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第18天(徒19-26)-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4次)

第18天(徒19-26)

使徒行传19章

保罗遇见施洗约翰的门徒

19:1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  

19:2  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  

19:3  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 ”  

19:4  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  

19:5  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19:6  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注:或作“又讲道”)。  

19:7  一共约有十二个人。  

保罗在推喇奴的学房辩论

19:8  保罗进会堂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辩论 神国的事,劝化众人。  

19:9  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  

19:10  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听见主的道。

19:11  神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19:12  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  

被鬼附的胜了赶鬼的

19:13  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19:14  做这事的,有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  

19:15  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19:16  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  

行邪术的烧了自己的书

19:17  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腊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  

19:18  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  

19:19  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  

19:20  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  

19:21  这些事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  

19:22  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自己暂时等在亚西亚。

底米丢和银匠鼓噪闹事

19:23  那时,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   

19:24  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生意发达。人  

19:25  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  

19:26  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西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  

19:27  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  

19:28  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  

19:29  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  

19:30  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  

19:31  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  

19:32  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  

以弗所的书记使众人安静

19:33  有人把亚历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历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

19:34  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如此约有两小时。  

19:35  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宙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

19:36  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  

19:37  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渎我们的女神。  

19:38  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注:或作“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  

19:39  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  

19:40  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19:41  说了这话,便叫众人散去。

使徒行传20章

20:1  乱定之后,保罗请门徒来,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20:2  走遍了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注:或作“众人”),然后来到希腊。  

20:3  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将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  

20:4  同他到亚西亚去的,有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还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又有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  

20:5  这些人先走,在特罗亚等候我们。  

20:6  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和他们相会,在那里住了七天。

保罗在特罗亚使犹推古复活

20:7  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  

20:8  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

20:9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  

20:10  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  

20:11  保罗又上去,擘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  

20:12  有人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得的安慰不小。  

20:13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意思要在那里接保罗,因为他是这样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  

20:14  他既在亚朔与我们相会,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  

20:15  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的对面;又次日,在撒摩靠岸;又次日,来到米利都。  

20:16  乃因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西亚耽延。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谨慎劝勉

20:17  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  

20:18  他们来了,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  

20:19  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  

20:20  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  

20:21  又对犹太人和希腊人证明当向 神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20:22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注: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甚么事。  

20:23  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  

20:24  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 神恩惠的福音。  

20:25  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 神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  

20:26  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注: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  

20:27  因为 神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20:28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 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注:或作“救赎的”)。

20:29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  

20:30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  

20:31  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地流泪,劝戒你们各人。  

20:32  如今我把你们交托 神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20:33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

20:34  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20:35  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保罗同众人祷告辞别他们

20:36  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  

20:37  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  

20:38  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

使徒行传21章

推罗的门徒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

21:1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21:2  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21:3  望见塞浦路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21:4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21:5  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21:6  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亚迦布预言保罗必被捆绑

21:7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21:8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凯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21:9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21:10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21:11  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21:12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21:13  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21:14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21:15  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21:16  有凯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注:“久为”或作“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塞浦路斯人。  

在耶路撒冷的门徒欢喜接待保罗

21:17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地接待我们。  

21:18  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21:19  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 神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地述说了。  

21:20  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 神,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21:21  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21:22  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21:23  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21:24  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21:25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21:26  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犹太人耸动众人捉拿保罗

21:27  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21:28  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腊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21:29  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21:30  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千夫长解救保罗

21:31  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21:32  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21:33  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21:34  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21:35  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  

21:36  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21:37  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腊话吗?  

21:38  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21:39  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21:40  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使徒行传22章

保罗向百姓声明

22:1  “诸位父兄请听,我现在对你们分诉。”  

22:2  众人听他说的是希伯来话,就更加安静了。  

22:3  保罗说:“我原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 神,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  

22:4  我也曾逼迫奉这道的人直到死地,无论男女都锁拿下监。  

22:5  这是大祭司和众长老都可以给我作见证的。我又领了他们达与弟兄的书信,往大马士革去,要把在那里奉这道的人锁拿,带到耶路撒冷受刑。  

22:6  我将到大马士革,正走的时候,约在晌午,忽然从天上发大光,四面照着我。  

22:7  我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我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22:8  我回答说:‘主啊,你是谁?’他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  

22:9  与我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却没有听明那位对我说话的声音。  

22:10  我说:‘主啊,我当做什么?’主说:‘起来!进大马士革去,在那里,要将所派你做的一切事告诉你。’  

22:11  我因那光的荣耀不能看见,同行的人就拉着我手进了大马士革。  

22:12  那里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

22:13  他来见我,站在旁边对我说:‘兄弟扫罗,你可以看见。’我当时往上一看,就看见了他。  

22:14  他又说:‘我们祖宗的 神拣选了你,叫你明白他的旨意,又得见那义者,听他口中所出的声音。  

22:15  因为你要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对着万人为他作见证。  

22:16  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述说奉主名往外邦

22:17  后来,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  

22:18  看见主向我说:‘你赶紧地离开耶路撒冷,不可迟延,因你为我作的见证,这里的人必不领受。’  

22:19  我就说:‘主啊,他们知道我从前把信你的人收在监里,又在各会堂里鞭打他们。  

22:20  并且你的见证人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时候,我也站在旁边欢喜,又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  

22:21  主向我说:‘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地往外邦人那里去。’”  

众人就喧嚷要除灭他

22:22  众人听他说到这句话,就高声说:“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当活着的!”  

22:23  众人喧嚷,摔掉衣裳,把尘土向空中扬起来。  

22:24  千夫长就吩咐将保罗带进营楼去,叫人用鞭子拷问他,要知道他们向他这样喧嚷是为什么缘故。  

因罗马民籍免受鞭打

22:25  刚用皮条捆上,保罗对旁边站着的百夫长说:“人是罗马人,又没有定罪,你们就鞭打他,有这个例吗?”  

22:26  百夫长听见这话,就去见千夫长,告诉他说:“你要做什么?这人是罗马人!”  

22:27  千夫长就来问保罗说:“你告诉我,你是罗马人吗?”保罗说:“是。”  

22:28  千夫长说:“我用许多银子,才入了罗马的民籍。”保罗说:“我生来就是。”  

22:29  于是那些要拷问保罗的人,就离开他去了。千夫长既知道他是罗马人,又因为捆绑了他,也害怕了。  

22:30  第二天,千夫长为要知道犹太人控告保罗的实情,便解开他,吩咐祭司长和全公会的人都聚集,将保罗带下来,叫他站在他们面前。

使徒行传23章

保罗在公会前声明

23:1  保罗定睛看着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 神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  

23:2  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23:3  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 神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23:4  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 神的大祭司吗?”  

23:5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23:6  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在公会中大声说:“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  

23:7  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  

23:8  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  

23:9  于是大大地喧嚷起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站起来争辩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恶处,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  

23:10  那时大起争吵,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就吩咐兵丁下去,把他从众人当中抢出来,带进营楼去。  

23:11  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四十人同谋杀害保罗

23:12  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  

23:13  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23:14  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什么。  

23:15  现在你们和公会要知会千夫长,叫他带下保罗到你们这里来,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我们已经预备好了,不等他来到跟前就杀他。”  

计谋泄漏

23:16  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  

23:17  保罗请一个百夫长来,说:“你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他有事告诉他。”  

23:18  于是把他领去见千夫长,说:“被囚的保罗请我到他那里,求我领这少年人来见你,他有事告诉你。”  

23:19  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问他说:“你有什么事告诉我呢?”  

23:20  他说:“犹太人已经约定,要求你明天带下保罗到公会里去,假作要详细查问他的事。  

23:21  你切不要随从他们,因为他们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经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现在预备好了,只等你应允。”  

23:22  于是千夫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  

23:23  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凯撒利亚去;  

23:24  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  

革老丢呈文书给腓力斯

23:25  千夫长又写了文书,  

23:26  大略说:革老丢吕西亚请巡抚腓力斯大人安。  

23:27  这人被犹太人拿住,将要杀害,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23:28  因要知道他们告他的缘故,我就带他下到他们的公会去,  

23:29  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 

23:30  后来有人把要害他的计谋告诉我,我就立时解他到你那里去,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注:有古卷在此有“愿你平安!”)  

保罗在该撒利亚被看守

23:31  于是兵丁照所吩咐他们的,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  

23:32  第二天让马兵护送,他们就回营楼去。  

23:33  马兵来到凯撒利亚,把文书呈给巡抚,便叫保罗站在他面前。  

23:34  巡抚看了文书,问保罗是哪省的人。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  

23:35  就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

使徒行传24章

24:1  过了五天,大祭司亚拿尼亚同几个长老和一个辩士帖土罗下来,向巡抚控告保罗。  

24:2  保罗被提了来,帖土罗就告他说:  

24:3  “腓力斯大人,我们因你得以大享太平,并且这一国的弊病,因着你的先见得以更正了,我们随时随地满心感谢不尽。  

24:4  惟恐多说,你嫌烦絮,只求你宽容听我们说几句话。  

24:5  我们看这个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动普天下众犹太人生乱的,又是拿撒勒教党里的一个头目,  

24:6  连圣殿他也想要污秽。我们把他捉住了(注:有古卷在此有“要按我们的律法审问,  

24:7  不料,千夫长吕西亚前来,甚是强横,从我们手中把他夺去,吩咐告他的人到你这里来。”)。  

24:8  你自己究问他,就可以知道我们告他的一切事了。”  

24:9  众犹太人也随着告他说:“事情诚然是这样。”  

保罗在腓力斯前为自己分诉

24:10  巡抚点头叫保罗说话。他就说:“我知道你在这国里断事多年,所以我乐意为自己分诉。   

24:11  你查问就可以知道,从我上耶路撒冷礼拜到今日,不过有十二天。 

24:12  他们并没有看见我在殿里,或是在会堂里,或是在城里,和人辩论,耸动众人。  

24:13  他们现在所告我的事并不能对你证实了。  

24:14  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认,就是他们所称为异端的道,我正按着那道事奉我祖宗的 神,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书上一切所记载的,

24:15  并且靠着 神,盼望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就是他们自己也有这个盼望。  

24:16  我因此自己勉励,对 神、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  

24:17  过了几年,我带着周济本国的捐项和供献的物上去。   

24:18  正献的时候,他们看见我在殿里已经洁净了,并没有聚众,也没有吵嚷,惟有几个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  

24:19  他们若有告我的事,就应当到你面前来告我。  

24:20  即或不然,这些人若看出我站在公会前有妄为的地方,他们自己也可以说明。  

24:21  纵然有,也不过一句话,就是我站在他们中间大声说:‘我今日在你们面前受审,是为死人复活的道理。’”  

24:22  腓力斯本是详细晓得这道,就支吾他们说:“且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我要审断你们的事。”  

24:23  于是吩咐百夫长看守保罗,并且宽待他,也不拦阻他的亲友来供给他。  

腓力斯留保罗在监里

24:24  过了几天,腓力斯和他夫人、犹太的女子土西拉一同来到,就叫了保罗来,听他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  

24:25  保罗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腓力斯甚觉恐惧,说:“你暂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来。”  

24:26  腓力斯又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和他谈论。  

24:27  过了两年,波求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腓力斯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留保罗在监里。

使徒行传25章

犹太人的控告和央求

25:1  非斯都到了任,过了三天,就从凯撒利亚上耶路撒冷去。  

25:2  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向他控告保罗,  

25:3  又央告他,求他的情,将保罗提到耶路撒冷来,他们要在路上埋伏杀害他。  

25:4  非斯都却回答说:“保罗押在凯撒利亚,我自己快要往那里去。”  

25:5  又说:“你们中间有权势的人与我一同下去,那人若有什么不是,就可以告他。”  

保罗上控该撒

25:6  非斯都在他们那里住了不过十天八天,就下凯撒利亚去。第二天坐堂,吩咐将保罗提上来。  

25:7  保罗来了,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着,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证实的。  

25:8  保罗分诉说:“无论犹太人的律法、或是圣殿、或是凯撒,我都没有干犯。”  

25:9  但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问保罗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听我审断这事吗?”  

25:10  保罗说:“我站在凯撒的堂前,这就是我应当受审的地方。我向犹太人并没有行过什么不义的事,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  

25:11  我若行了不义的事,犯了什么该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辞!他们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实,就没有人可以把我交给他们。我要上告于凯撒。”  

25:12  非斯都和议会商量了,就说:“你既上告于凯撒,可以往凯撒那里去。”  

亚基帕要听保罗

25:13  过了些日子,亚基帕王和百妮基氏来到凯撒利亚,问非斯都安。  

25:14  在那里住了多日,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王说:“这里有一个人,是腓力斯留在监里的。  

25:15  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25:16  我对他们说:‘无论什么人,被告还没有和原告对质,未得机会分诉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这不是罗马人的条例。’  

25:17  及至他们都来到这里,我就不耽延,第二天便坐堂,吩咐把那人提上来。  

25:18  告他的人站着告他,所告的,并没有我所逆料的那等恶事,  

25:19  不过是有几样辩论,为他们自己敬鬼神的事,又为一个人名叫耶稣,是已经死了,保罗却说他是活着的。  

25:20  这些事当怎样究问,我心里作难,所以问他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为这些事听审吗?’  

25:21  但保罗求我留下他,要听皇上审断,我就吩咐把他留下,等我解他到凯撒那里去。”  

25:22  亚基帕对非斯都说:“我自己也愿听这人辩论。”非斯都说:“明天你可以听。”  

25:23  第二天,亚基帕和百妮基大张威势而来,同着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进了公厅。非斯都吩咐一声,就有人将保罗带进来。  

25:24  非斯都说:“亚基帕王和在这里的诸位啊,你们看这人,就是一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这里,曾向我恳求呼叫说:‘不可容他再活着!’

25:25  但我查明他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并且他自己上告于皇帝,所以我定意把他解去。  

25:26  论到这人,我没有确实的事可以奏明主上。因此,我带他到你们面前,也特意带他到你亚基帕王面前,为要在查问之后有所陈奏。  

25:27  据我看来,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

使徒行传26章

保罗在亚基帕前为自己分诉

26:1  亚基帕对保罗说:“准你为自己辩明。”于是保罗伸手分诉说:  

26:2  “亚基帕王啊,犹太人所告我的一切事,今日得在你面前分诉,实为万幸!  

26:3  更可幸的,是你熟悉犹太人的规矩和他们的辩论,所以求你耐心听我。  

26:4  我从起初在本国的民中,并在耶路撒冷,自幼为人如何,犹太人都知道。  

26:5  他们若肯作见证,就晓得我从起初是按着我们教中最严紧的教门作了法利赛人。  

26:6  现在我站在这里受审,是因为指望 神向我们祖宗所应许的。  

26:7  这应许,我们十二个支派,昼夜切切地事奉 神,都指望得着。王啊,我被犹太人控告,就是因这指望。  

26:8  神叫死人复活,你们为什么看作不可信的呢?  

26:9  从前我自己以为应当多方攻击拿撒勒人耶稣的名,  

26:10  我在耶路撒冷也曾这样行了。既从祭司长得了权柄,我就把许多圣徒囚在监里;他们被杀,我也出名定案。  

26:11  在各会堂,我屡次用刑强逼他们说亵渎的话,又分外恼恨他们,甚至追逼他们直到外邦的城邑。  

26:12  那时,我领了祭司长的权柄和命令,往大马士革去。  

蒙派到外邦传道

26:13  王啊,我在路上,晌午的时候,看见从天发光,比日头还亮,四面照着我并与我同行的人。  

26:14  我们都仆倒在地,我就听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话向我说:‘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难的!’  

26:15  我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26:16  你起来站着!我特意向你显现,要派你作执事,作见证,将你所看见的事和我将要指示你的事证明出来。  

26:17  我也要救你脱离百姓和外邦人的手。

26:18  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 神;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26:19  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26:20  先在大马士革,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 神,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  

26:21  因此,犹太人在殿里拿住我,想要杀我。  

26:22  然而我蒙 神的帮助,直到今日还站得住,对着尊贵、卑贱、老幼作见证。所讲的,并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说将来必成的事,  

26:23  就是基督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  

非斯都说保罗癫狂

26:24  保罗这样分诉,非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癫狂了吧!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  

26:25  保罗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  

26:26  王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向王隐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里做的。  

26:27  亚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吗?我知道你是信的。”  

26:28  亚基帕对保罗说:“你想少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啊?”(注:或作:“你这样劝我,几乎叫我作基督徒了。”)  

26:29  保罗说:“无论是少劝,是多劝,我向 神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就是今天一切听我的,都要像我一样,只是不要像我有这些锁链。”  

26:30  于是,王和巡抚并百妮基与同坐的人都起来,  

26:31  退到里面,彼此谈论说:“这人并没有犯什么该死该绑的罪。”  

26:32  亚基帕又对非斯都说:“这人若没有上告于凯撒,就可以释放了。” 

提要

6 保罗按手,就有圣灵临到那些人身上。9 犹太人毁谤上帝的道,单单所行的神迹奇事就可以坚定这道。13几个念咒赶鬼的犹太人,16 反倒被鬼附在自己身上。19烧掉了行邪术的书。24银匠底米丢,由于贪财,发起了敌对保罗的运动,35最终由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


保罗在以弗所

徒19:1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保罗经过了上边一带地方,就来到以弗所;在那里遇见几个门徒,

【本会注释】

亚波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以上对于亚波罗的插入叙述就结束了,下面的记载将再一次回到使徒保罗身上。亚波罗发觉亚该亚地区的哥林多城乃是一个十分有效的传道中心,似乎在这个时期,他还将这里作为一个总部。在这期间,使徒保罗继续向西行驶(徒18:23)穿过小亚细亚,要到以弗所。

上边的一带地方。那是很大范围的一个区域(见徒13:50注释)。这些地区都属于内陆。使徒保罗的旅行可能穿过了吕高尼、加拉太、以及他先前就曾拜访过的弗吕家。

就来到以弗所。这里保罗再次访问以弗所城,乃是他先前离开这里之时所说之应许的实现(徒18:21)。

几个门徒。他们被成为“门徒”是因为他们像亚波罗一样,他们学习了一些有关耶稣的知识,藉着这些基础,他们就被引领来听使徒保罗的讲论,保罗会教导他们更多的真理。


徒19:2 问他们说:“你们信的时候受了圣灵没有?”他们回答说:“没有,也未曾听见有圣灵赐下来。”

【本会注释】

你们信的时候。或作“相信的时候”。这里或者是指你们相信的时候,或者是说既然你们信了。保罗称这些人为信徒。由于保罗刚到这里不久,他不知道群众中间这些成员的背景。但是保罗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些人希望拥有属灵的恩赐,也许他们缺乏那些有福音信息在心里之人所表露出来的和平、喜乐、以及光照。

受了圣灵没有。这些门徒们在信仰上所持守的立场与亚波罗十分相似,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为,当亚波罗在以弗所的时候,这些人接受了他的讲论。当然,他们可能通过旧约圣经的记载,以及施洗约翰的讲论,已经知道了有关圣灵这个名词(太3:11),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似乎对于圣灵之特性没有丝毫的了解。他们领受了洗礼,作为悔改的一个表号,无疑,他们也开始过一种正直的生活,但是还没有经历“圣灵中”的“公义,和平,和喜乐”(罗14:17)。显然,他们是一些犹太人,并不是外邦人。


徒19:3 保罗说:“这样,你们受的是什么洗呢?”他们说:“是约翰的洗。”

【本会注释】

你们受的是什么。相当于“领受了什么”(见徒2:41;8:38注释)。在新约圣经中,这个措辞的意思是“藉着洗礼来到”,“藉着洗礼进入”,用此来表达他们藉着浸礼这么一个外在的行为表号与上帝亲密联合的关系。藉着浸礼这么一个外在的行为表号。到此为止,这些人的回答显明了他们所领受的指导是不完善的,比较通常受洗时所领受的,他们还不够资格,有所缺乏,同时他们的属灵经历也是不完善的,与他们对于知识的缺乏是一致的。显然,他们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乏,可能认为自己已经具有充分的资格,自然可以属于信徒中的一员。

是约翰的洗。相当于“领了约翰的洗礼”。他们可能是从亚波罗那里领受了这洗礼,是亚波罗在听到百基拉和亚居拉的更详细教导之前所为,或者是从像亚波罗一样的人物那里领受了这洗礼。除了本章的第4节之外,这里乃是新约圣经中最后一次提到施洗的约翰。


徒19:4 保罗说:“约翰所行的是悔改的洗,告诉百姓当信那在他以后要来的,就是耶稣。”

【本会注释】

是悔改的洗。使徒保罗归纳了施洗约翰的教训──悔改的洗礼以及对于耶稣基督应有的信──但是这些以弗所的信徒对于圣灵的洗以及圣灵的恩赐毫无所知,而且对于在基督里之教义的信心也很薄弱。


徒19:5 他们听见这话,就奉主耶稣的名受洗。

【本会注释】

他们听见这话。此处的“这”是由翻译员添加的,我们或许可以将其删掉。显然,这些皈依者听到的并不仅仅是耶稣是弥赛亚的陈述,而是藉着旧约圣经的经文作为论据,保罗证明了那些事情都是真实的,显明在基督里应验了旧约圣经。尽管这里的描述十分简洁,但是他们不一定立刻就悔改相信了,可能需要全面的讲解和教导。

就奉主耶稣的名。相当于“照着这名”。有关这“名”的重要意义见徒3:16;4:12注释。这里乃是一个个别的例子,他们接受了至关重要的真理──这真理对于他们来说是全新的──之后就再次领受了受洗。但是这里并不是说我们可以频繁的重新领受洗礼。重新领受洗礼越少执行越好,这工作要十分谨慎。要使自己的罪得蒙洁净,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上每天行事为人有基督的样式乃是要藉着基督,靠赖上帝赦免罪恶的恩典(约一1:9;2:1,2),而且要由洗脚礼作为见证,就是那洗去罪恶的表号礼节(约13:4-10)。当一个人受洗归入基督之后,若不是因为明显地背道,偏离信仰,或者是背叛了与基督之关系的标准,就不可再次执行洗礼。除了此种情况之外,像此处的这个例子也是可以再次执行洗礼的。奉耶稣基督的名接受洗礼乃是要发誓进入救恩的约,而且希望这种恩典是持久、永久性的经历。


徒19:6 保罗按手在他们头上,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他们就说方言,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

【本会注释】

按手。见徒6:6注释。

圣灵便降在他们身上。这乃是记载在《使徒行传》中,那些奉耶稣基督的名领受洗礼之时而获得的属灵经历。在这个例子中,圣灵降下也是为了预备人做伟大的工作,就是改变这个全部奉献给女神底米丢(等同于罗马人所信奉的守护神黛安娜)的以弗所城,使之成为一个有众多侍奉基督之人的地方,使以弗所成为整个这个地区基督徒生活的中心,以及以后几个世纪的工作。

就说方言。相当于“开始张口说方言”。这就好比五旬节圣灵沛降一样。先前圣灵在耶路撒冷降临,使许多从各国来到耶路撒冷参加五旬节的犹太人受到了影响,接受了所传的福音,此时,要像当年所产生的果效一样,圣灵在这个异教活动的中心降临,也要产生类似的结果,当地百姓对于这种能力的惊叹必定会使他们注意这信息,这样就会吸引一些人归向基督。“因此,他们获得了做福音工作的资格,就如以弗所以及周边的福音使者一样,同时也出去到小亚细亚传扬福音”((怀爱伦《评论与通讯》1911年8月31日)。

又说预言(或作:又讲道)。相当于“开始说预言(或作:开始讲道)”。这意味着一种对于福音传播更加有力的恩赐,实现了旧约圣经中记载的预言,并且能更加有力地传扬福音。在这个时期,预言未来时间的能力对于耶稣基督的事并不会有太大帮助,而且也没有必要用这个词来预定。


徒19:7 一共约有十二个人。

【本会注释】

一共约有十二个人。这里的叙述暗示,这十二个人形成了一个组,他们也许一起出席教会的会议,但是在这之前并非如此。


徒19:8 保罗进会堂,放胆讲道,一连三个月,辩论上帝国的事,劝化众人。

【本会注释】

进会堂。这样作乃是为了保持使徒的习惯(见徒9:20注释)。这三个月中每次进会堂显然主要是在安息日那天,这样做首先是因为保罗是一名认真遵守安息日的信徒(见徒13:14;16:13),而且也是因为保罗在平日里自己亲手劳作谋生(徒18:3;20:34;见帖前2:9;帖后3:8),只有在安息日才能给保罗提供一个决好的机会,使他可以与犹太人接触。

放胆讲道。见徒9:27注释。

一连三个月。这几个简单的叙述词概括了一个繁重劳碌的时期。无疑,使徒保罗继续像以前一样做为一名制造帐篷的工人(参徒20:34),但是,至少在安息日他在会堂里传讲耶稣就是基督,并且提出耶稣基督工作以及他国度中之永久律法的本质。

辩论。正如徒17:2;18:4,19的记述;见徒20:7注释。

劝化。或作“试图说服”。

上帝国。见徒1:6注释。


徒19:9 后来,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保罗就离开他们,也叫门徒与他们分离,便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

【本会注释】

有些人心里刚硬不信。或作“有些人生发刚硬的心,就不顺从”。见徒14:2注释。

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这里是指毁谤基督徒和基督教。这些在以弗所煽动混乱的不信之犹太人正如那些在帖撒罗尼迦的犹太同胞一样。他们可能试图煽动外邦人也来攻击保罗,以此来体现他们对于保罗的憎恨。在社会底层的百姓总是随时愿意暴动。

保罗就离开他们。这里是指保罗停止了参与那里会堂中的公共崇拜。

叫门徒与他们分离。即保罗要求会堂中的基督徒们退出会堂,对真理感兴趣的犹太人都可以出来。这里乃是第一次记载一个整个的基督徒团体与犹太人的会堂切断关系,从他们中间出来。在公元68-135年犹太人战争期间,基督徒们可能加快了从会堂里退出来的过程,因为在战争期间,与犹太人联合,进到犹太人的会堂不但不安宁,而且事实上在某些地方还十分危险,(见本注释第五册第80页)。

辩论。有些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也可以使用以下一种不同的读法,“每天在推喇奴学房里从五时辩论到十时”。一些学者们认为这种读法不能被肯定是不是最初的原文。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里就产生了一种有趣的观点,因为从五时到十时(大约是从上午11点钟到下午4点)正好是东方国家用来午睡的时间,使徒保罗可能会利用推喇奴学房在一天中没有课时的时候,就是在“业余时间”教导真理。

天天。使徒保罗在以弗所停留的前三个月期间是如何勤奋地教导那里的信徒,多长时间在会堂里讲解一次,我们都无法搞清楚,尽管他必定在每个安息日都到会堂聚会,也许不仅如此,平日里也可能会到那里去。现在,保罗至少开始着手一项比较集中、加强的公众布道,对于这项工作,使徒保罗至少每天要牺牲自己的一部分时间。根据推测,保罗可能在推喇奴学房讲论的同时还去工作赚取生活费(见第8节注释)。

学房。希腊文scholē。这个词有一段很有趣的历史。最初这个词是指“闲暇”;随后,这个词用来表达那些有学问之讨论和研究的闲暇时间;后来,正如这里的表达,就成了从事研究学习的场所。最后,这个词成了一个集体措辞,指那些在某个教师门下受教的学生,例如“齐诺学房”。在本节当中,这个词可能是指一个空闲的房子,而且这个房子归私人所有,借给使徒保罗使用,或者是保罗租用了这房子。

推喇奴。有些人可能认为推喇奴是一个著名的人物。关于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确切的记载。他可能是一个哲学教师或者是辩术教师,但是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的话,那么他几乎不可能是一位丝毫没有皈依的外邦人。因为像这样的一位教师,是不会允许他的学房被一个教导新信仰的人使用的,而且这新信仰被某些党派讥笑(见徒17:32)。

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犹太人的学校,希伯来文写作“Beth-Hammidrash”,使徒保罗的犹太人听众更有可能聚集参加。在这些听众当中,显然有一部分人是犹太人,还有一部分人是希腊人。无疑,在以弗所有足够的犹太人,为了他们的文化教育,有必要开设这样的“学房”,而且这种学房的领袖除了自己的犹太名字之外,必定会随时采用一个外邦名字。因此,这里提到的“推喇奴”有可能是一名犹太人。


徒19:10 这样有两年之久,叫一切住在亚西亚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听见主的道。

【本会注释】

这样有两年之久。后来,使徒保罗在米利都向以弗所的长老们劝勉之时,他说自己在以弗所教会劝戒众人有“三年之久”(徒20:31)。然而,这两种不同的说法并没有矛盾。徒20章提到的“三年”,必定包括这里提到的“两年”以及第8节提到的三个月,还有使徒保罗在进会堂传讲之前的一段时间(见《述》第二十八章)。

一切住在亚细亚的。有关“亚细亚”的解释参徒2:9。显然,以弗所成了使徒保罗做工的中心,从这里出发,他还到周边的一些城镇传扬福音。因此,在启示录中提到的一些教会(启2;3)有可能是因为保罗的传讲而建立了的,尽管使徒保罗提到有些人没有见到过他的面(西2:1;参徒18:23)。在以弗所城里新基督教团体的成长,当然,其成员包括犹太人也包括外邦人,已经成了一个显著的事实。奉献给女神亚底米的物品明显减少了,而且有关女神纪念品的出售生意也空前的萧条。作者路加的记述暗示,使徒保罗的听众不仅仅是那些定居在以弗所的居民,而且还有那些拜访这个城市的人群,这些人将保罗所传扬的福音信息传遍了这个地区的每一个角落。歌罗西的腓利门可能就是保罗在以弗所传扬福音期间接受的信仰(见门第19节)。


士基瓦的儿子们

徒19:11 上帝藉保罗的手行了些非常的奇事;

【本会注释】

行了。在希腊文中,这个动词的时态暗示在使徒保罗停留在以弗所期间,上帝的能力不断地彰显。这并不是藉着一些大有能力的讲论而产生了上帝能力的间歇性显现。

非常的奇事。直译是“大能的[工作],不是[一些]偶然发生的事”,就是指这些事情并不是某天偶然发生的(参徒28:2注释)。此处的英文词汇“神迹”,就是希腊文的名词“dunamis”(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08页)。是指上帝亲自实行了这奇事;使徒保罗仅仅是一个实行这奇事的工具。

藉保罗的手。这里乃是在字面上对于类似希伯来习惯用语的一个复制,表达的意思是代理(见徒5:12注释)。


徒19:12 甚至有人从保罗身上拿手巾或围裙放在病人身上,病就退了,恶鬼也出去了。

【本会注释】

从保罗的身上拿手巾或围裙。这里的希腊文“手巾”和“围裙”都是从拉丁文字译过来的。这里的“手巾”(希腊文sudaria)乃是用来擦脸上的汗水;此处所说的“围裙”(希腊文semicinctia)乃是一种很短的围裙,通常都是由一些工匠来穿戴。这里看起来十分奇怪,他简单地几笔描述完保罗连年的福音工作之后,本应该对这件事情进行详细的论述,但是他的叙述依然很简练。可能是因为作者路加是一名医生,以致于他的注意力习惯性的更加关注超自然的医治之能。看起来是有一些真诚的人,正当使徒保罗工作(支搭帐篷)的时候来到使徒跟前,并且藉着保罗所使用的手巾和围裙获得了医治。这些物件所起到的医治作用对照与当年耶稣基督那医治人的衣服(见可5:27,28注释),以及主耶稣用来医治瞎子的泥(见约9:6注释)。要想获得超自然的医治只能,大凡只有两个条件:神圣的能力,以及信心。物质的事情也许会连接那介于神圣之能与人类信心之间的鸿沟,它们仅仅是运用信心的工具。

病就退了。在以弗所城里,正如本章所显示的,驱魔的法术和那些古怪的魔力技巧,以及咒语,都是在百姓面前进行炫耀,这里,上帝似乎亲自实施了神奇的治疗,以此作为特殊的证据,表明无论任何人,只要相信上帝,他们的信心就可以支取上帝的大能。


徒19:13 那时,有几个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向那被恶鬼附的人擅自称主耶稣的名,说:“我奉保罗所传的耶稣敕令你们出来!”

