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1 基督叫已经埋葬四天的拉撒路复活。45 许多犹太人信了他。47 大祭司和法利赛人聚集,合谋抵挡基督。49 该亚法说预言。54 耶稣隐藏了自己。55 犹太人在将近逾越节时寻找耶稣,并设陷阱捉拿他。
拉撒路的死
约11:1 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路,住在伯大尼,就是马利亚和她姐姐马大的村庄。
【本会注释】
有一个。[拉撒路的复活,约11:1-45节。见“比哩亚末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神迹见第208-213页。]关于这件事的年代顺序见太19:1;路17:1,11节注释。
拉撒路。这个名字源自希伯来文'El`azar,意思可能是“上帝所帮助的人”,“上帝是他的帮助”或“上帝帮助”。对观福音三卷书中并没有提到过拉撒路,尽管路加福音中曾提到过耶稣访问马大和马利亚的家(路10:38-42)。然而,路加福音却没有指出她们姐妹俩还有一个耶稣所深爱的兄弟。路16:19-31节比喻中的乞丐也叫拉撒路。有些人认为,当前这件事和那个乞丐名字的选择两者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见路16:20节注释)。
伯大尼。一个距离耶路撒冷十五浪(大约2.7公里)的村庄,位于橄榄山的东坡。这个地方一般被人认为就是现在的el-`Azariyeh,意思是“拉撒路的[村庄]”。
马利亚。关于马利亚的身份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
马大。关于马大性格的描述见路10:41节注释。
约11:2 这马利亚就是那用香膏抹主,又用头发擦他脚的;患病的拉撒路是她的兄弟。
【本会注释】
用……抹主。见约12:1-7节注释。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约翰没有提到这之前的事,显然他认为读者一定很熟悉前面关于马利亚的叙述。
约11:3 她姐妹两个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
【本会注释】
打发。即,打发一个报信的人。
所爱的。希腊文phileō,“像一个朋友那样去爱”。关于phileō和agapaō钦佩、尊重、尊敬的爱之间的区别,见太5:43,44节注释。Agapaō在约11:5节中用来表示耶稣对拉撒路和他姐姐们的爱。姐妹俩为她们所深爱的病中的弟弟向主发出的祈求非常简短,这显示出他们之间的爱和亲密的友谊。她们觉得耶稣只要简单被告知,了解到她们的需要,就会立即赶来。然而,耶稣迟迟没有到来,她们就不能理解他的拖延了。她们的兄弟死了,马大和马利亚的心中充满了悲伤。她们的祈求似乎没有得到回应。但是,那洞悉一切、了解将来的主却看到了一个过于她们所期望的辉煌答案。
约11:4 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上帝的荣耀,叫上帝的儿子因此得荣耀。”
【本会注释】
不至于死。那疾病不至于死,在这件事中,死只是一个短暂的停留,很快便被生命所胜过了。
乃是为。希腊文hina,用在这里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引导一个结果状语从句(见约9:3节注释)。即,上帝的名得荣耀是拉撒路得病以及死亡的结果。仇敌用来残害人类的手段,上帝却将其控制,反而使之成为那些“爱上帝的人”之益处(罗8:28;参见《历》第五十二章)。
约11:5 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
【本会注释】
爱。希腊文词语agapaō,钦佩、尊敬、尊重的爱(见太5:43,44节注释)。关于耶稣对拉撒路的爱只使用过phileō这么一个词(见3节注释)。有些评经家看到第3,5节中的证据便认为约翰这里是将phileo和agapaō当作同义词来使用的。但这不一定是个正确的结论。实际上,第5节涉及到那两姐妹,agapaō可能是特意选来用在这里,为要避免可能的推测,说这里的意思仅仅是人类的情感。约翰的书中经常使用Agapao来表示基督徒显示出来的彼此之间的爱(约13:34;15:12;约一4:7,11;等等)。
约11:6 听见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
【本会注释】
住了两天。耶稣知道自己迟延的原因,但这对于那焦急的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奥秘了。耶稣允许拉撒路落在死亡的权下,这样他的神性就可以得以彰显,并且有无可辩驳的证据证明,他的确就是复活和生命。借着让拉撒路复活,耶稣旨在给那些不信的犹太人提供一种登峰造极的凭据,证明他就是弥赛亚,就是世人的救赎主。
从基督在比哩亚传道的中心到犹太地的伯大尼有40公里的距离,大约就是一天的路程或者耶稣用在路上的工夫再被估计的长一些,那也就是两天的时间。耶稣的习惯是沿途一边走一边传道(见《历》第五十八章)。毫无疑问,当报信的人从耶稣那里回来的时候,拉撒路还活着(见《历》第五十八章),但一定在此之后很快就死去了,因为当耶稣到的时候他已经死了四天了(第17节)。因此,将本章的各种时间因素综合在一起考虑,可以证明,有些人得出的报信人到耶稣那里通知他时拉撒路已死的结论是不正确的。
约11:7 然后对门徒说:“我们再往犹太去吧。”
【本会注释】
再往犹太去。耶稣最近刚因为犹太人的敌视而离开犹太地(约10:39,40;见太19:1节注释)。当耶稣建议要回犹太地的时候他并没有提到拉撒路,从门徒们的回答中(见约11:8)显然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想到拉撒路。
约11:8 门徒说:“拉比,犹太人近来要拿石头打你,你还往那里去吗?”
【本会注释】
拉比。希腊文词语rhabbi,一个头衔,适用于杰出、闻名的教师,字面上的意思是,“我的大人”(见约1:38节注释)。
拿石头打你。见约10:39节。
还往那里去。对于门徒来说,耶稣冒着生命的危险往那些不信又极度仇恨他的人那里去,显然是个不智的举动。
约11:9 耶稣回答说:“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时吗?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为看见这世上的光。
【本会注释】
十二小时。犹太人的白天是从日出到日落,分为十二个时间段。白天计时的长短随季节的不同而变化,从夏至时的十四小时零十二分钟到冬至时的十小时零三分钟,因此,不同季节小时的长度也是变化的,变化的最大幅度在二十分钟左右。
在白日走路。将第9,10节的思想和约9:4节中所表达的(见该处注释)进行比较。那里的重点是讲,当趁着有机会的时候殷勤作工;而这里则强调的是,耶稣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约7:6节注释)。
约11:10 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为他没有光。”
约11:11 耶稣说了这话,随后对他们说:“我们的朋友拉撒路睡了,我去叫醒他。”
【本会注释】
我们的朋友。在这里拉撒路也被当成了门徒的朋友(见第3节注释)。
睡了。希腊文词语koimaō,这个词有两种用法,既可以指正常的睡觉(太28:13;路22:45;等等),又可以指死亡的睡眠(太27:52;林前7:39;等等)。门徒这里以为耶稣是在说自然的睡眠(见第105页)。
下面这些对比显示出将睡眠当作比喻来表示死亡的适合性:(1)睡眠是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传9:5,6)。(2)睡眠是从生活的一切外部活动上休息下来。“阴间没有工作,没有谋算,没有知识,也没有智慧”(传9:10)。(3)睡眠使有意识的思想成为不可能。“他的气一断……他所打算的……就消灭了”(诗146:4)。(4)睡眠一直持续到一个人被唤醒的时候。“人也是如此,躺下……等到天地没有了”(伯14:12)。(5)睡眠使一个人不能参与那些清醒之人的活动。“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们永不再有分了”(传9:6)。(6)睡眠使灵魂的情感不再起作用。“他们的爱,他们的恨,他们的嫉妒,早都消灭了”(传9:6)。(7)睡眠自然而来,会不可避免地临到所有的人。“活着的人知道必死”(传9:5)。(8)睡眠使一切对上帝的称颂止息。“死人不能赞美耶和华”(诗115:17;参见赛38:18)。
约11:12 门徒说:“主啊,他若睡了,就必好了。”
【本会注释】
好了。希腊文sōzō,是指人从疾病中“好转”,“康复”。
约11:13 耶稣这话是指着他死说的,他们却以为是说照常睡了。
【本会注释】
他们却以为。门徒们并没有明白基督所说“睡了”的含义,他们还盼望着拉撒路已经度过危机并且从他的睡梦中醒来呢。
约11:14 耶稣就明明的告诉他们说:“拉撒路死了。
【本会注释】
明明地。现在耶稣不再用比喻说话。
约11:15 我没有在那里就欢喜,这是为你们的缘故,好叫你们相信。如今我们可以往他那里去吧。”
【本会注释】
没有在那里。这里暗示如果耶稣在伯大尼拉撒路就不会死。
你们相信。耶稣传道过程中这一登峰造极的神迹将要加强门徒们的信心,使他们更为确定他就是上帝的儿子(参见第6节注释)。
约11:16 多马,又称为低土马,就对那同作门徒的说:“我们也去和他同死吧。”
【本会注释】
多马。多马是希伯来词语te'om“双生”的音译(见可3:18节注释)。
低土马。低土马是希腊文词语Didumos的音译,意思是,“双生的”。例如,古代的传统在伪经多马行记中发现,说多马是耶稣的双生同胞兄弟完全没有事实根据。多马在约翰福音中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见约14:5;20:24-29;21:2)。他的性格特点是,“真诚,但胆小,怕事”(见《历》第三十章)。当耶稣定意要往伯大尼去时,尽管多马的心中充满了最黑暗的忧虑,但他的忠诚还是催促他与他的主同行,在他看来,他们此行就是前往死地。
复活在主,生命在主
约11:17 耶稣到了,就知道拉撒路在坟墓里已经四天了。
【本会注释】
四天。见第39节注释。关于这个时间段与“两天”之间的关系见第6节注释。
约11:18 伯大尼离耶路撒冷不远,约有六里路。
【本会注释】
伯大尼。见第1节注释。
离耶路撒冷不远。下面的经文提到许多人很方便的从耶路撒冷赶来(见第19节)。在这些人中有一些是极度仇恨耶稣的。
约11:19 有好些犹太人来看马大和马利亚,要为她们的兄弟安慰她们。
【本会注释】
安慰。安慰伤心的人被以色列人看为当尽的义务,是一种关爱的工作。人们认为实行这种责任的人会得到丰盛的报偿,而那些忽视他们责任的人则会受到警告和惩罚。
约11:20 马大听见耶稣来了,就出去迎接他;马利亚却仍然坐在家里。
【本会注释】
马大听见……就。马大所反映出来的性格特点与路10:38-42节中特别提到的相同。她易于冲动,精力充沛,而又忙于日常事务。而马利亚则是一个经常沉思默想的人,但她的心中充满了爱,“仍然坐在家里”。当马大出去迎接耶稣时他还没有进村(见约11:30)。
约11:21 马大对耶稣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本会注释】
你若早在这里。马利亚第一次见耶稣时(第32节)也说了同样的话。毫无疑问,这种情感自从她们兄弟死的那一刻起就时常压在这两个姐妹的心里。她们俩的判断是正确的(见第15节注释;见《历》第五十八章)。
约11:22 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上帝求什么,上帝也必赐给你。”
【本会注释】
你无论向上帝求什么。马大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第27节),并相信上帝总是垂听他儿子的祈求。我们并不确定她在多大程度上保持着耶稣将使她兄弟复活的希望。毫无疑问,她曾听说过那个年轻女孩的复活(可5:35-43),也曾听说那个寡妇的儿子重得生命(路7:11-15)。她确信耶稣将会给她们带来一些安慰。
约11:23 耶稣说:“你兄弟必然复活。”
【本会注释】
复活。尽管撒都该人否认复活(见太22:23节注释),但两派中人数更多的法利赛人却勇于承认他们相信复活以及将来的生命(见徒23:8)。无疑地,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在这个场合用耶稣此刻使用的话语来安慰马大。
约11:24 马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的时候,他必复活。”
【本会注释】
在末日。马大对将来复活的信心是坚定的,这也帮助她减轻了当下的忧伤(参见帖前4:13-18)。但是那一天似乎过于遥远了,她期待着有什么能够立即减轻她的悲伤(见22节注释)。
约11:25 耶稣对她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
【本会注释】
复活在我。这是耶稣又一次说“复活在我”(参见约6:35,51;8:12;10:7,9,11,14;15:1,5)。耶稣在这里宣布他自己是生命的赐予者。“在基督里有生命,这生命是他自己的,不借外力,不求而得”(《历》第五十八章)。接受他的就是接受生命(约一5:11,12),并且也可以确定自己将来复活进入永生(参见林前15:51-55;帖前4:16;等等)。
信我的人。耶稣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将来遥远的复活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那些在自己尘世旅途中将信心建立在他身上的人才能期待在那一天获得生命。在基督里面的信心是一件需要立即加以注意的事。
虽然死了。这里翻译为“虽然他是应该死的”更好一些。
约11:26 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
【本会注释】
必永远不死。这句话的希腊原文表达出强烈的否定意味(见约4:48节注释)。这里明显是指着第二次的死说的,而不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旅途中那次生命的终止(见约10:28节注释)。在约11:25节中,“虽然死了”──这个表达更恰当的翻译应是“虽然他是应该死的”──已经暗示出了每个人在世上都要经历生命的终结。第二次的死和约3:16节中的“灭亡”是一个意思。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那些住在耶稣里面并且相信他的人永远不会经历第二次的死(启20:6)。
约11:27 马大说:“主啊,是的,我信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
【本会注释】
我信。马大再次重申她坚信耶稣就是弥赛亚,因此也就间接地承认了她相信耶稣刚才所说的话。
基督。见太1:1节注释。
上帝的儿子。关于这个用在耶稣身上的短语见路1:35节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
就是那要临到世界的。将这个短语和太11:3;约1:9;3:31;6:14;9:39;16:28;18:37节作一比较。
耶稣哭了
约11:28 马大说了这话,就回去暗暗的叫她妹子马利亚,说:“夫子来了,叫你。”
【本会注释】
暗暗地。显然那些哭丧的人没有和马利亚一同往耶稣在的地方去,马利亚是单独去见他的。姐妹俩都知道犹太人要杀耶稣的阴谋,因此也就格外小心不让他们知道耶稣已在附近。或者,她们这样做是为了能够避免公开请他前来(见第3节注释)。
夫子。希腊文词语didaskalos,字面上的意思是“老师”,这是耶稣一个常用的称号(见约13:13;见约1:38节注释)。
约11:29 马利亚听见了,就急忙起来,到耶稣那里去。
【本会注释】
急忙起来。这之前她一直坐在家里(第20节)。
约11:30 那时,耶稣还没有进村子,仍在马大迎接他的地方。
【本会注释】
还没有进村子。毫无疑问这是因为犹太人的敌意(见第8节),还有就是他想和这姐妹俩单独见面。
约11:31 那些同马利亚在家里安慰她的犹太人,见她急忙起来出去,就跟着她,以为她要往坟墓那里去哭。
【本会注释】
就跟着她。这些犹太人跟随马利亚意义重大,因为他们必亲眼见证基督将要行的神迹。
约11:32 马利亚到了耶稣那里,看见他,就俯伏在他脚前,说:“主啊,你若早在这里,我兄弟必不死。”
【本会注释】
俯伏。马利亚的感情比她的姐姐更外露一些(参见第20,21节)。
早在这里。马大也说过这同一句话(见第21节注释)。但是,耶稣与马利亚之间显然没有像刚才他与马大之间那样的谈话。马利亚只是俯伏在耶稣脚前哀伤痛哭。或许她的感情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了。
约11:33 耶稣看见她哭,并看见与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就心里悲叹,又甚忧愁,
【本会注释】
犹太人也哭。马利亚和拉撒路那些亲密朋友的哀哭是情真意切的,但其他人的哀哭大多数都是敷衍了事,只是在葬礼上走走过场罢了。这里翻译成“哭”的那个词还在可5:39节中出现过,用以描述那些被雇佣来助哀之人装模作样的哭泣。
悲叹。希腊文词语embrimaomai,它基本的含义是“喘着气说”或“[愤怒地]哼”。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的但11:30节中表示恼恨的意思。这层含义似乎在可14:5节中也出现过。本节中另外一个短语“又甚忧愁”(约11:33)与“悲叹”表达的意思相同。因此,embrimaomai描述的是一种扰乱的思想状态,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这里指的是主的义怒。他看到那些犹太人假冒为善的忧伤就不禁悲叹,他们中间的一些人很快就要定计划杀害那现在他们还为之哀哭的人,并且还要将基督致于死地(见《历》第五十八章)。
约11:34 便说:“你们把他安放在哪里?”他们回答说:“请主来看。”
【本会注释】
安放。希腊文词语tithēmi,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尸体的安放(见约19:41,42;20:2,13,15),意思大体上等同于“埋葬”。
约11:35 耶稣哭了。
【本会注释】
哭了。希腊文词语dakruō,“落泪”。新约里这个词只在此处出现过。在七十士译本里,它出现在伯3:24;结27:35;弥2:6节中。在约11:33节中表示“哭”的词是klaiō,这个词不仅表示较为节制的哭泣,它还可以表示礼节性的哀哭(见第33节注释)。然而,Klaiō在路19:41节中却是另外一种含义。
耶稣对人类的忧伤感同身受,与悲哀的人一同哭泣。“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来2:17)。因为他也具有人性,所以“就能搭救被试探的人”(来2:18)。关于耶稣的人性见路2:52;约1:14节注释。关于耶稣流泪的原因见《历》第五十八章。
约11:36 犹太人就说:“你看他爱这人是何等恳切。”
【本会注释】
爱。希腊文词语phileō(见第3,5节注释)。
约11:37 其中有人说:“他既然开了瞎子的眼睛,岂不能叫这人不死吗?”
