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1 向众人讲论的使徒彼得在去圣殿途的中遇见一位瘸子,并且藉着圣灵的大能使那人痊愈,12 彼得向众人表示,他医治那瘸子的能力并非出自于自己,也不是出自约翰,更不是凭着自己的虔诚,而是依赖上帝的大能,奉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名并且信他才能行出这样的神迹:13 此外,彼得又一次谴责他们钉耶稣十字架的罪。17 因为这些人做这事是出于无知,因此,他们的所作所为正应验了上帝在圣经上的预言:19 彼得乘机劝戒这些人悔改,相信基督,寻找赦罪的恩,从耶稣那里得蒙拯救。
彼得医好瘸腿的人
徒3:1 申初祷告的时候,彼得、约翰上圣殿去。
【本会提要】
现在。(中文和合本无此词)希腊文是de,是一个联系上文表逻辑的词,这里并不是指时间元素,而且有些中文圣经中也没有翻译这个词。关于五旬节到这里所说的时日,中间间隔多久并没有记述。大概徒2:42-47的经文就是对这个时期逐步长进的概述,期间并没有显著的事件发生,这个间隔可能会有几个月的时间。非常明显,路加在写福音书时强调了许多年代的数据(路3:1;6:1),然而,在本书中他记述了很少此类数据。显然,带领路加编著本书的上帝之灵,并没有感觉有必要启示路加记述这间隔的时间。
彼得、约翰。这两位使徒的联合,使圣经四福音的叙述巧妙地与《使徒行传》一书联系起来。这两位使徒曾有很长时间密切的来往。他们曾经是加利利海上打鱼的伙伴(见路5:10)。彼得、约翰、以及雅各,比起其他使徒来说,他们享有与主更亲密的关系(见可5:37;9:2;13:3;14:33)。主曾派彼得和约翰一起去为逾越节的筵席做预备,就是耶稣希望与众门徒同吃的晚餐(见路22:8)。耶稣基督受害的那天夜里,由于使徒约翰认识大祭司,便带着彼得进了大祭司的院子(约18:15,16)。后来有一段时期,教会派彼得和约翰一起去撒玛利亚帮助在那里传讲福音的执事腓利(徒8:14),他们二人,连同雅各曾向使徒保罗以及巴拿巴行相交之礼,叫他们到外邦人那里去(加2:9)。因此,彼得和约翰在本节中同时出现,乃是因为他们惯常的友谊特征。
上…去。相当于“正在去”。这里说明他们医治那位瘸腿之人一事正是发生在他们去圣殿的路上。
圣殿。圣殿一词的希腊文是hieron,它的意思不仅包括圣所,而且还包括外院以及所有与圣殿连在一起的建筑(见太4:5注释)。使徒们“常在殿里称颂上帝”(路24:53;见徒2:46)。许多犹太人悔改归入了基督教,但他们没有聚会的场所,那时他们还没有明白圣殿中的那些崇侍对基督徒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重要的属灵意义了。
祷告的时候。这里是指申初,大约是下午三点钟左右(见徒2:15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0页)。这时正是傍晚献祭的时候(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卷.4.3 [65])。它有两种表达法,一个是“祷告的时候”,另一个是“烧香的时候”(见路1:9,10)。早晚两次献祭时都要烧香,就是在每天的巳初和申初(大约在上午9:00 和下午3:00),在这两个时间点,那些虔诚的信徒要在圣殿的院内祈祷。似乎在中午祈祷也是一种惯例,至少对某些人来说是这样(见诗55:17;见但6:10;徒10:9注释)。据说,在公元二世纪之时,每天的第三次祈祷大约是在太阳落山的时候,这可能是先前的惯例。希伯来文的著作表明,这是祈祷的确切时间是允许有一些偏差的。基督教信徒每天祈祷三次的惯例,必定是在公元二世纪就出现了,这种惯例大概是直接从犹太会堂中接续来的(《十二使徒遗训》第8页)。在公元三世纪初期,显然有许多基督徒遵守每天祈祷三个小时的习惯(见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斯卓马拉》第七章7)。
徒3:2 有一个人,生来是瘸腿的,天天被人抬来,放在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要求进殿的人周济。
【本会提要】
生来是瘸腿的。对这位瘸腿之人患病时间的详细记载显明了作者路加的写作特征(见徒9:33;14:8)。在这位瘸子得蒙医治的时候大约有四十多岁了(见徒4:22注释)。
被人抬来。这句译为“正被人抬着”更好,或者“常常被人抬着”。这里希腊文即可以理解为当这瘸子和使徒们搭话之时,他正在被人抬往他乞求周济的地方,同样也可以理解为当使徒彼得和约翰出现时,他已经坐在那里乞求周济。在那些时日,即没有医院也没有救济院;因此他得到别人的帮助,这位瘸子一定被人抬到了一个满含同情心之人能看到他可怜情形的地方(见可10:46;路16:20;18:35)。由于参赴崇拜之群众进圣殿时虔诚的感觉,一定会有人生发怜悯之心给他周济。
殿的一个门口(那门名叫美门)。在圣经其他地方没有使用过这个门的名字,而且在犹太人的文献中也没有记载。学者们的观点大体上分为两种,它可能是指圣殿东边最外边的东门,称为书珊门,也可能是指利卡诺门,这扇门也许通着外邦人的法庭以及妇女法庭。也有人声称利卡诺门坐落在妇女法庭和男人法庭之间。这美门究竟是在圣殿东边的外墙处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坐落在这些法庭之间,似乎主要取决于,本章所叙述使徒们走的路线。根据作者路加记载,他们来到这个殿门口,医治了那位生来瘸腿的人,然后进了圣殿,显然,在他们向主献上自己的祈祷之后,他们在所罗门的廊下遇到了一大群人,这些人都被使徒所行的神迹吸引。因为所罗门廊就在圣殿东边的外墙处(见11节注释),美门大概就在外门,前面提到过书珊门所处位置,因为,如果它是介于法庭之间的内门的话,那么使徒们要到所罗门廊子下面,就必须要再次经过这门。然而,要解释清楚使徒彼得和约翰是否在开始就曾通过这扇门,似乎很难,因为这门通向橄榄山的方向,再者,因为使徒们就居住在耶路撒冷城里,他们几乎不可能从那个方向进圣殿。比较其他那些直接从城里通往圣殿的门,这个门一定很少使用,而且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乞丐惯常就坐的地方。因为这些明显的不同,有许多学者认为,当时使徒彼得和约翰根本就没有再一次从美门出去,才在所罗门的廊子下面遇到了群众,学者们认为,这个美门也许就是利卡诺门,它坐落在外邦人法庭和妇女法庭之间。约瑟夫曾经这样描述这个门:“它是在圣所外面的一个门,使用了哥林多的青铜,在价值上远远超过那些镀银嵌金的门”(《犹太战记》第五章5.3 [201])。论及同个门,米示孥称:“除了利卡诺门之外,起初所有的门都被变为黄金门了,因为有神迹显给它们;然而,有人说,是因为它们其上的铜在闪烁[像黄金]”(米示孥《尺寸》2.3,宋西诺版《他勒目》第7,8页)。将所有的证据总结在一起,看来美门就是所说的利卡诺门。
要求进殿的人周济。进圣殿的通路,正如今日那些清真寺以及许多欧洲的大教堂一样,无疑,有众多瞎眼的、瘸腿的、畸形残废之人、以及各种各样的乞丐云集在那里
徒3:3 他看见彼得、约翰将要进殿,就求他们周济。
【本会提要】
要进殿。两位使徒要进圣殿的事实,推测他们大概是要进殿崇拜,无疑使这位瘸腿之人从心里认为他们乃虔诚之人,他也许能从这二人获得周济。
就求他们周济。在他的需要中,这位瘸子不能从眼睛能见之需要,以及物质看到更大的需要。即使是最虔诚的人,当这位瘸子的残疾被使徒借助神圣的能力治愈之后,可以证明他就是一位虔诚的信徒(第8节),由于自己身体、物质上的急需,这位瘸子可能没有意识到神圣的源头。使徒彼得和约翰没有外在的证据可以表明他们是神圣能力的工具。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位瘸子,他是每日圣殿崇侍的一个见证,也许他是一位当地谗言的传播者,他不可能对不久之前,附随着耶稣钉十字架以及复活升天,而发生在耶路撒冷那些轰轰烈烈的事件一无所知。
徒3:4 彼得约翰定睛看他;彼得说:“你看我们!”
【本会提要】
定睛看他。或作“他定睛看之后”(见徒1:10;路4:20注释)。
你看我们。彼得和约翰并不是故意要暗示这位瘸腿之人,让他认为在他们里面有能力医治他的疾病(见第6节)。然而,他们试图使这个瘸子的注意力集中于他们身上,然后,这两位使徒就能直接把他引向基督。
徒3:5 那人就留意看他们,指望得着什么。
【本会提要】
指望。这位瘸子生发的期望无非就是物质需要上的暂时满足,就是一点点金钱可以提供给他的东西。
徒3:6 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本会提要】
金银。徒2:45;5:2的记述说明,当时教会中众多信徒将价银交给教会的领袖,使徒们乃是这些钱财的管理人。我们不难理解,使徒彼得和约翰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钱财,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从教会公用的财物中拿出一部分,以周济这位瘸腿之人呢?也许当时,他们身上根本就没有携带教会周济穷人的款项,或者因为某些原因,他们认为教会公用的钱财更应该储存下来,为基督教会中的成员谋福利。然而,他们可以给这位瘸子比金钱更为宝贵的礼物,这礼物乃是后来教会中所没有的。一个著名的名人轶事中提到了多马阿奎奈,他拜访圣洁的教皇四世,当时教皇所管理的教会中有大笔大笔的金钱摆在面前,这时教皇对阿奎奈说:“多马,你看,如今的教会再也不会像初期教会一样说‘金银我都没有’了。”这时,阿奎奈回答说:“是的,圣父,但是我们如今也不能像当年彼得一样,对那位瘸子说‘起来行走’了”。
我所有的。相当于“我所拥有的”。作者路加已经提到过在这个事件之前,使徒们所施行的“神迹和奇事”(徒2:43);所以自从五旬节圣灵沛降以来,这次并不是彼得施行的第一个神迹。这段话显明使徒是以一种十分肯定、坚决的口气向这位瘸子陈明自己的现状。在这件伟大事件的面前,每一位基督徒都应该自问,我能给予别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没有领受到,他就无法给予别人,事实上也无法从一颗不充足的心中真正的去给予。当使徒并不拥有耶稣基督的时候,他无法将基督给予别人。但是当他拥有了基督,他认识了基督,就会迫不及待地将这宝贵的恩赐与别人分享。
奉…的名。耶稣基督的名,就是那位受膏之救赎主的名,包括对其神圣能力行使者个性及其品格的描述。这次使徒们虔诚的祈求这名,以致耶稣基督的名所有的大能大力得以彰显。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对耶稣基督之名大能力的认可以及祈求这名的记载比比皆是(见徒4:10,12;9:14;16:18;19:5,13;22:16)。由于对耶稣基督的名完全的信赖,使徒彼得在医治这位瘸子之时,说出了他亲爱之主的名字,这也表明使徒彼得对主应许单纯的信赖(可16:18)。见徒3:16注释。
拿撒勒人耶稣基督。这个名字对这位瘸子来说可能已经不陌生了。耶稣曾经在西罗亚池子那里医好过一位生来瞎眼的人(约9:7,8)。也许这里的瘸子也认识当年耶稣在毕士大池子旁边医好的那位三十八年的瘸子(约5:2-9),因为他们都是同样的病症。
耶稣的家乡拿撒勒乃是一个名声欠佳的地方(见约1:46)。根据使徒约翰的记载,拿撒勒这个名字被人题在十字架上(约19:19)。它不仅仅表明耶稣乃是加利利人这么一个背景(约7:40-42),而且显出耶稣来自拿撒勒的事实,这对犹太人来说简直就是绊脚石。对那位瘸子来说,响应使徒彼得的号召,就是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叫他起来,乃是对他信心的一个极大考验。就是在几周前,彼得所说的这位主被人羞辱并且钉死在了十字架上,罪名乃是人民的骗子。然而,正是因为这位基督的死,也因着人们的信才打开了上帝降下医治之能的大门。“一旦提起耶稣之名的慈爱与亲切,上帝的天使便就近人,软化、平静人心”(《书报》第112页)。
起来行走。原文证据认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句话既可译为“起来行走”,也可以简单的说成“行走”!这个人是天生的瘸子,从来没有行走过,(第2节)。彼得的命令乃是要顺从上帝的大能,不必考虑当前的状况。带有信心的顺从意味着痊愈。
徒3:7 于是拉着他的右手,扶他起来;他的脚和踝子骨立刻健壮了,
【本会提要】
扶起他来。彼得的动作像是对孩子般无助之人仁慈的援助,也许这一举动是要带给这位瘸子信心。这乃是一个过度时期的援助,从瘸子最后无助的时刻,瞬间跨过了旋涡,进入了他第一次因着信心接受这成就在他身上的真实神迹。正如使徒彼得所为,照样,上帝的儿女也应该:“你们要使软弱的手坚壮,无力的膝稳固”(赛35:3)。
踝子骨。相当于“踝关节”。作者路加是一名医生(西4:14),因此,作者凭着医学经验准确地描述了这位瘸子的状况。
健壮了。相当于“使有力量”。那些软弱而且松弛的筋脉以及各块肌肉都结实并且活跃起来。
徒3:8 就跳起来,站着,又行走,同他们进了殿,走着,跳着,赞美上帝。
【本会提要】
跳起来,站着,又行走。“行走”也许最好译为“开始走”。当医治的大能临到这个瘸子,他向上跳了起来;然后,他发现自己生平第一次能站立。他渐渐地开始一步一步地行走,随后心中充满喜悦不停地行走。
进了殿。这个人该有多么盼望进入圣殿啊,在这些年间他一直不能这样做,如今他获得了身体的自由,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亲自步行进入圣殿,敬拜上帝。如今,他能这样做了,就立即进入了圣殿。在他进入圣殿的这个时辰,正是祷告的时辰,圣殿里挤满了敬拜的信徒。当敬拜的众多信徒看到这位整天在圣殿门口乞讨的瘸子“走着、跳着、赞美上帝”,他们该有多么的惊奇诧异啊!
徒3:9 百姓都看见他行走,赞美上帝;
【本会提要】
百姓都看到他。这个神迹并不是行在一个无人看见的角落里。对于瘸子得蒙医治的真实奇迹,目击者比比皆是,而且在这些见证人中,大概有许多人,在好多年以前就知道这人乃是个瘸子。因此,犹太的领袖们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徒4:16)。
当我们读到这个故事时,作者路加所记载有关这个故事的详情和准确依据,使我们深信他所记载的故事可信。这个神迹的前前后后,无疑都是根据作者所采集一切目击者的话为基础而编写的,并且通过了圣灵的鉴别。上帝实行了创造,他自然也能再造,而且上帝可以随意行使这样的大能。
徒3:10 认得他是那素常坐在殿的美门口求周济的,就因他所遇着的事满心希奇、惊讶。
【本会提要】
认得他。更确切的讲应该是“他们认出了他”。人们都知道这个人原来确实是瘸腿的,并且也没有冒名顶替者。他们也确实知道了如今这瘸子被医好了。大家可以看到他亲自走进了圣殿,欢欣跳跃,赞美上帝。
在殿的美门。见第2节注释。
彼得在所罗门廊下的讲道
徒3:11 那人正在称为所罗门的廊下,拉着彼得、约翰;众百姓一齐跑到他们那里,很觉希奇。
【本会提要】
拉着彼得、约翰。关于这句话,有原文的一些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称“当彼得和约翰出来时,这人一路拉着他们走;并且有那些惊奇的人群站在称为所罗门的廊子下”。这样的译文可以帮助解决美门所坐落的位置,尽管它也许不是最原始的,但根据早期证据,它有利于说明所罗门廊就是所说的利卡诺门(见第2节注释)。
廊。希腊文是stoa,“柱廊”,“回廊”。根据古代著作的记载,在建造的第一座圣殿中,没有提到任何一个廊子被称作“所罗们的廊”。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9.7)记载,这廊子坐落在圣殿境内的东侧。他说(《犹太战记》第五章5.2 [190])这廊子由两排柱子组成,每根柱子大约有37英尺高(约10.6米)。这个廊子被称为所罗门廊,大概是因为它包括一些公元前六世纪时,所罗巴伯时代古建筑的踪迹。当亚基帕希律一世接续他祖父的工作时,人民要求他把这廊子夷为平地,然后重建,但希律拒绝这样做。
很觉希奇。这事发生在所罗门的廊下,就在几个月之前,就是耶路撒冷修殿节的时候(约10:22,23),耶稣正是在这个地方向犹太人讲论上帝的作为。如今,这两位使徒一定还记得当时耶稣所讲的话。当时犹太人抱怨基督,因为主没有坦然告诉他们他自己是否就是基督(约10:24-26),当主宣布他与父原为一之时,犹太人就要拿起石头打他(约10:30-33)。如今,这些人听到这两位使徒宣称他们的主乃是“圣洁公义者”,“生命的主”,也正是这位耶稣,被门徒称为预言中的弥赛亚(徒3:14,15,18)。
徒3:12 彼得看见,就对百姓说:“以色列人哪,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为什么定睛看我们,以为我们凭自己的能力和虔诚使这人行走呢?
【本会提要】
为什么把这事当作希奇呢。这句话与天使提出的问题十分相似,“为什么站着望天呢?”(徒1:11)。在这两个地方,它们表达相同的意思,说明施行这样的神迹所做的见证并不应该如此惊奇。
为什么定睛看我们。直译是“为什么盯着我们看呢?”(见徒1:10注释)。没有任何普通人,正像使徒彼得和约翰一样能行出这样的神迹,这神迹乃是出自超自然的能力。
虔诚。相当于“热心、虔敬的行为”。彼得的话使人心中想起了一种普遍的观点,如果一个人足够虔诚,上帝就会听他,并且要有大的神迹出现(见约9:31)。这里使徒否认了此种观点。要实行这样的神迹,凭着自己的纯洁根本无法办到;只有藉着上帝的大能,奉拿撒勒人耶稣的名方能做这样的工作。
徒3:13 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就是我们列祖的上帝,已经荣耀了他的仆人(或作:儿子)耶稣;你们却把他交付彼拉多。彼拉多定意要释放他,你们竟在彼拉多面前弃绝了他。
【本会提要】
亚伯拉罕…的上帝。这里乃是对耶稣当年教训和措辞的一个反复使用(见太22:32),尽管这些词是来自旧约圣经(出3:6,15)。藉着宣称耶稣为亚伯拉罕所侍奉之上帝的儿子,彼得再次向他的犹太听众保证,他现在所讲的不是一个新的上帝,而是要说明耶稣就是他们先祖们所侍奉的主。
仆人(或作:儿子)。希腊文是pais,这个词不仅可以翻译为“孩童”,也可以翻译为“奴仆”。七十士译本中使用了后一种意思,以赛亚书的后几章中使用了“耶和华的仆人”。事实上,本句话就是对赛52:13的一个回顾。在新约圣经中的pais一词是指代基督,见太12:18;徒3:26;4:27,30。这些话表明作者马太和路加明白先知以赛亚所说的那位受难的仆人就是指基督说的。见赛41:8注释。
交付。或作“移交”。使徒彼得十分坦白而且大胆地将致耶稣于死地的罪归到犹太人身上,而且从这之后,使徒也常常这样做。
弃绝了他。见约19:15注释。
定意。或作“决定”。彼拉多公正地决定要将耶稣无罪释放(约19:4),然而,那些犹太人,他们更大的可耻与罪恶,极力要求彼拉多要定耶稣死罪。
徒3:14 你们弃绝了那圣洁公义者,反求着释放一个凶手给你们。
【本会提要】
圣洁…者。这是一个显著的名称,可能对于使徒彼得的听众来说,它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了,因为这个词常在犹太人的文献中出现(见约6:69注释)。被污鬼附着人也把这个词用在基督身上(可1:24)。在耶稣受难的时候,发现耶稣乃是毫无瑕疵的,一切的控告的罪恶都是无辜的(可15:10;路23:4)。彼拉多和他的妻子也强调了耶稣乃是一位义人,他是无罪的(太27:19,24)。还有那位在十字架上悔改的强盗(路23:41)以及那位百夫长(路23:47)。见徒2:27注释。
公义。或作“义”(见彼前3:18;约壹2:1;见徒7:52注释)。
求着释放一个凶手。这个凶手就是指巴拿巴(见可15:7;路23:19)。
徒3:15 你们杀了那生命的主,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了;我们都是为这事作见证。
【本会提要】
生命的主。希腊文archēgos tēs zōēs,这句话译作“生命的创造者”更好(参来12:2;来2:10中,其中的希腊文archēgos分别译作“创始”及“元帅”)。基督乃是生命的创作者。“在基督里就是生命,这生命源于他”(《历》第五十八章)。因此,这“生命的主”,“救……的元帅”(来2:10),就成了赐生命以及救恩的主。显然,这里使徒把基督称之为一切生命的创始者。就连他自己也亲自不断地这样强调(见约3:14,15;5:26,40;6:48,51)。犹太人选择要释放一个无恶不作的杀人犯,一个夺取人生命之人──巴拿巴,然而,他们却将赐生命的主无情地推到了死地。
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这里说明是天父使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一点在新约圣经中多次提到过(徒2:24;罗6:4;8:11)。同时,耶稣在世之时也宣称“我有权柄舍了(生命),也有权柄取回来”(约10:18)。关于复活的这两种宣称并不对立、矛盾。尽管耶稣基督自己里面就有生命,还是由于道成肉身,作了人子“取了奴仆的形象”(腓2:7),耶稣基督“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约5:19)。耶稣基督只在有天父允许的情况下,才施行他神圣的大能。尽管“我们的救赎主可以因着在他里面的生命,胜利地取回自己的生命从坟墓中出来”(《历》第八十一章),但他还是在天父召唤他之后,才从里面出来。
为这事。即“为他”。使徒彼得再次证明,使徒们知道的这件重要的事实并且他们所讨论的。他们曾经知道主,他们也曾经亲眼看见他的牺牲,并且还目睹了他复活升天。
徒3:16 我们因信他的名,他的名便叫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人健壮了;正是他所赐的信心,叫这人在你们众人面前全然好了。
【本会提要】
他的名。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一再出现,尤其是在《使徒行传》一书中,信徒提说耶稣的名,藉着耶稣的名施行神迹奇事,并且使人获得救恩(徒3:6;4:10,12,17,18;16:18;可9:38;路10:17)。“名”这个词在本段中使用,我们可以根据它在新约圣经中所赋有的丰富内涵来理解。见徒2:21注释。
一些学者们指出,在古时,某些名字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神圣性,以及特别的功效。因此,在犹太人被放逐到巴比伦之后的时期中,他们中间普遍认为希伯来文Yahweh(耶和华)这个词,乃是一个秘密,只为大祭司所知,并且它真正的发音也最终一并消失了。还有其他一些名字被宣称在施行神迹上有非凡的功效。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八章2.5 [46-49])记载,见到一个人,名字叫以利亚撒,依其申诉,他使用所罗门的名字将恶鬼从人身上赶除。在以弗所,犹太人的祭司长士瓦基的七个儿子擅自使用耶稣的名字赶鬼,试图达到同样赶鬼的目的(徒19:13,14)。他们认为,这种神奇的大能仅仅存在于名字之中,仅仅使用这个名字就可以。无疑,有许多人目睹了耶稣的门徒们使用耶稣的名字施行神迹,他们认为这些神迹的功效单纯是因为使用了这个带有魔力的名字。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70-173页。
然而,我们非常清楚,耶稣的门徒们在施行神迹之时,没有使用任何想法,认为在说这个名字的同时,这个名字就会出现一种魔力。在旧约圣经当中,希伯来文的shem,就是“名字”的意思,有时用来指“品格、特征”的意思(见耶14:7,21),或者说,这名就几乎与这个人本身同义(见诗18:49)。这种在名字与品行之间亲密的联系,可以由圣经旧约当中所记载丰富的名字说明,这些名字代表使用之人的品行、特征,或者代表父母们期望自己的儿女在将来会具备的特征。在伪经著作中,这种同样认为是“品行特征”的观点可能就是“名”的意义,如以诺书48:7中记述了人子,它如此说:“因着他的名,他们[那些义人]得蒙了拯救”。
这种发展的更远一个方面可以在新约时代看到,希腊文中的“名”(onoma)大概意思是“人”。因此,在公元前13年的一个埃及蒲纸上出现了这个字“从以下所写的名字中”,,当然是说“从下面签名的人”。相似的用法在圣经徒1:15;启3:4;11:18。
这一切都在象征,在施行神迹奇事,以及宣扬救恩之时使用了耶稣基督的名,使徒们在宣扬,医治以及拯救的大能乃是藉着个人与耶稣基督的品行之重要联系作成的。使徒彼得在本段宣称:“他(耶稣)的名……便叫这人健壮了”,这宣称乃是在断言,施行这神迹的是耶稣基督自己,不是什么妖术、咒语机械式地临到了这个瘸子。人人都可以借助耶稣基督的能力,但是获得并且行使这种能力之人,必须要对主有坚定的信心。
你们所看见、所认识的。这里并没有任何含糊、疑惑,没有任何欺骗的手段。也没有任何无残疾之人来代替这位瘸子,伪称瘸子痊愈了。每个人都认识这位瘸子,而且都承认他是天生瘸腿的,如今他们亲眼看到这瘸子痊愈了。
他所赐的。或作“藉着他”,就是说藉着耶稣基督。见彼前1:21。使徒彼得医病的时候,信心不单在彼得这一方,而且那瘸子也同样要有信心,因着耶稣基督的大能,这信心在他们二人里面运行。彼得乃是因着信心容纳上帝大能的一位;这个天生的瘸子也同样领受了信心,这信心使他能够接受身体的医治。医治的信心本身就是一种恩赐(罗12:3;林前12:9)。
全然好了。或作‘彻底”。
徒3:17 弟兄们,我晓得你们作这事是出于不知,你们的官长也是如此。
【本会提要】
出于不知。在属灵的事上无知非常危险,在其他事上无知也一样可怕。人们可能会因为无知而犯罪,正如这里使徒彼得所举的例子一样,但是无知并不能作为一个人减轻罪恶的借口。即使在人间的政府,对于法律的无知所犯的罪也不能作为犯罪的借口。无知的罪必须要像其他的罪一样,诚恳的悔改、承认。无知的人特别有罪,因为他们让偏见和情感来阻止他们得知那些有理智和良知为之作证的事情。比较路23:34。
徒3:18 但上帝曾藉众先知的口,预言基督将要受害,就这样应验了。
【本会提要】
众先知。见路24:25-27。正如徒1:16;2:23,这里彼得同样强调了旧约圣经中先知们所说关于基督工作之使命的预言。一切经文的意图都要阐明通过基督所做的挽回祭而对人类实施的救赎计划。圣经第一部书中的第一个福音(创3:15)就有应许,藉着旧约圣经指出要有一条连续的线路指明通过耶稣基督作为全人类罪恶的替罪羊。在旧约圣经中一些尤其关于弥赛亚的重要经文包括诗22:18(见太27:35);但9:26;亚11:13(见太27:9,10);赛53章。
基督将要受害。据称,犹太人从来就没有把以赛亚先知那段受难的预言,应用在弥赛亚身上。受难之弥赛亚的教义,必定会同使徒时代犹太人的观点产生巨大分歧,甚至连耶稣所拣选的门徒都很难理解,一直到基督复活之后,他们才得以领悟。耶稣当着门徒的面毫无顾及地讲说他要受难之事的时候,使徒彼得说“主啊,万不可如此”,却遭到了主严厉的谴责,因为他不愿接受主将临到的苦难(太16:21-23)。本节经文显明了使徒彼得,在对这事的理解上明显的转变。如今,他断言基督的受难乃使要成就神圣的计划。耶稣复活之后,他给门徒的教训中肯定阐明过这道理(见路24:44-48),肯定也曾藉着五旬节圣灵沛降的启示使他们明白。后来在彼得所写的书中,他又一次论证了有关他对这基本教义的理解,他写到了为人类担当罪恶的救主(彼前2:23,24)。
就这样应验了。这些话标志着使徒彼得讲论的高潮,也是作为劝戒这些听众悔改的基础。彼得对于这些实情满有逻辑的讲述,要让一切听众得知,他此时此刻所讲述的乃是已经应验了的预言。
徒3:19 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
【本会提要】
当悔改。希腊文是metanoeō,“改变心意”。从属灵意义上讲就是“悔改”(见太3:2注释)。这句呼吁众人悔改的话乃是使徒彼得演讲逻辑的高潮,是对控告他之人严厉的谴责。若不是为了让人产生悔改的心,这样的谴责便是毫无意义的了。所有传福音的讲道实在都应当是这样的。
归正。希腊文epistrephō,“转回”。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翻译的希伯来文shub,“归回”,这个词总是带有属灵的含义,表达人转向上帝(见结18:30注释)。希腊文的Epistrephō是一个十分恰当的词,它表明一个人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为王之后所有的改变之行为,而且作者路加屡次使用这个意思(见徒9:35;11:21;26:20)。悔改转向乃是一名真实基督徒经历的基础。它不同于耶稣所说的重生(约3:3,5),只有转向才能表明一个人的抛弃了旧有的生活和罪恶,重生,或者再造,乃是圣灵的工作在人悔改的同时运行做工。这两种经历都离不开圣灵的运行。但是在一个人愿意让上帝掌管他的生活之前,圣灵不能强行进到人心里运行做工(见启3:20)。
涂抹。或作“擦去”。在圣经经文中屡次提到罪恶的赦免,把赦罪描述为洗净(见约13:10;启1:5;见启22:14注释)。把罪恶擦去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相似的用法。这些话语所可能蕴涵的比喻就是一个罗列着悔改之人众罪的诉状,这诉状被天父赦罪之爱所撤消了(见赛43:25;西2:14;见太1:21;3:6;26:28;路3:3注释)。
对于那些接受使徒彼得的呼吁,去悔改的人来说,他们的罪立刻会得蒙赦免,这乃是接受而随之带来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些人的罪恶得蒙赦免乃是瞬间发生的事情。然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讲,罪恶最终被赦免乃是要在耶稣基督第二次来临之时,与他做大祭司的工作相联系的(见本文下面的“这样”注释)。当罪人悔改之后,他们具体的罪行都要被取消、赦免;当审判的时候,他们的罪恶就不在纪念(参结3:20;18:24;33:13;《善》第二十八章)。
这样。希腊文hopōs an,“因此”。词典编纂者们以及语法学家们一致认为,希腊文hopōs an不表时间的意思。不论Hopōs加还是不加an这个字母(意思没有分别),在新约圣经中一共出现过56次,但是只有在这里被翻译为英文的“when”,其他的地方翻译为“竟然”(太22:15;路24:20),还有翻译为“以致”(路16:26),以及“因为”(徒20:16),但是最常见的一个译文就是“就”,以及其他表达相似意思的译文(徒8:15;9:12,17,24;罗3:4等)。金雅各英文版本的圣经翻译员,除了在徒3:19外,没有在任何地方表明这个词所包含的时间元素。因此本节经文中的这个词应该翻译为“这样”,而不是“当”。金雅各版本圣经的读法似乎来自以下途径:最初的拉丁文圣经版本把hopōs an确切地翻译为ut,这个词在拉丁文中是充当一个连词,通常所使用的意思是“因此”。然而,ut的意思多少有一些模棱两可,因为,在本句中,它可能是“当”的意思。后来,当学者们读到这个章节,他们显然都拿不准,在本节中这个词究竟应该使用那一个意思。有些人,考虑到这个词副词意义的倾向,或者把这个词改为cum,就是“当”的意思,或者把cum插入到文章的旁注,以便吸引读者对其进行翻译。因此有些拉丁文中读作cum,就是“当”的意思,代替了ut。其他一些,包括普通的拉丁文圣经版本,使用了合并写法ut cum,“这样当”,这个译法大概是因为合并了文章的旁注cum,使其插入文章与ut 同列。然而,这种读法不能形成恰当的语法含义。不过在后来大部分中世纪的拉丁文中都能发现此种用法,最初的英文圣经,正是依照这些版本翻译的。因此,威克里夫的英文圣经译本(公元1382年),正是依照拉丁版圣经来翻译,读作“你们的罪得以涂抹,当那安舒的日子在就从上帝眼前来到”。这种不灵活的译法同样也影响了杜爱译本(公元1582年),译为“以致你们的罪被涂抹,当那日子必要有安舒从上帝眼前来到”。廷达尔(公元1534年)为这节经文使用了不错的语法,但是他却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译文。他的译文是“以致你们的罪被涂抹,当安舒的日子来到,上帝就会临格在我们身上”。这种把hopōs an被认为是“当”的译文就进入了金雅各版本。然而,这里的希腊文应该翻译为“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修订标准版)。
罪人的悔改将会有一种能力,可以加速实现上帝的目的,因此,也就在其完全上催促了他荣耀之国度的来临。
事实上,本节经文的希腊文中没有包括时间因素,但是金雅各版本中的却包括了这一点,一个对本节经文相关的研究显明,这里使徒彼得提出了某个时间顺序。他呼吁他的听众要“悔改”并且要“归正”。使徒彼得说,只有有了这些行为,就会有(1)涂抹他们的罪,(2)必要有“安舒的日子来到”,并且(3)耶稣基督荣耀的降临。
有关使徒彼得在这句话中提及的时间顺序,在任何的讨论中都应该将以下两点存记在心:(1)和其他的门徒一样,使徒彼得也并不知道“时候和日期”(徒1:7;参约21:20-23)。他对将来要来的事有一种缩短的观点,并且欢喜快乐地盼望他的主能够早日降临(见罗13章附注)(2)藉着神圣的启发,使徒彼得看见了先知所说“末后的日子”在他所处的时代实现了。的确,他得到的启发会使他仅仅看眼前所发生的事,然而这只不过是一个有限的实现,尽管那个观点并不在讨论中占重要地位。例如,在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彼得宣称,先知约珥的预言在“末后的日子”,上帝的圣灵要浇灌凡有血气的,彼得认为圣灵已经沛降在他们身上,就是末日了(徒2:14-18)。事实上,预言中神圣能力的倾降在这里发生了一个有限的实现。同样,这也是真实的,正如前面所做的陈述,从某种意义上讲,那些皈依之人的罪过被根除了,因为他们所有的罪过都被耶稣基督的宝血,就是拯救全人类的血所遮盖了。
但是,在上帝那不断伸展之计划中的观点看来,尤其是诸多预言的应验,我们如今以最为真实、完整的意义上可以看到“末日”就是我们现今所处的时日,如今也正是我们期盼耶稣基督二次降临的时候。照样,我们已经看到了上帝圣灵大大的赐予,那个伟大的“安舒的日子”属于我们今天的信徒,就是那将要来的“晚雨”(见珥2:23注释)。我们可以同样,事实上,我们应该认为这涂抹罪恶的日子就属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事与使徒彼得所说将要发生的其他两件事,远远地隔开呢?事实上,当我们研究这个基督在天上圣所的工作中有关清除罪恶的主题时,(见但8:14注释),我们发现,真正把罪恶清除掉,乃是要在世界历史结束之时才发生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末日,罪恶一经清除,耶稣基督就要二次降临(见《祖知》第三十章;《善》第二十三章;见结18:24注释)。这三个事件捆在一起,这一点修订标准版圣经中叙述地十分清楚:“所以你们当悔改归正,使你们的罪得以涂抹。这样,那安舒的日子就必从主面前来到,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徒3:19,20)。
因此,这变的十分明显,使徒彼得(第19节),总体上,包括一个最为明确的时间元素。显然,乃是圣灵藉着使徒彼得说话,这远远超出了他自己有限的理解力,简单地说,这是在指地球末日要出现的两件大事──(1)上帝晚雨圣灵的沛降,以及(2)最终把罪恶从地上除掉,涂抹义人的罪──到了末后事件的最高潮时刻,基督第二次降临。
从主面前。这里提到的“安舒”乃是直接从上帝宝座来的。
徒3:20 主也必差遣所预定给你们的基督耶稣降临。
【本会提要】
主也必差遣。新约圣经的作者主要的题旨就是关于基督复临一事。见第19节注释。
所预定给你们的。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的“所预定”相当于“所指定”。因此,这里这句话应该读作“所指定给你们的那位”。在上帝的思想当中,救赎人类的计划乃是在创世之初就设立好的(见太25:34;弗1:4;启13:8),而且这项计划是在面临撒但以及有罪人类的敌对之下执行的。这计划要求它所涉及的一切对象,要顺从其中所附带的一切条件(参路22:42;来10:7)。
徒3:21 天必留他,等到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上帝从创世以来、藉着圣先知的口所说的。
【本会提要】
天必留他。门徒们见证了耶稣基督的复活(徒1:9,10),并且意识到耶稣必须要在天上一直到他复临。耶稣曾经告诉他的门徒,他离开门徒是必要的,耶稣在天上有事情要做(约14:1-6),然而,他们一直到亲眼看见耶稣升天的时候才得以明白,而且知道自己必须要在地上等待主的复临。
复兴。或作“恢复”。基督以人类的救赎主死在了十字架上,因此,这里所应许的复兴就因着他的牺牲而成为可能。
这里使徒彼得提出了他正在酝酿之中的观点,就是他在彼后3:7-13中所记载自己充分发展并最为直接的描述方式。在彼得这段话的后一节中提到了新天新地,这新天新地乃是一个恢复,一种从罪恶和堕落之中到原来情形的恢复,由于人类犯罪沦陷在罪恶之中的结果,这些罪破坏了起初上帝创造的美景和万物的完美(见赛65:17-25;玛4:8注释)。
这节经文并没有教训说,正如有些人所想的,所有的人最终都会被拯救。这一点在经文中并没有应许。但是它的确表达那些义人,并非罪人,最终的状况,他们将会在一个得赎并且重造的新天地中获得主权。它为基督徒们提供了一个至高无上、十分值得追求的目标,就是由真正的悔改和认罪之经验而得来的,并且为智慧及纯洁,能在要来的世界上成长的可能提供一个希望,这希望要比基督教界有时所强调的更为广阔。
上帝…所说。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或者是指“归还、恢复的时候”,就是说预言中恢复的神圣一幕,或者是指“万物”,它指明上帝诸多的应许藉着历代的先知一一实现的事实。这里清楚说明历代众先知所传达的信息乃是出于上帝。正是上帝藉着众先知说话(见彼后1:21)。事实上,本节经文同路1:70乃是相同的意思。
万。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此词的删节。
上帝从创世以来。或作“从古时以来”。这些话包括了许多不变的应许,就是上帝藉着历代的众先知的口所说的,这些应许点亮了历代以来上帝子民们的希望。因着他儿子约翰的出生,祭司撒迦利亚看到了这些应许开始的一些征兆(路1:70)。救赎的计划在“创世”之前就已设立(启13:8)。
徒3:22 摩西曾说:‘主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象我,凡他向你们所说的,你们都要听从。
【本会提要】
摩西曾说。或作“摩西确实说”。此处和24节中真先知所说的暗示了以色列人期盼那将要来的伟大的先知要胜过历代的众先知,正如向施洗约翰所提的“你是那先知吗?”(约1:21)的问题所显明的。在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之后,在没有任何一个领袖“像”他(见申18:15;见下面“像我”注释)。他的工作标志着一个新的纪元,藉着一种神权政治、上帝亲自颁布的法律以及各种崇拜仪式使上帝的荣耀得以彰显。耶稣基督来,就又标志着开始了另一个新的时期,他的国要在建立在每一个相信他之人的“新”心里(见耶31:31-34;来8:8-12)。
像我。摩西引用了上帝对他所说的应许,就是将来要有一位先知来在你们中间“像我”(申18:18)。但这种相似之处突然停止,因为摩西即不是上帝独生的儿子,也不是代替全人类受死的赎罪者,然而,耶稣兼具这两个条件。
你们都要听从。即你们都要顺从他(见约6:60注释)。
凡他向你们所说的。这里彼得稍微改变了他所引用申18:18,使之成为一条征对听众的命令。
徒3:23 凡不听从那先知的,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
【本会提要】
必要从民中全然灭绝。彼得引用的旧约圣经(申18:19),其中记载了“我必讨谁的罪”。使徒彼得所引用的话几乎是旧约圣经中的原意“那人就要从民中剪除”(见利17:4,9;参出12:15,19)。
徒3:24 从撒母耳以来的众先知,凡说预言的,也都说到这些日子。
【本会提要】
从撒母耳以来。这里提到先知撒母耳,可能是因为从他开始,以色列的先知才陆续出现,并且也尤其与先知学校有关。在公元三世纪,《米示孥》一书的编辑者犹大哈拿西这样描述先知撒母耳,“众先知的教师”(见Strack and Billerbeck,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第二册第627页),这种观点也许能更好地代表使徒彼得时代对撒母耳的理解。
到这些日子。这里并不清楚彼得是在说“万物复兴的时候”(第21节),还是在说他以及一切听众所生活的时代。也许在彼得的思想中,包含了这两个时期,他深深地相信,他如今所见证的这些事件要最终要实现(参徒2:17)。
徒3:25 你们是先知的子孙,也承受上帝与你们祖宗所立的约,就是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族都要因你的后裔得福。’
【本会提要】
先知的子孙。历代那些先知们所传达的信息,尤其是为了以色列人(见罗3:2)。
所立的约。这里彼得认明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12:3),这约就是拯救的约,保罗也引用相同的约(加3:8)。尽管犹太人享有了属灵的亮光以及特权,但是他们没能认出耶稣就是他们历来所盼望的弥赛亚。在每个世代,尤其是现在,那些享有了特殊属灵之特权的人也必因为犯同样的错误而内疚。
因你的后裔得福。参考创12:3,使徒保罗称基督为“子孙”,并且所有相信基督之人就成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加3:16,29)。彼得使用这段话并非十分直接,但是他引用这话明显是指基督。
徒3:26 上帝既兴起他的仆人(或作:儿子),就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赐福给你们,叫你们各人回转,离开罪恶。”
【本会提要】
先差他到你们这里来。犹太人作为优先接受福音之人,他们的优先权是显而易见的。当然,那时彼得还不明白当时的情形乃是要福音传向外邦,但他的话明确地暗示了一种意思,表明福音信息首先是传给了犹太人。使徒保罗也曾经提到过这种顺序:“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1:16;参罗2:9,10)。后来使徒保罗常常这样说,甚至形成了一个规则(徒13:46;见徒9:19,20;14:1;17:1-3)。比较本注释第四册第29,30页。
仆人(或作:儿子)。希腊文是pais(见第13节注释)。
赐福给你们。这里所提到的福气是指耶稣复活之后,伴随着基督的大能,就能使人从罪恶的生活中回转进入那在藏在基督里的新生命。信徒所获得的新生命乃因为基督的复活才得以成就(见弗2:4-6;西2:12,13)。
回转,离开罪恶。这里所使用的希腊动词是apostrephō,正如与其有联系的动词epistrephō,它们频繁地出现在七十士译本中来翻译希伯来文shub(见第19节注释)。这段话模棱两可,不太明确。它既可以理解为基督使人从罪路回转,也可理解为基督祝福那些从罪路回转之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两种理解均属准确。救恩的福气也只有通过圣灵恢复更新的大能、从罪中回转、离开罪恶才能获得。
提要
1 犹太人的官长对于使徒彼得的讲论很是恼火,于是下手捉拿了彼得,4(尽管听众听到彼得讲论之后,有成千的悔改),犹太的官长还是照样把彼得以及约翰关在了监狱里。5 之后,在公会前受审之时,彼得放胆宣称,是因为奉了耶稣的名,以致那位瘸子得蒙了医治,而且说明,只有靠着这位耶稣我们才能得蒙救赎,获得永久的生命,13 犹太人的官长吩咐这两位使徒不可再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而且把他们恐吓了一番,23 他们被释放之后,教会的众信徒同心合意向上帝祈祷。31 他们祈祷完了,上帝就使众信徒聚集祷告的地方震动,证明上帝听到了他们的祈求:将圣灵的恩赐大大加给教会,并且使信徒彼此相爱,慷慨奉献。
彼得和约翰在公会受审
徒4:1 使徒对百姓说话的时候,祭司们和守殿官,并撒都该人忽然来了。
【本会注释】
对百姓说话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以及在这之后,对于犹太的权威人士来说,使徒们的种种行动都对这些人产生深远、不利的影响。显然,那个生来瘸腿之人得医治一事,已经瞬间传遍了整个耶路撒冷城,在犹太公会将耶稣定罪,并且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这乃是他们第一回与基督教又一次作对。耶稣被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仅仅才过去几周的时间。当然,在这期间,对于钉死耶稣一事,犹太的领袖庆祝他们终于除掉了他们的眼中钉,确保了整个犹太民族的安全,正如大祭司该亚法所提出的建议(约11:49,50)。他们也知道耶稣的坟墓已经空了,但是他们拒绝接受耶稣已经复活的事实,他们竭力迅速散播谣言,说是耶稣的门徒们把他的尸体偷走了(太28:13-15)。这些犹太的领袖是否也出席了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的经历,我们尚未确定,但是,我们确定他们已经听说了那天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新教会的飞速发展。如今,基督教会中的两位主要代言人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教训人,而且他们教训的地方竟是圣殿的入口处。
祭司们。他们乃是一班负责监管圣殿事务的人群(见代上24:1-19),显然,在医治那位瘸腿之人的事上,这些人最先向那些因为使徒医治好瘸子而惊讶并作见证之人动怒。
守殿官。显然,在这些守殿官中,曾有人参与捉拿耶稣的事(见路22:52)。旧约圣经中提到了一个官员,他被称为“管理上帝殿”的人(代上9:11;代下31:13;尼11:11)。在马加比后书3:4提到一个Benjamite,“圣殿主管人员”。作者路加重复提到了圣殿的“官”(见路22:52;徒5:24,26),并且约瑟夫也在他的书中提到这个职位(《犹太战记》第二章17.2 [409];《犹太掌故》第二十章9.3)。约瑟夫提到的这个官职显然同作者路加所记述相同,或许与旧约圣经中,以及马加比后书中提到的相同。在后来一些犹太著作中,记述的官职中,有好几个大概符合本节所提到的“守殿官”。其中一个是'ish har habbayith,“圣殿山上的官员”(米示孥《尺寸》1.2,宋西诺版《他勒目》第1页)。这守殿官并不是一名军人,但是对于祭司以及利未人(利未人对于圣殿有监护权)的警卫却有监督管理的责任,尤其是在夜晚。作为一名巡视员,他在夜晚要在圣殿中到处巡视,检查每道门以及唤醒任何进入梦乡的警卫。这守殿官似乎对于圣殿的外院有特殊的责任,就是使徒彼得刚刚做过讲论的地方。在本节中提到一个“官”字,这个“官”可能是说segan hakkohanim,这也是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官职,“祭司的长官”。他的职分仅次于大祭司,在他的官职职责上加以援助,并且对圣殿的侍奉礼节以及整个圣殿的秩序维护负有全面的责任。
撒都该人。关于撒都该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2,53页。在福音故事中,并非经常提及撒都该人。在徒23:8描述了他们的教义“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只是在耶稣提到复活的教义,并且强调人将来的生活,以及耶稣的使徒们传扬复活道理之后,撒都该人才频繁出现,作为这些道理的敌对者,太22:23-33就是一个例子。
如今,当他们发现耶稣的门徒们在传扬复活的道理,撒都该人开始敌对这些门徒,正如当年敌对耶稣一样,他们自然成了教会的迫害者。在新约圣经中,没有记载有撒都该人接受了福音。然而,法利赛人却不同,记载中有一些法利赛人接受了福音(徒15:5;参徒23:6)。
忽然来了。这里是指要捉拿使徒。
徒4:2 因他们教训百姓,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就很烦恼,
【本会注释】
很烦恼。或作“令他们苦恼”,“激动了他们”。这个动词曾经用来描述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之时,有一位妇女一连多日在他们后面喊叫,以致使保罗“厌烦”(徒16:18)。如今犹太官长们厌烦,不仅仅是因为使徒们传讲复活的道理,以致与撒都该人的众祭司长思想不一致,而且也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训练,也没有什么权威去这样做,正如耶稣当年所做的一样(约7:14,15)。犹太的宗教领袖们敌对那些没有被他们授权、或者由任命之人传扬的工作,所作出的反对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了。在他们手下大有能力之人,非常容易得到他们的赞许,而且他们认为,也只有他们有资格教导人如何在公众面前传扬真理。
因他们教训。犹太当局反对使徒的其中一个理由,肯定是因为他们是“没有学问的小民”(第13节),所以是没有资格教训犹太的百姓。
本着耶稣,传说死人复活。相当于“传扬耶稣基督的复活”。使徒们放胆传讲“在耶稣基督里”复活的教义,就是说,藉着他的复活,就可以证明普通的死人也可以复活,然而,撒都该人痛恨这种教义。见徒23:8。后来使徒保罗强调,耶稣基督的复活乃是一个保证,因着他的复活使义人也能从死里复活(林前5:16-23;腓3:10,11)。
徒4:3 于是下手拿住他们;因为天已经晚了,就把他们押到第二天。
【本会注释】
下手拿住。或者可以翻译为“羁押了他们”。这次经历显明使徒们第一次受逼迫。
天已经晚了。这让人回忆起医治那位瘸子的故事发生在下午3:00钟左右(见徒3:1注释)。在医治好这位瘸子之后使徒彼得当众做了演讲,接下来他和使徒约翰就被捕了。这是已经是“黄昏”了,无疑,这开始与日落的时候,或者说是十二时。由于犹太人的规定中禁止在夜间开庭,因此,他们那天在十二时就算结束了,当时进行司法行动已经太晚了(见太26章附注,注2)。这些犹太拉比禁止不在夜间开庭审讯是因为在圣经耶21:12说:“大卫家啊,耶和华如此说;你们每早晨要施行公平”。他们甚至把这话应用在有关新月节宣言的审议上(米示孥《新年》3.1,宋西诺版《他勒目》第113页)。
徒4:4 但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数目约有五千。
【本会注释】
但。或作“然而”。虽然犹太的官长把使徒下在了监里,但是那些新近皈依的信徒并没有为之动摇,也不能阻止他们相信基督。
听道的人有许多信的。这里是指信了耶稣基督,彼得称之为先知,因为先祖摩西曾经曾经称基督为先知。每一位相信的人都加入了基督教会,并且成为不断皈依之队伍中的一部分。
男丁。希腊文anēr,“一个男的”,或者“一个男人”,与女人对照。显然,加入教会的信徒中,他们只数了男丁的数目(见太14:21注释)。
约到五千。或作“将近有五千人”。这里,作者路加可能是指这五千人就是当时门徒的总数,不仅仅是指在医治瘸子当天悔改的人数。在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归入基督的信徒约有三千人,而且从那之后,每天都有得救的人数加入教会(徒2:47)。
徒4:5 第二天,官府、长老,和文士在耶路撒冷聚会,
【本会注释】
第二天。由于捉拿这二位使徒的时候天色已晚,所以这天乃是犹太领袖们第一次明确审讯使徒的机会(见第3节注释)。
官府。这可能是指“祭司们”,或者是“大祭司”,在第1节提过。
长老。无疑,这里提到的“长老”就是希伯来文中的zeqenim。他们代表犹太公会的底层成员,和祭司以及文士形成对照。
文士。这些文士乃是组成犹太公会的第三组成员,他们乃是犹太人中专业的律法权威,也是被公认的律法讲解师(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5,56页)。我们不难理解,这些文士对于那些似乎没有资格之人提出的新教义,表现地十分愤慨(参太7:29)。
徒4:6 又有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约翰、亚力山大,并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
【本会注释】
亚那。这个人(约瑟夫称他为亚那斯)乃是塞思的儿子,大约于公元6年,由罗马政府官员基理努(古利奈人)任命为大祭司,约在公元14年被免职(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八章2.1,2)。耶稣被人捉拿之后,首先就被带到亚那面前(约18:13),然后再被送往本年做大祭司的该亚法面前。这件事可以说明,尽管亚那事实上在当时已经不再是大祭司,但他在犹太人中依然享有广泛的影响力。而且我们更是不难理解,因为亚那还是本年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现在我们几乎不可能确定究竟是亚那还是该亚法在起着作用。显然,那些曾经作过大祭司之人,在他们退位,不再掌管大祭司事务之后依然享有大祭司的头衔,这大概是当时犹太人的风俗。在亚那死后,他的五个儿子都被奉为大祭司(同上第二十章.9.1)。但是他的年老之时充满了残暴的行为,就是在公元66-73年战争期间,借助造反者们在圣殿犯下的罪过(见约瑟夫《犹太战记》第四章3.78 [151-157])。
该亚法。该亚法是在大约公元18或19年被任命做大祭司,大约是在公元36年被免职。在圣经福音书中描述他乃是一个负责政策以及利用私权的人物(约18:14. 见上段关于“亚那”注释)。
约翰。这里的约翰可能是指乔纳森(就是约翰)本扎凯,是一位犹太领袖,有人称他因为自己所处的高位,曾经影响犹太人40年之久,一直到公元70年圣殿被毁。在犹太人与罗马的战争结束之后,他成了亚麦尼亚公会的创始人和首领(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8页)。然而,这种身份鉴定不是十分可靠。另外一种可能,记载与一个古代的手稿,提到了“乔纳森”,说他是大祭司亚那的儿子,在该亚法之后不久他就作了大祭司,而且在腓力斯的时候也作大祭司(约公元52-60年)。
亚历山大。没有任何记载能确定此人的身份。
大祭司的亲族。《他勒目》(《逾越节的羔羊》57a,宋西诺版第285页)提到了几个显著的家族,后来的大祭司一般都是从这些家族里出来的。当时的大祭司是该亚法,他有许多亲戚都身居高位(见前面关于“亚那”注释),可能他的这些显赫亲属在这次审判使徒彼得和约翰的会议中也出席了。见太2:4注释。
都在那里。显然,犹太公会的官长们召开了这次会议,正如太26:3,4那次要杀害耶稣的会议一样,要议论他们下一步应该采取什么方案,解决当前所面临的新危机。当然,这次会议一定要包括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但在那个时候,撒都该人控制着犹太公会。
徒4:7 叫使徒站在当中,就问他们说:“你们用什么能力,奉谁的名做这事呢?”
