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3 妇女用她们的财物供给基督,4 基督在各处传道之后和他的门徒在一起,提出了撒种的比喻,16 灯的比喻: 21 声明谁是他的母亲和弟兄: 22 斥责风浪: 26 将大群的鬼从人身上赶出,鬼进入猪群: 37 被格拉森人拒绝: 43 患血漏的女人得医治,49 使睚鲁的女儿从死里复活。
跟从耶稣的妇女们
路8:1 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上帝国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
【本会注释】
过了。[第二次加利利巡游,路8:1-3=太9:35。主要的注释:路加福音。见加利利中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希腊文kathexēs,“一个接一个”,或“连续地”(见对路1:3的注释)。显然,路加这里不是指接续前面第7:36-50节的讲述,而是指开始于第4:14节的加利利传道的叙述。第8章的第1-3节可能是对整个第二次加利利之行的描述,而这件事已经叙述过了(路7:11-17),现在做的就是大体上回顾一下。第二次加利利之行相关事件的概述见对太5:1;路7:11的注释。第二次加利利之行占用了公元29年的早秋的──如果不是全部──大部分时间。
周游。希腊文词语diodeuō,“游历”。
各城各乡。这里希腊文的意思是耶稣“从一城到另一城、从一乡到另一乡”穿过加利利。希腊文中没有表示“各(每一个)”的词。加利利有超过两百个的城市,乡镇,和村庄,在这次传道巡游日志所记的短短几周时间里,就算存在可能,即便是草草将它们全部访问一遍也是很困难的。
宣讲……福音。见对可1:1;路1:19的注释。
上帝国的。见对太3:2;4:17的注释。耶稣在加利利早期的传道时曾经宣告说,“天国近了”(见太4:17;可1:15)。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巡游之间他正式建立了他的国(见对太5:1;可3:13的注释)。现在他出去传扬他国度的建立,及显示它能给人带来的福惠(见对路7:11的注释)。
十二个门徒。第一次加利利之行时耶稣可能没有带着十二个门徒的全部(见对可1:39的注释);第三次巡游时他差遣他们两个两个地出去,自己也和其他门徒出去(见对太9:36的注释)。
路8:2 还有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
【本会注释】
几个妇女。路加福音的特点之一是,它屡次提到基督为巴勒斯坦妇女所做的工作以及她们中的一些人为基督所做的工作。这是件新奇的事,因为犹太妇女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相对来说比较弱小,尽管有一些单独的事件,像先知以利沙为妇女作工,自己也接受她们的照料。
福音书作者中惟有路加记载了许多耶稣早年生活的细节,并且经常都是从妇女的角度出发去讲述的──马利亚,以利沙伯,和亚拿。在其他的联系中,路加提到了拿因的寡妇,西门筵席上的女人,以及这里记述名字的几个妇女,马大,一个跛脚的女人,还有睚鲁的女儿和那同时被治好的患血漏的女人。在《使徒行传》中他提到了撒非喇,百基拉,百尼基,土西拉,大比大,罗大,吕底亚,并其他一些妇人。看起来路加好像是在说天国的福音是为男人的也是为女人的,女人在这所宣告之福音中的份和男人是平等的。在犹太人具有严格宗教特色的活动中,比如说法利赛人,撒都该人,和其他一些人所有的活动中,女性似乎是完全无份的。她们既不能直接获益也不能参与。
基督传道的范围随着第二次加利利之行迅速扩展,跟随他的人比第一次加利利之行时有了巨大的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相当多的花费和劳力,另外还有提供饮食,拆洗缝补衣服,等等。基督决不为他自己行神迹(见对太4:6的注释),这与他的原则相悖。就他们的物质需要来说,他和他的门徒是靠着“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太10:10)这一原则得到供应的。此外,在这巨大应许的几个月中,群众经常拥挤着耶稣和他的门徒,以至于他们有时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见可3:7-12,20)。救主时常发现有必要从群众中暗暗地退去(见可1:45;4:36;6:31)好找到一点时间休息。这些情况使得那些相信基督的妇女们可以有机会在他的工作中协助他。
已经治好的。即,在耶稣第二次加利利巡游之前被治好的。
恶鬼。至少抹大拉的马利亚,或许还有其他人,从恶魔的控制下被解救出来。
疾病。希腊文词语astheneiai,“虚弱”,“无力”,“疾病”。
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见对第7章的附注。当抹大拉的马利亚和其他女子的名字被列在一起时对观福音的叙述总是把她的名字放在第一位(见太27:56,61;28:1;可15:40,47;16:1;路24:10)。这证明了她对耶稣真诚的信仰。她的态度不仅仅是感情上的(见对路7:38,44的注释),而是非常实际的。称她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是为了将她和其他几位马利亚区分开。马利亚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新约中。它源自希伯来文在旧约中翻译为“米利暗”的这个名字(见对太1:16的注释)。抹大拉这个称号可能表明基督遇见马利亚,并将她从邪灵的权势中释放时,她住在抹大拉这座城里(见对太15:39的注释)。
路8:3 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并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
【本会注释】
约亚拿。她只在这里和路24:10节中被提到,于后者也是和抹大拉的马利亚一起出现的,除此之外对于她的信息就知之甚少了。作为希律家宰的妻子,想必她一定是个富有并具影响力的人。
苦撒。我们不知道这个人其他方面的情况。一个家宰无疑在他所侍奉的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见对太20:8的注释)。
苏撒拿。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百合花”。我们不知道这个女人其他方面的情况。希伯来人偶尔用花草树木的名称来给他们的女儿命名。
供给耶稣和门徒。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这里作“给他们”,因此除了耶稣,还包括了门徒,特别是指那十二个门徒(第1节)。
自己的财物。即,“属于她们的东西”。耶稣和他的门徒依靠一个公共的钱囊(见对约13:29的注释;参约12:6),似乎这些女门徒经常资助这个钱囊,使其充裕。可以这么说,这些敬虔的女人就是基督教会的第一批女子传道团体。
撒种的比喻
路8:4 当许多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就用比喻说:
【本会注释】
许多人聚集。[海边的讲道,路8:4-18=太13:1-53=可4:1-34。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
路8:5 “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
路8:6 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
路8:7 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
路8:8 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用比喻的目的
路8:9 门徒问耶稣说:“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
路8:10 他说:“上帝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
解释撒种的比喻
路8:11 “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上帝的道。即,来自上帝的话,或上帝说的话。
路8:12 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
路8:13 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
路8:14 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
路8:15 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
器皿下的灯
路8:16 “没有人点灯用器皿盖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叫进来的人看见亮光。
【本会注释】
点灯。见对太5:14-16的注释。只有马可和路加将这个比喻列为海边讲道的一部分(路8:4-18;见可4:1-34)。马太没有将它列在这里,原因可能是他指出耶稣在山上讲道时已经使用过这个题目(见太5:14-16),尽管那里的应用不同。后来,路加再次提到一个基督使用过的比喻,内容和前面基本是一样的(见路11:33),但其应用却与前面同一主题的两个比喻都不相同。路加这里记载的某些教训,基督在其他场合也曾重复过(见对路8:17,18的注释)。
路8:17 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被人知道的。
【本会注释】
隐瞒的事没有。将这里和太10:26;可4:22;路12:22各节作一比较。基督这里从灯和灯台的比喻所引发出的教训与山上讲道中同一主题所引发的教训不同。这里,基督是作为真理的擎光者来从人心中驱散有关上帝和天国的黑暗(见对太13:11的注释)。对于那些“小心”他们怎样“听”的人(路8:18),救恩的重要性没有什么“神秘”或“秘密”向他们隐瞒。
路8:18 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
【本会注释】
小心。见对太11:15;13:13的注释。
凡有的。见对太13:12的注释;另见太25:29;可4:25;路6:38;19:26。这里所陈述的真理,基督在他传道过程的早期和后期许多场合都说过。
遵父旨的人都是亲属
路8:19 耶稣的母亲和他弟兄来了,因为人多,不得到他跟前。
【本会注释】
来了。[耶稣母亲和弟兄的造访,路8:19-21=太12:46-50=可3:31-35。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
路8:20 有人告诉他说:“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见你。”
路8:21 耶稣回答说:“听了上帝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
平静风浪
路8:22 有一天,耶稣和门徒上了船,对门徒说:“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他们就开了船。
【本会注释】
有一天。[海上风暴,路8:22-25=太8:18,23-27=可4:35-41。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
路8:23 正行的时候,耶稣睡着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风,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
路8:24 门徒来叫醒了他,说:“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耶稣醒了,斥责那狂风大浪;风浪就止住,平静了。
【本会注释】
夫子。希腊文词语epistatēs(见对路5:5的注释)。
路8:25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他们又惧怕又希奇,彼此说:“这到底是谁?他吩咐风和水,连风和水也听从他了。”
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路8:26 他们到了格拉森(有古卷作:加大拉)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对面。
【本会注释】
格拉森(有古卷作:加大拉)。[加大拉被鬼附的人,路8:26-39=太8:28至9:1=可5:1-20。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
路8:27 耶稣上了岸,就有城里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来。这个人许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坟茔里。
路8:28 他见了耶稣,就俯伏在他面前,大声喊叫,说:“至高上帝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
路8:29 是因耶稣曾吩咐污鬼从那人身上出来。原来这鬼屡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
路8:30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群’”;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
路8:31 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
【本会注释】
无底坑。希腊文词语abussos,“无底坑”(见对可5:10的注释)。
路8:32 那里有一大群猪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里去。耶稣准了他们,
路8:33 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
路8:34 放猪的看见这事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
路8:35 众人出来要看是什么事;到了耶稣那里,看见鬼所离开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
路8:36 看见这事的便将被鬼附着的人怎么得救告诉他们。
路8:37 格拉森四围的人,因为害怕得很,都求耶稣离开他们;耶稣就上船回去了。
路8:38 鬼所离开的那人恳求和耶稣同在;耶稣却打发他回去,说:
路8:39 “你回家去,传说上帝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他就去,满城里传扬耶稣为他做了何等大的事。
治好睚鲁女儿和血漏妇女
路8:40 耶稣回来的时候,众人迎接他,因为他们都等候他。
【本会注释】
耶稣回来的时候。[患血漏的女人;睚鲁的女儿,路8:40-56=太9:18-26=可5:21-43。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
路8:41 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
路8:42 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
【本会注释】
一个独生。希腊文monogenēs,“唯一的”(见对约1:14的注释;参对路1:35的注释)。值得注意的是,路加三次使用monogenēs这个词,其中两次与死人复活有关:拿因寡妇的儿子(见对路7:12的注释),和这里所记的睚鲁的女儿。路加福音中monogenēs的第三次出现和那个被治好疯癫的孩子有关(见路9:38)。在东方人的意识中,独生子或独生女被看作是存续家族姓氏的人,因此是肩负着极重要责任的人。这样一个儿子或女儿的死被看作是特别悲惨的事。以色列人将其看为使一个家庭绝种的灾难(见对申25:6的注释)。
路8:43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
【本会注释】
花尽了一切。原文引用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显示这里没有这句话。有些人总结说,路加作为一名医生的职业道德使他避免说出马可所报告的,即,医生没有使那个女人好转反而使她的情况更糟糕了(见路5:26)。
路8:44 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繸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路8:45 耶稣说:“摸我的是谁?”众人都不承认。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说:“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有古卷在此有:你还问摸我的是谁吗?)”