【本会注释】

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或作“巡回的犹太驱魔师”(见修订标准版圣经)。这些冒名顶替者试图藉着使用使徒保罗和耶稣基督的名而使他们自己获得利益。这些犹太人表示自己可以藉着魔法和符咒医治病人(见徒8:9;13:6注释)。犹太人的历史学家约瑟夫,在他记载有关所罗门所谓的驱魔技巧时这样写,“此种治疗至今都是我们中间一种伟大的力量”(见《犹太掌故》第八章2.5 [46];洛俄伯版,第五册第595页)。

向…擅自称主耶稣的名。在很早以前,犹太人的传统记载中就描述了宣称那个无法用言语表达之神灵的名可以获得的惊人结果。他们宣称,先祖摩西就是藉着宣称这个名而杀死了成千上万的埃及法老的士兵,而且他们也认为先知以利沙就是“奉耶和华的名”有母熊出来将那些嘲笑他的四十个孩童撕裂。我们不难理解这些“游行各处、念咒赶鬼的犹太人”,由于看到了使徒保罗宣称耶稣的名所产生的结果,所行的奇事,他们也试图藉着宣称“耶稣”的名去医治病人(参徒3:16)。


徒19:14 做这事的,有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

【本会注释】

犹太祭司长。或作“一位犹太人的祭司长”。这表明他可能在选举祭司的24个过程中有一项为首(见太2:4;路3:2注释)。如果确实如此的话,这人可能因为某些原因而丢失了自己的职位,但是来到以弗所之后,人们依然称他为祭司长,所以作者路加也如此称呼。

做这事的。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参与了这次活动,他们也奉耶稣的名驱魔,这里的表达只是一句客套话,至少可以给他们外表上的尊敬。


徒19:15 恶鬼回答他们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

【本会注释】

恶鬼回答他们说。这几个念咒赶鬼的犹太驱魔师与那恶鬼面对面,这恶鬼就如同当年主耶稣在加大拉遇到的鬼一样狂暴、凶猛(可5:3,4;参太8:28)。

耶稣我认识。希腊文ton Iēsoun ginōskō,“我认得耶稣”。这里的希腊文“Ginōskō”不仅暗示了各自的知识,而且还显明了这个恶鬼对于权威的认可。

保罗我也知道。希腊文ton Paulon epistamai,“保罗我也熟悉”。此处的希腊文Epistamai可能暗示了恶鬼对于保罗的熟悉,或者知晓此人的情况。

你们却是谁呢。直译是“但是你们,你们是谁呢?”。这被鬼附着的人就与恶鬼参合在了一起(参可5:7-12)。这恶鬼听到主耶稣和使徒保罗的名字显得很敬畏,但是对于这些冒充假装之人,他却不表示丝毫的敬畏。


徒19:16 恶鬼所附的人就跳在他们身上,胜了其中二人,制伏他们,叫他们赤着身子受了伤,从那房子里逃出去了。

【本会注释】

跳在他们身上。这里是指魔鬼附在了他们身上,正如在加大拉人的例子一样,使受害者更加有能力,超出正常的能力。在这个被鬼附之人发作的时候,这些冒名顶替者就开始惊慌逃窜了。

制伏他们。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制服了他们中间的两个人”。这种不同的读法可能是指在这个事件里,在大祭司的七个儿子中只有两个儿子被鬼附身。然而,在蒲纸文献上的希腊文中,并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里的希腊词就应该翻译为“两个”,这个词也有可能是指“一切、所有”(超过了两个)。

赤着身子。这种表达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人的外衣或者是那种宽大的衣服也被撕掉了,他们应该还穿着一种较短的束腰外套(见太5:40注释)。关于这件事情,作者的记载就到此结束。如果作者是在捏造一些非凡的事情,那么,他可能会继续使故事向下发展,到故事高潮的时候,士基瓦的儿子们失败了,然而使徒保罗却医治了这个人。但是作者路加并没有这样记载,他记载的全都是自己知道的一些事实。


徒19:17 凡住在以弗所的,无论是犹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这事,也都惧怕;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

【本会注释】

都知道这事。直译是“传遍了”。无疑,这个故事很快就传遍了当地。祭司长士基瓦的儿子们对于所发生的这次事件,可能没什么可说的。

主耶稣的名从此就尊大了。这里动词的事态暗示了持续性的赞美、夸耀。此处的记载显明耶稣的名远远高过了那些赶鬼之人曾经使用的任何其他的名。同时也显明,不藉着信心卤莽的使用这个名字,必然会遭至可怕的结果。似乎以弗所城中的百姓从来就没有尊敬这个名,直到他们看到那些亵渎这名之人所遭制的刑罚之后,才尊耶稣的名为大了。


徒19:18 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

【本会注释】

那已经信的,多有人来承认诉说自己所行的事。可能用来表达他们悔改的全过程,包括洗礼(参第3节)。这些信徒们进行了一番表白,但是,他们的做法显然不是一种完全的经历。他们现在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道德之事忏悔,也许是在他们领受了洗礼之后,在有关一些玄妙习惯礼节上所犯的罪过。在上帝圣灵的感动之下,教会经历了一次彻底的自省。我们并不清楚这些人的悔罪是否是私下里来到使徒保罗面前或是其他教师面前进行的,还是在公众场合当着会众的面进行的。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正如当年那些来到施洗约翰那里诚心悔改的人一样(见太3:6注释)。他们看出了那恶者可以藉着人错误地使用耶稣基督的名字所做的事情,而且想知道他们称呼自己为基督徒是否也是错误地使用了耶稣的名。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承认耶稣基督乃是众人的审判者。他们的良心被唤醒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活跃状态。他们诚心承认自己的罪过,因此他们就来到了耶稣基督赦免以及代求的恩典之下(见约一1:9;2:1)。见《述》第二十七章。


徒19:19 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把书拿来,堆积在众人面前焚烧。他们算计书价,便知道共合五万块钱。

【本会注释】

平素行邪术的,也有许多人。迷信和法术这些事业或者称之为技术,可以算为以弗所城的专业项目。这些法术师以及占星家到处可见,为数众多,而且在符咒、预言书籍、以及解梦的规则发面开展着活跃的贸易。所谓的“以弗所符咒”或者“以弗所作品”(希腊文Ephesian grammata)就是指保存在丝绸包里的小羊皮纸片,而且在这些纸上写有使人晦涩不明的古老文字。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列出了这些文字(Stromata v.8),尽管这些文字十分模棱两可,很难进行语言分析,但是革利免依然将它们进行了翻译,他说这些文字乃是指黑暗和光明,地球和年,太阳和真理。无疑,它们象征着古老的佛里吉亚人自然宗教的幸存物,这宗教要先于希腊的女神亚底米,而且后来受到其他一些宗教的影响,参进了一些迷信的观念,被合并了。

把书拿来。这里的表达一定是指,这些人将那些纸张,就是那些写有符咒和法术咒语的纸张,还有这些“以弗所的作品”,以及那些一切关于这些“法术”的书籍,都拿了来,堆积在一起。依其申述,这其中的一些“书”可能是古代的遗物,最早的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祖摩西的时代。也许也带来了一些法术,以及护身符之类的书。

焚烧。这里的叙述显明那些虚伪的赶鬼师没有将鬼赶出去,反而鬼却附在了他们身上,制服了他们,然而使徒保罗可能将这些人身上的鬼赶了出去,保罗赶鬼一事与焚烧这些法术书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见第12,16节)。那些“已经信的”人清楚地感觉到了基督教的力量要远远超过那些“法术”的力量。那些符咒,神奇的名字,咒语,以及“信”都被暴光了,显明它们全都是虚伪的主张。因此,那些写有法术咒语的书籍和纸张,以及关于这些内容的论文都被堆积在一起焚烧了。这里的希腊文动词既有可能暗示一种连续性的焚烧,就是持续了好几个小时,因为总有人往里面仍要烧的书,也可能是指分为几次焚烧。这样的行为必定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

他们算计书价。根据作者路加的记载,这些皈依者所做的牺牲不仅仅包括这些书籍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他们潜在的生活收入,因为他们可能是靠着“平素行邪术”来赚取生活费用。

共合五万块钱。许多人估计这些书价值很高,由于这些皈依者所做的生动的焚书事件是当着众希腊人的面,所以作者路加可能想到了的古希腊的银币名称“银钱”。如果这些书籍的价值确实如同众人的估计,那么这50,000块钱要比今天的5,000美元价值稍高一些。然而,按照当时的希腊钱币来计算,由于那时一天的薪水与今天的收入相当,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流通的货币市场价值要远远超过我们今天按照美元等价计算出来的数字。这其中的一些书籍无疑是以很高的价值购买的。参本注释第五册第49页。


徒19:20 主的道大大兴旺,而且得胜,就是这样。

【本会注释】

主的道大大兴旺。直译是“主的道不断地大大兴旺发展”。此处的“大大地”可以理解为“具有超然的力量和大能,没有什么可以抵制此种力量”。

而且得胜。或作“继续巩固”。


以弗所的骚乱

徒19:21 这些事完了,保罗心里定意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就往耶路撒冷去;又说:“我到了那里以后,也必须往罗马去看看。”

【本会注释】

这些事完了。通过在以弗所的传扬,那里有许多人相信了基督,加入了教会。藉着这场惊人的事件,上帝亲自参与了以弗所教会的活动。那些“相信”的人经历了一场改革。在这个城市发生了一场对于邪恶势力,以及邪恶之教训的彻底毁灭,十分壮观,这件事吸引了合城百姓的注意力。如今,在这里的工作已经很好地奠定了基础,使徒保罗感觉自己可以离开以弗所了。

心里定意。在希腊文中,此种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它可能是指保罗自己心里定意,也可能是指保罗被圣灵感动定意要做这事(见徒17:16注释)。

经过了马其顿、亚该亚。写给哥林多教会的第一封书信写出了使徒保罗意图的背景。在保罗停留与以弗所的这些年里,他也或多或少与马其顿以及亚该亚的众教会频繁联络,保罗也很有必要为教会担忧、焦虑。他有必要给哥林多教会写一封信,但是这封信没有保留下来,信中保罗警告哥林多信徒弃绝那些令人厌恶的罪恶以及奸淫的罪(林前5:9-11)。革来氏家中的成员曾经带给使徒保罗信息,提到了哥林多信徒中间有纷争的事;同时保罗也听到关于哥林多教会中的大恶,教会缺乏规矩,甚至犯有严重的奸淫罪,就是乱伦的罪(林前1:115:1;11:18-22)。这些事情需要保罗亲自关注。同时,保罗也希望能再次访问耶路撒冷,并且将外邦教会信徒的乐意捐项带给那些缺乏的巴勒斯坦犹太基督徒(见林前16:1;林后8:1-4)。

往耶路撒冷去。将那些外邦教会信徒的捐项带到耶路撒冷教会。保罗曾经说到“在以弗所同野兽战斗”(林前15:32),以及在以弗所有“宽大又有功效的门”为他“开了”(林前16:9)。使徒保罗在以弗所教会已经经历了这些严重的困难,对于他来说这些既是宽大的机会之门,也是致命的威胁。如今,他可以离开了,可以去拜访希腊的众教会并且往耶路撒冷去了。

往罗马去看看。这里乃是第一次记载使徒保罗期盼到罗马城。保罗企图访问罗马(见罗1:13;15:23)显明他存有此种想法已经有许多年了,可能在他第一次听到自己要做外邦人的使徒之时,就开始存有此种想法(徒22:21)。保罗之所以期盼到罗马帝国的首府,显然也是因为自己在罗马城中有许多朋友,这些朋友是他在其他地方认识的(罗16:1-15)。对于使徒保罗来说,没有在这个帝国的中心──罗马为上帝作见证之前,他的使命还不能划上一个句号。但是他的这些愿望都被挫败了;因此他在书信中写到,他要离开以弗所,因为他坚决定意要到罗马以及西班牙(罗15:28)。


徒19:22 于是从帮助他的人中打发提摩太、以拉都二人往马其顿去,自己暂时等在亚西亚。

【本会注释】

往马其顿去。无疑,这样做是为了众教会中的捐资能够预备妥当,而且还吩咐,正如他在哥林多书信中所写的一样,不要等他到了之后再现凑(林前16:2)。

帮助。希腊文“diakoneō”,“尽力帮助”,“服务”。英文中的名词“执事”就是源自这个动词。参本册注释第25页。

提摩太。在林前4:17提到了提摩太的从保罗那里领受的使命。他首先被派遣到哥林多,去警戒、劝勉那里的信徒,这样就可以减轻保罗本人的一些担子,当保罗访问哥林多时就不至于过度劳累。使徒保罗劝勉哥林多的信徒要乐意接受提摩太,尊敬他(林前16:10)。使徒保罗在信中也提到要提摩太返回到自己这里来(同上第11节),因此,在保罗写哥林多后书的时候,提摩太同保罗在一起(林后1:1)。

以拉都。在哥林多曾经发现过一块石头,是铺地块料,其日期可以追溯到公元一世纪,其上的碑铭说到,“作为对于民选行政官的报答,以拉都自己出资铺[路]”。学者们通常都认为这个以拉都与本节提到的以拉都是同一个人(见罗16:23注释;参提后4:20)。


徒19:23 那时,因为这道起的扰乱不小。

【本会注释】

起的扰乱不小。一种否定式的强调法。

因为这道。参徒9:2。


徒19:24 有一个银匠,名叫底米丢,是制造亚底米神银龛的,他使这样手艺人生意发达。

【本会注释】

底米丢。在其他地方没有提到过这个人,“底米丢”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很常见。

。希腊文naoi(单数,naos,见太4:5注释)。通常来讲这个词都翻译为“圣殿、神庙”,总是指里面的庇护之所,人们通常认为那里有神圣能力的临格,因此,这里出现这个词,它的意思就应该包括庇护所,以及女神的神像。在神庙中这些较小的银像(或者是赤土制造的陶器)代表物中,可能还有很小的女神神像。这些女神的小神像即可以摆置在房子里面,同时也可以戴在身上作为装饰。

亚底米。希腊文Artemis(亚底米)。在早期时代,对于女神亚底米的敬拜──最初是亚细亚人的宗教──以以弗所城为中心。当希腊人派侨民到亚细亚的时候,他们发现这里的人已经建立了此种宗教形式,而且,他们还在这种敬拜模式中发现了一些雷同之处,他们还为这个亚细亚的神灵起了一个名字,就是希腊女神亚底米。

亚底米的第四个庙宇虽然富丽堂皇,但是却欠了吕底亚国王克罗伊斯许多的债。据说,这个庙宇是在公元前356年,亚历山大大帝出生的那天夜晚,被西罗司达斯放火烧毁的,西罗司达斯是被一种愚蠢的,似乎有些神经质的欲望所驱使,他希望自己的名声不朽,或者藉着这见事情使自己的名字遗臭万年。在亚历山大大帝的时候,这个庙宇得到了重建,比先前更加富丽堂皇,甚至被人称为世界上的七大奇迹之一。庙宇的柱廊、门廊都是由希腊著名的艺术大师进行地绘画和雕刻,装饰地十分华丽。庙宇中有专职的祭司和女祭司,还有一些男孩作为侍者。孩子们被雇佣在神庙中从事一些服务,并且接受那里的教育,而且祭司以及女祭司在60岁之后就可以领到一笔养老金(参提前5:9)。其中有一班祭司,希腊文称这些人为theologoi,他们被指定从事一些注解工作,主要就是翻译、解释教派中的奇事。

在建造这座神庙的时候,收到了大量的捐献,以及广大的支持,这些捐助人都被授予这个城市可以给予的最高的荣誉。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都来朝拜,而且购买了许多用银子、铜、大理石、或者泥土制作的纪念品。这些纪念品代表着避难所,同时也象征着女神黛安娜的神像也在其中。

亚底米女神神像的上半部分是一个具有多个乳房的女性雕像。从腰部以下仅仅是一个正方形的圆柱体,上面装饰着神秘的符号,包括成群的蜜蜂,玉米穗,以及一些奇怪混合着的鲜花。这个神像是用木头雕刻而成,因为年代久远,现在已经变地黢黑不堪了。在梵提冈博物馆有这个雕像的复制品,这个神像看起来更像是那些东方人所敬拜的奇怪偶像。也许,它奇丑的外观就是通常人们认为她能力的秘密所在。

几个世纪以来,以弗所城女神庙宇遭受的第一次真正打击就是使徒保罗在这个城市居住期间所做的事情。非常奇怪,下一次打击却是来自狂暴的罗马皇帝尼罗之手,他抢劫了亚底米女神的庙宇,正如他抢劫其他一些希腊和亚细亚的神庙一样(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五章第45页),都是为了用这些艺术财富装饰自己在罗马城用金子打造的房子。后来罗马皇帝他雅奴将精心雕刻的大门作为礼物送给了拜占廷的一个神庙,拜占廷后来就成了今天的君士坦丁堡。

由于基督教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所以对于亚底米女神的敬拜自然就衰退了,而且在不久之后,亚底米的神庙就遭到了大规模地毁坏。当那些野蛮的哥特人大约在公元262年毁坏小亚细亚之时,他们抢劫了黛安娜神庙,几个世纪之后,由土耳其人的进攻彻底实现了这个神庙的毁灭。当帝国成为了基督徒的天下之时,以弗所城中的神庙,和特尔斐的太阳神殿一样,为圣索非亚教堂提供物质服务,这个教堂是由东罗马帝国皇帝在君士坦丁堡为了荣耀神圣的智慧而建立的。由于土耳其人的侵略,教会不再像原来一样了,而是成了清真寺。现在却成了博物馆。以弗所城腐化、败退到这样的状况,直到最后一个世纪才知道神庙的遗址。由于一些人的挖掘,最后找到了这个神庙的具体位置,而且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与其有关的碑铭。

生意。希腊文ergasia,“工作”,“生意”;同时也指“通过手艺创造”利润,财富。在徒16:16,19的记述中,两次使用这个词,提到了那些腓立比的主人门藉着这个被魔鬼附身之使女的胡言乱语赚得“财利”。在以弗所城的这位手工艺人制造了这次动乱,因为他们这一行业赚取金钱的利润受到了冲击,生意萧条。也许银匠底米丢本人──所有暴徒中最为猛烈暴躁的一位──并没有做什么实际的工作,而是藉着雇佣许多工人,使这些人获得利润,以便能发起这次动乱。女神亚底米一切的肖像和象征物会为这些手工艺人和银匠们提供大量的工作机会。


徒19:25 他聚集他们和同行的工人,说:“众位,你们知道我们是倚靠这生意发财。

【本会注释】

聚集。银匠底米丢的手艺就是为这些神龛制造偶像,雕刻物品,正如他的职业名称一样,翻译为“银匠”。但是在这些艺术品进行再一次深入的刻画之前,它们必须要经过许多人的手,不断的完善修整,要经手那些手艺较高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最终要对其进行抛光和装饰。这个行业的萧条自然会涉及到许多人。

是倚靠这生意发财。此处译文中的“生意”与第24节译文中的“利润”一此是一个意思,在这两处,它们的意思可能都是指“生意”。底米丢的话天真而又简洁地显明了一个事实:宗教上的变故常常会威胁到他们所属的经济利益,因此就可能导致逼迫。这样的情形大大增加了传福音的难度,然而,福音使者们还是不得不在此种情形之下传播真理。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庙宇和祭司,有他们的神龛和圣所。献祭的礼节和一些节期为工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市场,如果这些礼节和节期被人冷漠,那么,他们赚取钱财的生意自然就会萧条。因此,在早期基督徒时代,当外邦人起来攻击福音的时候,许多情况下都是因为经济冲突,因为这些人的经济收入受到了影响,所以,就引起了这些人的愤怒,他们就起来攻击真理。


徒19:26 这保罗不但在以弗所,也几乎在亚西亚全地,引诱迷惑许多人,说:‘人手所做的,不是神。’这是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

【本会注释】

你们所看见所听见的。这位银匠提醒众人,他们就是见证人,可以见证在以弗所城中所发生的事情──他们所造之偶像的销路不比从前了,生意日渐萧条,由于基督教的信息以及福音使者遍布远方,信息广泛传扬。

在亚细亚全地。银匠底米丢的讲话,尽管他明显地添加了自己的恐惧,但是确切地说明了第10节的论述,表明使徒保罗的传道工作颇具成效。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可能使徒保罗已经给(如果他们本人没有去的话)歌罗西、老底嘉、以及希拉波立写了书信。在启示录中提到了附近的城市:别迦摩、士每拿、推雅推喇、撒狄、和非拉铁非。福音使者们想方设法将主的福音广泛地传遍了这个地区,就是亚细亚。在普林尼写给罗马皇帝图拉真的书信中(《书信》第十章第96页),大约是在半个世纪之后,他使用了与此处这位银匠相似的表述。他说在本都省,就是以弗所东北地区的众神庙“几乎荒废”,而且献祭崇拜物品的“购买者寥寥无几”。

这保罗。如果正像使徒保罗自己所表述的,自己在外表上确实不易令人信服的话(见林后10:10;加4:13-15),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像此处银匠底米丢所说的“这保罗”乃具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引诱迷惑许多人。这些人并不是被引诱迷惑了,而是不再敬拜他们的女神亚底米,转而敬拜真神上帝。因此他们也就不再购买那些神龛,以及其他与神庙崇拜有关的物品了。

人手所作的,不是神。见徒14:14,15;林前8:4注释。在满怀怒气的情形之下,事实上银匠底米丢犯了一个错误,表达了一种相反的观点──偶像就是神。异教的哲学家们总是坚持认为,那些人手所造的雕像只不过是神的一个象征和理想代表罢了。


徒19:27 这样,不独我们这事业被人藐视,就是大女神亚底米的庙也要被人轻忽,连亚西亚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大女神之威荣也要消灭了。”

【本会注释】

事业。希腊文meros,“部分”,“角色”,就是指商业部门。第25节中的“生意”一词并不是来自希腊文的Meros。

大女神。这里的形容词“伟大的”(希腊文megas)尤其是用来描述以弗所城中的亚底米神。这个词在以弗所城的许多被发掘之硬币以及奖章上都曾出现过。

要被人轻忽。这里直译应为“可能要被视为虚无”。这就是其中的原因所在,他们惟恐以弗所人开始认为那些众神的代表,就是人手所制作的那些像并不是真神。凭着他一时的热心,银匠底米丢忘记了提出以弗所城书记后来提及的事实(第35节),这些神像被人认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以弗所人负责看守。底米丢仅仅关注在敬拜大女神亚底米的事上,自己的收入问题。事实上,这位以弗所的银匠,不知不觉地成了一名预言以弗所异教信仰厄运的先知。

大女神之威荣…要消灭了。相当于“她(大女神)的伟大将要被毁灭”。这位以弗所人认为的伟大女神,如今正处在威荣被毁的时刻。希腊文中所说的“威荣”常常用来表达上帝的最高权威。

亚细亚全地和普天下。亚细亚就是一个地方总督所负责监管的省份,这里所说的“普天下”依然是按照旧有的说法,正如路2:1的表达一样,用来指代整个罗马帝国。有大量来自东方以及希腊的丰厚财物,甚至还有罗马百姓的金钱,许多都花费在了这座华丽的神庙。


徒19:28 众人听见,就怒气填胸,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

【本会注释】

怒气填胸。银匠底米丢以这样的方式来呼吁以弗所的百姓,为了越来越激发众人的心,他便不断地添加论据。这些呼吁和控告首先技巧性地提到了他们个人的利益,然后有涉及到他们的高傲和迷信。

喊着说。或作“他们开始呼喊”。这里的时态暗示了此处的动作是继续开始,或者是指再三重复的动作。

大哉,…亚底米啊。由于银匠底米丢演说的煽动,这些暴徒们显然将这句话作为了他们的战斗的口号,他们大声地一遍又一遍地呼喊,以此显明他们的愤怒越发增强,他们理性的一面都因为群众的情绪而消失了。


徒19:29 满城都轰动起来。众人拿住与保罗同行的马其顿人该犹和亚里达古,齐心拥进戏园里去。

【本会注释】

满城。显然,全以弗所城的百姓并不是在关注银匠底米丢的个人收入问题,而是为了维护以弗所城多年来所享有的敬拜大女神亚底米之荣耀和威荣。因此,这次由银匠底米丢发起的聚集就形成了暴动,而且全以弗所城的百姓都参与了这次暴动。

该犹和亚里达古。可能这些群众试图要捉拿保罗,但是没有找到,或者是没有拿住他,就捉拿了这两个保罗的同伙。这里提到了在信徒的队伍中有马其顿的两位皈依者,说明使徒保罗先前传道旅程中,在马其顿的福音工作产生了持久的效果。《使徒行传》中的简单记载使得这些附带的说明更加有所含义,即使这些记述是无意的插叙。“该犹”等同于罗马名字“盖屋斯”,是一个很普通的拉丁文名字(见徒20:4;罗16:23;林前1:14;约三第1节)。亚里达古是来自帖撒罗尼迦教会的一名信徒(徒20:4;以及徒27:2),而且他可能已经经历过他现在正在经受的苦难,面对这些群众的暴动(参帖前2:14)。他似乎是使徒保罗去耶路撒冷之时的一名同伴(徒20:4),也许他是作为马其顿众教会派去的一名代表。亚里达古可能曾经与使徒保罗在罗马城一同坐监(西4:10),或许是作为一名陪伴的囚犯,但是更有可能是为了使徒保罗的需要。

保罗同行的。该犹和亚里达古何时曾经作过使徒保罗行程中的同伴我们并不知道。也许这两个人曾经护送保罗从庇哩亚到雅典(徒17:15)。可能在与使徒保罗同行期间,这些人还做了一些其他的工作,就是一些没有记载的福音工作,这些工作可能是保罗停留在以弗所期间,他们在以弗所以外的一些周边地区所开展的。

齐心拥进戏园里去。无疑,这里的戏园是指以弗所城中的圆形剧场。这个剧场的废墟至今依然存在,通过现在的废墟可以表明这个圆形剧场可以容纳24,500人。圣经上没有记载该犹和亚里达古被带进这个戏园之后,这些人又对他们做了什么。也许是为了让他们领路能找到使徒保罗的藏身之所。参本册注释第353页阐述。


徒19:30 保罗想要进去,到百姓那里,门徒却不许他去。

【本会注释】

保罗想要进去。或作“保罗企图进去”。由于使徒保罗的热心,他不能忍受让他的同伴独自遭受痛苦折磨的冲击。他已经预备好自己,准备迎见前面的战役了。

门徒却不许他去。由于担心使徒保罗个人的生命安危,这些门徒们不许保罗进到戏园里,因为保罗进到戏园里不但帮不了他的两位朋友,反而自己都会面临丧命的危险。当这些暴徒被激怒之后,我们根本不知道他们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极端暴行。


徒19:31 还有亚西亚几位首领,是保罗的朋友,打发人来劝他,不要冒险到戏园里去。

【本会注释】

亚细亚的几位首领。或作“亚细亚的几位首脑”。这个政治头衔是指那些一年一度,从亚细亚省的一些首要城市中选举出来,主持宗教节期和公众竞赛的官员。十位亚细亚首领乃是从众多的城市代表中选出来的,然后地方总督(方伯)再从这十个人中间选出一人,任命为最高长官。每当一些城市举行宗教节期或者公共竞赛的时候,出于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就会到那里去。由于这些首领与戏园以及亚底米女神之崇拜,还有对于皇帝的敬拜都有着密切的联络,他们可能预先得知了这次的暴动和其原因。在林前5:6-8 中,使徒保罗提到了逾越节崇拜的事,一些人认为使徒保罗大概就是在逾越节的时候写了这封书信。由于保罗可能在短短几周之后就离开了哥林多(哥林多后书是使徒保罗在马其顿时所写),而且他在这次动乱之后不久就离开了以弗所,到了马其顿(徒20:1),这样,我们可以推测这次的动乱是在逾越节之后不久发生的,是在一个春天。在这个事件中,百姓正在遵守,或者正在期待着这个崇拜亚底米女神的伟大节日,过节的时间是按照她的名字而命名的月份,亚比月(四月至五月)。结果,他们更加怀疑银匠底米丢的控诉了。在每年的这个季节,这些亚细亚的首领也同样应该在以弗所城。

保罗的朋友。使徒保罗对于福音事业的热心和胆量,以及所表现的机智和谦恭明显赢得了一些掌权者的关心和尊敬。对于这里亚细亚的几位首领是如此,还有在其他一些地方的长官,例如士求保罗(徒13:7-12),方伯迦流(徒18:14-17),巡抚非斯都(徒25:9-12),亚基帕王(徒26:28,32),以及百夫长犹流(徒27:3,43)。这里的几位亚细亚首领对于使徒保罗的建议与门徒们所说的一样,虽然这些首领的动机不同与门徒们。他们意识到,如果保罗进到戏园里,不但不会起到帮助的作用,反而会更加激发这些群众的情绪。

不要冒险。这些友好的官员对于使徒保罗的生命安全是很关心的。


徒19:32 聚集的人纷纷乱乱,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大半不知道是为什么聚集。

【本会注释】

喊叫。或作“不住地喊叫”。这些生动的描述标志着有人是亲眼所见了事情的经过。亚里达古和该犹,就是使徒保罗的那两位同伴,后来也到了耶路撒冷(徒20:4),可能是他们向路加叙述了这个故事。

聚集的人。希腊文ekklēsia,一群人“被召集”。按照法律意义来讲,这些聚集在戏园的暴徒们并不是ekklēsia,不是政治性聚集,正如这个词的正规意思所暗示的一样(见太18:17注释;参徒19:39注释)。更确切地讲,此处使用这个措辞乃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组织。

纷纷乱乱。直译为“混在一起”,“混合在一起[激烈地]”。一群没有思想的暴徒盲目地跟随这些领袖们。

不知道为什么。真是一场悲剧,福音的胜利似乎濒临危险。这里,作者路加记述了当时聚集在戏园里狂呼乱叫的群众中,大部分人都不是确切地知道他们自己为什么要喊叫,为什么混在人群中,这一点真是可笑,荒诞。


徒19:33 有人把亚力山大从众人中带出来,犹太人推他往前,亚力山大就摆手,要向百姓分诉;

【本会注释】

带出来。关于这里的译文,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另外一种读法──尽管很难翻译──这里最好应该读作,“他们鼓动”。加上此种译文之后,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群众的中的一些人鼓动亚历山大”(修订标准版)。

亚历山大。这位亚历山大也许就是那位在以弗所城里多多地“害”保罗的“铜匠”(提后4:14)。

向百姓分诉。希腊文apologeomai,“证明……是正当的 [在其他人的眼里]”。这次的动乱队伍基本上都是外邦人──银匠底米丢就是一名异教的偶像制造者,而且他对于使徒保罗的控告仅仅对于外邦人们具有重要意义。无疑,他们知道使徒保罗是一名犹太人,那些在以弗所的犹太人也一样拒绝敬拜女神亚底米,很明显,这些犹太人也惟恐以弗所的异教组织形成反对犹太人为大屠杀。同样,在以弗所这些外邦人的思想中,这里铜匠亚历山大所做的“分诉”,也明显是仅仅征对使徒保罗和他的福音队伍而言的,与那些居住在以弗所的犹太人没有关系。


徒19:34 只因他们认出他是犹太人,就大家同声喊着说:“大哉!以弗所人的亚底米啊。”如此约有两小时。

【本会注释】

认出。或作“觉察到”。亚历山大明显的犹太人特征和着装似乎只能更加激起暴徒们的情绪,因为他们知道犹太人恨恶对于偶像的敬拜。有人曾经控告犹太人偷窃庙中之物,并且进行交易运输(见罗2:22注释)。以弗所城书记的话(徒19:37)表明了同样的思想,因此他就可以指出马其顿人亚里达古和该犹并且强调:“这些人没有偷窃庙中之物”。

大家同声喊着说。此时,暴徒们有了一个产生他们动乱的聚焦对象,他们如此喊叫有两个小时之久。从这件事情看来,他们显然不欢迎犹太人;银匠底米丢的演说本来是敌对一位犹太人(使徒保罗)的,如今这种怒气似乎要转向整个以弗所城的犹太人了。


徒19:35 那城里的书记安抚了众人,就说:“以弗所人哪,谁不知道以弗所人的城是看守大亚底米的庙和从丢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呢?

