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第13天(约6-10)-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4次)

第13天(约6-10)

约翰福音6章

给五千人吃饱

6:1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  

6:2  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  

6:3  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  

6:4  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  

6:5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  

6:6  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  

6:7  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  

6:8  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    

6:9  “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 ,还算什么呢?”  

6:10  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  

6:11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6:12  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  

6:13  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6:14  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6:15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稣履海

6:16  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  

6:17  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  

6:18  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  

6:19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  

6:20  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  

6:21  门徒就喜欢接他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当为永生的食物劳力

6:22  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  

6:23  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 

6:24  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  

6:25  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  

6:26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6:27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 神所印证的。”  

6:28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 神的工呢?”  

6:29  耶稣回答说:“信 神所差来的,这就是做 神的工。”  

6:30  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  

6:31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  

6:32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  

6:33  因为 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  

耶稣为生命的粮

6:34  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  

6: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6:36  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  

6:37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6:38  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  

6:39  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  

6:40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犹太人议论主

6:41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说:  

6:42  “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6:4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  

6:44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6:45  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 神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  

6:46  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 神来的,他看见过父。  

6:47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

6:48  我就是生命的粮。  

6:49  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6:50  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  

6:51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6:52  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  

6:53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6: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6:55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6: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6:57  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6:58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像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6:59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主的话是灵是生命

6:60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6: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吗(注:“厌弃”原文作“跌倒”)?  

6:62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  

6: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6:64  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  

6:65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  

彼得认耶稣为上帝的圣者

6:66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6: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  

6: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6:69  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 神的圣者。”  

6:70  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  

6:71  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约翰福音7章

7:1  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7:2  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  

7:3  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  

7:4  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  

7:5  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7:6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7:7  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  

7:8  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  

7:9  耶稣说了这话,仍旧住在加利利。  

众人为耶稣纷纷议论

7:10  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  

7:11  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哪里?”  

7:12  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  

7:13  只是没有人明明地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  

不可按外貌定是非

7:14  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  

7:15  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7:16  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7:17  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 神,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7:18  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惟有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这人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  

7:19  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  

7:20  众人回答说:“你是被鬼附着了!谁想要杀你?”  

7:21  耶稣说:“我做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  

7:22  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  

7:23  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   

7:24  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  

7:25  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  

7:26  你看他还明明地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  

7:27  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  

7:28  那时,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大声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

7:29  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  

7:30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7:31  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打发差役捉拿耶稣

7:32  法利赛人听见众人为耶稣这样纷纷议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打发差役去捉拿他。  

7:33  于是耶稣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7:34  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7:35  犹太人就彼此对问说:“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难道他要往散住希腊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希腊人吗?  

7:36  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渴者当来就耶稣

7:37  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7:38  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7:39  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  

7:40  众人听见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  

7:41  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  

7:42  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  

7:43  于是众人因着耶稣起了纷争。  

7:44  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无人下手。

没有人像耶稣说话

7:45  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  

7:46  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像他这样说话的。”  

7:47  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  

7:48  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  

7:49  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  

7:50  内中有尼哥德慕,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    

7:51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做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  

7:52  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

约翰福音8章

拿淫妇来问难主

8:1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

8:2  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  

8:3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8:4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8:5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8:6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8:7  他们还是不住地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8:8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8:9  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地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不要再犯罪

8:10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8:11  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主是世界的光

8:12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8:13  法利赛人对他说:“你是为自己作见证,你的见证不真。”  

8:14  耶稣说:“我虽然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还是真的。因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们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8:15  你们是以外貌(注:原文作“凭肉身”)判断人,我却不判断人。  

8:16  就是判断人,我的判断也是真的,因为不是我独自在这里,还有差我来的父与我同在。  

8:17  你们的律法上也记着说:‘两个人的见证是真的。’  

8:18  我是为自己作见证,还有差我来的父也是为我作见证。”  

8:19  他们就问他说:“你的父在哪里?”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我的父;若是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  

8:20  这些话是耶稣在殿里的库房教训人时所说的,也没有人拿他,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不信主的必死在罪是里

8:21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要去了,你们要找我,并且你们要死在罪中;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8:22  犹太人说:“他说‘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难道他要自尽吗?”  

8:2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  

8:24  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  

8:25  他们就问他说:“你是谁?”耶稣对他们说:“就是我从起初所告诉你们的。  

8:26  我有许多事讲论你们,判断你们;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我在他那里所听见的,我就传给世人。”  

8:27  他们不明白耶稣是指着父说的。  

8:28  所以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并且知道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做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

8:29  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做他所喜悦的事。”  

8:30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信他。  

真理叫人得以自由

8:31  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  

8:32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8:33  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以自由’呢?”  

8:34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  

8:35  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鶪。   

8:36  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8:37  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你们却想要杀我,因为你们心里容不下我的道。  

8:38  我所说的,是在我父那里看见的;你们所行的,是在你们的父那里听见的。”  

谁为亚伯拉罕的真子孙

8:39  他们说:“我们的父就是亚伯拉罕。”耶稣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8:40  我将在 神那里所听见的真理告诉了你们,现在你们却想要杀我!这不是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8:41  你们是行你们父所行的事。”他们说:“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 神。”  

8:42  耶稣说:“倘若 神是你们的父,你们就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神,也是从 神而来,并不是由着自己来,乃是他差我来。  

8:43  你们为什么不明白我的话呢?无非是因你们不能听我的道。  

8:44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  

出于上帝的人必听上帝的话

8:45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

8:46  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我既然将真理告诉你们,为什么不信我呢?  

8:47  出于 神的,必听 神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于 神。”  

耶稣言己在亚伯拉罕之先

8:48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说你是撒马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着的,这话岂不正对吗?”  

8:49  耶稣说:“我不是鬼附着的,我尊敬我的父,你们倒轻慢我。  

8:50  我不求自己的荣耀,有一位为我求荣耀、定是非的。  

8:51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远不见死。”  

8:52  犹太人对他说:“现在我们知道你是鬼附着的。亚伯拉罕死了,众先知也死了,你还说‘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远不尝死味’。  

8:53  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还大吗?他死了,众先知也死了!你将自己当作什么人呢?”  

8:54  耶稣回答说:“我若荣耀自己,我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荣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们所说是你们的 神。  

8:55  你们未曾认识他,我却认识他。我若说不认识他,我就是说谎的,像你们一样;但我认识他,也遵守他的道。  

8:56  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  

8:57  犹太人说:“你还没有五十岁,岂见过亚伯拉罕呢?”  

8:58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8:59  于是他们拿石头要打他,耶稣却躲藏,从殿里出去了。

约翰福音9章

医好生来瞎眼的

9:1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  

9:2  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9:3  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 神的作为来。  

9:4  趁着白日,我们必须做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  

9:5  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9:6  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9:7  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西罗亚”翻出来,就是“ 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  

9:8  他的邻舍和那素常见他是讨饭的,就说:“这不是那从前坐着讨饭的人吗?”  

9:9  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像他。”他自己说:“是我。”  

9:10  他们对他说:“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

9:11  他回答说:“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对我说‘你往西罗亚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见了。”  

9:12  他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  

法利赛人盘问医好的瞎子

9:13  他们把从前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

9:14  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

9:15  法利赛人也问他是怎么得看见的。瞎子对他们说:“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见了。”  

9:16  法利赛人中有的说:“这个人不是从 神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他们就起了纷争。  

9:17  他们又对瞎子说:“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他说:“是个先知。”

9:18  犹太人不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能看见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来,  

9:19  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  

9:20  他父母回答说:“他是我们的儿子,生来就瞎眼,这是我们知道的。  

9:21  至于他如今怎么能看见,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他自己必能说。”  

9:22  他父母说这话,是怕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  

9:23  因此他父母说:“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  

9:24  所以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从前瞎眼的人来,对他说:“你该将荣耀归给 神,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  

9:25  他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9:26  他们就问他说:“他向你做什么?是怎么开了你的眼睛呢?”  

9:27  他回答说:“我方才告诉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要听呢?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吗?”  

9:28  他们就骂他说:“你是他的门徒,我们是摩西的门徒!   

9:29  神对摩西说话,是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  

9:30  那人回答说:“他开了我的眼睛,你们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这真是奇怪!  

9:31  我们知道 神不听罪人,惟有敬奉 神、遵行他旨意的, 神才听他。  

9:32  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  

9:33  这人若不是从 神来的,什么也不能做。”  

9:34  他们回答说:“你全然生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吗?”于是把他赶出去了。  

耶稣收留被逐的瞎子

9:35  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后来遇见他,就说:“你信 神的儿子吗?”  

9:36  他回答说:“主啊,谁是 神的儿子,叫我信他呢?”  

9:37  耶稣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9:38  他说:“主啊,我信!”就拜耶稣。  

9:39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9:40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9:41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约翰福音10章

羊圈的比喻

10:1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  

10:2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10:3  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  

10:4  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 

10:5  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  

10:6  耶稣将这比喻告诉他们,但他们不明白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主是羊的门

10:7  所以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  

10:8  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  

10:9  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  

主是好牧人

10:10  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注: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10:11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10:12  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  

10:13  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  

10:14  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  

10:15  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10:16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10:17  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  

10:18  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10:19  犹太人为这些话又起了纷争。  

10:20  内中有好些人说:“他是被鬼附着,而且疯了,为什么听他呢?”  

10:21  又有人说:“这不是鬼附之人所说的话,鬼岂能叫瞎子的眼睛开了呢?”  

主与父原为一

10:22  在耶路撒冷有修殿节,是冬天的时候。  

10:23  耶稣在殿里所罗门的廊下行走。  

10:24  犹太人围着他说:“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诉我们。”  

10:25  耶稣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你们,你们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为我作见证;  

10:26  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  

10:27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10:28  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10:29  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10:30  我与父原为一。”  

10:31  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  

10:32  耶稣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哪一件拿石头打我呢?”  

10:33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 神。”  

10:34  耶稣说:“你们的律法上岂不是写着‘我曾说你们是神’吗?  

10:35  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 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  

10:36  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 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  

10:37  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  

10:38  我若行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  

10:39  他们又要拿他,他却逃出他们的手走了。  

10:40  耶稣又往约旦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里。  

10:41  有许多人来到他那里,他们说:“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  

10:42  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

提要:1 基督用五饼二鱼给五千人吃饱。15 因此百姓要立他作王。16 但他独自退去了,并在海面上走到他门徒那里去:26 责备那些蜂拥跟随他的百姓,并一切随从血气的听众:32 声称对于信的人他就是生命的粮。66 许多门徒离他而去。68 彼得信他。70 犹大是个魔鬼。


耶稣使五千人吃饱

约6:1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

【本会注释】

这事以后。[使五千人吃饱,约6:1-14=太14:13-21=可6:30-44=路9:10-17. 主要注释:马可福音和约翰福音。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第208-213页。]这种表达在第四卷福音中通常代表从前面叙述之事到现在已经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它的意思不是指当前要介绍之事就一定紧接着前面的事发生(参见约5:1;7:1;关于一个类似短语──“这事以后”的单数形式──的重要性,见约2:12节注释)。如果5:1节中的节期是逾越节(见第193,247页;见约5:1节注释),那么第6章的事就发生在第5章所记的事之后将近一年。实际上约翰将耶稣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整个时期都掠过了。根据本部注释采用的纪年系统,第6章开始于公元30年的逾越节(见第4节)。

本章是约翰对耶稣在加利利传道期间发生之事唯一的记载(见第197,198页)。可能会有人问,约翰为什么要选择那看似与耶稣生活不相关的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来组成他的叙述呢?应该注意到,耶稣传道过程中总共经历了四个逾越节,这是唯一没有在耶路撒冷庆祝的一次。实际上,约翰非常注意记录这些节期并记载耶稣参加其他三次逾越节(见约2:13;5:1;12:1,12)。也许,约翰是想至少部分地记述第6章,来标明这次的逾越节并解释为什么耶稣没有上耶路撒冷去。更重要的是,第6章的事解释了为什么加利利的人民,先前那样热切地跟从耶稣(见可1:44,45;3:7-12;约4:45节注释),而现在又反对他(见66节注释),像去年耶路撒冷的领袖反对他一样(见约5:1节注释)。就像一件事导致他在犹太地的传道宣告结束一样,第6章的事也标志着他在加利利公开传道的结束(见太15:21节注释)。

约翰福音着重强调了耶稣作为弥赛亚的证据(见第892页)以及犹太人对这证据的信与不信(见约1:12节注释)。相应地,约翰记载了国家转离基督并最终拒绝他的主要步骤。这个目的使第6章的选材显得完全合理。或许,约翰觉得其他三卷对观福音已经足够详细地涵盖了加利利传道期间的细节。

渡过加利利海。即,从迦百农到加利利湖北端的伯赛大-朱利亚斯附近(见路9:10;参见可6:33节注释)。在第5章叙述结束的时候耶稣仍旧在犹太地。现在书上说他要渡过“提比哩亚海”,这暗示着在第5章、第6章所记之事的间隙他曾回到过加利利。关于他旅行的状况和目的见可6:30节注释。

提比哩亚。约翰是唯一一位将加利利湖称作提比哩亚海的圣经作者(另见约21:1)。这也反映出约翰福音的写作年代的确比其他三卷晚了数十年,因为提比哩亚这个名字是在后来才用于指加利利湖的。希律-安提帕在耶稣的日子建造提比哩亚城,那时加利利湖提比哩亚这个名字还不为人所知。


约6:2 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

【本会注释】

跟随。或者根据希腊文动词的时态,作“正跟从着”,即,一直跟从。显然,这是指在加利利的城镇乡村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游历,教训,医病之后耶稣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见第1节注释)。

看见。直译是“他们正看见”。因为百姓一直跟着耶稣所以他们不断看见他所行的神迹。

神迹。关于神迹的评论见第208-213页。


约6:3 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

【本会注释】

上了山。希腊文短语,“进入山中”,可能是特指伯赛大附近岸边的山峦丘陵。英文RSV版的翻译“上了山”也是可能的。其他三卷对观福音与此平行的记载都说这是一片“野地”,即,荒无人烟之地(太14:13;可6:32;路9:12)。这里耶稣希望和他的门徒在走遍加利利传道回来之后能够独处一段时间(可6:31)。


约6:4 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

【本会注释】

逾越节。见第1节注释。

犹太人的。这句解释性的短语对犹太人来说不是必须的,这也表明本卷福音书主要是为外邦人写的。


约6:5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

【本会注释】

来。直译是“正在前来”。希腊文中动词的形式暗示耶稣向腓力提出这个问题时百姓正在聚集。其他三卷对观福音描述这件神迹,都说门徒们在天将黑的时候来问耶稣同样的问题。一个合理的结论是,耶稣在百姓开始聚集的时候提出了食物的问题,数小时过去了,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腓力和其他门徒又回到耶稣那里,建议他不要管百姓吃饭的问题,将他们遣散。

腓力。福音书的作者中只有约翰特别提到腓力与这件神迹有关系。腓力是伯赛大人(见约1:44),所以很自然地耶稣问他从哪并怎样获得食物。见6,8节注释。

从哪里。希腊文pothen,“从哪里”?或者不从地理的角度,而是从逻辑的角度理解,“怎样”?腓力的回答显明他知道耶稣的话是什么意思,不是从哪个地方去买,而是怎样去获得食物,他们如何去给这么一大群人吃饱呢。


约6:6 (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

【本会注释】

要试验腓力。耶稣让腓力去找吃的,并不仅仅因为他是当地人(见第5节注释),找到食物的可能性大一些,而是另有深意。主的问题是要试验腓力的信心。给数千人吃饭,门徒面对这个难题悲观的回答使得耶稣的神迹给人留下了更深刻的印象。先让腓力自己估计一下当时的情况,之后再行神迹,这样给他的印象就比不让他意识到问题的艰巨性便轻易解决要大的多。

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这些话反映出耶稣在面对那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时镇定的心态。这种自信源于他对父能力的信任,他相信父会满足这些他将要为之祈求之人的需要。这种信心也是父与子之间完全沟通的结果(见可3:13节注释)。父的能力通过他成为肉身的儿子流向世人,在这个通路上没有一点罪或寻求自我成为障碍。只有这样,耶稣才能在世人中间工作,他有充足的保证可以应对任何问题,也可以满足任何人到他面前来所求所要的。


约6:7 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

【本会注释】

二十两银子。见可6:37节注释。


约6:8 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

【本会注释】

安得烈。在腓力的事上(第5节),只有约翰对安得烈的参与做了记录。这些关于个别人的记录,在其他与此神迹相关的地方没有提到过,证明了门徒约翰是这件事的亲身经历者。

安得烈和腓力一样也来自伯赛大附近的乡镇。在约12:20-22节中,约翰记载说,腓力跑去找安得烈,可能是要他帮忙将希腊人求见的事呈报给耶稣。在当前这件事中,腓力可能找安得烈帮忙解决耶稣向他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当安得烈知道了耶稣向他朋友腓力提出的问题后,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约6:9 “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

【本会注释】

一个孩童。希腊文paidarion,直译是“一个小孩”。然而,本词不一定就严格限制于这种意义,它也许指一个将近成年的小伙子,就像在七十士译本中,约瑟至少已经17岁了(见创37:2),经上还用本词──“童子”──称呼他(创37:30);还有,伪经中的多比雅,年龄都可以结婚了,也是用这个词来代指的(多比雅传6:2)。安得烈是伯赛大人或许认识那个男孩,这也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建议从他那里得些吃的了。

大麦饼。见可6:38节注释。人们看大麦是一种粗劣的食物。斐罗说大麦只适于“无理智的牲畜和境况悲惨的人”(De Specialibus Legibus iii. 57; Loeb. 卷七第511页)。类似地,一部犹太古代注释也说“扁豆是人的食物,而大麦是动物的饲料”(米大示拉巴,关于路得记2:9节,第58页)。耶稣给人们上了关于朴实的一课(见可6:42节注释)。

两条鱼。希腊文词语opsaria,它是opson,“精制的食物”,“美味”的缩小版。比如说,小的炸鱼或腌鱼特别作为一种调味品,opsarion就特指这些东西。这里的意思从其他对观福音平行的记载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词在别处用的是ichthus,“鱼”。大麦饼是主食,这些鱼当作佐餐(调味品)。一份公元1世纪末的埃及蒲纸可以对这里略加说明,其上的内容是为一次宴会准备食物,“‘为吉米拉的生日宴会送一些调味品[ōpsaria]……并一阿塔巴[很大的数量]小麦饼’”(Papyrus Fayyum 11931,引自J. H.墨尔顿和乔治-米利干,希腊约言的词典,第470页)。见约21:9节注释。

还算什么呢。耶稣认为用这么一点食物便可以给数千人吃饱,安得烈在回问他时的语气似乎几近嘲笑了。五个饼,和几条小鱼,怎么可以想象应付当前的情况呢。然而,耶稣用安得烈那无用的话说明上帝使不可能成为可能的权能。


约6:10 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

【本会注释】

叫众人坐下。希腊文中在这里用anthropoi表示“众人”,这里用的是“众人”普遍的意义,即,“百姓”,“民众”,显然包含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我们不应该认为只有男人坐下而女人和小孩都站着。

众人就坐下。这里和上一节相反,希腊文中用以表示“众人”的词是andres,用的是它的特殊的意义,即,男人。事实上大家都坐下了,但根据东方的习俗,只有男性被数算人数(见太14:21)。当时在场的群众大概有一万左右。关于众人就座的安排见可6:39,40节注释。

在给大家提供食物前,耶稣特别指示门徒令众人先坐下强调了秩序的重要性。毫无疑问,门徒不可能在众人乱纷纷的状态下将食物公平合适地分给他们;但如果百姓按行就列有次序地坐在草地上,那么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所需的食物。


约6:11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本会注释】

祝谢了。其他三卷福音书论到此事都记述说耶稣祝福那饼,但约翰又加上耶稣还为这他知道必能成就的神迹向他的父发出感谢。约翰的记述暗示着耶稣所行神迹能力的源泉(见《历》第十四章)。当耶稣取了“奴仆的形像”(腓2:7)时,他就将自己作为上帝三一真神第二位格的权能遮掩了。他宣称,“子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约5:19;见第30节)。现在他完全靠赖他父的能力(见《历》第三十五、五十八章),甚至在行神迹时也献上感谢将这种靠赖显示出来。“救主在他披覆的人性中无疑要倚赖上帝;他知道他父的能力足以成就万事……基督求父祝福那食物,事就这样成了”(怀爱伦《评预》1898年3月29日)。关于耶稣行神迹所用的手段见《历》第十四章。

所要的。即,“希望的”。这个希腊文动词的形式似乎暗示着百姓不断地向门徒要求食物直到他们完全满足了。其他三卷对观福音记载说,“他们都吃,并且吃饱了”(太14:20;可6:42;参见路9:17)。在场的百姓不仅是自己吃饱了,而且尽可能多的得到了他们想要的食物。


约6:12 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

【本会注释】

收拾起来。其他三卷对观福音都记载说,百姓吃饱后,还有十二篮子的食物收拾起来,但只有约翰记录了耶稣特别指示将零碎的食物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耶稣无限量地供应了百姓的需要;他们得到的比他们想要的更多。但现在,为避免任何人将慷慨的神迹供应当作允许浪费的通行证,主认真教导人们享受神恩也要注意节约。


约6:13 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本会注释】

篮子。见可6:43节注释。


约6:14 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本会注释】

众人。希腊文anthropoi;见第10节注释。

神迹。见第208页。

说。直译是“他们不停地说”,即,人们不停地重复这样的话直到传遍了整个人群。

要到世间来的先知。福音书作者中只有约翰记载了百姓因那神迹而产生了这样的印象(见太14:22节注释)。

加利利的普通百姓如此迅速地愿意接受耶稣作为弥赛亚显示出人们对救赎主的期待和当时耶稣巨大的声望。他已显出自己是众人的领袖;人们知道他能治好任何可能在战斗中负伤的人;现在百姓又看到耶稣可以满足一支军队的食物供应!无疑,这样一位领袖在对罗马侵略者的战争中会使他们无往不胜。他一定就是弥赛亚!