【本会注释】
岂不能……。从表面上看,犹太人这些话似乎和马大与马利亚所有的想法相同,即,如果主在这里,拉撒路就不会死了(第21,32节)。然而,结合上下文(见第38节注释),很自然我们便可看出,他们所表达的其实是讥诮和怀疑,甚至就是嘲笑:“如果他真是他所宣称之神迹的施行者,那他一定能为他这些最亲密的朋友做点什么。”他们话中的含义是,拉撒路的死证明耶稣根本没有使那个瞎子复明。
拉撒路复活
约11:38 耶稣又心里悲叹,来到坟墓前;那坟墓是个洞,有一块石头挡着。
【本会注释】
悲叹。见第33节注释。犹太人的不信(见第37节)打搅了主耶稣的心情。
坟墓。希腊文名词mnēmeion,直译是“一个纪念物”,来源于动词mnēmoneuō,“纪念”,前者通常表示对死者的纪念,但更多的是指坟墓或墓室本身(可16:5;等等)。
洞。在巴勒斯坦地区,一些自然的洞穴经过进一步开凿加工,往往作为埋葬死人的地方(参见创23:19;赛22:16)。米示孥中描述了一个典型的家族墓穴:“洞穴的中央位置必须有六肘宽八肘长[的一片区域]。在这片区域的四面岩石上要开凿十三个孔穴,两边各四个,入口的对面岩壁上三个,入口的左右各一个。在洞穴入口外面要整治出一个六[肘]见方的小院,让送葬的人站脚并放置抬尸架。两个洞穴要与这个小院连通,一边一个”(Baba Bathra 6. 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421,422页)。考古发掘显示,进入洞穴的通道一般都是水平的。
石头。这些石头通常是球形的,好方便滚动,封住墓穴的口。通常会有一块打眼的石头塞在球形石头底下使其保持在固定的位置(见米示孥Oholoth 2.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56页)。
约11:39 耶稣说:“你们把石头挪开。”那死人的姐姐马大对他说:“主啊,他现在必是臭了,因为他死了已经四天了。”
【本会注释】
你们把石头挪开。耶稣能用神迹将石头挪开,但这项工作却是人手可以完成的。人要与上帝合作,不应该期望上帝为他们去做那些他们能够自己作到的事情(见第209页)。
他现在必是臭了。马大这句冲动的话语显示出她信心的软弱,没能抓住第23-26节中所暗示的全部意义(见第22节注释)。她的反应向犹太人证实,这里面并没有捣鬼,拉撒路的确是死了。马大担心尸体已经发臭的事实暗示着拉撒路的遗体并没有经过香熏处理,尽管第44节显示他的遗体是经过一番仔细准备才下葬的。
四天。公元三世纪时犹太人的传统或许能零碎反映出耶稣时代人们的一些观念和想法,这种传统说,三天之内人的灵魂会返回到自己的身体那里希望能再次进入。在三天临近末了的时候,如果灵魂看到身体的面容已经变形,那它就会离开,永远不再回来。因此,连续三天,亲人们都会来坟墓观看,希望那里面的人可能只是昏厥,而不是真的死了。但到了第四天头上,人们对于真正的死亡就不会再有任何怀疑了。如果这些传统在耶稣的时代就已流行的话,那这里提到的第四天就是拉撒路已经真正死亡的确凿证据了。耶稣在他将他的来到推迟到第四天时或许也是考虑到了这个流行的观念。
约11:40 耶稣说:“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吗?”
【本会注释】
我不是对你说过……。“你若信,就必看见上帝的荣耀”,在第21-27节中并没有发现这句话的原话,但拿这几节和耶稣在头次听到拉撒路病情时所说的话(第4节;参见《历》第五十八章)相比较,就会发现其中暗示着这层意思。
约11:41 他们就把石头挪开。耶稣举目望天,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已经听我。
【本会注释】
石头。见第38节注释。
举目望天。这是耶稣祷告时常有的一个姿态(参见可6:41;约17:1)。就世人而言这个习惯很少被提到。根据可能反映了较早时期习惯的公元2世纪的传统,人们在祷告时更多的是朝向圣殿的方向(见,例如,米示孥Berakoth 4. 5,《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74页)。
父啊。这是耶稣习惯性的祷告用语(见路22:42;约12:27;17:1,11,25)。在主祷文(主的祷告)中耶稣教导他的跟从者这样称呼上帝(见太6:9节注释)。
你已经听我。耶稣与他的父之间有不断的交流。耶稣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与他离开天庭之前所制订的计划相符合(见路2:49节注释)。要实现这个计划,必须要求基督的神性有一次登峰造极的彰显。耶稣的祷告是非常简单的,与那些术士冗长的咒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没有求什么,只是简单表达对天父的感谢,但是这已明显说明子与父的旨意完全和谐。
约11:42 我也知道你常听我,但我说这话是为周围站着的众人,叫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
【本会注释】
是为……众人。耶稣行此神迹之前的祷告是为了众人的益处。拿因寡妇儿子的复活(路7:11-17)发生在加利利一个偏僻的小乡镇里。睚鲁女儿的复活(路8:41-56)发生在一间与外界隔离的卧室里,只有少数的亲人在场。此外,睚鲁的女儿复活时才死不久(见39节注释)。但现在这个神迹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施行的,朋友、敌人都会亲眼见证,不会给人以任何怀疑的理由。法利赛人曾控告耶稣是靠着鬼王赶鬼(太12:24)。耶稣公开承认他与父的联合,并宣称,若没有父,他就不能做什么(见约5:19-30;7:28,29)。现在他宣布,他的目的是让“他们信是你差了我来”。
约11:43 说了这话,就大声呼叫说:“拉撒路出来!”
【本会注释】
呼叫。希腊文词语kraugazō,“大声呼喊”。这个动词还出现在新约的太12:19;15:22;约18:40;19:6,15;徒22:23节中。
大声。希腊文phōnē megalē。这两个希腊文单词合在一起还出现在太24:31;可15:34,37;启1:10节中。
拉撒路。耶稣呼喊拉撒路像叫一个熟悉的朋友从睡梦中醒来。
出来。希腊文deuro exō。Deuro,意思是“到此处,往这里,”有“来”的意思,它在太19:21;可10:21;徒7:34等节中就是这样翻译的。Exō的意思是“向外”。
整个的叙述没有哪一点暗示说拉撒路的灵魂在他死时离开了他的身体升到了天上。如果情况是那样,耶稣对之说话的就不是拉撒路无生命的尸体,而是一个有意识的魂灵了。他就会这样说,“拉撒路,下来,重新在你肉体里面活着。”但事实上,他和大卫一样,“并没有升到天上”(徒2:34)。过去的这四天对拉撒路来说是被遗忘和无意识的四天(见诗146:4)。人如果想问拉撒路,你的灵魂死后去了哪里,经历了些什么,那他们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拉撒路什么也不能告诉他们。
约11:44 那死人就出来了,手脚裹着布,脸上包着手巾。耶稣对他们说,“解开,叫他走!”
【本会注释】
手脚。人们对于拉撒路在当时的情况下如何活动有相当多的猜测。但显然他的活动是受到阻碍了,因为耶稣吩咐把他身上的布解开(参见《历》第五十六章)。
布。希腊文词语keiriai,“绷带,布条”。米示孥说是“一具尸体”,以及它的“棺材和寿衣”(Shabbath 23. 4,《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769页)。比较约19:40节。
手巾。希腊文词语soudarion,来自于拉丁文的sudarium,直译是“一块擦汗的布。”这个词还用在路19:20;约20:7;徒19:12节中。
祭司长图谋杀害耶稣
约11:45 那些来看马利亚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事,就多有信他的;
【本会注释】
信他。这一神迹完全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许多人心中达到了它应有的目的(见第42节;参见约2:23;7:31)。人们的反应一定给耶稣和他的门徒带来了鼓励。
约11:46 但其中也有去见法利赛人的,将耶稣所做的事告诉他们。
【本会注释】
去见法利赛人。[退到以法莲,约11:46-57。见“比哩亚末期的传道”。]见第51页。那些报信的人显然有一部分是探子,他们昼夜不停地跟踪并监视耶稣的言行。其他一些报信的人可能只是觉得这件事太重大了,应该引起宗教领袖们的注意。后者或许是期待着宗教领袖能够告诉他们这件事与自己有什么关系。
约11:47 祭司长和法利赛人聚集公会,说:“这人行好些神迹,我们怎么办呢?
【本会注释】
祭司长。这些人大部分是撒都该人(见第52页)。撒都该人否认复活的可能(太22:23;徒23:8)。他们因自己的主要理论之一这么轻易地被证明为错误而大大苦恼困扰。他们现在与法利赛人在公开敌对耶稣的事上联合了起来。事实上,祭司长在对耶稣的逮捕、审判和定罪上起了主导性的作用(见太20:18;21:15,23,45;26:3;等等)。
法利赛人。见第51页。
公会。希腊文词语sunedrion,来源于sun,“一起,共同”,和hedra,“座位”,音译成英文就是“Sanhedrin(公会)”。关于这个议会见第67页。
我们怎么办呢。他们感觉事情已经到了一个紧急的关头,再也不允许有任何的拖延。反对的人变成相信者,敌人变成朋友,甚至连他们内部都有人对耶稣深信不疑。他们对百姓的影响力正在迅速消失。
约11:48 若这样由着他,人人都要信他,罗马人也要来夺我们的地土和我们的百姓。”
【本会注释】
罗马人也要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这卷书写成的时候(见第179页),罗马人所做的,正是这里人们所怕的,见73-77页。但却是出于不同的原因。如果耶稣真是犹太人所期望的政治上的拯救者,那么任何企图将他推上王位的举动都会招致罗马人迅速的报复和残酷的镇压。但是耶稣从没有主张过他是一个民族的拯救者。当百姓想要强迫他作王时,他只是简单地将他们遣散并从他们的视野中退出(约6:15)。
我们的地土。可能是指圣殿(见耶7:15;马加比书第二卷5:19)或在更大的意义上,指耶路撒冷。
百姓。除了任命一名罗马巡抚(见第66页)以及在圣殿山上存在一座罗马的安东尼要塞(见耶稣的被捕,审判和被钉)之外,犹太人在处理他们地方性的事务上拥有相当大的自由权。他们现在面临着失去这种自由的危险,并且在四十年后真的失去了。
约11:49 内中有一个人,名叫该亚法,本年作大祭司,对他们说:“你们不知道什么。
【本会注释】
该亚法。见太26:57;路3:2节注释。
本年。这并不代表大祭司的任期只有一年。古代的大祭司的任期是终生制的,但在罗马的统治下,大祭司会卸任,新的祭司会接续他的职位。该亚法的任期是从公元18年到36年(见路3:1节注释)。这里的“本年”明显就是我们主被钉十字架的那年。
约11:50 独不想一个人替百姓死,免得通国灭亡,就是你们的益处。”
【本会注释】
一个人替百姓死。这种原则在拉比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证实。米大示拉巴关于创43:8节(《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846页)说,“一个人的生命冒风险胜过所有的人注定[去死]”。米大示说,“‘你一个人被处死强过全体成员因为你而受刑罚’。”该亚法的意思是,即便耶稣是无罪的,但为了以色列整体的利益也最好把他除去。
约11:51 他这话不是出于自己,是因他本年作大祭司,所以预言耶稣将要替这一国死;
【本会注释】
不是出于自己。该亚法的确是知道预言,但他却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含义。他所关心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权利以及犹太人国家生活的继续。但尽管如此,他的话还是清楚地预言了耶稣将要做的事。耶稣是要死去,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亚法希望从解体的危险中拯救的国家却悲惨地灭亡了。
约11:52 也不但替这一国死,并要将上帝四散的子民都聚集归一。
【本会注释】
也不但替这一国死。这是约翰加的一句评论。该亚法只提到了犹太这个民族,但耶稣是要为万民死的,凡是接受他的就在信的人里面合为一体(弗2:11-22)。这些都是好牧人将要聚拢来的“另外的羊”(约10:16)。
约11:53 从那日起,他们就商议要杀耶稣。
【本会注释】
商议。公会正式同意,要将耶稣置于死地。他们剩下要做的就是如何实现这一计划而又不激起百姓的骚乱。他们从前曾想过要取耶稣的性命(约5:18;等等),但现在拉撒路的复活将这件事推上了一个危急的关头。该亚法说不必管耶稣是否有罪(见第50节注释),他的这种建议似乎正是公会成员们所期待的解决之道。
约11:54 所以,耶稣不再显然行在犹太人中间,就离开那里往靠近旷野的地方去,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莲,就在那里和门徒同住。
【本会注释】
以法莲。通常被认为是现在的et-Taiyibeh,伯特利东北6.4公里处的一个地方(见撒下13:23;代下13:19;约瑟夫战争第四卷9. 9 [551])。这个地方靠近延伸到约旦河谷的旷野。
约11:55 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有许多人从乡下上耶路撒冷去,要在节前洁净自己。
【本会注释】
犹太人的逾越节。如果将约5:1节中那次没有提名的节期(见该处注释)算作逾越节的话,这次是约翰提到的第四个逾越节了(见第193,247页;“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
乡下。尽管犹太人从世界各地赶来过逾越节,但这里大致是指巴勒斯坦地区。
洁净自己。关于吃逾越节宴席前礼节性洁净的要求见代下30:17-20节注释;参见民9:10。祭司们在审判耶稣时拒绝进罗马人的衙门,就是为了不受污秽,免得不能吃逾越节的宴席(约18:28)。
约11:56 他们就寻找耶稣,站在殿里彼此说:“你们的意思如何,他不来过节吗?”
【本会注释】
他们就寻找。他们现在所做的就像他们先前在住棚节时做的一样(约7:11)。但是现在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联合了起来(见47节注释),他们搜寻耶稣的力量就大大加强了。
他不来过节。考虑到近来逮捕耶稣的命令,人们都在琢磨他是否还会上来过节。希腊原文所传递的意思是,“他可能不敢来过节了,是吗?”他们显然希望耶稣上到耶路撒冷来过节,这样他们对他的抓捕就可以变得容易一点了。
约11:57 那时,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早已吩咐说,若有人知道耶稣在哪里,就要报明,好去拿他。
【本会注释】
祭司长。见第47节注释。
知道。即,“找到”。
报明。希腊文词语mēnuō,“揭发”,“报告”。
提要:1 耶稣允许马利亚膏他的脚。9 众人聚拢来要看拉撒路。10 祭司长商议要把拉撒路杀了。12 基督骑驴进耶路撒冷。20 希腊人求见耶稣。23 耶稣预言他的死。37 犹太人普遍的瞎了眼: 42 虽然如此还是有许多官长信了他,但却不敢承认: 44 因此耶稣恳劝他们要相信承认。
珍贵的香膏
约12:1 逾越节前六日,耶稣来到伯大尼,就是他叫拉撒路从死里复活之处。
【本会注释】
耶稣。[西门的筵席,约12:1-9=太26:6-13=可14:3-9=路7:36-50。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基督服务的持续时间”,“加利利早期的传道”,“主耶稣的传道生涯”。]关于这次筵席和记载在其他三卷福音书中之相同内容的关系见路加福音第7章的补充注释。
逾越节前六日。这次筵席可能发生在基督被钉之前那个安息日的晚上(见太21:1;26:3节注释),那时从法律上来说已经是一周的第一日了(见卷二第101页)。这样,从星期日到逾越节的前一天,即星期五(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1),算上星期日(见卷1,第182页),正好是六天。
就是拉撒路……之处。见约11:1节注释。
约12:2 有人在那里给耶稣预备筵席;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那同耶稣坐席的人中。
【本会注释】
有人……预备。筵席设在西门的家中(太26:6)。
筵席。希腊文词语deipnon(见路14:12)。
马大伺候。这很像她以往的特点(见路10:40)。
约12:3 马利亚就拿着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抹耶稣的脚,又用自己头发去擦,屋里就满了膏的香气。
【本会注释】
斤。希腊文词语litra,等同于拉丁文词语libra,约有我们现在的六两半(见第50页)。新约中这个词只在这里和约19:39节中出现过。
真哪哒香膏。希腊文murou nardou pistikēs。这个词组在可14:3节的边页中翻译为“真哪哒香膏”,形容词pistikos翻译成了“真”。英文KJV版的约12:3节把这个形容词略去了,但实际上应该把它加上。然而,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pistikos的意思是“真”,“纯”。有些人认为它的意思是“液体的”。还有些人认为pistikos是一个当地的名字。关于香膏的描述见路7:37节注释。
脚。马太福音(26:7)和马可福音(14:3)的记载是说膏油倒在了头上。显然马利亚是将膏油倒在了耶稣的头上和脚上,而每卷福音书的作者只注意到了一点。路加和约翰一样,提到马利亚将膏油倒在了耶稣的脚上(路7:38)。
香气。她的这件行为是不能隐藏的。强烈的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使大家注意到了马利亚的行为。
约12:4 有一个门徒,就是那将要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本会注释】
有一个门徒。马太特别提到,那“门徒……很不喜悦”(太26:8)。批评和指责起源于犹大,但随即这种精神散布在众门徒中间。
卖耶稣。见约6:71节注释。
约12:5 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三十两银子周济穷人呢?”