【本会注释】

书记。希腊文grammateus,在四福音书中译作“文士”。他是城市记录的管理员,而且在以弗所城里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藉着他,可以向整个城市传达信息,以及答复。他职权的这个部分使他享有了英文中的一个头衔“书记(市镇)”。这个希腊的官衔在以弗所城发现的许多碑铭上出现过,通常是与那些亚细亚领袖有关联的,他们都是以弗所城中的市民,同时也与方伯有关联。这位公众官员所说的话就像银匠底米丢所说的话一样十分谨慎小心,同时也具有相当的煽动力。正像那些亚细亚的首领一样,他看着使徒保罗以及他的福音同伴们,显然生发了一种敬意。他并不是一位狂热之徒,也没有意思要成为一名迫害者。他没有反对群众,但是还企图藉着一种对于他们信奉之宗教表示喜悦的话语来安抚他们。

庙。希腊文neōkoros,直译是“神庙的清扫夫”,经过引申之后,就成了对于某个神或者其神殿的献身者。整个以弗所城都被描写为,在对于女神亚底米的服侍上是神圣的。这里的希腊文neōkoros在亚细亚出土的硬币上就可以发现,用来表达某些城市对于某位神或者皇帝的热爱。以弗所的百姓视女神亚底米为他们的保卫者、守护神。在碑铭上,以弗所城宣称自己乃是亚底米女神的“护理者”,并以此为荣。

从丢斯那里落下来的像。希腊文Diopetēs,“从丢斯[或者是天上]那里落下来的”──这是一个通常用来指代古老而且史前神像的词汇,例如,在雅典城中的智慧女神帕拉斯·雅典娜和特洛伊的守护神帕拉嫡母(古罗马诗人维尔吉《埃涅伊德》第二章第183页)。按照这个词的书面含义,也许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是指一块石陨石,被人用来敬拜,或者用来雕刻为最早的雕像。因此,这里不一定是指女神亚底米的像(见第24节注释),根据古代一些不同作者的记载,这像如果不是用金子制造的话,就是使用了橄榄木,黑檀木,雪松木,或者是葡萄木,但不应该是石头做的。


徒19:36 这事既是驳不倒的,你们就当安静,不可造次。

【本会注释】

。相当于“同……抵触”。以弗所城的书记宣称没有人可以否认他刚才所说的话。有关以弗所城中这个早已制定好的礼拜式,这位书记的讲话具有长官的权威性陈述口气,这口气要超过个人对于此种礼拜的热心。

就当安静。或作“应该变的有秩序”,这个词的另外一种形式在本章的35节翻译为“安抚”。

不可造次。直译是“不可匆忙行事”。这个希腊形容词很好的表达了顽固,任性,以及蛮横的喧嚣,事实上这些暴徒没有任何理由,也不会作出什么好事,同样,群众十分冲动,要捉拿那两个没有犯罪的人,对于要捉拿的人他们显然无从下手。


徒19:37 你们把这些人带来,他们并没有偷窃庙中之物,也没有谤讟我们的女神。

【本会注释】

偷窃庙中之物。由于在以弗所的著名神庙中有一个很大的宝物仓库,自然,城里的百姓也知道神庙中的物件有可能会被盗。一切放置在神庙中的物件都要在女神的守护之下,因此这些物件也都归神庙所有;在神庙中偷窃任何物件都算是亵渎圣物。见第34节注释。

我们的女神。按照当时流行的称谓,他们会很自然地把自己算做是亚底米女神的公民。通过这里以弗所书记的话可以表明,使徒保罗以及他的福音同伴们每当提到以弗所人所敬拜的女神之时,言语十分谨慎,以免冒犯他们的女神。他们提出了一个十分伟大的原则,人手所制作的神不是神,而且还使这句话产生了相应的效果(第26节)。在雅典的时候,尽管使徒保罗因为“看见满城都是偶像”而心里着急(徒17:16),但他还是在克制自己言语要谨慎。


徒19:38 若是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人有控告人的事,自有放告的日子(或作:自有公堂),也有方伯可以彼此对告。

【本会注释】

有…事。这里是指,如果底米丢和他同行的任何人有具体的控告,就让他们提出来。如果事情正如这些人所宣称的,那么,必定会有合法的审问和判决。但是,这位铜匠和他的朋友们制造如此的动乱确实没有什么理由。

自有放告的日子(或作:自有公堂)。这里的译文给出了一个大意。此处的希腊文乃是一个复数,即可以表示“自有放告的日子”──就是指有合适的时间可以听讼这些案件──也可以指更好的状况,因为这个动词的时态暗示,即使到现在,也有合法审问的机会“审讯现在还在继续”。在修订标准版圣经中,其意思上使用了“自有公堂”的译文。

方伯。这个词的希腊文anthupatoi,“方伯”(参徒13:7,8,12;18:12,在这些出处,“方伯”也是正确的译文)。亚细亚是一个由地方总督监管的省份(见徒6:9注释)。本节唯一使人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这里出现的“方伯”并不是单数,而是一个复数形式,因为通常来讲是一个方伯负责监管一个省份,一度都是这样的规定,因此在以弗所城的书记讲话的时候,只有一个方伯。有以下几种解释:(1)方伯手下的辅佐人(希腊文consiliarii)可能被描述为“代理人”(2)以弗所城的书记可能是在提醒城里的百姓,国家有法律的权威机构,一些误判或者不公正的案件可以在这里获得公正合理的审判,他说的大意就好比是,“方伯们作为帝国的一些代理人。就像我们今天一样,在每一个省份都有这样一个最高长官,因此,没有必要害怕,如果真的受到了伤害,或者受到了什么损失也不必担心,必有人给予公正的判决和赔偿”(3)方伯西兰纳斯就在这个时期被囚禁了起来(参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三章第1页),而且西勒和荷立屋司──这两个人监管亚细亚地区的皇家贸易──可能被认为是这里所说的复数“方伯”(4)可能在这个时候,有其他邻近省份的一些方伯来到了以弗所城,所以书记说到了复数“方伯”,这些邻近的省份可能有基利家,居比路,庇推尼,或者其他一些省份。在以上的四种解释中,第二种解释似乎看起来比较可靠,有理。

对告。希腊文egkaleō,“上诉”,“进行控诉”。以弗所的银匠底米丢以及他的同伙们要向当局提出对于他们所控告之人的正式理由。被告人要对其进行反驳,对于他们各自所提出的理由,双方都要提出自己的证据和证词。


徒19:39 你们若问别的事,就可以照常例聚集断定。

【本会注释】

你们若问。或作“如果你们寻求任何事情”。

关于其他的事情。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应该是以下读法“更多的”。显然,某些事情可能会被呈到方伯那里进行审问,其他可以照着常例聚集断定。

照常例聚集。传统上讲,这些希腊城市都有自己的公众聚会时间,在这样的聚会中要商讨城里的业务和一些事情。这里,以弗所城里的书记暗示那些暴徒,他们的聚集并不是“合法的”,不属于法定的聚会。根据屈梭多模(《圣经布道》第四十二章,徒19:21,23注释)的记载,这样的聚集每个月有三次。


徒19:40 今日的扰乱本是无缘无故,我们难免被查问。论到这样聚众,我们也说不出所以然来。”

【本会注释】

被查问。或作“被控告”。

今日的扰乱。相当于“今天的暴动”。

聚众。希腊文sustrophē,“扭曲的群众”,“共谋”,“暴乱”。


徒19:41 说了这话,便叫众人散去。

【本会注释】

便叫众人散去。他可以藉着自己的职位命令人散去。可能他最后的几句话对于当时的听众来说很有分量。如果他们所实施的暴动行为传到了罗马政府,他们本城中的许多利益都将受到缩减。这城里的书记使暴徒们冷静了下来,并且吩咐他们散去,都静静地各回各家了。

提要

1 保罗来到了马其顿。7 他举行了主的晚餐,并且传道。9 犹推古从窗台上困倦沉睡,从楼上掉下去死了,10 保罗使他从死里复活。17 在米利都,使徒保罗召集了教会的众长老来,告诉他们将会有什么事临到他们,28 当牧养上帝教会中的羊群,29 警告他们提防假教师,32 把他们交托给上帝,36 同他们在一起祈祷,于是送保罗就上船去了。


保罗重访马其顿和希腊

徒20:1 乱定之后,保罗请门徒来,劝勉他们,就辞别起行,往马其顿去。

【本会注释】

乱。希腊文thorubos,“吵闹”,“混乱,骚动”。当年描述耶稣基督受害的时候也使用了这个词(太26:5;27:24;可14:2),还有在管会堂的睚鲁之女儿复活的事上(可5:38),以及使徒保罗在耶路撒冷受到攻击的事上都使用了这个词(徒21:34;24:18)。

请门徒来。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此处还加了一句“劝戒了他们”的话。保罗召集当地教会的信徒举行了一次会议,举行这次会议可能是因为保罗要与他们辞别。

辞别。这里的希腊原文意味着“向……告别”,“作分手的问候”(参徒21:6)。显然,保罗依然停留在以弗所,直到他再一次看到这里的教会安定了下来。他在以弗所教会大约花了三年的时间(大约公元54-57年;见本册注释第102页)。

往马其顿去。在《使徒行传》一书此处的叙述中存在着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可以由写给哥林多教会书信的信息填补。在这次到马其顿的行程中,使徒保罗写了致哥林多教会的第二封信(见林后2:12,13;7:5;9:2)。


徒20:2 走遍了那一带地方,用许多话劝勉门徒(或作:众人),然后来到希腊。

【本会注释】

走遍了那一带地方。无疑,使徒保罗希望再次拜访他先前在帖撒罗尼迦和庇哩亚所建立的众教会,同时也拜访腓立比的教会。显然,保罗沿着罗马的大道穿过了马其顿,朝西来到了亚得里亚海的沿岸地区,并且第一次在以利哩古传扬福音(见罗15:19;参《以弗所的郊外》)。

希腊。这个词的希腊文Hellas,就是希腊。作者路加使用Hellas作为亚该亚的同义词,就是南方的省份。这次旅行使保罗来到了哥林多,先前,哥林多教会有许多事情需要改正。但是现在,那里的信徒已经接受保罗写给他们的两封书信了。起先,就是从以弗所发来的信,保罗发觉自己有必要对哥林多信徒在教会中结党的精神进行谴责。保罗同时也责备哥林多信徒在用主的圣餐一事上存在的混乱,并且指出了自己对于乱伦罪的严厉看法。使徒保罗作为一名牧者,其任务使得他在这个地区停留的三个月期间,很少能得到休息,即使是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哥林多也是如此。

在哥林多,保罗可能错过了会见他的许多朋友。罗马皇帝革老丢的布告或许是废除了,或许是不再生效了,保罗先前的同工亚居拉和百基拉似乎已经从以弗所回到了罗马(参徒18:18,19;罗16:3)。无疑,保罗在哥林多所熟悉的一些其他人也如此行了(见罗16章)。这一切可能都坚定了保罗迫切到罗马的愿望(徒19:21;罗1:10,11)。保罗在希腊的工作完成了,他感觉有一种非人的吸引力驱使他向西行驶。因此,保罗企图迅速回到耶路撒冷作一个很短的问候,然后把那些外邦人的捐项供给教会,接下来就立刻开始到罗马和西班牙的行程(罗15:24-28)。但是《使徒行传》一书余下的叙述显明,保罗前面所要走的路是多么的不同啊!


徒20:3 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将要坐船往叙利亚去,犹太人设计要害他,他就定意从马其顿回去。

【本会注释】

在那里住了三个月。或作“那时他已经在那里住了三个月”。在希腊文中,这个惯用语是与下面的话紧密相连的。

犹太人设计要害他。当使徒保罗最后一次访问哥林多的时候,犹太人就曾试图纠缠亚该亚方伯迦流对保罗进行打击,如今,他们试图秘密地向保罗发泄他们报仇的怒气。无疑,这些犹太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杀害使徒保罗。当保罗听到这些人的密谋之后,他就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计划,并且同他的伙伴们出发回到马其顿,挫败了那些阴谋杀害他的人。

坐船往叙利亚去。使徒保罗可能已经要收拾自己的行李,甚至他已经上了船,但是在船就要起航的时候得到了及时的警告。

从马其顿回去。由于杀害保罗的计划显然是当他要起身向叙利亚航行之时实施的,但由于保罗原计划的火速改变(转而向北航行),使那些犹太人没有时间在面临新环境之时,对原来的密谋进行重新调整。


徒20:4 同他到亚西亚去的,有庇哩亚人毕罗斯的儿子所巴特,帖撒罗尼迦人亚里达古和西公都,还有特庇人该犹,并提摩太,又有亚西亚人推基古和特罗非摩。

【本会注释

同他。提摩太,还有所巴特(也许是所西巴德的另一种写法),使徒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他们曾经伴随保罗(见罗16:21)。这个福音团队的价值可以由保罗带着大量捐项供给犹大众教会一事来解释。藉着这些伙伴作为众多的见证人,从他们所收捐项的事上挑不出不是,保罗可以避免任何直接敌对自己的造谣人士所说捏造、诽谤话,避免一切的疑惑(林后8:19-21)。因此,这些代表都是从一些领导性教会中选出来的,他们可以证明使徒保罗对于这些事务所表现的行为无可指摘。在保罗的团队中有八名信徒,其中包括作者路加(见第5节注释)。

到亚细亚。或作“远到亚细亚”。重要的原文证据表明,此处可能(参本册注释第10页)支持对于这些字的删节。


徒20:5 这些人先走,在特罗亚等候我们。

【本会注释】

等候我们。这里突然将称谓改变为第一人称,乃是在提醒我们,作者路加,他从来不提自己的名字,也在使徒保罗的福音队伍之中。路加可能是作为腓立比教会的一名代表陪同保罗,或者是作为使徒保罗的朋友以及医生。这次的等待就使得保罗能在腓立比守逾越节了,“过了除酵的日子”又从那里起程(第6节)。那些先出发的门徒们会通知特罗亚教会关于保罗的到来,这样,在保罗到达那里的时候,信徒们就会聚集欢迎他。


徒20:6 过了除酵的日子,我们从腓立比开船,五天到了特罗亚,和他们相会,在那里住了七天。

【本会注释】

除酵的日子。使徒保罗似乎是有意停留在腓立比教会守犹太人的节期。对于保罗来说,他本是犹太人也是法利赛人,逾越节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情调(徒23:6)。也许,基督徒们也开始认为逾越节就是基督受难和复活的周年纪念日(参林前5:7,8)。

五天到了特罗亚。先前从东向西,就是从特罗亚航行到腓立比(见徒16:11,12注释)花了三天的时间,但是这次轮船反方向行驶,必定会遇到西南方向,来自达丹尼哩的气流阻碍,也可能是由于春天在多岛海地区常见的东北风影响了他们的前进速度(参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当使徒保罗在特罗亚见到的异象中听到马其顿呼声,并且要求他们到那里传扬福音的时候,作者路加和提摩太就同他在一起。所巴特、亚哩达古、以及西公都的悔改就代表部分的收获,是他们在马其顿的工作中上帝给予的认可。

七天。保罗和作者路加在特罗亚停留了七天。可能他们是在安息日过后才离开的,这里所说的“七天”应该是从他们穿越爱琴海,五天之后到达特罗亚算起的。此处所说他们花费了“七天”,或者是整整一个星期,在特罗亚,他们停留的最后一天是安息日。第二天,也就是七日的头一日,保罗计划步行出发到亚朔(第13节),然而,福音队伍中的其他人继续乘船旅行到了亚朔。在安息日结束到他们第二天清晨离开的这段时间里,这位忠心的福音使者利用一周第一天的这段黑暗时段──就是指安息日过后的夜晚──在特罗亚教会,与那些信徒们为许多事情聚集在一起,并且一直到了天亮。


保罗最后一次访问特罗亚

徒20:7 七日的第一日,我们聚会擘饼的时候,保罗因为要次日起行,就与他们讲论,直讲到半夜。

【本会注释】

七日的第一日。在希腊文中,这种表达与太28:1(见该处注释)的描述是一样的。无疑,这里所说的“七日的第一日”一般来讲就是指我们今天所说的星期日。然而,许多圣经解经家将这里的表达分成了两种,关于此处使徒保罗与特罗亚信徒的聚会,在时间上存在着疑问,这个聚会或许发生在星期日当天晚上,或许是在前一天,就是安息日过后的那个晚上。那些赞成这里的聚会是指星期日晚上观点的解经家指出,作者路加(他极有可能是外邦人)大概使用了罗马人的推测方法,按照罗马的日期推算法,一天的开始是在午夜。按照这样的推断,每周第一天的晚上聚会只有可能是在星期日的晚上。他们同时也指出本节经文的时间顺序,“七日的第一日”,“次日”,这暗示了使徒保罗的起行发生在七日的第二日;如果推断正确的话,那么,这里的聚集就一定是在星期日的晚上。同样,使徒约翰在他所写的福音书中也将星期日的晚上称作“七日的第一日”(约20:19),然而,按照犹太人的推算方法,那就应该是一周的第二日(见本注释第二册第101页)。可能作者路加在这里使用了相同的表达方法。

其他一些解经家,包括艾理奥特(Ellicott),孔尼白(Conybeare),侯生(Howson)及A. T. 罗伯特森(Robertson),他们坚持认为这里的聚集应该理解为是在星期日之前的晚上。由于犹太人的日期推算法认为一天的开始乃是在日落之后,遵照这样的算法,这里所说的七日第一日天黑的时候就应该是指星期日之前的一个晚上,就是我们所说的星期六的晚上。此种推算方法在基督徒中间延续了有几个世纪之久,而且我们可以很合理地认为,作者路加,不管他是不是外邦人,可能会在他的叙述中使用此种日期推算法。从而,使徒保罗与特罗亚信徒的聚会就应该开始与安息日日落之后的那个夜晚,而且这次聚会持续了一整夜。第二天,也就是星期日,保罗独自步行来到了亚朔,与其他人相会。

有一些作者从这段的叙述中看到了一种迹象,似乎暗示了早期基督徒对于星期日的遵守。不论作者路加是使用了犹太人的日期推算法,还是使用了罗马人的推算法,相对来说,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要逊色一些,因为作者清楚地说到这次的聚会是在“七日的第一日”。如果作者使用了犹太人的时间推算法,那么,星期日之前的晚上就被认为是一周的第一天,如果作者使用了罗马人的时间推算法,那么星期日的晚上就被认为是七日的第一日。这里重要的因素在于(关于早期基督徒们遵守星期日的问题),是否这里所说的七日的第一日就是早期基督徒们素来进行崇拜的日子,或者是否是因为使徒保罗的拜访,碰巧使这次聚会的时间遇到了七日的头一日。

在对这段叙述进行考虑分析之后,以上的观点就自然站不住脚了,保罗举行这次聚会崇拜并不是因为那天是一周的第一天──星期日。他在特罗亚停留了七天的时间;当然,保罗必定不止一次与那里的信徒会面。现在,他将要离开特罗亚,按照逻辑来说,保罗自然会召开一次告别的聚会,并且与那里的众弟兄姐妹一起举行主的圣餐。作者路加记载这些事发生在七日的头一日,而不是让人注意他们在具体地遵守星期日,他的记述乃是与整个时间的连续记载和谐一致的,这样叙述是为了显明他们旅行的时间(见徒20:3,6,7,15,16;21:1,4,5,7,8,10,15)。因此,要以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个段落,那么举行这次聚会,不是因为那天是星期日,而是因为使徒保罗要“起行”(徒20:7),作者路加记述有关会议的事情,乃是为要突出保罗祈祷使犹推古复活的神迹,至于作者注明那天是“七日的第一日”,仅仅是他对于使徒保罗传道旅行中时间记录的一个部分。在评估这段叙述是否可以作为早期基督徒遵守星期日的证据时,著名的教会历史学家奥古斯都·尼安德这样说:

“这段经文并不能彻底说服人,因为使徒保罗在即将分离之前很可能会聚集这个小教会的众位信徒,举行一次友好的会餐,在这种场合下,保罗要对弟兄们留下最后的致辞,但是这里并没有对星期日进行特殊的庆贺”(《基督教及教会历史》亨利·约翰·罗斯,第一册第337页)。

讲论。这个词的希腊文dialegomai,“交谈”,“讨论”。在整本新约圣经的所有例子中,除了这里的表达以及第9节之外,其他出处将这个动词翻译为“辩论”,“推论”,“谈论”。本节以及第9节中的这个动词最好可以翻译为“谈论”。这次的聚会显然不像平日的正式聚集崇拜,需要有人专门登台讲论,此类非正式聚会中的论证以及交谈,乃是用来回答信徒们所发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清除特罗亚基督徒之间的一些困难,同时也可以对他们进行指教。

直讲到半夜。他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了一次夜间告别崇拜,但是,由于基督徒相互之间所存之友谊而流露出的喜乐,以及使徒保罗将要离开他们的事实,导致这次的讲论、谈论一直进行,远远地超出了平日的起居习惯。无疑,特罗亚的众位弟兄十分喜悦在使徒保罗离开他们之前,为他们所举行的此种非正式属灵筵席。

8. 有好些灯烛. 这里提到“灯烛”,或者称之为烧油的“炬火”(参太25:1,3)无疑有以下两个理由,(1)为了解释少年人犹推古产生睡意的原因,说明当时聚会屋子里的很热,而且雾气腾腾,十分拥挤,(2)同时这也间接地提供了一种反驳,因为当时有些人认为基督徒们在晚上聚集,他们举行一些见不得人的活动(特土良《护教书》第8页)。自然,在讲道人的旁边理所应当放置两个或者更多的灯烛。

楼上。在古代的东方国家,家里的上层通常是用来待客社交之用,也是为了一些虔诚的企图。路加详细描写了自己亲眼见到的鲜活景象。


徒20:8 我们聚会的那座楼上,有好些灯烛。

徒20:9 有一个少年人,名叫犹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罗讲了多时,少年人睡熟了,就从三层楼上掉下去;扶起他来,已经死了。

【本会注释】

窗台上。在大部分古东方的一些房子中,窗户仅仅是开在墙上的,也许没有框架,也没有什么护拦可以防止这里所发生的意外事故,除非这是一种易碎的窗户格子。

少年人。希腊文neanias,严格意义上讲,介于24 岁到40岁之间的人,都算作这里的“少年人”。然而,此处这个词可能使用了更广的范围,也许这里就是一个例外(见第12节注释)。

犹推古。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幸运的”。这个名字,就像那些具有民族类似含义的名字一样,例如腓力斯、费利西亚、费里纪司屋斯、佛土拿塔斯、佛斯土斯、非里记塔斯、以及辛太克,再三出现在一些碑铭上面,显然,这是一些普通的名字,尤其是在那些自由民之间。

困倦沉睡。直译是“被熟睡征服”。无疑,当时聚会屋子中的空气由于热度而变地沉闷,在加上灯烛产生的烟雾,以致这位少年人再也抵御不住睡魔的攻击了。

三层楼。希腊文tristegos,意思就是“第三层楼”。也许按照今天一些习惯说法,这就是指“第四层楼”。

已经死了。即使这所房子的窗口有窗扇的话,那么当时也极有可能打开了,以便能给这个拥挤的房间通风。这位摔下去并且丧命的少年人,可能是摔到了院子里。是否犹推古恢复原来的状态可以被描述为神迹存在很大的争议;这里所说的“死了”可能不可以理解为“一种昏迷状态”。这位同时又是一名医生的作者路加,在此处的表达以及第12节的描述中(“他们把那童子活活地领来”)似乎没有留出任何质疑的余地。犹推古由于从三楼的窗台上摔下去而丧失了性命,彻底没有了气息,藉着使徒保罗的祈祷就从死里复活,这显然是本故事要表达的真实意义。


徒20:10 保罗下去,伏在他身上,抱着他,说:“你们不要发慌,他的灵魂还在身上。”

【本会注释】

保罗下去。东方的一些楼房通常是在外面有楼梯。使徒保罗的行为使我们想起了古时的先知以利亚(王上17:21)和以利沙先知(王下4:34)。无疑,就像旧约时代的先知一样,这里使徒保罗也大声呼求上帝。

你们不要发慌。直译是“你们要停止吵闹”,“你们不要在痛心”。


徒20:11 保罗又上去,擘饼,吃了,谈论许久,直到天亮,这才走了。

【本会注释】

保罗又上去。使徒保罗当时的镇静,正如他所说的话一样,一定对那些混乱的群众产生了影响。保罗又返回楼上继续他们的聚会。

擘饼。“他们吃过圣餐”(《述》第三十七章)。见太26:26-30;见徒2:46;林前11:23-30;见徒2:42注释。这乃是计划之中的,显然,本次聚会并不是正式的聚集(见第7节注释)。

谈论许久。这个希腊文的表达暗示了一种信徒之间友好的交流,不同与正式的谈论、演说。

天亮。太阳升起,逾越节很快就在早晨五、六点钟之间来临了。


徒20:12 有人把那童子活活的领来,得的安慰不少。

【本会注释】

童子。希腊文pais,这个词通常的意思是“孩子”,但是这个词有时也用来指年轻人,事实上,如果是指奴仆的话就不分年龄了。这里的“童子”可能是一名青少年,或许更年长稍许(见第9节注释)。

活活地。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前面提到的“已经死了”(第9节)不是真的死了。显然,这里作者路加是在记载一个神迹的发生,就是让那少年人从死里复活的神迹。

得的安慰不小。这里又是一种否定式的强调性表达,意思就是说,他们“大大地得了安慰”。


从特罗亚到米利都

徒20:13 我们先上船,开往亚朔去,意思要在那里接保罗;因为他是这样安排的,他自己打算要步行。

【本会注释】

我们…开往。在使徒保罗的同伴中间(第4节)包括作者路加,他们乘船进行旅行,但是使徒保罗从特罗亚到现在为止,一直是步行。这些同伴们是否确实参加了晚上的聚会并不清楚。

他自己打算。这里是指使徒保罗自己打算。除了在徒23:24的记载之外,没有任何关于保罗旅行的记载中使用其他的交通方式,只有乘船和步行。保罗大概步行了有35英里的路程,无疑他是沿着罗马帝国铺的大道,从特罗亚城徒步来到亚朔。


徒20:14 他既在亚朔与我们相会,我们就接他上船,来到米推利尼。

【本会注释】

来到米推利尼。这个城市也曾经被称为卡斯特柔,这里是莱斯博斯岛(即米蒂利尼岛)的首府,自然风光秀美,而且不乏壮丽辉煌的建筑物。莱斯博斯岛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之一,它的面积在地中海的众岛屿中位列第七,其周长有168英里。


徒20:15 从那里开船,次日到了基阿的对面;又次日,在撒摩靠岸;又次日,来到米利都。

【本会注释】

到了基阿的对面。或作“面向”基阿,也称为库斯,是坐落在莱斯博斯岛和撒摩之间的一个岛屿。从米推利尼航行到这里需要一天的路程。

撒摩。这里是距离吕底亚海岸线不远的一个岛屿,从基阿航行到这里还需要一天多的时间(见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