犹太人非常清楚,真实的预言恩赐已经好几百年没有显在他们中间了。那就无怪乎他们将这种预言恩赐的复兴和弥赛亚的到来联系起来(关于公元前2世纪的这种期待见马加比前传4:46;14:41;参见约1:21)。公元一世纪百年之中,过度热心的犹太人们一次又一次地被那些冒充“先知”并许诺将他们从罗马统治下解放出来的人所欺骗,当时预想弥赛亚到来的观念非常普遍。约瑟夫(Antiquities xx. 5. 1;8. 6)记载了两个这样“先知”的败亡,杜达和一个埃及人(参见徒5:36;21:38)。耶稣警告他的门徒要防备假“基督”或假弥赛亚的到来(太24:4,5)。


约6:15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本会注释】

强逼他。[耶稣在海面上行走,约6:15-24=太14:22-36=可6:45-56.主要论述: 马太福音。]希腊文harpazō,“强迫(急速地抓住)”,这可能是英文单词“哈皮(harpy)──一个虚构的摄取掠物的神话形象──的来源。这个词形象地描绘了那群耶稣刚刚使之吃饱的百姓的意图,他们现在坚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耶稣在主张王权上的谨慎只能增加百姓立他作王的热切渴望,民众很快达成共识,必须迅速将他抓住,马上宣布他是以色列的王。他们认为,只要耶稣被宣布为王,他就会维护自己的王权。当时逾越节已经迫近,他们打算使他立在聚集到耶路撒冷的百姓面前。

考虑到后来门徒对迅速建立属世国度的热望(见可10:35-40;参见路24:19-21),我们也不难总结出现在正是他们鼓励百姓强迫耶稣主张他的王权的(见《历》第四十章)。见64,65节注释。

王。见第14节注释。

退。希腊文词语anachōreō,“撤退”,“再次退去”。这暗示着,耶稣从他和门徒暂时休息的山上下来,在海边遇见了众人。因此,现在他可能返回到山上做进一步的默想。一卷重要的希腊早期手稿这里作,pheugō,“逃走”。一些古代的版本用的也是这个词。无论用的是哪个词,耶稣显然意识到,一场危机迫在眉睫,因此他就静静地退去了。

山。见第3节注释。

独自。耶稣在群众到来之前带着他的门徒退往山上休息默想这一事实表明门徒们还没有明白他拒绝作王的心意(见太14:22节注释)。这一天,就是耶稣和他的门徒在加利利旅行后开始休息的一天,成为了耶稣传道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他被人误解并被彻底孤立了。见太14:23节注释。

耶稣又一次战胜了撒但在旷野中对他的同一个试探──为了属世的荣耀而背叛他国度的属灵性质。他再次向愚钝的跟从者显明,他的国“不属这世界”(约18:36),那是一个恩典的国(太5:3,10;13:18-52),是一个信的人藉着重生的经验才能进入的属灵的国度(约3:3)。只有在“号筒末次吹响的时候”,这恩典的国才能转变为荣耀的国(林前15:51-57;见太4:17;5:2节注释)。


耶稣在海面上行走

约6:16 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

【本会注释】

晚上。见太14:23节注释。

门徒下海边去。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记述是,耶稣先让门徒离开,再遣散众人,之后独自上了山去。而约翰福音的陈述则是,耶稣先退往山上,当天快黑的时候,门徒出发过海。这个表面上的矛盾其实很好理解,虽然耶稣指示门徒离开,但实际上他们等了一段时间,直到傍晚才出发过海(见《历》第四十章)。


约6:17 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

【本会注释】

要过。直译是“准备要过”海,即,他们开始过海。

迦百农。马可记述说耶稣让他的门徒乘船往伯赛大去,伯赛大基本上就在加利利湖的最北端(见可6:45;见太14:22节注释)。马可和马太两人都声明,门徒们最终上岸后就到了伯赛大西南8公里处的革尼撒勒(可6:53;太14:34)。而约翰则说,门徒们的船是开向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中心迦百农的,迦百农在加利利湖西北的岸边,坐落在伯赛大和革尼撒勒之间。他们最终在革尼撒勒上岸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船被风暴吹离了正确的航线。


约6:18 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

【本会注释】

大作。直译是“被唤醒”,“被激起”。加利利湖因为周围高地的冷空气通过峡谷冲向水面经常会有突然的、猛烈的风暴。这些风暴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这些风暴的强度非常大,据说即使是现在,除非水面极其平静,否则那些较小的渔船通常都会离岸很近。门徒从伯赛大东边出发往迦百农去,正常情况下他们的航线绝不会离岸太远。但是马太却说他们此时“在海中”(太14:24),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这里作,“他们离岸很多里(stadia)远”。不论原文是否如此,但很明显,他们因为风暴而偏离了目的地,漂向了更靠南的革尼撒勒。因此他们被风吹的“离岸很远。”见太8:24;14:24节注释。


约6:19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

【本会注释】

十里多。希腊文词语stadioi(见第50页)。门徒在湖上行了大约十来里路,如果他们没有偏离正确的航线,早就到了迦百农。

看见。希腊文词语theōreō,“注意到”,“觉察到”。无论是希腊文还是英文,这里用的都是现在时态,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耶稣这种不可思议的显现方式。

在海面上。希腊文短语epi tēs thalassēs。这个短语还出现在约21:1节中,那里它指耶稣沿着海边行走。结果就有争论说,约翰这里所记述的并不一定是个神迹:门徒离岸很近,他们看见的耶稣可能是在沿着海边行走。约翰福音,甚至马可福音,也许都可以这样解释,但马太福音关于彼得在水面上行走的记述就清楚地表明了耶稣确实是在海面上行走的。

从门徒们的反应来看,这个神迹证明了耶稣的神性(见太14:33)。约伯论到上帝说他“独自……步行在海浪之上”(伯9:8)。一部古代的犹太人注释引用诗86:8节并提问说,“为什么说,‘主啊,诸神之中没有可比你的’?……因为没有一个能行你的作为。比如说,一个人能在陆地上给自己开出一条路来,但他在海上却不能,但上帝却能在海心为自己开出一条路来”(米大示拉巴,关于出16:4节注释,第306页)。


约6:20 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

【本会注释】

是我。希腊文egō eimi,“我是”。在七十士译本中,希伯来文短语'ani hu',“我[是]他”,耶和华用此声明他是上帝(见申32:39;赛43:10;46:4),经常翻译成egō eimi,“我是”。约翰的记载显明,耶稣在他生命的一些重要时刻曾反复使用这个短语。他主张自己神圣的先在性,宣称,“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当他预言自己被出卖时他告诉门徒,“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约13:19);在客西马尼园遇见犹大和兵丁,他们要找拿撒勒人耶稣,他再次宣称,“我就是”(约18:5)。之后约翰还加上一句话,“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第6节)。然而,“我是”这两个简单的字在许多处上下文中是不具有这样重要意义的(比如,约6:35;8:12),只有在一些单独使用代表耶稣本人的关键时刻它才拥有与旧约中类似的意义,即,宣称他的神性。8:58;13:19;18:5三节中就是这种情况。但这里上下文表达的似乎不是这种意思,尽管门徒说,“你真是上帝的儿子”(太14:33)暗示着耶稣的话egō eimi,“是我”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关于他是哪个人的回答。


约6:21 门徒就喜欢接他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本会注释】

喜欢。希腊文词语thelō,“愿意”,“渴望”。这个形式的动词用在这里可以翻译为“他们开始渴望”。这个动词强调了门徒们态度的变化。之前他们恐惧害怕,现在他们不仅愿意接受他,更加渴望他的同在。

立时到了……地方。这里可以解释成另一个神迹──耶稣一上船他们就到了岸边。或者,约翰表达的意思是,风暴在耶稣显现的时候将船吹到湖的西岸。马太和马可对于这里──耶稣上船之后的航行──没有什么特别的记载也可以证明上面的说法。马太记述说门徒看见耶稣的时候他们正“在海中[直译为:在海中心]”(太14:24),这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是在地理意义上的湖中心,而是说,他们四围被水环绕。见第17节注释。


耶稣是生命的粮

约6:22 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

【本会注释】

站……的众人。毫无疑问,那五千人中的大部分都已经在头天晚上回他们附近的家里去了,但显然有些比他们更热心的人整夜留在了海边。还有那些头天吃饱的人或许现在重新回来,想要再得那神迹的好处。见第24节注释。

在海那边。这是指加利利湖的东岸,就是上一节所说耶稣和门徒上岸的对面(第21节)。

知道。“认识到”;即,第二天早上,留在加利利湖东岸的百姓意识到前一天所发生之事的重要性,耶稣的门徒上了仅有的一条船,而他却没有和他们一起走。

只有一只。原文中是否有“除了门徒上的那只船”这句话还存在分歧(参见第146页)。因为一些很重要的古代版本都没有这句话,还因为这句话似乎是在解释前面一种模棱两可的段落,所以有些现代的翻译者认为原文中并不存在这句话,因此在他们翻译的版本中将其删去了。这句是否是约翰的原话对叙事的主体没有任何影响。


约6:23 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

【本会注释】

然而。这里解释了百姓在发生神迹的第二天清晨用以渡海的船只的来源(见第24节),而“第二日”(第22节)则显示了他们过海的时间。这里不能理解为,耶稣头一天没有和门徒共同离开,而后又在提比哩亚找到船只过海。

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见第1节注释。这些船只可能是夜间在湖上捕鱼的(见约21:3),被风暴吹向了岸边。

……后。“主祝谢后”这个短语指的是前一天百姓吃饼的时候,而不是现在船从提比哩亚来的时候。

祝谢。约翰这里特别提到百姓是在“主祝谢后”才吃的,这是在强调耶稣使五千人吃饱的神迹是他祷告的直接结果,是父通过他彰显的神迹。见第11节注释。


约6:24 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

【本会注释】

众人……就上了船。直译是“他们也上了船”,即,上了那天早晨从提比哩亚来的船。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渔船,因此能过海的人只是前一天广大群众中的一小部分。

迦百农。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中心,也是人们最容易找到耶稣的地方。见第17节注释。

找耶稣。见第26节注释。


约6:25 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

【本会注释】

找着了。[关于生命之粮的教训;在加利利被拒,约6:25至7:1节。见“加利利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第59节显示那些渡海过来的人是在迦百农一个会堂里找到耶稣的。

海那边。这里和第22节正相反,这里指的是加利利湖的西岸。这几个字在前面的章节中使用过,只不过那时指的是湖东岸。

拉比。见太23:7节注释。他们称耶稣拉比说明他们不明白他和他的工作。


约6:26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你们找我。耶稣没有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出他们寻找他的动机。他将他们物质主义的动机暴露出来不仅适用于他们身体肚腹的满足,还指他们期待耶稣宣布自己是军事的征服者和政治上的雄主。

神迹。见第208页。


约6:27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上帝所印证的。”

【本会注释】

不要……劳力。耶稣这里所责备的不是那为生计而必须的劳力。他所谴责的是为了生计而忽视灵魂的需求,只注重暂时的事,而忽略永恒的事。

食物。希腊文词语brōsis,指可以食用的东西,泛指食物。

永生。见第53,54节注释。

印证。印鉴在古代就像现在人的签名;它是个人证言或所有权的标记。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约3:33节中,本节中它的用法相同,表示父亲自证明,耶稣是他的儿子。耶稣靠父的权能行的所有神迹都是这样的见证;同时,就像保罗特别将印鉴和接受圣灵联系起来,而接受圣灵又通常伴随着洗礼(见弗1:13;4:30),那么我们说耶稣这里特别提到的印证是他受洗并接受圣灵时由天父而来的赞许(见太3:16,17)。


约6:28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做上帝的工呢?”

【本会注释】

我们当行什么。希腊文ti poiōmen?“我们当行什么?”这句话用的是现在时态,表明犹太人所询问的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任何一件相对独立的行为。从耶稣第29节的回答来看,犹太人在这一点上的问题是正确的。犹太人的问题默默地承认了他们已经意识到耶稣的话对他们普遍的宗教生活是一种控诉。

上帝的工。这句话还出现在耶48:10节中(七十士译本和这里一样,用的也是复数),指上帝所要求的工作。犹太人关于真宗教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行为,即,工作;所以很自然地,他们要询问自己当如何行才能使上帝喜悦。


约6:29 耶稣回答说:“信上帝所差来的,这就是做上帝的工。”

【本会注释】

上帝的工。耶稣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用他们自己的话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这样,他试着矫正犹太人错误的宗教观念,使他们明白怎样做才能真正使上帝喜悦。

信。原文的证据显示(参见第146页)这里的“信”应当是pisteuēte──表示一种持续相信的习惯,而不是pisteusēte──代表某一时刻个别相信的行为。前者在上下文中看起来更有意义。

这里耶稣的话提出了因信得救的基本真理。信(或,有信心;希腊文词语pisteuō可以有这两种翻译)是基督徒生活的基本行为;除非先有信,否则再没有什么事可以称为“上帝的工”──上帝所期待并能使他喜悦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凭借信心才能与上帝建立真正的关系(见来11:6)。保罗和西拉劝慰腓立比狱卒时也说了与主同样的话。那狱卒哭喊说,“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使徒回答他,“当信主耶稣”(徒16:30,31)。见约一3:23。


约6:30 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做什么事呢?

【本会注释】

神迹。希腊文词语sēmeion,它在第26节也译作“神迹”。见第208,209页。那些向主提问的人已经看见了五饼二鱼的神迹并且开始相信他就是弥赛亚,但由于耶稣没有满足他们想象中的对弥赛亚的期待,因此他们就失望了。现在耶稣开始深入探究他们内心的真实情况,不顾他们的失望而要求他们相信,他们就开始吵嚷要求另外一个神迹。他们发此要求的态度和一部古代注释对申18:19节的描述非常相似,“如果一个先知说预言并行神迹奇事,人们就听他;如果他不这样做,人们就不听他”(西弗申命记18,19,sec. 177 [108a],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一第727页)

我们…信你。希腊文pisteusōmen soi(信你)。这句话与耶稣在第29节中的劝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isteusēte eis hon,你们“信[他]”上帝所差来的。耶稣已经声明:他们当信任他;犹太人回答说,再行一个神迹好使他们信他,即,相信他所说的。他们没有认识到,救恩不仅仅简单地在于理智上的承认,更重要的是藉着信与基督连为一体。


约6:31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

【本会注释】

吗哪。见出16:15节注释。一部古代犹太人注释在传1:9节论到弥赛亚说,“先前的救赎者[摩西]使吗哪从天降下,……那后来的救赎者[弥赛亚]也要使吗哪从天降下”(米大示拉巴,第33页)。这段论述,从其现有的版本看,最多回溯到公元前4世纪;它反映的是犹太人早期的遗传,这遗传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这些在迦百农与耶稣辩论的犹太人的心中。因此,巴录书下(旧约旁经)29:8节说,“时间将到[当弥赛亚开始显现的时候],吗哪会再次从天降下,他们要在那些年吃它,因为他们在那时代要得以完全。”耶稣最近刚行神迹使他们吃饱,但他们却怀疑他弥赛亚的身份,宣称摩西行了更大的神迹,使食物“从天上”降下来给他们的祖宗吃。此外,显然他们还暗示,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就要重复行摩西所行过的神迹;在他们看来,耶稣没有使粮食从天上降下来,只是简单地使已有的饼和鱼增多了而已。他们思量,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那他至少能行摩西所行过的神迹。

他……赐下粮来给。这里引用的话在希伯来旧约和七十士译本中都没有找到具体准确的出处。它们可能是诗78:24节和尼9:15节松散地混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两段都清楚地说明,从天上赐吗哪的是上帝,而不是摩西。


约6:32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犹太人显然相信摩西有能力使吗哪从天上降下来(见第31节注释)。有些人认为,耶稣这里的回答是对这种观念的一种否定,同时也是对吗哪(“从天上来的粮”)确实从上帝而来之真理的一种声明。另有些人认为,耶稣这里没有回答摩西是否真从天上降下吗哪来,而是宣称,吗哪只是肉体所需的食物,并不是真正属灵意义上“从天上来的粮”,因此不是“从天上来的真粮”。其实耶稣的话包含这两方面的真理:是上帝,而不是摩西,赐下肉体养生的吗哪,并且从天上来的真粮是一种属灵的恩赐,而不是物质上的。

赐给。希腊文和英文这里用的都是现在时态,强调上帝的恩典时时刻刻都通过站在世人面前的基督耶稣赐给他们。


约6:33 因为上帝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

【本会注释】

降下来。希腊文中动词的形式暗示着这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这些话表明耶稣来到世间是一个永久性的事实。(对比参照第38,41节注释)。直到此时犹太人才认为耶稣是那赐粮食的人。但耶稣现在宣称自己就是那粮本身,而在希腊文中这句话既可以指那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又可以指基督。从犹太人在第34节中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明白耶稣所指“那从天上降下来的”就是那粮。此时犹太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去接受一种更深的属灵观念。

生命。希腊文词语zōē。见约1:4;8:51;10:10节注释。养生的食物促进身体的健康,同样,基督作为“上帝的粮……从天上降下来”,他是属灵生命的源泉。


约6:34 他们说:“主啊,常将这粮赐给我们!”

【本会注释】

常将这粮赐给我们。犹太人的这个要求表示他们还没有理解第33节的含义,即,耶稣自己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的粮。他们仍旧认为他只是那赐粮食的。先前那撒玛利亚妇人求水使她永远不渴并免去她来往打水的辛劳(约4:15),同样,犹太人现在所求的是持续不断地供给他们粮食。他们认为摩西曾用天粮供应以色列人四十年,如果耶稣真是弥赛亚,那他一定能行比这更大的神迹,永远供应他们食物(见第31,32节注释)。


约6:35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

【本会注释】

我就是生命的粮。现在耶稣明确宣布他就是自己所说那从天而来的粮。在当下的话中他三次重复这一涉及到自己的声明(第41,48,51节)。

到我这里来的。希腊文ho erchomenos,直译是“不断前来的人”。希腊文中的动词形式表示,这不是偶尔来到基督那里的行为,而是一生中持续不断的习惯。“到我这里来的”和“信我的”是平行的,因为只有凭借信心才能到基督那里去(见第29节注释)。来基督这里和信他都是“上帝的工”。

必定不饿。耶稣的话和伪经(耶稣的时代犹太人所熟悉的一部书,圣经旧约外典中的经书)中的一段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里论到智慧说,“那些吃我的仍旧会饿,那些喝我的仍旧会渴”(24:21)。


约6:36 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

约6:37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本会注释】

凡。希腊文词语pan,一个中性的形容词,理解范围极其广泛。耶稣在这里表明,他的能力和权柄,他的日常饮食,他的跟从者,他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父所赐给他的。“我凭着自己不能作什么”(约5:30;见11节注释)。这里不应被理解为,上帝特别拣选某些人,将救恩赐给他们,使他们必然能来到基督那里,因而得救(见第40节注释)。这里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其实是在表明耶稣和父的关系,无条件(绝对)的顺服,彻底的倚靠,全然的信赖,上帝所有对基督的旨意都必实现。

到我这里来的。本节的第二个从句特指第一个从句中所陈述的普遍真理。只有在上帝的爱里罪人才能得到恩典到耶稣这里来,并通过他,到父那里去。

我总不丢弃。这里所用的修辞方法是间接肯定法,即,用双重否定的方法来表示肯定。这里耶稣的意思是,他衷心地欢迎那些到他这里来的人。


约6:38 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

【本会注释】

我……下来。直译是“我下来”。希腊文中用的是完成时态,表示一件特别的行为,强调这件行为持续不断的效果。第33节指出,道成肉身是一件永恒的事实;本节从耶稣在世间出生这一特殊事件的角度看待问题,这一事件的结果以及他的使命和长久同在都是审视的内容。见第33,41节注释。

自己的意思。耶稣对天父完全的顺从是信他之人的保证,保证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发源于上帝那充满慈爱的心。有人以为,上帝恼恨世人并基督平息他父的愤怒是罪人得救之基础,然而基督这里的话清楚地揭示了这种观念的错谬。基督服侍的一生以及他为罪人牺牲受死都是他父慈爱的表现。


约6:39 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

【本会注释】

差我来者的。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这里并没有“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这句话。无论是否存在于原文中,本处所指的,毫无疑问,就是天父。

一个也不。希腊文词语pan(见第37节注释)。就像路9:62;约15:9,10;来6:4-6各节中所显明的那样,本节不应被理解为,一个人只要曾经接受了基督就注定无疑永远是属他的了。同样,本节所教导的也不是预定论,即,上帝从起初对一个人的选择就成为了此人将来或得救或灭亡的决定性因素(见40节注释)。此处所表达的是耶稣对天父完全的信赖。见约3:17-20节注释。

叫他复活。希腊文短语anastēsō auto。就像本章前面的部分,这里的宾语(他)也是中性的,不仅包括人,还包括一切父所赐给基督的事物。耶稣在第37节中宣称,凡父所赐给我的人(直译为:万物)必到我这里来;现在他又将这思想进一步扩展,声明,父对赐给他之人的旨意一直延伸到“末日”。耶稣在这里展望到“末期……就把国交与父上帝”的时候(林前15:24);展望到当宇宙间所有受造之物都宣称,“但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的时候。(启5:13)


约6:40 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本会注释】

我父的。耶稣这里重新声明了他在第37节中所说的话,即,父的意思是要拯救。现在他进一步明确了,不仅天父渴望罪人到基督这里来,基督自己的意思也是要在复活的时候使救赎计划成为完全。

一切……的人。希腊文词语pas,一个阳性的表示人的形容词,和第37,39节中的pan,“所有的[事]”相对。第37节先提出一个普遍的真理,然后再将其应用到那来基督这里的人身上;同样,第39节也是先提出一个普遍性的更具广泛意义的真理,然后第40节将其应用到所有看见耶稣并信他之人的身上。天父保证,他所赐给基督的,基督一个也不会丢弃,这也是在向我们保证,每个信子的人,每个基督说属他的人,基督最终都必使他们复活。

见子。这并不是说只有看见肉身基督的人才与复活有份。“见”这个词在这里表示属灵的眼光,就像“信”所表达的意思,用属灵的眼睛仰望基督。见约12:45节。

信。就像在第35节中一样,耶稣这里再次强调了相信他的重要性。对信心的强调清楚地显明,只有理智的承认是远远不够的;那些与义人复活有份的人是相信他的人,是将信心实际行出来的人。

永生。见约8:51;10:10节;约壹5:12节注释;参见《历》第四十一章。

我要叫他复活。和第39节相比,这句话中的宾语值得我们注意,“他”(希腊文词语auton)是阳性的,表示一个人,而第39节中的“他”是中性的(见该处注释)。考虑到基督最终必将宣称万事万物都属他这个事实,这里他所指的是义人从他们的坟墓里复活。

这句话中的代词“我”也很值得注意,意思是,“我,正是我,使他复活”。就像基督在上帝与人之间调停并将人从罪中救出来,同样的,在末日也是他使人复活。见约5:25-27。


约6:41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

【本会注释】

降下来的。希腊文短语ho katabas。这里所说的基督从天上降到地上来,是从他道成肉身的角度出发的(见约3:13;6:33,38节注释)。犹太人不认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所以他们一想到耶稣所说他是从天上来的就不禁怒火中烧。


约6:42 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本会注释】

约瑟的儿子。这一节似乎反映的是亚兰语,Yeshua` bar Yoseph,“约瑟的儿子耶稣”,耶稣的邻居们可能比较熟悉对他这样的一种称呼。对于他们来说,耶稣就是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这种观念使他们彻底排除了他的本源在天上的可能。

我是……降下来的。直译是“我下来”(见第38节注释)。


约6:43 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

【本会注释】

不要大家议论。值得注意的是,耶稣并没有试图解释他出生的奥秘和他神的世系,而是立即转向了犹太人对他话之误解后面所隐含的属灵问题。嘈杂的议论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亮光和真理。


约6:44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本会注释】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从本质上来说,救赎是上帝的工作,而不是人的。人必须从其自由的意志出发来到上帝这里,上帝爱的吸引是他们来到他面前的唯一原因。见耶31:3节注释。

