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第17天(徒11-18)-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4次)

第17天(徒11-18)

使徒行传11章

彼得辩白给外邦人施洗的事

11:1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 神的道。  

11:2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11:3  “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11:4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11:5  “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像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11:6  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11:7  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11:8  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  

11:9  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 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11:10  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11:11  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凯撒利亚差来见我的。  

11:12  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注:或作“不要分别等类”)。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  

11:13  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11:14  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11:15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像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11:16  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11:17  神既然给他们恩赐,像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 神呢?”  

11:18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 神,说:“这样看来,神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教会兴盛在安提阿

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塞浦路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11:20  但内中有塞浦路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腊人传讲主耶稣(注:有古卷作“也向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11:21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11:22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11:23  他到了那里,看见 神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11:24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门徒初次称为基督徒是在安提阿

11:25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11:26  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11:27  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11:28  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藉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  

11:29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11:30  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使徒行传12章

希律王杀雅各囚彼得

12:1  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12:2  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  

12:3  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  

12:4  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  

12:5  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地祷告 神。  

12:6  希律将要提他出来的前一夜,彼得被两条铁链锁着,睡在两个兵丁当中。看守的人也在门外看守。  

12:7  忽然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说:“快快起来!”那铁链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

天使救彼得出监

12:8  天使对他说:“束上带子,穿上鞋!”他就那样做。天使又说:“披上外衣,跟着我来。”  

12:9  彼得就出来跟着他,不知道天使所做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  

12:10  过了第一层、第二层监牢,就来到临街的铁门,那门自己开了。他们出来,走过一条街,天使便离开他去了。  

12:11  彼得醒悟过来,说:“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脱离希律的手和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  

12:12  想了一想,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祷告。  

12:13  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  

12:14  听得是彼得的声音,就欢喜的顾不得开门,跑进去告诉众人说:“彼得站在门外!”  

12:15  他们说:“你是疯了!”使女极力地说:“真是他!”他们说:“必是他的天使。”  

12:16  彼得不住地敲门。他们开了门,看见他,就甚惊奇。  

述说主怎样领他出监

12:17  彼得摆手,不要他们做声,就告诉他们主怎样领他出监,又说:“你们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  

12:18  到了天亮,兵丁扰乱得很,不知道彼得往哪里去了。  

12:19  希律找他,找不着,就审问看守的人,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后来希律离开犹太,下凯撒利亚去,住在那里。  

12:20  希律恼怒推罗、西顿的人。他们那一带地方是从王的地土得粮,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  

希律受罚被虫咬死

12:21  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  

12:22  百姓喊着说:“这是 神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  

12:23  希律不归荣耀给 神,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12:24  神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  

12:25  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使徒行传13章

圣灵派巴拿巴和扫罗往外传道

13:1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13:2  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  

13:3  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以吕马敌挡方伯信主因而瞎眼

13:4  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13:5  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 神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13:6  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13:7  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 神的道。  

13:8  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13:9  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13:10  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13:11  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13:12  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称呼马可的约翰离开保罗

13:13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13:14  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13:15  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保罗述说以色列古事

13:16  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 神的人,请听。  

13:17  这以色列民的 神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抬举他们,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来;  

13:18  又在旷野容忍他们约有四十年(注:“容忍”或作“抚养”)。   

13:19  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  

13:20  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  

13:21  后来他们求一个王, 神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  

13:22  既废了扫罗,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述说耶稣在世的事

13:23  从这人的后裔中, 神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  

13:24  在他没有出来以先,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  

13:25  约翰将行尽他的程途说:‘你们以为我是谁?我不是基督;只是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我解他脚上的鞋带也是不配的。’  

13:26  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 神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13:27  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13:28  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  

13:29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13:30  神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13:31  那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他,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他的见证。  

13:32  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13:33  神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证明耶稣为救主

13:34  论到 神叫他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  

13:35  又有一篇上说:‘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13:36  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 神的旨意,就睡了(注:或作“大卫按神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  

13:37  惟独 神所复活的,他并未见朽坏。

13:38  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  

13:39  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  

13:40  所以,你们务要小心,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  

13:41  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  

13:42  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  

13:43  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 神的恩中。  

保罗巴拿巴被逐出境

13:44  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 神的道。   

13:45  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  

13:46  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 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  

13:47  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  

13:48  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 神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13:49  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  

13:50  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  

13:51  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就往以哥念去了。  

13:52  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

使徒行传14章

14:1  二人在以哥念同进犹太人的会堂,在那里讲的,叫犹太人和希腊人信的很多。  

14:2  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  

14:3  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胆讲道,主藉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  

14:4  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  

14:5  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  

14:6  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和周围地方去,  

14:7  在那里传福音。  

保罗治好生来瘸腿的

14:8  路司得城里坐着一个两脚无力的人,生来是瘸腿的,从来没有走过。 

14:9  他听保罗讲道,保罗定睛看他,见他有信心,可得痊愈,  

14:10  就大声说:“你起来,两脚站直!”那人就跳起来,而且行走。  

众人要向二使徒献祭

14:11  众人看见保罗所做的事,就用吕高尼的话大声说:“有神藉着人形降临在我们中间了!”

14:12  于是称巴拿巴为宙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  

14:13  有城外宙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要同众人向使徒献祭。  

14:14  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听见,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喊着说: 

14:15  “诸君,为什么做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 神。  

14:16  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  

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  

14:18  二人说了这些话,仅仅地拦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犹太人唆众用石头打保罗

14:19  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14:20  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  

14:21  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  

14:22  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 神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  

14:23  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述说给外邦人开信道的门

14:24  二人经过彼西底,来到旁非利亚。  

14:25  在别加讲了道,就下亚大利去,  

14:26  从那里坐船,往安提阿去。当初他们被众人所托,蒙 神之恩,要办现在所做之工,就是在这地方。  

14:27  到了那里,聚集了会众,就述说 神藉他们所行的一切事,并 神怎样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  

14:28  二人就在那里同门徒住了多日。

使徒行传15章

争论外邦门徒该守摩西的律法

15:1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15:2  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地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15:3  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马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  

15:4  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 神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15:5  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15:6  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  

15:7  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 神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  

15:8  知道人心的 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  

15:9  又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15:10  现在为什么试探 神,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  

15:11  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  

巴拿巴和保罗述说在外邦人中所行之事

15:12  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 神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雅各定断此事

15:13  他们住了声,雅各就说:“诸位弟兄,请听我的话。  

15:14  方才西门述说 神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  

15:15  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  

15:16  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  

15:17  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  

15:18  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  

15:19  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 神的外邦人;  

15:20  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  

15:21  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有人传讲,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  

差人送信到安提阿

15:22  那时,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拣选的就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这两个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   

15:23  于是写信交付他们,内中说:“使徒和作长老的弟兄们问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  

15:24  我们听说有几个人从我们这里出去,用言语搅扰你们,惑乱你们的心。(注:有古卷在此有“你们必须受割礼,守摩西的律法。”)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  

15:25  所以我们同心定意拣选几个人,差他们同我们所亲爱的巴拿巴和保罗往你们那里去。

15:26  这二人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  

15:27  我们就差了犹大和西拉,他们也要亲口诉说这些事。  

15:28  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  

15:29  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愿你们平安!”  

众人接信便得安慰

15:30  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  

15:31  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  

15:32  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   

15:33  住了些日子,弟兄们打发他们平平安安地回到差遣他们的人那里去。(注:有古卷在此有  

15:34  “惟有西拉定意仍住在那里。”)  

15:35  但保罗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许多别人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  

保罗巴拿巴为马可分开

15:36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15:37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15:38  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15:39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塞浦路斯去;  

15:40  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15:41  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使徒行传16章

保罗拣选提摩太

16:1  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  

16: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16:3  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腊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16:4  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16:5  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保罗见异象往马其顿去

16:6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16:7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16:8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16:9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16:10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 神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吕底亚信主领洗

16:11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坡里。  

16:12  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16: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16:14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 神。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16:15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注: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侍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保罗逐出巫鬼

16:16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16:17  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 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16:18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保罗西拉被打下监

16:19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16: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16:21  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16:22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16:23  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16:24  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夜半地震监门全开

16:25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 神,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16:26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16:27  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16:28  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16:29  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地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16:30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16:31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16:32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禁卒全家信主

16:33  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16:34  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神,都很喜乐。

官长劝二人出监

16:35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16:36  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地去吧!”  

16:37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16:38  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16:39  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16:40  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使徒行传17章

保罗和西拉在帖撒罗尼迦讲道

17:1  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坡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17:2  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17:3  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17:4  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腊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犹太人聚匪搅乱

17:5  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夥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17:6  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17:7  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凯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17:8  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17:9  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庇哩亚人甘心受道

17:10  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17:11  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17:12  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腊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17:13  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 神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17:14  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17:15  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17:16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17:17  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  

17:18  还有伊壁鸠鲁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17:19  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17:20  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  

17:21  (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保罗向雅典人陈说

17:22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17:23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17:24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 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17: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17:26  他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注:“本”有古卷作“血脉”),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17:27  要叫他们寻求 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17: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17:29  我们既是 神所生的,就不当以为 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17:30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 神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17:31  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有讥诮的有相信的

17:32  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17:33  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  

17:34  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

使徒行传18章

18:1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

18:2  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18:3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  

18:4  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腊人。  

许多哥林多人信而受洗

18:5  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18:6  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归到你们自己头上(注:“罪”原文作“血”),与我无干(注:原文作“我却乾净”)!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18:7  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是敬拜神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18:8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  

18:9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18:10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18:11  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 神的道教训他们。  

犹太人在迦流面前控告保罗

18:12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  

18:13  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 神。”  

18:14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18:15  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  

18:16  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18:17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18:18  保罗又住了多日,就辞别了弟兄,坐船往叙利亚去,百基拉、亚居拉和他同去。他因为许过愿,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  

18:19  到了以弗所,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自己进了会堂,和犹太人辩论。  

18:20  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他却不允,  

18:21  就辞别他们,说:“ 神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于是开船离了以弗所。  

18:22  在凯撒利亚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随后下安提阿去。 

18:23  住了些日子,又离开那里,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  

亚波罗放胆讲道

18: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历山大,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圣经(注:“学问”或作“口才”)。  

18:25  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  

18:26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 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18:27  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注: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主的人信,  

18:28  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提要

1 使徒彼得因为进外邦人的家,而受到耶路撒冷一些门徒们的谴责,5 彼得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挨次给他们讲解,18 众人听完彼得的话,就不言语了,接受了彼得的观点,19 福音传到了腓尼基、居比路、和安提阿,教会派巴拿巴去坚定那里的信徒。26 门徒们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的。27 安提阿教会中的信徒,在犹太的弟兄们遭遇大饥荒之时,纷纷照各人的力量捐钱,并且托付巴拿巴和扫罗将这些救济品送到耶路撒冷。


向耶路撒冷教会报告

徒11:1 使徒和在犹太的众弟兄听说外邦人也领受了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在犹太。或作“整个犹太”。上下文暗示了,当使徒彼得逗留在该撒利亚时,他与外邦人哥尼流来往的消息已经广泛传开了,可能首先传到了约帕和吕大,后来又传到了耶路撒冷。

外邦人。外邦人领受上帝的道这件事,必定震惊了当时的耶路撒冷教会。据我们所知,这是那些没有领受割礼的外邦人第一次领受基督教的洗礼,并且正式加入教会。


徒11:2 及至彼得上了耶路撒冷,那些奉割礼的门徒和他争辩说:

【本会注释】

上了耶路撒冷。那时的耶路撒冷依然是教会的总部(见徒8:14注释)。

奉割礼的。这里没有指明这些奉割礼的人是一班特殊的犹太基督徒,因为在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在所有的基督徒中,不是犹太人就是那些皈依的信徒。因此,这里所说的奉割礼之人提出的抗议可能是来自整个教会。然而,作者路加的叙述乃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一个时日所写,那时这里的“奉割礼之人”已经成了一个特殊的派别,而且他们在基督教中所产生的乃是引起分裂的影响。因此,路加在这里的描述一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见第3节注释。

那些天生的犹太人,即没有听到使徒彼得所见的异象,也没有见到上帝的圣灵沛降在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身上,这样,他们对于彼得行为的职责是可以原谅的。当这些人听到事情的经过之后,他们就满足了(见第18节),但是有许多其他地方的犹太基督徒,继续为这件事情进行争论(见徒15:1;加2:11-14)。

争辩。希腊文diakrinō,“分别”,“怀疑”,“犹豫”;“表现出不同”,“进行区别”,“反对”,“对付”(见徒10:20;11:12;15:9)。这里是指他们与彼得分开,形成敌对势力,来与彼得进行争辩。这些辩论人坚持认为犹太人与外邦人之间的区别依然是要保留的。这就是说,基督徒仅仅可以与那些已经成为犹太教皈依者、并且顺从犹太人各项礼节之人来往。哥尼流还没有受到该撒利亚犹太人的接纳(见徒10:2注释),而且教会中那些根深蒂固的犹太化观点会趋向与拒绝接受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加入教会团体。此种偏见在犹太人中间滋生,一代又一代,他们都遵守各项犹太人烦琐的礼节,而且根深蒂固,现在他们关于是否允许外邦人加入教会的事与彼得辩论并不难理解。整个犹太民族没有在短时期内对于外邦人的感觉进行一个基本的改变。

顺便叙述一下,这里众信徒轻易就可以对于彼得的行为进行谴责,证明彼得并没有被认为是教会的首领,也没有被认为是“众使徒的首领”,这一点确实是真实可靠的。


徒11:3 “你进入未受割礼之人的家和他们一同吃饭了。”

【本会注释】

进入。见徒10:28注释。

未受割礼之人。这里的此种描述,正如犹太人所使用的,是用来讥笑、嘲讽的最基本因素。事实上,从这些人话语中,显明了他们对于彼得此种做法相敌对的强有力感受。与使徒彼得一同吃饭的人没有被称为外邦人,而是称为“未受割礼之人”,这几个字乃是虔诚犹太人口中用来大肆谴责的词。

和他们一同吃饭。使徒彼得同这些人吃饭,对于这些人来说,预备饭菜时,吃哪种食物,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吃并不重要──然而,这些事情对于犹太人却十分重要。这里的控告就是真正的论点。比较当年法利赛人对于耶稣基督的控告(路5:30;15:1,2等)。犹太人对于同外邦人吃饭的态度可以通过以下犹太教《圣经》的一段记载显明,它可能写于公元前三世纪末:

“你,我的儿子雅各,要纪念我的话,

并且要遵守你父亚伯拉罕的诫命:

要使你们与那些民族分开,

不可同他们吃饭。”(22:16;R. H. 查里斯,《旧约坎经与伪经》第二卷第46页)


徒11:4 彼得就开口把这事挨次给他们讲解说:

【本会注释】

彼得开口…挨次给他们讲解。相当于“彼得开始向他们阐明这件事”。起先似乎徒十一章对于徒十章事件的逐字叙述,与作者路加在文学上的文章有些不大一致。有些解经家提供了一种解释:作者路加的第一次叙述是得自他在该撒利亚见到的信徒,然而后来的叙述却是来自那些耶路撒冷信徒,而且他们类似的叙述使这个事件更加真实可靠。路加在叙述使徒保罗先前在去大马色途中的经历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叙述方法(徒9;22;26章),留出了略微的不同,独立叙述,以便加强证据,正如有许多见证人一样,往往这样的叙述更加有力、可靠。

有关这个故事更详细注释参第5-17,见徒10:9-48。在对于徒11:5-17注释中,仅仅关注这些观点,在徒10章没有涉及到。叙述上的几种变化,如徒10;11,事实上没有什么重要性。


徒11:5 “我在约帕城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看见异象,有一物降下,好象一块大布,系着四角,从天缒下,直来到我跟前。”

【本会注释】

直来到我跟前。彼得的回忆中显出了生动的感触,他描述这块大布“来到我跟前”,就是指朝着彼得过来;这块系着四角的大布不仅仅从天而降,而且还移到了彼得跟前。


徒11:6 我定睛观看,见内中有地上四足的牲畜和野兽、昆虫,并天上的飞鸟。

【本会注释】

我定睛。或作“我沉思”。这里乃是另外一个鲜活的细节。这里彼得回忆了热情、迫切的凝视,他看到了一个奇怪的异象。


徒11:7 我且听见有声音向我说:‘彼得,起来,宰了吃!’

徒11:8 我说:‘主啊,这是不可的!凡俗而不洁净的物从来没有入过我的口。’

徒11:9 第二次,有声音从天上说:上帝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

【本会注释】

你不可当作俗物。这个从天而来的警告,直接打消了彼得对于人的判断和偏见,不是指动物的洁净与不洁净(见徒10:28注释)。


徒11:10 这样一连三次,就都收回天上去了。

【本会注释】

就都收回天上去了。比较徒10:16对同一件事的描述,这里的记载要稍微详细一些。


徒11:11 正当那时,有三个人站在我们所住的房门前,是从该撒利亚差来见我的。

【本会注释】

我们所住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在将此处译作“我所住折”还是译作“我们所住的”(包括了彼得的六个同伴)有分歧。


徒11:12 圣灵吩咐我和他们同去,不要疑惑(或作:不要分别等类)。同着我去的,还有这六位弟兄;我们都进了那人的家,

【本会注释】

圣灵吩咐我。彼得做这事乃是藉着上帝圣灵的引导,使徒彼得没有同这些“奉割礼的门徒”争辩。如今这些同彼得争辩之人,乃是在与上帝的圣灵指引彼得所做的事争辩。

不要疑惑。原文证据可能(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了对于这些话的删节。

还有这六位弟兄。这六位弟兄曾随同彼得一路到该撒利亚,而且使徒彼得也把他们带到了耶路撒冷,这六个人的陈述将会支持彼得的论述,表明事情的真实可靠,他们也会向耶路撒冷教会阐明自己所目睹的一切。


徒11:13 那人就告诉我们,他如何看见一位天使,站在他屋里,说:你打发人往约帕去,请那称呼彼得的西门来;’

徒11:14 他有话告诉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

【本会注释】

得救。这些词在徒10:4-6天使向百夫长哥尼流所说的话中并没有提到,但是这里却做了暗示。哥尼流期望获得救恩,在天使答复他祈祷之时,告诉他要派人去请一位能给他讲解的人,哥尼流心里相信藉着所请的这个人,必定能指给自己获得救恩的方法。


徒11:15 我一开讲,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正象当初降在我们身上一样。

【本会注释】

我一开讲。上帝的圣灵已经预备好了,一旦每一位参与的人在心理以及精神上做了预备要鉴赏将发生的事之时,圣灵就要降在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身上。无疑,彼得讲论的开场白(徒10:34-43)就引导他的听众到了这件事上。因此,当这些人预备好接受主时,上帝的圣灵也一样预备好给这些人祝福。

正像当初。这里所说的“当初”乃是指五旬节圣灵沛降。彼得这些辩护的言辞乃是说给这些在耶路撒冷的使徒以及信徒们的,因为他们也一样领受了五旬节的圣灵恩赐。这里彼得证明他在该撒利亚所目睹的一切,正如当初他们在五旬节所经历的一样。


徒11:16 我就想起主的话说:‘约翰是用水施洗,但你们要受圣灵的洗。’

【本会注释】

我就想起。上帝的圣灵提醒他们,使他们想起当年耶稣对他们的教导是多么令人愉快的经历啊!这也是他们的主耶稣基督所应许要发生的事情(见约14:26)。

主的话。这里所说的特殊应许乃是指记载在徒1:5有关领受上帝圣灵的洗礼所说的。当圣灵沛降之后,似乎在门徒们看来,这应许仅仅是给他们的。如今,使徒彼得看到一个更宽广的观点,原来上帝圣灵的恩赐也赐给那些外邦人。由于他们已经得蒙上帝的悦纳,领受了圣灵的洗礼,因此,既然在上帝那里已经通过了,何况在人呢,彼得就允许他们领受水的洗礼。


徒11:17 上帝既然给他们恩赐,象在我们信主耶稣基督的时候给了我们一样;我是谁,能拦阻上帝呢!”

【本会注释】

。直译是“相等的”。这些外邦人也像犹太的基督头一样,同样被上帝的圣灵所接纳。

信。直译是“相信了”,是明确的、坚决的。它涉及到“他们”,同样也涉及“我们”。因此这两个例子是相同的,正如在第15节的记述。如同使徒彼得以及其他使徒在领受圣灵的恩赐之前,怀有的信心一样,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都存有此种获取圣灵恩赐的信心(见徒10:35注释)。在他们的例子中,信心的测验很多,为要使他们领受更大的恩赐,并且使他们为犹太人接受、领受洗礼、加入教会,这一点很明显。

我是谁。这句话逐字读作“我,我是谁?能抵挡上帝吗?”这里彼得是说,我怎能拦阻上帝呢?


徒11:18 众人听见这话,就不言语了,只归荣耀与上帝,说:“这样看来,上帝也赐恩给外邦人,叫他们悔改得生命了。”

【本会注释】

众人…就不言语,只归荣耀与上帝。或作“众人闭口不言语了,开始不住地归荣耀与上帝”。这里出现两个希腊文动词在时态上的不同,说明众人首先“闭口不言语了”,然后他们开始不住地赞美上帝,归荣耀给主。然而,重要的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应该使用“归荣耀”不是“不住地归荣耀与上帝”,有关“闭口不言语”的时态,没有不同之处。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领受了上帝圣灵的浇灌,显然,这个事实对于不久要发生在使徒保罗和那些犹太人之间的争论具有相当的重要性(见徒15章;加2章)。上帝的圣灵藉着使徒彼得的手,在允许外邦人加入教会的事上迈出了第一步,因而,众位使徒以及其他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信徒们也给予了正式的批准。

给外邦人。犹太人自认为他们很清高,对自己的地位、身份评价很高,仿佛上帝的祝福仅仅是为他们谋划的,对其他的各个民族都怀有恶意。“你为了我们的缘故创造了世界,”这是在以斯得拉书中的记载。“至于其他的那些人民……你曾说,他们算什么,不过像是口中的吐沫……这些外邦人……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以斯得拉二书6:55-57)。他们所期望的弥赛亚乃是要拯救犹太人,并且要使他们成为一个辉煌的民族,同时他们期望中的弥赛亚还要灭绝其他一切的种族,或者把那些人掳掠到犹大做奴隶。为了使教会中正在发展基督徒从这种傲慢、自大中解脱,上帝的圣灵在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和朋友身上实行了一次非凡的显现。

由于看到了百夫长哥尼流的这次经历,教会所学得的教训乃是:上帝已经指明他拆毁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中间隔断的墙”(弗2:14)。使徒保罗知道基督的福音必须要完成这个拆墙的工作。耶稣基督的死已经废止了那些典型的传统礼节。基督那赦罪的恩典以及神圣的大能,分给相信的人并且使其能遵守律法,使律法所定的罪从这些罪人身上挪开了(罗8:1-4)。由于犹太人和外邦人都从中受益,白白领受恩典,所以他们之间没有区别:人人都被定了罪;但是所有相信的人都得蒙了拯救(加3:27-29 西3:10,11)。不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都与上帝和好,并且与天父合而为一了(弗2:11-22)。

这就是如今所要揭示的“奥秘”(弗3:1-12)。上帝的恩典曾经在以色列的众人身上。但是他们没有认出上帝的旨意乃是要他们把这福音也传扬给外邦的各个民族。如今,在基督里一切都是清晰的。外邦人将会进入“上帝里的奥秘”,就是义的奥秘(弗3:9),其中包括在伟大救赎计划中的一切。

悔改得生命。上帝赐给人悔改的心。信心乃是从上帝那里来的礼物(罗12:3),悔改乃是随之而来的(罗2:4;提后2:25)。藉着上帝的圣灵,上帝不但给这些外邦人悔改的机会,而且也给他们悔改的经历。改变他们的内心(参耶24:7;结11:19;36:26),悔改并且得到赦免,因而接纳了他们。确实如此,彼得怎能拦阻上帝呢?


安提阿的教会

徒11:19 那些因司提反的事遭患难四散的门徒直走到腓尼基和居比路,并安提阿;他们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

【本会注释】

四散的。这里乃是在继续描述徒8:1-4所发生的事情。在谈论执事腓利向撒玛利亚人以及埃塞俄比亚的太监传扬真理的叙述时,插入了一些离题的段落,扫罗和基利家人,使徒彼得和百夫长哥尼流以及其家人。这些离题段落为以下的叙述奠定了基础,提到了希腊人悔改信福音的事。

遭患难。在这次迫害中,扫罗也扮演着一个非常活跃的角色(见徒8:1;9:1,2)。

因司提反。在这位殉道者死后,正如徒8:1-4 的记载,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耶路撒冷城中基督徒的疯狂迫害。这次残酷的迫害驱散了城中的许多信徒。执事腓利来到撒玛利亚以及该撒利亚传扬福音。其他一些人到了腓尼基,到了推罗、西顿、以及多利买的一些城邑,也可能对于以后建立教会大有帮助,这一点记载在徒21:3-7;27:3。通过这次的逼迫,在居比路为巴拿巴和扫罗后来的工作预备了道路(见徒13:4-13),参早期教会的逼迫以及扩展。

直走到腓尼基。这个地区有许多重要的城市,其中包括推罗和西顿(见本注释第二册第67-69页)。

居比路。见徒13:4注释。

安提阿。这里是第一次提到初期教会与叙利亚首都安提阿之间的联系。除了当时的罗马、亚历山大、以及以弗所之外,安提阿是罗马帝国中最大的城市,同时,它也是一个基督教领袖的中心。也许在尼哥拉,“进犹太教的安提阿人”(徒6:5),回转后开始宣扬他新的信仰。基督教在这里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坐落在奥荣帝河,大约距离西流西亚港有15英里(20千米),安提阿大约是在公元前300年,由西流斯一世尼可达创建,而且以他父亲的名字“Antiochus”命名,渐渐地这里的财富以及重要性成为了亚细亚的领导城市。世界上在赞赏他们的作家和文学。其中有阿基司,西塞罗曾经有过著名的演说。犹文拿里意识到了安提阿人对于罗马人的生活和品味具有影响,便宣称:“我们的糟粕中有哪些是源自希腊的?叙利亚的奥伦提斯河携着它的方言和礼节,它的长笛和竖琴弦,涌入台伯河(按:意大利中部河流,流过罗马市)”(《讽刺》第三章第62-64页;洛俄伯版,第37页)。

安提阿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为了向他们表示敬意,希律大帝建造了一座大理石柱廊贯穿全城。安提阿是叙利亚的罗马长官,或者说是巡抚的司令部。基督教建立在安提阿比在耶路撒冷和该撒利亚更容易接近希腊文化。而且在这里你会遇到异教中那些最为诱惑人、最为下贱的崇拜形式。那里的小树林中流行着对于月桂树女神达佛涅奢艳的、偶像崇拜似的敬拜。基督教会能在安提阿立足,并且使这里成为重要总部之一乃是一项惊人的成就。

不向别人讲道,只向犹太人讲。或作“除了犹太人不向任何人讲”。当然,这件事情发生在百夫长哥尼流悔改皈依之前,或者说发生在彼得给哥尼流受洗这件事传开之前,而且这些人可能是因为耶路撒冷的逼迫而四散的门徒。他们没有得到通知,正如彼得,已经是执行耶稣基督留给他们预言性的命令:将福音传扬“直到地极”的时候了(徒1:8)。这里记载犹太人出去传道的事情,显然是要与前面彼得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哥尼流,以及下面要记述的福音工作形成对比。


徒11:20 但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也向希利尼人传讲主耶稣(有古卷作:也向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传讲主耶稣)。

【本会注释】

内中有居比路和古利奈人。就这些人来说,加上他们更加习惯于漂流四海的背景,比起那些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就是对于外邦人存有强烈偏见的犹太民族,要更容易和外邦人融合在一起。然而,这些人都是谁我们今天只能对其进行猜测:可能其中包括古利奈人路求,在徒13:1他被列为先知之列;也可能还有古利奈人西门,有理由考虑是他,他也是主的一个门徒(见太27:32注释;见可15:21)。究竟是谁创建了安提阿教会,至今还是一个谜。

安提阿。见第19节注释。

。此处这个希腊文动词的时态暗示,他们开始说话,并且不住地向这些人传扬耶稣。

希利尼人。原文证据主要分为(参本册注释第10页)两种读法:“Hellēnistai,”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或者范围更广一些,“讲希腊文的人”,以及“Hellēnai,”希腊血统的人──或者,在新约圣经中要模糊一些,是指外邦人──根据这些证据,我们更有支持前一种说法的倾向。如果我们接受Hellēnistai,正如金雅各版本圣经所做的一样,那么我们一定认为重点是在传道士身上,代替了向大批犹太人传讲(他们中间有许多人是叙利亚人,讲的是亚拉姆语),尤其向那些讲希腊文的犹太人以及改教者传扬福音。如果这样的话,他们随从了司提反的脚踪,为使徒保罗间接地预备了道路;因为这些Hellēnestai乃是(正如一个身体)介于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与Hellēnai之间的,Hellēnai是外邦人。

然而,总之,其他的证据支持Hellēnai的读法,就是指希腊人(外邦人)。有以下几个原因支持此种说法:(1)由于Hellēnistai(说希利尼话的人)是犹太人,作者路加自然会把他们列到本章19节中的犹太人中,因此,就与本章的第20节产生不了对比。作者路加不大可能是说这些在安提阿做工的人乃是向Hellēnistai(希腊犹太人)传扬福音,因为在耶路撒冷教会中已经有大批这样的人了(见徒6:1),可能这些希腊人和居比路的教师们都是希腊犹太人。但是,如果他们开始向那些Hellēnai,就是在安提阿的希腊血统之人(外邦人),传扬真理的话,作者路加给予特殊的记述也是合乎情理的(2)犹太人与Hellēnai的对比是十分明显的(见徒14:1;18:4),如果这个希腊文Hellēnai(希腊血统的人)是正确答案的话,这里就是一个十分显著的进步。后来的记述清楚地表明,外邦的基督徒出现在叙利亚的安提阿教会(见徒15:1,28-31;参《述》第十六、十九章)(3)再者,如果这些是Hellēnai,在他们悔改之时,他们可能不全部是异教的敬拜偶像之人。也许,就像哥尼流一样,有些这样的人以及开始敬畏上帝了(见徒10:2注释),并且还参与会堂中的崇拜(参哥林多书,徒18:4)。

本章所记载的这些Hellēnai(希腊血统的人)的悔改,是在百夫长哥尼流之前还是之后,我们无法得知──因为这些数据不足以提供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但是,似乎这些人留在安提阿,向希利尼人以及其他犹太人传扬福音有好几个月之久,在哥尼流的事情之后,居比路和古利奈人来到安提阿,开始着力传讲福音,打破福音传向外邦人的障碍。

。见徒10:36注释。


徒11:21 主与他们同在,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

【本会注释】

主。此处的表达在旧约圣经中十分常见,用来描述上帝对世界上所发生之事件的直接干涉。见出14:31:“以色列人看见耶和华向埃及人所行的大事[希伯来文是yad,“手”] ,就敬畏耶和华”。比较埃及那些术士所做的陈述:“这是上帝的手段(手)”(出8:19)。这些表达使上帝对人深切关注的真理显得如此清晰。

信而归主的人就很多了。这里更一步记载了教会中在人数上比较突出的增长。见徒2:47;4:4;5:14;6:7;8:6,12;见徒9:31;11:24注释。


徒11:22 这风声传到耶路撒冷教会人的耳中,他们就打发巴拿巴出去,走到安提阿为止。

【本会注释】

这风声。或作“有关这些事情的报告”,这些事就是指安提阿教会中那些皈依者。如果,很有这样的可能,这些皈依的人是外邦人的话,这次耶路撒冷教会欣然接受他们悔改的消息,无疑是由于教会中已经接受了外邦人的百夫长哥尼流。

耶路撒冷教会。见徒8:14注释。

逼迫和发展,大约公元34-45年

1. 司提反殉道后,基督徒遭患难四散(徒11:19-21)。

2. 从居比路和古利奈来的门徒在安提阿向外邦人传道(徒11:19,20)。

3. 巴拿巴奉差去安提阿(徒11:22-24)。

4. 巴拿巴到大数带保罗去安提阿(徒11:25,26)。

5. 在这里,第一次称门徒们为“基督徒”(徒11:26)。

6. 希律杀了雅各,监禁彼得;彼得获救(徒12:1-19)。

7. 希律去到该撒利亚在那死去(徒12:19-23)。

8. 从耶路撒冷来的亚迦布和其他先知发出将有饥荒的警告(徒11:27,28)。

9. 巴拿巴和保罗带着饥荒的捐项送到住在犹太的弟兄(徒11:29,30)。

10. 保罗和巴拿巴带着约翰·马可回到安提阿(徒12:25)。

就打发巴拿巴去。教会打发巴拿巴去是为要加强安提阿教会的工作,同时也给予耶路撒冷教会的正式批准和指导,正如先前使徒彼得和约翰被分派到撒玛利亚一样(徒8:14)。教会选定巴拿巴也许是因为他对于在安提阿教会开展的工作十分关注,能够产生共鸣。他是扫罗的朋友,巴拿巴曾经将扫罗介绍给住在耶路撒冷的几位门徒(徒9:27),他也一定清楚保罗对于外邦人悔改归主的坚定信念和期望。因此,扫罗也一定希望得到这个机会与自己同工。由于那些传道者中有居比路人,巴拿巴也是居比路人,这一点更使他有资格前去。

走到安提阿为止。可能在巴拿巴去安提阿的途中,同时也拜访了一些其他的教会。


徒11:23 他到了那里,看见上帝所赐的恩就欢喜,劝勉众人,立定心志,恒久靠主。

【本会注释】

上帝所赐的恩。有关注释见罗3:24注释。

就欢喜。巴拿巴在这个新的工作中,就是要求他加以批准的这个安提阿教会看到了令他欢喜的事情,对于他来说,教会中加入了众多信徒的事实乃是一个令他深感欢喜的源头。事实上,整个的基督徒经历以及程序应该是一个不间断的、丝毫不减少的喜乐。

劝勉众人。或作“开始劝勉众人”。这种时态可以理解为,它在暗示一个连续性动作的开始。

立定心志。巴拿巴期望这些人能如此说,就像诗人大卫一样,“我心坚定”(诗57:7;诗108:1)。

恒久靠主。对于耶稣基督一定要恒久地忠贞,要在他里面“立定心志‘正像前面提到的一样。巴拿巴看到了上帝的恩典在安提阿教会信徒身上运行的结果,但是他知道,正如每一位虔诚的牧师所明了的,就是人的意志、意愿,或许是因为缺少意愿,会挫败这种恩典。礼拜天教会所宣称的“一次得救,就永远得救”是极其荒谬、虚假的;人放弃信仰或者倒退,并且与人的意志联合,决不会完成使人圣化的工作。


徒11:24 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

【本会注释】

好人。或作“正直人”(见路18:18,19)。用这个词来形容巴拿巴,确实是一种极高的赞扬,无疑也表达了作者路加对于巴拿巴的个人看法。路加一定很谨慎地将这种崇高的推荐加到了他的记载中,因为在本书以下的几章里,作者不久就要记述巴拿巴与路加的好朋友以及同工,大数人扫罗所起的争论,而且因为争论,二人分开去传道(徒15:39)。

被圣灵充满。一名像巴拿巴这样品行的人,他在安提阿教会的希利尼犹太人中非常突出,不论对于那城中的犹太人还是希利尼人,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作者也用同样的资质、措辞来形容司提反(徒6:5)。在司提反殉道之后,教会随之而来的迫害,导致了许多人到安提阿来传扬真理。在这些人中,一定有一些希利尼人,他们曾一度很活跃,从而导致了司提反的死。

有许多人。直译是“一大群人”,暗示了与本章21节因为作工所带来人数剧增的关系。耶路撒冷教会对于所做之工作的赞成与支持,正如巴拿巴的欢喜快乐以及鼓励所流露的,他名字的意思也正是“劝慰子”,自然会增强那些迫切之工人们为耶稣基督做工的热心。


徒11:25 他又往大数去找扫罗,

【本会注释】

他又往大数去。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它预示了扫罗将会赞成参与在安提阿教会所有的这些工作,并且也显明了巴拿巴的信心,他相信扫罗是协助做这工作的合适人选。同样也暗示了,自从扫罗离开耶路撒冷教会以后,他一直借助书信或者信使与教会保持联系。有人推断,使徒保罗可能逗留在大数以及周围地区,在那里传扬福音,并且在基利家的周边城镇中宣扬(见本册注释第101,102页;见徒15:41注释)。

去找扫罗。直译是“去寻找扫罗”。主曾经在大马色的路上向扫罗显现,并且他被称为主所“拣选的器皿”(徒9:15),要将耶稣基督的名传给外邦人听,如今,巴拿巴邀请他加入向安提阿教会之外邦人传扬福音的新工作。无疑,在听到上帝在那里所实行的大能之后,扫罗欣然接受了巴拿巴的邀请。


徒11:26 找着了,就带他到安提阿去。他们足有一年的工夫和教会一同聚集,教训了许多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

【本会注释】

足有一年。这里不同于先前的例子,它给出了一个确切的时间长度。扫罗曾经在大马色以及耶路撒冷传道,但是生命都遇到了威胁。然而,在安提阿教会,保罗的工作没有受到搅扰,而且有很多做工的机会,这些正适合保罗做工的满腔热诚。

和教会一同聚集。或作“在教会中”。不是在教会的会堂中──那里的教会直到公元三世纪才拥有会堂──而是在众教友中间。那些与信徒们有趣的会面,使许多人迅速接受了福音信息,与众弟兄们联合在一起加入了教会,成为了一个身体。

教训了许多人。见第21,24节注释。

称为基督徒。相当于“受到基督徒的称号”。罗马皇帝优利安,称为背教者(公元361-363年),说明了在他的年代,安提阿人民嗜好按着各人的特点起一些嘲讽式的绰号。在基督教初露峥嵘时,同样的嗜好也盛行一时。基督徒这个词的第一个音节是来自希腊文的Christos,“基督”,然而,这个词的结尾基本上是拉丁文,此类词汇还有Pompeiani,是指庞培的追随者,以及其他一些党派的名字。同样,在新约圣经的福音书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词,希律党(《希律党》;太22:16),这个名字显然是在反映罗马的一个党派。也可能,基督徒这个名字是异教徒为了嘲笑众信徒而取的,有点像路德会这个词,正是信奉路德之人的敌人们在十五世纪之后用来嘲笑而使用的。

显然,基督的门徒们并没有亲自为自己起这个名字;由于使用这个名字乃是在暗示那些跟从弥赛亚和耶稣基督之人,自然,这个名字不是由犹太人起给他们的。用一种新的措辞来形容这些信徒,其原因是十分明显的。当越来越多的外邦皈依者加入安提阿教会之时,先前的任何名字都不能包括、形容这个世界性的整体。他们不仅仅再是那些拿撒勒人和加利利人了,也不局限于希利尼人,在安提阿教会信徒的眼中,教会中的这些信徒似乎是一个奇怪的大混合。因此就有了这个混合性的措辞“基督徒”,这是一个以拉丁词尾为基础的希腊文,似乎这样更适合这个世界性的人群。在后来的时日,这个先前被人辱骂的名字,却成了信徒们的荣耀:“若为做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上帝”(彼前4:16)。

然而,传统记载声称这个名字来源于安提阿教会中的第一位主教优奥帝斯。优奥帝斯之后的继任者依格那丢频繁地使用这个词。


徒11:27 当那些日子,有几位先知从耶路撒冷下到安提阿。

【本会注释】

当那些日子。见徒12章附注,注2。

有几位先知从…到。这里实现了先知约珥的预言,使徒彼得曾经在五殉节的讲论之时引用此预言(徒2:17),说明在早期教会要有先知出现(见徒13:1,2;弗2:20)。然而,我们不能从新约圣经的记载中收集到一些清楚的描述可以说明这里所说的“先知”究竟是什么职责。他们是一些具有属灵恩赐的人,他们有时参与传扬、讲解上帝的话语,有时他们具有预言未来将要发生之事件的大能,正如亚迦布在这里所做的(见徒13:1;15:32;19:6;21:9,10;罗12:6;林前12:10,28,29;13:2;14:6,29-37)。显然,这里先知的使命乃是在耶路撒冷教会批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赞成保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开展工作。


徒11:28 内中有一位,名叫亚迦布,站起来,藉着圣灵指明天下将有大饥荒(这事到革老丢年间果然有了。)

【本会注释】

亚迦布。这位先知同后来记载在该撒利亚的那位先知是同一个人(徒21:10,11)。

藉着圣灵指明。比较徒21:11的叙述。

大饥荒。这里所提到的大饥荒可能就是约瑟夫记载的那次(《犹太掌故》第二十章2.5),他说到了底格里斯河以东亚底比尼的王后海伦娜,在她拜访耶路撒冷时,曾帮助那里的人民从亚历山大获得粮食,从居比路获得干无花果。这次饥荒也是耶稣基督在太24:7所说预言的部分实现。有关这次饥荒在新约年代表中的位置参本册注释第98,100页;徒12章附注,注1。

天下。希腊文oikoumenē,这个词是指住在地上的居民。在路2:1;4:5,以及新约圣经的其他地方,用来指当时的罗马帝国。

革老丢。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恺撒”的省略。罗马皇帝革老丢的王朝从公元4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54年,在这个时期令人难忘,因为在这期间国家频繁发生饥荒(罗马历史学家绥屯纽《革老丢生平》第十八章第2页;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二章第43页)。


徒11:29 于是门徒定意照各人的力量捐钱,送去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

【本会注释】

于是门徒。这里是指安提阿教会的信徒。

照着各人的力量。显然教会实施了募捐活动,而且这次募捐是在先知预言之后就随即开展的,并不是在饥荒开始之后。显然,扫罗和巴拿巴在鼓动外邦人慷慨捐助的事上一定很积极。这是第一次由外邦人的捐项来供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罗15:25,26),而且在后来使徒保罗的工作中这一点十分突出(参徒24:17;林前16:1;林后9;Gal.2:10),而且使徒认为这是教会中犹太人以及外邦人的一种联合。在耶路撒冷教会中,那些先前的皈依者在凡物公用上所表现的慷慨磊落(徒2:45),以及他们后来所遭致的迫害(徒8:1),可能使他们比其他大部分人都遭致了贫穷的压力。因此,当这次饥荒来临之时,显明他们对于众教会很大程度上的依赖,就是那些没有受到饥荒威胁的众教会。在这件事上,安提阿教会为其他的教会树立了一个相当有价值的榜样。


徒11:30 他们就这样行,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

【本会注释】

众长老。希腊文presbuteroi,“上年纪的[人]”,也就引申为“长老”,“宗教领袖”。这里是第一次在基督教会中注明此类职位。他们可能不是指教会中的使徒,因为在徒15:2,4,6对于使徒和长老是分别记述的。因此,他们在教会组织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这里的措辞“长老”,以及这个职位在教会中负责的范围也相当广,不论是外邦人还是犹太人的生活,他们都负责。埃及的纸草记载显明这些“众长老”在当地村民的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角色。因此,当时有人向他们呼吁有关租赁田地以及缴税的问题(见J. H. 牟尔顿以及G. 米利根,《希腊本新约圣经词汇》第535页)。在亚细亚,这个词被用来形容一个社团的成员,而且在埃及,用来表达圣殿中的祭司(见A.戴斯曼,《圣经研集》,第156,233页)。在犹太人生活中,“长老”(或者是协作希腊文的presbuteros,它们同意)是用来指派当地会堂领袖的人,正如在狄奥多土的碑铭上显示的一样(见徒6:9注释)。它也被普通信徒(希伯来文写作. zeqenim)用来形容犹太公会(见徒4:5注释)。因此,这个词用在早期基督教中,乃是指这些人的职位在当地教会负有主要责任。除了这些对于当地教会负有的责任之外,除了他们对于当地教会所负有的种种责任之外,耶路撒冷教会中长老的职位或多或少与犹太公会中的zeqenim职分有些相似,由于他们,连同使徒,正如在徒15章的记载,有权力管理他们所在之团体之外的信徒组织。在此处的例子中,安提阿教会中的信徒慷慨捐输,将这些款项托付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带到耶路撒冷交给那里的长老,以救济那些需要的信徒。

在初期教会,长老也被称为episkopos,“监督”,这个希腊词翻译为英文就是指“主教”。尽管按照历史记载,至少是从公元三世纪开始,这两个措辞“宗教领袖”(长老)以及“主教”才开始代表教会中两个不同的职分,但是根据新约圣经中有关使徒时代的证据表明,使徒时代,这两个措辞是指相同的职位(参提前3:2-7以及多1:5-9;见徒20:28注释;参腓1:1)。罗马的革利免(约公元96年)似乎是在使这两个词平等(《写给哥林多的信》第44页),以及屈梭多模(大约公元407年)宣称,“在先前,长老们被称为监督[或者说是主教]和基督的大臣[或者是执事],监督就是指长老”(《哥林多书信讲演》第1页,在米聂著的《革瑞卡教父学》第六十二册第183栏)。

根据雅各的书信记载,教会长老的职责中包括拜访病人,要为病人恢复健康献上代祷,也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那病人,以致能康复(雅5:14)。有关教会中长老以及主教职位发展注释见本册注释第26,38-43页。

提要

1 希律王迫害基督徒,杀害了使徒雅各,而且也将使徒彼得下在了监狱里;由于教会众信徒的祈祷,上帝的使者将彼得从监狱里拯救了出来。20 由于希律王的自高自大,他将应该归给上帝的荣耀来荣耀自己,他被上帝的天使击打就悲惨的死了。24 希律王死之后,上帝的道就能自由传扬,而且日见兴旺。


雅各和彼得遭受迫害

徒12:1 那时,希律王下手苦害教会中几个人,

【本会注释】

那时。这里所记载的事件一定是在亚基帕希律一世死之前不久发生的(见第20-23节)。由于他是死于公元44年,本章前半部分所发生的事件可以被推算为先于公元44年的前一年或者当年的前几个月。

希律王。亚基帕希律一世是阿里斯托比里和伯俄尼斯的儿子,希律大帝和哈斯摩年(即马可比)公主玛郦尼的孙子,也是希罗底的兄弟,这个人在施洗约翰的故事中出现过(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0页)。他是以一名政治家的名字命名的,那人是奥古斯都统治时期的总督。公元前七年,在他的父亲被沦为希律大帝(他的爷爷)所怀疑的受害人之后,(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2页),他被送往罗马,作为一名人质,同时也是为了使他与这场密谋没有牵连。在那里他成了喀利古拉和革老丢的密友,而且这两个人后来都作了罗马的皇帝。当希律安提帕与希律亚基帕的妹妹希罗底结婚后,亚基帕被封为加利利省会提比利亚市场的监管人,但是他不久便与安提帕发生争执,随后去了罗马。在罗马,他引起了当时罗马皇帝提比留的不悦,因为他表达了自己迫切的愿望,希望他的朋友喀利古拉成为皇帝。他被提比留皇帝囚禁在监狱里,直到提比留死后才获得释放。当喀利古拉接续提比留的王位之后,他封给了他的朋友亚基帕荣誉,给了他四分领地,腓力作以士利买和特拉可尼地方的分封王,吕撒聂作亚比利尼分封王(路3:1),喀利古拉也封了亚基帕王位。当希律安提帕被撤职之后(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5页),亚基帕也同样继承了其领土。对于希律王统治时期的概略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9,234页。

下手。相当于“下手于”。

苦害。这里是指,“伤害”,或作“折磨”。由于亚基帕担心自己不被人认为他是一名虔诚的犹太人,所以他很容易便被犹太人怂恿去加害于基督徒。因此,他开始了对于教会的逼迫,“毁坏信徒们的房屋和财产”(参《述》第十五章)。


徒12:2 用刀杀了约翰的哥哥雅各。

【本会注释】

杀了…雅各。犹太公会认为使徒犯了亵渎和讲说异端的罪,他们会宣判用石头把他砸死。正如施洗约翰的案例一样(太14:10),对于使徒雅各之死的描述显明他的死乃是由一名本国的统治者宣布的判决,这些人使用了罗马的刑罚来处死了使徒雅各(参太20:23)。为什么希律选择使徒雅各作为第一个牺牲者,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进行猜测;但是由于雅各宣扬福音,他可能依然保持着在福音书中,同彼得和约翰一样的显著地位(他们当年是主最爱的三个门徒)。大概是由于他天性的激烈性情,以致被列为杀害对象之中,因为他被称为雷子(可3:17)。一本著作中,优西比乌从亚历山大的革利免保存了下来(《教会史》第二章第9页)记载,使徒雅各的控告者们看到在雅各临死之时依然坚定信仰和心存忍耐,他们就悔改了。

使徒雅各在耶稣升天之后的十三年中,履行了自己短暂的福音使命。在十二位使徒中间,雅各是第一名殉道者,然而,他的兄弟约翰可能是使徒中最后一个去世的。

用刀。用刀执行死刑乃是罗马政府的刑法规定,根据米示孥(《犹太公会》 7.3,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54页)的记载,此种刑罚有时也被犹太人使用,用来执行犯人。


徒12:3 他见犹太人喜欢这事,又去捉拿彼得。那时正是除酵的日子。

【本会注释】

犹太人喜欢这事。讨犹太人喜欢也正是希律亚基帕的目的。约瑟夫曾说明了这一点。比较亚基帕和希律安提帕,约瑟夫说,后者“与希腊人的友好关系要超过与犹太人的关系”。但是希律亚基帕“却一点也不像”安提帕(见《犹太掌故》 第十九章.7.3)。

在《米示孥》中叙述过这样一件事情(Sotah 7.8;宋西诺版《他勒目》第202页),这件事情说明了王对于百姓之称赞与指责的敏感。在安息年的一个住棚节,亚基帕王正在读律法。当他读到申17:15:“你总要立耶和华你上帝所拣选的人为王,必从你弟兄中立一人,不可立你弟兄以外的人为王”之时,他的眼睛充溢着泪水,他想到自己是以土买血统。百姓看到他在哭泣,仅仅纪念他是哈斯摩年家系,大声喊着说,“我们的弟兄就是你,我们的弟兄就是你”,这样希律王的心得到了安慰。

亚基帕这样做主要为了讨好那些犹太人的高级领袖,这个故事暗示了一个大的改变,与先前喜爱使徒们的感觉不同了,通过徒2:47;5:26我们可以很清楚看明他们对于使徒的态度,但如今却起了很大的变化。无疑,这种变化是由于教会中信徒人数飞速上升所引起的。

去捉拿。直译是“增加去捉拿”,这里是指捉拿彼得和雅各。此种表达乃是普通希伯来文措辞的一个接近性译文。

彼得。使徒彼得,他在十二为使徒中是一名出色的人物,乃是希律很自然要抓捕的对象。

除酵的日子。这种表达是指整个逾越节,通过路22:1可以看明:“除酵节,又名逾越节近了”。


徒12:4 希律拿了彼得,收在监里,交付四班兵丁看守,每班四个人,意思要在逾越节后把他提出来,当着百姓办他。

【本会注释】

收在监里。把彼得作为一名囚犯,关在监狱里,直到过完了逾越节再把他提出来。

四班兵丁。这里的四班人是指由每班四个兵丁组成,他们来换班不停地看守犯人。可能有两个兵丁与囚犯捆在一起,另外两名在站在外面看守(见第10节注释)。分派四班共十六个兵丁来轮班看守使徒彼得,显然,他们在不停地转来转去,进行巡视。

逾越节。希腊文pascha,“逾越节”。正像以上所提到的,这里并不是仅仅指节日的某一天,而是包括整个节日的过程。使徒彼得大概是在逾越节开始时被囚禁在了监狱里(逾越节的晚餐是在尼散月15日开始前的晚上吃),王的意思是在节日过后,就是尼散月21日,对彼得进行判决和刑罚。

后来,人们用“复活节”代替了逾越节。“复活节”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自挪威的Eôstre,春天的女神,为了纪念这位女神,这个节日在每年的春分时节举行庆祝。现在的“复活节”仅仅表达基督教节日,用来代替了逾越节。它首先出现在基督教历史时是在公元二世纪,被人作为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来庆祝。罗马的主教鼓励庆祝这个节日要总是在星期天(优西比乌《教会史》 第五章第23-25页),无疑这也是因为他们每周都遵守星期天的原因。见本册注释第50页。

提出来。直译是“领他出来”,领出来是为要进行定罪,正如巡抚彼拉多将耶稣带出来进行审判一样(约19:13)。


徒12:5 于是彼得被囚在监里;教会却为他切切的祷告上帝。

【本会注释】

彼得被囚在监里。这里至少暗示了彼得已经在监狱里囚禁了几天了。

切切地。希腊文ektenōs,描述耶稣基督在客西马尼园祷告之时,也使用了同样的词(路22:44)。这次在彼前4:8 翻译为“切实”,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迫切的强度。教会当时普遍的情形就是一群信徒聚集在一个私人的住宅迫切祈祷(徒12:1),因为基督徒公开的崇拜聚会很危险,那时亚基帕希律正在实施迫害,正如在基督教初建立的时日一样。


彼得获救出狱

徒12:6 希律将要提他出来的前一夜,彼得被两条铁链锁着,睡在两个兵丁当中;看守的人也在门外看守。

【本会注释】

将要提他出来。这里乃是另外一个时间段的证据,是在彼得被囚禁与他将要在所定的日子被处死那一刻之间的时段。

前一夜。或作“正是在那天晚上”。

彼得…睡觉。这里乃是灵感以及对使徒彼得信心的挑战,使我们看到了使徒遇到这样的事情依然能有平静的睡眠,正如诗人所罗门所说“耶和华所亲爱的,必叫他安然睡觉”(见诗127:2),彼得并没有被将要来的苦难和恐惧吓倒,而无法入睡。

看守的人。或作“守卫”,这里可能是指另外两位没有和囚犯捆在一起的士兵。


徒12:7 忽然,有主的一个使者站在旁边,屋里有光照耀,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说:“快快起来!”那铁链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

【本会注释】

一个使者。相当于“一名天使”。

站在旁边。希腊文ephistēmi,在描述天使向牧羊人显现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动词(路2:9)。

有光照耀。正如当年“主的荣光四面照着”那些牧羊人一样,如今上帝天使的临格将天庭的荣耀带到了黑暗的监牢。

。希腊文oikēma,“住所”,“单人房间”。雅典人使用这个措辞来委婉地表达“监狱”。

拍醒了他。或作“唤醒了他”。这个动词表明上帝的天使将彼得从睡梦中叫醒,但是天使没有必要帮助彼得站起来。

那铁链就从他手上脱落下来。彼得分别被铁链捆在两名轮班的士兵中间。尽管这铁链从他的踝部以及手腕上脱落下来,但是那些守卫的士兵对这些事情毫无知觉,并没有惊醒。


徒12:8 天使对他说:“束上带子,穿上鞋。”他就那样做。天使又说:“披上外衣,跟着我来。”

【本会注释】

束上带子。当躺下睡觉时,彼得会很自然将自己的外衣放在一边,也必定会解开束腰的带子,并且将鞋子放在一边。在行路之前束上带子乃是一项必要的预备(见出12:11;王下4:29)。

外衣。希腊文himation,是指外面穿的罩衣,或者是指披风,它与里衣相对照(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7页)。

跟着我来。天使并没有对彼得做什么解释,他仅仅使彼得从脚镣和手铐中得以解脱,彼得跟着天使的行为更显明了他的信心,同时这也是一个十分有力的证据。


徒12:9 彼得就出来跟着他,不知道天使所做是真的,只当见了异象。

【本会注释】

不知道。对于彼得来说,这种情形显然是与记载在徒10章中,他所见的异象十分相似。他一定认为当自己醒来之时,会发现自己依然被铁链捆在两名士兵中间,正如先前他在房顶上祷告是所见的异象一样。


徒12:10 过了第一层第二层监牢,就来到临街的铁门,那门自己开了。他们出来,走过一条街,天使便离开他去了。

【本会注释】

监牢。希腊文phulakē,“警卫”。这里所说的“第一层并第二层守卫”可能是指监牢中那些守卫在里门附近的士兵们,或者是在不远的一个门前的士兵,也可能是指那些同彼得链在一起的士兵和其他守卫在门口的士兵(见第4节注释)。也许,彼得是被安置在一个内部的地牢里面,因此,他们出来时需要通过两个庭院。

来到临街。毫无疑问,监牢本身就是在城里面。监牢可能设在安提阿塔(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25页;参以下“出来”注释)。

那门自己开了。说明丝毫没有借助人的力量(参利25:5)。这个门肯定是由一个眼睛看不到的天使打开的。

作者路加这种简洁而且几乎不经意的记述神迹的方法,对于他所记载的事情乃是一个真实准确的见证。

出来。有一些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写到了以下的译文,“他们出来下了七级台阶,然后走过一条街”。尽管这种译文不能算为最初的译文,但是它暗示了对于耶路撒冷比我们现在所了解地更多细节。这可能是以某种著作为基础,说明彼得被囚禁在安东尼娅塔里,这座塔可能是由一段台阶进入的(见徒21:34,35,40)。

一条街。希腊文rhumē,这个词即可以指街道也可以指胡同。

天使便离开他去了。当超自然的能力没有必要伴随之时,他就允许彼得独自进行以下逃脱的行动。


徒12:11 彼得醒悟过来,说:“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救我脱离希律的手和犹太百姓一切所盼望的。”

【本会注释】

彼得醒悟过来。当解救彼得的天使离开之后,彼得发现自己已经不在监牢了,而是独自在夜晚充斥着凉爽空气的大街上。

主。使徒彼得无疑会想到那位及时拯救他的主。

救我。正像先前一样(徒5:19),彼得所跟随三年的主差派天使来拯救他。如今,他获得释放,自然也不会疑惑事情的真实性。


徒12:12 想了一想,就往那称呼马可的约翰、他母亲马利亚家去,在那里有好些人聚集祷告。

【本会注释】

想了一想。或作“理解”,“领会”。起先,使徒彼得认为自己被天使从监狱里拯救出来“好像是在做梦”(诗126:1),但是最终他的思想抓住了这奇妙的真理,并且开始行动了。这里的动词说明他意识到了自己被拯救出来之后所处的环境;他瞥了一下整个的情形,就意识到自己下一步应该做的事情。

马利亚。这里的马利亚与巴拿巴是亲戚(见西4:10,那里提到马可是巴拿巴“姐姐家的儿子”,可是这种表达在希腊文中的意思更偏向于“巴拿巴的表弟”之译文)。由于这里没有提及马可的父亲,可以推断马利亚已经是一名寡妇。像巴拿巴一样(见徒4:36,37),显然马利亚拥有一定的财产,因为他有能力提供一间足够大的房子用来服务教会,作为聚会以及祈祷的场所。

约翰。由于称呼马可为他的“儿子”(彼前5:13),可能这个年轻人是通过彼得相信了基督。拉丁名字Marcus说明了与罗马人和罗马犹太人的一些关联。

有好些人聚集祷告。直译是“聚集在一起祷告”。可能此种在马利亚家中的聚集很频繁。在使徒彼得被天使拯救出监牢的那一刻,他们正在切切地祷告(见第5节),祈求主能施行拯救,因为他们意识到教会正处在危机之中。


徒12:13 彼得敲外门,有一个使女,名叫罗大,出来探听,

【本会注释】

彼得敲。当上帝的使者为彼得开监牢的门,并把他拯救出来之后,这超自然的能力就离开去从事另一件更大的需要。但是仅仅在拯救彼得这个神迹之后的几分钟,彼得就必须要亲自敲房子的门,以便能够像平时一样进屋子里去。

外门。希腊文pulōn,见太26:71注释。

一个使女。希腊文paidiskē,“一个年轻的女孩”,或者是指“一个女仆”。

出来探听。这里暗示了一种危险感──这种危险是由于希律亚基帕热心于犹太教而起来迫害基督教信徒所致。扫罗先前也曾进入信徒各家,并且连男带女统统带到下在监里(徒8:3),如今很可能会发生同样的危险。因此,使女罗大在没有得知是谁在敲门之前是不会开门的。

罗大。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希腊名字,“玫瑰”。在这次经历中,并没有落记罗大这个人,圣经中也有一些为人共知的仆人。正像十字架上的强盗,给耶稣洗脚的马利亚,以及无名的寡妇,就是那位将一点点钱投进圣殿奉献箱的寡妇,在19世纪时,罗大这个名字已经为每一个圣经读者所熟识了。


徒12:14 听见是彼得的声音,就欢喜的顾不得开门,跑进去告诉众人说:“彼得站在门外。”

【本会注释】

彼得的声音。无疑,这位年轻妇女所具有的基督之爱,一位十字架下热心、勇敢的信徒,使他在有机会之时就认真听彼得的声音,她知道彼得的声音。再者,使徒彼得的话语中带有一点加利利方言的腔调,在耶稣受难的那一夜,这曾一个使女认出彼得的声音(太26:73)。

就欢喜。这里不是因为缺乏信心,由于这种纯粹的喜悦,使女罗大忘记了给彼得开门。他曾和弟兄们分享了心中的焦虑,也为了彼得的益处祈祷。罗大要告诉弟兄们有关彼得逃脱的好消息,这种热切愿望使她的思想乱了顺序,忘记了给彼得开门。同样,作者路加记载了耶稣的门徒们在主复活之后的夜晚,当他们认出是主之后,“他们正喜的不敢信”(路24:41)。


徒12:15 他们说:“你是疯了!”使女极力的说:“真是他!”他们说:“必是他的天使!”