约12:6 他说这话,并不是挂念穷人,乃因他是个贼,又带着钱囊,常取其中所存的。
【本会注释】
钱囊。希腊文glōssokomon,直译是管乐器吹口的存放袋,但是这个词一般也用于指存放普通物品的袋子,特别是指放钱的袋子。因此,这里翻译为“钱袋”非常合适。这个词还在七十士译本的代下24:8节中出现过。
带着。希腊文bastazō,大概的意思是抬或拿着”(路7:14;22:10;等等)或者“拿起”(约10:31)。从古卷上的定义来看,这里的意思是“偷窃。”
约12:7 耶稣说:“由她吧!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本会注释】
为我安葬之日。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倾向于以下的说法,“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或“容她为我安葬之日存留吧”(英文RSV版)。但其实这句话在希腊原文中翻译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太清楚。耶稣的意思不可能是说让她将膏油的一部分留到他下葬的时候再用。他所指的可能是那促使马利亚购买膏油的动机(见太26:12;可14:8节注释)。关于马利亚用油膏耶稣的动机见太26:12节注释;参见《历》第六十二章。
约12:8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杀害拉撒路的阴谋
约12:9 有许多犹太人知道耶稣在那里,就来了,不但是为耶稣的缘故,也是要看他从死里所复活的拉撒路。
【本会注释】
许多……人。大体是指普通的百姓。同样的短语在第12节中也出现过。
知道。这里作“发现”更合适一些。
看……拉撒路。这个理由够充分了。今天如果有个人从死里复活那将吸引大批的群众。
约12:10 但祭司长商议连拉撒路也要杀了;
【本会注释】
但祭司长。[卖主的阴谋,约12:10,11=太26:1-5,14-16=可14:1,2,10,11=路22:1-6。主要的评论:马太福音。见“受难周”。]祭司长阴谋要杀害耶稣的同时也想要将拉撒路置于死地。他们没有什么正式理由控告拉撒路。拉撒路的存在就是耶稣神性的见证,而耶稣是祭司们判定应该受死罪的,同时只要他活着,就是对他们主要教训──即没有复活(见约11:47节注释)──的一种否定,因此他们觉得有必要将他一块杀了。
约12:11 因有好些犹太人为拉撒路的缘故,回去信了耶稣。
【本会注释】
回去。或,“开始离开”(罗卜逊)。即,他们离弃了犹太主义而加入了耶稣门徒的行列。
荣入圣城
约12:12 第二天,有许多上来过节的人听见耶稣将到耶路撒冷,
【本会注释】
第二天。[荣入圣城,约12:12-19=太21:1-11=可11:1-11=路19:29-44。主要注释:马太福音。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受难周”。]第二天应该就是筵席结束后的第二天,即星期天的第二天(见第1节注释)。
许多……人。见第9节注释。尽管约瑟夫所说在特殊的逾越节时会有超过2,500,000的人聚集到耶路撒冷(战争vi. 9. 3 [420-427])有些夸张,但这里无疑表明有大量的群众这段时期聚集到耶路撒冷。
约12:13 就拿着棕树枝出去迎接他,喊着说:“和撒那!奉主名来的以色列王是应当称颂的!”
【本会注释】
枝。直译是“棕树枝”。马加比书第一卷13:51节提到棕树枝时将它和大祭司西门光荣进入耶路撒冷塔楼联系在一起。启7:9节中百姓手中所拿的棕树枝是胜利的象征(见《善》第四十二章)。
喊。这里翻译为“不断地呼喊”更合适一些。
以色列王。这句话的语序在希腊文中是颠倒过来的:“和散那: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应当向以色列的王欢呼”。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显然是引自诗118:25,26节,而后半部分“应当向以色列王欢呼”是出自亚9:9节。关于根据犹太人的期望弥赛亚是王见路4:19节注释;参见约18:37;19:19节。关于百姓欣喜若狂的呼喊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记录,他们显然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
约12:14 耶稣得了一个驴驹,就骑上,如经上所记的说:
【本会注释】
一个驴驹。约翰在这里没有记载获得驴驹的细节(见可11:1-7)。
约12:15 锡安的民(原文作女子)哪,不要惧怕!你的王骑着驴驹来了。
【本会注释】
不要惧怕。希伯来文或七十士译本的亚9:9节都没有这个短语,这里引用的经文可能是出自赛40:9节。
约12:16 这些事门徒起先不明白,等到耶稣得了荣耀以后才想起这话是指着他写的,并且众人果然向他这样行了。
【本会注释】
不明白。门徒们不理解耶稣当前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关于这一行动的目的之讨论见太21:5节注释;参见《历》第六十三章。尽管耶稣已经清楚地告诉门徒他的死期近了(太17:22,23;等等),但他们似乎在当前欣喜和激动的时刻把他的话给忘了。他史无前例地允许自己被称为“以色列王,”这激起了门徒们的希望或许他们的夫子最终将满足他们和百姓的期望,宣布自己是王,并且承担起弥赛亚政治上的任务。门徒们在耶稣复活之后,在圣灵的指引之下通过研究预言,终于明白了耶稣这一举动的目的。
约12:17 当耶稣呼唤拉撒路,叫他从死复活出坟墓的时候,同耶稣在那里的众人就作见证。
【本会注释】
作见证。那些亲眼见过拉撒路复活的人和大批百姓混杂在一起,对他们作见证。这样,激动和兴奋的情绪就迅速蔓延开来。
约12:18 众人因听见耶稣行了这神迹,就去迎接他。
【本会注释】
迎接他。迎接耶稣的人有两种,一是陪伴他来的人,二是从耶路撒冷出来去见他的人。
约12:19 法利赛人彼此说:“看哪,你们是徒劳无益,世人都随从他去了。”
【本会注释】
徒劳无益。希腊文ōpheleō,在这里的意思是“做成”(参见约6:63)。
世人。原文引用的证据(参见第146页)显示这里作“整个世界”。这两个短语的意思都是“每一个人”。这里所用的语言显然是夸张的。说这话的人无疑是困惑发狂了。他们找不到人愿意下手去拿住耶稣并把他交到他们那里,相反的是,他们发现百姓聚集在耶稣身边,向他欢呼,向他致敬,承认他是他们的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企图逮捕耶稣的举动必将引起骚乱。犹太人的领袖们要求耶稣使百姓安静下来,但却没有成功(路19:39,40)。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呆呆地看着队伍,眼见他们所恨的仇敌在百姓表示效忠的欢呼声中进入耶路撒冷。他们现在的感受可能和哈曼给末底改牵马时的感受有些类似(斯6:11)。领袖们不知道耶稣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想象着耶稣马上就要宣布作王,剥夺他们的权力并率领以色列人反抗罗马人的统治。
希利尼人求见耶稣
约12:20 那时,上来过节礼拜的人中,有几个希利尼人。
【本会注释】
几个希腊人。[与一些希腊人的面谈,约12:20-36a.]和耶稣最后一次访问圣殿联系起来看,这件事可能发生在耶稣被钉之前的星期二(见太23:1节注释;参见《历》第六十八章)。
礼拜。这几个希腊人是来礼拜的,而不是来参加逾越节的,这一事实说明他们并不是完全的改变信仰者(译者按:皈依者)。约瑟夫曾提到在逾越节时来耶路撒冷礼拜的外国人(战争vi. 9. 3 [427])。半皈依者和外邦人一样,被严格地限制在只允许外邦人进入的院子。关于圣殿院落的描述见米示孥Middoth,《他勒目》之宋西诺版(Soncino ed.)第1-23页;参见Kelim 1. 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1页。
约12:21 他们来见加利利伯赛大的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
【本会注释】
腓力。见可3:18节注释。
伯赛大。见太11:21节注释。
我们愿意。这里作“我们渴望”或“我们希望”更合适一些。
见。这里的意思是“愿意见”,和路8:20节中的意思一样。关于这次访问的目的见《历》第六十八章。
约12:22 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
【本会注释】
告诉安得烈。腓力和安得烈两个人都是希腊文的名字,他们的希腊血统可能是他们得以参与这件事的原因。腓力为什么要请教安得烈这一点并没有说明,但显然他是在就几个希腊人求见耶稣的事(见约6:8节注释)向安得烈征询意见。在使五千人吃饱的叙述中(约6:1-14),安得烈比腓力表现出一种更实际、更干练的气质,而腓力显得不仅犹豫并且小信。
约12:23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本会注释】
说。这句话更像是对当前希腊人求见自己这种情况的反应,而不是对门徒直接的回答。
时候到了。稍早前耶稣宣称他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约2:4;7:30;8:20;见约2:4节注释)。但是现在,他的死期近了。加上今天,到耶稣被钉,仅剩四天。这几个希腊人的拜访无疑使耶稣联想到他的死将要带来的结果,即,无数的外邦人将要归向他。
人子。见太1:1;可2:10节注释。
约12:24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节;约1:51节注释。
一粒麦子。这里翻译为“一粒麦子”更合适一些。
死了。这是大自然中一个简单的例证。一粒麦子落在泥土里,作为一粒麦子它是死了,但是生命并没有被毁灭。胚芽的生命是麦子子粒的消解所不能毁灭的。在新长出的植株里,一粒麦子变成了许多粒。然而,如果种子不播撒在土里,便不会有这种增加。对于耶稣也是这样。如果他选择不为有罪的人类舍命,那他仍旧是“一粒”。人类也必灭亡,天国不会再有生命的收获。但耶稣藉着他的死将生命带给凡将信心建立在他里面的人。将这里和保罗在林前15:36节中的论述作一比较。
约12:25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本会注释】
爱惜自己生命的。见太10:39节注释;参见可8:35;10:39节。这里用来表示“灵魂”的词是psuchē(见太10:28节注释),通常翻译为“灵魂”(可8:36,37;等等)或永生。那愿意在今生奉献自己服侍上帝的人必保全他的“性命”,并在来生享受永生。
那愿意在今生为服侍上帝而牺牲自己的人便能保全他的“灵魂”并能在来生里享受永远的生命。因此,“自我牺牲的定律,就是保全自己的定律”;“专求利已的定律,就是自取灭亡的定律”(《历》第六十八章)。那些准备在今生舍弃最宝贵之一切的人就走上了属灵成长的道路,并且最终他们必将发现他们什么也没有失去,反倒获得了真实的财富(见腓3:8-10)。这个世界将自我牺牲看作愚蠢和浪费,就像一个小孩子看把粮食扔在地上是毫无意义的浪费似的。但未来的世界将会显明,热中于当前这个世界的人才是愚蠢,上帝的儿女是有真智慧的。太10:28节中有关于“灵魂”最终丧失和毁灭的描述。
恨恶。这里“恨恶”的意思是“爱我胜过爱……”(见路14:26节注释)。
约12:26 若有人服事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里;若有人服事我,我父必尊重他。”
【本会注释】
服侍。见25节注释;参见可9:35;10:43-45节。
跟从我。见太16:24节注释;参见可8:34节。
我在哪里。与他的主有属灵的友谊和交通是那些在今生服侍主之人的特权(太28:20),而在来生他要享受与主面对面的交流。
我父必尊重。关于服侍的报赏见可10:29,30节注释。这里列出了作门徒的条件和报赏,无疑是在指那几个希腊人,他们显然是在考虑这些事。
人子必须被举起来
约12:27 我现在心里忧愁,我说什么才好呢?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但我原是为这时候来的。
【本会注释】
我……心里。这是耶稣常用的一种表达,实际上等于“我”(见诗16:10节注释)。
忧愁。希腊文动词tarassō。这同一个词还出现在约11:33;13:21节中,都是以耶稣作为主语。在约14:1,27节中,耶稣劝慰他的门徒不要“忧愁”。耶稣的祷告显出了他当前忧愁的原因,“父啊,救我脱离这时候”。希腊人的来访使他想到了外邦人的得救,但在他们的得救和当前的时刻之间却横亘着一个十字架以及与它联系在一起之心灵和肉体上的极度痛苦。耶稣的人性在这一刻退缩了。主现在突然精神上的痛苦就是因为清楚地看到了前面即将临到的景象(参见太26:38节注释)。
救我。这个祷告和几天之后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太26:39)类似。我们可以确信,如果还存在任何其他少一些牺牲就能拯救人类的手段,耶稣的祷告将会蒙垂听。但是,若要完成救赎计划,就必须付上无限的牺牲(见《祖知》第四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耶稣便自己顺服,他要彻底完成救赎计划。
约12:28 父啊,愿你荣耀你的名!”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说:“我已经荣耀了我的名,还要再荣耀。”
【本会注释】
父啊。见太6:9;约1:14节注释。
荣耀你的名。希腊文中着重强调代词“你的”。这个祷告和他先前关于他与他父之间关系的教导相一致,即,他始终寻求他父的荣耀(见约7:18;8:50)。关于“名”表示品格,见太6:9节注释。
当时就有声音从天上来。先前两次有声音从天上下来──耶稣受洗(太3:17)和登山变像(太17:5)。
已经荣耀了我的名。天父的名得荣耀是通过耶稣的生活,传道和所行的神迹(例如,约11:4)。
还要再荣耀。这是指耶稣的死和他的复活。
约12:29 站在旁边的众人听见,就说:“打雷了。”还有人说:“有天使对他说话。”
【本会注释】
打雷了。百姓听到了从天而来的声音,但他们却不理解其中的意思。这与那些听到向保罗说话之声音的人的情形类似(见徒23:9节注释)。
天使……说话。有些人解释说这声音是一道神圣的信息。这似乎暗示着他们明白那声音的含义。耶稣回答说,这声音“是为你们来的”,由此判断,那几个希腊人,显然还有其他的人,听见并理解了那声音的意思(见《历》第六十八章)。对他们来说,这声音是要使他们坚信,耶稣的确是上帝的儿子。
约12:30 耶稣说:“这声音不是为我,是为你们来的。
【本会注释】
是为你们。见第29节注释;参见《历》第六十八章。
约12:31 现在这世界受审判,这世界的王要被赶出去。
【本会注释】
现在。这个世界历史的关键时刻到了。耶稣将要为有罪的族类去死,以此确保人类的得救和撒但王国的彻底败亡。“现在”这个词语包含了太多重要的意义。
这世界受审判。这里不是说耶稣马上要作审判者,“因为上帝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或者,就像krinō经常被翻译成的,“审判”]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见约3:17节注释)。然而,人却是以他们与子的关系来决定他们永恒的命运的(见约9:39节注释)。犹太这个民族拒绝接受耶稣是预言中的弥赛亚以及这个世界的救赎主,因此他们也就决定了自己的厄运并招致了刑罚。
这世界的王。撒但的这个头衔只在约翰福音中出现过(参见约14:30;16:11)。他还有其他的头衔,“这世界的神”(林后4:4),“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弗2:2)。关于撒但篡夺这个世界的权柄,见太4:8,9节注释。
赶出去。当初路锡甫从他的高位上坠落时就曾被赶出过一次了(见《祖知》第一章)。现在他的工作要受到进一步的限制。从撒但对上帝儿子的态度就可以看出他真实的品格。从今往后他“再不能在那些从天而来的天使面前控告耶稣的弟兄了”(《历》第七十九章)。更多内容见启12:7-9节注释。
约12:32 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就要吸引万人来归我。”
【本会注释】
被举起来。这是指被挂在十字架上。同一个动词还出现在约3:14节中(见该处注释),那里耶稣将自己被举起来和铜蛇在旷野被举起来进行比较。在约8:28节中耶稣再次指出他要被举起来,并说明做这件事的正是犹太人。这清楚地显示出他并不是在说他的升天。
就要吸引。无数人的生活证明十字架比这世界上一切的蛊惑更具有吸引力。保罗在雅典以哲学对哲学无功而返,之后当他在哥林多的时候,他决定“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参见《述》第二十四章)。结果,他的劳苦大得功效。多少个世纪过去了,十字架的吸引力没有丝毫的减退。它仍旧是“上帝为基督招聚灵魂的大能和智慧”(《证》原文第六册第67页)。
万人。“人”这个字是后加的,这使得本节的应用范围只限制在人类之中。应当删去这个字,因为不仅是人类的成员被基督的牺牲所吸引,还有天使以及其他世界的居民全都因着上帝自我牺牲的爱而被吸引到基督这里来(西1:20)。
约12:33 耶稣这话原是指着自己将要怎样死说的。
【本会注释】
将要怎样死。见第32节注释。
约12:34 众人回答说:“我们听见律法上有话说,基督是永存的,你怎么说‘人子必须被举起来’呢?这人子是谁呢?”