我要叫他复活。见第40节注释。


约6:45 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上帝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

【本会注释】

先知。这些话从学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希伯来圣经中的先知书部分,它们在耶稣的日子已经被仔细解释过了(见路24:44;徒7:42;13:40;卷一第37页;参见伪经[译者按:外典]的前言)。

都要蒙上帝的教训。这里引自赛54:13节,但并没有完全按照传统的希伯来文本(英文KJV版所反映的)或七十士译本,那里的翻译是,“你的儿女都要受耶和华的教训”。本节中采用这句话可能是为了适应上下文的关系。

古代犹太人的译经者认为以赛亚书中的这段话是预言弥赛亚将要来临时上帝的工作。他们宣称:“上帝对亚伯拉罕说:你在今世要教导你的子孙,但在来世我要在我的荣耀中教导他们律法,你所有的子孙都要作耶和华的门徒”(来自于Tanchuma B,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四第919页)。如果这种说法在耶稣的时代很普遍,那么,耶稣所使用的这节经文对他的听众来说就含有一种有关弥赛亚(救世主)的暗示,这也显明了他在本节中的结论,凡学习父之教训的,就到他这里来。

父。直译是“从父而来的”。这表示,仅仅听和学关于父的知识是不能带人到基督这里来的,一个人必须听见从父而来的信息,这信息是上帝使人知道的在耶稣里关于救恩的知识。同样的表达还出现在约8:26,40节中,指耶稣所教训的话,而这教训是他从他父那里所领受的,还出现在约7:51节中,那里是一个人关于耶稣所作的见证。上帝通过耶稣向世界说话确实证明了他对世人的爱。这里的教训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真理,一个人单听上帝的话而不学习──即,不重视他所听到的──是不够的。


约6:46 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上帝来的,他看见过父。

【本会注释】

从上帝来的。直译是“从上帝身边”,“从上帝旁边”。基督就是上帝,他从父的身边来到这个世界上。见约7:29;16:27;17:8;见约1:1;3:13节注释。


约6:47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信的人。即,有信心的人。

有永生。基督徒通过在基督里的信心得以分享上帝的生命。只要他现在有信心,现在他就接受了那永恒的生命(见约8:51;10:10节;约壹5:12节注释;参见《历》第四十一章)。


约6:48 我就是生命的粮。

【本会注释】

我就是。见第35节注释。


约6:49 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本会注释】

还是死了。犹太人自豪地宣称摩西从天上降吗哪给他们的祖宗吃(见第30,31节),并且他们还向耶稣挑衅说,行一个比这更大的神迹来证明你弥赛亚的身份。他没有用神迹来迎合他们的要求,反而指出弥赛亚的属灵意义,即,他能为他们永远的生命提供食物。现在他提醒他们,他们的祖宗,就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即便吃过吗哪,还是死了。为了证明自己比摩西还大,耶稣宣称,他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食,可以给人永生(见第50节注释)。


约6:50 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

【本会注释】

降下来的。耶稣这里并不是在说他的出生,而是,他从太初就是上帝与人之间的调停者,上帝通过他与世人交通并通过他拯救他们(见林前8:6)。

不死。犹太人所宣称摩西给他们祖宗吃的吗哪(第31节)并不能救他们免于死亡,而耶稣所提供的天粮却能保证永恒的生命。


约6:51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本会注释】

我是。见第35节注释。

从天上降下来的。这里的希腊文和前一节不同,只是简单陈述基督在道成肉身时从天上降到地上来,正是基于这一事实,耶稣宣称他为世人存有永生。

吃这粮。和第53节注释作一比较;见《历》第四十一章。

我所要赐的。第32,33节谈到基督赐给世人的恩典时用的是现在时态,强调他对我们来说是持续的、永恒的恩赐。但这里和第27节一样,用的是将来时态,强调的是耶稣钉十字架这一特别事件──基督最终将他的“肉”为“世人之生命”舍了。

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倾向于一种更简单的句法,但决不改变其意思:“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肉。希腊文词语sarx,约翰在讲述耶稣道成肉身时用的就是这个词(见约1:14节注释;它的用法参见约17:2节中)。这里的“肉”明显是在指基督的人性,丝毫没有约3:6;6:63节中“肉”这个字眼所包含的不完全的意思。上帝的儿子披覆了人性,因此他能将他的“肉”赐给世人,即,为他们牺牲,好使那些因信而与他有份的人得以拥有完美的人性。


约6:52 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

【本会注释】

争论。希腊文词语machomai,“争斗”,用在这里表示言语上的争执,“辩论”,“争吵”。当耶稣说自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时,犹太人就开始议论(第41节);现在,耶稣邀请他们吃他的肉,他们更加情绪激愤了。很显然,一些人在他的话中看出了更深的含义,但他们过于从字面上去理解他的话,于是便更加困惑了。见第53节注释。


约6:53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

【本会注释】

喝人子的血。这句话对于耶稣那些过分拘泥于字面意思的听众来说无疑产生了更大的震撼(见第52节),因为律法特别禁止人将血作为食物(创9:4;申12:16)。如果犹太人能够回忆起颁布这条禁令的原因,那他们也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耶稣话的含义。这条禁令的原因是,血就是生命(创9:4)。如果他们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就明白,吃他肉,喝他血就是凭借信心得以分享他的生命。“吃基督肉、喝基督血就是接受他为个人的救主,相信他饶恕了我们的罪,我们是完全在他里面”(《历》第四十一章;参见《证》第八册原文第169,170页;怀爱伦《评预》1897年11月23日)。我们能够分享基督神圣永恒的生命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为我们舍命。


约6:54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本会注释】

吃我肉……的人。希腊文ho trōgōn,这是一个现在分词,表示一个人不断地食用,持续地得到喂养。只一次分享基督的生命是不够的;他的跟从者必须不断地从他那里得到属灵的喂养,因为他就是生命的粮。耶稣刚刚声明“信的人有永生”(第47节);现在他又加上一句,“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从这一点来说,吃他肉、喝他血的意思就是相信他,在他里面有信心。见第53节。

我要叫他复活。见第40节注释。


约6:55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

【本会注释】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见第53节注释。


约6:56 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本会注释】

常在我里面。约翰在其他地方也说,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里面(约一3:24)。比较本段,这里强调的是吃基督肉、喝基督血的实际性质。


约6:57 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

【本会注释】

永活的父。真神经常被说成是“永生上帝”(见申5:26;太16:16;徒14:15;林后6:16)。他是自有的一位,他的生命不依赖其他任何人;因此他也是宇宙中万物生命的源泉。父是这样,子也是这样,因为“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他自己的,不借外力,不求而得”(《历》第五十八章)。见约翰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

因父。虽然耶稣是上帝,但他以血肉之体出现在世界上却要完全依靠他的父(见第11节注释)。他“因父”活着。因此基督徒要倚靠基督,从他那里接受神圣的生命和本性(见《历》第十二章)。基督徒现在所分享的就是永生,同样也是这生命,将来还要使他复活(见约5:26-29;参见《历》第四十一章)。


约6:58 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象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

【本会注释】

吗哪。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本节并不存在这个词。从其他的版本来看,这里指的就是吗哪。


约6:59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本会注释】

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有些文本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59节这里应该加上“在安息日”。但事实上原文并不包含这几个字,有些手稿记载着一些传统的说法,即,耶稣关于永生之饼的教训是在安息日发表的。门徒们可能是在星期五日落之前起程返回迦百农的(见第50页;见太14:22-36节注释)。

很多处圣经章节都表明耶稣经常在会堂里教训人(见太4:23;9:35;12:9;13:54;可1:39;3:1;约18:20)。作为犹太人社交生活的中心,会堂对于耶稣与人民接触并激发他们属灵的思考的确是个合适的地方(见第56页)。

这座会堂可能就是迦百农的百夫长为犹太人建造的那座(路7:5)。先前人们认为仍旧存在于Tell Hûm(通常被认为是古代的迦百农)的废墟就是这座会堂的遗址。然而现在弄清楚的事实是,尽管这个遗址的风格很像耶稣那个时代的会堂,但它的建筑年代不会早于公元三世纪;如果是这样,我们有理由推断这些遗址是仿造了耶稣时代会堂的建筑风格。

现存的遗址长约21.4米,宽约15.4米,材质为白色石灰石,会堂面朝东,这样民众可以面朝南坐下,即,朝向耶路撒冷的方向。会堂的三面为妇女儿童留有阳台,用柱子支撑,连接楼梯可以通向外面。主厅似乎是为男人们预备的。在会堂的旁边建有庭院。


永生之道

约6:60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

【本会注释】

他的门徒。从第66,67节可以看的很清楚,这里并不是指那十二个门徒,而是那跟着耶稣的大批群众中的一些人。当初耶稣使五千人吃饱,他们要立他为王而耶稣不准,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失望,以至于后来越发的对他不满。他们跟随耶稣来到迦百农,希望继续吃饼得饱,但耶稣却责备他们这种目的并声明他们应该寻求属灵的粮食并分享他的生命,于是民众的非难和责备就变成了彻底的拒绝。

听见了(它)。这里的希腊文动词用的是akouō,既可以表示“听”,又可以表示“顺从”(和希伯来文词语shema`的意思基本一样,见太7:24节注释)。autou既可以翻译为“它”,指耶稣刚才所说的话,又可以翻译为“他”,指耶稣本人。因此,那些气忿忿的听众所提的问题可以有两种解释,“谁能听它[或,他]呢”?或“谁能顺从它[或,他]呢”?他们拒绝明白耶稣话中的属灵真理,并执意从字面上去理解他的意思,因此就断然否定了吃他肉、喝他血的可能性。对于他们悖逆不顺从的心志来说,耶稣的话的确“甚难”。


约6:61 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原文作跌倒)吗?

【本会注释】

耶稣心里知道。见约2:25节。

门徒为这话议论。在这之前经上只提到犹太人议论攻击耶稣(见第41节)。现在那些曾经公开跟从耶稣的人也转离他,与敌视耶稣的同胞联合起来。耶稣讲道的过程中会堂里存在三种人:在风暴中穿越加利利湖的十二个门徒;次日过湖来到迦百农的耶稣的跟从者;还有就是耶稣所提到的“犹太人”,显然他们从一开始就对耶稣抱着讥诮和敌视的态度。

厌弃。希腊文词语skandalizō(见太5:29节注释)。


约6:62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

【本会注释】

倘或……怎么样呢。耶稣并没有回答自己所提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为,如果他们看见人子升到天上去,他们在自己的顽梗中将会变得更加愤怒;或者还可以理解为,如果他们能看见主升到天上,这便会成为一个证据,证明他的确是从天上来的,那么他们将会认识到他话中所含有的属灵的真义。耶稣没有回答自己的问题,这个事实也很值得注意,因为以上两种解释可能都是正确的,这取决于那些将要见到他升天之人的思想如何。

他原来所在之处。见约3:13节。


约6:63 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

【本会注释】

叫人活着的。直译是“那使人活着的”。耶稣已经劝告那听见他话的人要分享从天而来给人生命的食物;现在他更加清楚地指出,他所说的食物是属灵的,这个事实,他的听众还远没有明白。

肉体。这里所指的并不是第51-56节中的“肉体”。在第51-56节中,基督的血肉合用,表示那些分享主生命的人所接受的属灵供应。而在这里,“肉体”却是另外一种含义,它与“灵”相对,显然是指生活中物质的东西,特别是指物质的食物,而这食物是不能保证永恒之属灵生命的。

说。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证明这里应作“我曾说”。这里指的就是耶稣刚才教训中所说的话以及他现在仍旧在说的话。

……的话就是灵。基督所说的真理与属灵的事物有关,凭借信心接受他的话就是接受属灵的生命(见约3:16节注释;参见约17:3)。


约6:64 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

【本会注释】

不信的。耶稣再次强调相信或信心的重要性。他的话只对那些信的人是灵,是生命。见第29,40节注释。

从起头就知道。见约2:25节。

谁要卖他。显然,“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这句话包括犹大和那些不信的犹太人。犹大的障碍在于他拒绝接受耶稣的国度是属灵性质的事实。相反,他所期待的是一个物质的、属世界的国度,一个他能在其中身居高位的国度(见《历》第七十六章)。此时此刻犹大接受耶稣所说的话是有可能改变他那根深蒂固的错误观念的。


约6:65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

【本会注释】

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从逻辑上来说,这一节顺接了上一节“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的陈述(见第64节注释)。这些话对于犹大来说拥有特别的意义(见第64节注释)。犹大在他的骄傲和自持中试图操纵局势,使得犹太人可以趁乱拥立耶稣为王(见第15节注释)。他想用自己的聪明建立一个符合他意愿的国度。但在这一切之中他没有认识到,人不是救赎计划的创立者,人不能救自己;尽管人可以与上帝合作加速他地上圣工的完成,但救赎的恩赐和未来的国度都是上帝的工作。见第37,39节注释。


约6:66 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本会注释】

退去。这件事是耶稣在加利利传道的转折点,事实上,也是他整个传道工作的转折点。至此,人民广泛地将他看作一个有声望的教师和先知。现在他的很多跟从者离开了他,从此,他身后十字架的阴影越来越浓重了。


约6:67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

【本会注释】

十二个门徒。约翰此前从来没有提过耶稣拣选这么一组人。类似的,约翰在他的叙述中提到彼拉多(约18:29)和抹大拉的马利亚(约19:25)时也没有介绍他们是谁。这似乎显明,约翰福音的确是在另外三卷福音书流行于世数十年之后才写成的。人们在读约翰福音时已经非常熟悉对观福音书并且对涉及耶稣生活的众多人物之主要个性经历已有相当的了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容易了解为什么约翰福音不像对观福音书那样对耶稣的生平做一系统性的叙述,而是对基督传道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做一神学性的分析。

你们也要去吗。希腊文中的这个问句包含着否定的答案,这句话的真义是,“你们不会离开的,是吗?”就像约翰刚才所陈述的,耶稣知道谁是真正跟从他的(第64节)。那么,耶稣这句话其实不是想得到什么信息,而是要试验这十二个人跟从他的动机如何。


约6:68 西门彼得回答说:“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

【本会注释】

我们还归从谁呢。将这句话和彼得在另一场合所说的话作一比较,路5:8节。

永生之道。尽管彼得还没有完全领会基督国度的属灵性质,但毫无疑问,他这里的话表明他已开始认识到耶稣刚才所说的就是永恒属灵生命的关键。

一部古代的犹太人注释将上帝在西奈山所说的话描述为“生命的道”(米大示拉巴,出20:2节注释,第343页)。彼得这里称耶稣刚刚所说的话为永生之道,以及稍后他马上意识到耶稣的弥赛亚身份(第69节),表明他认识到了耶稣话语的神圣来源。


约6:69 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上帝的圣者。”

【本会注释】

我们已经信了。这里希腊文的动词应该翻译为,“我们已经查明”,意思是,他们已经学习了这里所说的真理,虽然很多人拒绝了耶稣,但他们仍然相信他的话就是真理。彼得代表十二门徒说话,声明他们不仅相信耶稣是弥赛亚,并且,因着自己所看见的神迹和所听的道,他们知道耶稣就是上帝的儿子。那些愚钝的犹太人见过同样的神迹听过同样的道理,但由于他们的怀疑,结果就转向了不信。而门徒们凭借信心接受了耶稣的话语和他的工作,结果就大不相同,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在属灵的问题上,信心可以使人得到正确的知识。

上帝的圣者。原文的证据显示,本节最后一部分的内容在古代与今时有很大的不同。特土良的版本作,“基督”,其他一些版本作,“上帝的圣者基督”,“上帝的儿子”,“上帝的儿子基督”。然而,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却倾向于“上帝的圣者”。

“圣者”在两约间时期的犹太文学作品中经常作为上帝的称号出现(见次经传道书 4:14;23:9;43:10;巴录书4:22,37;5:5)。门徒们很熟悉这个称号的意义,因此,从彼得使用它来称呼耶稣可以看出,他们认识到了耶稣的神性。


约6:70 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

【本会注释】

一个是魔鬼。即,受魔鬼怂恿的人(见约13:2)。可以将耶稣这里的话与他在另一时刻与彼得所说类似的话作一比较(可8:33)。耶稣知道尽管彼得是在代十二门徒说话,但其实犹大并没有彼得那样的心思(见第64,65节注释)。


约6:71 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本会注释】

加略人……犹大。见可3:19节注释。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更倾向于“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如果加略这个名字是指犹大的出生地,那么它可能同时也是犹大和他父亲名字的一部分。

卖。这个短语直译是“他将要出卖(后来要卖耶稣的)”。希腊原文的意思绝不是犹大注定地、不可避免地就要出卖耶稣。多年之后回顾从前,约翰从他的立场出发,只是简单地展望到将来并加以解释:“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提要:1 耶稣责备他弟兄的野心和大胆: 10 从加利利起身上去过住棚节: 14 在殿里教训人。40 众人起了纷争。45 法利赛人恼怒差役没有拿住耶稣并责备尼哥底母为耶稣辩护。


耶稣的兄弟不信

约7:1 这事以后,耶稣在加利利游行,不愿在犹太游行,因为犹太人想要杀他。

【本会注释】

这事以后。这个短语在约翰福音中很常见(3:22;5:1,14;等等)。它表示从一个叙述到另一个叙述的转换,并不说明中间相隔时间的长短。

游行。希腊文词语peripateō,直译是“到处走动”,比喻义是“生活”,“居住”,“度过自己的时光”等等。这里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字面上的意义又有比喻义。

犹太。即,犹太地,用以和加利利,撒玛利亚,比哩亚,以土买相区别。

杀他。见约5:18节。第5章记载的在公会前的讯问大约发生在6:1至7:1节记载之事的一年之前。那次讯问之后不久耶稣就退往加利利去了(见太4:12节注释),并在大约一年之后发出了生命的粮的教训(约第6章),这也标志着他在加利利传道工作的终结。这时“逾越节近了”(约6:4),但“不愿在犹太游行”(约7:1)暗示着耶稣没有参加即将到来的逾越节(参见《历》第四十二章)。


约7:2 当时犹太人的住棚节近了。

【本会注释】

住棚节。[赴住棚节的秘密旅行,约7:2-13。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传道时期的开始”,“主耶稣的传道生涯”。]这个节期开始于提斯利月十五日(利23:34)。从逾越节到住棚节大约有六个月。住棚节持续七天,以色列人在这七天中住在树枝搭建的帐篷里,纪念他们出埃及时曾住在帐篷中(利23:40-42;参见尼8:16)。除此之外第八日也要守为圣“安息(译者按:英文RSV版是:a complete rest──完全的歇息,并不是sabbath──安息日)”(利23:39)。除酵节、收割节(五旬节)和住棚节并称为以色列人的三大节期,犹太人所有的男丁“一年三次”要上到耶和华的面前(出23:14;申16:16)。约瑟夫说“希伯来人尤其看重住棚节,将其尊为神圣”(Antiquities viii. 4. 1 [100])。住棚节是一个感恩的节期,为要纪念民族得拯救,并在收获结束的时候欢喜快乐(利23:42,43;申16:13-16)。


约7:3 耶稣的弟兄就对他说:“你离开这里上犹太去吧,叫你的门徒也看见你所行的事。

【本会注释】

耶稣的弟兄。关于耶稣弟兄的讨论见太1:18,25;12:46节注释;参见《历》第四十九章。他们还没有信他(约7:5;见徒1:14节的怀爱伦补充注释)。

离开。耶稣的“弟兄”对他很失望。他们不能理解耶稣的做事方式,希奇他为什么不利用自己的声望。他们想的是,如果耶稣宣称自己是弥赛亚,他们自然能得到荣耀和利益。现在门徒中有好些离去的(约6:66),耶稣的这些弟兄或许寄望他能在都城耶路撒冷──国家的信仰中心──展示他的权能,借此重得失去的声望。

你的门徒。耶稣在犹太地的传道没有结出多少果实,尽管如此,他在那里仍有好些门徒(见太4:12;约3:22节注释)。实际上,耶稣离开犹太地正是因为他的声望在那里的民中引起了骚动(约4:1-3)。


约7:4 人要显扬名声,没有在暗处行事的;你如果行这些事,就当将自己显明给世人看。”

【本会注释】

显明给世人。耶稣的弟兄希望他向聚集在耶路撒冷过节的民众公开显现,并向他们彰显他大能的神迹。在那里他们希望首领们能查验耶稣的主张,如果公会证实了他神迹的真实性并相信他确实是弥赛亚,借着这欢乐的节期,耶稣的弟兄期待着他能在大卫的城里被立为王。可以将耶稣弟兄们的关心和马利亚在娶亲筵席上的态度作一比较,马利亚那次就希望耶稣能向聚集的众人证明自己就是上帝所拣选的那位(约2:3,4)。


约7:5 因为连他的弟兄说这话,是因为不信他。

【本会注释】

他的弟兄……信。他们相信耶稣能行神迹,因为他们都亲眼见过。即便是现在他们还是希望他能上耶路撒冷去,使那里聚集的民众看到他的神迹就深深折服。但尽管曾亲眼见过神迹他们还是怀疑和不信。因为耶稣没有满足他们的心愿他们就开始怀疑他先前所行的。他们认为耶稣过于谦卑和内敛,于是就试图给他一些他们认为他所需要的鼓励。


约7:6 耶稣就对他们说:“我的时候还没有到;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

【本会注释】

时候。希腊文词语kairos,“成功的时刻”(见可1:15节注释)。

还没有到。将这里和耶稣对他母亲所说的话作一比较(约2:4)。耶稣的弟兄所提的也许是出于好意,但耶稣却知道怎么做是最好的。对于耶稣来说,他的一生每件事情都有定期,都是出于上帝神圣的旨意,要在合适的时候完成预先既定的目标(见路2:49;约2:4节注释)。

常是方便的。耶稣的弟兄们和所有严谨的犹太人一样,定期参加国家的节日,他们选择起程去耶路撒冷的日子常常随自己的方便而定。


约7:7 世人不能恨你们,却是恨我,因为我指证他们所做的事是恶的。

【本会注释】

世人。耶稣的弟兄们要求他将自己显给世人看(第4节),但他却提醒他们“世人”恨他(参见约15:18)。他们的建议(见第3,4节注释)是错误的。如果耶稣照他们的建议去做,他不会得到他们所期望的拥护。此外,他们的感情和利益与这个世界上的人相同,世界不会恨他们,因为世界必爱属自己的(约15:19)。

指证他们所作的事。人们都不喜欢自己的恶行暴露出来。该隐杀亚伯,“因为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约一3:12)。“凡作恶的便恨光”(约3:20)。

你们。这个代词在希腊原文中是被强调的。


约7:8 你们上去过节吧,我现在不上去过这节,因为我的时候还没有满。”

【本会注释】

还。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对于这个词是否属于原始的福音文稿还存在分歧。

没有满。见第6节注释。


约7:9 耶稣说了这话,仍旧住在加利利。

【本会注释】

仍旧。这个词是翻译者后加的。经上没有指出耶稣在加利利待了多长时间。他在住棚节过到一半的时候到了耶路撒冷(第14节)。


耶稣过住棚节

约7:10 但他弟兄上去以后,他也上去过节,不是明去,似乎是暗去的。

【本会注释】

暗去的。这个短语暗示耶稣并没有走人们常走的路线,而是选择了一条经由撒玛利亚地区客旅不常走的路线(参见《历》第四十九章)。


约7:11 正在节期,犹太人寻找耶稣,说:“他在哪里?”