【本会注释】
站在当中。犹太公会的众多官员坐成一个半圆形(见米示孥《犹太公会》4.3,宋西诺版《他勒目》第230页)。显然,使徒彼得和约翰站在公会审判厅的中间。
你们用什么能力。希腊文en poia dunamei,“使用那种能力?”希腊文这里的dunamis,“能力”,它经常应用与耶稣基督所行的神迹,而且频繁地翻译为“异能”(见太11:20;可6:14;路19:37)。犹太的领袖承认,确实是由一种超自然的神奇大能医治了那生来瘸腿之人,以为这种大能太明显,以致他们无法否认(见徒4:16注释)。然而,犹太官长的这个问题暗示,他们认为这医治瘸子的能力乃是来自下面,不是从天而来,这问题所暗示的意思,同当年他们控告、敌对耶稣十分相似(见路11:15;参约8:48)。
奉谁的名作这事。或作“靠着那种名作这事?”见徒3:16注释。显然,犹太的领袖已经知道使徒彼得和约翰,乃是奉耶稣的名医治了那瘸腿之人。对这些犹太官长来说,耶稣就是不久前以一个囚犯的名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普通人。因此,他们向使徒发出了这样轻蔑的问题。
徒4:8 那时彼得被圣灵充满,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彼得。在几周之前,使徒彼得曾经在大祭司的院子里因为一些仆人和战士的指控而恐惧战兢,并且发咒起誓否认了他的主。然而,从那之后,上帝的灵临到他身上,彻底改变了他“变为一个新人”(见撒上10:6注释;参太10:19,20)。如今,他站在犹太人最高的法官席前,他确实使用了表示尊敬的言辞,但同时表现出了毫不畏惧的刚强壮胆。自从彼得那次痛哭之后,他悔改了自己否认救主的罪(路22:54-62)。有一个真实悔改的证据是挽回自己犯罪的结果,因为彼得曾经在犹太人面前羞辱、否认了他亲爱的主。此刻,在同一座城里,同样的人出席,因为这些人曾经参与无中生有定耶稣的罪,使徒彼得欢欢喜喜地为他曾经否认的主所施行的使命作见证。在使徒彼得所写的书中阐明了他后来警告的公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3:15)。
徒4:9 “治民的官府和长老啊,倘若今日因为在残疾人身上所行的善事查问我们他是怎么得了痊愈,
【本会注释】
治民的官府。拿这里非常尊敬的称呼与使徒保罗更为熟悉的说法比较“弟兄们”(徒23:1,6)。无疑,使徒保罗认识犹太法庭中的一些成员,因此就不像使徒彼得一样存更多的敬畏之心(见徒9:1注释)。基督教倡导信徒要尊敬在上掌权者(太22:21;罗13:7;彼前2:13-17)。
查问。希腊文anakrinō。这个词通常含有司法审讯的专业意义,正如路23:14。在新约圣经中,只有使徒保罗和路加使用过这个词(徒12:19;24:8;林前2:14,15;4:3,4)。
善事。这句话也可以读作,“对一个无助之人实行好行为”。这两个名词都没有冠词。使徒彼得无可非议地强调这“善事”乃是上帝藉着他和约翰执行的。彼得明确指出官长们做事的无理性,他和约翰所做的本是一件善事,竟然遭受到如此的待遇。彼得的话也许暗示了,他已经预见一些其他控告要起来敌对他们之可能性,这乃是由他的演讲而引起(徒3:12-26),而且在司提反的案例中,他们控告他说了亵渎的话“糟践了圣所[圣殿],和律法”(徒6:13)。
他。或作“这个 [人]”。这里暗示了,那位被医治好的瘸子也出席了犹太公会的听讼(见第14节)。
得了痊愈。希腊文sōzō,“得了拯救”,不但是在身体上,也同样在精神上得了痊愈。这个词有相当强烈的潜在的意义,表明了属灵的痊愈以及肉体上的恢复(见可10:52;路7:50)。
徒4:10 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
【本会注释】
你们众人。使徒彼得要让所有的人得知,他要说的见证乃是要传给犹太领袖以及众民听的(见徒2:14)。
是因…的名。或作“因着那名”。见徒3:16注释。
你们所钉十字架的那位。彼得说出这句话,需要有惊人的胆量和勇气。彼得没有犹豫要坚持到底说明这个事实,尽管巡抚彼拉多当时给出了正式的宣判书,要判决耶稣死刑,然而,事实上正是这些人把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他们害死了自己的王。彼得也没有避讳不说,耶稣就是他们所历代盼望的弥赛亚。使徒彼得还说明,这位被钉死的耶稣基督已经从死里复活,并且同耶稣在世上的时候一样,不断在地上施行医治之能。
徒4:11 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本会注释】
石头。这句话乃是对圣经旧约中诗118:22,毫无保留的引用。犹太公会中的一些成员,就是使徒彼得面对的这些官员中,曾经有人听到过耶稣向那些好怀疑的犹太人引用并且应用这些话(太21:42-44)。因着他们的瞎眼,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公然反抗耶稣的挑战和警告。尽管在呼吁中表明他们自己乃是以色列教会的建筑者(见徒7:38注释),他们拒绝了这石头,就是上帝亲自选来当作头块房角石的石头(见弗2:20)。使徒彼得在他的书信当中也显著地提到了相同的思想,教会乃是建立在以耶稣基督为基础的活石上,这石头被称为“房角石”(彼前2:6-8)。
徒4:12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
【本会注释】
除他以外,别无拯救。使徒彼得这里清楚地表示出,对这位瘸子身体上的医治乃是耶稣拯救人类灵魂之救恩外在的彰显,这个瘸子在身体痊愈的同时也一样领受了救恩。那些见证人要从使徒彼得对瘸子的命令──“起来,行走”中得出结论:这同样的大能自然可以带来更伟大属灵救恩的祝福(见太9:5)。这里使徒彼得讲到的救恩,正是这些犹太领袖们表示要寻求的。彼得宣称基督就是这唯一的救主,这完全符合耶稣自己在世之时所做的宣称,证明只有藉着他,才是获得救恩的唯一途径(见约3:16;14:6)。
没有赐下别的名。见徒3:16注释。彼得没有忘记强调这个名字的意义,以及名字持有者全备的特征以及大能。对于那些明白了就相信并且接受之人,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就是使人真正得蒙拯救、获得救赎的泉源。
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基督的乃是道路,他是我们得救唯一的途径,如果我们要获得救赎,就必须靠着他得蒙拯救(见约14:6;17:3)。救赎的计划乃是藉着耶稣成就的(1)荣耀天父上帝为道德的主,(2)高举上帝的律法为行政标准,(3)藉着神圣的启示,显明其来源的标志,(4)通过耶稣代替人赎罪,为罪人提供他们的所需,事实上,这些人本来已经被定死罪。耶稣基督就是介于有罪的人类与上帝之间的中保(提前2:5)。
二使徒获释
徒4:13 他们见彼得、约翰的胆量,又看出他们原是没有学问的小民,就希奇,认明他们是跟过耶稣的;
【本会注释】
胆量。希腊文parrēsia,其中前三个字母pan ,“所有”,后面的rhēsis,是指“演讲”;因此这个词就是指“自由的演讲”,引申为“胆量”。这个词暗示了演说之时的直率和预备就绪的状态,不像是在等待一个未受过训练之人的演讲。希腊文Parrēsia表达了耶稣讲论的特征,他的讲论乃是“明明地”(可8:32)。从今往后,这种与众不同的讲论的特征,将要成为使徒们工作的特征,正如使徒彼得这里所表现的,还有后来的使徒保罗(见徒28:31;林后7:4)。Parrēsia也是约翰信心的特征,他要我们向上帝存“坦然无惧的心”(约一4:17;约一5:14)。
彼得、约翰。根据圣经的记载,使徒约翰并没有发言,但是他显然亲自经历,并且亲眼看到这一幕一幕,也许还发了言,但是作者并没有记载,约翰也无疑显出同样的勇气。
没有学问。希腊文agrammatos,“无学问的”,“没有受过教育的”,就是说没有受过犹太文学观点,以及传统的教育。从另一方面来说,那些犹太的文士被人称为grammateis,就是“文人”。犹太的领袖们,由于使徒彼得和约翰都没有受过像文士一样的教育,便认为这些不学无术的小民根本不配作为教师。
小民。希腊文idiōtēs,其中的idios是指“自己”。此处的这个词是指一个普通人,一个私人,对照一位政府的官员。门徒们根本不像那些宗教的教师们,有认可的等级。他们没有一个特殊的职分或者称谓,并且文化也没有要求有这类称谓。希腊文idiōtēs一词有一个古怪的后期历史。拉丁文复制了希腊文的idiōtēs,仅仅在拼写上做了小小的变动,写为idiota。这个意思后来流传到了当代的欧洲众多语言中,用它来表达无知、和无能的意思。因此我们如今使用英文中的“idiot.” 表示“白痴”。然而,经作者路加之笔的描述,这个词丝毫没有表达使徒彼得和约翰是缺乏智慧之人,反而说明他们的智商决非常人。那就是为什么犹太公会的成员感觉愤怒,因为使徒们试图作宗教教师的工作。
认明。相当于“认出了”,或者“开始认出”。使徒彼得已经向犹太公会表明,他行神迹的能力乃是出于拿撒勒人耶稣。如今,由于这些犹太官长们,尽管使徒们缺乏正式的教育,试图解释使徒们讲论之胆量的来源,他们认出,原来,彼得讲论的方式恰好同那位拿撒勒人耶稣的方法一致。不仅仅是他医治病人的大能,就连他所传讲的信息以及表演的方式都如出一辙,这些全都是从那位基督来的。对于犹太公会来说,使徒彼得和约翰简直就是拿撒勒人耶稣又一次活现在他们眼前,这一次居然是他的门徒。这也一样会伴随每一位真正跟随基督的信徒。对于那些今天为他们的主说话的基督徒来说,最有效的证据和能力就是来自他与耶稣基督在祈祷中、在默想中、以及在他生活各项活动中的交往。此种与神圣之主的关系,带来一种无法估量的利益,一种转移的大能,以及一种在基督的服务中巨大的责任。
徒4:14 又看见那治好了的人和他们一同站着,就无话可驳。
【本会注释】
就无话可驳。直译是“他们没有可以否认的话”这显而易见的证据不容任何人置疑。犹太人的领袖也不能施以欺骗,他们曾经在救主复活的事上如此做,如今,那位正被讨论的瘸子,已经被医好活活地站在他们眼前(见第16节)。根据以下的事件来判断,可能在辩论的人群中,有些人确实认为是上帝藉着使徒施行了如此的神迹。这个事不久,教法师迦玛列提出了建议,以及使徒们行事的可能性(见徒5:34-39)。很有可能这其中的一些官员,尽管保持沉默,他们至少也害怕自己可能“恐怕倒是攻击上帝了”(徒5:39,参徒5:40)。
徒4:15 于是吩咐他们从公会出去,就彼此商议说:
【本会注释】
公会。这里是指犹太公会。当公会中的首领在商量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时候,这两位使徒,大概还有那位瘸腿之人,都被带到公会的议院,等候他们的听讼。
徒4:16 “我们当怎样办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诚然行了一件明显的神迹,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我们也不能说没有。
【本会注释】
我们当怎样办这两个人呢。这个问题永远都不需要进行讨论。犹太的公会乃是一个国家最高的正义执法法庭,他们应该根据所有的证据,给予明确的裁决,支持或者敌对被告。这位瘸子已经被治愈了,这个事实没有人可以改变,他们也亲眼看见了。如今,医治这位瘸子的两个普通的人,他们就是神圣大能的工具,正站在他们面前,要等待犹太公会作出裁决。犹太公会的一些成员放弃了他们司法的职责,开始讨论以什么方法执行,并且是以私利、权益为基础。整个这种行动,显然是大祭司该亚法一贯的特征(见约11:49,50)。
神迹。希腊文sēmeion,“一个奇迹”,引申一下便成为“一个神迹”(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见赛7:14注释)。犹太的权威承认使徒们在他们中间所行的乃是一个非凡的神迹。
凡住耶路撒冷的人都知道。因为这个瘸子乞丐原来每天都在圣殿的门口乞讨,有许多人认识他,也只有两种基础原则可以断定使徒们是否应该受到刑罚:(1)如果这个神迹是一个冒牌的欺诈,但是这一点全公会的人都不敢如此说,也没有人相信是假的;再者(2)如果这个神迹是凭着某种魔力,或者其他什么不合法的途径施行的(申13:1-5)。犹太公会提出的这个问题“你们凭什么能力做这事呢?”可能引向了后者。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徒3:13),使徒彼得将发生的事情归给“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并且还坚持说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使这个瘸子痊愈。这样看来,任何人不应该控告他们,因为这事与他们无关。
我们也不能说没有。这种特殊的陈述形式,不单单显明他们掩饰了自己期望拒绝的愿望,同时还说明,像这样的神迹除了耶稣基督之外,没有任何能力可以办到。他们拥有确凿的证据,然而,他们却拒绝根据逻辑去推理作出结论,也拒绝接受显明其大能的耶稣基督。这种明知、故意的拒绝,要比那些根本不知道真理的拒绝恶劣的多。
徒4:17 惟恐这事越发传扬在民间,我们必须恐吓他们,叫他们不再奉这名对人讲论。”
【本会注释】
传扬在民间。犹太人的领袖们惧怕这个神迹会传遍整个耶路撒冷城,并且传到周围的乡村,随后人民可能会接受耶稣基督为弥赛亚,并且相信耶稣为上帝的儿子。这个结果十分符合逻辑,无疑,在使徒施行这个神迹之后,有好些人信了耶稣。
奉这名。这个词或作“依赖这个名字”,或者是“以这个名字为基础”(见徒3:16注释)。他们恐吓门徒们,不准再传扬耶稣,也不准再依赖耶稣的名字行什么奇事。
徒4:18 于是叫了他们来,禁止他们总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
【本会注释】
叫了他们来。这里表明,使徒彼得和约翰又一次被叫到公会的议院,要让他们得知犹太领袖商议的结果。
不可奉耶稣的名讲论、教训人。或作“绝对不能再这样讲”。耶稣这个名字从今以后决不能再出于他们的口。
奉这名。见第17节注释。
徒4:19 彼得、约翰说:“听从你们,不听从上帝,这在上帝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
【本会注释】
彼得、约翰。如今,这两位使徒都表达了他们内心的决定,他们会继续传扬耶稣基督的生活、死亡、以及他的复活。很可能这两位使徒被犹太公会分开审问,要试图劝阻他们打消继续传扬的念头,但是每一位使徒都不约而同地保证,不管公会是否憎恨这事,他们自己都定了主意要继续做这工作。有关类似的坚定口气,比较马加比后书7:30中大有信心的犹太人之经历。
合理不合理。这里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则。这些话显明,当人间的权威与神圣之主的原则相违背之时,拒绝不听人间的权威乃是合乎情理的。使徒们说:“你们自己酌量吧”,显示出自己所说的乃是一条不言自明的真理。然而,在实践中,常常会在引起困难,是否这位宣称此种神圣权威之人真的拥有真理。正像这里的例证,这个问题乃是在见证事实,如果人们相信他们自己所宣扬的乃是上帝交付给他们的使命,就决不敢践踏真理,即使遭到人们的厌恶,受到威胁恐惧也是不敢。
在与国家的权威争论之时,宗教人物必须要接受提供证据的责任,说明他的深信不疑乃是来自上天神圣的权威。如果他希望自己的论证被人接受,他就必须说服听众,并且说明自己深信不疑乃是合理可靠的。使徒彼得和约翰明白自己有圣灵的权威,并且已经藉着圣灵行了许多神迹奇事,并且是多人悔改归主;他们永远深信自己所坚守的真理,这真理已经在他们的传扬以及传扬的结果中显明出来了。在此种情形下,他们不会赞成、顺从人而不顺从上帝(见徒5:29)。使徒们乃是从耶稣基督那里受了传讲福音的命令,而且耶稣应许赐给他们传讲的大能。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再没有其他的论述更有效果,更正当了。见《述》第六章。
无论何时,一个人若遇到这样一种选择,就是一方面临要顺从上帝,一方面面临人的命令时,他可以提出自己仅仅顺从他所信之主的旨意。如果他试图要侍奉两个主,他绝对不会满足任何一方,并且会因为权宜的缘故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然而,如果他坚固地意识到要保持对上帝完全的忠效,任何人都不会称他为说谎的,并且他还要拯救自己的灵魂。
你们自己酌量吧。面对这些人明显无知的证据,使徒们大胆地反抗这些犹太人的领袖,使他们认明实情。犹太公会释放了使徒彼得和约翰,并没有刑罚他们,事实上,他们默许了使徒们乃是无罪的。
徒4:20 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
【本会注释】
我们…,不能不说。希腊文强调这里的代词“我们”。他们作为耶稣基督的使徒,在耶稣将要升天之时,曾经领受了特殊的使命,要见证他们的主基督(太28:19,20;徒1:8)。
所看见、所听见的。使徒们的见证乃是以他们各自与耶稣基督的私自经历为背景的。许多年之后,在他们两个人的书信中,不论是使徒彼得还是约翰,都强调他们所讲论的真理,是自己亲眼看见过的(彼后1:16-18;约一1:1-3)。因为,今天基督徒们与主的私人经历,就是有基督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可以为基督教实际、可靠的真理作一个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徒4:21 官长为百姓的缘故,想不出法子刑罚他们,又恐吓一番,把他们释放了。这是因众人为所行的奇事都归荣耀与上帝。
【本会注释】
又恐吓了一番。犹太公会也不敢冒险,因为人人都知道那个天生的瘸子得了医治,没有任何理由和控告可以使使徒们受罚。由于这位瘸子众所周知,所以也没有人可以宣称这神迹是虚假的。再者,使徒们的所为乃是一件不言自明的善事,所以不能刑罚他们。而且犹太公会也不可以因为使徒们奉耶稣的名行这神迹而制裁他们。
刑罚他们。显然,尽管有一些犹太人的领袖,他们偏向于使徒这一方(见第14节注释),通常来说,但犹太公会总有一种失望的感觉,他们找不到借口来处理刑罚使徒而且不惹动百姓的怒气。这里他们似乎又一次在自己的论证和决定中把利益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见约11:49,50)。
都归荣耀与上帝。或作“在荣耀上帝”,描述了当时民众对这个神迹的反映。使徒彼得在圣殿里的讲论,已经清楚地说明他医治这位瘸腿之人的能力来源(徒3:12-16)。
徒4:22 原来藉着神迹医好的那人有四十多岁了。
【本会注释】
有四十多岁了。比较徒3:2,可以说明这个人从生下来就一直是瘸腿的,到如今已经有四十多年之久了。如此长时间的残废使这次所行的神迹更为非凡。这里作者路加一再表明忍受这种残疾的煎熬,以及这样疾病神奇的治愈(见路8:42,43;13:11;徒9:33;14:8)。有关这个神迹,作者所记载的许多方面可以提示我们,他是一名医生(西4:14),尽管其他作者也有此类记载,讲述了同样的医病奇迹,但都是非医学性的(可5:25;9:21;约5:5;9:1)。也许新约的作者记述这些信息,主要是因为它能更突出地显明这次神迹的大能大力。
藉着神迹医好的。直译为“已经借着神迹[ sēmeion]医好了”。希腊文的sēmeion,在这里翻译为“神迹”,参第16节。金雅各英文版圣经中竭力说明这神迹正是一件奇事,其中使用了“显示”一词。
门徒求主赐胆量
徒4:23 二人既被释放,就到会友那里去,把祭司长和长老所说的话都告诉他们。
【本会注释】
到会友那里去。希腊文hoi idioi,“他们自己”。犹太人的作者用希腊文的书籍中,用这个词来表达战友以及同乡;使徒保罗用来表达自己的亲戚(见提前5:8;参徒24:23),蒲纸古卷也证明这种用法;使徒约翰用这个词来表达耶稣的门徒们(约13:1)。在本节经文中,“他们自己”无疑是指使徒们的会友。显然,他们没有固定不变的聚会场所;在逾越节圣灵沛降的时候,他们可能是在一间楼房的上层聚集(见徒1:13;2:1)。由于教会在不断扩大,他们每天在圣殿里聚集,并且也在许多信徒的家里聚会(见徒2:46;12:12)。因此,对于使徒彼得和约翰来说,找到自己的会友并不困难。
都告诉他们。使徒汇报这样的报告乃是为荣耀上帝,不是为了说明是他们经历了这样的事情(见徒15:3,4)。
祭司长和长老。见第1节注释。
徒4:24 他们听见了,就同心合意的高声向上帝说:“主啊!你是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
【本会注释】
高声向上帝说。听到使徒们的陈述之后,聚集的基督徒们就抬高自己的声音,赞美并崇拜上帝,因为上帝直接干涉恶人的行为。以下他们所做的赞美乃是一首称颂的圣歌,与平日的言辞不同。这可能就是一首颂赞诗歌,大概是使徒彼得在说这话,其他的信徒在说“阿门”,或者是信徒在一句一句地重复使徒彼得的话。这也清楚显示了,那时的基督徒团体已经编排并且背诵了这样的颂诗,作为他们礼拜仪式的一个部分。这段话于基督徒历史中共同崇拜的第一次记载有所区别。
主啊。希腊文despotēs,“主”的意思,与仆人对照。在新约圣经中,这个词很少用来表达上帝,这样的用法,在新约中仅出现过六次。其中有两次出现在使徒彼得和约翰的书中(彼后2:1;启示6:10),无疑,当门徒们听到彼得和约翰的事情就开始颂赞、敬拜上帝。
是上帝。(中文和合本无此短语)原文证据表明(见本册注释第10页)对这些词的删节。然而,这段话在表达同一个意思。上帝是创造主,这也是一切受造之物理应赞美称颂的基础(见赛44:23-27;来1:1-5)。
天、地、海。这就像许多诗篇中的记载,他们赞美的归属乃是为了荣耀上帝,显明上帝是创造主。
徒4:25 你曾藉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外邦为什么争闹?万民为什么谋算虚妄的事?
【本会注释】
藉着…口。关于本句话最初的原稿,提出了一个较为疑难的希腊原文,似乎它已经被混淆了。后来的手稿包括多处变体改编,显然是由一些抄写员试图修改了原文。未被毁坏的最早原文大概可以最好地翻译为,“藉着我们祖宗大卫、你的仆人的口,藉着圣灵,说……”,或可能是“藉着圣灵托你仆人、我们祖宗大卫的口说……”。
外邦。第25,26 节是引用与诗篇2:1,2,无疑,这些民族都曾经起来攻击过以色列的王。在大卫作王,统治以色列的时期,他战败了叙利亚人、摩押人、亚门人,以及其他从事反叛的人(撒下第8章)。这里,提出了诗篇中所记载的话,外邦人与犹太人的关系,正像犹太人的领袖敌对迫害上帝的教会一样。一个古老的有关诗2:1的犹太译文中,大概至少是来自公元二世纪,把“外邦”一词翻译为歌革和玛各,以为这些人乃是要在弥赛亚降临的时候极力作出反对之人(他勒目《异教》3b,宋西诺版第8,9页)。如果这样的译文正是流行于使徒时代的话,由于它的可能性非常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诗2:1,使徒们引用诗篇的话乃是指那些已经敌对了基督的犹太人,正如他们所说的歌革和玛各一样。
徒4:26 世上的君王一齐起来,臣宰也聚集,要敌挡主,并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
【本会注释】
世上的君王。这里是指罗马的官员(见第27节注释)。
基督。这个词的希腊文Christos,更应该翻译为“受膏[者]”。在七十士译本中用这个词来翻译希伯来语mashiach,“受膏的[一位]”,在旧约圣经中即国王(诗18:50;赛45:1),祭司(利4:3),以及那位要来的卓越的救主。因此,这个词被英国语言化之后就成了弥赛亚。那些跟从耶稣的人认识到他就是救主,因而称他为Christos,就是“基督”。由于本节经文是引用于七十士译本,Christos一词在这里最好翻译为旧约圣经中的意思,就是“受膏者”。
在诗2:2中的mashiach,就是弥赛亚,他无疑是指以色列的王。但事实上,这就使使徒们把弥赛亚一词用来表达耶稣。他们有意识地这样应用,徒4:27可以表明,这里他们称耶稣就是那位“你所膏的圣仆”。
徒4:27 希律和本丢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这城里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圣仆(仆:或作子)耶稣,
【本会注释】
果然。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应该添加“在这城里”。这样的陈述非常自然正常,因为使徒这里是在应用诗人大卫在耶稣被人钉十字架之前许多年所说的话。
仆(或作:子)。希腊文pais,这个词可以表达“儿女”,同时也可以表达“仆人”(参徒3:13)。这个词同第25节中,先祖大卫所使用的相同,由于在那里的意思无疑是指“仆人”,所以这里最好也使用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追忆赛52:13中上帝的仆人。
希律。耶稣当时经审讯的两位官吏,分别是希律王和本丢彼拉多,在第26节中记载他们二人,作为“国王”和“统治者”的显著例子(自诗2:2)。有关亚基帕·希律更多的讨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4,65页。有一点值得我们去注意,《使徒行传》一书的作者路加,在福音书著作中,只有他记载了有关耶稣受难时,希律王扮演的角色(见路23:7-15)。
本丢彼拉多。他是罗马的政府官员,关于对这位罗马官员的讨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68页。
外邦人。这里显然是指罗马人,正是这些人伙同犹太人将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他们都要分担因为这次恶行而应承担的后果。
以色列民。这里记述的顺序,希律、本丢·彼拉多、外邦人、以色列人,完善了一种先前顺序的对应,外邦人、人民、国王、以及统治者(第25,26节)。这是一种反向的对应顺序,一种希伯来人诗歌形式的特征(见本注释第三册第23-27页)。
徒4:28 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预定必有的事。
【本会注释】
成就你手。使徒们引用了诗篇第二篇的话,并且把这话应用于耶稣基督钉十字架的事上。如今,他们认识到,他们自己的罪乃是在敌对上帝的儿子耶稣,犹太人和罗马人对主所行的事,恰恰是帮忙实现了上帝的意思,就是让基督成就这救恩的计划。一个神圣的旨意显明它本身在控制着全世界,以及每个灵魂的救恩。这并不会控制人类自由的意愿。历史,尤其是那些神圣的宗教历史,证明每个人的意愿都是自由的,并且地球上的每个人立足或者败亡,由自己在不断展开之救赎计划中扮演的角色而定。见但4:17注释。
将自己降伏与上帝的人,会努力去完成上帝神圣的旨意。那些没有将自己降伏与上帝之人会发现自己是在敌对上帝,然而,尽管人类不顺从上帝,但主还是要实现他自己神圣的、最终的旨意。反叛的、邪恶的、以及悖逆之人也是由上帝的手掌管着。“人的愤怒要成全你的荣美”(诗76:10)。
徒4:29 他们恐吓我们,现在求主鉴察,一面叫你仆人大放胆量讲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来医治疾病,并且使神迹奇事因着你圣仆(仆:或作子)耶稣的名行出来。”
【本会注释】
求主鉴察。根据上下文,我们可以看明,教会中门徒们的祈祷乃是在向父上帝祈求。在犹太领袖的恐吓之下,使徒们并没有失去勇气,灰心气馁,反而愈加亲近上帝,因为只有主能在他们面临的任何危险中帮助他们。犹太领袖们的恐吓最终还是在敌对上帝(见徒9:4,5注释)。
仆人。希腊文是douloi,“奴仆”。
胆量。希腊文parrēsia(见第13节注释)。使徒们显明了自己在犹太公会面前“演讲的胆量”(第13节),现在这众门徒的祈祷,也是为了从上天那里得到更多更大的勇气,尽管他们显出了自己本性上软弱的意识(见路21:15)。他们意识到,如今所需要的勇气要比先前更多,为使徒二人以及整个教会祈求勇气。
讲你的道。基督徒活出他们所跟随之主的神圣样式是不够的,仅仅这一点并不能完全做为基督大能的见证。在耶稣基督里面有关救恩的教义也必须向众人传讲(见罗10:13-17)。
伸出你的手来。相当于“却要伸出手来”。这里是指上帝施行大能的神迹,此次发生的神迹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尼哥底母,他是一名犹太公会的议员,他曾经对耶稣说,“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同在,无人能行”(约3:2)。
神迹奇事。有关对于这些词汇的讨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见徒4:16;林后12:12注释。
因着…的名。见徒3:16注释。
仆(或作:子)。见徒3:13;4:27注释。
徒4:30 -
徒4:31 祷告完了,聚会的地方震动,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放胆讲论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祷告完了。这乃是教会中不变的、时常要奉行的一种仪式(见徒1:14,24;2:42;6:4)。
聚会的地方震动。由于上帝大能的圣灵再次临格,显明了更宏伟庄严的显现,我们可以认为这种震动并不是地震,而是一种超自然的体验。它是五旬节圣灵沛降之惊讶的重申,但是显然没有如火焰的舌头再次出现。因此,基督徒立刻明白,万民的上帝,就是他们所呼吁的主宰(见第24节)正在他们中间。考虑到他们直接的需要,上帝立刻给予了他们回答,正如同一个上帝听见他们祈祷的表号。
他们就都被圣灵充满。见徒2:4注释。正如在五旬节那天一样,门徒们再次被圣灵充满,领受了圣灵的大能。这次圣灵沛降使他们确信,他们可以放胆传扬他们使命中要传扬的真理。门徒们在五旬节领受了圣灵这件事实不是指日后特殊需要之时就不在有圣灵降下。事实上,五旬节圣灵的赐予,正是预备他们领受后来更多的赐予。今日的基督徒也是一样;生命藉着圣灵开始,以洗礼作为表示,而且它要依赖不断地与主交流,不断地更新的属灵的恩赐。
放胆讲论上帝的道。上帝圣灵的大能赋予了门徒们胆量,他们曾祈求获得这些恩赐,从此之后,门徒们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遇有机会就放胆传扬福音,不会因任何恐吓而停止做工。
凡物公用
徒4:32 那许多信的人都是一心一意的,没有一人说他的东西有一样是自己的,都是大家公用。
【本会注释】
都是一心一意。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也有附加的一句话“并且在他们中间无论如何没有分歧”。由于这里使用了相似词来表达,“心”和“意愿”通常有重叠的意思,这里表达了大家不像平时一样,他们在品行上乃是全体一致。心灵的统一在希伯来文中表达完全的一致(见耶32:39;参代上12:38)。不仅仅是使徒彼得和约翰以及其他使徒们,而是整个信徒团体都是一心一意。
没有一个人说。教会中的每个人都感觉,自己的财物暂时由自己保管乃是从上帝来的信任,遇有请求就应当捐献。这种行为乃是惟独用相互之间深深之仁爱才能造就的结果,耶稣基督预先告诉门徒,使这种行为作为基督门徒的一个标志(约13:35)。理想主义者,他们竭力要描绘一个完美社会体系的图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共和国》一书中,以及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摩尔在他的《乌托邦》一书中所提议的,他们想象中的完美共和体制的情形,财物的共享与早期基督教会的情形相似。要想成功,这样的共和政体要求每一个共享者,参与者内心的完美。无疑,信徒们对于耶稣基督要速速降临的期盼,以及他们相互之间思想以及感觉上的团结一致,使他们甘心情愿去变卖并奉献自己的物质财产。然而,正如亚拿尼亚事件中所记载的(见徒5:4),他们任何人都不必勉强这样做。
都是大家公用。这里的叙述与徒2:44表达同样的意思,事实上,第32-35节重新叙述了徒2:43-45的经文。这里重申第二章的经文,可能作者的目的在于,为巴拿巴的慷慨捐输(第36,37节)以及亚拿尼亚的自私行为做一个铺垫(徒5:1-11)。作者路加非常乐意论述这个物质团体,把它作为存在于早期教会中平等、友爱的理想表达。财产的使用权乃是由基督教团体中的成员以自发的行为提供,是以爱的律法操作运转。他们的仁慈之心大方而且充满内心,并没有得到物质回报的期望。他们各自认为自己并不是自己的持有者,而是为别人谋福利的干事。
徒4:33 使徒大有能力,见证主耶稣复活;众人也都蒙大恩。
【本会注释】
大有能力。使徒们作了的见证,他们并不是凭借他们自己的力量,而是一种靠着他们自己,永远也无法产生的能力。无疑,他们的力量乃是来自上帝的圣灵。
见证。希腊文apodidōmi,“传扬[有关的信息]”。有关这个动词的形式,我们可以理解为使徒们“继续传扬”他们在五旬节以及圣殿中所讲论的见证。使徒们感觉他们有一种内在的压力,在驱使催促他们去做见证。他们曾经看到过耶稣基督奇妙的工作。他们曾经看到耶稣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他们也亲眼看到他们本不相信的事情发生──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这些最伟大的神迹组成了使徒们传扬之真理的高潮。使徒们可以讲述他们目睹复活之耶稣事实,并且在讲论的同时“大有能力”。
蒙大恩。希腊文charis(见罗3:24注释)。Charis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是“喜爱”(与路2:52同意),因此,这里表明民众对基督徒的爱戴依然继续存在。然而,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这里强调了门徒们领受了属灵恩赐的大能,所以我们最好把这里的希腊文charis理解为特有的意义,就是神圣的恩惠(与路2:40同意)。
徒4:34 内中也没有一个缺乏的,因为人人将田产房屋都卖了,把所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本会注释】
缺乏的。相当于“那有需要的”。希腊文似乎把这节经文与上面一节连在了一起,使用了连词gar,英文写为“for”,“因为”的意思,在金雅各版本圣经中出现。希腊文在这里使用Gar,表明了存在与基督徒的慷慨奉献,与他们所享有之恩典间的密切关系(见第33节注释)。
田产房屋。有一些新加入的基督徒是通过了实质性的途径。他们兄弟般的真实之爱显明其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为了那些还不如自己优越的同胞之福利所显示的爱心。
卖了,…拿来。此处使用的动词结构乃是指,这个动作在不断重复发生,信徒们一个接一个地如此行,信徒们变卖了自己的田产房屋,都为了教会共同的利益。在他们这样行之时,他们的动机是爱,也是由于自己仁爱之心的驱使。尽管作者路加没有提到以下一点,但这种可能性依然存在:基督徒们对于耶稣基督所说那要来的战争,以及大灾难印象深刻(太24:5-12),因此他们认为地上的财宝不可靠这样一个事实。当然,当耶稣基督所预言的灾难和战争成为现实之时,巴勒斯坦的土地和财宝都变地毫无价值。正如先知耶利米用银子买了亚拿突那块田,向我们显明他的人民将来恢复巴勒斯坦的信心(耶32:6-15)。因此,早期教会中的信徒用他们变卖自己的财物之事上,证明他们对自己所见证之福音信息的坚信不移。
徒4:35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
【本会注释】
放在使徒脚前。信徒把他们变卖的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这乃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动,显明他们信任使徒,同意使徒全权管理他们的收益。有关类似的论述参诗8:6。罗马政治家西塞罗使用相同的叙述法,他说那些礼物都放置在“执政官的脚前”(《波弗雷可》第二十七章.68)。这些话明显反映了一个风俗习惯,当把礼物或者奉献的物品交给国王、祭司、或者教师之时,他们不能把这些物品放在那人的手里,而是要放在他的脚前。
照各人所需要的。或作“按着任何人的需要”。无疑。其中有许多基督徒并没有需要,他们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维持生活。教会中那些受惠者乃是一些没有能力赚取养命钱之人,可能是因为他们有疾病,或许是因为他们改变了宗教信仰,相信了基督教而被雇主解雇,无力谋生(见约9:22,这里记述了那些因为接受耶稣基督而被恐吓驱逐出教会),还有那些寡妇,以及一些新近移居到耶路撒冷之人,他们在这城里还没有安置妥善。大概还有一些人,由于他们在属灵的事上活跃,大力传扬福音,使徒们认为要给予他们合理的物质补偿,尽管作者路加对这事没有加以具体论述,我们也不能予以否认。这里乃是对信徒身体所需而预备的一个聪明、有计划的物质服务,何时这样执行,对教会来说就是一种荣誉(见提前5:5-16,21)。
徒4:36 有一个利未人,生在居比路,名叫约瑟,使徒称他为巴拿巴(巴拿巴翻出来就是劝慰子)。
【本会注释】
巴拿巴。这里第一次提到了巴拿巴,就是后来同使徒保罗做第一次传道旅行的那位巴拿巴。巴拿巴的名字是路加按着希腊文huios paraklēseōs的含义翻译的,可译作“劝慰子”,或者“安抚子”。学者们不认同希伯来文以及亚拉姆语中这个名字的含义。这个名字在那两种语言中写为bar nebu'ah,“预言之子”。无论如何,巴拿巴的姓氏暗示他是以自己劝化的恩赐刻画了自己(见徒11:23)。巴拿巴何时成为一名基督徒我们并不清楚。由于他是一名利未人,他可能从事部分圣殿的工作,并且很可能曾经听到过耶稣、以及使徒们在圣殿中的讲论。他是马可约翰的亲戚(西4:10)马可约翰住在耶路撒冷(徒12:12)。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在一个著作中记载(《斯卓马拉》第二章.20)了一个列表,说明巴拿巴是当年耶稣派遣的七十人中的一员(路10:1;也见徒9:27注释)。
后来还有一封书信中提到了巴拿巴的名字,关于这封书信,公元三世纪时的基督教作者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和俄利根相信是使徒所写。然而,这封书信的内容显明它的虚假。它主要包括敌对犹太教,以及对旧约圣经之叙述的讽喻性解释。这封书信的立场在于敌对第七日的安息日,并且支持遵守“第八日”的星期天。它可能出自公元二世纪中期的无名作者。
居比路。今天在地中海东部依然称这个岛为居比路(塞浦路斯)。犹太人至少也早在马加比时期定居在这里(马加比前书15:23)。第一位殉道者司提反死后,随只而来的逼迫使众多基督徒不得已从耶路撒冷逃到这个小岛(徒11:19)。在使徒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时,他和同伴巴那巴拜访了居比路,可能是由于巴拿巴的邀请。
徒4:37 他有田地,也卖了,把价银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本会注释】
田地。或作“一块田”。在早期希伯来政策中,利未人没有私人财产,但居住在城里,同样使用土地,并且有其他支派的什一为生(民18:20,21)。但是耶利米的事件(耶32:7-12)显明,没有什么可以阻碍祭司或者利未人,得到合乎赎回并承受之理的土地。同样,巴拿巴也许以为婚姻而拥有自己的土地。我们并不知道巴拿巴出售之土地的位置,因为书上没有记载。巴拿巴的姨妈马利亚,就是马可的母亲,同样有财产,尽管她没有出售自己的房子,但是她奉献自己的房子为教会的团体所用(徒12:12)。
后来巴拿巴可能同使徒保罗一样,凭借自己做工来谋生(林前9:6)。巴拿巴可能被选作为早期基督教会中的一个慷慨的榜样,因为他在某种属灵恩赐上超出常人,以及他所做的事情具有牺牲的精神。
提要
1 在彼得责备亚拿尼亚和他的妻子撒非喇欺哄圣灵,被圣灵击杀之后,12 其他的使徒们也行了许多神迹,14 信而归主的人不断增加:17 使徒再一次被捕入狱,19 然而,有一位天使领他们出来,要他们向众人讲生命之道:21 听了这话,使徒进圣殿里教训人,29 他们在公会前,33 他们又一次面临杀身的危险,由于受人敬重之律法师迦玛列的劝解,犹太公会没有制死他们,40 但是他们被犹太公会打了:但他们心里欢喜,因为他们荣耀了上帝,从而每日不住的教训人。
亚拿尼亚和撒非喇
徒5:1 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同他的妻子撒非喇卖了田产,
【本会注释】
有一个人。亚拿尼亚和他妻子撒非喇的贪婪(徒5:1-11),与巴拿巴的慷慨奉献(徒4:36,37)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只有诚实可靠的讲述者才会说到有关亚拿尼亚以及他的妻子撒非喇的故事。正如十二位使徒中间有一位叛徒犹大一样,尽管早期教会纯洁、热心侍奉主,它还是发现两位信徒喜爱吝啬,不喜爱慷慨捐输,喜爱假冒伪善、不喜爱诚实正直。作者路加以沉着、冷静的方式讲述了这个故事,使读者因为这件清晰的事实受到教育,内心受到触动。
名叫亚拿尼亚。这个名字的意思是“耶和华是高尚的”。这乃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名字,当大数城的扫罗初次悔改时,就是一位称呼亚拿尼亚的人接待了他(徒23:2;24:1)。这个名字相当于旧约圣经中的希伯来名字“哈拿尼雅”,见耶28:1;但1:6,7。
撒非喇。“撒非喇”这个名字大概象征亚拉姆语中的shappira',“美丽”,然而,有些人认为这个名字乃是来源与希腊文的sappheiros,“一颗蓝宝石”。
田产。见徒2:45注释。那是田地的价银(见徒5:3)。
徒5:2 把价银私自留下几分,他的妻子也知道,其余的几分拿来放在使徒脚前。
【本会注释】
私自留下几分。希腊文的扣留写作nosphizō,这里使用的意思是“为自己留出一部分”。在圣经多2:10 中,这个动词翻译为“私拿”,“盗取”。在七十士译本中(书7:1)用这个词来描述亚干的罪恶。亚拿尼亚仅仅把他所变卖的价银留下几份并不为过,其本身也不是罪。事实上,也没有任何人强迫他去变卖田产,并且交给教会。亚拿尼亚自己心里愿意捐输,并且也没有人责令他一定要上交定量的钱财。钱财乃是属于他自己的,奉献全部或者奉献一部分,都由他自己决定。然而,亚拿尼亚仅仅拿了一部分钱财,却说那是他所有的价银。这乃是欺骗。这也是故意说谎。
前面一章中,作者路加提到了巴拿巴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将自己的田地卖了,把价银放在使徒脚前,这一定得到了教会的赞许。显然,亚拿尼亚心想自己也能得到教会同样的赞许,但是在自己的牺牲上一定要小一些。获得这种赞许的欲望十分强烈,以致他愿意获得贪婪之外部分的成功。然而他强烈贪婪的欲望却战胜了自己本应该具有的诚实。亚拿尼亚变卖田产的推动力乃是出于上帝的圣灵;但是自己又产生扣留几份的贪婪欲望,这乃是出于那恶者。他的这种行为乃是试图侍奉上帝,同时又侍奉玛门。罪在某些方面像先知的仆人基哈西一样(见王下5:20-27注释),亚拿尼亚亲眼看到了上帝的圣灵在带领着早期教会,并且出现了卓越的进步与发展,他也曾看到五旬节圣灵沛降后所有的神迹奇事,在这种背景之下,他故意欺骗圣灵,这种罪比起基哈西的罪行更为可憎,所带来的刑罚也要更为严酷。
他的妻子。撒非喇显然是她丈夫的自愿帮凶。他们这样冒犯圣灵乃是共同计划好的。
徒5:3 彼得说:“亚拿尼亚!为什么撒但充满了你的心,叫你欺哄圣灵,把田地的价银私自留下几分呢?