【本会注释】
律法。希腊文词语nomos,这个词在旧约中曾普遍使用,还出现在约10:34节中(见该处注释)。
基督是永存的。说这话的人可能是在指以下章节,诗89:36;110:4;赛9:6;但7:13,14节。启示文学曾清楚地展望到弥赛亚的统治将是永远的。例如,伪经以诺书(见第87页)关于那被拣选的一位宣称,“智慧如水倾出,他面前的荣耀永不退去”(49:1)。“赐圣灵的主将要与他们同在,他们吃饭,躺下,站立,都与人子在一起”(62:14)。
人子。见太1:1;可2:10节注释。
必须被举起来。这些提问的人不能同意耶稣关于他的死所说的话,因为他们相信经上对于弥赛亚永恒统治的教训。如果从“人子”这个称呼来说,耶稣的意思是指弥赛亚,就像犹太人理解的一样(见以诺书62:14节,上面所引述的“基督将要与他们同在”;另见第87页),那他的死是指着什么说的呢?百姓的这个问题显示出他们明白“被举起来”是指着死说的。
约12:35 耶稣对他们说:“光在你们中间还有不多的时候,应当趁着有光行走,免得黑暗临到你们;那在黑暗里行走的,不知道往何处去。
【本会注释】
还有不多的时候。耶稣没有直接回答他们的问题。此时此刻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明白。时间就快要到了。耶稣──这世界的光(约8:12)──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最后的光芒正在闪耀。六个月前耶稣曾说,“我还有不多的时候和你们同在”(约7:33)。但现在却只有几天的时间了。他呼吁人们现在就接受他。他们应该善加利用他们现在的机会而不应把时间浪费在问题和疑惑之中。
行走。希腊文词语peripateō(见约7:1节注释)。
临到。或“降临”。
在黑暗里行走。见约8:12节注释。
约12:36 你们应当趁着有光,信从这光,使你们成为光明之子。”耶稣说了这话,就离开他们隐藏了。
【本会注释】
光明之子。见路16:8节注释。那相信的人变成和他们所信的一样。那些接受耶稣──就是光──的人,自己也变成一个源头,有光从他们那里照射到别人身上(见太5:14-16节注释)。
隐藏了。将这里和约8:59节作一比较。这是耶稣最后一次在圣殿中出现。同样,这天也是他公开传道的最后一天。在最后一次向以色列的领袖发出呼吁之后耶稣永远地离开了圣殿。见太23:38节注释。
犹太人的不信
约12:37 他虽然在他们面前行了许多神迹,他们还是不信他。
【本会注释】
还是不信。[被犹太领袖最终的弃绝,约12:36b-50。见“在耶路撒冷传道的末期”。]关于神迹作为信心的基础见第208,209页。
约12:38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主的膀臂向谁显露呢?
【本会注释】
这是要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这句话的希腊原文最好翻译成结果状语从句,而不是像在约9:3节中一样,翻译成了一个目的状语从句(见该处注释;参见约11:4节注释)。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他们不信他,结果,先知以赛亚的话应验了。”(译者按:而不是说,他们不信他,是为了应验先知以赛亚的话。)进一步的解释见太1:22;约12:39节注释。
主啊,……有谁信呢。引自七十士译本的赛53:1节,而不是希伯来文版。这两个版本的区别在于“主啊”这个称呼,希伯来文版本中没有这个称呼。见赛53:1节注释。
约12:39 他们所以不能信,因为以赛亚又说:
【本会注释】
不能信。这句话对照第38节注释就好理解了。上帝的先见并不妨碍人们自由的选择。以赛亚的预言只是简单地说明上帝的先见是什么样子的。“预言并不能塑造那些实现预言之人的性格。人的行动都是出于他们自由的意志”(怀爱伦《评预》1900年11月13日)。见太1:22;约3:17-20节注释。
约12:40 主叫他们瞎了眼,硬了心,免得他们眼睛看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
【本会注释】
叫他们瞎了眼。尽管与现在七十士译本和希伯来文版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这句话确是引自赛6:10节。约翰自由地引用或在他之前有不同的版本。关于评论见赛6:10;太13:15节注释。
约12:41 以赛亚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就指着他说这话。
【本会注释】
因为看见他的荣耀。原文的证据(参见第46页)被引用可能是,“因为他看见他的荣耀”。联系到约12:40节的话,这里似乎是在指赛第6章的异象。
约12:42 虽然如此,官长中却有好些信他的,只因法利赛人的缘故,就不承认,恐怕被赶出会堂。
【本会注释】
官长中。这是相比较于国家的瞎眼来说的。
不承认。这里翻译为“总是不承认”更好一些。这里是对一段时间之前所提问题的回答,“官长或是法利赛人岂有信他的呢?”(约7:48)。有些人后来公开信了他,比如,尼哥底母(约19:39;参见约3:1)和亚利马太的约瑟(见太27:57节注释)。
赶出。见约9:22节注释。
约12:43 这是因他们爱人的荣耀过于爱上帝的荣耀。
【本会注释】
爱人的荣耀。见太23:5节注释。米示孥有以下的话,显示出加在人的称赞和荣耀之上的价值:“你弟子的荣耀就是你自己的荣耀,你同事的荣耀就是对你老师的尊敬,对你老师的尊敬就是对上天的敬畏”(Aboth,4 1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0,51页)。
信子就是信父
约12:44 耶稣大声说:“信我的,不是信我,乃是信那差我来的。
【本会注释】
耶稣大声说。关于第36节中提到的耶稣的离开和隐藏,这次演讲的具体时间并不清楚。第37-50节似乎是约翰对于人们拒绝弥赛亚所作的评论。这一天在圣殿中的教训结束了耶稣公开传道的历程。后来他就只在私下里教训他的门徒了。
信那差我来的。“那差我来的”,这个从句经常出现在约翰福音中(约5:24,30,37;6:38,39,40,44;等等)。这句从句强调了子与父完全的合一(见约3:17;10:30节注释)。
约12:45 人看见我,就是看见那差我来的。
【本会注释】
那差我来的。基督来,是要向这世界彰显他父的品格(见约1:18节注释)。当腓力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时,耶稣宣称,“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约14:8,9)。父与子在他们的计划,目的,和步骤上都是完全一致的(见约10:30节注释)。
约12:46 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
【本会注释】
光。关于耶稣是光见约1:4;8:12节注释。
在黑暗里。见约壹2:11节注释;参见约12:35,36节。
约12:47 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来本不是要审判世界,乃是要拯救世界。
【本会注释】
不审判。见约3:17;9:39节注释。
约12:48 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
【本会注释】
有审判他的。将这里和约5:45节作一比较。施行审判的不是摩西,而是基督的道。耶稣同时代的人从他那里听到了关于他身份和使命的真理,这一事实令他们无可推诿。对于得蒙拯救的条件他们不能再说自己是无知的。如果他们没有听到真理他们就不用承担责任(见约9:39-41节注释)。这对于今天听见上帝之道的人也是一样。上帝将极大的责任放在那些听到真理的人身上!他们或许轻视甚至讥诮主的教训,但最终他们必在愁苦中发现自己一定要为自己所听所做的负责。
约12:49 因为我没有凭着自己讲,惟有差我来的父已经给我命令,叫我说什么,讲什么。
【本会注释】
凭着自己。犹太人拒绝耶稣的道就是拒绝了他们自称敬拜的父上帝。关于这一点,耶稣想要警告他们,即,当人拒绝了众使者的信息也就是拒绝从天上发出这信息的一位。他们拒绝的不仅是众使者,还有那位赐他们信息并差遣他们的一位(见太10:40节注释)。
约12:50 我也知道他的命令就是永生。故此,我所讲的话正是照着父对我所说的。”
【本会注释】
永生。见约3:16节注释。天父的命令是,人应当信他所差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基督。惟有如此他们才能得救(见徒4:12)。约翰在另一段话中声明,“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们信他儿子耶稣基督的名”(约一3:23)。犹太人相信救恩会临到他们,因为他们严格学习并遵行妥拉(译者按:律法)。许多人将他们永生的希望建立在自己是亚伯拉罕后裔的基础上。耶稣却警告说,只有那些接受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并世界救赎主的人,才能得救。“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约17:3)。
提要:1 耶稣洗门徒的脚,教导他们谦卑和宽容。18 耶稣预言并借一个记号向约翰启示犹大将要出卖他: 31 吩咐他们彼此相爱,36 并预言彼得不认主。
耶稣为门徒洗脚
约13:1 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他既然爱世间属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本会注释】
……节以前。[洗门徒的脚,约13:1-20=路22:24-30。主要注释: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这一事件的发生和耶稣受难周周四逾越节前的晚餐联系在一起。关于这次晚餐时间顺序方面的讨论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1。
自己……的时候到了。耶稣在他传道的较早时期曾声明他的时候还没有到(见约2:4节注释)。但是现在危急的时刻来到了。这一夜他将要被卖到他仇敌的手中,从日落开始,这一天将要过去,耶稣将要在逾越节前安息在约瑟的坟墓中。
离世。耶稣从上帝那里来(见约1:1,14节注释),奉差遣进入这世界(见约3:17节注释),但他却不会长久地留在这个世界(约16:7)。当他完成了在地上的工作,他就要回到他父那里去。约翰反复地强调这些事实(见第892页)。
自己的。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他的门徒,而不是像在约1:11节中的犹太民族。
世间。他的门徒“在世上”但却不“属”这世界(约17:11-16)。
到底。希腊文eis telos,它在帖前2:16节中翻译为“到了极处”。同样的意思也可以用在这里,尽管“到底”字面意思上的翻译也很适合上下文的意思。
约13:2 吃晚饭的时候,魔鬼已将卖耶稣的意思放在西门的儿子加略人犹大心里。
【本会注释】
吃晚饭的时候。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对于这里的翻译为“晚饭将近结束的时候”还是翻译为“吃晚饭的时候”存在分歧。从不同福音书作者所提供的证据串联起来看,后者的译法是正确的。但是,联系到逾越节的晚餐(参见《历》第七十一章;见路22:24节注释),耶稣给门徒们洗脚应该是在吃饭之前发生的。福音书的作者们并没有将最后晚餐过程中的细节全部记录下来;因此我们不能确定主的晚餐在逾越节的仪式过程中(见太26:21节注释)是何时开始的(参见《历》第七十二章)──如果耶稣的确是严格遵守犹太人的习俗。
卖耶稣。见太26:14节注释;参见路22:3节。
约13:3 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上帝出来的,又要归到上帝那里去,
【本会注释】
万有。这与救赎计划有关(约17:2;来2:8;见太11:27;约3:35节注释)。
是从上帝出来的。毫无疑问,这里是在强调一个事实,即,当耶稣在洗他门徒沾满灰尘的脚时,他显示出他完全明白自己的神性。这一行为是他谦卑的至高显现。
归到上帝那里去。见第1节注释。
约13:4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
【本会注释】
离席。这是当时的习俗,吃饭时斜倚在榻上(见可2:15节注释)。
脱了衣服。这是指他的外衣,穿着它会妨碍耶稣接下来要做的事。见太5:40节注释。
束腰。这些举动以及接下来那些行为的目的可以从路加对门徒中争论谁为大的记述中推断出来(见路22:24节注释)。耶稣是要给门徒树立一个谦卑、无私服侍的榜样。他希望这一实际行动能给门徒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是训诫所不能给予的。
约13:5 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本会注释】
洗门徒的脚。根据回溯到耶稣时代之犹太人的风俗,为主人洗脚是外邦奴隶做的事,这种差事连一个犹太人的奴仆都不会去做。然而,妻子之于丈夫,子女之于父亲,这种服侍却是应当的(见引自斯特克和比勒拜克,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卷二第557页)。因此这种服侍被认为是卑贱的。但是在最后晚餐的场合并没有仆人,门徒中的一个本应承担这种责任,可是却没有一个自愿的。
约13:6 挨到西门彼得,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
【本会注释】
你洗我的脚吗。这句话的希腊原文重点强调代词“你”和“我的”:“你洗我的脚吗?”一些评经家认为,彼得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将自己的脚从榻上缩了回去。这个动作倒也符合他冲动急躁的禀性(太16:22;约13:37)。见可2:15节注释。
约13:7 耶稣回答说:“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
【本会注释】
我所作的。希腊文中强调的重点落在代词“我”和“你”上面:“我所做的,你如今不知道”。耶稣这一举动全部的意义要等到后来才能被理解。那时彼得被要求要训练忠心并谦卑地顺服他主的旨意。
约13:8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分了。”
【本会注释】
永不可洗。这句话的希腊原文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意味。这种强烈有力的爆发符合彼得的语言风格(见第6节注释)。他的话充满了自信,没有一点谦逊的让与。他没有等待耶稣给他作进一步的解释。
与我无分了。由于耶稣所行之事的象征意义彼得才能与基督有分(见第12,15节注释)。此外,彼得不受控制的精神和高傲的态度与那些今生拥有与主之属灵联系并在来生保有希望与主永远同在之人的品格是不相符的。
约13:9 西门彼得说:“主啊,不但我的脚,连手和头也要洗。”
【本会注释】
不但我的脚。这是彼得轻率冲动之脾性的又一次爆发。当彼得认识到如果自己拒绝他的主就会面临与他分离的前景,他马上顺服了,但即便是现在,他还在试图进一步地指点他的主。他还没有理解耶稣这一举动的意义。
约13:10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你们是干净的,然而不都是干净的。”
【本会注释】
洗。希腊文词语louō,“洗澡”。 louō用于指清洗整个身体(见徒9:37节和七十士译本的出2:5;29:4节;利14:8,9;等等)。当洗身体的某个部位时一般使用niptō这个词,像在本节后半部分以及太6:17;15:2等节中使用的一样。耶稣这里指的可能是参加筵席前的沐浴。当宾客到的时候他们只要洗洗脚就可以了。属灵的教训就在此显明了。门徒们已经在“给大卫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开一个泉源,洗除罪恶与污秽”(亚13:1)中得了属灵的洁净。他们还没有滑落到叛教的地步,如果是那样,他们就需要彻底的重新洁净。但是,他们的生活并非没有罪恶。他们时常听从撒但的建议。这种洁净只有在它代表藉着真诚的悔改和认罪除去罪恶时才有意义。
脚。引用的原文(参见第146页)显示应该删去“只要”和“他的脚”这几个字,应该作,“那已经洗过澡的人,就不需要再洗了。”然而,不论是从原文逐字看,还是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多数的证据还是倾向于保留这几个字。
然而不都是。这是在指犹大,他从没有完全将自己顺服过基督。
约13:11 耶稣原知道要卖他的是谁,所以说:“你们不都是干净的。”
【本会注释】
耶稣原知道。耶稣“从一开始”就知道这件事(约6:64)。
要卖他的是谁。直译是“出卖他的那个。”希腊文表示犹大出卖耶稣的行为正在真实地进行(见太26:14节注释;参见《历》第七十一章)。
约13:12 耶稣洗完了他们的脚,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对他们说:“我向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
【本会注释】
穿上衣服。见第4节注释。
你们明白吗。耶稣刚才那一举动的影响已经深深印刻在门徒们的心中。他无私传道的榜样已经使他们的骄傲降卑,但是这一服侍的属灵意义还没有完全显示出来。
约13:13 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
【本会注释】
你们称呼。即,称呼我主称呼我夫子是你们的习惯。
夫子。希腊文词语didaskalos,直译是“老师”(见约1:38节注释)。
主。希腊文词语kurios,这个词既可以用于人(太6:24 [翻译为“主”];等等),也可以用于神(太1:22;等等)。但在更多情况下,kurios只是一个普通的表示尊敬的称呼,相当于“先生”。后来或许就是在耶稣升天之前的时候(见约20:28),这个词也使用了它最完全的意义,将神性归于耶稣(见徒10:36;罗14:8;等等)。这两个称号用在这里无疑是要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记,虽然主作了这么低贱的工作,但他仍然是夫子,是主。这项服侍丝毫没有降低他的神性。见约4:11节注释。
约13:14 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你们也当彼此洗脚。
【本会注释】
当。希腊文opheilō,“有义务的”。 opheilō在太18:28节中翻译为“欠,”在路17:10;罗15:27节中翻译为“应”和“当”。基督的跟随者应该效法他谦卑服务的榜样。这种服务要求他们成为一个忘记自我的爱的媒介,他们应该把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放在后边,放在下面,先人后己。
约13:15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做的去做。
【本会注释】
榜样。耶稣所做的不仅是树立了一个榜样。他设立了一项典章,其目的是要让人们记住原来服务的清晰教训,他的门徒要遵守这项典章直到世界的末了。这项典章有三层意义:(1)它象征着从罪中得以洁净。洗礼象征灵魂最初从罪中得到洁净。洗脚礼象征着人们从污秽中得以洁净后不断地得到洁净。和洗礼一样,除非参加的人藉着悔改和彻底转变将罪从他的生活中驱逐出去,洗脚礼就没有任何意义。洗脚这项行为本身并无任何价值。只有当这一礼节有了合适的、初步的准备这项服务才有意义。(2)它象征着重新献身于服务。当一个人参加这项礼节,俯下身来洗他弟兄的脚时,他就表明,他愿意为主作任何服侍,不论这种服务是多么的卑微。(3)这项礼节代表了基督徒友谊的精神。它是参加主的晚餐之前必要且合适的准备。关于它主题进一步的讨论见《历》第七十一章。
约13:16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差人也不能大于差他的人。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仆人。或作,“奴仆”。
不能大于。如果主作这样卑贱的服务都不以为耻,那么仆人或奴仆,就更不应该认为这样作会有损他们的尊严(参见路6:40节注释;见太10:24;路22:27)。
约13:17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本会注释】
你们既知道。人既知道义务就有责任将其实行出来。一个人无知的时候,他是不用承担责任的,当然,这种无知不能是故意的(见约9:41;15:22;罗5:13;雅4:17)。
福。希腊文词语makarioi(见太5:3节注释)。
若是去行。口头的承认不能离开行动(见太7:21;路6:46;12:47;罗2:13;雅1:25)。
约13:18 我这话不是指着你们众人说的,我知道我所拣选的是谁。现在要应验经上的话,说:‘同我吃饭的人用脚踢我。’
【本会注释】
不是……你们众人。第17节中所说祝福的话不适用于他们全体,犹大是个叛徒,被排除在外。
我知道。耶稣知道他每个门徒的性格,他从起初就知道犹大将要出卖他(见约6:64)。关于犹大位列十二使徒之中的原因见可3:19节注释。
拣选。见约6:70节。
要应验。预言并没有命定犹大就应该出卖他的主,但是上帝神圣的预知却能预先看到将来的事是什么样的(见约12:39节注释)。
同我吃饭的人。这是引用诗41:9节(见诗41:9节注释)。
约13:19 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我要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可以信我是基督。
【本会注释】
如今事情还没有成就。如果耶稣没有提前告诉门徒犹大的背叛,他们就会想耶稣当初允许犹大位列十二门徒之中的确是犯了一个错误。选择犹大并不是耶稣的意思,而是其他门徒一再坚持(见可3:19节注释)。预言的应验是发出预言者合法化的印记。
我是基督。见约8:24节。
约13:20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
【本会注释】
接待我。见太10:40节。
耶稣预言将被出卖
约13:21 耶稣说了这话,心里忧愁,就明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
【本会注释】
忧愁。[揭露出卖者,约13:21-30=太26:21-25=可14:18b-21=路22:21-23。主要注释: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见约12:27节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卖我。这里的声明比第18,19节更加明确具体了。将这里和太26:21;可14:18节作一比较。
约13:22 门徒彼此对看,猜不透所说的是谁。
【本会注释】
猜不透。希腊文aporeō,“不知所措”,“心里作难”,就像在林后4:8节中的意思一样。门徒们非常困惑,他们不能理解他们团体中的一个怎么会出卖耶稣呢。
约13:23 有一个门徒,是耶稣所爱的,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
【本会注释】
侧身挨近耶稣的怀里。关于筵席上斜靠着的讨论见可2:15节注释。客人们拄着他们的左臂斜靠在专门为这种场合设计的垫子上。约翰的头倚在耶稣的胸前,这说明他是在耶稣的右边。列昂纳多-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并没有表现出当时在场之人正确的姿势。
耶稣所爱的。这是约翰自己最喜爱的称号(见约19:26;20:2;21:7,20)。在约20:2节中,“所爱的”用的是phileō,而在其他地方用的是agapaō(见约11:5节注释)。
约13:24 西门彼得点头对他说:“你告诉我们,主是指着谁说的。”
【本会注释】
点头对他说。有些人认为彼得的位置是在耶稣的左边。但是,如果他在这个位置,他就很难示意约翰。更恰当的观点是,犹大占据着这一重要的位置(参见《历》第七十一章)。
约13:25 那门徒便就势靠着耶稣的胸膛,问他说:“主啊,是谁呢?”