【本会注释】
摸我的是谁。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证明这里没有这几个字。它们出现在拉丁文通行本中,可能由此流传进了英文KJV版。
路8:46 耶稣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
路8:47 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就战战兢兢的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把摸他的缘故和怎样立刻得好了,当着众人都说出来。
路8:48 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的去吧!”
路8:49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
路8:50 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路8:51 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
路8:52 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
路8:53 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
路8:54 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
路8:55 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
【本会注释】
灵魂。希腊文pneuma,“风”,“呼吸”,或“精神”,来自于pneō,“吹”,或“呼吸”。这个词语的任何延伸用来指有智力的生命体属于提喻的修辞方法,在这种修辞中,是用部分的名称指代整体,特别是最能代表整体特点的部分。pneuma这个词语没有什么固有的含义可以用来指所谓能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精神实体,这个词的用法与新约中一些暗示这个概念的人也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观念只存在于某些人先入为主的想法中,这些人作为先验论者,他们相信精神实体可以在肉体死亡时继续生存,他们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解读为像“精神”或“灵魂”一类的词语。关于旧约中与pneuma相等的词语ruach,见对民5:14的注释。
路8:56 她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嘱咐他们,不要把所做的事告诉人。
提要:1 基督差遣他的门徒去行神迹,并传道。7 希律想见基督。17 基督使五千人吃饱: 18 问门徒世界对他的看法:预言他的苦难: 23 告诉众人他忍耐的样式。28 变像。37 他治好癫痫病人: 43 再次预言自己的受难: 46 推崇谦卑: 51 吩咐门徒对所有的人显示温和,不要有报仇的意念。57 好几个人要跟随他,但附有条件。
耶稣差遣十二个门徒
路9:1 耶稣叫齐了十二个门徒,给他们能力、权柄,制伏一切的鬼,医治各样的病,
【本会注释】
叫……十二个门徒。[第三次加利利巡游,路9:1-6=太9:36至11:1=可6:7-13。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关于设立十二门徒见对可3:13-19的注释。
路9:2 又差遣他们去宣传上帝国的道,医治病人,
路9:3 对他们说:“行路的时候,不要带拐杖和口袋,不要带食物和银子,也不要带两件褂子。
路9:4 无论进哪一家,就住在那里,也从那里起行。
路9:5 凡不接待你们的,你们离开那城的时候,要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见证他们的不是。”
路9:6 门徒就出去,走遍各乡宣传福音,到处治病。
希律的困惑
路9:7 分封的王希律听见耶稣所做的一切事,就游移不定;因为有人说:“是约翰从死里复活;”
【本会注释】
分封的王希律。[施洗约翰的殉道,路9:7-9=太14:1,2,6-12=可6:14-29。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
游移不定。希腊文词语diaporeō,“完全不知所措”(参对可6:20的注释)。
路9:8 又有人说:“是以利亚显现;”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路9:9 希律说:“约翰我已经斩了,这却是什么人?我竟听见他这样的事呢?”就想要见他。
【本会注释】
约翰我已经斩了。见可6:17-29。
想要见。直译是,“寻求要见”。在希律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愿望;实际上,他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与耶稣会面,而又不像他所想象的──折损他作为君王的尊严。希律似乎已经与施洗约翰有过这样的会面(见《历》第二十二章),并且很明显,他找不到理由为什么他不与耶稣进行一次面谈呢。但是,和尼哥底母一样(见《历》第十七章),希律觉得,以他这么高的地位公开去见耶稣实在是件羞辱的事。希律似乎很重视耶稣的主张并且试图寻求他的忠告。他很清楚对于这样一次会面希罗底的反应将是怎样的。希律一直没能得到一次与耶稣面对面的机会(见路23:8),当他最终看见他时,他那受挫的骄傲又使他转离了救主。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路9:10 使徒回来,将所做的事告诉耶稣,耶稣就带他们暗暗的离开那里,往一座城去;那城名叫伯赛大。
【本会注释】
使徒回来。[使五千人吃饱,路9:10-17=太14:13-21=可6:30-44=约6:1-14。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
路9:11 但众人知道了,就跟着他去;耶稣便接待他们,对他们讲论上帝国的道,医治那些需医的人。
路9:12 日头快要平西,十二个门徒来对他说:“请叫众人散开,他们好往四面乡村里去借宿找吃的,因为我们这里是野地。”
【本会注释】
平西。希腊文词语klinō,“弯曲”,“弯[下]”,或“使自己斜倚在”(见对可2:15的注释)。一些英文单词,像“拒绝,衰败(decline)”“倾斜,倾向(incline)”“斜倚(recline)”“小诊所(clinic)”都是源于klinō。
路9:13 耶稣说:“你们给他们吃吧!”门徒说:“我们不过有五个饼,两条鱼,若不去为这许多人买食物就不够。”
路9:14 那时,人数约有五千。耶稣对门徒说:“叫他们一排一排的坐下,每排大约五十个人。”
路9:15 门徒就如此行,叫众人都坐下。
路9:16 耶稣拿着这五个饼,两条鱼,望着天祝福,擘开,递给门徒,摆在众人面前。
路9:17 他们就吃,并且都吃饱了;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篮子。
彼得认耶稣为基督
路9:18 耶稣自己祷告的时候,门徒也同他在那里。耶稣问他们说:“众人说我是谁?”
【本会注释】
自己祷告。[退到该撒利亚腓立比,路9:18-27=太16:13-28=可8:27至9:1。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在第17节和第18节之间发生了被称作路加“严重疏漏”的情况。路加这里遗漏了所有记载在太14:22至16:12节;可6:45至8:26;和约6:25至7:1节的内容;即,耶稣在海面上行走,关于生命之粮的教训,与法利赛人的辩论,退到腓尼基,医好耳聋舌结的人,使四千人吃饱,医治伯赛大附近的瞎子。似乎是要和“(最)大的遗漏”相平衡,路加福音中有间或称作“(最)大的插入”的一部分,就是从9:51至18:14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几乎没有在其他福音书中出现过(见对路9:51的注释)。
路9:19 他们说:“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还有人说是古时的一个先知又活了。”
路9:20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彼得回答说:“是上帝所立的基督。”
耶稣预言受难和复活
路9:21 耶稣切切的嘱咐他们,不可将这事告诉人,
路9:22 又说:“人子必须受许多的苦,被长老、祭司长和文士弃绝,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
【本会注释】
人子。关于第22-27节的叙述关系见对太16:21的注释。关于评论见对太16:21-28的注释。
路9:23 耶稣又对众人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路9:24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生命:或作灵魂;下同)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路9:25 人若赚得全世界,却丧了自己,赔上自己,有什么益处呢?
路9:26 凡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自己的荣耀里,并天父与圣天使的荣耀里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
路9:27 我实在告诉你们,站在这里的,有人在没尝死味以前,必看见上帝的国。”
耶稣显荣
路9:28 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耶稣带着彼得、约翰、雅各上山去祷告。
【本会注释】
以后……八天。[变像,路9:28-36=太17:1-13=可9:2-13。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关于这“八天”的计算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48-250页。
路9:29 正祷告的时候,他的面貌就改变了,衣服洁白放光。
【本会注释】
面貌。直译是,“他脸上的外貌变得不同了”。
放光。即,“闪闪发光”,或“闪着火花”。
路9:30 忽然有摩西、以利亚两个人同耶稣说话;
路9:31 他们在荣光里显现,谈论耶稣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
【本会注释】
去世的事。希腊文词语exodos,“离开”;来源于ex,“向外”,和hodos,“路”(见来11:22;彼后1:15)。这里是指将要降临到耶稣身上的厄运。
路9:32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见耶稣的荣光,并同他站着的那两个人。
【本会注释】
清醒了。行路、登山的疲乏以及时间的迟延使得门徒们昏昏欲睡了(见对太17:1的注释)。
路9:33 二人正要和耶稣分离的时候,彼得对耶稣说:“夫子,我们在这里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为你,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他却不知道所说的是什么。
【本会注释】
夫子。希腊文词语epistatēs(见对路5:5的注释)。
路9:34 说这话的时候,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他们进入云彩里就惧怕。
路9:35 有声音从云彩里出来,说:“这是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有古卷作: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
【本会注释】
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这里作“我的儿子,我所拣选的”。
路9:36 声音住了,只见耶稣一人在那里。当那些日子,门徒不提所看见的事,一样也不告诉人。
治好被污鬼附身的孩子
路9:37 第二天,他们下了山,就有许多人迎见耶稣。
【本会注释】
第二天。[被鬼附着的男孩,路9:37-43a=太17:14-21=可9:14-29。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只有路加特别提到了那个男孩子得痊愈是发生在变像的第二天。
路9:38 其中有一人喊叫说:“夫子!求你看顾我的儿子,因为他是我的独生子。
【本会注释】
独生。希腊文词语monogenēs(见对路7:12;8:42;约1:14的注释)。
路9:39 他被鬼抓住就忽然喊叫;鬼又叫他抽疯,口中流沫,并且重重的伤害他,难以离开他。
【本会注释】
忽然。希腊文词语exaiphnēs,“出其不意地”,或“突然地”。
抽风。希腊文词语sparassō,“抽搐,痉挛”(见对可1:26的注释)。
路9:40 我求过你的门徒,把鬼赶出去,他们却是不能。”
路9:41 耶稣说:“嗳!这又不信又悖谬的世代啊,我在你们这里,忍耐你们要到几时呢?将你的儿子带到这里来吧!”
