人或东西接触,所以就“污秽”了。

洗浴。也可以引用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支持读作“使洁净”。

别的规矩。可能包括器具、衣服(见利11:32),手和脚(参出30:19-21)。

历代拘守。传统是由一代“传下来”并由下一代“接受”持守的。它是老师给的,学生接受的。

罐。希腊文是xestai(单数是xestēs),一种罗马量器(sextarius),容量约为半品脱(见本卷注释第50页)。Xestēs是在马可福音中发现的许多拉丁词源之一。

铜。直译是:“青铜,”或“铜”。

桌子。直译是:“睡椅”,或“床”。然而,原文证据在(参本卷注释第146页)保留还是省略“桌子”这个词之间有分歧。


可7:5 法利赛人和文士问他说:“你的门徒为什么不照古人的遗传,用俗手吃饭呢?”

【本会注释】

行。在比喻的意义上是“生活”。请比较以诺与上帝同“行”(见创5:24)。门徒们的人生道路,或生活方式,使法利赛人和文士烦躁不安。


可7:6 耶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假冒为善之人所说的预言是不错的。如经上说: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却远离我。

【本会注释】

以赛亚预言。见赛29:13注释。以赛亚的话是形容他那个时代的以色列人的,就如上下文所说明的,但是那些话对在基督时代的犹太来说也同样真实(见申18:15注释)。所以当基督说:“以赛亚指着你们预言”时,他的意思并不是说以赛亚特别地专门地预言了基督时代犹太人的某件真事,而是说以赛亚对他那个时代的以色列人的描述也“十分”(见可7:6)适用于基督时代的人们。

假冒为善。见太6:2注释。

尊敬我。“古人”(3节)通过表面上遵守上帝的旨意,实际上“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7节)。它乃是一个凭信得救还是凭行为得救的问题。耶稣断言:那些敬拜上帝的人,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见约4:23,24)。对这个真理的强调使基督与犹太领袖们进入了剧烈的冲突。高举人的规条甚至人对神圣要求的解释在“律法上更重的事”(太23:23)之上,现今并不逊于往日。


可7:7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做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本会注释】

当作道理教训人。直译是:“[当作]教训教训人”。


可7:8 你们是离弃上帝的诫命,拘守人的遗传”;

【本会注释】

上帝的诫命。这里的单数形式指的是凡上帝所命令的──他所有已显明的旨意(见太22:37,39注释)。上帝的“命令极其宽广”(诗119:96);它包括“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摆在我们面前的思想是:要“完全”,像我们“在天上的父完全一样”(见太5:48注释)。

遗传。“人的遗传”与“上帝的诫命”形成了不妥协的对比。

诸如洗。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省略8节以这些字开头的余下的话。然而,这些话无疑是真实的,因为与4,13节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


可7:9 又说:“你们诚然是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

【本会注释】

诚然。请注意基督的话中所暗示的反讽。


可7:10 摩西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本会注释】

摩西说。基督引用的经文的第一部分来自第五诫,第二部分来自律法书的民法部分(见出21:17)。

治死。这个短语的希腊文反映的是希伯来成语的形式,意思是“必要死”,直译是:“必定死”(见创2:17注释)。换句话说,死是违反第五条诫命所不可避免的惩罚。


可7:11 你们倒说:‘人若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做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献的意思),

【本会注释】

你们倒说。耶稣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明确的例子,说明当他说:“你们已经找到一个办法废弃上帝的诫命,要守自己的遗传”(9节,修正标准本)时是什么意思。所以,耶稣在这里证实了犹太人正在枉然地敬拜上帝的事实(见7节)。他们控告基督废除了律法,但他却说明他们藉着对律法的传统解释,实际上已经做了他们所虚假地控告他的事(见太5:17-19,21,22注释)。

各耳板。希腊文是korban,来自希伯来词qorban,“礼物”,“祭物”,直译是:“带到近前的东西”。在东方国家,一个人如果不呈上一份“礼物”就决不要想接近或“走近”上级。人所宣布为“它是各耳板”的任何东西因此都被奉献给上帝和圣殿了。