超革流木。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以下几个字的删节,“而且逗留在超革流木”。超革流木是坐落在吕底亚大陆海岸的一个城市,在以弗所和那个多风河米依德之间(见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

米利都。这里是一个海港(见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以及保罗的传道旅程)。起先,那些来自克里特岛的殖民者定居在了这里,而且使这里成了一个活跃的殖民中心,同时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以及商业的中心。这里距离以弗所城大约有32英里(约52千米)。使徒保罗的福音队伍离开亚朔三天之后到达了这里。


徒20:16 乃因保罗早已定意越过以弗所,免得在亚西亚耽延,他急忙前走,巴不得赶五旬节能到耶路撒冷。

【本会注释】

越过以弗所。这里是指他乘船越过了以弗所,如果使徒保罗在那里停留的话,自然就意味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保罗并不打算花费太多时间,因为他打算在五旬节的时候到达耶路撒冷。

五旬节。参徒2:1。使徒保罗为什么如此迫切地希望到耶路撒冷参赴五旬节,这里并没有记载。也许是因为在那个时候,巴勒斯坦的犹太基督徒们就会都聚集在耶路撒冷过节,这样就会使他带到耶路撒冷的救济品更加有效地分发给众人。或许是因为先前上帝的圣灵曾在五旬节沛降,所以在保罗的心里认为这个节期占有特殊的位置。无论如何,保罗在过逾越节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旅程(徒20:6),由于这次他正好要到耶路撒冷,所以,很自然,保罗希望在下一个节期之时能赶赴那里。


对以弗所长老的临别赠言

徒20:17 保罗从米利都打发人往以弗所去,请教会的长老来。

【本会注释】

打发人。使徒保罗不可能在没有与以弗所教会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就离开那个地区,以弗所就是他曾经遭受许多苦难的地方(见林前15:32)而且为他的主结出了如此美好的果实。因此,保罗召呼那教会的领袖从以弗所来到米利都与他见面,并且详细商讨关于教会的一些问题。

长老。见第28节;徒11:30;14:23注释。


徒20:18 他们来了,保罗就说:“你们知道,自从我到亚西亚的日子以来,在你们中间始终为人如何,

【本会注释】

保罗就说。以下就是使徒保罗亲自讲给以弗所众位长老的柔和的言辞。这些话不像是在传扬,而是在劝勉、鼓励、提醒听众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也提到了保罗个人生涯中的诚实、正直,同时要他们完全接受,要凭着信心履行他们职分的一切责任与义务。这些警告乃是适用于任何年龄以及任何地区的教会,弗5;6的经文就反映了这一点,尤其是徒6:10-18的叙述更为突出。

你们知道。凭着他们相互之间的熟悉程度,以下所说的话是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强调性的表达,在希腊文中强调这里的“你们”。使徒保罗曾同他们在一起有三年之久(第31节),而且在他的工作中完全“尽职”,正如他劝告以弗所教会后来的一位领袖时所说的一样(提后4:5)。这些以弗所人与使徒保罗在一起相处的日子中,在他们所有的经历中,一定有人对于使徒的工作进行过诽谤。

自从我到…的日子以来。保罗在以弗所停留的整个时期,他的所言所行一直都是一致的。

亚细亚。见徒2:9注释。

为人如何。保罗对于自己在他们中间生活方式的叙述,显明了他属灵以及使徒的权威,而且证明自己被呼召,被指定做这传福音的工作乃的的确确出自上帝。

始终。这里是指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人中间做工的全部时期。


徒20:19 服事主,凡事谦卑,眼中流泪,又因犹太人的谋害,经历试炼。

【本会注释】

服事。希腊文douleuō意思是“服务[ 正如一名奴仆一样]”。保罗常常使用这个词,而且用希腊文的这个名词doulos,“仆人”,“奴仆”,来表达自己与基督之间的关系,因此表明他将自己的心意与志愿都彻底地归服了耶和华,他的主。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要服侍基督,他唯一的主。不论是保罗的私利,或者是世界上提供的利益,都不可以与自己对于他的主基督之热爱相媲美。

凡事谦卑。这位保罗仅仅尊荣那位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因此对于世界,他也将自己钉死在十字架上(加6:14),自己感觉不到任何由于被召或者自己的职位而骄傲的地方,也没有任何自负之处。他本可以靠着自己的肉体而自夸,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腓3:4-7)。他本可以靠着自己做使徒、传道工作中的一切苦难经历而自夸,荣耀自己,但是他拒绝了(林后11:18-30)。使徒保罗的谦卑乃是基督徒中高尚信徒的真谦卑,他是以耶稣基督的大能和高尚来衡量自己的软弱和渺小。

眼中流泪。正像耶稣基督一样,使徒保罗常常流泪(林后2:4;参约11:35)。保罗因为那些犹太的弟兄们失去了上帝的国而伤心流泪(罗9:1-5;参路19:41,42)。他也为这些人放在真理路上的障碍而痛心。他因为一些人将要丧掉永远的生命而悲哀。他因为人心刚硬,不接受真理而流泪。因此,这位基督徒传教士会为周围那些失丧的人悲哀流泪,并且要因为这些人反对真理,而兴起神圣的热心。

经历试炼。希腊文peirasmoi,“验证”,“测验”。对照彼前4:12,在那里这个词被翻译为“试验”。在徒19章提供了这类试验的一些叙述,乃是由敌人们的反对而发起的。

谋害。见徒9:24注释。


徒20:20 你们也知道,凡与你们有益的,我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或在众人面前,或在各人家里,我都教导你们;

【本会注释】

避讳不说。希腊文hupostellō,“放在下面”,因此就理解为“隐藏”,“抑制”。起先,这个词乃用来指代将船帆卷起来。使徒保罗从来没有偷懒,不努力做工,从没有错过任何机会,没有隐藏任何教义和警告,没有避讳任何真理不讲(参第27节)。

有益的。直译是“集合在一起的事”,或者是“那些值得的事情”。像保罗一样,福音的使者应该补给群羊的需要,只要是属灵的营养,不管是美味的或是不可口的都要喂养他们。

教导。希腊文anaggellō,“通知”,“宣布”。这个词通常用来指在公众面前传扬福音。

在各人家里。这是一种较为隐秘而且个人化的传福音方法。对于使徒保罗来说,个人之工并不能代替公众的福音布道,而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同伴(《证》第六册第321-323页;《述》第二十四、二十八章)。有关末后上帝的儿女要拜访各家的工作见《善》第三十八章。若没有在各人家里进行拜访,没有任何福音使者可以对他的羊群作到足够的照管。


徒20:21 又对犹太人和希利尼人证明当向上帝悔改,信靠我主耶稣基督。

【本会注释】

证明。这里是指藉着教导和劝勉为主作见证,使听到的人改变生活,能够更好的活着。在提前5:21;以及提后2:14将同样的词翻译为“责备”和“嘱咐”;意思是力劝,诚挚的乞求。

犹太人和希利尼人。使徒保罗总是首先向他犹太的弟兄们传扬福音(见徒13:5,14;14:1;17:1,2;18:4;19:8;参罗1:16;2:9,10;3:1,2)。

悔改。这个词的希腊文metanoia(参太3:2有关它动词词性的解释,这里的名词“悔改”就来自那里的动词)。

向上帝。相当于“对上帝”。我们“向上帝悔改”有以下几个原因(1)我们的罪恶乃是抵挡上帝的根本因素;(2)尽管人类有时可以表现出赦免的精神,但是只有上帝能赦免人的罪恶,是藉着耶稣基督牺牲的功劳(见林后5:21;彼前2:24),同时,得蒙赦免的根本条件乃是向上帝诚心承认自己的罪。

信靠。信乃是领受耶稣基督赦罪、救赎之恩典的必要条件,“没有见过他”我们“却是爱他”(彼前1:8),这全是凭着信心(参罗4:3)。事实上,“凡不出于信心的就是罪”(罗14:23)。罪人藉着耶稣基督从上帝那里领受恩典与和平乃是靠着他们的信心(罗5:1,2),“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来11:6)。


徒20:22 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绑),不知道在那里要遇见什么事;

【本会注释】

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绑)。这里,使徒保罗有可能是指他肉体的灵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而感到压抑,或者是他被自己的意愿所强迫;也有可能是指他受到上帝圣灵的抑制。考虑到第23节的表述,有些人坚持同意前一种观点,说在第23节提到了“圣”字,而本节却没有提到,这正说明两节经文的对比。其他一些人则更支持后一种观点,他们相信在第23节所提到的“圣”即修饰22节的“灵”,也修饰23节中的“灵”。见徒16:6,7注释,在那里圣灵阻止保罗到某些地方传道。这里的动词(由于这里的动词所处的位置特殊,所以语势很强)通常用来指某物被绳子捆绑,或者被束缚(太13:30;21:2),有时也象征性地指被某种强烈的义务所压制(罗7:2),或许是指某种强烈的欲望或者推动力(参腓利门书第13节中的名词)。使徒保罗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当圣灵带领他做某件事情之时,其推动力只能更加增大他心中的“捆绑”。必须要尽自己的职责;无论是什么结果,都交托给上帝。

不知…要遇见什么事。保罗知道他这次拜访耶路撒冷,必定有危险等待着他(徒20:23;参罗15:30,31),但是他并不知道这危险的本质和严重性,或者这次危险的恐怖结局。无论如何,他已经将自己的道路交给了上帝,而且不论是遇到什么样的危险,保罗都会顺从圣灵的引导。


徒20:23 但知道圣灵在各城里向我指证,说有捆锁与患难等待我。

【本会注释】

但。相当于“除此之外”。

圣灵…指证。这里的记述没有说明这“指证”是否是圣灵直接的启示(见徒16:6,7注释);或许是藉着先知的预言,正如徒21:4,11;还是藉着使徒保罗内心深处不断重复的感想。

有捆锁与患难。使徒保罗深深相信不久将会有许多灾难临到自己,但是他并不知道具体要发生什么事情。

等待。或说是为我留着。


徒20:24 我却不以性命为念,也不看为宝贵,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从主耶稣所领受的职事,证明上帝恩惠的福音。

【本会注释】

不以性命为念。直译是“我不顾自己的性命”。这里是说使徒保罗没有把个人的利益和事情算做宝贵(见腓3:7,8)。这正是主降生为人,屈尊道成肉身的态度(腓2:7,8)。

不看为宝贵。这里是指,保罗认为自己在地上性命并不是宝贵的东西。没有任何个人的选择和愿望可以使保罗离弃他的福音事业,就是险峻、辛勤且得不到属世好处的工作。他不是自己的人;他是基督的仆人(罗1:1)。没有任何事情的重要性足以使他轻视作为基督之仆人的职责。这就是我们的救主以及那些早期信徒的精神。

路程。这个词的希腊文dromos,“赛跑”,“跑道”;“生命的期限”,或者是指“官职的时期”;“生涯”。使徒保罗已经将自己作为活祭献给了上帝(罗12:1),以便那摆在他面前的路程可以成功的完成。在使徒保罗告别的书信中,他宣称这样的路程他本人已经完成了(提后4:7)。因此,他劝勉希伯来人要“存心忍耐,奔那路程”就是摆在他们前面的路程(来12:1)。保罗希望在这最后的时刻奔走他生命的路程。他不必后悔任何对于他工作的轻视,或者是由于粗心和分歧导致的失败。他期望以一个无愧的良心和满足的心情结束自己的生涯。

职事。这个词的希腊文diakonia,“服务”,英文中的“执事职分”一词就是来自这个希腊文。在这里,这个词不是指教会中的职位,而是指对于上帝的服侍。对上帝做忠心的服侍乃是保罗的主导原则,而且还告戒他的“儿子”提摩太要具有同样的奉献精神(提后4:5)。

主耶稣。使徒保罗得蒙主亲自的呼召做传福音的工作,对于这一点事实他具有强烈的感受,这乃是他独特之悔改的结果,因为耶稣基督本人藉着亚拿尼亚委托他要做的福音工作(徒9:15-17;22:14,15;26:16-18)。使徒保罗从来就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蒙召,尽管确实有其他一些人对其存有疑惑(林后3:1-6;加1:10-24)。

证明。或作“彻底见证”。

福音。见可1:1注释。对于有罪的人类来说,福音乃是从上帝而来的大好信息,藉着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的牺牲体现了上帝的对于有罪人类的怜悯。这样的见证只有藉着那些已经深深知道自己乃是远离上帝的罪人,而且藉着信心经历了耶稣基督拯救之恩典的人才能作成。


徒20:25 “我素常在你们中间来往,传讲上帝国的道;如今我晓得,你们以后都不得再见我的面了。

【本会注释】

国。见徒1:1;太4:17注释。这里所说的国就是使徒保罗希望的中心所在,保罗这样做对于他自己是非常危险的,他现在面对的乃是罗马帝国的专制主义,他竟然胆敢宣扬此种道理。

不得再见我的面了。使徒保罗相信,这里他没有表明自己相信的众多理由,这些来自以弗所的长老,无疑除了以弗所的长老,还有米利都的长老,这些人永远不会再次得见保罗的面了。保罗这样说可能是因为他知道在前面等待着自己的危险(徒20:22,23;罗15:30,31),也是因为他愿意访问罗马和西班牙的坚定意念(徒19:21;罗15:23-28)。然而,在保罗第一次和第二次被囚在罗马的中间时期,尽管他可能没有再次来到米利都和以弗所教会,但使徒保罗可能确实曾经返回到马其顿和亚细亚(腓1:25-27;门22)。除此之外,保罗在这个时候没有领受上帝圣灵的指示。


徒20:26 所以我今日向你们证明,你们中间无论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原文作我于众人的血是洁净的)。

【本会注释】

我今日向你们证明。我要向你们严肃地宣告。

罪不在我身上。希腊文Katharos,“干净的”。使徒保罗这里并不是在宣称自己在基督徒的品行上是完美纯洁的(见腓3:12-14),他这里是说在引领人归向基督,获得救恩的事上,自己尽了应尽的职责,他自己是干净的。

这里乃是对于一位守望者之责任的清楚地描述,在结33:6有明确的记述。使徒保罗卸下了自己对于以弗所人的职责。此处,他的思想显然是当年他离开哥林多城犹太人会堂时那番话的一个复述。对于这些人,保罗已经竭尽全力了,该做的他都做了。他们的血──就是指如果他们拒绝这拯救人的福音信息,那么随后就是他们的死亡──必须归在他们身上(徒18:6;参太27:25)。

何人。相当于“所有”。因为使徒保罗即传福音给犹太人,也传福音给外邦人。他已经藉着圣灵的大能全力以赴了。没有任何人可以指责他忽视这工作。这里的表达对于福音工作者来说乃是激励和鞭策,保罗已经树立了一个榜样。


徒20:27 因为上帝的旨意,我并没有一样避讳不传给你们的。

【本会注释】

避讳。见第20节注释。没有恐惧以及对于声望的不必要追求──导致人们掩饰那不受欢迎的真理──可以毁坏、阻碍保罗的福音工作。真理没有任何伪装、掩饰和退缩。

上帝的旨意。这里是指上帝为要拯救世界上的罪人而定的计划。使徒保罗可能是从执事司提反那里初次听到了这个计划(见徒7:54-58),然后又从耶稣基督那里领受了(徒9:4-6;加1:15-20)。他将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意义和目的向众人陈明,还说到了基督的复活与升天,基督在天上圣所中从事的大祭司一职,以及当他中保的工作结束之时,他要复临,并将属他之子民接到他那里去的应许。这就是使徒保罗在罗马书中清楚描绘的计划。


徒20:28 圣灵立你们作全群的监督,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上帝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或作:救赎的)。

【本会注释】

谨慎。考虑到使徒保罗要离开,以及保罗将要向他们说话,众长老们要提起注意,谨慎起来,首先就是关于他们自己(见第30节),然后是整个羊群。罕见的危险以及试探困扰着宗教领袖们,在个人的行为上,关于宗教的稳定性和对于纯正信仰之教义的坚定不移,甚至还会有来自外面的危险(参林后11:23-28),随着时间向末后的推移,这些事情只能有增无减。

全群。教会就是耶稣基督的身体(西12:12-27;弗4:12),就是上帝的殿(见林前3:16,17),也是我们主的新娘(弗5:23-32)。但是,同时地上的教会与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上帝的羊群(约10:11-16;参彼前5:4;来13:20)。因为如此,主要带领它,以致没有人能夺去(约10:26-30),主要喂养,以致没有人能毁坏(诗23;约10:7-14;彼前5:2)。

Pastor(牧师)是一个拉丁文,来自动词pasco«,“我喂养”。这幅好牧人的动人图画,在经文中已经描述地很清楚了,乃是留给福音使者的一个榜样。此处所使用的“全”意思是整个羊群以及其中的每一个部分,因为在教会中没有偏见,不分贵贱(雅2:1-9)。

圣灵。有圣父、圣子、圣灵属于第三位。以弗所教会中的长老们都是人所指定的,无疑,也是在使徒保罗的监督之下(见徒14:23注释)。但是使徒保罗认为他们就是被圣灵亲自选择的,藉着选举或者指定的过程被上帝的圣灵所充满(参徒6:3)。这里又一次显示了在使徒时代,信徒们坚定相信上帝的圣灵在他们中间,在教会中,而且凡事都藉着圣灵的运行和指引(见徒2:2-4;4:31;5:3,4;6:3,5;8:39;10:45;13:2;15:28;16:6,7)。

监督。希腊文episkopoi,直译是“监督”,但是这个词是专门用来指代“主教”的。与第17节进行比较,显明了在使徒保罗的时代“长老”(希腊文中的presbuteroi)和“主教”(希腊文episkopoi)是一样的(见徒11:30注释;参徒1:20;多1:5-7)。这些宗教领袖,被称为长老,在教会中起着“监督”的作用。

牧养。希腊文poimainō,“照管、护理一个羊群”,“成为一位牧羊人”。牧养羊群并且将他们带到好的牧场上乃是牧人的职责。因此,教会中的牧师也要从上帝之道的牧场上喂养他的羊群。这也是主耶稣三次告戒使徒彼得要做的事情(约21:15-17),在后来的时日,彼得将这个使命传给了他所召来的皈依者(见彼前5:2)。牧人的职责有以下五项:(1)、向上帝的羊群传讲上帝的道,并且要带领他们明白福音(林前2:4-7;弗3:8-11),也要经历真理的能力,为真理做见证(约3:11;林后4:13),向他们正确地提出真理(提后2:15),要精明地提高他们的属灵状况(2)、为上帝的羊群祈祷(约17:9-17;罗1:9;弗1:16;帖前1:2;提后1:3)(3)、在主的家中管理执行各种条例,必须要看明这些条例所深含的属灵意义:洗礼(罗6:3-6),洗脚礼(约13:3-17),主的圣餐(太26:26-30;林前11:23-30)(4)、为教会中所拥有的福音真道争辩,护卫真理(犹3;提前1:3,4;4:6,7,16;6:20;提后1:14;2:25;3:14-17)(5)、寻找悔改的生灵,增加羊群的数量(徒2:47;11:24;参路14:23)。

上帝的教会。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此处有以下几种读法:“上帝的教会”,“这位主的教会”,以及“这位主上帝的教会”,最后一种读法显然是前两种读法的结合体。使徒保罗常常称耶稣基督为上帝(罗9:5;多2:13;参西1:15-20;2:9;腓2:5-11)。关于这个原文的问题,也见《圣经翻译难题》第205-208页。

买来的。基督用自己的血拯救、赎买了这些人,他们又正式建立了教会(参彼前1:18,19)。耶稣本是没有罪的,但是因为我们被定罪(林后5:21)。他将我们这些满是罪恶,而且因着罪恶已经到了死亡地步的人拯救了出来,并且将我们带到了天上的乐园(见弗2:1-6)。我们是用“重价买来的”(林前6:20;7:23;参彼后2:1)。

用自己血。希腊文中表达方法是模棱两可的,可能这里均可以翻译为“用他自己[儿子]的血”。此种译文会于本节之前的表达十分适合:“上帝的教会”,那么另外的一种译文即表达了基督的神性(其他的解释说明了其此种概念),或者与“主的教会”相配。“血就是生命”(申12:23)。当血流了出来,生命也就随之停止了。那被献做祭物的动物死了,它的血流在地上,预示了耶稣基督为我们每一个罪人死,为我们流血。因此,耶稣基督在髑髅地死在十字架上,有血和水从他的心脏里流了出来,他的心脏是由于和天父的分离而破裂的(太27:46;约19:34,35),这血就被称为救恩的宝血(林前1:17,18),是赎买罪人的血(徒20:28),并且是洗净我们罪恶的血(约一1:7)。由于耶稣基督的死,以致实现了救恩,这就是赎罪的祭,全教会应当有牧人管理、监督,牧人要用全力以赴照管羊群。由于耶稣基督爱他的教会,并且为教会献上了自己的生命,因此,在教会中做领袖的管理者也要爱教会,同时也要在教会的服侍中献上自己。


徒20:29 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

【本会注释】

我知道。藉着保罗对于人类本性的知识以及经验,同时还有上帝的圣灵所给予他的亮光。

我去之后。使徒保罗曾经是他所建立之教会的监护人。在保罗离开他们之后,危险必然会加重。正如当年的以色列人一样,领袖约书亚以及众长老(他们比约书亚活的时间长一些)还在的时候,他们大有信心(士2:7),但是这些人去世之后,他们就背道了。

凶暴的豺狼。这里,使徒保罗在应用耶稣基督在世时所说的寓言,基督是好牧人。雇工无法抗衡那些豺狼(约10:12),但是羊群的真正牧人要站在软弱无助之羊羔的旁边,保护他们。基督十分清楚这些剧烈攻击的危险,所以曾经加以警告(太7:15)。以弗所城中的长老将要护卫这羊群,抵御凶暴的豺狼,使徒保罗的预见,就是那要来的豺狼将要从教会之外渐渐进入羊圈之中。保罗对于这些长老们的警告并不是孤立的。他已经给帖撒罗尼迦的信徒写了书信,信中写到将要有大背道发生(帖后2:1-12),并且后来也写给提摩太,警告他要堤防那要来的类似危险(提前.4:1-3;提后3:1-15)。使徒约翰,在使徒那个世纪的最后时刻,看到了背道乃是当时代的一个很大危险(约一4:1),而且在启示录中,他讲述了一些异象,其中提到了教会那令人震惊的腐败和异教化的风气(启2:12-24;6:3-11;17;18)。见本册注释第64-67页。


徒20:30 就是你们中间,也必有人起来说悖谬的话,要引诱门徒跟从他们。

【本会注释】

就是你们中间。前面一节中所提到的“凶暴的豺狼”,就是那从外面进来将要袭击羊群的恶狼,代表公元400年之时,犹太教和异教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盛行的基督教。如今,使徒保罗警告以弗所信徒们发生在内部的背道之影响,正如底马(提后4:10),以及许米乃和腓理图(提后2:17),这些人的“话如同毒疮,越烂越大”,而且“败坏好些人的信心”。

引诱。希腊文apospaō,“撤退,消除”,“扯走”。那些从教会中被引诱偏离正路的基督徒,在他们自己背道之后,还要引诱其他人也加入他们的背道行列。


徒20:31 所以你们应当警醒,记念我三年之久昼夜不住的流泪、劝戒你们各人。

【本会注释】

应当警醒。这些话看起来就好像是主当年吩咐门徒们要警醒之话的一个复述(太24:42;25:13),显然,使徒保罗已经意识到要警醒了。使徒十分恰当地对提醒了这些以弗所的长老,保罗不久前刚刚称他们为教会众信徒的“监督”(见徒20:28注释)。使徒保罗强调警惕性应该是那些引导、牧养教会之领袖必备的品行。

三年。使徒保罗花了三年的时间,为以弗所教会树立了一个很好的警醒之榜样。《使徒行传》的历史记载了保罗每逢安息日在以弗所会堂的会堂中讲道有三个月之久(徒19:8),以及在推喇奴的学房天天辩论有两年之久(同上第10节),而且还有一个未详细说明的时期,就是在不久前所发生的混乱,以及底米丢所发起的暴动。这些时期以及著名的犹太人概括式计算法(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82页)充分地解释了这里为什么保罗说他“三年之久”在他们中间。见本册注释第101,102页。

劝戒。希腊文noutheteō,直译作“放在心里”,“劝戒”,“劝告”。使徒保罗清楚指明在他们前面将要有危险,也有职责。

流泪。使徒保罗深深地同情,照字面意义上讲这里的意思乃是“分享感受”,这一点在保罗自己所写的书信中更是明显(见徒20:19;林后11:29)。在这里,保罗乃宣布作为教会的牧者所应该具有的高要求的功效和热心,然而,以弗所的长老没有一个与保罗辩论的。


徒20:32 如今我把你们交托上帝和他恩惠的道;这道能建立你们,叫你们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本会注释】

交托。希腊文paratithēmi,“放置在旁边”,“委托给”,这里的意思就是“交托”(参彼前4:19)。因此,使徒保罗劝戒教师们要将他们所领受的真理“交托”给其他人(参提后1:14),他们所领受的道就将成为一种信心的“委托事项”或者是“存放物”(parathēkē)(提后1:12),直到基督的日子。

上帝。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或许可以翻译为以下读法“交托给主”。这样的读法与此处的属灵重要性等义。

他恩惠的道。这里可以理解为一个形容词短语,说“他恩典的话语”。另外一种相同的表达翻译为“他权能的命令”(见来1:3),或者说是“他大能的话语”──那具有托住万有之能力的话语。同样,“他恩惠的道”能完成那些相信他之人的救赎大功(见犹24)。此处使用的“恩惠”一词(希腊文charis)经常与“能力”(希腊文dunamis)一词密切联系着,正如林后12:9的叙述。这里的“道”(logos)并没有人格话用来表达耶稣基督;而是当耶稣讲论的时候,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恩惠和力量(参雅1:21;来4:12;耶23:29)。有关这个希腊文“恩惠”charis的讨论参罗3:24注释。

这道能建立你们。上帝就是那位伟大的建造者。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林前3:11)。藉着人心做工的圣灵之恩赐乃是要居住在这些“建造”或者是建立的身体里面(弗2:20;4:11-13)。结果就是成全教会,或者圣徒聚集的总会(彼前2:5,9,10;来12:22-24;弗5:27),而且耶稣基督的品格在每一个相信他之人的里面(腓3:8-14;弗3:14-21;彼后1:3-8)。

基业。相当于“这基业”。这个词在旧约圣经中用来指代以色列人所分摊的土地(书14-19)。但是上帝的子民因为缺乏对他的信心,没能成功地完全占领那些人的土地(士1;2;来3;4)。上帝子民们的基业正如先前提供给希伯来人的产业一样明确,而且这基业只有在基督里,靠赖基督才能有保证。比较使徒保罗在以弗所书中对于基业一词的引申。在这封书信中提到了我们“得基业的凭据”(弗1:14),救恩的保证乃是藉着圣灵;保罗书信中所说的“上帝之民的基业”(弗1:18),此处所说基督徒们的属灵基业;“承受上帝的国”(弗5:5),就是在耶稣基督的复临的时候进去(太25:34;路12:32)。在耶稣基督复临的时候,上帝的圣徒们要被接升天,并且与主同掌王权1000年(帖前4:16,17;启20:4,5),然后,他们要居住在新天新地,就是更新的地球(启21:1-4)。

一切成圣的人。相当于“那些一切被称为圣的人”,因为上帝子民们成圣的工作乃是在基督里完成的,要靠赖基督的功劳,而且这工作要在承受最后的基业之前完成。成圣就是成为一名圣徒,成为圣洁的一位(罗1:7;林前1:2;林后1:1),这个表达乃是指信徒的全身。而且“成圣乃是一生的功夫”(《路》第三章),但是,由于没有任何人知道自己生活在地球的时间有多长,因此信徒们成圣的工作就应该立刻开始行动,毫不迟疑。“耶和华是叫你们成为圣的”,这工作同时也掌握在上帝的手里(出31:13;结37:28;帖前5:23;犹1),根据主的旨意(来10:10),就是在基督里的旨意(林前1:2;6:11;弗5:26;来13:12),要藉着圣灵(林前6:11;罗15:16),藉着上帝的话(约17:17)。


徒20:33 我未曾贪图一个人的金、银、衣服。

【本会注释】

我未曾贪图。相当于“我没有贪图”。比较撒母耳对百姓的们的呼吁(撒上12:3-5)。不论是先知撒母耳,还是使徒保罗,都有特殊的理由证明他们是正直诚实的。先知撒母耳的儿子们丢失了他们的正直,变为了腐败,贪婪(见撒上8:3);使徒保罗被人控告外面披着“贪心”的外衣(帖前2:5;参林后7:2;12:17,18)。使徒保罗有权力要求得到在福音工作上的补偿(林前9:13,14),但是,他没有这样做,以免他被人控告为贪婪钱财(林前9:12,15)。凭借使徒保罗对于广大信徒的卓越影响(参加4:13-15),他足可以获得物质上的利益,使自己能发财制富。但是他也没有这样做。保罗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腓4:12)。他已经学得了“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腓4:11)。他从来没有“占过”哥林多人的“便宜”(林后12:17)。使徒保罗不求腓立比信徒的任何“馈送”(腓4:17)。他不但没有接受别人的支持,反而自己亲手劳作过活,在下一节中,他提出了这个事实,以此作为抵挡那些控告他贪婪之人的武器,因为有人控告保罗是因着贪婪别人的财富而激起了努力传扬福音的力量。

金、银、衣服。东方所谓的财富大凡就是指这些东西,拥有这些就拥有财富。亚兰王的元帅乃缦就是如此观点(王下5:5),以及其他人(创24:53;45:22;王下7:8;参太6:19;雅5:2,3)。