路9:42 正来的时候,鬼把他摔倒,叫他重重的抽疯。耶稣就斥责那污鬼,把孩子治好了,交给他父亲。
路9:43 众人都诧异上帝的大能(大能:或作威荣)。耶稣所做的一切事,众人正希奇的时候,耶稣对门徒说:
【本会注释】
大能。希腊文词语megaleiotēs,“威荣“,“伟大”,或“庄严”。
众人正希奇的时候。[经过加利利的一次秘密旅行,路9:43b-45=太17:22,23=可9:30-32。主要的注释:马可福音。]第43节中以这几个字开头的后半部分应该包括在第44节中,作为下面内容的一部分。正如它所在的位置,这节的分开混淆了思想的转换。
耶稣第二次预言他的死
路9:44 “你们要把这些话存在耳中,因为人子将要被交在人手里。”
【本会注释】
存在耳中。这是一种修辞方法,意思是,“记住”。
路9:45 他们不明白这话,意思乃是隐藏的,叫他们不能明白,他们也不敢问这话的意思。
【本会注释】
意思乃是隐藏的。这不是出于耶稣的本意,他屡次想表明这件事。这件事之所以被隐藏乃是由于门徒们拒绝明白(见对可9:32的注释)。他们不渴望明白,结果他们就不能明白(见对太13:13的注释)。
叫他们不能明白。“叫”,希腊文的hina,用在这里是表示结果:“叫”,而不是表示目的:“为了”。用于表示结果而非目的,hina另一个好的例子出现在帖前5:4节中(参罗11:11;加5:17;路1:43;约6:7)。
天国里谁为大
路9:46 门徒中间起了议论,谁将为大。
【本会注释】
起了议论。[谦卑,和好与饶恕,路9:46-50=太18:1-35=可9:33-50。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
路9:47 耶稣看出他们心中的议论,就领一个小孩子来,叫他站在自己旁边,
路9:48 对他们说:“凡为我名接待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你们中间最小的,他便为大。”
【本会注释】
为我名。这是路加写作的一个典型性表达(路21:8;徒4:17,18;5:28,40;15:14;等等)。
大。根据耶稣对大的定义,这里最有可能是指“伟大”(见对太5:5的注释)。
不敌挡就是帮助
路9:49 约翰说:“夫子,我们看见一个人奉你的名赶鬼,我们就禁止他,因为他不与我们一同跟从你。”
路9:50 耶稣说:“不要禁止他;因为不敌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
撒玛利亚人不接待主
路9:51 耶稣被接上升的日子将到,他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的日子将到。[比哩亚传道时期的开始,路9:51-56=太19:1,2=可10:1。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主耶稣的传道生涯。]见对路2:49的注释。基督的传道很快就要接近尾声了。离钉十字架只有约六个月的时间了。
路加福音中9:51至18:14节这部分内容有时被称作“大的插入”,或“大的添加”,因为这部分内容占了整卷书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而所记载的资料却没有出现在其他几卷福音书中。其他几位作者几乎全都对耶稣这一阶段的传道保持沉默(见对路9:18的注释)。
被接上升。来自希腊文analambanō,“接纳”。Analambanō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基督的升天(见徒1:2,11,22;提前3:16;等等;参路24:50,51)。
定意。从始至终,耶稣人生使命的每一件事都是按照他来世界之前就已存在的计划成就的,并且每一件事都有定时(见对路2:49的注释)。一次又一次地,耶稣说他的“时候”或“时辰”还没有到(见约2:4;7:6,8;等等)。就是在最近一次住棚节的前夕(见对约7:6的注释)他也再次声明他“向耶路撒冷去”并“被接上升”的时候还没有到。但是耶稣这最后一次从加利利出发的巡游是有意识并定意要走向十字架的(见对可10:32的注释)。同样一种精神鼓舞着保罗踏上他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的旅程(见徒20:22-24;参提后4:6-8)。耶稣知道他前面的是什么,但他仍没有想要躲避或使它迟延。见对太19:1的注释。
向耶路撒冷去。自耶稣最后一次从加利利起程时,福音书的作者就认为他是要上耶路撒冷,去面对那里等待他的事情(见路9:51,53;13:22;17:11;18:31;19:11,28)。这次耶稣进出犹太地,但只在耶路撒冷或犹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否则危机可能要提前来到了。这最后一次往耶路撒冷去的行程迂回曲折(见《历》第五十三章)且十分缓慢(《历》第五十三章),前后数月之久。
路9:52 便打发使者在他前头走。他们到了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要为他预备。
【本会注释】
打发使者。这里特别是指雅各和约翰(见第54节;《历》第五十三章)。在这个特定的场合,使者似乎是要到前面去为过夜安排住宿。然而,这或许是指耶稣派遣使者去进行公开宣传,好使所有以色列人的注意力都归向他,使他们对他即将钉十字架有个心理预期(见《历》第五十三章)。这是耶稣后来差遣七十人出去的特别目的(见对路10:1的注释)。
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加利利和犹太之间距离最短的路线便是穿过撒玛利亚的群山。两年前耶稣曾采取相同的路线从犹太向北前往加利利(见对约4:3,4的注释)。经常地,特别是在节期季节,当大批群众往耶路撒冷去的时候,犹太人为了避免和撒玛利亚人接触宁愿选择约旦河谷中较长的路线。然而,耶稣他却将自己传道时间余剩的部分献给了撒玛利亚地区(见对约11:54的注释),并且那七十人也是首先向撒玛利亚的城镇乡村派出的(见《历》第五十三章)。考虑到他们是两个两个“往(他)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路10:1)的事实,主一定亲自访问了撒玛利亚相当多的地方。
路9:53 那里的人不接待他,因他面向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不接待他。他们连休息一夜的地方也不提供给他(《历》第五十三章)。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存在着刻骨的仇恨(见约4:9)。关于撒玛利亚人起源的历史,见对王下17:23-41的注释。关于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后来的经历以及他们之间仇恨的起源,见尼4:1-8;6:1-14。
面向耶路撒冷去。直译是,“往耶路撒冷去”。加利利的犹太人经常穿过撒玛利亚往耶路撒冷去崇拜上帝,这暗示着撒玛利亚地区的次要地位,因此被撒玛利亚人看作是对自己的一种侮辱。
路9:54 他的门徒雅各、约翰看见了,就说:“主啊,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象以利亚所做的吗(有古卷无象以利亚所做的数字)?”
【本会注释】
雅各、约翰。见对可3:17的注释。这两个弟兄奉差遣到前头去安排食宿(见《历》第五十三章),结果受到撒玛利亚村民不友好的对待,使得他们心中怒火中烧。雅各和约翰显然都有着一副火暴脾气,这种特点使得早前基督称他们作“雷子”(见对可3:17的注释)。这之前不久约翰还自命不凡地行使权威,严厉责备了一个他认为是仇敌的人(见对可9:38-41的注释)。
吩咐火。迦密山在望(见《历》第五十三章),门徒们自然而然回想起了当年先知以利亚对待那些不悔改的百姓所采取的严厉措施(见王上18:17-46)。他们或许还回想起以利亚叫火从天上降下来毁灭了一些顽固的仇敌(见对王下1:10,13的注释)。
像以利亚所作的。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这里没有这几个字。但毫无疑问,当雅各和约翰说话的时候这个思想一定是在他们头脑中的。
路9:55 耶稣转身责备两个门徒,说:“你们的心如何,你们并不知道。
【本会注释】
责备两个门徒。雅各和约翰所表现出的精神与基督的精神完全相异,其结果只能阻碍福音工作的发展。耶稣刚刚警告他们,不要妨碍那些对他们友善之人的工作(第49,50节);现在他忠告他们不要惩罚那些对他们不友善的人。复仇的精神不是基督的精神。任何想要强迫那些行为与自己意见相左之人的企图显然都是撒但的精神(《历》第五十三章)。精神上的偏狭和宗教上的不容忍在上帝眼中都是有罪的,尤其是被那些自称爱上帝并侍奉他的人表现出来的时候。
你们并不知道。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删去第55节的后一句和第56节的头一句。然而,这里所发出的真理却与其他福音书中所陈明的教训完全一致(见路19:10;等等;另见太5:17)。
路9:56 人子来不是要灭人的性命(性命:或作灵魂;下同),是要救人的性命。”说着就往别的村庄去了(有古卷只有五十五节首句,五十六节末句)。
【本会注释】
别的村庄。可能是另一个撒玛利亚人的村庄,一个较为友善的地方。基督这里提供了一个他先前告诉过门徒之(见太10:22-24)教训的例子。有些人认为这里仍是叙加的一个村庄,或是另一个叙加附近地区的村子,那的人原先听到过基督,对他较为友善(见约4:39-42)。
跟从耶稣的准备
路9:57 他们走路的时候,有一人对耶稣说:“你无论往哪里去,我要跟从你。”
【本会注释】
……的时候。[作门徒资格的考验,路9:57-62。参对太8:19-22;16:24,25;路14:25-33的注释。]第57-62节一般被认为和太8:19-22节中所记的是一件事,理由是,马太和路加只是简单地将叙述插入到他们各自记载的不同位置而已。但这个解释不能令人信服。关于认为太8:19-22节和路9:57-62节的叙述是在述说分开的、不同的事件之理由,见对太8:19的注释。两段叙述应当各有自己的背景和上下文。
他们走路。在太8:19-22节中,耶稣和他的门徒马上就要上船过湖了;而这里,他们是在“走路”,即,还在陆地上。实际上,他们正在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见对太19:1的注释;参路9:51)。
路9:58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只是人子没有枕头的地方。”
路9:59 又对一个人说:“跟从我来!”那人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本会注释】
又对一个人说。在马太福音类似的一段中,那个耶稣向之发出跟从建议的人是主动要跟从耶稣的。这里,耶稣是在吩咐(邀请)那人跟从他。