供献。显然主要是为非犹太读者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64页),马可在这里解释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的词。


可7:12 以后你们就不容他再奉养父母。

【本会注释】

容。也可译作“准许”(见太19:14注释)。

不再奉养。经过祭司的批准,并以上帝需要他这个东西为借口,一个人竟可以这样以宗教的名义诈取自己的父母。

已经被宣布为“各耳板”的任何东西从而就被奉献为圣殿使用了(见11节注释)。被这样“奉献”了的任何东西都不准父母触摸,然而这不孝的儿子却蒙允许只要他在世就可以使用它。他藉着表白高度的虔诚规避了自己作儿子尽孝的义务。通过这种迂回的程序,祭司们就纵容了其贪婪的教区居民们,默许他们解除奉养父母的严肃责任。


可7:13 这就是你们承接遗传,废了上帝的道。你们还做许多这样的事。”

【本会注释】

废了。即,实际上,使第五诫无效了。耶稣站在群集的会众面前,作他们权利的代表,而文士和法利赛人却被显明他们的真面目是假冒为善(见6节),并且是上帝和他们同胞的敌人。

许多这样的事。基督在这里使用的例证并不是孤单无二的,文士和法利赛人自己很清楚这一点。


可7:14 耶稣又叫众人来,对他们说:“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也要明白。

【本会注释】

众人。希腊文是panta。然而,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palin,“又”。这种读法就会暗示:在被文士和法利赛人以他们的抗议打断之前,耶稣一直在向众人讲道(见2节)。既然已经止息了批评他的人,他就又对百姓讲道了,目的是要说明关于遗传的这场冲突中所涉及的问题的真实本质(见3节注释)。

听。百姓若要看穿他们属灵领袖们的假冒为善,就必须殷切关心这事。


可7:15 从外面进去的不能污秽人,惟有从里面出来的乃能污秽人。”(有古卷在此有:

【本会注释】

从外面……不能。注释者们一般错过了15-23节的要点,而将之应用于利未记11章中洁净与不洁净的肉食问题。上下文有力地说明了耶稣决不是在唤起人们对旧约规则的质疑,而是在否认口头遗传的有效性(见可7:3注释),在这里特定的遗传就是宣布用没有正确地洗过的手吃饭(在仪文的意义上)就变成了污秽的原因(见2节注释)。“人的吩咐”(7节)总是并且专门地与耶稣所主张的作对,与圣经中所阐明的“上帝的诫命”(8节)截然不同。把15-23节应用于洁净和不洁净的肉食问题就完全忽视了上下文。要是耶稣在此时消除了洁净的和不洁净的肉食之间的区别的话,显然彼得后来对吃不洁净的肉食的思想就不会作出那样的反应了(见徒10:9-18,34;11:5-18注释)。

应该强调的是:在耶稣和法利赛人之间所讨论的这个问题与所吃食物的性质没有任何关系,而只是与用什么方式吃它有关系──有没有用在仪文上洗过的手(见2,3节注释)。依照犹太人的规定,由于与不洁净之人的接触,就连照利未记11章来说是洁净的食物也可以被认为是不洁净的(见可6:43注释)。

从里面出来的。关于基督提到的“从里面出来的”东西的清单,见21-23节。基督在这里确认了来自违背“上帝的诫命”的道德上的污秽,后果远比仪文上的污秽严重,当后者完全基于“人的遗传”(见7,8节注释)时尤其如此。耶稣说,心灵的污秽远比那些在仪文上与不洁的人或物接触而致的身体污秽更加严重。