【本会注释】
彼得。当时教会的代言人。
为什么。如果亚拿尼亚心里愿意,他满可以抵御试探。“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离开你们逃跑了。”(雅4:7)
撒但充满了你的心。使徒彼得指明这罪的根源乃是来自那恶者。使徒彼得辨别亚拿尼亚以及他的妻子撒非喇所行之事而具有的智慧,乃是辨别诸灵的圣灵恩赐(林前2:14;12:10)。可悲的的是,亚拿尼亚使自己的心向撒但敞开,知道魔鬼让他的心里充满了贪婪、欺骗的思想。
圣灵。就是那位引领信徒进入一切真理的灵(约16:13),然而,亚拿尼亚却试图欺哄真理的圣灵(见约14:17,26;16:13注释)。但最终却归于徒劳。
徒5:4 田地还没有卖,不是你自己的吗?既卖了,价银不是你作主吗?你怎么心里起这意念呢?你不是欺哄人,是欺哄上帝了。”
【本会注释】
田地还没有卖。没有任何人强迫亚拿尼亚去变卖他的田产;只是期望他能诚诚实实地将他许愿给上帝的田产收益如数奉献。这里使徒彼得的话暗示当时的教会没有强迫任何信徒交纳钱财归为公用,然而,如果某人应许要奉献,那么他必须要诚实地将自己所应许的那一份献上。亚拿尼亚所行的每一步都是自由做主的,自己认为怎样最好就可以怎么做。他私自扣留的那一份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他如果诚实行事,可以坦然地留下更多地的田产。但是为了试图获得慷慨捐输的好名声,他放弃了诚实的牺牲,以致犯了亵渎圣灵的罪。
心里起这意念。直译是“做出这样的行为”。这表明是在亚拿尼亚这一边慎重考虑起了此种意念。这并不是瞬间屈服与试探的事情,而是亚拿尼亚心里接受了此种计划,一个绝对违反良心的计划,最终发展成了实际邪恶的行为。撒但进入了他的心生出了这种念头,但是亚拿尼亚却一直没有将其从心里根除。
欺哄上帝。这里不是说亚拿尼亚没有向他的同胞们说谎,而是说,他所犯的罪主要是欺哄了上帝。一切的罪恶最终都是在敌对上帝,尽管这罪也严重地影响别人。先祖大卫意识到了这一点,因为他说:“我向你犯罪,惟独得罪了你”(诗51:4)。亚拿尼亚即无视神圣之上帝,同时也认为他可以施诡计欺骗上帝,正如欺骗他的同胞一样简单。无论是那一个原因,他都已经犯罪得罪上帝了,使徒彼得正是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里使用“上帝”一词,启发我们明白圣经中有关圣灵的一些真理。在徒5:3中,清楚说明亚拿尼亚的罪乃是“欺哄圣灵”,但是在这里使徒彼得又说是“欺哄上帝”了。这一点可以说明圣灵以及上帝之间所存在的联合一致,同时也警告基督徒亵渎圣灵、假冒伪善的可憎性(见太12:31注释)。
徒5:5 亚拿尼亚听见这话,就仆倒,断了气;听见的人都甚惧怕。
【本会注释】
断了气。希腊文ekpsucho',“终止呼吸”,在医学文献中可以找到这个措辞。死亡并非是一种巧合。在使徒彼得对他们罪行的谴责以及罪人的死亡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任何对于亚拿尼亚死亡原因的疑点都可以用他妻子撒非喇的死来解明(第7-10节),在揭发亚拿尼亚的欺骗之后,彼得就预言了撒非喇的死。比较旧约圣经中上帝对拿达、亚比户的审判(利10:2),以及亚干(书7:20-26);见代下22:82注释。比较太27:50注释。
这乃是一个恐怖的审判,但关于这件事,我们并不需要感到惊讶。亚拿尼亚和撒非喇都是新成立之教会中的成员。他们都来亲近上帝。无疑,他们夫妻二人也都品尝到了救恩所带给他们的属天恩赐。或许他们也曾经领受了一些圣灵的恩赐。但是,如今他们随从另外一个灵犯了亵渎、欺哄上帝圣灵的罪。如果在教会建立的初期不严厉、明显地处理这样的罪,这种欺骗的行为势必会在教会中继续破坏使徒们的工作。在这里,上帝提出对于教会中存在的巨大的危险和邪恶,他要伸手干涉,采取措施。这次经历留给我们后人一个教训:“如果一个人出席一个大会或者宗教崇拜,充满热情地唱到,‘我一切所有的都献在祭坛之上了’,但事实并非如此之时,他就是在干犯同亚拿尼亚和撒非喇一样的罪。”──乔·坎贝尔·摩根。
都甚惧怕。作者路加经常把神迹奇事与看见之人的惧怕联系在一起记录(见路1:12,65;5:26;7:16;8:37;徒2:43;19:17)。但是这里的惧怕显然不仅仅是徒2:43中所记载的敬畏心理。在一个大的团体中,很可能会有一些不诚实的个人,对于这些人,一定会有一种恐惧感。对于其余那些诚实的信徒来说,也一样加深他们对于上帝的敬畏,上帝要辩白他的义。这种恐惧是非常直接、迅速的。在撒非喇听到她丈夫的死讯之前,这消息在信徒中间已经散布开了。这种恐惧,对于教会中那些没有完全诚心奉献自己财产之人乃是一种威慑。
徒5:6 有些少年人起来,把他包裹,抬出去埋葬了。
【本会注释】
少年人。直译是“较年轻的人”。
把他包裹。大概当时他穿着长袍。为死人包裹尸布乃是当时的风俗习惯,随之便带到城墙之外迅速埋葬。在犹太人中,凡是触摸死尸之人,在触摸那天起要不洁净七天(见民19:11注释)。这一点,再加上为了避免涂抹昂贵香膏之程序的欲望,就要求迅速埋葬。
埋葬了。我们通过拉撒路死后的处理方法(见约11:38注释),以及耶稣死后所做的处理(见太27:60注释)可以明白,死人要被安放在洞里或者坟墓中,并且要用一块大石头封口。因此,埋葬亚拿尼亚不会花费太多时间。有关犹太人葬礼仪式的注意事项,见徒8:2注释。
徒5:7 约过了三小时,他的妻子进来,还不知道这事。
【本会注释】
约过了三个小时。直译是“中间的间隔大约有三个小时”,可能一直到了第二次祷告的时辰。三个小时的间隔时间,这足够处理和埋葬亚拿尼亚的尸体了,但是关于亚拿尼亚的死讯,当时还没有传到他妻子撒非喇的耳中。
进来。撒非喇进的屋子,正是使徒彼得以及其他会众刚才见证她丈夫死亡并经击杀的场所。
徒5:8 彼得对她说:“你告诉我,你们卖田地的价银就是这些吗?”她说:“就是这些。”
【本会注释】
彼得对她说。可以翻译为“向她说”。使徒彼得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抓获同谋者的陷阱,而是在给撒非喇一个机会,使她可以显明自己的悔改。它完全可以避免不犯与她丈夫一样的过犯,但是她却走了同她丈夫一样的道路,欺哄圣灵。如今她有机会藉着悔改认罪的心顺着良心办事。她滥用了前面的一次机会;现在又失败了。
你告诉我。使徒彼得直率、坦白的提问似乎在警告撒非喇,他们的罪行已经暴露了,但是撒非喇依然坚持说了她与自己的丈夫商议好的可怕谎言。她自如地回答说,“是的,就是这些”。使徒彼得可能向撒非喇提到了亚那尼亚带来银子的数量。
徒5:9 彼得说:“你们为什么同心试探主的灵呢?埋葬你丈夫之人的脚已到门口,他们也要把你抬出去。”
【本会注释】
同心。他们夫妻二人的这种罪恶极其可憎,因为他们这样做乃是预先谋算好的。
试探主的灵。这里是指“试验”,或者“测验”上帝的圣灵是否真的能够洞悉人们内心的隐私。这里所表达的“主的灵”,大概是使用了其旧约圣经中的意思,正如“耶和华的灵”(参王下2:16;赛61:1等)。在新约圣经中,此种结合并不多见,只有在本节和林后3:17出现过。
也要把你抬出去。使徒彼得讲话不但像是法官,而且也像一名先知。圣灵已经为他们夫妻二人判刑。在这个案例中,彼得预先宣判了审判结果,而且仅仅宣判不久就执行了死刑。对彼得来说,他所具有的洞察之恩赐已经向他显明,他已听到那些埋葬亚拿尼亚的少年人的脚步,他们很快就会返回来,并且向对待亚拿尼亚一样埋葬撒非喇。
徒5:10 妇人立刻仆倒在彼得脚前,断了气。那些少年人进来,见她已经死了,就抬出去,埋在她丈夫旁边。
【本会注释】
立刻。撒非喇的死同他的丈夫一样迅速。
断了气。见第5节注释。
见她已经死了。应验了使徒彼得的预言。
埋…她。对于这夫妇二人的双重悲剧,教会并没有执行葬礼仪式,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可能要对死者采取一些措施(参路23:55,56)。
徒5:11 全教会和听见这事的人都甚惧怕。
【本会注释】
都甚惧怕。见第5节注释。
全教会。除了徒2:47模棱两可的表达之外,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提到“全教会”一词。它表明教会乃是在有组织的状况之下发展。见太18:17注释。亚拿尼亚以及他的妻子撒非喇令人吃惊的暴死,使基督教界以及其领袖产生了新的重要意义。
听见…的人。这些乃是指那些教会以外的人,但是他们听到了在教会成员中所显出的大能。
使徒大行神迹奇事
徒5:12 主藉使徒的手在民间行了许多神迹奇事;他们(或作:信的人)都同心合意的在所罗门的廊下。
【本会注释】
主藉着使徒的手。这大概是仅仅存在于希伯来人中表达代理之含义的方法(参出35:29;利8:36等)。但是在新约圣经中,基督的手乃显明,它们是主所行之神迹的工具(见可6:2,5;路4:40等)。对基督门徒的应许乃是:“手按病人,病人就好了”(可16:18)。因此,本章所表达的神迹奇事丝毫没有夸张,尽管徒5:15中提到人们相信不藉着使徒的手也能将疾病医好。
神迹奇事。见可16:17,18;约14:12;徒2:22注释。正在奉行基督使命的同时,早期教会奇迹般的诞生了。亚拿尼亚和撒非喇的悲剧之后,教会又施行了许多医治以及祝福的神迹。
行了许多。相当于“有许多……被施行”,换句话说就是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事情。
同心合意。见徒1:14;4:24注释。作者路加在强调信徒们团结合一之时,颇为满足。由于这里提到了所罗门的廊子,本句话可能是指通常有使徒们主持的祷告时辰,大约在上午9:00和下午3:00 。
所罗门的廊下. 见约10:23以及徒3:2;11注释。对教师来说,这个地方比较容易聚集听众。然而,我们没有证据说明当时的基督徒已经把这个廊子作为他们通常崇拜的唯一场所(参徒3:11)。
徒5:13 其余的人没有一个敢贴近他们,百姓却尊重他们。
【本会注释】
其余的人。此处,对第12节以及13节中信与不信之人作了对比。解经家建议对这段应该有几种不同的解释。这里“其余的人”与本节最后提到之“百姓”的表面对比暗示出这里提到的“其余的人”可能是指上级、统治阶层的人。
没有一个敢。由于惧怕遭到像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同样的命运,所以阻止了许多不愿意全身心跟从基督之人。
贴近。希腊文kollaō,意思“牢牢地系在一起”。比较徒9:26注释。
却。这是强调,虽然有许多人惧怕,但在另一方面,使徒还是博得“百姓”的尊重。
尊重他们。译作“对他们[即使徒们]表现出十分的尊重”更好。
徒5:14 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连男带女很多。
【本会注释】
越发增添。相当于“不断的增添”。几乎每天都有悔改归主之人。
归主。按照希腊文的文法规则,这些词可以附属于“不断地增添”,或者“相信的人”,在“主里面的信徒”。
连男带女。这里特殊提到了女信徒,说明当时有大批的女信徒归入教会。关于作者路加对于妇女的突出论述,也见路8:2注释。在司提反殉道之后,随之而来的迫害中也有许多妇女受害,路加记述了这一点(徒8:3)。
徒5:15 甚至有人将病人抬到街上,放在床上或褥子上,指望彼得过来的时候,或者得他的影儿照在什么人身上。
【本会注释】
甚至。事实上,本节经文是在继续论述第12节的内容,那些插入的句子是为了附加说明。
有人将病人抬到街上。比较可1:32-34。门徒们仅仅在公众场合,以及众多家庭中医治病人是不够的;许多病人的亲戚把他们抬出去,放到大街上,这样他们就会很快引起使徒们的注意。整个这项神奇的医病工作依然在最为拥挤的公众场合进行。不单单是整个耶路撒冷城中的人,而且城周围的乡镇、山村中的居民都聚集前来(徒5:16),自然,有关使徒们卓越的表现以及教会信徒的消息散布到了各处,在拯救世人灵魂的收割上,获得了好收成。
他的影子。这里专门提到了使徒彼得,也许他在医治病人的事上占了很大的工作比例。然而,在第12节提到所有的使徒都确实行了许多神迹。被医治之人大有信心,不是在乎彼得以及他的同伴们有什么能力,而是在主,就是使徒们所代表的主。
徒5:16 还有许多人带着病人和被污鬼缠磨的,从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来,全都得了医治。
【本会注释】
从耶路撒冷…来。耶路撒冷四围城邑的居民把他们的病人带来,但是没有说一定要把他们带进耶路撒冷。这节经文可能包括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使徒们可以走访为数众多的“耶路撒冷四围的城邑”。
缠磨。这个希腊文的动词在这里翻译为“缠磨”,在新约圣经中,这种用法只有在本节以及路6:18使用过,但是这个词经常被希腊的医学作者们在他们的著作中使用。因此,仅仅这一个词就可以证明作者路加是一名医生,他在这里使用了这个词。
污鬼。见太12:43,44注释。耶稣基督赐给门徒们能力,使他们可以赶除这样的污鬼(见太10:1)。耶稣派出去的那七十位门徒已经实施过这样的大能(路10:17),无疑,耶稣亲自拣选的十二位使徒也行过相似的神迹。但是如今,藉着圣灵充满的大能大力,他们在施行“更大的事”,就是耶稣应许门徒们将来要做的工作(约14:12;可16:17)。
全都得了医治。比较太8:16;12:15;《历》第二十四章有关耶稣基督医病赶鬼之工,所有的结果与门徒们医病的结果相似。有许多全家的人,甚至有些整个的团体都从疾病中得以解脱,他们所做的工作是多么卓越非凡啊!基督教会的名声,以及教会的领袖的大名都传到了更远更广的地区。
使徒受迫害
徒5:17 大祭司和他的一切同人,就是撒都该教门的人,都起来,满心忌恨,
【本会注释】
大祭司。即亚那(见徒4:6注释)。大祭司们企图再次迫害使徒们的作法,与云集到使徒跟前求得医治的群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和他的一切同人。比较徒4:6的记载,这里也许使用了更全面广泛的表达:“并有大祭司的亲族都在那里”(见徒4:6注释)。反对的势力获得了时间聚集更大的队伍。
教门。希腊文hairesis,“原则”,随后有“观点”的意思,由于其含义的引申就成了“党派”或者“派系”。这个词的英文写作“heresy,”,是“异端”的意思,但是它在起先并不包括此种令人不快的含义,但时间不久就被一些宗教权威加进了此种含义。在徒15:5;26:5,应用了hairesis一词,以一种无损的方式来形容法利赛人在徒24:5;28:22中,它应用于拿撒勒教党(基督徒),是用一种毁谤的方式。
撒都该人。见徒4:1注释。
满心忌恨。这里的忌恨,希腊文zēlos,是英文中的“zeal,”,热情,但它还有贬义,正如这里所说的意思“嫉妒”,或者“怨恨”。这两种含义均可以应用在本文中。这里说明了一种党派强烈爆发的感觉。那些跟从拿撒勒人耶稣之人,可能心中有一种担忧。在犹太官长的心中有一种忌恨,因为上一次未受到刑罚的使徒们如今又在教训百姓。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大概都曾经历过此种愤恨。但是撒都该人尤其感到气愤,因为使徒们在传扬将来还要有生命──这正是撒都该人竭力反对的教义。法利赛人在这一点上同意使徒们的观点并不能取悦撒都该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3页)。
徒5:18 就下手拿住使徒,收在外监。
【本会注释】
下手拿住。撒都该人的一些头领被彻底激怒了,他们起来将使徒们──可能那十二位使徒全都包括在内──抓走了。这里同样可以说明,虽然作者路加通常仅仅提到使徒彼得的讲论,很少强调使徒约翰的行动,事实上,其他的使徒在公众活动中也是十分活跃的。
收在外监。本句话的希腊文en tērēsei dēmosia,它可译作“当着公众的面下在了监狱里”,也可译作“下在一个公众的监狱里”。后来,犹太人的法师们使用“dēmosia”一词作为“监狱”的意思,他们赞成后一种译文。
徒5:19 但主的使者夜间开了监门,领他们出来,
【本会注释】
但。这里强调了与第18节的鲜明对照,是一个转折词。那些撒都该教门的人将使徒们囚在了监狱里,但是上帝的使者却释放了他们。看起来,这里似乎是一种神圣的庇护在抵挡撒都该人的行为,因为他们教训人说“没有天使和鬼魂”(徒23:8)。
使者。作者路加显然是在记录这里出现了一种超自然的能力。那些不愿意接受这种观点的人,但是他们依然希望保持此种历史记录,认为这里所说的“使者”是热心、大有勇气的门徒;而且使徒们,因为被拯救出监狱的时候是在晚上,由于天黑,也由于他们被释放的兴奋心情,他们错误的描述拯救他们的是一位天使。但是我们没有可能再用充分的解释法解释作者路加的话,最好的解释就是它是一次神奇的拯救。犹太人的教法师迦玛列出于人性的帮助,之后一个小时,坦白清楚的加以了记述(第34-39节)。但是本章有关他们被释放所做的坦白描述显明了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尽管在几个小时之后,使徒们再次被下在监狱里(第26节),上帝已经示范了他的大能大力,使徒们在其后的行动上显明他们得到了上天来的安慰,上帝给予撒都该人机会,使他们明白自己是在抵挡上天神圣的能力。当然,上帝的天使乃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来1:14)。
夜间。相当于“在夜里”。
开了监门。对于上帝的使者来说,无论是多么牢固的监门,都能轻而易举地打开。上帝的使者带着使徒们在众狱卒周密的看管之下安然脱逃,或者是因为监狱里漆黑一片,也可能因为那些狱卒的眼被“蒙蔽”了(参徒12:6,7)。天使带走使徒之后,监门又自然上了锁,他们离开监狱之后,一切防御措施正如天使来之时一样,丝毫没有破门救人的迹象(参徒5:23)。
领他们出来。比较徒12:10。
徒5:20 说:“你们去站在殿里,把这生命的道都讲给百姓听。”
【本会注释】
站在。天使指示他们去站在殿里,这种思想乃是要他们去公众场合,大胆传扬基督。因为圣殿乃是当时群众云集最多的地方。他们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被捕入狱的(徒3:1,11;4:1-3)。
这生命的道。这里使用的形容词“这”有重大意义。它是指使徒们所极力倡导的生命──在耶稣基督里的生命。这生命开始于现时的世界,并且能一直涌到永生(参约17:3)。这种教义对于撒都该人来说尤其难以接受,也决不能接受,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有复活。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3页。
徒5:21 使徒听了这话,天将亮的时候就进殿里去教训人。大祭司和他的同人来了,叫齐公会的人,和以色列族的众长老,就差人到监里去,要把使徒提出来。
【本会注释】
使徒听了这话。说明使徒们立即的顺从,毫不迟延。
天将亮的时候。相当于“大约黎明的时候”。犹太人的律法遗传集《米示孥》中表明,圣殿早晨的献祭仪式是在天刚刚亮的时候开始的(《赎罪日》3.1,宋西诺版《他勒目》第131页;《连续献祭》3.2,宋西诺版《他勒目》第18页)。
教训人。这乃是公会中的撒都该人禁止使徒们做的,因为他们不相信死人复活(徒4:17,18)。这些傲慢的宗教领袖被加利利这些未受过教育,未经认可的小民所传讲的教训大大激怒了,因为他们讲说基督从死里复活,他们还见证这位耶稣就是被人钉死在十字架上,后来又从死里复活的那一位。但是这些使徒乃是在奉行神圣的使命。教会必须要实施教训人的使命,教会也要将主耶稣基督的福音传扬给罪恶病态的世界。它永远都决不能无视这项任务。
大祭司…来了。即他们来到公会的议院,要商议如何处置正关在监牢里的使徒。这个时候,公会还没有得知上帝的使者已经奇迹般地将使徒们从监牢里救了出来。
同人。有关注释见第17节注释。
公会。这就是指犹太教公会,它代表犹太最高宗教以及司法的参议院(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页)。显然,摆在这些宗教领袖面前的案例十分重要,原来的会议也从来没有像这次一样,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宗教领袖赴会。教法师迦玛列出席这场会议表明不仅仅撒都该人参加,而且有法利赛人以及其他被邀参加之人(见第34节)。
众长老。希腊文gerousia,斯巴达党派中的长者,或者老资格之人的称呼。这个词用在耶路撒冷犹太教公会中(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页)。这里的长老是指一队宗教官员,他们因为年龄以及经验而德高望重,专门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出谋划策。这里大概与徒22:5提到的“众长老”相吻合。
监。希腊文是desmōtērion,“一个扣留捆绑之人的地方”。这个词与第18节所使用的词不同,可能是指使徒在被捕后立即就被捆绑。
徒5:22 但差役到了,不见他们在监里,就回来禀报说:
【本会注释】
差役。希腊文是hupēretai,直译是大型划船上的“底舱划手”;后来用来表达“仆人”,接着有用来指代犹太公会手下的“差役”。也见路4:20;徒4:1注释。
不见他们。表面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使徒们是从监狱里逃了出来(见第19,23节注释)。
徒5:23 “我们看见监牢关得极妥当,看守的人也站在门外;及至开了门,里面一个人都不见。”
【本会注释】
我们看见监牢关得极妥当。如果天使进监狱时打开了牢门,那么他带着使徒离开的时候一定又锁上了它们。那些在牢门的狱卒似乎根本没有意识到犯人逃脱了。比较使徒彼得的获救(徒12:6-10),但这种获救与使徒保罗以及西拉在腓立比喧闹并戏剧性的脱逃经历形成对比(腓16:25-30)。
徒5:24 守殿官和祭司长听见这话,心里犯难,不知这事将来如何。
【本会注释】
守殿官。见路22:4;徒4:1注释。
祭司长。祭司长大概就是24位神职人员的首领,不能与前面提到的大祭司相混淆。
这话。即公会那位差役带回来的报告。
犯难。他们犯难并非没有原因。犹太领袖镇压的工夫全部都白费了,上帝施行神迹解救了这些人所抓获的受害者,基督教的道路又一次得以发展、普及。
徒5:25 有一个人来禀报说:“你们收在监里的人,现在站在殿里教训百姓。”
【本会注释】
有一个人来禀报。这人来禀报的时候,可能已经天亮了好一段时间了。这时,犹太公会的成员都已经聚集齐了,然而,他们依然不知道使徒们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有关使徒们所发生之事的新闻已经传了出去,现在才报告给犹太公会。
你们收在监里的人。这句话对于犹太人的领袖来说,几乎是一句嘲讽的话:是你们把这些人下在了监狱里,但是如今他们正在圣殿里忙着教训人,就是教训你们禁止他们教训的道理。
站在。这里直译为“站在圣殿里教训人”,与天使吩咐他们的命令是相符的(第20节)。使徒们的行为正像那些明白自己必须要做某种工作之人一样,就是一种曾经暂时被干涉的工作,但是他们尽可能迅速的不畏干涉回来继续从事这工。正是他们对百姓所做的讲论大大激怒了撒都该人。使徒们仅仅侍奉、保持他们新近发现的信仰,他们可以使之不受到任何干扰。但是他们曾经领受了使命,并且有一种力量在牵着他们去做这工作。他们必须传播他们的信仰。为了让更多的人分享他们信仰中的财宝,要忍受迫害,与忍受自己良心上的负罪感相比较,此种迫害要好的多。因为他们的亮光不能隐藏在“斗底下”(太5:15)。
徒5:26 于是守殿官和差役去带使徒来,并没有用强暴,因为怕百姓用石头打他们。
【本会注释】
守殿官和差役。见徒4:1;5:22注释。
并没有用强暴。使徒们树立了一个不抵抗、默许的榜样,即使大众的好感很明显趋向与他们这一方,他们也可能会很容易掀起一次混乱,但他们依然默不作声。他们近来所施行的诸多神迹奇事,以及他们自己理想的公共生活,赢得了众多新近加入教会之人的支持。在他们不反抗的态度中,他们效学了自己的主当年所树立的榜样。他们如今安然的来到犹太公会前,面对的是国家最高的领袖人物,这正是一个决好传扬福音信息的机会,不然,这些人可能永远也不会听到这救人的信息。
怕百姓。比较太21:26,46注释。因为有丰富的证据可以证明当时百姓、信徒对使徒们的爱戴。
用石头打他们。显然,如果犹太的祭司用石头打使徒的话,百姓也已经准备好要用石头打那些祭司了。
徒5:27 带到了,便叫使徒站在公会前;大祭司问他们说:
【本会注释】
大祭司问他们说。根据作者记载的显示,我们可以看出,犹太公会避免提起使徒们被释放这个话题。他们即不相信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干涉了这事,也不提出意见反对这事。他们表现的态度不是惊讶,因为他们已经拒绝相信有伟大的神迹──他们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从死里复活就是一件神迹。
徒5:28 “我们不是严严的禁止你们,不可奉这名教训人吗?你们倒把你们的道理充满了耶路撒冷,想要叫这人的血归到我们身上!”
【本会注释】
严严地禁止你们。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译文“我们曾用禁令命令你们”。这种表达是一个普通希伯来方言的回音,说明作者路加可能给出了一个按照字面意思的问题解释,最初插入亚拉姆语。控告只是征对使徒彼得和约翰(徒4:18),但是却禁止十二位使徒都不可以这样做。使徒们宣称,他们不会顺从这些犹太官长们的禁令,并且还要继续放胆传扬(徒4:19,20,31)。他们在顺从更高的权威,就是他们的主(太28:19,20;徒1:8)。
不可奉这名教训人。比较徒3:16;4:17注释。这乃是使徒重大的冒犯。因为犹太人的官长们已经告戒他们不可以在提起这个名。就是耶稣基督的名,这些人知道是他们将主钉在了十字架上,如今使徒们在传扬他已经复活,并且他的跟随者们在施行大能的神迹奇事,这一切都不容否认。这个名,以及集于这个名的活动,正是撒都该人攻击的要点。
充满了耶路撒冷。这里乃是从他们敌人的口里不由说出的见证,说明使徒们大有信心地工作,并且成功地实现了基督命令中的第一个部分(参徒1:8),就是将福音传遍耶路撒冷。
道理。相当于“教训”,在太7:28,同样的词在起先翻译为“教训”。但是在当代的概念中来说,一般提到“教训”,我们会立刻想起一种教义的实质和意义,正如提前4:16所说明的。
想要。相当于“你们想要”。这并不是真实的,使徒彼得想要他们获得救恩,并不是要钉他们的罪。
这人的血。他们避免提起耶稣的名字。可能是害怕嘲讽,因为他们蔑视这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加利利人,或者是因为他们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们清楚自己在钉死耶稣的事上所应负的责任,也许是由于恐惧,因为看到这个拿撒勒人的名字所具有的大能大力。使徒彼得先前曾经毫不犹豫地指责他们将耶稣钉死在了十字架上(徒2:36;3:13-15;4:10),这就使他们的嘲讽成为空虚,使他们的恐惧变地合情合理。他们如今处于这样的位置是应得的,这些宗教大法官们将会受到严惩;但是他们发现自己处在一个犯人的位置上,正在等待着指控。当年在他们的耳中一定在响着一种恐怖的呐喊,他们在巡抚彼拉多的审判大厅里喊叫说:“他的血归到我们和我们的子孙身上”(太27:25)。他们已经将“流这人血”的罪归在了他们自己头上。
徒5:29 彼得和众使徒回答说:“顺从上帝,不顺从人,是应当的。
【本会注释】
彼得和众使徒。这里说“彼得和众使徒”并不是暗示彼得被排除在使徒之外,也不是说彼得的位分要高于其他使徒。无疑,在前面叙述的场景中,他是最为活跃的一位使徒,他的名字和个性自然就在叙述中显得突出一些。
顺从上帝,…是应当的。相当于“必须要顺从上帝”,包括一个道德上的强制的意义(参徒1:16)。使徒彼得和约翰先前还曾当着犹太官长的面,有过一段更为清晰的陈述(徒4:19),他们强调了自己要顺从上帝为至上,其他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他们顺从他们的主,也不顾及会有何种后果。他们有耶稣留给他们的伟大使命,他们要努力做主的见证人,传扬这福音(徒1:8),后来,上帝的天使也曾清晰地命令他们去做这工作(徒5:20)。耶稣已经放下一个原则,既要顺从恺撒也要顺从上帝。“恺撒的物当归给恺撒,上帝的物当归给上帝”(太22:21)。但是作为一名基督徒,不能又侍奉上帝又侍奉玛门,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太6:24;路16:13)。因为只有一个主能接受最终的效忠,这个主就是上帝。这个基本的原则,在彼得的话中表露地十分清晰。正如犹太公会的领袖不愿意屈尊听到耶稣的名字一样,使徒彼得也没有在这项原则中提到这些官长的名字。他仅仅说到了“人”,尽管他正站在这些有权威之人面前。他认为犹太公会的成员曾经一度做为上帝的代理,但是如今,他们忽略了他们对与上帝应尽的责任。
路德在沃尔姆斯会议上这样宣称:“我的良心被上帝的话虏获了,我即不能也不愿意放弃,因为违背自己的良心即不安全也不正确。上帝帮助我。阿门”(引于施威伯特,《路德与其时代》第505页)。这些是一些崇高的话,同时表明了一个崇高的原则,显明了一个高尚的经验。愿今日的基督徒能仿效、追随。
徒5:30 你们挂在木头上杀害的耶稣,我们祖宗的上帝已经叫他复活。
【本会注释】
我们祖宗的上帝。这里,使徒们并没有把自己与以色列人分离。他们都在侍奉同样的一位主,正如犹太公会声称所侍奉的(参徒3:13)。
复活。关于这个词可能有两种解释。它可能是指上帝赐给道成肉身之耶稣作为礼物(参徒3:22),或者指上帝使耶稣从死里复活的行动(参徒10:40;13:37)。这两种解释都是颇有道理的。
你们杀害。在希腊文中“你们”是一个语势较强的词,使他们的行为与主所做的形成鲜明对比。“杀害”一词,清楚地表示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罪,应该归给犹太人,因为正是这些人执行了这个事实。
挂在。这句话直译是“你们将他挂在木头上,杀害了他”这种表达描述了当时罗马执行死刑的模式,并不是犹太人。这个措辞在七十士译本中的申21:23有记载,但是那里的记载使用的意思较广,包括这种挂起来的刑罚模式,以及将某人钉在尖桩上的意思。然而,依照犹太人的规定,他们仅仅可以将已经死了的人挂起来(申21:22,23;书10:26)。这里“挂在木头上”这种表达使徒彼得也曾再次使用过(徒10:39),其他在新约圣经中就没有再次出现。然而,在彼得描述赎罪的道理之时(彼前2:24),他使用了“木头”,就是指“十字架”:“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见徒16:24注释;参加3:13。
但是罪人,寻求他们上帝的罪人,知道这罪不应该强加于犹太人和罗马人身上,而应该是自己的罪,是自己的罪将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基督,本来是无罪的一位,却因为我们成为罪,藉着这无价的、奇异的恩典,我们这该死的罪人可以藉着他获得上帝的义(林后5:21)。
徒5:31 上帝且用右手将他高举(或作:他就是上帝高举在自己的右边),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将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赐给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高举。希腊文hupsoō,这个词在约3:14;12:32使用过;其中说明了“举起”的意思,在腓2:9 以及七十士译本中的赛52:13,都使用了“高举”的意思。使徒彼得曾经指明两种定义(参徒2:33注释),如今他开始使用第二个定义。
且用右手。或作“在上帝的右边”(见徒2:33注释)。右手是圣经中一个普遍的术语,表明权威和大能(参出15:6)。
作君王。见徒3:15注释。这个至高的君主头衔与救恩有着密切、不可分割的关系。基督期望能够支配人类,这样他就可以做人类的救主。除非让基督来支配我们,不然我们无法使他作为我们的救主,如果让基督来管理我们生活的话,他将会拯救我们。他的这两个职分是不能分割的。
救主。关于这个头衔的含义见太1:21注释。
将悔改的心…赐给。标明了使徒们、施洗约翰、以及耶稣基督教训的基础(见太3:2;4:17注释)。对于使徒时代各样教训的记载,更能显明一个获得赦免的完整启示──藉着救主为人类所做的牺牲。
赦罪的恩。相当于“赦免罪恶”(见徒2:38注释)。悔改乃是获得赦免的必要步骤。赦免乃是一个父上帝与子联合的恩赐(见可2:7-11注释)。一位公义、圣洁的上帝无法接受一个罪人,除非这个罪人藉着信心认识耶稣基督乃是担当我们罪恶的那一位(彼前2:24),并且接受他作为我们个人的救主(罗3:23-26)。藉着耶稣基督担当人类罪恶的工作,悔改之人的罪恶就可以得蒙宽恕、赦免(见约1:29),在主的眼里,他就算为义。
徒5:32 我们为这事作见证;上帝赐给顺从之人的圣灵也为这事作见证。”
【本会注释】
见证。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省略了“他的”,却添加上了“在他里面”,或者“对他”。见徒1:8注释。“这事”是指伟大的救恩之事实──死亡、埋葬、以及耶稣基督的复活──正如徒5:30,31所叙述的一样。
圣灵。当耶稣基督在世的时候,他宣称圣灵要“为我作见证”(约15:26;见约16:13,14注释)。这圣灵也要使众使徒“想起”“一切的事”(约14:26),并且要给他们启发,使他们明白基督在地上的经历,如何应验了先知的预言。然而,五旬节沛降在使徒身上的圣灵至今还在见证基督。圣灵也见证主耶稣复活,因着圣灵,众信徒从心里相信这事。见徒4:33注释。
上帝赐给。使徒们明白他们所拥有的圣灵乃是来自天上的父(见徒14:26;15:26;徒1:4注释)。
顺从之人。这圣灵不仅仅赐给使徒,而且也给所有忠心跟随上帝指引之人,并因而顺从主。受造物对创造者的顺从,乃是与上帝之间理所应当的基本关系和基础,天上的天使都顺从上帝(诗103:20,21),他们是出于爱,不是出于惧怕,也不是由于法律的规条(《福山》第五章)。人也要顺从上帝(诗103:17,18;传12:13),但是要出于爱(约14:15)。顺从要胜于任何所献的祭(撒上15:22)。真理(罗2:8),正确的教义(罗6:17),以及福音(帖后1:8;彼前4:17)要顺从。永远的救恩,是主出于恩典白白赐给我们,但我们要凭着信心领受(弗2:5,8),这救恩只临到那些顺从的人,就是那些顺从上帝旨意的人(来5:9).比较徒5:29。真正的顺从乃是由乐意遵守上帝全部的诫命而显明的(约一5:3)。
徒5:33 公会的人听见就极其恼怒,想要杀他们。
【本会注释】
极其恼怒。希腊文diariō,“锯成碎片”,就是说十分恼怒,正如徒7:54,除第33节之外,这节经文也是圣经新约中唯一使用这个动词的章节。他们的恼怒也为使徒大胆的谴责作了强有力的见证。
想要。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有读作“期望”。他们已经在流耶稣血的事上担了深重的罪孽,如今,他们又企图杀害耶稣主要的几个随从,就是那十二位使徒的性命。
杀。他们希望将使徒制于死地,因为他们不听从犹太公会,并且还谴责公会的人害死了基督。
徒5:34 但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迦玛列,是众百姓所敬重的教法师,在公会中站起来,吩咐人把使徒暂且带到外面去,
【本会注释】
但。相当于“然而”(参第13节注释)。
法利赛人。与大祭司的党派形成对比,因为他们都是撒都该人(第17节)这两个宗教团体相互敌对。
迦玛列。这个名字来源与希伯来文Gamli'el,“我的报酬是上帝”。迦玛列乃是犹太教著名的圣经注释家希勒尔的孙子(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7页),而且单单凭迦玛列自己,也是一名相当有声望的教师,并且是一位卓越的法利赛人。似乎希勒尔的称号就落在了迦玛列的肩上,大约从公元25—50年,他一直在法利赛派中显示出自己的领袖风范。有人声称他是耶路撒冷伟大公会中的四位主席之一,这一点似乎没有太大根据,因为当时的最高官职总是有大祭司来担任的,一直到公元70年都是如此(见第27节)。然而,我们不难看出,迦玛列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而且受到犹太人的广泛敬重。他是第一位获得教法师头衔的人。这可以充分说明本国同胞对他的尊敬。犹太的传统记载显明,他乃是一位完美的法利赛人,一位希利学派的杰出代表,比较与此学派对立的煞买学派,希利学派要更宽大一些,并且不像煞买派如此注重法律。使徒保罗曾经有特权在他的门下受教(徒22:3)。这位教师的影响力大概可以用他著名学生们的发展得以描述。迦玛列被称为是Haz-Zaqen,就是“长者”,为了与他的孙子“年幼者”区分开,他的孙子在公元90年颇为活跃。
教法师。即教师。
使徒。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这些人”,这样就与教法师迦玛列劝戒中所使用的词完全吻合。迦玛列希望,在他与犹太公会的这些同伴们商讨关于怎样处理使徒之时,把这些人,就是使徒暂时带出公会,以便可以毫无拘束地商讨此事。在商讨如何处理被告人之时,要求被告人暂时出离公会的事情似乎非常普通(参徒4:15)。在使徒被带到外面之后,关于公会里面发生的这些事情,作者路加大概是通过公会的一些成员获知,例如犹太官员尼哥底母(《述》第十一章),或者是由于圣灵直接的启示。
徒5:35 就对众人说:“以色列人哪,论到这些人,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办理。
【本会注释】
以色列人哪。一个熟悉并且带有劝说性的演说措辞,通常用于面对同辈的演说(参徒2:22)。比较当使徒彼得在徒4:8的演讲方法,以及用词。
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办理。或作“要谨慎小心”。这不是在警告犹太人迫近的危险,而是在暗示,在他们行动之前要三思。比较主耶稣所使用的同样用语(太6:1;7:15;10:17),以及使徒保罗(提前1:4;4:13;多1:14)。
徒5:36 从前丢大起来,自夸为大;附从他的人约有四百,他被杀后,附从他的全都散了,归于无有。
【本会注释】
丢大。可能是希腊文人名Theodorus的缩写式,“上帝的礼物”。关于这个名字,除了圣经上有记载以外,唯一有记载的非宗教参考资料就是约瑟夫的著作。他说丢大带领人民起义,自称为先知,并且说服“大队人”跟从他。他应许要分开约旦河,给他们开一条简易的通道。巡抚卡斯比伍·法丢斯(公元44或者45年),立即镇压了这次叛乱,俘获并且处死了其首领,并且把他的人头送到了耶路撒冷(《犹太掌故》第二十章5.1)。
现在,根据作者路加所引用教法师迦玛列的话,丢大要先于加利利的犹大(第37节),犹大在“报名上册”的时候发起的叛变,那是在公元6年,或者7年的事。因此,我们不可能认为路加与约瑟夫记述的是同一个事件。个别几个学者认为,约瑟夫在这一点上存在错误,这里也没有正当有效的理由可以谴责路加的事实记载错误。路加引用迦玛列的话,说有四百人跟从丢大,约瑟夫的记载有所不同,他说“有大队人”跟着那位假先知。有些人认为这两位作者记述的乃是不同的两个事件。
徒5:37 此后,报名上册的时候,又有加利利的犹大起来,引诱些百姓跟从他;他也灭亡,附从他的人也都四散了。
【本会注释】
此后。即在丢大的反叛之后。
加利利的犹大。有这么一次叛乱,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八章.1.1)称为高隆尼特,就是加利利东部的一个乡村。但是在另一段记载中(同上第二十卷.5.2;《犹太战记》第二章.8.1 [118])他称此人为加利利人,因此,在这一点上路加和约瑟夫之间并不存在争议。犹大的起义,旨在使以色列从当时的罗马帝国统治中解脱,获得自由,在此类反叛中这是比较严重的一次。这次运动禁止人民向恺撒纳税。在争取自由的同时可能还使用了某些武器。这次战争被描述为反叛性战争。叛军首领犹大以及他的部下同法利赛人有联系,尽管犹大的运动被击跨了,首领也被杀了,然而,却为奋锐教,或者称为奋锐党,奠定了基础(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4,55页)。
报名上册。相当于“人口普查”。见路2:1注释。这次人口普查同路2:2提到的并不是同一次。犹大的反叛在这之后七年(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八章.1.1;参本注释第五册第241页)。当时叛军首领犹大宣称,这次征税就是奴隶制的开始,并且呼吁全国人民捍卫自由。
灭亡。约瑟夫没有记载犹大的最终命运以及他的党羽,但这里表明,教法师迦玛列似乎知道他的结局,然而,在本节中他只粗略地叙述了一下,并没有把详情说出来。
徒5:38 现在,我劝你们不要管这些人,任凭他们吧!他们所谋的、所行的,若是出于人,必要败坏;
【本会注释】
任凭他们。教法师迦玛列的劝戒已经足够逻辑。敌对以使徒们为首的这种宗教运动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希望。如果没有必要,那么何必浪费精力呢?如果无可救药,那么又何必面对此种冒险呢?
必要败坏。译作“必被颠覆”更恰当。这个词同时也强调了下一节,就是本整39节中同样一个动词的重复。
徒5:39 若是出于上帝,你们就不能败坏他们,恐怕你们倒是攻击上帝了。”
【本会注释】
出于上帝。犹太教法师迦玛列典型的建议,至少为使徒工作的神圣发源地留出了空间。
攻击上帝了。希腊文是theomachoi,“上帝的攻击者”。
徒5:40 公会的人听从了他,便叫使徒来,把他们打了,又吩咐他们不可奉耶稣的名讲道,就把他们释放了。
【本会注释】
公会的人听从了他。公会中的撒都该人可能更希望使徒受到严重的刑罚,他们十分恼火,因为不相信死人复活,但当时在公会的还有许多法利赛人,并且迦玛列作为中间人,提出了建议,众人表示接受。
便叫了使徒来。即使徒又被叫到审判大厅。
把他们打了。可能打了他们39鞭(见申25:1-3;林后11:24注释),这种刑罚是一种痛苦的折磨。显然,犹太公会认为使徒理应受到刑罚,也许因为他们违背了徒4:18的命令,或者因为他们在圣殿里讲论,扰乱了圣殿的宁静秩序(徒5:25),也有可能是因为使徒从监狱里逃跑了出来──或许这三个原因全都包括。这次似乎是早期教会第一次肉体上的苦难。
不可…讲道。同徒4:18的禁令是相同的,为了使众使徒牢记教训,犹太公会用鞭子抽打了使徒。
奉耶稣的名。见徒2:38;3:6,16;4:12注释。犹太人的领袖已经开始惧怕藉着这个名所有的超自然能力。
徒5:41 他们离开公会,心里欢喜,因被算是配为这名受辱。
【本会注释】
他们离开公会。这里标明,众使徒并未被下在监里,而是被释放获得自由。
心里欢喜。这里显明了耶稣讲论的八福中最后一福的精神,记载在太5:11,12。与常人的情感相比,他们倒是欢喜受这样的苦;事实上,他们感觉因为基督的缘故而受苦乃是一种荣誉。这种精神也鼓舞了继他们之后无数的殉道者。耶稣的十二位使徒并非对受这样的待遇毫无准备。他们一定还记得主当年警告他们的话,记载在圣经太10:17-20。
徒5:42 他们就每日在殿里、在家里、不住的教训人,传耶稣是基督。
【本会注释】
每日。或作“天天”。
在殿里。这里显明了他们的胆量。他们又返回到殿里,先前他们正是在这里两次被捕(徒3:11;4:3;5:26)。
在家里。希腊文kat' oikon,“挨家挨户”,“在家里”,或者是“私下的”。这里可能是讲,当时有许多基督徒聚会是在家中。
不住地。在他们见证的工作中,并不需要催促。
教训…传讲。强调这工作的连续性。这里的“传”,直译是“传福音”,正如徒8:4,12,25;罗10:15。
耶稣是基督。直译是“这位基督耶稣”。他们不住地讲论弥赛亚就是拿撒勒人耶稣。这也是早期教会中,持续不变向众人传扬的内容。
提要
1 使徒们渴望教会中的穷人得到肉身上的周济,能以维持生计,并且也使自己专著上帝的道,就是灵魂的食物。3 选出七个人并且任命他们做执事。5 七个人中包括司提反,他是一个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12 犹太将司提反带到公会,把他作为被告,13 犹太人谎称司提反说话糟践了圣所和律法。
拣选七执事
徒6:1 那时,门徒增多,有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向希伯来人发怨言,因为在天天的供给上忽略了他们的寡妇。
【本会注释】
那时。即徒5:41,42中所说的那段时日。在作者路加手中,历史时期运用地十分圆滑自如。他向人展示了在圣灵大能带领之下,教会的成长,以及大量不断加入教会的新成员。他也向人显示了教会的经济,至少有一个时期,如何实施共享制度。徒6章显明,教会在这样的安排之下产生了一些困难,但这样就提到了对司提反经历的介绍,同时司提反殉道之事,也为后来大数城的扫罗悔改归主开了头,随后本书就开始详细记载扫罗(又名保罗)的三次传道旅程。显然这是历史性的叙述方式。徒6章明显是对徒5:14连续性叙述,但是这两个事件中间的间隔多长无法得知。
门徒。这里乃《使徒行传》中第一次使用此词来称呼基督徒。福音的门徒,也就是耶稣拣选的门徒称呼为使徒,“门徒”这个措辞转而称呼教会中那些普通信徒。
增多。最好将此句译作“当教会的门徒人数增多的时候”,即几乎每天都有众多信徒受洗归主。如此迅速的发展,自然会给教会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显然,使徒时代的教会要从当年犹大所携带的钱囊中周济当时那些有需要的家庭。这样教会中的事务就更为复杂了,尽管并非不可能,他们还要照管前些日子,在五旬节加入教会中的信徒。然而,如今基督教会中的成员人数飞速增长,并且众人的需要以及他们所需的照顾全都落在了使徒身上,花费了使徒们所有的时间,以致挤不出时间做更高的福音救灵工作。
发怨言。这并不是一个毫不重要的怨言,而是一些教会信徒为某些人利害关系吵的沸沸扬扬的抗议。记录中没有提到责备使徒的话,因为他们都是无偿工作。教会中信徒人数迅速的增长超出了会中资金的供应能力,并且致使教会遇到了许多难题。
希利尼人。希腊文是Hellēnistai,英文写为“Hellenists”,说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或作“希腊犹太人”(钦定本修订版圣经)。新约圣经中认真地区分了这两种表达法与Hellēnes,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希腊本族之人(约12:20)。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是那些流迁于外邦的犹太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0页;见约7:35;徒2:8注释)他们不但讲希腊文,而且也吸收了希腊的文化。他们也可能是那些出生在以希腊文为共通语之地区的犹太人,因此不知道希伯来语和亚拉姆语,也就不参加巴勒斯坦希伯来人的的崇侍,他们在耶路撒冷有自己的会堂。他们还可能是那些讲希腊文的皈依者。他们只能是从犹太教皈依之人,因为到这个时候福音还没有传向外邦。五旬节圣灵沛降那天,皈依的人群中可能大部分都属于这些人,其中就有巴拿巴(徒4:36)以及其他人,有些人的名字曾在本章详细叙述(徒6:5)。
这些希腊犹太人研读希腊版本的七十子旧约圣经,新约圣经中大量引用了此版本中的经文。与当地的巴勒斯坦犹太人对照,他们常常是极为热心的信徒。他们付出很大的牺牲在耶路撒冷这个神圣的场所崇拜侍奉,然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却常常把圣殿周围的区域变得十分平凡,丝毫没有神圣感(参徒21:27,28)。犹太人的希伯来传统预先为希腊文Shema 的说法做了准备,就是希伯来人侍奉的耶和华(申6:4)。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页。
希伯来人。这些是指那些出生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长在那里并且说那里的方言(亚拉姆语),新约圣经中称这语言为希伯来话(见徒22:2),他们与那些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相对照。见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
他们的寡妇。即希利尼人中的寡妇。由于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是新教会的主要成员,所以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不会因为他们语言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他们当中的需要的人不会被故意忽视不管的。对于寡妇的照顾在圣经中多次强调(见出22:22;申14:29;赛1:17;路18:3注释)。这里提到的寡妇可能是指所有会中的穷人以及无助之人。显然,教会所创立的共有财产制度也需要有组织地监督管理(徒4:32)。后来,教会针对会中的寡妇规定了一些制度(提前5:3-16)。
供给。希腊文是diakonia,“服务”,“给予援助”,在修订标准版圣经中翻译为“分发”,在徒11:29翻译为“救济”。这个词与diakonos有联系,它的意思是“提供帮助者”,或者“执事”。这种帮助要天天供给。因为信徒紧迫的需要,也可能由于缺乏储存的场所,所以,他们无疑要天天将需要分发给人,大概要分发给城中的许多地方。可能每日的奉献就像溪流一样源源不断,然而,这些捐献同样日日分给有需要之人。使徒时代的消耗一定相当可观。但是没有任何地方记载使徒有偏爱或者轻视的罪过,教会中也没有任何人生发怨恨之心敌对使徒。
徒6:2 十二使徒叫众门徒来,对他们说:“我们撇下上帝的道去管理饭食,原是不合宜的。
【本会注释】
十二使徒。显然,马提亚也包括在十二使徒之中(见徒1:24-26注释)。
叫众门徒来。当众使徒听到教会中的怨言,他们意识到了其严重性,丝毫没有拖延,显然也没有为自己辩护。他们迅速采取了措施。他们可能想起了先前摩西在以色列人中设立职位一事(出18:25),他们效学摩西,决定委派一些负责人解决此事。这里的“众门徒”不是指所有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以及市郊的每位信徒聚集开会,但他们一定是召开了一次特殊的会议,在会上使徒们向赴会之人提出了问题以及他们的计划。对其分发产生抱怨的经费是由多人分发的,因此使徒正确地与多人商议。根据这种在一个中央地点所遵循的步骤,教会管理的代议制油然而生(《述》第十章)。
合宜的。希腊文是areston,“合宜的”,它传达了使徒们不“合宜”花费自己太多时间和精力处理物质上的事情。
撇下。希腊文是kataleipo,“放弃”、“抛弃”。希腊文的语势要重一些,并且暗示使徒们大量的时间已经被照料有需要之人而占用了。
上帝的道。十二位使徒认识到他们的主要职责──向众人传扬并且教导上帝的道。
管理饭食。在犹太人会堂里,通常要任命三个人负责管理会中的穷人。
徒6:3 所以弟兄们,当从你们中间选出七个有好名声、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
【本会注释】
所以。相当于“然而”。
从你们中间选出。十二位使徒直截了当地把管理饭食的责任分配到信徒的肩上,信徒要从他们中间选出七个人负责此事。
七个…人。众使徒想到七这个数字十分合理。在犹太人中,人们都很敬重这个数字。在后来,犹太人的城镇中通常是由七个人(至少),负责管理公众事务(他勒目《经卷》26a,宋西诺版第157页)。再者,可能非常简单,在教会初创阶段可能仅仅需要七个人治理这事。
在新约圣经中,并不称呼这些人为“执事”。当圣经再次提到他们时,仅仅说“那七个人”(英文圣经中没有提到执事)(徒21:8),似乎它们是截然不同的职分。然而,这七个人也正是第一批被称为“执事”的人(《述》第九章),而且他们的职责同后来保罗所描述那些执事的职责十分相似(见提前3:8-13)。在一些教会,正如在罗马教会,执事的数目规定在了七位(优西比乌《教会史》第六卷43.11)。新该撒利亚会议(公元314年;《教规》第14页)提倡一个地方按立七位执事。有许多注释者认为本章所拣选的七位执事与徒11:30;14:23提到的“长老”一致,并且要早一些。见本册注释第25页;《述》第九章。
有好名声。直译是指“证明”,或者“见证他们”,就是说,这些人在众信徒中间有好的记录和名声(参提前5:10)。这个词在徒10:22呈现的意思是“义人”。这种情形决不会更好,除非由那些无可指责之人担任此项重任,施行公平的分配。他们必须是一批诚实、高效,并且为众信徒所接受之人。关于作执事以及作教会长老(主教)应该具备的各样属灵资格见提前3:1-14;多1:5-11。
被圣灵充满。原文证据赞成(参本册注释第10页)“充满灵”的译文。然而,第5节说到,在七位执事中的司提反是一位圣灵充满的人,因此,这里的表达应该是指圣灵。这件事十分重要,这乃是教会组织在使徒以外第一次拣选出信徒从事管理工作,因此应该特别谨慎。他们各人不但要有好名声,而且都要被圣灵充满。显然,使徒们认为,圣灵的工作决不仅仅限制在说预言以及讲方言的恩赐中。
智慧充足。拣选出的七个人不但能照看穷人的属灵需求;他们还要显明自己节俭审慎、敏锐判断力、经济头脑、以及他们工作中的智慧。使徒保罗宣称智慧乃是属灵恩赐之一(林前12:8)。雅各强调智慧乃是从上帝那里赐下来的礼物(雅1:5),它伴随着信徒的好行为或者“善行”(雅3:13)。在《使徒行传》中,除了本节之外,“智慧”一词仅仅在表达司提反(徒6:10)以及司提反本人的申诉中使用过(徒7:10,22)。作者路加也尤其提到司提反“大有信心”(徒6:5)。
我们就派他们管理这事。直译是“我们就要指派谁管理”。十二位使徒希望“弟兄们”能选出人来,他们也好任命这些人做执事。此种态度促进了信徒与教会领袖相互之间的信任。
徒6:4 但我们要专心以祈祷、传道为事。”
【本会注释】
但我们。这里标明使徒与七位执事的对照。
专心。或作“坚持不懈、恒切”。这种同样的说法在描述早期教会中信徒热心行为上曾多次使用(参徒1:14;2:42,46)。
祈祷。这些虔诚的使徒,心中依然存着对他们的主基督祈祷生活鲜活记忆,他们把祈祷列为第一项需要。但是祈祷包括教会公众崇拜的祈祷,同时也包括个人的私下祷告。
以…传道为事。希腊文是diakonia,第1节也使用了同样的词。那七位执事负责管理教会中的物质需要,以致十二位使徒能有足够的时间能从上帝的道中谋求信徒属灵的利益。这样使徒就要藉着演讲以及各种各样的教导方式使人明白福音。这就清楚解释了“撇下上帝的道”的含义(第2节)。
徒6:5 大众都喜悦这话,就拣选了司提反,乃是大有信心、圣灵充满的人,又拣选腓利、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并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尼哥拉,
【本会注释】
大众都喜悦。显然,这里没有剥夺或者忽视教会中任何一个人的意图,现在因为这件事得到了重视,并且也提出了补救措施,众人心中充满喜悦。
就拣选。见第3节。这里所拣选的七位执事,他们的名字都是希利尼名字,并且这七位执事也有可能是希利尼人(见第1节注释)。然而,许多犹太人也使用希腊名字,甚至在十二使徒中就有人使用,例如安得烈和腓力(见可3:18注释)。再者,我们也没有证据证明这七个人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希利尼的信徒当中。并且关于他们后期的工作,圣经上仅仅记载了司提反和腓利。
司提反。希腊文是Stephanos,“花冠”,“小冠冕”,“胜利的桂冠”。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而且也出现在古代的碑铭上。