【本会注释】

你是疯了!。当使女罗大将使徒彼得在门口的消息报告给众弟兄时,他们没有相信她的话。他们没有足够的信心相信上帝应允了他们的祈求。因此,他们总结说,这位年轻的使女一定是疯了。

极力地说。这里是指坚决的断言,极有信心、把握的话语。

他的天使。在圣经的希伯来书(来1:14)中,那个犹太人有关天使的坚定信念用一个问题来描述,“天使岂不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吗?”。犹太人相信每一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位实施保护的天使,当这位天使显现时,他会装扮成人的样式。在写于《圣经》新旧约之间的时期,犹太人发展了复杂的天使学。


徒12:16 彼得不住的敲门。他们开了门,看见他,就甚惊奇。

【本会注释】

不住地敲门。使徒彼得敲门请求进入的恒心与信徒们祈求主使彼得获得释放是一样的。

就甚惊奇。他们很难找到一种更好的说明,他们有些勉强,因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是虔诚人也很难相信他们的祈祷如此准确、如此具体的得到了答复。当使徒彼得站在他们跟前时,他们几乎不敢承认这就是真正的彼得。然而,耶稣基督曾告诉一切跟从他的人一条最可靠的保证,他们信心的祈祷会成就(约14:13,14)。


徒12:17 彼得摆手,不要他们作声,就告诉他们主怎样领他出监;又说:“你们把这事告诉雅各和众弟兄。”于是出去,往别处去了。

【本会注释】

领他出监。当彼得从监狱被解救出来之后,就剩下他独自一人,他这样说“我现在真知道主差遣他的使者”(第11节)。如今他见证是主派天使来救他出监牢。

告诉。希腊文apaggellō,“带去信息”,或者是“捎话”,“声明”。

雅各。这里的雅各无疑是指主持耶路撒冷有关割礼之会议的那位,也正是他为耶路撒冷会议所商讨的事情定了决议(徒15:13)。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能在耶路撒冷教会是一名首席长老,因此彼得希望雅各立刻得知他被拯救出监牢的消息很自然。

这位雅各很可能是阿尔法斯的儿子,或者是耶稣的弟兄雅各。当主在世上的时候,耶稣的弟兄们并不相信他,直到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也就是在十二位使徒被选之后许多年,他们才相信。关于这位雅各,他是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在西庇太的儿子使徒雅各殉道之后,使徒保罗便使用了一种表达来称呼这位雅各:“主的兄弟雅各”(加1:19;参加2:9)。这里使徒彼得所说的雅各应该是“主的兄弟”。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二章第23页;洛俄伯版,第一册第171页)称这位雅各为耶路撒冷教会的主教,而且引用了公元二世纪犹太基督教作家赫格西濮的《论文集》(公元180年)中有关雅各的记载,尽管这些记载可能不是十分准确,但它们也许含有一些事实:“从主的时代到我们今天,他一直被所有的人称为“义”,因此有好些人都起名叫雅各,他从他母腹之中就是圣洁的。他没有喝过任何清酒和浓酒,也没有吃过肉食;从来没有剃过头;他没有给自己头上膏过油,他没有进过浴室。只有他允许进入圣所,因为他没有像别人一样穿戴羊毛,而是穿戴着亚麻布的衣裳,而且他常常独自进圣殿跪在那里祈求主赦免人民的罪恶,因此,他的双膝变的僵硬,就像骆驼,因为他总是这样崇拜上帝,不停地跪拜、祈求主赦免人民的罪恶”。“根据传统记载,他被带到圣殿的顶点,当他拒绝否认基督,坚持他对于耶稣的信心之时,就被人从殿顶上扔了下来,然后用石头砸,被人制于死地(见本注释第五卷第71页)。根据约瑟夫的记载(《犹太掌故》第二十章9.1),这位雅各是被石头砸死的。见《雅各书》的概论。

往别处去了。使徒彼得又往其他地方去,乃是在遵循主给予他们十二位使徒的命令(太10:23)。但是我们无法得知彼得逃到了那里。有一些罗马天主教的作者坚持认为他到了罗马,彼得在那里建立了教会之后,就又返回到了耶路撒冷,去参加那里的会议,就是记载在徒15章的会议。还有一些人认为彼得去了安提阿教会,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只有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后才有彼得到安提阿的记载(除非加2:1-10 同徒11:30所描述的是同一件事;见徒15章附注,注1;参加2:12)。也有可能去了一些临近的城市,例如吕大和约帕,这些地方都能满足彼得避难的条件。使徒彼得所逃到的地方没有加以记载,说明这一点对于作者路加的记述来说相对次要一些。


徒12:18 到了天亮,兵丁扰乱得很,不知道彼得往哪里去了。

【本会注释】

兵丁扰乱得很。那些同使徒彼得链在一起的兵丁一定在他们醒来的一刻就发现彼得已经不见了,而且他们知道,因为彼得的逃跑,自己的性命一定是保不住了。

对于彼得的行动,本章的经文记载就在这里告了一个段落。使徒保罗在写给加拉太人的书信中,对于彼得的行踪有所记载(加1:18;2:7,8,11,14)。彼得在他所写的两卷书信中对于自己的所作所为仅仅给予了一点点提示(彼前1:1;5:12,13;彼前1:14)。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灵感的记载提到有关使徒彼得的事情。传说中有许多说法,但是其中的宣称必须根据其本身的价值给予取舍。在杰罗姆对于优西比乌《年代表》的解释中说,使徒彼得在罗马传扬福音达25年之久,这样的话,似乎彼得就没有机会参加耶路撒冷关于探讨割礼的会议了(徒15);而且彼得到安提阿教会也显然是在开完耶路撒冷会议之后去的(加2:11-14;见徒15章附注);彼得本人也提示他曾在亚细亚的西北部做福音工作(彼前1:1;参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三章第1页)。根据徒8-12章的记述,这一切一定都发生在公元44年彼得被释放之后。


徒12:19 希律找他,找不着,就审问看守的人,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后来希律离开犹太,下该撒利亚去,住在那里。

【本会注释】

吩咐把他们拉去杀了。直译是“他们要被带走”,这就是指把他们带去服刑。在四福音书中记述耶稣的受难以及被钉十字架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动词“带到……去”(太26:57;27:2,31;可14:53;路23:26)。公元529年公布的一条罗马法令中说到:“对于囚犯的监管以及照料,这些事务移交给了监狱里的狱卒负责,他们必不能认为行一些卑鄙、可耻的行为依然有靠山,自己不用承受责任,如果一名囚犯,不管是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手段逃脱,狱卒就应该承受这位逃脱之囚犯应该受的相同刑罚”(《犹斯丁年法典》第九章.4.4;在S. P. 司各脱翻译的《民法》,第十四册第364页)。无疑,这一条规定已经在法律中存在了很久,至少它一直被使用,如果狱卒所监管的犯人逃跑他们就要受到这条规定的制裁。在腓立比,当狱卒认为自己所监管的囚犯都逃跑之时,他就要拔刀自杀,宁愿自杀也不愿意忍受法律中的刑罚(徒16:27)。比较徒27:42。

下该撒利亚去。亚基帕,不是罗马的官员,那时在该撒利亚当朝,因为约瑟夫说,亚基帕从罗马皇帝革老丢那里获得权利,可以统治犹大和撒玛利亚,除了这些地区以外,他还在喀利古拉的统治之下(《犹太掌故》第十九章8.2)。


希律亚基帕的死

徒12:20 希律恼怒推罗、西顿的人。他们那一带地方是从王的地土得粮,因此就托了王的内侍臣伯拉斯都的情,一心来求和。

【本会注释】

恼怒。或作“被激怒了”,“心中处在敌对的状态”,暗示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恼怒之感。

推罗和西顿。这两个腓尼基的城市,它们是海上工业的所在地,并不受希律亚基帕的管辖。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两个城市是自治的,尽管在名义上它们是在罗马的统治之下。也许是因为亚基帕希律对于贝瑞特斯(贝鲁特)的人民不满(贝鲁特另外一个腓尼基海港,在西顿北面不远),以致他的怒气也波及了居住在推罗和西顿这两个古老城市的居民。约瑟夫曾经对于亚基帕在贝鲁特所建造的壮丽大厦作过描述(同上7.5;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9页)。显然,希律亚基帕的不满本身乃是要干涉、妨碍推罗和西顿繁荣的商业贸易。

他们…来。这里是指他们加入了一个普通的大使馆,并且从这两个城镇派了一些人作为代表,用他们来求和以平息希律的怒气。

伯拉斯都。除了这里的记述之外,对于这个人我们一无所知。这里的头衔“内侍臣”曾在碑铭上发现过,而且在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时期十分普遍。通过皇家的使用,它被带到了欧洲法庭。照字面意义上讲,它的意思是说一种负责照例皇帝卧室的官职,任命为一种高职秘书。可能从这两个城镇来的代表使用贿赂的手段维护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求和。我们不必由这字句中理解说亚基帕希律真的要对推罗和西顿发动战争,他只是对这两个地方显出敌对的态度。见王上5:11;结27:17,这里显明,在历史上这两个地方的商业需要乃是通过整个以色列地不断供给的。

从王的地土得粮。希律所管辖的范围非常广(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9,234页),如果希律喜悦另外一个海港,而转移了推罗和西顿的交通,这样就严重地冲垮了那里的商业贸易。


徒12:21 希律在所定的日子,穿上朝服,坐在位上,对他们讲论一番。

【本会注释】

在所定的日子。约瑟夫说(《犹太掌故》第十九章8.2),这是一个约定好的日子,要举行一个欢宴,在这欢宴上要为恺撒的安全宣誓。

坐。有关这个事件的图解描述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八章第6-8页;第十九章8.2。见本章附注,注1。

讲论一番。或者是说一篇受欢迎的讲论。


徒12:22 百姓喊着说:“这是上帝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

【本会注释】

百姓。希腊文dēmos,“人群”;这些异教平民百姓聚集在一个公众的场合。只有作者路加使用这个词,而且他每次使用时都用来表达非犹太人场合。

上帝的声音。可能是异教徒对于皇帝的崇拜,并不是指上天的生灵(见第21节注释)。


徒12:23 希律不归荣耀给上帝,所以主的使者立刻罚他,他被虫所咬,气就绝了。

【本会注释】

罚他。在第7节,一位上帝的使者拍醒了使徒彼得并且把他从监狱里拯救了出来。这里,主的使者用击打的方式,击打之后希律便丧命了。被神圣的使者所击打常常是在暗示一种严重的判决(见撒上25:38;王下19:35;徒23:3)。

不归荣耀给上帝。这里的几个词不是必然地意味着亚基帕希律仅仅没有将属于上帝的荣耀归于主,惟独荣耀主。将荣耀归给上帝总是要包括某种行为的,合乎其境况,这样会将荣耀归给上帝。有些时候,这意味着对于自己软弱以及罪过的忏悔,正如在书7:19的记载(参约9:24注释)。

被虫所咬。约瑟夫,在他有关此类的记载中,没有为这种特殊的疾病命名。作者路加更多的细节描述大概可以反映他的专业性,尽管有人拿不准,“被虫所咬”被认为是对于一种疾病的专业性描述。这里乃是一个上天的审判。被虫子咬死常常被古人认为是一种上天的惩罚,因为其可恶的品行。在历史上有几个关于此类例证的记载:妃尔太,古利奈的皇后(希罗多德《史记》第四章第205页);安提阿哥四世,就是伊皮法尼(马加比后书9:5-10)。希律(约瑟夫《犹太掌故》 第十七章6.5);以及加利流,他是罗马皇帝戴可里先迫害时期教会的敌人,公元303-313年(拉克单丢《论迫害者的死亡方式》第33页)。还有关于西班牙的腓利二世之死,他也是被虫所咬而死。亚基帕希律死于公元44年,正是他统治的第七年,死时53岁。

气就断了。见徒5:5注释。


徒12:24 上帝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

【本会注释】

上帝的道日见兴旺,越发广传。见徒6:7;19:20;见徒11:24注释。耶稣基督在解明撒种的比喻时说明“种子就是上帝的道”(路8:11),同样,这位教会的历史学家路加也告诉了我们这道就如同一粒种子:当勤奋地将这个种子撒播之后,就会生长并且结出果实。这些话描述了一个不断的扩展。亚基帕的死,因为他是迫害者的头领,使福音的使者可以自由传扬他们的大好信息,并且他们很快就开始利用这个大好的机会。


徒12:25 巴拿巴和扫罗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本会注释】

巴拿巴和扫罗…回来。这里是指他们二人办完供给之事以后,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徒11:27-30),到安提阿教会他们正在做工的外邦皈依者中间(见下面“从耶路撒冷”注释;也见本章附注,注2)。

从耶路撒冷。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译文,“到耶路撒冷”,按照这个解释,这里似乎是指巴拿巴和扫罗从安提阿──他们的工作园地,办完了“他们供给的事”正在返回耶路撒冷。然而,显然大部分希腊原文的编著者通过查考上下文,他们认为徒12:25 就是徒11:27-30的结束,他们同意将这里翻译为金雅各英文圣经版本中的译文“从耶路撒冷”。然而,有人提出建议,这里可以用同样的句子来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只要调换这里“到耶路撒冷”和“当他们完成了他们供给之事”的顺序就可以。未加标点符号的希腊原文承认这个译文,直译是“巴拿巴和扫罗返回来,完成了他们在耶路撒冷的供给之事”。

办完了他们…的工作。这里的工作或作“事务”、“执事”,“帮助”。这个希腊文与徒11:29翻译的“捐项”是一个意思。巴拿巴和扫罗完成了安提阿教会的这项委托。

带着称呼马可的约翰。参第12节注释。选择约翰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与巴拿巴有亲戚关系(西4:10),但同时也显明了约翰本人热忱地参与这项招呼外邦人悔改的工作。见徒13:5,13;15:37-39;以及提后4:11。显然,在这之前他一直居住在耶路撒冷。

第十二章附注

注1  比较作者路加和约瑟夫的叙述,似乎那些从推罗和西顿来的代表们也在那些呼喊“这是上帝的声音,不是人的声音”的人群中间,可能他们还起了一个煽动性的作用,正如约瑟夫的记载,他们当时还附加了一句:“愿你怜悯我们”。这就显出了使徒彼得拒绝外邦人哥尼流的跪拜,说明自己也是凡人一事与亚基帕希律在该撒利亚接受那些群众亵渎性的谄媚话之鲜明对比。在以下细节中,约瑟夫的记载与作者路加一致:(1)在那些向希律亚基帕说谄媚奉承话的人群中间,有些人的目的主要是想试图重新获得希律王的爱戴(2)那天是一个“所定的日子”(3)希律穿着朝服,坐在位上(4)在那些奉承谄媚的话中,有人称希律是上帝(5)但是希律并没有责备奉承之人(6)然后希律立刻被上帝的使者击打,被人抬到了他的宫殿中。约瑟夫还补充到:“亚基帕承认这个速速临到他的刑罚是来自上帝,是在谴责他竟然接受如此亵渎性的谗言,所有的人中,只有他立刻被制死。

根据约瑟夫叙述的后半部分,其中说到剧烈的疼痛迅速蔓延,在新约圣经的论述中记载了亚基帕希律是被虫所咬,对于叙利亚王安提阿哥四世(即伊皮法尼)之死的叙述,与亚基帕希律的死乃是相同的特征,可能也是相同的疾病,还有以下分别的描述:“无不监察的上帝,就是那位以色列人的上帝,用一种致命而且眼睛看不到的手段刑罚了他;这话刚刚一出他的口,就有无法治愈的疼痛临到了他的肠道,以及他的内脏,使他受到痛苦的折磨……这些虫子乃是从这个无信仰之人的身体中成群地涌出来的”(马加比后书9:5,9;参R. H. 查里斯,《旧约圣经坎经与伪经》,第一册第144页)。约瑟夫,明显是认同亚基帕,没有描述了这种疾病开头在外表上的表现,也忽略不讲这个死亡故事的令人作呕的细节,因为在他心中,希律是一个伟大的王。圣经给出了一个更位详细的叙述,因为《使徒行传》作者的主题乃是要强调此种罪恶的严重性和可怕性,正如约瑟夫告诉我们的一样,亚基帕知道自己是被上帝刑罚了。有关约瑟夫和路加的叙述有许多相同之处,虽然有些地方存在了细小的偏差,但可以很容易解释清楚,约瑟夫的记载必定可以认为是对于路加记载的历史精确性和慎重性的一个贡献。

注2  在徒十二章结尾的一段描述引起了问题,保罗和巴拿巴所听到的饥荒(徒11:27-30)发生在彼得被囚禁之前还是之后呢?或者说发生在亚基帕希律一世死之前还是之后呢?由于徒12章的最后一节经文明显是徒11:27-30开始描述的叙述结论。根据年代表的记载,这个问题已经解明了,亚基帕希律一世的死发生在这场大饥荒之前,似乎作者路加并没有按照这些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对其进行记述。

考虑到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路加并不总是试图严格地按照年代顺序对事件进行描述,在他的福音书中也是如此。在他的福音书中,作者路加(路1:1-3)提到了“好些人”,这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从他们的记载中,他选择,由于他“从起头就详细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次序写”。那些事件为早期基督教会历史提供了某些阶段的连续性记载。在他对于某个人物的活动进行详细叙述之后(正如使徒彼得,主要是在徒1-12章对他进行了记述),或者是对于某个地区的发展给予一幅连贯性图画之后(正如福音在巴勒斯坦,见徒11:18),然后,路加又返回去,并且开始记述另外一个阶段或者人物,随后,一直到另外一个合理的高潮或结论(参the transition,徒11:18,19)。有时年代顺序对于作者路加来说并不比其他一些顺序的安排更重要,例如比较主题或者地理位置来说就要逊色一些。这种态度也正是他所处之时代的文学特色,正如旧约圣经一样(见创25:19;27:1;35:29;出16:33,35;18:25注释)。

“当那些日子”(徒11:27)以及“那时”(见徒12:1)之类的表达在本书中使用,正如在福音书中经常出现一样,这仅仅是在使用一种固定的时间过度表达法,并没有必要指出具体的年代和时间。徒12:1-24所记载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在徒11章26节和27的叙述中间;徒12:25逻辑性地继续叙述徒11:30的事情结果。这里提到的“供给之事”(徒12:25)显然是指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带着“供给住在犹太的弟兄们”的捐项送到了耶路撒冷(徒11:29)。因此,这场大饥荒可能是在使徒彼得被天使拯救出监牢之后发生的,也是在他离开耶路撒冷城之后,同时也在公元44年希律亚基帕死之后。

按照他以上历史的描述方法,作者路加提到了在安提阿教会发起将福音传扬给外邦人的工作。在叙述的最后,那里的男主角巴拿巴和扫罗被派往耶路撒冷,要他们把外邦人捐献给犹太众弟兄的款项带去交给众长老,以应付要来的饥荒。由于叙述场景的转移,作者路加返回去开始记述耶路撒冷所发生的事情(徒12:1),使读者能够了解在安提阿教会进展的同时,耶路撒冷都发生了什么。他叙述了希律亚基帕对教会的迫害,包括使徒雅各的殉道以及使徒彼得的被囚,也叙述了迫害者希律的可怕下场。然后,路加又返回来,继续叙述安提阿教会的事情,在徒11章末他记述到了教会派巴拿巴和保罗到耶路撒冷,如今谈到教会按手在他们二人头上,打发他们出去做福音工作(徒13:1-3)。但是作者首先要提到保罗和巴拿巴“办完了供给的事,就从耶路撒冷回来”(徒12:25),来到了安提阿教会。他同时也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了一个新人物,约翰马可(本章的第12节以经附带提到过住在耶路撒冷这家人),因为这个年轻人要随同两位长者巴拿巴和保罗出发,事实上路加是在记述(徒13:4 到14:27)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对于这个饥荒事件如此微小的叙述置换,考虑到作者路加组织题材的习惯性方法,这一点置换完全合理,其中并不包括任何对于这两个事件的严重重编或者接合现象(见徒15章附注,注1)。

提要

1 安提阿教会分派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往外邦人那里传扬福音。7 这里记述了士求保罗,以及一名行法术的以吕马。14 使徒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传福音,宣称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基督,就是弥赛亚。42 有许多外邦人相信:45 但是犹太人反驳并且毁谤保罗所说的话:46 因此他们转向了外邦人。48 在那里,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相信了。


巴拿巴和扫罗奉差遣

徒13:1 在安提阿的教会中,有几位先知和教师,就是巴拿巴和称呼尼结的西面、古利奈人路求,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并扫罗。

【本会注释】

在安提阿的教会。见徒11:26。在第十三章中,叙述的中心从耶路撒冷转移到了安提阿,通过徒11:19-30的叙述,我们不难预料到这一点。作为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就是从安提阿出发一一开展他三次伟大的传道旅程,并且三次都是以这里为起点。对于保罗三次传道旅程的记载占据了《使徒行传》余下几章的大部分篇幅。因此,现在将叙述的焦点对准安提阿是相当有必要的。在安提阿教会,有许多人悔改,外邦人第一次大量地加入教会。见本册注释第28,29页;见徒11:19,20,26注释。

有几位先知和教师。这里是第一次记载有关那些具有特殊属灵恩赐之人,在教会中从事行政事务。关于安提阿教会的正规组织,作者路加在这里没有给予具体的叙述,当然,那里必然存在一定的组织。显然,教会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那些具有属灵恩赐之人,总是很活跃地实施自己的职责。见本册注释第26,38,39页。

新约圣经中视这些人为有辨识力的一队人,尽管他们没有形成一个像官方一样的正式组织。作为“属灵的人”不仅仅是说自己是“虔诚人”,就可以算为其中的一员,(见加6:1),而是要证明自己拥有上帝圣灵运行的恩赐。后来,在公元二世纪时的基督教著作中,这些人以一班称为pneumatikoi 而出现,这个希腊文的意思是“属灵[之人]”。最终他们消失了,由于那些“假先知”的出现使他们受到当然的置疑(见约一4:1),也是由于被选之教会负责人、长老、以及主教的压力(见本册注释第26,38页)。有关具有属灵恩赐之人的详细说明,参对林前1:12注释。

这里提到有关这些先知和教师各自不同的背景,以及能力,表明安提阿教会享有一个世界性的领导层。巴拿巴是一名居比路人;路求是一位古利奈人;与分封之王希律同养的马念显然是一位巴勒斯坦贵族;还有扫罗,他是从基利家大数城来的一位拉比。

巴拿巴。见徒4:36注释;参徒9:27;11:22。

称呼尼结的西面。这个人的第一个名字,西面,或者称为西门,表明他是犹太人出身。他的第二个名字是拉丁文中的一个形容词,“黑色的”,有人猜想,给他起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他的皮肤颜色比较黑。犹太人经常把外邦人的名字列到犹太人名字中,例如约翰马可,西门彼得,约瑟巴拿巴,以及扫罗“又名保罗”(见第9节注释)。起给西面的第二个名字尼结,可能是为了区分其他与他同名的人。

古利奈人路求。路求来自古利奈这个事实说明,他可能是那个犹太人为数众多之省份中的一员,他可能也是“内中有几个居比路人和古利奈人,他们到了安提阿”中的一员(徒11:20),他们是第一批到安提阿向外邦人传扬福音之人。他可能就是罗16:21提到的保罗的“亲属”路求。古利奈地的医学院校比较著名,而且在碑铭的证据中显明,这里名字路求同路加大概可以交替使用,有一些作者认为这个人同《使徒行传》的作者,医生路加是同一个人。然而,视他们为同一个人的观点是没有什么证据的,由于路求这个名字在罗马人中非常普遍,同时由几位杰出的基督徒使用也很有可能。

。希腊文suntrophos,这个词可能有好几种意思,或许是指马念是希律的同奶兄弟,也许马念的母亲是希律的养母,或者是说希律是同马念一起养大的,简单地说,马念同希律在某些地方存在着关系。“分封之王希律”一定是指希律安提帕(见太14:1;路3:19;23:7-12;本注释第五册第64,65页),耶稣曾经称这个人为“那个狐狸”(路13:32)。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章10.5)曾经提到过一个艾赛尼派教徒的名字迈拿哈,或者称为马念,这个人预言了希律大帝要成为王。他勒目也知道迈哈拿,这个人可能曾在希律大帝那里做事(见《他勒目》Hagigah16b,宋西诺版第108页)。这个名字的身份可能是在说明马念成为了希律家的一个亲信。希律安提帕和他的兄弟亚基老都是在罗马接受地教育,安提阿的马念可能陪同他们一起在罗马。这个人是如何,并且什么时候相信了耶稣基督,我们并不清楚。他在安提阿教会作为信徒中的教师,显明了他与希律安提帕在职业上的明显不同,这位希律曾经杀害了施洗的约翰,嘲笑过耶稣,而且在这个故事的前几年就被羞耻地放逐到了高卢。

分封之王希律。参上面“养大”注释。

扫罗。这里把大数人扫罗也列为“几位先知”中间,他的成果要比一千年前真正的扫罗王好的多(撒上10:11,12)。扫罗的名字被列在这个顺序的最后。希腊文在这里的格式表明,但是没有必要,前三个提到的名字是先知,后两个提到的是教师。扫罗可能还没有行使预言的恩赐。

使徒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约公元45到47年

1. 保罗和巴拿巴被拣选去向外邦人传道(徒13:2,3)。

2. 保罗和巴拿巴和约翰·马可乘船前往居比路(徒13:4,5)。

3. 与以吕马斗争;方伯士求保罗信主(徒13:7-12)。

4. 使徒乘船前往别加(徒13:13)。

5. 约翰·马可返回耶路撒冷(徒13:13)。

6. 在安提阿,保罗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道;产生逼迫(徒13:14-52)。

7. 许多犹太人和外邦人在以哥念取胜;受到迫害威胁(徒14:1-5)。

8. 瘸腿的痊愈;想要向使徒献祭(徒14:6-18)。

9. 保罗被石头打,被认为已死扔在城外;往特庇去(徒14:19,20)。

10. 在特庇,许多人信了主;使徒们回到各城组建教会(徒14:21-23)。

11. 使徒们在别加传道;从亚大利乘船前往安提阿(徒14:25,26)。

12. 使徒们回到安提阿;向外邦人述说他们的使命(徒14:26-28)。.


徒13:2 他们事奉主、禁食的时候,圣灵说:“要为我分派巴拿巴和扫罗,去做我召他们所做的工。”

【本会注释】

事奉。希腊文leitourgeō,意思是“服侍”,这个词长期在希腊文中用来表达国家官员的服侍,不论是在七十士译本中还是在新约圣经中都有有关祭司以及利未人在圣所中服侍的记载(民18:2;来10:11)。使徒保罗曾经在他的书信中象征性地说到“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罗15:16)。

。安提阿教会这些先知和教师的服侍,他们祈祷、劝戒、以及教导的工作乃是要献给主的,是为主做的(见罗14:18;西3:24)。

禁食。这乃是一种虔诚、严肃的行为,表明安提阿教会中的教师和先知在面临摆在他们面前的工作之时所有的虔诚表现。圣经上有这样的话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见太4:2,3注释。

圣灵说。无疑,这里上帝的灵藉着先知的口说明了他的旨意,正如在徒20:23所记载的一样。

分派。在希腊文中,小品词dē紧随这个动词之后,表明这项命令的明确性,而且说明这个命令要立即执行。巴拿巴和扫罗由上帝的圣灵亲自引导去从事这伟大的福音工作。

巴拿巴和扫罗。有关先前巴拿巴和扫罗的伙伴关系,见徒9:27;11:25,26。起先,扫罗被称为是“被拣选的器皿”(见徒9:15注释),而且上帝计划要使用他做很广泛的传道工作。考虑到这两位门徒先前的结交,选择巴拿巴作为使徒保罗的伙伴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在那个时候,这两位门徒已经列入安提阿教会的教师和先知当中了。如今,他们要被分派出去,去执行一项独特的使命,这使命是上帝的圣灵亲自指示的,具有相当的权威,并且圣化了这项使徒在外邦人中间的工作。

所做的工。由于这项基本的命令是来自上帝的圣灵,所以,我们同时也可以认为,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的整个路线以及过程也是由圣灵引导、带领的。当然,圣经中并提到没有关于教会商讨巴拿巴和保罗应该如何进行这次传道旅程的记载。


徒13:3 于是禁食祷告,按手在他们头上,就打发他们去了。

【本会注释】

禁食祷告。这里再次提到了第2节的禁食,说明他们的禁食在持续。这项新的命令要求具有属灵生命的力量,要想获得此种力量,禁食是一种正常的前奏,也是陪伴物。这里也是在间接地说明,此种严肃的献身服务结束了禁食的时辰。

按手在他们头上。见徒6:6注释。正如当时使徒们按手在那七位执事头上一样,安提阿教会中的先知和教师见证了巴拿巴和保罗工作的神圣性,并且为他们祈求上帝的祝福。


在居比路传道

徒13:4 他们既被圣灵差遣,就下到西流基,从那里坐船往居比路去。

【本会注释】

差遣。从这里就正式开始了扫罗(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参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巴拿巴和保罗如今直接遵照上帝圣灵的指引到指示的地方去,显然,他们的目的地受到神圣能力的具体指示。见本册注释第29页。

这些传道士如何谋生呢,谁来支持他们呢?没有关于薪水的说明,也没有建立什么基金会,来供养他们。可能,正如他后来所行的(徒18:3,4),使徒保罗每逢安息日就进会堂传扬真理,平日里以他的本行──制造帐篷谋生。许多年之后,在写给腓力比的书信中显明保罗可以收到一些外来的微薄支持(腓4:15-18)。显然,在早期教会中,信徒们所捐献的十分之一,就是那些先前支付给利未人的款项,可能还没有完全用在神圣的基督徒传道工作上。事实上,当时还没有建立起一批职业的神职人员。

就下到西流基。这个城镇坐落在距离安提阿15英里(约24千米)的位置,在奥郎底河口的附近,同时也是安提阿的港口。西流基是按照创建者的名字命名的,就是西流基一世尼可多(约公元前280年),他是亚历山大的一员大将,建立了西流基帝国。见保罗的传道旅程。

坐船往居比路去。这两位传教士受到了具体的指示,无疑,他们选择的第一个地方是因为居比路是巴拿巴的出生地。那里的人口大部分都是希腊人。这里提倡敬拜阿芙罗狄蒂和维纳斯,作为他们的女保护神。他们主要的崇拜中心是在帕弗,这里的庙宇以卖淫女祭司放肆的行为最为显著。金属cuprum,英文中的“copper”就是“铜”的意思,就是从这个岛屿得名的,而且那里的铜矿距离叙利亚仅有很短一段水路,所以它吸引了众多的犹太人。也许,那里的人已经通过基督教会中的巡回传教士听到了福音(徒11:19)。也可能,那些从居比路来的人,就是在五旬节圣灵沛降之时在耶路撒冷悔改的人将基督教的福音带到了他们的家乡。


徒13:5 到了撒拉米,就在犹太人各会堂里传讲上帝的道,也有约翰作他们的帮手。

【本会注释】

撒拉米。这里坐落在居比路岛的最东头,这里是居比路距离西流基最近的港口。

传讲。保罗和巴拿巴坦白地宣扬圣经中上帝的话语,向那里的人讲说人类救主的受难和复活(见第12节)。

各会堂。在英文圣经中,这里提到了“synagogues”,指“许多会堂”,是个复数,暗示了这个地区的犹太人口相当可观。按照他们通常传扬福音的规矩,先给犹太人传讲(第46节),使徒们自然会先在犹太人的会堂里讲论,与当地的信徒接触。会堂的崇侍中尤其为一些重要的访问者提供机会,上台讲论,例如扫罗和巴拿巴(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58页)。

约翰。这里的“约翰”是指约翰·马可,圣经记载他是巴拿巴的表弟(见西4:10注释)。

帮手。希腊文hupēretēs,指一个船只的“底舱划手”,因此引申为任何事情的“助手”。在新约圣经中,这个词用来指代一种职位,就是执行审判的衙役,他们执行审判官的命令(太5:25),还作犹太会堂中的领诵或领唱指挥(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6页),同时它也指那些在犹太领袖权下的一些差役(约7:32)。除了在本节出现这个词之外,作者路加还在其他两处使用了这个措辞,用来指代福音的使者(路1:2;徒26:16)。这里路加并没有叙述约翰马可的具体职责,然而,显然在这两位福音使者的传道旅行中,他是一名得力的助手。


徒13:6 经过全岛,直到帕弗,在那里遇见一个有法术,假充先知的犹太人,名叫巴耶稣。

【本会注释】

经过全岛。可能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在穿过这个岛的同时,在岛上许多不同的地方传扬福音。

帕弗。帕弗坐落在这个岛屿的最西边。这里曾经是帕弗古城,因有献给希腊爱神亚富罗底特的庙宇而闻名,但是在使徒保罗的时代,已经建立了一个新的城市,距离西北角大约有7英里(约11 千米),它充当罗马政府官员在居比路岛的司令部。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正是到达了这个新的城市。

有法术。希腊文magos,“巫师,占星家”,起先这是一个波斯文中的词语,它表示伊朗热心崇拜者中那些术士等级的人物。同样,这些占星学家享有高贵尊荣的地位。那些拜访婴孩耶稣的三位“博士”就是此类人物(见太2:1注释)。然而,早在公元前5世纪,这个希腊词“magos”同时也蕴涵进去了“巫师”以及“骗子”之类的贬义意思。因此,古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用这个词来描述俄狄浦斯辱骂特尔西,因为那人施行法术(见《俄狄浦斯王》第387页)。作者路加使用了类似的措辞来形容西门,就是撒玛利亚的男巫师西门(徒8:9)。在他的话中显然蕴涵着一种常识,说明他们是“假先知”,也指明了这位巴耶稣是一名骗子,尽管他在当地政府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假充先知。歪曲并错误使用真正的启示就产生了假先知,此种人加速堕落。

一个…犹太人。在犹太人中冒充自己有法术魔力的现象十分普遍(见《他勒目》祝祷书59a,宋西诺版第367页)。他们利用自己民族的宗教声望,就吹嘘,除了他们的圣书之外,那些符咒和魔力乃是从所谓的所罗门那里临到他们的。

巴耶稣。这显然是一个犹太人的名字,但是原文证据存在相当的分歧,由于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准确的拼写存在疑问,因此,要确定它在希腊文中以及亚拉姆语中的准确含义是十分困难的。这个名字的意思可能是指“约书亚的儿子”(见太1:1注释)。


徒13:7 这人常和方伯士求保罗同在。士求保罗是个通达人,他请了巴拿巴和扫罗来,要听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方伯。希腊文anthupatos,它相当于罗马人的官衔“地方总督”。罗马帝国的省份,在奥古斯都的组织下(公元前27年),乃是分为两个等级。那些必要的军事省份是皇帝作为军团的总司令,并且由行政长官统治,或者罗马帝国的财政代理人监管。较为和平的一些省份就由元老院管理,它们在地方总督(方伯)的统治之下。居比路曾经是皇家省份(见斯特拉波《地理学》第十四章6.6),但是后来它被分派给了元老院管理(戴奥卡休斯《罗马史》第五十三章12.7),因此在保罗的时代,那里是由罗马的方伯治理。政府中地方总督的存在,同样也可以由革老丢的时代居比路那些保存至今的硬币来证明,硬币可以说明方伯的官衔给了当地的领袖克米纽波可鲁。这里作者路加,正如在别出一样,十分谨慎使用官衔,因为它们各指代许多不同的职位,在路加的叙述中也曾出现过(见徒23:24注释;参太27:2注释)。

士求保罗。在一个公元35年时的拉丁碑铭中,其中列出了一组阿涡尔同胞,他们是祭司,作为台伯河的监护人,碑铭中包括了“士求保罗”这个名字。尽管没有关于这个人的身份,以及这里所叙述之方伯的身份鉴定,但也有可能他们是同一个人,而且在士求保罗被派往居比路作官前,他在罗马就是祭司。另外一个碑铭,发现于居比路的索黎,上面称其来自“方伯保罗”的时代。学者们不断地对其进行研究以便证明这位方伯就是《使徒行传》中的方伯士求保罗,然而,最好的观点乃是,这个碑铭的日期不能与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相一致。它可能是指几十年前统治居比路的方伯。长老普利尼,大约写于公元90年,人们认为他曾计划一个称为士求保罗的人作为他的主要著作权威,为了成为他所写《自然历史》一书某些部分的论据,但是,对于这个手稿证据的一项严格鉴定表明,这里提到的乃是同一个士求保罗。所以,除了作者路加的记述之外,没有任何有关这位士求保罗的确定信息。

是个通达人。这里的形容词“通达的”描述了此人的智力和辨别力,正如在太11:25;路10:21;林前1:19所描述的一样。以吕马常和士求保罗在一起,显明了这位方伯爱追根究底的性情。在邀请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为他讲论上帝之道的事上,他自然也显示了此种性格。在他认识到这两位福音使者所传扬的更高标准,更高的品格之时,士求保罗显明了自己的精明通达。邪恶的法术师很难支配这位方伯。


徒13:8 只是那行法术的以吕马(这名翻出来就是行法术的意思)敌挡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

【本会注释】

以吕马。有许多学者对这个名字的含义进行了推测,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作出了最终的结论。也许,这个名字象征一个犹太词,这个词具有某种“法术师”以及“术士”之类的含义。在本节中,就是括号中的“这名翻出来就是”并不意味着“以吕马”就是从“巴耶稣”翻译过来的,但它可能仅仅是一种说明方法,指明以吕马是一名法术师。

行法术的。希腊文magos(见第6节注释)。

敌挡他们。这个法术骗子惧怕失去自己对于方伯的影响。他看到他的受害人摆脱了自己,从对法术的轻信转移到了相信福音,以吕马决心制止方伯如此的改变。正如从前雅尼和佯庇抵挡摩西一样(提后3:8),这同样是撒但所做的努力。

要叫方伯不信真道。在这个时候,士求保罗还没有接受福音,有关基督的教义,尽管在使徒登陆撒拉米以来,以吕马以及方伯已经听到了许多关于他们所传扬的信息。这位法术师发觉方伯的兴趣开始高涨,因此他希望转移他的注意力,惟恐他派人去召唤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但是这位方伯已经定了主意,他派人召了使徒来。


徒13:9 扫罗又名保罗,被圣灵充满,定睛看他,

【本会注释】

扫罗又名保罗。在这里第一次显明,对于外邦人来说,这位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已经是他们非常熟悉的人物了。有关扫罗以及保罗两个名字的讨论参徒7章附注,注2。

被圣灵充满。这里希腊分词所表明的时态暗示了圣灵的能力是瞬间临到保罗的,显明他洞察了此人的品格,表现了义怒,并且预见了神圣刑罚的实现。显然,对于法术师以吕马刑罚的判决显明了圣灵与使徒同在。保罗也知道他以下顺着圣灵所说的话,必要切实地实现。

定睛。希腊文atenizō,“集中地盯着看”。有人声称这里保罗定睛看是有必要的,因为保罗的视力是有缺陷的,在大马色路上所见到的耀眼光芒使他眼睛受到了伤害。但是作者路加多次使用这个希腊词,表明了常人视力所凝视的力量,正如他们惊奇看事物一样(见徒3:4;路4:20;22:56)。法术师以吕马需要被洞察,因为他站在旁边,预备好要随时使用方法败坏使徒的名声。但是保罗定睛看他,而且给予他严厉的谴责、训斥。


徒13:10 说:“你这充满各样诡诈奸恶,魔鬼的儿子,众善的仇敌,你混乱主的正道还不止住吗?

【本会注释】

充满各样诡诈奸恶。使徒保罗直接、坦白地谴责了以吕马。圣灵充满了保罗,以致他毁灭性地训斥了这个法术师。有许多人认为,圣灵充满之后的基督徒仅仅会显出与“圣灵的果子”相关的性情,就是保罗在加5:22,23所描述地果子。然而,圣灵也会带领他的使者坦白地证明并阐述罪恶,也用清楚直接的词语谴责罪恶。在谴责法术师以吕马的事上,圣灵充满的保罗就如此行了。

魔鬼的儿子。见约8:44注释。由于魔鬼撒旦是说谎之人的父,因此,这位以欺骗进行贸易谋生的法术师以吕马,可以很恰当地被称为如此恶劣的绰号。如果巴耶稣这个名字是指“约书亚的儿子”的话(这个名字是指“耶和华是拯救”,见第6节注释),那么,这里使徒保罗对他进行的描述,其特征与“约书亚的儿子”乃是一个显著的对比。

众善的仇敌。使徒保罗认出了这位方伯迫切愿意明白真理。因此对于以吕马的愤怒在心中燃烧,因为以吕马妨碍了方伯的此种愿望。

混乱主的正道。法术师以吕马的影响乃是对于上帝之正道的一种扭曲和歪曲。他使上帝的正道成了条条人类弯曲邪恶的道路。这与以赛亚先知所描述的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上帝的道,高高低低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变为平原正正相反(赛40:3,4)。


徒13:11 现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暂且不见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里求人拉着手领他。

【本会注释】

主的手。见徒11:21注释;参出9:3;士2:15。士求保罗对于以吕马的要求可能涉及到了犹太人的信仰。他不但没有教导方伯认识上帝,反而使他偏离正路,步入歧途。由于法术师以吕马混乱了主的道路,主的手将要对他实施制裁。

你要瞎眼。这是一个最为恰当的审判,因为以吕马居然胆敢抵挡上帝的真光。以吕马受到刑罚的方式与使徒保罗先前在大马色路上所经历的事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保罗曾经在外在的光明中瞎眼,但是有上天来的光芒照亮了他的心(见徒9:9注释)。以吕马,在瞎了一个时期之后,也可能会接受那照亮一切人的光(约1:9)。

暂且不见日光。这里以吕马要暂且不见光明,这里的“暂且”暗示了这不仅仅是一个刑罚,而且是一个有意的疗法。临到法术师以吕马的刑罚要比亚拿尼亚和撒非喇所临到的要轻的多,因为他们的行为,如果继续下去的话,会给教会带来毁灭性打击。他们的罪乃是在抵挡更伟大的光,要比给予居比路这位法术师的多。

昏蒙黑暗。这些命令的话语指明了一个视力渐渐削弱的含义。开始时,以吕马的眼睛被像云雾一样的东西所蒙蔽,然后渐渐瞎了。这样准确的记述似乎反映了作者路加作为一名医生所受过的训练(见西4:142;参徒9:18注释)。

求人拉着手领他。法术师以吕马曾自私地、伪劣地使用知识引导其他人走错误的道路,也为了使自己得利益。如今他必须恳求别人拉着他走每一步。他在暗中摸索,因为像这样的人会尽可能期望不要显出使徒的话是如何准确无误地应验在他身上。


徒13:12 方伯看见所做的事,很希奇主的道,就信了。

【本会注释】

方伯。这位方伯亲眼看到了所行的神迹,并且听到了伴随神迹而说的话语。他相信了使徒们显明了更高超的能力,也接受了他们所传讲的福音信息。这信息显然要比法术师以吕马所教导他的崇高许多。

希奇。或作“惊奇”。正如在太7:28所描述的一样,这个词在这里是指听到福音信息而惊奇欣喜。

主的道。即有关耶稣基督的教训。


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传道

徒13:13 保罗和他的同人从帕弗开船,来到旁非利亚的别加,约翰就离开他们,回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保罗和他的同人。直译是“那些在保罗周围的人”。通过这里的描述,显明使徒保罗已经被认为是实施福音使命的领袖人物了。因此,外邦人的使徒保罗几乎在《使徒行传》一书的每个场景中,都是描述的主要对象。

开船。希腊文anagō,通常用来表达水手“出海”。保罗以及他的同人向西北方向行驶。

旁非利亚的别加。旁非利亚是一个较小的区域,大约坐落在小亚细亚南海岸的中途位置。在公元43年,在使徒保罗拜访之前不久,它被吕家合并,就是旁非利亚的西邻,成为了一个皇家省份。别加是这里的首府,坐落在凯斯图河附近,距离大海约有8英里。这时的路加还没有记载在这个城市的福音工作,也许,因为这里就没有会堂。在约翰马可离开他们的事上心中的困惑可能是保罗可巴拿巴继续前行。在他们返回时,确实在别加传扬了福音(徒14:25)。参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约翰就离开了他们。这里的约翰是指约翰马可(见第5节注释)。这里没有记载任何线索,证明为什么约翰离开他们。也许是因为他惧怕旅途中进入内部的危险和艰难。

约翰马可可能是写第二部福音书的作者。在后来的时日,他成了基督热心的工人。使徒保罗在后来的书信中很好的描述了他(西4:10),并且在他最后一次被监禁期间希望见到马可(提后4:11)。如果作者路加知道为什么约翰马可退缩的话,考虑到马可后来在基督里较为成功的经历,显然,路加在这里会避免不揭示出他退缩的因由。


徒13:14 他们离了别加往前行,来到彼西底的安提阿,在安息日进会堂坐下。

【本会注释】

他们离了别加。或作“从别加通过”。使徒保罗和巴拿巴的传道路线向北行驶,可能一直沿着凯斯图河的一个支流进到了加拉太省。到了安提阿,他们“通过”整个的旁非利亚以及加拉太省的西南角。参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安提阿。在使徒保罗的时代,彼西底仅仅是一个区域,还没有成为省份,一直到了公元三世纪末才成为省。有人怀疑安提阿不是在彼西底,而是在弗吕家附近。然而,在公元前39年,这里曾经在彼西底王的统治之下,因此,这里以彼西底的安提阿而闻名,也为了与其他相同名字的城市区别开来。在新约圣经时代,这里一直属于加拉太省。

安提阿乃是尼可塔西流斯一世(约公元前280年)所建造的许多城市之一,此人以他父亲的名字“Antiochus”命名了这座城市。这里坐落在金牛山下的斜坡处(金牛山海拔3,600 英尺)。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统治时期,这里的百姓曾被授予罗马公民的特权。安提阿可能吸引了为数众多的犹太人,显然,这些犹太人带领外邦人获得了对于犹太教的兴趣(第42节)。

也许正是在这次旅程中,保罗和他的同伴们受到了在林后11:26提到的“盗贼的危险”。彼士大,他们就是经过这里到了安提阿,是一个多山的地区,山脉渐渐向北崛起。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大约死于公元24年;《地理学》第十二章7.2)记载,那些地区有许多抢劫盗窃行为,常有土匪、强盗出没。

会堂。尽管使徒保罗是公开宣称的外邦使徒,然而,他总是先到犹太人的会堂(见徒13:5,14注释),因为在那里常常会给拜访者一个讲话的机会(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58页)。会堂的组织排斥任何神职的礼节,并且由那些受过训练之人传扬真理也是确立的常规。会堂中的长老以及文士都不一定必须是利未支派的人,正如在圣殿中的祭司们一样。

在安息日。正如他的主一样(见路4:16),使徒保罗习惯性地在安息日参赴会堂的崇拜(见徒13:42-44;17:2;18:4;参徒16:13)。显然,使徒保罗参赴这样的聚会有双重的目的──他希望与犹太人进行有效的属灵接触(参以上“会堂”注释),并且遵守安息日为圣日“遵着诫命”(路23:56).