【本会注释】

犹太人。约翰使用“犹太人”这个表达通常是指国家的官方代表,而不是指普通百姓(第12,25节)。他们对于耶稣是否会在住棚节上出现相当的不确定。上一次逾越节耶稣就没有参加(见约6:1;7:1节注释)。

他在哪里。直译是“那个人在哪里?”“那个人”,希腊文ekeinos,贬义。


约7:12 众人为他纷纷议论,有的说:“他是好人。”有的说:“不然,他是迷惑众人的。”

【本会注释】

众人。这些人是从不同地区来的朝圣者,包括那些在加利利吃饼得饱并想拥立耶稣为王的五千人(约6:1-15)。当耶稣使他们的努力归于徒然之后,他们就开始议论抱怨(第41节)。显然,他们在住棚节上还是继续发怨言,这种情绪也影响到其他的人。这里似乎是指一种私下的、隐秘的议论,而不是公开的抱怨。“他是好人”这句话肯定不是抱怨。

好。希腊文词语agathos,这个“好”是从道德角度来说的。耶稣曾说只有上帝是“良善的(好)”(见太19:17节注释)。民众中有些人已经相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并为自己所信的辩护,尽管是在暗地里(约7:13)。

迷惑。希腊文动词planaō,“使误入歧途”,“使犯错”。犹太的领袖们将耶稣说成是“诱惑人的”(太27:63)。


约7:13 只是没有人明明的讲论他,因为怕犹太人。

【本会注释】

因为怕犹太人。和约19:38;20:19节作一比较。


约7:14 到了节期,耶稣上殿里去教训人。

【本会注释】

上殿里去教训人。约7:14-52。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

到了节期。既然这个节期一直持续到第八天,那时间到了一半应该大概就是第四天(参见第2,37节注释)。


约7:15 犹太人就希奇,说:“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

【本会注释】

希奇。直译是“不断地希奇”。

书。希腊文grammata。这个词指,字母表中的单个符号(路23:38),信件(徒28:21),书或文章作品(约5:47),“[圣]经”(提后3:15)或学问、知识,不论是初级的还是高级的。这里的意思显然是指学问和知识。令人感到惊奇的并不是耶稣能读会写,而是他的学问为何如此渊博,竟能讲出这么一篇深邃的道理来。他们知道耶稣未曾在拉比学校中受训。以犹太人的眼光来看,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仅要师从成名的拉比,还要与这教师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并要服侍他。圣经自学成材对于犹太人来说也并非罕见,但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教育远逊于拉比学校中正规的、系统的学习。见《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otah22a,第109,110页。


约7:16 耶稣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来者的。

【本会注释】

教训。希腊文名词didachē,“教训”,由动词didaskō,“教训”而来。后者在新约中出现了97次,一直被翻译成“教训”。

不是我自己的。耶稣否认了他是凭自己教训人,并同时宣称这教训的来源远远超过拉比学校。上帝是他的教师。

那差我来者。这是一个约翰福音中很常用的短语(见约4:34;5:30;6:38;见约3:17节注释)。


约7:17 人若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就必晓得这教训或是出于上帝,或是我凭着自己说的。

【本会注释】

立志遵着他的旨意行。或,“愿意遵着他的旨意行”。一个人真诚地渴望遵行上帝的旨意,上帝就会启发他,使他能够正确地评估别人的主张。领受光的一个前提就是,寻求真理的人必须愿意跟从那已启示之亮光的带领。关于如何查明圣经中上帝旨意的评论见结22:28节注释。

在信仰中如何确定“什么是真理”是人们经常抱怨的一件事情。他们指出基督徒的信仰原则中有很多存在出入的地方,因此说他们不能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成千上万的人将自己没有能力发现真理作为借口,于是就成了毫无信仰的人。


约7:18 人凭着自己说,是求自己的荣耀;惟有求那差他来者的荣耀,这人是真的,在他心里没有不义。

【本会注释】

荣耀。希腊文doxa,这里的意思是,“荣誉”,“名声”,“声望”。自命不凡的教师以他们的学识自夸并寻求人的尊荣。上天不喜悦人的骄傲和自恃(见太6:2,5,16)。品格上有这种倾向的人不是真正的教师。

真的。希腊文词语alēthēs,用在这里形容人格,“真实的”,“可靠的”,“诚实的”。这个词用来形容耶稣(太22:16;可12:14;约7:18)和上帝(约3:33;8:26;罗3:4),除了在林后6:8节中它不被用来形容人类。Alēthēs和后面的“没有不义”是并列的。这句话中所列之对比的意思是,那些骄傲、自恃、对自己的重要性估计过高的教师们是不真实的、不诚实的以及不义的。


约7:19 摩西岂不是传律法给你们吗?你们却没有一个人守律法。为什么想要杀我呢?”

【本会注释】

摩西岂不是……吗。这句话在希腊原文中是一个反问句,暗含着肯定的答案。基督的听众,只要他们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个问题就是提给他们的。上帝的律法通过摩西传给以色列人(利1:1,2;4:1,2;等等;参见约1:17)。百姓极其尊重摩西,并且承认要忠实于他。这里的“律法”指的是摩西五经中的教训。

你们却没有一个人。耶稣的话,立论在于第17节。上帝的旨意已经包含在摩西五经之中,但是犹太人却不遵守这旨意。因此他们也就不能判断耶稣的教训到底是不是来自天上。

杀我。见约5:16,18;见太20:18节注释。顺从上帝旨意的标志在于一个人是否存在个人的偏见以及他顺从的态度如何。很多人只满足于表面上的顺从,而太少有人去从基督那里获得他完全的义。


约7:20 众人回答说:“你是被鬼附着了!谁想要杀你?”

【本会注释】

鬼。希腊文daimonion,“恶魔”。将这里和太9:34;11:18节中的控告作一比较。


约7:21 耶稣说:“我做了一件事,你们都以为希奇。

【本会注释】

一件事。即十八个月前耶稣上次访问耶路撒冷时在安息日治好瘫子那件事(第5章;参见《历》第四十九章)。


约7:22 摩西传割礼给你们(其实不是从摩西起的,乃是从祖先起的),因此你们也在安息日给人行割礼。

【本会注释】

割礼。关于这个命令见利12:3。

从祖先起的。割礼并非起自摩西。它在亚伯拉罕的时候就已作为立约的记号出现了(创17:10-14;参见罗4:11)。

在安息日。根据米示孥,犹太人在安息日可以做任何与割礼有关的事(安息日18. 3,《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641页)。拉比约斯说,“割礼是一条伟大的训诫,它的重要性超过了[严格的]安息日”(米示孥Nedarim 3. 11,《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93页)


约7:23 人若在安息日受割礼,免得违背摩西的律法,我在安息日叫一个人全然好了,你们就向我生气吗?

【本会注释】

免得违背。拉比以利以谢(大约公元90年)的话可以反映出基督时代犹太人领袖的思想,他说,“为什么割礼能够凌驾于安息日之上呢?因为,如果一个人将割礼推后,过了指定的时间,那他就有可能被剪除。……如果他能因自己身体上的一处而不顾安息日,那当他[处于死亡的危险]时他为什么不能将安息日弃置一边呢?”(妥瑟夫塔安息日15. 16,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二第488页)。

全然好了。割礼只涉及人身体上的一处,而耶稣治好的却是一个人。下面这段起自公元100年的《他勒目》上的话也许可以反映早期的思想:“割礼只涉及身体248个部分的一处,它都能使人不守安息日,那如果要[救]一个人整个的生命,那岂不是更能不遵守安息日了吗?”(Yoma 85b,第421页)。如果人的生命处于危险之中,犹太人允许人在安息日去医治他;但如果不是急症,治疗就得推迟(见约5:16节注释)。毕士大池边那个人显然不属于急症的范围。他已经等待了三十八年,拖后一天得痊愈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因此,按照犹太人的传统,耶稣就得被定罪了。但是,犹太人的推断并不符合逻辑。如果他们允许割礼凌驾于安息日之上,那他们更应该允许耶稣在安息日医治这个瘫子。但实际上,他们经常违犯安息日,因为每个安息日都有割礼要实施,而耶稣却只因“一件事”而被责难(约7:21)。


约7:24 不可按外貌断定是非,总要按公平断定是非。”

【本会注释】

不可……断定是非。这里翻译为“不要论断”更好一些。即,去除自己以貌取人的习惯。

外貌。将这里和申16:18-20;撒上16:7节作一比较。

公平。公平的判断可以使犹太人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耶稣在安息日所做仁慈的行为并没有违犯安息日的律法。犹太人的遗传律法给安息日加上了许多条款,使其在某一方面可以被突破。比如说,有严格的律法规定禁止人在安息日负重,但那些在安息日急需运输的人仍旧有办法可以合法地在安息日里做成这件事。下面这段米示孥中的话表明了他们的办法:“在安息日,一个人不论用左手还是右手,无论在他的膝上还是肩上携带[物品],都算违法,因为只有哥辖的子孙才可以这样做。但如果他换一种方式,用脚,口,肘,耳,头发,腰带,衣摆,鞋,用这些来携带东西就不算为违法,因为他没有像人[通常那样]携带[物品]”(安息日10. 3,《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39,440页)。


这是基督吗?

约7:25 耶路撒冷人中有的说:“这不是他们想要杀的人吗?

【本会注释】

耶路撒冷。这里指的耶路撒冷人是与那些来自加利利和巴勒斯坦其他偏远地区的人相对来说的。

这不是……的人吗。希腊文的这种反问形式暗含着提问者所期待的是肯定的回答。


约7:26 你看他还明明的讲道,他们也不向他说什么,难道官长真知道这是基督吗?

【本会注释】

他们也不……说什么。这真是一件怪事。耶稣放胆公开宣讲,而犹太领袖却保持静默。百姓得出一种可能的原因:领袖们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已经确定耶稣就是弥赛亚。

知道。即,他们认识到了他是弥赛亚吗?但是百姓想错了,犹太人的领袖们现在和从前一样,他们一直都决意要杀害耶稣。


约7:27 然而,我们知道这个人从哪里来;只是基督来的时候,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

【本会注释】

这个人。他们知道耶稣属世的父母。他们曾说,“这不是木匠的儿子吗?”(太13:55)。然而,他们似乎忘了他出生在伯利恒(约7:42)。

基督来的时候。关于基督这个称号意思就是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参见约1:41。“没有人知道他从哪里来”,这句话一定不要理解成犹太人不知道基督是大卫的后裔,对于这个事实他们是很清楚的(太22:42)。同样,犹太人也不是不知道弥赛亚在哪出生,因为当希律询问大祭司和文士基督的降生地时,他们回答,“在犹太的伯利恒”(太2:4,5)。这里提到的可能是一种当时关于弥赛亚的流行的说法,这种说法在犹太人泰弗的话中反映出来:“哪怕基督真的降生了并且就存在于世上,但在以利亚来膏他、使他向万民显现之前,他连自己也不知道,也没有能力”(Justin Martyr,与泰弗的对话8)。


约7:28 那时,耶稣在殿里教训人,大声说:“你们也知道我,也知道我从哪里来;我来并不是由于自己。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你们不认识他,

【本会注释】

你们也知道我。耶稣并不否认关于他世上父母的事实,也不停止讨论神学上的问题。他向他们指明他们对上帝的无知,并再次宣称他不是凭自己的权柄来的(见第15,16节注释)。人们认识他的外表,但他更希望他们能认识到他的神性和他作为上帝儿子的身份。

真的。希腊文alēthinos(见约1:9)。

你们不认识他。犹太人对于天父品格的认识极其扭曲。数百年的顽梗和背叛已使他们不能清楚地认识上帝──一位有恩慈、有怜悯的父亲。他们认为他残酷、苛刻,在很多方面和他们异教邻邦所崇拜的假神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上帝正是要通过基督纠正他们这种错误的观念。当人注视上帝所差来的这一位时,他们就能知道天父是什么样的了(见约1:18节注释)。耶稣宣称,“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14:9)。犹太人拒绝了耶稣就是拒绝了天父向他们的启示并在自己的无知和愚昧中继续误解上帝。


约7:29 我却认识他;因为我是从他来的,他也是差了我来。”

【本会注释】

我却认识他。关于父与子之间亲密关系的讨论见约1:1,18节注释。


约7:30 他们就想要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本会注释】

他们就想要。这里翻译为“他们开始想要”更合适一些。

还没有到。见第6节注释。


约7:31 但众人中间有好些信他的,说:“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本会注释】

众人。百姓和那些想要寻索耶稣性命的官长们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神迹……更多吗。这个希腊文中的结构表达的是一种肯定的态度。下面一种翻译更能说明问题:“他所行的神迹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关于神迹的讨论见第208,209页。


祭司长差人捉拿耶稣

约7:32 法利赛人听见众人为耶稣这样纷纷议论,祭司长和法利赛人就打发差役去捉拿他。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这部分人尤其敌视耶稣,现在他们又牵头召开议会。而祭司大部分都是撒都该人。关于公会见第67页。

议论。希腊文词语gogguzō,这里显然是指一种含蓄的讨论或争论,而不是抱怨(见第12节)。

差役。这些人可能是圣殿中的差役。


约7:33 于是耶稣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以后就回到差我来的那里去。

【本会注释】

不多的时候。从现在的住棚节到来年春天耶稣被钉的逾越节只有大概六个月的时间了。他已经在世上服侍了三年的时间,现在还剩下半年了。


约7:34 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本会注释】

你们要找我。这里似乎是在指将来的审判,那时人要为他们曾经拒绝耶稣而哀哭切齿并要寻找救恩,但时间已经太晚了(见耶8:20;摩8:11,12;太7:21-23;25:11,12;路13:25-30)。


约7:35 犹太人就彼此对问说:“这人要往哪里去,叫我们找不着呢?难道他要往散住希利尼中的犹太人那里去教训希利尼人吗?

【本会注释】

散住。希腊文词语diaspora,“分散”。Diaspora是个专用词,指犹太人在大流亡后分散到全世界。

希利尼人。这个词经常用于代指信仰异教的外国(罗1:16;2:9;等等)。这里可能是指希腊化的犹太人。


约7:36 他说:‘你们要找我,却找不着;我所在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本会注释】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犹太人理解不了这话中深奥的含义,即使彼得也没能理解耶稣话中的意思(约13:37)。


活水的江河

约7:37 节期的末日,就是最大之日,耶稣站着高声说:“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喝。

【本会注释】

末日。关于这一日是第七日还是第八日尚存在分歧。人们怀疑怎么能把“末日”这个名称用在第八日上。住棚节持续七天(利23:34),第八日是一个“圣会”(利23:36)。如果耶稣的话是指刚刚发生的水祭仪式(见下面注释;参见《历》第四十九章),那么这“末日”就应该是第七日,因为在耶稣的时代这样的典礼只在节期的头七天举行(见米示孥Sukkah 4,1,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93,226页)。

人若渴了。耶稣的话显然是指在节期的七天之中举行的水祭仪式。米示孥这样描述这种仪式:“这种水祭如何[进行]呢?用一个容积三罗革[译者按:一罗革约合0.3升]金瓶从西罗亚池打水。当他们到达水门时要发出teki`ah[长长的声调],teru`ah[响亮的声调],再次发出teki`ah[长长的声调]。[之后祭司]上到[祭坛]的高处,转向左边,那里有两只银碗。一只在西边,用以盛水,另一只在东边,用来盛酒”(Sukkah 4.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26页)。根据《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ukkah 48b,第227页),前面那三次角声指的是圣经中的话,“所以,你们必从救恩的泉源欢然取水”(赛12:3)。这个仪式紧跟着早晨的燔祭(妥瑟夫塔Sukkah 3. 16,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卷二第800页),并与一个献饮的仪式连在一起。那两个碗碗底有口,下面各与一个通道连接。口的大小以让水和酒大致同时排干为宜(米示孥Sukkah 4.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26页;《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ukkah 48b,第229页;参见《历》第四十九章)。

可以到我这里来喝。百姓连续七天亲历水祭的仪式并参加其他一些节期的活动,但却没有什么能满足他们对属灵生命的渴望。可是在众人中站着一位,他是生命的源头,能用活水满足所有人真正的需要。

成千上万的基督徒可以证明,他们在基督里找到了满足。他们在他里面得到的超过他们所期待的。他们尝了他所赐的安宁,疑惑和惧怕全都烟消云散。他的恩典供应他们的缺乏,他的力量满足他们日常的需要。他们依靠自己经常失望,但他从不令他们失望。


约7:38 信我的人就如经上所说:‘从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来。’”

【本会注释】

信我的人。这里的正文是可以点上标点的,有的古代权威版本将这句话与第37节中的动词“喝”连在一起,前后应该是这样:“人若渴了,可以到我这里来;让信我的人喝”。如果这句话反映的是预期的关系,那么下句话中的“他[的]”是指基督,而不是指信的人。然而,有证据支持英文KJV版、英文RSV版的标点,希腊诸多教父也支持这种说法。据此,这个“他[的]”指的是相信基督的人,他们成为了属灵福气的源头(见下面关于“活水的江河”注释)。古代希腊圣经手稿没有标点,现在看到的标点是后来编辑的人加上去的。关于错误标点的例子见路23:43节注释;参见约4:35,36节注释。

就如经上所说。这里指的是圣经中哪段具体的章节还不清楚。这个短语可能是指上下文的意思。可以将这里和以下几节经文作一比较:箴18:4;赛12:3;44:3;55:1;58:11;结47:1;亚14:8。

腹中。希腊文词语koilia用在这里比喻一个人内心的部分。

活水的江河。人只有与基督保持活泼的交通才能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属灵影响的中心。在他里面有生命的力量,借着信心的激励,流出一条活水的江河,把生命和清新带给别人。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当真理满足了他的心,他是不能将这种影响隐藏起来的。他期待着将这些真理分赠给其他寻求属灵活水的人。在他里面形成的活水的江河会充盈满溢,无可阻挡(见约4:14节注释)。


约7:39 耶稣这话是指着信他之人要受圣灵说的。那时还没有赐下圣灵来,因为耶稣尚未得着荣耀。

【本会注释】

圣灵。这一节是约翰解释性的插入语,用来阐明并强调上一节的思想。约翰的福音写于这件事发生后的六十年左右,后来他亲眼见到了圣灵降在门徒中的积极作用。

还没有赐下。见徒1:4,5,8节;徒2:1-4节。

尚未得着荣耀。这里是指耶稣的死和复活(见约12:16,23,24)。


群众因耶稣而纷争

约7:40 众人听见这话,有的说:“这真是那先知。”

【本会注释】

先知。见申18:15;约1:21节注释。百姓虽认为耶稣就是那“先知”但却没有肯定地认为他就是弥赛亚。


约7:41 有的说:“这是基督。”但也有的说:“基督岂是从加利利出来的吗?

【本会注释】

基督。基督就是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

从加利利出来的。比较约1:46节。他们的争论是基于外表。耶稣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加利利度过,他的传道基本上也限定在这一地区。这些人熟悉弥5:2节的预言(见约7:42),但显然,他们忽视了赛9:1,2节的意义。


约7:42 经上岂不是说‘基督是大卫的后裔,从大卫本乡伯利恒出来的吗’?”

【本会注释】

大卫的后裔。见撒下7:12,13节注释。

伯利恒。见弥5:2节注释。

大卫本乡。见撒上16:1节注释。


约7:43 于是众人因着耶稣起了纷争。

【本会注释】

起了纷争。将这里和约9:16;10:19节作一比较。


约7:44 其中有人要捉拿他,只是无人下手。

【本会注释】

要捉拿。这里希腊文也可以翻译为,“希望捉拿”。群众中的一些人此时准备采取行动,至少他们在支持或怂恿那些困惑发狂的国家官员来捉拿耶稣,只是没有人下手拿他,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第6节注释)。


犹太领袖的不信

约7:45 差役回到祭司长和法利赛人那里。他们对差役说;“你们为什么没有带他来呢?”

【本会注释】

没有带他来。见第32节。毫无疑问,公会成员对于他们逮捕耶稣计划的失败显然是相当愤怒的。


约7:46 差役回答说:“从来没有象他这样说话的!”

【本会注释】

像他这样。见太7:29节注释。关于我们主公开讲话时的具体方式我们只能有一个大概的想象。他的动作和发音、姿态和语调,所被看见、所被听见的,无不令人欣赏。无须怀疑,我们的主演讲的方式一定是与众不同、引人入胜的。他的讲话一定与犹太人诵读律法书有很大的不同,也一定与官长和百姓日常所熟悉的方式迥异。


约7:47 法利赛人说:“你们也受了迷惑吗?

【本会注释】

你们也受了迷惑吗。希腊文中这句话的重点在“你们”上。“你们”所指的人不包括在百姓当中(第40,41节)。根据本节的叙述,法利赛人没有询问差役耶稣讲了些什么。就他们而言,耶稣就是迷惑百姓的(见太27:63;参见约7:12)。


约7:48 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

【本会注释】

官长。即,官方,公会的成员以及其他的官员。人缺乏圣经的根据就只能依靠武力和权威来弥补他们的不足了。反抗的人经常要用血来确定自己的见证。将来邪恶的政权还要用同样的方法来压制真理(启第13章)。


约7:49 但这些不明白律法的百姓是被咒诅的!”

【本会注释】

不明白……的百姓。古代,受过良好教育的犹太人经常称普通百姓为──直译是──“泥土中的百姓”,希伯来文是`amme ha'ares(单数为`am ha'ares,亚兰文是`amma' de'ar`a')。见第55页;见52节注释。


约7:50 内中有尼哥底母,就是从前去见耶稣的,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尼哥底母。关于他本人见约3:1节注释。原先他夜间去寻访耶稣,现在他白日为他说话。尼哥底母的话是对那些人最好的回答,刚才他们还说,“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第48节)。


约7:51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不知道他所作的事,难道我们的律法还定他的罪吗?”