约13:26 耶稣回答说:“我蘸一点饼给谁,就是谁。”耶稣就蘸了一点饼,递给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
【本会注释】
一点。希腊文psōmion,“一点”,“一小片”,可能是饼,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指苦薄荷,因为根据逾越节的规定,苦薄荷要蘸在调味的汁水中或者是charoseth(见太26:21,23节注释)。
加略人……犹大。见可3:19节注释。
西门的儿子。见约6:71节注释。
约13:27 他吃了以后,撒但就入了他的心。耶稣便对他说:“你所做的,快做吧!”
【本会注释】
撒但。这个名字在约翰福音中只出现在这里一次。其他地方福音书的作者称撒但为“魔鬼”(约8:44;13:2)。关于“撒但”这个名字的意思见伯1:6;亚3:1;太4:1等节注释。
入了他的心。即,完全控制了他。后来犹大仍旧有机会悔改,但是现在他却跨过了危险的警戒线。
快作吧。如果耶稣──逾越节的真羔羊──在逾越节普通的羊羔被杀的那天被杀(见马太福音第26章的补充注释,注释1),那么犹大就没有多少时间再去承认他那可耻的行为了。
约13:28 同席的人没有一个知道是为什么对他说这话。
【本会注释】
知道。这里翻译为“开始知道”或“认识到”更合适一些。大家都在议论到底是谁要出卖他们的主,但是他们并不一定就要将耶稣向犹大所说的话(第27节)和出卖联系在一起。然而,犹大自己知道耶稣话的意思。
约13:29 有人因犹大带着钱囊,以为耶稣是对他说:“你去买我们过节所应用的东西”,或是叫他拿什么周济穷人。
【本会注释】
钱囊。希腊文词语glōssokomon,“钱袋”(见约12:6节注释)。犹大是他们中间的司库。
过节所应用的。即,“为筵席准备”。门徒们已经为他们自己的筵席做了准备,然而逾越节和除酵节的筵席还在前头。有些想要为逾越节筵席设立固定日期的人提出一个论点,犹大根本不可能在节期中的一天去购买过节的东西。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如果事情没有以正常的方式办成,犹太人允许在那一天购买食物。平常的风尚也显明了这一点,在米示孥中是很明显的:“一个人或许在节上没有磨刀,但他可以将其放在另一把刀上[把它磨快]。一个人不会对一个屠户说,‘给我秤一底拿的肉’,他却是宰杀[牲畜]并把它分给众人。一个人[在节上]或许会和他的邻居说,‘给我装满这个容器’,但并不限量。R.犹大说:如果这是一个测量用的容器他的邻居就可能不会给他装。这和阿巴保罗拜特尼斯有关,他在过节的前夕将他的升斗装满并将其在节上给他的顾客。阿巴保罗说:他经常在节期过渡的日子里这样做,因为度量标准是清楚的;但是智者说:他经常为了升斗排干的缘故在普通的日子做这件事。一个人可能去他经常光顾的杂货店和店主说:‘给我[尽可能多]的鸡蛋和坚果,并告诉我数量;因为这是家长在他自己家里计算的方法’”(Bezah 3. 7,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44,148,152页)。
周济穷人。这个时刻非常适合捐钱给穷人,否则他们将无法为筵席预备逾越节的羔羊。
约13:30 犹大受了那点饼,立刻就出去。那时候是夜间了。
【本会注释】
立刻就出去。犹大明白耶稣话的意思(见《历》第七十二章)。他知道主已经看透了他的心思。他决心不顺服,这使他越过了自己缓刑的警戒线(见第27节注释)。他出卖主的行为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见约3:18,19节注释)。
那时候是夜间了。这是指字面意义上的夜间(见林前11:23),因为逾越节的晚餐通常都是在日落之后才吃的。根据米示孥,逾越节的祭物必须在那一夜吃,而且必须是在午夜之前(Zebahim 5. 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283页)。但是约翰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能超过这些。现在对于犹大来说正是属灵的黑夜,他离开了“世界的光”(约8:12)的面前,而被黑暗之君(参见路22:53;见马可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所掌握并引导。
新的命令
约13:31 他既出去,耶稣就说:“如今人子得了荣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荣耀。
【本会注释】
人子。[约13:31至14:31节,离别的劝勉。] 见太1:1;可2:10节注释。
得了荣耀。犹大的离去就是人子被卖和受死已经迫在眉睫的记号。耶稣将要在即将发生的事中得荣耀(见约7:39;12:16,23,24)。第13:31节到14:31节的教训是在楼上讲出的,就是在他们起身前往橄榄山之前(见约14:31;参见《历》第七十三章)。
上帝……也得了荣耀。父与子在拯救世人的工作上通力合作、亲密无间(见约10:30节注释)。他们中间一位的荣耀也是另一位的。
约13:32 上帝要因自己荣耀人子,并且要快快的荣耀他。
约13:33 小子们,我还有不多的时候与你们同在;后来你们要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到。这话我曾对犹太人说过,如今也照样对你们说。
【本会注释】
小子们。希腊文teknia。这个表示钟爱的称呼在约翰福音中只此一处,但它却多次出现在约翰一书中(约一2:1,12,28;3:7,18;4:4;5:21)。犹太教师们经常用另一个类似的表达(“我的孩子”)称呼他们的学生(见《他勒目》之宋西诺版Ta'anith21a,第104页;Baba Bathra 60b,第245页,等)。
不多的时候。将这里和约7:33节作一比较。
对犹太人说过。见约8:21节。
你们不能到。见约8:22节注释。
约13:34 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
【本会注释】
新命令。彼此相爱的命令本身并不是新的。它属于耶和华通过摩西所赐下的命令(利19:18)。这一命令同样出现在米示孥中:“你们,亚伦的门徒,爱和平并寻求和平,[是你]爱[一个人的同胞]并使他们亲近妥拉”(Aboth 1. 12,《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8页)。这条命令新就新在有一个新的关于爱的榜样已经赐下,而门徒被吩咐要学习这榜样。耶稣藉着展现他父的品格向人开启了一个关于上帝之爱的新的观念。这条新命令吩咐门徒要保持彼此之间的同一种关系,就是耶稣培植在他们以及全人类心中的爱。何处旧命令吩咐人要爱邻舍如同爱自己,何处新命令就催促他们要像耶稣那样去爱别人。实际上,新命令要比旧命令更难实行,但是,上帝已经赐下恩典使人可以靠着将其实行出来。
爱。希腊文agapaō;见太5:43,44节注释。这条命令字面上作,“不断地爱”。
约13:35 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
【本会注释】
因此。伟大教师的跟随者反照他们夫子的品德。爱是耶稣主要的品性之一。耶稣的生活就是用行动对爱的实际展示。耶稣的门徒若能够展示这同一种爱,他们就此证明自己与夫子的关系和亲密的联合。一个基督徒的标志不是他立志信教,而是爱。
有彼此相爱的心。直译是“不断地有爱”。门徒身份的证据表现在持续的、热诚的爱,而不是孤立的、间歇的仁慈的爆发。保罗在林前第13章定义了这种爱。那里翻译成“恩慈”的词就相当于这里的“爱”。
预言彼得不认主
约13:36 西门彼得问耶稣说:“主往哪里去?”耶稣回答说:“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
【本会注释】
主往哪里去。彼得回避了主所赐之新命令的解释。或许这新命令的要求对于他现在的经验水平来说过于严格了。然而,他却对耶稣所说的离开很感兴趣,但就像先前的法利赛人一样(约7:35;8:22),他也没能明白其中的意思(见第37节)。
后来却要跟我去。这段话可能有两层含义:(1)彼得在殉道上跟从耶稣。但就像后来的事所清楚显明的那样(太26:56,69-75),这一点彼得还没有准备好。然而,他后来却因为他的忠心在十字架上受苦(见约21:18,19;参见《历》第五十九章)。(2)跟从耶稣升天。在这一点上,彼得要等待,直到他的主在世界的末了回来的时候(约14:1-3)。这句话可能是有意一语双关。
约13:37 彼得说:“主啊,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我愿意为你舍命!”
【本会注释】
我为什么现在不能跟你去。关于彼得本性上的不忍耐见可3:16节注释。彼得在说出这些话时他强烈的忠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事实证明他的忠诚过于轻浮,经不起试验。彼得最好仔细思想一下建造楼和一个王参战的比喻(见路14:27-33节注释)。
我愿意为你舍命。大约35年后,彼得在罗马真的为他的主舍弃了性命。他自己要求头朝下倒钉十字架(见《述》第五十二章)。见太26:35节注释。
约13:38 耶稣说:“你愿意为我舍命吗?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
【本会注释】【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约1:51节注释。
提要:1 基督用天国的希望安慰他的门徒: 6 宣称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并与天父原为一: 13 保证他们奉他的名祷告必蒙垂听: 15 要求爱与顺从,16应许圣灵保惠师, 27 并将他的平安留给他们。
耶稣是道路、真理、生命
约14:1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上帝,也当信我。
【本会注释】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或者“别再让你的心里忧愁”。门徒心里忧愁是因为耶稣说他很快就要离开他们(约13:33)。他现在继续告诉他们他的离去只是暂时的,并且他的离开是为了他们的益处。第14章继续了约13:31节开始的谈话(见该处注释)。
你们信。希腊文pisteuete,可以翻译为“你们信”或是翻译为下一个分句中的“信”。在 pisteuete的形式中,既可以是祈使性的(信[你们])也可以是陈述性的(你们信)。希腊文中这种时态祈使句、陈述句的表达是一样的。因此必须根据上下文来决定语气的选择。这就出现以下几种可能的组合:(1)两个动词都是祈使式的,“信上帝,也当信我”;(2)两个动词都是叙述式的,“你们信上帝,你们也当信我”;(3)第一个动词是叙述式的,第二个是祈使式的,就和英文KJV版中一样;(4)第一个是祈使式的,第二个是叙述式的,“信上帝,你们也当信我”;这最后一种组合在结构上不太合适,因此是四种组合里面可能性最小的一个。而其他三种组合与上下文的意思完全一致。当第一种成分被当作祈使式的时候此处的教训就与先前给出的命令“当信服上帝”(可11:22)相符合了。
第14章的教训是他们起身往橄榄山和客西马尼园去之前在最后晚餐的楼上赐下的(见约13:31节注释)。
约14:2 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
【本会注释】
我父的家里。这是一个对天国美丽的代称。翻译成“房子”的这个词(希腊文词语oikia)还可以翻译为“家”。它在太8:6节中就是这样翻译的。它的阳性形式,oikos,在可5:19;路15:5;林前11:34;14:35等节中都翻译成了“家”。耶稣是要回他自己的家了。最终门徒们也要被允许和他在那里。
住处。希腊文词语monai(单数是monē),直译是“居住的地方”。这个词在非圣经的希腊文学作品中偶尔有临时歇脚地的意思。从这个观念出发,俄利根提出了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这个词指的是人的灵魂前往上帝那里去的旅途中暂时歇息的地方(见De Principiis ii. 11. 6)。但这不是monai在经文中的意思。这一点从第23节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monai在圣经中只在这里和第23节中出现过。基督和天父为基督徒准备的住所肯定不是临时性质的。monē是永恒的思想在马加比一书7:38中反映了出来,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只出现在这里一次。
英文单词“公寓”(mansion)就来自于拉丁文词语mansio,它在意思上基本等同于希腊文词语monē。Mansio,和monē一样,意思是“一个长久的地方”,“一个住的地方”。拉丁文和希腊文中没有一个关于某种尺寸或装饰的建筑物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后来英文单词才有的,因此不应该引用到当前的章节中。应该从“mansion”的古体意思去理解它,它在本节中应该翻译为“住处”或“住所”。
有“许多”住处这个事实使我们可以确定,在父的家里有足够的空间和房屋为所有注意天父邀请的人存留。
我去。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倾向于在“我去”前面加一个希腊文的连词hoti,意思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个连词,那么就像在英文KJV版中一样,前面句子结束后就是一个彻底的停顿。如果有这个连词,那么会出现一个问题,它所引导的句子如何跟前面的内容连接起来。有几种可能的翻译:(1)“若是没有,我会告诉你们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这种翻译被排除了,因为根据第3节,为他们预备地方是耶稣离去的目的之一。(2)“若是没有,我岂不是早告诉你们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吗?”这种翻译克服了第一种翻译的困难,但是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从来没有记载说耶稣曾经告诉他的门徒他将要去为他们预备地方。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没有留下记录。(3)“有许多住的地方(若是没有我就告诉你们了),因为我去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见C. K.白瑞特,来自圣约翰的福音书,14:2节注释)。如果按照原文的证据加上hoti这个连词,最后一种译法似乎是最通顺自然的。但是,即便没有这个连词,上下文的意思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耶稣这些话是要安慰他的门徒。耶稣将要离开,但他却不会忘掉他们。他热切期望着与他们在他父的家里重新团聚。在这个间隙他要为将来荣耀的家做准备。
约14:3 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本会注释】
我若去。这个条件状语从句不是要提出一种不确定性。这里翻译成“若”的希腊文词语ean包含有时间的意思,因此应该翻译为“当[的时候]”,就像在林前14:16;约一3:2两节中的翻译一样。
就必再来。希腊文在表达这个应许时用的是现在时态。这种所谓将来的现在强调的是这一事件的确定性。这件事被认为是非常确定的,确定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它已经发生了一样。这里显然是指耶稣的再来,就是前一段时间在回答一个问题,“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见太24:1-3节注释;见太24:30,31节)时所生动描述的。
接。希腊文paralambanō,直译是“接到……的身边”(见太24:40节注释)。
我在那里。门徒们蒙指示,耶稣二次回来之时就是他们与他们主的重逢之日。这里丝毫没有暗示可以证明一种非常流行的学说,即,信的人在他们死的时候就与主在一起了。圣经其他地方也没有证据支持这种观点。同样,保罗也提醒信徒注意,耶稣二次来临时才是庄严伟大的重逢之日(帖前4:16,17)。
耶稣去了他父的家里。他一直在迫切地等待,等待他自己在他的教会中彰显出来。当他的百姓完全再现了他的形象时他就会回来了(《路》第三章)。我们有权催促荣耀天家来临的日期(彼后3:12;参见《历》第六十九章;《路》第三章)
约14:4 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
【本会注释】
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门徒们已经听到了,他们应该了解。他们已在救主门下受教超过三年的时间(见第193页)。事实上,耶稣刚刚还告诉他们他要往他父那里去(第2节),尽管他从前已经告诉过他们(见约7:33)。但是门徒心中先入为主的观念使得他们很难去完全理解耶稣教训中的含义。
那条路,你们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对于这里是作“那条路,你们也知道”还是作“我往哪里去,你们知道那条路”(英文RSV版)存在分歧。但是后者在希腊文里却涉及到一个语法方面的困难。因此采用更多的还是前者英文KJV版的读法。耶稣已经解释清楚了那通向天父家里的道路,但门徒理解力上的迟钝使他们不能完全理解他话中的意思。
约14:5 多马对他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往哪里去,怎么知道那条路呢?”