徒13:15 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管会堂的,叫人过去,对他们说:“二位兄台,若有什么劝勉众人的话,请说。”

【本会注释】

读完了律法和先知的书。有关这里会堂崇拜中所有从律法和先知而来的话语参本注释第五册第57,58页。这些读物通常作为以下讲论的基础。尽管不可能确切地说这个安息日诵读的什么内容,然而,第17节和第18节中使用了赛1:2和申1:31的关键词,在同一个安息日的会堂崇侍中可能还诵读了赛和申两处的经文(见对于徒13:17,18注释)。这似乎是在说这两段,它们与讲论主题有某些相似之处,可能在保罗的时代也一起诵读。然而,由于没有证据可以证明有在本节所叙述的时代,安息日有轮流诵读经文的习惯(见路4章附注),任何试图探知或确定从在安息日轮流诵读经文到保罗访问安提阿具体年代的,他们所说的年份都应该视为高度可疑。

管会堂的。希腊文archisunagōgoi,一个在异教以及犹太用法的术语。在异教的碑铭上见过这个词,即在色雷斯发现的碑铭上,这个词用来称呼一位理发协会的会长。在犹太人中,这个词乃是希伯来文ro'sh hakkeneseth的近义词,甚至可以说是复制词,这个希伯来词的意思是“会众的首领”,这是一种具有官职的人,他们是犹太人中的一组领导人物。这些人主要的职责,正如这里所反映的,乃是安排在会堂中的崇拜服侍;他们选择人来做祷告、读经文、并且发表讲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6页)。尽管通常的记述表明每个会众团体只有一个此类官员负责,但是本段的描述似乎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好几个这类官员共同负责一个会堂的事务。

显然,这些领袖在会众中间注意到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甚至他们可能还学习了这位具有高深造诣之犹太人保罗的教训,邀请使徒为他们讲话,因为这是管会堂之人部分的特权,他们有权力提供此类邀请。

二位兄台。直译是“弟兄们”正如在徒1:16;2:37,这是一种谦恭有礼的称呼方法。

劝勉。巴拿巴被称为“劝慰子”(见徒4:36注释),这里也使用了同样的词。


徒13:16 保罗就站起来,举手,说:“以色列人和一切敬畏上帝的人,请听。

【本会注释】

举手。相当于“打手势、发信号”。使徒保罗挥手致意,吩咐众人安静并且要求大家的注意,而不是邀请人前来,正如我们所理解的摆手(见徒12:17)。

以色列人。当观众听到他的演讲之后,并不惊奇,因为这里保罗所做的演说,使徒彼得在五旬节圣灵沛降之时的讲论,以及司提反所做的辩护,他们所涉及的目的以及主题都是相似的。使徒保罗曾经听到过司提反的辩论;在去大马色路上所见的景象(徒9:3-7),以及在耶路撒冷所见、所经历的(徒22:17-21)坚定了他对于司提反所说的真理;如今,他放胆演说有关复活的真理。

一切敬畏上帝的人。使徒保罗的听众中似乎包括一些外邦人,或者说至少有一些改教者(见徒10:2注释;参徒13:42)。

请听。直译是“你们听”。


徒13:17 这以色列民的上帝拣选了我们的祖宗,当民寄居埃及的时候抬举他们,用大能的手领他们出来;

【本会注释】

这以色列民的上帝。使徒保罗的演说词如同司提反一样引入了正题。犹太人接近宗教的途径是有关历史的,而不是神学理论。因此,这里保罗在开始演说之前首先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以色列人历史的主要事实,而且这些历史事实犹太人永远不会听地厌倦。此种接近方法也显明使徒认识到希伯来人就是先前上帝特选的子民。

抬举他们。希腊文hupsoō,这个词也同样可以在七十士译本的赛1:2找到(金雅各版本中写为“养育大”)。这里可能是haphtarah的重复,是先知书上的话语,在保罗向众人演说之前已经诵读过了(见徒13:15注释;参第18节注释)。

大能的手。这里是指上帝不断实施他的大能拯救以色列人。


徒13:18 又在旷野容忍(或作:抚养)他们,约有四十年。

【本会注释】

四十年。这四十年是指希伯来人从出埃及一直到应许之地迦南所花费的时间(见出16:35;民14:33,34;申8:2-4)。

容忍。原文证据可以是(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忍受”,或者是“他忍耐”、“他忍受”、“他养育”。此种类似的原文异体在七十士译本的申1:31的手稿中也发现了,手稿中的希伯来人应该翻译为“他容忍”。这一切都说明,这里使徒保罗所说的主要意思可能是指上帝对于以色列人在旷野之时的恩典和保守,而不是主要指上帝的耐心。本节与申1:31 所有的明显联系可能不是偶然,因为这可能是律法书(《律法书片段》)中的一个部分,在保罗演说之前已经读过了(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页;见徒13:15注释;参第17节注释)。


徒13:19 既灭了迦南地七族的人,就把那地分给他们为业;

【本会注释】

七族。这些民族曾在圣经旧约的申7:1,在以色列人度过约旦河的故事之前,他们们分别是赫人、革迦撒人、亚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末人、以及耶布斯人。

分给。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给他们那地,作为他们的遗产”。


徒13:20 此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约有四百五十年,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

【本会注释】

士师。由巡回往来的士师治理以色列人,乃是上帝为他在迦南的百姓所制定的第一个行政计划。直到他们显明自己不愿意再与上帝配合之时,上帝才为他们兴起了一位王“像列国一样”(见撒上8:5-9)。

四百五十年。有关本句,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给他们地土,使他们能继承约四百五十年。其后,给他们设立士师直到先知撒母耳的时候”。有关本段在希伯来年代表中的重要意义参本注释第一册第193页。


徒13:21 后来他们求一个王,上帝就将便雅悯支派中基士的儿子扫罗,给他们作王四十年。

【本会注释】

他们求一个王。正是因为这样做,保罗面对之犹太听众的祖先们拒绝了上帝(撒上8:7)。如今,使徒保罗要很快告诉他们(徒13:23-28),他们今天本国的同胞们一样拒绝了弥赛亚耶稣。由于他们向往弥赛亚像世上君王一样来临,但是耶稣卑微的降生使保罗时代的犹太人大失所望,以致他们犯了与他们祖先类似的罪行。

扫罗。使徒保罗,就是讲这话的这位也名扫罗,同样是便亚悯支派的人(见腓3:5)。

四十年。在圣经旧约并没有记载扫罗王的统治时期有多长,但是扫罗的小儿子伊施波设(参代上8:33),在扫罗王去世时是四十岁(撒下2:10),而且当扫罗被选为以色列王时,他自己也是一个“年轻人”(撒上9:2)。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六章14.9 [378])说,扫罗王是在先知撒母耳去世之前十八年开始做王,一直到先知死后的第二十二年止,这样的叙述与这里使徒保罗所说的一致。参撒上13:1。


徒13:22 既废了扫罗,就选立大卫作他们的王,又为他作见证说:‘我寻得耶西的儿子大卫,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本会注释】

选立大卫。这里使徒保罗做了复合的引用,就像当时拉比的引用方式,他同时引用了诗89:20 和撒上13:14。

合我心意的人。见撒上13:14。大卫被膏为以色列人的王,因为他是一位合乎上帝心意的人。他心中的意向就是要侍奉耶和华上帝(诗57:7;108:1),而且当他犯罪之后,他谦卑、诚心地悔改自己的罪(诗32:5-7;51:1-17)。“人品格的显露,不是因着偶然的好行为和偶然的恶行,而是因着人习惯性言语和行为倾向”(《喜》第七章)。

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这乃是对于赛44:28上帝向古列所说之话的回顾。这里描述了被接受上帝的基本要求,以及遵照他的旨意(见路22:42;约14:15;来10:9)。不是要做多么轰轰烈烈的事情,而要行天上之父的旨意,这样才能进上帝的国(太7:21-23)。


徒13:23 从这人的后裔中,上帝已经照着所应许的,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稣。

【本会注释】

照着所应许的。这是一个对于弥赛亚降临之应许的普遍应用,可能要比以下的章节更为显著:撒下22:51;诗132:11;参徒2:30。

一位救主,就是耶稣。耶稣这个名字的含义是“耶和华的拯救”(见太1:1注释)。因此,使徒保罗自然可以合适地称耶稣为“一位救主”。耶稣这个名字可能在所有的地方都有所闻,即使在彼西底这个地区也不例外。近些年来,那些到耶路撒冷参赴节期的犹太人一定听说了“耶稣”这个名字。这里保罗顺便提到耶稣,他似乎在假设这些听众对于耶稣的事情所知甚少,至少有关耶稣的知识是模糊的,因此保罗就给他们提供了机会明白更多的知识。


徒13:24 在他没有出来以先,约翰向以色列众民宣讲悔改的洗礼。

【本会注释】

悔改的洗礼。见太3:1-12。施洗约翰的信息主要是在呼吁人悔改,为弥赛亚的来临预备道路。因此,他给人所施的洗礼标志着悔改以及罪恶得赦(路3:3)。关于约翰的洗礼以及那些进入属灵知识之人洗礼的区别,比较奉耶稣的名实施的洗礼,见徒19:1-7.


徒13:25 约翰将行尽他的程途说:‘你们以为我是谁?我不是基督;只是有一位在我以后来的,我解他脚上的鞋带也是不配的。

【本会注释】

你们以为我是谁。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还可以是以下读法“你们认为呢?”在福音书中没有如此精确的问题。有关约翰所说的话,见太3:11;可1:7;路3:16;约1:20,21,27。


徒13:26 弟兄们,亚伯拉罕的子孙和你们中间敬畏上帝的人哪,这救世的道是传给我们的。

【本会注释】

弟兄们。见第15节注释。

亚伯拉罕的子孙。希腊文genos Abraam,“亚伯拉罕的种族”,“亚伯拉罕的后裔”。

敬畏上帝的人。见第16节注释。

给我们的。显然,通过整个这篇演说,使徒保罗试图避免伤害犹太人的感觉。他将自己列于同自己听众一样的地位。

救世。与第23节联系起来,这里说明性的代名词表达地很清楚,使徒保罗所传扬的救恩乃是因着耶稣基督的工作而成就的,而且要因着与耶稣基督的联合而获得救恩。


徒13:27 耶路撒冷居住的人和他们的官长,因为不认识基督,也不明白每安息日所读众先知的书,就把基督定了死罪,正应了先知的预言;

【本会注释】

不认识基督。见徒3:17。使徒保罗暗示他如今正在向外邦人以及散布在各地的犹太人传扬福音,因为主虽然给那些本应该接受之人提供了救恩,但是却被他们拒绝了,如果他们接受了这救恩,就能在地理位置以及属灵方面成为“远处的人”的见证人(弗2:17)。

每安息日所读。见第15节注释。使徒保罗呼吁,当时正在会堂崇拜,他们在念每个安息日的读物,他们见证弥赛亚的受难,这弥赛亚就是拿撒勒人耶稣。此种弥赛亚降临的观点与犹太人那些像皇帝一样降临的顽固概念格格不入,正因为此种错误的观念,以致阻碍了犹太人接受福音,使他们不能接受耶稣为弥赛亚。

正应了先知的预言。使徒保罗使用他们自己的经文来定犹太人钉死耶稣基督的罪。保罗又说起了有关弥赛亚的预言,并且宣明是犹太人自己的恶行使先知的预言应验了。比较路24:26,27,32。


徒13:28 虽然查不出他有当死的罪来,还是求彼拉多杀他;

【本会注释】

查不出…有当死的罪。犹太公会定耶稣犯有亵渎的罪(太26:65,66),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耶稣有如此的行为(同上59,60)。当他们来到巡抚彼拉多跟前时,他们犹犹豫豫地指明对于耶稣的控告,并且指责他乃是一名犯罪分子(约18:30),这种说法在他们中间十分普遍,以此类的话使自己心里满足。然而,后来,巡抚彼拉多表现地踌躇犹豫,因为查不出耶稣有什么罪,随即,他们说根据犹太人的律法,这人(耶稣)要被制死,因为他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约19:7),而且要做王,他还曾经说过抵挡皇帝的话(约19:12)。但是彼拉多说在耶稣身上“查不出有该死的罪”(路23:22)。基督“没有犯罪”(彼前2:22)。


徒13:29 既成就了经上指着他所记的一切话,就把他从木头上取下来,放在坟墓里。

【本会注释】

成就了经上…所记的一切话。这里是指先知对于一切耶稣要受残酷待遇的预言,以及其他在主钉十字架时四周的情形。

把他…取下来。在这里的上下文中,使徒保罗这里似乎要说那些定耶稣罪过之人将他从十字架上取了下来。事实上,是亚利马太的约瑟和犹太公会的议员尼哥底母,这两位很有名望的犹太人将耶稣从十字架上取下来埋葬了,在定耶稣罪过的事上这两位显然没有参与(参路23:50,51;参约19:39)。与此同时,很清楚,他们将耶稣的尸体从十字架上取下来与犹太官长所期盼的一致(参约19:31)。考虑到这一切,保罗在这里所发表的简短讲论可以被理解为一份总结。

木头。见徒5:30注释。


徒13:30 上帝却叫他从死里复活。

【本会注释】

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见徒2:32注释;参约5:26;10:17,18注释。保罗提出耶稣基督的复活乃是在证明上帝对于先祖亚伯拉罕以及对于大卫所说的应许准确应验了,“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保罗在其他书信中还说到“按圣善的灵说,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上帝的儿子”(罗1:4)。在早期教会,就是教会刚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使徒保罗每次的辩论中都提出耶稣基督的复活,在福音论点中,耶稣基督的复活乃是必然要谈起的论据。主的复活乃是耶稣就是弥赛亚的证据。


徒13:31 那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的人多日看见他,这些人如今在民间是他的见证。

【本会注释】

多日看见他。通过使徒保罗所说的话,显明他曾于许多见证之人谈论这事,而且自己也因着他们的见证信服了真理。他在这里所说话与林前15:3-8的乃是一个主题。见太28章附注。

从加利利同他上耶路撒冷。使徒们以及大部分基督的信徒都跟着主离开了加利利。因而,即使是在主被钉十字架的时候,他的门徒们也依然普遍被称为加利利人(可14:70)。这里使徒保罗断言此种加利利背景,他没有顾虑当时人们对于加利利人官方上以及百姓普遍的轻蔑(见约7:52;参约1:46)。

是他的见证。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也可以读作“如今是他的见证”。虽然没有提到耶稣基督的升天,使徒保罗暗示了主不久就要离开地球不再像先前一样与人相见了。这里就是要强调那些当耶稣道成肉身之时与他同在之人要作为见证。显然,在这种情况之下,使徒保罗没有提到自己在主复活升天之后,曾经亲眼看到主(见林前15:8)。

这些人。这里是指犹太人,那时十二位使徒依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福音向外邦人的传播(见徒26:17,23)。


徒13:32 我们也报好信息给你们,就是那应许祖宗的话,

【本会注释】

报好信息。希腊文euaggelizō意思是“宣言好的消息”,专门对于基督徒来说,它的意思就是,“传扬福音”(见徒5:42注释)。使徒保罗说明,十二位使徒乃是耶稣的见证人,巴拿巴和他乃是主的福音使者,带来“好信息”的人。

那应许。先知的应许成了福音的“好信息”。事实上,这应许和好信息是一样的。


徒13:33 上帝已经向我们这作儿女的应验,叫耶稣复活了。正如诗篇第二篇上记着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

【本会注释】

应验。希腊文ekplēroō,“彻底地实现”,“成功实现”一个应许。

叫耶稣复活了。这些话可能并不应该理解为必然是指耶稣基督的复活。但是如果这样的话,就会引起关于引用诗篇第二篇应用的问题(参以下“今日”注释)。因此,有许多注释者理解这里的“叫耶稣复活了”与徒3:22;7:37是一个意思,在那两处的描述很清楚,不是指耶稣从死里复活,而是指父上帝将耶稣介绍给世界。见申18:15注释。

诗篇第二篇。这个引文是来自诗2:7。在古时,诗篇第一篇和第二篇被认为上一篇文章,因此,有些手稿就把这段话算为诗篇第一篇里面。

我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今日。这是引用了诗2:7,根据这里的上下文,有许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些翻译员直接把它用来指代耶稣基督的复活。根据其他人的译文,诗2篇按照其原始的历史上下文,乃是一首凯旋之歌,写这歌用来庆祝以色列王的大获全胜。胜利的那天证明了国王就是上帝所特选的“儿子”,而且那天本身标志着这种儿子身份的一个新生,或者叫显现。藉着灵感,使徒保罗应用这里的诗歌来表达耶稣基督,因为从一种独特的意义上讲,他是以色列的王,是上帝的儿子,这也是指他的复活(参申18:15注释)。基督徒们把耶稣的复活作为他们信仰基督是上帝儿子的基础。基督就是那“从死里首先复活”的一位(启1:5),而且这复活被人理解为乃是确认了他的头衔“上帝的儿子”。参路1:35。

对于本节的另外译文,在理解“应许”的广泛意义上(徒13:32),认为是指一切旧约圣经中关于基督是救主的应许,基督的复活就是这一切应许的最终实现(见以上“应验”段中的希腊文ekplēroō)。依照此种观点,此处的引文诗2:7就不应该直接是指基督的复活,总体上是指耶稣的生涯,藉着复活而加冕。此种观点将本节的引文与来1:5描述的顺序意义十分相似。

然而,另外的译文在本节“叫耶稣复活”(见以上注释)的理解上产生了分歧,认为这并不是指耶稣的复活,而是指他的道成肉身。这里的引文诗2:7也清楚地指明了耶稣道成肉身,正如来1:5的表达顺序一样。但是徒13:34在继续明确地论述基督的复活。


徒13:34 论到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不再归于朽坏,就这样说:我必将所应许大卫那圣洁、可靠的恩典赐给你们。

【本会注释】

论到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这里使徒保罗直接就转到了复活的问题,这可能说明在前一节中,他还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详细的讨论(见第33节注释)。

不再归于朽坏。不是像拉撒路一样,从死里复活获得生命,但还要死去。尽管基督永远都是“降世为人的耶稣基督”(提前2:5;见来2:9-18),但他也永远是尊贵、荣耀的(见林前15:20-25;腓2:9-11)。

大卫…的恩典。相当于“大卫的圣洁,忠实[仁慈,或者祝福]”。这里是七十士译本赛55:3的引文,关于这引文,希伯来文可能会翻译为,“归于大卫真实,稳固的爱”。这里的希腊文“hosios,”意思是“圣洁”,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频繁使用,用来代表希伯来文中的“chesed,”意思是“怜悯”,“稳固的爱”。无疑,使徒保罗使用七十士译本经文向安提阿人说话,因为这些人讲希腊文的犹太人正是使用此种圣经。上帝应许大卫的“可靠的恩典”包括一个永久国度的许诺(撒下7:16),这个许诺藉着大卫的子孙耶稣基督实现了。这里对于“归于大卫可靠的恩典”之广泛理解表明了这应许,“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赛55:3)。基督的得胜,因为他死后有复活升天显明了他的凯旋,正是这个约的实现,也是建立那应许大卫之国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


徒13:35 又有一篇上说:你必不叫你的圣者见朽坏。

【本会注释】

你的圣者。这里是诗16:10的引文。在起先,这个引文之前都与“圣洁”联系在一起(徒13:34注释)。这里使徒保罗提出的论据与使徒彼得在五旬节圣灵沛降之时所说的,显然是一致的(见徒2:25-31)。它表达了使徒使徒传扬真理的基本论点。

见朽坏。耶稣基督的身体在死后的第三天复活,这暗示他的身体,比较其他死人的身体,并没有朽坏。


徒13:36 “大卫在世的时候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睡了(或作:大卫按上帝的旨意服事了他那一世的人,就睡了),归到他祖宗那里,已见朽坏;

【本会注释】

在世的时候。或作“在他自己的世代服侍之时”。这表明了人类对于人所能作出的服务是有限的,不论他多么伟大,多么有能力权柄都是如此。然而,与耶稣,人子相比,他能带给整个人类无限、无终止的服务。

遵行了上帝的旨意。就译作“上帝的旨意”也可,因此就把这句算作“服侍”的直接宾语(按着此种情况,上面一句就应该翻译为“在世的时候” [参上注释]),或者它们可能是与下面的动词“服侍”联系在一起的。这里翻译的“旨意”一词,在希腊文中写作boulē,“意见”或者“打算、意图”。因此,这段我们可以理解为先祖大卫遵行了上帝的旨意,他遵照主的旨意行事,或者理解为,在他一生的工作完成后,他遵照上帝的旨意睡了。

就睡了。这里是指“睡了”。使徒保罗这里使用了一个属灵意义表达死亡的习惯性词汇,“睡了”(见徒7:60;约11:11-14;帖前4:13,14)。异教徒认为,把死亡说成睡去表明永生,正如许多希腊和罗马的墓志铭所写的一样。


徒13:37 惟独上帝所复活的,他并未见朽坏。

【本会注释】

上帝所复活的。见第30节注释。

并未见朽坏。见第35节;徒2:27。大卫的经历正正与这里的表达相反,尽管在希伯来人的历史上,他有高高在上的权位,但他还是死了,埋葬了的身体也朽坏了。


徒13:38 所以,弟兄们,你们当晓得:赦罪的道是由这人传给你们的。

【本会注释】

你们当晓得。这里所说的话乃是使徒将要把讲论推向高潮之时使用的话,这乃是他们的特征,说明他们要向听众直言不讳地说明一些事情,或者作出结论(见徒2:36;7:51)。

弟兄们。见第15节注释。

传给。这里的时态强调赦罪的道乃是在“传给”的那一刻获知的。

赦罪的道。这个赦罪的信息乃是福音中的一项快乐信息,它会给每一个心灵中担着罪担的人带来喜乐(见约一1:9)。这是使徒保罗讲论的基调(见徒26:18),使徒彼得也是一样(徒2:38;5:31;10:43)。传扬这信息曾是施洗约翰(可1:4)以及耶稣基督自己的责任(太9:2,6;路7:47,48;24:47)。


徒13:39 你们靠摩西的律法,在一切不得称义的事上信靠这人,就都得称义了。

【本会注释】

靠这人。或作“在他里面的人”,就是指只有与耶稣基督彻底联合才能获得称义。

一切…信。相当于“每一个相信的”,像福音本身一样是要传给每一个人的。

得称义了。相当于“被称为义了”。“得称义了”的译文在《使徒行传》的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在保罗的教训中,事实上这里是第一次提到称义的教义,这教义也成了他神学的典型(见罗3:21-26)。根据上下文的“赦罪”,这里的“称义”是指“宣告无罪”,“赦免”。

不得称义。比较罗3:27,28;加2:16-21。这里乃是使徒保罗教训的一个中心点。律法提出了义最高的标准;它要求人完全的顺从;主的舍命牺牲见证了罪恶的可憎;然而,律法没有权柄释放良心或者带来义。因为人类堕落,律法的目的是要指明罪恶,定罪(见罗7:7),但并不是将人从罪恶中释放出来。使徒保罗自己发现,释放自己的负罪感并随之度一种在主里真实的生活,惟独可以藉着相信基督而获得。“惟义人因信得生”(哈2:4;见罗1:17;加3:11)。

摩西的律法。对于保罗的听众来说,这乃是指摩西五经,全部的律法都包括在摩西五经里面,文士将其进行翻译解释。


徒13:40 所以,你们务要小心,免得先知书上所说的临到你们。

【本会注释】

务要小心。这乃是一个严肃的警告,没有此类警告,传扬福音就仅仅是一个带有修辞色彩的表演。

临到你们。在哈巴谷先知之后不久,(以下要引用他的预言),在尼布甲尼撒统治下的迦勒底人调遣部队来到犹大的土地,给这里的百姓带来了可怕的刑罚,这也使巴比伦的俘获达到了顶点。如此悲惨痛苦的命运正是希伯来人不顺从上帝的下场。如今,使徒保罗警戒犹太人,如果他们也一样拒绝弥赛亚耶稣基督的话,他们并不会获得比先前希伯来人更好的命运。

先知书上所说的。通常旧约圣经中所有的先知书,其中包括哈巴谷书,保罗将要引用其中的话。见路24:44。


徒13:41 主说: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要惊奇,要灭亡;因为在你们的时候,我行一件事,虽有人告诉你们,你们总是不信。

【本会注释】

你们这轻慢的人要观看。本句话乃是对于七十士译本中哈1:5的引用。

要灭亡。这是七十士译本中哈1:5的译文,在那本圣经中,传统的希伯来文读作temahu,“被震惊”。

行一件事。现在,保罗将要结束他的演说,同时他使用了严厉的话语。长久违背道德做错事的行为导致这些不信、刚硬之心肠拒绝警告。先知哈巴谷所预言的“事”就是指迦勒底人的兴起,他们是“残忍暴躁之民”要执行上帝的审判(哈1:6)。使徒保罗心中可能有一种类似的审判场面,耶稣基督已经预言了这一点,再过不久罗马人就要执行此刑罚(太24:2-20),导致这样的下场,与犹太民族拒绝耶稣基督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像司提反的演说(见徒7:51注释),说出如此尖锐严厉的警告说明使徒保罗看到了听众之中有人满怀怒气并且失去了继续听的耐心。


徒13:42 他们出会堂的时候,众人请他们到下安息日再讲这话给他们听。

【本会注释】

他们出会堂的时候。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赞成以下读法“在他们正出会堂的时候恳求”,这里暗示了犹太人以及那些进犹太教的人要求给予更多指导.

这话。希腊文rhēmata,“话”,通过引申就有了“一篇讲道”以及“一篇宣言”的意思(见徒10:37注释)。百姓想望听到有关基督教教义的全面陈述。

下安息日。希腊文eis to metaxu sabbaton,直译是“在下个安息日的时候”(就是在下周),或作“在下一个安息日”。比较第44节(见该处注释),说明“下安息日”是最恰当的译文。


徒13:43 散会以后,犹太人和敬虔进犹太教的人多有跟从保罗、巴拿巴的。二人对他们讲道,劝他们务要恒久在上帝的恩中。

【本会注释】

散会以后。或作“在会堂崇拜解散之后”。由于巴拿巴和保罗要离开会堂,在他们的听众中,有许多人跟从了他们,其中有外邦人也有犹太人。

敬虔进犹太教的人。相当于“尊敬的改教者”。这些人的确切地位成了学者们争论的主题,但是他们在出生的事上也许是外邦人,但是在信仰上却是完全的犹太人。无疑,此种人在分散在各地的犹太人会堂中十分普遍。参本注释第五册第62页。

劝。相当于“试图去说服”,“力劝”。此处动词的形式可以理解为,它在暗示使徒乃继续聚会开始时的劝勉。

在上帝的恩中。在相似的情况下,巴拿巴曾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劝勉信徒,而且收到了相同的效果(徒11:23)。尽管作者路加没有提到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已经有皈依的信徒,但使徒一定已经知道他们需要的意向了,因此就力劝他们要继续“在上帝的恩中”,就是他们已经开始享有的恩典。


徒13:44 到下安息日,合城的人几乎都来聚集,要听上帝的道。

【本会注释】

下安息日。希腊文tō erchomenō sabbatō,意思是“在要来的安息日”,或者可以说是“在下一周”。举行大型的公众宗教集会,以及这里较为正式的聚会原文tō erchomenō sabbatō──“在要来的安息日”,或者“在下安息日”,它们都说明聚会是“在安息日”(见第42节注释)。

合城的人几乎。对于福音的传扬,不论是耶稣基督在巴勒斯坦,还是使徒们在各处所做的福音工作,并不是秘密做的,也不是仅仅对一少部分人传。大批的群众都听到了他们所传扬的真理,总是整个城市都受到启发和震惊。叙述中暗示了一种对比,就是“几乎合城的人”以及“犹太人”(第45节)之间的对比,说明在当时在场的群众中包括很大一部分外邦人。

显然,犹太人的会堂,就是在“下安息日”举行崇拜聚会的场所可能并不包括那些群众,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听众聚集的场面,当使徒在会堂里面讲论之时,一定有许多听众在挤在门口以及窗台处,或许有许多人聚集在一些会堂附近的露天场所。作者路加没有叙述保罗在“下安息日”的演说,通过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为保罗这次的讲论与前一周所讲的相似。

上帝的道。表明了对于本章44,46,48上帝之话的强调。保罗和巴拿巴提出了福音乃是上帝对于他们听众的消息。


徒13:45 但犹太人看见人这样多,就满心嫉妒,硬驳保罗所说的话,并且毁谤。

【本会注释】

犹太人。在听保罗和巴拿巴讲论的大批听众中,显然包括了大部分外邦人(见第44节注释)。

满心嫉妒。希腊文zēlos,“热心的”,引申之后可以产生贬义“嫉妒”。显然,产身这样感觉有两个原因。无疑,在安提阿的犹太人对于新来的保罗和巴拿巴在外邦人中间引起如此的兴趣十分不满。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这些外邦人也被邀请接受与他们自己相同的宗教信仰,这一点乃是他们所憎恶的,与他们格格不入。犹太人历来认为自己乃上帝分别出来作为特有的子民,如今邀请外邦人接受救恩,同他们一样成为上帝的儿女,他们可以接受作为上帝派来之使者的信息,他们也可以忍受敬拜方式以及所讲论之教训的一些改变,但是他们不能忍受在上帝眼里使外邦人同他特选的子民相等。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对于犹太人自以为是,惟我独尊之精神的实际批判乃是他们所不能忍受的。

硬驳…,并且毁谤。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中表明对于“硬驳”一词的省略。关于犹太人在哥林多类似的行为参徒18:6。


徒13:46 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上帝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

【本会注释】

放胆。见徒9:27,29;参徒13:9-11。

先讲给你们。耶稣基督先到自己的地方来(约1:11),同样,他的福音使者也先向犹太人传扬这大好的信息。传扬福音的顺序是“先是犹太人,后是希利尼人”(罗2:10)。先向犹太人传扬福音乃是要“地上的万国都”因这他们“得福”,通过耶稣基督使人明白救恩的知识(创22:18)。他们拒绝了这个特权。但是正因为如此,福音便传向了外邦。

不配。在使徒保罗的话中含有讽刺的意义。犹太人认为自己配承受上帝所给予最高的福气,而且使徒们也将一切福气中最大的带给了他们,就是藉着耶稣基督所得的永远生命。但是由于他们排外的心,以及自己嫉妒、骄傲,因此他们拒绝了这信息,并且显明他们自己乃是“不配”。这样,犹太人由于自己的拒绝,以致审判临到了他们。

转向外邦人去。这些话乃是对于保罗悔改不久之后,在耶路撒冷圣殿中所见异象的回顾,(徒22:21);这些事叫相信的外邦人听见会满心喜乐,犹太人听见会满心嫉妒。


徒13:47 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

【本会注释】

我已经立你。这里是赛49:6的引文。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首先是指以色列,按照预言它指耶稣基督(见赛41:8;49:6注释)。显然,这里弥赛亚的运用是被犹太人在新约与旧约两个时期之间所应用的,因为伪经以诺书(48:4)说明弥赛亚要“成为外邦人的光”。在耶稣降生后不久,年老的先知西门直接将这预言用在了耶稣身上,说明耶稣“是照亮外邦人的光”(路2:32)。在本节中的例证中,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引用了一则预言,这预言最初的时候企图指代以色列人,基督自己发起了对于这预言的应验,而且大体上使基督教应用,尤其是这两位外邦的福音使者。如今,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要把救赎的福音带给整个世界,他们负有此种责任,这就是犹太人没有完成的一项责任。

直到地极。见太28:19;西1:23.


徒13:48 外邦人听见这话,就欢喜了,赞美上帝的道;凡预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

【本会注释】

就欢喜。这里外邦人欣然信了基督,接受了福音,他们与犹太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犹太人心中充满了对于使徒保罗的嫉妒。

上帝的道。这里所说的“上帝的道”乃是指主耶稣基督的教训是主题。参第44节。

预定得永生。希腊文tassō,“招收成为成员”,“指定”,“安排”。神学家们对这里的译文有很大的争论。金雅各版本圣经的译文似乎支持神圣旨意之教条为决定人最终的归宿。然而,希腊文并不要求如此翻译。这里所使用动词的形式可以被理解为反身动词,也可以理解为被动词,因此,它就可能是说“指定他们”,或者“安排他们”。在公元三世纪的两个埃及蒲纸上阐明了此种意思。其中有一个说,“我安排了亚波罗,然后他肯定地指定了第十一预备他的降临[或作他肯定地指定了他自己在第十一的降临]”。另外一个说,“我尽一切办法寻求铜币,正如我所安排的[或作正如我所指定的]”。这些例子说明可能把这里经文的语言翻译为以下意思,“所有相信的都被指定[或翻译为安排],指定他们进入永久的生命”。

此种译文与这里的上下文和谐一致,因为根据第46节,犹太人证明自己不配得那永久的生命,而且本节经文有意要描述他们悖逆之经历所对照的事物。犹太人曾经表现出反叛的精神,表明自己根本不配承受这福气,然而外邦人则显明自己的愿望乃是值得获救的。这两部分人就像对立的两个部队,排列他们,从某些程度上看,就像是上帝将他们安排列在不同的两边。因此,外邦人正在预定他们自己,而且也被预定进入永久的生命。本文并没有表明上帝规定给某一个人一个具体的选择,或者,即使在以后改变环境可以获得的情况下也不允许他改变自己的选择。见约3:16-18;罗8:29注释。


徒13:49 于是主的道传遍了那一带地方。

【本会注释】

传遍了那一带地方。福音已经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广泛传扬开了(参第44节)。如今,在周围的地区,就是接壤的弗吕家、吕高尼、以及加拉太已经种下了福音的种子。可能在这地区的众多城镇和乡村,至少有一少部分男女放弃了对于自己本土假神的敬拜,归向了犹太教。如今,其中的许多人,与那些接受耶稣基督的犹太人聚集在一起,无疑,他们在这、在那组成了一个个小小的团体,都成了主名下的门徒,就是拿撒勒人耶稣我们的救主弥赛亚。


徒13:50 但犹太人挑唆虔敬、尊贵的妇女和城内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罗、巴拿巴,将他们赶出境外。

【本会注释】

虔敬、尊贵的妇女。这可能是一些外邦人中的官方妇人,她们渐渐对犹太教产生了兴趣。也许犹太人企图藉着她们,影响并领导安提阿人。在许多情况下,犹太人发现这类妇人真实地渴望能度一种比希腊以及罗马社会更高更纯洁的生活,而且她们中的许多人开始欣赏以色列信仰中的高等道德伦理。此类妇人常常成为过激的皈依者。

有名望的人。藉着他们那些异教的地方官员,在安提阿的犹太人寻找机会发动对保罗和巴拿巴的逼迫,当年在杀害耶稣的事上,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就使用了同样的方式。

逼迫。显然,在这次迫害中,不仅仅巴拿巴和保罗是受害者。在最初,彼西底的安提阿中的基督徒必须要学习,进入上帝的国必须要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对于这些苦难、逼迫的记忆总是一遍又一遍在使徒保罗的心中浮现,最终,在保罗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写到了这件事(提后3:11)。


徒13:51 二人对着众人跺下脚上的尘土,就往以哥念去了。

【本会注释】

跺下脚上的尘土。他们如此行,乃是毫无夸张地遵照了主的吩咐(太10:14),而且也显示出这些福音使者同样明白耶稣教导那十二位使徒的教训。这里他们做了如此的举动,不是在抵挡外邦人,而是抵挡那些不信、苦毒的犹太人,他们大街上的尘土对于使徒来说乃是不洁净的,因为他们拒绝了福音。

往以哥念去了。见徒14:1注释。


徒13:52 门徒满心喜乐,又被圣灵充满。

【本会注释】

门徒满心喜乐。这里所使用动词的形式暗示了这乃是一个连续性的经历。此种“喜乐”乃是信仰的正常结果。

被圣灵充满。也许他们被圣灵充满一事暗示了特殊的圣灵恩赐,例如说方言或者说预言的恩赐,但是除了这些圣灵恩赐之外,圣灵的充满也自然证明对于属灵生命的激励提拔,喜乐也是必然结果。这个新宗教信仰的信息对于外邦皈依者来说十分新鲜,以致他们会显示出外在的喜乐,这喜乐要比他们的弟兄,就是皈依的犹太人要大的多(见罗14:17;见徒2:4;15:9注释)。

提要

1 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二人在以哥念受到逼迫。8 在吕高尼的路司得,保罗医好了一位生来瘸腿的人,众人看见保罗所做的事就称他们为神。19 犹太人挑唆众人,他们就用石头大保罗。21 他们二人经过了多个城市,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26 他们返回到安提阿,并向信徒述说上帝藉着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在以哥念传道

徒14:1 二人在以哥念同进犹太人的会堂,在那里讲的,叫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信的很多。

【本会注释】

以哥念。有关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到以哥念的旅行,作者路加只进行了草草的记述,大概是因为他们在行程中没有太多机会做福音工作。这个城市大约坐落在彼西底安提阿的东南方向90英里处,在许多重要路段的汇合处。有些古代的作者称这里为弗吕家的管辖范围;其他的称这里所属于吕高尼省。这个城市的面积以及地位足可以称为吕高尼的大马色,而且在后来的基督徒传统中以保罗以及他所传的悔改者戴卡拉的故事而闻名。在中世纪,以哥念开始被重视并成为了赛尔柱王朝的首府,使用了被缩短并改变了的名字科尼亚。至今,这里依然是土耳其的一座繁华城市。参使徒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以及使徒保罗的旅程。

二人…同。显然,这里没有提到是一次对于会堂的特殊访问,但是重述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一起进会堂与犹太人会面的场景。

进犹太人的会堂。就像往常一样,使徒保罗开始着手在犹太人和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中的工作,他们在崇拜聚会是见面。显然,他们这些次进会堂与信徒见面是在安息日(见徒13:14,44注释)。

在那里讲的。他们在许多场合下讲论,显然,听他们讲论的不仅仅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出席(参以下“希利尼人”注释)。

信的很多。正如他们在叙利亚的安提阿传讲一样(见徒11:21,24),这里也有许多人因他们传讲的福音信了基督。

希利尼人。希腊文Hellēnes,这个词由作者路加用来表达外邦人,与希腊文的Hellēnistai形成对照,这个希腊词是指说希利尼话的犹太人(见徒11:20注释)。显然,正如在叙利亚的安提阿一样,这里有一些“相信”的外邦人进入了会堂(参徒13:16)。再者,使徒保罗以及同伴在以哥念停留了多日)见徒14:3),无疑,他们还在会堂以外的地方传扬福音。


徒14:2 但那不顺从的犹太人耸动外邦人,叫他们心里恼恨弟兄。

【本会注释】

不顺从的犹太人。或作“那不信的犹太人”,说明他们的不信导致在信仰上的冲突,因此,具有这些品行的犹太人迫害使徒保罗和巴拿巴。

耸动外邦人。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几乎所记载的大部分逼迫都是由于犹太人的憎恨而引起的。银匠底米丢的例子(徒19:24)可能是唯一的一个例外,然而,即使在底米丢这件事上,犹太人似乎对于这个希腊手工艺人的反应负有责任。在许久之后,约在公元二世纪后期,犹太人在制死士每拿的波利卡普一事上十分活跃积极(《坡旅甲的殉道》第13页;优西比乌《教会史》第四章15.29)。在公元三世纪初期,特土良称当时代的犹太会堂为“迫害源”( Scorpiace10).

恼恨弟兄。此处使用这个词暗示不仅仅他们脾气暴躁起来抵挡弟兄,而且由于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以致发起了此种感觉。这里的弟兄是指那些新皈依到教会的信徒,与那些“不顺从的犹太人”形成对比。


徒14:3 二人在那里住了多日,倚靠主放胆讲道;主藉他们的手施行神迹奇事,证明他的恩道。

【本会注释】

多日。可能是停留了几个月。因为有许多人加入了教会,信了基督,在那里停留许久坚固这些新信徒的信心是相当有必要的。

放胆讲道。使徒二人有如此的胆量,乃是为要传扬神圣恩典所带给人类的福音,他们提出的福音与狭隘的犹太教有鲜明的对比,这些先前皈依犹太教的外邦人,对犹太教的情形已经较为熟悉了。见徒9:27-29。使徒们有如此的胆量与奇迹般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与其他靠着耶稣基督的名所行的神迹奇事有关联。

证明。相当于“证明主的……”。主藉着衪给予使徒保罗和巴拿巴能力而行的神迹,衪见证了一个事实,这两个人乃是衪的使者,传扬衪的真理。

他的恩道。这里是指,有关上帝拯救恩典的信息,福音中的喜乐信息。在使徒保罗的讲论中,他总在述说得救是本乎上帝那不可思议的恩典(见弗2:5,8;罗5:1,2)。

神迹奇事。这些并不主要是信心的基础,证明他们大有信心。这个记载没有详细说明他们实行的“神迹”。


徒14:4 城里的众人就分了党,有附从犹太人的,有附从使徒的。

【本会注释】

分了党。在当地的百姓中,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分成了鲜明的党派,

而且在非基督徒的党派中存在这一种苦毒的精神。作者路加显然是在着重说明有大批的异教信徒。无疑,皈依基督教的信徒仅仅占了少数,可能这些皈依者大都来自社会底层,正如初创教会时的普遍情形一样(见林前1:26-28)。如同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城中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权贵抵挡、逼迫他们(见徒13:50)。

有附从犹太人的。正如后来,使徒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时所发生的事情一样(徒17:4,5)。耶稣在世时曾经预言传扬他的话会导致此种分割(路12:51-53)。


徒14:5 那时,外邦人和犹太人,并他们的官长,一齐拥上来,要凌辱使徒,用石头打他们。

【本会注释】

拥上来。这个词的希腊文hormē,“袭击”,或者“攻击”。这个词并不指代一种直接的袭击,况且这样的袭击也没有真正发生(见第6节)。犹太人煽动并催促他们的异教同伴们,希望他们能引起一起暴动。

官长。这里是指犹太会堂中的官长,保罗和巴拿巴初道以哥念时就在这个会堂中传扬真理。

要凌辱使徒。他们忍受了侮辱和暴行。这标志着暴徒们在计划中的刺激项目。保罗在描述自己先前迫害教会的行为时,他使用了一个极其相似的词描述当时的情形(提前1:13)。

用石头打他们。用石头打人乃是犹太人对于说亵渎话之人的刑罚手段(利24:14-16),显然,他们也相信使徒们所做的宣讲乃是犯了亵渎的罪。在这些计划中,他们似乎没有合法的过程;他们仅仅决定“恶意打人”(见徒7:58注释;参约10:31)。


徒14:6 使徒知道了,就逃往吕高尼的路司得、特庇两个城和周围地方去,

【本会注释】

知道了。无疑,在还有一些人站在使徒们一边,他们与那些反对的组织有密切联系,因此得知了他们的密谋。作者路加并没有试图夸张基督徒福音使者所忍受的苦难。这次勉强的逃脱,没有受到石头的攻击,作者仅仅使用了简单的语言进行了描述,没有过分刻画细节。

逃往。使徒保罗以及同伴逃跑的行为乃是依照了耶稣基督的命令,就是“有人在这城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见太10:23注释)。

路司得。据查考,一直到公元1885年才知道了路司得的确切位置。在那年,发现了一个碑铭,证明了路司得就是如今的Zoldera。从以哥念到这里需要向西南行驶,行程大约六个小时。从以哥念路上向这里旅行,使徒保罗以及其同伴可能攀越了一些小山才到了一个高地,就是路司得。尽管在古典文学中提到吕高尼是一个野蛮的、未开化的地区,但是碑铭上的证据却表明路司得被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占领,成为殖民地,因此,这里自然要比周围的区域享有更高的文明。作为一个罗马商业的中心,路司得城的人口中必定有犹太人,但是根据《使徒行传》一书的记载,并没有提到这里拥有犹太人的会堂,而且似乎使徒保罗在这里仅仅与众多的外邦人进行了接触。尽管提摩太是一个虔诚犹太母亲的孩子,他很可能是路司得人,自小并没有受割礼(见徒16:1,3注释)。参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特庇。特庇的遗址发现与1956年,因为在一个碑铭中提到在科提胡雨克发现了特庇,这里坐落在以哥念东南方向52英里(83千米)处,现在的科尼埃。另外一个碑铭确定了这个鉴定在近年来已经越来越清晰可靠。该犹,后来曾于使徒保罗共同进行传道旅行(徒20:4)。参使徒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

吕高尼。吕高尼并不是一个罗马省份,而是一个种族区域,它的西部属于罗马的省份加拉太,东部属于哥玛基的安太阿卡斯王国。使徒保罗以及巴拿巴显然停留在加拉太省的边界。在新约圣经时期,以哥念被认为是属于弗吕家,因此,他们到路司得和特庇就算是到了一个新的地区。

周围的地方。这表明路司得和特庇是两个小的城市,而且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在那里传扬福音的时间也不长。只要他们进到那里的乡村,他们遇到的应该全都是外邦人。


徒14:7 在那里传福音。

【本会注释】

传福音。希腊文euaggelizō(见徒13:32注释)。


在路司得传道

徒14:8 路司得城里坐着一个两脚无力的人,生来是瘸腿的,从来没有走过。

【本会注释】

生来。作者路加作为一名医生,他记载了此人病情的详细情况(见徒3:7;9:33注释)。


徒14:9 他听保罗讲道,保罗定睛看他,见他有信心,可得痊愈,

【本会注释】

。或作“过去常常听”。

定睛看。希腊文atenizō(见徒13:9;23:1注释)。无疑,这位天生瘸腿之人的信心在他的面容上显明了出来,使徒保罗认出这人的信心并且可得痊愈,就吩咐那人起来,为路司得的人行了一个神迹。

他有信心。信心乃是任何病人获得奇迹般医治的先决条件(见太9:22;可9:23)。


徒14:10 就大声说:“你起来,两脚站直!”那人就跳起来,而且行走。

【本会注释】

大声说。使徒保罗提高了嗓门,他曾经以同样的方式面对群众讲话。

两脚站直。对于任何没有藉着信心预备好迈出常人所越过之界限的人来说,这个吩咐就会成为一种嘲笑。这位瘸子甘愿凭着信心行事。这是一个医治瘫病人的神迹样板(太9:6,7);毕士大池子旁边的那位瘸子(约5:11,14);以及美门口的那位瘸子(徒3:6-8)。在每一个这样的例子中,属灵生命的恢复伴随着身体的医治。

使徒彼得在圣殿美门口医治瘸子一事(徒3:1-11),以及使徒彼得在路司得治愈瘸子是很明显的。

跳起来,而且行走。这句话或作“跳起来,开始行走”(见徒3:8注释)。


徒14:11 众人看见保罗所做的事,就用吕高尼的话大声说:“有神藉着人形降临在我们中间了。”

【本会注释】

吕高尼的话。尽管保罗说明他用言语的恩赐传讲福音(林前14:18),然而,显然这种恩赐并不包括他可以理解吕高尼话的能力。他和巴拿巴并不知道路司得人将要敬拜他们,通过这唯一的一件事就可以表明。这是对于他们品行的控告,猜想他们故意允许百姓继续进行一个提供神圣供奉的计划,目的在于他们可以显示出引人注目的果效以拒绝此种崇拜。路司得人无疑是懂两种语言的,他们可以明白保罗和巴拿巴使用希腊文的讲论,但是当路司得百姓计划举行异教献祭时,这两位福音使者不能明白当地百姓在说什么。有关吕高尼话的特征我们所知甚少。

。在新约圣经时代,许多人相信众神已经成了人的样式来在人间,吕高尼人不是唯一相信此种信条的人,这在异教中十分普遍,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是如此。在吕高尼,有一个古老的传奇,因此使这地的百姓试图敬拜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根据他们这个神话,丢斯和希耳米(朱庇特和墨丘利)已经转化成为人的装束,而且被老年夫妇腓力门和保西思接纳,这些神也给予了这对夫妇报赏(《变形》第八卷第626-724页)。这个传奇说明这个地方的人相信当地的神曾经居住在这里,后来变成了一个神殿专为那些虔诚的崇拜者聚集叩拜,这些崇拜者在这里进行朝圣而且把这里作为献祭之所。


徒14:12 于是称巴拿巴为丢斯,称保罗为希耳米,因为他说话领首。

【本会注释】

丢斯…希耳米。希腊文Zeus… Hermēs,希腊的宙斯,众神之首,以及他的儿子希耳米,他是众神的传令官和信使,也是雄辩守护神。在罗马的万神庙中,这些神的配对物(同样的神,名字叫法不同)就是朱庇特和墨丘利,而且他们的名字也用在了金雅各版本圣经中。在路司得地区,似乎敬拜丢斯和希耳米十分盛行。在路司得附近发现了一个碑铭,上面记载了某些人,这些人都是吕高尼名字,他们被称为丢斯。在路司得附近还发现了一个石头祭坛,这祭坛乃是献于“祈祷的垂听者”,可能就是当地人所敬拜的丢斯和希耳米。路司得的百姓自然相信如果有任何神来在他们中间,并且存有善意,那么这一定是朱庇特(丢斯),他们也为这神在城门口建立了神庙(见第13节注释),而且这神乃是他们首要敬拜的。墨丘利(希耳米)被认为是朱庇特的主要助手。巴拿巴可能要比使徒保罗给当地百姓的印象更深刻,因此路司得人给予他朱庇特的头衔。由于保罗所做的讲论较多,他被称为墨丘利。


徒14:13 有城外丢斯庙的祭司牵着牛,拿着花圈,来到门前,要同众人向使徒献祭。

【本会注释】

丢斯庙的祭司。本段的意思似乎是说,“城前当地丢斯庙[坐落地点]的祭司”。这样看来,丢斯就是路司得的守护神,而且丢斯庙显然建立在距离城门口不远的地方,以便守护全城。当地百姓就是向丢斯庙的祭司大声呼喊,就是圣经上所记载的话(见第11节),然后祭司带着献祭所用的一切预备之物,直奔使徒所居住的房门口。

花圈。在古代的雕塑中,此种花环是十分常见的。通常是白色羊毛制作的,有时在这些花环上装饰树叶和鲜花。祭司、侍者、门、以及祭坛,还有要献为祭的动物通常都用此种花环装饰。

门前。希腊文pulōnes,这个词或者可以指房子的大门(见徒12:14),或者可以指楼房以及城市的门口(见启22:14)。在本节的例子中,这里的译文是指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居住之所的大门。然而,也可能这里更好是指城门或者当地宙斯庙宇的入口(见以上“丢斯庙的祭司”段)。

献祭。在他们献祭的仪式中,可能要包括切断牛的颈项并且把它们的血倒在献祭的坛上。


徒14:14 巴拿巴、保罗二使徒听见,就撕开衣裳,跳进众人中间,喊着说:

【本会注释】

巴拿巴、保罗二使徒。这些为献祭所做的精心预备自然引起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的怀疑。

撕开衣裳。对于犹太人来说,撕裂衣服表明极端的厌恶,尤其是在他人说了亵渎的话时,自己为了抵挡此种行为所做的动作(见太26:65注释),如今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意识到路司得这些异教人民将要犯无知的罪。对于使徒们的这种行为,路司得的百姓能领会多少我们无法得知,但是撕裂衣服强烈拒绝的情形一定震惊百姓,或者吸引了这些人的注意力。

跳进。希腊文ekpēdaō,“跳进”,“冲出”。可能门徒们跑到城门口,百姓可能正聚集在那里献祭,也许在丢斯庙献给丢斯,这丢斯庙“在城外”(见第13节注释)。


徒14:15 “诸君,为什么做这事呢?我们也是人,性情和你们一样。我们传福音给你们,是叫你们离弃这些虚妄,归向那创造天、地、海、和其中万物的永生上帝。

【本会注释】

性情和你们一样。这话包括对于人类生活的更多感受,我们也普遍知道雅各所描述的“性情”(见雅5:17)。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所说的话与使徒彼得对于百夫长哥尼流所说的极其相似(徒10:26)。

传福音给你们。照字面意思上讲应该翻译为,“带给你们好的信息”(见徒13:32注释)。对于那些敬拜偶像之人来说,向提出永活的上帝代替那些不能言语的偶像实在是“好的信息”。尤其是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成为人类的救主之后。

这些虚妄。这里是指路司得城中的异教百姓将要举行的献祭礼节,以及其蕴藏的一切含义。这样的话语经常用来描述异教的空虚和无价值(弗4:17;彼前1:18)。

永生上帝。与他们的那些死偶像相比,使徒呼召路司得的百姓归向上帝,因为只有他是永远活着的上帝,他创造了天、地、海,一切好的恩惠都来自他那里,他也必审判全地的人。以赛亚先知突出地描述了此种对比(赛40:6-31;41:18-29;44:6-28)。

天、地、海。这与异教流行之信仰进行了尖锐的对照,因为异教把天、地、海分为许多不同的神。使徒保罗宣称只有一位上帝,而且这位上帝创造了这一切而且掌管着一切。

此种上帝创造天、地、海的呼吁在圣经中再三进行了叙述。这一点在世界历史之初就在创始主与全宇宙的关系中显明了(创1),这也是最后警告世界之福音的基础(启14:7)。


徒14:16 他在从前的世代,任凭万国各行其道;

【本会注释】

万国。希腊文ethnē,它是一个普通的新约词汇,用来指明外邦人。这里第一次暗示了历史上所谓的保罗哲学。保罗在雅典的讲论中也提到了相似的思想(徒17:30),在雅典,保罗宣称“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那些生活在此种状况中的人会受到公平的待遇,也要根据他们有限的知识接受审判。他在罗1;2 详细叙述了此种哲学。外邦人的无知和罪恶被允许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就像是一出神圣戏剧的一个部分,以致引导外邦人感觉自己需要救赎,预备他们接受福音。


徒14:17 然而为自己未尝不显出证据来,就如常施恩惠,从天降雨,赏赐丰年,叫你们饮食饱足,满心喜乐。”

【本会注释】

不显出证据来。上帝并没有不给外邦人留有见证,正如路司得。这里又一次表达了保罗后来在罗1:19,20所叙述的轮廓,尽管在那里他的观点是说作为外邦人并没有理由作为借口。在本节的例子中,保罗强调神圣之仁慈的证据在自然中显现出来,而且这些事的显明是他的听众不断可以看到的。后来在向雅典的哲学家们讲论时,保罗这样说“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徒17:28;参罗2:14,15)。

常施恩惠。这暗示为了人的利益上帝的恩典不断彰显(见太5:45)。使徒保罗的话中包括了“从天降雨”,因而与朱庇特形成了对照,因为他们认为朱庇特就是掌管降雨的神。


徒14:18 二人说了这些话,仅仅的拦住众人不献祭与他们。

【本会注释】

仅仅地拦住。路司得的百姓十分热切地要对他们献祭,进行崇拜。然而,有些人被阻止如此行,无疑,他们从那些“虚空”中转回,去敬拜永活的上帝。无论如何,明显保罗停留在路司得工作的时间足够可以在那里建立一个教会。很明显,犹太人罗以,还有她的女儿友尼基以及外孙提摩太列在这里第一批悔改的人中(提后1:5;见徒16:1注释)。

不献祭。这里是指“阻止了他们献祭”。


徒14:19 但有些犹太人从安提阿和以哥念来,挑唆众人,就用石头打保罗,以为他是死了,便拖到城外。

【本会注释】

犹太人从安提阿…来。这里显然是指彼西底的安提阿,通过上下文就可以看明白(见徒13:14注释)。安提阿犹太人的反对势力如此之大,事实上是来自安提阿和以哥念两地犹太人的齐心协力,那些来自安提阿的犹太人行程100英里,特来阻止干涉外邦使徒们的工作。

在安提阿发现的一尊雕像的碑铭上说明了安提阿人和路司得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说到了路司得的百姓为了向安提阿城表示敬意在两城之间特意立了一个纪念碑。

这些犹太人知道保罗和巴拿巴是他们同族的人,然而他们的怒气却正是征对这两个传道人,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位外邦使徒在渐渐废除犹太人所亲爱的律法要求。然而,在路司得这些控告的犹太人可能使用了其他的控告,以便能引起外邦人们来敌对保罗。医治当地瘸子的神迹证明了使徒真实的大能,但是没有证明力量的来源,如今犹太人便将这种能力的来源归于邪恶的势力,这样就可以影响外邦人(比较耶稣相同的经历,太12:24-27)。

挑唆众人。路司得人在态度上的突然改变就像当年耶路撒冷人不久前还称耶稣为和散那,但是很快那里的百姓就大声呼喊“把他钉十字架”(太21:9;27:22)。这么一群迷信之百姓产生此种情绪的趋势并不难理解,就像吕高尼人,在传统上都称他们为靠不住的百姓。在米利大的异教土人中间可以看到一种不同的比较(马耳他;徒28:3-6)。路司得的百姓可能进行了以下推论:如果保罗和巴拿巴拥有此种神奇超凡的力量,而且又不是变成人形的神,那么他们必定是巫师了,也可能是魔鬼。犹太人可能会继续鼓动他们此种感觉,并且煽动催促路司得的百姓表现出如此野蛮的行为。

用石头打保罗。执行这样的刑罚方式显然是犹太人的特征,无疑犹太人这事的煽动者,当然他们借助了路司得居民的帮助。这次逼迫曾经是使徒保罗生命中忍受的严重例证,而且在他的书信中曾提起这件事(见林后11:25)。在以哥念,保罗刚刚逃过了犹太人的石头(徒14:5,6)。作者路加将这两次的情形都记载了下来,但是使徒仅仅提到了他实际被石头砸的一次。这次路司得的经历在使徒保罗的记忆中十分突出,与他生命即将结束之时在那里所受的不同(提后3:11,12)。

拖到城外。希伯来人的律法规定,用石头打人要在帐篷外(利24:14),或者是城外。然而,在这里的例证中,也许因为路司得是一个异教城市,或者因为用石头打人乃是暴徒的行为结果,看起来他们用石头打保罗是在城内发生。因此,保罗的身体要被他们拖到城外。


徒14:20 门徒正围着他,他就起来,走进城去。第二天,同巴拿巴往特庇去,

【本会注释】

门徒。这里是指那些新接受福音的外邦门徒们。显然,他们无法预先通告使徒保罗要临到他的危险之事,但是,他们一直跟着人群到了使徒保罗受难的地方,看到了保罗不醒人世,被人拖着,他们心里十分悲伤,可能他们心里在想自己如何才能为这位教师提供虔诚的葬礼。我们相信提摩太见证使徒被石头砸是合乎情理的(见《述》第十八章),使徒保罗苦涩的经历既是对于服务的一个挑战也是对于奉献投入的榜样。也许,当时罗以和友尼基也在人群当中,目睹了这一切,首先是悲哀,但后来却是喜乐,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所敬爱的教师竟然没有死。