乃能污秽人。见21-23节。即使在旧约圣经中,上帝也明确说过他不喜悦那些仅仅是以自身为目的行出来的仪文上的敬拜形式(见赛1:11-13;弥6:6-8)。


可7:16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本会注释】

有耳可听的。原文证据(参本卷注释第146页)在要不要16节之间有分歧。无论如何,基督经常用这句话(见太11:15;等等),并且它在此处的上下文中确实是适当的。


可7:17 耶稣离开众人,进了屋子,门徒就问他这比喻的意思。

【本会注释】

屋子。也可译作:“住宅”,可能是彼得在迦百农的住宅(见可1:29;2:1注释)。这部分的余下内容是私下对门徒讲的(可7:17-23)。

门徒。照马太所说是彼得问的,他照常作了这群人的发言人(见太14:28注释)。

比喻。见本卷注释第203-207页。一个比喻可能只是一句言简意赅的谚语,无论多么简短。在这里指的是在15节中使用的比喻,论到进入人里面和从人里面出来的东西。如果这个“比喻”即使对门徒们来说都证明是一个谜的话,那么群众几乎就不能领会其全部意义了(见14节注释)。


可7:18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岂不晓得凡从外面进入的,不能污秽人,

【本会注释】

也是这样不明白吗。即,像这“比喻”所讲给的对像──众人一样。指望门徒们先于大众明白救恩的真理乃是最合理的。


可7:19 因为不是入他的心,乃是入他的肚腹,又落到茅厕里(这是说,各样的食物都是洁净的)”;

【本会注释】

他的心。即,他的心思意念(见太5:8注释)。换句话说,用没有洗的手吃饭对人没有任何道德上的影响。

入他的肚腹。在仪文上不洁净的食物(见15节注释)到了胃里,决不能推想附在这些食物上的仪文上的不洁净会被身体的组织吸收。

茅厕。希腊文是aphedrōn,“厕所”,或“卫生间”。这个词并不像一般所猜想的那样,指的是人体的一部分。

各样食物都是洁净的。直译是:“使各样食物都洁净[希腊文是bromata,见路3:11注释]”。在钦定本中,这句话似乎是基督教导的一部分,意思是消化和排泄的过程有“洁净各样食物”的结果。然而,希腊原文说明这些不是基督的话,而是马可的话,而且它们构成了马可对基督所说话语注释。所以,有必要明白这句话是就18节“耶稣对他们说”而论的。因而19节的后半部分就可以理解为:“[这就是他对他们说]使各样食物都洁净了”,或者“因而,他宣布各样食物都洁净了”(修正标准本)──即,不管吃的人有没有履行所规定的清洗仪式。这乃是争论的真正要点(见2节注释)。

其次,应该注意被译为“食物”的这个希腊词,意思仅仅是“吃的东西”,“食物”,包括各种食物;决不是指动物的肉而有别于其它食物。把“使各样食物都洁净”局限于肉食,并下结论说基督在这里废除了用作食物的洁净与不洁净肉类之间的区别(见利11),乃是完全忽视了希腊原文的意思。

再次,上下文(1-14,20-23节)并不涉及生物学上的不洁净,而是涉及据推测因省略清洗的仪式而招致的不洁净(见15节注释)。甚至连门徒们所吃食物的种类(2,5节)都没有提到,而只是提到了他们吃的方式(见2,5,15节注释)。自始至终,基督应对的都是“上帝的诫命”与“人的遗传”的问题(见5-15,19节注释)。见21-23节注释。


可7:20 又说:“从人里面出来的,那才能污秽人;

【本会注释】

出来的。见15,19节注释。


可7:21 因为从里面,就是从人心里,发出恶念、苟合、

【本会注释】

从里面。耶稣用一句说明什么才会“污秽人”(23节)的话总结了他的讲论。他说:污秽是道德上的,而不是仪文上的(见15节注释)。它影响的是心灵,而不是身体。

恶念。耶稣列举了13种“污秽”人的东西。请比较这里给出的清单和罗1:29-31及加5:19-21的清单。

奸淫。希腊文是porneiai,包括各种违法性关系的一个通称。


可7:22 偷盗、凶杀、奸淫、贪婪、邪恶、诡诈、淫荡、嫉妒、谤讟、骄傲、狂妄。

【本会注释】

贪婪。希腊文是pleonexiai,意思是“贪欲要得到更多”,所以是:“贪欲”,“贪婪”或“贪财”。要获得越来越多这种想法已经成了有这种品格之人的一种癖好。

邪恶。希腊文是ponēriai,邪恶的通称,也可能像这里一样,更为明确地指“恶意”。

淫荡。或:“放肆”。

嫉妒。一个希伯来成语性词语的希腊译文(见申15:9),大概意思是“羡慕”,“嫉妒”,或一种“吝啬的勉强的精神”。

谤讟。希腊文是blasphēmia,意思是对于上帝的“亵渎”,但是当针对人时,就是“诽谤”的意思,如这里一样。关于该词在“亵渎”意义上的用法,见太12:31注释。