【本会注释】

不先听本人的口供。关于这里所提出的原则见申1:16,17;17:2-7;19:15节。尼哥底母根据法律,要求他们公正合理地对待耶稣。后来耶稣被捕并被定成死罪的时候,犹太法律体系中的很多原则都被破坏了(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2)


约7:52 他们回答说:“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你且去查考,就可知道加利利没有出过先知。”

【本会注释】

你也是出于加利利吗。官长们用这个问题来回避尼哥底母的问题,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法利赛人暗示尼哥底母和那些同情耶稣的加利利人串通一气。他们对没有怎么受过教育的加利利犹太人的蔑视反映出他们狭隘的偏见和嫉妒(见49节注释)。

出过。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这里应该作“曾经出过”。这样一种读法突出了他们思想的混乱和矛盾,他们的这种总结是不能成立的。先知约拿(王下14:25)就是迦特希弗人,迦特希弗是下加利利西布伦的一座城(见卷四第995页)。先知那鸿的家乡伊勒歌斯也在加利利(见鸿1:1节注释)。拉比以利亚撒(大约公元90年)的见证也指出了法利赛人这种说法的错误:“‘以色列没有一个支派不曾出过先知’”(《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ukkah 27b,第121页)。如果这里的“出过”使用一般现在时,那它就是指的将来,的确,加利利将来再没出过一个先知。

提要:1 耶稣释放那行淫时被捉的女人。12 耶稣说他就是世界的光并宣告了自己的原则: 33 回答那些以亚伯拉罕夸口的人,59 脱离他们残忍的迫害。


行淫时被捉的女人

约8:1 于是各人都回家去了;耶稣却往橄榄山去,

【本会注释】

耶稣却往……去。[行淫时被捉的妇人,约8:1节至8:11节。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这部分内容(8:1至8:11)早期是用大写字母书写的(D),尽管耶柔米宣称它在好多希腊文手稿中都出现过。但是大部分的旧约拉丁手稿都不包含这部分。现存早期教父的评论对这部分内容也只字未提。西方发现的第一份对它的评论是在耶柔米的时代之后,而东方就推迟到公元10世纪之后了。一部分手稿将这段叙述放在了路21:38节的后面。综上考虑,再加上写作风格的差异,学者们最终总结说这部分内容并不在约翰的手书原稿之中。但是他们也承认这段叙述是真实的,它完全符合耶稣的作为和教训。这种评论的前提是他们认为这段记述是真实的。

橄榄山。见太21:1;26:30节注释。


约8:2 清早又回到殿里。众百姓都到他那里去,他就坐下,教训他们。

【本会注释】

清早。这件事发生在次日的清晨,就是住棚节的第八天(见约7:37节注释)。

坐下。关于耶稣教训百姓时的姿态见太5:1节注释。

教训。就像他从前所做的一样(约7:14),“开始教训”。


约8:3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行淫时被拿的妇人来,叫她站在当中,

【本会注释】

带着……来。这种案件应该直接带到法庭去。文士和法利赛人阴谋策划这个圈套是想要陷害耶稣,好确保对他的定罪。这些人做事的习惯丝毫没有什么廉耻可言。其实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在圣殿广大百姓面前演出这一丑剧。接下来他们当众出丑(第9节)的确是理所应当的。


约8:4 就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

【本会注释】

夫子。直译是“老师”。


约8:5 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

【本会注释】

用石头打死。摩西的律法规定已婚的妇女行淫是要被处死的,但却没有规定具体的行刑方式。根据米示孥,这种案件中的行刑方式应该是绞刑(Sanhedrin 11. 1,《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58页)。律法规定,犯这类案件的如果是一个已订婚但尚未成亲的女子,她要被人用石头打死(申22:23,24)。这同样也是米示孥的规定(Sanhedrin 7. 4,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59,451,452页)。因此这样来看,这个被带来的应该是一个已经订婚但还尚未正式过门的女子。

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在希腊文中,“你”这个字是被强调的。耶稣被人推上了与摩西对立的位置。法利赛人对于陷害耶稣比刑罚那个女子更加关心。他们认为无论耶稣说什么他们都能定他的罪。毫无疑问他们知道耶稣愿意赦免人。他们希望耶稣能建议他们仁慈对待这个女子。如此,他们就可以控告他轻视律法。如果耶稣建议对她执行死刑,那他们就能控告他逾越了罗马人的权柄。当时罗马政府掌管着死刑案件的最终裁定权。


约8:6 他们说这话,乃试探耶稣,要得着告他的把柄。耶稣却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本会注释】

试探耶稣。见第5节注释。

画。耶稣写字这里是唯一的记载。写他的书很多,但他所写的却没有一点保留下来。他在道旁尘土中写的字很快就被来往于圣殿中的人抹去了。根据传统说法耶稣所写的是那些控告者的罪行(参见《历》第五十章)。米示孥中也曾提到过在沙土上写字的习惯(Shabbath 12. 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03页)。


约8:7 他们还是不住的问他,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本会注释】

没有罪的。耶稣的话使那些执意要他回答的控告者目瞪口呆,他们完全没有料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无罪的。或许在上天的审判台前他们中的某些人比这个女子的罪更大(参见《历》第五十章)。他们没有一个人敢答话。

耶稣不是在陈述一个普遍的原则,他不是在说罪恶是不用受到刑罚的。如果是那样,就会使律法归于无效,因为没有一个人适合去执行刑罚。他在这个单独案件中所说的是,如果人将自己树立成为审判别人的法官那他们必须是无罪的。耶稣憎恨淫乱的罪(见太5:27-32节注释),但他同样也憎恨自以为义的判断[论断](见太7:1-5节注释)。

先。即,在众人中第一个扔石头打她。

拿石头打。根据申17:7节(参见申13:9),证人要第一个拿石头打那被定死罪的人。米示孥这样描述用石头执行死刑的过程:“执行死刑的地方有两人高。证人中的一个推他上去,然后转到他背后,用石头打他。如果这导致犯人的死亡,他就完成了[他的任务];但如果犯人没有死,第二个证人用石头打他的前胸。如果犯人死了,那他就完成了[他的任务];但如果还没死,全以色列人就要拿石头打他[罪犯],因为经上记着说:见证人要先下手,然后众民也下手将他治死[申17:7]”(Sanhedrin 6.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95页)。


约8:8 于是又弯着腰,用指头在地上画字。

【本会注释】

画。这里翻译为“继续在地上画字”更合适一些。见第6节注释。


约8:9 他们听见这话,就从老到少,一个一个的都出去了,只剩下耶稣一人,还有那妇人仍然站在当中。

【本会注释】

定罪。那些人前来要定这女子的罪,他们离去是因为自己的良心定了他们的罪。毫无疑问,他们迅速离去是因为害怕自己生活中隐藏的罪恶──特别是本案中所犯的同谋罪──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见《历》第五十章)。他们的失败再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了。


约8:10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她说:“妇人,那些人在哪里呢?没有人定你的罪吗?”

【本会注释】

妇人。见约2:4节注释。


约8:11 她说:“主啊,没有。”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本会注释】

主。希腊文词语kurios,这里简单作“先生”(见约4:11节注释)。然而,这个女子原先可能听说过耶稣并知道一些他的主张。如果是这样,她也许会用一种具有更深意义的称呼,来表达她承认耶稣作为上帝儿子的地位。她没有为自己辩护,也没有祈求宽恕。

不要再犯罪。比较约5:14节。“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约3:17)。耶稣的话带着慈怜进入那女子的心中,与刚才那些控告者疾言厉色的话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耶稣向她指出她现在最需要的是──立即离弃她的罪。悔改必须是真诚恳切的。她若不为自己的罪深深痛悔就必继续陷于罪中。对于悔改来说,感觉、话语、声明、意愿、希望,这些在上帝眼中毫无价值。除非一个人停止作恶并离弃罪,他就不能真正地悔改(见诗32:1,6;约壹1:7,9节注释)。


耶稣是世界的光

约8:12 耶稣又对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

【本会注释】

我是。[约8:12-30节,世界的光。] 见约1:4-9;6:20节注释。

世界的光。就像耶稣所说的“活水”(约7:37,38)是指住棚节上的水祭的仪式,现在他声明自己是世界的光无疑也和与光有关的仪式联系在一起。米示孥中这样描述:“在住棚节第一天结束的时候,他们下到曾在那里制订了一项重要法令的女院[一个特别的女性院落]。在那里有四个金灯台,上面各放着一个金碗,每个灯台旁边有一架梯子[根据《他勒目》,灯台有五十肘高],四个年轻人手中捧着盛油一百二十罗革的油瓶从祭司的位置走来,将油倒进碗中。

“他们用祭司穿破的衣带做灯芯,将灯点燃;耶路撒冷没有一个院落不被取水之处的灯光照亮的”。

“敬虔良善的人通常会在灯台前手里拿着火把跳舞、歌颂、赞美。无数的利未人拿着琴、瑟、钹、角等各种乐器聚集在从以色列院到女院的十五级台阶上,这是对应诗篇中的十五首诗歌[诗120-134]。利未人就是站在这里用他们的乐器弹奏并唱出他们的诗歌”(Sukkah 5. 2-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42,243页;参见《历》第五十一章)。

关于耶稣是“真光”的意义见约1:4节注释;参见《历》第五十一章。

在黑暗里。在犹太人关于出埃及记的一部注释中,他们将妥拉(律法)的话形容为启发一个人学习的明灯。关于那些不学习律法或忽视律法的人注释中这样评论:“他跌脚在石头上,他遇见一个水沟掉在其中,他的脸摔在地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手上没有拿着灯。那些心中没有律法的人也是一样;他遭遇罪恶,跌倒,死亡”(米大示拉巴,第439页,出27:20节注释)。

在犹太人中间他们有一位比律法更大的,因为是他将律法赐给他们。他在律法中就是光的源头(见《祖知》第三十二章)。但是拉比们用他们的遗传大大地误表那光,那些想要行在律法之光中的人被他们说成是行在黑暗之中。

生命的光。这个短语可以解释成,光是生命,光赐予生命或,光是生命之源。耶稣不仅是光,他还是生命(约11:25;14:6;见约1:4节注释)。那接受他的就是接受生命:“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约一5:12)。“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他自己的,不借外力,不求而得”(《历》第五十八章)。他来到世间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10:10)。“上帝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他儿子里面”(约一5:11)。


约8:13 法利赛人对他说:“你是为自己作见证,你的见证不真。”

【本会注释】

你的见证不真。耶稣在毕士大池那次事情后就已提出了犹太人现在所要的原则(约5:31)。摩西的律法明确规定,在死刑案件中一个人的证言不足以采信(民35:30;申17:6)。米示孥中也有同样的原则:“没有人能为自己作证”(Kethuboth 2.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51页)。“一个人没有权利自己[说自己是“圣洁的”](Rosh Hashanah 3. 1,《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13页)。


约8:14 耶稣说:“我虽然为自己作见证,我的见证还是真的;因我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你们却不知道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本会注释】

我的见证还是真的。一个人为自己作的见证不一定就是假的。一个诚实之人为自己作的见证是值得信赖的。耶稣,作为上帝,从上帝而来,是不会说谎的(多1:2),他自身的本性决定了他的话全是真理。但是犹太人只将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人。他们既不承认他的神格也不承认他的使命。此外,如果真的要求有一位旁证的话,耶稣有一位,那差他前来的天父与他同在(约8:16,18;见约5:31-39节注释)。


约8:15 你们是以外貌(原文作凭肉身)判断人,我却不判断人。

【本会注释】

以外貌(原文作凭肉身)。他们判断的是耶稣肉身的方面,而与他的神性无关。这个短语还出现在林前1:26;林后5:16节。将这里和约7:24节作一比较。

我却不判断人。耶稣当前的工作不是审判,而是救赎(见约3:17节注释)。非到末日他就不“审判活人死人”(提后4:1;参见徒10:42;林后5:10)。


约8:16 就是判断人,我的判断也是真的;因为不是我独自在这里,还有差我来的父与我同在。

【本会注释】

我的判断。见第14节注释。


约8:17 你们的律法上也记着说:‘两个人的见证是真的。’

【本会注释】

你们的律法。这个短语还出现在约10:34节;15:25中还有一个类似的短语“他们律法”。这几段话不能解释为耶稣反对律法或要和律法隔离。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太5:17)。他曾亲自将神圣的律例交给摩西。“你们的律法”可能是指犹太人声称他们所解释并维护和遵守的律法,也可能是指他们对那律法传统的解释(见可7:5-13节注释)。

两个人的见证。见申17:6;19:15节注释;参见民35:30节。


约8:18 我是为自己作见证,还有差我来的父也是为我作见证。”

【本会注释】

作见证。见第14节注释。


约8:19 他们就问他说:“你的父在哪里?”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认识我,也不认识我的父;若是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

【本会注释】

你的父在哪里。这些话很可能是以一种讥诮的口气说出来的或许还影射着耶稣的出生。

也不认识我的父。耶稣揭示了犹太人对父无知的真正原因──他们忽视了父所拣选用来启示他的媒介。而这媒介就在眼前。耶稣正在告诉他们天父的品格和特性(见约1:14节注释)。如果犹太人能正确地认识耶稣他们就能认识他的父。耶稣对他的门徒说,“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约14:6,7)。


约8:20 这些话是耶稣在殿里的库房、教训人时所说的,也没有人拿他,因为他的时候还没有到。

【本会注释】

库房。耶稣在圣殿的库房教导人,关于这个“库房”的位置见可12:41节注释。耶稣可能是在女院教导人,因为女性也可进到这里来(可12:41)。见约瑟夫战争5. 2(200)。

还没有到。见约7:6节注释。


不信基督的必死在罪中

约8:21 耶稣又对他们说:“我要去了,你们要找我,并且你们要死在罪中。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

【本会注释】

你们要找我。见约7:34节注释。

你们要死在罪中。听众中的许多人,他们有机会的时候不接受耶稣,当他们发现他就是弥赛亚时再想要找他就已经太晚了。对于他们来说,恩典的门已经关闭了。他们寻找也是徒然。再没有原谅和宽恕,他们要在自己的罪中灭亡(见耶8:20节注释)。


约8:22 犹太人说:“他说:‘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难道他要自尽吗?”

【本会注释】

难道他要自尽吗。在希腊文中这是一个反问句,包含着否定的答案。这里的意思和约7:35节中很不相同。有些人推测说犹太人这里指的是“阴间里最黑暗的地方”,就是约瑟夫所说自杀者指定要去的地方(战争iii. 8. 5 [375])。活人是去不了这个地方的。

犹太人的疑问也并非全无道理。耶稣将要死去,他的死要把他和他们分开。但是耶稣将要回到天上去,犹太人若执迷不悟,那的确是一个他们不能到达的地方,而不是他们想的阴间。犹太人在约7:35节中的问题同样具有一种隐含的预言性。随着耶稣的死,他的门徒们要往散居在外邦人中的犹太人那里去,且要教导外邦人(徒1:8)。


约8:23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

【本会注释】

从下头。见约3:31节注释。天地之间是有差距的(参见西3:1)。他们起源于这个下面的世界,因此他们的思想就是属世界的,属肉体的,肤浅的,短暂无常的。耶稣作为救赎主来自天上,是世人长久等待的弥赛亚。耶稣非常愿意将这个伟大的真理启示给他们,照亮他们的思想。


约8:24 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

【本会注释】

你们要死在罪中。犹太人的得救在于他们接受上帝差来的这位拯救者。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徒4:12)。拒绝救赎主就使他们的罪无可推诿(约15:22)。

我是基督。希腊文egō eimi。“基督”是后加的。这同一个短语还出现在第28,58节以及约13:19节中。在七十士译本中,egō eimi等同于希伯来文短语'ani hu',直译是“我是上帝”(申32:39;赛43:10)。显然,正是基于这种关系,后来的翻译者才在当前我们看到的经文中加上了“他”。将这里和“我是自有永有的”(希腊文egō eimi hōon)(出3:14)作一比较。这里可能是直接引述赛43:10节中的内容,那里的措辞和这里极其相似,“既是这样,便可以知道,且信服我,又明白我就是耶和华。”见约6:20节注释。


约8:25 他们就问他说:“你是谁?”耶稣对他们说:“就是我从起初所告诉你们的。

【本会注释】

你是谁。直译是“你,你是谁?”耶稣刚才的话比较含蓄,犹太人现在的问题就是要让耶稣更加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身份,好使他们对他的控告更具操作性。但是耶稣没有正面回答他们的问题。

从起初。希腊文短语tēn archēn。针对这个短语的翻译有许多争论,但总体上来说,英文KJV版、英文RSV版的翻译似乎更加可取一些。有些人认为这里应该翻译为“从根本上[从本质上]”。另有人建议应该翻译为“全然”,并将这里改成一个问句,“我全然告诉你们又怎样呢?”(英文修订版边页)。然而,从上下文的意思看,这里还是翻译为“从起初”比较好。实际上耶稣是在说,“这件事我早就告诉你们了。”


约8:26 我有许多事讲论你们,判断你们;但那差我来的是真的,我在他那里所听见的,我就传给世人。”

【本会注释】

我有许多事。这一节的前半部分可以翻译为,“我有许多事讲论你们,判断你们,但,”等等。这样翻译可以更好地解释“但”这个转折连词。

你们。直译是“讲论你们”。

那差我来的。和第16节作一比较;参见约12:49节;见约3:17节注释。


约8:27 他们不明白耶稣是指着父说的。

【本会注释】

他们不明白。因为他们属灵的思想是黑暗的(见何4:6节注释)。


约8:28 所以耶稣说:“你们举起人子以后,必知道我是基督,并且知道我没有一件事是凭着自己做的。我说这些话乃是照着父所教训我的。

【本会注释】

举起。这里指的是钉十字架,这个词语还用来指基督被高举升到天上父的右边(徒2:33;见约3:14节注释;参见约12:32)。这些话在犹太人看来是深奥难懂的,但听到的人中显然有一部分在耶稣钉十字架之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被举起挂在十字架上的羞辱成了基督真正升高的序曲(腓2:9)。

人子。见太1:1节;可2:10节注释。

必知道。与钉十字架和复活有关的事件证实了耶稣原先对自己所作的声明都是正确的。耶路撒冷的毁灭进一步坚定了耶稣的预言。

我是基督。见第24节注释。


约8:29 那差我来的是与我同在;他没有撇下我独自在这里,因为我常做他所喜悦的事。”

【本会注释】

没有撇下我。耶稣再次强调他与父的合一(参见约17:21)。耶稣在神圣的旨意和计划中常与他的父合作,他常做使父喜悦的事。子从未被撇下,父曾亲自见证他对子的喜悦(太3:17)。


约8:30 耶稣说这话的时候,就有许多人信他。

【本会注释】

信。这里翻译为“开始相信”或“来相信”更合适一些。


真理使人得自由

约8:31 耶稣对信他的犹太人说:“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

【本会注释】

耶稣……说。[约8:31-59节,有关作亚伯拉罕后裔的争论。]

(信)他。直译是“他[宾格]。”在第30节中,“他”是从希腊文直译过来的。这两节中提到的相信耶稣的人可能还是有区别的。信任一个人和相信一个人是不同的(见约1:12节注释;参见约3:16)。后者表达的仅仅是相信某人所说的事情是真实的。如果是这样,本章余下部分里那些“信的人”明显改变了态度也就容易解释了。

常常遵守。希腊文词语menō。这同一个词在约15:4-7节中翻译为“常在”。持守耶稣教导的原则就是真诚相信他的证据。

真是。希腊文词语alēthōs,分别翻译为“真”(太27:54),“实在”(路9:27),“真”(太26:73),“实在”(约一2:5)。在试炼和反对面前持久忍耐才是基督真门徒的标志。耶稣劝勉那些将信心建立在他里面的人要坚定忠贞。那些把种子撒在路边和石头地上的人是有危险的(见太13:4,5节注释)。


约8:32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本会注释】

真理。约翰福音中经常出现“真理”这个词。从它最基本的含义来说,真理是和事实相对应的。就像这里,约翰经常使用这个词的广泛意义来表示与上帝以及人的责任有关的事情或在一个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表示基督教的信仰所教导的一些事实,而这些事实与上帝和他通过基督所实现的旨意有关。这种启示是通过耶稣传给我们的(约1:17)。实际上,耶稣就是“真理”(约14:6)。在他里面“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约1:14)。那些与基督教信仰有关的事实同样也是通过圣灵和道(约17:17)启示给我们的,圣灵本身也是真理(约一5:7;参见约14:17,26)。见约1:14节注释。

叫你们得以自由。福音荣耀的真理已经在摩西和众先知的著作中预示过了。保罗曾形容旧约时代有“荣光”,但他同时又指出,新约时代的荣光要远远超过先前的(林后3:9)。但是,关于耶和华之信仰的许多真理已经被犹太人的发明弄得隐晦不明了。当百姓读旧约时他们的思想和心灵被蒙蔽以至于变得昏暗了(林后3:14,15)。他们被长老们那累赘艰涩的遗传(太23:4;见可7:1-13节注释)和自己的罪(罗2:17-24;参见罗6:14;加4:21)所捆绑。耶稣来就是要释放他们。他宣布自己的使命是“报告被掳的得释放”(路4:18)。他对那些接受真理之人的应许就是解放和自由(参见林后3:17;加5:1)。


约8:33 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你怎么说‘你们必得自由’呢?”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的后裔。关于犹太人吹嘘自己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见太3:9;约3:3,4节注释。

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如果从实际的字面意义上来说,犹太人这句话就是谎言。埃及就曾是他们的“为奴之家”(出20:2)。士师时代屡有外敌的奴役与压迫。后来全国又伏在亚述人和巴比伦人的手下。因而,这里犹太人所指的可能是灵魂上的自由,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所从未丢失并值得荣耀的。这一点可以从以利亚撒的一段话中反映出来,他是耶路撒冷陷落后一群反抗罗马之犹太人的领袖,“勇士们,长久以来,我们除了上帝之外决不侍奉罗马和任何其他统治者,因为只有上帝是人真正公义的主”(约瑟夫战争vii. 8. 6 [323];卷三第595页)。


约8:34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节;约1:51节注释。

犯罪。这句话是根据希腊文的习惯说的(见约壹3:9节注释)。

奴仆。希腊文词语doulos,“一个受限制的人”,“一个奴隶”。douloi在圣经中经常与自由相对(林前12:13;加3:28;弗6:8;西3:11;启19:18)。阿尼西母作为一个逃奴,被称作doulos,但保罗说他应该得到比一个doulos更好的待遇(门第16节)。“作……奴仆”(约8:33)这个短语来自于douleuō,它表现的是名词doulos动词方面的意思。第33,34节之间的联系在希腊文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犹太人说,“我们从来没有作过谁的奴仆”;耶稣回答,“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

保罗也使用过罪奴的说法(罗6:16-20)。


约8:35 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

【本会注释】

奴仆。奴仆在一个家庭里的居留权不是永久的。任何时候如果他得罪了主人就要被赶出去。但儿子却不是这样。他与主人是血脉相连的。他是这个家庭的子嗣,只要他还活着,就可以永远留在家里。犹太人夸耀他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见第33节注释)。但亚伯拉罕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使女生的,一个是自主之妇人生的(见加第4章的象征)。犹太人是奴仆(见34节注释),因此有被弃绝的危险。但是子可以改变他们的地位使其得以自由(见约3:3,4;8:36节注释)。


约8:36 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

【本会注释】

真自由。犹太人认为他们是亚伯拉罕自由的儿女,并且夸耀他们的权利(见第33节注释)。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所受的捆绑,无论是字面意义上的还是属灵意义上的。但他们所夸耀的自由是虚假的。耶稣来就是要给他们真正的自由(罗8:2;林后3:17;加5:1)。他是唯一一个不受罪恶捆绑的人。那些渴望这种自由的人必须向主耶稣基督恳求并且必须顺从。惟独他有权力和职分可以使凡接受他的人得以释放。这个国家只有通过属灵上的自由才能获得他们强烈期盼的政治上的自由(见卷四第30-32页)。