徒20:34 我这两只手常供给我和同人的需用,这是你们自己知道的。

【本会注释】

你们自己知道的。使徒保罗与以弗所信徒的接触很是亲密,而是相互之间相处了较长的时间,这些信徒也都知道保罗向他们所说关于他自己的话,乃是千真万确。

这两只手常供给。这里的表达指出了使徒保罗素来的习惯乃是亲自劳动,以便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样做的同时也可以使那些控告他贪婪的人无话可说。使徒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曾经同百基拉和亚居拉夫妇共同支搭帐篷(徒18:1-3)。他先前也曾在以弗所亲自劳作(林前4:12),还有帖撒罗尼迦(帖前2:9;帖后3:8)。本节的记述也给出了他在以弗所做工维持自己生活的证据。保罗不仅做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他还帮助那些同他在一起的人,以及那些需要他帮助之人。也许提摩太就是其中一位,因为他“屡次患病”(提前5:23)。在教会还没有获知要奉养,维持教会牧者生活需要之时,使徒保罗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在传扬福音的同时还要亲自劳作,维持自己的生活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需用。希腊文chreiai,“需要”,“必须之物”。由于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人周流四方传扬天国的福音,当他们仅有的一点需要得到供应之时,就满足了,他们乃是要向其他人提供神圣、永恒的恩典财富。他们也没有期望这个世界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奢华的物质生活。


徒20:35 我凡事给你们作榜样,叫你们知道应当这样劳苦,扶助软弱的人,又当记念主耶稣的话,说:‘施比受更为有福。’”

【本会注释】

作榜样。希腊文hupodeiknumi,“藉着[榜样]显明”。

凡事。使徒保罗对于以弗所信徒的教导不仅仅是在教义上的理论,而且还有实际生活中的敬虔──自恃,对于上帝的信心,以及基督徒的品行。

扶助。希腊文antilambanō,“握住相对的事物”这是一种形像化的表达,说明了“帮助”的含义。使徒保罗为了其他人亲自劳碌,他的行为就是对信徒们的一个警告。

软弱的人。或作“有病的人”,“受折磨的人”。这个词可以应用于那些“信心软弱的”(罗14:1),由于使徒保罗这里刚刚提到了有关身体劳碌方面的问题(徒20:34,35),因此,我们必然要得出这样的结论:这里所说的“软弱的人”是指那些确实贫穷、软弱的人。本节剩余的部分更加说明了这个结论是正确的。使徒时代教会信徒相互之间这些应尽的责任,早先比较尽心尽力,但是后来就越来越不及先前了(见徒6:1,2注释)。

记念。使徒保罗再次提醒以弗所的长老们要顾及、照料那些软弱,有需要的信徒,他乃是引用了一句不知什么原因,没有留下记载的主耶稣的话。使徒保罗藉着圣灵的感动说出了这句话,同时也具有使徒的权威,我们不能说这里乃是耶稣原话的另外一种说法(就是传统所认为的基督所说的话)。保罗可否是从某个曾经听到过耶稣如此说的人那里听来的,或者是在一次主对他直接的启示中,亲自从基督那里所领受的,这里并没有清楚的说明。“记念”两个字暗示了先前就知道这种说法。也许这里所说的话就是“耶稣所行的事还有许多”中的一件(约21:25),但是这些事情并没有记载在四福音书中。

。直译是“他自己说”。在希腊文中,这乃是语势很强的表达。

有福。此种福气乃是双向的福惠。那些领受这些福惠的人被赐福,而且他们心里欢喜,不论这需要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但是更大的福气要临到那施舍的人。在施舍的时候会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施舍之人被牵离自己的爱好,展现自己本性中更好的一面,而且会得到上帝的赞许(太25:34-40)。因为上帝就是那无限的提供者(创22:8-13;诗23;约3:16,34),施舍乃是与上帝相似的行为。


徒20:36 保罗说完了这话,就跪下同众人祷告。

【本会注释】

就跪下。跪下乃是祈祷之时的普通姿势(诗95:6;见但6:10),这种姿势表明了在神圣的上帝面前祈祷之时一种谦卑的标志,而且这也尤其表达了这是严肃的时刻(代下6:13;王上8:54;路22:41)。作者路加描述保罗在于推罗的信徒彼此告别之时也曾跪在岸上祷告(见徒21:5;参弗3:14)。

同众人祷告。作者路加,虽然将保罗公众的讲话和一些对白进行了全面的摘要,并没有记载保罗同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祈祷之时所说的话。祷告的主题可能会通过弗3:14-21的记载看出来。使徒保罗在祷告之时为他的同胞以及信徒所负的重担可以通过徒28:8;罗1:9,10;弗1:16-19;腓1:4,5;帖前1:2;提后1:3;以及门4-6的记述表明。


徒20:37 众人痛哭,抱着保罗的颈项,和他亲嘴。

【本会注释】

众人痛哭。直译是“众人都十分悲叹痛哭”。没有更加感人的证据可以表明他们对于保罗的尊重和爱戴。

抱着保罗的颈项。这是一种西方人在聚会以及分离之时的拥抱方式(见创33:4;45:14;46:29;路15:20)。保罗的朋友们都爱他。


徒20:38 叫他们最伤心的,就是他说:“以后不能再见我的面”那句话,于是送他上船去了。

【本会注释】

伤心。或作“感到极其痛苦”,“受到折磨”,或者是“使自己忧伤”。

不能再见我的面。见第25节注释。

送他。直译作“送他前往”。在徒15:3;以及徒21:5都将同样的希腊词汇翻译为“送……起行”。以弗所教会的众长老尽可能地多与保罗在一起,所以就一直将使徒保罗送到了他所要乘的船上去了。见徒15:3注释。

提 要

1 使徒保罗执意要上耶路撒冷,不听人的劝说。9 腓利的四个女儿都是女先知。17 保罗来到了耶路撒冷,27 在那里,保罗受到了门徒们欢喜的接待,但同时有很大的危险,31 罗马的千夫长把他救了出来,并且给他机会向众人说话。


保罗上耶路撒冷

徒21:1 我们离别了众人,就开船一直行到哥士。第二天到了罗底,从那里到帕大喇,

【本会注释】

离别了众人。这个希腊动词说明与人分开,这里也可以翻译为“我们离开了他们”。

直行。显然,当时的潮汐和风向都很顺利。

哥士。这里是一个与小亚细亚海岸线分离的小岛屿,在亚细亚多岛海域的入口(参使徒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在古代,这个岛屿上有一个为医师所建立的神庙,还有一个医校。这里也因当地的酒而著名,还有丝制品,以及编织物。

第二天。由于作者路加对于海上的旅行颇感兴趣,他很谨慎地描写了行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参徒20:6,7,15)。

罗底。这里乃是一个著名的岛屿,坐落在亚细亚境内的西南端(见使徒保罗第三次传道旅程),这个岛屿在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期间出了名。阿斯特瑞亚是这个岛屿的一个古老名称,星位。之所以产生罗底这个名字,是因为在这个岛上生长着丰富的玫瑰花。当地所盛产的木材(很好的造船材料)使得当地的居民发展了强大的海军队伍。在岛屿的中心位置,那里是重要的商业区,也为了部队的目的,建造了宏伟的太阳神庙,而且当地的货币也是以他们所敬拜的太阳神阿波罗头像为记。巨大的金属雕像赫利俄斯,也是他们所敬拜的太阳神,高达100英尺之多,这个雕像也被称为罗底岛巨像,同时也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个巨像是在大约公元前280年,由查尔斯建造,但是在公元前224年的一场地震中被摧毁,在地上仰卧了有900年之久。在公元七世纪,这个巨大的金属雕像被征服领地的撒拉逊人(阿拉伯人)卖给了一名犹太人,据称,这位犹太人用900匹骆驼将雕像分片运出该地。

帕大喇。有很少的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表明这里加了“和每拉”三个字,“每拉”就是在使徒保罗被转送往罗马的行程之时所经过的城市之一(徒27:5)。帕大喇是吕家省海岸线上的一个城市(参使徒保罗的第三次传道旅程),这里也因着敬拜太阳神而出名。这里是坐落在赞塔斯河口附近的一个城市,赞塔斯是这个城市的一个港口。在这里,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伴换乘了一艘开往腓尼基的船。


徒21:2 遇见一只船要往腓尼基去,就上船起行。

【本会注释】

腓尼基。这里是邻海地区,在巴勒斯坦的北部(参耶稣作工时期的巴勒斯坦)。这里的重要城市就是推罗和西顿。


徒21:3 望见居比路,就从南边行过,往叙利亚去,我们就在推罗上岸,因为船要在那里卸货。

【本会注释】

居比路。见徒13:4-6注释。

叙利亚。古时,这里坐落在巴勒斯坦的北部,幼发拉底河的西边。作者路加将腓尼基的推罗包括在了叙利亚境内。

推罗。这里是腓尼基的一个很古老的海港,距离帕大喇大概有五天的海上行程。在约书亚的时代,这里被认为是一个“坚固的城”市(书19:29)。这里的某些人因为参与了所罗门王所建造的圣殿而著名(王上7:13-45;代下2:11-16)。这个城市曾经被亚述人、巴比伦人、还有后来的亚历山大大帝所围困。


徒21:4 找着了门徒,就在那里住了七天。他们被圣灵感动,对保罗说:“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找着了门徒。直译是“寻找了门徒”。这里是表达没有门徒碰巧在那里的含义,而是推罗的基督徒在那里聚会。因此,这里就是第一次专门提到了在推罗城里的基督教会,尽管有可能那里的教会早已经存在好多年了(见徒11:19;15:3)。

七天。使徒保罗希望能赶回耶路撒冷参赴逾越节(徒20:16),但是考虑到自己还有时间,当然也因为推罗的基督徒再三挽留,保罗就在那里停留了一周的时间。

说。或作“不停地说”。也许这些先知是在安息日发出的警告,或许是在其他推罗教会聚会的时间,显然是由那些具有圣灵恩赐之人所说的(见加6:1;参本册注释第26,40页)。

被圣灵感动。参徒2:2-4;5:3;8:39;10:44,45;13:2;15:28;16:6,7。

不要上。显然,此处我们不能理解为,是上帝的圣灵明明禁止保罗以及同人继续进行他们的旅程到耶路撒冷,这与先前圣灵禁止他们到庇哩亚和亚细亚是不一样的(徒16:6,7),如果是上帝圣灵明明的带领,那么使徒保罗是不会不顺从圣灵直接之引导的。再者,这里一定是一种对于保罗的警告,后来先知亚迦布来到该撒利亚更肯定地给予了此项警告(徒21:10,11)。


徒21:5 过了这几天,我们就起身前行。他们众人同妻子儿女,送我们到城外,我们都跪在岸上祷告,彼此辞别。

【本会注释】

过了这几天。这里是指第4节所记述的“七天”。此处的希腊动词翻译为了“完成”,在提后3:17讲这个词翻译为“预备好”(修订标准版“预备”),其中主要的意思就是预备好,装备好,或者是配备好,正如一艘轮船一样。因此,有些人认为一艘船需要在推罗整修一周的时间。然而,在表达时间的问题上,正如此处,最好将其翻译为,“完成”,“过了”。

他们…送我们。这里的“他们”是指推罗城教会的全部信徒,包括他们的妻子和儿女,全都来送使徒保罗和他的同人出城,将他们送到了岸边(参徒15:3;20:38)。

跪…祷告。见徒20:36注释。


徒21:6 我们上了船,他们就回家去了。

【本会注释】

我们上了船。直译是“我们向他们告了别”,就是说他们相互说再见。

他们就回家去了。希腊文“eis ta idia”,“到自己的[东西]”,就是指他们自己的家里(见约1:11注释)。


徒21:7 我们从推罗行尽了水路,来到多利买,就问那里的弟兄安,和他们同住了一天。

【本会注释】

路。希腊文ploos,“航行、水路”;这里所说的“水路”既可能是指从推罗出发的航行,也可能是指从马其顿出发的全程航行。使徒保罗以及他的同人显然是在陆地上走遍了他们传道旅行的剩余部分,就是从多利买到耶路撒冷。

多利买。这个城镇的名字是由希腊和罗马的统治者给予的,古时候称之为亚柯(士1:31)。后来,这里又被十字军战士圣·简·德亚克命名,或者简单地称之为亚克。在旧约时代,这里乃是一个重要的城镇,但是当大希律建造了该撒利亚之后,这里就逊色多了。

那里的弟兄。在多利买也有基督的教会。因为这个城镇坐落在通往众多沿海城市的大道边,在执事司提反殉道之后,耶路撒冷的基督徒遭受迫害之时,无疑,就有一些早期的信徒访问了这个城镇,并且在这里赢得了一些皈依者(见徒11:19)。


徒21:8 第二天,我们离开那里,来到该撒利亚,就进了传福音的腓利家里,和他同住。他是那七个执事里的一个。

【本会注释】

来到该撒利亚。参徒10:1注释。这里说明保罗的传福音队伍是在陆地上行驶(见第7节注释)。当时在多利买到该撒利亚之间有一条极好的大道。有关使徒保罗似乎对于陆地旅行的优先选择参徒20:13。

传福音的腓利。这位腓利就是起先使徒们所设立“做供给之事”的七执事之一,在七位执事的排名表中,他的名字紧随司提反(徒6:5)。对于腓利来说,这项工作已经被吞没,或者说是似乎已经在“传福音的”工作中消失了(见徒8:5-13,26-40)。我们不能认为这个名称仅仅是一个头衔,它表明了腓利当前的工作,这乃说明腓利接受了从圣灵来的特殊恩赐(见弗4:11;见徒13:1注释)。这项恩赐的重要性在使徒保罗写给提摩太的劝勉话中就可以表明“作传道的工夫,尽你的职分”(提后4:5)而且“使你将上帝藉着我按手所给你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提后1:6)。

由于腓利是一名传道人,所以他的工作范围显然就不仅仅局限于该撒利亚境内,人们最后一次在那里见到了他(徒8:40)。他可能在巴勒斯坦和腓尼基的众多沿海城市中往来传扬福音,同他一起的可能还有那些在司提反殉道之后,从耶路撒冷逃出来的信徒(见徒11:19)。此处可能是作者路加和腓利第一次见面,同样也是使徒保罗和腓利第一次途中会面。

七个执事里的一个。徒第6章里所记载的七位执事依然被认为是一个独特的团体。此处作者路加是否意味着组织上的含义,或者是纪念性意义,我们并不清楚,事实上,当时的教会保留了执事的制度,并且直到今日。

和他同住。显然,腓利的住所是在该撒利亚。作为早期教会的历史学家,作者路加显然会利用这个最好的机会向腓利以及他的家人询问、收集有关当地教会状况的宝贵信息。


徒21:9 他有四个女儿,都是处女,是说预言的。

【本会注释】

四个女儿。腓利的四个女儿都具有说预言的恩赐(见徒13:1注释;参林前14:1,3,4;弗2:20;4:11)。这里的动词“说预言”意思是“讲出来”,就是为上帝讲话(见创20:7;太11:9注释)。作为一名先知,可能也许不可能预言未来要发生的事件。圣经举出了许多例证,表明有许多妇女被委托了那令人羡慕的说预言之恩赐(林前14:1)。摩西的姐姐米利暗就被称为女先知(出15:20),还有士师时代的底波拉,藉着她所蒙的圣灵启示协助巴拉征服了迦南人(士4:4)。先知以赛亚的妻子也是一名先知(赛8:3),以及女先知户勒大,在犹大王约西亚进行改革之时,她帮助了祭司希勒家(王下22:14;代下34:22)。女先知亚拿预言还是婴孩的救主要行的事(路2:36-38)。圣经中还提到了虚假的女先知(尼6:14;启2:20)。约珥预言了在末后的日子,预言的恩赐要沛降在“使女”身上(珥2:28,29)。


徒21:10 我们在那里多住了几天,有一个先知,名叫亚迦布,从犹太下来,

【本会注释】

多住了几天。暗示了在那里停留的时间要比起先预期的时间长一些。

犹太。照有限的意义上讲;这里应该是指先前犹太的领土,不是指罗马帝国的省份犹大,因为犹大省本身就包括该撒利亚。

亚迦布。无疑,他就是当年预言在耶路撒冷将要有饥荒的那位先知(参徒11:28)。这个极不常用的名字以及这样不凡的属灵恩赐如此巧合,决不可能是指两个人。


徒21:11 到了我们这里,就拿保罗的腰带捆上自己的手脚,说:“圣灵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绑这腰带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里。”

【本会注释】

腰带。这是一种用亚麻布、毛织品、或者皮革制作的带子或者是腰带,用来束在腰部,将宽松的东方式外袍交迭系紧,尤其是要进行劳作或者行路之时,更要束上带子。这样的带子在制作之时就留有足够的尺寸,可以用来装放钱币、书写的刻板、以及铁笔等。

捆上。这是要说预言之前的一种突出表现,例如以赛亚先知(赛20章),还有耶利米先知(耶13:1-11;18:1-10;19:1-3;27:2,3;28),以及以西结先知(结4:1-13;5:1-4)。

圣灵。在使徒时代教会中的信徒能清楚感觉到在他们说话行事之时,上帝圣灵的引领,不断的运行。圣灵的临格就像耶稣曾经临到他的门徒一样真实。比较约16:7;徒2:2-4;5:3;13:2。

犹太人…,要如此。这就要应验了。见第33节;徒24章。

外邦人。当使徒保罗被交在罗马人手里的时候,先知亚迦布的预言就应验了,罗马的军队以及被征服之巴勒斯坦的行政部门都要如此行。对于这样的警告保罗依然无所畏惧,没有被这样的危险吓倒。


徒21:12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听见这话,都苦劝保罗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我们和那本地的人。保罗和他的同伴们,包括作者路加,以及该撒利亚的教会,他们都听到了这则预言,可能先知亚迦布的预言是当众宣布的,也许是在一个安息日。

苦劝。或作“不住地哀求”。


徒21:13 保罗说:“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我为主耶稣的名,不但被人捆绑,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愿意的。”

【本会注释】

你们为什么这样痛哭,使我心碎呢?。这里所说的“使我心碎”并不是指要以痛苦击碎保罗的心灵,而是指削弱使徒保罗去耶路撒冷完成他使命的决心。

我。在希腊文中,这句话中的代词“我”是用来表达强调意思的。这句话表明使徒保罗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认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乃是正确的,并且认为负上痛苦或者生命的代价乃是完全值得的(参徒20:24;也见耶稣的态度 [路9:51])。

死。这表达了保罗殉道的真实精神。

为主耶稣的名。比较腓3:7,8。使徒们以及他们的同伴确实因着这名立下了许多的辉煌事迹。比较徒4:12;5:41;见徒3:16注释。


徒21:14 保罗既不听劝,我们便住了口,只说:“愿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本会注释】

愿主的旨意成就。教会已经看出没有任何的恳求对于保罗起作用了,保罗已经定义要去耶路撒冷了。在使徒保罗自己定下决心前往耶路撒冷,不论前面有多危险的事上,上帝的旨意是十分明显的。履行上帝的旨意带来内心的平安,尽管行主的旨意可能会在地上忍受外在的折磨和痛苦。比较路22:42。


徒21:15 过了几日,我们收拾行李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我们收拾行李。相当于“装备我们自己”,或者是“拿起我们的行李”。

上。或作“开始走”,以及“往……去”,就是指继续他们的行程要到耶路撒冷去。


徒21:16 有该撒利亚的几个门徒和我们同去,带我们到一个久为(久为:或作老)门徒的家里,叫我们与他同住;他名叫拿孙,是居比路人。

【本会注释】

他们带我们到一个…的家里;他名叫拿孙。相当于“带[我们]到拿孙的家”。这位久为(相当于“老”)的门徒,关于这个人其他的事情我们并不明了,他离开了老家居比路,在耶路撒冷或许是在到耶路撒冷的路上建了家。“拿孙”这个名字在希腊文中很是常见,可能他是一名早先的希腊皈依者。

同住。本节的记述表明,该撒利亚的一些信徒陪同使徒保罗以及他的朋友们一路来到了耶路撒冷(有64英里),为了将保罗介绍给他们的朋友拿孙,拿孙是使徒保罗素不相识的一位早期信徒,他将要接待保罗以及同人。这里并不是使徒保罗第一次访问耶路撒冷;那里的教会并不是不知道保罗,而且也没有必要请专人向他介绍一位陌生人,以便能住在耶路撒冷。故事中出现这样明显的矛盾,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并且要使故事符合有关地理方位的因素,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

对于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从该撒利亚到耶路撒冷64英里的路程几乎是不可能在一天走完的,而是需要两天或者三天的时间。该撒利亚人热情好客的风俗不可能要求这些信徒一路陪同保罗到达耶路撒冷,而做这一切仅仅是为了将保罗介绍给他们的一个朋友,并且由这位朋友接待保罗。很明显,这些该撒利亚人陪同保罗的福音队伍行了一天的路程,到了他们乡下的一个朋友家,就是这里所说的拿孙家,保罗以及同人在这里住了一宿。

对于这个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法得到了另外一种原文读法的支持。代替了这里的“并且被带……居住”,的表达,有些原文证据表明了(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而且这些人带我们到一个人的家里,要叫我们与他同住;带到了某个乡村,我们到了一个居比路人拿孙的家里,他是一名老信徒”。第17节逻辑性地沿着这样的意思叙述,表明了旅行的行进过程以及保罗在耶路撒冷受到欢喜接待。


保罗访问雅各

徒21:17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们欢欢喜喜的接待我们。

【本会注释】

欢欢喜喜地接待了我们。耶路撒冷教会的成员,就是保罗先前几次拜访时所认识的人,现在欢喜地接纳他。


徒21:18 第二天,保罗同我们去见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

【本会注释】

雅各。长老们也都在那里。使徒保罗尽快拜访了雅各,显然还有一些耶路撒冷的首长老,以及耶路撒冷教会的其他一些领袖。这些人可能是指那些依然居住在耶路撒冷的使徒,而不是那些被选立的“当地”教会的长老(参徒14:23)。但是参徒15:2,4,6,在那里具体提到了众位使徒和那里的长老。这位雅各,无疑是“主的兄弟”,曾经是耶路撒冷会议的主席(见徒12:17注释;见徒15:13;加1:19)。


徒21:19 保罗问了他们安,便将上帝用他传教,在外邦人中间所行之事,一一的述说了。

【本会注释】

一一地述说。比较徒15:3;箴15:30。保罗的报告将告知这些长老们,在自己上一次访问耶路撒冷(徒18:22)到现在为止,这一段时间里保罗经历了什么事情,发生了什么,并且会提到外邦基督徒们甘心乐意的慷慨捐项,都是为了供给那些巴勒斯坦有需要的犹太基督徒。


徒21:20 他们听见,就归荣耀与上帝,对保罗说:“兄台,你看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并且都为律法热心。

【本会注释】

归荣耀与。或作“他们开始荣耀……”,显然,正如使徒保罗一样遵照了通常表达感激的方式。这里自然没有提到称赞保罗的话。

使徒保罗作为一名囚犯被带到该撒利亚,约公元58-60年

1. 到了耶路撒冷,保罗做四位有愿在身之人的引领人(徒21:17-26)。

2. 受亚细亚犹太人的耸动,一群暴徒攻击保罗(徒21:27-31)。

3. 得到士兵的解救,保罗在营楼的台阶上说话(徒21:32至22:23)。

4. 保罗因为罗马公民身份的缘故得以从鞭刑中得救(徒22:24-29)。

5. 保罗被带到公会前,被士兵救出,回到营楼(徒22:30 至23:10)。

6. 出于安全,保罗被送到在该撒利亚的腓力斯那里(徒23:11-35)

7. 保罗通过安提帕底被带往该撒利亚(徒23:31-33)。

8. 保罗在腓力斯前为自己辩护;被投入监牢两年(徒24:1-27)。

9. 非斯都举行听证会;保罗上诉于该撒,并等候前往罗马(徒25:1-12)。

10. 希律亚基帕到该撒利亚迎接非斯都;听保罗申辩(徒25:13至26:32)。

使徒保罗的被囚以及在耶路撒冷的听讼,约公元58-60年

有多少万。此种表达说明了上帝的福音在犹太人中间有突出进展的观点。但是所说的这些成员不仅仅是指那些居住在耶路撒冷的皈依者,因为有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可能为了参赴逾越节而来到耶路撒冷,就像保罗一样。有关相信的“群众”见徒6:1,7;9:31;11:21,24;14:1;17:4。

都为律法热心。这些犹太基督徒并没有因为耶路撒冷会议而从犹太宗教以及礼节中获得释放,正如那些外邦基督徒一样(见徒15:19-21注释)。他们依然执行,至少在某些方面,旧约时代的规条、礼节,而且,他们无疑仍然在随从那些法利赛人的许多传统风俗。关于后者,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55页。使徒保罗描述自己说:“按着我们教中最严紧的教门”,就是指法利赛人(徒26:5)。很明显,早期的犹太皈依者大部分都是出自这个教门,但是不像使徒保罗一样,他们乃是一些条文、教法主义者。


徒21:21 他们听见人说:你教训一切在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对他们说:不要给孩子行割礼,也不要遵行条规。

【本会注释】

听见。或作“被告知”。保罗在犹太的众多仇敌不仅仅对于“律法热心”(第20节),而且他们显然也对于散布保罗神学教训的夸大其辞以及诽谤性报告十分热心迫切。怪不得使徒保罗如此认真诚恳地训诫那些对于遵行宗教礼节问题上相互论断的事(罗14:1-10;西2:16)。保罗本人在这些热心律法的批评家手中曾经受到了严峻的苦难。尽管他们表示自己乃是基督徒,这些自作主张的判断没有经历基督的福音,因为他们缺乏信心。而且做宗教事务也不藉着信心,这就是罪(罗14:23)。

你教训…离弃摩西。直译是“你正在教导……背叛摩西”。这乃是流传在他们中间的对于使徒保罗的控告,对于那些热心他们自己之宗教犹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这项罪名更加严重了。这会引起他们的愤恨,因为他们的理由是自己乃是爱国、维护党派、历史传统、社会关系、以及公共法律,同样还有最深厚的虔诚感受。事实上,这些大批的犹太人(见第20节)接受耶稣基督为弥赛亚,但是他们认为耶稣应该恢复一切的事情,显然,这样反而使他们更加热心地遵守犹太教的规条和礼节,并且一直保留这此种习惯和重视,因此他们认为,同时也批判使徒保罗乃是彻底背叛了自己的民族和宗教。

不要给孩子行割礼。这乃是一种特殊的控告,表明了前面叙述的广义性。根据这个控告,使徒保罗就不是在抵触犹太人的传统,而是在违反犹太人立约的记号,这记号本身深深地根植于法律中。

遵行条规。此处所说的“规条”与徒6:14相对照。根据这里的记载,许多犹太人声称使徒保罗抗拒了那些在律法之外生发出来的详细条例,而且那些加入的传统规条必然要增加、扩大。这乃是一个十分严肃、认真的控告,而且群众都热心地信以为真。由于控告保罗的正是一群犹太人,若是根据保罗个人的宗教行为,这些虚假的控告就必然会被轻易驳倒(徒22:3;23:1,6;24:11-16;25:10,11;26:4-7,22),尽管驳斥没有成功,因为这些人的偏见产生了暴力。使徒保罗对待犹太人所要求遵守的规条、礼节之态度与耶路撒冷会议作出的决议是一致的(徒第15章);也就是让那些犹太基督徒们继续遵守那些他们的良心吩咐他们要遵行的各种规条、礼节。但是使徒保罗坚持主张外邦皈依者的自由。因信称义的人不会因着遵守外在的仪文律法之规条而通向天国(罗2:24-29;加4:1-11;5:1-6;西2:16-22)。

使徒保罗对于他个人生活准则进行了描述(林前9:19-23),以致他自己继续在言语行为上像一名传统的犹太人,尤其是在犹太人中间更为明显。他本人允许在基督教中的犹太人可以自由遵守那些传统的礼节,直到他认明他们所遵行的毫无意义可言之时才提出了评论(罗14:1-10;林前7:17-24)。保罗本人也许下过拿撒勒人誓言(见18:18)。他曾经带提摩太接受割礼(徒16:3)。至于这里对于使徒保罗的控告乃是无根无据的,说保罗教导犹太的基督徒“不要给孩子行割礼”都是虚谎。这样的控告乃是敌人们编造的。

不论如何,保罗的福音教训最终会导致犹太人放弃那些传统的或者是人为加上的规条和礼节,因为那些传统都不再有意义了。耶稣基督的教训乃是这位使徒教训的基础。我们的主教导他的门徒们“你们的义”要“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太5:20);基督谴责那些外在的,为了他们自己之缘故的宗教仪式(太6:1-7);而且他坚决主张人必须要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约4:23)。使徒保罗否认那“不可拿、不可尝、不可摸”的宗教,这些规条乃是人为地加上的(西2:20-22);以及那些没有真实的道德以及属灵重要性的规定和顾忌(罗14:1-10;加4:9-11;来9:9,10),并且说明那些预表耶稣基督生活以及牺牲的事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西2:8-17)。

献祭和割礼曾经被制定为神圣的吩咐。当这些人指定要处死耶稣,把他定为是有罪的时候,耶稣真的承担了全人类的罪,被钉死在了十字架上,这样献祭的制度就不在有任何意义了。用来献祭的圣殿,以及那些执行献祭之礼的祭司们(但9:24-27;太27:51;来8:13;9:11-15),也同样失去了他们的重要意义。割礼乃是一个民族或者百姓与他们的上帝之间所设立的外在记号,表明了他们之间立约的关系(罗4:11)。尽管个别人遵守这个习俗,对于那些领受割礼的婴孩来说,他们并不是凭着信心领受的,而且割礼仅仅是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记号。在基督里,敬拜上帝、服侍上帝不再局限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见加3:28,29;西3:11),而是藉着个人的信心接受耶稣基督为救主(罗3:22-24;加3:26,27;弗2:8),这样割礼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藉着救恩所立之新约与基督的关系(是凭着信心)(耶31:31-34;林后3:6-9;来8:6-13),那古老的立约记号──割礼,就不再有任何重要意义了。那些凭着信心愿意“竭力追求认识”上帝的犹太人(何6:3)必定会认为割礼在他们的属灵生活中没有意义。

因此,使徒保罗教导说“受割礼算不得什么,不受割礼也算不得什么”,只要人能关注自己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就好(林前7:19;参罗3:31;8:4;约一2:3)。在耶稣基督的福音面前,割礼(以及割礼所附带的一切条例)就没有意义了,它也没有任何功效(加5:6;6:12-17)。在耶稣基督里面,犹太人和外邦人是一样的(加3:16,27-29;西2:9-14),基督已经拆毁了在犹太人以及外邦人中间那“隔断的墙”(弗2:11-17)。他们都需要基督来救赎,而且惟有基督能救赎他们,要得蒙救赎乃是“本乎恩……因着信”(弗2:4-10;参罗3:26-30)。使徒保罗没有告诉犹太人不要遵守割礼,但是,那些具有信心和属灵眼光的犹太基督徒会发问:“为什么一个相信之人要靠赖耶稣基督的恩典得蒙拯救呢,我应该给我的孩子施行割礼吗?”,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在耶稣基督里,没有什么原因,仅仅是因为你的弟兄们还不理解的缘故”。所以,保罗相信并且也遵守。因此,我们可以说那些犹太人对于保罗的控告乃是虚假的,但是这些人对于犹太礼节将来的担心是很正常的。


徒21:22 众人必听见你来了,这可怎么办呢?