他就起来。使徒保罗从不醒人世中的醒过来一事,以及他立刻又一次进城显明自己的热情和无畏,在人看来这都是神迹。一个人被一群凶残的暴徒用石头砸了,以为他死了就拖到城外,没想到他居然复活而且起来又进了迫害他的城,对他来说似乎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这一点更是一个上帝之能力的突出证据,这要比瘫子起来行走更令人瞩目。

第二天…去。尽管使徒保罗靠着上帝的保佑幸免,但显然,保罗意识到当地百姓对于他的态度还没有改变,因此他第二天就离开了那个城市。他至少又两次拜访路司得(见第21节;徒16:1)。

同巴拿巴。巴拿巴并没有成为那些犹太人嫉妒的对象,所以他没有受到伤害。尽管他的能力很大被称为“劝慰子”,或者“安慰者”(见徒4:36注释),但是显然他的能力不像保罗一样如此令人信服。

往特庇去。见第6节注释。


回到叙利亚的安提阿

徒14:21 对那城里的人传了福音,使好些人作门徒,就回路司得、以哥念、安提阿去,

【本会注释】

传了福音。希腊文euaggelizō (见徒13:32注释)。

使好些人作门徒。或作“赢得了众多门徒”。也许特庇的该犹就是作者路加提到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的同伴之一(见徒20:4),该犹可能就是在这时悔改的。他们成就了如此的工作暗示了使徒们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应该有好几个月之久。

就回。这里要比向东行驶到大数简单地多,也比乘船返回叙利亚的安提阿容易。但是保罗和巴拿巴选择了一条长而令人疲惫的路,他们返回大海的这次旅行行驶了大约有250英里的路程。但是藉着返回他们先前所经过的地区,他们就有机会更多地播撒早先冒着个人生命危险所撒的真理种子。当年安提阿和以哥念一些犹太人对于他们的热情接待一定使使徒们再次访问那些城市,而且没有人生危险。可能在一些地方的城市官员任期已满,已经有其他人来接替。参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徒14:22 坚固门徒的心,劝他们恒守所信的道;又说:“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

【本会注释】

坚固。或作“加强、巩固”。此处并不意味着这种行为是教会的惯例,尽管在后来此种行为十分普遍。这里使徒保罗的行为与耶稣基督对使徒彼得的告诫一致,“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路22:32)。这位使徒可以对这些人进行警告和劝勉,因为他自己经历了苦难,而且从他们中间被主拯救了性命。

所信的道。这里也许可以理解为信心的宾格表达法,就是说所信所传的道。此处“信”的意思是“所信的道”,在后来的使徒文学书信中出现过(见提后4:7;犹3,20节),可能这里也使用了类似的意思。

我们。有些人认为,这里作者路加使用了代词“我们”是指他本人当时也在场,而且听到了这些讲论。然而,由于其后一直到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到特罗亚时,才提到旅行的同人(徒16:10),我们应当把这里所说的“我们”看作是引用使徒保罗的话,保罗在说话的时候把自己算入了听众中。当然,为了阐明他传扬的真道,他可以举例说明自己亲身所遭遇的磨难。

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在使徒保罗写给提摩太的第二封信中,提摩太是在路司得所召选的门徒(见徒16:1-3),提到了感人的苦难遭遇。他是指自己在安提阿、路司得、以及以哥念所遭受的迫害,并且说明了一条公理,“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都要受逼迫”(提后3:12;参启1:9;7:14)。

上帝的国。见徒1:6注释。这话在福音中很是常见,它出现的很早,也经常在使徒保罗的教训中出现(罗14:17;林前4:20;6:9;西4:11;帖后1:5)。对于保罗来说,这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国度,基督是国王。


徒14:23 二人在各教会中选立了长老,又禁食祷告,就把他们交托所信的主。

【本会注释】

选立了。希腊文“cheirotoneō,”,直译是“伸手”。在希腊人中,这个词用来表达选举官员时用手示意的动作;从这里引申出了它的普遍含义“选举”,与雇佣没有特殊关系(见林后8:19,那里的希腊文cheirotoneō译作“挑选”);从这里又发展了更深的含义,“委任”,或者用选举的方法或者是其他手段(见徒10:41)。以这个动词为基础,有些学者认为在路司得、以哥念、以及安提阿所立的这些长老,乃是由直接投票选举出来的。尽管在使徒时代的教会中很可能实行选举制度(见徒6:3;林后8:19),但是是否此处使用了这种选举制度,依然存在很大的怀疑。本节说明是使徒保罗以及巴拿巴,而不是那些教会进行了选立,考虑到这一点,此处“选”和“立”的更广泛意义似乎就是最好的译文。尽管正式的按立礼显然已经存在(见提前4:14;5:22;提后1:6),就没有必要使用此处这个动词再作暗示。当地的客观环境可能是这样,使徒们感觉在这些新建立的教会中直接指定圣职人员要比大家选举更为理智。似乎保罗曾经向提多推荐过同样的选立程序(多1:5)。

后来,主教都是由百姓和神职人员定期投票选举。因而,罗马的费边·马克西姆斯也是由百姓在公元236年选举的(优西比乌《教会史》第六章29.2-4)。迦太基的塞普路斯人(公元258年)说到“全体会员的投票”(第六十七封书信.5;《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五册第371页)。《圣使徒章程》(可能写于第四世纪)记载,教会的领袖需要由“全民选举”(第八章2.4;《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七册第481页)。从第四世纪开始,由附近的主教推选任命新主教乃是规定好的政策,而且他的名字由主教教区的神职人员和平信徒批准通过。在中世纪,平信徒的意思是贵族,当然不是指普通人。

长老。参徒11:30注释。藉着授于他们作福音使者的权力(见徒13:3),保罗和巴拿巴在他们中间选立了长老。因而,他们在外邦的教会中制定了一种已经为耶路撒冷信徒所接受的组织模式。此种组织基于会堂,而不是圣殿(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页)。使徒保罗在他们的听众成为基督徒之后,就立即着手建立了这些教会组织,这显明组织乃是保持教会信徒属灵生命成长的基础。

禁食祷告。正如先前使徒们自己在安提阿被分派做着福音工作之前,所做的禁食程序一样(见徒13:3注释)。

交托。即“把……交托给”。这个词说明一个人对于另外一个人在感觉上的信任,可以将自己的财务交托给他所信任的人保管。在本节的例子中,它暗示了对于上帝完全的信靠。


徒14:24 二人经过彼西底,来到旁非利亚。

【本会注释】

彼西底。见徒13:14注释。

旁非利亚。见徒13:13注释。


徒14:25 在别加讲了道,就下亚大利去,

【本会注释】

别加。约翰马可就是在这个城市离开了保罗和巴拿巴(徒13:13)。没有记载使徒们先前在这里传扬福音。如今,他们回到这里,显然,他们做了先前留下来没有做的工作。

亚大利。在他们去这个省份的路上,使徒们显然是直接从帕弗到了别加,再到凯斯图河(见徒13:13注释)。在他们返回的时候,他们绕道而行这样就使他们来到了亚大利,这里是卡塔尔哈茨河口的一个海港。这个城市由亚塔陆二世非拉德费建造,非拉德费是别迦摩王(公元前159-138年)。圣经上没有记载在这里所做的任何工作,再者,使徒可能仅仅到这里的海港,以便登上驶往叙利亚的船。参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


徒14:26 从那里坐船,往安提阿去。当初,他们被众人所托、蒙上帝之恩,要办现在所做之工,就是在这地方。

【本会注释】

安提阿。这里是指叙利亚的安提阿,他们二人正是在这里出发开始的第一次传道旅程。这艘船可能会通过基利家和居比路之间,或许会在西流基停船靠岸,或许会在进入奥郎底河驶向安提阿。

所托。这里是指,“委托”,或者是“交付”。在派遣保罗和巴拿巴的事上,安提阿教会将他们交给上帝的恩来引领、保守、并支持他们的劳苦。这恩典一直没有舍弃他们。

他们…办…所做之工。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先前是受安提阿教会的委托,出发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任务──将福音传给外邦人听。如今,他们可以返回到自己出发的教会,并且心中满足,因为委托他们的使命实现了。虽然他们只是向外邦人开展工作,他们却做得十分出色。


徒14:27 到了那里,聚集了会众,就述说上帝藉他们所行的一切事,并上帝怎样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

【本会注释】

会众。这里是指叙利亚安提阿的基督教会,那里曾经受上帝圣灵的感动(徒13:2)分派保罗和巴拿巴去向外邦人传扬真理。如今使徒们回来向这个教会汇报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的果效和结果是很合宜的。

述说…一切事。在他们的传道旅程期间,基督徒可能很少听到,甚至没有使徒们的消息,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当时信徒们聚集在一起听他们两位福音使者汇报的迫切心情。

上帝…所行。他们所完成的伟大之事,事实上是上帝亲自带领他们做成的。

开了信道的门。这个满有意义的词是使徒保罗喜爱的一个隐喻(见林前16:9;林后2:12;西4:3),出现在这里可能说明这是他讲论的一个部分。

为外邦人。上帝所赐给的福音特权乃是要给每一个相信之人的。这种自由首先向那些在安提阿的外邦人提供出来,在那里,使徒保罗帮助巴拿巴和其他人做这工作(徒11:20-26)。如今,福音已经被传扬到了一个很广阔的区域,就使所有的外邦人都能够听到。使徒保罗正在履行他在外邦人中做工的使命(徒22:21)。


徒14:28 二人就在那里同门徒住了多日。

【本会注释】

多日。对于使徒保罗来说,安提阿城自然要比耶路撒冷的吸引力要大,因为最初外邦人就是在安提阿建立了教会,也正是安提阿教会的先知和教师委托保罗去向外邦人传扬福音。无疑,在这个时期,除了那些先前悔改的外邦人外,这两位外邦的福音使者依然在吸引众多的外邦人悔改加入教会。

提要

1 在外邦人受不受割礼的事上产生了很大的纠纷。6 使徒们聚集在一起商议了这件事,22 并且将他们商议的决策写在信中送到了各个教会。36 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打算一起去拜访先前的弟兄们,但在带不带马可的事上产生了分歧,因此他们二人就分开了。

商议外邦人事宜的耶路撒冷会议,约公元49年

1. 从犹太来的人到安提阿;他们坚持割礼的规条,制造了纷争(徒15:1,2)。

2. 保罗和巴拿巴奉差去耶路撒冷见领袖们(徒15:2,3)。

3. 聚会商议;彼得为上帝接纳外邦人作见证;保罗和巴拿巴述说上帝在外邦人中的恩典;雅各确定了传给外邦人的定规(徒15:4-29)。

4. 巴撒巴和西拉奉差与保罗和巴拿巴去安提阿(徒15:22,27,32)。

5. 耶路撒冷会议的书信传到安提阿的教会(徒15:30-34)。

6. 保罗和西拉踏上传道旅程,并将耶路撒冷会议的书信送到各教会(徒15:40,41);见图:使徒保罗的第二次传道旅程,约公元49至52年)。


耶路撒冷会议

徒15:1 有几个人从犹太下来,教训弟兄们说:“你们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

【本会注释】

有几个人。此处没有提到这几个意见不同之犹太弟兄们的姓名。看起来他们似乎先前是法利赛人,后来又成了基督徒(见第5节)。

从犹太下来。这里是指他们来自犹太的安提阿。这些新教师们来自使徒权威的中心,但是显然他们没有被授权传讲他们所提出的道理。

教训弟兄们。安提阿的教会乃是一个世界性的组织,其中的信徒包括犹太人,还有外邦皈依者,以及那些直接从异教回转过来的成员(参徒11:19,20注释)。再者,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圣灵带领他们向外邦人传道,在安提阿地方十分显著,而且那里的教会还委托他们去传道。由于这些原因,也因为安提阿教会中的外邦人数量仅次于犹太,外邦人的数目甚多,如何从犹太教的观点来解决教会中外邦人的事务的问题,自然就出现在了这里。

受割礼。见徒7:8注释。这里证明在其他经文中没有对这项命令清楚地给予叙述,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没有要求他们所引导悔改的外邦人领受割礼。这里开始了基督教会内部第一个主要的争论。显然,这是在福音刚刚传到巴勒斯坦以外的地区之后,就发起的辩论。首先加入基督教的皈依者乃是一些犹太人,但是他们保留了他们先前所信之宗教的大部分宗教礼节和固有的偏见。因此,当他们看到外邦人在没有完全成为犹太教皈依者之前,就加入基督教会之时就甚为惊奇。看起来是因为那位百夫长哥尼流的悔改,还有埃塞俄比亚太监,或许还有那些撒玛利亚百姓,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加入教会,才为此处的争论奠定了基础。那些现在提出异议的可能就是愿意接受罗马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加入教会的人。但是他们可能对于上帝圣灵的引导展开了争论,在哥尼流的事上,圣灵的带领乃是一个例外,但是这并没有损害割礼的规定。因此,他们宣称那些领受洗礼加入教会的信徒,又在上帝圣灵清楚的带领之下,现在理应领受割礼。

这些煽动者来到安提阿教会可能靠着雅各的名说这些话,就是主持耶路撒冷会议的雅各,他是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但是雅各清楚地显明自己未曾吩咐他们,或者授权与他们如此行(第24节)。然而,由于雅各在个人的生活中,似乎曾经是一名犹太人礼节和习俗的坚持者(参加2:12),可能这些犹太人感觉宣称自己所说的乃是雅各的旨意不会过分,反而信徒会信以为真。他们坚持宣称割礼乃是律法的一个部分,而且宣称如果人们拒绝并蔑视割礼,整个律法就被破坏了。这些犹太人即没有准备,也并不愿意去意识一下基督与律法之间的真正关系。这些犹太人带进安提阿教会一个突出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总能不断引起意见的不和,此种现像贯穿使徒保罗的服务生涯,而且将其标记留在了新约圣经的大部分篇章中,甚至在使徒之后的世代中,其文化也受到影响。

有人起了质问,为什么上帝没有预料到这些种种的问题。上帝没有特殊地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强调真宗教乃是拯救人的灵魂,不是靠着外在的对于仪式的遵守。基督奠立了一个宽广的基础,而且阐明了原则,这些原则不是那些烦琐的教条。教会要被上帝的圣灵一步一步带领而进入一切的真理(16:13)。这并不是说教会要发展一个权威性的传统惯例。而是要指教会要发现并且经历新的亮光。基督教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发展的同时,必须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难题,而且这些难题不是藉着改变其教训,也不是改变圣经的例证(罗15:4)来达到目的。新的亮光以及没有预料到之问题的解决,将会来自对于圣经经文之真理的不断学习,而且使教会所开展的工作能够以圣经的原则为依据。

摩西的规条。或作“摩西的规定”。在遵行“方式”上讲,他们不仅仅实行一项“规条”。割礼乃是上帝亲自吩咐先祖亚伯拉罕遵行的条例(创17:10-13),并且向摩西强调了它的遵守(利12:3;参约7:22)。

你们…不能得救。此句话才是问题的中心。按照外邦人风俗的古老背景,要求他们施行割礼几乎不可能,也不能作为加入教会成为教会成员的条件。然而,这里的犹太人居然提出要获得救恩,得蒙拯救,受割礼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是,上帝“为外邦人开了信道的门”(徒14:27),这说明不必如此行,那些仪式上的礼节也不再需要遵行了。


徒15:2 保罗、巴拿巴与他们大大的纷争辩论;众门徒就定规,叫保罗、巴拿巴和本会中几个人,为所辩论的,上耶路撒冷去见使徒和长老

【本会注释】

保罗、巴拿巴。这两位福音使者乃处于辩论的中心,因为有犹太的弟兄们直接指责他们的工作,称这两位福音使者在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时,曾经在基利家并安提阿宣称不必遵守摩西的规条。但他们做成如此非凡的工作,只能说成是上帝恩典的帮助以致成功。保罗和巴拿巴曾经宣扬藉着相信耶稣基督就可获取救恩。如今,当有人告知他们的听众,就是那些因他们所传的福音而悔改之人,单单依赖上帝的恩典不够,必须要实行外表的礼节(割礼)来获得救恩之时,他们再也不能站着缄默不语了。

纷争。希腊文stasis,“事态”,“政党”,或者是“破裂的碎片”。在可15:7 和路23:19的记述中,这个词用来描写一次起义,巴拉巴是作乱之人的首领。这里描述了一次激烈的辩论。

辩论。希腊文zētēsis,“一个探索”,“置疑”,或者是“一次争辩”。

定规。这个词的希腊文tassō,“指定”,“安排”(见徒13:48注释)。

保罗和巴拿巴。促成在福音中自由之事的人只有选这两位了,因为没有更好的代表,他们在外邦人中间所做的福音工作已经很成功了。

本会中几个人。这里并没有提到这些人的名字。他们可能是安提阿的一些先知(徒13:1),或者是那些来自居比路和古利奈的人(徒11:20),这些人曾经对于外邦人加入教会有十分的兴趣。提多也去了,在圣灵带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的工作中,提多可能算是一个突出例子(加2:1)。

上耶路撒冷。有关本次上耶路撒冷与加2章记述的上耶路撒冷是同一次的说法参本章附注,注1。

使徒和长老。使徒彼得、约翰、和主的弟兄雅各,他们都在耶路撒冷(见加2:9;参加1:19)。这里提到的人,有一些长老(见徒11:30注释),可能也有其他一些没有提名的使徒,他们就是当时还没有太多经验的耶路撒冷教会的领导班子。此处早期教会信徒带着关于割礼而争论困惑的问题来到耶路撒冷,见长老和使徒,希望能在会议上解决,这乃是一个对于教会组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先例。这样做说明了反对那种仅仅由一个人做最终决定,而代替大家意见的独裁管理方式,教会的事情就应该是协商之后作出决议。同时这也说明,当事情影响到整个教会的时候,他们有商议的必要,也说明负责广范地区之工作的成员有更大的权力,就是地方要服从中央的道理。对于新约时代的教会,最初在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徒和其他神职人员,自然就组成了一个协商的组织。与此同时,在本章以下的部分能看明白(徒15:22,25)显然,最终的决定是由当时一切出席会议的人定出来的,包括那些作为安提阿教会代表的人,就是发起这些问题的犹太人,不仅仅是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做出的决议。藉着将这些问题带到耶路撒冷,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事实上是整个安提阿教会,都显示出他们对于上帝圣灵藉着耶路撒冷教会领袖所给予他们的引导。因此,保罗宣称他是“奉启示”上耶路撒冷的(加2:2)。参《述》第十章。


徒15:3 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

【本会注释】

送他们起行。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屡次提到了这个习惯(徒20:38;21:16)。陪伴一位客人,尤其是陪伴一位要离开之教师路途中的一个短暂行程,犹太人认为这乃是一种好客的善行。当年先祖亚伯拉罕就曾陪伴上帝的天使到所多玛,要“送他们一程”(创18:16)。一个古老的犹太人传统记载:“一名教师 [陪伴] 他的学生一直到城外的郊区;一个同事 [陪伴] 另一个同事走了安息日可走的路程;一个学生 [陪伴] 他的拉比走了没有限制的路程”(见《他勒目》Sotah 46b,宋西诺版第243页)。归属与拉比米耳(约公元150年)的一项声明如此说:“任何人,若没有陪同护送其他人或者没有允许那人受到他人的陪同,就仿佛是犯了流人血的罪”(同上,第244页)。

腓尼基。这就是地中海东岸的古国腓尼基。使徒们的路线是从安提阿到耶路撒冷沿着海岸线一路经过西顿、推罗、可能还要经过该撒利亚,然后穿过撒玛利亚。他们一路都能找到“弟兄们”,这一点暗示那些地方已经建立了教会。其中的一些教会可能是执事腓利建立的。有关其他地方教会的起源,我们毫无所知,也无从得知,只有这里出现过一个简洁的提示,这说明有大量早期教会的历史没有被保存下来。

外邦人归主。不可避免,这乃是使徒保罗首要的主题。无疑,他在许多场合都叙述了这故事的详细情节,并且强调,正如使徒彼得述说外邦人哥尼流的经历一样,上帝的圣灵降在那些外邦人身上,显明了上帝接纳的印证,就是接纳那些没有受割礼之人。

都甚欢喜。这里所使用的动词暗示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一路前行要到耶路撒冷,而且外邦人悔改归主的好消息不断被一路上的众教会人欣然接受。腓尼基以及撒玛利亚众教会信徒对于外邦人悔改的态度与耶路撒冷教会中那些法利赛人的苦毒和狭小,并那试图作为代表发言的犹太党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5节)。

众弟兄。比较徒11:2-4,18。教会听到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带来的好消息十分高兴。那些执意要求外邦人领受割礼的犹太人仅仅是一队犹太基督徒,并且被描述为“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徒15:5)。法利赛人一直都热心维护仪文的律法。


徒15:4 到了耶路撒冷,教会和使徒并长老都接待他们,他们就述说上帝同他们所行的一切事。

【本会注释】

教会…接待他们。当使徒刚刚到耶路撒冷的时候,那里的教会似乎在大体上热情诚恳地接待了他们。在保罗以及同人公开述说完他们在外邦人中间的成功事迹之后,显然就开始有人反对他们了。

使徒。见徒1:2注释。

他们就述说。比较第6节似乎说明会议的开始,使徒保罗和巴拿巴述说了他们在上帝带领之下的福音工作。也许这就是“背地里对着有名望之人说的”话,这一点使徒保罗在后来写给加拉太的书信中提到过(加2:2)。他们二人讲述外邦皈依者的故事一定花了不少时间,他们还要述说一切的功绩和苦难、神迹和奇事、以及洁净和慈爱。这些叙述最有可能是后来讨论并在会议中决定之问题的前奏。


徒15:5 惟有几个信徒、是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说:“必须给外邦人行割礼,吩咐他们遵守摩西的律法。”

【本会注释】

起来。也许,这些犹太人(法利赛教门的人)起来使这次会议变得更为正式。

教门。希腊文hairesis(见徒5:17注释)。有些人从法利赛教门转到了基督教,成了基督的门徒。他们接受耶稣基督是上帝差来的大教师(见约3:2),这些事情由耶稣从死里复活证明了。因此,他们期盼耶稣能成为国家的首领,带给人类一个恢复了的、荣耀的犹太教,将律法和圣殿摆在一个公正的位置,而且外邦人若受割礼的话,也可以得蒙悦纳。如今正是这些人站起来敌对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所行的事。也许,他们争论的大体论点乃是以一个个人的例子为根据的,就是提多(见加2:3),提多是一名外邦人,他没有履行一位改教者在过度阶段应做的事情。在此处提到的争论中,提多被牵连了进来,这也使他作了预备,后来主张反对一些犹太人在宗教上所执行的陈腐仪式(参多1:10,14,15)。

摩西的律法。见徒6:13注释。领受割礼并不是犹太人建议成为基督徒的唯一要求。那仅仅是加入教会的一个开端。


徒15:6 使徒和长老聚会商议这事;

【本会注释】

使徒和长老。见第2节;徒11:30注释。与徒15:23的描述对比,暗示除了教会的圣职人员,其他的普通信徒直到今天我们都称为“弟兄们”,当时教会的一些“弟兄们”也参与了耶路撒冷会议。


徒15:7 辩论已经多了,彼得就起来,说:“诸位弟兄,你们知道上帝早已在你们中间拣选了我,叫外邦人从我口中得听福音之道,而且相信。

【本会注释】

辩论。希腊文zētēsis(见第2节注释)。显然,人类的本领在处理这里所提到如此至关重要的问题之时,明显证明了以下事实:尽管这些人有品格的弱点以及意见的不和,上帝的圣灵还是在人心里运行指引人,并帮助人完成他的旨意。

彼得就起来。当时的使徒彼得在教会中很有威望,但他并不居于信徒的首位。彼得当时没有主持这次会议,尽管他的发言构成了会议最终决定的基调,他也没有企图作出最终的决议。事实是他曾经在第一位外邦人哥尼流悔改的事上做上帝的工具,这人是罗马人,他的悔改也被当时的教会批准,接纳成为会中成员(见徒11:1-18),并且把彼得置于一个特殊有利位置,促使他接受如今悔改的其他外邦人。

诸位弟兄。见徒1:16;2:37;13:15注释。

早已。直译是“从早先”。这里使徒彼得在暗指哥尼流的悔改(徒10章),这位百夫长大概在十几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就悔改了。从那时发生的事情与本段中的问题是有密切关联的。

从我口中。这里使徒彼得不是在宣扬位置的区别,而是在说明自己乃是上帝的代言人。


徒15:8 知道人心的上帝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

【本会注释】

知道人心。直译是“知心的”。除了这里的使用,这种表达在新约圣经中只有在徒1:24使用过。上帝将那些没有受割礼的人同受了割礼之人列在同一个位置,既然上帝已经如此行了,那么地上的教会就必须要行主的旨意,与主一致。

圣灵。见徒10:44注释。


徒15:9 又藉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本会注释】

并不分他们我们。这里是说“没有不同”。上帝将他的圣灵也倾降给那些没有实行割礼的外邦皈依者,就是先前在五旬节首先降给犹太人的圣灵,使外邦人和犹太人不分你我,没有区别。显然,这件事意味着彻底接受外邦人加入教会。参使徒保罗后来写给罗马的书信中对于此相同原则所做的描述(罗10:12)。

洁净了他们的心。因着信洁净了哥尼流的心以及他的家。当人心在上帝面前是清洁的时候,遵守那些仪文的律法、规条乃是多余的,而且也没有意义,因为上帝自己就可以使人洁净。那些律法中的仪式规条是为了洁净,但这里乃是一种更高、更理想的洁净,这洁净要胜于法利赛人所坚持的洁净。他们把外邦人置于一个被控告为不洁净的位置上,因为他们不遵守仪文的律法以及众长老的传统惯例。使徒彼得学得了这方面的知识,他知道“无论什么人都不可以看作俗或不洁净的”(徒10:28),而且洁净乃是要洁净人的内心,这一点要比肉体的洁净重要的多(见多1:15)。


徒15:10 现在为什么试探上帝,要把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放在门徒的颈项上呢?

【本会注释】

为什么试探上帝。这里是在问,当上帝已经显明他的旨意是为了接受外邦人之时,为什么还要试探上帝,看他的旨意是否要接受外邦人呢?难道人抗拒的力量要大于上帝的力量吗?犹太人曾经在旷野之时试探上帝(来3:9),虽然他们看到了主为他们实行的全能拯救,但他们还是抱怨并抵触上帝赐给他们的领袖。他们也曾经试探基督(林前10:9),而且因为他们的不顺从,带给他们的乃是火蛇的刑罚。新约时代的亚拿尼亚和撒非喇夫妇试探主的圣灵,在捐献的事上欺哄教会(徒5:9)。使徒彼得警告他的听众,在承认并接受外邦人的事上不可再试探上帝。

轭。这里使徒彼得所说的轭乃是仪文律法(见《述》第十九章),与其一起的还有传统的详尽细节规条,犹太人就是试图藉此获得救恩。使徒保罗自己没有说过比这更严厉的话。他们的叙述回到了基督自己的描述中去,说到了法利赛人传统的“重担”(太23:4),比较基督自己“轻省”的担子(太11:30)。他们也预先知道了保罗对于加拉太人的警告,叫他们不要“再被奴仆的轭挟制”(加5:1)。

不能负。最初乃上帝的旨意,摩西的仪文律法所有的各项要求决非无法忍受的。只是因为犹太人对于这些律法之要求的真正重要性,丧失了正确的认识,以致他们自己为仪文律法制订许多条条框框,试图藉此获得救恩,因此,这些烦琐之事确实地成了他们无法忍受的重轭。再者,那些拉比们试图去为律法圈上篱笆,因此,他们用自己制订的附加规则来加以防护,认为这样就没有机会破坏律法。结果,对于犹太人来说,烦琐之仪文礼节的遵守真的成了一个无法忍受的重担。


徒15:11 我们得救乃是因主耶稣的恩,和他们一样,这是我们所信的。”

【本会注释】

主耶稣的恩。使徒彼得力劝众人,说明要获得救恩不是靠着行律法,而是上帝的恩典。这句话乃是在彼得讲话的结束。

得救。上帝所应许的救恩乃是因着恩典(见罗3:21-26;5:1,2;11:5,6;弗2:5,8)。我们“得救乃本乎恩”,因着恩典领受救恩的恩赐(罗8:4;弗2:9,10;腓2:12,13)。


徒15:12 众人都默默无声,听巴拿巴和保罗述说上帝藉他们在外邦人中所行的神迹奇事。

【本会注释】

众人。这里是指聚集在一起出席会议的信徒(见第6节注释)。

都默默无声。在使徒彼得完成他那极具说服性的见证之后,现场再没有反对的声音。尽管反对者的内心可能还没有改变,但是他们的反对变的寂静了。使徒彼得在对待百夫长哥尼流的事上也曾经存有此种偏见,但是被克服了;如今,他靠主也战胜别人的偏见。

。开会一直到现在,显然,使徒保罗和巴拿巴还没有详细地向众人讲说他们遇到的事。如今,彼得的讲论已经预备了听众的心,使他们可以倾听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中所遇到的突出事件。这两位在外邦工作的福音使者当众重述了他们已经告诉长老和众使徒的事件(第4节)。

神迹奇事。或作“奇事异能”(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为了回答当时一些出席之人的质问,无疑,巴拿巴和使徒保罗强调他们工作中常有神迹伴随乃是上帝接纳的结果。他们的报告显明,在犹太人中所有的神迹,在外邦人中一样有。


徒15:13 他们住了声,雅各就说:“诸位弟兄,请听我的话。

【本会注释】

雅各。这个雅各可能是主的弟兄,同时他也是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见徒12:17注释。

诸位弟兄。见徒1:16;2:37;13:15注释。

请听我的话。雅各的总结并没有理睬“许多的辩论”(第7节)。使徒彼得的观点(第7-11节)与旧约圣经中的预言一致,而且雅各最终作出的决定也以彼得的观点为基础。


徒15:14 方才西门述说上帝当初怎样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

【本会注释】

西门。希腊文Sumeōn,希伯来文是Shim`on。只有在这里,或许还有彼后1:1在表达彼得时使用了这个希腊文形式,作为加利利人,雅各使用这个词很自然。

上帝当初怎样。相当于“上帝如何第一次眷顾”。这里是指,使徒彼得所叙述的一切标志着教会第一次接受外邦人。

眷顾。希腊文episkeptomai,“眷顾”,通常来讲,正如此处含义,这个词有含有“仁慈”的意思(见路1:68;7:16;来2:6)。

百姓。犹太人相信,只有他们自己才是那“民”──上帝的子民──其他人都在上帝施以慈爱的圈外。但是这里雅各宣称上帝也从外邦民族中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使徒保罗也意识到了同样的改变(罗9:26)。因此,在基督徒眼里“选民”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犹太人了,如今,那些表明是犹太人的仪文律法之要求对于外邦人来说没有必要遵守。


徒15:15 众先知的话也与这意思相合。

【本会注释】

相合。这里是指,此种行为与旧约圣经中上帝的先知所说一致。他们期待着外邦人的悔改,如今这事已经开始应验了。

正如经上所写。第16,17节的引文是来自七十士译本的摩9:11,12。由于这些听众十分熟悉旧约圣经中的经文,这可能会使他们回忆起类似的其他预言,正如使徒保罗在罗15:9-12所作的一样。此处,雅各的引言是来自七十士译本,所引用的七十士译本作出的结论,要比马所拉原文选择性的读法更为有力,这里引起了一个问题,这次耶路撒冷会议是使用了希腊语呢?还是使用了其他的语言?有利于这个问题的一个事实是:有许多犹太人,即使是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他们也是使用两种语言的,此处所争论的问题就使我们将焦点聚集在讲希腊文的信徒身上了。显然,来自安提阿的基督徒们出席了会议(见徒15:2),他们可能明白亚拉姆语,或许不明白,使徒保罗带去参加耶路撒冷会议的提多,未受割礼的外邦人(见加2:3),他不明白亚拉姆语,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因为这个缘故,使用希腊语是较为合适的。

然而,有很好的证据可以认为雅各的讲话使用了亚拉姆语,可能用关系密切的希伯来语引用了经文。不论是在新约圣经中还是在早期基督教会,雅各都像是犹太基督教的领袖。这里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一个犹太人的问题,也是由大部分犹太基督徒所挑起的,就是那些先前曾是法利赛人的信徒。考虑到这些,似乎在耶路撒冷的使徒们在会议的讨论中使用亚拉姆语是非常合乎情理的,他们很可能没有使用希腊语。然而,使徒们没有使用希腊文,并不意味着作者路加引用七十士译本是一个错误,圣经经文对于那些讲希腊语的读者来说更为熟悉。希伯来文的摩9:11,12,正如在马所拉文中一样,使用在他当前的论点中并不合适,如果他没有使用,他可能从一个与七十士译本十分接近的希伯来文形式中引用,这样也要比马所拉文清楚。在库姆兰会社(旧时在死海西岸的一犹太教教团)的发现表明,此种文章至少存在与旧约圣经的某些部分(见本注释第五册第93页)。


徒15:16 正如经上所写的:此后,我要回来,重新修造大卫倒塌的帐幕,把那破坏的重新修造建立起来,

【本会注释】

我要回来。这里与希伯来文以及七十士译本中的摩9:11都不相符。然而,它是一个中意的希伯来表达法,“我将要又一次做这事”(见传9:11;何2:9;11:9)。这里可能是在暗示雅各引用了旧约圣经中的希伯来文。

帐幕。希腊文skēnē,“一个帐篷”,它代表希伯来文中的sukkah,“一个棚”,在表达住棚节时就使用了这个词,在住棚节期间,希伯来人要在这些并不结实的棚子里暂时居住一周,作为一个掩蔽之处。


徒15:17 叫余剩的人,就是凡称为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寻求主。

【本会注释】

余剩的人。关于这一点,马所拉经文中的阿摩司9:12读作she'erith 'edom,“以东所剩余的”。然而,在希伯来文字母表中,'edom,“以东”,以及'adam,“人”几乎是一样的;显然在七十士译本中读作后者,因此翻译为,“剩余的人”。雅各的论点强调了希腊文中的译文。“剩余的人”──外邦人──将要被“称为上帝的名下”。雅各意识到这则预言是说外邦人的悔改,因此与他们眼下所讨论的问题是相关的。

寻求。马所拉文与雅各的引文有很大区别,正如在《使徒行传》的本段与金雅各版本的摩9:12所显明的一样。后者描述了以色列恢复的百姓(在帐幕倒塌的情形之下)要作为以东所剩余的和一切异教的拥有者。但是由于这里雅各应用的是预言,宣明上帝的旨意,就是外邦人要寻求他。雅各清楚说到这里提到的寻找“主”是指整个大卫家和其他所有的人。

凡称为我名下的。曾经在申28:10的希伯来文中以及雅2:7的希腊文中出现。.


徒15:18 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

【本会注释】

主说。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本章17节同18节或者可以翻译为(1)“主说,就是那位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或作(2)“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以上任何一种译文都可以表明在上帝的计划中,外邦人得蒙救恩并不是新颖之事(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7-30页)。

显明。表明上帝会接受外邦人,使犹太人惊奇,但是主早已藉着他的先知预言了这事。如今,要执行他先前所安排设计并显明之事(见弗3:2-12)。


徒15:19 “所以据我的意见,不可难为那归服上帝的外邦人;

【本会注释】

据我的意见。直译是“我决定”。雅各这话暗示他的话带有权力。然而,以下所说的话并不是什么法令,因为最终向教会公布的时候,是建立在众使徒和长老的权柄之上的(见徒16:4)。

难为。希腊文parenochleō,“折磨”,“烦恼”,“带来麻烦”,在其他人所行的路上设立障碍。在新约圣经中,只有此处使用了这个希腊动词。

归服。相当于“正在回转的”。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悔改的工作在外邦人中间继续进行着。这里的动词(希腊文epistrephō)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再三地出现,表明悔改,回转的意思(参徒3:19)。外邦人确实诚心实意的要归向上帝,而且上帝也要接纳他们,这一点通过使徒保罗和巴拿巴的报告就可以证明,也许外邦信徒提多的出席也是一个证据(见加2:1;见在本章附注,注1)。这可能也是使徒保罗带提多参加会议的基本原因。外邦人正在悔改,转回;上帝正在不断地接纳他们。那么,地上的教会岂敢拒绝上帝所接纳的人呢?

当时的教会还没有彻底清楚地意识到,那些一切预表耶稣基督的仪文礼节已经在基督身上完成了,那些表明是犹太人种族的一切象征(例如割礼)同样也不再有任何意义了。因为数十年来,犹太人的基督徒们,总的来说,继续把圣殿的礼节与他们的身份联系在一起,甚至当使徒保罗在耶路撒冷的时候他都参加进来(徒20:16;21:18-26;参徒18:19)。但是后来,这一点显明了,尤其对使徒保罗,因为有宗教理由可以不用再遵守摩西的仪文律法。许多这些事情乃是预表基督和他工作的“影儿”;一旦他的工作完成,这一切就不再有什么意义了(西2:11-20;来9:1-12)。其他乃是一些犹太教的特殊象征,当所有的人都可以平等地在耶稣基督里因着信而获得救恩的时候,当所有人不必经由犹太人鉴定资格的时候,这些象征记号就再没有任何重要意义了(见罗10:11,12;西3:10,11)。使徒保罗清楚地看到这些礼节规条鼓励了拘泥于法律和规条之人的精神,以致这精神成了犹太人和外邦人之间隔断的墙,使外邦人没有空处在耶稣基督里与他人合一(弗2:13-16)。


徒15:20 只要写信,吩咐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

【本会注释】

。希腊文epistellō,“送一个信息”,“写一封信”(见来13:22)。使徒们派出去的信使带着耶路撒冷会议所作出的书面决议(见徒15:23)。

他们禁戒。这是一项在本质上很实际并易于遵守的决议(见第19节注释)。藉着更大神学亮光的到来,吃供奉偶像之物的问题后来认为是一个稍有不同的亮光(见以下“偶像的污秽”注释)。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之下,这个决议是教会感觉最为有利、合宜的方法。外邦人心里得到了满足,因为耶路撒冷教会没有将一些极端沉重的担子强加给他们,给他们造成压力,而且那些有法利赛人倾向的人,不能否认外邦人是真正悔改了。这些规定的各项要求似乎尤其被那些犹太基督徒所接受。

偶像的污秽。这里所写的实际内容,就是耶路撒冷会议的这项声明乃是在宣称要求外邦人弃绝食用“供奉给偶像的食物”(希腊文eidōlothuta,“供奉给偶像的[物]”;第29节),可能这里翻译为“偶像的污秽”更便于理解,因为它特别具有食物(所饮用之物)的意思,在异教的供奉中这些都是要祭给他们神明的东西。在希腊和罗马的宗教中,食物乃是献给他们神庙中神明的常规之物。然而,在这些食物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要被真正地献到祭坛上。那么,剩下的食物或者是由那些靠着神庙过活之人吃掉,或者是送到市场进行出售。在那些严格的犹太人眼里,此种食物乃是被污秽的食物。因此,在拉比阿其巴(大约公元100年)的判断中说到,“那些正要送往偶像那里的食物是允许食用的[从中获得利益],但是那些从祭偶像的地方送出来的食物禁止食用,因为那[被认为] 是死亡之物的祭品”(米示孥《异教》2.3,西诺版《他勒目》第145页)。同样,另外一个出自米示孥(大约于公元200年编成法典)的规则中谈到了对于祭给偶像之酒水的论述,“Yen nesek(祭酒)是被禁止的,且献上一点点[其他酒]也是被禁止的。以少量酒[混]和酒并水[混]和水就使其不合格。[不能用被禁的原料]使酒[混]和水并水[混]和酒来增加口味。这是常规:不用一点点相同的品种[不能用混合的],却用不同的品种[当混入禁止的原料时是不合格的]增加口味”(Yen nesek(libation-wine)is prohibited and renders [other wine] prohibited by the smallest quantity. Wine [mixed] with wine and water with water [disqualifies] by the smallest quantity. Wine [mixed] with water and water with wine [disqualifies when the prohibited element] imparts a flavour. This is general rule:with the same species [the mixture is disqualified] by the smallest quantity,but with a different species [it is disqualified when the prohibited element] imparts a flavour)(同上.5.8,宋西诺版《他勒目》第349页)。所以,一位严格的犹太人决不会在露天的市场购买肉食,除非是一位犹太人的屠夫才会如此行。在旅行的时候,他们会带着“kophinos,”或说是篮子,把篮子背在背上;他们用篮子盛放食物(见可6:43注释)。古罗马讽刺作家犹文拿里这样说,“犹太人,他们拥有一个篮子和一捆干草,这就是他们所有陈设的家具设备”(《讽刺》第三章第13,14页;洛俄伯版,第33页)。

考虑到犹太人强烈的感觉,耶路撒冷会议恰当的要求外邦的基督徒们,戒绝食用敬拜偶像的物。这项禁令附带着个人不可否认的义务。这样,外邦的信徒必须拒绝许多节日事务的邀请,即使是参加了这些活动,也不能食用那些不洁之物。一个具有谨慎思想的信徒也同样会拒绝食用私人家中摆在他面前的食物,除非他确实知道这些食物未曾在庙宇中供奉过偶像。与此同时,这项禁令具有实用的价值,可以保护外邦基督徒抵制参加异教礼节的试探和引诱,因为在异教的风俗中,品尝那里的供奉偶像的食物和酒乃是敬拜神明的一个主要环节。如果没有食用献给偶像的任何食物,但是对于那些尽责的基督徒来说,他们可以清楚地明白,即使是敷衍草率,例行公事一样的在供奉皇帝祭坛的礼节中品尝或者饮用食物,也是绝对禁止的。在使徒约翰蒙启示写圣经启示录的时候,这项禁令似乎也是尤其论述的问题(见启2:14注释)。

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不多几年,这项禁令遇到了一些反对。在哥林多教会,有人宣称自己有食用他们所选择之食物的权力,而且使徒保罗在他的理论中勉强承认了这一点,许可他们在市场上购买食物,不用证明这些食物是否曾经在神庙中祭祀供奉过偶像,因为“偶像在世上算不了什么”(见林前8:4)。但是他支持这项禁令,同时以弟兄之间的相爱以及尊重其他一些人的顾虑为基础(林前8-10;见罗14章注释)。

奸淫。当看到这里的禁令中出现了有关道德原则的问题不甚惊奇,我们认为这些禁令似乎仅仅是在讲纯粹的仪式和礼节。但是,本节的第一个禁令也是属于道德范围之内的,因为它包括在摩西十诫的第二条里面。关于奸淫的事情,在旧约圣经利未记所记载的律法中抵制一切此类的不贞洁行为,而且十分严厉、公正(利18;20:10-21)。

奸淫的罪,包括一切对于妇女的贞洁缺乏真正尊敬之人,在古代世界中,这乃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罪行,甚至这可以被认为是当时希腊和罗马人的生活特征。敬拜偶像和奸淫的罪有时与异教的信仰是有联系的。正如在哥林多和帕弗两个地方敬拜阿弗洛狄忒女神的卖淫女祭司,卖淫通常是敬拜偶像的一个部分。那些沉湎于此类神庙的人,因此就在这一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所敬拜之女神的虚假信心。奸淫的罪对于异教来说乃是可允许的,甚至可以说是例行公事。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犹太基督徒想知道悔改的外邦信徒是否进入了纯洁的生活(见林前6:15;启2:14)。因此,在耶路撒冷会议上,基督教迈出了自己公共的第一步,要持守高尚的道德标准,不仅仅是教内通常所讲论的教训,而且对于教内的成员还有具体的规则。

勒死的牲畜。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对于这些词语的删节,“勒死的事物”。在旧约圣经中没有清楚禁止不可以食用“勒死的动物”。然而,此处的这个原则表明与下一项禁令是一样,就是戒绝食用血。那些经过挣扎而被勒死的动物不能正常地将血流出来,因此它们的肉中带有血,这样,此种动物不能作为食物,不可食用(见利17:13,14)。雅各的叙述可能也依照与摩西的禁令,禁止人吃自死的动物以及那些被野兽撕裂的(利17:15;申14:21)。此种禁令在早期教会时一直遵守,特土良(大约死于公元230年)可以证明这一点,他写给异教的话中提到:“因着你们的恶行在基督徒面前羞愧吧,他们吃肉的时候,从来不吃带血的动物,他们使用简单天然的食物;他们戒绝食用一切勒死的牲畜以及那些自然死亡的物,正是因为他们害怕沾染不洁,甚至于隐藏在动物内脏中的血都小心翼翼祛除掉”(《护教书》第9页;《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三册第25页)。同样,在东方教会也有一条古老的规定:

“任何主教,或者长老,或者是执事,任何担有圣职的人,吃了有生命之动物的血和肉,不论这动物是被野兽撕裂的还是自己的缘故死亡,就要剥夺这人的权力;因为这是律法所禁止的。但是如果吃的人是一个普通信徒,就要暂时终止他的信仰”(见《使徒教规》第63条;《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七册第504页)。古老犹太人的传统中宣明,当一只动物的脖子断掉了,其中的血流在四肢的任何地方,如果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就不可以食用,也不可以使用盐(《他勒目》渎神 113a,宋西诺版,第621,622页)。

和血。这项禁止人使用血作为食物的命令,在上帝最初允许人吃肉的时候就订立了(创9:4),而且这项禁令在摩西的律法中频繁地重申(利3:17;7:26;17:10;19:26)。在以色列第一个王扫罗的时代,食用动物的血被视为有罪得罪上帝(撒上14:33)。但是在希腊人和罗马人的餐桌上看到带血的食物乃是极为普通的事。例如这在荷马的记载中就曾出现过:

“这里,就是在火旁边放着山羊的肚腹,我们要摆设这些作为晚餐,这里面充满了血和脂肪。现在,两个中任何一个获胜,并且证明自己乃是更棒的,就让他起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吃这其中的哪一块肉。”(《奥德赛》第十七章第44-49页;洛俄伯版,第二册第199,201页)

在他们献祭的时候,异教信徒习惯于在喝酒的同时也要喝血。约瑟夫,在公元一世纪站在犹太人的立场上所说的话,描述说“任何种类的血,他 [摩西] 都禁止作为食物使用,因为视血为灵魂和生命”(见《犹太掌故》第三章11.2 [260];洛俄伯版,第四册第443页)。犹太人对于这项禁令的态度大概可以通过以下的一段叙述,就是拉比西姆本·阿匝衣(约公元110年)的叙述来说明问题:“摩西五经里面有365项禁令,在这一切的律法中,没有一个像这个禁令……如果圣经训诫你关于血的禁令[申12:23],进行比较之后我们发现,在所有的戒律中没有比这一项更容易遵守了,其实这项禁令会牵涉到其他所有戒律多少呢!”(塞佛雷申命记12:23;引用于Strack and Billerbeck著的Kommentar zum Neuen Testament aus Talmud und Midrasch,第二册第734页)。不可饮用血的禁令可能被认为是所有规定中最容易遵守的,也帮助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基督徒感觉外邦的皈依者应该予以遵守这禁令。几个世纪的时间,至少在某些地区,早期的基督教会似乎一直坚持此种规矩(参以上“勒死的牲畜”注释)。与此同时,尤其是在西方,似乎企图提出耶路撒冷会议所规定的这些规矩,可以作为严格准确的道德禁令。因此,爱任纽(大约公元185年)引用了此处的段落,正如以下所记:“他们领受了这些吩咐,他们确实戒绝了偶像的虚无,以及奸淫和血;无论他们希望什么事情不在他们自己身上发生,也愿这些事情不要在其他人身上发生”(《驳异端》第三章12.14;《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一册第435,436页)。从这个立场来讲,“血”就被翻译为流人的血,就是说杀人,这一点在特土良(大约死于公元230年)的记载中很明显,他解释说,“这项关于“血”的禁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这里的禁令更主要是指人血”(《论谦逊》第12页;《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四册第86页)。见创9:4注释。


徒15:21 因为从古以来,摩西的书在各城有人传讲,每逢安息日,在会堂里诵读。”

【本会注释】

从古以来。雅各显然只想让犹太基督徒依然保留犹太教留给他们的规条,希望他们不会从犹太会堂中分离出来。

在会堂里。在会堂崇拜中的程序,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6-58页。犹太基督徒依然在负责会堂中的这些崇拜。本节与上一节联系起来可以用许多不同的方法来理解。有些人认为这里乃是在说,犹太基督徒不需要惧怕外邦人的自由会侵占他们对于摩西律法的遵守,因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孙将会继续在律法中领受训诫,因此他们来会堂参赴安息日。其他人则认为,本节乃是雅各禁令的基础,由于他们常常在会堂中诵读摩西的律法,所以,这些外邦人至少要弃绝律法中所列举的事项。还有一些人认为这里是讲外邦的基督徒必定不会感觉雅各的禁令难守,因为外邦人已经由于在会堂中与犹太人的接触而熟悉了,在会堂中他们常常听到诵读律法。


致外邦信徒的信

徒15:22 那时,使徒和长老并全教会定意从他们中间拣选人,差他们和保罗、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拣选的就是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这两个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

【本会注释】

定意。希腊文dokeo,“看起来适合”,或者,由于此处的用法带有一种职位的含义,我们在这里可以翻译为,“被命令”,“被选举”。

全教会。这显明教会成员们所组成的重要位置。他们同时派遣了代表以及委托的书信。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普通信徒或者外人大大地被排斥参与教会内部会议。

保罗、巴拿巴。拣选的几个人被分派出去,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在一起,为了坚定大家所采纳的旨意,使这些旨意能够出自其他人的口,而不是这两个外邦的福音使者,因为他们各自都曾卷入这次争论之中。如此行,一些反对的犹太人就再没有机会指控保罗和巴拿巴的伪劣了。

称呼犹大的巴撒巴。在说到约瑟时,也曾经用了巴撒巴这个名字,他“又称呼犹士都”(见徒1:23注释)。如果把巴撒巴看作是姓的话,这位犹大和约瑟可能是兄弟。至少约瑟曾经是跟过耶稣的一位门徒。在徒15:32,犹大被称为先知。

西拉。这可能是一个亚拉姆语名字。和犹大一样,他也是一位先知(第32节)。在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他是保罗的同伴(第40节),他就是在帖前1:1;帖后1:1;以及彼前5:12所提到的那位西拉。

首领。或作“领导人”,“权威人士”。他们的地位可能是因为他们是先知才提升的(见第32节)。如果他们曾经是基督的门徒,这一样会使他们在弟兄们中间受到相当的尊敬。


徒15:23 于是写信交付他们,内中说:“使徒和作长老的弟兄们问安提阿、叙利亚、基利家外邦众弟兄的安。

【本会注释】

写信。无疑,在本章以下的部分就是派送出去之书信的手抄本,教会历史中第一次出现一系列会议作出的教令和教规。可能这封信是用希腊文写的,信的格式自然就是希腊文格式;决议中涉及地最多的外邦人大都讲希腊文,无疑,这信交到了安提阿教会,后又由这里分发出去。

交付他们。直译是“藉着他们的手”,也许这是一个希伯来文结构。这并不是说这封信是这些人写的,而是说这封信是由他们送出去的。

使徒和长老的弟兄们。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使徒和长老,弟兄们”。因此,在耶路撒冷的这些宗教领袖们写信,乃是向基督徒们确保在基督里他们共称弟兄。

问…安。希腊文chairein(见罗1:7注释)。这个词是一个希腊信件中常用的问候语,但是除了这里,以及徒23:26 和雅1:1之外,新约圣经中再没有在其他地方使用过这个希腊词。

外邦。正如在第20节所表明的,耶路撒冷会议之后的信乃是写给外邦人的,不是写给犹太基督徒。

安提阿、叙利亚和基利家。这次有关外邦人是否受割礼的争论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无疑,在叙利亚周围的一些地区教会也加入了争论的行列。这里提到基利家,表明使徒在他的本家曾做了重要的工作,就是与巴拿巴在安提阿做工之前(参徒11:25)。


徒15:24 我们听说,有几个人从我们这里出去,用言语搅扰你们,惑乱你们的心。(有古卷在此有:你们必须受割礼,守摩西的律法。)其实我们并没有吩咐他们。

【本会注释】

出去。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可以保留也可以删节这些话。通过第1节叙述,我们就可以清楚得知这些人来自犹太。与这次犹大和西拉出去比较(耶路撒冷会议给了他们权力),这些从犹太来的人缺乏权威(第27节)。

搅扰。希腊文anaskeuazō,“ “使不安“。犹太的信徒们搅扰了外邦悔改信徒的信心,因为他们所争论的焦点打击了基督徒经历和信仰的基础,救恩决不是靠着外在的遵守或者仅藉着某一群人的认同。

并没有吩咐他们。相当于“没有如此吩咐”。这乃是一个对于任何犹太权威所作出的彻底否认。这话同时也十分重要,可以评估这个相同组织后来提出的主张(加2:12)。


徒15:25 所以,我们同心定意,拣选几个人,差他们同我们所亲爱的巴拿巴和保罗往你们那里去。

【本会注释】

定意。希腊文dokeō,参第22节。如果这个词以它的职位意义来讲,本节的第一部分可以翻译为,“我们全体一致挑选人,差他们”。另外一个译文是,“达成了一致,我们决定差人”

拣选几个人。这里是指称呼巴撒巴的犹大和西拉。

所亲爱的。希腊文agapētos,它是一个形容词,在新约圣经中,它尤其应用于那些在信心和爱心中联合的人。整个这封信有意地对使徒保罗和巴拿巴表达了十分尊敬的意图,这里的表达,“所亲爱的”阐明了使徒保罗的陈述,就是在耶路撒冷“教会的柱石”,“向我和巴拿巴用右手行了相交之礼”(加2:9)。使徒彼得在提到保罗时也这样说“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彼后3:15)。


巴拿巴和保罗。这里巴拿巴的名字在前,可能因为他是先前从耶路撒冷教会被派往安提阿的特殊使者(徒11:22)。

徒15:26 这二人是为我主耶稣基督的名不顾性命的。

【本会注释】

不顾性命。希腊文paradidōmi,“赠出去”,“把……交托给”。可以同时理解为以上任何一种意思。它可能是指他们二人乃是那些为了基督的缘故宁愿舍去自己生命的人──这确是真的(见徒13:50;14:5,19)──或者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他们因为耶稣基督的缘故,已经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了。

为这名。这里正如前面提到过的“名”一样,是指弥赛亚的尊严高贵,以及耶稣神圣的权威。福音使者们曾传扬耶稣就是基督。参徒3:16。


徒15:27 我们就差了犹大和西拉,他们也要亲口诉说这些事。

【本会注释】

亲口述说。直译是“藉着话”。比较“藉着口述说”。


徒15:28 因为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惟有几件事是不可少的,

【本会注释】

定意。这里的希腊动词与第25节是一个词。耶稣曾经应许,等真理的圣灵来了要引导他的门徒们明白一切的真理(约16:13),而且作者路加常常提到他们被圣灵充满。因此,参加耶路撒冷会议的这些人坚定地宣称他们是受了上帝圣灵的引导。犹太的基督徒在上帝圣灵的引导之下,将自己的偏见放在一边,就是长久以来抵挡与外邦人建立友谊的偏见。教会能一直诚实地说它乃是在圣灵的带领并控制之下,这该是多么美好。

不将别的重担。犹太人自己感觉这个重担是合法并应该遵守的(见徒15:10;启2:24注释)。


徒15:29 就是禁戒祭偶像的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和奸淫。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愿你们平安!”