约8:37 我知道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你们却想要杀我,因为你们心里容不下我的道。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的子孙。从字面上来说他们确实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参见第33节)。

杀我。见约7:1,19,25节;等等。犹太人阴谋杀害耶稣的事实证明他们是罪的奴仆(见34节注释;参见罗6:16)。

容不下我的道。将这里和“常常遵守我的道”(第31节)作一比较。犹太人不愿接受耶稣的信息,而这正是能救他们脱离罪之奴役的信息(见第32节注释)。


约8:38 我所说的是在我父那里看见的;你们所行的是在你们的父那里听见的。”

【本会注释】

在我父那里。关于基督与父之间亲密关系的讨论见约1:1;5:19节注释。

行。这句话是根据希腊文的习惯说的。孩童很自然会反映他们父母的特点并遵从他们的指示。

你们的父。耶稣后来指出他就是魔鬼(第44节),天父无穷之爱的敌人。


出于上帝的必听上帝的话

约8:39 他们说:“我们的父就是亚伯拉罕。”耶稣说:“你们若是亚伯拉罕的儿子,就必行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本会注释】

我们的父就是亚伯拉罕。这一点犹太人已经声明过了(见第33节注释)。也许他们意识到了第38节中耶稣所说之话的含义就希望进行反驳。耶稣继续说明只在肉体上做先祖的后裔没有什么功效。上帝看重的是品格上的特质。比较保罗在罗2:28,29;9:6,7节中的议论。

亚伯拉罕所行的事。犹太人在肉体上的确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他们却不是他属灵上的子孙。一个真儿女必然有他先祖道德上的印记。米示孥这样形容亚伯拉罕的门徒:“我们祖宗亚伯拉罕的门徒,[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种顺服的精神和一个谦卑的灵魂”(Aboth 5. 1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2页)。


约8:40 我将在上帝那里所听见的真理告诉了你们,现在你们却想要杀我,这不是亚伯拉罕所行的事。

【本会注释】

杀我。见第37节;参见约7:1,25节。

真理。见第32节注释。耶稣唯一的“罪行”就是他来告诉世人从上帝那里听见的真理。

这不是亚伯拉罕所行的事。亚伯拉罕听从上帝的声音。当他蒙召离开本族和父家时就“遵命出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来11:8;参见创12:1)。他坚定的信心为他赢得了“信之人的父”(罗4:11)的称号。当基督在幔利的平原访问亚伯拉罕时,亚伯拉罕没有想要杀他,而是将他当作贵宾接待(创18:1-5)。


约8:41 你们是行你们父所行的事。”他们说:“我们不是从淫乱生的;我们只有一位父,就是上帝。”

【本会注释】

你们父。耶稣已经告诉犹太人自己的父不是他们的父(第38节),但还没有说他们的父就是魔鬼(见第44节)。犹太人很可能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便急忙否认。

从淫乱。这里显然是在影射耶稣的降生,犹太人暗示耶稣是从淫乱生的。

就是上帝。如果耶稣指的是属灵的祖先,那么犹太人的主张和耶稣相同。关于上帝是以色列人的父,这一观念并不是新近出现的(见申32:6;赛64:8;等等)。


约8:42 耶稣说:“倘若上帝是你们的父,你们就必爱我;因为我本是出于上帝,也是从上帝而来,并不是由着自己来,乃是他差我来。

【本会注释】

倘若上帝是你们的父。犹太人显然不是上帝的儿女。如果他们是上帝的儿女,他们就会接受上帝所差来的那位。约一5:1,2节坚定了这条原则。

由着自己。这是约翰福音中一个时常重复的主题。耶稣否认他有任何寻求自己意思的企图(见约7:16,18;等等)。


约8:43 你们为什么不明白我的话呢?无非是因你们不能听我的道。

【本会注释】

因你们不能听。这里的意思可能是,“因为你们不能忍受去听”(英文RSV版)或“因为你们不听”(罗伯森)。不听的结果就是误解耶稣的话。如果他们真是天父的儿女那他们一定能理解自己家中的语言。


约8:44 你们是出于你们的父魔鬼,你们父的私欲你们偏要行。他从起初是杀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里没有真理。他说谎是出于自己;因他本来是说谎的,也是说谎之人的父。

【本会注释】

魔鬼。直译是“毁谤人的”(见太4:1节注释)。

私欲。希腊文词语epithumiai,“渴望”,可以指好的(路22:15;腓1:23),但更多时候是指恶的(罗1:24;6:12;7:7,8;等等)。和epithumia有关的动词是epithumeō,它在十条诫命中翻译成了“贪恋”,保罗在罗7:7;13:9节中也引用了这个词。“你们父的私欲”是一种恶欲,这种恶欲是魔鬼的特征,也被他一点点灌输到那些遵行他命令的人心中。

你们偏要行。直译是“你们想要去做”或“你们想要去行”。

从起初。人们通常认为这里是指世界上的第一起谋杀案──该隐杀亚伯(创4:1-8)。但是杀人的精神其实要追溯到罪开始的时候。路锡甫因为他的叛变将死亡的判决带到他和那些参加他叛乱的天使头上(彼后2:4)。当他引诱我们先祖犯罪时他就将死亡带到他们以及全人类的身上(罗5:12)。犹太人渴望杀害耶稣,这就是他们与撒但存在密切关系的证据。

不守。这里提到了路锡甫最初的堕落(犹第6节;彼后2:4节;见赛14:12-14;结28:12-14节注释)。

真理。关于真理的定义见第32节注释。

没有真理。即,没有诚实。撒但与真理和诚实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出于自己。直译是“出于他自己的[东西],”即,出于他自己本性的东西。撒但的本性就是说谎。而耶稣不是在说自己的话,他是在说从父那里听来的真理(第38节)。

他本来是说谎的。撒但说谎的经历开始于天上,他最先在天使面前误表上帝的品格和旨意。在伊甸园中,他借着谄媚和欺骗使我们的先祖堕落(见创3:4节注释)。

《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anhedrin 89b,第596页)中有这么一段传说:在献以撒之前,撒但试图将对上帝的怀疑灌输到亚伯拉罕的心中,亚伯拉罕用以下的话将其斥退,“‘这是说谎之人的刑罚,他本应说真话,现在他(的话)也不被听从了。’”

说谎之人的父。根据希腊文,这个短语既指说谎之人的父,又指谎言的父。两者都是指那最大的虚谎的创始者。作为一个说谎者撒但被驱逐出天庭并且永远丧失了天上的居所。对于他的子民也是一样,因为“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启22:15)。


约8:45 我将真理告诉你们,你们就因此不信我。

【本会注释】

我。在希腊文中,“我”是被强调的。耶稣通过对比的方式将自己突出出来。犹太人愚昧地相信魔鬼捏造的谎言。正是他将有关弥赛亚错误的观念灌输到他们的心里(见路4:19节注释)。他们因为这种错误的观念就准备接受那些谄媚他们、煽动他们个人野心的人。耶稣带给他们的真理反而使他们那喜爱罪恶的心感到厌恶了,因此他们就拒绝了这真理。比较约3:19节。


约8:46 你们中间谁能指证我有罪呢?我既然将真理告诉你们,为什么不信我呢?

【本会注释】

指证……有罪。希腊文词语elegchō,“证明有罪”,“责备”,这里的意思是前者。这个词在第9节中翻译成了“定罪”,而在英文KJV版约16:8节中翻译为“责备”(见该处注释)。耶稣引导犹太人注意他那无罪的生活。他自己见证了他与父的旨意完全和谐(约8:29)。尽管宗教领袖们差人百般刺探,但他们在耶稣身上没有发现任何罪的污点。这些探子此时的沉默也证实了耶稣所说的话。既然他们默认了耶稣的生活是纯洁的,那么他们所做之事的无理就彻底暴露了。

关于耶稣绝对意义的无罪见林后5:21;来4:15;7:26;彼前1:19;2:22;约一3:5各节。


约8:47 出于上帝的,必听上帝的话;你们不听,因为你们不是出于上帝。”

【本会注释】

上帝。将这里和约1:13节;约一3:10;4:6节作一比较。

听。一个人心灵真实的状况可以从他是否听从上帝的话上看出来。有人曾评论说,“再没有什么比憎恨上帝的话更能说明一个人内心不圣洁的本质了。”


耶稣在亚伯拉罕之先

约8:48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说你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着的,这话岂不正对吗?”

【本会注释】

我们说……岂不正对吗。即,“我们说你是撒玛利亚人,并且是鬼附着的,这话岂不正对吗?”

撒玛利亚人。关于犹太人对撒玛利亚人的态度见约4:9节。

鬼附着的。犹太人老早就这样控告耶稣了(见太12:24;约7:20;10:20)。


约8:49 耶稣说:“我不是鬼附着的;我尊敬我的父,你们倒轻慢我。

【本会注释】

我不是鬼附着的。耶稣没有理会犹太人说“你是撒玛利亚人”,因为他觉得这个控告不值得一提。事实上,作为撒玛利亚人并不是什么羞耻,因为上帝不偏待人(罗2:11)。“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加3:28),“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5)。后来耶稣还用比喻的形式将撒玛利亚人形容为彰显邻舍之爱的代表(路10:33-37)。耶稣还提到,那十个得洁净的大麻风病人,唯一回来向他发出感谢的,就是一个撒玛利亚人(路17:16)。见太12:22-30节注释。

耶稣否定了犹太人说他是被鬼附着的控告。他告诉那群好争论的犹太人,他尊敬他在天上的父,而他们现在却在侮辱父所差来的那位。


约8:50 我不求自己的荣耀,有一位为我求荣耀、定是非的。

【本会注释】

自己的荣耀。将这里和约5:41;7:18;8:54节作一比较。

有一位……求。即,上帝。他为他的儿子寻求荣耀(第54节)。

定是非。天父将要判断当前的是非,定他的儿子为义,定他儿子的仇敌为罪。


约8:51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远不见死。”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永远不见死。这一节的意思显然和前面是有联系的。耶稣刚才介绍了天父的审判,并应许那些遵守基督吩咐的就有永生。这里提到的死不是义人、恶人同受的肉体上的死,而是指最终恶人所要遭受的第二次的死(启20:6,14,15)。与第二次的死相对应的就是永生(约3:16),经上说这永生要赐给那些接受耶稣为主的人(约一3:14;5:11,12;参见《历》第四十一章)。那些得胜的人决不会失去这项恩典。死亡肉体上的消解以及从死到复活之间的无意识状态都不会剥夺他们获得永生的权利。他的生命要继续“藏在上帝里面”(西3:3)直到在复活的清晨进入荣耀的不朽坏之中。


约8:52 犹太人对他说:“现在我们知道你是鬼附着的。亚伯拉罕死了,众先知也死了,你还说:‘人若遵守我的道,就永远不尝死味。’

【本会注释】

现在我们知道。那些犹太人现在觉得他们有确实的证据证明耶稣是在恶魔的控制之下。见太12:24节注释。

亚伯拉罕死了。直译是“亚伯拉罕死了”。后来犹太人的遗传列举了九位不尝死味直接进入天国的人,但这之中却不包括亚伯拉罕。然而,犹太人却误解了耶稣话的意思。他们认为耶稣所说“永远不见死”(第51节)是指人肉体上的死而言的。事实上,亚伯拉罕已经免去了死亡的蹂躏,因为耶稣亲自见证了他的义(第39,40节)。

尝死味。一种常用的修辞(太16:28;来2:9)。它的基本含义和“见死”(约8:51)是相同的,而后者也是耶稣经常使用的一种比喻。因此犹太人实际并不像表面上那样误解了耶稣的话,他们心里是明白的。


约8:53 难道你比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还大吗?他死了,众先知也死了,你将自己当作什么人呢?”

【本会注释】

你……还大吗。这句话暗含着一种否定的答案。他们可能认为耶稣会宣称他就是弥赛亚(参见约5:18)。在后来的传统里犹太人也不反对弥赛亚比亚伯拉罕大这种思想(Midrash 诗第18章,29 [79a],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r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一第980页),就是现在他们也承认弥赛亚的确要比亚伯拉罕大。然而,他们却不愿承认耶稣就是真弥赛亚。耶稣没有满足他们对弥赛亚这一角色的期待。比较撒玛利亚妇人的问题,“你比我们的祖宗雅各还大吗?”(约4:12)。


约8:54 耶稣回答说:“我若荣耀自己,我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荣耀我的乃是我的父,就是你们所说是你们的上帝。

【本会注释】

荣耀自己。犹太人曾问耶稣,“你是谁?”他们的问题暗含着耶稣缺少有力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耶稣曾经屡次声明他不是凭自己来的(约7:28;8:28,38,42,50),现在他再次宣称,他的荣耀来自他的父。

就是你们所说。见第41节。


约8:55 你们未曾认识他;我却认识他。我若说不认识他,我就是说谎的,象你们一样;但我认识他,也遵守他的道。

【本会注释】

未曾认识他。如果他们认识上帝,他们就会遵守他的诫命(约一2:4),也将接受耶稣,因为他是从上帝来的(约8:42)。

我却认识他。见约1:18节注释;参见约8:42节。

说谎的,像你们一样。犹太人声称认识上帝,但他们的行为却否定他(见约壹2:4节注释)。


约8:56 你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欢欢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见了就快乐。”

【本会注释】

仰望我的日子。一条古代犹太人的遗传教导说,亚伯拉罕在创15:9-21节所记的经历中获得了一种关于未来的启示。经外书(伪经)以斯得拉四书(英文版为以斯得拉二书)有以下记载:“你从万民中拣选一人,他的名字叫亚伯拉罕:他确实是你所爱的,你在夜间向他启示了世界末了的事”(3:14,R. H. 查理)。

既看见了就快乐。犹太人憎恨耶稣将亚伯拉罕关于未来的异像应用在他的身上。亚伯拉罕热切渴望见到应许的救主,当他得到启示时就欢喜快乐。而犹太人,他们有特权在现实中见到弥赛亚,反而扰乱愤怒。


约8:57 犹太人说:“你还没有五十岁,岂见过亚伯拉罕呢?”

【本会注释】

五十岁。根据民4:3节,哥辖子孙任职的年龄阶段是从30岁到50岁。因此,50岁实际上是一个退休的年龄。超过50岁,必须的服侍就停止了,但他们仍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在会幕中帮忙(民8:25,26)。显然犹太人是在说一个大概的数字,耶稣当时只有33岁(见第242页;见路3:23节注释)。


约8:58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节。下面的话非常神圣庄严,并且具有永恒的意义。

还没有亚伯拉罕。“还没有亚伯拉罕”中的动词“有”是ginomai,它和约1:6节中的“有”相同,而不是本节后半部分“就有了我”中的eimi[有](见约1:1节注释)。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七十士译本诗90:2节中,“诸山未曾生出[ginomai]……从亘古到永远你是[eimi]上帝”。见约1:1节注释。

就有了我。希腊文短语egō eimi,这里使用的是它绝对的意义,犹太人认为耶稣这是在宣布自己的神性(见第24节注释)。关于真神称号的讨论见卷一第170-173页。


约8:59 于是他们拿石头要打他;耶稣却躲藏,从殿里出去了。

【本会注释】

他们拿石头。那时希律的圣殿仍在建造过程之中,这就是他们能在圣殿中找到石头的原因。几个月之后,犹太人因为耶稣宣布自己与父原为一而再次想拿石头打他(约10:30-33)。

出去了。耶稣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约7:6节注释)。

提要:1 一个天生瞎眼的人重见光明。8 这人被带到法利赛人那里。13 法利赛人因这事发怒并将那人赶了出去: 35 那人被耶稣收纳并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39 谁是基督光照的人。


治好生来瞎眼的

约9:1 耶稣过去的时候,看见一个人生来是瞎眼的。

【本会注释】

耶稣过去。[生来瞎眼的人,约9:1-41。见“比哩亚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第208-213页。]关于这件事的时间背景见太19:1节注释。这件医病的神迹发生在安息日(约9:14),可能就是住棚节后的那个安息日,就是第7、8两章所记之事之后的那个安息日(见约7:2;8:2节注释)。然而,这件神迹也可能发生在第8章的教训数月之后。若然,这件事的发生便与几个月后耶稣上耶路撒冷参加修殿节(直译为:奉献节)有关(见约10:22节注释)。

生来是瞎眼的。瞎眼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特别是颗粒性结膜炎(译者按:沙眼),这种病至今在东方还很普遍。福音书中提到的神迹只有这一例说病症是从生来就有的。


约9:2 门徒问耶稣说:“拉比,这人生来是瞎眼的,是谁犯了罪?是这人呢?是他父母呢?”

【本会注释】

是谁犯了罪。犹太人教训说今生的痛苦是由于犯罪而导致的神圣刑罚。根据《他勒目》之宋西诺版“没有罪就没有死亡,没有过犯就没有痛苦”(Shabbath55a,第255页)。“一个病人,除非他的罪全部得到赦免,否则他决不能恢复健康”(Nedarim41a,第130页)。拉比们进一步教训说,上帝根据规则很注意让人的罪得到其应有的刑罚,毫厘不爽。米示孥中给出了几个例子:“一个人怎样待别人,也要怎样待他。”“参孙随从自己[眼目的情欲],因此非利士人挖出他的眼睛。……押沙龙以他的头发为傲,因此头发被挂在树上。因为他与他父亲的十个嫔妃同居,因此被十把短枪扎刺。……因为他欺骗了三颗心,他父亲的心,公平法庭的心以及全以色列的心,……所以他被三根短枪刺穿了身体”(Sotah 1. 7,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7,41页)。犹太人认为每一宗罪都有它相对应的刑罚,他们还相信,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根据一个人所受的痛苦来决定一个人的罪。圣殿被毁、犹太人的公会以及他们的行政权结束之后,拉比约瑟夫教导说,上帝鉴察那些该死之人应得的灾难:“有被判处用石头打死的,同样也有从房顶跌落的,有被野兽践踏的。有被判处火刑的,也有掉到火里的,有被毒蛇咬的。有被判处斩首的,也有被交付衙门的,有被强盗拿住的。有被判处绞刑的,也有在河里溺水的,有窒息而死的”(《他勒目》之宋西诺版Kethuboth30a,30b,第167页)。

尽管这些陈述出现在耶稣以后的时代,但它们的确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犹太人的思想。耶稣门徒关于这件事所提的问题以及他在路13:2,4节中关于这方面内容所发的反问都显明了犹太人的这种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上述思想代表了犹太人的主流观点,但他们还是为他们所谓的爱的惩罚做了规定。他们相信这是上帝用来试验并洁净他们的。他们认为这种惩罚与律法的学习以及祷告丝毫没有冲突。甘心顺服这些惩罚的人必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但他们还是认为这种爱的惩罚是普遍原则中的例外,普遍的原则是,有痛苦的地方就有罪。

这人。如果这人眼瞎是因为自己的罪,那他必定在出生前就犯罪了,因为他生来就是瞎子。拉比们的文学作品中有一些关于犹太人认为人生前之罪累及将来或至少存在这种可能的暗示。比如,米大示拉巴关于创25:22节的解释(第559,560页)就说以扫不但在他出生时甚至在他出生前就已经犯罪了。然而,犹太人的主流观点还是认为孩子不能为其生前的任何错误担罪。米大示拉巴关于利22:27节的解释(第350页),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将她犯罪的儿子交到法官那里。当她看到法官判处一些人鞭刑时她开始担心如果她揭发自己儿子的罪行他有可能被判处死刑。轮到她时她没有提起她儿子所犯的罪,而是控告说她的儿子出生前在她的肚腹中[像一头不受控制的野兽一样]踢她。法官问,他还做了什么没有?她回答说,没有。法官说,你的儿子无罪。法官的回答反映了犹太人关于孩子生前所谓罪行的普遍的看法。

门徒显然是听到了拉比们关于这个令人困惑之问题的过于细致的争论,因此在听耶稣谈起这个问题时感到焦虑不安。

他父母。门徒们这个问题至少还有些经文基础,诫命上说“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20:5)。子女们经常因父母罪恶的结果受苦,但他们决不会因父母的罪而受到惩罚(见结18:1,2节注释;参见《祖知》第二十七章)。

有些拉比教训说,癫痫、跛足、聋哑都是违犯传统律例的结果,哪怕是最轻微的违犯(见《他勒目》之宋西诺版Pesahim 112b,第579页;Gittin70a,第333页;Nedarim20a,20b,第57,58页)。

他们这种关于痛苦的错误哲学是从撒但来的,因为他“是罪和其结果的创造者,他一直诱导人将疾病和死亡归因于上帝,说这是上帝强加给罪人的刑罚”(《历》第五十一章)。他们没有从约伯记中学到教训,“痛苦是撒但强加给人的,但仍处在上帝慈悲旨意的掌管之下”(《历》第五十一章;见诗38:3节注释)。


约9:3 耶稣回答说:“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是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

【本会注释】

也不是……也不是。这样的教训与当时犹太人普遍持有的观点截然相反(见第2节注释)。

显出。这句话经常被人理解为或者更准确地说,被人误解为是在教训说:瞎眼临到一个无辜的婴孩就是为了等到三十八年后上帝可以显出他的权能。英文的翻译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想法。但是,英文中引导从句的连词“为了(that)”(希腊文作hina),尽管它经常引导目的状语从句,表达一种目的,但它还可以表达结果或说,它还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后面这种用法举例如下:路9:45;加5:17;帖前5:4;见太1:22节注释。如果约9:3节中的hina解释成表达一种结果,那本节中的问题就不复存在了,这一节可以意译为:“也不是这人犯了罪,也不是他父母犯了罪:他所受痛苦的结果是上帝的作为在他身上显出来。”所以耶稣“并不解释这人受痛苦的原因,只把结果告诉他们[犹太人]”(《历》第五十一章)。对于爱上帝的人,上帝的一切作为,包括从仇敌而来的痛苦,都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罗8:28)。在上帝权能的掌管之下,仇敌所加给我们的痛苦也成了我们的益处。


约9:4 趁着白日,我们必须作那差我来者的工;黑夜将到,就没有人能做工了。

【本会注释】

我们必须作……工。原文(参见第146页)在这里是应该作“我必须作工”还是作“我们必须作工”上存在分歧。后者强调的是门徒在耶稣工作上与他的联合。

那差我来者的。这是约翰经常使用的一个短语(见约4:34;5:24;6:38;等等;见约3:17节注释)。

趁着白日。即,做工的时间(诗104:23)。这个短语强调了时间的紧迫。米示孥中有一个类似的比喻,拉比塔冯论到人生的白天说,“白天短暂,[要做的]工却很多;工人懒惰,但报酬却很多;这家的主人心如火烧”(Aboth 2. 1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4页)。

黑夜将到。对耶稣来说黑夜已不远了(见约7:33)。他短暂的“白日”就是他在地上服侍的时间;他黑夜的到来就是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见约9:5)。


约9:5 我在世上的时候,是世上的光。”

【本会注释】

我在世上的时候。这并不意味着耶稣只在他在世寄居的时候是世界的光,他永远是这世界的光。他在这里特别指的是他作为“光”行走在世人中间能被他们看见的时候。希腊文里“光”前面没有冠词,和“我是世界的光”(约8:12)中不同,它不是单独来表达代词“我”的。关于比喻的意义见约1:4,5节注释;参见《历》第五十一章。


约9:6 耶稣说了这话,就吐唾沫在地上,用唾沫和泥抹在瞎子的眼睛上,

【本会注释】

就吐唾沫在地上。古代人认为唾液中含有能治病的物质(举例见《他勒目》之宋西诺版Baba Bathra 126b,第526页)。然而,这种想象中的疗效并不是耶稣使用它的原因,除非是为了加强人们的信心。还有两次使用唾液施行神迹的例子(见可7:33节注释;参见可8:23)。

预备湿泥显然触犯了拉比们关于安息日之严格的规定(见约9:14;见约5:10,16;7:22-24节注释)。抟和、搅拌这种行为在安息日是特别被禁止的(见米示孥Shabbath 7. 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49页)。比如,人可以将水倒在麦麸上给牲畜预备饲料,但决不能“搅拌它”(米示孥Shabbath 24. 3,《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94页)。见约5:16;9:16节注释。

抹在……眼睛上。这里耶稣同样干犯了拉比们的遗传,这种涂抹的行为在平常是允许的,但在安息日任何特殊的涂抹都是被禁止的(见上面“吐唾沫在地上”)。例如,古人用醋来缓解牙痛。但一个牙疼的人在安息日就不能将醋吸到牙齿之间,但他却可以把醋放在饭里来达到缓解牙痛的目的(米示孥Shabbath 14.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39页)。


约9:7 对他说:“你往西罗亚池子里去洗(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他去一洗,回头就看见了。

【本会注释】

西罗亚池。耶路撒冷南部的一个水池(见赛8:6节注释;见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约瑟夫战争4. 1,2 [136-141];9. 4 [409-411]。

西罗亚翻出来就是奉差遣。西罗亚是希伯来文词语Shiloach在希腊文中的音译,Shiloach来源于动词shalach,“差遣”。约翰福音有个特色,它将希伯来文名称的含义写出来供希腊文读者参考(见约1:38,42)。命令那人到西罗亚池中去洗决不是因为那池水有任何医治之能,而是要试验那人的信心如何。将这里和王下5:10节作一比较。


约9:8 他的邻舍和那素常见他是讨饭的,就说:“这不是那从前坐着讨饭的人吗?”