【本会注释】

众人。相当于“一群人”。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里“众人必定需要聚集”的删节。没有这一句话,上下文就没有任何百姓聚集的暗示。

必要听见。使徒保罗来到耶路撒冷的消息会很快传出去,没有必要藉着圣徒们开个会议,单单由那些成群的犹太信徒到处散布这消息就足够了(参第20节)。


徒21:23 你就照着我们的话行吧?我们这里有四个人,都有愿在身。

【本会注释】

照…行吧。在耶路撒冷的基督教领袖们认为自己给保罗提出的这项建议很是绝妙。显然,他们并无意使保罗陷入困境,但是他们这样的决定适得其反,反而加重了犹太人对于保罗的偏见,因着这件事犹太人似乎认为保罗在一些方面需要受到谴责(《述》第三十八章)。他们更应该认识到上帝藉着使徒保罗所实行的大能大力,看到这些他们应该受到激励,努力消除那些反对保罗之人的偏见。

四个人。显然,这里所说的四个人都是犹太基督徒中的成员,另外,犹太人的这种礼节仅仅局限于那些在犹太地皈依的信徒,其他人不可以行这礼节。这四位犹太兄弟已经完成了他们所许之愿的一部分,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要允许其他人加入他们的洁净之礼,显然,后加入的那人,就要担负那四个人执行礼节所有的费用。


徒21:24 你带他们去,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替他们拿出规费,叫他们得以剃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本会注释】

与他们一同行洁净的礼。在执行的时候,表明了使徒保罗默默地接受了这样的劝告,事实上,他只需要在上帝面前洁净自己。对于使徒保罗来说,这大概会成为一种防碍,而不是帮助,根本不会帮助他来赢得那些犹太人的接受。这样做意味着遵行拿细耳人的节欲礼节,而且要在礼节将要结束之时剃头(见徒18:18注释)。

替他们拿出规费。使徒保罗来承担这几位有愿在身之人行洁净之礼的费用。这些费用包括洁净礼节中剃头的费用,因为利未支派的理发师需要收费,还有所献之祭物的费用:两只雏鸽或者两只斑鸠,一只羊,一只母羊羔,一只公羊,一筐子无酵饼,素祭,以及奠祭(民6:9-21)。

剃头。在他们所许之愿将要结束的时候,也就是在礼节将要完毕的时候,他们要剃头,当祭司要献祭的时候,他们的头发要在献山羊的和平祭下面焚烧。

众人就可知道。之所以使徒保罗也参与这次洁净之礼,乃是为要使那些犹太人信服,使徒保罗并没有“叛变”摩西遗留下来的规条(见第20节注释),而且对于他本人的控告乃是“虚的”。

遵行律法。这里所说的“律法”或者说是摩西五经中的教导,乃是犹太人思想、生活、宗教的中心。摩西五经或者说其中的教训包括了摩西所遗留下来的全部书面指导。那些犹太人认为使徒保罗的教训乃是在抵挡摩西的教训。在耶路撒冷的宗教领袖们认为,保罗唯一可以赢得犹太人赞同的方法乃是显明自己忠于摩西的教训。


徒21:25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我们已经写信拟定,叫他们谨忌那祭偶像之物,和血,并勒死的牲畜,与奸淫。”

【本会注释】

至于信主的外邦人。主的兄弟雅各,他作为众位长老的发言人建议使徒保罗去圣殿里洁净自己,雅各也曾主持了耶路撒冷会议(徒15:13)。他向保罗保证如今对于外邦人的自由已经没有争议,没有问题了:那些外邦人不需要遵守犹太人的习惯和规条,而且他还提醒保罗有关使外邦人获得解脱之决定的条款(见第20节注释)。

勒死的牲畜。重要的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对于这几个字的删节。


徒21:26 于是保罗带着那四个人,第二天与他们一同行了洁净的礼,进了殿,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只等祭司为他们各人献祭。

【本会注释】

保罗带着那四个人。使徒保罗认为,他乃是在犹太人中间做一名犹太人应该做的智慧事(林前9:19-23)。然而,事实上他这次的做法很矛盾,他不但没有显明自己的信仰,反而参与并且满足了那些“为律法热心”的犹太人(徒21:20)。比较《述》第三十八章。

报明洁净的日期满足。这里是指当所许之愿要完成的时候,向圣殿中执行的祭司宣布日期满足。对于这四个人,他们完成洁净的期限是七天(第27节)。根据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5.1 [313])的记载,此种有愿在身的人整个洁净的期限需要30天;现在他们仅仅剩余了7天的时间。


保罗在圣殿里被捕

徒21:27 那七日将完,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看见保罗在殿里,就耸动了众人,下手拿他,

【本会注释】

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保罗在以弗所城中以及周围地区传扬福音的时候就惹怒了犹太人(正如在徒19:22,23)。正是这些犹太人,他们来耶路撒冷过节,在圣殿里认出了保罗,并且煽动群众抵挡他。他们抓住保罗,以正在进行的洁净标号控告了他,那时正是保罗在第七天,就是最后一天在静静等待的时候(徒24:18)。

耸动。或作“开始煽动”。

众人。相当于“所有的群众”。不是指那些“犹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万”(见第20节),而是指当时的群众,这些人参加了五旬节,他们充满了圣殿的每一个角落。


徒21:28 喊叫说:“以色列人来帮助,这就是在各处教训众人糟践我们百姓和律法,并这地方的。他又带着希利尼人进殿,污秽了这圣地。”

【本会注释】

喊叫说。引起这些犹太人如此喊叫,似乎是因为保罗违反了某些严重的混乱罪行。

糟践我们百姓…律法,并这地方。这与当年对于执事司提反的控告相同(徒6:13,14),在之前许多场合下他们肯定都反对过保罗(见徒13:45;14:2;17:5,6;18:6,12-15;19:9)。扫罗,就是先前曾控告司提反并且赞同制死他的那位(徒26:10;《述》第十、十二章),如今称呼为保罗,勇敢地站在与当年类似的控告面前,也同样面临死亡的危险。

带着希利尼人进殿。这些犹太人认为是保罗带着未受割礼的外邦人进了神圣的区域,越过了“中间隔断的墙”,进到了里面(弗2:14),那里与外邦人的外院分别出来,是一个只有犹太人才允许进去的区域(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章11.5)。希腊文以及希伯来文的碑铭记载,这个隔断的墙警乃是在警告非犹太人不可以继续前进,进入内室(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页)。参对于第449的举例说明。.


徒21:29 (这话是因他们曾看见以弗所人特罗非摩同保罗在城里,以为保罗带他进了殿。)

【本会注释】

以弗所人特罗非摩。特罗非摩乃是使徒保罗的一名同伴,曾经同保罗旅行出离马其顿到亚细亚去(徒20:4)。有一些控告的犹太人可能在特罗非摩的本城中就知道他。如今,他们看到特罗非摩居然和保罗一起,并且一同来到了耶路撒冷,但是并没有理由相信是使徒保罗本人带这位以弗所人来到外邦人的禁区。他在福音中的自由决不会导致保罗忽视其他人的顾虑(罗14:3-10;林前9:19-23;10:27-31),他的勇气也不会堕落为鲁莽。所以,对于保罗的控告乃是虚假的。


徒21:30 合城都震动,百姓一齐跑来,拿住保罗,拉他出殿,殿门立刻都关了。

【本会注释】

合城都震动。作者路加表明这乃是一次大规模的混乱,圣殿被亵渎的消息就像散布的野火一样到处传开,而且这些犹太人已经预备好要反抗那些真正激怒自己的事情。这事大概发生在公元58年,大约在八年之后,犹太人向罗马帝国发起的反抗将要发生。这城已经无法控制了。

拿住保罗。或作“揪住保罗”。

拉他。或作“正在拖他”。那些抓保罗的人立刻拖着他,要离开这个神圣的地区,因为这些人认为保罗亵渎了这个圣地。

门立刻都关了。利未支派的门卫立刻就关上了大门,不仅仅是为了抵御更多对于圣殿的亵渎,而且也是为了防止圣殿本身成为暴动的场所,正如先前所发生的事情一样。


徒21:31 他们正想要杀他,有人报信给营里的千夫长说:“耶路撒冷合城都乱了。”

【本会注释】

要杀他。那些抓住使徒保罗的人试图要取他的性命,尽管他们先前已经夺了执事司提反的性命(徒7:54-60)。与此同时,这些人还在打保罗(徒21:32)。

报信。希腊文phasis,“一个[对于秘密罪行的]揭发”,或者是“报告的消息”。

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一千人的领袖”,这个措词乃是指罗马部队的护民官,就是士兵的司令。

营里。这个词的希腊文speira,“一个军队”(见徒10:1注释)。当时罗马驻军借其齐全的军备武装力量以及严明的纪律,被认为足以平息一切反动,甚至足以制止一群群狂暴的犹太人,这些军人都驻扎在这个营楼里面,这个营楼建造在一块大石头上,坐落在圣殿地段的西北边处。这座塔是由大希律建造的,并且为其命名为安东尼亚,这乃是为了纪念三个执政官中的马可·安东尼,他也曾因为自己糊涂与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在一起,并且在阿克提姆岬战役中大败而声名狼藉。安东尼亚塔在每一个角都有一个塔楼,以及两段楼梯台阶,这台阶通往圣殿北边以及西边的拱廊。罗马的驻军要用来解决紧急事件,尤其是像逾越节这样众人聚集的时候,当时有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来到耶路撒冷。参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

合城都乱了。尽管还没有形成暴动,这场吵闹已经波及了全耶路撒冷城,而且很容易无法控制。


徒21:32 千夫长立时带着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跑下去到他们那里。他们见了千夫长和兵丁,就止住不打保罗。

【本会注释】

兵丁和几个百夫长。这位罗马的千夫长,或者称为护民官,反派了几百名士兵下到混乱的群众当中,每一个百夫长,他们有些像军官,各自带领一队士兵执行任务。

就止住不打保罗。或作“立刻停止殴打保罗”,见第31节注释。罗马士兵的到来吓坏了犹太人捕捉者。这次事件称不上是一次起义,甚至连那些兴奋的犹太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徒21:33 于是千夫长上前拿住他,吩咐用两条铁链捆锁;又问他是什么人,做的是什么事。

【本会注释】

上前拿住他。或作“抓捕了他”,“把他抓住进行扣留”。他们的目的不是要营救保罗,而是为要得知这次暴乱的原由,他们为了预防这位主演在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就被这些暴徒所杀害。但是对于保罗来说乃是营救,正像他先前在哥林多一样(徒18:14-17)。

捆锁。这种做法与罗马帝国的惯例是一致的,无疑,这里使徒保罗的每一个胳膊上被捆了一条铁链子,而且链子的两个头又捆在了两名士兵身上,用来看守监管保罗(见徒12:4,6)。保罗就是这样捆绑着被带到了罗马的护民官吕西亚面前(参徒23:26;24:7,22)作初步的调查。

又问他。相当于“开始询问”,或者是“开始公正地调查”。


徒21:34 众人有喊叫这个的,有喊叫那个的;千夫长因为这样乱嚷,得不着实情,就吩咐人将保罗带进营楼去。

【本会注释】

众人有喊叫。或作“有些人正在喊叫”。这样的混乱场面以及指控必定是出自那些激动的暴徒们,正如先前在以弗所发生的事一样(徒19:32)。

营楼。希腊文parembolē,“被投掷到高处”,就是所说的营地(来13:11,13;启20:9),或者是指“部队扎营”(见来11:34)。从这些含义中的转换,正如部队的措辞一样,这里应该翻译为“一个设防的塔楼”,它与拉丁文中的castra所转换的含义“帐篷”,以及castellum,“设防的地方”、“城堡”相似。使徒保罗,尽管是一名囚犯,至少在这个营楼里面是安全的。罗马士兵的营救非常及时。


徒21:35 到了台阶上,众人挤得凶猛,兵丁只得将保罗抬起来。

【本会注释】

到了台阶上。罗马的士兵们尽量将保罗带到圣殿中最远最高的台阶,后又把他带到了安东尼亚的营楼里(见第31节注释)。

兵丁…将保罗抬起来。事实上,罗马士兵们不得不将保罗抬起来,以防他被那些狂暴的犹太人抓住,因为这些人现在明显是要杀死保罗。

众人挤得凶猛。当他们看到自己的猎物被夺取之时,群众的愤怒以及那些计划杀害保罗之魁首们的迫切更加剧烈了。


徒21:36 众人跟在后面,喊着说:“除掉他!”

【本会注释】

众人跟在后面。这里表明了那些暴徒对于保罗所存的企图,他们的希望就是这些士兵能杀害保罗。因此,上一代的犹太人领袖曾经下令杀害主耶稣(路23:18;约19:15)。


保罗为自己辩护

徒21:37 将要带他进营楼,保罗对千夫长说:“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他说“:你懂得希利尼话吗?”

【本会注释】

我对你说句话可以不可以。使徒保罗希望吕西亚得知自己的身份,吕西亚就是千夫长或者称为罗马的护民官,无疑,保罗希望这位千夫长能知道自己乃是罗马公民(参第39节;徒22:26)。

你懂得希利尼话吗。这位罗马的护民官认为使徒保罗只会讲希伯来话(亚拉姆语),当他听到保罗讲希利尼话时十分惊奇。从另一方面来讲,显然,当百姓听到保罗讲述他们自己的国语之时,也十分惊讶(见徒22:2)。保罗的所说的希腊语乃是阿提喀方言(希腊共通语),整个马其顿社会都讲此种语言。新约圣经就是用这种语言写的。


徒21:38 你莫非是从前作乱、带领四千凶徒往旷野去的那埃及人吗?

【本会注释】

那埃及人。根据此处希腊措辞的习惯,这个问题预期的回答就是“是”。此处提到的这个埃及人,在罗马官员心目中声名狼籍,他们一名埃及犹太人,一名伪称的先知,在非力斯成为巡抚后不久,他就曾带领30,000人的队伍(如果传统记载的数字是真实的话)上橄榄山目睹耶路撒冷城墙的倒塌,这样他们就可以凯旋进耶路撒冷城(参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6;《犹太战记》第二章13.5 [261-2263])。非力斯的战士们击溃了他们,使其受到了严重损失,但是他们的首领却逃脱了。

四千。这里的数字或者用约瑟夫所说的30,000人代替,或者理解为这里是指逃脱的人数,后来这人又逐渐发展成为了他们的领袖。

凶徒。希腊文sikarioi,直译是“短剑手”,就是指凶手、刺客。与拉丁文中的sicarii(凶徒)相对照。这些人乃是一个犹太极端主义者组织的成员,奋锐党中的刺客(参本注释第五册第54,55页),他们大批杀害小规模的罗马驻军,他们可以在夜间偷袭那些罗马军人,同时,他们也杀害那些拒绝支持他们的犹太人(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3.3 [254-258])。在过节的人群中,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屡次杀人。在后来耶路撒冷被围困的时候,藉着他们凶暴的血腥行径,他们大大地加重了那个苦难、悲惨时期的恐怖。


徒21:39 保罗说:“我本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并不是无名小城的人。求你准我对百姓说话。”

【本会注释】

犹太人…生在…大数。见徒9:11注释。关于保罗是罗马公民注释参本册注释第94页。

并不是无名小城。或作“并不是不著名的城市”,或者“并不是微不足道的小城”。这是很合理的夸口,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商业贸易的观点上都是如此。大数城中的硬币被发现了,上面写有metropolis autonomous的话,“自治的城”。

对百姓说话。使徒保罗依然希望──无疑,更主要是因为福音和教会的缘故,并不是因为他自己──使犹太人能明白他的真实态度行动。


徒21:40 千夫长准了。保罗就站在台阶上,向百姓摆手,他们都静默无声,保罗便用希伯来话对他们说:

【本会注释】

千夫长准了。希腊文epitrepō,“允许”,“允准”,或者是“同意”。这个词在蒲纸上都是使用此种含义。

就站在台阶上。这里乃是一个高与群众的有利位置,相对来说要安全一些,否则他们将再一次进行对保罗不利的反映──他们也确实如此行了(徒22:22-25)。

向百姓摆手。这是一种示意众人的骚动安静下来的手势,暗示使徒保罗要向他们讲话。

用希伯来话。这里是指亚拉姆语,直译是“方言”。如今,保罗要做一番简短的辩护,利用这个机会他就有自由传扬福音了,不然的话,他可能不再有机会了。比较下面那些骚乱的暴徒,使徒保罗显得多么镇静啊!参本注释第一册第30页。

提要

1 使徒保罗向众人分诉,他如何悔改并接受了基督教,17 自己如何被指派做使徒,就是外邦人的使徒。22 在提到向外邦人传扬福音,使他们也归于同一个教会时,百姓向他高声呼喊“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吧!”。24 保罗几乎受到鞭打、拷问。25 但是由于他是罗马户籍,此种特权使他免于受刑。


徒22:1 “诸位父兄请听,我现在对你们分诉。”

【本会注释】

诸位父兄。这是演说中的一种谦恭有礼的称呼模式(见徒1:16;7:2注释)。使徒保罗意图平息狂暴吵闹的群众。

分诉。此处的希腊文apologia,进行一种反驳别人对于自己控告的讲论。


徒22:2 众人听他说的是希伯来话,就更加安静了。

【本会注释】

希伯来话。这里是指亚拉姆语,就是当时的犹太人所讲的语言(见徒21:40注释)。

就更加安静了。保罗那引人注意的挥手(徒21:40),他所使用的亚拉姆语,以及他那谦恭有礼的措辞,这一切都保护了保罗,使当时狂暴嘈杂的听众对保罗开始密切关注。人群激烈之情绪的翻腾海洋瞬间沉落,静止,而且出现了一种预期的安静。


徒22:3 保罗说:“我原是犹太人,生在基利家的大数,长在这城里,在迦玛列门下,按着我们祖宗严紧的律法受教,热心事奉上帝,象你们众人今日一样。

【本会注释】

我原是。这里的“我”是强调。见徒21:39注释。

大数。见徒6:9;9:11;21:39注释。

长在这城里。可能不是指保罗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而是年轻的时候。尽管他在外地出生,但使徒保罗容入了犹太教根据地的守旧、保守环境。

门下。在使徒保罗的时代,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他们都将之前的列在之后的更高一级的位置。

迦玛列。见徒5:34注释。

严紧的。希腊文akribeia,“严紧的”,“严格的”。使徒保罗向当时的群众保证自己乃是彻底的犹太人背景。他完全了解他们的观点。见徒23:6;24:14;26:3-5注释。

律法。这里是指犹太人宗教信仰和各样规条的制度。

热心。见徒21:20注释。使徒保罗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知道,对于“律法”来说,何为“热心”。

像你们众人今日一样。使徒保罗向当时正在听他讲话的犹太人保证,他自己与他们有共同的基础,可以达成同样的理解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使徒保罗是在称赞他们,因为他们盼望维护圣殿的神圣和纯洁,不受到玷污和亵渎。


徒22:4 我也曾逼迫奉这道的人,直到死地,无论男女都锁拿下监。

【本会注释】

我也曾逼迫。见徒7:58;8:1-4;9:1,2,13,14;26:10注释。

这道。见徒9:2注释。

直到死地。保罗曾经“热心”侍奉上帝,正如此时的犹太人一样。

锁拿下监。这里使用了复数,说明当年扫罗迫害信徒的活动波及到了许多不同的城市(见徒26:11)。


徒22:5 这是大祭司和众长老都可以给我作见证的。我又领了他们达与弟兄的书信,往大马色去,要把在那里奉这道的人锁拿,带到耶路撒冷受刑。

【本会注释】

大祭司。此处是指亚拿尼亚(徒23:2)。根据适用于本注释的使徒保罗生活年代表,在当时,该亚法(见路3:2注释)依然是大祭司(公元35年),就是使徒保罗悔改的时候。大祭司亚拿尼亚是继该亚法之后的第七位大祭司。

众长老。此处的希腊文presbuterion,“长老会”,这里可能是指犹太人的公会。尽管自从保罗悔改以来,事情大概已经过了23年,其中一些依然活着的“长老”可能参与了批准保罗进行迫害基督徒的行动(徒8:3;9:1,2)。

书信。见徒9:2注释;参林后3:1-3。

弟兄。这里使徒保罗巧妙机智地提到了他的犹太人同胞(见徒22:1;申18:15注释)。

往。直译是“正在去”,就是说正在去某地的路上(见徒9:3注释)。

大马色。使徒保罗的宗教热心居然使他到了外国的领土,首先是到外国迫害基督徒,然后是到外国去传扬基督教。

锁拿。或作“捆绑、拘留”。


保罗叙述归主的经过

徒22:6 我将到大马色,正走的时候,约在晌午,忽然从天上发大光,四面照着我。

【本会注释】

约在晌午。神圣临格的光芒使叙利亚正午的太阳光显得暗淡(见徒26:13)。


徒22:7 我就仆倒在地,听见有声音对我说:‘扫罗!扫罗!你为什么逼迫我?’

【本会注释】

听见有声音。见徒9:4-6注释;参徒22:9。

你为什么逼迫我。见徒9:4注释。有关使徒保罗悔改经历的多种叙述之比较参徒9:3。


徒22:8 我回答说:‘主啊,你是谁?’他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拿撒勒人耶稣。’

【本会注释】

你是谁。见徒9:5注释。


徒22:9 与我同行的人看见了那光,却没有听明那位对我说话的声音。

【本会注释】

看见了那光,却没有听明…声音。见徒9:7注释。


徒22:10 我说:‘主啊,我当做什么?’主说:‘起来,进大马色去,在那里,要将所派你做的一切事告诉你。’

【本会注释】

我当作什么。见徒9:6注释。


徒22:11 我因那光的荣耀不能看见,同行的人就拉着我手进了大马色。

【本会注释】

不能看见。见徒9:8注释。


徒22:12 那里有一个人,名叫亚拿尼亚,按着律法是虔诚人,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

【本会注释】

虔诚人。这里是指亚拿尼亚在遵守犹太人宗教的一切要求上大有信心。在徒9:10没有这样的描述。在第9章仅仅进行了简单的描述,称亚拿尼亚为“一个门徒”。此处,使徒保罗显然意图平息他的听众(见徒22:1-4注释)。一个虔诚的犹太人,按照推测,如果保罗曾经是一个亵渎之人的话是不会被接纳的,如今,他们认为保罗的行为乃是犯了亵渎的罪。

为一切住在那里的犹太人所称赞。作为一名虔诚的犹太人,亚拿尼亚的正直是毫无疑问的。人们都知道他忠于自己的信仰。他接纳保罗证明保罗在大马色路上的经历是真实的。


徒22:13 他来见我,站在旁边,对我说:‘兄弟扫罗,你可以看见。’我当时往上一看,就看见了他。

【本会注释】

他来见我。见徒9:11-17注释。


徒22:14 他又说:‘我们祖宗的上帝拣选了你,叫你明白他的旨意,又得见那义者,听他口中所出的声音。

【本会注释】

我们祖宗的上帝。参徒7:32。不论是执事司提反还是亚拿尼亚,他们丝毫没有因为成了基督徒而放弃他们祖宗所信奉的上帝。犹太人的基督徒显然没有认为自己要放弃犹太教。事实上,他们认为他们自己就是弟兄中最为虔诚的信徒。正如保罗一样,他们热心地期盼他们那瞎眼的同胞能看到拿撒勒人耶稣就是他们所盼望已久的弥赛亚(见罗9:1-3;10:1-3)。

拣选了你。或作“指定了你”(见徒9:15注释)。

叫你明白他的旨意。在保罗悔改之前,他对于上帝的旨意毫无所知。作为一名法利赛人,保罗认为自己十分清楚上帝的旨意,而且认为自己一切所做的都是凭着良心行的(见徒23:1;24:14)。明白上帝的旨意和实行上帝的旨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太7:21-27;约7:17;13:17注释)。在保罗的书信中,他一次次提到了上帝的旨意(见林前1:1;林后1:1;弗1:1;西1:1)。

那义者。或作“公义的一位”,就是指耶稣基督(参徒3:14;7:52;约一2:1)。那十二为使徒都亲眼见到过主,并且天天与主在一起(约一1:1,3)。使徒保罗,主特别召他作使徒,也有幸亲眼见到了主(见徒22:17-21;林前15:3-9;林后12:1-5)。

声音。可能是指在将到大马色城时所见到的异象;也可能是指他后来从主那里所领受的特殊指示(林后12:1-5;加1:11,12)。


徒22:15 因为你要将所看见的,所听见的,对着万人为他作见证。

【本会注释】

为他作见证。正像那十二为使徒一样,使徒保罗也亲眼看到了主,听到了主的声音,并且明白了主的旨意(第14节)。也像他们一样,他担负了使命去传扬福音(参徒1:8)。主给他的委任和权威并不低于那十二为使徒(林前15:10;林后11:5;加2:8,11)。

对着万人。说到这里,保罗依然谨慎地避免提到他的特殊使命,就是给外邦人传扬福音的特殊使命(参第21节)。

所看见的,所听见的。为主作见证的能力也是来自于个人的经历(参约一1:1-3;彼后1:16-18)。使徒保罗已经亲眼得见了救主耶稣基督,并且从主那里领受了清楚、系统的真理知识,正如那十二为使徒所领受的一样。


徒22:16 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起来,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

【本会注释】

现在你为什么耽延呢。证据十分充足了;为什么还耽延呢?要速速正式成为一名基督徒(参徒8:36)。

受洗。见太3:6;徒2:38;9:18;罗6:1-6注释;参徒8:36。

洗去你的罪。洗礼是一个指定的神圣礼节(见太3:15;可16:15,16;见约3:3,5;多3:5)。然而,单单这个礼节本身并不能“洗去”人的罪。相信,悔改,以及上帝圣灵的接受同时要伴随着外在悔改的表现,才能使其生效(见太28:19;徒2:38;3:19;8:36,37)。正是因为耶稣基督的牺牲,才使这礼节能“洗去”人的罪恶(林后5:20,21;彼前2:24;3:21;约一1:7,9)。

求告。这里是指,藉着耶稣基督而接受救恩,并且可以领受他所给予的至大恩惠。


保罗奉召向外邦人传道

徒22:17 “后来,我回到耶路撒冷,在殿里祷告的时候,魂游象外,

【本会注释】

回到耶路撒冷。这里是指徒9:26耶路撒冷的访问(参那里注释)。

在殿里。可能是在那天早晨或者黄昏时祈祷的时辰(参路1:9;徒3:1)。因为上帝使保罗得荣耀,在一个特殊的地方亲眼见了异象,如今,他被控告为污秽不洁,犹太人将要在决定杀害他之前对他进行一番审问调查。

魂游象外。在这个异象中所给予保罗的信息在第18-21进行了叙述。这件事情发生在徒9:26-30所叙述的那次对于耶路撒冷的访问之时。


徒22:18 看见主向我说:‘你赶紧的离开耶路撒冷,不可迟延;因你为我作的见证,这里的人必不领受。’

【本会注释】

不可迟延。在徒9:29,30仅仅记载了耶路撒冷的门徒们打发保罗离开那里。要杀害使徒保罗的密谋(徒9:29)使耶路撒冷的众弟兄感觉保罗应该片刻不迟疑地离开这里。在保罗心中依然放不下那些不信的犹太人,已经成了他心中的重担(参罗9:1-3;10:1),在加上保罗的性格从来都不在乎个人的生命安全(参徒19:30;20:22-24;林后4:7-9;11:24-27),显然,保罗感觉在这个城市里,就是耶路撒冷依然有他自己要履行的职责(《述》第十三章)。有许多情况下,福音的使者需要漠视危险的环境,但是还有许多情况下,当他们在这个城里受逼迫,就要逃到另外一个城市(见太10:23注释)。当自己受到压制,看起来不知所措,他必须寻求上帝,以致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职责。现在,保罗就是在这个情形之下,因为,藉着众弟兄的忠告,上帝对保罗进行了直接特殊的指导。上帝并没有特别召呼使徒保罗主要征对犹太人做工,而是向外邦人传扬真理(徒22:21;加2:7-9),而且上帝的旨意只有使保罗离开这里才能最好地实现。类似的上帝藉着众弟兄的意见进行指引的例子,比较出18:17-25和民11:16;徒15:2 和加2:2;见徒13:2-4;15:28。

赶紧。保罗仅仅在那里停留了15天(加1:18)。


徒22:19 我就说:‘主啊,他们知道我从前把信你的人收在监里,又在各会堂里鞭打他们。

【本会注释】

他们。这里的希腊文起着强调作用,可能应该翻译为:“这些特殊的人”。同样还是这些人,就是先前的那些人,他们如今在要寻索保罗的性命,他们知道保罗先前是热心迫害基督徒的。

我从前把信的人收在监里,…鞭打。可能保罗自己并没有亲自对那些信徒大打出手。这里所用动词的时态表明这动作持续了一段时间。保罗当时把迫害基督徒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保罗现在的意图就是,在那些愤怒的暴徒热心寻索他性命的之前,要藉着向这些人阐明保罗知道他们心中实实在在的感觉,借此而找到一个共同点,这样的话也许他们会愿意听他讲更多的话。

在各会堂。关于当时的犹太人会堂,我们可以认为在那些地方可以听到对于外邦人和捣乱者的控告,同时也在这里执行惩罚,见太10:17;23:34;可13:9;路12:11。大约在公元225年,特土良记载,在他所处的时代,犹太人的会堂依然是“迫害的源头”,就是逼迫基督徒的发源地(《Scorpiace》第十章)。

信你。见徒15:21注释。


徒22:20 并且你的见证人司提反被害流血的时候,我也站在旁边欢喜;又看守害死他之人的衣裳。’

【本会注释】

见证人。希腊文martus,“见证人”。在新约时代,这个希腊词汇martus还没有附带着英文词汇martyr(殉道者)的意思,这个英文词汇也正是源于此处的希腊词。但是由于不断有基督徒们被召,付上自己的生命来见证这道,所以这些见证人就特别被称为殉道者。


徒22:21 主向我说:‘你去吧!我要差你远远的往外邦人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我要差你。使徒保罗这次离开耶路撒冷并没有旅行上帝对于他的旨意。在大约七年之后,上帝才差遣保罗和巴拿巴出去,开始他们的第一次传道旅程(见本册注释第29,100,102页)。

外邦人。使徒保罗的工作主要是征对那些非犹太人,就是指外邦人(见徒9:15注释)。


保罗与官长交涉

徒22:22 众人听他说到这句话,就高声说:“这样的人,从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当活着的。”

【本会注释】

众人听他说到这句话。或作“当他们听到这样的陈述”。这些人一直凭着好奇心静静地憋着心中怒气一直到现在,但是,他们听到保罗的这句话之后,这些犹太人再也不能容忍了。上帝的救恩也可以临到外邦人的观点激怒了这些犹太人(参路4:25-29;见徒7:51-54)。因此,他们叫嚷着要求立即处死保罗,根本就不再需要正式地审问了。在他们狭窄的观点中,保罗显然是一名犹太教的叛徒。


徒22:23 众人喧嚷,摔掉衣裳,把尘土向空中扬起来。

【本会注释】

摔掉衣裳。摔掉外面的宽松外套(希腊文himation;太5:40注释;本注释第五册第47页)象征着极大的兴奋,怒气。这些暴徒已经准备好要行动了。比较王下9:13。

把尘土向空中扬起。这是一种厌恶和批判的姿态。


徒22:24 千夫长就吩咐将保罗带进营楼去,叫人用鞭子拷问他,要知道他们向他这样喧嚷是为什么缘故。

【本会注释】

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一千人的指挥官(司令)”(见约18:12注释)。这位官员,他的,名字叫革老丢吕西亚(徒23:26),无疑是听不懂亚拉姆语的人,可能使徒保罗所说的话他全部听不懂,仅仅可以从众人混乱中总结出一个结论;保罗一定犯有某些严重的罪恶。

营楼。这里是指安东尼亚的城堡,或者塔楼,在圣殿区域的北部(参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见徒21:31注释)。

用鞭子拷问。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以折磨的方式惩罚保罗,而是为了让保罗承认罪行。

这样喧嚷。或作“大声喊叫”(参徒12:22)。


徒22:25 刚用皮条捆上,保罗对旁边站着的百夫长说:“人是罗马人,又没有定罪,你们就鞭打他,有这个例吗?”