路9:60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只管去传扬上帝国的道。”
【本会注释】
你……去传扬。重点似乎是,“你若在属灵上还没有死亡,就去传扬上帝的国吧。埋葬那些肉体上死了的人,这些事留给那些属灵上死了的人去作吧”。
路9:61 又有一人说:“主,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
【本会注释】
容我先去。这个借口暗示着犹豫不决,或许甚至是不愿作出门徒所当作的牺牲。
辞别。这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回一趟家。根据东方的习俗离家的人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来安排家里的事。耶稣传道仅仅剩下约六个月的时间,如果这个有希望成为耶稣门徒的人曾经计划要跟从他,他最好不要拖延。再过不多时候一切就都晚了。他现在打算离开耶稣去与他所有的故交告别,他们或许要阻止他再回到耶稣那里去。上帝的要求胜过这些人的要求,甚至是亲密的家人(见太12:48,49;19:29)。或许这个人想在他舍弃一切跟从耶稣之前再在生活中享乐一番。他的情况与当年以利沙蒙召跟从以利亚时完全不同。以利沙的反应是迅速的,他迟延以利亚的要求去与亲人告别也是很短暂的(见对王上19:20的注释)。
我家里的人。他的亲戚或许要试图劝阻他,甚至像耶稣的母亲和弟兄那样试图使他转离自己职责的道路(见对太12:46的注释)。
路9:62 耶稣说:“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上帝的国。”
【本会注释】
向后看。“向后看”的人没有集中注意力在手边的工作上。他最多是个不冷不热的工人(见对太6:24;路14:26-28的注释)。耶稣“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9:51),任何想要跟从他的人也必须坚定(参约11:16)。试验的时刻临到十二门徒时,他们都“离开他,逃走了”(太26:56),但除了犹大,所有的人都在适合的时候回来了。无条件的、完全的专心是真门徒资格的基本要求。一个人想要在侍奉上帝的田地里耕任何一道笔直的垄沟都必须将全心全意的、不受干扰的注意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62节的箴言在古代近东的各个国家里流传了数个世纪。公元前八世纪的希腊诗人海希奥德写道,“那想将垄沟耕直的人一定不能看自己”(工作和日子ii.60)。
提要:1 基督差遣七十个门徒出去行神迹,并传道:17 劝戒他们要谦卑,以及应在哪个方面喜乐: 21 感谢天父的恩典: 23 强调他教会的有福地位: 25 教导律法师如何获得永生,以及如何将每个需要他怜悯的人当作他的邻舍: 41 责备马大,赞扬他的妹妹马利亚。
主差遣七十人
路10:1 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
【本会注释】
又……七十个人。[差遣七十个门徒,路10:1-24。参对太9:36至11:1的注释。见比哩亚早期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这里作“另七十人”更好些;即,除十二门徒之外的七十人,就是先前所指定的“七十人”。“又(也)”这个词似乎是指十二门徒一年前的传道活动。关于七十人传道活动的时间和状况见对太19:1的注释。有原文重要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也可以引用证明这里是作“七十二人”。后来再也没有提到这七十人,说明这是一次临时性的指定。这次任命似乎是发生在比哩亚,但这七十人首先被派往的地区是撒玛利亚(见《历》第五十三章)。当十二门徒两个两个出去踏上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时,这七十人跟随耶稣完成了第三次加利利之行(见《历》第五十三章)。
这里有个对比很有趣。有十二先祖;也有十二门徒(参启7:4-8;21:12,14)。摩西设立七十人协助他审判以色列民(见民11:16-25);耶稣也设立七十人帮助他。根据犹太人的遗传,基于创世记第10章挪亚后代的列表,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个民族。犹太公会加上它的主席共有七十人组成。七十这个数字在犹太人的思想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耶稣设立七十人是否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如果有,受多大影响,以及他们人数上是七十究竟有何意义,这些圣灵都没有启示,任何的猜测都是无用的。
两个两个地。就像十二门徒一样(见对可6:7的注释)。这种习惯似乎在基督教会早期传道工作中变得很普遍(见徒13:2;15:27,39,40;17:14;19:22)。比较约翰两个门徒的工作(路7:19)。
自己所要到的。这次布道巡游是一次精心组织的传福音运动。七十人被派往一些经过挑选的地点,这个事实意味着,耶稣已经安排好他的时间,并已事先确定了余下几个月里他将要去的地方(见对路2:49的注释)。七十人首先被派往撒玛利亚的城镇乡村,这暗示耶稣一定早在公元30-31年的冬天,就在那里进行了广泛的工作。耶稣对撒玛利亚百姓的友好态度反映在他与叙加妇人的交谈以及他为附近百姓所作的服侍上(见约4:5-42),而这无疑对打破偏见作用重大。那次访问发生在距今两年之前,可能是在公元28-29年的冬天。那一次有“好些”人来信了耶稣(约4:39,41)。七十人向撒玛利亚百姓传道为门徒们后来的劳力作了预备(见徒1:8)。基督复活之后,使徒在那里的福音工作得到显著的胜利(见《历》第五十三章)。
路10:2 就对他们说:“要收的庄稼多,作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
【本会注释】
要收的庄稼。耶稣给七十人的指示大部分和先前给十二门徒的相同。路加福音中简短的叙述是否是耶稣先前这种场合所说内容的缩略版,是否他给这七十人的指示实际上要比给十二门徒的简短,这些我们都不得而知。关于这些指示的评论见对太9:37,38;10:7-16的注释。
路10:3 你们去吧!我差你们出去,如同羊羔进入狼群。
【本会注释】
你们去吧。见对太10:5,6的注释。耶稣早前曾说,“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约10:16)。现在他派出这七十人去寻找这些迷羊。
如同羊羔。太10:16节的叙述是“如同羊”(参约21:15-17)。
路10:4 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不要带鞋;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
【本会注释】
不要带钱囊。将这里和给十二使徒的命令作一比较(见对太10:9,10的注释)
口袋。希腊文pēra,“一个皮革袋子”,旅行者经常用来装衣服或食物,或者很可能也是乞丐用的袋子。
鞋。直译是,“草鞋”。第7节耶稣解释了他为什么不让他们带那些旅行者看作是必备的东西。
在路上也不要问人的安。七十人要将他们的问安留给那些他们要访问的家庭(见路10:5;见对王下4:29的注释)。直到如今东方人的问安依旧十分烦琐并耗费时间。救主的生命相对来说只剩下很短的时间,七十人的工作必须迅速完成。他们奉差遣出去是要传扬“上帝的国”(路10:9),君王之事自然要求紧急。关于七十人作为君王传令官的工作之评论见对太3:3;路3:5的注释。
路10:5 无论进哪一家,先要说:‘愿这一家平安。’
【本会注释】
平安。这是东方问候语中一个常用的形式(见对耶6:14;太10:13的注释)。
路10:6 那里若有当得平安的人(当得平安的人:原文作平安之子),你们所求的平安就必临到那家;不然,就归与你们了。
【本会注释】
当得平安的人。一个典型的希伯来语用法,如果一个人是一家之主,又非常和善且乐意接纳款待他们,就用这个短语来形容他。
路10:7 你们要住在那家,吃喝他们所供给的,因为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不要从这家搬到那家。
【本会注释】
住在那家。关于评论,见对太10:11的注释。
工人。见对太10:10的注释;参申25:4。耶稣这句话是后来保罗直接引用的几句话之一(见提前5:18)。
从这家搬到那家。见对太10:11的注释。
路10:8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接待你们,给你们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
【本会注释】
摆上什么,你们就吃什么。门徒们不可以贪婪地要求他们访问之家的主人所没有提供的食物;或者吹毛求疵好像是屈尊俯就地吃人家所预备的饮食。基督这里给七十人的教训有时被解释为,允许今天的基督徒去吃一家主人所预备的任何食物,即或是那些圣经中所特别禁止的食物。然而,应当记得,这七十人没有进外邦人的家,而只是进入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的家,这二者都是严格遵守摩西五经中关于洁净与不洁净食物之条款的(见对利11章的注释)。
路10:9 要医治那城里的病人,对他们说:‘上帝的国临近你们了。’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国。见对太3:2;4:17;5:2;4:19的注释。比较施洗约翰(太3:2)和耶稣自己的信息(可1:15)。这同样也是十二门徒的信息(见太10:7)。
路10:10 无论进哪一城,人若不接待你们,你们就到街上去,
路10:11 说:‘就是你们城里的尘土黏在我们的脚上,我们也当着你们擦去。虽然如此,你们该知道上帝的国临近了。’
路10:12 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那城还容易受呢!”
耶稣责备哥拉汛等城的人
路10:13 “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因为在你们中间所行的异能若行在推罗、西顿,他们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本会注释】
哥拉汛。见对太11:21-24的注释。耶稣在发出路10:16节的教训之前先提到了几个拒绝他信息的城镇。
麻。希腊文sakkos,“一个袋子”,或“一片[用毛做的]粗布”;可能来自希伯来文的saq(见对创42:25;斯4:1的注释)。
路10:14 当审判的日子,推罗、西顿所受的,比你们还容易受呢!