【本会注释】
多马。关于多马性格的描述见可3:18节注释。他的问题清楚地显示了他的多疑和不信。
我们不知道。他们应该是知道的,因为主已经告诉他们了(见第4节注释)。他们很难放弃他们犹太人对于弥赛亚王国的观念(见太16:22;路4:19节注释)。
约14:6 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我就是道路。这是耶稣又一次著名的关于“我是”的话语(见约6:35节注释;见约8:12;10:7,11;11:25)。关于不带代词“他”的“我是”这个短语的用法见约8:24节注释。
基督是从地上通向天国的道路。他用他的人性触摸这世界,用他的神性握住天国。他是连接天地的梯子(约1:51;参见《祖知》第十七章)。藉着道成肉身和受死耶稣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10:20)。他是唯一的拯救(徒4:12;提前2:5)。
真理。见约8:32节注释。
生命。见约1:4;8:51;10:10节注释。
约14:7 你们若认识我,也就认识我的父。从今以后,你们认识他,并且已经看见他。”
【本会注释】
你们若认识我。将这里和约8:19节作一比较。希腊文中的句子结构显示这里的情况与事实是相反的。门徒们并不认识他。他们如果认识耶稣,就会认识基督来要启示的那一位(见约1:18节注释)。
从今以后。或,“从现在”。基督的死在启示天父的过程中是重要的一步。接下来圣灵将要进一步启示他的品格(约14:26;15:26;16:13,14)。关于基督徒,约翰在公元1世纪将近结束的时候写道,“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译者按:直译为,你们认识父)”(约一2:13)。
约14:8 腓力对他说:“求主将父显给我们看,我们就知足了。”
【本会注释】
腓力。关于腓力性格的描述见可3:18节注释。
将父显给我们看。腓力或许期望能像摩西那样(出33:18-23)看到上帝神圣荣耀的显现。
约14:9 耶稣对他说:“腓力,我与你们同在这样长久,你还不认识我吗?人看见了我,就是看见了父;你怎么说‘将父显给我们看’呢?
【本会注释】
我……同在。耶稣的门徒领悟力如此迟钝这令他非常失望。但他仍旧以忍耐对待他们的无知。
就是看见了父。关于基督向人显示上帝的品格见约1:18节。
约14:10 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你不信吗?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
【本会注释】
在父里面。耶稣先前强调过他与天父的合一(见约10:30节注释)。
……话。耶稣的话语和他的工作都见证了他的神性。门徒们应该相信耶稣的话。如果这对他们来说是难的,那他们看到他所做的事也该相信他的话。
约14:11 你们当信我,我在父里面,父在我里面;即或不信,也当因我所做的事信我。
【本会注释】
信我。希腊文的动词是复数,表明现在耶稣是在向所有的门徒说话。
因我所作的事。见第10节注释。
约14:12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我所做的事,信我的人也要做,并且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因为我往父那里去。
【本会注释】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节;约1:51节注释。
更大的事。即,信他的人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做比这更大的事。基督工作的范围仅仅是(这个世界)相对较小的一片区域。而在他升天之后,他的门徒要走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我……去。基督离开之后,他会差遣圣灵前来(第16节;约16:7),圣灵要赋予门徒们力量(路24:49)。五旬节圣灵沛降以及后来多次的降下之后,福音以大能传扬,以至于大约40年后保罗能说福音“传与普天下万人听”(西1:23;参见《历》第六十九章)。
约14:13 你们奉我的名无论求什么,我必成就,叫父因儿子得荣耀。
【本会注释】
你们……无论求什么。门徒们在传播福音的过程中与上天合作,同时他们也可以仰赖那无穷能力的源泉。上帝会供给他们一切的需要,并且会应允那奉耶稣之名而呈到他宝座前的恳求。
奉我的名。关于奉耶稣之名祷告的意义见《历》第七十三章。将这里和约14:26;15:16;16:23,24各节作一比较。
我必成就。人奉耶稣的名祈求,而耶稣带给他们答案,这一事实强调了子与父的合一。约15:16;16:23节中说到父回答那些呈到他面前的祈求。
约14:14 你们若奉我的名求什么,我必成就。”
【本会注释】
你们若……求什么。这一节在英文KJV版里是对第13节中应许的一个重复。然而,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却显示这里应该在动词“求”的后面加上一个代词“我”这种读法,像在约15:16;16:23节中所显示的,可能暗示着人的祈求直接到了耶稣和父那里。在新约中有许多直接向耶稣祷告的例子(徒7:59;启22:20)。但是,“奉我的名求我什么”这样的表达就显笨拙了,因此,含有代词“我”的这种读法应该是被拒绝的。
我必成就。这里的“我”在希腊原文中是被强调的,相反,它在第13节中就没有被强调。
应许赐圣灵
约14:15 “你们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
【本会注释】
你们若爱我。爱是顺从的原动力。关于“爱”的定义见太5:43,44;林前13:1节注释。出自勉强或惧怕的顺从不是真正的顺从。当然,有的时候,爱这种原动力也会缺乏或软弱。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必须使顺从成为一种原则,而同时,也应该积极地培养我们的爱。我们缺乏应有的爱,这决不能成为我们悖逆的借口。人世间出于爱的顺从最好的模范就是孩童对他们父母亲的顺从。
遵守我的命令。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在这里是作“遵守我的命令”还是作“你要遵守我的命令”上面存在分歧。在后一种读法中,希腊文动词用的是将来时态,这样,它就可能被翻译为一个祈使句,像在太22:37,39节中一样。如果这样翻译,它就和其他几种读法略有区别。然而,陈述性的“你要遵守”给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顺从是爱的自然结果。约14:23节中类似的叙述显然就是用了陈述句的语气,可以作为这种概念的佐证。
耶稣的命令也是父的命令,因为耶稣不是凭着自己说的(约12:49;14:10)。他认同从前传给古以色列人的道德律法(见太5:17-19节注释)并使其尊大(见赛42:21节注释)。他给出他自己的命令,比如说那条新命令(约13:34),不是要取代道德律法中的任何一条,因为那律法是反照不变上帝之品格的。他这样做是要显出律法的真意,并告诉人们这些原则在不同的生活情况中如何应用。
约14:16 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叫他永远与你们同在,
【本会注释】
另外……一位。希腊文allos,“另外相同的一位”。耶稣自己就是一位安慰者[Comforter](见约一2:1,在这里,allos没有翻译成安慰者,而是翻译成“中保(advocate)”;见下面“保惠师”注释)。耶稣将要离开他的门徒(约13:33),但他会求父差遣一位像他的来与门徒们同在,他来了,不像耶稣是暂时的,他“永远”与他们同在。
保惠师(或作:训慰师;下同)。希腊文词语paraklētos,这个词语在新约中只有约翰使用过(这里;约14:26;15:26;16:7;约一2:1)。它是由介词para组成,意思是“在……旁边”,和形容词klētos,“被呼叫的”或“被呼叫的一位”组成的。因此paraklētos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被呼叫的一位在旁边”。然而,这个词在圣经中的用法似乎超过了一个主动的意义,比如说它相应的动词parakaleō,“劝勉,”“安慰”,“一个劝勉的人”(见约16:8)所表现出来的。古罗马的神父们将paraklētos翻译为了advocatus,但是后者学术上的意思“调停者”,“中保”或“律师”只能适应paraklētos在基督教以前的文学或非基督教文学中偶尔的使用。“中保”这个词不能完全满足描述圣灵或基督的工作。父与子在拯救人类的工作上完全的合作(约10:30)。撒但的工作就是要将天父刻画成严厉、苛暴、不肯饶恕人的,并且说天父只肯原谅那些有子从中代为求情的人。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以及复活使赦免成为可能,这是真理。但是,父与子都爱罪人,并且为他们的得救通力合作。辩护者这个术语在人的观念中其实是不必要的,我们不需要用这个词来形容使天父的怜悯临到罪人。那些想要了解天父慈爱与怜悯的人只需要看看子就可以了(见约1:18节注释)。在基督教以前的文学和非基督教文学中的许多地方,paraklētos保留的更普遍的意思是,“一个为另外一人站起来的人”,“一位调停者”,“一位帮助者”。见太5:4节注释。
parakaleō这个动词在新约中尽管有23次翻译为“安慰”但还有19次是翻译成了“劝勉”。将圣灵称为“安慰者”只是强调了他工作的一个性质。他也是“劝勉者”。实际上,这后一种意思才是约翰所描述的圣灵工作的主要特色。圣灵要“指教”并“叫你们想起……一切话”(约14:26)。他要为基督作见证(约15:26)。他“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他要引导你们进入一切的真理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约16:13)。他要荣耀基督,并要将受于基督的告诉门徒(约16:14)。
永远。圣灵不像基督在世的服侍是暂时的。
约14:17 就是真理的圣灵,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为不见他,也不认识他。你们却认识他,因他常与你们同在,也要在你们里面。
【本会注释】
真理的圣灵。这个短语还出现在约15:26;16:13两节中。这里强调的事实是,圣灵显明真理,圣灵传授并维护真理。关于真理的定义见约8:32节注释。圣灵将引导门徒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
世人。希腊文词语kosmos见太4:8节注释。
不见他。希腊文清楚地显示出,这里的代词“他”是指圣灵。世人缺乏属灵的见解。“属血气的人不领会上帝圣灵的事”(林前2:14)。
也不认识他。如果以弗所受了“约翰的洗”的门徒都“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徒19:1-3),那就更不用说世人了,他们对圣灵所有的知识会更少。世人既不知道他的存在也没有认识到他呼吁他们悔改(见创6:3;启22:17)。
你们。这个代词在希腊文中是被强调的。门徒与世人形成强烈的对比。
常与你们同在。即,与教会同在。“在你们里面”这个短语强调的是圣灵住在每一个基督徒的心里。
约14:18 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
【本会注释】
为孤儿。源自希腊文词语orphanos,意思是,“失去父母的”。英文单词“孤儿(orphan)”就是由这个希腊文词语的拉丁文形式演化过来的。Orphanos在七十士译本中通常用来表示希伯来词语yatom,“没有父亲的”或“没有父亲的孩子”(出22:22,24;申10:18;等等)。orphanos在新约里其他地方只出现在雅1:27节中,翻译为“没有父亲的”。约14:18节的意思是耶稣不会丢下他的门徒,使他们与他们的主分离。他将会再到他们那里。这里指的不是他的二次来临(第1-3节),而是基督通过圣灵与他的门徒同在。
约14:19 还有不多的时候,世人不再看见我,你们却看见我;因为我活着,你们也要活着。
【本会注释】
不多的时候。将这里和约13:33;16:16-22节作一比较。
你们却看见我。耶稣被钉以及埋葬之后世人就再也看不见他了。但是门徒能够看见他复活之后的身体。这些话显然还有一层属灵的意义。即便在耶稣升天之后门徒们也能用他们属灵的能力继续看见他。
你们也要活着。这是指属灵和字面两层意思(约6:57)。
约14:20 到那日,你们就知道我在父里面,你们在我里面,我也在你们里面。
【本会注释】
到那日。即,“保惠师”来到并与他们同在的那一天(见第16节)。在属灵的区域内有许多事情是门徒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这些事后来要向他们显明。
我在父里面。将这里和第11节作一比较。
你们在我里面。见约15:4节注释。
约14:21 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并且要向他显现。”
【本会注释】
有了我的命令。即,知道这命令,并理解它们的含义。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遵守它们。对基督徒职责的承认必须跟随着迅速果断的顺从。
爱我的。这里是从反面陈述第15节的内容。爱在顺从里面彰显出来;顺从是爱的标志(参见约一2:3-6节)。
必蒙我父爱他。将这里和约16:27节作一比较。约3:16节强调了天父对世人的爱。这里强调的是天父对属他自己之人的爱。哪里有对这神圣之爱的回应,哪里就有这爱更大的彰显。撒但诱导世人看上帝是严厉而不肯饶恕人的。耶稣来就是要改变这种观念。他教导世人,他父的慈爱和他对他们的爱是一样的。
显现。这里可能是指通过圣灵基督被更多的启示给我们。
约14:22 犹大(不是加略人犹大)问耶稣说:“主啊,为什么要向我们显现,不向世人显现呢?”
【本会注释】
犹大。他普遍地被认为就是利比(太10:3)或达太(可3:18),但证据并不是非常明确(见可3:18节注释)。
问耶稣说。耶稣在楼上的讲话经常被这样的提问所打断(见约13:36;14:5,8)。
不是加略人。加略人犹大已经走了一段时间了(约13:30)。
不向世人。毫无疑问,犹大心中想到的一定是人们普遍期待的弥赛亚来临时可以看见的荣耀的显现。很明显,当他了解到这种显现只是针对少数人时他是很失望的。他没有明白基督所指的在荣耀的国以先的恩典的国。他在他那种犹太人的爱国主义情绪中期待着弥赛亚能够在审判外邦人时显现出来,并重新建立属灵的神权国家。
约14:23 耶稣回答说:“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我父也必爱他,并且我们要到他那里去,与他同住。
【本会注释】
人若爱我。耶稣没有直接回答犹大的问题。他让他们注意他刚才提到的(见第22节注释),他要向每个相信的人显现。
道。直译是“道”,这里与“命令”是同义词(见第15,21节)。
我们要到他那里去。这里的复数“我们”强调父与子的合一。他们要“到”他们那里去,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住在相信之人的心里。因此,不仅父与子之间有合一,父、子与相信的人之间也是合一的(见《传证》原文第519页)。
住。希腊文monē(见第2节注释)。
约14:24 不爱我的人就不遵守我的道。你们所听见的道不是我的,乃是差我来之父的道。
【本会注释】
不爱我的。这里是将第23节中的话从相反的意思再重述一遍。世人不能享受这里所呈现出来的亲密联系,父和子并不强迫任何人与他们在一起。
道。与“命令”是同义词(参见第23节注释)。
不是我的。将这里和约7:16节作一比较;见约4:34节注释。
约14:25 “我还与你们同住的时候,已将这些话对你们说了。
【本会注释】
与你们同住。即,在他离开和“训慰师”(第16节)到来之前,以血肉之体与他们同住。耶稣现在所能告诉他们的信息是受到限制的(约16:12)。
约14:26 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他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本会注释】
保惠师。希腊文词语paraklētos(见第16节注释)。
圣灵。“圣灵”在旧约中出现过5次。
他。直译是“那一位”。先行词是“训慰师”,它在希腊文中是阳性的,因此使用代词“他”。
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圣灵的主要职责之一便是教导。耶稣的大部分工作也是教导(见路4:15节注释)。“夫子”在新约中出现了41次,它来自希腊文词语didaskalos,意思是,“教师”。门徒们在他们的夫子门下受教达三年之久,但他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去学习。以他们现在的思想状态来说,他们还有许多真理不能理解(约16:12)。他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指导,而这种指导就是圣灵要赐给他们的。上帝的灵知道“上帝的事”并“参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2:10,11),圣灵还将这些事指示凡愿受教的人。
叫你们想起。圣灵不仅启示新的真理;他还要使人们回想起已经忘记的真理,就是那些耶稣曾经教导过的或是那些曾经在真理的经文中所启示的。在危急的时刻,比如说门徒们被带到审判庭前,圣灵就会将合适的思想放进他们的头脑之中(太10:19,20)。当被问到心中盼望的缘由(彼前3:15),那些平时殷勤学习圣经的基督徒就会确信,圣灵要使他们想起合适的章节来应对当前的局面。
约14:27 我留下平安给你们;我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我所赐的,不象世人所赐的。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也不要胆怯。
【本会注释】
平安。希腊文词语eirēnē,它与希伯来文词语shalom相对应,后者是耶稣在复活之后显现时常用的一种东方式的问候语(约20:19,21,26)。耶稣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灵魂上内在的平安,就是临到那些“因信称义”(罗5:1)之人的平安,这些人有罪的感觉被放在十字架的脚下,他们对将来的忧虑也被他们对上帝绝对的信靠吞灭了(腓4:6,7)。耶稣将这种平安称作“我的平安”。这个世界,就是用上它所夸耀的一切科学,也不能给人这样的平安。将这里和约16:33节作一比较。
忧愁。将这里和第1节作一比较。
胆怯。希腊文词语deiliaō,“懦弱的,胆小的”。
约14:28 你们听见我对你们说了,我去还要到你们这里来。你们若爱我,因我到父那里去,就必喜乐,因为父是比我大的。
【本会注释】
我去。见第2,3节;参见约7:33节。
还要……来。见第3,18节。
你们若爱我。门徒们爱耶稣,但是他们若不能充分了解他和他的使命他们就不能用全部的爱来爱他。
就必喜乐。如果门徒能完全了解耶稣在他道成肉身中所有的屈辱,如果他们能了解他复活之后的尊荣,如果他们能认识到耶稣在这段与父分离时期中所有的孤独,这样,当他们看到他回到他父那里去时,他们就会满心喜乐了。此外,当他们认识到耶稣的离去是与他们有益的(约16:7),认识到他的升天以及他在天上圣所中的中保工作是实现救赎计划重要一步的时候,他们就要更加喜乐了。现在他们的思想好像都自私地集中在他们自己身上。他们一想到将来要面对的生活中的困难,又没有他们肉身的主与他们同在,就恐慌惧怕起来。
父是比我大的。提到耶稣道成肉身之前的地位,经上说基督“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腓2:6;见约1:1-3节注释)。他“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腓2:7;参见来2:9;见约翰福音第1章的补充注释)。但即便他成为肉身,耶稣还是宣布他与父原为一(约10:30)。约14:28节中任何似乎是说耶稣次位性的陈述都是在指他的道成肉身,因为在他被钉十字架后,上帝使他高升,并赐给他一个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2:9)。他“与父是平等的”(《证》原文第八册第268页)。进一步的评论见林前15:27,28节注释。
约14:29 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
【本会注释】
你们……就可以信。耶稣知道即将发生的事会让他的门徒陷入极大的困惑和忧愁之中,就像将来他们在传道过程中将要遇到的审判一样。因此他就事先警告他们,使他们好早作预备(见约13:19节注释)。
约14:30 以后我不再和你们多说话,因为这世界的王将到。他在我里面是毫无所有;
【本会注释】
世界的王。关于这个称号见约12:31节注释。
将到。这是指即将发生的大事──人子在客西马尼,他的被捕、审讯、定罪以及被钉,在这所有的事中,这世界的王要用尽一切努力来挫败救赎计划。但是耶稣却喝尽了苦杯,当他宣布“成了”(约19:30)的时候,那黑暗之君的丧钟就敲响了。耶稣至死忍耐,丝毫没有回应撒但的诡计(见《历》第十二章)。
约14:31 但要叫世人知道我爱父,并且父怎样吩咐我,我就怎样行。起来,我们走吧!”