【本会注释】

用皮条捆上。希腊文暗示,他们用皮带将使徒保罗的四肢分开,分别捆上,已经作好了鞭打的姿势。

百夫长。希腊文hekatontarchos(见徒10:1;路7:2注释)。这位是具体负责执行鞭打之士兵班子的长官。

有这个例吗。罗马帝国的法律禁止用鞭子抽打罗马公民(见李维《罗马史》第十章9.4,5)。

罗马人。如果使徒保罗谎称自己是罗马人的话,按照法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位百夫长立刻意识到他现在手中的这位所谓的囚犯要比那些闹事的犹太人更难处理。罗马公民的身份是十分高贵的(见第28节;本册注释第94页;参本注释第五册第36页),因为凡是罗马公民都拥有许多特殊的权力。在许多情形之下,罗马公民的身份都对使徒保罗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见徒16:37-39注释)。


徒22:26 百夫长听见这话,就去见千夫长,告诉他说:“你要作什么?这人是罗马人。”

徒22:27 千夫长就来问保罗说:“你告诉我,你是罗马人吗?”保罗说:“是。”

【本会注释】

你是罗马人吗。显然,这位长官很惊奇刚才那位被犹太人暴徒攻击,并且使用亚拉姆语讲话的人是一个罗马公民。


徒22:28 千夫长说:“我用许多银子才入了罗马的民籍。”保罗说:“我生来就是。”

【本会注释】

民籍。希腊文politeia,这里的意思是“公民身份”。比较腓3:20。可能译员们将这里的“自由”一词用来指代与城市的“自由”相同的意思。意思是城市给予某个荣誉的客人或者英雄的特殊权力。


徒22:29 于是那些要拷问保罗的人就离开他去了。千夫长既知道他是罗马人,又因为捆绑了他,也害怕了。

【本会注释】

要。这里是指将要。

拷问。这只是对于折磨一词的一种委婉表达法,使徒保罗似乎将要承受次种刑罚。

害怕。这位“千夫长”的惧怕不是因为他给保罗上了手铐和脚镣。使徒保罗常常遭遇这样的待遇(徒28:20;腓1:7,13,14,16;西4:18;门10,13),因为罗马公民也是允许被上手铐和脚镣的。保罗依然被捆绑着(徒22:30)。这位千夫长惧怕是因为他将保罗用皮条捆绑起来,要进行鞭打。


保罗在公会前申诉

徒22:30 第二天,千夫长为要知道犹太人控告保罗的实情,便解开他,吩咐祭司长和全公会的人都聚集,将保罗带下来,叫他站在他们面前。

【本会注释】

为要知道。或作“希望知道”。作为一名细心的罗马官长,这位千夫长决定搞清楚问题的根源,并且确切地探知为什么犹太人如此迫切地要寻索保罗的性命。

全公会的人。这里是指整个犹太公会。革老丢吕西亚看到这是一个犹太人宗教上的事件。关于犹太人公会译员会面的议所参太27:2;参在耶稣时代的耶路撒冷。

将保罗带下来。这里是指从安东尼亚城堡的塔楼将保罗带下去(见第24节;徒21:34注释)。当时在场的罗马士兵保证了保罗的个人的生命安全。

提要

1 由于使徒保罗为自己辩护,2 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命令旁边站着的人打保罗的嘴。7 保罗的控告者之间其了争竞。11上帝鼓励保罗。14 有四十多名犹太人埋伏要杀害保罗。20 保罗的外甥向千夫长陈述了犹太人的计划。27千夫长将保罗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


徒23:1 保罗定睛看着公会的人,说:“弟兄们,我在上帝面前行事为人都是凭着良心,直到今日。”

【本会注释】

定睛看着。希腊文atenizō,“某人的眼盯着”,“坚定地看着”,“认真地看着”(见徒1:10;7:55;见路4:20;22:56;见徒13:9注释)。作者路加常常使用这个词来表达某个人的面部表情,表明以下将要诚挚地说一些话。这里用来表达使徒保罗的面部表情是十分合适的,因为保罗专心地凝视着这些犹太人中最有地位的官员,保罗上一次参加这样的集会是在二十五年前。无疑,在这些人中,已经有许多人退位,还有许多人加入。但是保罗可能认识其中的一些人(见徒23:5注释)。

弟兄们。见徒1:16注释。

都是凭着良心。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包括范围很广的宣称。对于使徒保罗来说,在多年之后与这些犹太教徒以及他们的受害人争辩显然说明了保罗在行为上真实的悔改。他的行为全部是与上帝的旨意、上帝的律法以及先知相一致的(见徒24:14;28:17)。如果保罗正确的话,那么他的控告者们自然就是错了。使徒保罗常常提到良心的问题(徒24:16;罗2:15;13:5;林前10:25;提前1:5;提后1:3)。


徒23:2 大祭司亚拿尼亚就吩咐旁边站着的人打他的嘴。

【本会注释】

亚拿尼亚。他是尼比底屋斯的儿子,由卡尔基斯的希律王指定为大祭司(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5.2)。

打他。使徒保罗的声明就等于是在控告犹太公会的假冒伪善。如果保罗的行为是凭着良心的,那么他们的必定不是本着良心了。比较王上22:24;太26:67;路22:63,64。


徒23:3 保罗对他说:“你这粉饰的墙,上帝要打你!你坐堂为的是按律法审问我,你竟违背律法,吩咐人打我吗?”

【本会注释】

上帝要打。有些人认为使徒保罗说话过于草率,第5节的陈述是有意表示歉意的。当年,在众人的激怒之下耶稣依然保持沉默(太26:63;彼前2:23)。然而,可能使徒保罗是藉着灵感说了当时的话,而且没有意识到他说话的对象是一位大祭司(见第5节),保罗可能藉着灵感预示了这位大祭司的命运。在公元66年,就是在说这话七、八年之后,亚拿尼亚被暗杀了(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7.6,9),可能是被西哥瑞杀害的(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0,73页;见徒21:38注释)。比较耶28:15-17。

你这粉饰的墙。这里是指你是假冒伪善的人(参太23:27)。就像一堵粉饰的墙一样,这位拥有高等审判权利的领袖可能在外面的官衔上披着饰物,但他的内心并不是一位虔诚的信徒,也不是一位明智的人,作为这样的领袖本应该虔诚明智。

你坐堂。在希腊文中,此处的代词是被强调的:“是你坐堂吗?”。就是说,你这粉饰的墙,你怎么有资格坐堂审问其他人呢?

按律法。这里是指根据法律,就是指犹太人的法律。

违背律法。犹太人的法律中允许打人,但是仅仅允许在经过公正的审问程序之后,证明那人有罪之时才可以打人(申25:1,2;参约7:51)。作为一名先前的犹太公会成员(见《述》第十二、三十八章),使徒保罗知道法律以及合理的司法审问过程,而且声称自己同样有享受公正法律的权力。比较本注释第五册第539页。


徒23:4 站在旁边的人说:“你辱骂上帝的大祭司吗?”

【本会注释】

上帝的大祭司。作为犹太人国内以及宗教的最高长官,这大祭司就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表。在旧约圣经时代,法官有时被称为'elohim,直译是“诸神”(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71页;见诗82:1注释)。


徒23:5 保罗说:“弟兄们,我不晓得他是大祭司;经上记着说:‘不可毁谤你百姓的官长。’”

【本会注释】

我不晓得。参徒3:17。使徒保罗的陈述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1)由于保罗的视力有缺陷(见徒9:8,18注释)他没有认出亚拿尼亚就是大祭司,(2)保罗没有意识到是大祭司下命令,吩咐人打他,(3)保罗是在说讽刺的话,仿佛在怀疑这位大祭司本不应该下这样的命令,因此间接地挑战这位大祭司所拥有的职权,(4)在保罗说话之前“没有考虑”,尽管他知道下命令的人是大祭司亚拿尼亚。在以上这些解释中,第一种解释似乎最有道理,最有可能是正确的观点。第二种解释,也许还包括了保罗视力的问题,似乎也有可能。最后两种解释似乎与使徒保罗的品行格格不入,在如此严肃的情形之下,保罗不会如此行。

不可毁谤。使徒保罗引用了出22:28的话,那里的希伯来文“'elohim”,“诸神”,用来指代人间的官长(见徒23:4注释)。保罗肯定引用了希伯来文,然而,作者路加却从七十士译本中又转译了过来。保罗在这个观点上的真挚是不容置疑的。福音使者要意识到尊敬那些在上掌权的,尽管这些人滥用职权之时,我们也不能毁谤他们。


徒23:6 保罗看出大众一半是撒都该人,一半是法利赛人,就在公会中大声说:“弟兄们,我是法利赛人,也是法利赛人的子孙。我现在受审问,是为盼望死人复活。”

【本会注释】

保罗看出。由于保罗曾经是犹太公会的一名成员,他当然认识一些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也许,保罗还能识别出具体的一些人是属于这个党派还是属于那个党派。

我是法利赛人。关于法利赛人注释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页;见徒5:34注释。在希腊文中,这里的代词“我”是被强调的词。作为一名基督徒,保罗依然宣称自己是一名法利赛人。犹太公会中的尼哥底母,一名法利赛人,就是主耶稣的一个门徒(约3:1;《述》第十一章)。在使徒们的努力传扬之下,有许多的法利赛人悔改了,皈依了基督教(见徒15:5)。有些圣经学者主张,大部分从犹太教皈依基督教的人都是法利赛人。因为在某些方面,耶稣的教训与法利赛人的教训相似,还有一些人认为,甚至连耶稣自己也是一名法利赛人。基督徒和法利赛人都承认灵感著作的权威,两个教派也都强调公义,并且要与世界分别,他们也都相信复活以及将来的生命。但是这两个教派在获得义的方法上截然不同,这就是基督徒不同于法利赛人的主要地方(见太5:20;可7:5-13;路18:9-14;加2:16-21注释)。因此,使徒保罗可以诚实无伪地说,“我是法利赛人”,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必须接受法利赛教派的一切信条和规矩。


徒23:7 说了这话,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就争论起来,会众分为两党。

【本会注释】

争论起来。显然,使徒保罗在听讼的一开始就作出如此的宣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知道自己没有希望可以在犹太公会面前得到公正的听讼,无疑,这些人也显示出他们不配对保罗进行审讯。因此,保罗以提出使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双方发生争执的观点来使这次审讯尽快结束(第7节)。这里所选择的话题──复活的道理──乃是基督教的基本理论之一(见林前15:12-23),而且,几乎必定可以产生想望得到的结果(见太22:23-33注释)。

分为两党。希腊文schizo',“撕碎”,“劈成碎片”,“劈开[成为碎片]”。


徒23:8 因为撒都该人说,没有复活,也没有天使和鬼魂;法利赛人却说,两样都有。

【本会注释】

撒都该人。有关撒都该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2页;见徒4:1注释。他们承认先祖摩西之著作的权威,但是当提到先知之时,他们存有许多怀疑,而且拒绝旧约圣经中的其他著作,以及一切的传统。他们认为天使只不过是天上荣耀的一个显现,并且否认将来要有真实生命的事实。有人曾说,法利赛人乃是雅典斯多亚哲学学派的配对党派,然而,撒都该人确实是雅典以彼古罗学派的配对党派;从广义上来说,此种说法不无道理(见徒17:18注释)。


徒23:9 于是大大的喧嚷起来。有几个法利赛党的文士站起来争辩说:“我们看不出这人有什么恶处,倘若有鬼魂或是天使对他说过话,怎么样呢?”

【本会注释】

喧嚷。希腊文kraugē,“大声疾呼”,“叫嚷”。这些具有高位令人尊敬的,同时还具有学问的犹太公会议员们已经证明自己乃是与那些没教养的狂徒一样浮躁,一样变化无常,他们竟是如此容易被激动,敏感(见徒22:22,23)。

文士。原文证据表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以下读法“有几个文士”。不是法利赛人的所有文士。

争辩。希腊文diamachomai,“猛烈的争竞”。

有什么恶处。比较当年罗马巡抚彼拉多对于主耶稣所做的决定(约18:38;19:4,6)。在这每一个例子中,犹太教的最高法庭总是要试图盲目地处死一个正直的人。

有鬼魂或是天使。不论是灵还是天使,撒都该人一概不信。也许这里是指使徒保罗先前在大马色的路上所见到的异象(徒22:6-10),或者是指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的魂游象外(同上第17-21节)。使徒保罗的见证并没有归于徒然。在此处,这些法利赛人的态度回忆起了当年教法师迦玛列的做法(徒5:33-40)。


徒23:10 那时大起争吵,千夫长恐怕保罗被他们扯碎了,就吩咐兵丁下去,把他从众人当中抢出来,带进营楼去。

【本会注释】

千夫长。看起来千夫长吕西亚也出席了,他不仅关心公众的秩序,同时也关心一位罗马公民的安全(参徒22:30)。

扯碎了。显然,在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之间引发了身体的争斗,一方要得到保罗,另一方要保护保罗。

吩咐兵丁。考虑到吕西亚的官衔是千夫长,希腊文chiliarchos(见徒22:24注释;参约18:12;徒21:31,32注释),这些驻军大概有1000名,这乃是辅助部队力量最强大,人数最多的。这样的部队乃是由一名千夫长(chiliarchos)统管之下。见徒21:31;27:1注释。为了使徒保罗个人的安全,千夫长就派人将他护送到安东尼亚营楼里(徒22:24注释)。


徒23:11 当夜,主站在保罗旁边,说:“放心吧!你怎样在耶路撒冷为我作见证,也必怎样在罗马为我作见证。

【本会注释】

主站在保罗旁边。这里所说的“主”显然是指耶稣基督自己(参徒9:5,6;22:17-21)。当时的景象确实很黑暗,无疑,保罗回想起了当年巡抚彼拉多卑屈龌龊的默许,竟然答应了那些犹太人苦害耶稣基督的愿望。在这个时刻,对于使徒保罗来说,神圣的保证意味着许多许多,可以给他勇气应付面前的苦难以及日后数年要临到他的一切事情。

放心吧。无疑,使徒保罗开始反省过去两天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他一定开始疑问自己的智慧,自己定义访问耶路撒冷是否正确(徒20:24),尽管有许多信徒劝阻他,再三警告他不要到耶路撒冷,也告诉了他在那里要发生什么事(同上第22,23节),自己为什么同意并参与了其他犹太基督徒所重视的洁净之礼(见徒21:20-28),以及他在犹太人公会前的表现(徒23:1-10)。他的思想一定也想到了将来。自己为耶稣基督所做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吗?自己要到罗马为主作见证,传扬福音的愿望就这样破灭了吗(徒19:21;罗1:13)?正当他向主吐露心事的时候,主亲自向他显现了,来安慰他并向他作了保证。

也必怎样在罗马。保罗已经计划要访问罗马(见徒19:21)。


杀害保罗的阴谋

徒23:12 到了天亮,犹太人同谋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

【本会注释】

犹太人。根据第13节的叙述,这些犹太人大约有四十名。他们显然是极度热心者,同时也确信自己的密谋必定会成功。比较在马克比时代进行反叛的古犹太祭司玛他提亚进行的谋杀(马加比前书2:24;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二章6.2 [268-278]),以及谋杀大希律的企图,由于大希律建造了竞技场,而且将角斗的游戏引进了耶路撒冷(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五章8.3)。

同谋起誓。希腊文anathematizō,“诅咒”,“宣布可憎”,“对自己立下诅咒[如果自己誓言没有完成的话]”。如果这些犹太人没能达到自己目的的话,他们将会主动将那最为严肃的宗教刑罚加在自己身上。比较希伯来文charam(见撒上15:3注释)。

不吃也不喝。由于他们起了这样的誓,这些自称自许的刺客既表现了自己的狂热也表现了他们迅速刺杀保罗的决心。


徒23:13 这样同心起誓的有四十多人。

【本会注释】

四十多人。这个狂热敢死队的阵容意味着使徒保罗的生命面临这极大的危险。


徒23:14 他们来见祭司长和长老,说:“我们已经起了一个大誓,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什么。

【本会注释】

祭司长。这些同谋者以及“大祭司”似乎都不是法利赛人(见第6-9节注释),但他们都是一些狂热之徒。这个国家的领袖已经预备好与任何人合作,不论多么卑鄙无耻,只要能达到他们的目的就可以。


徒23:15 现在你们和公会要知会千夫长,叫他带下保罗到你们这里来,假作要详细察考他的事;我们已经预备好了,不等他来到跟前就杀他。”

【本会注释】

公会。这里是指犹太公会。似乎这里有必要采取密谋杀害的方法,因为:(1)犹太公会不能,也没有权力执行死刑(见约18:31;徒7:58注释)(2)尽管犹太公会有可以执行死刑的话,似乎对于像保罗这样一位罗马公民,他们仅仅具有一点点,或者是没有权限的(3)即使是他们有这种权限,那些犹太公会中法利赛人的影响可能也会在当时阻止他们的行动,以致他们不可能对使徒保罗作出死刑的判决。

我们。在原文中是被强调的词汇。

预备好了,…杀他。他们可能看出保罗没有到议院来,因此,就不会推测、怀疑是议会中任何成员同谋参与了这次暗杀。保罗若是被暗杀,那么他的死要归咎于那些狂热之徒。也许那四十名有愿在身的犹太阴谋者乃是一些狂热的“短匕手”,或者是凶徒(见徒21:38注释)。此处,正如他的福音书记载的一样,作者路加清楚记述了给福音带来搅扰和阻挠的并不主要是罗马人,而是那些犹太人,他们是最主要的抵挡者(见路23:2,4,14,22)。史学家约瑟夫记载了一个类似的杀害希律的密谋(《犹太掌故》第十五章8.1-4),犹太人也密谋杀害了耶稣基督(约7:19;8:40;10:39)。

斐罗证明了对于改教者的暗杀:“一切对于德行热心的的人,他们就获准可以强求立即执行处罚,毫不迟缓,他们不需要将犯罪者带到陪审团面前,也不需要领到公会面前或者任何官员面前,完全凭着那些拥有这些改教者之人的感觉行事,对于邪恶的憎恨以及对于上帝的爱,驱使他们对于这些他们认为不虔诚的人进行毫不留情的处罚。他们会认为这样的机会乃是使他们成了评议员、陪审员、执行官、立法机构的成员、原告、见证人、法律、以及人民,事实上他们是一切,因此他们就没有惧怕和防碍,他们可能会在全方面拥护宗教的安全”(《特殊的法律》第一章9.55;洛俄伯版,第七册第131页)。


徒23:16 保罗的外甥听见他们设下埋伏,就来到营楼里告诉保罗。

【本会注释】

保罗的外甥。这是使徒保罗在耶路撒冷城中唯一被记载的亲属。保罗在罗马有亲戚(罗16:7,11),显然,在哥林多也有(同上第21节)。有人称保罗的外甥是在耶路撒冷城读书的,正如先前保罗也在耶路撒冷读书一样(见徒22:3注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保罗的姐姐,或者他的这位外甥是一名基督徒。

就来到。直译是“就来到附近”,可能是“就出席”。有一些解经家认为这里的“来到”是指来到保罗的外甥去“听”,而不是指他去向保罗“汇报”。可能在那些犹太人表述他们密谋的时候,保罗的外甥就在场,或者是偶尔听到了这个计划。

营楼里。保罗被拘禁了起来,显然,使徒依然有权会见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罗马帝国的法律规定了三种监管:(1)对公众监狱中那些普通人进行监管者,(2)上级高官的监管,就是罗马官长或者参议员的个人监管,在这些人要受到审讯之时,他们就要露面,因为他们负有责任,以及(3)部队上的监管人,那些被控告的人被交在士兵的手里,这位监管人就负有全责,他必须要以自己的生命来担保对于犯人的安全监管,这些监管人的左手通常是由一条铁链和囚犯的右手系在一起的。现在,使徒保罗就是在一位部队监管人的手里(见第18节注释)。


徒23:17 保罗请一个百夫长来,说:“你领这少年人去见千夫长,他有事告诉他。”

【本会注释】

保罗请。使徒保罗对于上帝的信心,以及对于上帝之保护的信心(见第11节注释)并没有使他闲懒地坐等。保罗意识到他的外甥带来的信息乃是上帝神圣的旨意,并且也发现自己的信心与这消息是相符的,这能使他免于遭受那要来的可怕危险。

少年人。希腊文neanias(见徒20:9注释)。


徒23:18 于是把他领去见千夫长,说:“被囚的保罗请我到他那里,求我领这少年人来见你;他有事告诉你。”

【本会注释】

被囚的。希腊文desmios,“被捆绑的[人]”,“一个俘虏”,“一名囚犯”。这个词并不一定意味着使徒保罗是被铁链捆绑,尽管通常来讲,按照部队羁押的规矩,囚犯是应该被捆绑,并且与他旁边的囚犯捆绑在一起(见徒21:33;23:16注释)。

求。这里的意思是求问。


徒23:19 千夫长就拉着他的手,走到一旁,私下问他说:“你有什么事告诉我呢?”

【本会注释】

就拉着他的手。千夫长为了能更加秘密地听到保罗外甥带来的信息,也为了鼓励他能毫无顾及地讲述,就拉着这少年人的手,走到了一旁。这少年人来到吕西亚面前,好似一名罗马公民在被控之时的使者。显然,比较那些犹太的控告者来说,这位“千夫长”更重视这位罗马公民的安全(见第26-33节)。罗马人例行公事地对待保罗,比对待那些犹太人要公平、周到得多。

私下。此处的“私下”一词更主要是在修饰问这个动作,而不是在修饰被叫到一边的动作。


徒23:20 他说:“犹太人已经约定,要求你明天带下保罗到公会里去,假作要详细查问他的事。

【本会注释】

犹太人。因为他们的领袖都参与了这次的密谋,所以整个犹太民族也被卷了进来。


徒23:21 你切不要随从他们;因为他们有四十多人埋伏,已经起誓说:若不先杀保罗就不吃不喝。现在预备好了,只等你应允。”

【本会注释】

起誓。或作“诅咒”(见第12-14节注释)。

只等你应允。这里是指这些有愿在身的仇敌,在等待千夫长的赞同,一旦千夫长派人将保罗送下来,到了犹太人埋伏的地方,这些人就要动手杀害保罗(参第15节)。


徒23:22 于是千夫长打发少年人走,嘱咐他说:“不要告诉人你将这事报给我了。”

【本会注释】

于是千夫长。因为使徒保罗是罗马公民,又因为这些犹太人以及那些不义之人控告他,由于犹太人的领袖们中间产生了内部矛盾和分歧,同时也因为他们显然有意要围困吕西亚对于保罗的保护,使保罗不能受到公正的听讼,正是因为这些事情,这位“千夫长”就愈加喜爱保罗,并且更愿意下决心保护保罗的人身安全。

不要告诉人。如果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得知千夫长吕西亚已经知道他们密谋的话,那么他保护保罗所做的努力就会遭到反对。同样,也为了这个少年人自己的缘故,千夫长嘱咐他不可告诉其他人。

显明。或作“报给”。


保罗被解交腓力斯巡抚

徒23:23 千夫长便叫了两个百夫长来,说:“预备步兵二百,马兵七十,长枪手二百,今夜亥初往该撒利亚去;

【本会注释】

步兵二百。这些步兵受命要保护使徒保罗的安全,每一个百夫长负责监管一百名士兵,这两位百夫长是千夫长召来的。

往该撒利亚。罗马政府在巴勒斯坦的驻扎地是该撒利亚,这里通常也是罗马巡抚和政府官员居住的地方(见徒8:40;10:1注释)。这段路程走大路的距离大约是63英里。

长枪手二百。希腊文dexiolaboi,直译是“右[手]拿枪的人”。拉丁文圣经中将这里的希腊文dexiolaboi翻译为lancearii,就是“枪骑兵”的意思。这里的“长枪手”,或者“枪骑兵”是来自当时的一个事实,因为枪通常都是被握在右手里的。这里千夫长派遣了如此庞大的部队──470人──要求他们保护这一个单身囚犯,以防这位罗马公民受到犹大那些起誓之人的暴力、杀害,耶路撒冷的驻军的力量,以及这位犯人的重要,显然,吕西亚打发这些人保护保罗的个人安全。千夫长吕西亚意识到了耶路撒冷的犹太人会想尽办法完成杀害保罗的任务。在这些人中,一定还有许多上帝的天使,主派他们来保护保罗(参王下6:17;但6:22;见太26:53)。

亥初。大约是在晚上9:00或者10:00左右(见徒2:15;3:1注释)。

今夜。为了使旁人看不出使徒保罗也在这些士兵中间,所以他们就选择了夜间押送。


徒23:24 也要预备牲口叫保罗骑上,护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去。”

【本会注释】

预备牲口。预备的这些牲口并不是为队伍中每一个人使用的,而是为使徒保罗,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长官。他的身份乃是一名罗马公民,而且是一名受保护的囚犯,这些给予了保罗一些特权,这些特权与普通犹太人以及普通囚犯所享有的权利截然不同。无疑,在使徒保罗的多次传道旅程中,享受这样的运送,对于他来说确实是很奢侈的。

护送。这位囚犯的安全,就是自称为罗马公民的囚犯保罗,他会很安全的,因为这些百夫长,以及护送士兵,以及这些罗马部队从耶路撒冷护送保罗到该撒利亚的行动都是为了保持秩序,并且他们自身的生命安全也全都系在这次行动中。

腓力斯。参本注释第五册第70,234页。腓力斯任职的时间大约是从公元52年到60年。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二章.54;洛俄伯版.,第三卷,第393页)这样描述腓力斯:“考虑到他有如此的后台,所以一切犯罪的行为都是可以宽恕的”,因为他的兄弟是罗马皇帝革老丢的亲信。绥屯纽(《恺撒生平》第五章.28)描述巡抚腓力斯是一个有三个妻子的丈夫,他是连续娶了三位妻子。其中有一位妻子就是土西拉,她是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女儿,因此就成了大希律和马可比的后代(参《希律》;见徒24:24)。尽管起初犹太人起义敌对罗马政府,但是巡抚腓力斯能保持犹大的秩序,他有方法(参徒24:1),尽管他统治时期是暴政、乱政(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二章54)。

巡抚。希腊文hēgemōn(见太27:2注释)。


徒23:25 千夫长又写了文书,

【本会注释】

文书。在徒21:15,18 ,作者路加的叙述中包括他自己也在同保罗上耶路撒冷的队伍中(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63页)。这封文书可能是用拉丁文写的,因为拉丁文是当时的官方交流语,这样的话,作者路加此处的叙述就是从拉丁文翻译过来的希腊文。


徒23:26 大略说:“革老丢吕西亚,请巡抚腓力斯大人安。

【本会注释】

大略。这个词以及“请安”一词反映了当时不错的希腊文化(见路1:3注释;参徒1:1;15:23;雅1:1)。


徒23:27 这人被犹太人拿住,将要杀害,我得知他是罗马人,就带兵丁下去救他出来。

【本会注释】

这人。希腊文anēr,“男人”,区分与女人。这个词暗示了尊敬的程度,也许是因为保罗是罗马人的缘故。

被拿住。希腊文sullambanō,“抓住”,“捉拿”(参太26:55;徒12:3)。

将要被杀害。这封信省略了当地宗教暴动袭击保罗的详细情况,也许是因为千夫长吕西亚对于那些宗教的事情并不知晓,或许是因为他知道这些事情迟早都会被巡抚腓力斯听到的(参30节)。

救他出来。这里是指,使徒保罗第一次受到耶路撒冷城中暴动人群袭击的时候(徒21:32)。

得知。或作“知道了”,“被告诉”。千夫长吕西亚如此强调了他的功劳,以便给腓力斯一种印象:是他拯救了保罗,因为他已经知道保罗是罗马公民。事实上,这并不是实情,因为千夫长曾用皮条捆绑保罗要实施刑罚招供(见徒22:25-29)。


徒23:28 因要知道他们告他的缘故,我就带他下到他们的公会去,

【本会注释】

要知道。直译是“希望得知”。千夫长吕西亚试图用鞭打的方式获取他想知道的消息(见徒22:24),但是使徒保罗的罗马户籍(第25节)救他免于受刑。


徒23:29 便查知他被告是因他们律法的辩论,并没有什么该死该绑的罪名。

【本会注释】

因他们律法的辩论。这些事情包括犹太人圣殿的规章制度(见徒21:28注释)以及那些神学问题(徒23:6)。对于千夫长吕西亚来说,这些事情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参徒18:15),除非这些犹太人危及到和平问题时,这些罗马官员才视为大事。

他被告。罗马帝国的法律中并没有此类事情的相关规定。使徒保罗在该撒利亚以及在后来的罗马城所享有的宽大待遇,无疑是由于千夫长吕西亚所做的有利汇报。


徒23:30 后来有人把要害他的计谋告诉我,我就立时解他到你那里去,又吩咐告他的人在你面前告他。(有古卷在此有:愿你平安!)”