路10:15 迦百农啊,你已经升到天上(或作:你将要升到天上吗),将来必推下阴间。”
【本会注释】
升到天上。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倾向于这里开头的从句是一个问句:“你将要升到天上吗?”(见英文RSV版)。比较那激动撒但的精神(赛14:13-15)。
阴间。希腊文hadēs,“坟墓”,或“死亡”;即,死的领地(见对太11:23;16:18的注释;参赛14:15)。人在最后审判大日被定罪不是因为他们信从虚谎,而是因为他们故意忽视上天所给予的明白真理的机会(见《历》第五十三章)。
路10:16 又对门徒说:“听从你们的就是听从我;弃绝你们的就是弃绝我;弃绝我的就是弃绝那差我来的。”
【本会注释】
听从你们。见对太10:40的注释。
七十个人回来
路10:17 那七十个人欢欢喜喜的回来,说:“主啊!因你的名,就是鬼也服了我们。”
【本会注释】
那七十个人……回来。比较十二门徒的返回(见对可6:30的注释)。
欢欢喜喜地。他们的工作获得了显著的成功。
鬼也服了。至少就记载而言,耶稣并没有像对十二门徒那样(太10:1)特别委派七十人去赶出污鬼(见第9节)。然而,他们工作的这个方面似乎给他们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因你的名。见对太10:18,40的注释。这七十人被圣洁的喜乐所充满,他们也意识到是耶稣的能力在他们身上才使成功变得可能。
路10:18 耶稣对他们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象闪电一样。
【本会注释】
曾看见。希腊文theōreō,“凝视”,“注视”,“看”,这个词经常暗示着对某样事物安静的,专注的,持续的沉思(参约2:23;4:19)。
撒但。希腊文词语Satanas,来源于希伯来文词语satan,“一个敌人”。
像闪电一样。好像耀目的电光一闪,随后便突然暗淡了。
从天上坠落。将这里和赛14:12-15;约12:31,32;启12:7-9,12各节作一比较。耶稣在这里的陈述中展望到钉十字架时撒但的权势将要被打破(见《历》第七十三、七十九章;参本册注释原文第687页)。他也看到了当罪和罪人都不再有的时候。这七十人亲眼见到了撒但从个人的生活中被赶出,而耶稣却“看见”了他彻底的败落。
路10:19 我已经给你们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
【本会注释】
权柄可以践踏。关于这一应许的重复,见可16:18;关于它的实现,见徒28:3-5。
仇敌……的能力。这里翻译为“能力”的词是dunamis,而赐给那七十人的是exousia,“权柄”(见对路1:35的注释)。第19节中第一个“能力(权柄)”来自exousia,第二个“能力”来自dunamis。撒但没有dunamis胜过那些被赋予了exousia的门徒(见对太10:1的注释)。
断没有什么。在希腊文中这是一个三重否定,增强了陈述的力量。
路10:20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本会注释】
不要因…就欢喜。一个人行神迹的能力并不能确保他的永生(见太7:22,23)。
记录在天上。在生命册上(见腓4:3;启20:12,15;21:27;22:19),这里面记载着进入天国的人选。
耶稣的欢乐
路10:21 正当那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因为你的美意本是如此。
【本会注释】
那时。即,七十个人回来的时候。
路10:22 一切所有的都是我父交付我的;除了父,没有人知道子是谁;除了子和子所愿意指示的,没有人知道父是谁。”
【本会注释】
愿意指示的。即,“想要”,或“决定”启示他的(见对太11:27的注释)。
路10:23 耶稣转身暗暗的对门徒说:“看见你们所看见的,那眼睛就有福了。
【本会注释】
有福。希腊文词语makarios,“幸福的”,或“有福的”(见对太5:3的注释)。
路10:24 我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君王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
好撒玛利亚人
路10:25 有一个律法师起来试探耶稣,说:“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本会注释】
一个律法师。[善良的撒玛利亚人,路10:25-37。主耶稣的比喻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耶稣正在他从加利利起程最后一次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见对太19:1的注释)。叙述暗示这件事发生在耶利哥。这件事──涉及到撒玛利亚人和那被强盗打劫的人──实则刚刚发生不久(见《历》第五十四章)。
与律法师相遇并讲述了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后不久,耶稣从耶利哥起程到了伯大尼(见《历》第五十八章)。他可能是要去耶路撒冷参加修殿节(见对太19:1的注释;参约10:22-38);之后,他回到比哩亚(见约10:39,40);紧接着基督退往比哩亚(39,40),约翰就提到了拉撒路从死里复活的事(约11:1-46)。
试探耶稣。律法师问耶稣的问题已经被宗教领袖们精心解释过了(见《历》第五十三章)。
夫子。直译是,“老师”。作为一个专业的律法教师,这个律法师给耶稣提出一个文士们花了很多时间来讨论的问题。
我该作什么。这个律法师的问题本身就显示出他对义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对于他和当时大多数犹太人来说,获得救恩本质上是什么问题呢,就是去做那些文士们规定的事情。因此他认为人可以通过工作赚得救恩。在希腊文中,这句话的重点是放在“做”这个词上的。
永。希腊文词语aiōnios(见对太13:39的注释)。
路10:26 耶稣对他说:“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
【本会注释】
你念的是怎样呢。这个律法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去明白他自己所提出的问题。他是一位犹太律法导师,因此他最适合回答这个问题。耶稣的问题并不一定暗示着一种责备。给他一个机会回答自己的问题是一种礼貌的表现。
路10:27 他回答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本会注释】
你要……爱。他引用的是申6:5节(参申11:13)。比较太22:36-38节,在这里,耶稣后来用同样的话回答了另一个律法师同样的问题。每一个敬虔的犹太人都要早晚背诵申6:5节的内容作为shema`的一部分(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7页),并把它们穿在佩经盒上(见对出13:9的注释)。凡能明白“律法”内在真义(见对申31:9;箴3:1的注释)的人应该认识到,它的原则不是专横的,而是基于权利的基本原则,这种权利可以恰当地总结在“爱”这道命令里。
这里所说爱上帝的意思是,将一个人的整个身心,感情,生命,肉体的力量以及才智都奉献来侍奉他。这种“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一个人,当他开始靠着基督的恩典“遵守”基督的“命令”之时,他就住在了这种“爱”里(约14:15;15:9,10)。事实上,上帝差遣他的儿子进入世界正是带着这一特殊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我们在这种爱的意义和精神中遵守“律法”成为可能。因此“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身上”(罗8:3,4)。一个真正“认识”上帝的人将会遵守“他的诫命”,因为“爱”上帝的心在他里面是“完全的”(约壹2:4-6;见对太5:48的注释)。
心。用在这里的意思是“爱好”,“愿望”,“思想”。
性。见对太10:28的注释。
邻舍。希腊文plēsion(见对第36节的注释)。律法师这里引用的是利19:18节,但这个“邻舍”显然是指“一个以色列同胞”。很明显,耶稣扩展了“邻舍”的含义,使其包括撒玛利亚人和非犹太人(见对路10:36的注释)。
路10:28 耶稣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本会注释】
回答的是。后来当耶稣用同样的话回答另一个律法师相同的问题时,提问者用这句话来称赞耶稣,“夫子说……实在不错(直译为:夫子说的是真理)”(可12:32)。基督的回答超越了大量口头和书面关于律法的论述,甚至律法本身所有特别的教训。“律法”的每一条教训──无论是广义的“律法”(见对箴3:1的注释),还是狭义(最小范围)的十条诫命──都是“爱”之原则的一种表达、延伸和应用(见对路10:27的注释)。律法师的回答在形式上来说是完全正确的,但他所缺少的是将这种原则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属灵洞察力(见对太5:17-22的注释)。他非常清楚律法的条文,但却不明白其中的精神。这种知识只有当律法的原则被应用在生活中时才会来到(见对约7:17的注释)。
这样行。根据希腊文,“不断这样行”;即,开始将这些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中去并不断地这样做。很明显问题在于,这个人和那个富有的少年官一样在想这一切他从幼年起都遵守了(见太19:20),但同时他意识到自己的属灵生命还缺些什么。律法的义决不能满足灵魂,因为若没有上帝的爱掌握生命就必有致命的缺憾(见林后5:14)。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完全顺服于那种爱的影响之下时(见对路10:27的注释),他才能真正遵守律法的精神(见罗8:3,4)。
得永生。见对约10:10的注释,见太19:16,17;路10:25。
路10:29 那人要显明自己有理,就对耶稣说:“谁是我的邻舍呢?”
【本会注释】
要。即,那律法师“愿意”,或“决定”,在众人面前显明自己有理。
显明自己有理。和那个富有的少年官(太19:16-22)一样,这个律法师并不满足于法利赛人对于义的观念(见《历》第五十四章)。像那个富有的少年官,他显然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缺憾,而不知不觉地,他感到耶稣可以使他得到满足。但就像尼哥底母(见对约3:2,3的注释),他甚至连向自己都不愿承认这个事实。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逃避自己内心自觉有罪的手段,他继续夸大爱一个同胞的困难借此来显示“自己有理”(见《历》第五十四章)。
谁是我的邻舍呢。见对太5:43的注释。在希腊文中强调的重点落在代词上。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回避有罪的感觉并为自己辩护(《历》第五十四章)。当一个人提出吹毛求疵的问题而他又显然知道或能够知道答案的时候,这一般证明他是处于自觉有罪的心态之中(参约4:18-20)并且找出一些理由或借口来为自己不按照良心的要求去做开脱。在那律法师的思想中,异教徒和撒玛利亚人是被排除在“邻舍”的范畴之外的;剩下来的唯一问题便是,他认为以色列人中谁是他的“邻舍”。
路10:30 耶稣回答说:“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本会注释】
一个人。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历》第五十四章),关于它的消息最近还在耶利哥流传,就是事件中所涉及到的那祭司和利未人的老家(见对第25,31节的注释)。这两个人现在都在耶稣讲话的现场(《历》第五十四章)。