【本会注释】

祭偶像的物和血。这些警告在雅各的话中就给予了严厉的定义,警告他们“禁戒偶像的污秽”(见第20节注释)。

并勒死的牲畜。重要的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些话的删节,正如第20节一样。有关这些禁戒之事的讨论参第20节。

禁戒不犯。希腊文eu prassō。这个表达或者是指“搞好关系”,或者是指“正确做事”。尽管前一种意思比较普遍,公元二世纪的基督教文学支持后者的意思,而且这个含义似乎更适合这里上下文的意思。来自纸草的证据显明这里的希腊文eu prassō是一个在阿提喀时期信件中所使用的词,用来表达一种有礼貌的要求,本节中的这句话也可以翻译为,“请从这些事上禁戒你们自己”。

愿…平安。这是希腊动词rhōnnumi的一种形式,“要强壮”,“要繁荣”,这是希腊信件中一种普通的结束致辞。这封信不论是在开头还是在结尾都使用了希腊信件风格的标准(见第23节注释)。


徒15:30 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

【本会注释】

安提阿去。我们自然会想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后,这些被派出去的使徒向北行驶,经过了撒玛利亚和腓尼基。外邦的基督徒们听到他们获得自由的消息,肯定十分高兴。

众人。希腊文plēthos,这个词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再三出现,用来表达信徒们聚集(徒4:32;5:14;6:2;15:12)。这里是指安提阿教会中的基督徒。

交付书信。当信被严肃地打开,并大声诵读的时候,一定有热切的兴奋之情,同时另一方面来说可能有些人在咕哝着怨气冲天,另一方面来说还有人在鼓掌庆贺,因为信中一句接一句地对犹太人进行了批评,同时还坚定了使徒保罗和巴拿巴所持定的立场。对于安提阿的外邦信徒来说,这封文书乃是一个自由的宪章,是在挣扎之后所获得的。


徒15:31 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

【本会注释】

安慰。巴拿巴被称为,“劝慰子”(参徒4:36),他是做此类工作的一位难得之才。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可能都感觉到自己得了安慰;对于前者(犹太人)来说,是因为他们如今知道自己以什么样的原则接受外邦人为信仰相同的基督徒;对于后者(外邦人)来说,因为他们如今知道自己从那些仪文礼节的束缚中获得了自由。见本章附注,注2。


徒15:32 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许多话劝勉弟兄,坚固他们。

【本会注释】

犹大和西拉也是先知。见徒13:1注释。这里使用了“先知”一词,不一定是指他们可以预言未来,而是指这些人曾经被圣灵充满,用独一的权柄为上帝说话。因此,犹大和西拉二人就具有了资格去劝慰并坚固门徒们。外邦人可能很是需要劝勉、训词。此类工作也是耶稣基督吩咐使徒彼得要做的(路22:32),如今,遵照同样的吩咐彼得在对待哥尼流的事上学习了如何坚固弟兄。


徒15:33 住了些日子,弟兄们打发他们平平安安的回到差遣他们的人那里去。(有古卷在此有:)

【本会注释】

平平安安。这里乃是通常希伯来文告别时的用词。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确确实实平安地离开,但可以说明教会为他们所祈祷的平安伴随着他们。比较可5:34。


徒15:34 (惟有西拉定意仍住在那里。)

【本会注释】

(有古卷在此有:惟有西拉定意仍住在那里)。原文证据表明对于本节的删节(参本册注释第10页)。然而,由于使徒保罗不久就要拣选西拉作为他下次传道旅程中的同伴(第40节;参第36节),因此,虽然犹大离开了,但是西拉必须依然要停留在安提阿,或者是西拉不久又返回到了安提阿。


徒15:35 但保罗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许多别人一同教训人,传主的道。

【本会注释】

传主的道。这个动词的希腊文euaggelizō(见徒13:32注释)。无论他们教训还是传扬,都要提出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救赎主,并且指导人为上帝而生活;无疑,这对于外邦人来说乃是最基本、最主要的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这道渐渐清晰,如今成为福音之新约的参与者了。


保罗和巴拿巴分开

徒15:36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本会注释】

过了些日子。见徒16:1注释。

回到从前…的各城。这种建议明显是出与使徒保罗做工的特征。他的心中总是充满“为教会挂心”的事(林后11:28),而且他还常常在自己的祈祷中提起这些事(罗1:9;弗1:16;腓1:3)。通过他对待提摩太的事来判断,在保罗写给他的书信中能看明,保罗十分关心每一位信徒灵命的长进,这些都是他所创建之教会中的信徒,他们因信仰的缘故都被称为保罗所亲爱的孩子们。保罗建议这次旅行要成为一次机会,要对他们第一次传道旅程时所建立的教会再次拜访,但是上帝的圣灵阻止了他们,要求他们到欧洲去传扬福音,正是为了答复马其顿的呼声。

使徒保罗的第二次传道旅程,约公元49至52年

1. 保罗和西拉在叙利亚和基利家坚固众教会(徒15:40,41)。

2. 提摩太加入使徒们(徒16:1-3)。

3. 使徒们经过弗吕加和加拉太一带地方,被禁止在亚西亚讲道(徒16:4-6)。

4. 接近每西亚,他们想要进庇推尼(徒16:7)。

5. 在庇推尼被阻止,他们就去了特罗亚(徒16:7,8)。

6. 在特罗亚有马其顿人召请(徒16:9,10)。

7. 在腓立比传道;保罗和西拉被下到监里(徒16:11-40)。

8. 在帖撒罗尼迦传道;产生逼迫(徒17:1-9)。

9. 在庇哩亚继续受到逼迫;保罗去雅典;西拉留下(徒17:10-15)。

10. 保罗在亚略巴古传道(徒17: 22-31)。

11. 在哥林多传道;西拉和提摩太加入保罗(徒18;1-17)。保罗写下提摩太前后书。

12. 保罗带上亚居拉和百基拉,就去到以弗所(徒18:18,19)。

13. 在以弗所短暂的停留(徒18:19-21)。

14. 在以弗所辞别亚居拉,保罗乘船去该撒利亚(徒18;21,22)。

15. 保罗上耶路撒问教会安(徒18:22)。

16. 保罗回到安提阿(徒18:22)。


雅典中枢区域图

徒15:37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

【本会注释】

有意。“打算”或者“期望”。无疑,因为巴拿巴和约翰马可有亲戚关系,才使得他期望再一次带这个年轻人加入他们的传道旅程,这样也给马可一个机会来显明自己乃是适合做这服务的(见西4:10)。他肯定认为,至少艰难的环境是约翰马可在先前面临险峻任务之时撤离的原因(见徒13:13注释),但保罗决不这么认为。对于使徒保罗来说,是基督热心并英勇的战士,任何人不得如此行,似乎这样的人,按照主耶稣自己的话来说“不配进上帝的国”(路9:62),缺乏纪律,起码还一度拒绝,无法证明自己配继续做更大的工作。

称呼。直译是“被称为”。


徒15:38 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本会注释】

离开了他们。见徒13:13注释。约翰马可先前曾经在别加离开使徒回到耶路撒冷。

不可带他去。这些话表明使徒保罗对于当初马可面对困难发抱怨,并且回到耶路撒冷一事很是不满,因此保罗不愿意再次让马可分担他们在传道旅程中的重担。


徒15:39 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巴拿巴带着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本会注释】

争论。希腊文paroxusmos,“愤怒”,“剧烈的怒气”。这是一次暂时的分歧(尽管很剧烈),但不是一种长期的怒火。在保罗最需要人间的朋友之时,是巴拿巴帮助了他,这就奠定了他们之间长期存在的友谊(见徒9:27注释),再加上他们二人在福音工作上同甘共苦,以及他们携手所取得的成功,这一切都增加了他们二人分开的痛苦。在《使徒行传》中,这里是最后一次提到巴拿巴和马可。对于教会来说,他们这是两次传道旅程。尽管保罗和巴拿巴在谁有资格参与福音工作的事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在福音工作中应该做的事上他们没有分歧。在使徒保罗的书信林前9:6;加2:1,9,13中出现过巴拿巴的名字;还有西4:10。在写给哥林多的信中(林前9:6),使徒保罗把巴拿巴列为一个与自己一样的高尚榜样,因为他们都是靠自己亲手劳作得工价,并不依赖教会的经济支援,无论传福音到哪个教会都是如此。西4:10 显明使徒保罗曾经又一次接受约翰马可作为自己的同工(门24节),而且保罗也意识到“在我传道的事上”马可与“我有益处”(提后4:11)。与巴拿巴在居比路工作之后,显然马可去找到了使徒彼得,并且同彼得到过罗马(彼前5:13)。可能正是因为马可到了罗马,所以他有机会与使徒保罗再次同工。

坐船往居比路去。这里乃是巴拿巴的老家。巴拿巴和马可在这里着手福音工作很正常。


徒15:40 保罗拣选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本会注释】

保罗拣选了西拉。见第34节注释。这里也显明了西拉对于向外邦人传福音之工作的兴趣,无疑,他和巴拿巴一样热心这工作,完全可以取代巴拿巴的位置,因为他有先知的恩赐。如今,按照他“传道人”工作的广泛意义来讲,西拉也可以称为使徒,因为正如使徒保罗和巴拿巴一样,他也是由安提阿教会派出去的福音使者。

交于。见徒14:26注释。


徒15:41 他就走遍叙利亚、基利家,坚固众教会。

【本会注释】

他就走。尽管这个代名词仅仅是指使徒保罗,通过上下文的叙述,显明当时有西拉跟随这位较有经验的使徒。因此,这里的“他”意思是“他们”(参徒16:1,6)。

叙利亚、基利家。由于使徒保罗在他第一次传道旅程中没有到自己本省坚固教会,可能他悔改之后在本家大数停留的几年里建立了教会(见徒9:30;11:25)。但是犹太人在这里提到的两个省份中十分活跃,使徒保罗的到来,以及西拉(作为耶路撒冷会议之后派遣的使者)一定帮助他们所拜访之教会的犹太人以及外邦人减少了许多心中的怀疑和困惑。

坚固。见徒14:22注释。

第十五章附注

注1  在《使徒行传》一书中,最为棘手的一个问题是由作者路加对于使徒保罗访问耶路撒冷的记载与保罗自己在加1:2的叙述之比较而引发的。迄今,作者路加记载了三次这样的访问(徒9:26-30;11:27-30;12:25;15:1-29),然而使徒保罗仅仅提到了两次(加1:18,19;2:1-10)。在这些访问中,徒9:26-30 和加1:18,19显然是同一次。然而,记载于《使徒行传》的第二次和第三次访问与加拉太书提到的第二次访问之间的关系上引发了问题。作者路加在《使徒行传》记载的哪次访问同保罗在加拉太记载的是同一次呢?

大体上,学者们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三个接近的方法。有些人认为在徒11:27-30记载的那次由于“饥荒的访问”与加拉太提到的是同一次;徒12:25记载的旅行与加2:1-10提到的是同一次。然而,许多其他的学者则坚持认为加第2章的那次旅行就是徒15章所记载的那次旅行,在那次访问耶路撒冷时还举行了大会,对此,使徒保罗在加第2章有所记载。还有其他一些人,因为他们在这两个鉴定上看到了困难,因此他们就总结说,作者路加和使徒保罗的叙述只有进行基本的再造才能和谐一致,不然不可能一致。有一种解决方法提出“饥荒的访问”(徒11;12章)和“耶路撒冷会议”的那次拜访(徒15章)确实是同一次,也是使徒保罗在加拉太书所记载的。这个观点坚持认为作者路加将这两个叙述记载在《使徒行传》中,乃是由于它们出自不同的消息来源,而且,尽管它们关乎同一次的旅程,他错误的理解为这是不同的两次拜访。另外一种激进的评论观点提出,要将这里的“饥荒的访问”列在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结束之时,同时也在保罗第一次被囚之前,认为这“饥荒的访问”与记载在徒第21章那次去耶路撒冷是同一次,当时使徒保罗从马其顿教会以及亚该亚人那里领了一些捐项,他要到耶路撒冷供给那里的穷人(见罗15:25,26)。在徒21章和徒11章分别提到了先知亚迦布,而且每次他都说了一个预言。

在评价以上这些不同观点之时,首先我们应该评论以上的第三种看法,这个观点认为有必要对于作者路加的叙述进行根本的改造,因为作者路加的叙述不正确,这似乎显得对于使徒保罗生涯的这个阶段所知甚少,也没有考虑到路加乃是受圣灵的感动,蒙了上帝的启示才写了这书。作为一个对于使徒保罗的自传如此感兴趣的人,就像路加一样的作者,与使徒保罗曾经有过亲密的私人接触往来,不可能对于使徒保罗与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的关系如此陌生,一知半解,关于外邦人问题也不可能所知如此模糊,而且更不可能不知道举行耶路撒冷会议的主要目的,以下的事情看起来也似乎不可能,不合乎情理:作者路加居然在记述先知亚迦布的故事之时大大地混淆了。通过本注释的观点,此种基本的改造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以下提出了某些证据,这些证据可以表明使徒保罗和同伴巴拿巴因为饥荒而到耶路撒冷的访问(徒11:27-30;12:25)与保罗记载在加2:1-10的访问是同一次:

1.保罗宣称他是“奉启示上去”(见加2:2)到耶路撒冷的;作者路加似乎把这次访问与他所叙述的“饥荒访问”列为同一次,作为先知亚迦布所预言要有饥荒来临的直接结果(徒11:28)。

2.在加1;1,保罗宣称自己对于福音的观点不出于人,当然也不是出于耶路撒冷教会之犹太教的因素,反之,是惟独来自耶稣基督。然后他勾画了自己悔改之后的生活,而且也特殊强调了他与耶路撒冷教会领袖接触的事实,说明他与那些领袖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陌生,而且一贯都有一种反对犹太教精神的思想。如果使徒保罗在这里提到的第二次拜访耶路撒冷(加2:1-10)与徒15章的记载是同一次的话,那么他在加拉太书的记载中显然略记了一次访问(就是徒11章的访问)──这会立刻使他受到控告,会说他企图尽量减少与耶路撒冷教会的接触,尽可能将其减到最少。保罗决不会如此天真做这样的事。但是,如果在加第2章提到“饥荒的访问”的话,再加上倘若使徒保罗是在举行耶路撒冷会议之前写的这封信的话,就会正如许多学者认为的一样(见本册注释第104页),他就可以将他与耶路撒冷教会的接触一直记载到他写文章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他的观点受到谴责。

3.使徒保罗宣称,在他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加1:18,19)与这里疑问的一次访问期间的年日里,“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加1:22)。如果那次访问发生在加1;2所记述的两次访问之间的话,此种陈述似乎很难与他先前为了给予耶路撒冷信徒饥荒救济的访问一致(徒11:27-30)。

4.在写给加拉太的书信中,使徒保罗十分关心外邦的基督徒们与犹太教的关系,他没有提到耶路撒冷宗教领袖们对于这个问题而采取的行政行为。这似乎很奇怪,除非第二次到耶路撒冷的旅程,就是他记载在加拉太2章的那次与徒11:27-30是同一次,而且耶路撒冷会议还没有举行。

5.如果徒11章和加2章的旅行是同一次的话,使徒彼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会装假的事件(加2:11-13)就应该发生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前,也在第一次传道旅程之前。这样的话有一些事情就会更容易理解,如果巴拿巴已经在与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中领略了犹太人所施与的压力,巴拿巴和使徒彼得怎么会在耶路撒冷会议进行决定的事上作为先驱挺身而出(见徒15:7-12)。如果使徒彼得和巴拿巴在耶路撒冷讲话时无所畏惧的话,为什么后来他们却又在安提阿教会因为惧怕犹太人而装假呢?

以上的这些观点使许多学者归纳总结出了一个共同的的结论,因为饥荒而到耶路撒冷的访问(徒11章)就是保罗记载在加2章的那次拜访,并不是参加耶路撒冷那次(徒15章)。

然而,大部分老资格的解经家证明记载与加2的访问与徒15章是同一次,而且还留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可以说明此观点:

1.徒11:27-30;和徒12:25 没有提到耶路撒冷遭遇饥荒的时候,就是使徒保罗拜访耶城那一次,在外邦人身上引发了问题。从另个方面来说,这个问题却恰恰是徒15 和加2所清楚论述的。再者,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徒13;14章)为加2 记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合乎情理的背景。

2.在徒15和加2论述的焦点问题是有一些入侵者所引起的;作者路加称这些人为“一些法利赛教门的”(徒15:5),但是保罗在提到这些人时,更加有力地称他们为“假弟兄”(加2:4)。在徒11章的“饥荒访问”中,对于此类人并没有给予任何提示。

3.关于加2章是否与徒15章为同一次访问一事,使徒保罗在加1、2章的记述中落记了一次访问,有人提出保罗在“饥荒访问”时,没有与耶路撒冷的使徒接触来往。作者路加仅仅提到保罗和巴拿巴带着捐项交给了在耶路撒冷的“众长老”(徒11:30)。因此,在叙述他与众使徒接触时,使徒保罗可能没有考虑到因为饥荒的那次访问,因为那次访问似乎没有必要再提起。

4.在作者路加的陈述“他们把捐项托巴拿巴和扫罗送到众长老那里”(徒11:30),以及使徒保罗的陈述“犹太信基督的各教会都没有见过我的面”(见加1:22)之间没有必然的矛盾。作者路加简单的叙述说明,那次的旅行没有什么其他重要的关联事情发生,就是将救济品交到了长老们的手里,只是一个迅速完成的使命,然后急速返回他们在安提阿的工作园地(有关“长老”的论述见徒11:30注释)。这样,在保罗写给加拉太人的信中可能省略了这次旅行,因为在这样的书信中记载这件事似乎没有什么多大意义。

5.尽管很容易认为使徒彼得和巴拿巴在安提阿教会的装假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前,但我们可以认为他们二人是在犹太人的极大压力之下变得软弱了。使徒保罗清楚说明他们的表现乃是在敌对他们自己所拥有的更美的知识(加2:12,13)。

6.作者路加对于“饥荒访问”的记载没有提到任何人陪伴保罗和巴拿巴一起到耶路撒冷。但是路加在记载参加耶路撒冷会议的时候,他明确提到他们“和本会中几个人”一起去了耶路撒冷(徒15:2)。这就可以与保罗的陈述一致,因为在加2章的记载中提到,保罗带着提多和他一同上耶路撒冷(加2:1)。

考虑到以上这些理由,许多学者更愿意相信徒15所记载的保罗和巴拿巴上耶路撒冷的事实与记载在加2章的访问是同一次。暂定的年代表也应用了加2章与徒15章参加耶路撒冷会议为同一次注释(见本册注释第100页)。

注2  我们很难过高估计耶路撒冷会议所做之决策的重要性。会议制定了四项具体细节,但是这次会议总的规定就是“不要有大的负担”,这就是最终的一个目的。藉着全教会的商讨,他们依照一种行政模式的行动,作出了最终决定,宣布外邦人不必遵守犹太人所遵守的宗教礼节,使他们从中获得释放。对于外邦人来说,这乃是一种解脱。

那位埃塞俄比亚太监、撒玛利亚人、罗马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尤其还有那些在安提阿的地地道道之异教希腊人加入教会的事情,这些事情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对于教会中犹太人成员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但是,在耶路撒冷,教会是由一些人聚集在一起组成了参议会,并且实行权威性的行动。割礼,献祭制度,洗濯制,以及所有需要履行的事情都是,或者说是渐渐成为了犹太人宗教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那些听到福音而悔改的外邦人来说,并不需要执行这些烦琐礼节就可以领洗正式加入教会。

考虑到这次会议之决议的重要性,那些给外邦人规定,并希望他们遵守的禁令似乎不大重要,反而,我们似乎有必要还原当时的景象。会议之决定的真正关键乃主要是说外邦人不需要做某些事情,不需要将哪些事情加在外邦人身上。这些都是十分简单却又具体的陈述。这些观点选择了强调的,明显的一些事情,外邦人在这些事情上容易犯错误,或者说与教会不一致。

使徒彼得在安提阿教会的装假事件(加2:11-14),加拉太教会那些倔强固守旧道的顽梗犹太教徒(加3:1,2),以及后来所兴起的犹太教中的拿撒勒派,和伊便尼派[他们反对使徒保罗](见本册注释第53,54页),这一切都显明当时的教会应该清楚地知道应该彻底地在本质上和犹太教断绝关系了,应该作出清晰明确的决定。否则,教会必将会追随古代的习俗和礼节了,可敬但仅仅是一些象征性的东西,这位蒙福的原形,就是所预表的那一位已经到来,并且已经完成了他的工作,这些礼节、仪式还有什么用处呢?他们认为这样会使耶路撒冷一直保持为中央,甚至在这个城市被毁灭之后都会如此认为。然而,更糟糕的是,这会使基督教成为一个种族的、宗族的教会,其中犹太人就是核心。无疑,外邦人会渐渐认为他们被承认了,但不是被上帝的恩典所承认,而是被那些“特选”的子民所喜悦、承认。此种内向性,此种种族的联合体,此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最终将会使教会所有的长进,对于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其他的一切事情成为虚空,成为徒然。

这样的状况乃标志着教会屈从与一切的形式主义和仪文礼节,这些会成为教会的特性。但是基督教的真正特性不是一个以礼节为中心的形式主义。基督教真正的实质是它的灵性,它敬拜真神上帝。基督教应该是越远离那些礼节以及形式主义越好,基督教中的信徒应该从那些事情中获得释放。倘若耶路撒冷会议所作出的最终决定中的全部意义,在后来的教会中彻底应用的话,教会就会避免发生许许多多的错误和背道。

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当时的耶路撒冷会议没有详细说明,正如一个附带,一切摩西的十诫的命令呢?答案是,这次耶路撒冷会议并不是在处理关于十诫的事情。虔诚侍奉上帝,遵守安息日,孝敬父母,使邻舍快乐享受人生,要诚实并且满足,以上这些乃是基督教最基本的道德经线与纬线,但是并没有提到。更重要的是,这些也根本不是耶路撒冷会议所争论的问题。由于已经指了出来,会议所规定的这些禁令乃是征对外邦人的事情,那些已经悔改的外邦信徒也包括在内,他们尤其需要控制自己,谨慎不可再犯公然明显的罪,也要避免给教会带来不一致的行为。食用血,以及那些没有将血合理除净之动物的肉,适当地参与偶像的敬拜,以及奸淫的事──在外邦人中间,这些事情十分普通,可以说是习俗,这些外邦人也从来没有认为这些事情对于心灵或者身体有什么伤害,或者对于两者都有伤害。因此,要求外邦人弃绝这些污秽的事情乃是一个警告,吩咐他们禁止再做这些事。

至于那些具体的条款本身,当然,自然会有人问到在教会后来的发展中这些条款的有关情况。这些条款作为一个介于教会中那些争竞之外邦人和犹太人之间的一个协议,看起来似乎是一个折中妥协的办法,或者说它至少涉及到了日常的生活(见第19节注释)。宣扬保罗教训之全部意义的时候还没有到来(加2:2),而且使徒保罗,他接受了耶路撒冷会议所作出的决议,作为一个满足的争论结果,但他后来从来没有提到过这些决议。甚至在讨论会议所关乎的一个主要问题之时──就是食用祭祀给偶像的食物一事──保罗也没有应用耶路撒冷会议的旨意(林前8;10)。事实上,保罗关于食用这些祭祀偶像之物所存的观点,很难被认为是与耶路撒冷会议所做的决议完全和谐一致,尽管保罗没有与耶路撒冷会议抗衡的任何精神和意图。他倡导说,食用祭祀偶像的物不一定就是绝对错误的,因为偶像所代表的那些假神本身并不存在。其中的错误在于,这样作的信徒就不再赞赏另外一位信徒的审慎态度,这“另一位信徒”自己不吃此类食物,但是当他的邻舍如此行的时候,他就受到困扰。所以,这个规定可能会避免犹太基督徒和外邦信徒在社会接触中的不必要摩擦。

当使徒保罗解决男女信徒在性方面的不洁之时,正像他在自己的书信中一遍又一遍记载一样,他并没有参考耶路撒冷会议所做的决定,而是参考了基本的属灵原则,就是耶路撒冷会议所依赖的基本原则。换句话来说,保罗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乃是以基督徒属于上帝之事实为基础的,自己整个一个人乃是上帝的殿,有上帝的圣灵居住在里面。有如此神圣的灵居住,必然容不得不洁的存在。

所以,这次耶路撒冷会议的重要性,并不能主要在吩咐外邦信徒解决一些具体事情上看出。耶路撒冷会议的重要性更主要是使外邦基督教会能从遵守一些宗教礼节上获得释放显明出来。

提要

1使徒保罗为提摩太实行割礼,7 耶稣的灵召呼他从这城到那城,14 使吕底亚悔改归主,16 从一个使女身上赶除说预言的巫鬼。19因为赶除污鬼一事,使徒保罗和西拉被鞭打并被囚禁在监狱里。26 监狱的门开了。30 狱卒悔改,37他们二人出了监牢。


提摩太跟保罗、西拉同工

徒16:1 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利尼人。

【本会注释】

保罗来到。希腊文katantaō,“到了”,“到达了”某个地方。有关这个词的异常使用法参徒15:41。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在“他”与“来到”之间还有一个“也”字。这样可能会起到强调的作用,说明从徒15:41 到16:1的连贯性。两章之间,就是15章和16章之间最好能在徒15章的35和36节之间为界限。

特庇,又到路司得。这里使徒保罗继续拜访他们先前所建立的众教会(徒15:36)。参徒14:6,那里与这里的地理顺序正好相反。这里,使徒保罗和西拉自然首先来到了特庇(见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经过基利家到这个地区,保罗和他的同伴一定经过了著名的山口,基利家山口,亚历山大大帝就曾经带着他的士兵长途跋涉穿越这里。

在那里。我们不能确定这里是指路司得还是指特庇。大部分人的观点认为这里是说路司得,但是有些人却以徒20:4为基础,坚持认为是指特庇(见徒14:6注释)。但是至少提摩太是来自特庇和路司得地区,这一点是很清楚的,而且在那里的众教会中算是一名多结果子的信徒。

提摩太。这是一个常用的希腊名字,说“敬畏上帝”。提摩太可能是由于使徒保罗所做的工才悔改的,就是当保罗在第一次传道旅程拜访路司得和特庇的时候(见徒14:6注释)。因此,保罗可以实实在在地称他为“我所亲爱的儿子”(林前4:17)并且“因信主做我真儿子的提摩太”(提前1:2)。他是一个年轻人(提前4:12;见《述》第二十章),可能还没有超过18或20岁,因为大约在十几年之后,保罗依然称他为年轻人,见提前4:12。但是在使徒保罗离开路司得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有关年代表见本册注释第100,102页),提摩太成了一名受众人称赞的信徒,而且他对于宗教的热爱被使徒称之为“无伪之信”(见提后1:5)。他从小的时候就学习了旧约圣经(提后3:15)。路司得以及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徒16:2),这个事实表明提摩太与这两个教会接触很多,自己总是忙于这两个教会的工作。使徒保罗给他写信,信中似乎显明提摩太的身体状况不太理想,可能在日后严峻的福音工作中,他的身体每况愈下(提前5:23)。信中也显明保罗对提摩太的感情很深(提后1:4),然而,依然靠着基督的力量面对艰难和责任(见林前16:10)。提摩太被称为使徒保罗的同工(罗16:21),并且是保罗第二次以及第三次传道旅程的同伴,至少陪伴保罗远到特罗亚(徒20:4,5)。通过林前4:17 我们得知,他是使徒保罗派给哥林多的使者,而且在林后1:1,他同保罗一起向哥林多教会问候。同时,他也是保罗和帖撒罗尼迦教会间的使者(帖前3:2,6),并且当使徒保罗第一次被囚禁在罗马的时候,他也在罗马陪伴,因为在腓立比书中提到了他(腓1:1;2:19),还有歌罗西书(西1:1),腓立门书(第1节)。来13:23提到提摩太曾经被抓进监狱,但是他在什么地方被捉拿、是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原因并没有记述。优西比乌(《教会史》第三章.4.5)称提摩太为以弗所教会的第一个主教。有人称提摩太在以弗所平民的手下被害殉道。

信主之犹太妇人。直译是“某个妇人,一个有信心 [或者是“相信”] 的犹太人”。有很细微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这里在“妇人”二字后面还有“寡妇”一词。如果提摩太的父亲已经去世,再加上他大概在信仰上所存在的不同,就可以说明友尼基在提摩太的教导上占有的突出位置。这个妇人的名字叫友尼基(希腊文Eunikē,“大大征服”,或者“凯旋”)。显然,提摩太的外祖母罗以和母亲友尼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提后1:5),而且很谨慎地给予提摩太基督徒的教育,都是以她们各人所领受的圣经知识为基础(提后3:15)。

父亲。这里有关提摩太父亲的信仰,作者路加没有清楚的记述。仅仅说明他是一名“希腊人”,这可能能说明他是一个异教外邦人,这样他与友尼基的婚姻就不能被犹太人所承认;或者,他可能是一名“敬畏上帝”的外邦人(见徒10:2注释)。无论如何,很明显,提摩太的父亲不是一名彻底的改教者,因为他的儿子提摩太并没有领受割礼。


徒16:2 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本会注释】

称赞他。在描述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亚拿尼亚的时候也使用了同样的词(徒10:22;徒22:12)。提摩太有如此的声誉,就更加鼓励了保罗拣选这个年轻人做为他的同伴。

弟兄。这里是指在那个地区众教会的基督教信徒。使徒保罗第一次拜访这里大概是在三、四年之前(徒14:6,7),在这期间,这里新建立的宗教团体已经得到了发展,而且教会中热心信徒提摩太的品行也众所周知。路司得教会与以哥念之间的来往十分方便,因为它们之间只有20英里的距离。


徒16:3 保罗要带他同去,只因那些地方的犹太人都知道他父亲是希利尼人,就给他行了割礼。

【本会注释】

保罗要带他同去。显然,使徒保罗希望提摩太能够代替先前约翰马可的位置,充当他的一名“助手”(见徒13:5注释),而且开始了他“传道的职分”(提后4:5)。使徒保罗看出了提摩太将会成为一名十分有用的福音同伴,但同时也意识到,除非提摩太领受割礼,不然他不但不会帮使徒的忙,反而会给使徒带来麻烦。

就给他施行了割礼。可能是使徒保罗本人为提摩太执行了这个礼节。这似乎是使徒保罗第一次与自己尊敬提多的行为相矛盾,因为保罗曾经拒绝为提多执行割礼(见加2:3注释),同时也与自己通常所讲论有关受不受割礼的教训相违背(见林前7:18,19;加5:2-6注释)。但是在提摩太和提多的事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提多是一个希腊人,如果保罗为提多执行了割礼,就意味着这位外邦使徒要屈服于自己没有准备要屈服的原则。提摩太的混血出身使他成为一名犹太人,因为希伯来法典中提到,由犹太母亲所生的孩子就要被称为犹太人(《他勒目》Yebamoth45b,宋西诺版第297页)。要是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犹太人的话,他必定会按着传统在自己出生第八天的时候领受割礼(利12:3),但是由于父母在宗教上的区别,无疑防碍了他领受割礼。

如今,年轻人提摩太将要加入公共的福音工作中来,而且会与犹太人亲密接触。如果他没有领受割礼,他就成了犹太人困难的源头,犹太人会认为他是一个恶劣的犹太人,并不能作为一名基督徒,作别人好的领导。因此,使徒保罗这里的行为并没有与犹太人所教训的相违背,因为犹太人教训说割礼乃是属灵的必须,救恩的基本条件,保罗为这个满是犹太人背景的青年实行了割礼,正是为了不冒犯犹太人。这与保罗自己所讲的哲学观点也是一致的(见林前9:20注释),这也正是作者路加记载保罗为提摩太行割礼的原因──“只因那地的犹太人”。


徒16:4 他们经过各城,把耶路撒冷使徒和长老所定的条规交给门徒遵守。

【本会注释】

条规。希腊文dogmata,“观点”,“判断”,“教令”,来自希腊动词dokeō,“提出观点”。这里所提到的“规条”乃是耶路撒冷会议时所做出的决议(见徒15:22-31注释)。使徒保罗将会议做出的这些决议(在徒15:30称为“书信”)交付给他先前建立的众教会。使徒们将这些规条给外邦的信徒,以便作为他们的指南并要求遵守。在他们身上没有任何引起犹太基督徒漠视的地方,赐给外邦人的自由,犹太的基督徒并不享有。然而,对于外邦人来说,他们心里认为耶路撒冷会议的这项决议就是一个宪章,通过这个宪章,外邦人可以在犹太教徒对他们进行蔑视的任何情况下,以此作为他们的立场。同样的规条也帮助许多外邦人决定加入基督教会,使他们明白自己不必在烦琐的礼节上负重担。


徒16:5 于是众教会信心越发坚固,人数天天加增。

【本会注释】

坚固。这个教会脱离了婴孩时代,正要预备有大的长进,这些传道人也在坚固信徒们的信心,为要使他们发展壮大。

人数天天加增。那阻碍外邦人加入教会高而明显的障碍已经被挪开了,因此基督徒的人数天天增加。但是这里的记载可能不仅仅是指信徒人数的增加,同时也是指教会团体数量的增加。在本节中没有给予更多的说明。在三个世纪之后,当基督教合法化之后,一个教会就包括全城的信徒,形成了许多个团体。在乡村周围的团体也包括在这个“教会”里,效学了希腊和罗马城邦制度的风格。当时城里中心团体的首长老就成了主教,他在教会和政府中都有相当重的职责。在使徒保罗的时代,以及其后的两个多世纪,就是在基督教成为国教之前,基督徒们并不拥有教堂。见本册注释第26,38页。


马其顿的呼声

徒16:6 圣灵既然禁止他们在亚西亚讲道,他们就经过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

【本会注释】

他们就经过。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的读法,“但是他们经过”,而不是,“如今他们已经穿过”。第5,6节的希腊文格式暗示,这里按照叙述方式,两节经文应该分开段。一段情节已经结束,另一个要开始。这与以下的译文存在关系。

弗吕家。这里是小亚细亚西部的一个不明确地区(见使徒保罗传道旅程)。这个名字具有民族意义,而不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在这个时期并没有表明这个地方是罗马的省份。福音信息可能已经由当年参加耶路撒冷五旬节的人传扬到了这里。弗吕家人对于基督徒有一个特殊的兴趣,因为这里后来合并了吕可斯谷、歌罗西和老底嘉的众教会。见本章附注。

加拉太。这里是属于高卢的地盘(希腊文Galatai)。高卢人很大的一个分支向西迁移到了欧洲,并且占领了一些地区,就称为高卢,大概就是现在的法国。在公元前三世纪,另外一个高卢人的分支向南进军涌入希腊进入小亚细亚,在那里他们定居在了国家的中心区域,并且吸收了大量的弗吕家人。然而,加拉太人后来被罗马人征服,在公元前25年,就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恺撒的统治时期,他们的疆土成了罗马的省份(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页)。居民们讲说凯尔特人的方言语调,与西欧的高卢人所说的相似,并且保留了急噪的性情,以及善变的倾向,这也就是凯尔特气质。他们欣然采用了弗吕家人的宗教,就是对于伟大的大地女神西布莉的狂欢放荡之崇拜,在她的众神庙中发现了被阉割的祭司们为她服务(见加5:12注释)。这种崇拜的主要场所就是批丝尼司镇。

在加4:13-15(见该处注释),使徒保罗提到了他对加拉太的访问,他可能在那里停留了时间,因为他好象患了一场严重的疾病,可能是眼睛之类的痛苦。有许多解经家理解保罗的陈述是关于“肉体上的刺”(林后12:7;参徒9:18),把这“刺”描述为一种眼的疾病。可能这一点导致使徒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停留,他先前并没有计划停留很久。在使徒患病期间,加拉太人就有机会显示他们自己对于保罗异乎寻常的专注和热爱。保罗在信中写到,如果加拉太人的眼睛可以代替保罗眼睛的话,他们恨不得将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保罗,这样就可以减轻使徒的痛苦。他们认为有像使徒保罗这样的一个人在他们中间乃是自己最大的“幸福”。他们接纳保罗“如同上帝的使者,如同耶稣基督”。当保罗后来得知加拉太人被犹太人的教师迷惑偏离正路之后,这些热情接待他的记忆只能使自己的痛苦更加难忍,使徒就责备他们去从别的福音。

禁止。相当于“圣灵禁止”的现在完成进行时,暗示在他们刚刚离开以哥念地区,在他们进入弗吕家之前,圣灵随即就阻止了他们。见本章附注。

圣灵。圣灵是如何指示保罗,是在他内心里提示,还是藉着夜间的异象,或者是藉着那些有预言恩赐之人(参徒21:4),作者并没有说清楚(参徒2:4;8:29,39;13:2注释)。但是使徒保罗确切地知道,上帝藉着圣灵禁止他们进入亚细亚,然后又禁止进到庇推尼(徒16:7),他们就没有去任何一个被圣灵禁止的地区。有一段时间,他一直就在亚细亚以外的地区,被禁止去的众多城市中有以弗所、士每拿、以及撒狄,这些地方都有众多的犹太团体,而且是偶像敬拜的中心场所。这样的城市一定对使徒保罗有相当的吸引力,但是他依然彻底顺从了圣灵的命令。因此,这些福音使者就到了西北海岸,也不知道自己下一个做工的地方是哪里。

在亚细亚。见徒2:9注释;见本章附注。


徒16:7 到了每西亚的边界,他们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稣的灵却不许。

【本会注释】

每西亚。见本章附注。

想要。一种古代的表达法,“试图”(参徒9:26)。

庇推尼。庇推尼坐落在使徒保罗路线的北部,包括一些较大的城镇,例如尼科美底亚和尼西亚,并且在这里居住的犹太人口也十分可观。自然,使徒保罗以及他的同人希望能在这里做福音工作。但主的旨意却有其他计划,顺从的仆人们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北行驶,而是遵照主的旨意向西而行(见本章附注)。圣经上并没有记载他们在这次旅程途中所做的任何工作,可能他们仅仅穿过了一些不太重要的乡村。

。原文证据证明(见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耶稣的灵”。这里坚定地表明这灵与圣父以及圣子的关系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称为上帝的灵,或者基督的灵,也可以称为耶稣的灵(参罗8:9注释)。

不许。这里是指耶稣的灵不允许他们如此行。可能这个时候使徒彼得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细亚、以及庇推尼”做工,因为使徒彼得所写的前书就是寄给这些地区悔改信徒的(彼前1:1)。彼得这次传道工作可能是他在安提啊教会“装假”事件之后发生的(加2:11-16)。因此,有些人认为以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当使徒保罗在弗吕家做工之时,就是去欧洲的路上,巴拿巴,就是“也随伙装假”的那位(加2:13)正在居比路传扬福音(徒15:39),使徒彼得很可能恰好在以上提到的这些地区传扬辅音,包括北加拉太,圣灵也正是禁止保罗进入这些地区。在这个时候,保罗和彼得之间存在的分歧和解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并不清楚。但是这两位上帝伟大的使者可能为了避免更多误解带来的痛苦,所以他们尽量不在“福音使命的园地”中相见;这样使徒保罗就可以说“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罗15:20)。然而,这里圣灵阻止他们到庇推尼和亚细亚传道的主要原因是上帝的旨意,可能这个时候他们应该将福音传到欧洲。


徒16:8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下到特罗亚去。

【本会注释】

他们就越过每西亚。这里是指他们没有在每西亚传道。通常来讲,每西亚被认为是亚细亚的一部分,因为圣灵阻止他们在亚细亚传道,所以他们就越过了每西亚(见本章附注)。

下到。他们从山里出去。

特罗亚。最终他们旅行到了这个爱琴海的海岸上,他们向西观望就是爱琴海的海水。亚历山大特罗亚镇,这样命名是为了向亚历山大大帝表示敬意。当时它是罗马的一个殖民地,这里也是一个自由城市。古老的特洛伊城遗址就坐落在特洛亚以北几英里处。但是显然,使徒保罗对于荷马所记述的古希腊围城故事没有太大兴趣。如今,占据他思想的问题是关乎如何传扬耶稣基督是救主的最好方法,这样居住在特罗亚的居民就能找到永久的生命。无疑,在使徒保罗的祈祷中表达了此种思想,因此主就给了他们异象,第9节的异象就是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此处没有记载其他关于使徒保罗这个时期在这里所作的其他福音工作,但是圣经经文给予大量的证据,说明后来在这里建立了教会(见徒20:5-12;林后2:12,13;提后4:13注释).


徒16:9 在夜间有异象现与保罗。有一个马其顿人站着求他说:“请你过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

【本会注释】

异象。希腊文horama,“被看到的”,因此引申为“一个异象”。作者路加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共使用希腊文Horama11次,在其他地方仅仅使用过一次(太17:9)。有关“异象”见徒2:17注释。比较在徒22:17-21中所记的使徒保罗早期的异象。

马其顿。起先这里是古希腊北部的一个国家。很快这里就由非力普(公元前359-336年)并其后的亚历山大大帝统治(公元前336-323年)。然而,在公元前142年,它就成了罗马的一个省份,而且一直到使徒保罗的时代依然保持此种地位(见本注释第五册23-28页)。这里的许多富饶城镇中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团体,这就给基督徒福音传播提供了决好的基础。有些人奇怪使徒保罗是如何知道他在异象中所见的就是马其顿人。在那人自己的回答中──他说到“请你们到马其顿来帮助我们”。另外一种回答是,作者路加没有必要性地给出一个关于此异象的完整记录,而是仅仅记载了异象的主要内容,删节了其中的许多细节,只记载了大体轮廓。

。希腊文parakaleō,直译是“叫到某人这边”,因此引申为“召集”,“演说”,“恳求”。这个词显明在这人的呼吁中有紧急的含义。见太5:4注释。

过到。希腊文diabainō,直译是“通过”,或者“穿过”。

帮助。希腊文boētheō,“答应[那些在危险中之人]的呼求”,因此引申为“援助”,“帮助”。

我们。这个人提到了整个马其顿的百姓。从更为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个马其顿人的呼喊应该代表更为广阔的范围,应该站在整个欧洲代表那里的百姓,他正在召唤使徒保罗进入那片广阔的园地,在那里传扬福音信息。这乃是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刻。许多欧洲的未来都取决于使徒保罗对于这个呼召的反应。欧洲应该尽情地感激这位勇敢的使徒,面对这个召唤保罗丝毫没有犹豫,立刻就答应了临到他的这请求。迄今为止,他到亚细亚和庇推尼传道的愿望已经被上帝的圣灵禁止了(见第6,7节注释);虽然那些愿望没有实现,但是现在有一个整片的洲在向他呼唤,当然,他不能失去看明上帝禁止他到那些地方传扬福音之旨意的机会,保罗欣然接受了马其顿的呼唤。

马其顿的呼声,以及那些不认识基督之人的呼喊,已经驱使不计其数的福音工人离开自己的家,带着福音的信息来到许多陌生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在不舒适、孤独、疾病、已经死亡的阴影之下作工,毫无怨言,甘心情愿。此种自我牺牲的服侍给教会带来了力量。当他们闭耳不听马其顿呼声的时候,那属灵的软弱就要乘虚而入了。这个呼声并不可能是那些有需要之人发出的,因为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属灵的归宿。但是他们的需要说明了一种对于基督徒的迫切呼吁,这会催促,就像使徒保罗一样,使人来拯救那些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已经被迷惑而将亡的人。


徒16:10 保罗既看见这异象,我们随即想要往马其顿去,以为上帝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

【本会注释】

随即。因为这个呼吁十分紧急,使徒保罗立即要做准备到马其顿去。由于前不久圣灵阻止他们去亚细亚传道,无疑,他现在要比平时更加迫切要将基督告诉其他人。

我们。这是《使徒行传》第一次提到“我们”(第10-17节)。其他的段落出现在徒20:5 到21:18;27:1到28:16。大部分是在表达旅程,而且推断在那些场合中,作者路加是使徒保罗的旅行同伴(见本注释第四册663页)。当一种记述提到了第三人称,而且又突然出现了第一人称代名词的时候,这推论是很清楚的,作者成了所记载之事件中的一个演员。大部分解经家总结认为,使徒行传的作者路加(见概论)参加了在特罗亚的传道行程,而不是假设地站在西拉或者提摩太的立场上写的。由于作者路加没有提到自己的悔改经历,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这发生在他们在特罗亚汇合之前。由于他将自己包括在以下的表达中“上帝召我们传福音给那里的人听”,路加一定也被算为福音使者中的一员。

想要。相当于“寻找”。他们可能是寻找穿过爱琴海到欧洲的方法。

往…去。直译是“出去”,或者“往前、向外”,是指从亚细亚进入马其顿,马其顿是传道之人当时还未涉足之地。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在保罗时代,亚细亚和欧洲之间并不存在区别。希腊文化涵盖了两地,产生一个公认的模式。

召我们。希腊文sumbibazō(见徒9:22注释)。sumbibazō在此可译为“作出决定”。这些福音使者使用神圣的理由帮助决定上帝对于他们的旨意是什么。


吕底亚归主

徒16:11 于是从特罗亚开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亚波利。

【本会注释】

开船。这里英文中的“loosing”(松弛的,离开的),其意义与海上航行有关联,是指松开系在码头的系船索。关于作者航海知识更多的语气见徒27章附注。

一直行。希腊文euthudromeō,“行一条直的路线”,而且,作为一个有关海上事物的词汇意思是,“顺风行驶”。他们行走“直的路线”暗示了使徒保罗以及他的同伴是顺风行驶的。水流一定是与他们逆行的,因为它是从希里斯波特向南流,而且还流向东边的撒摩特喇和大陆之间。从特罗亚开船到腓立比,这段航行大约有125英里,需要五天时间(徒20:6)。

撒摩特喇。这是坐落在爱琴海北部的一个岛屿,与色雷斯海岸相对,大约在特罗亚到尼亚波利色雷斯港的半路。可能他们在各个港口住了一宿,那也是当时的风俗。

尼亚波利。这个地名的意思是指“新镇”,这个名字十分普通,希腊各地都有这个名字。这里要比以下两个著名的同名城市存活的时间更为长久:“Naples”(拿坡里)就是意大利的一个地方,以及“Nablus”(纳布卢斯)属于巴勒斯坦。此处提到的这个城镇被认为属于色雷斯地区,但是它却扮演着腓立比海港的角色,腓立比就坐落在这里西北方向10英里处。尼亚波利曾经被认为是现在的卡洼拉,在那里有罗马的沟渠,圆柱型建筑,以及希腊文和拉丁文的碑铭,见证了这个现在已经成为废墟之城市先前的重要性。这里是伊歌那田大路东边的终点,就是连接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大路。


徒16:12 从那里来到腓立比,就是马其顿这一方的头一个城,也是罗马的驻防城。我们在这城里住了几天。

【本会注释】

从那里。在尼亚波利,他们可能离了所乘坐的船,经过陆地到了他们的目的地腓立比。

腓立比。最初是以Krenides闻名,“小源泉之所”,这个城市由马其顿王国的腓立普重建(公元前359-336年),这位腓立普就是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并且以他的荣誉给这个城市命名。在尼亚波利和腓立比之间有许多连绵不断的山脉,在这些山里有丰富的黄金和银子。

这一方的头一个城。本节经文所做的表达提出了一些难题。因为腓立比城并不是罗马帝国马其顿省四个分支任何一处的首府(见第9节注释),那些首要的城市有暗非波利,帖撒罗尼迦,培拉和派剌哥尼亚。而且在希腊文中也没有明确的说明,因此,这里作者路加可能仅仅是说腓立比是这个地区的主要城市,并不意味着这里是一个正式的官方首府。此处的希腊形容词prōtos,“最早的、一流的、第一的”,这里翻译为“头一个”,经常能在非首府的城市硬币上看到。同样,他也可能在使用希腊文meris,译为“部分”或者“地区”,“边界地方”,这样的话它就是边疆地区的头一个城,既是最重要的城市,也是从旅行者从色雷斯入境的第一个城。这恰好就是腓立比城的准确位置,这里有罗马部队驻守,作为罗马的边区前哨,因为色雷斯地方有许多不安宁的部族。

驻防城。在公元前42年,屋大维和安东尼战败布鲁特斯和卡西屋司之后,腓立比就成了罗马帝国的殖民地。在亚克兴角战役之后,公元前31年,这个地位就得到了坚固,而且这个城市的全称,正如在发现的古币上所写:奥古斯都·朱利安的腓立比殖民地。一个罗马帝国的“驻防城”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殖民地,其概念仅有一点点关联。它是被征服之领土的一部分,那里的百姓被指派为罗马公民,这些人通常是老兵。这些人在罗马皇帝的统治之下被派出去,而且行征到他们的目的地,就像一支部队一样,去重新再造与罗马公民并社会生活相等物。这些殖民地常常在边疆地区作为保护,也作为当地省份官长的检查人。殖民地居民的名字就保留在罗马部族的名单上。他们使用拉丁语,但是使用罗马货币制度。通常,他们的首席官长们是由他们的本城所指定的,而且与它所在位置的省份政府是脱离的,独立的。按照此种方法,这个驻防城就与罗马紧密的联系起来。这些驻防城有时被人描述为“一个帝国的壁垒”(西塞罗《De Lege Agraria》第二章27.73;洛俄伯版,《演讲》第三册第449页》或者被称为“正如它本身一样,是一个复制的缩小模型”,就是罗马人的缩小模型(奥鲁司·迦比纽《阁楼的夜晚》第十六章13.9;洛俄伯版,第三册第181页)。因此,这殖民地具有的强烈的罗马精神氛围。这样,在这个马其顿城市,使徒保罗,他本人就是罗马公民,直接就可以与这个繁荣昌盛的罗马皇家组织地区进行接触。

几天。见徒9:19注释。这里的表达似乎表明他们停留的天数不超过一个星期,因为在徒16:13所提到的安息日是他们第一次来腓立比。


徒16:13 当安息日,我们出城门,到了河边,知道那里有一个祷告的地方,我们就坐下对那聚会的妇女讲道。

【本会注释】

当安息日。使徒保罗、西拉、和提摩太,以及路加乃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陌生的土地。他们在这里已经有几天时间了,但是当安息日来临之时,他们自然会希望与犹太人一起敬拜上帝,而且也可以向犹太人传扬自己所拥有的救恩信息(参徒13:14)。

出城门。他们可能在城中找过会堂,结果没有找到,就去了一个在河边暂时的崇拜场所。或者我们可以认为他们本来知道会堂或者聚会的场所就在城外。

河边。希腊文para potamon,“在河的旁边”,这里肯定指的是加格斯河(Gangites)的溪流,这水流进斯特律蒙河(Strymon)。

祷告。希腊文proseuchē,“祈祷”,或者在这里可能是指“祷告的地方”(见马可比三书7:20;参徒1:14;16:16注释)。如果在腓立比没有会堂的话,那么这不多几个犹太人就可能在河边设立了自己的崇拜场所,在这里,他们能执行他们仪式性的洗涤(参拉8:15,21;诗137:1)。古罗马讽刺作家犹文拿里(《讽刺》第三章.13,14;洛俄伯版,第33页)记载,这种礼节乃是古罗马宗教的一个腐化例子:“这个神圣的泉源和树林以及神殿被犹太人终止了”。相关的记载也在相同作者文章中的另外一行中发现(同上.296;洛俄伯版.,第55页):“说,你的立场在那里?我可以在哪一个祈祷之所[proseuchē] 找到你呢?”。此类的场地或者祷告的场所通常都是圆形的,而且没有屋顶。此种方法的实施和使用一直延续到特土良的时代,特土良提到了犹太人在水边祈祷(河边的祈祷之所)的事情(Ad Nationes第一章13)。

坐下。这个动作乃是犹太教师们的共同习惯(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7,58页)。

讲道。或作“开始讲”。这里所使用的希腊动词表明这四位工人都向当地的信徒传扬了福音。

那聚会的妇女。这里的话或许可以更好地翻译为,“那些聚集在一起的妇女”,或作“聚集的妇女”。有人已经观察到本章前几节中所记载的一句话“马其顿人”(第9节),这里证明他们是一队虔诚的犹太人妇女。有一些传道人在此处找到借口来忽视他们的使命,但是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伴们并没有轻易停止履行自己的任务。只有妇女聚集在一起,来到这个祷告敬拜的地方,这一点可以说明几乎当地犹太人口中所有的男人都缺席了,都没有来参加祷告敬拜。这也可以解释当地确实缺乏会堂,因为没有团体可以建立起来成为组织,至少要由10位男士组成。使徒保罗他们这队福音使者寻找到的这些女信徒中可能有一些是改教者,例如女信徒吕底亚(见第14节注释)。此种妇女天性就会欢迎犹太人中的陌生人,希望他们给予指导。在当时的马其顿,妇女们似乎比惯常她们这个性别拥有更大的自由。


徒16:14 有一个卖紫色布疋的妇人,名叫吕底亚,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来敬拜上帝。她听见了,主就开导她的心,叫她留心听保罗所讲的话。

【本会注释】

吕底亚。在罗马帝国统治时期这是一个十分流行的女孩名字。但是,正像许多奴隶以及自由民阶级的妇女一样,她也按照居住地起初的名字命名,这里是古老的吕底亚王国,曾是马其顿的殖民地。

卖紫色布匹的妇人。见路16:19注释。这里说到她是一名售卖紫色布的商人,而不是他的丈夫,说明她从事自己的商业买卖,可能她还是一名比较富有的人。

推雅推喇。这里是亚细亚省吕底亚的一个城市。有人发现这里曾经是马其顿的殖民地,这是亚历山大大帝波斯君主政体征服的结果。这个名字包括在启示录一书中所记载的七教会里面(启1:11;2:18-29)。正如许多其他小亚细亚的城镇一样,这个城市以自己的染色工业而闻名,可以与推罗以及米利都相匹敌。在这个地区发现的碑铭显明,在推雅推喇有一个染紫色布之人的行业协会,吕底亚可能就属于协会中的一员。

敬拜上帝。见徒10:2注释。

听见了。相当于“正在听”,这里是指她已经听了一会儿了。

主就开导她的心。主呼召这些传道人到马其顿来传扬福音信息,他们丝毫没有浪费时间,一直在旅行他们的伟大使命。如今,上帝与他们的努力合作,开导这位妇人的心,这位妇人也是听众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作者路加认出了此种属灵合作的必要性;他知道他们的讲论如果没有上帝的圣灵在人心里运行,就必归于徒然。

叫她留心听保罗的话。直译是“注意”,“留意”。主开导了吕底亚的心为了使她能专注于保罗所传扬的信息。上下文显明她接受了这真理。


徒16:15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便求我们说:“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们若以为我是忠心事主的),请到我家里来住。于是强留我们。

【本会注释】

她和她一家既领了洗。可能这个受洗的地方就在他们“祷告的地方”附近的河里。参太3:6;徒8:38。没有必要认为这次洗礼是在安息日举行的。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她听见了”(见第14节注释),从语法上来讲允许有一个教导的时间,而且这里乃是在这些传道人和吕底亚第一次聚会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为她执行了洗礼。这里所说“她一家领了洗”不能证明使徒也给婴孩进行了洗礼。吕底亚的“一家”可能包括一些奴仆和其他用人(参徒10:2;16:32,33注释)。这些人大概也是皈依者(见徒10:2注释)。对于这些人,犹太教曾经是他们“训蒙的师傅”,引领他们到基督那里(见加3:24)。友阿爹和循都基,以及其他腓立比中“曾与保罗在福音上一同劳苦”的妇女们(见腓4:2,3注释),可能也在第13节这些“妇女”之中。这队人组成了使徒保罗在欧洲所建立的第一个基督教会。藉着他们可爱的盛情,以及对于信仰的稳固信念,再加上使徒保罗所施的影响,这里赢得了特殊的场所。

求。希腊文parakaleō,“乞求”(见第9节注释)。按照希腊文的时态,这里表明她一直在求,直到使徒答应她的乞求。

你们若以为我是真信主的。这里希腊文的句式结构期望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这些传道者承认了他信心的真实,而且给她执行了洗礼。如果她适合接受那个蒙福的礼节,难道她不适合做这些福音使者的女主人吗?