据说,耶稣在世之时分派的七十个人中就有司提反和腓利,他们被派到各城以及许多乡村去传扬弥赛亚的信息(路10:1-11)。有可能撒玛利亚就是他们当时的传道园地(见路10:1注释)。在撒玛利亚那些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相信的人数大概要超过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而且他们似乎更容易接受这福音,这样也能解释明白分派腓利去撒玛利亚传道的原因(徒8:5)。
腓利。希腊文Philippos,“爱马之人”(见可3:18注释,这里是指使徒腓力)。这也同样是十二使徒中那位腓力的名字,以及希律王两个儿子的名字。在公元初期的几个世纪,这个名字经常在马其顿的统治阶层使用。关于腓利前期的历史记载我们毫无所知,只有根据记载中可以说明他曾经在那七十个人中(见以上“司提反”注释)。使徒保罗曾在该撒利亚拜访他(徒21:8),那时腓利可能在那地作教会领袖多年。保罗拜访腓利之时,他有四个女儿,并且已经成人,这说明在按立腓利作教会执事时,他已经成家。
伯罗哥罗、尼迦挪、提门、巴米拿。关于这四位执事,我们一无所知,也没有任何可猜想的。
尼哥拉。希腊文是Nikolaos,“人民的主人”。记载中第一位非犹太人的基督徒。
进犹太教。无疑,尼哥拉是一名“犹太教的归依者”,一名彻底接受了犹太教的信徒。因此,他会坚稳于犹太人的宗教中。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2页。根据有关记载,这位尼哥拉就是后来尼哥拉党的创始人。见本注释第六册第58页;见启2:15注释。
安提阿。这是一个叙利亚的城市,其中居住着许多犹太人,它与巴勒斯坦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年希律王曾沿着安提阿的主要街道兴建了壮观美丽的柱廊。尼哥拉来自安提阿的事实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力,因为信徒称为基督徒就是从安提阿起首的(徒11:26)。后来这座城成了早期教会福音工作的一个总工作部(见徒11:19注释)。
徒6:6 叫他们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祷告了,就按手在他们头上。
【本会注释】
他们站在使徒面前。可能是由于检验、教导、当然也是由于使徒们要按手在他们头上。
祷告了。希腊文中清楚地说道,在为这拣选的七个执事按手之前,是使徒亲自做了祷告。在早期教会中,执行任何一件重要的事情前,首先要做的就是祷告(见徒1:14,24;2:42注释)。
按手在他们头上。这是在新约圣经中第一次提到任命职位的行为。然而,在旧约圣经中已经多次提到,这样的行为用来表示祝福(见创48:13,14注释),用做利未人做祭司的奉献(见民8:10注释),并且也记叙了约书亚接续摩西做以色列领袖时,摩西按手在他头上(见民27:18,23注释)。因此,对于忠实的犹太人来说,他们并非不知道此种行为的重要性。对基督徒来说,这种行为又添加了重要意义,因为他们的主耶稣在世医病之时常常按手在病人头上(可6:5;路4:40;13:13;参可16:18)。耶稣还以同样的方式为儿童祝福(可19:15)。因而,主已经为使徒们行了先例,如今他们藉着为这七位执事按手,祝福他们并向众信徒正式宣布他们的职分。后来,他们在相同的情形下也接续使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在以下章节中可以读到:徒8:17;13:3;19:6。在使徒时代的教会,按手代表任命人去做福音工作(提前4:14;5:22;提后1:6)。从圣经来6:2开始,这种礼节明确形成了教会规章中的一个公认的步骤。按手表明被按立之人与上帝之间亲密的属灵联系(《述》第十六章)。
徒6:7 上帝的道兴旺起来;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
【本会注释】
兴旺起来。相当于“不断地增长”,说明是一种渐渐的状态并且不断得成长。这里的陈述暗示了,这种成长不仅仅是像下一节提到的教会人数的增长。它是指上帝的道兴旺了起来。这里提到的“上帝的道”是指使徒们阐明的基督的教训。后来的章节中显明,被选的七位执事在教导的工作上十分活跃。七位执事的工作,尤其是司提反,标明了基督徒宣扬福音信息的明确发展及壮大(见徒6:8;8:5)。
门徒数目。教会中的成员人数飞快增长:“那一天,门徒约添了三千人”(徒2:41);“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他们”(徒2:47);“听道之人有许多信的,男丁数目约有五千”(徒4:4);“信而归主的人越发增添”(徒5:14)。如今,教会中的成员“在耶路撒冷门徒数目加增的甚多”。
也有许多祭司。作者记录这句话非常重要。根据我们所知,那个时候信奉耶稣基督的人中还没有出现过祭司,并且在皈依的人群中也没有提到过任何祭司的名字。有些人可能会想,那些不学无术的使徒们以及教会执事的平淡演讲只怕会引起所有祭司苦毒的仇恨。无疑,的确有许多祭司成了教会的敌人。但是在圣灵大能的运行之下,门徒们所传讲的信息竟然使“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归入了基督。
信从了。相当于“不断地顺服这道”,它说明不断有皈依者加入教会,关于这些顺从之人的必要见徒5:32注释。
这道。关于“信从了这道”这句话的解释有两种观点。客观观点认为这里的“道”是指基督教教义的主体,正是因为这真道,祭司们表示赞成并且按着真道的标准要求自己(参徒13:8;14:22;16:5;加1:23)。然而,有许多解经家相信这里所说的“这道”是使用了它主观的意义,并且路加是在讲这些祭司们信从了“耶稣基督的真道”。这种说法与新约圣经中的普遍用法和谐一致(参徒24:24;罗1:5;16:26;加3:2)。这种真道包括基督教教义,因为正是这道才使人对耶稣基督表示信服。比较罗1:5。
司提反被捕
徒6:8 司提反满得恩惠、能力,在民间行了大奇事和神迹。
【本会注释】
满得恩惠能力。尽管第5节说道司提反“大有信心”,但原文证据比较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译作“满有恩惠能力”。这里的“恩惠”不仅仅是指神圣的品质(参约1:14,16注释),而且也指他口中传扬之福音信息的优美和恩惠(参路4:22)。这里提到的“能力”是说施行神迹奇事。这都显明司提反所拥有的圣灵恩赐与十二位使徒所拥有的一样丰富。
大奇事和神迹。或作“各样的奇事和神迹”(见徒2:19注释)。这些奇事证明司提反拥有的大能乃是被圣灵充满所致。但是我们无法得知从司提反被按手成为教会的执事,一直到他的殉道,总共间隔了多长时间,然而,其间隔可能不会太久。
徒6:9 当时有称利百地拿会堂的几个人,并有古利奈、亚力山大、基利家、亚西亚、各处会堂的几个人,都起来和司提反辩论。
【本会注释】
起来。见徒5:17注释。
会堂。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6,57页。如果有十位成年人相信,有共同的信仰,就可以建立一所会堂。后来在罗马皇帝提比留统治时期有十二所会堂,随着不断的扩展,根据记载,在耶路撒冷分布的会堂共有480所。480所这个数字可能有些不大可靠,但它至少说明当时在首府会堂数目之大。
利百地拿。本节中关于犹太人起初是谁创建了“利百地拿会堂”的记述并不明确。这段话也可以翻译为“这个会堂被称为利百地拿[会堂],也称作古利奈并亚历山大会堂”。这个译文暗示只有一个会堂,有一些敬拜者是自由民,其他的人来自古利奈和亚历山大。然而,这样的译文可以理解为,这所会堂仅仅是由利百地拿人组成,其他那些记述的犹太人,并不是有像会堂一样的组织,而是由他们起先的地方分类。如果这两种译文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利百地拿人就是犹太人的子孙,他们在公元前63年被罗马的将军庞培虏获,从巴勒斯坦带到了罗马,后来这些人被虏获者释放,称为自由民(libertini)。
然而,或许还可译作:“这个会堂被称作利百地拿[会堂],还有称作古利奈和亚历山大会堂的人”。这一点可以说明利百地拿那些建造会堂的人来自古利奈和亚历山大,这两个地方的犹太人口异乎寻常的多。
考古学的证据表明,在公元70年以前,耶路撒冷至少有一所会堂,并且这会堂是专门为希腊犹太人使用的。在耶路撒冷发现过一个希腊的碑铭,说明了会堂是由某个狄奥多土建造的,建造这会堂的目的尤其是为了那些从流迁中返回的犹太人使用。下面是这个碑铭:
“狄奥多土,威提纳斯的[儿子],威提纳斯是会堂的祭司并领袖,他也是会堂领袖的儿子,狄奥多土是会堂领袖的孙子,建立了会堂为要诵读律法,并且教训诫命,有客人的会所,许多的房间,有水的供应,这些是为了那些从外地前来之人的临时住宿,这[会堂]是他的父辈们以及众长老并西莫尼得创办的。”(见阿道夫·戴斯曼,《东方之光》第439-441页)
尽管我们今天无法证明,很可能这个会堂就是在本节中提到的利百地拿会堂。不论这种解释真实与否,这个碑铭可以证明,在耶路撒冷有这么一个希腊风格的会堂存在,并且这会堂中的一些成员参与了与司提反的辩论。
古利奈。相当于“古利奈人的”。在古利奈居住着大量的犹太人,这里坐落在非洲的北海岸线,在埃及和迦太基之间。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5])引用了斯特拉波,一位著名的希腊地理学家,他记载在古利奈,市民分为四个等级,其中犹太人占一个等级。据记载,古利奈犹太人曾经向耶路撒冷圣殿奉献过丰厚的礼物,并且曾经上诉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恺撒,要求他的保护,避免他们省份中的官员将不合理的税收强加给他们,因为这些官员们试图中途截取他们丰厚的财物(同上第十六章6.5)。显然,古利奈的西门,就是为耶稣背十字架的那位西门,就是这类犹太人(见太27:32注释)。古利奈犹太人在五旬节也出席了庆祝活动(徒2:10),根据记载,这些犹太人将福音传到了外邦,就是叙利亚的安提阿(徒11:20)。
亚历山大。相当于“亚历山大城”。大概在当时罗马帝国统治时期,除了耶路撒冷或许还有首府罗马之外,没有任何城市中的犹太人要比这里更多了,也不比这城中的犹太人更有影响力(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页)。据统计,在使徒时代亚历山大城中的犹太人口为100,000。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地区,亚历山大称分为五个区,仅仅犹太人就占有一个区。他们也由自己的总督负责管理(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7]),仿佛他们已经在那里形成了自治共和国。罗马的统治者也把他们视为市民(同上10.1 [188])。正是在亚历山大城中,旧约圣经才由希伯来文翻译为希腊文(见本注释第一册第39页)。犹太著名的哲学家及作家斐罗,在基督教的第一个世纪曾居住在亚历山大城里,而且这个城市也是亚波罗的出生地(徒18:24)。
基利家。这个地方坐落在亚细亚的东南角,大数城是其主要城镇之一,使徒保罗就出生在基利家。在这里居住着众多的犹太人,安提克大帝带进亚细亚的子孙后代有2,000户之多(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二章3.4 [149,150]),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这个省份对他的效忠,也许是旨在抵御外界的侵犯。徒7:58-60明显说明,当时大数城的扫罗正在耶路撒冷,似乎他也是与司提反辩论之人中的一员。无疑,与司提反的激烈辩论使得扫罗更加剧烈反对、憎恨,尽管有证据表明当时扫罗是无意中被他们应召而来的(《述》第十章)。
亚西亚。在新约圣经中,这个地方是指罗马的一个省份,它坐落的位置就是今天的小亚西亚。它包括一些地区,这些地区原来称为吕底亚以及爱奥尼亚,以弗所是其首府。亚西亚的犹太人参加了五旬节(徒2:9)。后来,这些犹太人在捍卫所谓的圣殿圣洁上表现出自己的热心(徒21:27)。
辩论。直译是“在一起探索”,“质问”,以及“争论”的意思。这次辩论是由那些流迁于外地的犹太人发起的。这些人来耶路撒冷乃带着强烈的虔诚精神,他们往往要比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教徒更为热心。在司提反的讲论中,一定有某些教训使这些人感觉,如果没有代替的话,至少他是在降低耶路撒冷圣殿唯一的属灵重要性(见徒6:13;7:1注释)。这些流散的犹太人,从他们的会堂里来到耶路撒冷,已经全副武装要与基督徒们辩论有关神学的知识。
徒6:10 司提反是以智慧和圣灵说话,众人敌挡不住,
【本会注释】
众人抵挡不住。直译是“凭众人的能力无法抵挡”。这种经历实现基督对他门徒们的应许(路21:15)。
智慧。比较第3节。在福音书中,智慧乃是用来描述上帝(太13:54;路2:40,52),并且在太12:42说到“所罗门的智慧”。然而,司提反是新约圣经中第一位尤其描述为有智慧的教师。像路加这样谨慎的作者,使用这样的词一定有明确的重要性。它说明执事司提反拥有对真理异乎寻常的清晰见解,并且具有宣扬真理的能力,这些真理并非局限于先前所认识的真理。
圣灵。这里主要意图说明司提反说话的能力乃是来自圣灵。比较施洗约翰,他有“以利亚的心志能力”(路1:17)。
徒6:11 就买出人来说:“我们听见他说谤讟摩西和上帝的话。”
【本会注释】
买出人。希腊文是hupoballō,“使处于……之下”。有时这个词用来表达雇佣别人、怂恿别人、或者指导别人实施秘密使命的行径。比较圣经修订标准版,“他们秘密地唆使”。
谤渎的话。见太12:31注释。在徒6:13的控告更为直接。这种控告建立于对真理的曲解,正如他们当年控告、敌对耶稣一样。当年基督被控告说了亵渎的话(见太26:65注释),因为耶稣称他自己为上帝的儿子,使自己与上帝平等(太26:63,64;约5:18),并且还因为耶稣涉嫌说恐吓的言辞“毁灭圣殿”(太26:61)。这些控告中的每一条都是由耶稣确实说过的话而建立的。司提反也许曾经说过一些似乎为这些人的控告而打下基础、或者给予借口的事情。他可能向众人讲论过圣殿已经没有必要存在了,上帝不会居住在人手所造的殿中(参徒7:48),正如耶稣当年向那位撒玛利亚妇人所暗示的一样(约4:21)。这种说法会直接攻击犹太教的基础,而且自然会引起他们的竭力反对。面对这样的教训,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将会联合起来敌对这话。说了这样亵渎话的人,按规定他们的刑罚就是用石头打死(利24:16)。
摩西。这里是指以色列的领袖摩西制定的那些规章礼节,它们记录在圣经的摩西五经当中。这里记载那些控告之人把摩西提在前面,上帝的话说在后面。对于那些自称守法的形式主义者来说,他们更注重那些从摩西遗留下来的规章礼节,而不是上帝的话。
徒6:12 他们又耸动了百姓、长老,并文士,就忽然来捉拿他,把他带到公会去,
【本会注释】
耸动了。直译是“他们使群众陷入暴乱中”。他们借助这些虚假的控告煽动群众暴乱,司提反曾在这些人中间施行了大奇事和神迹(参第8节)。
长老。这些人已经被使徒的行为大大激怒了(徒4:5-7),如今他们仅仅需要一点点勇气就会转而对付司提反了。
忽然。即出乎意料,突如其来,正如当年那些文士以及法利赛人到圣殿里捉拿耶稣一样(路20:1)。
捉拿他。或作“抓住了他”。
公会。正如耶稣在世之时,他的听讼就是在公会前,但是结局总是以暴力结束(徒7:57)。这里表明,司提反殉道的经历与他的主耶稣基督为人类牺牲之经历颇为相似。
徒6:13 设下假见证,说:“这个人说话,不住的糟践圣所和律法。
【本会注释】
假见证。见第11节注释。
这个人。轻蔑的称呼,大概带有嘲笑的意思。
糟践圣所。即对圣殿以及其邻近建筑的糟践(见徒3:1注释)。
律法。司提反一定像主耶稣一样(太5:17-19),并且像后来的使徒保罗一样(徒24:14-16;25:8)强调基督教不应该窜改道德律法的基本原则,就是犹太人十分喜爱的律法。然而,那关于上帝之羔羊的宣布十分清楚地暗示了献祭制度的废除,正如律法中提到的一样。正是这样的教训,可能被犹太人认为是糟践了圣所和律法,尤其是他们视为至宝的众多规条。
徒6:14 我们曾听见他说:这拿撒勒人耶稣要毁坏此地,也要改变摩西所交给我们的规条。”
【本会注释】
曾听见他说。司提反的讲论一定被那些诚实人误解了,显然也被那些不诚实人滥用了。这种事情也经常引起宗教上争辩。
这…耶稣。这里又是一次轻蔑的表达,尽管从基督徒口里也说过同样的字,但是听起来就美妙一些,而不是轻蔑(参徒2:22)。这里标明,这些假见证是如何控告司提反在倡导基督当年的教训。
要毁坏此地。比较太24:2;26:61;27:40注释。基督的话,可能司提反曾经复述过同样的话,显然在那些控告司提反之人的心中留下了持久的印象。再者,尽管他们认为基督已经死了,但他们仍然担心将来会有一天,基督来毁灭圣殿改变他们的各种传统习俗。
改变摩西所交给我们的规条。这可能是来自法利赛人的控告,因为它涉及到了“规条”(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页)。这种控告,尽管是在敌对司提反,仍然与拿撒勒人耶稣以及他的教训有关。他们已经在圣殿以及律法的事上控告了司提反(第13节)。如今,他们又在有关“规条”的事上再次控告司提反,因为“规条”与圣殿以及律法都有关系。犹太人宣称这些乃是先祖摩西留给他们的,然而,这样的宣称并非真实。一些令人厌恶的束缚规条强加给了人民主要是从公元前536年,几乎要比摩西靠后一千年(见可7:1-23注释,尤其是第3节注释)。这就是耶稣在世时极力谴责的犹太传统(太15:1-13)。
徒6:15 在公会里坐着的人都定睛看他,见他的面貌好象天使的面貌。
【本会注释】
定睛看他。这个词是作者路加写作时的常用词(见徒1:10注释)。司提反的控告者们自然会专心地盯着看他,想知道他要说些什么为自己辩护。公会中的成员因他们的所见所闻大为惊讶。
天使的面貌。由于司提反所流露的自然高贵可敬的表情,我们无法充分说明他当时的真实面貌,也大概是由于司提反在将要面临坟墓之前,所表现的惊人镇静和安详。他的脸上一定亮了起来,并且呈现出一种神圣纯洁的光芒。像送信之天使一样的光芒在经文中曾一次次地出现,正如那位“少年人”见可16:5。当先祖摩西从西乃山下来时,他的脸上放光,因为他的西乃山与上帝亲近多日(出34:28-35)。事实确实如此,司提反面貌放光,像天使的面貌。这是因为他与基督亲近,并且也由于他所见之异象中放射的光芒,在异象中他见到基督站在上帝的右边(徒7:56)。
提要
1 大祭司允许司提反,征对糟践圣所之控告为自己当众申诉,2 司提反说明先祖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侍奉乃是正确、合理,并且说明上帝如何拣选先祖们,20 在摩西出生之前,就是在建造会幕和圣所之前:37 摩西自己见证了基督:44 当时以色列人地上所侍奉并遵守的一切仪式,都是根据天上的样式进行的,并且持续了一个时期:51 司提反谴责这些人的叛逆行为,指明正是他们杀害了基督,就是那位义者,历代先知所预言的那一位。54 他的这番话大大激怒了这些听众,他们蜂拥而上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司提反将自己的灵魂交给耶稣,并且谦卑地为那些用石头打他的人祈祷。
司提反当众申诉
徒7:1 大祭司就说:‘这些事果然有吗?’
【本会注释】
这些事果然有吗。这是大祭司所发的问题,它打断了旁观者的惊奇,因为他们亲眼看到司提反的面貌,但是,这问题很符合正式审讯开头语的习惯,并且同当年审讯耶稣时所问的话相似(太26:62)。被告人可以为自己的罪辩护,或者有罪或者无罪,以下司提反开始为自己申诉。
徒7:2 司提反说:“诸位父兄请听!当日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在美索不达米亚还未住哈兰的时候,荣耀的上帝向他显现,
【本会注释】
司提反说。司提反的回答乃是信心的宣布。也同样是对控告他之人的告发。见本章附注的注1。
诸位父兄。司提反的演说很有威严,比使徒彼得的演说词更为自然(参徒4:8)。司提反虽然被控告,但他依然称呼这些犹太领袖为“父兄”,并且显出对这些长老的尊敬。使徒保罗曾经站在营楼的台阶上,使用同样的措辞向群集的控告者分诉(徒22:1)。
荣耀的上帝。直译是“有这荣耀的上帝”,就是指上帝曾在荣耀的云柱以及火柱中向以色列人显现,并向他们显明自己的荣光(出13:21,22;出40:34,35)。上帝的荣耀就是他的品格(见出34:6注释)。这令人难忘地显示了耶稣基督的生活以及工作(见赛40:5;约1:14注释;参雅2:1)。这里所使用的“荣耀的上帝”使司提反的演说在开头就很明智。它不但反驳了对他糟践圣所的控告,而且为上帝,就是犹太人口称自己敬畏的上帝,新的真理预备了道路。
显现。这显明在圣殿未建之前,上帝就已经向人显现。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了耶和华向亚伯拉罕显现,除了吩咐他离开本地、本族、父家之外,一共是五次(创12:1-3;15:7):耶和华的应许(创12:7),上帝与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创13:14-17),为约盖了印章(创15),奉行割礼的约(创17:10),这个约在幔利的橡树那里重申(创18:1)。
美索不达米亚。直译是“在两条大河之间”,即坐落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国家(参创24:10注释)。这里司提反似乎是指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地区,它在波斯湾的北方。因为亚伯拉罕的本家被称为“迦勒底的吾珥”(创11:31;见徒7:4),并且也被约书亚称为“在大河的那边”(书24:2,3),即在幼发拉底河的那一边。吾珥城的遗址目前还没有彻底确定。
哈兰。这里司提反似乎要把美索不达米亚同哈兰分开,事实上,哈兰就是美索不达米亚西北部的一个座城。
徒7:3 对他说:‘你要离开本地和亲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
【本会注释】
离开本地和亲族。司提反引用了圣经创12:1,但是省略了“从你的父家”几个字,大概是因为这里司提反在指亚伯拉罕从吾珥离开父家,因此,圣经创世记中记载亚伯拉罕在哈兰告别了亲朋好友。
徒7:4 他就离开迦勒底人之地,住在哈兰。他父亲死了以后,上帝使他从那里搬到你们现在所住之地。
【本会注释】
迦勒底人之地。大概是指巴比伦(见创10:22注释)。
他父亲死了以后。关于这段陈述与创11:26,32;12:1之间的联系见创11:26注释。他拉死时205岁;那时亚伯拉罕74岁。
上帝使他搬到你们现在所住之地。即上帝使亚伯拉罕迁移到这地,或者说是上帝促成他的移居。希腊文要比英文更清楚一些。这里谈话对象的改变(参徒6:6)大概是讲话者所做的自然变更,并非作者所为。这里赞成徒第7章为司提反演说中的原封申诉,未经作者修改。
徒7:5 在这地方,上帝并没有给他产业,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给他;但应许要将这地赐给他和他的后裔为业;那时他还没有儿子。
【本会注释】
没有给他产业。事实得到了证实,先祖亚伯拉罕向别人购买坟墓一事就可以证明,圣经记载他向别人买了麦比拉洞作为坟墓(创23章),因为拥有一所坟墓几乎不能称之为继承的产业。事实上,如果他已经获得产业的话,他向别人买坟墓一事大可不必。他使用了大片不属于他的,放牧的草地,就是迦南中部和南部的地区,他在那里喂养自己大群的牛羊,但是这些土地并不是专门属于他的地区,当然也不能算为继承的产业。
立足之地。这句直译是“甚至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但应许。见创12:7;13:15,16。
为业。相当于“拥有”。
还没有儿子。当先祖亚伯拉罕75岁之时,离开本家哈兰(创12:4),直到他100岁,才得了儿子以撒(创21:5)。
徒7:6 上帝说:‘他的后裔必寄居外邦,那里的人要叫他们作奴仆,苦待他们四百年。’
【本会注释】
上帝说。在七十士译本中,这里主要是指创15:13,14。
寄居外邦。指迦南和埃及(见创15:13注释)。
四百年。见创15:13;出12:40注释。
徒7:7 上帝又说:‘使他们作奴仆的那国,我要惩罚。以后他们要出来,在这地方事奉我。’
【本会注释】
他们要出来。这里司提反所说的话乃是当年上帝对摩西的应许(出3:12),司提反很自然地将它与给予亚伯拉罕的应许结合起来。
徒7:8 上帝又赐他割礼的约。于是亚伯拉罕生了以撒,第八日给他行了割礼。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位先祖。
【本会注释】
割礼。这乃是在上帝与以色列人之间的一个约,受这割礼是要作为他们与上帝之间的证据(见创17:10-14注释)。
生了以撒。以撒的出生建立了客观的证据,说明上帝确确实实现了他与亚伯拉罕之间所立的约。亚伯拉罕为自己的儿子以撒施行割礼,继续履行自己在这个约中所有的职责。
先祖。关于这个词见徒2:29注释。这里所说的先祖是指雅各的十二个儿子,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支派的创始人。
徒7:9 先祖嫉妒约瑟,把他卖到埃及去;上帝却与他同在,
【本会注释】
嫉妒约瑟。这里说明约瑟的哥哥们“恨他”(创37:4,5)并且“嫉妒他”(第11节)。这是司提反申诉中的第一步,暗示上帝在地上的使者总是被人敌对、嫉恨,这些人乃是希伯来民族的代表。
把他卖到埃及去。事实上,约瑟起初是被他的哥哥们卖给了米甸人和以实玛利人(创37:25,28),然而,由于这些人又将约瑟卖到埃及做了奴隶,所以这里司提反说约瑟被卖到埃及并不为过。约瑟自己也曾经对他的哥哥们说“你们把我卖到这里”(创45:5)。
上帝却。相当于“而上帝”。这反映了创39:2,21,23的记载。上帝的临格没有空间、时间的限制,因为即使在异教的埃及上帝也与约瑟同在。回忆这段事实一定给考验中的司提反带来了安慰。
徒7:10 救他脱离一切苦难,又使他在埃及王法老面前得恩典,有智慧。法老就派他作埃及国的宰相兼管全家。
【本会注释】
脱离。希腊文exaireō,“拔出”、“选出”、“营救”。约瑟并不是被上帝从埃及拯救了出来,而是脱离了他在埃及的苦难。因此,是上帝拯救了他的子民。上帝给他们力量去战胜所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宰相。见创41:38-45。
徒7:11 后来埃及和迦南全地遭遇饥荒,大受艰难,我们的祖宗就绝了粮。
【本会注释】
绝了粮。相当于“找不到食物”。此处一词翻译为“粮”,这个词经常理解为喂牲畜的“饲料”(见七十士译本创24:25,32)。除了食物之外,牲畜受饥荒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他们必须想法弄到粮食解决人与牲畜的需要。
徒7:12 雅各听见在埃及有粮,就打发我们的祖宗初次往那里去。
【本会注释】
粮。希腊文sitia,“食物”、“粮食”、“玉米”,或者是指麦子,希腊文写为sitos。这不是指北美洲的“玉米”(corn),那里通常称之为“黄玉米”(maize)。
我们的祖宗。这里是指先祖雅各第一次派往埃及籴粮的十个儿子(创42:1-3)。如果这里司提反不只是在这里编排历史顺序的话,他就是在试图说明那些苦待约瑟的人竟然要仰赖由约瑟的智慧而产生的施舍。因此,司提反时代的犹太人要想得到属灵的粮食,就必须要求助于耶稣基督,就是他们杀害的那位耶稣。
徒7:13 第二次约瑟与弟兄们相认,他的亲族也被法老知道了。
【本会注释】
第二次。见创45:1-4.
弟兄们相认。在金雅各版本圣经中,单单本节就出现两次同样的词。在第二个例证中,希腊原文有所不同,应该翻译为“变的明白”。
亲族。希腊文genos,“民族”。约瑟并没有试图隐瞒他的希伯来人身份(创41:12),但是在那场饥荒来临之前,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如今他们弟兄的相认使法老知道了(创45:16)。
徒7:14 约瑟就打发弟兄请父亲雅各和全家七十五个人都来。
【本会注释】
全家。希腊文是suggeneia,“民族”,或者“家族”,在第3节和路1:61也提到这个词。
七十五个人。见创47:26,27注释。有许多关于他们全家下到埃及之时,家中所有人数的记载(见他勒目《末门》123a,123b,宋西诺版第511,512页)。
徒7:15 于是雅各下了埃及,后来他和我们的祖宗都死在那里;
【本会注释】
雅各下了埃及。从那时起,希伯来人就开始了在埃及地430年逗留时期(见创15:13;出12:40注释),出离了应许之地。
死在那里。相当于“就连他自己也死在了那里”。有些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先祖约瑟,而不是雅各。
徒7:16 又被带到示剑,葬于亚伯拉罕在示剑用银子从哈抹子孙买来的坟墓里。
【本会注释】
被带到。除了记载先祖约瑟的骸骨被带到示剑埋葬之外(创50:25;出13:19;书24:32),之后,在圣经中就再没有记载任何先祖的尸体被埋葬在应许之地迦南。约瑟夫说,“他们的尸体在后来的某个时间由他们的后裔 [以及他们的儿子] 带到了希伯伦,并且葬在了那里”(《犹太掌故》第二章.8.2 [199];洛俄伯版第四册第251页)。一部犹太人的传统著作记载,这些先祖们的遗体同那些逝世的以色列人从埃及带了出来。
示剑。这里英文的“Sychem”来自旧约圣经中的“Shechem”(示剑)(见创12:6注释)。
亚伯拉罕…买来。先祖亚伯拉罕购买的麦比拉洞,在幔利的东部,希伯伦的附近,是唯一记载先祖所做的一次交易(见创23:3-20注释)。在这里埋葬着亚伯拉罕、撒拉、以撒、利百加、还有利亚。然而,示剑乃是亚伯拉罕进迦南后第一个安身落脚之地,在那里他曾筑过一座祭坛(创12:6,7)。可能他也是用钱买了这地,尽管圣经上没有记载他购买此地。
先祖雅各在示剑买个一块地,这也记载了一次与哈抹的子孙所做的交易,他买了人家的地(创33:19)。这里也曾经筑过一座祭坛(创33:20),约瑟的遗体被埋葬在这里,但是圣经上没有记载雅各其他的儿子也埋葬在了这里(“我们的祖宗”,徒7:15)。耶柔米,公元四世纪的一位基督教作者,他记载到(第86封书信,本笃版),在他的时代,在示剑发现了那十二位先祖的坟墓,并且这记载与保存几个世纪的撒玛利亚传统记载一致。这一点与司提反的信息正正相符,但我们今天的人并不知道。
以抹。源于旧约中的“哈抹”,这里是希腊文。
徒7:17 “及至上帝应许亚伯拉罕的日期将到,以色列民在埃及兴盛众多,
【本会注释】
及至。说明日期将要来到,而不是已经来到。
应许亚伯拉罕的日期。即出埃及记里所说的,上帝为以色列人居住在埃及的而规定的时候已经满足(见创15:13,14;出12:40注释;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88-195页)。“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来11:13)。
将到。相当于“临近”,在时间上与开头的“及至”一致。
兴盛众多。见出1:7;12:37注释。
徒7:18 直到有不晓得约瑟的新王兴起。
【本会注释】
新王兴起。原文证据引用(参本册注释第10页)了“治理埃及全地”。这并非仅仅是一个新王那么简单,他不同与先前的埃及法老(见出1:8注释),自然他对与希伯来人的态度也大不相同。
不晓得。相当于“不曾知道”。这大概是指新上任的埃及法老对当年约瑟拯救全埃及的事迹毫无所知,也可能是指这位法老故意无视希伯来人(参太7:23;25:12中对“认识”一词的使用)。
徒7:19 他用诡计待我们的宗族,苦害我们的祖宗,叫他们丢弃婴孩,使婴孩不能存活。
【本会注释】
用诡计。或作“狡猾地”(见出1:10注释)。
苦害。古代表达法使用“恶劣地对待”,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卷9.1 [203])记载,埃及人利用以色列人开辟水道,并且为尼罗河筑堤。
丢弃。相当于“叫他们丢弃婴孩”。这说明了当时的法老王对可恨的希伯来人实施的残忍政策(见出1:22注释)。
徒7:20 那时,摩西生下来,俊美非凡,在他父亲家里抚养了三个月。
【本会注释】
那时。就是当希伯来的婴孩被抛弃的时候。
俊美非凡。直译是“美丽像上帝”(见出2:2注释)。约瑟夫(同上9.6 [231])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婴孩摩西的俊美,令凡看到他的人都惊讶,无不称他俊美非凡。
徒7:21 他被丢弃的时候,法老的女儿拾了去,养为自己的儿子。
【本会注释】
丢弃。摩西的母亲约基别遵守了埃及法老命令,同时也实行了自己的计划(见出2:3注释)。
拾了去。直译是“把他抱了去”,或者是指摩西被他们带出了尼罗河,更有可能是指,摩西被法老的女儿收养。这个词最根本的意思是“选择”,在腓1:22有类似的用法。下面一句说明法老的女儿对婴孩摩西做了什么。
养为自己的儿子。见出2:5,10注释。约瑟夫(同上第二章9.7 [232-237])宣称,根据犹太人的传统记载,后来继位的法老没有儿子,摩西被选中,作为埃及法老的王位继承人。
徒7:22 摩西学了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说话行事都有才能。
【本会注释】
学了。相当于“受训练”,或者“受教导”。虽然,在旧约圣经中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这一点,但是,它暗示了摩西与埃及法老家族的关系。
埃及人一切的学问。见出2:11;王上4:30注释。有许多关于摩西前四十年生活的传说。斐罗(《摩西生平》第一章第五节)宣称,要对有关摩西当时所进修的课程详细的记述,但对于这个主题,圣经却保持缄默。
说话…有才能。这里主要讲明当摩西在埃及皇室之时的口才,而且,这样的描述与以下摩西的陈述并不存在矛盾,下面是摩西自己所说的话:“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我本是拙口笨舌的”(见出4:10注释),这句话乃是摩西在米甸寄居40年之后所说。
行事。圣经中没有记载当时摩西的行为,但是对于一位后来带领以色列人出离埃及,显明自己卓越才能的领袖,如果他年轻的时候就没有什么才能的话,这会让人感觉奇怪(见出2:11注释)。
徒7:23 “他将到四十岁,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将到四十岁。直译是“当他将到四十岁之时”,就是说他将到四十岁的时候。旧约圣经中并没有在这个结合点指明摩西的年龄。只说到当上帝吩咐摩西去见埃及法老之时是80岁(出7:7),也记载他在120岁时去世(申34:7)。古犹太的记载把摩西的一生分为三个四十年(米大示拉巴,创50:22,宋西诺版第1001页),这里司提反也叙述了同样的的三个阶段:(1)四十年的时间在埃及,(2)四十年的时间在旷野放羊,(3)又用四十年的时间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到了迦南的边境。
看望。希腊文episkeptomai,“拜访”,为了亲眼目睹每个人的生活景况,“鉴察”(参出4:31;路7:16;雅1:27)。摩西决心要帮助他的同胞(见出2:11注释)。
徒7:24 到了那里,见他们一个人受冤屈,就护庇他,为那受欺压的人报仇,打死了那埃及人。
【本会注释】
受冤屈。即受折磨、被殴打(参出2:11)。
为…的人报仇。直译是“施行报复”,上帝的百姓受欺压,报复的工作要留给上帝来完成。
打死了那埃及人。见出2:12注释。
徒7:25 他以为弟兄必明白上帝是藉他的手搭救他们;他们却不明白。
【本会注释】
他以为弟兄必明白。相当于“然而他料想”,正如他亲手杀死了那埃及人。他本以为他的希伯来兄弟会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以及他做这事的动机。但是摩西很快就醒悟了。进入摩西心中的这种洞察力没有从旧约圣经中淹没,但可以由圣灵使之进入司提反心里。讲论者同时也在说明一个比较,就是介于先祖摩西以及耶稣基督之间的比较,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被自己试图要帮助的百姓所拒绝。
藉他的手。显然,这里显明是上帝藉着摩西的手要拯救了整个以色列民族,但是他正受到以色列人的误解,他们认为要完成这工作,必须要使用和埃及人通常使用的相同手段──强制。
他们却不明白。一个简洁但是非常能说明问题的一个词语,突出选民们的愚昧、迟钝。上帝的选民总是不开窍儿,常常是没有预备好,让上帝来施行拯救(参犹太人对基督的态度,约1:11)。
徒7:26 第二天,遇见两个以色列人争斗,就劝他们和睦,说:‘你们二位是弟兄,为什么彼此欺负呢?’
【本会注释】
两个以色列人争斗。即有两个希伯来人在打斗(出2:13)。
就劝他们和睦。直译是“使他们开始和睦”,就是指劝他们和好。
弟兄。摩西当时刚刚觉悟到的,大家都是兄弟之感觉非常强烈,以致似乎在他眼中不能容忍任何有伤兄弟团结的事情,因为他们都是在异地他乡受痛苦。
徒7:27 那欺负邻舍的把他推开,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
【本会注释】
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呢。正如司提反在第35节所说,他这里强调了摩西的权威很早就被人质疑,并且显明了以色列人在整个历史中拒绝上帝使者的事实,而且这使者乃是为了全以色列民族的利益。以色列人拒绝耶稣乃是一种普遍的风气。
徒7:28 难道你要杀我,象昨天杀那埃及人么?’
【本会注释】
难道你。比较出2:14注释。
徒7:29 摩西听见这话就逃走了,寄居于米甸;在那里生了两个儿子。
【本会注释】
摩西听见这话就逃走了。司提反的叙述很简洁,很快就讲到埃及法老已经意识到发生的事情,并且开始到处搜寻摩西。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章11.1 [254-256])记载,摩西的逃跑也是由于埃及人对他的嫉恨,他们担心摩西将来会发动叛乱。
寄居。这句直译应是“成了一名寄居者”,就是指摩西逃到外地,成了一名外乡人。
生了两个儿子。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名叫革舜,另一个叫以利以谢。他们的母亲叫做西坡拉,是叶忒罗的女儿(见出4:20;18:2-4注释)。
徒7:30 “过了四十年,在西乃山的旷野,有一位天使从荆棘火焰中向摩西显现。
【本会注释】
四十年。第23节提到过摩西已经四十岁,他从那年逃到了米甸,在那里居住四十年,这就标明上帝呼召摩西去拯救以色列人的时候,摩西正好80岁(见出7:7注释)。
西乃山。这座山也常常被称为“何烈山”(见出3:1注释)。
有一位天使。这里司提反引用了摩西在荆棘火焰中的经历,间接地表明他并没有说什么话敌对摩西,驳回了那些人的控告,因为司提反所说的话乃是在大大荣耀摩西,说明他与上帝之间的个人经历。关于这位天使之身份见出3:2注释。
火焰。见出3:2注释。
荆棘。希腊文batos,“多刺高灌丛”或者“荆棘丛”。我们很难确切地辩明这种植物。
徒7:31 摩西见了那异象,便觉希奇,正进前观看的时候,有主的声音说:
【本会注释】
见了。比较出3:3。
有主的声音。见出3:2注释。
徒7:32 ‘我是你列祖的上帝,就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摩西战战兢兢,不敢观看。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的上帝。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在以撒和雅各的名字后面省略了“的上帝”三个字。如果确实如传统记载所说,司提反是耶稣拣选的七十人之一的话,(见徒6:5注释),他无疑曾经听到过当年耶稣所说的话,就是反驳撒都该人有关复活道理的观点,因为撒都该人不相信死人复活(太22:32)。如果当年那些听见耶稣讲论的撒都该人,如今也在听司提反申诉的话,他们自然会想起司提反所引用的乃是当年耶稣的话。这些大能的言语会使他们的心想起耶稣复活的应许,并且耶稣从死里的复活。
徒7:33 主对他说:‘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因为你所站之地是圣地。
【本会注释】
把你脚上的鞋脱下来。在出3章记载,上帝向摩西显明自己的身份之前,吩咐摩西脱下鞋,从那之后,每当上帝临格之时,摩西自然会脱下自己的鞋。司提反引用先祖摩西的这次经历,乃是为要强调他自己对神圣场所的尊重,并且也说明,上帝的临格决不仅仅局限在耶路撒冷圣殿的范围之内(见出3:5注释)。
徒7:34 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他们悲叹的声音,我也听见了。我下来要救他们。你来!我要差你往埃及去。’
【本会注释】
我实在看见了。在希腊文中,重复这句话乃是反映了希伯来句型中语势断然的含义,出3:7。本节是对出3:7,8,10节简洁、合并地引用。
我要差你。司提反使用本节经文,大概是为了向他的听众说明,耶稣基督被差遣的方式,像摩西一样,为了响应解救痛苦之呼声,并且拯救他的百姓(见第35节注释)。
徒7:35 这摩西就是百姓弃绝说‘谁立你作我们的首领和审判官’的;上帝却藉那在荆棘中显现之使者的手差派他作首领、作救赎的。
【本会注释】
这摩西。这节经文乃是在强调先祖摩西受到尊荣,因为上帝亲自向他显现。
百姓弃绝。这里又一次强调希伯来人拒绝摩西,尽管在各方面摩西都证明自己乃是上帝的使者,但对希伯来人来说全都归于徒然。也许司提反在暗示在场的听众如同当年的希伯来人一样拒绝了耶稣。
首领。希腊文lutrōtēs,“释放者”,“赎回者”。这个词在新约圣经的其他地方没有记载,但是在七十士译本中把它翻译为希伯来文go'el 的译文(见诗19:14注释;参得2:20注释)。因而,他的基本含义就包括“释放者”的意思。在圣经的用法中,这个词包括其暗示的意思,与希伯来的同族赎回者之观点相连。摩西从埃及地释放了,同样也挽救了他的百姓,但是耶稣基督却从罪恶和死亡中释放了,并且还赎回了世界上每一个罪人。
藉着…使者的手。直译是“藉着……天使的手”。这里强调了摩西的工作乃是藉着与上天能力的合作而完成的。有关这位天使的身份见出3:2注释;参徒7:30注释。
徒7:36 这人领百姓出来,在埃及,在红海、在旷野,四十年间行了奇事神迹。
【本会注释】
领百姓出来。只有先祖摩西能做到这些,因为有上帝的大能与他同在(见出3:12注释)。
奇事神迹。见徒2:19,22;6:8注释;参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
红海。这里使用的是希腊文给出的名字,关于这个词希伯来文称这海为芦苇海(见英文雅各王版本)(见出10:19注释)。为什么称之为这两种名字并不能确切研究明白。
四十年间。见民14:33;申29:5。
徒7:37 那曾对以色列人说‘上帝要从你们弟兄中间给你们兴起一位先知象我’的,就是这位摩西。
【本会注释】
一位先知。这位殉道者司提反,正像使徒彼得一样(见徒3:22注释),提到了旧约圣经申18:15-18的预言。正如彼得,他看到这预言在耶稣身上应验了。如今他报定决心要犹太公会的成员正视这位先知耶稣,就是他们亲手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徒7:38 这人曾在旷野会中和西乃山上,与那对他说话的天使同在,又与我们的祖宗同在,并且领受活泼的圣言传给我们。
【本会注释】
这人。这里仍然是指摩西。
会。希腊文是ekklēsia,“聚集在一起”,或者指“宗教圣会”(见太18:17注释)。
在旷野。司提反心里浮现了一幅当年希伯来人聚集在西乃山下,领受上帝诫命的景象(出19章)。
天使同在。正如第35节,这天使就是上帝自己,也像第31节所说“有主的声音”。
领受。即摩西领受。
活泼的圣言。希腊文logia zōnta,“活泼的圣喻”。Logia一词是logos的小词,“话”。在七十士译本中,它用来指代上帝的话(民24:4,16),以及斐罗(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3页)使用的摩西十诫。在金雅各英文圣经版本中,“logia”一词翻译为“神喻”(罗3:2;来5:12;彼前4:11)。这里是指摩西从上帝那里所领受的律法,后来又代代相传一直留给了后人。这些圣言被描写为“活泼的”即,活的,他们一代代遵守,并且一代代持续下来(参来4:12;彼前1:23)。
徒7:39 我们的祖宗不肯听从,反弃绝他,心里归向埃及,
【本会注释】
不肯听从。照字面意义上讲,“不愿意变为顺从”,这次反叛是在一个月前上帝拯救他们安然走干地过红海之后,在以色列人中间爆发的,就是在到达西乃山之前(出16:2,3)。当摩西在圣山的时候,他们的不满导致了叛教(出32:1),正如司提反在以下章节中所大体描述的一样。根据推论,司提反是在提出一种平行的对比,就是有关以色列人对摩西的态度,以及犹太人对于耶稣基督之态度的对比。这两个时代的百姓,对于将要拯救他们的赎回者均表现地不顺从,关于顺从见徒5:32。
心里。他们心里确实归向埃及,但事实上他们没有回到埃及,而是留恋那些他们所谓的美好事物,就是他们在埃及做奴隶之时所享有的(见出16:3注释;参民11:4-6注释)。罗得的妻子因为留恋自己的家产,以致在回头看所多玛的瞬间变成了盐柱,死在了那里(创19:26)。耶稣在世之时曾经谴责那些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人(路9:62)。
归向。或者“转向”。这里司提反所引用的话,乃是来自出16:2,3;32:1-6,除了这几个章节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经文(出17:1-3;民11:1-5;14:1-4等)。
徒7:40 对亚伦说:‘你且为我们造些神像,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
【本会注释】
为我们造些神像。见出32:1注释。司提反显明了这些人对领袖摩西所缺乏的信心,以致以色列人违犯了最严重的罪之一──拜偶像。
徒7:41 那时,他们造了一个牛犊,又拿祭物献给那像,欢喜自己手中的工作。
【本会注释】
他们造了一个牛犊。见出32:4,5注释。希伯来人可能在埃及的纥流波利亲眼看到过埃及人如何侍奉公牛犊墨尼威,或者在孟非斯见到过牛神亚皮斯,并且期望铸造一个相似的兽像来代表伟大的上帝,宇宙的主宰。
那像。希伯来人宣称金牛犊是神(见出32:4),但司提反毫无疑惑地称之为“那像”。
欢喜。相当于正在进行中的“欢喜”,就是说,他们继续进行他们敬拜偶像的侍奉,以及伴随那种侍奉的放纵、狂欢。这个动词尤其表达了过节之时的欢喜场面,正如路15:23,24,29 的记载(参出32:5,6注释)。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听到了这侍奉的声音,并不是打仗的声音,而是“人歌唱的声音”(出32:18)。
自己手中的工作。不单单敬拜偶像是对上帝的否认和侮辱,然而,更糟糕的是,他们居然在上帝的地方,亲手制造了一个假神,屈膝敬拜。那些偶像的崇拜者们背弃了他们自己的创造者,竟屈膝向假神下拜,就是他们自己亲手所造的假神。见何6:6。
徒7:42 上帝就转脸不顾,任凭他们事奉天上的日月星辰,正如先知书上所写的说:以色列家啊,你们四十年间在旷野,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
【本会注释】
上帝就转脸不顾。相当于“但上帝扭转了脸”。以色列转离了上帝的代理人摩西,如今上帝也向他们转脸(参书24:20)。上帝任凭了以色列人,临到他们的乃是可怕的情形(见何4:17;5:6注释)。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描述了同样引人注意的情形,罗1:24,26,28。
事奉。希腊文latreuō,“充当雇员”,后来引申为“实施宗教仪式”,“敬拜”。
天上的日月星辰。见申4:19;番1:5注释。以色列人曾经被警告要坚决拒绝、抛弃这种敬拜偶像的罪(申4:19;17:3)。但是史学家(王下17:16;23:5;代下33:3,5)和众先知(耶8:2;19:3;番1:5)都说明,对于以色列人来说这些警告全都归于徒然。敬拜天上的星体被称为拜神教。它暗指新约圣经中的占星术。
先知书上所写。即圣经旧约中的先知(见路24:44注释)。犹太人通常将十二本所谓的小先知书视为一卷书。司提反依着犹太人的这种公认习俗,并没有鉴别他所引用之经文的作者。
岂是…献给我吗。根据希腊文强调的顺序,译为“以色列人家啊,你们四十年在旷野,岂是将牺牲和祭物献给我吗?”更恰当。这个引文有了小小的变动,是来自七十士译本中的摩5:25,26。根据历史事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以色列人在旷野的四十年里确实将牺牲和祭物献给了上帝。但是从属灵的角度说来,这个问题的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因为百姓中的许多人(尽管实行这牺牲之礼),同时还侍奉诸多的假神,上帝自然拒绝他们这种三心二意的侍奉。
徒7:43 你们抬着摩洛的帐幕和理番神的星,就是你们所造为要敬拜的像。因此,我要把你们迁到巴比伦外去。
【本会注释】
你们抬着。这节经文是引文,有一点点不同,引用与七十士译本的摩5:26,这里与犹太教的马所拉希伯来文大不相同。这节经文关联到以色列人那些不受欢迎、不被接受的侍奉,以及他们对偶像的忠诚。在他们游离的时日里,以色列人本应该单单“抬着”上帝的帐幕,然而,他们却时常“抬着”异教神像的帐幕和居所。
摩洛。见利18:21;20:2注释。在这些章节中,敬拜摩洛乃是严严禁止的。但这禁令却是徒然无用(见王下16:2,3;23:10;耶7:31;32:35;结23:37等).
理番神。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个词有以下几种写法:“Rhemphan”,“Rhempham”,“Rhempha”,“Rhompha”,“Rhaiphan”,以及“Rhephan”。七十士译本中摩5:26中,(这节经文来自那里),有“Rhaiphan”,这个词同希伯来文中的Kywn,or Kîyyûn相同(金雅各,“Chiun”,意思是龛),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希伯来语中有关土星的措辞,“Rhaiphan”乃是一个科普特人,或者说是埃及人的名称。但是在埃及文中,没有同这个希腊字相似的词。然而,阿摩司书,就是司提反引用的这一卷书,清楚地谴责到敬拜天上星宿的行为。因此,这里司提反充分地证明,并且指责古犹太人乃是敬拜偶像之人。
巴比伦外。本节经文乃是引用于摩5: 27,不论是希伯来文还是七十士译本都提到“大马色”。在阿摩司时代,叙利亚,由大马色为代表,它强大的仇敌就是以色列和犹大。当时虏获到巴比伦一事还没有发生,但是,由于司提反是在回忆过去的历史,因此,巴比伦自然就是犹太人最为突出的敌国了,无疑,因为这个原因,司提反藉着圣灵的启示,用“巴比伦”来代替“大马色”。在第37-43节中,司提反指出希伯来人的背教,他们与摩西对立,敌对上帝,在司提反的时日,犹太人藉着拒绝、反对耶稣来转脸敌对上帝。
徒7:44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有法柜的帐幕,是上帝吩咐摩西叫他照所看见的样式做的。
【本会注释】
法柜的帐幕。见出25:8;民9:15注释。
吩咐。这句直译是“照上帝所指示摩西的样式”。见出25:8,9注释。
照所看见的样式。相当于“按照样式”。正如来8:5(见出25:9注释)。司提反的申诉暗示,天上的圣所才是重要的,并且是中心的体制,因而强调了地上帐幕作为敬拜上帝之中心,乃是暂时的特性。
徒7:45 这帐幕,我们的祖宗相继承受。当上帝在他们面前赶出外邦人去的时候,他们同约书亚把帐幕搬进承受为业之地,直存到大卫的日子。
【本会注释】
相继承受。希腊文diadechomai,“按着顺序接受”,就是说他们从父辈那里继承了关于帐幕的一切事。从埃及出来的那一代以色列人,都死在了旷野里,惟有约书亚和迦勒进入了应许之地──迦南,正是死在旷野这一代人的子孙将帐幕带到了迦南。
约书亚。希腊文Iēsous,同希伯来文中的Yehoshua`意思相同,英文写作 “Joshua”(见太1:1注释)。这里显然是指约书亚作为以色列人的首领,带领以色列人将帐幕搬进了迦南。
承受为业。直译是“取得了那地的产业”
外邦人。这里是指“众民族”,或作“外邦人”,尤其是指那些居住在迦南地的外邦人。
上帝在他们面前赶出。见申9:3;诗44:2注释。
大卫的日子。这里所用的词大概有用意,(1)那些居住在迦南地的外邦人口,直到大卫作王的日子才彻底从那地赶出去;(2)帐幕乃使以色列民族崇拜的中心,一直到大卫王的时代都是如此。然而,在大卫以后的时日,以色列的帐幕就由圣殿来代替了。
徒7:46 大卫在上帝面前蒙恩,祈求为雅各的上帝预备居所;
【本会注释】
在上帝面前蒙恩。大卫为了得蒙上帝的喜悦,他期望为上帝建造一所圣殿,但是由于他流血太多,以致上帝并不允许他这样做(见撒下7:1-17;代上22:6-10注释)。
祈求。相当于“请求”。
预备居所。这些话在现在版本的圣经上下文中很少出现,它们来字七十士译本中诗132:5。这里的希腊文翻译为“帐幕”(skēnōma),也许应该更好地翻译为“居住之处”,由于帐幕(skēnē)在摩西时代就开始存在,以致大卫王希望为上帝建造一所持久的圣殿。
雅各的上帝。原文证据分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雅各的上帝”,或作“雅各家”,但是上下文支持金雅各英文版本圣经中的译文,“雅各的上帝”。七十士译本诗132:5中记载了“雅各的上帝”,这里的译文正是来自此节经文。
徒7:47 却是所罗门为上帝造成殿宇。
【本会注释】
所罗门…造成。见王上6:1注释。
徒7:48 其实,至高者并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
【本会注释】
其实。这里是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里指出与前面一节经文的对照,前面提到上帝要在地上的圣所中与人相会,48,49节强调了上帝并不居住在人手所建造的圣殿里。
至高者。关于对此头衔注释见创14:18注释。
不住。这里也可以翻译为“不住人手所造的物里”(参来9:11,24注释),因为这里在原文中没有提到“圣殿”一词。事实上,根本不需要提醒犹太人上帝无所不在的神性,因为有关上帝的本性,他们都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见王上8:27;诗139:7-13注释)。但是他们只全神贯注于上帝曾经应许要恩待圣殿,要亲自临格圣殿之类的真理,直到在他们的思想上,认为上帝只住在他们的圣殿为止。更糟糕的是,他们开始更加重视人手所建造这所圣殿,而不是他们所侍奉的主,竟然忘记了这圣殿是为上帝所建造的。正因为他们长期如此做,使他们自己无法认出并且接受上帝“在肉身的显现”(提前3:16),就是当耶稣道成肉身,住在他们中间,他们竟不认识。
使徒保罗(他曾经听到司提反的申诉),在雅典的亚略巴古与那些哲学家们辩论之时,使用了同样的措辞(徒17:24,25)。
先知说。这句引文是来自福音的先知,以赛亚(赛66:1,2),他曾经看见上帝在天上的殿宇中(赛6:1-7)。
徒7:49 主说: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脚凳;你们要为我造何等的殿宇?哪里是我安息的地方呢?