从耶路撒冷下。“下”这个词用来形容从耶路撒冷──海拔约792米──到耶利哥──海平面以下约213米──的下坡路再合适不过了。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主要道路沿着Wâdī Qelt(切尔干河)向下穿过犹大旷野荒凉、干旱、渺无人烟的部分山区。Wâdī Qelt(切尔干河)在途中一处突然变窄,形成一个崎岖多石的隘口,从很古老的时候开始这里就成了盗匪潜伏的地方。整个区域遍布岩石和洞穴,为不法之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藏身之所。
剥去他的衣裳。这伙强盗似乎异常邪恶凶残。
把他打个半死。可能是这个人试图反抗。
路10:31 偶然有一个祭司从这条路下来,看见他就从那边过去了。
【本会注释】
偶然。或,“碰巧”。
从这条路下来。即,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见对第30节的注释)。
一个祭司。这个祭司和那个利未人当时都正在他们圣殿供职服务结束后回家的途中(《路》第二十七章;参对路1:5,9,23的注释)。
过去了。明显地,就像他没看见似的;实际上,是因为他漠不关心。伪善成了一块遮羞布,使他的自私免受困难与不便的搅扰。那个不幸的路人,赤裸着身子,遍体鳞伤(见第30,34节),无疑身上沾满了血污和泥土。如果这个遭难的人死了,那么无论对于祭司还是利未人,去摸他都意味着礼节上的玷污(见民19:11-22)。此外,他也许还是个撒玛利亚人甚或是个外邦人。并且,在任何情况下,祭司除了自己的至近亲属外摸任何人的尸体都是违法的(见利21:1-4)。毫无疑问,当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对的时候,许多类似的理由都会从他们的思想中一闪而过。
路10:32 又有一个利未人来到这地方,看见他,也照样从那边过去了。
【本会注释】
来……,看见。这个利未人似乎比那祭司稍微多尽了点责任,或许只是多了一点好奇心。至少他在走自己的路之前还到那人躺卧的地方来了一下(见《历》第五十四章)。
路10:33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看见他就动了慈心,
【本会注释】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这位撒玛利亚人实际上是走在一片对他来说相对陌生的区域,这就使他仁慈的行为更加值得注意。在这个地区,那不幸遭劫的路人或许是个犹太人,或许是那群对撒玛利亚人抱有最深仇恨之人中的一员。而那个撒玛利亚人很清楚,如果现在受伤躺在路旁的是他,他是决不可能期待从任何普通的犹太人那里获得丝毫怜悯的。然而,那撒玛利亚人,冒着被强盗袭击的相当大的危险,决定救助这个可怜的受害者。
那个撒玛利亚人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也正是激励上帝的儿子来到这个世界拯救人类的精神。上帝并没有救护堕落人类的义务。他可以从罪人身边走过,就像那祭司和利未人绕过那往耶利哥去,在路上遭遇不幸的旅行者一样。但是主却愿意受“我们所当受的,使我们像他应得的那样被对待”(《历》第一章)。
路10:34 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本会注释】
伤处。希腊文traumata,英文单词“trauma(外伤)”,“traumatism(创伤)”等等,就是从它而来的。
油和酒。古代巴勒斯坦常见的家庭治疗药物。有时这两者混合在一起作为外敷的药膏。
店。希腊文pandocheion,“一家旅店”,来自pas,“所有的”,和dechomai,“接受”。一个pandocheion和较少装饰的kataluma(见对路2:7的注释)比起来,要大的多了。那个撒玛利亚人安顿这个伤者的旅店可能是在耶利哥城内或附近,无论他往哪走,这里无疑是他能找到的第一个有人居住的城镇。
路10:35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本会注释】
二钱银子。即,两个罗马银币,那时却是一个劳动者两天的工资(见本册注释原文第49页)。
店主。希腊文pandocheus,“一个旅店老板”;即,经营pandocheion(见对第34节的注释)的人。
我回来。可能是在他返回的途中。旅店主人对那撒玛利亚人的信任似乎暗示着后者是个商人,经常路过耶利哥,与店主人熟识。
必还你。希腊文强调了“我”。那“二钱银子”只是现在支付的钱款。毫无疑问,那受伤的旅客要等一些日子才能康复上路(见第30节)。考虑到这里,那善良的撒玛利亚人为这个陌生人承担起了全部责任。他大可以这样想,这件事发生在犹太,受伤的或许是个犹太人,店主人也是犹太人,因此,他一个撒玛利亚人,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了。但是他却没有这样。那撒玛利亚人的关心并不是暂时的;他比别人对他所期待的做的更多。他对陌生人的关心甚至超出了一个过路人所被期待要承担之义务的最高限度。
路10:36 你想,这三个人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本会注释】
邻舍。希腊文plesion,“一个接近的[人]”。祭司,利未人,和撒玛利亚人当时都曾与那不幸的、需要帮助的旅行者接近过,但他们当中只有一人表现的像个“邻舍”。邻舍精神并不是指空间位置上的接近,而是指一个人乐意承担另一个人的重担。邻舍精神是爱自己同胞这一原则的实际体现(见对第27节的注释)。
路10:37 他说:“是怜悯他的。”耶稣说:“你去照样行吧。”
【本会注释】
是。希腊文poieō,直译是,“去做”(参第25节)。在某些情况下,仅有怜悯的想法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只有行动才算数。那律法师看出了这个故事的关键所在。对于他的问题来说,这就是恰当而有效的回答(见第29节)。耶稣在这个根据事实而来的叙述中驱散了所有关于谁是一个人的邻舍(见对第29节的注释)的守法主义的狡辩和遁词。一个人的邻舍简单来说就是任何需要他帮助的人。
真邻舍的精神救了这位律法师一个同胞的命,或许就是他的一位朋友。他在耶稣的回答中找不出一丝可供反驳的地方。很明显,他在自己的灵魂最深处承认,耶稣对“邻舍”的定义是唯一正确的。作为一名律法师,对于律法的真正意义,他显然比耶稣的其他听众理解的更加透彻(见对第26-28节的注释)。作为一名教师,他不得不钦佩耶稣在回答他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无论如何,他对耶稣所存的偏见被消除了(见《路》第二十七章)。
你去……行吧。在希腊文中,强调的重点落在了代词上。“行”这个词来自希腊文的poieō,就是上面律法师对耶稣的回答中翻译为“显出”的那个词。那律法师说,“是怜悯他的(直译为:那行怜悯的)”。耶稣回答说,“你去照样行吧”。也就是说,你若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邻舍,去照着那撒玛利亚人的榜样做吧。这才是真宗教的本质(见弥6:8;雅1:27)。我们的同胞需要“温暖的手”来扶持,他们需要“一颗充满温柔的心”所发出的友谊(《路》第二十七章)。上帝“允许我们与受痛苦和遭患难的人接触是为了召我们脱离自己的私欲”(《路》第二十七章)。无论何时,只要有机会我们总要实行真邻舍的精神,这是为了我们永恒的益处(参来13:2)。
马大和马利亚
路10:38 他们走路的时候,耶稣进了一个村庄。有一个女人,名叫马大,接他到自己家里。
【本会注释】
一个村庄。[在马利亚和马大的家中,路10:38-42。见比哩亚末期的传道。]尽管路加这里没有提到村庄的名字,但显然它就是“伯大尼”(见约11:1),并且这是耶稣第一次访问伯大尼(见《历》第五十八章)。他刚从耶利哥经Wâdī Qelt(切尔干河)上来(《历》第五十八章;见对路10:30的注释),很明显,此时距第25-37节所记之事还不太久(见对第25节的注释)。此后耶稣经常访问马利亚,马大和拉撒路的家(见《历》第五十八章),除这次之外,福音书中有记载的至少有两次(约11:17;12:1-3)。但实际上他访问那里的次数可能更多(见太21:17;可11:1,11;路19:29)。
马大。关于马大的性格概略,见对第41节的注释。很明显,马大比马利亚要年长,并且是家中管事的人──正是她“接他(耶稣)到自己家里”。
路10:39 她有一个妹子,名叫马利亚,在耶稣脚前坐着听他的道。
【本会注释】
马利亚。见对第7章的附注。与马大掌管家事、拥有务实的思维方式不同,马利亚相对物质的事物来说她更关心属灵的事物。马大显然为家庭的需要而“忧虑”,(见对太6:25-34的注释),而马利亚则“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太6:33)。这次尽管没有提到马大和马利亚的兄弟拉撒路,但他却是耶稣坚定的朋友和忠实的门徒(见《历》第五十八章)。见对第7章的附注。
在耶稣脚前。“坐”在一个人的“脚前”与其说是指采取某种姿势,还不如说是作为这个人的学生,但这两种意思都是正确的(见徒22:3;参申33:3)。
路10:40 马大伺候的事多,心里忙乱,就进前来,说:“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个人伺候,你不在意吗?请吩咐她来帮助我。”
【本会注释】
忙乱。马大需要招待宾客,有许多细节上的事使她“忙乱”或“时间被过度挤占了”。
主啊……你不在意吗。马大可能从以往的经验中意识到,直接恳求马利亚是获得不了什么帮助的。但是耶稣──很明显──却对马利亚拥有很大的影响力,或许他的影响力可以帮助自己做无法办到的事。将那个请求耶稣吩咐他的兄长和自己分家之人的事(路12:13,14)和这里作个比较。马大向耶稣发出的请求,不仅责备了马利亚,也间接地责备了耶稣。马大所指的真正的麻烦是,耶稣“不在意”当时的情况或不想为之做些什么,他更喜悦马利亚听他讲道而不是去帮助她的姐姐准备食物。
路10:41 耶稣回答说:“马大!马大!你为许多的事思虑烦扰,
【本会注释】
马大!马大!。重复一个名字意味着感情,有时意味着关心。比较路22:31;徒9:4。
思虑。希腊文merimnaō,“焦虑”,“[因事务]忧愁”,或“挂虑,操心”。Merimnaō指内在精神上的困惑,这是导致马大对马利亚没有耐心的真正原因。耶稣针对这种情况在他的山边宝训中发出了强烈的警告(那里merimnaō被翻译为,“忧虑”;见太6:25,28,31,34)。那些跟随耶稣的人都应该避免这种导致马大对耶稣发出任性要求的精神。
烦扰。相对于马大的内心感觉,这是说她外在的态度或举止。她内心“焦虑“,故而外在的表现就是“烦扰”。如果我们培养自己内在的镇静──这是马大非常需要的──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许多的事。对于耶稣来说,简单的招待就足够了;他并不需要精致的准备。
路10:42 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马利亚已经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夺去的。”
【本会注释】
不可少的只有一件。比较路18:22节,“你还缺少一件”。马大殷勤,敏捷,精力充沛,但是缺少她妹妹镇静、专心的精神(见《历》第五十八章)。她还没有学得太6:33节中发出的教训──将上帝的国放在自己兴趣和努力的第一位,并将物质方面的事情放在次要的地位上(见对太6:24-34的注释)。
那上好的福分。马利亚从自己的经验上学会了她姐姐仍需要学习的教训(见对第7章的附注)。有些人认为“上好的福分(直译为:上好的部分)”这个表达是一个巧妙的文字游戏(或译:一个巧妙的双关语)──耶稣用来指桌子上最好的食物。“上好的福分”,马大所需要的那“一件”,其实是对天国知识更深的关注。