住。就像当年跟从耶稣的两个门徒一样(约1:37-39),吕底亚渴望能留住这些教师,因为她发现这些人所讲的道理对于她新近打开的心大有帮助。这四位福音使者可能是自己劳作供给自己的生活──保罗以制造帐篷为业(见徒18:3;帖前2:9;帖后3:8等注释),作者路加可能作为一名医生。如今,吕底亚催促他们到家里做客。

。希腊文parabiazomai,“强迫”,“以乞求的方法强留”。这里的“我们”说明作者路加的家不在腓立比,不同于一些人的看法。


在腓立比被囚

徒16:16 后来,我们往那祷告的地方去。有一个使女迎着面来,她被巫鬼所附,用法术,叫她主人们大得财利。

【本会注释】

往那祷告的地方去。见第13节注释。这种表达可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去教堂”相比较。以下的事件可能发生在一个安息日,就是在第13节提到的安息日之后,同时还在第一批悔改之人领洗之后(第15节),也在这些福音使者的工作在腓立比城传开之后。

使女。希腊文paidiskē,是指年轻的女仆。

巫鬼所附。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一个巫鬼的灵”。在希腊神话中巫鬼就是指龙或者蛇,这巨蛇被阿波罗杀死,据称,当时人们认为这巨蛇乃是在希腊古都特尔斐保护神喻的,在阿波罗杀死这巨蛇之后,随即他就被人奉为皮提亚的阿波罗神。在古城特尔斐敬拜巨蛇乃是作为智慧的象征。古希腊传记作家和哲学家普卢塔克(大约死于公元120年),他本人就是皮提亚阿波罗神庙的祭司,他说到“巫鬼(就是巨蛇)”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是专门应用于那些被人认为具有超凡能力的人,他们会使用腹语术(口技)(《预言的中止》第9页)。这里,作者路加使用这个不寻常的形容词暗示了或许是腓立比的百姓就用这样一个词来称呼这个使女,或者是路加本人在她疯狂的扭动和尖声的呼叫中意识到这一切与希腊古城特尔斐中女祭司的技巧相似。显然,腓立比的百姓相信这个使女拥有一种超乎常人的能力,而且无疑她的疯狂呼叫被人认为并且也接受为神喻。这个使女的主人利用她所谓的灵感获得经济利益,而且用这个使女回答一切询问她之人的问话。

她主人们。这里是指这位使女共同的拥有者,这些人发现了这使女具有奇怪的能力,并且利用她来为他们获取利益。

大得财利。见第19节注释。

用法术。希腊文manteuomai,“占卜”,“预言”,在新约圣经中只有这里出现过这个词。在七十士译本中,这个词总是用来形容行法术(申18:10;撒上28:8;结13:6等)。这里可以使用相同的含义:“假装能预言未来”。


徒16:17 她跟随保罗和我们,喊着说:“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

【本会注释】

跟随。这个词的希腊文katakoloutheō,“尾随其后”,“紧紧跟随”。这个使女紧紧地跟着这些福音使者,并且不停地大声喊叫(参第18节)。比较耶稣当年在公众面前遇到的巫鬼以及邪灵(路4:33-37;8:26-36)。

我们。这是本部分叙述中最后一次出现这个包含性代词。一直到徒20:5才再次使用这个词,在徒20章使徒保罗返回到了腓立比。这样看来,似乎作者路加停留在腓立比城,可能在那个地区传扬福音,一直到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路过这里的时候,再次加入他们的行列。这样才能使作者路加在腓立比有大约七年的停留(见本注释第102页),当然,在这期间他可能在腓立比周围的许多地区做了多次旅行。

至高上帝。希腊文ho theos ho hupsistos,直译是“上帝,至高[者]”。为了便于对这个头衔的正确理解,我们有必要在心中知道这个希腊词“hupsistos”的正确使用和它的正确含义。这个词是一个诗歌词汇意思是“最高的”,或者“至高的”,常常用来指地位和等级。它的宗教内涵可以与希伯来文的术语学联系起来。迦南人有一个神,就是天穹之神,他们称之为`Elyon,“至高”。这个头衔也同样应用于耶和华,以色列人的上帝(见创14:18注释)。希腊文中使用hupsistos,等同于迦南人使用的`Elyon,用来表达宙斯,就是他们自己所敬拜之众神的首领。当他们用来与犹太人的宗教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使用了hupsistos,用来代表耶和华,犹太人的上帝。这就是为什么在七十士译本中使用了这个词(创14:18-22;民24:16;申32:8;撒下22:14等)。由于犹太人分散之后所做的传道工作,这个头衔变地众所周知,百姓用这个词来表达神明,但是他们仅仅吸收了犹太人教训的一部分,并没有全部接受他们的宗教。在黑海以北的博斯普鲁斯王国发现的一些碑铭上有同样的使用方法,这些碑铭写于公元一世纪,这样就与使徒保罗是同一个时代,充分证明对于希腊文hupsistos的使用。

在此处这个例子中,希腊文hupsistos的头衔是由这个被鬼附着的使女口中说出来的。由于这个使女被称为“巫鬼所附”(见徒16:16注释),那么,她所说的话需要被认为是敌对异教背景的。因此,她说到了“至高上帝”,可能她是在指普通异教概念中那位含糊不清的神明,对于异教徒来说,这个神负责著名的希腊万神殿。然而,她的话所表达的确实是伟大的真理。这位使女所跟随的基督徒们也确实是至高上帝的仆人。关于几分相似的例子比较可1:24;5:7注释。

救人的道。见约14:6;见徒4:12注释,这些章节中显明只有耶稣基督才是唯一的救人之道。在这位使女被黑暗蒙蔽的心中期望获得“救人的道”,但是在她里面的魔鬼却对抗这“道”,她的话防碍了使徒们的福音工作。


徒16:18 她一连多日这样喊叫,保罗就心中厌烦,转身对那鬼说:“我奉耶稣基督的名,吩咐你从她身上出来!”那鬼当时就出来了。

【本会注释】

一连多日。可能她接连几个安息日都如此行,正当保罗以及同人往祷告的地方去,她就开始在魔鬼的驱使下说话(见第16节),她继续利用每次机会如此行,天天如此。

保罗就心中厌烦。见徒4:2注释。这里乃表明一个限度,即使是一名基督徒,在上帝的工作受到阻碍之时,也仅仅会被动地忍耐。

鬼。在这个使女背后的真正主使,就是指使她行“法术”(第16节)的那一位在这里得到证实。有关被巫鬼或者邪灵所附身的讨论,见可1章附注。

吩咐。这里使徒保罗效学了他主耶稣的榜样,就是当年耶稣在格拉森赶鬼的榜样(见路8:29;见可5:7注释)。

奉耶稣基督的名。见徒3:6,16注释。

那鬼当时就出来了。这里应验了耶稣基督的应许(可16:17)。那恶灵无法抗拒这命令;他立即就顺服了这命令(参可9:26;见太15:28;可1:31;约4:53注释)。关于魔鬼从这位使女身上被赶出来的事,就记载到这里了,但是我们不能相信她以后会回到先前的无知和不信,或者更糟。但是,我们却可以大胆地认为她成了一名基督徒(见《述》第二十一章),并且与其他妇女一起找到了避难之所,与使徒一同在福音上“劳苦”(腓4:3)。


徒16:19 使女的主人们见得利的指望没有了,便揪住保罗和西拉,拉他们到市上去见首领;

【本会注释】

得利。希腊文ergasia(见徒19:24,25注释)。人们可能会容忍奇怪的宗教或者一些哲学家的想入非非,但是他们决不能容忍有人干涉或威胁他们的商业(参徒19:23-28注释)。在早期教会的许多次逼迫中,都是以此种情形为背景的。

没有了。这里出现了与上一节“出来”的同样希腊动词,强调这两件事都是相同的动作;这个人的商业以及那个使女说预言的恶灵都消失了。

保罗和西拉。使徒保罗和西拉二人乃是这个福音团体中最为突出的两个人,而且他们两个人都是犹太人(参第20节)。作者路加和提摩太之所以逃脱了,可能是因为他们有一幅外邦人的长相(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64页;第1节)。

。希腊文helkō,“拖[强迫]”,在徒21:30;以及雅2:6也曾经使用过。.

市上。希腊文agora(见太11:16注释)。这里的市场与罗马的城镇广场相似,是一个中心场所,不仅仅是社会和商业生活的中心,也是一个政治管理中心。

首领。希腊文archontes,“司令员”,“领袖”,“统治者”;通常来讲它指“权威人物”。在下一节中说明了这些成员。


徒16:20 又带到官长面前说:“这些人原是犹太人,竟骚扰我们的城,

【本会注释】

官长。希腊文stratēgoi,“公民的指挥员”,或者“政府官员”。罗马称此类官员的头衔为duumviri,或者praetorēs。他们是这里罗马殖民地的首要公民官员。通常这样的官员有两位。他们有权力对犯法之人进行惩罚。在腓立比发现的碑铭显明,这城的百姓错误地使用希腊文的stratēgoi来表达罗马的说法duumviri。这里顺便坚定了作者路加所使用之词汇的精准度。

原是犹太人。此种情形乃是早期教会许多受迫害之基督徒的特征。当他们暴露对于基督徒的憎恨之时,与此同时,这些异教信徒常常把他们所痛恨的人认为是犹太人。因此,这些被控告的人就受到了两倍的折磨,一是因为他们是基督徒,二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如果罗马皇帝革老丢已经宣布了将犹太人驱逐出罗马的法令(见徒18:2注释;见本册注释第98页),那么,作为罗马殖民地的腓立比城无疑已经接到了皇帝的法令(见徒16:12,13注释),而且还会加重他们对于犹太人的控告。

骚扰。希腊文ektarassō,是这个动词的加强格式,在徒17:8翻译为“惊慌”。在17章第6节显示了此种打搅和骚乱,在第6节记载基督的福音使者们被人控告为“搅乱天下的”。


徒16:21 传我们罗马人所不可受不可行的规矩。”

【本会注释】

传。相当于“宣称”,或者“公众宣讲”。

规矩。这些奴隶主的控告不但提到了保罗的讲论,而且还提到了犹太人的礼节和社会惯例,他们相信了使徒保罗所倡导的(见徒15:1注释)。

不可行的。他们允许犹太人坚持自己的信仰,但是禁止他们使罗马公民成为犹太教徒。

我们罗马人。腓立比人,作为罗马殖民地的居民,他们有资格称自己为罗马公民,那些仅仅是希腊城市居民之人,就像帖撒罗尼迦以及哥林多,并不可以使用此种称谓(见本册注释第94页;见第12节注释)。


徒16:22 众人就一同起来攻击他们。官长吩咐剥了他们的衣裳,用棍打;

【本会注释】

众人就一同起来。这是为了同情利益受到威胁的当地人,因为这位使女的病蒙了医治。

剥了他们的衣裳。这里是指扯掉了使徒保罗和西拉的衣裳,以便可以对他们进行鞭打。

。希腊文rhabdizō,“用棍打”,来自希腊文的rhabdos,“一个棍”,表明了特有的罗马式刑罚。当地的stratēgoi,官长(见第20节注释),他们旁边有侍从,这些人被称为扈从,每一个扈从都随身携带着一捆木棍,作为他们职业的象征。这些木棍就是用来刑罚这几位福音使者的。有可能作者路加曾经看到过执行此类残酷刑罚。保罗曾经在其他的两个场合忍受同样的苦难(见林后11:25)。有人发问说:保罗当时为什么不宣称自己是罗马公民的身份,这样就可以避免忍受此种可耻、疼痛的刑罚,就像后来他在耶路撒冷所行的一样呢(徒22:25)?有些人怀疑,他所说的罗马公民身份是否有真实的根据。其他一些人认为他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刑罚,但只能保护他自己,那样的话同伴西拉就要留下来忍受酷刑,自己却逃脱。有可能西拉也是一名罗马公民(见徒16:37注释)。可能暴徒们的混乱嘈杂使人听不到他的呼吁(见第37节注释)。


徒16:23 打了许多棍,便将他们下在监里,嘱咐禁卒严紧看守。

【本会注释】

打了许多棍。犹太人规定此类的刑罚不得超过39棍(见申25:3;林后11:24注释),但是罗马的惯例是依照当地长官所做的审判。使徒保罗说他们先前曾在腓立比“被害受辱”(帖前2:2)。

下在监里。这样做就会预防这些基督徒继续传扬福音教训人。在第35节显明,当地的长官计划是把他们扣押在监狱里一夜,然后把他们释放驱逐出腓立比城。

禁卒。希腊文desmophulax,直译是“监狱监护人”;这不仅仅是指一个监狱的看门人,而是一种职位,可能是此人先前当过士兵。


徒16:24 禁卒领了这样的命,就把他们下在内监里,两脚上了木狗。

【本会注释】

内监。罗马的监狱常常有外监和内监两个部分。最先是他们的守卫室,从这里可以通进去光线和空气。距离这里很远的地方是内监,当内监的门关闭时,光线和空气就被堵在外面。在此种监狱中的情形十分恐怖,而且犯人要忍受可怕的刑罚。

木狗。希腊文xulon,“木头”,“木料”。在新约圣经中,希腊文xulon也是用来指“树”(路23:31;启2:7;22:2,14),树木可以做成的器具有“绞刑架”,和“十字架”(徒5:30;10:39;13:29;加3:13;彼前2:24),还有“仗”或者“棍”(太26:47等)。此处这个词是指木狗,这是一种刑具,一种木头做的框架,上面有许多孔,犯人的头、手、和脚要被塞进去,这样就可以使犯人处在一种最为难受的姿态。在伯13:27;33:11的论述中,似乎很久以前东方就存在此种刑罚。使徒保罗和西拉的脚都被紧扣,身体的其他部位仰在地上,痛苦难忍。


徒16:25 约在半夜,保罗和西拉祷告,唱诗赞美上帝,众囚犯也侧耳而听。

【本会注释】

在半夜。由于睡觉似乎不大可能,使徒保罗和西拉以虔诚的行动度过黑夜。

祷告,唱诗。或作“祈祷,他们也在唱诗”,因为希腊文中表达了一个连续性的动作,而不是分开的两个动作。这些福音使者所养成的坚实的虔诚习惯战胜克服了最为令人气馁的环境。尽管被关在一所阴暗肮脏的监牢里,并且被锁链束缚,这样他们无法跪下祈祷,但他们依然赞美所敬拜的上帝。当时的赞美可能就是祈祷的诗篇,但是不论他们当时唱的是什么,特土良的话说的不错:“尽管肉体被关了起来,尽管身体受到了束缚,对于心灵来说一切都是打开着的……。当自己的心专注与天之时,感觉不到自己腿上的锁链”(《殉道者》第2页;《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第三册第694页)。

赞美上帝。他们乃至高上帝的仆人,他们现在正因为主的缘故受苦,他们由衷地赞美他的圣名。然而,上帝却给他们安慰和力量,那些不敬畏上帝之人不能理解。

听。相当于“正倾听”。这些监狱中的囚犯以及长期居住在这里的人,那些罪犯们,他们原先从来没有在这么一个地方听到如此的声音,因为常常在这里听到的乃是疯狂的咒骂以及肮脏的嘲笑。


徒16:26 忽然,地大震动,甚至监牢的地基都摇动了,监门立刻全开,众囚犯的锁链也都松开了。

【本会注释】

地大震动。这乃是神圣能力干涉的彰显(参太28:2;启16:18;参徒4:31),上帝的天使来拯救他大有信心的仆人(《述》第二十一章)。此种地震的剧变影响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监狱里,而是整个城都能感觉地到,当地震与这些基督徒囚犯之间的关系被解明的时候,自然就能制约当地这些官长以及那些百姓的心。

监门立刻全开。这场地震的剧烈程度很强,很有必要描述其影响。监狱的地基都已经被摇动了,这些监门可能全部都开了(参徒5:19;12:10注释)。

锁链。或作“脚链。束缚”。囚犯们都被锁链束缚着不能脱身,当然,这些锁链都牢牢地固定在监狱的墙壁上。当时地震的力量很大,足以使这些锁链断开,因此这些囚犯们就得到了释放。当时应该还有上帝天使的工作(见《述》第二十一章),尽管这里不象徒5:19;12:7所记载的一样,没有提到天使的工作,但我们不难想像到这一点。


徒16:27 禁卒一醒,看见监门全开,以为囚犯已经逃走,就拔刀要自杀。

【本会注释】

禁卒。见第23节注释。

一醒。由于突来的地震使这位狱卒突然从睡梦中醒来。或许是因为他睡觉的地方可以立刻看到监狱的门是否安全,或者是因为地震的缘故,他顾不上查看自己所监管的囚犯是否已经逃跑。

拔刀要自杀。相当于“将要自杀”。狱卒心里清楚,根据罗马的法律,如果自己所监管的囚犯逃脱,那么他要负上的代价就是自己的性命(见徒12:19注释)。在此种情形之下,自杀似乎是更可取的。异教正统世界中的一些人认为这样的自杀是合理的,甚至是值得赞许的。


徒16:28 保罗大声呼叫说:“不要伤害自己!我们都在这里。”

【本会注释】

保罗大声呼叫说。在阴暗肮脏的内监里,使徒保罗可以通过外面的光看到这位狱卒的大体轮廓。保罗察觉到了这位因看到眼前景象而恐怖之人的意图,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并且希望能阻止他自杀。尽管他自己也在忍受着相当的痛苦,但是保罗想到了其他人的得救问题。他很焦虑,不希望看到这位将他带进可恶监牢的人在绝望中死去。

不要伤害自己。使徒保罗的声音足够阻止这位狱卒那伤害自己的手。至少可以证明其中有一个囚犯没有逃跑!使徒保罗的信息甚至更为可靠──没有一个逃脱的。其他的囚犯可能也没有想到自己要逃脱,认为没有逃脱的可能。由于使徒保罗如此镇静的榜样,他们也留了下来。


徒16:29 禁卒叫人拿灯来,就跳进去,战战兢兢的俯伏在保罗、西拉面前;

【本会注释】

叫人拿灯来。相当于“派人取灯来”,可能他要数点自己所监管的囚犯。

跳进去。或作“冲进去”。

战战兢兢地。直译是“变得恐惧”。这场突来的非凡事件之演变使他刚硬的心破碎了,心中充满了恐惧。

俯伏。狱卒可能曾经听到过那位被鬼所附之使女的喊叫:“这些人是至高上帝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第17节)。他知道,官长们吩咐他严禁看守这两个人(第23节),通过这一点可以判断,他们不是一般的囚犯,现在,他们虽然有机会逃跑,但他们却没有如此行,这就更使狱卒认为这二人并非常人。


徒16:30 又领他们出来,说:“二位先生,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

【本会注释】

领他们出来。狱卒带他们离开了那黑暗的监狱,也离开了其他的囚犯。这一点是可允许的,尽管官长吩咐他严禁看守(第23节),因为他们已经证明自己没有逃脱的意思。

二位先生。希腊文kurioi,是一种尊称。Kurios(单数)通常翻译为“主”,而且在本章31节,使徒保罗和西拉也使用了同样的词来形容主耶稣(见徒9:5注释)。

我当怎样行才可以得救。可能这里狱卒所问的问题,连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一定要谨慎不要将他的问题曲解,不要参进现代的意义。但是在上帝圣灵的影响之下,狱卒提出了一种崇高的感觉,就是自己灵命的饿需要,连同他其他所有的恐惧,如今,他十分惧怕站在公义的上帝面前。恐惧的结果居然打开了畏惧神圣果效的门路。当心灵被恐惧所笼罩之时,它并不会停滞一处对恐惧进行分类。但是此种惧怕需求一种确实的平安,同时也唤醒了对于永远之救恩的期望。把这个问题与扫罗当年在大马色路上的问题相比较(徒9:6)。这位异教狱卒几乎不知道他这个问题具有何等的效能,将来可以引导无数的其他人寻找到永久的生命。


徒16:31 他们说:“当信主耶稣,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本会注释】

他们说。这里作者路加使用了“他们”一词,这两位福音使者异口同声回答了狱卒的问题。

。当时的环境并不允许他们进行深刻神学理论的讨论。这位恐惧战兢的狱卒现在仅仅需要一个简洁的救恩方向之指导。他的情形可以与当年在十字架上的那个强盗相比较(见路23:39-43注释)。这些基督徒囚犯十分巧妙地满足了这位急需救恩之狱卒的需要。他们将基督教的教训瞬间变成一个简洁的表述,以致这位伤心沮丧的人可以随时握住它。这样的表述并不代表他们所传扬福音的全部范围。然而,在这个时刻,他们给这位可怜的哀求者留下了真理的印象,救恩取决于个人对于耶稣基督拯救人类的生活和工作的信心。有关相信基督耶稣之教训的重要性的讨论见太9:28;约1:7,12;3:18;徒10:43注释。

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这里表明了一种极其肯定的回答,没有丝毫疑惑,而是满有信心确信的话语。使徒以及他的同伴已经知道这种规则乃真实可靠。他们因着信主耶稣基督享有了救恩,因此,也向其他的罪人保证,只要藉着相信耶稣基督,都能够获得救恩,得蒙拯救。这样的应许延伸到了这位狱卒的“一家”,就是说他家中的成员都将要接受并相信耶稣基督。


徒16:32 他们就把主的道讲给他和他全家的人听。

【本会注释】

他们…讲。在用一句话回答了这位狱卒的紧急问话之后,如今他们开始详细阐述基督的信息(参徒8:5,12;10:36-38注释)。

他和他全家的人。这位狱卒仅仅使自己领受救恩并不能满足;他想要其他人也享有此种神圣的恩惠。因此,他与上帝的仆人合作,召集了他全家的成员,以致他们都能学习此种生活的方式。多么不凡的一个团体,多么奇怪的一个聚会场所,多么蒙祝福的结果啊!


徒16:33 当夜,就在那时候,禁卒把他们带去,洗他们的伤;他和属乎他的人立时都受了洗。

【本会注释】

把他们带去。这为狱卒一悔改就给出自己改变心意的明显证据。这位顽固的异教狱卒居然成了一个满有同情心的基督徒,热切希望正在受难的这两位福音使者获得安宁。他自己没有权力释放囚犯,但是他做了自己容易做到的事情,他给他们洗了被鞭打的伤口,以减轻痛苦。如此柔和的照顾和服侍乃是他悔改的一个实际证明。

都受了洗。显然,使徒保罗和西拉给予狱卒的回答乃是全面、广泛的。而且被狱卒全家全心全意地接受了,因此他们期盼能领受洗礼。刚才是狱卒给两位囚犯洗伤口,如今,同他所亲爱的人一起,由使徒给他们洗除罪的污秽。这种互惠的服侍乃是真基督徒的友谊。我们猜想在监狱的范围内有一个池子或者蓄水池可以给他们施行洗礼,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见太3:6注释。

立时。他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在午夜到黎明之间(第25,35节)的短暂时间里,发生了以下许多事件,起先监狱里起了地震,众囚犯的锁链都被松开了,狱卒问了使徒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保罗给予了解答,于是那人悔改,随后受了洗。


徒16:34 于是禁卒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给他们摆上饭。他和全家,因为信了上帝,都很喜乐。

【本会注释】

领他们上自己家里去。这位刚刚悔改的信徒显明了自己体贴关切的好客精神。他将两位福音使者从可怕的监狱中领回了出来,并且将他们带回了他自己家里。

摆上饭。直译是“摆上一个桌子”,这乃是希腊文中通常给人提供饭食的一种表达法。使徒保罗和西拉可能没有顾得上吃他摆的饭,一直到天将亮的时候才吃,当时,食物对于这些经历了痛苦折磨的两位福音使者来说,自然要比平时更受欢迎。但是他们首先想到的乃是这些没有悔改之人的属灵需要;他们自己肉体的需要作为次要考虑的事情。

喜乐。希腊文agalliao',“高兴[强烈地],”,一种极其快乐的表达。这里使用了“他和全家”,可能他们带着喜乐的想法以及对于信仰的思潮,或者两者都有,全家都喜乐并相信了。

信了上帝。这位狱卒彻底相信了,他的信是断然、坚决地,而且表现出无法形容的喜乐,心中期待着同基督一起的新生活。

本章描绘了一幅欧洲的基督徒工作刚刚开展之时的鲜活图画。这里所记载的悔改工作十分生动,而且具有广泛的不同性质。这些悔改的人中有吕底亚,她是来自亚洲的移民者,显然她是一名富有并文雅的妇女。可能还有那个曾经被鬼附身的使女,使徒保罗将她从鬼魔的手里拯救了出来(见第18节注释)。如今这位监狱里的狱卒也悔改了,显然他是一名外邦人而且是一个罗马公民,属于那种刚硬不肯接受福音并悔改的类型,这些人通常被认为是最不可能接受福音的人。在这个混合的悔改人群组织中包括着未来福音的应许和凯旋,因着这些人,福音将会在整个欧洲大陆传扬开来。


徒16:35 到了天亮,官长打发差役来,说:“释放那两个人吧。”

【本会注释】

官长。见第20节注释。

差役。希腊文rhabdouchoi,“扛棍的人”,就是指罗马的一种职分,被称为扈从(参第22节注释)。这些人极有可能是那些鞭打使徒保罗和西拉的人。

释放那两个人吧。腓立比的官长为什么要释放这两位福音使者,这里并没有提到。那些官长可能认为鞭打他们的刑罚就足够了,或许他们感觉自己的行动太轻率了,因为没有进行正常的审讯,也没有盘问这些人的背景如何就进行了刑罚。可能那次地震也警告了当地的官长。圣灵也可能使他们心中感觉自己做错了事,十分难受。不论如何,他们如今希望尽快释放这两位囚犯,并且要尽可能暗暗地释放他们。


徒16:36 禁卒就把这话告诉保罗说:“官长打发人来叫释放你们,如今可以出监,平平安安的去吧。”

【本会注释】

禁卒。见第23节注释。

把这话告诉保罗。相当于“向保罗报告了这些话”。这位狱卒心中肯定充满这大喜乐,期盼使徒保罗和西拉能立刻趁机出监,获得释放。

平平安安地。可能这是一种传统的表达法,但是对于这位新近成为信徒的狱卒,可能还有其他附加的含义。


徒16:37 保罗却说:“我们是罗马人,并没有定罪,他们就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又把我们下在监里,现在要私下撵我们出去吗?这是不行的。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

【本会注释】

保罗却说。这些话保罗没有当着官长说,而是对官长派来的差役说的。他的回复形成了对于当地官长不公正行政行为的一个简单控告,因为每一个字都有法律上的重大意义。

在众人面前打了我们。这里是指公开地刑罚了他和西拉。无疑,他们被捆绑在某种刑具上,希腊文palus,或者是被绑在一种鞭打用的柱子上,当着镇上百姓的面打了他们。根据赖斯·娃里瑞拉,公元前509年,以及莱斯·波西亚(公元前248年)的说法,罗马公民可以免受此类卑劣的刑罚。西西里的长官卫利斯破坏了此项法律,接着就受到了西塞罗给予他的最为严厉的控告和指责:“捆绑罗马公民乃是一种罪行,鞭打罗马公民则是令人憎恶的行为”(《驳卫利斯》 第五章66.170;洛俄伯版,《卫利斯演说集》第二册第655页)。“我是罗马人”这样的陈述,通常带有一种权力,可以制止那些罗马省份中行政长官的不合理暴行。

并没有定罪。或作“没有经过审讯”。没有经过正式的审讯。暴徒们强拉硬扯将这两位福音使者拖到了官长面前,没有机会防护的机会(第22节)。这两位囚犯──福音使者,还没有经过审讯,也没有找出他们有什么罪就遭到了他们的痛打。

是罗马人。那个被鬼所附之使女的主人也是同样的主张为基础的(第21节)。这里使徒保罗说西拉也是一名罗马公民。谎称自己是罗马公民乃是严重的罪。这里使徒保罗对于当地权贵的做法只有那些十分虔诚,有上帝的圣灵带领的基督徒才可以行。使徒保罗的方法并不意味着批准了那些被控告的基督徒好战的自我防御。

叫他们自己来领我们出去吧。腓立比的那些官长们在公众面前对并没有定罪的人进行了刑罚,犯了严重的错误。如今使徒保罗坚持要那些官长亲自来弥补他们的不公。藉着如此行,保罗希望能确保使他们更好地对待腓立比城中刚刚皈依的信徒,这其中有许多人都可能是罗马公民。不是因为保罗的名誉受到侮辱,而是因为上帝的福音面临危险。


徒16:38 差役把这话回禀官长。官长听见他们是罗马人,就害怕了,

【本会注释】

他们…,就害怕了。只要是好的动机,而且没有定罪,就对一个罗马公民进行错误的刑罚,按照当时的法律这些官长会被免职、降级、或者就再没有能力去承担其他负有责任的职位。这就使我们清楚明白这些官长们过分迫切的努力,乃是希望能够暗地里解决这个问题,偷偷释放这些福音使者,使自己脱离困境,遮掩自己的过失。忽视被害人公民户籍的借口并不能足以防护自己,因为这种做法被列为违法行为的范围之内。他们仅仅可以希望劝说保罗和西拉去接受这种暗地里的解决方式,因为这些官长已经对他们做了不公的判断。他们几乎不知道这些福音使者不自私的品格受到了他们暴虐的对待。


徒16:39 于是来劝他们,领他们出来,请他们离开那城。

【本会注释】

。希腊文parakaleō,“恳求、乞求”(见第9节注释)。在有的圣经中对这一点更是强调,翻译为“道歉”(修订标准版圣经)。

领他们出来。为了矫正自己的错误,腓立比的官长们私下从监狱里释放了保罗和西拉。

请。希腊文erōtaō,“请”,“问”。但是在这个词中还包括乞求、恳求的意思。这里所使用动词的形式暗示了当地官长们乞求使徒保罗以及西拉暗暗地离开腓立比。


徒16:40 二人出了监,往吕底亚家里去;见了弟兄们,劝慰他们一番,就走了。

【本会注释】

二人出了监。使徒保罗和西拉指明当地长官的严重错误,并且为他们所传扬的福音做了公众辩护之后,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于是二位福音使者显出了模范性的宽宏大量。他们没有妄自尊大,阻碍命令,而是暗暗地接受了当地长官的要求。

往吕底亚家里去。通过这里的叙述可以显明吕底亚的家乃是一个弟兄们聚会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上帝的福音使者歇脚的地方。这两位福音使者可能在这里停留了一段时间,直至身体缓解一些之后才出发,开始更远的旅程。

见了弟兄们。这里所说的“弟兄们”包括吕底亚家中的成员,同时也包括那位狱卒。

劝慰他们一番。或作“劝戒、忠告了一番”。使徒保罗以及同伴西拉在自己经受苦难并逐渐康复的过程中,依然把他们带进教会的信徒,作为心中最为挂念的对象。

就走了。由于这里的叙述是第三人称形式,显然,作者路加当时停留在腓立比。提摩太所做的事情并没有特殊给予叙述。他可能同作者路加在一起,因为到徒17:14之后,提摩太就再没有在《使徒行传》中出现,第17章,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在本书中出现之时,是和西拉在庇哩亚。从另一方面来讲,路加可能伴随使徒保罗和西拉继续做更远的传道旅行。

在徒20:5的叙述中,作者路加有一次出现在了当时的场面,在那里又一次提到了“我们”(见徒16:10注释)。看起来他极有可能停留在腓立比附近(徒20:6),直到使徒保罗在第三次传道旅程时又一次通过马其顿。这两位基督徒工人可能分开的时间有六年之久(参本册注释第102页)。我们可以大胆地相信作者路加在这六年的时间里,致力于马其顿地区的福音工作,因为那里特别需要,同时,他也在腓立比教会给予了有力的引导。腓立比教会的质量远远不在责备的范围,通过使徒保罗所写给他们的书信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一点。对于保罗的传道旅程,这个教会自然给予了很大支持,而且竭尽全力以热情接待的实际行为报答使徒(腓4:14-18,亦可能林后11:9)。

第十六章附注

作者路加在徒16:6-8的叙述引起了两个关系相当密切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使徒保罗穿过亚细亚中部的路线,第二个就涉及到了加拉太众教会的身份。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两种结果,一个是北加拉太观点,另一个是南加拉太观点。南加拉太观点的主要提倡者威廉牧·拉姆斯阁下坚持认为使徒保罗写给加拉太教会的书信,乃是写给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时在南加拉太所建立的众教会。J. B.莱特福,克索坡·雷克,以及其他一些人相信,这封书信乃是写给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时在北加拉太所建立之众教会的,正如在第6-8节的叙述。对于这些问题的最终答案可能并不十分确定,对在本段的一些关键词语进行研究查考,可能会使这里的观点理解起来更为清楚:

1.“弗吕家、加拉太一带地方”(第6节)。希腊文Phrugia kai Galatikē chōra,直译是“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关于这几个希腊词的意义引起了许多争论,至今,众学者们依然持有分歧的观点。然而,语法结构和原文证据的分量似乎说明,此处作者路加的叙述是指两个密切相连的地区—弗吕家,以及另外一个定义不太明确但有加拉太人居住的地区。弗吕家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当时有大量的弗吕家侵略者们川流不息地从巴尔干半岛涌入,征服了小亚细亚西部的一部分希泰族人,并且建立了他们自己的民族区域。至于在一千年之后,公元前278年,高卢人从北部进入了小亚细亚,并且扫除了弗吕家所遗留的一切,从而为建立后来称为加拉太的地区奠定了基础(见第6节注释)。在作者路加的时代,罗马省份加拉太南北方向横跨小亚细亚的中部,而且根据这个词的某些真实含义,它包括一些非加拉太的地区。作者路加不是指这个政治分界线,他不会使用这里的希腊词汇chōra,对这个词很不严谨地使用以表示“地带”,“国家”,和“地区”,这个词不是用来指明具体政治区域的专业词汇。因此,似乎在使徒们拜访特庇、路司得、以哥念、以及其他吕高尼城市之后(徒16:1-4;参徒14:6;参使徒保罗的第二次传道旅程),使徒保罗的传道队伍向西行驶来到了弗吕家,向北到了一个被当地称为加拉太的地区。在这两个地区,他们将向那些异教居民们传扬大好的福音信息,因此建立了信徒组织,也就组建发展了加拉太众教会(《述》第二十章)。参使徒保罗的传道旅程。

2.“亚细亚”。关于这个词语,有多种可能的译文,但是,在此处只有可能被翻译为以下两种:(1)罗马的省份亚细亚,这个省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的末端;(2)那个省份的沿海地区,就是爱琴海的东海岸,在那里有许多希腊城市,例如以弗所、士每拿、别迦摩、以及老底家(参启1-3章)。当我们试图要决定作者路加的记述是指这两个中的哪一个之时,我们遇到了叙述中的一个语法点,它需要得到清楚的了解。通过研究徒16:6的希腊文格式,可以理解为它是暗示使徒保罗和他同伴们到了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因为上帝的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传扬福音(见第6节注释)。这样的话,使徒们拜访了已经建立了许多教会的城市地区,上帝的圣灵禁止他们到亚细亚传道的事情乃是发生在他们离开这些地区之前,并且说明这里所使用的“加拉太”一词是指一个不同的地区。按照此处的译文,他们可能计划穿过先前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地区直接到亚细亚。根据这种观点来讲,这里提到的“亚细亚”就应该是指罗马的省份亚细亚,因为它的边界在使徒们刚刚拜访之教会的附近(第1,2,4节)。另一种解释:他们接下来穿过亚细亚省要到特罗亚(第8节),大概可以由圣灵之指引的解释说明,当时圣灵禁止他们在亚细亚传扬真理(第6节),但是并没有禁止他们穿过这个地区。从另一方面来讲,希腊最东边的城市老底嘉也在这些旅行者的附近(见使徒保罗的传道旅程),使徒保罗可能抱有此种想法计划访问那个地区。因为他受到语言的限制,他常规的计划似乎是在讲希腊文的地区传道,而不是他自己不懂当地语言,只能尝试通过翻译的方式来传扬福音的方法。此外,不论他们下面所走的确切的路线是如何,值此之际,他们一定没有穿过这些希腊城市,因此以上的第二种解释给出了可被接受的译文。徒2:9,10的记述支持此种观点,因为在徒第2章清楚写到亚细亚和弗吕家是分开的两个不同地区,尽管罗马的省份亚细亚显然包括部分的弗吕家。因此,这些外邦的福音使者旅行了神圣的禁令,也许他们穿过罗马省份亚细亚的东部边界线,没有停留也没有传扬福音,或许他们没有经过那些人口密集的希腊城市地区,就是爱琴海岸延伸到内陆的地区。

3.“每西亚”(第7节)。这里是小亚细亚西北顶端的海角,北邻达达尼尔海峡和坡罗本提斯(马尔马拉海),西邻爱琴海。它在亚细亚省的界限之内。作者路加使用这个希腊词汇kata tēn Musian,可以译为,“在每西亚的对面”,显明他们只是到了每西亚附近的地方,事实山他们没有真的进到每西亚。这一点就与使徒保罗希望进到庇推尼的叙述和谐一致了,庇推尼是每西亚的东邻。这样就可以说明保罗他们的传福音队伍来自东边的弗吕家和加拉太地区,在庇推尼和每西亚交界处的附近,如今他们企图首先到庇推尼传道。然而,耶稣的灵又一次干涉了他们,禁止他们到那里传扬福音,因此,这个福音队伍向西行驶,经过每西亚南面的边界线,最后到达了一个重要的海港特罗亚。

现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加拉太人的问题上。那些坚持南加拉太观点的人相信,在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期间,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以及特庇作工,在这些城里以及周围地区建立了许多教会,这些教会中的信徒可以很合理地被称为“加拉太人”,因为这些地区都坐落在罗马省份加拉太的疆界之内。但是这个观点很难与作者路加谨慎的语言描述相一致。他提到了彼西底的安提阿(见徒13:14注释);他也避免记述以哥念坐落在任何行政地区(徒13:51;14:1);而且他明确提到路司得和特庇乃是属于吕高尼的城市(徒14:6)。他没有在提到其中任何一个城市属于加拉太省。从另一方面来讲,他在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的时候着重介绍了“加拉太”,而且显然与先前提到的那些地区作了区分。正如作者已经说明的一样,保罗离开吕高尼到了弗吕家,弗吕家也是一个与加拉太区分开的地区(徒16:6;18:23),尽管这个地区可能与加拉太有密切关系。因此,这里所说的“加拉太的各教会”(加1:2)似乎是在使徒保罗离开弗吕家之后建立的那些教会,而且是在他到达每西亚和庇推尼边界之前。

有些人提倡北加拉太观点,这样保罗的旅程就一定会到达加拉太省的北部地区,在首府城市安塞勒(现今的土耳其首都安卡拉)。这样的形成有可能,但是似乎没有必要。可以很合理地认为保罗的工作开展到了庇推尼稍稍靠南的地区。这就使我们接受了修改版本的北加拉太理论。关于这个问题在观点上的分歧对于《使徒行传》一书的完整性并不重要。不论如何,对于这些教会,就是保罗这封热情激昂的加拉太书信所全面的众多教会,对于它们坐落的位置尽可能得出一个清楚的观点是十分有利的。

随着使徒到达特罗亚之后,关于他所行驶的路线就又一次显的清楚了。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的主要并最有收获的一部分正摆在他前面,欧洲将要听到并接受这福音。

提要

1 保罗在帖撒罗尼迦传道,4 在那里有些人接受了福音,信了基督,然而有些人却迫害使徒保罗。10他被派往庇哩亚,在那里传扬福音。13 由于在帖撒罗尼迦受到迫害,15他到了希腊的雅典,并且与他们辩论,向不认识永活之上帝的人传扬福音,34 因此有许多人归向了耶稣基督。


帖撒罗尼迦的骚动

徒17:1 保罗和西拉经过暗妃波里、亚波罗尼亚,来到帖撒罗尼迦,在那里有犹太人的会堂。

【本会注释】

经过。希腊文diodeuō,“一路前进”,来自dia(通过)和hodos(道路)。在新约圣经中,这个希腊动词仅仅在这里以及路8:1出现过。这种使用再次证明这两本书是同一位作者。

暗妃波里。这个地方大约位于腓立比西南方向30英里(48千米)。在早先这个城市被称为Ennea Hodoi,“九条道”,表明它在战略上的有利位置。在罗马帝国统治之下,罗马省份马其顿分为四个区域,暗妃波里就是其中第一个区域的首府。

亚波罗尼亚。亚波罗尼亚大约位于暗妃波里西南方向30英里(48千米)。这个城市的准确位置我们还无法得知。保罗以及同人从腓立比来到这里,可能仅仅在这两地各停留了一夜,尽管他们不久前才受了鞭打,再加上日行30英里已经使他们过度疲劳了。这些福音使者们并没有在这两个城镇逗留,可能是因为有犹太人。

帖撒罗尼迦。帖撒罗尼迦大约坐落在亚波罗尼亚西边稍稍偏北的地方,有37英里(约59千米)。这里早先被称为“温泉”,但是由马其顿的腓力普扩展了疆界,而且卡桑德为这里重新命名,为了向他的妻子以及腓力普的女儿表示敬意。这里是温泉湾的有利商业位置,而且成了一个较为重要的港口。帖撒罗尼迦也一样是一个重要的城市。

犹太人的会堂。帖撒罗尼迦作为一个繁忙的商业中心,它一定吸引了大量的犹太人。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犹太成员(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9-61页)享有宗教自由的权力,而且他们可以自己建立宗教崇拜的场所。可能这里所提到的坐落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会堂,不仅仅容纳了住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而且周围还包括一些小城镇的犹太人,由于那些犹太人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会堂,所以也在这里聚集。


徒17:2 保罗照他素常的规矩进去,一连三个安息日,本着圣经与他们辩论,

【本会注释】

照着他素常的规矩。见徒13:5,14注释;参路4:16注释。

进去。正如犹太人一样。他可能被邀请进会堂进行讲论,正如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见徒13:14注释)。

一连三个安息日。希腊文epi sabbata tria,直译是“在三个安息日”。修订标准版圣经写作“有三个星期”。这样的译文看起来似乎无根无据。应用其规则,主要,直接,以及明显的译文乃应首选,除非这里的结构或者上下文要求一种匹配的意义,不然这里翻译为“安息日”是最为合适的。然而,在希腊文中,不论是语言还是上下文,或者是这里所描述的环境都没有必要将这里翻译为“星期”。有关这段的译文,在68种圣经版本中,其中包括13种语言,除了修订标准版之外,其中只有一个版本──德文波可曼,使用了“三个星期”的译文。修订标准版圣经把“安息日”的译文作为旁注。有许多圣经版本使用以下译文“三个安息日”或者“连续三个安息日”,以上这些版本中的译文都排除了任何“三个星期”的观点。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以下译文,“一连三个安息日”是有根据的,它才是更应当引用的译文。有关使徒保罗于遵守安息日的关系参徒13:14;16:13。在安息日之间的素日里,无疑,使徒保罗在制造帐篷并以此谋生(见徒18:3;帖前2:9;帖后3:8)。这里的会堂允许使徒保罗一连三个安息日进行讲论,说明当地人很尊重他,视他为拉比,他的讲论真诚热心。

辩论。希腊文dialegomai,意思是“对话”,“谈论”,“讨论”,它所含“辩论”的意思不大,但这里与第17节一样把它翻译为“辩论”。使徒保罗在这里所做的见证像先前一样毫无畏惧。他传扬上帝的福音“不独在乎言语,也在乎权能和圣灵,并充足的信心”(帖前1:5)。同时,他存心温柔,“如同母亲乳养自己的孩子”(帖前2:7)。结果,不仅仅犹太人以及那些改教者蒙了拯救,而且有许多外邦人“离弃偶像,归向上帝,要服侍那又真有活的上帝”(帖前1:9)。

本着圣经。相当于“从圣经中”。使徒保罗从圣经中引用他辩论的论据,正如耶稣所做的一样(路24:25-27,44),还有司提反(徒7章),以及保罗自己在彼西底的安提阿所做的一样(徒13:16-41)。


徒17:3 讲解陈明基督必须受害,从死里复活;又说:“我所传与你们的这位耶稣就是基督。”

【本会注释】

讲解。希腊文dianoigō。作者路加还在其他地方使用过同样的词,分别在(1)在去以马仵斯的路上耶稣基督像两位门徒讲解,或者解释圣经(路24:32),(2)耶稣开那十一位使徒的心窍“使他们能明白圣经”(路24:45),以及(3)主也曾开吕底亚的心,使她留心听使徒保罗的讲论(徒16:14)。这里使徒保罗遵照主的榜样像众人讲解圣经,这样他的听众便会打开心门接受他所传的信息。

陈明。希腊文paratithēmi,“在一旁提出”,用来表达将事物陈列在桌子上(徒16:34),或者象征性地指代提出论点。这里的“陈明”按照它古老的含义,并不意味着提出一个令人置疑的假设,而是指“引证”。使徒保罗为他所讲的道提供了属灵的证据,并且以极具说服性的方法向那些在会堂的听众提出来。

基督。在希腊原文中这个词前面有定冠词,有特指的意思。使徒保罗企图更正犹太人对于弥赛亚的错误概念(见路4:19注释)。

必须。或作“是必要的”。使徒保罗所说的话显明,弥赛亚只有藉着牺牲才能征服罪恶,所以他必须受害。因为受害乃是凯旋的基础(见路24:26,27注释)。

受害,从死里复活。直译作“受害并复活”。保罗尤其提到了关于耶稣基督教训的两个方面,这正是犹太人很难接受的两个反面──弥赛亚的受害以及复活。旧约圣经以赛亚第53章将是此种研究的最突出经文(见路24:26,27注释;参徒8:32-35;13:26-33注释)。

这位耶稣。参徒9:22注释。


徒17:4 他们中间有些人听了劝,就附从保罗和西拉,并有许多虔敬的希利尼人,尊贵的妇女也不少。

【本会注释】

他们中间有些人。这里是指会堂中的犹太人(参徒13:43)。这些相信的犹太人与那些不信的犹太人比较可能仅仅是个少数(徒17:5)。

听了劝。相当于“被说服”,就是被使徒保罗与他们所做的辩论说服。

附从保罗。直译是“[被上帝]分派给保罗”成为门徒。罗瑟勒姆翻译为,“投靠与保罗”。

虔敬的希利尼人。有一些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有以下的读法“虔敬的人和希利尼人”。其中一些是改教者(见徒10:2注释)。但是在帖撒罗尼迦教会中似乎有一些人显然是外邦人,其中一些人离弃了偶像的敬拜,并不是从犹太教中转过来的(帖前1:9;2:14)。

有许多。这些外邦人并没有因为那些偏见而防碍了他们。这些偏见与那些生来就是犹太人的百姓密切相连。

尊贵的妇女。这些人可能是在经济上或者社会地位上比较独立自主,就像吕底亚一样(徒16:14),或许这些妇女是当地一些权贵的妻子。很难说清楚她们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这几乎不可能。在马其顿,妇女享有很大的自由。似乎这里(徒17:4)包括在第2节提到的“一连三个安息日”之内。这里叙述的进程,在帖撒罗尼迦教会理想的工作果效所有的画面,以及保罗的书信(帖撒罗尼迦前书)说明他们在这里不仅仅停留了三个星期。


徒17:5 但那不信的犹太人心里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类,搭伙成群,耸动合城的人闯进耶孙的家,要将保罗、西拉带到百姓那里。

【本会注释】

那不信的犹太人。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些话的删节。即使没有这些话也不会在意义上产生大的变动,因为第4节已经说明有些犹太人相信了福音,显然,这里提到的那些煽动暴乱抵挡保罗和西拉的犹太人是‘不信的人”。在会堂中传播福音,几乎总会在听众中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果效(见徒13:14,43-45;14:1,2;19:8,9)。

心里嫉妒。希腊文zēloō,“因为嫉妒而发怒”,即,心存妒忌(参徒13:45注释)。

市井匪类。这个措词更确切的译法可作“乌合之众中的卑鄙可耻之徒”(钦定本修订版)。这些描写很适合这些人,因为他们没有固定的职业,他们闲逛到市场的地方,过着无固定的生活,随时都会引起或好或坏的事件。那些嫉妒的犹太人期望雇佣此种败类,组织他们举行暴动,利用这些人煽动是非抵挡福音工人以及那些悔改之人。

耸动合城的人。这里提到的“合”在希腊文中并没有出现。对于这个词的删节也不会减弱叙述的力度。犹太人所使用的此种暴动行为,由基督教的敌人们效学,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他们都在防碍基督教。教会的这些对手们制造了麻烦,但是他们却常常控告基督徒在进行扰乱的工作。

闯进。这个词的希腊文ephistēmi,“[任何人、任何事]突然来临”(参路20:1;徒22:13;23:27)。犹太人发起这场无缘无故的攻击,乃属于公众混乱,应该引起官方注意,对犹太人进行惩罚和治理,而不是对耶孙和使徒保罗下手。

耶孙。一个常为犹太人使用的希腊名字,等于希伯来名约书亚(马加比后书4:7;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二章5.1 [239])。这个名字也在使徒保罗提到的“亲属”中(罗16:21),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就是指保罗在帖撒罗尼迦的朋友。保罗和这人在一起居住,这大概可以表明此人是名犹太人。他热情好客的行为如今却引起本地那些不信之同胞的极度恼火。

百姓。希腊文dēmos,可能是指“聚集的大众”,与laos对照,后者通常代表一个部落,或者一个民族的人民。由于帖撒罗尼迦是一个自由的希腊城市,犹太人可能计划将这事就地解决,当着这些dēmos(人)的面,把这里作为人民的法庭。或者,他们可能希望那些情绪高涨的暴徒们将这些福音使者处以私刑,并不经审讯。


徒17:6 找不着他们,就把耶孙和几个弟兄拉到地方官那里,喊叫说:“那搅乱天下的也到这里来了,

【本会注释】

找不着他们。比较警觉的朋友们可能将保罗和西拉带出了耶孙家,并且把他们藏了起来,直到可以安全出离帖撒罗尼迦为止(第10节)。当这些人发现保罗他们不在,没有找到自己想抓的人时,这些闹事者就抓走了当地人作为牺牲品,但是在处理当地人时,采用了较为合法的手段。

拉到。希腊文suro,“拉”,或者“拖”。在徒8:3,这个词用来表达扫罗连男带女一起“拉着”下在监里。

和几个弟兄。这里并没有提到这些弟兄们的名字,但是在表达上决没有忽视他们的意思。

地方官那里。希腊文politarchai,来自polis(城市)和archōn(统治者)。在已知的文学中,这个词仅仅由作者路加使用过,考古学显明他准确地使用了这个字。在十九个碑铭上发现了这个字。使用这个字的大部分碑铭都是指马其顿那些城镇中的地方官员,其中有五个碑铭是指帖撒罗尼迦地方的官员,因此就证明了作者路加记载的精确性。他准确地描述了腓力比的官员,那里做为罗马的殖民地,地方官员被称为stratēgoi(见徒16:20注释);但是帖撒罗尼迦是一个自由的马其顿城市,那里的非罗马官员被称为politarchai,在那个时代,这样的官员在当地大概有五、六名。耶孙以及那几个弟兄就是被带到了这些官员面前。

搅乱天下的。在徒21:38;以及加5:12也都提到过。有关这里提到的“天下”(希腊文oikoumenē),见太24:14;以及路2:1注释。先前曾经有人以同样的话控告先知以利亚(王上18:17),而且在公元三世纪也有此类的话攻击基督徒(特土良《护教书》第40页;Ad Nationes9)。在末后将会有类似的控告临到上帝忠心的子民,用来抵挡他们(《善》第三十九章)。

在本节的例子中,在盛怒之下,这样的控告无疑是夸大的,但是它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罗马人以自己的“和平女神”(“罗马的和平”)而自豪,而且随时都会严厉处治那些扰乱和平的人。但不论这样的控告是多么夸大其辞,它显明福音使者吸引更多人悔改的名誉是在他们到达帖撒罗尼迦之前就有的,同时也证明了当时基督教传播的迅速。


徒17:7 耶孙收留他们。这些人都违背该撒的命令,说另有一个王耶稣。”

【本会注释】

收留。希腊文hupodechomai,“接待[作为客人]”,“招待”,正如路10:38;19:6;以及雅2:25一样。使徒们乃是耶孙的客人,因此,他被认为是使徒教训的支持者。

这些人都。这里是指耶孙和那几个弟兄。使徒保罗和西拉,就是控告者没能找到的两位,如果他们被抓到的话,同样会受到如此的控告。从更广的意义上讲,这乃是对整个基督教会的控告。

命令。希腊文dogmata(见徒16:4注释)。这里可能是指罗马法律中敌对煽动性演说的规定。然而,这里所说的“命令”也可能是指罗马皇帝革老丢所颁布法令中的条款,如果这些条款是因为基督教在罗马的扩展,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这些条款,犹太人才被驱逐出了罗马城(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见徒18:2注释)。事实上,这个条款仅仅限制在罗马以及它的殖民地(比如腓立比),但它会影响整个罗马帝国所管辖的范围。因此,尽管帖撒罗尼迦是一个自由城市,但它依然在罗马政府的管辖之下,它所制订的法律也要与罗马政策的要旨保持一致。

另有一个王。希腊文basileus heteros,就是指一个不同的王(见太6:24注释)。这些人的控告主要是以这几个字为根据的:他们宣称基督徒们在传扬一位竞争的国王,或者是皇帝。这里可能会成为一个更为严肃的控告(见可12:14;见路23:2注释),尽管这并不属实,但有足够的基础显明它似乎又有道理。基督徒们在各处教导基督国度的优越(见太3:2,3;约18:36注释),并且他们的话可能很容易被敌人的批评家曲解为煽动性的观点。很清楚,在使徒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书信中,他强调了自己讲论中的基督之国度,同时也强调了基督以君王的身份第二次来(帖前1:9,10;2:12;4:14-17;5:2,23;帖后1:5-8;2:8)。在罗马官员的眼中,此类的教训足以证实那些愤怒犹太人以及他们同伙现在所提出的控告。


徒17:8 众人和地方官听见这话,就惊慌了;

【本会注释】

惊慌。希腊文tarassō,“激动”,“煽动”。犹太人所制造的新闻扰乱了帖撒罗尼迦的居民。公众惧怕有起义运动,当地的官员若没有尽到职责,维护不好秩序并且准许背叛国家的活动,也十分害怕。

众人。此处一词的希腊文ochlos,“人群”,“群众”,或者“普通人”──与第5节所翻译的“人”字(希腊文dēmos)不同。


徒17:9 于是取了耶孙和其余之人的保状,就释放了他们。

【本会注释】

保状。希腊文hikanos,直译是“够资格的、合格的”,但是这里使用了专业的含义,相当于“保释”。耶孙可能必须要支付一笔钱代替使徒保罗和西拉亲自支付,或许要保证这些福音使者不会再来搅扰这个城市,也许这是他自己好行为的一个保证书。当地的基督徒代替福音使者冒着相当可怕的危险,但是他们为了福音的缘故甘愿面临危险(参帖前1:6;2:14)。显然,这些官长拒绝不公正的判决行为,他们适中的决议应该得到赞赏。官长们可能进行了审讯,但是他们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定罪。