狂妄。即,“没有理性”的品质。另一种可能的译法是“愚蠢”。


可7:23 这一切的恶都是从里面出来,且能污秽人。”

【本会注释】

这一切的恶。(见第2-4,15,19节注释)。关于基督徒应该以积极的品格特质取代个性中的消极面,(见加5:22,23;彼后1:4-8)。关于试图消除这些邪恶品性却没有培养好品性代替之的危险,见太12:43-45注释。


迦南妇人的信心

可7:24 耶稣从那里起身,往推罗、西顿的境内去,进了一家,不愿意人知道,却隐藏不住。

【本会注释】

耶稣从那里起身。[退到腓尼基,可7:24-30=太15:21-28。主要的注释在:马太福音。]


可7:25 当下,有一个妇人,她的小女儿被污鬼附着,听见耶稣的事,就来俯伏在他脚前。

可7:26 这妇人是希利尼人,属叙利非尼基族。她求耶稣赶出那鬼离开她的女儿。

【本会注释】

希利尼人。即,“外邦人”,不一定是希腊血统或出身(见罗1:16;《历》第四十三章)。


可7:27 耶稣对她说:“让儿女们先吃饱,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

可7:28 妇人回答说:“主啊,不错;但是狗在桌子底下也吃孩子们的碎渣儿。”

可7:29 耶稣对她说:“因这句话,你回去吧;鬼已经离开你的女儿了。”

可7:30 她就回家去,见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经出去了。


耶稣治好聋哑人

可7:31 耶稣又离了推罗的境界,经过西顿,就从低加波利境内来到加利利海。

【本会注释】

离了。[治好耳聋舌结的人;在低加波利行的其他神迹,可7:31-37=太15:29-31。主要的注释在:马可福音。见“从公开传道到退隐时期”;“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本卷注释第208-213页。] 关于马可在这里提到的地区,就是基督现在“离了”的地方,见太15:21注释。马太没有说到耶稣从腓尼基返程所走的路线。

境界。直译是:“边界”,这里的意思是“领土”。

西顿。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卷注释第146页)读作“经过西顿”,意思是在转向东南方向的低加波利前,耶稣从推罗附近进一步北行了(参《历》第四十四章)。

加利利海。可能是沿着东海岸南行。

低加波利。见本卷注释第46页;见太4:25注释。


可7:32 有人带着一个耳聋舌结的人来见耶稣,求他按手在他身上。

【本会注释】

带……来见耶稣。显然这个病人不是自愿来的,也从来没有听到过耶稣。明显是这个人的朋友们的信心把他带到了耶稣面前。低加波利是耶稣曾经医好加大拉被鬼附之人的地方,那两个人已经忠心热诚地完成了委托,就是把耶稣告诉自己的异教邻舍们(见可5:19,20注释)。这个耳聋舌结之人的朋友们把他带来见基督,很可能就是从前那两个被鬼附之人作工的结果。

耳聋。希腊文是kōphos,直译是:“钝的”,“迟钝的”;这里用来指听觉(见路1:22注释)。

舌结。这个人不完全是哑巴,因为当被医好时,他“说话也清楚了”(35节),暗示在蒙医治前他是能说话的,尽管说不清楚。他说话不清楚可能是耳聋的结果。


可7:33 耶稣领他离开众人,到一边去,就用指头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头,

【本会注释】

领他到一边去。后来他在伯赛大朱莉亚斯对那个瞎子也是这样做的(见可8:22-26)。这两个地区居住的大部分都是外邦人(见太4:25注释),所以似乎很可能这个人也是个外邦人。可能耶稣领这个聋哑人到一边去是因为他医治他时所采用的不同寻常的程序会被缺乏考虑的众人误解并解释为一种魔术的形式,类似异教行异能之人的咒语。