【本会注释】
天是我的座位。司提反的话,几乎是逐字逐句地引用了七十士译本经文。关于第49,50节的评论,见赛66:1,2注释。以赛亚先知指出,至高者不能被人性的局限性所拘禁,但是他却要与那些“虚心痛悔的灵”同住。这些话对于那些听见的犹太人乃是一个谴责。他们的侍奉仅仅以地上的圣殿为中心,他们已经远远不再是“虚心痛悔的灵”了。司提反未说明的呼吁乃是要人接受那位神圣的耶稣,他曾谦卑地在世界上行事为人,在他们中间,并且也向他们显示了天父上帝爱的品德。已经有好一些祭司接受了福音(见徒6:7);还会有更多的祭司不断接受并加入基督教会。这些从旧有的典型体系中皈依的人们乃要在众人的心中建立一个属灵的圣殿。
徒7:50 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吗?
徒7:51 “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常时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
【本会注释】
你们这些硬着颈项。司提反讲论大意突然的转变无疑是要解释犹太公会狂暴的情绪在不断高涨,以及因为他的话所引起的一切憎恨(参《述》第十章;太26:65)。显然,司提反已经意识到自己临近死期,并且再多的话也不能感化这些人了,于是,从他嘴里开始迸发出严厉的谴责。这里司提反所使用的几个描述古以色列罪人的形容词如:“硬着颈项的”曾在出33:3,5;34:9使用过,还有“未受割礼的”在利26:41出现过。“硬着颈项的”是指倔强的牛(见出32:8注释)。还有“心未受割礼的”曾经由先知以西结使用过(结44:7)是指“外邦人”。如今,在这关键的时刻,司提反居然告知这些人,他们在圣殿的侍奉乃是烦琐无用的,他把这些人与外邦人归为一类。没有更糟糕的侮辱像这种表达一样,更直接抵触这些狂暴之人了。
常时抗拒圣灵。一个准确的历史总结,因为自从摩西的时日起,这些人的祖先就显出了不顺从,一直到耶稣基督的日子,他们竟然将主钉死在十字架上,整个以色列民族已经彻底拒绝了上帝的圣灵。希腊文“拒绝”(antipiptō)一词,暗示激烈、奋发的敌对。
徒7:52 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
【本会注释】
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的呢。这里,司提反的话乃是基督所说之话的一个回顾(太5:12;路11:47;13:34)。关于犹太人历史上迫害先知的事情参太5:12;23:37(参帖前2:15;参代下36:16注释)。
传说。相当于“宣布”。
那义者。或作“圣洁的那位”。这种崇高的称号也在徒3:14;22:14用来表达主。这个名字早已经在犹太人的文献中使用,用其表达他们所盼望的弥赛亚(伊诺克38:2),以赛亚先知也曾经这样使用,见赛11:4,5。本丢彼拉多的妻子使用这个词表达耶稣(太27:19)。早期教会似乎已经接受了此种表达,新约的约一2:1就是一个应用的例证,那里所使用的希腊文“义”同这里所使用的“义者”是一样的。被人定为是犯罪分子的耶稣基督与所有的人分别开,被称为“义者”,“公义的一位”。如今司提反又提到了这同样的义,司提反站出来,表现的沉着镇静,与那些要为他执行死刑之人的邪恶愤恨形成了鲜明对比。
卖了、杀了。面对加害与他的人,诵读他们的命运,然而,这命运将很快成为他自己的结局,司提反重新提起这些如今迫害他之人原来加害耶稣的罪行,显示对主的尊敬。
徒7:53 你们受了天使所传的律法,竟不遵守。”
【本会注释】
天使所传的律法。是基督,上帝的儿子,在西乃山上向摩西颁布了律法(见出20:2注释)。他也同样是立约的天使(见出23:20注释)。但是当主在西乃山的时候,有一大群的天使跟随着他(参申33:2;诗68:17;加3:19;来2:2注释)。七十士译本中申33:2 说到“在他的右边有天使伴随着他”,而且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卷.5.3)提到了同样的观点。
司提反殉道
徒7:54 众人听见这话就极其恼怒,向司提反咬牙切齿。
【本会注释】
众人听见这话。相当于“现在,就是正当他们听见这话的时候”。
就极其恼怒。见徒5:33注释。
因司提反而内心憎恨。直译是“向司提反咬牙切齿”。此类修饰手法在圣经中也经常用到(太8:12;13:42等)。然而,不管怎样,这里是一种毫无夸张之愤怒的体现。犹太人允许自己的愤恨超越了自己控制的范围。他们的愤恨是自己说不出话来,他们想把司提反像撕碎畜生一般的野兽一样致死,要好比用他们充满愤恨的獠牙扯碎猎物一般。
徒7:55 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定睛望天,看见上帝的荣耀,又看见耶稣站在上帝的右边,
【本会注释】
但司提反。指明司提反与他敌人明显而彻底的对比。
被圣灵充满。暗示了司提反并不是突然被圣灵充满,而是一个渐渐的经验。正如在本书第六章开头所说(徒6:5),因而,在本章最后描述了司提反“被圣灵充满”。
定睛。见徒1:10注释。
望天。司提反看见“天开了”(徒7:56;参赛6:1注释)。然而,在场的人中没有一个看到那天上的荣耀景象,也没有看到天开了,司提反对他所见之异象中,荣耀景象的陈述似乎无形中加重了他的罪行。但是,只有先知可以告诉我们,他们所见到的异象是凭着属灵的眼光,还是凭着肉体感觉的范围(参太3:16;林后12:1-6)。
看见上帝的荣耀。比较创3:24;出13:21;约1:14;徒7:2注释。司提反在演说的开始就提到了“上帝的荣耀”,并且在结束之时向众人说明自己见了异象,有神圣的荣耀照进自己心里。司提反全神贯注地表达他所见到的荣耀。他忘记了自己当前面临死亡的危险,完全将自己投入到天上的那番景象。
耶稣站在。基督常常被描述为坐在上帝的右边。
上帝的右边。见太26:64注释。司提反亲眼看见父上帝以及人子,这大大坚固了司提反在受难之时的信心。
徒7:56 就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
【本会注释】
人子。在新约圣经中,除了在四福音以及启示录1:13;14:14使用过人子一词,只有在这里使用过。司提反可能曾经从耶稣口中听到过这个词,或者是因为他在早期教会中学来的,因为他的讲论先于任何一部福音著作。犹太公会的成员可能回忆起当年耶稣基督受难时,曾经亲自使用过这个词(太26:64)。然后他们就定了主的罪,说他说了亵渎的话。关于这个词注释见可2:10注释;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17页。
徒7:57 众人大声喊叫,捂着耳朵,齐心拥上前去,
【本会注释】
众人大声喊叫。相当于“他们大声呼喊”,即他们力图使司提反闭嘴,虽然有上帝之荣耀的临格,但他们没有听从,也没有承认自己是罪人。
捂着耳朵。这个动词的希腊文sunechō,“压住”,“堵在一起”,那些暴徒认为司提反的话乃是亵渎的言语,他们自然也不愿意继续听下去。因此,这些人的行为证明自己正适合本章51节的描述。说亵渎话的是他们,而不是司提反。
齐心拥上前去。相当于“齐心奔跑过去”。撒但已经带进当时的犹太公会一种摩西律法中要求的齐心合意(申13:9,10),就是当一个人要被执行死刑之时,百姓要齐心拥上去帮忙。这些狂妄的暴徒根本不能等待政府的判决;他们内心的愿望以及决定都是一致的。有关此类简单执法程序,比较太26:59注释。
徒7:58 把他推到城外,用石头打他。作见证的人把衣裳放在一个少年人名叫扫罗的脚前。
【本会注释】
把他推到城外。根据利24:14 中上帝晓谕摩西的规矩,被告有罪之人必须要推到营外的地方,用石头打死。在司提反的时代,犹太人习惯把该死的人推到耶路撒冷城外执行死刑。
用石头打他。直译是“正在用石头打他”,仿佛这些人是在殉道者司提反祈祷的时候为他执行了死刑(第59,60节)。在摩西的律法中,用石头打死乃是对亵渎罪的刑罚(利24:14-16;见约8:7注释)。但是,不论犹太公会多么严格地遵守法律,在罗马人的统治之下,他们没有权利夺人的性命,尤其如果司提反是罗马公民的话(见徒6:5注释)。然而,罗马的行政长官可以轻易被贿赂买通,以致保持缄默(《述》第十章)。彼拉多,那时他仍然是巡抚(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68页),可能在这个时候,他碰巧离开了耶路撒冷,然而,事情过后,他未必干涉关于用石头砸司提反一事,因为他曾经经历过这些人加害与耶稣的事情。
把衣裳放在。犹太人的法律中规定,控告者必须第一个使用致命的石头将被告砸死(申17:7;参约8:7注释)。当时那些控告之人所穿戴的宽松、肥大外袍自然会防碍他们执行司提反的死刑,因此他们要把外套放置在一边(参徒22:20)。
一个少年人。希腊文neanias,“青年”,它适用的年龄范围很广,在20岁到40岁之间。因此,这个词无法表达保罗生活中的年代表(参门9节注释)。有关使徒保罗在司提反殉道之时的推测年龄见本注释第99页。
扫罗。关于“扫罗”这个名字的意义见撒上9:2注释。有关扫罗先前的历史记录,在司提反殉道之事件中他的参与,以及后来他改名叫保罗注释,见本章附注,注2。
徒7:59 他们正用石头打的时候,司提反呼吁主说:“求主耶稣接收我的灵魂!”
【本会注释】
他们正用石头打。司提反在被人用石头打的时候还呼吁基督。
司提反呼吁主。金雅各版本圣经中的斜体字标明,起初圣经中并没有使用这个“主”字。祈祷本身显明司提反乃是向主基督呼吁,就是他方才在异象中亲眼看到站在上帝右边的那位主(第56节)。
接收我的灵魂。见太27:50;路8:55;徒7:60注释。这里路加标明,司提反的祈祷同耶稣断气之时的祷告十分相似(路23:46)。
徒7:60 又跪下大声喊着说:“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说了这话,就睡了。扫罗也喜悦他被害。
【本会注释】
跪下。司提反要祈求他所十分爱慕的那位,就是他亲眼看见站在上帝右边的那位人子,无疑,他已经因为众人的石头跪在了地上。
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直译是“不要把这罪算到他们头上”。在这种情形之下,关于那些迫害他之人过去的罪,司提反做不了什么,但是,他有权利祈求上帝赦免这些人在迫害他的事上所犯的一切罪。在为这些人祈求上帝赦免的事上,充分体现了司提反满有赦免的灵,正如他所信奉的基督一样的性情(参路23:34)。
就睡了。见可5:39;约11:11注释。贯穿整个申诉过程,司提反的一言一行与那些控告他的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那些控告之人心中充满了报复的怒火,然而,司提反正像耶稣基督面队当年在审判厅一样,保持着镇静、沉着。作者路加,在结束对这位殉道者高尚事迹的描述之时,在他的用词中仍然显示出神圣的氛围,最后他是用“就睡了”三个字记述了司提反的死。这场斗争结束了,上帝的仆人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上帝那位大有信心的勇士离开了混乱邪恶的场所,安详地睡在主的里面,直等到复活的日子。《使徒行传》下面的几章中可以看出,司提反的殉道并非徒然无益。
扫罗也喜悦。虽然扫罗没有亲手打死司提反,但当时他为害死司提反而感到高兴。司提反在临死前所表现的毫无惧怕,肯定触动了扫罗,这种触动比扫罗自己所意识到的还要深刻。这件事情随即引起了扫罗那种法利赛教门的狂热,以及司提反殉道一事之间内心剧烈的争斗。结果,扫罗违背了自己良心的声音,更加地反对基督徒所传扬的真理,苦毒地迫害基督徒(《述》第十—十二章)。这时,扫罗由于为那些残害司提反的人看守衣服,所以被奖励,使他成为犹太公会的一员(见《述》第十章;见林前7:7注释)。在扫罗悔改之后,他为自己在害死司提反的事上起的作用感到深切地悔悟(参徒22:20)。
第七章附注
注1 司提反的演讲中有一些令人费解的问题,如演讲的目的、所提出的事情、对事实的提问。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有些事项应当予以考虑:(1)这篇讲论是在路加写《使徒行述》时才记录的,并不是作者路加在三十年之后按照其内容以及重要而做的理解,这篇演讲大概是由一个或者更多的在场听众叙述给路加的,例如扫罗(后改名为保罗),以及一个皈依的犹太祭司(徒6:7)。当然,上帝可能直接将司提反的讲论启示给作者路加(2)司提反的这篇讲论永远也不可能讲完,因为在他讲述的时候,那些暴怒的听众就已经蜂拥而上,将他拖到耶路撒冷城外,并且用石头活活砸死了(3)司提反的这篇讲论是有关历史事件的,使徒彼得在他之前的讲论(徒2章;),以及使徒保罗在他之后的演说(徒13;22;26),以及后来的记载,都少有他的神学思想。司提反的神学观点,(由于发展到了他所处的时代),一定蕴涵在他所描绘的历史故事之中,以及他仇敌的控告中(4)无疑,司提反的讲论是在他们七位被按立执事之后继续传扬福音信息(徒6:7-10),司提反在希利尼人的会堂里讲解真理(见第9节注释)。因此,我们理所当然认为,他的辩护会对于当今学者的分析与评价给予帮助(5)司提反的讲论中提出了一些历史上和解经的难题—例如,先祖亚伯拉罕一直等到他父亲他拉去世之后,才带着全家离开了哈兰(见徒7:4);希伯来宗族中的总人数七十五个人同约瑟在埃及(第14节));还说到先祖亚伯拉罕用银子在示剑购买一个坟墓(第16节);雅各就葬在了那坟墓里(第15,16节);同时也引用了旧约圣经中摩5:26,27的话,这里司提反用“巴比伦”代替了“大马色”;他也提到了一些异教假神的名字(徒7:43)──可以认为是由于,部分或者是全部,我们对于司提反所明白之真理缺乏了解。
在司提反的讲论中,有三个明显的目的:
1.藉着向犹太公会显明他非常熟悉希伯来人的历史,来赢得认可,或者用来调和他们固有的不赞成,同时留出余地证明他的信仰正统。
2.显明历代以来上帝是如何寻找并且带领希伯来人,而且显明希伯来人是如何顽固地拒绝上帝给予摩西的领导权利,拒绝历代的先知,以及他们素来所盼望,并且预言中的弥赛亚。
3.显明敬拜的特征和意义,就是耶和华上帝曾经为了他特选的子民,而指示他们先祖的,同时也涉及到耶稣基督在上帝右边新的加冕工作,这一点应该认识到。这可能被视为最重要的一点,但是叙述地最为简单,不像其他的一样清楚。与其有关的有以下四个事实:
a.当这七位执事开始他们公众的福音工作之时,司提反似乎是其中最为活跃的一位,他是一名大能的福音使者,在《使徒行传》中记载,他们开始传扬福音之时,“也有许多祭司信从了这道”(徒6:7)。产生这样的结果,一定离不开司提反以及其他几位执事在福音事业上所尽的力量。
b.有剧烈的反对势力临到了司提反,有人控告了他,声称司提反“说话糟践了圣所”,就是指当时的圣殿,以及“律法”;而且“改变了摩西所交给”的“规条”(徒6:13,14)。
c.司提反强调了先祖亚伯拉罕蒙召,以及上帝对先祖雅各和他的后代及时的保守(徒7:2-17);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带领下出离埃及,获得自由(第18-36节);摩西的见证,上帝要在旷野为教会兴起一位先知(第37,38节);希伯来人虚假的敬拜和不圣洁的祭物(第39-43节);在旷野的帐幕乃是遵照上帝指示摩西的样式建造的(第44,45节);所罗门为上帝所建造的殿宇(第46,47节);而且也提到了上帝不需要人手所造的殿(第48-50节)。这些有关敬拜的强调点说明司提反要将主题引入耶稣基督在天上的崇侍。
d.司提反的殉道事件与但以理先知预言的七十个七有公认的联系(但9:24-27),这七十个七的起头是在公元前457年,在这个时期的最后一个七,弥赛亚必被剪除,“不是为他自己”,地上那些象征性的献祭制度要终止,这个结果同时也意味着地上祭祀的结束。本注释接受耶稣被钉十字架发生在公元31年的解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51-265页),那年就是“一七之半”。因此,但以理先知预言中的七十个七的结束应该是在公元34年。这样司提反的工作可以被认为是象征上帝对于他特选之子民,在预言中最后一个七期间的呼吁,这是在福音传向外邦人之前。从而,我们将司提反的殉道推算为公元34年似乎是很合乎情理的,因为他的死象征着犹太民族最终拒绝上帝福音的行为。
当司提反的讲论再一次提及这个背景,似乎是早期教会历史危机时刻的一段生动的、至关重要的插曲。
注2 徒7:58中介绍的年轻人扫罗,在新约圣经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本书第一次提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们就要特别的关注。有关扫罗的直接传记细节很不充足,但是间接的参考容许一种对于他早期生活相当必然的再现。
除了对他母亲有过间接的论述(加1:15),以及对于他希伯来先辈们的一般论述外(徒24:14;加1:14;提后1:3),圣经在没有给出有关扫罗身世的线索了。他并不是独生子,这一点通过徒23:16可以看明,因为那里记述了“保罗的外甥”。可能在扫罗的家人得知他成了基督徒,而且还是使徒之后,就与他疏远了,断绝了与他的来往(见腓3:8),提到这些人使保罗的心伤痛,尽管在罗16:7可以认为他的某些亲属是基督徒。
在公元2世纪的一个著作中,第一次有耶罗米记述,说到扫罗的父辈们最初是居住在加利利的。大约公元前4世纪时,他们可能被俘虏,因此在大数城做奴隶,大数城就是亚西亚基利家的首府,在那里,他们最终获得了自由,繁荣了起来,最后成了罗马的公民。后来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就是扫罗。
扫罗的生活开始于大数(徒22:3),在那里,他出生八天后奉行了割礼(腓3:5),并且按着当时的风俗起了名字(路1:59)。由于扫罗属于便雅悯支派(罗11:1;腓3:5),他可能是随着以色列的第一个国王而起了名字,因为扫罗王也是出自便雅悯支派。
自从出生,扫罗就拥有某种令人羡慕的特权。他生下来就是罗马公民(徒22:28)。在公元一世纪的时候,罗马户籍依然受着十分的重视,令人羡慕,也可能扫罗的家庭声名显赫,与普通家庭不同,要比当地普通的家庭富有。拥有这种户籍的人有任何理由自豪,并且自然会倾向于罗马帝国。但是,另外,扫罗对于他所出生的城市十分忠诚。他说到他是大数城的百姓(徒21:39)。这就是说他不仅仅是那里的居民,而且拥有一名公民所具有的权力。他享受这样的特权大概是因为他的家庭对于这个城市的贡献。
然而,除了以上这些有利的社会因素之外,扫罗很重视他的民族以及宗教继续权。他在自己的陈述中这样自豪地说,“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见腓3:5;参林后11:22),而且十分羡慕他祖先们的传统。这与他本身是罗马公民,同时又是大数人的自豪是一样的,一直到公元70年,因为那时的罗马皇帝维斯帕先取消了他们的合法权力,犹太人可以保留他们与众不同的国籍,甚至在异教罗马的国籍也可以保留。再加上扫罗是一名严格法利赛人的宗教背景,他更有资格自豪了。他“是法利赛人”,“教中[犹太教]最严紧的教门”(徒26:5;参徒23:6;腓3:5)。有些解经家认为,这位法利赛人乃是继承了他的父亲,但是这种说法,正如因为他在教法师迦马列门下受教而成为法利赛人的说法一样,都是猜测(参徒5:34)。
在他早年的时候,大概是当他十二岁的时候,扫罗被派往耶路撒冷(徒26:4),在那里,他在著名的教法师迦马列一世门下受教(徒22:3;见徒5:34注释)。他受训使自己的“行为在律法上完全”,“相信律法和先知书上一切所记载的”,而且“在犹太教中,比我本国许多同岁的人更有长进,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徒22:3;24:14;加1:14)。比起他的老师迦马列,似乎保罗对他所信奉宗教更加狂热(参徒5:34注释)。因此,这就为他后来残酷地迫害教会中的基督徒奠定了基础(徒8:1,3;22:4,5;26:9-12)。带着这样的背景,扫罗这个人最初被叙述在了《使徒行传》一书中(徒7:58)。作为犹太教最严格派别中的一名热心成员,在司提反被砸死的事上,他扮演了角色,在他看来,司提反似乎是一名对犹太教的批评家。他的参与说明他依然居住在耶路撒冷。这样看来,他应该十分清楚基督的工作和牺牲,以及后来使徒们日益增加的见证力度。但是,由于他仅仅提到了在大马色路上主用超自然的力量与他说话,并与他见面的事(徒22:7,8;26:14,15;林前15:8),保罗可能未曾看到过耶稣的肉身。不过,开始记述到的扫罗就是一名敌基督的迫害者,而且他参与将第一位殉道者制于死地也并不反常。
有大量讨论开始关注为什么在《使徒行传》叙述的中途,扫罗这个名字被改用为保罗。在徒13:9 使用了“扫罗”(又称为保罗)”,而且给出了不同的译文,“扫罗,另外称为是保罗”。为什么当扫罗这个名字从徒7:58 到徒13:9之间,在已经被使用了18次之后,突然又开始介绍他的第二个名字“保罗”呢?在耶柔米的时代,这个新名字(保罗)又与塞奇·保罗斯联系了起来,他是居比路的长官(地方总督)。据称,扫罗在这个接合点改名为保罗,乃是为了荣耀这位长官悔改加入基督教。这样的解释似乎不太可能,因为有一些相当重要的原因表明,在扫罗早年之时一定不仅仅只有一个名字。
扫罗出生在一个使用多种语言的社会。各个民族的人口混杂在一起,讲说着多种不同的语言,但是各个族群都说自己本族的语言。其中最为常用普遍的基本语言有希腊文,它被视为是文明社会的语言(见本注释第五册第103页),以及拉丁文,它是罗马帝国的官方语。结果,当时的许多人不仅仅会说他们本国的语言,而且还会说拉丁文和希腊文。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有不只一个名字,或者是同一个名字,根据语言以及社会使用的形式来进行表达。还有其他的情况下,他们所起的名字与其他语言根本没有关联──就是说,它们不是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的形式。关于扫罗的事,可能是经由了以下过程:施行割礼使他有了一个犹太人的名字,称为扫罗,但是由于他居住在外邦社会,他同样也使用一个普通的拉丁文,保罗。在圣经中有许多两个名字的人:伯沙撒又称为但以理,以斯帖又称哈大沙,约翰也叫马可(参徒1:23;13:1;西4:11)。作者路加显明自己对于使徒的两个名字是知晓的,就是扫罗和保罗。在徒13:9之前,他主要以一个希伯来背景来描绘,所以他就使用了他的希伯来名字扫罗。如今在徒13:9,路加见他与罗马长官面对面,罗马长官自然会问到使徒的名字,可能会这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在那里?”。对于这样的问题,罗马公民自然不会回答说“我叫扫罗,是耶路撒冷的法利赛人”,而他一定回答说:“我叫保罗,是大数的罗马公民”。因此,在这里出现作者路加心目中这位英雄的另外一个名字,是极为恰当的—非常适合境况,几乎不必加以其他解释。从那之后,作者路加一直在使用外邦称呼“保罗”,除了三次回忆往事的时候使用过“扫罗”(徒22:7,13;26:14),这三次回忆显明路加准确无误地汇报了保罗的演说。这是完全恰当的,因为在本书中,保罗传道旅程的后半时期几乎全部都在非犹太人中间。因此,保罗这个名字连同他的服务就混杂在了外邦人中间。在使徒自己所写的众多书信中,也使用了“保罗”这个名字,这一点就是一个最为有利的支持(罗1:1;林前1:12;林后10:1;加5:2;西4:18等)。
另外一种解释有益于考虑。拉丁文中的paulus(与它相等的希腊文是pauros)意思是“小”,或者“少”,用来描述使徒保罗的身材。在伪经《使徒保罗和特格拉传记》中可以找到此类证据,这要追溯到公元160-180年,尽管不是十分可靠,但可能会反映出一个有关这位伟大使徒保罗外形特征在传统上的真实记载。相关的论述这样说:“一个小个子,秃头,罗圈腿,体格健壮,眼眉相连,长长的鼻子,很是优雅。因为他有时像人的面貌,有时他的面貌就如天上的使者”(《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八册第487页)。然而,必定会如此认为,这样的解释涉及到保罗这个名字是在更晚一个时期才被接受,因为在他的身体外形没有被描述之前,无法起出这个名字。
不管扫罗另外一个名字是怎么个来路,总之,名字本身符合罗马人的习惯,而且也十分适合使徒保罗最终的目的,就是将福音带到当时帝国的首府罗马(参徒19:21;罗1:15)。再者,正如作者路加开始着手写本书的主题──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他坚持惟独使用使徒的罗马名字。
有关扫罗生活的初定年代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使徒保罗,参本册注释第97-102页。
提要
1 由于耶路撒冷的教会遭到逼迫,门徒分散在撒玛利亚建立了教会,5 上帝藉着执事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施行神迹奇事,并且给许多人施洗,其中包括行邪术的西门,他起先原是百姓中间的一名大骗子:14 使徒彼得和约翰来到撒玛利亚坚固并且扩大那里的教会:在那里,藉着祷告和按手礼,使上帝赐给那地方的信徒圣灵,18 当新近相信的西门试图用金钱买使徒们赐圣灵的能力时,20 使徒彼得严厉地谴责他的伪善,贪婪,并且劝告他要悔改,彼得和约翰一同在那地传讲福音,证明主的道,就回到了耶路撒冷。26 有上帝的一个天使分派执事腓利去传道,为一个埃提阿伯的太监施洗。
扫罗迫害教会
徒8:1 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玛利亚各处。
【本会注释】
从这日起。司提反的殉道,标志着对教会有组织性迫害的开始。不久前他们杀害了司提反,如今,犹太的领袖们要把这种愤怒抛在所有基督徒身上。
大遭逼迫。教会又一次受到犹太官长们的迫害,在使徒彼得和约翰医治那位瘸子之后,教会已经遭遇过一次规模较小的逼迫(见徒4:1-7),在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死后,使徒也曾被犹太官长捉拿(见徒5:17,18)。然而,教会这次的迫害不同于先前的几次逼迫,这里使用了“大”字──在地域性和剧烈性上都大大超过以往。参腓利传道传记。
从本章的第3节,以及使徒保罗悔改后的描述(参徒22:4;26:10,11),我们可以清楚得知,这次的迫害是许多信徒遭遇迫害、囚禁及死亡。
教会。即从五旬节圣灵沛降之后,在首府耶路撒冷所兴起之信徒组成的教会(参太18:17注释)。这里也同样说明在耶路撒冷之外,还有其他的教会分支,并且在日益壮大。
分散在…各处。希腊文diaspeirō,“像谷子被驱散”,或者是指“使之分散”。因而,仇敌的愤怒却使教会实现并成就了基督的预言(徒1:8注释)。这里使用的“犹太全地”的“全”字,并不必包括所有的成员(参徒1:1注释),仅仅是那些害怕的,或者是活跃的、认识那些迫害他们之人的信徒。但是信徒,有男有女,他们依然居住在耶路撒冷城(见徒8:3)。
犹太和撒玛利亚。一些城市和乡镇,例如希伯仑,加沙,吕大,以及约帕,在这个时候,它们可能成了基督徒的避难之所。这次基督徒的流入,以及执事腓力的大力传扬(见第40节),可能使他们流入的许多地区建立了教会团体(参徒9:32,36)。有些人逃到了撒玛利亚,无疑,由于那些人对于犹太人的憎恨──为了躲避耶路撒冷的犹太祭司以及官长的迫害,而逃到他们那里的人,可能会很受欢迎。在徒1:8提到的第二个区域由此就听到了福音,实现了耶稣的预言。这可能就使门徒们迈出了打破对撒玛利亚人反感的第一步,并且最终也将福音传给外邦人。
除了使徒以外。关于使徒们依然停留在耶路撒冷的原因,引证了三种可能性的原因:(1)这十二位使徒从他们的主那里学得“雇工逃走,因他是雇工”(约10:13),以致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逃离耶路撒冷(2)十二位使徒希望停留在耶路撒冷,不顾这里发生的一切迫害,是因为他们视耶路撒冷为当时基督教会的总司令部,而且那些逃亡者们会接受从这里来的指导和帮助(3)这次教会临到的迫害显然是直接敌对那些,尤其是像司提反这样,宣讲犹太人规条短时间性之人(见徒6:14)就是法利赛人所强调的规条。显然,使徒们依然继续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做礼拜,保持自己在礼节上的清洁(见徒10:14),并且依然在与外邦人的关系上保持距离(徒10:28)。住在耶路撒冷的大部分百姓可能非常喜爱并尊敬这些使徒。因此,这次教会的迫害也许主要是征对那些希利尼人信徒。当然,这班人也正是教会向前迈进下一步,并且扩展、壮大之事上最为活跃的一些人。有关解经家以及教会史学家提出的以上三种原因中的任何一种,没有什么教条决议提出反对意见。
徒8:2 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本会注释】
虔诚。希腊文eulabēs,“很好地握住”,引申一下它的含义就成了“小心谨慎”,或者“虔诚尽责”(见徒2:5注释)。亚拿尼亚,就是带领使徒保罗去施洗的那位,圣经中就以这个形容词来刻画他的品格(徒22:21)。因为那些倾向与犹太教的信徒往往被称为“虔诚”(徒13:50;17:4,17),所以有些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虔诚人乃是指一些从犹太教皈依基督教的信徒。然而,希腊文翻译为“虔诚”,在这个译文中不是指eulabēs,而是sebomenos。这里也说明,这些“虔诚”人乃是一队对司提反表示敬意之人,并没有为殉道的司提反活着的时候所传讲的真理做辩护,正如犹太公会中的官长尼哥底母和亚利马太的约瑟,在耶稣钉十字架之后所做的一样。这节经文确实对徒7章形成了一个结论。
捶胸大哭。比较创23:2;伯1:20;2:12;可5:38,39注释。为司提反举行葬礼一定需要相当的勇气,因为司提反是在犹太公会的暴怒之下被石头砸死的。事实上,任何人,如果因为被控告犯了亵渎的罪,而被石头砸死之后,通常不能举行葬礼,得尊荣(米示孥《犹太公会》6.5,6,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05页)。公众的捶胸大哭,并且由一批“虔诚”的人参与,可能具有对那些致司提反于死地之人的抗议的性质。
徒8:3 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
【本会注释】
扫罗却。相当于“但是,扫罗”。这是继续叙述本章开头的第一节经文。
残害。希腊文写为lumainō,“蹂躏”,“毁坏”“毁灭”。这个词曾经在七十士译本中的诗80:13中描述了一头野猪的蹂躏、毁灭行为。这里使用的时态大概暗示了这次对耶路撒冷教会迫害的持续性。使徒保罗这样说:“我也曾经逼迫奉这道的人,直到死地”(徒22:4;参徒26:10)。后来,根据使徒保罗忏悔时所说(见徒26:11),这次乃是对耶路撒冷教会的一种极其疯狂的残酷迫害。
教会。这里是指耶路撒冷的教会。参第1节注释;见徒26:10。
进各人的家。在徒26:11 中,我们可以看明,扫罗首先进到会堂,寻找受害人,然后挨家挨户地追赶信徒。扫罗追赶的地方大概还包括一些耶路撒冷信徒聚会的场所。
拉着。这里是指拖着、拽着,把他们带到法庭。
男女。这里所说妇女也在遭受迫害的范围之事实,说明这些妇女在教会中也是非常卓越、突出的(参路8:2,3;徒1:14注释)。贯穿整个教会历史,她们证明自己在迫害之下依然坚定不移。
监里。即要等待法律的判决。耶路撒冷城中因为这样被带走的信徒有许多,这次迫害突如其来。
福音传到撒玛利亚
徒8:4 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本会注释】
往各处去。希腊文dierchomai,“走遍”,作者路加很喜爱使用这个词来形容福音工作(参路9:6;徒8:40;9:32;11:19;13:6)。在这次试图毁灭新信仰的尝试中,反而使门徒们扩展了自己做工的园地,加大了做工的机会,正如耶稣所期望的(徒1:8),迫使许多门徒出去到其他地区传扬福音,否则,
那些没有听到福音的地方将要等待的时间会更长。因此,正如后来的结果一样,殉道者的血乃是教会的种子。
传。希腊文euaggelizomai,对于这个词,有一种非常独特,并且按照字面翻译的译文是“传福音”。这绘画似地描绘了那些受迫害之基督徒所完成的工作──他们将福音传扬出去,以及向许多地方,就是他们被迫而逃到的地方传播了好信息(参可1:1注释)。
道。关于这个词,我们按其最为广阔的意义理解为他乃是指代一切关于基督的教训。这个词大部分是来自旧约圣经,但是有关这个“道”字的大部分教训,并不依然是根据书上的含义,而是取决于这些志愿的福音工作者口中所传扬的信息。
徒8:5 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
【本会注释】
腓利。这里不是指使徒腓利,因为在第1节注释中,已经专门提到使徒们依然留在耶路撒冷。因此,这里所说的腓利一定是执事腓利,在七个执事中有这个名字(参徒6:5注释)。因为他在早期传扬福音的工作中十分显著,后来,他被称为“传福音的腓利”(徒21:8)。
撒玛利亚城。关于这个说法,它究竟是指色巴斯(先前被称认为是撒玛利亚),撒玛利亚的首府,还是指一个未经确认的城市(参第9节注释)。不论这里是指那个地方,福音的种子已经撒在了撒玛利亚(见约4:4-42注释)。结果,这片园地“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约4:35)。
腓利的传道途程
1. 腓利执事去撒玛利亚的行程(徒8:5)。
2. 腓利在撒玛利亚传道;使行邪术的西门大感惊奇(徒8:9-13)。
3. 彼得和约翰受差遣去为腓利所劝化的人受圣灵的洗;西门受到告诫(徒8:14-24)。
4. 使徒回去,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道(徒8:25)。
5. 腓利奉差遣到耶路撒冷至迦萨的路上(徒8:26)。
6. 埃提阿伯的太监由耶路撒冷回去(徒8:27,28)。
7. 腓利与埃提阿伯的太监一起;为他施洗(徒8:29-38)。
8. 腓利被提走,有人在亚琐都看见了他(徒8:39.40)。
9. 腓利在所有城镇传道,直到该撒利亚(徒8:40)。
宣讲。希腊文kērussō,它与第4节所使用的词有所不同,它的意思是“宣布、声明[仿佛一名报信者]”,暗示了一个,比起那些没有被按立之信徒更为正式、颇有准备的讲论。这个词曾经用来表达施洗约翰以及耶稣基督的讲论(见太3:1;4:17)。同时,这个动词的时态也暗示了执事腓利继续在撒玛利亚一带传扬福音。
基督。更确切地讲,应该加上一个特指的定冠词“the”,可以翻译为“那位基督”,就是那位受膏者,他们历来盼望的弥赛亚,约4:25暗示,盼望弥赛亚的愿望在撒玛利亚人中十分强烈,正如在犹太人中一样,执事腓利在那里所传扬的正是告诉他们那位长久以来盼望的弥赛亚已经来了,就是拿撒勒人耶稣,他就是基督,上帝的儿子。
徒8:6 众人听见了,又看见腓利所行的神迹,就同心合意的听从他的话。
【本会注释】
众人。更确切地讲,这里我们应该翻译为“群众”,描绘了一个众人拥挤的聚集场面。
同心合意。参徒1:14注释。
听从。希腊文prosechō,“坚持”或者“应用[心里]”,所以可以引申为“相信”(见徒8:10,11;16:14;提前1:4;3:8;4:1,13;彼后1:19)。这句话暗示,有大批的人接受、信服了这新的教训。撒玛利亚人这样准备就绪显明,尽管那个巫师西门马古斯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徒8:9-11),但是自从当年耶稣在那里讲论之后,主所传扬的真理没有徒然。
听见。直译是“听见它们”,即执事腓利的话。撒玛利亚人第一次相信乃是由于听见耶稣基督的讲论,如今这种子已经结出果子了(约4:39-42),没有“神迹”(参太12:38-42)。这里所施行的神迹不是为了给他们的信心打基础,而是要坚固他们的信心。这些神迹祛除了一切对于借助腓利施行之能力的怀疑。无疑,这也矫正了巫师西门马古斯对于他们的不良影响(徒8:9-11)。
徒8:7 因为有许多人被污鬼附着,那些鬼大声呼叫,从他们身上出来;还有许多瘫痪的,瘸腿的,都得了医治。
【本会注释】
污鬼。有些观点认为本句的前半句不应该那样翻译,前半句最好应该翻译为:“因为许多污鬼,大声呼叫,从那些被附着的人身上出来”。注明作者路加,作为一名医生,把那些被污鬼附着的病,与其他疾病区分开加以叙述。有关“污鬼”的论述见徒5:16注释;见可第1章附注。
徒8:8 在那城里,就大有欢喜。
【本会注释】
大有欢喜。撒玛利亚城中百姓的这种欢喜说明,基督教福音使者所做之工如何受欢迎,被他们接受。
徒8:9 有一个人,名叫西门,向来在那城里行邪术,妄自尊大,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
【本会注释】
西门。参约1:42注释。这个人的名字常常被称为西门马古斯,来自希腊文的magos,“男巫师”,或者“术士”。根据殉道者游斯丁(《护教书》第26页),这个西门出生在基特沃,一个撒玛利亚村庄。后来的记述中记载,他与使徒彼得长期作对,并且还随着彼得到罗马,在那里与彼得所传扬的真理想对立。大部分这类的传说都是极其被人怀疑的权威。西门乃是一班犹太人的典型,他们都利用自己民族的声望,同时也利用异教的轻信。这类人中包括居比路的以吕马(徒13:8);以弗所那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徒19:13);以及居比路的西门,除非他同撒玛利亚的西门是同一位(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7.2)。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12页;本注释第六册第34页。
在那城里。这里可以查阅本章5节注释。第9节分开提到了“撒玛利亚”,说明这个词是指省份,不是指首府。
行邪术。相当于“这人先前在这城里行邪术”。“邪术”是指东方三个博士所实行的艺术,他们自称是巫士、天文学家、占卜家,并且是解梦家。西门可能至多明白一些有关化学之类的基本知识,开始用其进行欺骗时,他引起了一些人们的注意,然后利用那些来请教他之人的轻信。犹太人当年在埃及寄居的时候,已经知道了这类事情,并且在他们传统的文学中,有一些摩西的“智慧”,被他们曲解为此类特征(参徒7:22;见但1:20注释)。
使撒玛利亚的百姓惊奇。就是说,撒玛利亚的人被邪教所支配,迷信地被所谓的神迹奇事,就是那位自夸是“大能者”的西门马古斯所迷惑。
妄自尊大。第10 更清楚地说明这个称谓的本义。撒玛利亚的百姓称巫师西门为“上帝的大能者”,无疑,这是西门自己自命不凡的一个反映。以不明确的方式,他宣称自己乃是神圣能力的化身。也许他曾经宣称自己就是那位要来的弥赛亚。犹太人对于弥赛亚的期望为那些冒名顶替者设立了一个式样,并且帮助他们受到保护。比较执事腓利(第5节),他传扬耶稣基督,而不是他自己。
徒8:10 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说:“这人就是那称为上帝的大能者。”
【本会注释】
无论大小都听从他。见本章6节注释。西门马古斯的骗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为每一阶层的人都相信了他。这位男巫师似乎就是那些最早用谎言骗术施行神迹奇事的一位,以便可以进行欺骗,如果可能的话,连选民也要迷惑了(参太24:24;帖后2:9)。
称为上帝的大能者。爱任纽(《驳异端》第一章23;《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一册第348页)提到西门马古斯时这样说“许多人崇拜他,仿佛他就是上帝,……简而言之,他声称自己乃是具有一切大能的最崇高者”。
徒8:11 他们听从他,因他久用邪术,使他们惊奇。
【本会注释】
听从。希腊文写为prosechō(参本章6节注释)。
用邪术。见第9节注释。这里所说的“久用”,在这个长久的时期中,那种邪恶的吸引力不断起着作用,西门施行巫术是从何时开始呢?可能与七、八年前,耶稣在撒玛利亚传道的时间相隔不久。
徒8:12 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上帝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
【本会注释】
所传。见第5节注释。由于腓利的讲论,如今,许多人因着这所传的道而蒙了拯救(参林前1:21注释)。这里证明腓利所传扬之信息的能力,要比巫师西门的巫术所有的吸引力大的多。
上帝国。参太4:17;路17:20,21;徒1:6注释。由于福音的工作园地比原来更宽广了,门徒们的信息变得更加清晰。他们所传扬的真理十分全面具体;使许多听众都受洗归入了基督。
耶稣基督的名。参徒2:21;3:16注释。
受了洗。参太3:6注释。这个希腊动词的时态不仅暗示了那地一次大型的洗礼,而且说明了悔改之人的连续性,连男带女都受了洗,他们都被教会承认归为其中的一员。
徒8:13 西门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就常与腓利在一处,看见他所行的神迹和大异能,就甚惊奇。
【本会注释】
西门自己也。根据希腊原文所强调的意思,倒不如说“甚至连西门自己”。
信了。无疑,西门对执事腓利所行的神迹奇事而印象深刻,受到感触(本章6节);他感觉自己乃是在一种比自己具备的能力要强的多的无限之大能的面前。他虽然接受了腓利所传讲有关耶稣基督的牺牲并且三日后又复活的道理,但是没有发展自己的信心。西门的信就是雅各所说的那种信心(参雅2:14,19)。类似这种不完美的信在约8:31 也提到过,那里记述了某种犹太人,说到这些人相信耶稣基督,但是约8章的后半部分却显明,像他们那样的信决不能救自己。根据这里的记载,我们自然是认为西门受了洗,尽管,他后来的态度显明,自己的受洗并不能显明自己有了新的生命,度一种高尚的生活。他依然在罪恶之中“被罪恶捆绑”(徒8:23)。作者路加在记述撒玛利亚人的信心与巫师西门的信心上作了区别:那些撒玛利亚人是由于执事腓利所传讲的道理而相信了主,但是西门乃是被他亲眼看到腓利所行的奇事和神迹而吸引。不过,上帝没有拒绝这种不完美的信心。上帝接受了这种信心,使其作为西门初步的信心,以致日后能逐渐长进,而具备蒙主悦纳的信心。当西门显出自己心术不正之后,使徒彼得劝戒他(本章22节)要悔改,并且向主祈求赦免。
看见…,惊奇。参本章9节注释。如今,局势已经转变了。这位男巫师,就是表现出惊奇的这位西门,屈服于比他自己更有能力的一位,并且十分惊奇,因为他看到了传播福音所伴随的大能大力。
徒8:14 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玛利亚人领受了上帝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
【本会注释】
使徒。他们依然停留在耶路撒冷(第1节),负责管理教会的一切活动。耶稣基督还与他们同在的时候,曾经给他们规定了传扬天国之信息的地理范围(太10:5)。但是,后来主取消了那些福音使命的地理范围(见太28:19,20),并且在徒1:8 教导他们要“在耶路撒冷、犹太全地和撒玛利亚,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执事腓利在撒玛利亚传扬福音取得成功的消息传到了十二使徒耳中,这证明扩展福音的地理界限是一个正确合理的事实。如今,他们开始在撒玛利亚见证基督了。
听见。尽管教会遭遇迫害,被遣散的教会工人以及教会领袖之间的团结依然坚实的存在着。
撒玛利亚。执事腓利在撒玛利亚所传扬的福音信息,由那些因他的讲论而归主的热心门徒传遍了那地。
上帝的道。这里使用了作者路加的叙述,正如在他的福音书中一样,其要旨和实质乃是基督的福音(参路5:1;8:11,21)。
彼得、约翰。显然,这个时候的教会,并没有分派给任何一名使徒特殊的显赫地位。通过全体使徒的决定,他们分派使徒彼得和约翰到撒玛利亚履行福音使命。当时众使徒选择这两位使徒去撒玛利亚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为他们在起初建立教会之时最为活跃、积极(参徒1:15;2:14;3:1;4:8等)。这里也没有证据表明使徒彼得至高的权威,他乃是在全体使徒的指导之下,正是这个团体“分派”他和约翰到撒玛利亚传道。使徒约翰,耶稣还同他们在一起的时候,他曾经求主从天上降火烧灭撒玛利亚人(路9:54),但现在却是本着爱心,引人领受圣灵与火的洗礼(太3:11)。有些人认为这里提到的约翰可能是指约翰马可(见徒13:5,13注释),这种说法极不合理,无法立足。如果约翰马可已经经历过以下经文中所描述的事情,他就不可能在旁非利亚的别加离开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徒13:13)。
徒8:15 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
【本会注释】
祷告。这是两位使徒到撒玛利亚后的第一个举动。他们没有把圣灵赐给当地那些刚刚受洗的信徒,而是恳求上帝将圣灵赐给这些人,作为他们受洗的一个结果(参徒2:38),并且作为他们被上帝接受的一个证据。
徒8:16 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
【本会注释】
圣灵…降在。本节经文清晰地分开了由执事腓利所施行的水的洗礼,以及藉着使徒彼得和约翰使撒玛利亚信徒领受圣灵一事。这里的动词翻译为“降在”,同样在徒10:44;11:15中描述圣灵之恩赐的来临时也使用了这个词,还有使徒彼得所见的异象徒10:10。
他们只…受了洗。即腓利用水给他们施了洗,但是他们受洗之后,圣灵并没有降下来,直等到使徒彼得和约翰来到。
奉主耶稣的名。或作“按着耶稣的名”。这表明那些新近悔改之人藉着洗礼对耶稣基督的信心。
徒8:17 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
【本会注释】
按手在他们头上。参徒6:6注释。
领受了。这里表明了使撒玛利亚人领受上帝圣灵的三个步骤:(1)撒玛利亚人自己相信这福音,受了洗礼(第12节),(2)使徒们的祈祷(第15节),以及(3)使徒们按手在他们头上(17节)。
徒8:18 西门看见使徒按手,便有圣灵赐下,就拿钱给使徒,
【本会注释】
西门看见。西门像其他的撒玛利亚人一样领受了执事腓利的洗礼,但是使徒们并没有给他按手,他自然也没有领受从天上来的圣灵,就是赐给其他信徒的圣灵。没有赐给西门圣灵一定是有原因;也许是因为他的真正本性已经被觉察到了。他与撒玛利亚其他归入教会的信徒不同,然而,正是这不同唤起了他的愿望。西门亲眼看到他的同伴们领受了圣灵。那些信徒都改变了;他们可能开始说方言,并且说预言;满有属灵的恩赐,西门至少可以看出,圣灵已经明显进入了这些人的生活。
拿钱给使徒。西门看到他在撒玛利亚的同乡信徒领受了圣灵,而且他们的能力大大地超过了他的能力,尽管他自己心中没有圣灵的同在,但是他企望拥有圣灵所带来的大能大力。因此,他拿钱给使徒彼得和约翰,希望自己可以用金钱购买到自己所没有白白领受的圣灵。西门做出的如此举动,显明了他在信仰上瑕疵的本性,并且揭露了那控制他的内在动机。他提供金钱的行为乃是对教会圣职的一个严重的冒犯。任何购买属灵大能或者属灵职权的企图,都被指定为“买卖圣职罪”。
徒8:19 说:“把这权柄也给我,叫我手按着谁,谁就可以受圣灵。”
【本会注释】
给我。如今,西门的污秽的本性彻底败露了。他根本不期望自己拥有圣灵,使圣灵来印证他的洗礼,西门却切心盼望自己能够使用圣灵的大能去支配别人。他妄想自己可以不经历任何内在的改变,就是使自己配承受这恩赐的改变,就可以拥有圣灵永久的大能。很可能他打算利用自己的金钱,购买到使徒赐圣灵的能力,然后他把这个人人都盼望得到的大能在分赐给别人,这样,他在赐给别人的时候可以索要金钱,正如他所期望的。
徒8:20 彼得说:“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因你想上帝的恩赐是可以用钱买的。
【本会注释】
你的银子和你一同灭亡吧。这里使徒彼得表达了他对于西门此举的厌恶。使徒意识到,如果这个人不在内心里真正改变,他就必灭亡。但是使徒彼得并没有认为西门的现状已经无可救药,因为在第22节中,彼得催促他要真正地悔改,这样就必能得蒙赦免。
上帝的恩赐。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为:“因为你想用金钱买到上帝的恩赐”。西门的态度正正显明他对于上帝的品性,以及圣灵之恩赐的基本误解。他需要明白,在生活中最宝贵的东西不是能用金钱购买的。
徒8:21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上帝面前,你的心不正。
【本会注释】
无分无关。这并不是专断任意的声明,而是一个根据西门内心的状况所做的判决。西门没有真正属于上帝家中的一员,因此他没有资格分享作为成员应该享有的特权和责任。有关本文中对于“关”的评论,参徒1:26注释。
这道。这里无疑是指正在讨论的主题,就是“按手给谁,谁就受圣灵”的大能(本章19节)。但是字面意义若被采纳,应该翻译为“这道”,可以参考第14节,那里说到,“撒玛利亚人领受了上帝的道”。
正。希腊文euthus,“直的”,把这个意思引申一下,使用其道德上的意义就是“正直的”,“合乎正道的”,“真正的”,“诚挚真实的”。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很少使用,但是正如使徒彼得所说的许多词一样,它也可以在彼得的书信中找到(彼后2:15)。
徒8:22 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
【本会注释】
懊悔。见太3:2注释。这里是第一个获得赦免并且转移自己应受之刑罚的条件。这里显明,尽管西门的态度被描述为“邪恶”,但是使徒彼得向西门说明,救恩依然为他敞开。
祈求主。西门犯罪得罪了主。
或者。这里暗示了一种疑惑的感觉,不是上帝不愿意饶恕他,而是要看西门自己是否已经预80备好要悔改自己的罪。也许使徒彼得看来,西门大概犯了不可饶恕的罪,就是亵渎了圣灵(参太12:31注释)。在这件事情中,使徒彼得使用如此的话语,在耶稣赐给使徒们惩戒性的大能之后(约20:23),确实属于相当严厉的一次。
意念。希腊文epinoia,“意图”,“目的”,给出了一个成熟计划的观点。此种冒犯显得最为严重。使徒看出西门心里完全充满了他自己的计划,如果他没有流露出自己内心思想的话,他就没有希望了,使徒也看出了西门心中的贪婪,近似与偶像崇拜,几乎没有悔改蒙赦的可能了。上帝随时准备好去赦免人,但人却常常没有准备好接受这种赦免(见诗32:1;130:4注释)。
徒8:23 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
【本会注释】
我看出。藉着这真实的洞察力,使徒彼得看出了西门的心思。
苦胆。就是“苦味的胆”,在本节经文的后半句说到“被罪恶捆绑”。使徒彼得看出,西门这个人正陷在苦难之中,并且被罪恶缠绕。西门曾经允许嫉妒和贪婪苦害自己的灵魂,而且允许邪恶成为自己一个固定的习惯,一直到他自己成了这些罪恶的阶下囚。
徒8:24 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本会注释】
愿你们为我求主。西门在他的请求的特性中表明自己并不是被真正的悔改所感召。他显明自己根本没有任何内心的挣扎,也没有什么品格上的需要。他单单请求使徒彼得使他能从这种刑罚中得以释放。西门的恳求可以与埃及法老对于摩西的再三请求加以比较:“求耶和华”(出8:8,28;9:28;10:17),这一点清楚地显示了他的恐惧心理,并且导致了品格上一成不变的结果。在圣经上并没有关于西门悔改的顺序,至于他是否悔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假设他保持着一个没有悔改的心。
在《使徒行传》一书中,有关西门马古斯的记载到此为止,但是在早期教会的历史中,保存下来诸多有关西门的传说。这些传说把他描绘成一个自封的领袖,就是基督教中一个卑劣教门的领袖,这教门不断敌对正统信仰。这无启发性的故事记载在以下的著作中,伪革利免《圣经布道》第二章第18-39页,《识别术》第二章5-16;殉道者游斯丁《护教书》第26,56页;爱任纽《驳异端》第一章第第23页;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二章13.13-18;14.1-6;15.1。以上这些著作中描述了西门马古斯,说他就是诺斯底异教徒的先驱,他是一名教师,他的教义主要取决于占星术、天使学、以及超越自己神圣能力的信仰。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12页;第六册第34页。
徒8:25 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本会注释】
使徒。这里显然是指使徒彼得和约翰。有一些解经家认为它包括执事腓利。但见《述》第十一章。
证明。希腊文diamarturomai,“认真地证明”。
传讲。希腊文laleō,“讲”,“说”。
回。此处这个希腊动词的形式可以翻译为“开始返回”。他们在从撒玛利亚返回耶路撒冷的路上继续传讲福音。
有关基督教在撒玛利亚的灵感记载,从这里就算结束了,然而,在徒15:3的记载除外。
埃提阿伯太监受洗归主
徒8:26 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本会注释】
使者。译作“一位天使”更恰当。作者路加深切注意有关天使的工作(参路1:38 以及徒10:7;路2:9 以及徒12:7;路24:4 和徒1:10;10:30)。希腊文的解释比较赞成以下说法:当使徒彼得和约翰正在做上帝传福音的工作之时,上帝的一个天使向执事腓利说话。这个超自然的呼召有可能是通过一种异象的形式告知腓利(参徒10:3的哥尼流注释)。
向南走。希腊文mesēmbria,一般译作“正午”,或者“中午”。然而,在北半球,当太阳到达它子午线的时候,太阳正好是在南方;因此,这个词也表示了其方位,就是“南方”。有一些权威更喜欢将这个词翻译为“正午”。
路上。相当于“在路上”,或者“沿着路”。
迦萨。这个名字是希腊文对希伯来文`Azzah 的翻译,意为“强壮”(申2:23;王上4:24;耶25:20),是早期迦南地南方的一个边界城市(创10:19)。起初它由亚卫人占据,后来又由迦斐托人占据(申2:23)。约书亚没能带领以色列人攻占这地(书10:41;11:22)。犹大曾经攻占这地,但是占据了仅仅很短的时间(士1:18),很快就把这地落在了非利士人手里(书13:3;士3:3),他们将这地作为他们五个伟大城市的最南边一个城。这个城就是士师参孙蒙羞并且死亡的地方(士第16章),在参孙死后,到先知撒母耳的时代或者之前,这里依然由非利士人占据(撒上6:17—)。所罗门王(王上4:21,24),以及后来的希西家王(王下18:8)攻打了这些地方。这里曾经敌对亚历山大大帝有五个月之久,但是最终被亚历山大征服、俘虏,并且在塞硫古王朝与托勒密王朝战争期间,以及马克比的战争中,变成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军事基地(马加比前书11:61)。
大约公元前96年。加沙被毁,它的居民被亚历山大·雅拿斯大肆屠杀(参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三章13.3 [358-364]),但是后来又被地方总督加比纽重建(同上第十四章.5.3 [88]),尽管有传说声称恢复后的加沙要比先前的加沙更靠近大海。从耶路撒冷到加沙的路不只一条,到西南方向大约有50英里的路程。向北的路线通过吕大附近,然后沿着向南的海岸线平行行驶,穿过亚琐都就到达加沙。另外一条向南到希伯伦,然后笔直向西走,穿过旷野地区,最后到加沙。本章作者路加所记载的路线可能是以上所说的第二条路线,尤其是当希腊文mesēmbria翻译为“南”的情况下,可能性就更大。
旷野。这短语按着字面读作“这是旷野”,正如一句单句一样。没有什么可以证明这句话究竟是天使亲口所说,还是作者路加为了解释清楚而自己添加的话。这里的“这是”翻译为“道路”也好,“城市”也好,都不清楚,尽管路加不可能给一个城市起名字,然后把这个城市描述为“旷野”。标准修订版圣经把这句话翻译为“那是一条旷野的路”。藉着单纯的信心,执事腓利行驶在一条常人不多走的、看起来不好走的路上,这路从耶路撒冷通到加沙(迦萨),他也不知道自己将会在路上遇到一位游者,而且这位游者的悔改令人难忘。
徒8:27 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提阿伯(即古实,见以赛亚十八章一节)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本会注释】
腓利就起身去了。他那刻不容缓的顺从显明了他对自己所领受之信息的权威没有丝毫疑惑。
埃提阿伯。(即古实,见以赛亚十八章一节)埃提阿伯(现今称为埃塞俄比亚),正如旧约圣经中的古实,是第一个尼罗河大瀑布以南一个国家常用的名字,后来扩展成了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国。它的北部是米罗王国,在尼罗河的上部河谷,这里有很长一个时期被女王统治,这位太监最有可能是从这个王国来的。它与犹太人的相连,提供了许多利害因素。根据《阿里斯基的信》第13页,就是在埃及法老森美忒库(大概是森美忒库二世,公元前594-588 年)统治时期,一批犹太人被送往埃及,帮助埃及人攻打埃提阿伯。犹太人的影响自然在那个地区起到了作用,并且有几个世纪之久。在先知耶利米时期,那位埃塞俄比亚太监以伯米勒大有勇气的作法就是一个印证(耶38:7-13;39:15-18)。即使在早先,希伯来人也曾希望并且看到这些埃塞俄比亚人(古实人)进入他们的国家(诗68:31;87:4)。
太监。参斯1:10;2:3;太19:12注释。
大权。希腊文dunastēs,“一位王子”,“当权者”,“一个高级官员”。在圣经申命记的法律中(参申23:1注释)清楚地指出“被阉割的,不可入耶和华的会”,然而,这条规定无疑已经在实践中修改了。以赛亚先知曾经预言那些遵守上帝安息日的太监可以列入上帝的子民当中(赛56:4)。阶级、种族、以及身体的状况都不是进入我们天上的父家中的因素(加3:28,29;西3:10,11)。
干大基。“干大基”这个词似乎是一个王朝的名字,或者是一个头衔,就好比埃及的法老或者托勒密,也像罗马的恺撒,这里不仅仅是一位女王的名字。此称呼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伯雷著述的《地理学》第十七册,1.54;以及戴奥·卡休斯《历史》第五十四章5.4-6中出现过。根据优西比乌的说法(约公元325年),埃塞俄比亚在他的时代依然是在女王的统治之下(《教会史》第二章1.13)。参本注释第八卷有关“干大基”注释。
银库。希腊文gaza,“皇家财政部”、“国库”,起先这个词由波斯人使用,后来在这个时代,普遍被希腊文和拉丁文作者们所使用(西塞罗De Officiis第二章第22[76]页)。七十士译本的译者们在圣经斯5:17;6:1;7:21;以及赛39:2使用了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在本节出现过,但是谈到有关圣殿的财物库是,曾经使用过一个复合结构(路21:1)。腓利遇到一位加沙的大臣,一位银库主管。腓利也帮助他找到了一个银库,正如耶稣在太13:44的比喻所说的一样,孜孜不倦的去寻找它。
礼拜。这里显明,这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受了割礼,是一位正直改教者(参本注释第五册第63页),他来耶路撒冷的圣殿做礼拜。那些改教者们,以及犹太人,他们来耶路撒冷就是为了这个意图,在五旬节,各地来过节的那些人群就是一个例证(徒2:10)。根据新约圣经约12:20,希利尼人也上耶路撒冷来过节。这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来耶路撒冷为了寻找福气,但是在他还没有回到家以前,他就要领受一种超过他一切所期望的至大福气。参本注释第四册第27-30页。
徒8:28 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本会注释】
回来。这里是指,从耶路撒冷到埃塞俄比亚,他本次的目的地是到耶路撒冷圣殿做礼拜。
念。相当于“正在读”。显然,他是在大声诵读(参本章30节),因为这在东方人中是一种普遍的习惯。可能是这位太监不久前在耶路撒冷的时候,购买了这本以赛亚古卷,如果确实是如此的话,那么,书中先知所说有关福音的奇妙的话语对他来说一定十分新鲜、丰富。这里记载的十分清楚,通过本章32、33节所说,他是在诵读七十士译本版本的以赛亚53章内容。
徒8:29 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本会注释】
圣灵对腓利说。比较本章26节注释。这里圣灵对他说话,并且给腓利清楚的指示,圣灵可能是以一种内在的提示,或者是以一种听得见的声音启示了腓利。
你去,贴近那车走。无疑,这位皇室的高级官员有一大队扈从保卫、服侍着他,在旷野的路上遇到一个独自行路的人接近他是很自然的。腓利便能接近那车,并且在不受到任何打搅的情况下听到太监诵读的内容。
徒8:30 腓利就跑到太监那里,听见他念先知以赛亚的书,便问他说:“你所念的,你明白吗?”