其余之人。相当于“其他人”。


使徒们在庇哩亚传道

徒17:10 弟兄们随即在夜间打发保罗和西拉往庇哩亚去。二人到了,就进入犹太人的会堂。

【本会注释】

随即…打发。他们如此行,或许是因为官长们的命令,或许是因为即将来临的危险(参徒9:25)。使徒保罗和西拉曾经是新信徒的恩人,但是如今,关系反了过来,帖撒罗尼迦的基督徒对于这些福音使者充满了同情、人道。保罗从来没有忘记他们的善心,并且常常期望能够再次与这些信徒见面。至少有其他两次机会,保罗计划拜访帖撒罗尼迦教会,但是不得不派提摩太代替他去(见帖前2:18;3:1,2注释)。

庇哩亚。这里是一个很小的马其顿城市,大约在帖撒罗尼迦西南处五十英里。这个城市的商业重要性远不及帖撒罗尼迦。这个城镇依然保留,现代的名字是“韦里亚”。见使徒保罗第二次传道旅程。

进入犹太人的会堂。当地犹太人口的数量足够支持建立自己的崇拜场所。在犹太人会堂中开始福音工作,乃是使徒保罗素来的习惯(参第1,2节),但是在这个事件中,因为刚刚在帖撒罗尼迦教会遇到了麻烦,此种行为可以被称为不凡的勇气。


徒17:11 这地方的人贤于帖撒罗尼迦的人,甘心领受这道,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

【本会注释】

。直译是“出身名门”,“尊贵的”(参林前1:26)。这个词象征慷慨雅量,忠诚的脾性,在观念上会认为他们乃是贵族出生。庇哩亚犹太人此种善良、开通的性情正是使徒保罗以及作者路加所钦佩的。与那些在帖撒罗尼迦会堂的犹太人比较,这些人不是偏见的奴隶,反之,他们具有开明的思想,随时预备研究保罗所提出的真理真道。

领受这道。这里是指上帝的道。正如给帖撒罗尼迦犹太人所讲论的一样,使徒保罗也给他们讲了同样的道理(第3节)。

甘心。或作“热心”。他们迫切盼望得到启发。

考查。希腊文anakrino,“调查”,“检查”,“详审[证据]”,尤其是按照法律意义来说,正如在徒4:9;12:19。在约5:39使用了一个不同希腊文ereunaō,“探求”,“检查”,中文和合本圣经译作“查考”。庇哩亚人使出神圣的智慧来学习圣经经文,而且发现圣经中灵感的话语告诉了一位弥赛亚,这位弥赛亚要忍受苦难,最后还要复活升天。他们查验了证据,也发现确实是真实的,通过接受这新的教训也证明了他们自己是真挚诚心的。庇哩亚的皈依者一直都是被认为──尤其对于那些强调个人判断之权力的人来说──是那些陈列前提与信心之间正确关系之人的代表,这头避免了轻信,那头避免了怀疑。在他们预备妥当的时候寻找何为提倡的真理,并且查验不同于人们所敬重的权威,最终他们便随从他们所发现的真理,就是圣经,他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查考圣经的榜样,使后人可以效仿。

天天。通过这里所使用的字表明,使徒保罗同庇哩亚人在一起的时间,至少足够他指引当地询问真理之人了。


徒17:12 所以他们中间多有相信的,又有希利尼尊贵的妇女,男子也不少。

【本会注释】

所以。作为他们勤奋传扬的结果,天天查考圣经,以致有许多人信了福音。对于那些诚心研究真理之人,圣经依然会使他们更加确信,更加努力悔改自己。

多有相信的。比较第4节“有些人听了劝”。

尊贵的妇女。这里是指那些妇女很有地位,或者是依照她们所拥有的万贯财物以及影响力而定的(参徒13:50注释)。

希利尼。这句话尤其是指这些妇女,但也很可能包括这里所提到的男子(见第4节注释)。


徒17:13 但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知道保罗又在庇哩亚传上帝的道,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

【本会注释】

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这些人将福音的使者仅仅赶出他们自己的城镇不够满足;他们心中的仇恨使他们一路追踪这些基督徒来到了庇哩亚(参徒14:19注释)。

上帝的道。这乃是作者路加的措辞。帖撒罗尼迦的犹太人,就是那些没有接受使徒保罗所传讲之真理的人并不会描述保罗所传扬的是“上帝的道”。在犹太教义长期的训练之下,他们存在极大的偏见,以致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不能看见(参林后3:14,15)。

耸动搅扰。希腊文saleuō,“煽动”,“彻底颠覆”。这个词描述了在大海里的风暴,就是能颠覆一切的风暴,很适合描述犹太人和帖撒罗尼迦人要发起的混乱。重要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可能是以下读法:“他们也就往那里去,耸动搅扰众人”(见以下“百姓”注释)。犹太人可能使用了先前对于帖撒罗尼迦基督徒的同样控告,向当地官长宣称这些信徒们要煽动政治混乱。

众人。希腊文hoi ochloi,“人群”。显然,这些贴撒罗尼迦的犹太人试图在庇哩亚煽动同样敌对使徒的暴动,正如他们在自己的城市中所行的,同样要获得成功(第5-10节)。


徒17:14 当时弟兄们便打发保罗往海边去,西拉和提摩太仍住在庇哩亚。

【本会注释】

当时…便。正如从帖撒罗尼迦到庇哩亚一样(第10节),保罗离开庇哩亚也是十分匆忙的,这一路上都很仓促。又一次是当地的信徒,就是那些刚刚接受信仰之人,冒着个人的危险安排他们的教师保罗行程的安全。

往海边去。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直到海边”。这个匆忙的行为是一个准备行为,为了能乘船到一个地方,要去的地方可能还没有决定好。因为作者没有提到在庇哩亚和雅典之间做过任何停留(在第1节记载,从腓立比到帖撒罗尼迦要经过暗妃波里和亚波罗尼亚)可以假设保罗确实是在乘船在海上旅行。环绕苏尼友姆海角的时候,可能保罗经过彼拉屋斯海港进了雅典城(见第16节注释)。那些从庇哩亚来护送他,陪伴他的人就把他送到了这里为止(第15节),这些人返回庇哩亚,留下使徒保罗自己在雅典。保罗希望有人陪伴并商议,就吩咐那些护送他的人捎信给西拉和提摩太,好叫他们能“速速到他这里来”(第15节)。通过帖前3:1-3的叙述显明提摩太到了雅典,可能他的到达是在亚略巴古事件之后,而且后来很快就又被派了回去,好叫他能劝勉安慰那些在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就是保罗记载忍受了许多苦难的地方。

西拉和提摩太。这里没有再一次对提摩太的名字进行介绍,因为在叙述路司得地方的时候,就已经对他进行了详细介绍了(见徒16:1注释),但是,这里表明,自从提摩太从保罗那里受了割礼之后(第3节),就一直同使徒保罗在一起。如今,他和西拉都与那位高级福音使者(保罗)分开了。那些煽动迫害的犹太人迫切希望杀害保罗,似乎不愿意困扰这些不太出名的福音工人,即使他们留在庇哩亚也无大碍。因此,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亚和帖撒罗尼迦坚固那些信徒是安全的。


徒17:15 送保罗的人带他到了雅典,既领了保罗的命,叫西拉和提摩太速速到他这里来,就回去了。

【本会注释】

。显然,在使徒保罗的旅程中,这些庇哩亚人指引了方向,并且给予全面的照顾。他们自愿在旅途中亲自陪伴保罗,以确保他的安全。

到了雅典。使徒保罗可能计划步行通过马其顿来到希腊,但是没有预料到的危机使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计划,因此他就直接到了雅典(参使徒保罗的第一次传道旅程;参第16节)。在这里他可以安全地等待他的传道同伴们。他可能计划仅仅在这里等待,并不传扬福音,但是当他看到雅典的一切拜偶像之景象时,他那传扬福音的热情及精神就激动了他。

速速。或作“尽快”。那些送保罗来雅典的人,领了保罗的命就回到庇哩亚,并且要迅速将提摩太和西拉带来,使他们二人也加入保罗的传道工作。我们有理由认为使徒保罗不能独自很容易地旅行或者做工,因为他有身体上的缺陷(参徒9:18注释)。他希望提摩太和西拉能作为他做工的可靠同伴,以便他能迅速开展工作。在帖前3:1,2 乃是一个暗示,至少说明提摩太去了雅典。显然,不久之后,保罗派提摩太去帖撒罗尼迦扶持那些悔改的信徒。保罗离开雅典之后,就来到了哥林多(徒18:1),到那里不久,西拉和提摩太就加入了保罗的工作中(同上第5节)。

就回去了。这里是指将使徒保罗带到雅典的庇哩亚人。这里乃是第一次在使徒保罗主要的传道旅程中独自一人,没有同伴和随从。


保罗在雅典

徒17:16 保罗在雅典等候他们的时候,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

【本会注释】

雅典。这里曾经是雅提迦省的首府,也是现在希腊的首都,它坐落在罗马省份亚该亚的东南端(参使徒保罗的传道旅程)。距离大海有41/2 英里,并且这里由一个有墙壁的宽阔门廊与彼拉屋斯海港连了起来。传统将这里的历史追溯到了公元前1581年,但是这个城市先前并不出名,一直到公元前600年的时候才闻名世界。在随后的200年里,雅典攀登到了她权力的颠峰,并且获得了伯里克利统治时期(公元前461-430年)的黄金时代。那里杰出的子孙们有希腊悲剧诗人索福克勒斯、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还有雄辩家狄摩西尼。然而,在公元前338年,这个城市被壮大的马其顿势力所粉碎了,在公元前二世纪雅典被列到了罗马的亚该亚省。在使徒保罗时代,雅典已经不再拥有有效的政治权力,但是它依然被认为是全世界知识的中心,并且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大学城市。当时雅典城的人口大概有250,000。参使徒保罗的第二次传道旅程。

在这里,雅典的焦点就是古希腊的卫城(“上面”,或者“更高”的城)。这是一个小山大约有500英尺高,同时也是几个著名庙宇的所在之处,其中最主要并且最漂亮的就是万神庙,称为厄瑞克修姆庙,还有温里司唯可特神庙。在一个较低的山上,在卫城的西方就是亚略巴古(“战神山”,见第19节注释),山脊有很长一条赤裸的岩石,一头指向西北,一头指向东南。这里就是使徒保罗初到雅典之时等待提摩太和西拉从庇哩亚赶来与他会合的地方。

着急。希腊文paroxunō,意思是“急噪”,“挑动、驱使”,“引起怒气”(参徒15:39注释)。显然,使徒保罗并没有打算在雅典传扬福音,但是他在那里所见到的景象驱使他开始了行动,他感觉自己不能不传,尽管西拉和提摩太还没有到达。

满城都是偶像。相当于“满了偶像”。约瑟夫这样描述雅典人:“希腊最虔诚的人”(《驳亚匹温》第二章第12页 [130];洛俄伯版,第345页)。根据一项古老的记载,在使徒保罗时代,希腊的雅典3,000多个偶像。其中,在雅典的一个街道上,每座房子前面都用希腊的赫尔墨斯神的半身像为装饰。神庙、柱廊、门廊、以及庭院都充满着精巧雕刻的艺术品,这也广泛地说明了希腊人爱美的品质。由于使徒保罗也具有希腊文化的背景,有可能会对那些如此风雅的艺术财富所吸引,但是他感觉任何的欢娱都会被自己亲眼见到之景象的属灵含义所压倒。雕像与异教的崇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合理地描述为“偶像”。对一名犹太人来说,这样的陈列自然已经明显地轻视了上帝所规定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诫命。对于一名基督徒来说,展现在眼前的一切景象会使其内心无比伤痛,这显明了在希腊异教与藉着耶稣基督所显示的福音之间存在的深渊、隔阂。然而,使徒保罗依然向这里的百姓分享上帝的福音,说明救主的愿望乃是从他们的无知中拯救他们。他不能忽略这个向敬拜偶像的雅典人传扬福音的机会。


徒17:17 于是在会堂里与犹太人和虔敬的人,并每日在市上所遇见的人,辩论。

【本会注释】

于是。他对偶像盛行的义怒并没有让他通过谴责而渲泄,却使他试图向这个异教城市传扬福音。

辩论。见第2节注释。

会堂。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在雅典存在为数众多的犹太人,但是在雅典曾经发现早期犹太人的碑铭。使徒保罗,正如他先前的习惯(见徒9:15;13:5,14注释;参路4:16注释),首先去了犹太人那里,当然,他这样做乃是希望在他抵挡外邦人偶像的事上,能从犹太人那里获得支持。有关保罗被他本国同胞接受的事在叙述中没有给予提示,而且也没有记录同他们工作的切实结果。

虔敬的人。见徒10:2注释。

市上。希腊文agora(见太11:16;徒16:19注释)。在雅典,有两个市场,一个作为商业市场,然而另外一个就正如这里所描述的,是一个雅典市的社会中心。在使徒保罗时代,这里全是由一些千奇百怪的雕塑以及国家英雄人物的雕像作为装饰,同时还陈列着希腊万神殿中的大部分神明。这个市场乃是雅典市大部分政治以及哲学辩论的竞技台。在这里,使徒保罗会听到专业以及业余的哲学家在相互辩论,或者与他们的听众辩论。使徒可以很自由地参与他们的辩论并且向大家详细说明他自己的生活哲学。

所遇见的人。相当于“偶然来的人”,就是指那些不经意来访的人,很难在这些人心中撒下福音的种子。


徒17:18 还有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门的学士,与他争论。有的说:“这胡言乱语的要说什么?”有的说:“他似乎是传说外邦鬼神的。”这话是因保罗传讲耶稣与复活的道。

【本会注释】

学士。直译是“喜爱智慧的人”,这个词用来表达那些追寻,研究智慧的人。

以彼古罗。(按:即,伊壁鸠鲁)这里提到的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个哲学学派,正是当时伟大希腊思想的典型。以彼古罗学派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创始人“Epicurus”(以彼古罗),此人在雅典度过了漫长而宁静的一生,大约是从公元前342年到270年。为了与创始人的意愿和谐,此学派的会议在一个花园里召开,因此,以彼古罗派有时被称为花园学派。以彼古罗派的理论包括一种以物质和道德解决宇宙难题的方法。与当时大多数有思想之人一样,他拒绝流行的多神论,但是他还没有胆敢公开地否认与其断绝关系,而且教导说,众神因为其宁静的特性,决不会也远远不会受人类痛苦与罪恶之混乱的搅扰。他们不需要献祭也不需要响应祈祷。世界的大恶乃是迷信,这种迷信束缚了大多数人的心,也是大多数罪恶和苦难的源头。人的目标乃是要获得幸福,然而要达到幸福的第一步就是要从将来之刑罚的思想中达到释放。下一步要认出幸福包括在愉快的情绪中。经验表明,一些人所说的快乐大凡都被随之而来的痛苦抵消了;因此,他教导人应该避免过度的肉欲。以彼古罗本人的生活似乎是以自制、善良、慷慨、虔诚以及爱国而著称(戴奥革尼《Laërtius》第十章第10页)。但是他认为人的法律仅仅是传统的安排,并不能找到更高道德律法的空间。因此,每个人有自由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作出合法的判断,大部分人选择度一个简单而且放纵的生活。有时,但是总体来说非常稀少,谨慎的思考权衡一个以彼古罗学派之人的倾向投入兽性主义。通常,那些将自己全身心放纵在品味意义中的人,一方面来说,有了性的自由,从另一方面来说提供了大大退化的存在,就成了允许人堕落的哲学。

以彼古罗曾经被人认为预见了一些所谓的在物理界的现代科学发明。他不但排斥创造,而且拒绝控制管理的观点。他教导人说,物质存在到永远,并且那物质的无限原子,乃是由吸力和排斥进入多方面结合之过程所组成的,后来就导致了现在人们所看到这个自然世界。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诗De Rerum Natura,可能就是对于这个消极并虚假无神论制度的最为崇高表述。因为诗中确实包括某种愤慨抗议迷信的高尚,这迷信牢牢地控制着异教社会。

以彼古罗派的诗文给出了道德教训的典型例证。贺瑞斯说:“不要再问明天会出现什么,把好运给予的一切作为每天的所得”(《奥茈[Odes]》第一章第9页;洛俄伯版,第29页)。

“显明智慧。澄清酒水;因为生命是短暂的,把长远的理想缩短!即使我们说话的时候,妒忌好胜的时间在飞奔。收获今天的收成,尽可能少地信任明天”(同上11;洛俄伯版,第33页)。

如今,使徒保罗被带来,与这些哲学面对面。在第22-31节,我们可以看明保罗如何对付此种哲学理论。他断言永活之上帝的特征,作为创造主,全宇宙的统治者,天上的父亲;写在人心里之神圣律法的力量;生活的高贵在寻求欢娱之上,寻求欢娱只能使人精疲力竭,高贵生活不是为自己本身,乃是为了其他人和上帝。最终,他根据复活和审判指出人类在道德上应尽的义务。此种教导使使徒保罗远离了这些异教的高等哲学专家。

斯多亚。这个哲学学派并不是根据其创始人居比路西希昂的“Zeno”(齐诺)的名字命名的(约公元前340-260年),而是来自Stoa Poikilē──雅典市场的彩色门廊处,齐诺常常在这里教训人。约瑟夫(《生活》第2页 [12])记载在斯多亚学派和法利赛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事实上,可以说,在那个时期他们的对于异教道德生活的态度所提出的许多特征与法利赛人相似。他们教导说,真智慧包括成为环境的主人,而不作环境的奴隶。不是我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事物不可贪婪,也不可消除、避免,而是要存着镇定的心接受。那些寻求智慧的人受到教导,叫他们即不偏向愉快,也不偏向痛苦,并且要理智地保持中立。斯多亚学派的神学理念要比以彼古罗学派更为高尚。斯多亚学派的人认为一个神圣的思想遍及宇宙,并且排列调整其上的事务。他们意识到了在自然事物上,以及在自己个人生活中的权力,同时也坚持认为人类意志自由的实际信仰。在《伦理指南》,里面是关于以彼古罗学派的哲学记载,出自奴隶,以及罗马皇帝马可·奥热流的《沉思录》一书中显明,在某种意义上讲,根据此种哲学体系,奴隶与皇帝是如何被认为平等的。塞涅卡的著作中记载,斯多亚学派的伦理学与那些基督教徒所传扬的伦理相似。有许多斯多亚学派的人成了一些高尚家庭之儿女的辅导教师,并且在十七和十八世纪时在欧洲所实行的影响能比得上耶稣会的自白者(为信教遭到迫害的信徒)而所产生的影响。

有关于他们哲学道德果效的一些缺点:(1)为了达到对于自身的轻视,他们同时失去对于其他人的同情与关心;(2)为了藉着他们自己的意志以便立志达到道德的完美,他们假冒地呈现、设想自己的意志,而且伪劣地认为靠着人本身的行为就可以获得自己的救恩;(3)在强调完美生活,高尚理念的时候──就像犹太的法利赛人一样──他们为其带上面具,掩盖住自私并腐化的生活。正像犹太的法利赛人一样,他们常常表现出自己乃是“伪君子”(或者说是“假扮者”),在世界的众人面前所表现的品格并不是自己内心的真正品行。按照古罗马讽刺作家的话应该是以下的描述:

“一切盲目模仿库瑞里而且像巴可查拿斯一样生活的人,哪一个胆敢讨论道德呢”(犹文拿里《讽刺》第二章第2,3页;洛俄伯版,第17页)。

显然,在这个学派优秀代表的观点和使徒保罗的观点之间,有为数众多的相似之处,然而,即使对于他们来说,保罗所声称的基本原则似乎是一个无用的梦想。当使徒保罗说到耶稣基督,以及他的复活,并且将来的审判之时,斯多亚学派的人拒绝了他们需要赦免和拯救的说法。

与他争论。希腊文sumballō,“带到一起”,不一定是恶意,坏的意图,仅仅是普通的聚集。

胡言乱语之人。希腊文spermologos,直译是“拾种子的人”,通常用来指鸟类啄食撒在路边的种子。这里,雅典的众哲学家用这个词描述使徒保罗,表明保罗拾取了一些知识残余物,现在居然试图教训那些比他更有知识的人。

外邦鬼神。这里是指外邦人的神明。此处的希腊文翻译为“神”(是复数“众神”希腊文为daimonia),新约圣经的作者们用来指“鬼神”和“魔鬼”(见可1:23注释),这些都是恶毒的超自然神灵,不值得人的敬拜。但是异教作者使用希腊文中的daimonia指代神圣神灵的次等顺序,不是指宣称要求人敬拜的鬼神。这乃是敌对苏格拉底派的指控之一,因为这个指控,他就受到了谴责,他介绍了新的daimonia(色诺芬《长征记》第一章1.1,2)。但是由于苏格拉底派的告发,雅典城中那种知识性的气氛改变了。因为不是气愤而是好奇以致鼓动了使徒保罗的控告者。他们不是因为讲论而攻击质问保罗;在他们所侍奉的众神之中,可能感觉给耶稣一个位置也不会太难,这位耶稣应该不会试图推翻他们自己的神明。

有一些人认为,雅典人,藉着使用此处的复数名词“众神”,理解为保罗所传讲的“耶稣”乃是一个新的神明,并且Anastasis(“复活”的希腊文)成为另一个神。雅典人已经将庙宇和祭坛献给了康科德,以比蒙茨曾经禁止他们向尹嗽里斯神(傲慢)和狄斯歌瑞司神(耻辱)树立祭坛(西塞罗《De Legibus》第二章第11页),他们指责这两个鬼神给他们的城市带来了毁灭。希腊人认为基督教的传道人乃是给他们设立新“神明”(复数)之人,这样像对于一个希腊人来说很正常。他们也看到了这位基督教传道人似乎还有许多未尽的话要向他们说。

耶稣。救主耶稣乃是使徒所传扬之信息的不变主题(参徒2:22;3:13;5:30,42;8:5,35;9:20;11:20;13:23等)。使徒保罗向雅典那些无神论知识分子放胆传扬这同一位耶稣。

复活。耶稣基督的复活同样是早期教会所传扬的一个中心题旨(参2:24;3:15;4:2,10;10:40等)。使徒保罗在见证耶稣基督复活的事上有自己亲身的经历,因为他曾于复活的救主交谈(徒9:4-6)。但是使徒也教导全人类在末后要有复活的事发生(参17:32;林前15:51;帖前4:14-16注释),这就是使雅典的众哲学家震惊的信息。他们已经相信灵魂不朽了,但是却惊讶地听到居然有人在讲说人身体的复活。在林前15:35-44,我们看到这些异议的特征引起了这个教义,使徒保罗也给他们讲明了其中的道理。


徒17:19 他们就把他带到亚略巴古,说:“你所讲的这新道,我们也可以知道吗?”

【本会注释】

把他带到。希腊文epilambanō,“握住”。这里没有表明雅典人使用任何暴力,也没有实施暴力的企图。使徒保罗是独自一人,如果有可能的话,因为保罗的视力有问题(见徒9:18注释),所以他也许会依赖其他人带着他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希腊文Epilambanō常常用来表达拉着别人的手给予保护和帮助(见可8:23;徒23:19),而且作者路加用来描述巴拿巴“接待”保罗,并且“带他去见使徒”(徒9:27)。此外,整个上下文显明,群众的动作没有任何监禁保罗的意思,因为使徒保罗在他们中间的演说结束后,“保罗从他们中间去了”(徒17:33),显然,没有任何强迫或监禁的意思。

亚略巴古。希腊文Areios Pagos,“阿瑞斯之庙”,阿瑞斯就相当于拉丁文中的Mars,就是战神的意思;因此,在第22节中的希腊文Areios Pagos(亚略巴古)就翻译为英文的“Mars’ hill(战神山)”。有关亚略巴古所在位置注释参第16节。亚略巴古乃是一个雅典人举行参议会的著名场所,亚略巴古就是以其坐落的小山而命名。这个参议会乃是雅典最为古老最受人敬重的法庭,而且还宣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女神雅典娜,就是这城的保护神。在其中的人,就是里面的成员只有那些具有最高政治等级之人才能担任。最初,这里仅仅包括那些曾经作执政官的人,而且这些人的年龄要够60岁。古雅典首领伯里克利采取了一些措施,限制了这个广阔的权威(公元前5世纪),但是有些记载开始反对伯里克利的进步观点,例如希腊的悲剧诗人艾斯区罗(Aeschylus)写的悲剧诗《欧墨尼得斯》(Eumenides),其中就强调了这个参议会的神圣权威。这个参议会究竟在使徒保罗时代实施何种权力,我们并不明了。

在下面这件事上,学者们的观点存在分歧:当时,使徒保罗是被带到了亚略巴古呢?还是被带到了政务参议会呢?在希腊原文中,亚略巴古这个词前面是有定冠词的,它翻译为英文的“the Areopagus”就是亚略巴古,这地大概是指雅典人所说的亚略巴古山,或者是指亚略巴古参议会,通常来讲,在表达后者(亚略巴古参议会)之时,会在词前面加上定冠词“the”。这山本身相对来说比较小,而且挤满了祭坛,因此,他们的会议通常是在Stoa Basileios,“国王的门廊”,召开的,而且倘若他们聚集在亚略巴古又仅仅是为了发表判决的话。如果使徒保罗当时是被带到了政务参议会,那么这里根本没有记载任何司法或者审问的行动,所以这种可能极其渺小。他在这里出现的原因,应该仅仅是为了在这个世界性城市的最高知识分子面前提出他教训的观点。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说,使徒保罗仅仅是被带到了这座山上,他所传扬的福音依然会被那些以彼古罗派和斯多亚派哲学家听到,这些人期望对于保罗所传扬的奇怪信息进行估价。这里,远离当地市场的喧嚣混乱(见第17节注释),使徒保罗可以自由地表述他所传扬的教义。有些人认为当保罗被带到亚略巴古的时候,那里已经有法官在位等候,准备听他的讲论,尤其是因为雅典有一位官员因为保罗所传扬的信息而悔改(见第34节注释)。但是关于这一点并没有证据。

我们也可以知道吗。一种惯用的表达,也可译为:“我们要明白可能吗?”──看似谦恭的问话,事实上却有讽刺的意义,是反语问法。以彼古罗和斯多亚两个哲学派别的学士们自然认为凭借他们的高超理解力,必然能明白保罗要讲给他们的一切信息。但是显然他们迫切愿意听到保罗所带来的奇怪信息。

新道。希腊文kainos,本质上是“新的”;所以,这里暗示使徒所讲论的道理与雅典那些哲学家所讲的空洞哲学不同,雅典人将那些空洞、无聊的哲学视为珍贵,并且到处散播。


徒17:20 因为你有些奇怪的事传到我们耳中,我们愿意知道这些事是什么意思。”

【本会注释】

奇怪的事。这句话可译为:“因为你要带给我们惊奇的事情听”。这些雅典的听众从来没有听到过使徒保罗所带来的道理。由于使徒所传讲之信息对雅典人来说很奇怪,所以引起了雅典人的注意。

我们愿意知道。即我们希望知道(参第19节注释)。他们有强烈要“知道”的热情,希望获得知识。

这些事是什么意思。使徒保罗才仅仅勾画出他所传扬之信息的轮廓(第18节)。他希望有机会向这些人详细阐明真理,如今,他的听众愿意听他给予讲解,说明其重要以及应用。


徒17:21 (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

【本会注释】

雅典人。相当于“一切住在雅典的人”。本节是一个插入句,为了解释前面所提到的。雅典人毫不休止的好奇心理乃是众所周知的。当年古希腊的雄辩家狄摩西尼责备他本城同胞之时,所使用的措辞几乎同这里路加的叙述相同,狄摩西尼谴责雅典人将时间都花在了市场上,不做别的事情,惟独询问关于马其顿首领腓力之运动的新闻,以及他们本国外交使节的行动,但是当时的雅典人正是需要将自己的努力和作用致力于战争的准备(《痛斥初篇》第10-13页[43])。

客人。这里是指那些在这里居住的外地人,在雅典,此类人为数众多。这个城市高度文明的生活吸引了大队混合的人群──年轻的罗马人被派往这里完成他们的教育,艺术家们,观光旅行的人,还有哲学家,以及寻找新奇事的人,他们来自罗马帝国的各省,甚至是更远的地方。

不顾。相当于“正在为……度闲暇时光”。此处希腊动词的时态暗示了这乃是他们持续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人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某个职业上的话,他就没有闲暇的时间去作其他事情。雅典人可以找到时间追寻新奇的事物,但是很少有时间做其他事情。

一些新闻。直译是“一些更新的事”,或者正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前沿新闻”。许多古代作者都曾提到过雅典人民的此种习惯倾向,是十分肯定的。修西狄第代表雅典政治、军事领导人克里昂谴责他的本城同胞习惯于扮演“言语的观众,以及行为的听众”(《历史》第三章38.4;洛俄伯版,《修西狄第》,第二册第63页)。古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早已经叙述过相同的责备。


徒17:22 保罗站在亚略巴古当中,说:“众位雅典人哪,我看你们凡事很敬畏鬼神。

【本会注释】

亚略巴古。见第19节注释。如果使徒保罗是站在这个石头山的顶部,他向下观望,西北方向屹立着赫菲斯托斯神庙,在雅典卫城上有帕台农神庙。在更大一座山的顶端屹立着巨大的雅典娜黄铜雕像,雅典娜被她所亲爱的雅典人视为守护神。使徒往下观望就是雅典城,在这城里的的确确“满城都是偶像”。见第352页的图解。

雅典人。尽管这是一个十分尊敬的开头,但以下的讲论却不是以一名受审问者的身份所说(见第19节注释),而是一名特殊并珍贵之信仰的热心倡导者的身份。使徒保罗采用了雅典演说家的语言。这样做乃是为了使自己的习惯能够适合他现在的听众(见林前9:19-22注释)。使徒保罗可以超水平发挥自己的演说,超过自己的能力。作者路加用十节经文简要地叙述了保罗的演说(徒17:22-31),但是,当时保罗的演说可能要比这十节经文长的多,尤其是面对这些卓著高贵的听众。

看。希腊文theōreō,“看到”,“考虑到”,说明保罗的演说基于自己所看到的事实之上。

凡事很敬畏鬼神。希腊文deisidaimonesteroi,这是一个比较形容词,由希腊文的deidō(敬畏)和daimōn(神明)所组成,可译为“更是敬畏神明”。这个希腊词(deisidaimōn)可以同时用来表达或好或坏的意义。一位deisidaimōn就是相信占卜之人,而且相信天象预兆。例如,如果他看到在路上有一只鼬鼠,那么他会避免在那天旅行。有关上层人士对于宗教虔诚过度的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雅典将军尼古拉斯,他一直都被一种众神猜忌的感觉所压制的,因此撤消了重要的战略行动,因为他看到了月蚀(修西狄第《历史》第七章第504页)。马可·奥热流皇帝,他是一名斯多亚信徒(《沉思录》第一章第16页)庆贺自己因为母亲的虔诚而成为theosebēs,就是虔诚人的意思,不是指deisidaimōn(同上第一章第3页)。在使徒保罗刚刚开始演说的时候,似乎在他说的话中没有任何贬损的意思。他宁愿用一种谨慎的方式进行评论,因为雅典人试图承认一切形态的神明。此种开头会获得那些哲学家们的注意,而且也会得到大部分雅典人的关注。


徒17:23 我游行的时候,观看你们所敬拜的,遇见一座坛,上面写着‘未识之神’。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我现在告诉你们。

【本会注释】

游行的时候。相当于“路过的时候”,就是说穿过这个城市的时候,或者是悠闲地走一走,也可能是他进城观看其中心。

观看。希腊文anatheōreō,“留意地观看”,或者是指“准确的观察”。

所敬拜的。希腊文sebasmata,“敬拜的对象”,而不是“敬拜的举动”。使徒保罗曾经看到并学习了许多他们的法令条例,以及他们的碑铭文化。他很礼貌地说这些雕像都是雅典人的神,是他们所敬拜的。因此,在一开始他就试图创造一个好的意向,以便他的听众能继续听他的讲论。他试图赢得自己的听众,而不是与他们疏远。

遇见一座坛。在这里的“遇见”和“一座坛”两个词中间,希腊文中有一个语势很强的连接词,这样的话,此处应该读作,“也遇见了一座坛”,除了前面已经提到的雅典人虔诚敬拜的偶像鬼神之外,还遇见了一座坛。此处希腊文中的“坛”(bōmos)仅仅在新约中使用过,但是在七十士译本中出现,在出处有时是指异教的祭坛(出34:13;民23:1;申7:5)。

未识之神。希腊文agnōstō theō,“一个不知道的神”。这个不寻常的归属就成了众多议论的中心。有些人怀疑刻有这样文字的坛是否存在,其他一些人认为使徒保罗或者作者路加这里所说的都是一个单数,然而在碑铭上的叙述都是以复数出现的,就是“未识的众神”。对于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释可以通过古代一些坛──上面刻有相同的文字──的参考找到合理答案。这些参考资料中可能提到了以下四个:(1)帕萨尼亚斯(Pausanius)(约公元150年)说,从费勒冗开始行驶,费勒冗是雅典的一个港口,在路上有许多坛,这些坛都是为了未识之神而建造的(i.1.4);(2)同样的作者记载,在希腊南部的平原奥林匹亚,也有一个未识之神的坛(i.14.8);(3)戴奥革尼·里尔提司(Diogenes Laërtius)(第一章110),他是公元三世纪初的作者,记载了在遭遇大型瘟疫的时候,克里特的以皮蒙司是如何被邀请去帮助雅典人的。这位克里特人取了一些白色和黑色的羊牵到了亚略巴古,然后把它们释放,让这些白羊和黑羊自由漫步在整个雅典城。这羊在什么地方躺下,就在什么地方献祭,并且要在那里筑一座坛。这些用来赎罪的纪念物没有名字。(4)斐罗斯他杜(Philostratus)(约公元200年),在《提亚那人亚波罗尼屋司的生活》一书中(第六章第3页),特别提到了雅典,他说在那里有一些坛是为了未识的神明。以上的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希腊人确实曾经为许多神建立了坛,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这些神明的名字,就是未识之神。尽管在新约圣经之外,没有已知的记载说明有相同的碑铭上面仅仅写有“未识之神”,但是以上所引用的那些证据足以表明在使徒保罗时代这种坛存在的可能性。对于这样的坛在雅典的存在,会与雅典宗教哲学和谐一致。这个城里的居民似乎渴望谋求一切神明的好感,而且为未识之神建立了许多的坛,或者说为了未识的众神,以便一个神都不遗落,不忽视任何一个神。此种行为象征着极度的忏悔,与那种出自现在科学家之口,有时听到流传的说法宣称人类的软弱,无力解决宇宙问题的事情相似。

在奥斯提亚发现的一座坛上面写有与这里希腊碑铭相似的拉丁文,奥斯提亚是罗马的一个海港,目前在那里发现的这些文字和坛都保存在了梵蒂冈博物馆。这个坛表明了一个密特拉神的献祭团体,而且在其碑铭上刻有:“无法发现之神的象征”的字样。同样在在帕加马也发现了一座坛,上面的希腊碑铭已经断裂,显然是指未知之神。

不认识。希腊文写为agnoountes,作为一个分词的含义是“不知道的”。这里使徒保罗用希腊文兜了一个圈子。他宣称这位“未识 [agnostos] 之神”就是那位“你们所不认识而敬拜的”。

告诉。希腊文写为kataggellō,“通知”,“宣扬”。事实上在第18节,那些雅典的哲学家们使用了同样的词(kataggeleus,“一个通报者”,“一名宣扬者”),用来描述使徒保罗乃是“一名传扬奇异神明的人”。保罗并没有费心去否认他们的控告,而是使用了这里的希腊文(kataggellō),并且用它来证明他自己的做法才是正确的。按照此种方式保罗就能向雅典人介绍真神上帝,就是他所敬爱并崇拜的真神。


徒17:24 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本会注释】

上帝。此时,使徒保罗正在谈论的乃是真神上帝,他不再讨论第23节的中性形式,并且在此处使用了阳性结构。这就是说,他所侍奉的上帝高高地在雅典人所敬拜的假神之上。

创造宇宙。这里使徒保罗对与上帝的身份作了一个根本的阐述,保罗向这些人宣称上帝就是创造主。单单这一点就可以使上帝与所有其他样式的假神区分开(见耶10:10-12注释)。上帝创造天地的教义即于以彼古罗学派相违背,同时也与斯多亚哲学学派抗衡,然而,保罗这样陈述引起了他听众们的惊奇和兴趣,并且这些人还允许保罗继续讲演。希腊人使用这里所翻译的“宇宙”(希腊文“kosmos”)来表达这个凡事都有秩序运行的宇宙,这个词的意义还包括“天和地”(参太4:8注释)。

和其中的万物。这位无畏的演说者没有给任何人留有误解他话的余地,也没有给怀疑思想插入的机会──上帝不但创造了整个宇宙,而且还创造了其上一切的万物。这样的教训敲响了异教神话的丧钟。

既是天地的主。这样,就把使徒保罗所侍奉、传扬的上帝,无限制地高过其他人们侍奉的所谓的神明,并且也称保罗所敬拜的上帝为全宇宙的拥有者和统治者。

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见徒7:48注释;参约4:21-24。当使徒保罗在这里说到“殿”(复数)的时候,他可能是指希腊的那些辉煌的手工技能建筑,在雅典城里,到处都是这些建筑在环绕着保罗。保罗所讲关于上帝无所不在,以及超自然能力的教训,使这些异教崇拜看起来显得虚无,并且与现在保罗所讲的高等属灵教训格格不入。


徒17:25 也不用人手服事,好象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

【本会注释】

服事。希腊文therapeuō按照医学的含义它的意思是“治疗”,“医治”,但是这里的使用乃是宗教意义,所以它的意思是“服事”。使徒保罗正在强调上帝希望人对他服侍的真正属灵性质,与那些唯物主义的敬拜是正好相反的,只有那些没有真正悔改的人才愿意如此敬拜。

好像缺少什么。异邦人各式各样的宗教表明他们的神明乃是靠赖侍奉之人的礼物生活,而且这些神明十分贪婪这些供物。使徒保罗在这里说明真神上帝却不同。人们应该认为上帝乃是至高无上的给予者,并不向人类索要任何礼品,惟独盼望人“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上帝同行”(见弥6:8)。其他的犹太人和异教作者曾经见证了这同样的真理。诗人大卫曾说,“你本不喜欢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诗51:16),还有信奉伊比鸠鲁学说的诗人卢纪莱茨(Lucretius)(《论物性[De Rerum Natura]》ii. 第649-651页;洛俄伯版,第131页)曾经写道神圣的本性,说“没有危险,自己就是大能的本身之根源,不需要我们任何人,既不需要侍奉来劝慰,也不会有愤怒触及”。

赐给万人。在保罗所说的这话中自然也包括当时在场的听众,保罗还说到他们也是依赖与正在宣扬的上帝而存活。

生命、气息。这里所使用的两个名词可能组成了人类最主要的存活依存,若没有这两样,人将失去生命。上帝给了人类最初的生命,并且藉着赐予他们气息能维持生命。因此,使徒保罗强调人必须要依赖真神上帝才能存活。


徒17:26 他从一本(本:有古卷作血脉)造出万族的人,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本会注释】

一本。保罗正在陈述历史事实,就是所有人,自然包括所有在地上生活的民族,都是起源于同一个祖先──亚当。此种信仰对于希腊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雅典人,几乎不会有人接受。在希腊人和那些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之间的存在着激进而根本的差别。那些没有文化的野蛮人似乎天生就意味着作其他人的奴隶(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政治》第一章2.6)。但是在使徒保罗的神学理论中没有“上级、高等”种族的空间。他相信创世记对于创造人类的描述。他看到了身体结构的一致,以及同样潜力的发展,这禁止任何一个种族或者国家──希伯来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上的优秀分子,只有自己是人类的精英。比较加3:28;西3:11,在这些书信中,保罗强调了由于相信耶稣基督所取得的合一。基督徒们自然有义务意识到人类的同一性──藉着上帝的创造和他的救赎。

全地上。这里是使徒保罗演说的进一步链结。那位创造主企图让人类遍满全地,但是在任何种族,或者是任何国家的居民中,都不可分出高等或者低等来。

定准。希腊文horizō,“定出疆界”,“定出”,“决定”。在此处,这个词是分词形式,而且可以翻译“定准了”。

预先…他们的年限。希腊文prostetagmenoi kairoi,“定出时间 [或者是季节、时辰]”。如果在这里插入了“他们的”一词的话,此处的意思就更加明确了,因此这里的词读作,“定准他们的年限”。这里所使用的词“时间”(希腊文kairoi)是指历史的时代,而不是指年复一年的季节轮换。它就是指上帝对于人间事务而具有的知识。

疆界。这里是指上帝藉着他的先见之明,已经预先为列国定好了自然的疆界,或者界限(见但4:17注释;参申32:8)。


徒17:27 要叫他们寻求上帝,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实他离我们各人不远;

【本会注释】

寻求上帝。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的读法“寻求主”,还有一种具有某些证据的说法认为是:“寻求神”。但是不论是哪一种读法,它们的意思是十分清楚的;上帝已经计划出来,只要他的创造物寻求他,就必能寻找得见。

或者。希腊文ei ara ge,“如果确实如此行的话”,或者是“那么如此”。上帝希望人类能够来寻求他。唯一的疑惑就是人类常常并不选择如此行。

可以揣摩。希腊文psēlaphaō,“运用”,“触摸”,“感觉”,在七十士译本中使用,用来表达在暗中摸索(申28:29;约5:14等)。这适当地描述了人类的蒙昧无知,眼瞎,在黑暗中寻找上帝的知识。

。在雅典为那“未识之神”所树立的祭坛就是一个证明,可以证明这些雅典人没有找到那位真神。“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不认识上帝”(林前1:21)。但是保罗带给这些人一个保证;凡是诚心寻求的都能寻找的到。上帝希望人能找到他。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来11:6)。

不远。整个这句话都具有十分的强调意义,并且照字面意义上讲读作:“然而,他却离我们每一个人不远”。无疑,此种意思在使徒保罗的话中也表达了出来;他简直是在进行一番坚定的事实演讲。上帝总是愿意与人亲近,尽管人并不承认并接受他。这就使人类寻求上帝成了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因为上帝就在人的身边,等待他们,唤醒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能够寻找到上帝。上帝不但可以而且还确实根据人,就是那些寻求他之人,的热心以及真挚向他们显示自己。对于这个观点,雅典的斯多亚学派会发觉使徒保罗的教训与他们自己的观点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以彼古罗学派便会因为这个观点而反感,因为使徒保罗的话构成了对于他们基本上是无神论之体制的打击。


徒17:28 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们作诗的,有人说:‘我们也是他所生的。’

【本会注释】

我们生活…,都在乎他。整句话逐字读作:“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或者是“靠赖”]他”。使徒的话表达了以下的观点:不仅我们最初是来自上帝,靠着这位创造主存留,而且我们一切的动作──身体上的、心理的、以及精神上的──也都是来自上帝。在使徒保罗的教训中,并没有融合进这位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之主的品行,反倒像是一位泛神论者的上帝,在世上非人的灵魂之中,但是却与创造者以及一切生命维持者的性情极其的不同。“藉着自然为媒介,上帝在工作,他日以继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在保留我们的性命,能得以存活,建立并使我们恢复……那藉着这些自然为媒介的力量就是上帝的力量”(见《服》第七章)。

你们作诗的,有人说。可能这里的话是在修饰本节开头所做的陈述,同样也是在修饰以下要所说的引文。本节开头的话“我们生活、动作、存留都在乎他”,保罗所说的这些话几乎是对于一个诗节的准确引用,这个诗节似乎是革哩底人以彼蒙底斯所写(公元前第六世纪),后来又由第九世纪的解经家Isho'dad 记载了下来:

“他们为你造了坟墓,啊!至高、圣洁的一位──

这些革哩底人,一直都是说谎之人,

是邪恶的野兽,馋懒的白痴!

但是你并没有死;你存活到永永远远;

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留都依赖你。”(引用于 F. F. 布鲁斯,《使徒行传》[最新新约国际注释],第359页)

这段话很有意思,不仅表明这位革哩底诗人以彼蒙底斯的话与祭坛上所写的“未识之神”有联系(见第23节注释),而且,尤其是因为使徒保罗在后来所写的提多书1:12中,依然引用了这里革哩底诗人的话“革哩底人常说谎话,乃是恶兽,又馋又懒”。使徒保罗后来又引用了这位诗人的话,这就更加表明在此处他心里也存有这些话的可能性。

本节接下来的引文,“我们也是他所生的”,清楚表明是引用于一位希腊诗人,而且使徒保罗确定无疑地使用了这诗句。这句话出自诗人阿拉塔司(约公元前270年),他是齐诺的好朋友,齐诺就是斯多亚哲学学派的创始人。就像保罗一样,阿拉塔司也是出生在基利家。他的说教诗,希腊文Phaenomena,涉及到当时所知道的气象学和天文学中的主要原因,是以对宙斯的祈祷开始的,而且包括使徒保罗所引用的话:

“让我们从宙斯开始;

我们人类在他里面就不会被撇弃无名;

在宙斯里面充满了街道

和一切人类的市场;

在其中有众天,海也满了;

我们全部都需要宙斯,

一直都需要他

因为我们也是他所生的。”(《Phaenomena》第1-5页;洛俄伯版,第381页)

这里使徒保罗的引文会立刻抓住他听众的注意力。保罗藉着引用他们雅典人自己的文学著作,向他们阐述了他的方针乃是“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2)。他们会意识到他们不是在处理一个不学无术的普通犹太人,保罗决不像希腊各城市中那些普通的商贩和驱魔师一样,他乃是一名懂得希腊人文化的人,而且熟悉他们本国诗人的观点。我们没有必要夸张使徒保罗对于古典文学的学识,但是通过这里的描述我们就已经很清楚了,再加上林前15:32的引文,使徒保罗确实很熟悉希腊作者的著作,而且当环境许可的时候,他还可以从这些作者的著作中恰当地引用一些句子和段落。虽然保罗引用了这些作者的话,但是他没有表明自己认可所引用之文章上下文的观点,而是仅仅利用希腊作者来阐述他所提出的高等讲论。

使徒保罗此处的心理接触方法是有益的。使徒在开始时并没有告诉他们,他们对于自己的看法太高了,他们认为自己太了不起了,也没有说他们仅仅是用尘土创造的生灵,是魔鬼的儿女。反之,保罗指出他们对于自己地位的估价太低了。他们忘记了自己乃是上帝的后裔,是上帝所生的,而且就像那些不信的犹太人一样,认为自己“不配得永生”(徒13:46)。


徒17:29 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就不当以为上帝的神性象人用手艺、心思所雕刻的金、银、石。

【本会注释】

上帝所生的。使徒立刻使用了希腊诗人的话(见第28节注释)来抗击对于偶像的敬拜。如果我们确实是上帝的“后裔”,那么我们对于上帝的概念就应该提升,不是那些偶像,提到偶像,就是那些人手所造的偶像都要比人更低级,在人之下。尽管保罗赞同旧约众先知所阐述的相同真理(王上18:27;诗135:15-18;赛44:9-20),保罗谈论有关偶像的口气、语调与他们截然不同。他让人学习了偶像的起源,而没有用讽刺、憎恨、以及嘲笑的口气,保罗对于这些敬拜偶像的受害者用了怜悯的口气。

不以以为。由于比起物质的事物,人类具有更高的荣耀,人类高于物质事物多少,上帝也自然高于人多少。

神性。希腊文theion,“神、神性”,“上帝”。约瑟夫使用这个希腊文Theion(《犹太掌故》第八章4.2 [107]),而且斐罗(《上帝的不变性》第二十三章[105])也使用这个词来表达真神上帝,此处使徒保罗使用这个词作为希腊听众可接受的词汇。

金、银、石。这里的第一字“金”提醒了雅典人,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在敬拜偶像的事上如此奢侈,他们用大量的金子,并且由古希腊雕刻家菲迪亚斯铸造了巨大的雅典娜雕像,并且使其屹立在希腊的万神庙。这里所使用的第二个字“银”,并不是普遍使用的金属,但是以弗所城的亚底米(戴安娜守护神)神龛(见徒19:24注释)就是用银子铸造的。第三种就是“石头”,在本底里克斯山上的雕刻品大都是以石头为原料的,这也是雅典美丽雕塑和建筑的广泛使用材料。

用手艺…雕刻。相当于“艺术作品的雕刻 [或者是“雕塑”]”。

心思。相当于“人的思想[或者“想象”]”。这个词以及前一个词,显示了使徒保罗对于雅典城中,环绕在他周围这些艺术偶像的知晓程度。


徒17:30 世人蒙昧无知的时候,上帝并不监察,如今却吩咐各处的人都要悔改。

【本会注释】

蒙昧无知的时候。此处的这句话直译是“然而,无知的时候”。这里的词“无知”(希腊文agnoia),以及在第23节所使用的“未识”以及“不认识”都是来自相同的根源,并且阐明了使徒保罗演说的密切联系。保罗主张并且带有部分辩解的意思说,在正式成为基督徒之前的这个时期,主要是由于缺乏知识,尤其是缺乏那些神圣的知识。

上帝并不监察。希腊文hupereidon,“眺望、检查”。英文中的词语,正如现在所使用的,主张这里的意思不仅仅是忍耐,而且还包括默许以及饶恕赦免错误行径的意思。事实上,保罗试图从这些人心中除去那些以为自己在无知时所犯的罪就不严重的思想,正是因为这些事情才使刑罚临到了信奉异教的外邦社会。在世界先前的世代中,人类的罪恶曾经“过去”(希腊文paresis),以致盛满愤怒的杯没有降到罪人身上。这都是由于上帝恩典的赦免“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见罗3:25注释)。由于上帝至大的恩惠怜悯,主赐给了人类权柄,使他们的罪可以得到赦免,但是得蒙赦免的前提条件是悔改,因着基督的救赎牺牲,人类可以获得释放并得赦。

如今即。在希腊原文中并没有提到这里的“却”一词。然而,这句话的希腊文指出了一种比较,就是介于先前的无知和现在得蒙启示,这启示是藉着保罗的演说而获得的。

吩咐。或作“宣布”,“通告”,“宣称”。

各处的人。这里的几个字乃是一个广义的用法,它包括每一个人,并且与福音使命的世界广泛性一致(参太24:14;可16:15)。

悔改。上帝已经指出人类的罪恶,但是上帝那丰盛的怜悯使人还可以在他那里获得赦免,就是要以悔改作为条件。

在使徒保罗的这个观点中,雅典哲学学派斯多亚学派和以彼古罗学派的反应,这些人一直跟着保罗的思路,可能要开始产生变化。以彼古罗学派的人可能会后悔自己在追寻享乐的事上所犯的错误。但是谈到改变,例如悔改一类的改变暗示了内心的改变,厌恶先前的行为,并且决心要在日后度一种更高尚的生活,这一切都与他们想法背道而驰。从另一方面来讲,斯多亚学派的人则很平静并冷漠地认可他们行为的推理。他们还感激自己并不像其他人,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功劳获得道德的完美。但是悔改的真正含义还没有在他们的大脑中渐渐清晰(参马可·奥热流《沉思录》第一章1-16)。


徒17:31 因为他已经定了日子,要藉着他所设立的人按公义审判天下,并且叫他从死里复活,给万人作可信的凭据。”

【本会注释】

因为。或作“由于”。使徒保罗演绎出了呼吁人们悔改的目的,因为将来要有审判。

日子。这里是指,在某一个时候,并不需要是一个字面意义上确确实实的一天。

要…审判。希腊文mellō krinein,“将要进行审判”,或者简单地说是将来“要审判”,“打算要审判”。使徒保罗,引用与诗9:8,乃是在强调这件事情的准确性,必然性,也可能是讲这场审判临近了(参徒24:25;罗2:5,6,16)。宣扬将来要有的审判乃是使徒保罗以及其他基督徒教导之教义中的必要部分(见启14:6,7注释)。基督教并没有使人不知道将来要有什么事情等待着他们,而是给予一个广泛的,人们容易理解的要来事件的概观,尽管进行了必要地略述。但是此种将来要有审判的理论几乎很少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不喜欢面对将来自己被列到审判范围之内,接受上帝审判的场面。对于此种想法,希腊人自然也不例外,可能以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的信徒都坚决地抵制使徒包罗的理论。

天下。希腊文oikoumenē,“凡居住在地上的人”(见太24:14;路2:1注释)。这个词也常常用来指代罗马社会,或者是指比较野蛮宗教的文明世界。

按公义。这里是指,以一种公义的气氛,公正的进行审判(参诗9:8;96:13;提后4:8)。

。直译是“藉着一个人”。根据以下的表述,对于基督徒来说,这里清楚显明了使徒保罗乃是指着耶稣说的,但是根据此处的记载,并没有显明保罗有机会在公众面前证明这个“人”是谁(见第32节注释)。

他所设立的。这里是指所指定的,是指专门为审判的工作指定的人。比较徒10:42;罗2:16。

可信的。这里是指提供相信的机会。

给万人。在希腊文中并没有出现这里所说的“万人”,但是使徒保罗又一次强调了福音呼召的宇宙特性。

叫他从死里复活。这里使徒保罗向雅典人介绍了耶稣的复活,这乃使上帝对于人类所施的恩典意图,关乎到审判,暗指,藉着耶稣基督人类可以得到永久的生命。使徒保罗以后继续向雅典人传扬的机会被否决了,因为在他提到耶稣从死里复活之时,就引起了当时听众的讥诮,并且使他的演讲立刻结束了。如果使徒的演说已经结束的话,那么保罗可能会明确地提到更多关于耶稣生活和工作的事情,以及在上帝对于人类的计划之中,耶稣所占有的关键位置。关注一下保罗的演说是何种逻辑顺序。使徒保罗首先讲到了上帝乃是创造天地万物宇宙的主宰,一切的运转都在乎他,他使人居住在地上,并且定给人类幸福生存的规定。然后他讲到,这一切都应该使人认识到有一位上帝存在,并且高高在人之上。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也应该引导人寻求这位创造主,知道这样的创造者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正在随时等待人类接近他。但是当时的世代,那些无知的人依靠上帝藉着自然的启示是不可能的,他们无法明白。上帝就藉着他的儿子,就是人子耶稣,这耶稣从死里复活证明了自己就是上帝的儿子。藉着上帝的儿子,上帝要审判这个世界,为了这个审判,人类要诚心悔改,预备自己应付审判。


徒17:32 众人听见从死里复活的话,就有讥诮他的;又有人说:“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

【本会注释】

众人听见。在使徒保罗将话题转移到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的事之前,似乎所有的听众都全神贯注地听他讲话。死人能复活的道理,对于雅典的以彼古罗学派和斯多亚学派都是不可思议的理论,照样,通常的希腊人也不会接受这道理,甚至连撒都该人都不接受(参徒23:8;26:8;林前15:35)。当时的世界,正如现今的世界一样,人们普遍相信灵魂不朽,但是却不愿意接受死亡的身体可以复活的教义。

有讥诮他的。希腊文中的时态暗示了他们开始嘲笑,就是征对保罗演讲中的这个观点。这里出现的词“有些”可能包括以彼古罗学派的人,也可能包括斯多亚学派。

我们再听你讲这个吧。有些人可能有一种真诚的愿望,希望能听到更多关于这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但是,根据记载,并没有显明他们又一次在这位外邦使徒那里听到福音。比较非力斯的态度(徒24:25)。


徒17:33 于是保罗从他们当中出去了。

徒17:34 但有几个人贴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亚略巴古的官丢尼修,并一个妇人,名叫大马哩,还有别人一同信从。