是不能夺去的。马大自己所关心之物质方面的东西是可以被夺走的(见路12:13-21;16:25,26)。而马利亚却是储存“财宝在天上,就是贼不能近、虫不能蛀的地方”(路12:33;见对太6:19-21的注释)。
提要:1 基督教导如何祷告,并且祷告要迫切:: 11 保证上帝愿意将好东西赐给我们。14 他,赶出一个哑巴鬼,斥责亵渎上帝的法利赛人: 28 显示谁是有福的: 29 向众人宣讲,37 责备法利赛人,文士,和律法师外在表露的圣洁。
主祷文
路11:1 耶稣在一个地方祷告;祷告完了,有个门徒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象约翰教导他的门徒。”
【本会注释】
耶稣……祷告。[关于祷告的指示,路11:1-13。]路加没有记载这件事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如果路加这里是遵循着一个年代学的时间顺序,那么这件事可能发生在访问伯大尼(路10:38-42)之后不久。如果是这样,那现在离耶稣去耶路撒冷参加奉献节就不远了,那时人们试图要拿石头打他(《历》第五十一章;见对路17:1;约10:22,31,33的注释)。这件事可能发生在耶路撒冷,或者,如果不是在耶路撒冷,它也可能发生在比哩亚的某个地方。关于此时所发生事件之进一步的信息,见对太19:1的注释。这件事在一天中的时间应该是清晨──耶稣经常做这类祷告的时刻(《路》第十二章)。这个时候门徒们暂时不在他的身边(《路》第十二章),或许奉差遣出去(见对路10:1的注释),或者可能回家短暂探访一下(见《历》第二十六章)。关于耶稣个人的祷告生活,见对可1:35;3:13的注释。
教导我们祷告。耶稣祷告的方式给门徒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亲密地与天父交通,好像朋友之间谈话一样。他的祷告不同于当时的宗教领袖,事实上,与他们听过的任何祷告都不同。正式的祷告充满了套话,好像是说给一位离得极远而没有感情的上帝听的,这类祷告缺乏将祷告者区别开来的真实和生命力。门徒们想,如果他们能像耶稣那样祷告,那他们作为门徒的果效必将大大增加。考虑到耶稣曾用言语(太6:7-15)和实例(路9:29)教导过门徒如何祷告这个事实,在这个场合要求耶稣教他们祷告的人可能是过去在类似场合没有与耶稣在一起的门徒。“门徒”这个术语,注意,不能局限于十二门徒。这些门徒或许是那七十人。顺应门徒们“教导我们祷告”这个要求,耶稣给出了一个祷告的实例,一个阐释祷告精神的比喻,还有一些鼓励祷告中信心和殷勤的劝勉(路11:2-13)。
像约翰教导。经文中再没有其他地方提到过约翰教导他的门徒祷告。约翰的门徒在和耶稣的门徒利益与共之后(见对可6:29的注释),他们似乎很自然地会提起从原先老师那里学得的东西。
路11:2 耶稣说:“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我们在天上的父(有古卷作:父啊):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有古卷无愿你的旨意云云)。
【本会注释】
说。这个祷告更应该被称作门徒的祷告,因为它完全不是耶稣曾经祷告的类型。它似乎更适合易于犯错的人类。例如,耶稣并不需要祈求赦免罪恶。关于耶稣像在先前场合中所给祷告的评论,见对太6:9-13的注释(见《路》第十二章)。
我们……的父。这是耶稣教导人对上帝的一个新的称呼,为的是加强他们的信心,并将他们有权在与他的友谊中所享受的亲密关系深深的印刻在他们的心中(《路》第十二章)。
路11:3 我们日用的饮食,天天赐给我们。
路11:4 赦免我们的罪,因为我们也赦免凡亏欠我们的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有古卷无末句)。”
路11:5 耶稣又说:“你们中间谁有一个朋友半夜到他那里去,说:‘朋友!请借给我三个饼;
【本会注释】
你们中间谁。关于耶稣从这个比喻中所引发出来的教训,见对第8节的注释。关于耶稣讲说这个比喻时所处的情境,见对第1节的注释。关于耶稣的比喻教导以及解释比喻的原则,见本册注释原文第203-207页。
半夜。在东方国家里,炎热季节的旅行一般都是在夜间进行的。另外,这个来拜访的朋友(第6节)可能是在他的旅途中意外不得已地被耽搁了。
路11:6 因为我有一个朋友行路,来到我这里,我没有什么给他摆上。’
【本会注释】
我有一个朋友。这是叙述中很重要的一点,这个人不是为自己求,而是为有需要的朋友祈求(见对第8节的注释)。
我没有什么。这个人自己没有什么食物的事实解释了他为什么要半夜来寻求帮助。同样地,我们自己不能做什么(约15:5)这种意识也引导我们就近那属灵食物伟大的源泉(见约6:27-58)。那些照顾别人、要使他们与全人类伟大朋友熟识的人经常感到自己缺乏天上的粮食,而这食物却是他们急切渴望分给别人的。
路11:7 那人在里面回答说:‘不要搅扰我,门已经关闭,孩子们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来给你。’
【本会注释】
不要搅扰我。很明显,他并不是缺乏,而是不情愿被打搅,所以才说出“不要搅扰我”这样的话来。一旦这个人觉得不起床的麻烦比起床的麻烦还大时,他就会给他夜间来访的朋友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食物了(第8节)。
人有时会认为上帝更喜欢人不要来麻烦他,但第9-13节已经告诉了我们他真实的品格,他是一位关心我们、充满慈爱、慷慨大方的父亲。那个不情愿起来供给自己朋友需要的人决不能代表天父(见第13节)。这个比喻的教训是通过对比发挥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类比。
关闭。他好像是在说,“门关上就是关上了”。他不打算再开门了。在古代把一扇门安全地关好可不像今天这么容易。
同我在床上了。东方许多地区甚至在今天,家庭里所有成员还睡在一间屋子里,经常是睡在地板上的一张“垫子”上,或者是在一张低矮的、凸起的台式床上。因此,家中一人起来就很容易吵醒其他人。
我不能。对于应允他朋友的要求,实际上他是不愿,而非不能。
路11:8 我告诉你们,虽不因他是朋友起来给他,但因他情词迫切的直求,就必起来照他所需用的给他。
【本会注释】
直求。希腊文anaideia,“可耻”,或“鲁莽”。房主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深夜访客的紧急呼求(见《路》第十二章),但是那个呼求者不会接受被拒绝这个结果。“在真信心中有乐观的态度,坚定的原则和不变的目标,这些是不会因时间或辛劳而削弱的”(《路》第十二章)。同样,比喻在这里发挥教训也是通过对比,而非类比(见对第7节的注释)。只要是对他地上儿女有益的事上帝总不会不给他们成就。凡是好的事情,上帝不需要人的劝说或恭维,他也会愿意或甘心去做。上帝知道我们的需要,他完全能满足它们,他愿意提供“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弗3:20)。
路11:9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本会注释】
祈求。关于第9-13节的评论见对太7:7,11的注释。祷告不是劝说上帝就一件事接受我们的意见,而是去寻求他对这件事的旨意。他在我们祈求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们的需要了;不仅如此,他还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好的。与此相反,我们经常不明白自己的需要。我们经常认为自己需要的东西其实是我们不需要甚至是于己有害的;相反地,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最大的需要(参《路》第十二章)。祷告会带领我们的心思以及我们的生活与上帝的旨意和谐(见《路》第十二章)。这是上天所指定的训练我们愿望的神圣方法。祷告的真实目的不是要改变上帝,而是要改变我们,好使我们渴望“立志行事……成就他的美意”(腓2:13)。
对于真诚祈祷之人在谦卑和信心中发出的每一呼求上帝总会给一个答案。或是“可以”,或是“不可以”,或是“等待”。有时对祈求的答复会迟延这是因为在上帝回答它之前我们的心里必然会出现变化(见《历》第二十章)。对于被答复的祷告来说都有确定的条件,如果我们的祷告迟迟没有答案,我们就应该探询我们自己这里有什么不当的地方。如果我们还没有满足上帝垂听我们祈求的条件,就对他不忍耐这便是对上帝的冒犯。
当然,这个比喻的中心教训是,祷告中的坚持。这个比喻也定义出了我们主所建议坚持的要求类型──祷告者的目的是为了同胞的益处以及上帝之国的扩展。“基督从上帝那里接受的一切我们也会拥有”(《路》第十二章)。反复无常的祷告是不讨上帝喜悦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1:17)。那在祷告中容易改变的人并不是真的期望从上帝那里得到任何东西。“那疑惑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雅1:6,7)。
路11:10 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路11:11 你们中间作父亲的,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拿蛇当鱼给他呢?
路11:12 求鸡蛋,反给他蝎子呢?
路11:13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天父,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
诬蔑耶稣为别西卜
路11:14 耶稣赶出一个叫人哑巴的鬼,鬼出去了,哑巴就说出话来;众人都希奇。
【本会注释】
赶出一个……鬼。[一个被鬼附着、又瞎又哑的人;不得赦免的罪,路11:14-32=太12:22-45=可3:20-30。主要的注释:马太福音。]如果路加这里叙述的事件以及随之而起的谈话被认为是和马太福音中平行的段落相同──而这似乎也是可能的──那很明显,路加没有遵循严格的时间顺序。路加记载这件事的上下文所表明的时间比马太所记载的要晚将近一年半的时间(见对太12:22;路11:1的注释)。除路11:16,27,28节以外,两种叙述几乎是一致的,再联系上比哩亚传道(见对第1节的注释),这似乎就证实了路加和马太所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如果被描述的是两件事,那么包括后面的谈话,叙述应该几乎是完全不同的。
路11:15 内中却有人说:“他是靠着鬼王别西卜赶鬼。”
路11:16 又有人试探耶稣,向他求从天上来的神迹。
【本会注释】
又有人试探耶稣。见对太12:38-42;16:1的注释。
路11:17 他晓得他们的意念,便对他们说:“凡一国自相纷争,就成为荒场;凡一家自相纷争,就必败落。
路11:18 若撒但自相纷争,他的国怎能站得住呢?因为你们说我是靠着别西卜赶鬼。
路11:19 我若靠着别西卜赶鬼,你们的子弟赶鬼又靠着谁呢?这样,他们就要断定你们的是非。
路11:20 我若靠着上帝的能力赶鬼,这就是上帝的国临到你们了。
路11:21 壮士披挂整齐,看守自己的住宅,他所有的都平安无事;
路11:22 但有一个比他更壮的来,胜过他,就夺去他所倚靠的盔甲兵器,又分了他的赃。
路11:23 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七个污鬼
路11:24 “污鬼离了人身,就在无水之地过来过去,寻求安歇之处;既寻不着,便说:‘我要回到我所出来的屋里去。’
【本会注释】
污鬼。见对太12:43-45的注释。
路11:25 到了,就看见里面打扫干净,修饰好了,
路11:26 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
真正的福
路11:27 耶稣正说这话的时候,众人中间有一个女人大声说:“怀你胎的和乳养你的有福了!”