【本会注释】
腓利就跑到。这里是指执事腓利跑向那位太监的马车,说明他立刻就顺从了圣灵的吩咐。作为一名基督徒,就应该像腓利一样做出随时待发的反应。那些如此做的信徒就会找到更多预备好的听众,去听诚挚的、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讲论,要比他们所通常所期望的要多的多。
你明白吗。这里注明了腓利非常有技巧的开始了他与太监的对话:腓利在他发现这位太监的地方就开始了他的谈话,并且根据这位太监对于前景的兴趣而展开对话。在这一点上,他为每一个基督的工人树立了榜样。腓利的问题是指经文中的含义,不是指字面的意义。这个问题的希腊文形式暗示腓利希望听到否定的回答。这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可能听说过犹太人对于这段话的解释,但是他可能不知道这里的经文是在暗指犹太人杀害的耶稣基督。然而,腓利知道其中的含义,并且藉着圣灵的引导阐明了它们的重要。
徒8:31 他说:“没有人指教我,怎能明白呢?”于是请腓利上车,与他同坐。
【本会注释】
怎能明白呢。这个问题暗示了自己缺乏能力,因为他没有受过训练去翻译经文。
指教。希腊文hodēgeō,“引导一个人的路”,“引导”。在圣灵的引导之下,耶稣也曾经使用同一个词(约16:13)。在返回本国的路上,在路上他自然会脱离迄今以来耶路撒冷城中那些人所给予他的指导,这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感觉有关这节难懂的经文,自己需要专业的指导。他的问题说明,他是第一次注意到这节经文,或者是出于圣灵的感动,再次强调这节经文。
请。相当于“恳求”。这个词暗示了一个热切的要求,并且指出这位太监期望得到更多指导的热切心情。注明圣灵的命令(本章29节)是如何平稳的实现了。腓利就近那车,这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就邀请腓利上了车,并且与他一同行路。
徒8:32 他所念的那段经,说:他象羊被牵到宰杀之地,又象羊羔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
【本会注释】
他所念的。希腊文periochē,“内容”。这个词与希伯来文中的parashah,以及haphtarah是同样的意思,这节经文指出在犹太会堂的公众诵读法(参本注释第五册第57页)。这个词在希腊文中很普遍,并且西塞罗也曾引用这个词(《致雅提加斯的信》第十三章25)。它意味着本段的所有上下文。“那段经文”(这里的经文一词在希腊文中是单数,如果这里是复数就是指圣经)是指圣经中的一段章节,不是指整本圣经。因此,这句话可以翻译为“那段经文中的内容”。这些经文引用于旧约圣经的赛53:7,8,是从七十士译本中逐字翻译的。
他…被牵到。有关这节经文的评论,参引文的出处赛53:7,8注释,要知道新约圣经的引文是翻译于七十士译本,不是希伯来文。
徒8:33 他卑微的时候,人不按公义审判他(原文作他的审判被夺去);谁能述说他的世代,因为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
【本会注释】
他卑微的时候。直译为:“在卑微的时候,他的审判被挪去”,但是这种读法又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译文。这里的意思可以是说“他的审判被取消”或者是“删去”;就是说,因为他的虚己,他后来得到了高举;或者二者择一地说:“因他的卑微,审判被拒绝了”,肯定是在他受苦的时候。希伯来文的以赛亚53:8说:“因受欺压和审判,他被夺去”;就是说他是司法谋杀的一个牺牲品。
他的世代。这段表达有多种译文:(1)“谁来宣告那些分享他生命之人的数目,或者说,就是源于他”;这里是说谁能数算他那忠心的门徒呢?(2)“随着他的时代流传,谁有足够的智慧判断呢?”(3)“谁来宣告他存活的悖谬、弯曲之世代的邪恶呢?”也见赛53:8注释。
他的生命从地上夺去。希伯来文的赛53:8说明我们的救赎主是被人以外界的折磨催促,而暴死。七十士译本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并没有包含耶稣基督离开世界而升天的含义。
徒8:34 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
【本会注释】
请问。这位太监与上帝的工人短暂的相遇一定给他留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印象,因为他显示出自己毫无疑惑的信心,相信腓利一定有能力回答他的问题。这就为腓利提供了他所寻找的机会。当机会来临时,基督徒若准备好、并且愿意利用这些机会的话,他们会常常遇到令他们惊讶、欣喜的事情。
指着谁。这位太监非常热心、渴望,根据他所诵读的经文,他向腓利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以赛亚先知所说的话是指着谁呢?这个问题在他的时代还没有得到解决,现今我们也对这些经文大做讨论(见赛41:8;42:1;52:13;53:1注释)。然而,腓利对于这节经文的主题没有丝毫的疑惑──我们今天也因如此。这个问题就打开了门路,是他可以将耶稣基督传给这位埃塞俄比亚人。
徒8:35 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本会注释】
腓利就开口。“开口”这个词,无论何时在新约圣经中出现,在暗示一种正式的讲论,不仅仅是一个说话的行为,非同一般的讲论(参太5:2;13:35;徒10:34)。
这经。执事腓利就根据这位埃塞俄比亚太监所诵读的经文,开始了他的讲论。没有更好的一处可以使腓利向太监开始自己的讲论。今天的传道者也是一样。
对他传讲耶稣。这位太监在耶路撒冷逗留期间,可能听说过有关耶稣的教训。耶稣门徒们的工作吸引了全耶路撒冷城百姓的注意力(徒2:41;4:33;5:12-14;6:7,8)。但是毫无疑问,他所听到的大部分议论都在讲耶稣是一为冒名顶替者,而且在使徒的讲论中,他几乎不可能曾看到过赛53章的经文。但这个预言是旧约圣经中有关耶稣基督受难以及他替人类牺牲的最清楚描述之一,基督牺牲的经历乃是唯一使人得蒙救赎的通路,定罪、毁坏罪恶的大能大力。这个结果显明腓利的讲论不仅仅包括对于有关耶稣基督之预言的应用,而且还指教太监加入教会成为耶稣门徒中的一员意味着什么。在新约圣经中描述地很清楚,在给人施以洗礼,浸入水里之前要给予此类指教。
传讲耶稣就是我们的工作,它不局限于每一个福音的使者,而是每一位基督徒都要做的工,不论是讲解圣经上的话语还是自己日常行为的见证都要表彰基督。不论讲论的题目是什么,它的使命就是宣扬基督。
徒8:36 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有古卷在此有
【本会注释】
二人正往前走。执事腓利和太监一定同行了一段路,因为腓利不仅仅向他传讲了有关藉着耶稣成就救赎的事实,就是他所读的赛53章,而且向太监讲明了有关受洗的道理,直到那太监明白其意义,而且这位太监本人迫切希望能领受这洗礼。
有水的地方。在公元四世纪,这里被认为是“Bethsura”,就是圣经代下11:7所记载的伯夙。它距耶路撒冷有20英里(约32千米),距希伯伦有4英里(约6.4 千米)。这里的一口泉依然保留它旧有的名字,就是亚拉姆语的Beit-Sūr。其他人认为,这口泉在Wâdī-el-Hesī (一个希腊地名),在依流瑟罗朴罗斯和加沙之间,距离古城拉奇司和爱哥仑不远。这样也可以更加接近这里的叙述,就是他们去迦萨,以及他们的旅行要经过旷野。
有什么防碍呢。这位太监迫切要完成他的预备,成为教会中的一员,就是他新近寻到之主所创建的教会,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这件事是太监出于主动;他也不需要腓利的催促。他学到了有关救主的道理,并且相信救主赦免了他的罪过。他也受教承认耶稣基督的名,承认主就是道路(参徒4:12;约14:6)。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否认这位太监没有受洗的权利呢?
徒8:37 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你若是一心相信。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本节的省略。这里大概是加入了旁注,来说明早期受洗时对信仰的宣言。然而,应该注明本节所表达的真理是以多种形式阐明的。
徒8:38 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
【本会注释】
吩咐。这就是太监所有的扈从都停了下来。太监的手下一定成了他受洗的见证人,并且其中一些人可能成了后来埃塞俄比亚基督教中的核心人物传说这位太监将福音传给了他本国的同胞。
同下水里去。希腊文katabainō eis,“下到”,或作“下到…里面”。如果这个短语单独出现,我们无法决定腓利和那位太监是否下到水边,或者他们是否的确进到了水里。但是本章39节征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满意的补充。
徒8:39 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的走路。
【本会注释】
从水里上来。希腊文anabainō ek,“从水里上来并出来”。这里显明他们两个人都进到了水里,否则他们不可能在从水里上来并且出来。这里也确切地显明受洗时应该全身浸在水中。见太3:6;可16:16;罗6:3-6注释。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早期教会,有关受洗方法十分清晰的说明,即使在这种预料不到的、极其不正式的场所也是如此行。
主的灵。正是这个灵启示执事腓利去见那位埃塞俄比亚的太监,如今,这件事情已经取得了成功的果效,上帝的灵又一次降临,引导腓利去做其他的福音工作。
提了去。希腊文harpazō,“抓住”,“用强迫带走”,“抓走”。在圣经的帖前4:17;启12:5使用了相同的动词。人的感觉自然会使这位福音使者留下来,与这位太监完成他的工作,并且给这位太监更多教导。但是藉着这种超自然的能力,严格地讲,执事腓利乃是迅速地离开了他的同伴。比较王上18:12;王下2:16;结3:12,14。
就…走路。直译为“因他走”。这里更清楚地阐述了为什么这位太监“不再见他了”。同时这件事也显明,太监接受了腓利突然消失的现实,认为它正是超自然能力的彰显,因为太监根本没有花无用的时间去寻找他的教师,同时也是为他施洗之人,但是他继续赶自己的路,就是说,太监继续行走他那被打断的行程。
欢欢喜喜。这个词放在句子的末尾乃是作者路加典型的写作风格(参路15:5;19:6)。由于相信腓利在上帝的手中,所以这位太监没有任何为腓利担忧的感觉,他继续赶自己的路,心中欢喜,因为他领受了新的亮光。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二章1.13;洛俄伯版,第一册第110,111页)说到,在这位太监返回本国的途中,他讲论“全宇宙之上帝的知识与智慧,以及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曾经与人同住,并且为人舍了性命”。这样,就应验了以下大卫的话“古实人(埃塞俄比亚人)要急忙举手祷告”(诗68:31)。贯穿埃塞俄比亚的教会历史,其中有许多与犹太教相似的成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早期分离于基督教的一个余数,并且保持着某个时期早期教会的简朴生活以及诸般教义。所以,埃塞俄比亚的基督徒长期以来谨守第七日的安息日,同时也遵守每周的第一日。
徒8:40 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该撒利亚。
【本会注释】
在…遇见。说明有人在那城里看到了腓利。不是指为腓利专门派出一个搜索队,而是说执事腓利到亚锁都城的事情是有人知晓的。
亚锁都。在旧约圣经中写作“Ashdod”,译作“亚实突”(见撒上5:1-7),它是非利士人的五座主要城市之一,距地中海大约有三英里(约5千米),坐落在迦萨和约帕的中间。正如迦萨一样,它的历史是以连续性的围城为特点的:围城的有亚述人(赛20:1),埃及人(《希罗多德》第二章159;见耶47:1注释),以及马加比人(马加比前书5:68;10:84)。在公元前55年,罗马将军迦比纽使这里复原。它古老的名字遗留至今,成了现代希腊文中的Esdûd。以色列人建造了一个宏大的港口城市,邻近这座古城的遗址。根据路加的记载,腓利并没有停留在这里,而是“走遍”,或作“离去”(见徒8:4注释)。作者路加的叙述是为了说明执事腓利继续做一名传道者的工作。诗人称非利士人以及古实人(埃塞俄比亚人)为上帝的城提供一队皈依者(诗87:4)。
宣传福音。直译为“他在传扬福音”,或者“他继续传扬福音”。腓利将福音传给埃塞俄比亚太监的卓越经历决没有中断他,作为一名福音使者,其他的活动。
走遍那地方。在执事腓利传道的路线中,可能经过了吕大和约帕,无疑,后来这两个地方兴旺、活跃的基督教团体,使我们可以看到腓利工作的果效(徒9:32,36)。
该撒利亚。该撒利亚坐落在从推罗到埃及的路上,并且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要追溯到罗马时代。在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的著作中(《地理学》第十六章2.27;约公元20年),该撒利亚仅仅被认为是斯特拉波塔,并且仅仅是一个泊船的地方。希律王使其变成了一个繁荣的港口,并且有一个像雅典的比雷埃夫斯一样大的海港。他为罗马帝国的资助人奥古斯都命名了这座城市,称之为该撒利亚·塞巴斯蒂,后边这个词等同于拉丁文中的Augusta就是奥古斯都(参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六章5.1;《犹太战记》第一章21.5-7)。在亚基老从犹大实施的驱逐之后,该撒利亚就成了罗马巡抚的官方住所(参徒23:23,24)。罗马史学家塔西图(《历史》第二章第78页)说该撒利亚是犹大的主要城市,希腊文caput,首要的。该撒利亚的人口大部分是异教徒,他们又于犹太人混合,使这里成为一个传教工作颇有成效的中心。正如《使徒行传》以下几章中的所显示的(这个城共提到15次之多),它在早期教会历史中十分突出。通过徒21:8的记载,我们可以推断,执事腓利使该撒利亚成了福音工作的总部。后来,该撒利亚成了教会领袖俄利根的工作园地。也许,这里就是历史主教优西比乌的出生地。如今,在这座古城里只能见到很少几处离散的遗迹了。
提示
1 扫罗,在去大马色的路上,4 由于耶稣的荣光而扑倒在地,10 被召做使徒的职分,18 并且亚拿尼亚为扫罗施行洗礼。20 他放胆传扬耶稣基督。23 犹太人要谋害扫罗:29 甚至希利尼人也要杀害他,但是扫罗都顺利逃脱。31 教会得到平安,人数也增添,使徒彼得医治瘫痪八年的以尼雅,36 也叫约帕的大比大从死里复活。
扫罗转变归主
徒9:1 扫罗仍然向主的门徒口吐威吓凶杀的话,去见大祭司,
【本会注释】
扫罗。见徒7章附注,注2。
仍然。希腊文eti,“依然”,这里是在连接徒9章与徒8:3节的叙述。当教会扩展到了耶路撒冷以外的地区之时(徒8:4-40),扫罗继续在耶路撒冷城中以及周围施行迫害。
口吐。希腊文empneō,“吸进”或者“呼吸”。抓捕并且杀害基督徒,象征性的说法,乃是扫罗呼吸的空气。闪语族人常常把释放怒气与呼吸连来一起表达。
威吓凶杀的话。这位迫害者的热心加强了;他希望迈向极端的界限去根除他所恨恶的教训。有关这些事实,扫罗自己也曾在徒22:4;26:9-11一一承认。他也没有试图缩小自己当时蹂躏教会时所扮演的恐怖角色。早期教会的领袖们看到了先祖雅各所说的话,“便雅悯是个撕掠的狼,早晨要吃他所抓住的,晚上要分他所夺的”(创49:27),与这个以自己为便雅悯支派而自豪之人的行为(腓3:5)很类似,况且,这人还以当年以色列国王,就是便雅悯支派的英雄扫罗之名自居。
向主的门徒。这里并没有提到那些在继续遭受迫害而牺牲之人的名字,但是使徒保罗后来悔改之后,自己做了阐述:“他们被杀,我也出名定案。”(徒26:10),这就说明,司提反并不是当时唯一一个被杀害的信徒。扫罗在杀害司提反一事上所表现的热心,使他获得选票,成了犹太公会中的一员(见《述》第十一章),并且他不久便从大祭司那里获得权柄和命令,能够追捕、抓获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如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得知撒玛利亚人也被允许加入了教会(见徒8:1注释),那么,犹太人对他们的憎恨无疑会更加强烈。
大祭司。两位大祭司亚那和该亚法(见徒4:6注释),他们都是撒都该人,然而,扫罗却因为自己是一名严格的法利赛人而得荣耀(徒26:5)。但是他们两个党派这种不可思议的联盟(参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页)并不能阻止这位残暴的迫害者。先前,就是耶稣基督在世的时候,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曾经联手敌对耶稣(太26:3),如今他们又联手迫害耶稣的门徒们。
徒9:2 求文书给大马色的各会堂,若是找着信奉这道的人,无论男女,都准他捆绑带到耶路撒冷。
【本会注释】
求。这是扫罗亲自去做的事情,也许他为了证明自己被升为犹太公会的议员是合理的。
保罗的早期生活
从出生在大数城到被召去安提阿
1. 保罗出生在大数(徒22:3)。
2. 保罗被送到耶路撒冷迦玛列门下学习(徒22:3)。
3. 基督徒受到保罗的迫害(徒9:1)。
4. 往大马色的路程;基督显现;信仰改变(徒9:2-9)。
5. 在大马色受洗和事奉(徒9:10-22)。
6. 退到沙漠学习(徒9:25;加1:17)。
7. 回到大马色(加1:17)。
8. 三年后回到耶路撒冷(徒9:26;加1:18)。
9. 在耶路撒冷受到迫害,保罗回到大数(徒9:29,30)。
10. 巴拿巴奉差遣去安提阿(徒11:22-24)。
11. 巴拿巴往大数去找扫罗(徒11:25)。
12. 保罗去安提阿(徒11:26)。
文书。就是通过这些文书,才任命了扫罗“权柄和命令”(徒26:12)。这里显明罗马当局与犹太权贵的合作,将引渡的权柄赐给犹太人的大祭司,可以管理逃亡的犹太人。这种权柄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6年(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8.5 [146-148];参马加比前书15:15-24)。
大马色。据估计,这个城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传说中,它的位置就是当年该隐杀害弟弟亚伯的地方。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一章6.4 [145])把建造这个城镇的功劳归于闪的孙子戊兹(参本注释第一册第270页)。在圣经的亚伯拉罕历史中,这里是他管家以利以谢的出生地(创15:2)。大卫曾经在这里举行战役,杀死亚兰人两万两千(撒下8:6),但是以利亚大的儿子利逊曾经占据这城称王称霸,在那里敌对所罗门(王上11:23-25)。在叙利亚的将军乃缦眼中,大马色的河流亚罢拿和法珥法要比以色列的一切河流都要好的多(王下5:12)。在叙利亚人与以色列以及犹大征战和联盟时,这里乃是一个中心(王下14:28;16:9,10;摩1:3,5)。这里与推罗人进行贸易往来,他们正像以西结先知所记载的用黑本酒和白羊毛进行交易(结27:16,18)。在公元前333年,马其顿的将军帕米尼,为亚历山大大帝夺取了这城。在公元前64年又被罗马将军庞培占领。在扫罗悔改的时候,这里依然在威特里斯的权限之内,他是罗马帝国派往叙利亚的行政长官。当罗马皇帝提比留在公元37年去世后,威特里斯匆忙赶回罗马,拿巴提人的王亚哩达五世,控制了大马色,并且派提督治理那城。扫罗就是因为这提督要捉拿他,所以才从那里逃跑(林后11:32)。
大马色城在叙利亚的旷野形成了一个绿洲。这里的亚罢拿河,这条河的水来源于黎巴嫩山脉的积雪,灌溉了这个地区并且使之产量丰富。这城也被美喻为“注定的首府”。这里的人口大部分讲亚拉姆语,但是城中也拥有大面积的犹太侨民。这里的叙述(徒9:2,14)暗示,这个城里有许多“主的门徒”(第1节)在他们中间。这些信徒中间,一定有许多人是为了避开迫害,才从耶路撒冷以及耶路撒冷周围的地区逃到这里来的,他们都是一些流亡者,而且大马色当地的会堂无疑也接到通告,要强制执行耶路撒冷公会的法令。作者路加没有解释为什么扫罗选择这里作为他进一步报复、迫害教会的工作园地。然而,这里可以提供以下几点原因:(1)正如前面所叙述过的,大批的基督徒流亡到了这里,这里离犹大地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2)单单在大马色城的居民中,就有一些悔改归主的信徒(3)大马色可能会成为教会扩展到外地的一个偏僻中心(4)扫罗可能与大马色城里的犹太权贵们十分熟悉,可以借助他们的有力合作,携手敌对那里的信徒。
各会堂。这是一个世界性的城市,可能有从各个民族来的犹太人居住在这里。正如在耶路撒冷城一样(参徒6:9注释),各个民族的族群就建立了他们自己的会堂。据估计,在那个时期,大马色城中可能有三十到四十所会堂。无疑,基督徒们依然虔诚地进会堂做礼拜,所以,那里的各个会堂也就成了扫罗计划抓捕他们的必然场所。
信奉这道的人。这里是指“一切信奉这道的人”。这里的“道”一词似乎与基督教是个同义词(参徒19:9,23;22:4;24:14,22)。可以比较作者路加所使用的“这名”(徒5:41,修订标准版),“这道”(徒4:4;8:4;14:25),“救人的道”(徒16:17),以及“主的道”(徒18:25)。这个措辞大概起源于耶稣基督在世时的宣告“我就是道路”(约14:6),或者是起源于主所说的的窄“门”(太7:14)。
无论男女。这里迫害的对象包括妇女,而且她们是在扫罗预期迫害的对象之中,这更强调了扫罗敌对基督徒的狂暴(参徒22:4)。
捆绑带到耶路撒冷。扫罗的使命暗示,对于那些基督徒的抓捕已经出离当地法庭的权限(见太10:17注释),必须要请求耶路撒冷犹太公会的许可(本注释第五册第67页)。祭司的权利非常大(见以上“文书”注释)因此,那些犹太人的权贵们可以允许抓捕那些他们想要监禁的人,甚至那些在异地的人们。
徒9:3 扫罗行路,将到大马色,忽然从天上发光,四面照着他;
【本会注释】
行路。这里我们无法得知扫罗和他的同伴们行的那一条路,但是他们至少可以选择两条路走。其中一条是从埃及通往大马色的商队路线,这条路与巴勒斯坦海岸线平行,一直到它从加利利海以北,约旦河以东穿过。另一条路要穿过撒玛利亚,从加利利海以南,穿过约旦河,等过了加大拉之后,一直向北行驶就到达大马色。这150 英里要走一周的时间。
将到大马色。主向扫罗显现的地方,我们并不清楚。互相冲突并且没有确实根据的传说指出了四个不同的地方。但是,相对来说这里一定距离大马色很近,因为扫罗同行的人“拉着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色”(第8节;参《述》第十二章)。
《使徒行传》一书中,有三处记载了发生在大马色的这件事情。有关这些圣经记述一些略微的不同,参太3章附注。下面的一个表格比较了这三处记载的主要观点。
发光。译作“闪光”更好。徒22:6;以及26:13说明当时约在晌午。光线的亮度正像东方之日头在正午所发的耀眼光芒,保罗后来亲自描述说“看见从天上发光,比日头还亮”(徒26:13)。在这种光辉之中,他十分清楚地看到了荣耀的基督,他和他的同伴们有幸在主复活之后看到主的荣耀(徒9:17;林前9:1;15:8;《述》第十二章)。至于这次得见主的荣耀,
我们很自然会认为与司提反所见之荣耀相同(见徒7:55,56注释)。这位殉道者说:“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当时,在这位极度热心的法利赛人扫罗看来,司提反所说的话乃是亵渎。如今,当年的扫罗亲眼得见了人子在父上帝里的荣耀。扫罗的同伴们都听到一个声音,然而,他们却听不明白(见徒22:9;参徒9:7注释)。他们看到了光(徒22:9),但是却觉察不到那位说话者的形状(参约12:29注释)。这些细节证明扫罗这次经历的真实性。
使徒保罗悔改的三个记述
徒9:4他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他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本会注释】
仆倒在地。这道从天上发出来的光极为强烈,压倒了扫罗以及同行的人,以致他们全都扑倒在地(徒26:14),这里作者路加仅仅提到扫罗扑倒在地。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还有人坐在马背上。
听见有声音。与徒9:7对照,徒22:9说明扫罗听到这声音,并且明白对他所说的话,然而,扫罗的同伴们虽然也听到了声音,但是却不明白所说的话(见徒9:7注释)。
扫罗。一直记述到现在,扫罗的名字是以希腊文的形式书写的,写作Saulos。然而,在徒9:17;22:7,13;26:14,这里使用了希伯来文的形式,写作Saoul。这里可能反映实际的话,就是由(1)耶稣所说,根据徒26:14的记载,是用希伯来文(亚拉姆语)说的(参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2)亚拿尼亚,他可能是一名犹太人,因此他也说希伯来文(亚拉姆语)。有关人名重复的属灵含义,参创22:11;撒上3:10;太23:37;路10:41;22:31。
你为什么逼迫我。这里是一个寻找的疑问,基督向这位迫害者发问;这个问题谴责了扫罗的基本行为,并且显明扫罗根本不知道自己现在所迫害的一位是谁。这里显明耶稣基督把自己看作与他的门徒们一样,他们的苦难就是主自己的苦难(《述》第十二章)。“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赛63:9),而且“摸你们的,就是摸他眼中的瞳人”(亚2:8)。耶稣曾说,对他的门徒们所行的事就是行在了他的身上(太10:40)。
徒9:5他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本会注释】
主啊,你是谁。那时的扫罗几乎不可能使用“主”这个词在新约圣经中所具有的丰富含义。这个称呼只是一种自然地表达敬畏尊重的说法(见约1:38注释)。但是扫罗只是朦胧地感觉到神圣能力的临格,而且他所使用的“主”一词,也显明了这一点。
耶稣。有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应该翻译为“拿撒勒人耶稣”,或者“拿撒勒的耶稣”。然而,可能在徒22:8插入了这几个字,那是扫罗自己的称述。拿撒勒人耶稣乃是被那些控告司提反之人所讥诮的一个名字(徒6:14),也是扫罗强迫男女信徒所说亵渎话时所使用的特殊名字(参徒26:11;参徒26:9)。耶稣亲自使用这个名字来称呼自己,这位向扫罗显现的天上之生灵,毫不含糊地证明自己就是基督。迫害者扫罗停止迫害、彻底屈服了。由于认识到耶稣就是基督,以致使扫罗悔改,同时也停止了他逼迫的怒气。扫罗也想到他的教师,就是犹太的教法师迦玛列先前所提出的建议(徒5:39),说迫害耶稣基督就是“攻击上帝了”。见徒22:8;26:15注释。
就是你所逼迫的。这里的代名词“你”,在希腊文中的体现了强调的口气,前面提到的代名词“我”也是强调口气。这样就使耶稣基督,就是满有慈爱、能力与荣耀的那一位,与迫害信徒,如今还爬在地上恐惧发抖的扫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难的。(中文圣经无此词)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这句话的省略,“你用脚踢刺是难的”。不论如何,对于徒26:14的叙述,有可靠的原文基础。然而对于徒9:5的论述,尽管在许多拉丁文中可以读到被遗落的话,但是它们在希腊文手稿中却未曾被发现。它们在印刷的希腊圣经中可以看到,金雅各英文版本圣经中就是从那里翻译过来的,伊拉斯默斯(见本注释第五册第141,142页),在预备他对希腊文新约圣经的印刷版本时,把它们从拉丁文翻译成了希腊文,并且把他们插入到了他的文章中。有关这些话的评论参徒26:14注释。
徒9:6起来!进城去,你所当作的事,必有人告诉你。”
【本会注释】
他全身颤抖。(中文圣经无此句)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这句话的省略。“他全身颤抖,并且惊恐地说,主啊,你要我作什么?主就对他说。”然而,扫罗在徒22:10的问题,“主啊,我当作什么?”与原文不符合。正像第5节的后半部分(参以上“是难的”注释),本句遗漏的话在希腊文的手稿中无法找到,显然,它是通过伊拉斯默斯从拉丁文圣经中插入到英文的金雅各版本中的
起来。主和他说话的时候,扫罗依然在他扑倒的地方爬着。
进城去。这里的描述更说明扫罗和他的扈从已经到大马色城外了(见第3节)。
必有人告诉你。在徒26:16-18,使徒保罗对于当时耶稣基督吩咐他的话做了更详细的描述。作者路加在这里的记载比较简略。后来主又藉着亚拿尼亚给予了保罗更多的指导,见第15-17节。
徒9:7 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听见声音,却看不见人。
【本会注释】
同行的人。大祭司和众长老不仅仅给了扫罗权柄和文书,而且为扫罗配备了许多随从,去做这迫害信徒的工作。显然,他们的计划旨在从大马色彻底根除基督教。
站在那里。他们全都吓地扑倒在地(徒26:14)。可能他们要比扫罗先从地上爬起来。
说不出话来。尽管这次经历主要是征对他们的领袖扫罗,不是主要征对他们,但是他们也被吓地说不出话来。
听见声音。希腊文akouontes… tēs phōnēs。第一眼看上去,这里的叙述似乎与徒22:9的说法互相抵触,因为在二十二章,扫罗说与他同行的人“没有听见那声音”(希腊文tēn… phōnēn ouk ēkousan)。然而,对于这两节经文的认真研究帮助解释这个看起来的矛盾。希腊文中的动词akouō,“听”,它或者可以指一个人的耳朵具有能听到声音的听觉能力(见太11:15;13:15),或者可以指对听到的信息理解的能力(见可4:33;林前14:2)。在本节经文中,这个词翻译为“声音”(希腊文的 phōnēs),是一个属格。在希腊文中,这里表明扫罗的同伴们仅仅听到了声音,却不能明白所说的是什么。在徒22:9,这个词被翻译为“声音”(希腊文的phōnēn),这里它是一个宾格,而且在这个词前面使用了一个否定词“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清楚地听明白这些话是在说什么,他们不能明白(参徒9:4,说到扫罗时,因为扫罗能听明白,路加使用在说到“听见有声音”时使用了宾格[ēkousen phōnēn])。这种解释也可以由徒22:9 的事实来加以支持,那里说到与扫罗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本节中说到那些同行的人“站在那里,说不出话来,…却看不见人”。他们看见了那耀眼的光芒,但是他们却不能像扫罗一样,清楚地看到在光芒中向扫罗显现的那一位。同样,我们大可认为他们听到了从天上来的声音,却没有像扫罗一样如此清楚地听明白,并且理解其中的意思,这种解释合情合理。
却看不见人。他们看到了从天上发出的光(徒22:9),但是他们却没有像扫罗一样,看到在光中隐蔽的圣者的形体。
徒9:8 扫罗从地上起来,睁开眼睛,竟不能看见什么。有人拉他的手,领他进了大马色;
【本会注释】
睁开眼睛。但是他的双眼以及失明了。
竟不能看见什么。由于天上发出的耀眼光芒,扫罗的双眼失明了(参徒22:11)。他的失明证明他的这次经历绝非幻觉。对于扫罗来说,这次失明同样具有重大属灵意义。因为扫罗说“自己是给瞎子领路的”,夸耀自己已经看清楚了(参罗2:19)。如今,有这么一段时间──直到里面与外面的光照耀在他身上为止──他必须要承认自己的瞎眼。新生的灵魂正如以下的描述──
“新生的婴儿为要获得光而哭,
他们没有其他的语言,只有哭声”。
有一些解经家找到了这次经历对于他视力持久性影响的证据,扫罗也在他所写的书信中作了口述(见帖后3:17),在他给教会写书信时,扫罗使用很大的文字说明他的视力不是很好(见加6:11注释),而且他也根本不晓得吩咐人打他嘴的人是大祭司(见徒23:2-5)。这许多推理中,最为合理的算是有关他所写“一根肉体上的刺”了,这里就是说自己的眼睛带来的折磨,也许还包括那些诸般的患难给他带来的疼痛(见林后12:7注释)。加拉太人热切的希望剜出自己的眼来,如果可能的话,他们情愿把眼睛给扫罗(见加4:15注释),以上的推断确实呈现出特殊的重要意义。
有人…领着他。与扫罗同行之人的视觉相对来说并没有受到多大危害。或许是因为他们没有直接注视到这耀眼的光辉,或者是因为这光没有全部照在他们身上。无论如何,他们还有能力带领扫罗,拉着扫罗的手,就是那位动身时还做他们领袖的扫罗,进大马色城。扫罗的骄傲如今变为谦卑了。关于他这次到大马色的使命,那里的人已经知道了,而且那里祭司一党的人热切地期待他的到来,同时基督徒们也恐慌他的来临。如今,他来了,但是他的使命彻底崩溃了。那些给各个会堂的文书也永远不会送到了。
徒9:9 三日不能看见,也不吃也不喝。
【本会注释】
三日。在扫罗这颗本着良心行事的灵魂中,该会有多大的交战啊,在和平到达之前,这三天的时间是必须要经历的。此外,上帝的圣灵使用扫罗这失明的三天时间照亮他的心。在静静的黑暗中,扫罗可以回想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并且可以把这些预言应用在拿撒勒人耶稣身上,也可以根据他新的信仰来审判自己的过去。他心灵的痛苦该是多么大啊,他祈求赦免的话语是多么强烈啊,同时我们也看到主耶稣基督自己施行美好赦免的恩赐。见《述》第十二章。
也不吃也不喝。这里所记述的节欲克己并不全部是一种忏悔的行为。他精神的苦恼暂时压倒了正常对于食物的渴望。这三天的瞎眼正是扫罗寻找灵魂以及悔改的时期。
徒9:10 当下,在大马色有一个门徒,名叫亚拿尼亚。主在异象中对他说:“亚拿尼亚。”他说:“主,我在这里。”
【本会注释】
亚拿尼亚。有关这个名字的含义参徒5:1。亚拿尼亚在犹太人的名字中十分常见。关于这个特殊的门徒在圣经中没有其他的论述,除了徒22:12,那里保罗描述他为一名“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那里”就是指大马色。可能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和他的这些品质使他能成为这地教会的领袖,并且上帝预备他作为向扫罗传达信息的使者。至于他是如何成为一名基督徒,并不清楚。在耶稣早期的生活中,他也许跟从过救主,或许在五旬节的时候他是在悔改之人中的一员,或者是在后来的某个时期。在司提反殉道之后随之而来的迫害中,他可能被迫从耶路撒冷城中逃跑了出来。然而,以上这些只不过是推测而已。但是从经文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亚拿尼亚在见扫罗之前向主表达了自己勉强的心态(徒9:13,14),而且也说明他依然与耶路撒冷的教会可信赖的关系,因为亚拿尼亚已经得知这位迫害者所引起的浩劫,也知道他这次来大马色的企图。
在异象中。在会见扫罗之前,亚拿尼亚被预备见了异象,因此,扫罗被引领能遇见亚拿尼亚(本章12节)。这次通过异象所做的预备,与预备使徒彼得见罗马百夫长哥尼流相似(参徒10:1-8),苛尼比尔和郝森这样评论:“预备亚拿尼亚和扫罗的心是同时发生的,而且预备使徒彼得和百夫长哥尼流的心也是同时发生的──使徒彼得的疑问和犹豫,以及亚拿尼亚的疑问和犹豫,──其中一个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同外邦人来往、交朋友,另外一个怀疑自己是否应该接近一位教会的敌人,就是迫害教会之人,──当上帝的旨意向他们清楚显明之后,他们都毫不犹豫,顺从了上帝的旨意,──无论是这位法利赛人扫罗,还是百夫长哥尼流,他们都已经预备好自己的心态,各自在等待,要看上帝对他们说什么──凡是虔诚阅读这两篇连续性文章的人[第9和10章],都不会忘记它们之间的类似情形,因此在《使徒行传》中记载了扫罗以及哥尼流的受洗”(《使徒保罗的生活与书信》第94页)。
主,我在这里。这些话表达了亚拿尼亚随时预备好自己,要执行主对他所说的各项吩咐。比较先知撒母耳的例子(撒上3:1-10),以及先知以赛亚(赛6:8)。
徒9:11 主对他说:“起来!往直街去,在犹大的家里,访问一个大数人,名叫扫罗。他正祷告,
【本会注释】
街。希腊文rhumē,是指一种在一排排房屋中间的狭窄的街道。这个称呼最终应用于宽敞的大道。尽管如此,根据西方人的标准,这个“街”要窄一些。
直。一条长长的直街,希腊文现金称之为Sultaniyeh,如今在大马色城依然可以看到一条直街,它从城东一直通向城西,可能与亚拿尼亚步行去犹大家里见扫所走的是同一条街。现代的街道标准要比扫罗时代多30步,因此,证明扫罗当时所在的屋子位置并非不可能。
犹大。这里的记载没有关于这位犹大的信息,我们也无法得知扫罗为什么进了这人的家。这里整个一段的记述是在显明,上帝的知识与计划是多么周密、详尽。
大数人…扫罗。显然,这里是圣经中第一次提到使徒保罗的出生地(参徒7章附注,注二)。这个城市的物质水准保证了大数城的重要性。虽然这里在内陆十英里的地方(距离地中海有十英里),是一个介于城市与地中海之间的一个安全港口,但是小船可以直接驶入这个城镇。在城市的远处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数山,通过这里,那条被称为基利家门的狭窄峡谷可以让人进入亚细亚的内部领域。但是这座古城的闻名,并不仅仅在于它的战略地势。这里由于作为高等教育的城镇而闻名,有一个时期人们称这里为亚细亚的雅典。这里的学者因着他们在科学上的技能、成就受到人们的尊敬,这里的哲学家包括许多著名的斯多葛派学者,这些哲学家们可能对于扫罗自己的观点有所影响。在这里的职业领域中,制造帐篷算是颇为突出的了,这同样也是扫罗的职业(徒18:3)。
祷告。相当于“正在祷告”,表示在不停地祈祷(参帖前5:17)。这里乃是一个鲜明的对比,不久前还在恐吓、屠杀信徒,在到大马色前,说要抓捕那里的信徒大耶路撒冷受刑,如今却谦卑悔改,在主面前忏悔。扫罗的祈祷极有可能会包括以下内容:请求主赦免他过去的罪恶、给他前途的光明和智慧、给他力量能够胜任如今主所托付他的工作,以及使那些他先前所迫害的人赦免他。
徒9:12 又看见了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进来按手在他身上,叫他能看见。”
【本会注释】
在一个异象中。(中文圣经无此句)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或者保留这些话,或者删节这些话,然而扫罗可能得到了启示。在大马色的路上亲自向扫罗显现的上帝,如今为了确保他计划的成功,向他打算要聚集在一起的人彰显类似的异象,这并不奇怪。
一个人。尽管耶稣是在与亚拿尼亚说话,但是主在述说扫罗的视点。通过这里的记述,我们可以看明,这个时候扫罗与亚拿尼亚互不相识。
进来。这个词注明,上帝在这里以一种间接的方式给亚拿尼亚启示:他叙述这个异象并且期望亚拿尼亚使之成为真实的事情,找到扫罗而且要使扫罗恢复视力。
徒9:13 亚拿尼亚回答说:“主啊,我听见许多人说:这人怎样在耶路撒冷多多苦害你的圣徒,
【本会注释】
听见许多人。相当于“从许多人那里听到”。亚拿尼亚听到这个命令之后畏缩不前。他那顺从的但同时又具有人性的精神使他畏缩不前,一想到扫罗在教会中那可怕的名声,更是不敢行动了。他在恭敬地拒绝上帝的吩咐。
这些话也显明亚拿尼亚已经居住在大马色,并不是刚从耶路撒冷来到这里(参第10节)。同样也表明扫罗加害教会信徒的范围之广,体现了这次迫害的残暴与决心。这些报告乃是那些从耶路撒冷逃跑到这里的流亡者所说的。
多多苦害。见徒8:1,3;9:1注释。
圣徒。有关这个措辞的希伯来背景参诗16:3注释。关于它在基督徒中间的重要意义参罗1:7。这里非常有趣,在新约圣经中这个词早期的使用(参太27:52)居然是由亚拿尼亚说出的,主派他作扫罗的引路人,此后,使徒保罗自己也经常使用这个词(罗1:7;15:25;16:2;林后1:1;弗1:1;腓1:1等).