用指头探。直译是:“将他的指头插”入那个人的耳朵里。有人说耶稣设法用这个行动传达给这个病人的思想是:他对他的不幸状况感到关心。

吐唾沫。虽然古代文献保存了许多使用唾液的例证,说明医师和术士们相信唾液能将治疗从他们的身体传达给其病人的身体,所以具有治疗特性,但是并没有明显的原因说明耶稣为什么此时选择以这种方式进行医治,对他来说很不平常。有些人提出的可能性是:这个姿势只是迁就那个人必然的无知和感觉的迟钝。但无论原因如何,这里所遵循的全部程序与医好伯赛大那个瞎子的程序极其类似(见可8:22-26注释)。

抹他的舌头。这个人不只聋,实际上也哑(见32节注释),耶稣触摸了这两个需要医治的器官。


可7:34 望天叹息,对他说:“以法大!”就是说:“开了吧!”

【本会注释】

望。这是唯一一次记载了耶稣举目望天行医治的场合。然而,在使五千人吃饱时,当祝福饼和鱼时他这样做了(见可6:41),在复活拉撒路时他这样做了(见约11:41),在为门徒们代求时,他也这样做了(见约17:1)。显然在这个场合,该姿势的目的是要指导这个耳聋舌结的人思想天上的上帝,为的是向他说明医治只能通过神圣的能力而来。

叹息。希腊文是stenazō,“叹气”,或“叹息”。这并不属于与这个病人交通的过程,而是耶稣抒发自己作为一个人对人类的苦难和软弱的反应(见约1:14注释)。在这个人的耳聋舌结里,他看到了对他所带来的信息,人心发聋听不见的可怜场面,以及人们通常所导致的迟疑支吾、没有意义的生活。

以法大。马可保留的一个亚兰语的措词(见可5:41注释),无疑就是耶稣在这个场合所实际使用的那个词。

开了吧。当然指的是开这个人的耳朵并恢复他的听力。马可在这里翻译这个亚兰词是为其读者的益处。


可7:35 他的耳朵就开了,舌结也解了,说话也清楚了。

【本会注释】

结。希腊文是desmos,“粘结物”,或“带子”。这不一定暗示这个人的发音器官有什么缺陷,虽然可能是这个意思。

清楚。希腊文是orthōs,“有条理地”,“正确地”,或“恰当地”。这清楚地暗示了这个人原是能说话的,但是说的非常不清楚,很难理解。


可7:36 耶稣嘱咐他们不要告诉人;但他越发嘱咐,他们越发传扬开了。

【本会注释】

不要告诉人。就如耶稣素常吩咐那些以非同寻常的神迹治愈之人的(见太8:4;9:30;12:16;参17:9;可5:43;等等;见可1:44注释)。在这个有影响的外邦区域,他吩咐不要告诉人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到如今,他们曾听到的这种程度的传道服务,还要以一种更大的方式在这里重复。外邦人至少在总体上还没准备好明白并赏识他信息的真正本质,但是在他确实发现有外邦人证明对耶稣有伟大的信心的地方,似乎就尊荣那信心。

越发。双重的比较级指出众人心中对这事可能有的最深刻的印象。对他们来说,要对在以色列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伟大事件保持沉默是多么不可能啊!基督神性的证据是多么无法抵抗啊!


可7:37 众人分外希奇,说:“他所做的事都好,他连聋子也叫他们听见,哑巴也叫他们说话。”

【本会注释】

他所做的事都好。这是外邦人通过加大拉那两个被医好的被鬼附之人得以开始对基督有所认识的外邦人作出的结论(见可5:20注释)。像加利利的平民一样,外邦人“都喜欢听他”(见可12:37注释)。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