【本会注释】
但要叫世人知道。这里有一个省略,应该将以下几个字加上去,“这些事发生,但要叫世人知道”。这里既可以理解为目的状语从句,但同时也可以理解为结果状语从句(见约9:3节注释);即,这些即将发生之事的结果是让世人知道耶稣对天父的爱。
起来,我们走吧。之后,耶稣和他的门徒“唱了诗,就出来往橄榄山去”(太26:30)。赞美诗是逾越节诗歌的一部分(见太26:30节注释)。许多学者认为约翰福音第15;16章的教训以及第17章的祷告都是在逾越节晚餐的楼上发生的,但是也没有必要刻意调换这几章的顺序。这些章节的教训和往客西马尼园去沿途的自然景色非常相配,特别是茁壮茂盛、果实累累的葡萄园,正好用来说明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见《历》第七十三章)。橄榄山的山坡正是两天前耶稣赐下有关将来长期教训的地点(见太24:1节注释)。
提要:1 基督用葡萄树的比喻安慰他的门徒并说明他们彼此之间的爱。18 世人的仇恨和逼迫中的安慰。26 圣灵和使徒的工作。
耶稣是真葡萄树
约15:1 “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栽培的人。
【本会注释】
我是。[真葡萄树,约15:1-17节] 另外还有一些耶稣说“我是”的经文(见约6:20节注释;参见约8:12;10:7,11;11:25;14:6节)。关于后面不加“基督”之“我是”的意思见约8:24节注释。
真。希腊文alēthinos,“真实的,真正的”。以色列在圣经的象征中常被比作葡萄树(诗80:8-16;赛5:1-7;27:2,3;耶2:21;12:10)。希律圣殿的入口处装饰有一棵金制的葡萄树(见米示孥Middoth 3. 8,《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15页),常有钱币和建筑物上面展示着葡萄树叶子和果实累累的枝条的图形。犹太人为了他们的得救仰赖着他们与以色列葡萄树的联系。但以色列在他们的属灵优势上显出了不忠诚并且拒绝了他真正的君王──耶稣。现在耶稣将自己比作真葡萄树。人只有通过与他建立生命的连接才能得救。
栽培的人。希腊文词语geōrgos,“一个务农的人”,这里的意思是,一个栽培葡萄园的人。比较gēorgos在路20:9;提后2:6;雅5:7三节中的用法。早先上帝“从埃及挪出一棵葡萄树”(诗80:8)并把它栽种在迦南地。现在他又培植了一棵葡萄树,他自己的儿子,并把他栽种在以色列的土地上(见《历》第八十章)。
约15:2 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他就剪去;凡结果子的,他就修理干净,使枝子结果子更多。
【本会注释】
凡……的枝子。门徒们被比作葡萄树上的枝子。就像枝子为了生命和结果子依靠树干一样,基督徒为了他们属灵的生命和多结果实也要依靠与基督的联络。
不结果子。那些承认自己在基督里面的人要结出果子来与他们的表白相称。这些果实被称为“圣灵的果子”(加5:22;弗5:9)或“仁义的果子”(腓1:11;参见来12:11),即,这果子是义的。这些果子在生活和品格中是明显的。当这些“善果”(雅3:17)没了的时候就必须将那些不结果子的枝子剪掉了。
剪去。希腊文词语airō(见下面关于“修理干净”注释)。
修理干净。希腊文词语kathairō,“使清洁,使纯净,”在这里的意思是除掉多余的生长。它是由airo“除去”和kathairo“净化”组成的,而这两个希腊文词语在英文中是不能再现的。品格经过生活的试炼和磨难得以净化。父,天上栽培的人,鉴查着整个过程。“磨练”似乎是难以忍受的,“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来12:11)
果子更多。不成长就没有生命。只要有生命就必须不断地发展。品格的发展是一生的工作(见《路》第三章)。见太5:48节注释。
约15:3 现在你们因我讲给你们的道,已经干净了。
【本会注释】
现在。希腊文词语ēdē,“已经”,“如今”。
已经干净了。见约13:10节注释。
因……道。这里翻译为“因为道”更合适一些。门徒们对耶稣传给他们的道已经有了回应(参见约12:48节注释)。
约15:4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你们里面。枝子若不常在葡萄树上,自己就不能结果子;你们若不常在我里面,也是这样。
【本会注释】
你们要常在我里面。持续恒久的与基督保持活泼的联系对于成长和结果子是基本的。偶尔顾及一下宗教信仰是不够的。一会儿驰骋于宗教热忱的浪尖,一会儿又跌入疏忽怠惰的低谷,这样是不能增进人属灵力量的。在基督里面意味着我们的灵魂必须天天不断地与耶稣基督保持联络并且要过他的生活(加2:20)。一根枝子再不能依靠其他什么来获得它的生命力;每根枝子都必须保持它自己与葡萄树的关系。每根枝子都必须结出它自己的果子来。
约15:5 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子。常在我里面的,我也常在他里面,这人就多结果子;因为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
【本会注释】
离了我。“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罗8:7)。一个人靠自己的力量决不能逃出他所跌落之罪恶的深坑并结出向善的果实来(《喜》第二章)。人何时认为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得救,他就再没有抵御罪恶的屏障了(见《历》第三章)。
约15:6 人若不常在我里面,就象枝子丢在外面枯干,人拾起来,扔在火里烧了。
【本会注释】
人若不常在我里面。这节经文否定了“一日得救,永远得救”的谬论。那些曾经在基督里面的人是有可能断绝与他的联络而失丧的(见来6:4-6节注释)。得救是有条件的,人必须住在基督里面,直到末时。
枯干。那些被比作剪下来的枝子的基督徒或许会继续实行一种形式上的宗教,但他们却缺乏生命的力量(提后3:5)。他信仰的肤浅在考验和试炼之下就会暴露出来。就像剪下来的枝子最终会收聚并焚烧一样,那些不结果子的基督徒,和无信仰者,也将最终被根除(太10:28;13:38-40;25:41,46)。这里没有提到公然悖逆的行为,只是在说疏忽的罪。比较一下绵羊和山羊的比喻(太25:31-46)。那些被留在王左边的被排除在天国之外,因为他们忽略了基督徒实际的责任。
约15:7 你们若常在我里面,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凡你们所愿意的,祈求,就给你们成就。
【本会注释】
你们若常在我里面。就像第4节所表达的,住在对方的里面,这件事是相互的。人住在基督里面,基督也住在他们里面,并且使他们与他神圣的性情有份(彼后1:4)。他们的思想与主的神圣旨意如此相符,他们照着他的旨意求什么,就被应允(见约一5:14;《历》第七十三章)。此外,没有罪可以干涉阻碍这样一个有利的应许。
我的话也常在你们里面。这些话显示出,基督住在我们里面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理解的经验。人接受了基督的话,就是接受了他。他们领受了这话,这话就照亮他们的思想。当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听从他的话并靠着从天而来的力量彻底地顺从他,基督就在他们里面成了有荣耀的盼望(西1:27)。此外,他们因着这种恒久的经验就不断地从基督的话中得到满足和供养。见约6:53节注释。
约15:8 你们多结果子,我父就因此得荣耀,你们也就是我的门徒了。
【本会注释】
多结果子。植物果实累累,这是栽培之人的荣耀。同样,当上帝的形象在信他之人的生活中反照出来时,他也得了荣耀。撒但宣称上帝的要求过于严格,人是不可能达到一个基督徒完美之标准的。这样,当人通过神圣的恩典而与上帝的性情有份时,上帝的品德就得到了辩护。
也就是我的门徒了。反照基督的恩典,这就是门徒身份的证据。不与基督有生命的联系就不可能结出仁义的果实来(第5节;约13:35)。
约15:9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
【本会注释】
父爱我。将这里和约3:35;5:20;10:17;17:24节作一比较。
在我的爱里。住在基督里面就意味着住在他爱的保护里。知道我们住在基督的爱里这一点是很令人安慰的,就像知道基督住在父的爱里一样。此外,“父自己爱你们”(约16:27),他对我们的爱与他对他自己儿子的爱是一样的(怀爱伦《评预》1890年11月4日)。
约15:10 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他的爱里。
【本会注释】
我的命令。见约14:15节注释。
父的命令。耶稣回顾自己的以往,可以用完全的信心说,“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他常做他父喜悦的事(约8:29)。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彼前2:22)。他无罪的生活证明人靠着神圣的帮助是可以遵守诫命的(见《历》第一章)。
约15:11 “这些事我已经对你们说了,是要叫我的喜乐存在你们心里,并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本会注释】
我的喜乐。基督的喜乐在于他意识到自己的使命胜利地完成了。基督的喜乐在于他实现了救赎人类的神圣计划,人类可以永远得救了。他生活中的目的就是要荣耀他的父。
你们的喜乐。喜乐是保罗所列之圣灵的第二个恩典(加5:22)。这个世界肤浅的娱乐、嘈杂的笑谈以及令人眩晕的激动是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喜乐的。在主爱的休憩里,在获得的胜利中,在为人类无私的服侍上,基督徒找到了他们的快乐。最大的喜乐在未来的天国里,但是现在那些住在基督里面的人也可以体验一种大的喜乐。
约15:12 你们要彼此相爱,象我爱你们一样;这就是我的命令。
【本会注释】
我的命令。见约13:34节注释。
约15:13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
【本会注释】
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新命令”(约13:34;参见约15:12)吩咐门徒要彼此相爱,就像耶稣为他们做出的榜样。耶稣现在解释了这种爱的程度和广博。这种爱引领着他为他们放弃生命。然而,基督的爱超过了现在他所吩咐的爱:“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他为我们死(见罗5:6-8)。
朋友。见第14节注释。
约15:14 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本会注释】
朋友。希腊文词语philoi,它的单数形式为philos,后者与动词phileō,“去爱”(见太5:43,44节注释)有关。Philos的意思是,一个被爱的人,一个可爱的人或者是,一个亲爱、友善的人。在真正的友谊中存在互相的爱。门徒们藉着谦卑的顺从显出他们的爱(约14:15)。
约15:15 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
【本会注释】
仆人。希腊文词语douloi,单数形式为doulos,经常指“奴隶”,这里的意思可能是一个社会地位受到严格限制的仆人(见约8:34节注释)。这类仆人只能一味地顺从主人而不能参与主人的谋划。耶稣信任他的门徒并将许多的事启示他们。圣灵还要进一步教导他们(约14:26)。耶稣很快就会离开门徒,他们要在他人不在他们中间的情况下自己劳力工作。他们的肩上会承担相当重的责任。耶稣希望他们想到他们与他之间是朋友的关系。之前他曾说他们是仆人(见约13:16),现在他们是他的朋友。
约15:16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叫你们的果子常存,使你们奉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就赐给你们。
【本会注释】
不是你们拣选了我。选择跟从耶稣的门徒很多,但是,是耶稣从中选出了十二使徒(路6:13;见可3:14节注释)。所有的人都有可能选择跟从基督,然而,是他挑选并使人有资格去承担他福音事业中的领导责任和职分(林前12:7-11,28)。
结果子。即,门徒在他们的使命中得到成功。
你们的果子常存。将这里和约4:36节作一比较。
无论向父求什么。将这里和约14:13节作一比较。祷告蒙垂听的条件是人必须住在基督里面。
奉我的名。见约14:13节注释。
约15:17 我这样吩咐你们,是要叫你们彼此相爱。”
【本会注释】
彼此相爱。见约13:34节注释;参见约15:12节。
世人的憎恨
约15:18 “世人若恨你们,你们知道(或作:该知道),恨你们以先已经恨我了。
【本会注释】
世人若恨你们。[关于逼迫的警告,约15:18至16:4节]会有仇恨从世人而来,但他们内部应该彼此相爱(第17节)。他们应该有足够的能力忍耐从世人而来的纷争,但是他们自己内部不应再起对抗与相争(路22:24)。世人恨那些与他们的情感和利益不同的人(见约7:7节注释)。
已经恨我了。门徒们将来要见到世人完全的仇恨。
约15:19 你们若属世界,世界必爱属自己的;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
【本会注释】
你们若属。根据希腊文的结构这里是一个未完成的条件。他们过去曾属这世界,但他们听从耶稣的呼召要从这世界出来。关于他的弟兄──约瑟其他的儿子(见太12:46节注释)──耶稣说,“世人不能恨你们”(约7:7)。见18节注释。
恨你们。仇恨的原因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说明了:在基督里面(第4节),结出义的果子来(第5节),示范给他们(第16节)。世人的行为受到了基督徒公义生活和公开见证的谴责(约7:7;约一3:13)。罗卜逊问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世界恨我们吗?如果不,为什么?是世界变得更基督化了,还是基督徒变得世俗化了?”