徒9:14 并且他在这里有从祭司长得来的权柄捆绑一切求告你名的人。”
【本会注释】
权柄。这是一种正式的权力,要写出来表达,这是扫罗亲自去求来的(第1,2节)。
求告你名的人。这里求告主的人就是指相信的人。见徒2:21注释;参徒9:21;林前1:2;提后2:22。
徒9:15 主对亚拿尼亚说:“你只管去!他是我所拣选的器皿,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我的名。
【本会注释】
去。亚拿尼亚心中的困惑乃是由于他对事情真相的无知而引起的。但是上帝明了在此种情形下的每一个环境,因而,吩咐他的仆人做当做的事。
拣选的器皿。希腊文skeuos,“容器、导管”,“工具”,它在新约圣经中意思广泛(参太13:48;路8:16;约19:29;徒10:11;罗9:21;林后4:7;帖前4:4)。古典文学的作者们使用这个词来表达有用而且可信赖的奴仆们。也是出于这个意思,主将希腊文的skeuos应用于扫罗,使他作为一个工具,藉着他主要施行对外邦人所定的高尚旨意。这里使用的“拣选”一词英文是“ choose”(希腊文eklogē),是在新约圣经中第一次出现,在所有其他的经文中它翻译为英文的“election”,就是“选”。
宣扬我的名。这里解释了主拣选扫罗的意图;他要传扬耶稣基督的名,而且要彰显主的品格(见徒3:16注释)。
外邦人。在这个表的前后顺序中,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外邦人,因为后来扫罗工作的园地尤其是在这些人中间(见罗1:13,14;11:13注释)。这一则启示对于亚拿尼亚来说,一定很是吃惊,他虽然作为一名虔诚的犹太人,但是依然没有意识到有关耶稣基督的福音要传遍整个世界。但是,如今他明白了,眼前这个人,就是他先前听说的那名残酷的迫害者,得蒙拣选,受到训练,而且他要比其他任何人更适合将福音传遍整个世界。
君王。这个词在圣经中使用的次数非常多,但不是单独的,保罗在亚基帕面前的讲论就是对此处主所说之话的应验(徒26:1,2),可能还有罗马皇帝尼罗(见提后4:16注释)。
以色列人。尽管扫罗是一名外邦人的使徒,但是遇有机会他常常向犹太人传扬福音(见徒13:5;14:1;17:1,10;18:4,19;19:8)。
徒9:16 我也要指示他,为我的名必须受许多的苦难。”
【本会注释】
我…要指示他。这里显示了耶稣基督给予扫罗的特殊指示,可能是通过一个异象(参徒20:23)。遭遇苦难的前景往往会阻止一些人放弃要从事的企业。然而,对于大数人扫罗来说,这样的前景将是一种挑战。这会使他能,如果不是弥补他过去的罪行,至少可以结出果子来与他的悔改相称。有关这个遭遇苦难之预言的实现,记载在林后11:23-28,而且在林后6:4,5也有略为详细的记述。也见太5:10-12;徒14:22;罗8:17;提后2:12注释。
徒9:17 亚拿尼亚就去了,进入那家,把手按在扫罗身上,说:“兄弟扫罗,在你来的路上向你显现的主,就是耶稣,打发我来,叫你能看见,又被圣灵充满。”
【本会注释】
亚拿尼亚就去了。亚拿尼亚接受了主对他的保证,并且体现出对主立即的顺从。
把手按在。这个行为有双重的目的:(1)医治(参可16:18),并且(2)赐给圣灵(参徒6:6注释)。这个行为坚定了扫罗所见的异象(徒9:12),而且也证明了亚拿尼亚的真实身份。
兄弟扫罗。往昔的迫害者扫罗,如今将自己与犹太人的权贵们断绝了关系,并且看起来被基督教会中的信徒接受的前景也不容乐观。亚拿尼亚使用了“兄弟”这个词来称呼扫罗,这会打消扫罗的疑虑,并且停止他心中的恐慌。亚拿尼亚也使用了扫罗同样的希伯来(亚拉姆语)名字形式(Saoul),正如耶稣基督在大马色的路上显现之时所使用的一样(见第4节注释)。
主,就是耶稣。这个复合性的称呼包括了扫罗不久前在大马色路上对于那位天上对话者的称呼(第5节),同时也包括基督自己的身份,就是他所说的“耶稣”(第5节)。这个称呼同样也会打消这位受打击之人(扫罗)心中的疑虑。
向你显现的。这里显明,虽然亚拿尼亚不认识扫罗,但是主在大马色路上向他显现的事情,亚拿尼亚已经知道了,这也一定使扫罗坚定他所见到,所听到之事的真实性。
打发我来。这就将扫罗在路上见到异象以及亚拿尼亚来访联系在了一起。如今扫罗可以期待那应许要指教他的话了(第6节),有关这些事情的详细描述,参徒22:14-16。
叫你能看见。直译是“向上看”,说再次获得光明。这里提到了按手在扫罗头上,重新获得光明,以及领受圣灵,被圣灵充满之间的紧密联系。
充满。比较徒2:4;4:31;弗5:18注释。
徒9:18 扫罗的眼睛上,好象有鳞立刻掉下来,他就能看见。于是起来受了洗;
【本会注释】
鳞。希腊文lepides,著名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曾经用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专业的眼病术语。由于扫罗的失明是由于超自然能力显现所致,因此,任何试图使用现代医学术语来证明扫罗失明的尝试都必归于徒然。然而,作为医生的路加使用一个医学术语来表达扫罗的状况是可以理解的。
他就能看见。直译是“他看”,说他恢复了自己先前的视力。
立刻。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这个词的删节。这里说明主对扫罗的医治乃是瞬间的,无论怎么讲,经文中的“立刻掉下来”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受了洗。在徒22:16更为具体的记述中显明,亚拿尼亚劝戒扫罗要领受这个礼节。这里很清楚地说明,洗礼被认为是允许加入教会的条件(见太3:6;徒22:16注释)。没有任何上帝的启示和异象,也没有任何个人的强烈信念可以使扫罗不必执行此种礼节。扫罗的洗礼可能是在亚罢拿河或者法珥法河,在对大将乃缦的叙述中提到过(王下5:8-14)。这个礼节是由亚拿尼亚为扫罗执行的,亚拿尼亚作为基督的代表(《述》第十二章)。
扫罗在大马色传道
徒9:19 吃过饭就健壮了。扫罗和大马色的门徒同住了些日子,
【本会注释】
吃过饭。见太3:4注释。扫罗禁食三天之后,身体一定很虚弱了。
就健壮了。正如加尔文所说,“他不单单使肉体重新得力,直到他的灵魂也得到力量为止”。然后,无论是他的身体还是灵魂都健壮了,使他有能力应付摆在前面的工作。
些日子。希腊文hēmerai tines,路加在徒10:48;15:36;16:12;24:24;25:13也使用过同样的词,而且每一处都是指一个短暂的停留时期。它描述了使徒彼得与罗马百夫长哥尼流在一起的时间,扫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会所作的短暂停留,保罗在腓利比的短暂停留,在使徒保罗接受腓力斯听讼之前,他在该撒利亚的停留,以及非斯都的到来,他是新任巡抚,与亚基帕来该撒利亚拜访之间的这个时期。这里有一种对比性的表达法“好些日子”徒9:23,似乎是在说作者心中的这个时期要长一些。这里提到了“门徒”,可能在大马色有许多信徒,尽管这个时期还很早。如今,扫罗已经为他们所接受了,不再是他们的仇敌,而是主里的兄弟。满有信心之亚拿尼亚的工作已经完成了,之后,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就再没有提到他。
徒9:20 就在各会堂里宣传耶稣,说他是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宣传耶稣。基督医治了扫罗的双眼(本章18节);扫罗就开始为基督做见证。他传讲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基督,就是他们所长久盼望的弥赛亚,这个信息也是使徒们传给犹太人的主要内容。扫罗的讲论,像使徒彼得一样(见徒2:16注释),也一定具有强有力的预言背景(《述》第十三章)。
在各会堂里。扫罗,正像耶稣基督当年一样(见路4:16注释),进会堂乃是要向那些听众提供天国的福音。作为一名遵守安息日之人,在安息日他一定会进会堂。作为一名使徒,他会在那里传讲福音。扫罗不但没有将他从耶路撒冷大祭司那里领的文书(徒9:2)交给当地管会堂的权贵,反而向那些人宣讲了,从那位远比祭司长有权威的主而来的福音。因为扫罗在会堂里所传讲的对象乃是本章15节所说的“以色列人”。
上帝的儿子。有关这个称呼的重要意义参路1:35。这是在《使徒行传》中唯一一种表达耶稣头衔的实例。保罗所宣称的是(1)基督是上帝的儿子,正如是大卫的儿子,(2)拿撒勒人耶稣已经显明自己就是基督。这种表达不单单使犹太人费解(参太22:41-46注释),而且它似乎对于犹太人是一种亵渎性的宣称。要犹太人接受耶稣是上帝唯一的儿子,确实需要充分的恩典。
徒9:21 凡听见的人都惊奇,说:“在耶路撒冷残害求告这名的,不是这人吗?并且他到这里来,特要捆绑他们,带到祭司长那里。”
【本会注释】
惊奇。见徒2:7注释。他们的这种惊奇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扫罗向来是迫害信徒的,这一点众所周知。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大概吩咐会堂的权贵们,要与扫罗将要施行的迫害通力合作。通过下面的经文,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大马色的犹太人早已听说过他的名字。
残害。或作“蹂躏”。保罗也使用同样一个动词来形容他自己的行为(加1:13,23)。通过这种严肃的表达法,我们可以得知,在耶路撒冷对基督徒的迫害,不仅仅局限于用石头将司提反砸死,显然,这场浩劫是非常普遍的。
求告这名。见徒2:21;3:16;4:12注释。
到这里来。相当于“已经来到这里”,暗示扫罗来大马色的企图已经放弃了。.
徒9:22 但扫罗越发有能力,驳倒住大马色的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本会注释】
扫罗越发。他作工的经验以及效力越发增添。随着时间的流逝,圣灵在不断赐给他越来越多的能力。
能力。在扫罗后来的年日里,这个词在扫罗的思想中扮演了一个突出的角色。“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什么都能做”(腓4:13)。他认识到,正是耶稣基督的“能力”,“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林后12:9);是基督“给”扫罗力量,使他在服侍上忠心(提前1:12);也正是基督“站在”他旁边,加给他“力量”,使他有能力度过人生结束的苦难时刻(提后4:17)。
驳倒。希腊文sugchunō,“倾泻”,“使他们不知所措”、“使混淆、挫败”。扫罗当年在迦玛列门下受教,这对他非常有利。如今,他可以使用他对犹太教全备的知识,来想方设法支持他新的信仰。他的方法向那些素来真诚等候以色列人所希望的弥赛亚之人称赞了自己的信仰;但不幸的是,这些并不是他的大部分听众要听的。其余的犹太人都“困惑”。他们听到圣经上的话被一位受过训练之人用来如此合适地描述耶稣的生活。他们依然拒绝接受耶稣为他们的拯救主,但是还没有愤怒到极点杀害扫罗。
证明。希腊文sumbibazō,“结合在一起”,“促使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联合”;因此引申为,“证明、示范”,“论证”。扫罗以完美的技巧提出了弥赛亚的预言,表明拿撒勒人耶稣就是要来的弥赛亚,也是犹太人素来所盼望的那位。
耶稣是基督。或作“这就是那位受膏者[弥赛亚]”
逃脱犹太人的谋害
徒9:23 过了好些日子,犹太人商议要杀扫罗,
【本会注释】
好些日子。希腊文hēmerai hikanai,在本章的第43节使用了同样的表达法,那里描述彼得在约帕逗留的时日;在徒18:18(那里翻译为“好些时日”)用来描述使徒保罗在迦流的听讼之后,在哥林多教会逗留的时日;还有在徒27:7(这里翻译为“多日”)描述了保罗在去罗马的路上缓慢航行了多日。因此,这里显明此种表达法包括一个比较长的时日,但它并不是一个精确的日期。与“一些日子”对比,这个时日可能要短一些(见徒9:19注释)。
任何试图推想使徒保罗生涯中各个时期详细情况,以及不同点的尝试,都具有相当大的价值。本章19节中记述的“一些日子”,以及本节所记载的“好些日子”似乎是要分别出来在大马色居住的两个不同的时期。第一次逗留时间可能要短一些,由于扫罗驳倒了犹太人以致结束了第一个时期(第22节)。第二个时期可能要长一些,由于犹太人要杀害他,所以扫罗从大马色逃了出来(第23-25节)。扫罗到阿拉伯(加1:15-18)可能就是在这两个时期的中间(参《述》第十三章)。作者路加并没有提到扫罗对于阿拉伯的拜访,但是保罗自己说明在他悔改后不久曾经到过阿拉伯,而且是在返回大马色之前,也是在回到耶路撒冷之前(参加1:15-18)。在大马色路上那个决定性的转折时刻之后,休息和隔离是有必要的,同时也需要与上帝进行安静的沟通,以便预备扫罗能扛起日后许多年的艰巨任务,使他能奋发传扬福音。如果加1:18所记载的“三年”是从扫罗的悔改算起,那么,他两次拜访大马色教会都应该算在这个“三年”里面,而且他逗留在阿拉伯以及在城里居住的“好些日子”没有必要认为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扫罗当时所到“阿拉伯”的精确位置并不清楚。然而,当时的大马色被亚哩达四世的军队所占领,亚哩达是阿拉伯的庇特拉亚,或者是拿巴提的王(参耶稣服务时期的巴勒斯坦),这样我们就可以推想,保罗可能到了那个地区。这是一个相当大的领域,从埃及的边界一直到大马色的市郊,书中并没有提到他所去之地的具体方位。事实上没有确定的数据可以证明扫罗拜访的具体时间。关于相关的年代事实参本册注释第100页。
这里提到的“好些日子”,在这个时期中,扫罗可能在大马色教会中起到了相当大作用,使多人悔改加入教会,使那里的纪律以及崇拜都与耶路撒冷相似。据我们所知,当时还没有允许外邦人皈依加入大马色教会,而且当时传扬福音的范围也仅仅局限于犹太人。他迫切希望在全以色列的弟兄们都能够得救(罗10:1),以致扫罗在以色列人中传扬福音之时全力以赴,直到这些人坚决拒绝,而且对扫罗进行恶毒的苦害之时,扫罗不得不离开大马色。如今,扫罗本人也品尝到了当年加于殉道者司提反身上的憎恨了。
商议。当年那些犹太人的权贵们被激怒,是因为他们看到耶稣基督的工作十分成功,以致他们要谋害主(见太15:21;19:3;约5:16注释)。扫罗受到这些人的反对,他们商议杀害扫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这次所做的强有力行动可以显明他们对于这位新使徒所做见证之评价,以致他们尝试要杀害使徒扫罗,使他的声音止息。
徒9:24 但他们的计谋被扫罗知道了。他们又昼夜在城门守候,要杀他。
【本会注释】
计谋。希腊文epiboulē,“敌对人的计划”,因此引申为“密谋”。在徒20:3,19;23:30使用过同样的词,但是在本书中出现十分特殊。它暗示了一个计划周密的反对势力,他们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杀死扫罗。扫罗碰巧听到了这个要杀害他的消息,可能是通过他的一个门徒得知(见徒9:25注释)。有人通知他当前的危险一事说明扫罗在那城里已经结交了一些朋友,而且这些朋友愿意在如今扫罗所处的危机时刻给予帮助。
守侯。相当于“正在守侯”,昼夜秘密地在那里巡视。有关使徒保罗生活中这个事件的详细情况见林后11:32,33。大马色城的总督(官员)在杀害扫罗的密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活跃的角色。这位总督代表拿巴提人亚哩达,他是阿拉伯庇特拉亚的王,在古以东时期他以彼特拉为首府,他也是希律为了娶希罗底而离异之女人的父亲(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0,64页)。有关亚哩达是如何攻占并且统治大马色的解释参徒9:2。大马色的钱币已经被发现,在那些钱币上面有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以及提比留的名字,但是没有任何一个硬币上写有提比留之后继任皇帝喀利古拉以及革老丢的名字。提比留皇帝曾经是希律的朋友,也是他反对亚哩达的支持者,但是很可能在喀利古拉统治时期,改变了政策,创立了一个新的总督职位,开始爱戴亚哩达,他的前辈们可能一直在统治大马色(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三章15.2 [392])。显然,这位试图杀害扫罗的总督希望能得到大部分犹太人的欢心,而且认为扫罗是一位扰乱大众和平之人,因此便开始采取措施实施对于他的抓捕和定罪。通过作者路加的记载,显明犹太人似乎为了抓捕扫罗费了很大的心思,他们负有大半责任。保罗自己讲述的故事中(林后11:32)并没有与此产生冲突,但是显明这些要杀害他的人得到了总督的支持和允准。显然,总督派遣哨兵监守在大马色城的每一个城门口,防备扫罗逃跑。
徒9:25 他的门徒就在夜间用筐子把他从城墙上缒下去。
【本会注释】
他的门徒。这里有力的支持性译文与第23节所记述的“好些日子”之含义一致。在扫罗第二次去大马色时,他逗留了许多日子,以致有许多人因着他所传扬的福音而皈依了基督教,接受扫罗为他们的教师,如今,这些人甘愿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来换取扫罗的安全。
筐子。希腊文spuris,“篮子”,可能是一个手篮子,正如在太15:37所说的收拾零碎的筐子。但是在林后11:33,使徒保罗用另外一个希腊文sarganē来描述,“一种用柳条或结绳制的有盖大篮子”,这种篮子的体积足以装下一个人。使徒保罗亲自提起过这次经历,而且是与他的软弱在一起记述的(他大概也将自己天生矮小的身材包括进去了),扫罗说“他若必须自夸就夸他软弱的事”(林后11:30)。扫罗的逃脱是通过城大马色城墙上的一个开口处,或是“窗户”(林后11:33;参以色列的探子从喇合家的逃脱,书2:15,以及大卫从自己家里的逃脱,撒上19:12)。看起来扫罗对于自己不相称的情形颇感羞愧:他以一种极其不光彩的方法逃脱,而且是由那些他原本期望除灭的信徒们拯救了他!
扫罗在耶路撒冷
徒9:26 扫罗到了耶路撒冷,想与门徒结交,他们却都怕他,不信他是门徒。
【本会注释】
耶路撒冷。扫罗并没有直接从大马色到耶路撒冷去见那些比他先作使徒的人,而是在阿拉伯居住了三年之后,才上耶路撒冷(见加1:17,18)。因此,自从扫罗出发到大马色之后,这里是他第一次拜访首府耶路撒冷,可能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依然认为扫罗是他们的死敌。
想…结交。这里是指“企图 [或者“试着”] 与门徒结交”。这里的动词翻译为“结交”(希腊文kollaō),用于表达亲近、亲密的伙伴关系,例如丈夫和妻子的关系;以及兄弟间的关系;或者朋友间的关系(参太19:5;路15:15注释)。扫罗期望找到与门徒之间完全的兄弟情谊。扫罗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到亚历山大以及其他城市,就是那些犹太人较多的城市时,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希望找到与他相同信仰之人。他在耶路撒冷也同样做了:他试图加入教会团体。但是那里的教会对他存在怀疑。那里的信徒仅仅知道扫罗是一个恐怖的迫害者,知道他先前所施行的一切逼迫。他是否依然专心于信徒的迫害呢?在信徒们接受扫罗之前,他们要十分谨慎,直到他们确定他的诚挚。他们对于扫罗是否真的悔改所存在的疑惑至少可以由以下两点来做解释:(1)扫罗三年以来没有到过耶路撒冷(参徒9:23注释),所以他们很少能得到扫罗对于基督教态度的可靠消息;(2)在大马色城中的政治变化(见第24节注释)可能中断了耶路撒冷信徒与大马色教会的联系。
却惧怕他。这里应该使用“而且”不应该使用“却”。这就使扫罗期望加入教会以及这些信徒们随之发生的行为产生较小一点的对比。这样,本句应该翻译为,“而且所有人[门徒们]都惧怕他”。在过去,这些信徒们惧怕扫罗是有理由的,如今也没有确切得知扫罗的改变,自然会继续惧怕他。他们可能会怀疑,扫罗仅仅是在伪装他已经悔改,也可能他是假装悔改来在他们中间做间谍,这样会给信徒们带来更大的危险。
不信。说明有些人向信徒们报告了有关扫罗悔改的事情,但是听见这消息的信徒们,还没有预备好要接受如此大的神迹、如此令人兴奋的消息。他们心中充满疑惑,希望在接受扫罗进入他们的团体之前,能够找到有关他改变的可信赖证据。在此种情形之下,他们表现地如此谨慎小心,很自然,而且也一样值得表扬。
徒9:27 惟有巴拿巴接待他,领去见使徒,把他在路上怎么看见主,主怎么向他说话,他在大马色怎么奉耶稣的名放胆传道,都述说出来。
【本会注释】
巴拿巴。为什么当其他的门徒们都惧怕扫罗的时候,巴拿巴来接待扫罗?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通过巴拿巴的品格来回答,他的品行具备和善,慷慨的特性(见徒4:36,37注释)。有许多解经家认为,巴拿巴支持拥护扫罗是因为他们先前就曾相识。如果这一点属实,我们可以看到巴拿巴,由于相信扫罗纯正的品行,出于此种力量,他相信扫罗悔改的神迹,而且还欣然推荐扫罗作使徒。这种和善的行为也证实了巴拿巴在教会中所处的影响地位。
去见使徒。这里是说,巴拿巴带着扫罗去见使徒们,碰巧使徒们也有在耶路撒冷的。在加1:18,19记述了更详细的内容,扫罗本人说他到耶路撒冷去“见彼得”,他见到的另外一位教会领袖就是“主的兄弟雅各”。尽管扫罗已经直接从耶稣那里领受了使命,他还是希望从那些曾经亲自目睹耶稣基督在地上生活以及工作之人那里听到主。由于仅仅提到了使徒彼得以及主的兄弟雅各,我们自然可以认为,这个时候其他的使徒不在耶路撒冷。同样,也可能是因为扫罗感觉自己先前迫害教会,他不愿意刻意去见他们。他还记载说“那时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加1:22)。然而,这里的描述大概仅仅是说,在犹大地的主要教会并不知道他,尽管在耶路撒冷教会中的某些成员认识他。考虑到使徒保罗在耶路撒冷对福音的有力、活跃的传扬(徒9:28,29),几乎没有可能使我们认为,首府耶路撒冷教会不认识他。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他在耶路撒冷仅仅停留了十五天之久(加1:18),由于有些人企图要夺取他的性命,便迫使他离开了耶路撒冷(徒9:29,30)。
述说。希腊文diēgeomai,“全部都述说出来”,“述说其中的细节”。正如希腊原文较为清楚的描述,这里是由巴拿巴对扫罗的行为进行了详细叙述。这里也预示扫罗曾经向巴拿巴详细叙述了他悔改的经历,然后由巴拿巴向使徒们叙述了这个奇妙的故事。
看见主。在其他的的记述中,没有一处如此具体地描述了扫罗在去大马色的路上遇到了主,见到了主耶稣(徒9:3-9;22:6-11;26:12-18)。然而,在徒9:17;26:16,说到主向扫罗显现,而且在徒22:14,亚拿尼亚对扫罗说“得见那义者”。如今,巴拿巴清楚地说扫罗“在路上看见了主”。这与使徒保罗后来的宣称一致──“我不是见过我们的主耶稣吗?”以及“他 [主] 也显给我看”(林前9:1;15:8)。
向他说话。对于使徒们来说,明白耶稣基督确实曾经向扫罗说话,就是如今巴拿巴所推荐的这位,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们曾经直接从主耶稣那里领受使命(见可3:14;太28:19,20等注释)。通过巴拿巴的叙述,他们便会得知扫罗也是有同样一位主所任命的。
放胆传道。希腊文parrēsiazomai,“明白地说”,或者“自由地讲论”;因此引申为“增长信心”,“有胆量”(参徒9:29;14:3;18:26等)。这里的叙述可以证明扫罗乃是发自内心的真正悔改。他大胆拥护自己先前所毁坏的真理。巴拿巴十分清楚扫罗大胆的工作会在使徒们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使这些使徒能够接受扫罗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
耶稣的名。见徒3:6,16注释。
徒9:28 于是扫罗在耶路撒冷和门徒出入来往,
【本会注释】
和他们。这里暗示了信徒中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
出入来往。这里并不是说扫罗不断地离城又返城,而是说他在耶路撒冷的教会中出入来往自由(见徒1:21注释)。
徒9:29 奉主的名放胆传道,并与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辩驳;他们却想法子要杀他。
【本会注释】
放胆传道。见第27节注释。本章的第29节应该与28节的联系起来,照字面意义上读作,“奉主的名放胆传道”。本节的后半句直译是“他向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讲论,并且与他们辩驳”。
名。见徒2:21;3:6,16注释。
辩驳。作者路加曾经使用这个希腊词来描述司提反与希利尼人的辩论(见徒6:9注释)。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同。这些“希利尼人”曾经与司提反辩驳;如今,扫罗与他们辩驳。扫罗,作为一名大数的犹太人,对于此类的辩论受过良好的训练(见徒9:11注释)。这辩驳激起了他们满腔的愤怒。才仅仅几周的时间,这位使徒的生命就已经两次面临危险,起先是在大马色(第24节),如今是在耶路撒冷。
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见徒6:1注释。
想法子。希腊文epicheireō,“下手”,“试图”(见徒19:13;参路1:1;徒9:23,24注释)。
杀。扫罗本人甘心情愿面对这种死亡,就是先前对待司提反的死刑,但是天父上帝对于他英勇的仆人另有其他的计划。也正是在这种紧要关头,上帝警告与指教的异象就要显现(见徒22:17-21注释;参《述》第一章)。
徒9:30 弟兄们知道了就送他下该撒利亚,打发他往大数去。
【本会注释】
弟兄们知道了。如今他们知道了扫罗,也知道了有人将要杀害他的密谋。他们的知识促使他们作出毫不犹豫的选择。弟兄们就打发扫罗往海岸去,从那里让他逃回自己的家乡大数。
该撒利亚。这里不是指该撒利亚腓力比(在黑门山脚下),而是指坐落在耶路撒冷西北方向,64英里的海港。从这里可以很容易到达大数城,不论是乘船还是行路都比较方便,那条路在叙利亚以北沿着海岸线。在该撒利亚他可能会见到执事腓利。他们两个人,一个是司提反的朋友,另一个是昔日司提反的对手,他们将要面对面,并且互称兄弟了。见徒8:40注释。
打发。希腊文exapostellō,直译是“派出去”。这里似乎是在暗示,门徒们分派扫罗乘船去了大数。这里与使徒保罗个人的记述没有出入:“以后,我进了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加1:21)。那时,叙利亚和基利家合起来组成罗马的一个省份,因为扫罗要到大数,所以他自然就进到了这个地区。有一些可供选择的译文为(1)他在去基利家的大数之时,所乘的船曾到过叙利亚海港,(2)扫罗首先到了大数,然后在叙利亚和基利家境内进行了自己的传道旅程。后者可能是在说明基督教会在那个地区的出现,而且这些教会并不是由于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而建立的(见徒15:36,41注释)。
大数。这里是扫罗的家乡(见第11节注释),但这里可能并不是使徒最为舒适的藏身之所。基督曾说“先知在本地是没有人尊敬的”(约4:44),可能对于使徒保罗,这话也正正应验了。不仅仅是指他返回了自己的出生地;他乃是以一个犹太叛教徒回去的,是对他父辈们信仰的叛变,而且还是被人迫害,受人鄙视的基督徒之领袖。我们可以想象他是如何被人接受的,这页更加解释清楚,为什么保罗提到他家庭的时候总是保持沉默。保罗回到了家乡,一直到巴拿巴来找他去做更广的服务(徒11:25)。
徒9:31 那时,犹太、加利利、撒玛利亚各处的教会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圣灵的安慰,人数就增多了。
【本会注释】
那时。相当于“因此”。在本章29-32节发生的事件与徒8:3-5发生的事相似。先前扫罗大大迫害教会,因此,信徒们被驱散并且宣扬主的福音,这就给执事腓利开了门路,使他能将福音传到撒玛利亚。在本节经文的例子中,当年迫害信徒的扫罗本人受到了迫害,就逃到了家乡大数,扫罗逃走之后,教会得到了暂缓而且他们也合理地利用了这次平安稳妥的时期,使徒彼得到了沿海的地区传扬福音。
各处的教会。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译文:“如今,在整个犹大、加利利、以及撒玛利亚的教会都得平安”。这里是指整个基督教会,不是指具体的一个宗教集会。同时也强调了各个地方教会联合起来形成了整个教会。这里使用的“教会”,似乎并不是一个局限性的地方教会之意,而是指普遍性的基督教会。
平安。教会这次的暂缓大概是因为保罗的离开:当他离开之后,对于那些犹太人的刺激也就随之离去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罗马皇帝喀利古拉,要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建造自己的雕像,因而那些犹太人无从顾及教会的发展(见本册注释第78页)──罗马皇帝的这种尝试也被劝阻了,根据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八章.8.2-8)的记载,皇帝是由坚决反对的犹太人、希律亚基帕热心恳切的乞求,那时希律居住在罗马,也由于叙利亚总督彼得纽的呼吁才被劝阻的。根据约瑟夫的记载,叙利亚的总督被以色列人的祈祷所感动,因为在当地长时间干旱的危机时刻,因为以色列人的祈祷,就在晴朗的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
犹大。此处这个简单的说明包括大量早期教会的历史,而且颇具意义。这里是第一次正式宣告了当时巴勒斯坦村庄以及城镇中所有有组织的基督教团体。没有提到任何地方教会的名字,但是许多教会将会兴起,这也正是因为耶稣基督先前个人之工迟来的结果。再者,执事腓利以及使徒彼得和约翰的工作需要加以记述(见徒8:5,6,14,25注释)。然而,无论他们是如何创建了巴勒斯坦的教会,这节经文可以证明他们的存在,而且演示了他们本着信心顺从了耶稣基督的命令(徒1:8)。
建立。希腊文oikodemeō,“建立一座房屋”,“盖一座大厦”,引申其含义就成了通常使用的“启发”,“建造”之意。中文译文中有“平安”一词,它就使教会有机会得以“建立”,这里的“建立”是指在教会组织以及属灵意义上被建。希腊文的Oikodomeō,在使徒保罗使用的词汇中经常可以读到(见徒20:32;罗15:20;林前8:1;加2:18等)。
敬畏主。在旧约圣经中,此种写法非常普遍,旧约里常常提到出于虔诚的敬畏(见伯28:28;诗19:9;箴1:7注释)。在新约圣经中出现地很少,此种英文形式只有在这里使用过。在林后5:11记载的“主是可畏的”,最好翻译为“主是可敬畏的”。
安慰。希腊文paraklēsis,“劝慰”,“劝化”(见太5:4;路6:24;约14:16注释)。这个短句可以翻译为“在……[或者是‘被’]圣灵的劝告中行事“。当时教会的信徒们敬畏上帝,并且由上帝的圣灵带领他们;他们整个的生活都在神圣的控制之下。
人数就增多了。由于教会中属灵状况的丰富、满足,教会的信徒以及团契在数量上大大增多了。这种状况也要总是如此。基督徒高度的属灵生活状况将会对于那些未蒙拯救之人领受救恩产生极大的功效。此种功效将来自教会中平信徒的生活言行,以及教会领袖的工作。
以尼雅得医治
徒9:32 彼得周流四方的时候,也到了居住吕大的圣徒那里;
【本会注释】
彼得。从这里一直到徒11:25,作者先把扫罗的事情放在一边,开始转向使徒彼得的工作。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前这部分有时被称为“彼得行传”。然而,这里很明显,作者路加在这里记载使徒彼得的工作,不是把它作为教会柱石个人传记的一部分,而是作为用来描述外邦人悔改的整个书面计划。当藉着使徒彼得的工作,基督徒的服务工作上路一个新的阶段之后,作者就开始转向使徒保罗的生涯,专注于记述保罗在外邦人中间的几次传道旅程。
在作者路加的记述中(徒8:25),提到使徒彼得以及约翰,他们二人在撒玛利亚传道后,就回到了耶路撒冷,“一路上在撒玛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在他回到耶路撒冷之后,他与扫罗见面,有十五天之久(加1:18)。但是很明显,使徒们并没有把自己隔离在耶路撒冷;他们旅行到更远的地区,向新建立的教会团体传扬福音,同时也开创新的做工园地。这样的拜访对于统一初期教会起到了帮助作用,并且提高其平衡的发展。
周流。希腊文dierchomai,“经过”。有关其对于传教的意义参徒8:4(参路9:6)。
四方。这里也可以翻译为“在他们一切人中间”,说明他即在教会的团体中间,本章31节,也在本节后来提到的“圣徒”中间。
圣徒。见第13节注释。
吕大。旧约圣经中的罗德城(代上8:12;拉2:33;尼7:37;11:35),就是现今希腊文中的“Ludd”。这个城镇由便雅悯支派的移民者们兴建(代上8:1,12),它坐落在富饶的沙仑平原。这里距离约帕有十一英里(合17.7千米),在约帕的东南方向,距离耶路撒冷西北方向有一天的路程。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6.2)称之为一个村庄,但是“在面积上不小于一座城市”。由于犹大马可比的要求,德米特里厄斯·锁特使这里成了耶路撒冷圣殿的所有物(马加比前书11:32-34)。在罗马的卡西屋司统治之下,出现了历史上一次显著的财物,金钱的兽性掠夺,这里的居民被卖为奴隶(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11.2 [275])。然而,这里后来又恢复了先前的繁荣,而且,在看起来在这个时候成了基督徒团体正值繁荣的时刻。在毁灭耶路撒冷之前的战争中,这里曾经在公元66年,被罗马皇帝赛提司迦鲁用火烧毁(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9.1 [515,516]),当大部分的居民前往耶路撒冷参加住棚节的时候,由罗马皇帝维斯帕先占领,那年是公元68年(同上第四章8.1 [444])。当这个城市被重建之后,可能是在罗马皇帝哈德良统治时期(约公元130年),它被重新命名为帝鸥斯波哩(宙斯城)。它就是后来叙利亚教会大主教辖区的一个所在地。这里较为突出的特征似乎就算是它的贫穷了。根据一部古老的犹太人注释,拉比拿单(公元160年)说,“在世界上有十个贫穷的区域,其中有九个是在哩底亚[就是吕大],剩余的一个在世界上的其他地区”(米大示·拉巴,斯1:3注释,宋西诺版第30页)。极有可能是执事腓利这位福音使者,在这座城里种下了相信基督的信仰。这个城镇应该是在大路上,腓利走遍那地,在“各城”传道的之时可能来过了这里,就是他从亚锁都到该撒利亚的时候(见徒8:40注释)。
使徒彼得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道
1. 彼得和约翰去撒玛利亚帮助腓利(徒8:14)。
2. 彼得和约翰回耶路撒冷,一路在撒玛利亚各村庄传道(徒8:25)。
3. 彼得在传道途中到了吕大;救治了以尼雅(徒9:32-35)。
4. 彼得被召请到约帕。多加复活(徒9:36-43)。
5. 哥尼流见异象,打发人去请彼得(徒10:1-8)。
6. 彼得见异象,就去见哥尼流(徒10:9-26。
7. 彼得向该撒利亚的异教者传道。圣灵沛降(徒10:27-48)。
徒9:33 遇见一个人,名叫以尼雅,得了瘫痪,在褥子上躺卧八年。
【本会注释】
以尼雅。希腊文Aineias,这是一个古老的希腊名字,注意,这里不要与著名的特洛伊英雄阿尼里斯相混。在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10.22 [248])曾把这个名字使用于一个犹太人身上,这个人很有可能是一个希利尼的犹太人(见徒6:1注释)。这里没有提到他是否是一名信徒,但是我们可以推断他是“圣徒”中的一员。作者路加记载以尼雅已经由于瘫痪而卧床不起有八年之久,此种关注可以反映出专业的精确时间(参路13:11;徒3:2;4:22;14:8)。有关作者路加对于医学情况的兴趣见徒3:7;9:18;28:8注释。有关这里“瘫痪”二字的意义,可以见太4:24;可2:3注释。没有任何因素可以使人置疑这位瘫痪之人得蒙痊愈的神迹。
徒9:34 彼得对他说:“以尼雅,耶稣基督医好你了;起来!收拾你的褥子。”他就立刻起来了。
【本会注释】
耶稣基督。这里显明使徒彼得避免声称施行这样的神迹,医治人的疾病是出于人的力量。他承认,只有耶稣基督的大能才能帮助人减轻痛苦(参徒3:6,12;4:9,10)。
医好你了。在本节中使用表明了这种医治是瞬间发生的(参“他立刻起来了”注释)。
起来。我们的主在行类似神迹时所使用的命令(太9:6;约5:8)。
收拾你的褥子。他立刻就可以为自己做这件事情了,这件事情其他的人已经为他做了许多年了。
徒9:35 凡住吕大和沙仑的人都看见了他,就归服主。
【本会注释】
凡住…的人。这里不必提到每一位个人,而是提到了一个大的居民群体。由于这个神迹已经传开,在这个地区就产生了虔诚信仰的普遍复兴。
沙仑。希腊文ho Sarōn,就是英文中的“ the Saron”是来自希伯来文的Sharon。我们并不清楚任何使用这个名字的村庄或者城镇。这里文章中的应用可能是指沙仑平原,这个平原坐落在巴勒斯坦中心山脉以及地中海之间,而且沿着海岸线从约帕一直到卡梅尔。这里的美丽、肥沃、以及多产众所周知(见赛35:2;65:10注释)。
看见了他。对于这位躺卧八年的瘫子,那个地区的人一定都很清楚,使这样一个人获得痊愈,一定吸引了当地众多群众的注意力,正像彼得先前在圣殿门口医治那位瘸子一样(参徒3章)。无疑会有许多人询问这个瘫子是如何获得痊愈的。
归服主。在身体上医治以尼雅的神迹,也兴起了耶稣基督医治人内心疾病的大能。因此,教会中信徒的人数又一次加添了。对于给予那些居住在这个沿海地区之外邦人的福音,就做了预备。
多加复活
徒9:36 在约帕有一个女徒,名叫大比大,翻希利尼话就是多加(就是羚羊的意思);她广行善事,多施周济。
【本会注释】
约帕。希腊文Ioppē,来自希拨来文的Yapho,“美丽”,现在使用英文的“Jaffa”来表达。见书19:46;代下2:16;拿1:3注释。在公元前15世纪的时候,埃及人曾经提到过这个名字。这个地方在希腊的传说中非常著名,它被视为埃塞俄比亚公主被绑架的地方,后来由宙斯的儿子珀尔修斯解救(斯特拉波《地理学》第十六章2.28;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三章.9.3 [420,421])。这座城镇坐落在一座颇高山坡上,有人声称从这座山的顶部可以看到首府耶路撒冷。这里是距离耶路撒冷最近的港口城镇,尽管这里的港口很难进入,而且也很危险,但是在所罗门统治时期,他将从黎巴嫩来建造上帝圣殿的木材先进港到约帕,然后再运到耶路撒冷,后来在所罗巴伯时期也是如此(王上5:9;代下2:16;拉3:7)。这里也是驶往他施的港口(拿1:3)。在马可比人的带领下,这个港口以及它的防御工事得到了修复(马加比前书14:5)。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将这座城市分派给希律管辖,后来又由亚基老治理(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章7.3;第十七章11.4)。亚基老被免职之后,约帕城边成了罗马省份叙利亚的一部分。然而,这里始终居住着众多狂热的犹太人,他们忠于犹太教,即使在公元66-70年间的大动乱期间,他们也始终如此。在使徒彼得的时代,以及稍后的年间,这里由于是海盗的司令部而声名狼籍。这里与吕大的情况相似(见徒9:32注释),这里基督教信徒的增加可能是由于执事腓利在这里所做的工作(见徒8:40注释)。
女徒。希腊文mathētria,“女信徒”。
大比大。这是一个亚拉姆语的名字,写作Tabyetha',与旧约圣经中的希伯来名字“西比亚”(王下12:1;代下24:1),或者“洗比雅”(代上8:9)相呼应,“小羚羊”。希腊文中的Dorkas,“野母山羊”,或者“小羚羊”。这个名字用两种语言来表达的事实,可能是在暗示教会的希伯来人区域以及希腊文化区域之间所存在的关联。
广行善事。对于某些人来说,他们认为多加在约帕教会所担任的职务就是执事。如果这一点属实,那么它将反映出执事腓利的影响力。腓利是起先所选七位执事中的一员(见徒6:3,5),他很有可能将建立在耶路撒冷教会中的组织也带到了他所建立的各个教会中。因此,多加可能对于当地教会中的寡妇负有特殊的照顾(参徒6:1;9:39)。
多施周济。希腊文eleēmosunē,“怜悯”,尤其指在进行施舍之时的怜悯,就是“慈善”、“施予”或者“施舍”。多加的善行本身主要可以用两方面来表达:她以“善行”进行她对别人的服务;她将自己的财物“周济”别人。她并不以慈善为代表而满足,而且还将他所拥有的分给别人。
徒9:37 当时,她患病而死,有人把她洗了,停在楼上。
【本会注释】
患病而死。作者路加在这里记载的细节说明,多加身体的疾病因为治疗无效而死,这就是一个证据,表明多加确实是死了。那些批评家们常常试图质疑一些使死人复活之神迹的权威,以及真实性,他们认为这些人不是死了,而是暂时处与昏迷状态而已。
洗了。在古代,有许多人为死者的尸体进行清洗,这乃是当时的风俗。在犹太人中,这中行为被称为“洁净尸体”。在米示孥(《安息日》23.5,宋西诺版.《他勒目》第771页),其中说到:“所有对于死者的要求都要做到;死者要被浇上油并且进行清洗”。如今,教会中的女信徒为他们深爱的多加实行了这种传统礼节。
停在。在耶路撒冷,葬礼要在去世的那天举行(参徒5:6,10)。在首府之外的地区,在去世到举行葬礼可以有三天的间隔。允许尸体停留,直到一切复活的希望破灭之后,而且也不会有任何埋葬活人的危险。在这三天的等待时期,尸体通常要停放在楼上的屋子里,在房顶下面停放。在多加的例子中,教会可能拖延了她的葬礼,希望得到神圣能力的搭救。使徒彼得不久才医好了瘫痪的以尼雅,虔诚的信徒们一定会希望彼得也行神迹,使多加从死里复活。
徒9:38 吕大原与约帕相近;门徒听见彼得在那里,就打发两个人去见他,央求他说:“快到我们那里去,不要耽延。”
【本会注释】
约帕相近。吕大距离约帕只有11英里(17.7 千米),在约帕以南,因此,彼得医治以尼雅的消息很快就会从这镇传到那镇。
不要耽延。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是恳求的形式,读作“求求你,不要耽搁,要快到我们那里去”。这位信使可能在多加临死之前就离开约帕去找彼得了,希望使徒彼得能及时到达,不致使多加离开人世。如果,这种可能性较大,那时多加已经死了,那么说明当时的教会相信藉着上帝的能力可能会使多加复活。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可能,事情紧急,不容耽搁,要不拯救一个的生命,要不免除一次葬礼。
徒9:39 彼得就起身和他们同去;到了,便有人领他上楼。众寡妇都站在彼得旁边哭,拿多加与他们同在时所做的里衣外衣给他看。
【本会注释】
彼得就起身。彼得随时准备着应付任何临到他的真实请求,尤其是像从约帕教会的信徒传来的如此紧急之呼求。
楼上。见第37节注释。
众寡妇。路加显示了一种特殊的对于妇女们的同情(见路8:2,3注释)。他在自己的福音书中提到“寡妇”九次,在《使徒行传》中提到过三次。教会中的“寡妇”乃是特殊照顾的对象(见徒6:1注释)。这里使用这个词显示了约帕教会也同样对寡妇施以善行。
里衣外衣。希腊文分别写作chitōnes和himatia(见太5:40注释)。
多加…做的。相当于“过去常常做的”。以慈善的目的制作衣服乃是多加的习惯(见第36节注释)。
徒9:40 彼得叫他们都出去,就跪下祷告,转身对着死人说:“大比大,起来!”她就睁开眼睛,见了彼得,便坐起来。
【本会注释】
叫她们都出去。在施行这件神迹之前,彼得效仿了当年耶稣在医治睚鲁的女儿之时所留下的榜样(见可5:39,40注释),为这事他也曾作过见证。在多加尸体所安放的屋子里,有很大的嘈杂、哭喊声(徒9:39)。彼得感觉有保持安静的必要,这样他就可以安静与上帝交通。比较先知以利亚医治寡妇之儿子的事件(王上17:17-23),以及先知以利沙在使书念妇人的儿子复活一事,见王下4:33。这里也注明上帝的仆人们应该如何避免卖弄能力。
祷告。使徒彼得跪下,开始了迫切的祈祷,他意识到只有那神圣的大能才能完成这个人们期待的神迹。祈祷又一次证明早期教会获得力量的途径(参徒1:14,24;6:4,6;8:15;9:11;10:2等注释)。使徒彼得谦卑、虔诚、热心的特性在这件事情中清楚地显现了出来(参徒3:1注释)。
转身。在使徒彼得祈祷完,并且领受了内心的一种坚信,相信他的祈祷必蒙上帝的垂听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已经全然靠赖超自然的能力了,但是当他确信之后,并没有匆忙行事。
死人。这里没有为以下所行之神迹的真实性留下任何疑惑。多加已经死了(见第37节注释)。彼得转向多加那无生命的躯体。
起来。使徒彼得如此简短的命令,显明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祈祷必蒙上帝的垂听。
坐起来。希腊文anakathizō,就是指“坐起来”,这个词由一些医学作者使用,来描述病人从床上坐起来,作者路加在他的福音书中也使用过(路7:15)。对多加复活的简略描述是极其鲜明生动的。她睁开了眼睛,仿佛是从梦中醒来一样;见到彼得意料之外的目光,可能多加不认识彼得;而且,如今她坐起来乃使从死里活过来才能办到的事情。这样的细节与作者路加的医学兴趣相合一致。
徒9:41 彼得伸手扶她起来,叫众圣徒和寡妇进去,把多加活活的交给他们。
【本会注释】
伸手扶她。多加接受了彼得所提供的手,因为这时她已经清醒了,与先前耶稣使睚鲁的女儿复活不同“拉着她的手”(太9:25)。这个细节是个证据,说明这两个叙述是各自独立的。正如有些人所主张的一样,后者不仅仅是前者的一个重复。
众圣徒。见第13节注释。这里并没有暗示这个寡妇不是“圣徒”,或者不是基督徒,尽管多加曾经帮助过的那些人中,有些人可能不是教会的信徒。但这决不能说明多加本人也不是信徒。
把多加活活地交给他们。彼得相信上帝所施行的这个神迹会获得预期的承认,首先就聚集了那些认识多加的人们,而且也要藉着这些人证明多加是确实死了,所以彼得当着众人的面将多加交给了他们。因此,使徒彼得确信,在那地必要有多人为多加复活一事作见证。
徒9:42 这事传遍了约帕,就有许多人信了主。
【本会注释】
许多人信了主。这个神迹的信息迅速传开了。约帕的整个地区都听到了,福音的信息收到了惊人的果效。
徒9:43 此后,彼得在约帕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住了多日。
【本会注释】
住。通过这里的记述,我们无法得知彼得在那里住了多久。有关“多日”的评论见本章23节。
硝皮匠西门。作者路加在他所描述的故事中,显明了他对于一些次要人物之姓名的兴趣(参徒9:11,33,36;12:13;21:16等)以及他们的职业(参徒8:27;10:1;16:14;18:3;19:24)。硝皮匠是一种令严格犹太人大为不悦的职业。这其中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因为从事这种职业就必须要不断接触死野兽,以及死牲畜的皮毛和尸体,冒着礼节上污秽的危险(见利11:24,25),也是因为,一般来讲,这职业本身就令人恶心、厌恶。犹太人的拉比们曾有以下观点,如果一个将要成亲的硝皮匠,向他已订婚的妻子隐瞒自己的职业,那么,此种隐瞒将被认为是欺诈,他先前所立定的婚约被视为无效(米示孥婚姻的文书 7.10,宋西诺版《他勒目》第482,483页)。这位硝皮匠的房子在“海边”(徒10:6)。这样会很容易使彼得,在他与那位谦卑而且好客的西门长时间住在一起的时候,重操旧业,进行打鱼的工作,同时也可以赚得一些生活费用。这里使徒彼得甘心与一个硝皮匠住在一起,显明他已经开始放弃犹太人所具有的偏见。虽然如此,上帝的旨意却是要预备他的仆人迈出更大的一步,就是向外邦人哥尼流传扬福音(见徒10章注释)。
提 要
1 哥尼流,一个虔诚人,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5 上帝的一个使者指示他派人去找使徒彼得:11 使徒彼得见了异象,15,20 在异象中,主指示他不可排挤外邦人。34 在使徒彼得给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传讲基督之后,44 圣灵就降在他们个人头上,48 他们就都领受了洗礼。
哥尼流得指示请彼得
徒10:1 在该撒利亚有一个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
【本会注释】
该撒利亚。这里是指巴勒斯坦的该撒利亚,它的位置在地中海沿岸,这里不要与该撒利亚腓立比混淆。它是罗马一个省份的省会(见徒8:40注释)而且是罗马帝国的犹大总督通常的居所。显然,这里是一个商业中心,同时也是一座世界性的城市。参使徒彼得在犹太以及外邦人中的工作。
哥尼流。作者路加可能是一次在该撒利亚逗留的时候得知了这件事情的详细情况(徒21:8;23:33;24:27)。哥尼流的悔改标志着教会在成长过程中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哥尼流是一名罗马的长官,但是他不是一名彻底的异教徒。他是一个“虔诚人”,而且“敬畏”上帝,并且还多多周济百姓(见徒10:2注释)。尽管如此,在犹太人眼里,他依然是一名外邦人,因为他没有受割礼。所以,允许哥尼流加入教会,标志着基督教新的发展进程。我们不难理解,对于这件事情,耶路撒冷的使徒们进行了特殊的考虑(徒11:1-18)。哥尼流悔改归向基督教会这件显著、超自然的特征一定是很重要的因素,以至使徒们最终接受那些没有受割礼的外邦人加入教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然而,彻底意识到未受割礼的外邦人应该与受割礼之犹太人享受同样的地位与特权一事,教会花了许多年的时间才办到(见徒15:1-31;加2:12)。
百夫长。见路7:2注释。一个百夫长大概统帅一百名士兵。百夫长属于一个低职位官员,直接管辖自己所负责的军人,主要管理这些军人是否尽到军人的职责,以及维持秩序。说明哥尼流不是罗马军队中的指挥官,而是其中的一名长官。罗马候补军队的行政部,由500或者1,000名士兵组成。通常来讲,百夫长在罗马军队中不会晋升到高位。哥尼流是罗马公民。
意大利营。这里可能是指意大利的第二步兵营,据说它曾在罗马人与犹太人的战争期间驻扎在叙利亚地方,显然这里的时间要早一些。有人声称这个步兵营是有众多自由民组成,或者至少有些人根本不是罗马血统。这是一个辅助的弓箭手步兵营。
徒10:2 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上帝。
【本会注释】
他是个虔诚人。这种表达,以及以下相似经文中的“敬畏上帝”,这里的“虔诚人”,它们曾经由作者路加一再使用(徒10:22,35;13:16,26,50;16:14;17:4,17;18:7),而且常常用来形容一些外邦人,正如百夫长哥尼流,他接受了犹太教,以致后来敬拜耶和华。在好多时候,至少这里所说的“虔诚”要包括遵守安息日,并且弃绝律法上所禁止的饮食。但是像这样的外邦人也并没有完全参加到犹太教的规条中去实行割礼,或者一丝不苟地遵守所有虔诚犹太人法律中要求的规章制度。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2,63页。
这些表达法引起了相当严重的学者辩论。七十士译本指出“那些敬畏的人”(代下5:6),因为这里的表达,以至使一些学者认为这里乃是在表达一队特殊的人,那些具有充分资格的犹太人除外。同样,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四章7.2 [110];洛俄伯版,第七册第505页)说“那些敬拜上帝的人”,从世界各地来的人都将礼物送到圣殿。
另外有人提出,在《使徒行传》中提到的那些“敬畏上帝”之人,以及那些“敬拜上帝”的人,同那些“改变宗教信仰者”是同一类人,这些“进犹太教的”人形成了一大队人,他们都遵守犹太教的部分习俗,尽管他们敬拜耶和华,而且也遵守犹太人的一些规条,但他们没有奉行犹太人的割礼,因此,不被认为是彻底的犹太人。然而,有些人对于此种解释存有质疑。