【本会注释】

但。这里是指,从另一方面来说,比较那些拒绝使徒保罗信息的人来说,可喜的是有几个人接受了。

贴近他。希腊文kallaō(见徒5:13;9:26注释)。在使徒保罗的品行和话语中有一种吸引的力量,吸引人来到他这里。有些人宣称使徒保罗在雅典人中间的这次讲论是失败的,但是根据保罗所赢得的悔改之人来说,这样的判断并不公平。

亚略巴古的官丢尼斯。这里是指亚略巴古参议会中的一名成员(见第19节注释)。在先前,至少,这个参议会的章程中要求其中的成员充满极高的关系作用,例如执政官,年龄要在六十岁以上。因此,这位雅典的皈依者可能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人。根据某段记载,优西比乌写到(《教会史》第三章4.9,10;第四章.4.23)关于一位哥林多的主教,戴奥革尼(丢尼斯)成了雅典的第一任主教。在《天上的等级》一书的详细阐述中就以这个人的名字所写,但那是在很久以后发生的事情,大约在第四或者第五世纪。七位基督教界拥护者的传记中就将戴奥革尼改称为法国的圣丢尼斯。

大马哩。这个名字的希腊文可能写作Damalis,“小母牛”,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希腊名字。关于这位皈依的女信徒没有什么具体记述。安提阿裔的希腊教父屈梭多模以及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位妇人就是丢尼斯的妻子,但是这种推测没有任何根据。

还有别人一同信从。此处所记载的相信人数,与在帖撒罗尼迦“许多”人相信(参第4节),以及在庇哩亚“多有相信的”(第12节)相比较,是十分重要的。在使徒保罗的书信中丝毫不缺乏对于雅典人的关注。可能在以下亲密的话语中就包括着雅典的基督徒,他们包括在“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之中(林后1:1)。当使徒保罗来到哥林多教会之时,他发现自己的听众与雅典人相比乃处在一个较低的知识水准,因此,保罗就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福音传播。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中说“我曾定了主意,在你们中间不知道别的,只知道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林前2:2)。他将自己所传扬的信息与耶稣基督的十字架,以及上帝的圣灵联系在一起,以致能够获得显著的成功。但是在雅典城里,使徒保罗同样是受同一位圣灵的引导去与那些哲学家们讲论,保罗使自己的讲论尽量适合这些人的心理习惯。虽然使徒保罗没能赢得为数众多的皈依者,正如以上所记,但是他在这里建立了教会,而且这教会中持续存在着一种坚决的、可敬的对于福音之力量的纪念,这力量将人从罪恶和试探的奴役中拯救出来,并且让他们在耶稣基督里得以自由。比较《述》第二十三章。

提要

3 使徒保罗亲手劳碌谋生,并且传福音给居住在哥林多的外邦人听。9 主使保罗见异象,藉着异象鼓励保罗继续传扬,不要怕。12 保罗被控告,被人带到亚该亚方伯迦流面前,但是迦流不管此事,便被释放了。18 之后,保罗经过许多城市,坚固众门徒。24 亚波罗,他比亚居拉和百基拉更有学问,受到过更好的教育,28 亚波罗大力传扬基督,果效非凡。


保罗在哥林多

徒18:1 这事以后,保罗离了雅典,来到哥林多。

【本会注释】

保罗离了。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此处“保罗”的删节,而是读作“他离开”。

来到哥林多。哥林多在雅典西南方向约40英里处(64千米)。使徒保罗可能沿着哥林多的地峡行驶,也可能保罗是在海上从比雷埃夫斯到森可瑞。哥林多城是在地峡上(连接两块大陆的狭窄陆地),而且在各边的海岸上都有港口──其中一个是在东边的森可瑞,另外一个在西边的里齐屋牧。在很早以前,就是在古希腊的时候,这里就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商业给这里带来了奢华和败坏。此处就记载,使徒保罗进到了这里的各港口,而且在这里,保罗将要赢得的信徒,要远超过在雅典的数目。


徒18:2 遇见一个犹太人,名叫亚居拉,他生在本都;因为革老丢命犹太人都离开罗马,新近带着妻百基拉,从意大利来。保罗就投奔了他们。

【本会注释】

亚居拉。一个拉丁文名字,“鹰”,相当于希腊文中的“Akulas”。“Onkelos”一词可能是另外一种书写形式,这个词是由一位犹太人的塔古姆斯传统作家最先使用的(参本注释第五册第95,96页)。当犹太人居住在异教国家的时候,他们使自己的名字起自动物,这乃是犹太人惯常的倾向。

他生在本都。直译是“按照种族是本都人”。由于犹太人被驱散,所以在小亚细亚的众省份中都充满了犹太人家庭,正如我们在整个《使徒行传》中看到的一样(见徒2:9,10;参彼前1:1注释)。在耶路撒冷过五旬节的时候,就是圣灵沛降的那次五旬节就有从本都来的犹太人(徒2:9)。在罗马将军庞培打败本都王米丝瑞德茨之后,这件事大约发生在一个世纪之前,本都就被罗马统治,听从罗马的支配。

新近…从意大利来。参以下“革老丢命令”注释。

百基拉。这个名字在其他一些地方也出现过(提后4:19;参最准确的希腊原文中有关罗16:3;林前16:19的记载),但是使用了不同的形式“Prisca”;这是一种爱称。Prisca这个名字可能反映了与希腊文gens之间有联系,或者是在氏族上与Prisci有关联,后者出自最早的古罗马时代,为城邦供应了一系列的执政官和领事。亚居拉和百基拉的婚姻可能是一个榜样,说明了一个受过良好教育之犹太人在罗马名门妇女中的影响。好几次在叙述他们二人的时候将百基拉的名字列在前面(徒18:18;罗16:3;提后4:19),她可能是一个出身名门的罗马人。在本章提到百基拉参与了给亚波罗讲解上帝的道一事(见徒18:26)说明百基拉是一个很有文化的妇女。

这夫妻二人是否是听过保罗的讲论之后才悔改,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无法确定下来,但是某些事实说明他们并不是保罗所赢得的信徒:(1)关于他们是否曾领受过保罗的教训,叙述中保持沉默,正如对吕底亚的记载一样(徒16:14),如果他们曾经听到过保罗的教训,作者路加是不会省略不谈的。(2)使徒保罗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他们(徒18:3),甚至保罗还没有在会堂讲论之前就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一点可以暗示一种同情的态度。

革老丢命。有关犹太人被驱逐出罗马城的记录(参本册注释第80页),罗马历史学家绥屯纽这样说:“由于在基里斯都(有人认为这是“基督”一词的误写)的煽动之下,犹太人不断进行搅扰,他[革老丢]就将犹太人从罗马驱逐了出去”(《恺撒生平》第五章.25.4;洛俄伯版,《绥屯纽》,第二册第53页)。在这个时候,在罗马城居住着大批的犹太人,他们已经定居在了那里,以耶尼卡勒为他们的后台(参使徒保罗在罗马)。这些定居在那里的犹太人对于罗马的上层阶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聚会会堂,以及祈祷的场所(参徒16:13);他们得到皇恩被称为是religio licita(一个合法的宗教);这些犹太人还沿着亚壁古道(一条古罗马大路)保留着他们自己的墓地;罗马皇帝下令将他们驱逐出境的布告似乎是突如其来的布告;史学家绥屯纽认为,一个称为,用拉丁文写作“Chrestus”(基里斯都)与皇帝下达的这项命令有关。关于这个人,绥屯纽没有更多的记载。但是在那个时代,希腊文中的“i”和“e”几乎没有什么区别,而且特土良(《护教书》第三章第5页)说,那个希腊名字“Christos”常常与“Chrēstos”发出相同的音,后者的意思是“好的”,“有用的”,或者是“善良的”。对于罗马皇帝革老丢命令的一种较为可能的解释就是:在五旬节之后,有大量的基督徒来到了罗马,在许多地方发生了混乱,正如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徒13:50),在路司得(徒14:19),在帖撒罗尼迦(徒17:5-8),以及庇哩亚(徒17:13)。基督这个名字常常挂在那些接受之人的嘴边,同时那些拒绝基督是弥赛亚的人也常常提起这个名字。因此,罗马的行政官员,例如亚该亚的方伯迦流,似乎对于犹太人名目、言语以及律法的事并不关心(徒18:15),他们很容易就认为这些人所说的基督就是某个党派的领袖,可能还会猜想(正如在帖撒罗尼迦一样,见徒17:7)这位领袖是否也想登上地上的君王宝座,统治万民。这样的解释就可以说明所发生的那些混乱,以及一些名字的混淆,还有罗马皇帝驱逐犹太人出罗马城的法令(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

亚居拉和他的妻子百基拉被驱逐之前一直居住在罗马城,因为在罗马有许多的犹太人,或许是他们的子孙,是一些自由民(见徒6:9注释),很可能亚居拉,或者他的父母,就属于这个阶层的人。后来使徒保罗在罗马书提到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罗16:3)似乎有回到了罗马。如果他们的确又返回了罗马,那么这件事必定是在他们同保罗在以弗所之后发生的,因为保罗在那个城里写哥林多前书的时候,他们同使徒保罗在一起(林前16:19)而且他们所居住的房子也正是以弗所教会信徒聚集崇拜的地方。如果当保罗在写提摩太后书的时候,提摩太在以弗所的话,那么他们依然停留在那个城市(提后4:19)。有关他们迁移的事情我们只知道这些。

至于第一个到罗马传讲这真实,并全新之信仰的传道人是谁,通过以下一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相成一个观点:(1)自从没有罗马的犹太人参加五旬节之时,他们收到一些关于巴勒斯坦发展的明确消息以来(巴勒斯坦的福音传播已经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可能还没有超过二十五年(2)那些参加五旬节的人乃是“从罗马来的客旅中,或是犹太人,或是进犹太教的人”(徒2:10)(3)在那些与执事司提反辩论的希腊犹太人中,有许多都是罗马的自由民,而且司提反本人可能也属于自由民的阶层(见徒6:5,9注释)(4)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就是使徒保罗在致罗马的信中所问候的两个人,“他们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比我(保罗)先在基督里”(罗16:7)。因此,在以上的这些人中,很可能有一位是罗马教会的创始人,并不是使徒彼得,尽管在一些著作中记载了彼得的荣誉。每一件事情都表明,在罗马城中的基督教神学理论,就好比执事司提反所提出的伟大原则一样,司提反对于福音的理解程度大大地影响了使徒保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在哥林多的时候,如此轻易地接受了使徒保罗。很可能使徒保罗在罗16:3-15 所提到的那些人都是在罗马皇帝革老丢统治时期被驱逐出罗马城的,但是他们后来又返回了罗马。


徒18:3 他们本是制造帐棚为业。保罗因与他们同业,就和他们同住做工。

【本会注释】

和他们同住。根据《他勒目》(《住棚节》5lb;宋西诺版,第245页),至少在亚历山大城,他们会堂的崇侍中,各类手工艺人都坐在一起。任何一个陌生人来到之后,都可以很快在会堂中找到他同行的手工艺人,而且可以获得和他们居住在一起的权利。如果在哥林多也实行此种惯例的话,可能使徒保罗很快就找到了食宿的地方,并且和亚居拉以及百基拉一起制造帐篷谋生。

制造帐篷为业。由于使徒保罗的家乡是大数城,所以制造帐篷可能是使徒保罗很容易学会并且付诸实践的一种本领。当时的大数城,后来也是如此,以粗糙山羊毛织物出名,对于海船帆布和帐篷的需求量甚大,而且整个罗马帝国的基利家省都很著名,希腊文的基利家写作“cilicium”。本都省,亚居拉就是来自这个省,也因相同的产品而闻名,这些原材料──山羊──就是在大数山以及周边山脉的山坡上吃草的羊群所提供的。虽然使徒保罗家庭背景似乎优厚,在加上他曾经受到过高等教育,但这一切事实并不能使他免于学习技能,因为有一句希伯来谚语这样说:“不教授自己的子女一样职业便是教授他们作贼了”,这样的教训在希伯来家庭中几乎是众所周知的。举个例子,伟大的犹太圣经注释家希勒尔就是一名木匠。因此,使徒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也靠着自己的手艺亲手劳作过活,正如他在帖撒罗尼迦时一样,这样也可以使保罗自己避免任何谣言他藉着在希腊人中传扬福音而利己的控告(林前9:15-19;林后11:7-13;见帖前2:9)。保罗开始在哥林多以一名新手工艺人的身份在犹太人的工厂中工作,并且获得应得的工价,或者是在那里作为一名助手,整个哥林多城里的人还不知道他有什么不同与其他犹太人的地方。


徒18:4 每逢安息日,保罗在会堂里辩论,劝化犹太人和希利尼人。

【本会注释】

辩论。使徒保罗总是首先到犹太人的会堂传扬真理之信息(见徒13:5,14注释)。但是在哥林多,以及后来在以弗所(徒19:8,9),当他在城市停留之时无法全期在会堂里讲论,所以就到外邦人那里去了(参徒18:7)。

每逢安息日。使徒保罗在哥林多至少呆了一年零六个月(见第11节)。

劝化。或作“试图说服”。

希利尼人。希腊文Hellēnai,可能不是讲希利尼话的犹太人,也不是那些在这个词专业意义上所指的皈依者,而是像其他地方的记载(见徒11:20注释),是指那些外邦人。使徒保罗可能在会堂里遇到了一些这样的人,如果他们是“敬畏上帝的人”的话(见徒10:2注释),那么,他必定在业务和别处与其中的许多人有过接触。


徒18:5 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来的时候,保罗为道迫切,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基督。

【本会注释】

西拉和提摩太…来的时候。或作“当西拉和提摩太下来的时候”,就是说“从马其顿来”。帖前3:2的记述表明,显然,当使徒保罗在雅典的时候,提摩太曾经去了雅典见到保罗,但是保罗几乎立刻就分派他去帖撒罗尼迦教会,不但扶持教会,同时也了解更多关于那教会的情况。提摩太带着帖撒罗尼迦信徒信心和爱心的好消息回来了(帖前3:6)。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那从马其顿来的弟兄”(林后11:9)补足了使徒保罗的需要。

保罗为道迫切。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为要传的道[就是真理的“信息”] 不舒服[或者是“感觉有压力”]。标准修订版圣经的语势没有这么强烈;上面记载使徒保罗“使徒保罗忙于传道”。由于自己知道上帝的道,所以保罗感觉自己内心中有一种推动力,不能不传(参诗39:3)。我们并不确定是否西拉和提摩太的到来会推动使徒保罗传道的压力,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我们很难了解。没有任何记载和意向可以表明他们所带来的这些礼物是保罗的传福音工作比较闲散轻松了,尽管西拉和提摩太从马其顿带来的这些礼物可以是使徒保罗全力以赴不停地从事传福音工作,不需要再为生计花时间,但是林前第9章叙述反对了这种观点。保罗自己已经有很大的压力迫切传扬上帝之国的信息,无疑,西拉和提摩太的到来,他们对保罗所说的那些鼓励话只能加大他做工的迫切。

证明耶稣是基督。或作“正在证明耶稣就是基督”,强调了耶稣就是那受死的弥赛亚,那位拯救者,犹太人确实应该知道这些真理。


徒18:6 他们既抗拒、毁谤,保罗就抖着衣裳,说:“你们的罪(原文作血)归到你们自己头上,与我无干(原文作我却干净)。从今以后,我要往外邦人那里去。”

【本会注释】

抗拒。或作“将他们列在敌对的范围”。这里的动词暗示了强烈的反对含义,是一种整个敌军部队逼近的反对力量。对于使徒保罗的反对乃是有组织,并定意如此行的。

毁谤。希腊文blasphēmeō,“邪恶的讲话 [对某人讲]”,“责备”,“亵渎、辱骂”。这个词来自希腊文中的blax意思是“愚蠢的”,和phēmi,“说话”。当然,无根无据的责备就是“愚蠢的讲话”,亵渎就更甚了。在这个例子中,犹太人的毁谤话中无疑会包含那些邪恶的言语,不仅仅是敌对毁谤使徒保罗,而同时也在辱骂耶稣基督了,这样就成了完全意义的亵渎。比较彼后2:2所使用的blasphēmeō(毁谤):“便叫真道因他们的缘故被毁谤”。在徒19:9节也记述了同样的行为,尽管在那里使用的词不一样:“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这些再次发生的犹太人的骚扰,显然已经在罗马城中发生过了(见徒18:2注释),而且在许多不同的地方也发生过多次(见徒13;14章等)。在保罗书信中所记载的“被上帝圣灵感动的,没有说耶稣是可咒诅的”,像这句话后半句之类的表达就属于毁谤范畴(林前12:3,标准修订版)。

就抖着衣裳。有关这个动作的重要含义见尼5:13注释;太10:14;徒13:51。这乃是一位犹太人对众位犹太人的行为,抖衣服的动作体现了使徒保罗的愤怒,这个动作较比其他动作更能体现当时的心情。这乃是使徒保罗最后的恳劝了。保罗呼吁那些犹太人悔改,以及呼吁他们良心的动机反而遭到了这些人畜生般的暴力抗拒。

(原文作血)。这里保罗在原文使用了“血”这个词,意思是“毁灭”,用在比喻性语言的表达中(参书2:19)。这样的思想以及用法实质上是来自希伯来文(见太27:25注释)。比较先知以西结所说有关自己作为一名守望者,负有职责的详细定义(结3:18,19)。

往外邦人那里去。见徒13:46注释。显然,使徒保罗这里所说要离开犹太人的话仅仅是指离开当地的犹太人,到外邦人那里去传扬福音。使徒没有放弃他在犹太人中间一切的工作,而是仅仅放弃了向哥林多犹太人传扬福音的工作(参徒9:15;19:8)。


徒18:7 于是离开那里,到了一个人的家中;这人名叫提多犹士都,是敬拜上帝的,他的家靠近会堂。

【本会注释】

到了一个人的家中。保罗用这所房子来作教训人的工作,并进行崇拜。他可能依然和亚居拉以及百基拉住在一起。

犹士都。这是一个罗马的姓氏(参徒1:23)。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应该是提多犹士都。然而,此处的事实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这个名字与加2:3提到的提多是一个人,使徒保罗后来留那位提多在克里特岛。提多这个名字在罗马名字中十分普遍。然而,被使徒保罗派往克里特岛的提多与哥林多教会信徒的关系十分密切,正如林后7:14;8:16,23所叙述的一样。此处的犹士都乃是一名没有受割礼的外邦人,就和提多一样,但是这位犹士都参加会堂中的崇拜,被称为“敬畏上帝的人”(参以下“敬拜”注释)。

敬拜。希腊文sebomai,“崇敬”,“崇拜”。此处,这个词所使用的结构是指“宗教皈依者”(徒13:43),和“虔敬的希利尼人”(徒17:4;见徒10:2注释)。因此,他的房子便成了一个合适的聚会场所,因为犹太人和外邦人都能进入会面聚集,而且对于外邦人来说,进入他的家要比进入一个属于犹太人的家更为容易,没有顾及。

靠近。或作“毗邻”;“隔壁”(修订标准版)。显然,使徒保罗在哥林多的犹太人会堂被拒绝之后,他选择了会堂附近一个聚会场所,这样,对于那些可能会对福音改变看法的犹太人来说,也可以随时造访。但是,选择这样一个接近的场所也无疑会遭至额外的仇恨尤其是当保罗的拥护者开始渐渐增多的时候,而且甚至连管会堂的一家人都接受了福音,这更令某些人愤愤不平(第8节)。


徒18:8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还有许多哥林多人听了,就相信受洗。

【本会注释】

管会堂的基利司布。这里的“管”一词就包含着“首要”的意思。在林前1:14提到过这位基利司布,使徒保罗亲自给他施洗。他在犹太人中间的领导地位──悔改之前,以及他的全家都接受福音的事,在基督徒中间都颇受关注。

就相信受洗。希腊文中这两个动词的结构表明了有一个未详细说明的连续时期之过程。在这些皈依者当中还有该犹(林前1:14),也许他是比其他人社会地位都高的人,在基督徒中,这个人由于自己的好客而众所周知,并且在保罗第二次拜访时,将他作为客人接待(罗16:23)。司提反一家的成员,就是“亚该亚初熟的果子”,他们显然列在此处最初的皈依者当中(林前16:15)。保罗曾亲自给这些人施洗(林前1:16)。同样,以下这些皈依者也是当时,或者是其后不久悔改的人:福徒拿都和亚该古(林前16:17);革来,一个显著的女皈依者(林前1:11);城内管银库的以拉都和兄弟括土(罗16:23);以及以拜尼土,也在“亚该亚初熟的果子”之中(罗16:5)。这个时候,西拉和提摩太同保罗在一起,无疑,是他们给大部分皈依者执行了洗礼(林前1:14-16)。


徒18:9 夜间,主在异象中对保罗说:“不要怕,只管讲,不要闭口,

【本会注释】

主…说。或作“而且主说”。这里是给予保罗的另外一个异象。显然,通过主对使徒保罗所说的话来判断,保罗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正在渐渐失去勇气,而且正面临肉体伤害的危险。保罗也是以同样的方式接受了那来自马其顿的呼吁(徒16:9,19),但是,这里主亲自向他的仆人保罗显现。在保罗这一生中,上帝的异象曾经在许多不同的巨大危机之时向他显现。在他一开始悔改的时候,主耶稣就亲自向他显现,他第一次看到了主(参徒9:4-6;参《述》第十二章)。后来,他曾经在耶路撒冷圣殿所见的异象中听见了同样的声音,也看见了同样的主的形象(徒22:17-21)。现在他又一次看见了主,并且听见了主的声音。

不要怕。或作“停止害怕”。这话暗示了在这个时候,使徒保罗多少有些害怕、消沉,同时也感觉他正在试图为主的工作而担负的任务是如此沉重。因为因着保罗的传讲而相信并悔改的人大部分都是那些奴仆阶级的人,或者是一些自由民;那些与自己所有的修养、文化相应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希利尼人,似乎都很不容易接受他所传扬的信息(参林前1:26,27)。无疑,他自己当时在肉体上也遭受着危险。他已经看到了那些犹太人的辱骂、斥责,他们要实行肉体暴力。这些事情很容易再次发生。这里,主和蔼地对使徒保罗说了以下的话,“不要害怕”。

讲。或作“不断地讲”。

不要闭口。或作“不要开始保持沉默”。在软弱之时临到试探,不造就人的话确实不应该说,应该保持沉默。但是这乃是对使徒保罗的劝告,要他不可闭口不传,而是要比先前更加勤奋地传扬。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保罗所作的见证。先知以利亚也经历过类似气馁的危机时刻(王上19:4-14),而且先知耶利米所经历的还不止一次(耶1:6-8;15:15-21)。


徒18:10 有我与你同在,必没有人下手害你,因为在这城里我有许多的百姓。”

【本会注释】

有我与你同在。在希腊原文中,这里的“我”是被强调的。这里耶稣基督在吩咐保罗不要闭口,要大胆传扬福音的同时还附带着一条应许,这应许也正是保罗这一刻所需要的。尽管人们抵挡他,但是有主基督与他同在。那曾经宣布给整个教会的应许“我就常与你们同在”(太28:20),现在也向使徒保罗个人再次宣布了──“有我与你同在”。尽管顺从这命令意味着一个受痛苦的生活,但是这条应许向使徒保罗保证那些邪恶的计谋是不会得逞的,主会制止那些密谋诡计,而且保罗的工作不会永远都受到阻碍。

下手害你。这里或作“伤害你”,“虐待你”。主基督并没有应许保罗不会受到任何攻击,也没有应许他会脱离一切的苦难。但是基督不会允许敌人对他实施暴力。对于使徒保罗来说,这个保证就意味着几个世纪以前先知以利沙所学得,并宣布的话一样:“与我们同在的,比与他们同在的更多”(王下6:16)。

许多的百姓。这里所说的话就像在回忆往事,因为当年先知以利亚软弱的时候主也向他说了类似的话,“但我在以色列人中为自己留下七千人”(王上19:18)。即使在哥林多那些极为邪恶、混乱的人中间(林前5:10,11),也有正直的生灵,他们渴望着拯救,并且在等待呼召去悔改。使徒保罗以及的同伴们必须要发出这样的呼召。

在这个时期,哥林多城乃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活动中心之一,依人看来,这里十分重要,从一开始就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地位。通过后来使徒保罗写给这个教会的书信可以看出哥林多教会的重要性,并且可以得知这个城市中有着广大的基督教团体。夜间上帝藉着异象赐予使徒保罗怜悯的保证,告诉他在这里的讲论会大有收获,蒙主祝福。保罗起来,得了安慰,预备好担负各样的担子。


徒18:11 保罗在那里住了一年零六个月,将上帝的道教训他们。

【本会注释】

保罗…住了。希腊文“kathizō”,“坐下”,“安顿在一个地方”。这个动词表明了一种持久性和连续性。

一年零六个月。使徒保罗在哥林多所花费的时间不但使保罗有机会在那里建立、组织一个教会,而且也使他有机会在周边的地区传扬福音,例如坚革哩港(见罗16:1)。保罗除了向哥林多人传扬福音并教导之外,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了致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两封书信,这两封信被认为是使徒保罗所写最早的书信,也许还是整本新约圣经的最早篇幅,除非有人偏偏要把雅各书排列的更早一些。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书信开始就写到(林后1:1),“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并亚该亚遍处的众圣徒”,这清楚地表明福音的传播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城市之内了。保罗意识到这大面积的收获乃是上帝在异象中所说之应许的实现,同时这异象也使保罗预备好承受下一迫害的时期。


徒18:12 到迦流作亚该亚方伯的时候,犹太人同心起来攻击保罗,拉他到公堂,

【本会注释】

迦流。起先,这个人的全名是“玛卡斯·阿尼屋司·诺瓦塔”,但是自从他被一个名为“路西斯·友倪屋司·迦流”的富有罗马人领养之后,就被人称为尤尼司·阿那屋斯·迦流。他就是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的哥哥,塞涅卡就是罗马皇帝尼罗的辅导老师。塞涅卡曾经送给自己的哥哥,就是这里的方伯两本论文丛集:《愤怒》和《蒙福的生活》。迦流可能在公元51年到公元53年作亚该亚省的方伯(见本册注释第98页)。在迦流从亚该亚退职之后(由于当时热病的袭击)(塞涅卡书信civ.1),他返回了罗马。起先他赢得了罗马皇帝尼罗的青睐,但是最终这位暴君对他又产生了不满,根据某个记载,他最终被尼罗处死。另外一个记述提出,他最终的结局是自杀。然而,塔西图声称,迦流仅仅“由于自己弟弟塞涅卡的死而惊慌”并且恳求尼罗挽留他的生命(《编年史》第十五章第73页;洛俄伯版,《塔西图》,第四册第333页)。

方伯。见徒13:7注释。这里作者路加也显示了自己的写作风格,就是准确记录官衔的习惯。在罗马皇帝提比留统治时期,亚该亚省──包括马其顿省以南的整个希腊地区──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帝国省份,因此,这里由罗马帝国派遣的方伯进行管理。但是大约在公元44年,由于这里不再需要军队的直接控制,罗马皇帝革老丢下令使亚该亚再次成为参议院省份(塔西图《编年史》第一章第76页;绥屯纽《恺撒生平》第五章25.3)。因此,在使徒保罗时代,就是保罗这次拜访哥林多的时候,这里再一次由方伯治理。

犹太人起来。显然,这些犹太人希望藉着同心协力抵挡保罗就可以获得长官的批准,将保罗从哥林多城里驱逐出去。

公堂。按照这些省份中罗马长官的习惯,他们通常是定在某些日子,在集会上或者是在市场,就是进行交易的公共场所进行审问(见徒19:38注释),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向他们上诉,来解决他们的冤情和不平。显然,这里犹太人就利用了此种便利来上诉。但是,对于方伯迦流来说,他们乃是一批控告本族同胞的犹太人,之所以控告乃是因为这人的教导有错误之处。如果迦流是后来从罗马来的话,他可能就会听说那里关于“基督”所引起的动乱(见徒18:2注释),而且就会认为这次犹太人的混乱乃是为了同样的事。见本册注释第448,449页的图解。


徒18:13 说:“这个人劝人不按着律法敬拜上帝。”

【本会注释】

这个人。希腊文houtos,“这”或者是“这一个(人)”,是一个指示性代词,清楚地表达了他们对于保罗的藐视,因为他们期望保罗在迦流心中留下恶劣的印象。

律法。显然,通过这里犹太人向方伯所陈述的案件,并不是指摩西的律法,而是罗马帝国的法律。这些控告者的想法是这样,按照当时的法律,尽管犹太人被驱逐出了罗马,但是犹太教依然是一个合法宗教,罗马帝国可以容忍,同时也给予认可。因此,他们的控告显然就不能还是有关犹太人宗教的问题,但是使徒保罗所传讲的乃是一个新的宗教,并没有被认可(参徒17:7注释)。


徒18:14 保罗刚要开口,迦流就对犹太人说:“你们这些犹太人!如果是为冤枉或奸恶的事,我理当耐性听你们。

【本会注释】

开口。这是一个普通的习惯用法,用来引出下面的正式演说(参太5:2;13:35;徒10:34)。使徒保罗将要开口采取一种正式的辩护,但是这里显明是没有必要的。

迦流…说。迦流如果不听讼任何有关新基督教运动之案件的话,那么他也许就不会长期在亚该亚居住下去。无疑,他了解犹太人那些头痛的争执。同样,他可能还知道有关使徒保罗的一些事情。但是,从他个人的立场来看──他是一位哲学家和政治家──这并不是自己应该审问的案件,不应该予以理睬。迦流并没有试图在罗马帝国所认可的宗教与那些没有被认可的宗教之间,划上一条明显的界限。

冤枉或奸恶的事。相当于“不道德的行为和邪恶的事情”。以下的两件事情,罗马的长官会进行审问:(1)一切邪恶的事(参徒24:20),或者不公正的行为,以及(2)一切包括不道德的穷凶极恶之事。在处理这些案件之时,长官就会执行自己的职责,因为他们就是罗马法律的管理者,同时也要维护其公正。这里的两种表达指出了公开的恶行,例如抢劫、袭击、斗殴、强奸等;第二种主要指明了一切欺诈性的行为。

理当。或作“按着道理”,“正规来说”。

耐性听你们。这里是指,我应该听完你们的案子。这个动词也用来作为一个专业的词汇,表达继续听别人的牢骚。迦流所说的话显明他们罗马人认为自己的耐性要高于这些有耐性的犹太人。但是如果他们的案件有正当的理由被批准的话,犹太人就自然会享有罗马官员的耐性听讼,迦流会探究属于他职权范围和罗马法律之内的一切案件。


徒18:15 但所争论的,若是关乎言语、名目,和你们的律法,你们自己去办吧!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

【本会注释】

言语、名目。或作“话语和名称”。无疑,如果这些犹太人有机会的话,就会尽可能把更多有关保罗的教训上诉给迦流。但是,耶稣是不是基督对于罗马人来说完全是一个神学定义,在罗马的法律中没有此类规定。如果迦流曾经在罗马听到过“基督”这个名字的话(见第2节注释),他会不加思索地按照罗马帝国规定处理,并且尽快摆脱这些犹太争论者(参徒23:29)。

你们的律法。直译是“根据你们的法律”。通过这里的强调可以得知,迦流清楚表明他识破了这些人关于犹太人律法的诉讼。在他们的眼里,更关心的是犹太人的法律,而不是罗马的律法,迦流拒绝审问,自己也不愿意参与。

不愿意审问。这里强调了方伯迦流对于这个案件不予理会,这句话照字面意义上讲应该读作,“这样的事我不愿意审问”。希腊文中强调“审问”一词,同时也强调了代词“我”。迦流放弃了对于这个案件的司法审问,因为它不涉及罗马的法律。


徒18:16 就把他们撵出公堂。

【本会注释】

把他们撵出公堂。当时在场的一定有许多人,迦流坐在中间,可能是在一个广场,也可能是古罗马的市场,在迦流旁边有他的扈从和官员,现在,他命令将那些烦人的争论者清除出去,以为他们所控告的涉及“言语和名目”。在哥林多这个繁忙的商业城市里,有许多适合迦流审问的案件,对于这些无聊的宗教问题,迦流不予理睬。


徒18:17 众人便揪住管会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这些事迦流都不管。

【本会注释】

揪住。参徒16:19;17:19。在徒21:30 记述耶路撒冷城中那些暴徒们的暴力行为之时也使用了同样的动词,之后不久(同上第33节),就是在千夫长营救保罗之时,他也是以此种行为对待保罗的。

所提尼。这个名字十分普通;毫无疑问,他就是在林前1:1提到的那位“所提尼”,虽然遇到了逼迫,但是这位会堂的领袖可能在后来悔改了,正如使徒保罗自己一样。

管会堂。所提尼显然是在先前管会堂的基利司布悔改之后才成为会堂的领袖(第8节)。他可能很愿意在迦流面前,藉着提出直接反对保罗控告来显示自己对于抵挡基督徒们的热心。作为发言人,他一定会引起周围群众的注意,而且围观的群众当中必定有许多希利尼人。毫无疑问,这些人发觉了迦流口气中所带有的轻蔑,因此藉着他那对于这些人不利的决定给他上了一课,是很粗暴的一课。或许是所提尼在这件事情上失败之后,犹太人便又换了新的领袖(见以上“这些希利尼人”注释)。无疑,使徒保罗在这里的外邦人中间没有什么同情者。不论如何,群众都选择了所提尼为他们特殊关注的对象。

打他。或作“开始打他”。

这些事迦流都不管。迦流的所宣布的反映了人类对于向世界显明的真理漠不关心。但是,迦流说这话并不一定意味着他认为宗教的事情是无关紧要的。他只是意识到了自己合适的司法管辖范围。方伯迦流的统治一定对于基督教的传播起到了一个帮助作用,这乃是一个先例。

有关罗马人对于犹太人生活所关注的方面(参第14节),参本注释第五册第60-62页;第六册第59,60页。


保罗回到安提阿

徒18:18 保罗又住了多日,就辞别了弟兄,坐船往叙利亚去;百基拉、亚居拉和他同去。他因为许过愿,就在坚革哩剪了头发。

【本会注释】

住了多日。使徒保罗曾经居住并工作在这里有一年零六个月,这期间相对来说比较安宁(第11节)。在这个时期之后,或者是说在这一年零六个月的后期,他就被犹太人拉到了公堂,来到了迦流面前。在这场危机之后,使徒保罗又获得了一个和平的时期,在这期间又进行了一番工作。

往叙利亚。这次旅行的动机可能有以下几个:(1)正像后来显明的一样(见徒20:3,4注释),无疑,他期望亲自将门徒们所募捐的款项送到耶路撒冷(参罗15:25,26;加2:10)。很清楚,当使徒保罗决定要返回的时候,他想能尽快赶到耶路撒冷,为此他拒绝了以弗所信徒的挽留,尽管他的那里的讲论要比其他地方的讲论更为成功,因为连以弗所城中的犹太人都几乎要接受了(2)他最近所发的誓约要求他拜访圣殿(3)保罗希望能够汇报自己在外邦人中间所做工作的结果,尤其到现在为止依然被冷漠的那些马其顿和亚该亚宗教(参徒15:4)。

百基拉、亚居拉。见第2节注释。

坚革哩。这里是哥林多东边的一个港口,坐落在萨罗尼克湾。罗16:1的记载暗示了这里组织建立了教会。使徒保罗称赞了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非比在基督徒服务上的热心,表达了自己对于她的感激之情(罗16:2)指出他与坚革哩教会有着亲密的接触。可能是保罗本人建立了这里的教会。

愿。我们很少会怀疑这里所说的“愿”是个人所许的愿,是对于临时性拿细耳人之愿的一种改进形式,在民6:1-21记载了这个条例。临时性拿细耳人的“愿”要求与世界隔离,并且与普通的生活分离(这里的“拿细耳人”意思就是指“分离”或“归为圣”的人)。在做拿细耳人期间,“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也不可以剃头、刮脸。在所许之愿,就是这个洁净的日子将要满的时候,许愿之人就要在圣殿里剃头,而且要在平安祭下面的火上烧掉自己的头发。完成所许之愿的时候,徒21:24的拿细耳人就剃了头。显然,距离耶路撒冷较远的人可以将头发剪短,然后将剪下来的头发带进圣殿,当他们剩余的头发被剪下来的时候,要将这些头发一起奉献。这就是使徒保罗起行到叙利亚之前,在坚革哩所做的。显然,通过林前11:14 的记述,使徒保罗认为男人留长头发是不合宜的,但是在履行拿细耳人愿的时候,有必要把头发留长。因此,尽管他也在履行拿细耳人的愿,就是临时性拿细耳人,由于自己外貌以及风俗习惯的缘故,在保罗继续开始传道旅行之前,他就会剃了头,除非他到达坚革哩的时候,他的拿细耳人愿结束。

所许之愿的主要推动力,常常是一种对于在危难、恐惧之时蒙拯救,所表现的感激。这恐惧,这应许,以及得蒙拯救的事情,在使徒保罗在哥林多工作期间的记录中留下了记载,因此,许愿将自己奉献给福音事业,也就成了自然的结果。使徒保罗即没有轻视也没有谴责虔诚感的表达,因为他并没有认为这些乃是条文主义者,因为他本人也遵守犹太人其他的某些习惯和规条。

使徒保罗也有可能实施了自己处事的一个原则:“向什么样的人,我就作什么样的人”(见林前9:22),因此,作为一名犹太人,他的行为与其他犹太人一致:“向犹太人,我就作犹太人”(同上第20节)。使徒保罗施行拿细耳人的愿乃是向一切犹太人的同胞们证明,他本人并没有轻视律法,也没有教导其他的犹太人藐视律法(见徒21:21-24注释)。


徒18:19 到了以弗所,保罗就把他们留在那里,自己进了会堂,和犹太人辩论。

【本会注释】

到了以弗所。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他们来到以弗所”。这里的希腊动词翻译为“到了”,它是一个航海词汇,“上了岸”。以弗所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城市,先前它是希腊爱奥尼亚地区的首要城市,后来爱奥尼亚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称为亚细亚省。这里成了使徒约翰后来工作的园地。这个城市距离地中海并不遥远,坐落在卡斯特河口附近丘陵起伏的地区,在荷玛斯和马益安达两条更大的河流中间。以弗所城早先曾经是希腊在小亚细亚西部海岸的一个殖民地,但是在公元前第六世纪,这里归属与吕底亚的国王管辖。起先,这里是一个敬拜亚底米女神(罗马的处女守护神黛安娜;见徒19:24注释)的中心,而且有众多的朝拜者──他们来自当时已知世界的众多国家──来到女神的庙宇中拜见。几个世纪以来,东西方国家都可以在以弗所保持亲密的接触,而且在这里,希腊人的宗教更偏重与东方人的特性,同时也包括法术、魔力和一些神奇之事。在使徒保罗的时代,以弗所城乃是亚细亚省中最为繁忙,最受欢迎的城市。那里的犹太人至少也能坐满一个会堂。

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约公元53—58年

1. 保罗造访加拉太和弗吕家众教会(徒18:23)。

2. 保罗去到以弗所,图:以弗所城近郊图(徒19:1)。

3. 保罗在以弗所呆了大概三年;写下哥林多前书。银匠们闹事;他动身去马其顿(徒19:1)。

4. 保罗在马其顿写下哥林多后书。

5. 保罗可能经由以利哩古和尼哥波立,也可能直接前往希腊(徒20:2)。

6. 在哥林多时,保罗写下加拉太书和罗马书。

7. 在希腊逗留三个月之后,保罗又启程经马其顿前往耶路撒冷(徒20:3)。

8. 在特罗亚,犹推古重获生命(徒20:6-12)。

9. 保罗在米利都向以弗所众长老告别(徒20:17-38)。

10. 保罗重新上船前往叙利亚(徒21:1,2)。

11. 保罗在推罗上岸,在多利买和该撒利亚逗留,然后到达耶路撒冷(徒21:3-17)。

把他们留在那里。根据推测,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可能在以弗所停留过一段时间。有关他们各样的迁移见第2节注释。

进了会堂。这乃是使徒保罗惯常的行为;他不能放弃自己本族的同胞们,尽管这些人常常恶意对待他,但是,保罗一到以弗所就又一次首先进了犹太人的会堂。然而,保罗在这里所讲论真理的似乎被这些人所接受,而且没有受到先前那样的敌意,因为以弗所的犹太人邀请保罗在这里多停留一段时间(第20节)。可能是因为以弗所人民世界性的个性,以致他们对待这件事情的态度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犹太人。

辩论。希腊文dialegomai(见徒20:7注释)。


徒18:20 众人请他多住些日子,他却不允,

【本会注释】

请他。这里翻译的动词“期望、愿望”大部分情况下是指“请,要求”。这些以弗所人的要求乃是一个有希望的好征兆,而且必定将来会有好的收成。除了在庇哩亚之外,使徒保罗没有在任何地方遇到对待所提出的福音具有如此善于接受之态度的。他视那些哥林多人为需要喂奶的婴孩(林前3:2),但是后来保罗发现自己可以将“所有上帝的旨意”传讲给以弗所人听(徒20:27),因为这城的人有能力接受,并分享保罗所有的真理知识,也能明白所传扬之福音的奥秘(弗3:4)。

不允。直译是“没有点头”,就是说使徒保罗没有赞同他们。


徒18:21 就辞别他们,说:“上帝若许我,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于是开船离了以弗所。

【本会注释】

就辞别他们。相当于“离开他们”。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以下表达的删节,“但是,我必须尽一切办法到耶路撒冷守节”,这里所删节的话被认为是徒20:16所表达的插入物。即使我们接受了对于这里的删节,也不会表明这次不是犹太人要过的节期。

我还要回到你们这里。只要使徒保罗再次遇有机会,他就兑换了他对于这些人的应许(见徒19:1)。

上帝若许我。保罗和雅各都同意依赖于天父上帝的旨意来做好一切事情,他们在描述此种意思之时几乎使用了相同的表达(参雅4:15)。对于他们来说,希腊文的deo volente所表达的这个原则,“上帝的旨意”,而且常常能在先前的基督徒口中听到这些话。有关上帝的旨意藉着圣灵来阻止保罗自己企图做之事的实例,见徒16:6,7。


徒18:22 在该撒利亚下了船,就上耶路撒冷去问教会安,随后下安提阿去。

【本会注释】

在该撒利亚。显然,在本节简单的叙述中还包含着许多行动。无疑,使徒保罗在该撒利亚又一次与传道人腓利接触。在后来,保罗乃是该撒利亚腓利家中的客人(徒21:8)。

。这里是指从这个沿海城镇到耶路撒冷去。

问教会安。或作“向教会打了招呼”。事实上,这里乃是略略地提到了使徒保罗对于当时一切基督徒生活与活动中心──耶路撒冷──的访问。这是使徒保罗悔改之后第四次访问耶路撒冷教会(参徒9:26;11:30;15:4;21:17)。这里不同于徒14:27的记述,因为这次拜访并没有提到聚集教会的众信徒,也没有记载有关使徒保罗和他的福音同伴们所成就之事的汇报。此处没有提到这个城市的名字,而且也没有提到保罗还愿的事情。有些人认为,使徒保罗并没有受到热烈的欢迎,而且在有关律法的事上,他与外邦基督徒之间的关系使保罗处在了一个特别的位置,以致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们疏远了与他的关系,因为在耶路撒冷的这些信徒对于律法十分热心。但是这种说法仅仅是一种猜想。不论是什么原因,使徒保罗希望能尽快赶往那个可能比较适合自己心意的团体,就是在安提阿的基督徒团体。

下安提阿去。保罗返回安提阿标志着第二次传道旅程的结束。大约是公元52年(参本册注释第102页)。


徒18:23 住了些日子,又离开那里,挨次经过加拉太和弗吕家地方,坚固众门徒。

【本会注释】

住了些日子。这次对于安提阿教会的拜访应该有几个月之久。许多人认为,就是在这次拜访中,保罗与使徒彼得产生了分歧,并且当众谴责了彼得装假的做法,记载在加2:11-14。原因是使徒保罗已经许久没有到安提阿教会了,因此,那些犹太教门的信徒们就有时间组织一次对于外邦人自由的全新袭击。他们给彼得带来了新的压力,而且彼得生性不坚定的品格使得他屈服与这些犹太人。然而,其他一些人坚持认为这次事件发生在耶路撒冷会议之后,使徒保罗和西拉离开安提阿之前(见徒15:39,40注释)。

又离开那里。安提阿乃是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行的起点,正如先前的两次一样(徒13:1-3;15:36-40)。

加拉太和弗吕家。无疑,使徒保罗遵照原来的方向行驶,在他到达小亚细亚更北的地方之前,访问了路司得和特庇(见徒16章附注)。

坚固。使徒保罗并不仅仅是一位建立新教会的传道人;他同时也是牧者,因为他与自己所建立的教会保持着活泼的联络,十分关心教会的幸福安宁。有关这里的一些教会,就是在保罗第一次传道旅程时建立的教会,这次乃是保罗第四次拜访了(见徒13:51;14:6,21;16:1,6)。


亚波罗在以弗所讲道

徒18:24 有一个犹太人,名叫亚波罗,来到以弗所。他生在亚力山大,是有学问(或作:口才)的,最能讲解圣经。

【本会注释】

亚波罗。这个名字可能是与“亚波罗尼司”或者“阿波罗德拉斯”相对照。本节经文以下的论述乃是一个附加说明,同时也提供了后来发生之事的背景。关于亚波罗,新约圣经中的记述说明他在早期教会扮演了一个重要突出的位置。作为一名基督教教师,他的影响在哥林多教会尤为明显。使徒保罗提到在致哥林多的书信中曾经提到过那些跟从亚波罗的人(见林前1:12;3:5;4:6)。

生在亚历山大。直译是“照着出生他是亚历山大人”。希腊七十子的旧约圣经就是在亚历山大,由犹太人翻译的。亚历山大是一个研究学习的中心,那里有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哲学家斐罗就是在亚历山大犹太人中的一名杰出的知识领袖。由于斐罗大约死于公元50年,亚波罗可能受到了他的教训和影响。

有学问(或作“口才”)的。希腊文logios,“有学问的”,“雄辩的”。译文中仅仅显明了这个词的一半含义。亚波罗颇有学识,而且他可以十分有力的使用自己的学识。

。希腊文dunatos,“能”,“有能力的”。


徒18:25 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将耶稣的事详细讲论教训人;只是他单晓得约翰的洗礼。

【本会注释】

受了教训。希腊文katēcheō,“将声音传给……”,将这个意思进行引申就成了,“口头传授,教导”。这个希腊文也暗示了亚波罗是从其他人那里领受了这道,有人给他进行了讲解,另外还有他个人对于旧约圣经的研究。通过约瑟夫的记载我们可以得知(参《犹太掌故》第十八章5.2)施洗约翰的洗礼和教训在犹太人中间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耶路撒冷和以弗所的这些犹太人,接受了关于施洗约翰的洗礼和主的道,并不希奇。但是,无疑这些有关主道的教训和指导一定十分简单。他们可能知道约翰的使命乃是为一个要来的国度做预备工作,他们也可能听说约翰曾经指着耶稣说“看哪,上帝的羔羊”,还有关于耶稣受洗之后,从水中上来就有天上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但是约翰后来就被捉进了监狱并且被希律王砍了头,而且耶稣也被带到髑髅地钉在了十字架上。有许多约翰的门徒们可能不知道耶稣后来所传的信息──建立主的教会,基督徒进行洗礼的条例和圣餐礼,圣灵的沛降,有关悔改归主的教训,还有藉着信心领受救赎之恩典的信息。施洗约翰本人仅仅是隐隐约约认为耶稣可能要实行这些事情,因为约翰被囚禁在监狱的时候,曾经派两个门徒来到耶稣面前,问耶稣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太11:3)。

。当时那些信奉约翰洗礼,领受约翰所传之“道”的人,都需要知道有关主“道”的知识。这个措辞的含义具有一半的专业表达性,正如“信奉这道的人”一样(见徒9:2注释),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基督教。

心里火热。参罗12:11,在那里提到了同样的词“心里”,人心,而不是指上帝的圣灵。

耶稣的事。此处的表达乃是旧约圣经中的话(赛40:3),福音书的作者们引用这话来描述施洗约翰传道(太3:3;可1:3;路3:4;约1:23)。亚波罗可能十分详细的讲述了施洗约翰是如何传扬那要来的天国,而且是以他自己对于旧约圣经的研究来阐述、讲解。他可能向众人讲解约翰是如何指明耶稣就是基督,就是弥赛亚上帝的羔羊,并且也可能涉及到许多有关基督的工作和教训,以此作为证据,说明上帝派遣了更伟大的先知,就是犹太人历代所盼望的那位。因此,耶稣基督的生活就是一个见证,说明救恩临近。但是亚波罗的教师,不论他是谁,并没有引导他的学生转离约翰(约翰本人承认耶稣是基督)的信息,就近耶稣。因此,亚波罗无疑会认为后者就是荣耀之犹太教的领袖,而且犹太教必然会保留古老宗教中那些与众不同的特征。显然,亚波罗还没有得知“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的道理(林前7:19;参加5:6),而且也没有意识到献祭制度要“归无有了”(来8:13)。

晓得。希腊文epistamai,“精通于”,“熟悉”。

约翰的洗礼。在“洗礼”中必定包括那些有关宗教的知识和经历,洗礼就是一个入门。这里的表达满有兴趣,显明施洗约翰工作(作为耶稣基督的开路先锋)之影响,已经传到了福音信息还没有到达的更远地区。当然,这信息曾经传到了亚历山大。关于这个“洗礼”的局限性参以上“受教”注释。


徒18:26 他在会堂里放胆讲道;百基拉,亚居拉听见,就接他来,将上帝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

【本会注释】

放胆讲道。这十分需要胆量,因为在这些犹太人中,决不是所有人都已经预备好聆听有关弥赛亚已经降临,并且复活升天的道理。演说就必须要预备自己满有学问和口才,而且还要有十足的勇气,与那些人论述这个主题,关于这个话题,犹太人曾经被迷惑并且有人冒名顶替。

百基拉、亚居拉。参罗16:3;见提后4:19。显然,在向亚波罗讲解的事上,百基拉扮演着一个活跃的角色,这表明在基督徒中间,她乃是一位满腔热心并且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妇女。亚居拉和妻子百基拉显然在继续参加会堂中的各种崇拜仪式。当亚波罗以一名犹太律法师的身份出现在那里,并且传扬他所带来的信息之时(参徒13:14,15),他们夫妇就听到了,并将亚波罗接来。

就接他来。由于亚波罗仅仅知道施洗约翰所传扬的信息,亚居拉和百基拉可能会对他更加同情,在他们有关基督的立场上,要比那些没有顺从的犹太人更加好的多。他被预备来接受弥赛亚,但是没有明白耶稣是以什么方式完成了“弥赛亚”这个名称的一切条件。

讲解。或作“提出”,“解释”。

上帝的道。他们向亚波罗“讲解”的就是他们从使徒保罗那里所学来的教训,也可能包括一些先前他们在与罗马的基督教徒接触时所学得的教训(见第2节注释)。可能这教训中就包括藉着恩典获得救恩的教义,因信称义的道理,以及在悔改受洗之后的圣灵恩赐,还有主最后晚餐的真实意义和必要性。无疑,在讲述了这些道理之后,就是在徒19:1-7的记载中,那十二位门徒讨论关于洗礼之事,亚波罗在先前仅仅知道约翰的洗礼,如今,他需要“奉主耶稣基督的名”重新领洗了。

更加详细。相当于“更加准确”。


徒18:27 他想要往亚该亚去,弟兄们就勉励他,并写信请门徒接待他(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门徒接待他)。他到了那里,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

【本会注释】

想要。就是说希望去。

亚该亚。可能亚该亚的首要城市就是哥林多。徒19:1以及林前1:12的描述清楚表明了亚波罗的打算实现了,他的确到了亚该亚。他所受到的训练,天生的能力,以及新近受到的指导和经验都使他具有资格在那里开展一项工作,与使徒保罗先前在雅典所做的工作相似。没有任何记载表明亚波罗负有使徒的使命,但是有些哥林多人认为亚波罗是与使徒保罗平等的(林前1:12)。正因为如此,在哥林多教会才起了一场风波,产生了强烈的争竞,结党,使徒保罗也对其进行了谴责(林前3:3-17)。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猜想是亚波罗本人引起了此种情形,因为使徒保罗曾经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林前3:6)。可能是由于亚波罗的知识使这个教会产生了党派的偏见,以致他不愿意再次来到哥林多教会(林前16:12)。

弟兄们…写信请(或作:弟兄们就写信劝)。这是第一个有关“荐信”(见林后3:1注释;参罗16:1,2;西4:10)的记载,这“荐信”是一个教会写给另一个教会,作为推荐的承担方。这就是当时的“信任状”。以弗所教会愿意给亚波罗写荐信的事实显明当亚波罗在以弗所教会之时,他发挥了很好的影响。

多帮助那蒙恩信主的人。这段话也许可译为“藉着恩典,大大帮助那些相信的人”。这样的译文看起来更为可取,因为是藉着上帝的恩典,加上智慧与口才的属灵恩赐,亚波罗才能引导人在基督里有更深更多的经验。这里的描述与使徒保罗所说亚波罗与自己工作之间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我照着上帝所给我的恩……立好了根基,有别人在上面建造”(见林前3:6,10)。


徒18:28 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

【本会注释】

极有能力驳倒。这里的希腊文diakatelegchomai,“彻底地驳倒”,“彻底地使……信服”。亚波罗在犹太人面前提出异议,并且用圣经上的话驳倒了他们。他致使这些犹太人遭到了先前与使徒保罗辩论一样的下场。亚波罗的演说方法可能与使徒保罗不同,因为他们有各自不同的个性。他在福音工作上的劳苦自然吸引了一些跟随者来就近这位新的传道人,也许比先前使徒保罗所具有的果效更为成功。由于亚波罗这个名字没有在《使徒行传》一书中再次出现,因此这里就注明他后来的一些记录。尽管在哥林多书信中出现了他的名字,而且他的名字还被作为一个党派的标语,但是使徒保罗并没有表明自己与亚波罗存在教义上的分歧与区别,由于他们各自都与亚居拉和百基拉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彼此意气相投,同样他们之间可能没有什么不和。在林前16:12的叙述中表明,最终,亚波罗还是返回到了以弗所,可能带着来自哥林多教会的荐信(林后3:1)。使徒保罗对亚波罗是很有信心的,通过保罗希望亚波罗能同司提反、福徒拿都、以及亚该古再次返回哥林多这件事就可以显明(林前16:12,17)。之后,他将目光放在了远方,直到使徒保罗的生涯行将结束之时。我们自然会相信,在期间这些年里,他一定是在热心、虔诚地作传福音的工作,就像他在以弗所和哥林多所做的一样。在使徒保罗的传道工作行将结束之时(大约公元67年),他再次提到了亚波罗(多3:13)。他与西纳在一起,这人乃是一名律法师,律法师就是指某人,就像亚波罗一样,具有高深的知识,不论是犹太人的还是罗马人的知识,而且有众所周知的名声(见太22:35注释;本注释第五册第55,56页)。显然,使徒保罗对于亚波罗的感觉依然是挚爱的朋友,因为保罗要求提多给予他一切可能的帮助。亚波罗曾经在克里特岛传扬福音,显然,在那个地区已经聚集了一大群的独特的信徒,保罗能将这些信徒与那些同自己交往的信徒区别出来(多3:13,14)。

耶稣是基督。相当于“基督就是那位耶稣”,或者“耶稣就是基督”(见第5节;徒17:3注释)。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