【本会注释】
有一个女人。她是在“众人中间”,即,显然是在听刚才讨论的人中间。此外,“这话(直译为:这些事)”这个词将第27,28节的事件和前面数节中的讨论联系在一起。马太在这个叙述的时间点上记载了耶稣母亲和兄弟的到来(太12:46),而这件事路加记载在第8:19-21节中。或许是他们的到来促使这个女人说出这里记载的话语。
路11:28 耶稣说:“是,却还不如听上帝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
【本会注释】
却还不如。耶稣并没有否认那女人对他母亲马利亚的颂扬;像每一位好的母亲一样,马利亚配得尊荣,也配与她高贵儿子的荣耀有份。耶稣而是指出说话者就天国而言,她观念的不足。耶稣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她所说的。如果耶稣想要他的门徒或基督徒普遍地将特殊的尊荣给予马利亚,那么这个陌生人归赞美荣耀给她的话,将会是他发出这样一个教训的理想机会,或者至少对她所说的话表示一种善意的赞同,就像他在彼得承认他是上帝的儿子时所作的一样(见对太16:17的注释)。根据经文,基督徒对耶稣神性的承认是很重要很关键的,而将特别的荣耀给予马利亚,这样的观念在经文中甚至连暗示都没有暗示一点(见对太1:18,25;12:48,50;路1:28,47的注释)。在太12:46-50节中,耶稣似乎否定了他母亲有任何特别的重要性,至少就基督教的信徒是这样的。
耶稣论神迹
路11:29 当众人聚集的时候,耶稣开讲说:“这世代是一个邪恶的世代。他们求看神迹,除了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
【本会注释】
邪恶的世代。关于第29-32节见对太12:38-42的注释。这是否应该被认为是路加对记载在太12:38-42节中之事件的叙述,或者这是后来与比哩亚传道有关的事件,这两点都不清楚(见《历》第五十三章;见对路11:1,33的注释)。
路11:30 约拿怎样为尼尼微人成了神迹,人子也要照样为这世代的人成了神迹。
路11:31 当审判的时候,南方的女王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她从地极而来,要听所罗门的智慧话。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所罗门更大。
路11:32 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
论心里的光
路11:33 “没有人点灯放在地窨子里,或是斗底下,总是放在灯台上,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
【本会注释】
点灯。[心里的光,路11:33-36。参对太5:15的注释。]路加已经在海边讲道的叙述中记载了耶稣关于灯和它所发之光的教训(见对路8:16的注释),这个事实暗示了路11:33-36节中的主题是在后来表现出来的,可能是与比哩亚的传道有关。耶稣在这段时期里重复了他原先的许多教训,这一点是确定的(见《历》第五十三章)。这些事实或许也暗示着第14-32节记载了发生在比哩亚的事件(见对第14,29节的注释)。
路11:34 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了亮,全身就光明;眼睛若昏花,全身就黑暗。
路11:35 所以,你要省察,恐怕你里头的光或者黑暗了。
路11:36 若是你全身光明,毫无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灯的明光照亮你。”
谴责法利赛人和文士
路11:37 说话的时候,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同他吃饭,耶稣就进去坐席。
【本会注释】
一个法利赛人。[和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吃饭,路11:37-54。参对太23:1-39;路20:45-47的注释。]我们似乎没有理由不认为第37-54节中所提到的场合与太23:1-39;路20:45-47节中所提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说话的时候”(路11:37)这句话将本章余剩的部分与上一章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里,耶稣正在一个法利赛人的家里吃饭,而另一个场合中他却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院落中(见对太23:38;24:1的注释)。这件事发生在耶稣传道结束之前“几个月”的时候(《路》第二十章;见对路12:1的注释)。
有些人批评说,路加找到各种原始资料,也不考虑它们与耶稣生平中其他事件的顺序关系,就随己意将其编排在一起,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现代的布道家也经常在不同场合使用相同的讲道材料,或多或少带些变化,我们并没有理由认为耶稣在呈现他的信息时不会这样做。事实上,在耶稣各个城镇乡村不同地区的传道过程中,如果他从未重复过相同的普遍真理,那才是让人感到奇怪的。像上下文所显明的,不同时间清楚说出的叙述之间,在言辞上的相似性没有一点奇怪的地方。如果路加的言辞时常与其他福音书作者所写的类似,甚至在基督生平不同事件的记录之中都是类似的,那就没有理由否认路加是受圣灵引导的。同时应当记得,福音书作者们在福音叙述的表现中并不总是遵循着严格的时间顺序的(见怀爱伦的补充材料对彼后1:21的注释)。
尽管路11:37-54节所描述的事件与太23:1-39节中所记载的是有区别的,但内容方面极大的相似性使得将主要的注释放在那里而不是这里也是可取的。
同他吃饭。关于犹太人餐桌上的习俗,见对可2:15的注释。
路11:38 这法利赛人看见耶稣饭前不洗手便诧异。
【本会注释】
诧异。这一节可以翻译的更平顺些:“这法利赛人看见耶稣饭前不洗手便惊诧”(见对太22:4的注释)。关于洗手礼节的意义和方式,见对可7:1-8的注释。关于耶稣在这方面的教训,见对可7:9-23的注释。
路11:39 主对他说:“如今你们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外面,你们里面却满了勒索和邪恶。
【本会注释】
洗净……的外面。关于第39,40节的评论见对太23:25的注释。
勒索。希腊文harpagē,“强夺”,“抢劫”,“掠夺”,或“盗取。”来10:34节将harpagē翻译为“被人抢去”。它的形容词形式,harpax,用来指“残暴的”狼(见对太7:15的注释)和“勒索[者]”(见路18:11;林前5:10;6:10)。
路11:40 无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里面吗?
【本会注释】
无知的人哪。希腊文aphrones,“不省人事的[人们]”,或“愚蠢的[人们]”。 Aphrōn是个形容词,相应的名词是aphrosunē,“愚蠢”。
路11:41 只要把里面的施舍给人,凡物于你们就都洁净了。
【本会注释】
只要……施舍给。比较路12:33节。第41节的意思有些不容易明白。ta enonta这个表达,翻译出来是“像那些你有的东西”,在新约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我们不清楚耶稣用它来表示的意思。像其他所有版本一样,英文KJV版的读法也是解释性和猜测性的。从字面上来说,希腊文似乎倾向于英文RSV版的翻译,“里面的(直译为:那些里面的东西)”,即,或在“杯”和“盘”的里面,或在法利赛人他们自己的“里面”(见第39节)。如果耶稣指的是“杯”和“盘”里的东西,那他是在说,对穷人的慷慨是避免真污秽更好的方法,比一丝不苟地保持食物容器礼节性的洁净要好得多了。如果耶稣指的是法利赛人他们自己,那他是在说,对于达到心灵的洁净,慷慨的精神和对穷人的关心,是比吹毛求疵地关心遗传的琐碎细节(见对可7:7的注释)更好的方法。将这里和耶稣给那富有的少年官之劝告作一比较(见对路18:22,23的注释)。
于你们就都洁净了。见对可7:19的注释。很明显,这里的意思是,“你在上帝眼中就洁净了”,当这种状况到来时就没有什么能让你挂虑的了。然而,有些人认为这里是反话,当你施舍时“你[在你自己眼中]就洁净了”。
路11:42 “你们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芸香并各样菜蔬献上十分之一,那公义和爱上帝的事反倒不行了。这原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
【本会注释】
你们……有祸了。见对太23:13的注释。
薄荷、芸香。见对太23:23的注释。
路11:43 你们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喜爱会堂里的首位,又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你们的安。
【本会注释】
首位。见对太23:6的注释。
路11:44 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如同不显露的坟墓,走在上面的人并不知道。”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关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评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1,52页。
不显露的坟墓。时间抹去了坟墓任何外表的迹象,“走在上面的人并不知道”(英文RSV版)。与死人接触会带来礼节(仪文)上的玷污。
路11:45 律法师中有一个回答耶稣说:“夫子!你这样说也把我们糟蹋了。”
【本会注释】
律法师中有一个。路加福音叙述中特殊的细节并没有出现在马太福音相关的第23:27节里。“律法师”是“文士”。路加是为外邦人写作的,他们可能会误解“文士”这个词所特有的希伯来语的意思,所以路加就用“律法师”这个词代替了“文士”。
你……也把我们糟蹋了。文士中大部分是法利赛人。法利赛人组成了一个宗教派别;文士,或“律法师”,他们是律法的专业讲解者。在相关的马太福音第23章中耶稣从一开始就将法利赛人和文士并称。这是另一个暗示,说明路加这里记载的事与马太福音中的并不是一次,尽管两个叙述之间存在极大的相似性(见对第37节的注释)。
路11:46 耶稣说:“你们律法师也有祸了!因为你们把难担的担子放在人身上,自己一个指头却不肯动。
【本会注释】
放在人身上。见对太23:4的注释。
路11:47 你们有祸了!因为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那先知正是你们的祖宗所杀的。
【本会注释】
修造……坟墓。关于第47,48节见对太23:29,30的注释。
路11:48 可见你们祖宗所作的事,你们又证明又喜欢;因为他们杀了先知,你们修造先知的坟墓。
路11:49 所以,上帝用智慧(用智慧:或作的智者)曾说:‘我要差遣先知和使徒到他们那里去,有的他们要杀害,有的他们要逼迫,’
【本会注释】
上帝用智慧。见对太23:34的注释。根据林前1:24,30节,耶稣他自己是“上帝的智慧”成为肉身,但耶稣这里是否是在指他自己还存在疑问。他的意思更有可能是,“上帝用智慧”。现在已知的书籍里面还没有用这个表达来作为书名的。
路11:50 使创世以来所流众先知血的罪都要问在这世代的人身上,
【本会注释】
众先知。关于第50,51节见对太23:35,36的注释。
创世。见太13:35;25:34;启13:8。
这世代。见对太12:39;23:36;24:34的注释。
路11:51 就是从亚伯的血起,直到被杀在坛和殿中间撒迦利亚的血为止。我实在告诉你们,这都要问在这世代的人身上。
路11:52 你们律法师有祸了!因为你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自己不进去,正要进去的人你们也阻挡他们。”
【本会注释】
知识的钥匙。比较对太23:13的注释。“知识的钥匙”是打开知识之门的钥匙(关键),像这里的上下文以及太23:13节中所显明的,这里所说的知识就是救赎的知识。关于“钥匙”这个词一个类似的用法见对太16:19的注释。
路11:53 耶稣从那里出来,文士和法利赛人就极力的催逼他,引动他多说话,
【本会注释】
耶稣从那里出来。原文的证据(参本册注释原文第146页)显示这里应当作“耶稣从那里出来”。
文士和法利赛人。关于文士和法利赛人见本册注释原文第51,52页。关于他们先前阻碍耶稣工作的努力见对太4:12;可2:24;路6:6,7,11等的注释。
路11:54 私下窥听,要拿他的话柄。
【本会注释】
私下窥听,要拿他的话柄。两年以来,在加利利和犹太,耶稣无论往哪里去,从公会来的探子都不停地尾随着他的脚踪(《历》第二十一章;见对第53节的注释)。现在他们比以往更活跃了。但是探子们即便在最低的程度上也没有听到什么能拿来反对耶稣的,除了那些凭空捏造歪曲和误传误表的(见对太26:59-63的注释)。
提要:1 基督教导他的门徒在宣扬他的教训时要防止假冒为善惧怕: 13 用财主建造更大仓房的比喻警告众人不要贪心。22 我们一定不能过于关注地上的事情,31 要寻求上帝的国,33 要施舍,36 预备好,随时等候我们的主来叩门。41 基督的管家要留心照顾所交付他们的,49 并盼望逼迫。54 人们必须留意这一恩典的时期,58 因为还没有和好就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