约15:20 你们要记念我从前对你们所说的话:‘仆人不能大于主人。’他们若逼迫了我,也要逼迫你们;若遵守了我的话,也要遵守你们的话。
【本会注释】
记念……话。见约13:16节;参见太10:24;路6:40节。
逼迫你们。对此,耶稣早就警告过了(见太10:17-23)。当逼迫的势力完全倾降在门徒身上的时候他不希望他们变得灰心丧气。这一课门徒们是如何有效学习的,在后来我们会看到,当他们面临监禁,击打,折磨和死亡时(徒5:41;16:22-25;等等)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无畏的勇气。保罗在经历空前逼迫的时候(林前4:8-12;林后11:23-28)曾说,“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林后4:17)。对这种患难的惧怕曾经要压倒帖撒罗尼迦幼小的教会,保罗写信给他们,“免得有人被诸般患难摇动。因为你们自己知道,我们受患难原是命定的”(帖前3:3;参见腓1:29;提后3:12;《证》原文第八册第127-129页)。
遵守了我的话。大多数要拒绝,但还有一部分人要相信基督的话。基督的话要与门徒们在一起。一些人接受了他们的话并得到拯救。门徒们的工作也会得到报偿。
约15:21 但他们因我的名要向你们行这一切的事,因为他们不认识那差我来的。
【本会注释】
因我的名。即,为了我的缘故或因为我。“名”经常代表一个人或他的品格(见太10:22;12:21)。
不认识那差我来的。他们自称认识并敬拜上帝,但他们对他的品格一无所知并且误解他的话。将这里和约14:7;16:3;17:3节作一比较。
约15:22 我若没有来教训他们,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他们的罪无可推诿了。
【本会注释】
没有罪。见约9:41节注释。“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徒17:30)。但耶稣既然来了并将得救的道路显示给他们,他们就没有什么借口了。上帝还能如何更大地启示他自己呢?世人的罪在于他们不接受耶稣,“道路、真理、生命”(约14:6)。“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雅4:17)。世人在审判中被定罪不是因为他们曾经在错误中,而是他们“轻看了天上来的学习何为真理的机会”(《历》第五十三章)。
推诿。希腊文词语prophasis,“借口,托词”。
约15:23 恨我的,也恨我的父。
【本会注释】
也恨我的父。将这里和约13:20;14:7,9-11节作一比较。
约15:24 我若没有在他们中间行过别人未曾行的事,他们就没有罪;但如今连我与我的父,他们也看见也恨恶了。
【本会注释】
事。第22节是呼吁人们注意耶稣曾经说过的话。这里是呼吁他们注意他做过的事。这两方面都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让人们建立信心,相信他是世界的救赎主。
没有罪。见第22节注释。
约15:25 这要应验他们律法上所写的话,说:‘他们无故的恨我。’
【本会注释】
……话。这句话在希腊原文中表达的是结果,而不是目的(见约9:3节注释;参见太1:22节注释)。
他们律法上。见约10:34节注释。
他们……恨我。这里可能引用的是诗69:4节。将这里和诗35:19节作一比较。
约15:26 但我要从父那里差保惠师来,就是从父出来真理的圣灵;他来了,就要为我作见证。
【本会注释】
保惠师。见约14:16节注释。
我要……差。约16:7节再次说是耶稣差遣圣灵,而约14:26节则说圣灵是天父派来的;参见约14:16节,父差遣圣灵。其实这里并没有矛盾。父与子的工作是一致的(见约10:30节注释)。
约15:27 你们也要作见证,因为你们从起头就与我同在。”
【本会注释】
你们也要。见徒5:32节。
从起头。他们被赋予权利去作见证(见徒1:21,22)。比较“从起头”这个短语在约一2:7,24;3:11;约二1:5,6各节中的用法。
提要:1 基督用应许的圣灵、他的复活和升天来安慰门徒抵挡灾难: 23 保证他们奉他的名祷告必被天父垂听。33 在基督里有平安,在世界的苦难里也有平安。
约16:1 “我已将这些事告诉你们,使你们不至于跌倒。
【本会注释】
跌倒。希腊文词语skandalizō(见太5:29节注释)。提前警告以免遭受逼迫时灰心失望的内容见约15:20节注释。
约16:2 人要把你们赶出会堂,并且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上帝。
【本会注释】
会堂。见约9:22节注释。
侍奉上帝。那些逼迫门徒的犹太人推论说,这些传福音的是一群亵渎的人,他们的目的是要推翻上帝亲自建立的信仰(见徒6:13,14;21:28-31)。犹太人对待他们信仰的热忱以及他们试图维护他们崇拜的嫉恨之心都在米示孥的一条规则中反映出来:“如果一个人偷窃了Kiswah或者陷于迷惑之中或者与一个外邦女子[比如说,叙利亚女子]同居,他就要被坚贞的犹太教徒惩罚。如果一个祭司在圣殿中服侍时不洁净,他的兄弟祭司不在伯-丁控告他,而由年轻的祭司将他带到圣殿外院,在那用木棍打破他的头骨。如果一个俗人在圣殿中服侍,亚及巴说:他要被绞死;众贤人说:[他的死]是出于天意”(Sanhedrin 9. 6,《他勒目》之宋西诺版第542页)。史书上也记载着无数的假宗教之名进行的逼迫。
约16:3 他们这样行,是因未曾认识父,也未曾认识我。
【本会注释】
未曾认识。将这里和约15:21节作一比较。
约16:4 我将这事告诉你们,是叫你们到了时候可以想起我对你们说过了。”“我起先没有将这事告诉你们,因为我与你们同在。
【本会注释】
时候。直译是“时刻”。原文的证据(参见第146页)倾向于这里作“他们的时刻”,即,那些逼迫者的时刻。见路22:53节。
你们……可以想起。这些提前的警告会增强他们在逼迫时刻的力量(见约15:20节注释)。
我与你们同在。原先没有必要将这些事告诉他们,因为当逼迫来临的时候,耶稣会与他们同在鼓励他们。实际上,当耶稣在地上时,逼迫的矛头一直是对准他的。但是当他离开后,仇敌的憎恨就要对准他的代表了。
圣灵的工作
约16:5 现今我往差我来的父那里去,你们中间并没有人问我:‘你往哪里去?’
【本会注释】
我往……去。[保惠师的降临,约16:5-33节。] 将这里和约7:33;13:33;14:2节作一比较。
问。直译是“不断地问”。本节这样理解与约13:36;14:5两节并不矛盾。门徒们原先曾询问过这方面的问题,但后来他们不问了。他们专注于自私的想法,并不考虑他们的主在展望自己回到父那里去以及在完成救赎计划的道路上又进了一步的快乐。他离开是与他们有益的(约16:7)。
约16:6 只因我将这事告诉你们,你们就满心忧愁。
【本会注释】
忧愁。见约14:1节注释。他们不应忧愁,反倒应因展望到他们主回来时的荣耀而感到喜乐。但恰恰相反,他们的心里充满了与他分离的焦急的预感。
约16:7 然而,我将真情告诉你们,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
【本会注释】
与你们有益的。基督的死,复活,和升天都是救赎计划里重要的事件。没有这些,圣灵的时代就不会成为现实。因此他的离开对门徒来说是有益处是有帮助的。耶稣在他的肉身上就不能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但他以圣灵为媒介就可以随时随地与他的跟从者在一起(见太28:20节注释)。
保惠师。见约14:16节注释。
就差他来。根据上帝的计划,耶稣在地上完成他的工作,并在圣灵来临之前升到天上他父的宝座前。
约16:8 他既来了,就要叫世人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
【本会注释】
责备。希腊文词语elegchō,“定罪”。这个词在约8:10节中也是这样翻译的。它在约8:46节中被翻译为“指证有罪”(参见林前14:24;多1:9;雅2:9),但是这里翻译为“定罪”更好一些。elegchō在路3:19;弗5:11,13;提后4:2节中被翻译为“责备”,在提前5:20;多1:13;来12:5;启3:19节中翻译为“责备”。
为罪。耶稣已经作过这件事了(约7:7)。五旬节的日子,就是圣灵的恩典降下的时候,圣灵这方面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展现。那些听彼得讲道的人“觉得扎心”(徒2:37)。圣灵工作的首要证据之一便是使人深信自己是个罪人。
为义。圣灵不仅仅暴露罪恶;他也肯定积极的义行。他催促世人接受基督的义,无论是算为的(罗10:3-10)还是给予的(加2:20;腓2:13)。
为审判。耶稣也把将来的审判警告给世人(太5:21,22;10:15;11:22,24;12:36)。没有人能够避免审判,这与死亡一样确定(来9:27)。尽管对审判的惧怕不是人行义的主要动机,然而,它却是唤醒人黑暗有罪心灵的强有力工具,并且经常正确地发出呼吁(见可9:43-48;启14:9-11)。见11节注释。
因此圣灵使人知罪,向他们指出在耶稣里的救恩和公义,并警告他们继续犯罪以及忽略白白供给之救恩的结果。
约16:9 为罪,是因他们不信我;
【本会注释】
不信我。上帝只提供了一种得救的方法(徒4:12;林前3:11),即,信耶稣基督(约3:16,18,36)。那些蒙教导的人,比如说犹太人,当他们拒绝相信他──上帝差遣进入世界的一位──时就再没有什么借口了(见约15:22节注释)。
约16:10 为义,是因我往父那里去,你们就不再见我;
【本会注释】
我往父那里去。耶稣在地上的时候指出了那些要进入天国的人如何才能达到被要求之完全的公义(太5:48;6:33)。当他离开之后,这项特殊的工作就由圣灵来完成了(见8节注释)。
约16:11 为审判,是因这世界的王受了审判。
【本会注释】
审判。希腊文krisis,审判的行为。十字架上神圣品格的证明注定了撒但将要受到审判并被定罪。如果这对于那叛逆的魁首是确定的,那么对于他的跟随者也是确定的。见第8节注释。
世界的王。见约12:31节注释;参见约14:30节。
约16:12 “我还有好些事要告诉你们,但你们现在担当不了(或作:不能领会)。
【本会注释】
好些事要告诉。人类的思想只能以有限的速度获得真理。耶稣与他的门徒在一起超过三年,在此期间他诚恳地将神圣的事情教导他们。他们学习了很多,但仍有许多事情还没有向他们启示(见约14:26节注释)。上帝的智慧无限,不能完全详尽阐述。一生勤勉的学习只能使一个人对于属灵知识无限的宝库获得有限的认识。
有时属灵上的无力会阻碍进一步获得神圣的真理。哥林多人就曾面临这种情况,保罗称他们为“属肉体的”,还不能吃饭,而需要用“奶”来喂养,因为他们还不能忍受坚固的灵粮(林前3:1,2)。基督徒被要求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参见来5:11-14)。
约16:13 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因为他不是凭自己说的,乃是把他所听见的都说出来,并要把将来的事告诉你们。
【本会注释】
真理的圣灵。见约14:17节注释。
明白(原文作进入)一切的真理。见约14:26;16:12节注释。这里主要使用的是“真理”的神学意义(见约8:32节注释)。然而,一切正确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是来源于上帝,这点是真实的(见《教勉》原文第277页)。
他不是凭自己说的。耶稣过去关于自己说过同样的话(约12:49;14:10)。最终的权威来源于上帝。
将来的事。耶稣曾经启示过将来的事(太第24章;等等)。但是更多的关于未来的亮光将要赐下。启示录的预言就是这一事情如何应验的经典范例。关于教会的信息约翰宣称,“圣灵向众教会所说的话,凡有耳的,就应当听”(启2:7,11;等等)。
约16:14 他要荣耀我,因为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
【本会注释】
荣耀我。即,圣灵藉着复活之基督的威严和荣耀以及救赎计划奥秘的显示来荣耀基督耶稣。
我的。将全部真理的一部分传授给门徒是可能的(见第12节注释)。
约16:15 凡父所有的,都是我的;所以我说,他要将受于我的告诉你们。”
【本会注释】
凡……所有的。见约3:35节注释;参见约17:10节。
忧愁变为喜乐
约16:16 “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
【本会注释】
就不得见我。第一个“不多时”通常被认为是指受难前的一小段时间,第二个“不多时”被认为是指钉十字架和复活之间的三天。有人认为基督的话里有双关的意思,第一个是指死和复活,第二个是指升到父那里去并在世界末了的时候回来(约14:1-3)。其他地方描述耶稣再来不是很遥远的事:“证明这事的说:‘是了,我必快来!’”(启22:20;参见启1:3)。然而,考虑到约16:20-29节的解释,似乎最好将这段经文当成是在指马上发生的事件。
约16:17 有几个门徒就彼此说:“他对我们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又说:‘因我往父那里去。’这是什么意思呢?”
【本会注释】
彼此。他们显然不愿意直接问耶稣。耶稣的陈述引起了他们心中的好奇。
这是什么意思呢。耶稣曾经说过他的死和复活,但是门徒们没有完全理解他话的意思(见太16:21节注释),因此他们现在感到了困惑。
约16:18 门徒彼此说:“他说‘等不多时’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不明白他所说的话。”
约16:19 耶稣看出他们要问他,就说:“我说‘等不多时,你们就不得见我;再等不多时,你们还要见我’,你们为这话彼此相问吗?
约16:20 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将要痛哭、哀号,世人倒要喜乐;你们将要忧愁,然而你们的忧愁要变为喜乐。
【本会注释】
痛哭、哀号。耶稣没有直接回答门徒的询问,而是进一步将亮光投射到“不多时”就要发生的事情上。关于预言的应验见路23:27;约20:11。
世人倒要喜乐。当耶稣的声音终止时,他的仇敌就要欢呼了。然而,他们的欢乐是短暂的,就像耶稣朋友的忧伤一样短暂。
要变为喜乐。见约20:20节。
约16:21 妇人生产的时候就忧愁,因为她的时候到了;既生了孩子,就不再记念那苦楚,因为欢喜世上生了一个人。
【本会注释】
妇人。直译是“这女人”,一个象征意义的女人。产难疼痛妇人的比喻也出现在旧约中(赛26:17;66:7;等等)。但只有这里提到她的忧伤变为喜乐。
人。希腊文词语anthrōpos,人类中的一个。
约16:22 你们现在也是忧愁,但我要再见你们,你们的心就喜乐了;这喜乐也没有人能夺去。
【本会注释】
心就喜乐了。这是耶稣在第21节中所作比喻的应用。因此这个比喻被人误解,说女人生产时的疼痛是用来比喻一个王国新秩序建立时的痛苦。其实门徒们的心在耶稣复活的时候就喜乐了。
没有人。希腊文oudeis,“没有一个人”,包括魔鬼和他的使者在内。门徒们的喜乐在与他们复活之主的属灵友谊中是彻底并持久的,他要“常”与他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约16:23 到那日,你们什么也就不问我了。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你们若向父求什么,他必因我的名赐给你们。
【本会注释】
到那日。即,赐下圣灵的日子(约14:16,17,26;15:26;16:7-14)。
什么也就不问我了。“问”这个词在本节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作erōtaō,第二次作aiteō。Erōtao一般是指问一个问题,而aiteō的意思是要求什么东西。本节中就存在这种区别。耶稣告诉门徒,在圣灵的恩典降下的时候他们就不必再问问题了,因为圣灵要指教他们一切的事(约14:26)。门徒们在这最后一夜问了许多问题,表现出他们明显的理解力的迟钝(约14:5,8,9,22;16:17)。圣灵将要启发他们的思想,他们要明白那些现在他们看来还是谜一样的事情。
但是,约翰也使用erōtaō来表示要求什么东西(见约14:16,这个词在那里翻译为“[祈]求”)。如果约翰这里使用的是与上面相同的意思,那么本节中的区别就是“求我”和“求父”。门徒们将来不再有耶稣亲自在他们中间,但他们却可以自由地以耶稣的名向天父祈求,完全可以确信他们的要求会蒙应允。
实实在在地。见太5:18;1:51节注释。
因我的名。见约14:13节注释。
约16:24 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如今你们求,就必得着,叫你们的喜乐可以满足。”
【本会注释】
向来你们没有奉我的名求什么。子之于父之间的关系早已完全被理解了。但是祈祷者对于上帝的神性还存在一种有限的,在某种情况下或许是完全无知的观念。基督升天并被加冕为祭司和君王之后,他作为基督徒祈祷的中保的真实地位才得以被理解。
你们的喜乐。见约15:11节注释。
主已经胜过世界
约16:25 “这些事,我是用比喻对你们说的;时候将到,我不再用比喻对你们说,乃要将父明明的告诉你们。
【本会注释】
比喻。希腊文词语paroimiai(见约10:6节注释)。
明明地告诉你们。圣灵将要更新并加强世人的理解力(约14:26;16:13)。
约16:26 到那日,你们要奉我的名祈求;我并不对你们说,我要为你们求父。
【本会注释】
奉我的名。见约14:13节注释。
我并不……说。基督的代求并不凌驾于天父对圣徒祷告的垂听之上。天父自己爱门徒(第27节),并且和子一样,愿意应允他们的祷告。将耶稣比作一个调解者(来7:25)只是在说明,只有靠着子无限的牺牲,父或者子才能够将完全的福分赐给祈求的人。
约16:27 父自己爱你们;因为你们已经爱我,又信我是从父出来的。
【本会注释】
父自己。见第26节注释。
因为你们。上帝并不只爱那些爱他儿子的人,他爱世人(约3:16;参见罗5:8)。然而,当人对上帝的爱有所反应时,这爱就会以更大的力量彰显出来。
约16:28 我从父出来,到了世界;我又离开世界,往父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我……出来。基督教信仰的伟大真理在此得到了总结:基督的先在(“我从父出来”),道成肉身并与之相关的事件(“到了世界”),升天(“往父那里去”)。见约1:1,14节注释。
约16:29 门徒说:“如今你是明说,并不用比喻了。
【本会注释】
并不用比喻了。见约10:6节注释。
约16:30 现在我们晓得你凡事都知道,也不用人问你,因此我们信你是从上帝出来的。”
【本会注释】
我们晓得。直译是“我们知道”。门徒们可能是草草得出结论,即,第25节中提到的启示的时刻已经到了。耶稣继续向他们显示他们的观念是多么的狭隘(第31,32节)。
人。耶稣回答了门徒心中没有说出的问题(第17-19节),他们在这里承认了耶稣的能力。
约16:31 耶稣说:“现在你们信吗?
【本会注释】
现在你们信吗。基督并不是说他们不信,只是简单地说他们的信心还不完全。
约16:32 看哪,时候将到,且是已经到了,你们要分散,各归自己的地方去,留下我独自一人;其实我不是独自一人,因为有父与我同在。
【本会注释】
要分散。见可14:27,50节。
留下我独自一人。他们都“离开他,逃走了”(太26:56)。
我不是独自一人。基督与他父的联络从始至今从来没有断绝过。
约16:33 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
【本会注释】
平安。见约14:27节注释。
有苦难。见约15:20;16:2节注释。
可以放心。希腊文tharseō,“要充满勇气”。比较太9:2;14:27节;等等。
我已经胜了世界。耶稣带着信心展望到十字架,他深信他将战胜黑暗的权势(见西2:15)。这世界的王将要被打败(见约12:31;14:30节注释;参见约16:11),门徒们不需要惧怕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