【本会注释】

这不是那……人吗。在希腊文里这句话显示的是一种肯定的答案。他们肯定这就是那人。

坐着讨饭。这里作“过去常坐着讨饭”更合适一些。这是他的习惯。米大示中列举了几例乞丐讨饭时常说的话:“‘可怜我你也是有益的’”(拉巴,关于利25:25节注释,第432页),“‘给我一些施舍吧’”(出处同上[131a])。《他勒目》之宋西诺版中有以下的话,“‘先生,’她向他说,‘给我一点钱吧’”(Kethuboth 66b,第405页)。


约9:9 有人说:“是他”;又有人说;“不是,却是象他。”他自己说:“是我。”

【本会注释】

却是像他。那人的外貌无疑是大大改变了。他那明亮的双眼现在使他整个脸上容光焕发。众人对于这是不是他产生了极大的争论,但这人自己却给出了肯定的答案,“是我。”


约9:10 他们对他说:“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

【本会注释】

你的眼睛是怎么开的呢。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问题了。他的邻居们并不像后来法利赛人那样(第18节)置疑这个神迹的真实性。


约9:11 他回答说:“有一个人,名叫耶稣,他和泥抹我的眼睛,对我说:‘你往西罗亚池子去洗。’我去一洗,就看见了。”

【本会注释】

名叫耶稣。很显然,耶稣只将自己的名字告诉了那人。他并不知道耶稣就是弥赛亚(见第35-38节)。他从未见过耶稣,因为当他去耶路撒冷南部的西罗亚池去洗时他还不能看见。


约9:12 他们说:“那个人在哪里?”他说:“我不知道。”

【本会注释】

那个人在哪里。众人想见这个神迹施行者的心情也是正常的。比较约7:11节。


法利赛人盘问被治好的人

约9:13 他们把从前瞎眼的人带到法利赛人那里。

【本会注释】

他们把……带到。直译是“他们正把他带到”。约翰把这件事叙述的生动逼真,非常有戏剧性。人们把他带到法利赛人那去的原因并没有详述。也许他们认为医病这件事干犯了传统的安息日律法(见第6节注释),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这件事需要法利赛人的过问。


约9:14 耶稣和泥开他眼睛的日子是安息日。

【本会注释】

……的日子是安息日。既然那人的眼瞎不是急症,即,他的生命没有处于危险之中,那么耶稣医治他就是干犯了犹太人遗传的律法(见约7:22-24节注释)。同样,这些律法还禁止和泥并用泥抹眼睛(见6节注释)。

犹太人,这些所谓的维护律法的先锋,根本不明白安息日的目的和用意(见可2:27,28节注释)。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天是为人类身、心、灵三方面的益处而分别为圣的。它的分别为圣并不是要禁止一切必要的、仁慈的工作,这些都是与它纪念创造的大工和谐一致的(见创2:1-3节注释)。医治病人决不是对安息日神圣律法的破坏。犹太人这样指责我们的主干犯安息日表明他们对于自己所守律法的无知。

七件有记载的神迹全都发生在安息日(见Nos. 3,5,6,9,27,28,29;第205-207页)。


约9:15 法利赛人也问他是怎么得看见的。瞎子对他们说:“他把泥抹在我的眼睛上,我去一洗,就看见了。”

【本会注释】

法利赛人也问他。这些宗教领袖们询问此事的真相。他们并不否认这个神迹。那个被医治的人给出了一个既简短又有礼貌的回答。


约9:16 法利赛人中有的说:“这个人不是从上帝来的,因为他不守安息日。”又有人说:“一个罪人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他们就起了纷争。

【本会注释】

上帝。法利赛人承认了这个神迹的真实性,但他们暗示行这个神迹的能力是来自那恶者的(见太12:24节注释)。

不守安息日。这件医治的行为被认定违法是因为眼瞎是一种积习性的疾病并不需要立即的救治,他的生命没有处在危险之中(见第14节注释)。预备泥土并用泥抹眼同样也被认为是干犯了安息日的律法(见第6节注释)。

又有人说。在法利赛人中也有善良和明白道理的人,比如说尼哥底母(约3:1-21;7:50,51)和约瑟(见太27:57节注释)。

一个罪人。犹太人教训说上帝只为那些配得的人施行神迹。《他勒目》里有这么一段有趣的讨论:“教皇对阿贝耶说:先前时代所行的神迹如何才能为我们行呢,现在没有神迹了吗?……当拉[比]犹大脱下一只鞋[准备禁食]时,天就开始下雨,现在我们折磨自己,大声哭泣,却没有丝毫的动静!阿贝耶回答说:过去世代的人随时准备着为[上帝]圣名的缘故牺牲性命;而我们却没有这样做”(Berakoth20a,第119,120页)。比较路7:4节。


约9:17 他们又对瞎子说:“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他说:“是个先知。”

【本会注释】

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这句话中的“你”是被强调的。法利赛人中起了争论,他们用这个问题来掩盖他们之间的分歧。

他既然开了。这个从句若要和前面的句子更好的联系起来,它们之间的连词最好翻译为“既然”(英文RSV版)。希腊原文的意思是:“他既然开了你的眼睛,你说他是怎样的人呢?”

是个先知。在希腊文里,“先知”前面没有冠词。这个被医好的人并不像先前吃饼得饱的群众那样承认耶稣就是“那先知”(见约6:14节注释;参见约1:21)。但他意识到耶稣绝非常人。他确信那使他眼睛得以看见的能力是出自上帝,故此那施行此能力的人必是上帝那里来的使者。他的见证与法利赛人的正好相反,“这个人不是从上帝来的”(约9:16)。


约9:18 犹太人不信他从前是瞎眼,后来能看见的,等到叫了他的父母来,

【本会注释】

不信。直到此时这个神迹还是不容有丝毫置疑的。但是犹太人却不得不面对矛盾的情况:一个拥有如此大医治之能、明显是来自于上帝的人怎么能算是干犯安息日呢?于是他们就推测这个神迹是假的。他们想要寻得一个解决的办法并决意要盘问那人的父母。


约9:19 问他们说:“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是瞎眼的,如今怎么能看见了呢?”

【本会注释】

这是你们的儿子吗。这里有三个问题,犹太人想用这些话来迷惑那人的父母:这是你们的儿子吗?你们说他生来就是瞎的吗?你们怎么解释他现在能看见呢?


约9:20 他父母回答说:“他是我们的儿子,生来就瞎眼,这是我们知道的。

【本会注释】

生来就瞎眼。这是犹太人希望否定的一个事实。他们想要掩盖那个神迹的打算失败了。


约9:21 至于他如今怎么能看见,我们却不知道;是谁开了他的眼睛,我们也不知道。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他自己必能说。”

【本会注释】

我们却不知道。这是一句谎话或者至少是推脱真相。他们儿子的眼睛被泥涂抹或去到池子中洗时他们好像并不在场,因此不能作证。但他们其实早从邻居那里听到自己的儿子得了医治并了解了全部情况(见第22节)。

他已经成了人。犹太人规定成年的岁数是十三,女孩还要早一年。因此这个被治好的人一定是超过十三岁了,但到底多大,也只是推测而已。第1节只是简单地说他是一个“人”(希腊文词语anthrōpos),指人类家庭中的一员。


约9:22 他父母说这话,是怕犹太人;因为犹太人已经商议定了,若有认耶稣是基督的,要把他赶出会堂。

【本会注释】

怕犹太人。这句话证实了那人的父母了解他们儿子得医治的情况(见第21节注释)。害怕被赶出会堂(开除教籍)导致他们遮掩真相。

耶稣是基督。基督的意思就是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参见约1:41节注释)。说耶稣是基督就等于承认相信他是预言所指的弥赛亚。许多犹太人(见约7:41)甚至官长(约7:50,51;见16节注释)都暗地里相信耶稣的确是上帝差来的那一位。

赶出会堂。这无疑是指犹太人规定的30-天禁令,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案件,好比说对掌权者的毁谤性言辞(见米示孥`Eduyyoth 5. 6,《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34,35页;《他勒目》之宋西诺版Nedarim 50b,第158页;Mo`ed,Katan16a,第98页;Kiddushin70a,第354,355页)。关于这种禁令的讨论见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卷四第293-333页。


约9:23 因此他父母说:“他已经成了人,你们问他吧。”

【本会注释】

成了人。见第21节注释。


约9:24 所以法利赛人第二次叫了那从前瞎眼的人来,对他说:“你该将荣耀归给上帝,我们知道这人是个罪人。”

【本会注释】

将荣耀归给上帝。这是一种程式化的术语,这是要求一个人对于某件事采取正确的行动好使上帝得荣耀。上下文显示出他们所想要他采取的行动。在亚干的例子中这句话要求他认罪(书7:19)。这里的话暗示那个被医好之人的行为和供认没有将荣耀归给上帝。犹太人想要让他收回是耶稣医治了他的声明,而改口为是上帝医治了他。

罪人。即,根据犹太人的规定,耶稣干犯了安息日(见第14节注释)。


约9:25 他说:“他是个罪人不是,我不知道;有一件事我知道,从前我是眼瞎的,如今能看见了。”

【本会注释】

我不知道。他并不像犹太人那样肯定。犹太人宣称他们“知道”(第24节)。然而,一方面他们无法提供充足的证据,另一方面他们也无法解释自己心中的矛盾,即,耶稣若真是个罪人,那他怎能行这样的神迹呢(第16节)。

有一件事我知道。那个被医好的人显出特殊的聪明。他拒绝用模棱两可的话说耶稣是否是个罪人,他只将自己的证言建立在无可辩驳的事实基础之上。


约9:26 他们就问他说:“他向你做什么?是怎么开了你的眼睛呢?”

【本会注释】

他向你作什么。犹太人进一步的盘问显然是想迷惑那刚被医好的人,他们盼着能在他的话中找到一些过失和自相矛盾的地方。


约9:27 他回答说:“我方才告诉你们,你们不听,为什么又要听呢?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吗?”

【本会注释】

不听。即,法利赛人不接受那人的见证。

作他的门徒。希腊文里的反问句所包含的是一种否定的答案:“莫非你们也要作他的门徒吗?”圣灵使这未曾受过教育的人做出如此英勇的辩护(见太10:19节注释)。


约9:28 他们就骂他说:“你是他的门徒;我们是摩西的门徒。

【本会注释】

摩西的门徒。这不是一个常用的名称,它出现在《他勒目》中,用来指法利赛派的学者(Yoma4a,第12页)。摩西的门徒是和耶稣的门徒对比来说的。米示孥中还有一个类似的对比,亚伯拉罕的门徒和巴兰的门徒,这里巴兰的门徒是指基督徒(Aboth 5. 1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2,73页)。


约9:29 上帝对摩西说话是我们知道的;只是这个人,我们不知道他从哪里来!”

【本会注释】

上帝对摩西说话。这句话曾多次在旧约中出现(利4:1;6:1;8:1;等等;参见出33:11;来1:1)。

我们不知道。他们中间有些人曾声称知道耶稣从哪来(约7:27)。耶稣曾明确地告诉犹太人他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约8:42),但他们就是不相信他的见证。


约9:30 那人回答说:“他开了我的眼睛,你们竟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这真是奇怪!

【本会注释】

这真是奇怪。直译是“奇怪的事情”。那些宗教领袖应该很清楚能行这样神迹的人只有耶稣。他在他们中间积极工作已达三年之久。许多的证据赐下来激起他们的信心,但他们却用自己的本性抵挡这证据。他们故意选择无知,因此他们当下的出丑完全是咎由自取。


约9:31 我们知道上帝不听罪人,惟有敬奉上帝、遵行他旨意的,上帝才听他。

【本会注释】

上帝不听罪人。这人的话至少和法利赛人不同意见(见第16节注释)中的一方是吻合的。那被医治之人的推论是不能被驳倒的。如果,像有些法利赛人所认为的那样,上帝只为那些配得的人行神迹,那他们就不得不承认这个神迹的施行者一定是上帝,特别是考虑到这个神迹不一般的性质(第32节)。

“上帝不听罪人”这一声明对于那些故意不悔改的罪人来说当然是真的。但上帝却总是倾听那些痛悔前非之人恳求赦免和怜悯的祈祷(见路18:13节注释)。他也经常倾听那些偏离义路之人的祷告,对于那些迷失的人他决不轻易放弃。他不断地继续赐福来引导他们回转。基于这个事实,“上帝不听罪人”这句话并不总是正确的。上帝垂听人的祷告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赞同此人的全部行为。一个人有了他的祷告蒙垂听的显著证据后也不应欣欣然觉得自己已经称义或完全得蒙悦纳;他应该殷勤省察自己的内心好使自己更加合乎那神圣的模范。他决不应将上帝的赐福看作自己全部行为得到承认的证据。任何对已知之罪的故意留恋都将致使罪人最终与上帝不可避免的分离(启22:11)。

遵行他旨意。将这里和约一3:22节作一比较;《喜》第十一章。


约9:32 从创世以来,未曾听见有人把生来是瞎子的眼睛开了。

【本会注释】

从创世以来。直译是“从纪年开始”,这个短语的意思和“从未”是一样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天生的瞎子被治好的记录。


约9:33 这人若不是从上帝来的,什么也不能做。”

【本会注释】

什么也不能作。有些法利赛人曾经提出过这一点(第16节)。尼哥底母也曾承认过这一点(约3:2)。那被医好的人获得了完全的胜利。他的逻辑无可辩驳。法利赛人顿时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他们既无言以对,便要采取恐吓谩骂的手段了。


约9:34 他们回答说:“你全然生在罪孽中,还要教训我们吗?”于是把他赶出去了。

【本会注释】

生在罪孽中。法利赛人说那人过去的痛苦是他特殊罪恶的标记,他们或许是在暗示他出生之前就有罪恶(见第2节注释)。

把他赶出去。这里应验了第22节所提到的威胁(见第22节注释)。


灵性的盲目

约9:35 耶稣听说他们把他赶出去,后来遇见他,就说:“你信上帝的儿子吗?”

【本会注释】

后来遇见他。以色列的牧人们将迷失的羊赶出,而好牧人却将他找到(约10:11;见路15:1-7节注释)。耶稣离那些敏于领受神圣感召的人从来不远(罗10:8,9)。

上帝的儿子。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对于这里是作“上帝的儿子”还是作“人子”存在分歧。前者倾向于说明这个短语在信心的承认中是很普遍的(见约1:49;11:27;参见太16:16;约1:34;20:31)。它与那被治好之人在法利赛人面前所作的见证(约9:30-33)更加和谐一致。“人子”这个称号(见太1:1;可2:10节注释)更加强调耶稣的人性,不太适合这个的意思。


约9:36 他回答说:“主啊,谁是上帝的儿子,叫我信他呢?”

【本会注释】

谁是上帝的儿子。那个被治好的人此前从没有见过耶稣。当主打发他到西罗亚池去洗的时候他还是个瞎子。他生来眼瞎,此前他从未见过任何人的面孔。当他注视着他父母和熟人的面容时他的内心是多么激动和兴奋啊!现在他看到了耶稣那慈祥可爱的面容,这和那些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眉头紧皱、布满阴云的脸孔相比是何等大的反差啊!耶稣说话的声音使他相信这就是那治好他的一位。

主啊。希腊文词语kurios,这里可能是指一种尊重的称呼,等同于“先生”。

叫我信他呢。他已经准备相信弥赛亚,现在他感觉这个自己已经认为是先知的人(第17节)可以告诉他谁是弥赛亚。


约9:37 耶稣说:“你已经看见他,现在和你说话的就是他。”

【本会注释】

你已经看见他。这句话不是指原来那次遇见,而是指现在当下的时刻。他所看见的耶稣是有些眼明之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看见的。最大的眼瞎莫过于那些不愿去看的人!比较约6:36节中犹太人的态度。


约9:38 他说:“主啊,我信!”就拜耶稣。

【本会注释】

主啊。希腊文词语kurios,这里可能用的是它的神圣的含义(见第36节注释)。

拜。这里紧接上面的叙述,所描绘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那恢复了视力的人现在看见了耶稣──这世界的真光。他不仅为自己恢复了肉体上的视力而欢喜快乐,他还用灵魂的眼睛去注视耶稣。


约9:39 耶稣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

【本会注释】

审判。希腊文词语krima,指审判的结果,在这里的意思是筛选和分离,而不是krisis,审判的行为。因此,这一节与约3:17节并无矛盾(参见约8:15)。耶稣第一次降临的根本目的不是要审判世界,而是要拯救世界(参见路19:10)。然而,基督的到来使光照进了世人心中的黑暗,人接受或拒绝这光,就宣布了对自己的判决。光本身并不审判人,而是借着光,那些被照亮的人要接受审判。西面曾预言过基督的这种使命(路2:34,35)。

不能看见的。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都是正确的。基督不仅医治了人肉体上的目盲(太11:5);他还医治了人属灵上的瞎眼。他的使命两方面的意义在这个神迹中都得到了体现。

反瞎了眼。将这里和赛6:9,10;可4:11,12节作一比较。当人喜爱黑暗过于喜爱光明(约3:19)他们最终必将丧失他们属灵的辨别力。见太6:23;约一2:11节。


约9:40 同他在那里的法利赛人听见这话,就说:“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

【本会注释】

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这句话在希腊文里所包含的是一种否定的答案。“我们”在这句话中是被强调的,即,我们这些宗教的领袖当然不是瞎子!这可不是一种谦卑恳切的询问。法利赛人显然是明白了主话中的含义,因此他们就在急躁中说出了上述的话。


约9:41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若瞎了眼,就没有罪了;但如今你们说‘我们能看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

【本会注释】

你们若瞎了眼。即,如果他们没有机会接受亮光和启示。上帝审判人是以他们接受的亮光为基础的或者说是以他们将所接受的亮光实行出来多少为基础的。见约15:22节注释。

我们能看见。他们对于现有知识的自满导致上帝不能将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他们。犹太人拒绝了耶稣就拒绝了上天传光给他们的通道。

提要:1 基督是羊的门,也是好牧人。19 众人对他的争论。24 耶稣用他所行的事证明他就是基督上帝的儿子: 39 逃脱犹太人的手,40 又往约旦河外去,那里有许多人信他。


羊圈的比喻

约10:1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人进羊圈,不从门进去,倒从别处爬进去,那人就是贼,就是强盗。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好牧人,约10:1-21.]见太5:18;约1:51节注释。当前的段落是前面医治那个瞎子的继续。法利赛人,作为以色列公认的牧人,没有忠心于自己的职责。他们将一个向弥赛亚表示忠心的人赶了出去(约9:34)。

羊圈。希腊文词语aulē,一个环绕房屋、四面圈上篱笆、没有顶棚的围场,就像个院子一样(见太26:58节注释)。这种地方通常用来作羊圈。有些学者认为这是指乡下一种没有顶的棚子。

贼。希腊文词语kleptēs,一个偷窃或偷盗的人,就像犹大所做的一样(约12:6)。做这样事的人或许使用暴力或许不使用。暴力的概念更适合于“强盗”这个词, lēsteôs,“抢夺的人”。好比说巴拉巴(约18:40)。一个人翻墙进入羊圈,他的这种行为就证明了他不是羊的主人。他可能是个鬼鬼祟祟的毛贼,趁着夜色前来偷窃;他也可能是个强盗,使用暴力来抢夺别人的财物。但不论从哪方面来说,他都是个假牧人。

耶稣这里所说的贼和强盗特别是指法利赛人,这些人宣称他们是以色列的牧者。他们能决定谁可以留下,谁将要被赶出。他们“正当人前,把天国的门关了”,正要进去的人,他们也不容他们进去(太23:13)。他们走遍海洋陆地,勾引一个人入教,既入了教,却使他作地狱之子,比他们还加倍(太23:15)。他们把“知识的钥匙”夺了去(路11:52),因为他们对经文虚假的解释阻挡了许多人认识并接受那光。

贼和强盗就是那些为人提供除耶稣基督之外可以靠着得救之办法的人(徒4:12)。这个世界上曾经有,并且会一直有假的弥赛亚存在。他们不是通过基督耶稣这道门进来的(约10:9)。他们的主张是虚假的,他们精心策划的诡计必将最终破产。


约10:2 从门进去的,才是羊的牧人。

【本会注释】

羊的牧人。真牧人从门进入羊圈。他靠近他的羊,领它们出来,在日光之下放牧。这里牧人和门是有区别的。后面耶稣称他自己是“门”(第9节)和“牧人”(第14节)。

圣经中经常使用牧人的比喻。耶和华被称为神圣的牧人(诗第23章;赛40:11),而以色列那些不忠心的领袖被称为假牧人(结34:1-10;参见耶23:14)。在弗4:11节中牧人被称为“牧师”。


约10:3 看门的就给他开门;羊也听他的声音。他按着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领出来。

【本会注释】

看门的。直译是“守门人”。这个词阴性的形式翻译为“看门的使女”(约18:16)。“看门的”在夜间照管羊群。到了早晨,牧人回来,按着名字呼唤他的羊,引领它们到牧场上。