因此,出现了这个措辞“敬畏上帝的人”(或者是“对上帝的敬畏者”),以及“敬拜上帝之人”,这些在新约圣经时期专门的表达可能是用来指代特殊的一班人,就是那些部分遵守犹太教规条的改教者,犹太会堂对他们给予某种认可。后来在犹大出现了一个措辞“敬拜上帝之人”可能就是在指此类人。那些敬拜上帝的人几乎不可能在犹太人的团体中与犹太人享有同样正式的公认地位,而且他们与犹太教的关系也是极不正规的。不过,在罗马领域中出现这类虔诚人,为基督教的传道士提供了外邦听众,尽管这些人并不是奴隶般地拘泥与犹太教的律法,但他们是一些诚心寻求上帝的人,而且或多或少熟悉犹太人的圣经(尤其在七十士译本)以及犹太人的信仰。
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哥尼流并不能满足单单自己明白真理,他试图将自己找到的真理分享给他的家人,仆人、以及那些在他影响之下的人。哥尼流派去请彼得的士兵被称为“虔诚兵”(第7节)。
多多周济。哥尼流就像另一位百夫长一样,就是犹太人所说“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路7:5)。
百姓。这里是指犹太人,与那些“民族”,就是外邦人,形成对照。
祷告。此种周济以及祈祷的结合使用在犹太教以及早期的基督教都十分常见(见太6:2,5;徒10:4;彼前4:7,8;多比雅书12:8)。
显然,以下哥尼流所见到的异象可以被认为是对于他祈祷的答复,我们很自然会认为,他在寻找上帝道路中更多知识的引导(见徒11:14)。
徒10:3 有一天,约在申初,他在异象中明明看见上帝的一个使者进去,到他那里,说:“哥尼流。”
【本会注释】
异象。希腊文horama,“所看到的”,显然,正如这里所记载的,这乃是从神圣能力所赐予的一种景象。这里所使用的“在异象中”也可以翻译为“默示”见撒上3:1注释。
明明。希腊文phanerōs,“清楚地”,“显然的”,“明白的”,“显而易见的”。
申初。这里是指耶路撒冷圣殿下午的祷告时辰(见太27:45;徒3:1注释)。很明显百夫长哥尼流已经采用了犹太人祷告的时辰,当上帝的异象向他显现之时,他正在祷告(徒10:30)。
徒10:4 哥尼流定睛看他,惊怕说:“主啊,什么事呢?”天使说:“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达到上帝面前,已蒙记念了。
【本会注释】
惊怕。这位天使被描述为“穿着光明的衣服”(第30节;参徒1:10)。上帝的使者突然的显现使哥尼流十分害怕。当年那些守卫耶稣基督坟墓的罗马士兵,他们的属灵状况不像哥尼流,当他们看到上帝的使者从天上下来,带着耀眼的光芒显现,他们吓得浑身发抖,甚至像死人一样(见太28:2,4;参但10:7-11)。
什么事呢。哥尼流的问题告诉我们,他见到的这个异象有自己不能理解的内容,他的话也暗示了自己已经预备好要随时顺从上帝的指引。比较大数人扫罗在将到大马色路上时,主向他显现后所做的回答(徒9:6)。
主啊。希腊文kurios,它是一个尊称,同样,如果把这个词翻译为称呼人的措辞就成了“先生”(徒16:30),但是当它指上帝的时候,意思就成了“主”(徒7:33)。这里的译文主要为了明白身份,起先哥尼流认为这个天使就仅仅是上天的使者。可能这里翻译为“主”更适合。
你的祷告和你的周济。见第2节注释。哥尼流的施舍周济乃是一个对于他内心属灵生命的切实、真挚的表达,并且他习惯性的祈祷是他的行为以及属灵生命不断得到滋养。
达到。相当于“上升”。祈祷可能被认为是香,可以上升到上帝的宝座(参启5:8;8:3,4)这里使用了相似的用法,或者被认为是燔祭的烟,这在希伯来文中被称为`olah,说“上升”。这是一种极其适合的表达法,尤其用来表达在傍晚供奉之时所献上的祈祷(见徒10:3注释)。
记念。希腊文mnēmosunon,在七十士译本中反复使用,用来指代祭司所取来奉献在坛上火祭中一部分祭肉(利2:2,9,16;5:12;6:15)。燔祭的烟,当它上升之时,就代表以色列人的祈祷。同样的词也在多比雅书12:12出现过,那里记载有一位天使说“我确实将你祈祷的记念带到了上帝的荣耀前”(R. H. 查里斯,《旧约坎经与伪经》第一册第234页)。哥尼流的祷告在上帝那里已经得蒙了垂听和悦纳。他顺从了那“真光,照亮一切生在地上的人”(约1:9),而且他参与那从世界之初就有的信心,这就给他打开了赦罪的大门──对于真神上帝的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
徒10:5 现在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本会注释】
打发人。这里上帝吩咐哥尼流,要他作出主动的努力去获得福音信息。以个人主动愿意去获得真理的途径得到的真理,要比别人强迫我们而获得的更为珍贵。
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无疑,这位百夫长可以得知使徒西门彼得正居住在硝皮匠西门的家里。但是上帝,那为无所不知的一位,知道使徒彼得在什么地方,而且指给了哥尼流相应的方向。由于上帝无所不知,他知道每一个人隐私的细节。人们对于这条真理的领会将使他们远离罪恶,是一种威慑;更有利的是,它对人度一种圣洁的生活乃是很大的激励。诗人曾说“我几次流泪,你都记数。”(诗56:8)。甚至连一只麻雀从天上落下上帝也无不晓得,就连人头顶上头发他都数算过(太10:29-31)。百夫长哥尼流的经历以及亚拿尼亚和扫罗的事情(徒9:10-12)十分类似,这一点是显著的。
徒10:6 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房子在海边上。”
【本会注释】
硝皮匠西门。见徒9:43注释。
他会告诉你。(中文圣经无此句)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句话的删节:“他会告诉你应该做什么”。然而,在使徒彼得自己叙述会见哥尼流的话中也提到了同样的意思(徒11:14),在这段话中,“他有话要告诉你,可以使你和你的全家得救”。这里是在后来一些关于《使徒行传》的手稿中发现的许多例证之一,显然有人试图努力把早期的叙述还原的更完整一些,他们把一些陈述收集在一起,进行整理、改编,起先这些陈述只在《使徒行传》后来的几章中有记载(参徒9:6)。
对于完全的归主者以及“在门口的改教者”,这些人接受了犹太人的部分信仰,详细情形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2页。
徒10:7 向他说话的天使去后,哥尼流叫了两个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个虔诚兵来,
【本会注释】
一个虔诚兵。这里使用的“虔诚”暗示了这名士兵像他的上司百夫长哥尼流一样,也是一名敬拜真神上帝的人,但是他不可能是一名领受过割礼的改教者(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2页)。
徒10:8 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就打发他们往约帕去。
【本会注释】
把这事都述说给他们听。百夫长哥尼流在见完异象之后就立刻坦白地告诉了他的部下异象的内容,这说明了他的信心。无疑,这些部下已经知道哥尼流先前的希望和祈祷,所以他们随时准备好分享这个应许的回答。这一切都显明了哥尼流的品行,说明只要他可能的话,他愿意试图将那些服役与他手下的士兵都受他的影响,接受真理,引领他们度一种更高尚的生活。
往约帕去。从约帕到巴勒斯坦的该撒利亚大概有30英里的路程。先知约拿当年就是逃跑来到了约帕城,在这里上帝呼召他向外邦人传讲信息,就是使他们得生命的信息。如今,在同一座城里,使徒彼得得蒙上帝的呼召,要将福音传给外邦人。
彼得见异象
徒10:9 第二天,他们行路将近那城。彼得约在午正,上房顶去祷告,
【本会注释】
将近。这件事情的发生,对于使徒彼得所见的异象来说,显得十分及时,以致哥尼流所派的那位“虔诚兵”以及同伴们到达之时,正是异象的高潮(见第17-20节)。
房顶。希腊文dōma,“楼房”,“房子”。彼得“上房顶去祷告”是指上到房屋的顶部,在东方,房顶通常是平的。这里乃是一个祈祷和默想的理想场所。在像约帕这样的城市中,并且是在一个硝皮匠的家里,大概这里是唯一适合此种意图(祷告)的地方了。有关其他关于房顶的用法见撒上9:25;耶19:13;太10:27。
午正。这里是指中午。在犹太人中,这个时辰可能不是什么定期的祷告时间,在早期犹太人的著作中没有提到这个时辰的祷告。也可能有一些虔诚的人一直遵守这个祷告时辰(见诗55:17),而且彼得在这个时辰的祈祷也能做出解释(见徒3:1注释)。然而,其他的解释也是颇有可能的。常规的晨祷,通常在早上9:00进行,是在早上献祭的时候开始进行,可能会一直持续到正午。因此,这里可能是彼得的晨祷,他在进行供奉。另外一个有趣的解释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这种有关犹太人规条的说法至少是在公元三世纪。这个规则说明,如果一个人从早上一直到正午都没有吃任何食物,他就应该在分享食物之前首先献上下午的祈祷,因为下午的祈祷(通常来讲大约在下午3:00 左右)不应该在饭后不久进行。因此,这里使徒彼得“非常饿”(徒10:10),可能由于他要花大量时间与他人进行谈论,还没有吃饭,因此就故意将傍晚的祷告提前了。
不论以上那些对于使徒彼得祷告时间的解释是否准确,显然,是因为他的默想以及对于信仰的热爱打开了他得见异象的大门,同时,在最合适的时间预备了他接受外邦人哥尼流所派来的使者。
徒10:10 觉得饿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预备饭的时候,彼得魂游象外,
【本会注释】
觉得饿了。显然这时彼得并没有在禁食,因为他打算去吃饭。他在正午这次的饥饿为异象中让他吃的命令做了预备,这两件事情是互有联系的(第13节)。这条从天上来的命令在彼得十分饥饿的情况之下来临,显然会具有非常的说服力。
魂游象外。希腊文ekstasis,“停在一旁”,引申一下就成了一个人的思想从正常的状态下挪移。英文词“ecstasy”(入迷)就是衍生与希腊文的ekstasis。作者路加也用同样的词来形容使徒保罗在圣殿中所见的异象(徒22:17)。在七十士译本中也使用这个词来描述亚伯拉罕深睡(创15:12)。它表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正常的思想和动作都暂时停止了,因此,这个异象仅仅是在内心里看到的,就像做梦一样(见林后12:3)。试图彼得的ekstasis为神圣旨意的启示提供了渠道。
徒10:11 看见天开了,有一物降下,好象一块大布,系着四角,缒在地上,
【本会注释】
天开了。这句话说明使徒彼得所见的异象以及其中的信息乃是从天上的上帝那里来的(见徒7:56)。
有一物。希腊文skeuos,在过去这个词常用来表达一家人或者其他一些器具;在本句中,它是指一个容器。
一块大布。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或者这里应该按照金雅各英文圣经版本的译文,或者翻译将它为,“一块系着四角的大布降下”。这里所使用的“角”乃是形容“开始”的常用词,因此也就引申出了末端,这末端就是这里所说大布的四个角。毫无疑问这里使徒彼得所看见的乃是一块延伸的大布,而且它的四个角大概都是由所谓的“天开了”中的“天”的四个末端而系着又降下的。
徒10:12 里面有地上各样四足的走兽和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本会注释】
各样…的走兽。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以下译文的删节,“地上,以及野兽”。然而,这同样的词在徒11:6可以读到。彼得所见的这个异象代表一切上帝所创造的动物。显然,出现这些动物,代表其中既包括犹太人所允许食用的动物,也包括他们所不允许食用的,就是外邦人食用而他们却视为不洁的动物。
徒10:13 又有声音向他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本会注释】
宰了吃。那时彼得已经饿了,同时他自然的食欲提示又被一个来自天上的声音所批准。彼得当时说话反驳乃是出于他的良知。当时使徒彼得还不知道犹太人以及外邦人中间的区分已经由耶稣基督拆散、取消了(加3:28,29)。而且在看过这个异象之后,彼得也没有从心里完全接受此种观点,后来他在安提阿教会之时的装假就可以显明,为那件事,彼得还受到了使徒保罗当众的谴责(加2:9-21)。
徒10:14 彼得却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
【本会注释】
主啊!这是不可的!。彼得断然地拒绝了这个命令,甚至这是在拒绝上天来的声音,这一点与他的性情十分相符(见太16:22;约13:8)。彼得这里的惊呼乃是在回忆先前先知以西结所说的话“我素来未曾被玷污,从幼年到如今没有吃过自死的,或是被野兽撕裂的,那可憎的肉也未曾进我的口”(结4:14)。戒绝一切不洁的肉食乃是犹太人最明显的特征,而且这一点与外邦人的区别他们都严格遵守。在马可比战争时期,这乃是犹太人与叙利亚人之间最基本的争论之一(见马加比后书6:18-31),忠实的犹太人甚至愿意为了这个问题而牺牲自己的性命。
然而,洁净与不洁净动物之间的区别在旧约圣经的利11章做了清楚的说明,早在犹太民族奉行之前。这个区别乃是上帝亲自制定的,而且在洪水之前的动物进方舟时,挪亚也遵循了这项原则(创7:2;参创8:20)。人类起初的食物有水果、五谷、以及坚果(创1:29)。在人类食用肉食之前(创9:2,3),洁净与不洁净的动物已经区分开了,而且做了很清楚的区分。因此,没有很好的基础可以证明这些不洁净的食物在犹太人的仪文律法被十字架废止之后,就被改动了。在使徒彼得的异象中,这些有关饮食限制的规条对于犹太人与这些人的区分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就是他们自己和外邦人──是否废除这些区别也正是他们争论的焦点(见创9:3;利11;徒10:15注释;利11章附注)。
俗。根据摩西律法中的礼节,这里所使用的“俗”乃是“不洁净”的意思,反映了犹太人对于外邦人的态度。所有的人,只要不是犹太人,都被视为“俗”的乌合之众,要把他们关在上帝之约的外面。这些被关在外面之人所施行的一切礼节,与那些特选子民所做的不同,都被称为“俗”物,而且这些“俗”物通常都是法律中禁止的,所有这些被禁止的事物和行为被成为“俗”。照样,当人的手在礼节上被污秽了,那么,他们的手就被认为是“俗手”就是“不洁净”的手(对于可7:2中“俗手”的字面译文)。
徒10:15 第二次有声音向他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本会注释】
上帝所洁净的。在彼得所见的这个异象中,洁净与不洁净的动物在同一个包裹中,从天上降下来,缒在地上。它们代表一个事物大体的混合,在其中,没有被称为俗的,也没有被称为不洁净的。在解释这个异象之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尽管这是在彼得肉体感觉饥饿之时发生的(第10节),它不是指食物说的,而是指人。是为了人的灵魂,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种族之人的灵魂,彼得要经历这次饥饿。学得了这个教训,至少是一部分教训,彼得说,“但上帝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第28节)。通常来将,外邦人被看作是不洁净的,这些外邦人在等待使徒彼得属灵的服侍。他不能犹豫迟疑,要立刻接待他们。他们不再被视为不洁了。
徒10:16 这样一连三次,那物随即收回天上去了。
【本会注释】
一连三次。这个异象的情景重复了三次,无疑,这样会深深地刻在彼得的心中。同样,当年埃及法老的梦也出现了两次(创41:32),耶稣也向彼得三次吩咐一道命令,“你喂养我的小羊”或作“你喂养我的羊”(约21:15-17),如今这命令对于彼得有了更新、更多的含义。
徒10:17 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不知所看见的异象是什么意思。哥尼流所差来的人已经访问到西门的家,站在门外,
【本会注释】
猜疑。相当于“困惑”,“不知所措”。当人们说那位施洗的约翰从死里复活,就是现在的基督之时,描述希律王心中困惑的就是这个词(路9:7)。如今彼得从他所见的异象中出来、站起来,不知道如何实施他所见所听的异象。正在这时,哥尼流派来的代表站在门外喊,也就给了西门彼得问题的答案。见徒10:28。
站在门外。在哥尼流的异象中,上帝的使者已经向他描述了西门房子的大概位置(第6节),而且当他所派遣的使者们在相应的地方找到那房子之后,一定心中充满信心,相信这个差使一定会成功。哥尼流所见之异象的时间,以及使徒彼得允许那些经过一天一夜行程之使者进入的时间(见第8节注释),都是在十分恰当的时候发生,世界上没有如此的巧合。
徒10:18 喊着问:“有称呼彼得的西门住在这里没有?”
【本会注释】
喊着问。这里是指希望在房子里面的人给予答复。哥尼流所派的这些仆人无疑都是外邦人,就像哥尼流本人一样,所以他们在进一个犹太人的家之前要给予注意,不然会很犹豫。
徒10:19 彼得还思想那异象的时候,圣灵向他说:“有三个人来找你。”
【本会注释】
彼得…思想。当时彼得正在沉思他的困惑,在自问上帝藉着这个异象要启示他什么真理。然而,当他正在沉思的时候,问题的答案就到了。
圣灵向他说。这时彼得已经不在异象中了。上帝的圣灵现在向彼得的灵魂深处说话。圣灵的指导暗示了彼得应该将这些人的到来,以及他刚才所见的异象联系起来。
三个人。这里是指除了哥尼流所指定的虔诚兵之外,还有两个仆人随从士兵去请彼得(第7节)。
徒10:20 起来,下去,和他们同往,不要疑惑,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
【本会注释】
下去。这时彼得依然在房顶上。
不要疑惑。或作“不要犹豫”。正如先前一样,彼得还不知道他的主做的是什么,但是以后他会明白(约13:7)。彼得以及哥尼流所派来的使者都是同样,按着上帝圣灵的指导行动。在异象中并没有提示彼得要开始一次旅行。如今主的使者告诉了使徒彼得这件事情,他明白了“不要疑惑”的含义,在他旅途的结束,他视犹太人和外邦人为平等。因而,这个异象渐渐展开为彼得所理解,同时他心中的困惑也随之消除了。
徒10:21 于是彼得下去见那些人,说:“我就是你们所找的人。你们来是为什么缘故?”
【本会注释】
你们来是为什么缘故。圣灵告诉彼得,那些人在等候他,还指示他要随他们去,但是上帝的圣灵没有告诉彼得这些人来的原因。自然,彼得见到他们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询问他们来的目的。
徒10:22 他们说:“百夫长哥尼流是个义人,敬畏上帝,为犹太通国所称赞。他蒙一位圣天使指示,叫他请你到他家里去,听你的话。”
【本会注释】
百夫长哥尼流。这些派来的使者对于哥尼流所做的描述,似乎暗示了约帕的百姓对于哥尼流并非全然不知。这可能使彼得想起另外一位百夫长,圣经中没有记载他的名字,这位百夫长驻扎在迦百农,而且曾给这里的犹太人建造会堂(见路7:5)。随着这些记忆,使徒彼得可能想起了当年他的主所说的话,就是那些称赞这位百夫长信心的话,“从东到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太8:11)。
敬畏上帝。见第2节注释。
为犹太通国所称赞。这里是指,哥尼流所施的周济,以及他对于真神上帝明显的崇敬受到称赞。不仅在该撒利亚的普通百姓知道哥尼流的虔诚行为,而且犹太通国的人都知道。
蒙一位圣天使的指示。希腊文chrēmatizō,“劝告”。这个词一再由异教的作者们使用,用来答复神喻。约瑟夫多次使用这个词,用来表达上帝向人说话,在本节中,显然也是这个意思。这个词曾用来表达上帝对那三个博士的指示(太2:12),对于约瑟的指示(太2:22),还有上帝给予先知西面的启示(路2:26),以及给予先祖摩西的神圣信息(来8:5),还有挪亚(来11:7)。所以,在金雅各英文圣经中把这里翻译为“从上帝得了指示”。
听你的话。这里是指要听彼得的话,从彼得得知上帝要哥尼流做什么(见徒11:14)。同样,犹太人经常称上帝的十条诫命为十个话(一切的话)(参出20:1)。
徒10:23 彼得就请他们进去,住了一宿。次日,起身和他们同去,还有约帕的几个弟兄同着他去;
【本会注释】
彼得…请他们。彼得请这些外邦人进屋乃是迈出第一步,消除犹太人对于外邦人的顾及和感受。
次日。由于彼得上房顶祷告的时候约在正午,哥尼流的仆人们是在彼得见完异象之后到达,那时必定已是下午的开始。又因为当时到该撒利亚已经太晚,距离约帕有30英里,所以在那天彼得没有出发,直到第二天才离开。无疑,哥尼流的仆人们也需要暂停他们的行程,在约帕稍做休息。
几个弟兄。自然,这些人乃是一些犹太的基督徒(第45节),而且根据徒11:12,同彼得去的共有六位弟兄。无疑,使徒彼得还记得耶稣所说的话:“要凭两三个人的口作见证,句句都可定准”(太18:16)。彼得希望这些与他同去的人能够向耶路撒冷教会如实地报告他所做的事情。这些人后来在耶路撒冷教会所做的见证记载在徒11:12。无疑,彼得告诉了他们自己所见的异象,以及哥尼流的仆人们所带来的信息。哥尼流的好名声可能吸引了这些人,是他们预备好与彼得同去。
徒10:24 又次日,他们进入该撒利亚,哥尼流已经请了他的亲属密友等候他们。
【本会注释】
又次日。显然,彼得以及他的同伴们在去该撒利亚的途中过了一个晚上,而且哥尼流所派的使者在去约帕请彼得的途中,可能也曾过夜(见第7-9,17节)。他们的行程沿着地中海的海岸线。
哥尼流…等候。相当于“正在…等他们”。哥尼流预备的态度显明,他多么相信自己所见的异象乃是真实的,而且上帝将要怔对他的祈祷给予答复。
亲属密友。这些人中无疑要包括哥尼流手下的士兵们,这些士兵或多或少赞成哥尼流的宗教信仰,也自然包括他所结交的朋友们。哥尼流试图尽可能多的召集他们,使他们也领受他将要领受的新的亮光。
徒10:25 彼得一进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脚前拜他。
【本会注释】
拜他。这里哥尼流的敬拜乃是东方最能表达敬意的举止。睚鲁曾经向耶溯这样下拜(太9:18),以及约翰向天师下拜(启22:8)。哥尼流作为罗马的长官,他做出这样的行为显明他意识到彼得乃是上帝的使者。这样的举止在罗马士兵中当然不常见,尤其是向一个犹太人显出这样的敬意。
徒10:26 彼得却拉他,说:“你起来,我也是人。”
【本会注释】
拉他。这里是指“拉他起来”。彼得的回答显明,敬拜惟独能归给上帝,彼得自己也是人,不能敬拜。要求或者接受从他人如此的敬意永远都不对。这里彼得所说的话与使徒保罗在路司得的陈述相同(徒14:15)。敬拜圣徒、或者敬拜上帝的使者,乃是在抹杀本应该存在于上帝与人之间的区别(见启22:9)。
徒10:27 彼得和他说着话进去,见有好些人在那里聚集,
【本会注释】
和他说着话。彼得以下的谈论表明,哥尼流对他说了许多其他的话,但是圣经中没有具体的记载。
进去。显然,彼得与百夫长哥尼流见面的开始,他们还没有进到屋子里去,事情发生在门口。哥尼流的出来迎接彼得的行为乃是出于福音书中那位百夫长相同的精神,因为那人曾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路7:6)。
好些人。百夫长哥尼流的性情与行为使他赢得了许多朋友,由于他的热情与信心,哥尼流将他们都聚集在一起,会见并且听一位他互不相识之人的讲论(见第24节注释)。
徒10:28 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上帝已经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
【本会注释】
是不合例的。使徒彼得说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犹太人不应该和外邦人往来。哥尼流所派来使者的行为,就是他们站在露天地里──西门家的门口不进去,直到有人来给他们开门,这说明他们很清楚犹太人的偏见。一些古典作者对于犹太人此种排外的习惯十分清楚。古罗马讽刺作家犹文拿里说:“由于习惯了嘲笑罗马的法律,他们[犹太人]学习、执行并改变犹太人的律法,在摩西秘密卷册中留下来一切,禁止向那些不同他们一样守相同礼节之人指明,惟独那些奉行割礼的人才是理想的对象”(《讽刺》 第十四章.100-104;洛俄伯版.,第273页)。同样,塔西图宣称:“犹太人相互之间极其忠诚,而且总是随时乐意显示同情与怜悯,但是对于其他民族的人,他们感觉只有仇恨和敌意。他们不在一起吃饭,也不在一起睡觉”(《史记》第五章.5;洛俄伯版,第二册,第181,183页)。
当然,使徒彼得是站在传统法利赛人的立场说的,而不是站在律法本身;但是此种感觉表现的十分广泛,无论犹太人在那里与外邦人接触,都显明他们具备严格的形式。严格的犹太人在进入外邦人家中之前会很犹豫,表现地极不情愿,正如在米示孥中记载的一条禁令所反映的一样:“外邦人居住的地方乃是污秽不洁的”(Oholoth18.7,宋西诺版《他勒目》第226页)。在一个古老的利未记注释中显明一个与外邦人接触而在礼节上被玷污的突出例证:“科目斯的儿子西门出去与阿拉伯的王谈论,期间那王的口中迸出一滴吐沫,恰巧喷到了西门的外衣上,污秽了西门。他的弟弟犹大进去并且在大祭司的所在地服侍,代替了他的哥哥西门”(米大示·拉巴,利16:1注释,宋西诺版第263页)。印度教徒对于社会等级的感觉与犹太人十分相似,他们瞧不起而且嫉恨与那些地位低下之人往来,尽管如今已经由于法律的压力以及自由的感觉渐渐消失,但这一样提供了一个当代的相似例证。
亲近来往。或作“使自己加入”,“与人结交”(见徒9:26注释)。这个词意味着直接的接触。尽管生活中的交易,使得犹太人不得不与外邦人经常来往,然而,若是可能的话,他们也会尽量避免此类的接触,以免他们在仪式上被玷污。
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如今,使徒显明自己从这个异象中学得了教训。全人类都由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他的牺牲、复活而从罪恶中赎了回来,即使是最低微的外邦人也不再是俗的、不洁的。上帝愿意接受所有的人,而且藉着耶稣基督做成了。惟独罪恶将人与上帝分开(赛59:2)。不洁乃应该认为是道德上的污点,并不是身体以及种族上的污点。跟随上帝之人必须要学习从每一个罪人身上看出他们能得蒙救赎,改邪归正,并且被圣化的可能性。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得到神圣的转变,人有这种潜在的可能,所以,必须要尊敬弟兄,因为他们也是按照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人,不可藐视(见彼前2:17)。仅仅由于自己与别人的文化、机遇、等级不同,而且在言语以及行为上表现出轻蔑的态度,这些与宗教基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歧视倒可以原谅。后者更有义务和责任去治愈。
显然,通过这节经文,上帝教导彼得要知道异象中的动物乃是在指人。天下所有的人都要听到福音;最终,只有那些拒绝上帝在他们身上所费的工夫,拒绝上帝拯救他们的人会被认为不洁。
徒10:29 所以我被请的时候,就不推辞而来。现在请问:你们叫我来有什么意思呢?”
【本会注释】
不推辞。使徒彼得到该撒利亚来并没有任何争论与疑问,他完全靠着自己的信心,顺从了圣灵的引导,尽管他仅仅朦胧地看到了上帝将要领他实行的事情。
徒10:30 哥尼流说:“前四天,这个时候,我在家中守着申初的祷告,忽然有一个人穿着光明的衣裳,站在我面前,
【本会注释】
前四天。这里乃是一个有关使用含盖计算法推算时间、日期的清楚例证(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82页;第二册第136,137页;第五册第249,250页)。在第一天,哥尼流领受了从天而来的异象,并且派他们仆人去请彼得来(见第3,7,8节);他们在第二天到达约帕(第9,17节);他们,连同使徒彼得以及他的朋友们,在第三天离开约帕(第23节);他们都在第四天到达了该撒利亚(第24节)。由于他们见到哥尼流的时候,大约正是几天前哥尼流见异象的时辰(见以下“直到这个时候”注释),整个这个间隔几乎不可能超过72个小时,但是由于见事情的发生包括了四天,所以哥尼流说到了“四天”。
这个时候。有关这段话的希腊文显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但是这里大概可以最好地翻译为“前四天的这个时候”。这里指明彼得到达该撒利亚的时候可能是在下午的中间部分,大约是在申初,就是在同一个时辰,哥尼流也见到了异象。
我在…申初的祷告。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译文“申初的时候,我正在祷告”,就是说申初的祷告,在下午供奉的时候献上(见徒3:1;10:3,9注释)。因此,本段经文合起来可以最好地翻译为“前四天这个时候,我正在家中祷告[申初的祷告]”。
穿着光明的衣裳。见徒1:10。在希腊文中,这里与雅各书中所翻译的“华美衣服”是同样的措辞(雅2:2,3)。这里的形容词翻译为“光明的”曾经由使徒约翰用来描述天使的衣服(启15:6),以及赴羔羊婚筵之时,新郎的细麻衣(启19:8)。
徒10:31 说:‘哥尼流,你的祷告已蒙垂听,你的周济达到上帝面前已蒙记念了。
【本会注释】
你的祷告。为了与第4节形成对照,第4节使用了“祷告”的复数,然而本节经文中提到了“你的祈祷”,使用了一个单数,暗示一个具体、特指的恳求。这里为哥尼流的祈祷,以及其内容做了更大的肯定。无疑,这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亮光以及更多的真理知识(见第2节注释)。
你的周济。见第4节注释。
已蒙垂听。这里是一个动词的形式,在本节还翻译为“记念”。在本章有同样的用法(见第4节注释)。
徒10:32 你当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他住在海边一个硝皮匠西门的家里。’
【本会注释】
约帕。见徒9:36;10:8注释。
硝皮匠西门。见徒9:43注释。
徒10:33 所以我立时打发人去请你。你来了很好;现今我们都在上帝面前,要听主所吩咐你的一切话。”
【本会注释】
你来了很好。这里的此种表达不仅仅是一种赞成,而且也是衷心的感激(见腓4:14)。
我们都在。这句话暗示,哥尼流的朋友们都聚集在他身边,因这这位百夫长的热心,他们分享、明白了更多的真理,并且已经预备好遵守一切按照上帝的旨意揭示给他们的真理。
要听。这个词也暗示了相信并且顺从的意图(见约5:24注释)。这位百夫长期望从彼得听到道理,以致使他以及全家人都可能蒙拯救。
在哥尼流家中讲道
徒10:34 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
【本会注释】
开口说。一种用来表明要说的话,或者所要陈述的观点十分重要的表达法(见徒8:35注释)。
不偏待人。希腊文prosōpolēmptēs,“接受人的脸面”,是指以人的外表为基础来区分人的等级。这种表达与希伯来文中的一个短语nas÷o' phanim意思相同,直译是指“提起脸面”,这个词普通的用法中也指在人之间作出不公平的区别。比较英文中的表达,“丢脸”,见本注释第五册第107页。使徒彼得在他的主身上看明要“尊敬人”,不可以按照人的社会等级、或者知识与财富来区分。甚至主的仇敌都承认这一点(太22:16)。对于这一点,雅各也在他的书中进行了强调说明,那些真心愿意接受基督成为主门徒之人都要平等对待,不可偏心待人(雅2:1-9)。彼得需要明白,对于这项原则完全的应用乃是要求犹太人,就是犹太的基督徒接受其他民族的人,使他们与自己同等。使徒保罗,外邦信徒中最大的使徒,在罗2:9-11也强调了这个原则。从外邦人哥尼流见异象的事上,与彼得所见的是并列的,这就使彼得得知,上帝愿意叫人人都认识他,看明主是公义的,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见申10:17;撒上16:7。
徒10:35 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
【本会注释】
在各国中。这里使徒彼得朦胧地意识到基督教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民族。在他处理哥尼流的事上,他开始渐渐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尽管彼得还没有彻底明白。使徒保罗宣称,不论是什么民族,不论是男是女,也不论是什么社会地位,在上帝的眼里没有任何区别(加3:28;西3:10,11)。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唯一特殊关注、保护、并且施以怜悯的对象。然而,在他们被虏到巴比伦之前,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条和习惯都与那些异教民族一致(见本注释第四册第31页),在他们被虏之后,他们开始尽力使自己与他们的外邦邻舍隔离。他们养成了一种排外的精神,使他们鄙视那些非犹太人,并且否认这些人对于上帝的敬拜,认为他们没有资格被上帝所接受,此种精神在他们心中根深蒂固。
先前,这种排外的精神成了福音进到外邦人中间的主要障碍。基督教成了犹太教──因为犹太的基督徒最先拥有它──依着他们,永远不会将福音传扬出去使天下的人都效忠上帝。因此,早期基督教会首先要做的大工就是打破犹太教的紧密镣铐。在哥尼流悔改的事上,上帝的圣灵带领早期教会迈出了向外邦人传扬福音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敬畏主。这个词与下面的“行义的”可能被认为是概括性较强的词,分别说明了律法的两个大纲──第一就是人对于上帝应尽的义务,第二是对弟兄们的责任。见弥6:8;太22:34-40注释。
悦纳。或作“接受”。上帝不再有特选的子民了。他呼吁每个人都要悔改,并且要接受那些真诚悔改之人。
徒10:36 上帝藉着耶稣基督(他是万有的主)传和平的福音,将这道赐给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这道。这里是指有关弥赛亚的信息,就是说藉着主耶稣基督,世界的救主,能给这世界带来和平(见路2:14)。由于以色列人是上帝的选民,所以首先传给了他们,但是如今,使徒彼得意识到,对于每一个相信主的人,上帝乃是每一个人罪恶的宽恕者(见徒10:43)。这和平的信息如今已经不在仅仅存在于上帝与他的特选子民中间了,而且要在上帝与外邦人中间。
传。这里是希腊动词euaggelizō,“宣告高兴的消息”,按照其专业的基督教含义就是指“传扬福音”(见赛52:7)。
和平。上帝说要为那些在远方的人创造和平,同样也包括近处的人,为外邦人也为犹太人(见赛57:19注释;参赛49:6)。耶稣基督将这个和平传扬,介于各国与上帝之间,没有任何偏见、区别(见太8:11;约12:32;参太28:19)。使徒们将这个大好的信息传遍了全世界。在向外邦人传讲之时,使徒保罗说,“你们从前远离上帝的人,如今却在基督耶稣里,靠着他的血,已经得亲近了”(弗2:13)。使徒们一直在传扬,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只有靠着耶稣基督,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徒4:12),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希利尼人,受割礼还是未受割礼,惟有基督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西3:11)。因此,在和平的教义中,藉着基督新约圣经与旧约圣经之间、使徒与先知之间就互相融洽、协调,基督乃是一切国家与民族的上帝(罗3:29)。
这所应许的和平乃是一种不是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和平,而是在上帝与每个人之间和平,藉着人的信,凭着耶稣基督作成的赎罪工作,就可以获得此种和平(罗3:24-26;5:1)。和平的使者就是耶稣基督;和平的基础就是主赎罪的工作;和平的条件乃是信心;和平的福气就是罪恶获得赦免;和平所结的果子就是圣洁的品格。
万有的主。由于耶稣基督是万有的主,在他面前,每个人必须处于同等的位置。藉着说这话,使徒彼得也使哥尼流不致认为犹太人所理解的弥赛亚,仅仅是一名先知和教师。
徒10:37 这话在约翰宣传洗礼以后,从加利利起,传遍了犹太。
【本会注释】
这话。希腊文rhēma,它强调了所说意见,或者所讲之道,而不是“话”(逻辑)的本身,正如在第36节。在36节中,藉着基督就是救恩的全部信息。这里,更加具体了,是关于耶稣的消息,在施洗的约翰传讲之后,这消息又被广泛传播。显然,意大利营的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他的朋友都知道这些消息,也许通过讲论,这消息已经传到向该撒利亚这么远的地方了(徒8:40)。这个消息的内容是,尽管拿撒勒人耶稣像常人一样生活在世界上,但他是上帝的受膏者,犹太人所盼望的弥赛亚,而且他所做所行的一切大能之事也显明了这一点(见徒10:38)。这指明有关耶稣基督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这个消息已经由主的使徒们,以及教会的普通信徒高效、有力地传播开了。
从加利利起。耶稣在约旦河受洗之后,他就在加利利开始了他的布道工作(见可1:14)。
徒10:38 上帝怎样以圣灵和能力膏拿撒勒人耶稣,这都是你们知道的。他周流四方,行善事,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因为上帝与他同在。
【本会注释】
膏。希腊文chriō,“施以涂油礼”,同样的词以不同的书写形式出现,写作“基督”(见徒4:26注释)。这里紧接着彼得在本章36节有关基督的叙述,这个词似乎是在暗示,受膏是在基督实行洗礼之时,当主领受圣灵之后,拿撒勒人耶稣就公然、正式地成了犹太人历来所盼望的弥赛亚了(见太3:16,17),就是那位“受膏者”,尽管他也是那只预言中“从创世以来被杀之羔羊”(启13:8)。
圣灵。在耶稣受洗的时候,上帝的膏了他,不是用油,乃是用上帝的圣灵(太3:13-17)。
能力。当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虚己以来,作为同时具有神性的人,他将那些对于品行不受约束的训练搁置一边(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18,919页)。有关他在地上所完成的一切,他所倚赖的乃是从上头来的力量(见《历》第十四章;参约5:19,30;8:28)。
行善事。耶稣基督的生活显示了一个与他为人类所做的服务、牺牲协和一致、奉献的榜样(见徒2:22;《历》第七章)。
医好凡被魔鬼压制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讲,一切的疾病以及痛苦都是来源于撒旦。甚至连使徒保罗“肉体中的刺”也是“撒旦的差役要攻击”(林后12:7)。但是圣经上还记载了另外一种特殊的被鬼附身,现今的医疗诊断并不能总是识别出来。在早期时代,每当基督的福音宣布出来,这种附身便会显现出其一切可怕、令人厌恶的特征。何时遇到此种事情,耶稣基督就制服此种邪恶的力量。主在世时一次又一次地赶除了污鬼。参可1章附注。
上帝与他同在。犹太人的官长尼哥底母承认说“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上帝的同在,无人能行”(约3:2)。
徒10:39 他在犹太人之地,并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们作见证。他们竟把他挂在木头上杀了。
【本会注释】
有我们作见证。在耶稣开始作工的时,彼得就已经跟随主了(约1:40-42)。这位使徒意识到他自己使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向人见证基督,正如主所吩咐的一样(见徒1:8,21,22;参太28:19,20;路24:48)。
地。希腊文chōra,“地区”,“院子”,这里与耶路撒冷城对照(见路2:8;徒26:20)。
他们竟把他挂…杀了。见徒5:30注释。正如在徒2:23所描述的一样,彼得声称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主要是因为耶路撒冷的领袖以及人民,并不是因为罗马的官员。
木头。希腊文xulon,“木头”。但是在七十士译本以及蒲纸中使用“树”这个词。显然这里是指十字架。这里并不像有些注释家建议的那样,于伊甸园中的分别善恶树有什么暗示、关联。
徒10:40 第三日,上帝叫他复活,显现出来;
【本会注释】
第三日。这里是一种包括起点和终点的时间推算法。有关这种推理方法的讨论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82页;第二册第136,137页;第五册第249,250页;参第30节注释。有关耶稣在坟墓中的所停留的时间,见太16:21;路23:53 至24:6。
叫他…显现。直译是“使他显现出来”,“让他显现出来“。耶稣基督并没有明明地显现,没有给众人看(见第41节),但是藉着许多的证据,这件事情对于那些看到耶稣的人已经十分清楚,如今活着而且得了荣耀,就是先前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位耶稣。
徒10:41 不是显现给众人看,乃是显现给上帝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看,就是我们这些在他从死里复活以后和他同吃同喝的人。
【本会注释】
不是显现给众人看。通常来讲,犹太人没能认出耶稣就是旧约圣经中所预言的弥赛亚,他们也同样不愿意见证耶稣的复活(见路16:31)。当时教会中有一些门徒,在起先没有预备接受复活之基督的事实(太28:17;可16:14)说明耶稣在犹太人的公共场合显现也是没有效果的。
预先所拣选为他作见证的人。这些门徒们最先被主拣选,他们不单单是要协助耶稣作福音的工作,而且,甚至更多,乃是要在耶稣离开他们之后,为耶稣作见证,传扬他们所看到、听到的信息(见太28:19,20;约17:6-8;徒1:8;彼后1:16-18)。
我们。见徒1:3;林前15:5-8.
同吃同喝。见路24:42,43;约21:13-15。他的吃与喝乃是至关重要的检验,可以证明主不是门徒想象中的幻影。
徒10:42 他吩咐我们传道给众人,证明他是上帝所立定的,要作审判活人、死人的主。
【本会注释】
吩咐我们传。这个吩咐在太28:18-20 可以得到暗示,同时它也被包括在徒1:8 的命令中,要为上帝的国作见证(参徒1:2)。
上帝所立定。在这个永远之约的条款之下,耶稣基督为全人类完成了救赎的计划。这一点同样使耶稣适合成为全人类的法官,这样就能彻底完成当初所制订的约。
活人。这里是指“活人”。使徒保罗(徒17:31)同意彼得的观点,他们确信耶稣基督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还要在将来审判天下万人。耶稣是人的事实,是一个战胜死亡和罪恶的人,但是在同时,他本身也是上帝,这乃是一个更进一步的事实,他制订了律法,人要根据他所制订的律法接受审判,而他就正是那位合理、公正的法官,要审判天下所有的人(见约5:22,27注释)。
徒10:43 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
【本会注释】
众先知。正如彼得先前所作的讲论一样(见徒2:16,30;3:18),所以在这里,使徒彼得揭示了一种观点,就是对于旧约圣经中有关耶稣基督,以及他工作的预言之含义。无疑,这些教训大部分都是耶稣基督从复活到升天之间的那段时间中,向彼得以及其他使徒所揭示的教训(见路24:27,44)。这节经文中,彼得可能参考了以下经文,赛49:6;珥2:32。这里彼得使用旧约圣经经文来加强他论述的事实是一个证据,说明他知道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都很熟悉这些经文。
因他的名。这些话一定在使徒彼得热心的听众心中,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里就是对他们疑惑以及费解、茫然的一个答复。他们要想寻找到救恩,并不是要靠着实行犹太人所制订的割礼,不是要服从犹太人的传统制度,也不是遵循一切这些规条所暗示的,而是要藉着对于耶稣基督以及他的名之大能的单纯信心,(见徒3:16注释)。他们的救恩就是因着基督神圣品质的大能,对此,基督的名就是一个包括性的象征。藉着拿撒勒人耶稣基督,他们,尽管他们是外邦人不是上帝的特选子民,将会得蒙上帝对于他们罪恶的赦免,他们那被唤醒的良知就教导他们知道,相信并依靠基督就是从上帝那里领受和平的必要条件。他们先前之向往的满足使他们进入了一个属灵的状态,并且临到了一种奇妙的事情,这些在下一节经文中叙述。
凡信他的人。这里乃是约3:16的应许。这里彼得做了一次重申,正如使徒保罗后来所说的一样(徒16:31)。救恩乃是藉着耶稣基督,接受上帝的恩典(弗2:5,8),并不是靠着实行律法才得到救恩(加2:16,20,21)。在接受救恩的礼物之后,我们便要靠着主实行律法(弗2:10;腓2:12,13)。
蒙赦罪。见徒2:38;3:19。
外邦人领受圣灵
徒10:44 彼得还说这话的时候,圣灵降在一切听道的人身上。
【本会注释】
圣灵降在。上帝的圣灵降在外邦人哥尼流以及他的朋友、家人身上,这乃是在他们领受洗礼之前发生的事情。对于使徒彼得的同伴们来说,耶稣基督曾经应许说“只等真理的圣灵来了,他要引导你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尽管使徒彼得见了异象,但是这些同伴们依然没有预备自己也像彼得一样完全接受那些外邦人加入教会(徒10:45),直到他们得知上帝的圣灵论证了这一点:上帝也接受外邦人。
有许多基督徒坚持认为,要领受圣灵就取决于水的洗礼。他们教导人说,洗礼本身有一种宗教圣礼上的能力,因此,它是一个有利的因素,它对于领受圣灵的人来说可以生成神圣的恩典。本章中的这个例子,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乃是在领受水的洗礼之前,就领受了圣灵的恩赐,这说明领受圣灵并不是取决于实行洗礼的仪式(见第47节注释)。洗礼仅仅是内心属灵再生的一个外在象征,它的含义来源于体验与经历(见本册注释第43,44页;见太3:6;罗6:3-6注释)。
徒10:45 那些奉割礼、和彼得同来的信徒,见圣灵的恩赐也浇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
【本会注释】
那些奉割礼…的信徒。这里是指和使徒彼得一同来的那六位犹太基督徒,在徒11:12提到过他们(见徒10:23注释),他们作为彼得的同伴。这些人因为见到上帝的圣灵也降在外邦人身上就甚希奇,他们的希奇正好证明了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领受了这恩赐的真实性。说到这里,犹太基督徒们认为如果外邦人想要成为基督徒,他们必须首先成为有充分资格的犹太改教者,这一点犹太人认为乃是理所当然的。执事腓利给埃塞俄比亚的太监施行洗礼可能不是此种观点的一个例外。但是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都是外邦人,同彼得同去的这些犹太基督徒们无法理解,这些人居然在没有首先成为改教者之前,就先领受了从上帝那里来的圣灵。也许,致使彼得的同伴们希奇、惊讶的还有其他原因,有一些古犹太人宣称,在弥赛亚的日子,不会有改教者被接纳进入以色列(他勒目《异教》3b,宋西诺版,第8页)。由于相信弥赛亚的时候已经来到过,彼得同伴们的思想,可能被此种对于改教者独一无二的态度受到影响。
外邦人身上。彼得的犹太人信徒同伴们,如今看到了使徒所见之异象的明确实现。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有上帝的圣灵沛降在他们身上,这样就证明没有人可以称这些外邦人“庸俗或者不洁”。对于使徒彼得的犹太人同伴们来说,无疑,这个异象就足够了。
徒10:46 因听见他们说方言,称赞上帝为大。
【本会注释】
说方言。这里显现了同先前在耶路撒冷的五旬节时所降下的同样恩赐,它们都是来自上帝那里(见徒2:4注释)。这句话暗示了一个属灵之喜乐以及提拔的突然兴奋,显出了一阵非预谋的赞美。在使徒时代的教会历史中,有多次有关上帝的圣灵以说方言的形式显现,而且降在人身上(参徒19:6;参徒2:4;见林前14章注释)。这个恩赐的赐予具有有利的意图。在五旬节时,这种恩赐帮助使徒们可以向那些不说亚拉姆语的听众,就是为了过节而聚集的听众,传扬天国的福音。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为亚波罗所吸引归主的人重新施行洗礼的事情上,我们可以合理地得出结论,这种恩赐会预备他们进入一个更宽广的基督徒工作效力的领域(见徒19:6注释)。因此也同样,在本节的这个例子里,说方言的恩赐乃是一个神迹,也是对于彼得同伴们的一个见证,因为这些同伴还没有预备好接受外邦人加入教会。
于是彼得说。前面没有提到有人所问的问题,但是,本章47节的话明显表明使徒彼得在回答那些同他一起前来之犹太基督徒朋友们惊奇的问题,因为他们看到了外邦人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领受了上帝的圣灵,就问彼得应该向这些人如何行。他顺从神圣能力的引领去给那些人传讲福音;难道他如今不应该一直顺从主,也给这些人施行洗礼吗?
徒10:47 于是彼得说:“这些人既受了圣灵,与我们一样,谁能禁止用水给他们施洗呢?”
【本会注释】
谁能禁止用水。当内在的以及属灵的恩典,如此明显地由上帝直接赐给这些人时,那些外表的迹象还能使他们拒绝这些外邦人吗?通常来讲,正如在撒玛利亚人身上发生的事一样(徒8:15-17),受洗是在按手礼之后,同时伴随着圣灵的恩赐。但如今,上帝已经在洗礼之前首先赐给了这些外邦人圣灵的恩赐,外表上所表明地这一切迹象,都说明上帝乐意使这些外邦的皈依者加入教会。这个事件显明上帝将他的恩赐直接地赐给了他们,而且这些听众也已经预备好要接受圣灵了(见徒10:44注释)。但是这里十分清楚地显明,没有什么属灵的恩赐,不论是多么不可思议,会依从某种外在的形式,例如洗礼。事实上,这次圣灵意想不到的降临,最主要的目的乃在于消除那些施行割礼之人在给这些外邦人施行洗礼的事上踌躇、迟疑。上帝赐下圣灵的恩赐首先清除了道路,然后他们给这些人施行了洗礼。
与我们一样。使徒彼得认识到上帝像拣选犹太人一样,拣选了外邦人,并且也把相同的恩赐给予每个人。
徒10:48 就吩咐奉耶稣基督的名给他们施洗。他们又请彼得住了几天。
【本会注释】
吩咐…给他们施洗。这里的解释似乎在暗示,使徒彼得自己并没有给这些皈依者实行洗礼。耶稣(约4:1,2)以及使徒保罗(林前1:14-16)戒除自己不为皈依者实行洗礼,显然,使徒彼得也随从了主的榜样,同样没有实行洗礼。使徒保罗宣称自己戒除给皈依者实行洗礼,免得引起教会中的结党,使完整的教会被破坏,按照给自己实行洗礼之人的名字分成党派。这也可能是此段经文所描述的原因(见林前1:12)。
有关这里是谁给他们执行了洗礼,并没有加以记载。也许是使徒彼得的同伴们执行的。可能当时在该撒利亚已经建立了一个有组织的集会,这显然是由于执事腓利作工的结果,这里的执事以及长老、甚至腓利本人,可能都听从了使徒彼得的“吩咐”。
住。可能彼得同意了他们的邀请,在这里逗留了一段时间(见徒11:3),因而,显明他对于自己在外邦人中间的行为做了一番预备,这是根据了自己所见之异像。使徒彼得一定自由地与那里新近悔改之人在一起无拘无束,与他们在一起吃喝(徒11:2,3),因此也没有害怕自己被外邦人玷污。作者路加对于使徒彼得在该撒利亚的经历作了大量描述,这一定标志着这位使徒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证明了他与使徒保罗观点的基本一致。尽管在后来,彼得动摇了自己对于外邦基督徒的态度(加2:11-13),而且那次彼得的装假受到了保罗的当众指责,那次对于保罗严厉指责的记述,显明保罗已经将自己心中那些犹太人的偏见抛弃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程度,显明自己仅仅在某些非常严格的犹太人影响之下,就是那些从耶路撒冷到安提阿的犹太人。
几天。见徒9:19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