自己的羊。这个短语的意思是,在他的羊群边上还有别的羊群。可能是两到三个羊群同在一个牧场之内。但只有那属于牧人的羊才会回应他的呼唤。至今东方的土地上,夜间仍有数个羊群在一起露营,到了早晨,每个羊群的牧人从不同的地方赶来,带出他的羊群。

把羊领出来。将这里和民27:17节的话作一比较。


约10:4 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

【本会注释】

羊也跟着他。东方国家牧人的生活与他的羊群联系的非常紧密。当最后一只羊被聚拢了来,牧人站在羊群的前头,羊就跟着他走,没有丝毫的勉强。米大示里描述说:“‘你曾引导你的百姓,好像羊群一般’[诗77:20]。就像羊群只要看见牧人在前头走就会跟从,同样,只要摩西和亚伦指示以色列人前行的道路,他们就会跟从”(拉巴,关于民33:1节注释,第865页)。“这对于那些像赶牲口一样驱使教会的牧人来说是何等大的教训啊,真牧人是在爱中,在言语上,在行为里引导他的羊群的”(罗卜逊)。


约10:5 羊不跟着生人;因为不认得他的声音。必要逃跑。”

【本会注释】

生人。特别是指第1节中提到的贼和强盗,当然,也包括任何其他羊群的牧人。

羊不跟着。希腊文中表现出强烈的否定的意思。伴随着牧人熟悉的声音而来的是保护、引导和牧草,而陌生的声音则是一种危险的警报。


约10:6 耶稣将这比喻告诉他们,但他们不明白所说的是什么意思。

【本会注释】

比喻。希腊文词语paroimia,不是通常用来指“寓言”的parabolē,关于这个词的定义见第203页。在七十士译本中,paroimia和parabolē都是从希伯来文词语mashal翻译过来的,关于mashal的定义见卷三第945页。Paroimia在新约中只出现过五次,这里一次,约16:25节中两次,第29节一次,彼后2:22节中一次。它在彼后2:22节中的意思是“箴言”,“俗语”,但这种定义不适合它在约翰福音中的用法。约翰使用这个词描述一种象征性的、比喻性的、具有谜语性质的谚语。“寓言”或“比喻”可能是它在英文中较为接近的翻译。第10章的讲话不同于一般称作寓言的东西,真正的寓言其内容是和抽象的真理分开的,而这里既有比喻又有抽象的真理。

他们不明白。即,他们没有理解耶稣话中的真义。他们只理解了他话的表面意思,而其中所蕴涵的属灵真理对他们来说还是隐藏的。犹太人在属灵上是瞎眼的(约9:40,41)。


耶稣是好牧人

约10:7 所以,耶稣又对他们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就是羊的门。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羊的门。这是羊进出的门。后面耶稣说他也是好牧人(第11节)。现在他宣称他是进出属灵牧场唯一的、真的门(参见第9节)。只有通过他才能进入属灵的国度。那些教训说还有其他办法进到上帝面前的人都是假牧人,假师傅。这些话是对法利赛人说的。他们坚持认为只要遵守律法救恩就会临到他们(见太19:16节注释)。他们拒绝了耶稣,就是拒绝了“道路、真理、生命”(约14:6),他们还想要阻止别人──比如第9章里那个被治好的瞎子──接受他。


约10:8 凡在我以先来的都是贼,是强盗;羊却不听他们。

【本会注释】

是贼,是强盗。见第1节注释。


约10:9 我就是门;凡从我进来的,必然得救,并且出入得草吃。

【本会注释】

我就是门。见第7节注释。

凡从我进来的。他的呼召非常广泛,这门为所有愿意进来的人敞开着(参见启22:17)。

出入。凡进到基督里的人将要享受真救赎所能提供的一切特权──保护,安宁,以及为他灵魂预备的属灵的粮食。


约10:10 盗贼来,无非要偷窃,杀害,毁坏;我来了,是要叫羊(或作: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

【本会注释】

盗贼。见第1节注释。牧人总是不断地进出照顾他的羊,但盗贼只是偶尔到来并纯粹是出于自私的目的且要毁灭羊群。

我。“我”在希腊文中是被强调的,与盗贼形成对比。

生命。希腊文词语zōē,这里用的是它的神学意义,等同于永生。亚当和夏娃在被造之初就拥有zōē,但当他们犯罪时就失去了。他们肉体的生命或许暂时存留,但他们已经不是不朽的了(见创2:17节注释)。耶稣来就是要恢复亚当所失去的zōē(见约8:51节注释)。

更丰盛。“生命”包括灵、智、体三方面。肉体生命的丰盛在于身体充满精力,完全健康。耶稣所行的医治肉体的神迹使那些生命力量正在消退的人重新获得强盛的精力。但是人肉体上精力和健康的恢复并不能完全实现耶稣的使命。人还有智力和属灵的生命,这两部分也必须活跃强盛起来,因为“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耶和华口里所出的一切话”(申8:3)。就像肉体和智力两方面对于一个均衡饱满之生命的重要性一样,一个人的生命若想完全,他的属灵本性也需得到培养发育。


约10:11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本会注释】

好牧人。关于牧人的比喻见第2节注释。耶稣作为牧人的形象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教会的记忆中,在它的文学、艺术、音乐和雕刻中都体现出来。形容词“好”(希腊文词语kalos)表示一个人行使职责尽善尽美,是一个非常杰出、优秀和不一般的人。kalos在提前4:6节中描述一个好执事,在提后2:3节中描述一个好士兵。

将弥赛亚比作牧人,这对于犹太人来说并不感到新鲜。在所罗门的诗篇中,大致写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这样描述受膏者:“(他将要)忠心、正直地牧养耶和华的羊群,他使它们不失脚,领它们到草地上。他正确地引导它们,它们中间没有骄傲,在它们中间也没有受欺压的”(17:45,46)。

舍命。这里是和盗贼作的一个对比,盗贼来是要“偷窃,杀害,毁坏”(第10节)。旧约中没有关于牧人真正为他的羊牺牲性命的记载,但撒上17:34-37节却反映出了这个职业的危险。那种引导牧人为他的羊群甘冒生命危险的自我牺牲精神在好牧者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即便地上只有一个人需要拯救他也会舍弃他的生命(见《历》第五十二章)。


约10:12 若是雇工,不是牧人,羊也不是他自己的,他看见狼来,就撇下羊逃走;狼抓住羊,赶散了羊群。

【本会注释】

雇工。米示孥中列举了四种类型的受托人(监护人):“绝对的[先天的]受托人,借用人,雇佣的受托人,租借者。一个先天的受托人必须要为一切起誓[如果托付物丢失或损坏,除了受托人的过失之外,不领报酬的受托人必须为所发生的事起誓,就可以免除责任]。借用人必须赔付所有的损失。雇佣的受托人或租借者必须为涉及牲畜的事起誓或者是受伤或者是[在抢劫中]被掳掠或者是死亡;但他必须为损失和偷窃承担责任”(Baba Mezi'a7. 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37页)。米示孥中还列举了监护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一只狼[攻击],这不是不可避免的事件;如果两只[攻击],这是不可避免的事件。……两只狗的[攻击]不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强盗的[攻击]是不可避免的。狮子,熊,豹,蛇造成的[损失]列为不可避免的事件。什么时候是这种情况呢?当这些猛兽和蛇自己前来并[攻击]的时候。但如果他[牧人]将羊群引到猛兽经常出没的地方,那就不是不可避免的事件了”(出处同上7. 9,《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40页)。

雇工关心他的工资过于关心羊群。他个人的利益并不在羊群中(参见彼前5:2)。危险的时刻将把他和真牧人区别开来。

狼抓住羊。根据米示孥,如果只有一只狼攻击羊群,那么牧人要为羊群负责;如果有两只,就算作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见上面关于“雇工”注释)。但是真牧人却会不惜自己的生命去保护羊群。将这里和太10:6;徒20:29节作一比较。

赶散了羊群。将这里和亚13:7节作一比较。


约10:13 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并不顾念羊。

【本会注释】

雇工逃走。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倾向于删去这句话。然而,这句话对于整个句子的完整还是需要的。英文RSV版加上了“逃走”。关于雇工的讨论见第12节注释。


约10:14 我是好牧人;我认识我的羊,我的羊也认识我,

【本会注释】

好牧人。见第11节注释。

认识我的羊。他按着名字认识他的羊(第3节)。他们不仅认得他的声音(第4节),他们还知道他。认识引出行动。认识他羊群中羊的好牧人以个人的慈爱照顾他们;反过来,羊也了解他们牧人的品格,完全信赖他的保护并向他表现出可爱的、毫无怀疑的顺从。见《历》第五十二章。


约10:15 正如父认识我,我也认识父一样;并且我为羊舍命。

【本会注释】

父认识我。关于天父和他爱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见太11:27;约1:1,18节注释;参见约7:29;约8:55节。

舍命。见第11节注释。


约10:16 我另外有羊,不是这圈里的;我必须领他们来,他们也要听我的声音,并且要合成一群,归一个牧人了。

【本会注释】

另外有羊。这些是指外邦人,以赛亚曾预言说弥赛亚要“作外邦人的光”(赛42:6;参见赛49:6)。耶稣宣称他就是那光(太12:16-21)。他不仅是犹太人的光,更是全世界的光(约8:12)。“上帝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将来外邦人要进那属灵的国度,而许多犹太人却将其拒绝了(太8:11,12;罗11:1-26)。尽管人们还没有清楚的理解,但耶稣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是明显的。外邦人在早期教会中的真实地位是一个被讨论的较多的问题(见徒15:1节注释)。

听我的声音。就像别的羊一样(第3节)。

一群。有些英文版本译作“一栏”,任何希腊文手稿中都找不到“一栏”这个词,它是被耶柔米引进来的,他将aulē(栏)和poimnē(群)都翻译成了拉丁文的ovile(栏)。耶柔米的翻译是和罗马天主教的僭越相一致的,后者宣称他们的教会是唯一的真羊圈。另一方面,许多改正教的评经家解释,这里并没有暗示天主教的这种说法。


约10:17 我父爱我;因我将命舍去,好再取回来。

【本会注释】

为此。(中文圣经无此词)耶稣为救赎人类而甘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之爱也是天父爱他的原因。

再取回。来.救赎计划在创造世界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启13:8;《祖知》第四章)。耶稣的复活和他的被钉一样,都是这永恒计划中的一部分。耶稣要落在死亡的权下,但这段时间极其短暂(诗16:10;参见徒2:31,32),之后就要在荣耀中复活,重得生命(约11:25),并要作人类的中保(来7:25)。他谦卑的结果就是上帝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9)。


约10:18 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

【本会注释】

没有人。直译是“没有一个”,这个术语还可以包括超自然的灵体。耶稣为了救赎人类而放下自己的生命完全是出于自愿。他的父一点也没有勉强他(见第17节注释)。他若不是自愿放下自己的生命撒但也不能将他怎么样。

夺。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是作“夺”还是“过去夺”上存在分歧。后者可以理解为基督的死是“创世以前”(彼前1:20)就预定了。他是“创世以来……被杀之羔羊”(启13:8)。但他献出生命却是出于自愿。

权柄。希腊文词语exousia,“权威”,“权利”,“特权”,而不是能力或力量(见约1:12节注释)。

从我父所受的。整件事的程序都和父上帝的旨意和谐一致。同时承担起这个责任也是基督自愿的选择,这是他自由的行为。父与子的合作完全是按照创世以前(彼前1:20;《祖知》第四章)的约定进行的。


约10:19 犹太人为这些话又起了纷争。

【本会注释】

纷争。同法利赛人在那生来眼瞎之人的事上所起的争论一样(约9:16;参见约7:43)。


约10:20 内中有好些人说:“他是被鬼附着,而且疯了,为什么听他呢?”

【本会注释】

他是被鬼附着。这还是那个旧有的控告(约7:20;8:48;参见可3:21,22)。关于被鬼附着的讨论马可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精神失常被认为是鬼附身的一种表现。


约10:21 又有人说:“这不是鬼附之人所说的话。鬼岂能叫瞎子的眼睛开了呢?”

【本会注释】

鬼附之人。这部分人推论说耶稣的言行决不像被鬼附着的人。恶魔控制了一个人必然会使他的思想失常,搅乱并蒙蔽他的思维,外在的表现就是胡言乱语。一个被邪灵附着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行这样的神迹使一个天生瞎眼的人恢复视力。这一节证明,当前在公会里的确有一批主持正义的人存在。


犹太人弃绝耶稣

约10:22 在耶路撒冷有修殿节,是冬天的时候。

【本会注释】

修殿节。[在修殿节上,约10:22-42。见“比哩亚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这个节期是犹大-马加比开创的,为的是纪念在安提阿哥污秽圣殿之后圣殿的洁净以及圣殿崇拜的恢复(见但11:14节注释)。根据马加比一书4:59节“犹大和他的弟兄并以色列全会众命令,从他们的时期开始遵守献坛的日子,前后八天,从基斯流月五日到十二日,要存喜乐和欢快的心守节”。约瑟夫说这个节期叫作“灯光的节期”(Antiquities xii. 7.7 [325])。它的庆祝方式和住棚节有些相似(马加比二书10:6,7)。基斯流月处于我们现在公历的11/12月间(见卷二第116页)。在拉比们的文学作品中这个节期被称为哈奴卡,意思是“奉献”。

是冬天的时候。根据《他勒目》(Baba Mezi`a 106b,宋西诺版第608页),冬季是从基斯流月中旬开始,持续到细罢特月中旬(大概是,十二月中旬到次年二月中旬)。用作冬天的这个词(cheimōn)可以是指冬天这个季节,但同时,它也可以指潮湿、多雨的天气。约翰这里的话只是在说耶稣因为天气的严寒而在所罗门的廊下(第23节)。


约10:23 耶稣在殿里所罗门的廊下行走。

【本会注释】

所罗门的廊。这是圣殿东面的一道柱廊,它在公元前586年的浩劫中幸存下来,成为所罗门时代艺术技巧的象征(见约瑟夫Antiquities xx. 9. 7;战争5. 1 [185])。徒3:11;5:12节中也提到了这道走廊。


约10:24 犹太人围着他,说:“你叫我们犹疑不定到几时呢?你若是基督,就明明的告诉我们。”

【本会注释】

叫我们犹疑不定。直译是“叫我们悬着心”。这个短语的意思是“使我们处在狐疑之中”或“使我们苦恼[焦急,忧虑]”。从犹太人的态度判断他们所显示出来的不是一种真诚的求问。

基督。即,弥赛亚(见太1:1节注释)。耶稣总是避免使用这个头衔,大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个称号的政治涵义(见路4:19节注释)。


约10:25 耶稣回答说:“我已经告诉你们,你们不信。我奉我父之名所行的事可以为我作见证;

【本会注释】

我已经告诉你们。如果耶稣给犹太人一个直接肯定的答案他们必要误解他,因为他不是他们期望中的弥赛亚(见路4:19节注释)。他也不能给出一个否定的答案,如果那样,他就否认了他神圣的使命。就记载来说耶稣还从来没有公开主张过自己弥赛亚的称号(参见约4:26)。然而,他曾多次肯定他与父的亲缘关系,因此那些真诚寻求的人对耶稣的身份便不会再有疑惑(见约5:17-47;7:14-44;8:12-59)。

我……所行的事。见约5:36节注释。


约10:26 只是你们不信,因为你们不是我的羊。

【本会注释】

不是我的羊。信心和顺从是跟从真牧者之人的特征。犹太人的不信并不是他们不属于基督羊圈的结果,他们的不信只证明了他们不是他的羊。


约10:27 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本会注释】

听我的声音。见第4节注释。


约10:28 我又赐给他们永生;他们永不灭亡,谁也不能从我手里把他们夺去。

【本会注释】

我又赐给。这句话用的是一般现在时,表明得上帝的恩典就是现在(见约8:51;10:10节注释)。

他们永不灭亡。这句话在希腊文中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意思。这里的“灭亡”指的是最后的、不可避免的、第二次的死亡(启20:14;参见太10:28;约3:16)。第一次的死只是一个短暂的睡眠(诗146:4;林后5:1-4;帖前4:13-18),一段“免了将来的祸患”(赛57:1,2)的休息,在这段时间里义人的生命要“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西3:3)。肉体的死亡既临到义人,也临到恶人,从这一点上来说,“羊”是不受保护的。然而,给他们的应许是,他们必不受第二次死的“害”(启2:11;参见启20:6)。见约3:16;5:25-29节注释。

谁。直译是“任何一个”,包括撒但在内。羊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被从牧人手中夺去,那就是他们自愿离去。当羊完全是出于自愿离开时,他们除了自己谁都不能责备。他们不能将自己的背叛归因于撒但,因为撒但尽管能教唆引诱他们,但他决不能强迫人犯罪(见《证》第五册原文第177页)。有人相信,人一朝得救便永保安全了,本节决没有支持这种致命的愚昧和傲慢。如果羊执意偏行己路,非要离开牧人的照顾,那便没有什么能阻拦它的了。


约10:29 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谁也不能从我父手里把他们夺去。

【本会注释】

我父把羊赐给我。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存在分歧,还有一种说法是,“我父把羊赐给我,他比万有都大。”上下文的意思明显倾向于英文KJV版、英文RSV版等的说法。这里讨论的重点显然是,天父超乎万有的权柄和尊荣是羊得安全的基础和保证,而不是在说羊是超乎万有的。


约10:30 我与父原为一。”

【本会注释】

原为一。用来表示“一”的这个词是中性的,表示这里不是在讨论位格一致的问题。耶稣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耶稣主张他与父在意志、决心和目的上是一致的。耶稣的言行是天父旨意的彰显。除此之外,这句话还暗示着耶稣与天父的亲密关系。耶稣的话在犹太人看来就是他主张自己拥有神性(约10:32,33;参见约5:18,19)。


约10:31 犹太人又拿起石头来要打他。

【本会注释】

拿起石头来。他们现在所做的和大概两个月前住棚节时所做的一样(约8:59)。


约10:32 耶稣对他们说:“我从父显出许多善事给你们看,你们是为哪一件拿石头打我呢?”

【本会注释】

我从父。将这里和约5:19,36;9:4节作一比较。

为哪一件。直译是“为哪一种”。

拿石头打。按照希腊文的意思,即,企图拿石头去打。犹太人打算这样做,但还没有动手。


约10:33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上帝。”

【本会注释】

为你说僭妄的话。犹太人感觉到了耶稣话中责备的力量,他们也承认耶稣的善行对他们来说不是没有意义的。尽管如此,事实却是他的好行为反倒使他们的恶念变的更加强烈了。然而,他们还用一种高尚的动机来掩饰自己;他们冒充为上帝的荣耀大发热心。后来他们又在彼拉多面前控告耶稣犯了僭妄的罪(约19:7)。


约10:34 耶稣说:“你们的律法上岂不是写着‘我曾说你们是神’吗?

【本会注释】

你们的律法。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保留或删去代词“你们的”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然而,即便保留“你们的律法”这个短语,这句话也不能看作是耶稣否定他当初亲自颁布的律法。“你们的”可以强调你们自己承认为权威意见的律法的思想。将这里和约8:17节作一比较。这里的“律法”(希腊文nomos),就像在约12:34;15:25等节中一样,是指整个旧约而言的,并不像它经常被认为的那样(约1:17;等等),单纯是指摩西五经。“律法”的这种用法还出现在拉比的文学作品中。例如,在回答妥拉(律法)在哪里证明死人将要复活这个问题时,《他勒目》之宋西诺版引用了诗84:4节作为证据(Sanhedrin 91b,第614页)。

你们是神。这里引用的是诗82:6节。诗篇中是在控告不公正的法官,说他们是“神”(见诗第82章的前言以及第1,6节注释)。拉比的遗传将“神(译者按:这里的“神”是英文单词gods,不是God──上帝)”这个术语用在那些接受律法的人身上:“只有以色列人接受了律法,所以死亡的使者在他们身上没有权柄[诗82:6,7]”(《他勒目》之宋西诺版`Abodah Zarah5a,第21页)。耶稣好像是在用他们遗传的话来回答他们(见35节注释)。然而,耶稣是“上帝”,与诗82:6节中的意义完全不同。


约10:35 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上帝道的人尚且称为神,

【本会注释】

承受上帝道的。如果这里耶稣是在想拉比们对诗82:6节的解释(见34节注释),那他指的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以色列人。

废。希腊文词语luō,“解开”,“打破”,“废除”,“取消”(见太5:19节注释)。这个原则犹太人还是承认的。因此基于这个原则的结论他们也必须承认。如果经上称以色列人是“神”,那么耶稣说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犹太人又怎能控告他说了亵渎的话呢?


约10:36 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

【本会注释】

分别为圣。即,分别出来作特殊的用途(见创2:3节注释)。

又差到世间来。见约3:17;20:21节。耶稣来到世间绝对是出于甘心情愿。

上帝的儿子。他没有直接主张他的神性,而是借一种暗示的方法(见约2:16;5:19-30;10:30)。


约10:37 我若不行我父的事,你们就不必信我;

【本会注释】

就不必信我。“上帝若没有给出充分的证据使我们可以把信心建立在上面就决不要求我们相信”(《喜》第十二章)。耶稣所行的神迹就是要为信心提供必要的基础(见第209页)。此外,耶稣的品格与父完全和谐一致。同样,早期教会中使徒的工作以及圣灵赐给相信者的超自然的恩典也坚定了“基督的见证”(林前1:6)。


约10:38 我若行了,你们纵然不信我,也当信这些事,叫你们又知道又明白父在我里面,我也在父里面。”

【本会注释】

当信这些事。见第37节注释。

又知道又明白。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倾向于这里作“知道,并且明白”,即,知道,然后在知道中继续。

在我里面。耶稣再次主张他与父的合一(见第30节注释)。


约10:39 他们又要拿他,他却逃出他们的手走了。

【本会注释】

又要拿他。将这里和约7:30,32,44;8:20,59节作一比较。

逃出。将这里和约8:59节作一比较。


约10:40 耶稣又往约但河外去,到了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就住在那里。

【本会注释】

约旦河外。关于耶稣在比哩亚传道的讨论见太19:1节注释。

约翰起初施洗的地方。见约1:28节注释。

就住在那里。修殿节(见第22节注释)和几个月后逾越节之间的大部分时间耶稣好像都是在比哩亚度过的(见太19:1节注释)。


约10:41 有许多人来到他那里。他们说:“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但约翰指着这人所说的一切话都是真的。”

【本会注释】

有许多人来到他那里。这里的情况和耶路撒冷的拒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39节)。

约翰一件神迹没有行过。这是与耶稣进行对比,耶稣在那里行过神迹(太19:2)。关于施洗约翰为自己所作的见证见约1:19-28节。约翰宣称自己只是一个声音。然而他的工作却在那地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们接受耶稣显然大部分要归因于他的工作。当地的百姓还记得那先锋的信息。


约10:42 在那里,信耶稣的人就多了。

【本会注释】

信……的人就多了。这是《约翰福音》中常见的一个短语(见约4:41;7:31;8:30)。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