【本会注释】

立时。通过将犯人立刻解送到巡抚腓力斯那里一事,千夫长吕西亚的行为既暗示了他对于上级官员的恭维,同时也显明他对于犹太人风俗的广博知识。


徒23:31 于是,兵丁照所吩咐他们的,将保罗夜里带到安提帕底。

【本会注释】

将保罗夜里。这里是指,他们在晚上离开耶路撒冷,到破晓的时候他们正是在到该撒利亚的路上(见第23节注释)。

安提帕底。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Ras el-`Ain。根据约瑟夫的记载(见《犹太掌故》第十六章5.2.),这个城镇是由大希律在查法耳·塞巴的遗址上建造的(在现今Kefr Saba 的南部地区),并且以他父亲的名字“Antipater”(安提帕特)给这座城命名(见本注释第五册第38页)。“Antipatris”(安提帕底)的意思是“属于安提帕特”。这座城市美丽地坐落在沙伦平原上,不仅树木繁茂而且水流充足。安提帕底正是在从耶路撒冷到该撒利亚的罗马大道上(见耶稣服务时代的巴勒斯坦)。有关在同样位置的古城,可能是旧约时期的亚弗城,参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一章4.7;第二章19.1;第四章8.1;参马加比前书7:31;以及圣经时代的巴勒斯坦。


徒23:32 第二天,让马兵护送,他们就回营楼去。

【本会注释】

第二天。安提帕底坐落在距离耶路撒冷大约39英里的位置。在清晨出发(见第23节注释)并且同步行的士兵一起行进,使徒保罗的队伍到达安提帕底应该已经是第二天了。

他们科回。考虑到使徒保罗现在已经脱离危险,那些步行的士兵就返回到耶路撒冷了。

营楼。这里是指在耶路撒冷的安东尼亚塔(见徒21:34),那里就是罗马驻军的住所。耶路撒冷的罗马驻军一定相当多,营楼也相当大,需要在像这样的混乱时刻派遣特遣部队平息混乱(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0,71页)。


徒23:33 马兵来到该撒利亚,把文书呈给巡抚,便叫保罗站在他面前。

【本会注释】

把文书呈给。特遣队的指挥将文书、犯人、以及其他问题都转交给了巡抚大人。他的使命在没有任何意外地情况下完成了。


徒23:34 巡抚看了文书,问保罗是哪省的人,既晓得他是基利家人,

【本会注释】

巡抚。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这里应该读作“他”。

基利家。见徒6:9;15:41注释。在当时,可能基利家和巴勒斯坦都被包括在罗马省份叙利亚的范围之内。


徒23:35 就说:“等告你的人来到,我要细听你的事”;便吩咐人把他看守在希律的衙门里。

【本会注释】

我要细听你的事。就是说我要给你一个机会,能够细细地听讼。巡抚腓力斯接受了这个案件的司法权。这些犹太的控告者们并没有随着使徒保罗到达该撒利亚,直到五天之后,他们才来到这里(徒24:1)。

衙门。希腊文praitōrion(见太27:27注释),这个词是来自拉丁文中的praetorium。这些词应用于指代指挥官的帐篷,指罗马皇家护卫队的兵营,正如这里一样,是指一个罗马省份官员的官邸。

提要

1 保罗被雄辩家帖土罗控告,10 为他的生平和道理答辩。24 他向巡抚及其夫人传讲基督。26 巡抚指望受贿赂,但徒然指望了。27 最后,在离职时,他把保罗留在了监里。


犹太人控告保罗

徒24:1 过了五天,大祭司亚拿尼亚同几个长老,和一个辩士帖土罗下来,向巡抚控告保罗。

【本会注释】

过了五天。即,在保罗到达凯撒利亚之后(见第11节注释)。对于准备正式的控告并且指示一个专业能干的辩士呈上这个案子来说,五天的时间一点也不长(参徒21:17,18,27;24:11)。

亚拿尼亚。见徒23:2注释。这位大祭司不会对保罗感到友好,因为保罗曾称他为“粉饰的墙”(徒23:3)。

下来。或作“来到下面”。即从在山上高处的耶路撒冷来到在海岸的罗马主要城市凯撒利亚。

长老。见徒23:14注释。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某些长老”。亚拿尼亚既是一个撒都该人,就不太可能从在耶路撒冷的公会带许多法利赛人下来,因为法利赛人曾经支持过保罗(见徒23:9注释)。

辩士。希腊文是rhētōr,“一个说话者”,“一个雄辩家”。一个rhētōr是一个辩护者,一个专业的抗辩人。在新约圣经中,这个称号从未用在福音信息的“传道者”或“传令者”身上(希腊文是kērux,提前2:7),也从未用在我们的“中保”基督身上(希腊文是paraklētos,约一2:1;见太5:4注释)。

帖土罗。这是一个拉丁文的名字,Tertius(德丢)的昵称,德丢的意思是“第三”。请比较Secundus(西公都),“第二”(徒20:4)。在每个行省的法庭,都有精通罗马状况的人,代表非罗马人的外省人讲话。帖土罗可能是一个精通罗马法律程序的犹太人,要不就是一个熟悉犹太学问的罗马人。如果他是一个罗马人,那么他使用“我们”和“我们的”可能就暗示他是一个改信犹太教的人,否则他用这些代词可能只是要强调在代表自己的当事人讲话。

控告。希腊词是复数形式,因而包括亚拿尼亚,长老们和帖土罗。整个代表团都参与了控告保罗的事。与在徒25:2,15中一样,希腊文emphanizō,“控告,禀报”被用来表示进行正式的控告。


徒24:2 保罗被提了来,帖土罗就告他说:

【本会注释】

被提了来。很可能指为了这次听讼,保罗从拘禁他的地方被召了来。

就告他说。帖土罗的话,虽然是以过度的奉承开始的,却是控告之辞。像这样用奉承开始讲话乃是一个惯例(见西塞罗De Oratore第二章80)。路加对这段演说的记录(第2-8节)无疑是一个简要的概括,只保留了这次演说的要点。

大享太平。直译是“大量和平”。在犹太人历史的这个衰落时期,巴勒斯坦享受的决不是太平。反叛正在表面之下酝酿着,七或八年之后就要暴发公开的叛乱了(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0-73页)。该地享受的太平乃是那种罗马式的太平,是迫于武力的太平。腓力斯曾多次镇压了政治上的弥赛亚,破坏了反抗罗马权威的初现端倪的后台(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6,7;《犹太战记》第二章13.2 [253])。

弊病得以更正了。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改良了”。据塔西图所说(《编年史》第十二章第54页),作为对强盗们的活动忽视不顾的回报,腓力斯从他们手中获得了丰厚的收入。据说当腓力斯镇压抢劫时,只是为了可以从中增加自己的财富。由于这种乱政,他在保罗被囚期间被罢免了。

一国。希腊文是ethnos,犹太人用来指外邦人的常见词。新约作者们通常称犹太人为“百姓”,希腊文是laos(见徒10:2;26:17,23)。当ethnos被犹太人用来指自己的国家时,通常是在外邦人面前,或与外邦人有关(见路7:5;23:2)。

先见。希腊文是pronoia,“深谋远虑”,“有远见的关心”。


徒24:3 “腓力斯大人,我们因你得以大享太平,并且这一国的弊病,因着你的先见得以更正了;我们随时随地满心感谢不尽。

【本会注释】

大人。希腊文是kratistos,“高贵的”,“最杰出的”,该词也被吕西亚在他的信中用在了腓力斯身上(徒23:26),并被译为“最优秀的”(和合本译为“大人”)。该词并不表示品格,而是表示社会地位。保罗也类似地将这个词用在了非斯都身上(徒26:25)。


徒24:4 惟恐多说,你嫌烦絮,只求你宽容听我们说几句话。

【本会注释】

烦絮。希腊文是egkoptō,“阻碍”,“留住”。帖土罗赞扬腓力斯忙于维持治安并促进改良(见第2节注释),还说他很少有空处理目前这种无关紧要的问题。从而就暗示了帖土罗希望迅速作出对他的当事人有利的决定。

宽容。希腊文是epieikeia,“温和”,“公平”,“温柔”(见林后10:1)。在这里,“考虑周到”会是一个好的译法。帖土罗定意要在这个案件中通过使法庭充满奉承的气氛而使腓力斯失去对事实的判断力。


徒24:5 我们看这个人,如同瘟疫一般,是鼓动普天下众犹太人生乱的,又是拿撒勒教党里的一个头目,

【本会注释】

我们看。这句话暗示,认真的调查结果证明保罗就是他们所声称的那个邪恶的人。

如同瘟疫一般。希腊文是loimos,“疫病”,“瘟疫”,直译是“一场瘟疫”。在马加比上10:61中,loimos被用来指罪犯。

鼓动人生乱的。或作“一个煽动者”,一个严重的控告,原告希望将保罗置于直接与罗马律法相冲突的位置。保罗在犹太人眼中“如同瘟疫一般”,但在罗马人眼中却并不如此。然而,腓力斯是以严厉对待造反者的闻名的(见第2节注释),如果帖土罗能使他相信这种主张的话,保罗的命运就会被决定了。请比较在彼拉多面前对我们主的控告(见路23:2注释)。

众犹太人。每年的节期有数千犹太人从国外聚集到耶路撒冷,在保罗曾工作过的地方如腓立比(徒16:16-24),帖撒罗尼迦(徒17:5-9),哥林多(徒18:12-17),和以弗所(徒19:8-10,13至20:2),动乱的消息必定已经入了官长们的耳中。这些动乱可能会被解释为是由保罗的煽动性行为引起的,因而似乎就给这次对他的控告带来了实质性的内容。帖土罗可能引证了一些明确的事件,并对其中的大部分进行了具有最坏可能性的解释(参徒24:18)。

普天下。希腊文是oikoumenē,在这里的意思是罗马帝国(见路2:1注释)。

头目。希腊文是prōtostatēs,“一个站在前列的人”,“一个最重要的人”,因而是“一位领袖”。在修西狄弟的《历史》第五章第71页中,prōtostatēs指在右翼负责指挥前进或进攻。该词在这里是被比喻性使用的。

教党。见徒5:17注释。

拿撒勒。新约中只在此处被应用在了基督徒们身上,显然指拿撒勒人耶稣的跟从者们。在第2和第3世纪,有一个犹太基督徒教派称作拿撒勒派,但在这里只是指基督徒们,无论犹太基督徒还是外邦基督徒(见卷五,第55页)。见太2:23,在那里“拿撒勒”这个词被应用于耶稣,因为他是拿撒勒的一个居民。该词与拿细耳人这一术语并没有可知的关系(见民6:2;太2:23注释),也不能说明它与希伯来词nasar,“观察”,“警戒”,“保守”有关系。


徒24:6 连圣殿他也想要污秽;我们把他捉住了。(有古卷在此有:要按我们的律法审问,)

【本会注释】

想要。直译是“企图”。保罗的敌人们现在提出了曾导致他被捕的莫须有的罪名(见徒21:21,28)。

污秽。希腊文是bebēloō,“亵渎”,“玷污”。它与一个意思是“门槛”的词相关。该动词的意思因而是“跨过门槛”。保罗被控带着外邦人越过了圣殿院子的边界,那是只有犹太人才蒙准越过的(见卷五,第67页),因而就亵渎了圣殿。在这里提出的反对保罗的控告在罗马的律法之下和犹太人的律法之下都是非常严重的。见第449页插图页面的说明。

我们捉住。希腊文是krateō,“拿”,“捉住”,意味着使用武力。他们把保罗描绘为一个主要用武力捉住的危险的罪犯。

要审问。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些词和所有接下来的词,直到第7节结尾的“到你这里来”。然而,这段话扼要重述了事件的要点,虽然是从帖土罗的立场概述的,但路加已经记载了这事的发生(徒21:32至23:30)。第6-8节把帖土罗描绘为在解释为什么变得有必要就这个案件来麻烦腓力斯的原因。他的当事人曾有意自己处理保罗;但吕西亚干预了这事。

按我们的律法。犹太律法并没有关于因为一个人“好像瘟疫”,即成了一个妨害公众利益的人就处死他的规定。旧约的律法是公平、高尚、清楚的。但是在任性而偏执的人手中,最好的律法与最好的道理一样,都能变成一种逼迫的工具。然而,在亵渎圣殿的情况下,罗马的律法允许犹太人处死违犯者,即使他是一个罗马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67页)。


徒24:7 不料千夫长吕西亚前来,甚是强横,从我们手中把他夺去,吩咐告他的人到你这里来。)

【本会注释】

千夫长。见徒22:24注释。

甚是强横。事实是犹太人自己曾犯有强横之罪。然而,他们自然会将任何干扰了他们计划的事解释为“强横”。


徒24:8 你自己究问他,就可以知道我们告他的一切事了。”

【本会注释】

吩咐告他的人到你这里来。吕西亚并没有这样吩咐,直到犹太人显然图谋杀害保罗的时候(见徒23:30注释)。

究问他。即,保罗,就如表示“他”的希腊词的单数形式所说明的。先行词显然不是第7节的吕西亚,他已经宣称自己是赞同释放保罗的(徒23:29),并且先前曾明显定意要保护保罗免受伤害(见徒21:31-40;22:24;23:23-31)。先行词反而是第5节的“人”(保罗),就如第6节的“他”都指保罗一样。仔细查考第6-8节的代词支持的结论是:这些经文不属于使徒行传原文的一部分(见第6节注释)。


徒24:9 众犹太人也随着告他说:“事情诚然是这样。”

【本会注释】

随着告他。或,参加控告。帖土罗是犹太人的发言人,他们证实他所说的可谓事实。


保罗为自己辩护

徒24:10 巡抚点头叫保罗说话。他就说:“我知道你在这国里断事多年,所以我乐意为自己分诉。

【本会注释】

于是保罗。保罗的辩护直截了当地否认了对他的控告(见第12,13节)。他提出了四个要点:(1)他到耶路撒冷是去礼拜的,并且带了“捐项”和“贡献的物”上去(第11,17节)(2)他没有制造任何动乱(第12,18节)(3)他挑战原告拿出证据证明他们的指控(第13,19节)(4)他强调自己唯一的妄为就是顺从上帝和他的律法,并且相信死人复活(第14,15,21节)。他辩护的前半部分显然是一个一般性综述(第11-16节);而后半部分详细重述了那个综述中的要点(第16-21节)。这场诉讼很可能用的是希腊语。如果保罗说的是拉丁语,路加无疑会提到它,就像他对保罗用希伯来语时所做的一样(徒21:40)。

断事多年。腓力斯到那时很可能已经做了六到八年的巡抚了,比大多数犹太地的巡抚任期都长(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0页)。腓力斯除了自己单独的巡抚任期之外,很可能有段时间与Cumanus共同作巡抚(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二章第54页)。

分诉。希腊文是apologeomai,“作一个人的辩护”。保罗“乐意”假定腓力斯是值得他信任的。他也知道腓力斯明白犹太人的作风。但是他的勇气乃是基于神圣保护的永久保证(徒23:11)。


徒24:11 你查问就可以知道,从我上耶路撒冷礼拜到今日不过有十二天。

【本会注释】

你查问就可以知道。腓力斯能容易地证实这一陈述。根本就没有时间发动一次起义。确实,保罗到耶路撒冷来的目的总而言之是不同的(见第11,17节),并且腓力斯知道犹太人从世界各地来到耶路撒冷都是来礼拜的,并且是带着礼物来的。

十二天。通过包括端点的计算,保罗到达耶路撒冷的整段时间似乎是14天,可以列举如下:第一天,到达耶路撒冷并受到了弟兄们的接待(徒21:17);第2天,与在耶路撒冷的使徒们相会(第18-25节);第3到7天(大约;参《述》第三十八章),七天洁净礼中的五天(第26,27节);第7天(大约),被犹太人攻击,被吕西亚解救(第27-33节);第8天,保罗在公会前申诉(徒22:30至23:11);第9天,杀害保罗的阴谋的制定和泄露(第12-22节),保罗离开凯撒利亚,途经安提帕底(第31节);第10天,抵达凯撒利亚,出现在腓力斯面前(第32,33节);第10-14天,就是徒24:1的五天。很可能保罗并没有算上他达到耶路撒冷的那天,或者他在腓力斯面前受审的那天,而只是提到了其间的12天。

礼拜。这是保罗去耶路撒冷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一个人会为了敬拜自己的上帝进入了圣殿,然后立即转而亵渎它,这种想法是荒谬可笑的。


徒24:12 他们并没有看见我在殿里,或是在会堂里,或是在城里,和人辩论,耸动众人。

【本会注释】

他们并没有看见我。在这里保罗开始断然否认并且彻底驳斥了对他的控告,先是在大体上然后在细节上(见第10节注释)。没有一个人能说自己曾看见保罗做了他的仇敌们控告他的任何一件事。保罗的话也是能加以证明的。没有证据能证明保罗曾以一种攻击性的方式说话行事。

耸动众人。直译是“煽动群众”。那聚众攻击保罗的,乃是犹太人(徒21:27,28)。


徒24:13 他们现在所告我的事并不能对你证实了。

【本会注释】

证实。希腊文是paristēmi,在这里的意思是一个要点接一个要点地正式记下的证据。约瑟夫用paristēmi表示他所罗列的证据,证明犹太人曾因罗马暴政激起的起义(《生活》第6页)。


徒24:14 但有一件事,我向你承认,就是他们所称为异端的道,我正按着那道事奉我祖宗的上帝,又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书上一切所记载的,

【本会注释】

承认。希腊文是homologeō,“宣布”,“公开承认”。保罗作出的“承认”在任何方面都不是承认对他的控告。

道。事实上是一个表示基督教的专门术语(见徒9:2注释)。

异端。希腊文是hairesis,在这里的意思是“教派”(见徒5:17注释;参徒24:5)。

我正按着那道侍奉。保罗承认他正按“拿撒勒教党”的“那道”敬拜上帝(第5节)。但是那时并没有反对人成为拿撒勒教党的人或基督徒的律法,不管是罗马人的律法还是犹太人的律法。犹太人并没有根据保罗是一个基督徒要求作出判决。

我祖宗的上帝。保罗强调他并没有因着变成一个拿撒勒教党的人而离开以色列人的信仰。他仍旧敬拜同一位上帝。他否认自己是异端。

信一切所记载的。保罗不仅仍敬拜同一位上帝,而且他仍全然相信并信靠犹太人的圣经,旧约圣经。保罗在这里说明认为旧约圣经对基督徒具有较低价值的论点是虚谎的。凡像保罗一样指望靠基督得救的人,最好都效法他的榜样“信合乎律法的和先知书上一切所记载的”(见路24:27注释)。

律法中。直译是“依照律法”(见路24:44注释)。当在这里与“众先知”合用时,“律法”就是一个表示摩西五经的专门术语。律法和先知构成了希伯来旧约圣经三分法的两大部分,当像这里一样被使用时,实际上一般表示相当于“旧约圣经”。律法指出了真正的道路,而先知说明并发扬光大了律法。保罗相信这一切。他并不是异端。保罗暗示,旧约圣经—犹太教的最高权威—充分证实了他作为一个基督徒的信仰和实践是正确的。


徒24:15 并且靠着上帝,盼望死人,无论善恶,都要复活,就是他们自己也有这个盼望。

【本会注释】

盼望。见罗5:4,5注释。如果没有复活和来生的盼望,基督教和犹太教就都失去了它们的意义(见林前15:14,32;多2:13;约一3:3)。盼望乃是基督徒最大的美德之一(诗146:5;亚9:12;林前13:13;加5:5;来6:19;彼前1:3)。对于那些没有指望和“活在世上没有上帝”的人(弗2:12),生活最多不过是一场徒劳的体验。

有这个盼望。希腊文是prosdechomai,“承认”,“期待”。显然,保罗说到了出席法庭的原告们—至少是他们中间的法利赛人(见徒23:6)。犹太人一般都相信复活(见赛26:20;但12:2,13;参马加比下7:9;以诺书91:10;所罗门的诗篇3:16[见卷五,第86,87,90页])。

死人。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些字。在当时的民族中,犹太人几乎是唯一一个确定教导身体复活的民族。在某些方面,对埃及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和希腊人来说,来生的观念比较不清楚(见徒17:32)。柏拉图学派的人,甚至罗马斯多亚学派的人,都没有关于死后生活的清晰教导,而犬儒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则拒绝这种观念。

恶。保罗的道理是不仅善人或义人应该复活(林前15:51-54;帖前4:16),而且不义的人也要复活(参但12:2)。这两类人的复活会被分开,正如他们所得的报应截然不同一样(罗2:5-10)。约翰指出,这两次的复活相隔1,000年的时间(启20:3-10)。保罗提到不义之人的复活,必定挑战了腓力斯的良心(见徒23:24;24:2注释)。


徒24:16 我因此自己勉励,对上帝对人,常存无亏的良心。

【本会注释】

因此。即,由于信心、盼望和他已经说过的侍奉上帝(第14,15节)。

勉励。希腊文是askeō,“锻炼”,“努力”,“尽力,耐心”。保罗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行为是认真的。对他来说,宗教不只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乃是一种生活方式。他热切地努力,要在属灵的事上获得成功,他认为这对他的幸福是至关重要的(见太7:24-27;腓2:12,13;3:7-15)。

良心。对保罗来说,良心,区别对与错的能力,乃是最重要的(提前1:5;3:9;来9:14)。此刻,他再次声称在上帝面前有清洁的良心(徒23:1;参罗9:1;提后1:3;来13:18)。

无亏。希腊文是aproskopos,直译是“没有什么要反对的”。保罗终其一生所做的始终是打算侍奉上帝。甚至作为一个逼迫者时,保罗在良心上也认为是在侍奉上帝(徒26:9,10;参约16:2)。因此,他的生平例证的事实是:拥有受了启迪的良心几乎与本着良心做事同等重要。良心无论已经多么“好”了,都必须注意上帝的声音(赛30:21)和他的话(赛8:19,20;提后3:15-17;参太24:21-27)。


徒24:17 过了几年,我带着周济本国的捐项和供献的物上去。

【本会注释】

过了几年。保罗前一次访问耶路撒冷约在主后52年,在他第二次旅行传道结束的时候(徒18:21,22)。其间相隔约有六年(见本册注释第102页)。

带着捐项。保罗现在明确地解释了他回到耶路撒冷的目的。他来耶路撒冷是与他要侍奉上帝和同胞的固定宗旨相一致的(见第16节注释)。他并不是来危害自己的百姓的,而是要使他们受益(参徒11:29,30;20:35;罗15:25-27;林前16:1-4;林后8:1-4)。

本国。虽然公民身份是罗马人,但保罗在内心里仍是一个犹太人,并且在这里毫不犹豫地将自己与自己的百姓视同一体(参徒22:3)。他的目的说明他毫无亵渎圣殿或干扰其崇祀的意向,更不要说“捐项”和“供献的物”本身了。


徒24:18 正献的时候,他们看见我在殿里已经洁净了,并没有聚众,也没有吵嚷,惟有几个从亚西亚来的犹太人。

【本会注释】

正献的时候。直译是“在那事中”即,显然在他正忙于献“捐项”和“供献的物”的时候。可能他实际上并不是正在传送礼物的当口被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注意到了,而是在从事与此有关的活动时被他们注意到的。

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很可能是从以弗所来的,以弗所是罗马亚细亚行省的主要城市(见“保罗的旅行”),保罗在那里曾经历过一场大麻烦,部分就是因为这些犹太人(参徒19:13-16;21:27;林前15:32)。

看见我已经洁净了。当被逮捕时,保罗正在从事献祭所必须的安排,而不是在煽动一场动乱(参《述》第三十八章)。

并没有聚众。陪同保罗的只有四个人,他曾与他们一起去还愿(徒18:18;21:23,24)。并没有控告这是一次煽动性行为的事实根据(徒24:5)。


徒24:19 他们若有告我的事,就应当到你面前来告我。

【本会注释】

他们应当。即,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第18节)。

来告我。直译是“进行指控”。显然,他们的指控是由大喊大叫,煽动性地呼吁在圣殿院子中聚集的群众构成的(见徒21:27-30)。因而引起了暴乱(第30-32节),并且随后给保罗带来的这场野蛮的控告完全依赖于那些从亚细亚来的犹太人的证词。但是现在显然找不到他们了,对于保罗被传讯的唯一明确的控告,并没有直接的见证人(见徒24:5,6注释),反对他的这个案件应当作罢。


徒24:20 即或不然,这些人若看出我站在公会前,有妄为的地方,他们自己也可以说明。

【本会注释】

这些人。既然从亚细亚来的原告没有出现(第19节),保罗就挑战在场的犹太人说出他们曾亲身经历的或能提出可接受的证据的明确控告。

在我里面。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个短语。这句话于是可以译为:“他们发现什么妄行”。

在公会前。犹太人的最高公会曾无法就控告保罗达成一致意见;实际上,公会的许多成员曾站在保罗这边,因而促成了近来的一次暴乱(徒23:1-10)。如果许多犹太领袖都认为保罗是无辜的,并且准备用武力保护他,保罗现在的原告还有什么可以在腓力斯面前控告他的事呢?


徒24:21 纵然有,也不过一句话,就是我站在他们中间大声说:‘我今日在你们面前受审,是为死人复活的道理。’”

【本会注释】

纵然有,也不过。有些人把这种想法读入了第21节的陈述中: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构成了一个对妄为的供认。并不是这样。要是他在公会面前的声明中有任何可责之处的话(徒23:6),他的原告们肯定就会将之小题大做了。反而,他们故意地避免提到那事,那事实际上令他们感到难堪。不仅如此,对那事的叙述会证明他们自己对保罗有罪还是无罪是意见分歧的,而且真正的争端在于犹太神学的一个要点。如果保罗叙述了整个事件,就如很可能发生的,他从而就证明了他们并没有什么可以控告他的事,甚至罗马法庭都不会予以考虑。关于腓力斯的反应,见第22节注释。


徒24:22 腓力斯本是详细晓得这道,就支吾他们说:“且等千夫长吕西亚下来,我要审断你们的事。”

【本会注释】

那时。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那时”和“听到这些事”。然而,上下文显然说明这段话就是这个意思。保罗的证词(第10-21节)显然说明原告并没有理由控告他,所以腓力斯就休庭了。然而,关于保罗,他还想听听吕西亚会怎么说。

详细晓得。腓力斯曾在巴勒斯坦任职数年(见第10节注释),在那段时间必定获悉了许多关于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事。他的妻子土西拉,希律亚基帕二世的一个姐妹(见第24节注释),是一个犹太人(见徒23:24注释)。

这道。即,基督教信仰(见徒9:2;24:14注释)。

支吾。如果没有更多的信息,腓力斯就不能作出一个聪明的决定,所以就使这个案件延期了。

我要审断。即,我要查明,或我要决定。


徒24:23 于是吩咐百夫长看守保罗,并且宽待他,也不拦阻他的亲友来供给他。

【本会注释】

百夫长。直译是“那百夫长”,很可能是那两个曾从耶路撒冷护送保罗过来的百夫长中的一个。

看守。希腊文是tēreō,“照顾”,“看守”,“保守”。该动词并不一定暗示关禁闭,而是安全保护。腓力斯看来妥善处置了保罗,部分是因为他的良心被唤醒了(见第14-16,24,25节),部分是因为他指望得贿赂(第26节)。

宽待。即,一个普通囚犯不会享受的特权(参徒23:16,17注释)。他虽被捕但并没有遭受普通监禁的痛苦和不适。

亲友。希腊文是idioi,“自己的[亲戚或密友]”(见约1:11注释)。这些人可能会包括腓力(徒21:8)和住在凯撒利亚附近的别的基督徒们,以及路加,他曾陪伴保罗去了耶路撒冷(第17节)。

供给。希腊文是hupēreteō,“帮补”,直译是“在下面划”(见徒13:5注释)。这包括社交来往的仁慈,衣服食物的舒适,以及信息的传达。或许腓力斯有意使保罗的亲友们方便向他提供赎金(见徒24:26)。

或者来。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应该省略这些词。


腓力斯留保罗在监里

徒24:24 过了几天,腓力斯和他夫人犹太的女子土西拉一同来到,就叫了保罗来,听他讲论信基督耶稣的道。

【本会注释】

几天。见徒9:19注释。

腓力斯来到。或许腓力斯离开了凯撒利亚一段时间,他回来后准备进一步询问保罗。

土西拉。腓力斯的第二个妻子。她是希律亚基帕一世的女儿,大希律和玛丽亚娜的孙女,出身于前犹太王室,哈斯摩年家族(见本注释第五册第40页)。希律亚基帕二世因此是她的兄弟,而Berenice是她的姐妹。她曾离开她的第一任丈夫,Emesa的王Azizus,一个改信犹太教的人,嫁给了腓力斯(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7.1,2)。她当时约有22岁。当她的父亲处死雅各时,她才六岁(徒12:1,2),可能知道那个悲剧事件。可能她还知道彼得蒙救出监(第3-19节),并且当然知道她父亲不幸的死亡(第21-23节)。她复杂的婚姻状况表明,她并不认真对待犹太人的顾虑。或许她很好奇,要看看犹太领袖们想要处死的这个人并听他讲论。

叫了保罗来。可能腓力斯有意获得更多的信息,要满足土西拉的好奇心,并且使保罗认识到他乐意释放他—为了一份贿金(见第26节)。

基督。保罗会力劝人相信弥赛亚并且相信拿撒勒人耶稣就是弥赛亚(见太1:1注释),相信他为罪人死和他拯救的恩典,相信他的复活,相信他回来的确定性,并且相信对全人类的审判。“信基督”在这里表示关于他的“最确信的”事(路1:1)。


徒24:25 保罗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腓力斯甚觉恐惧,说:“你暂且去吧,等我得便再叫你来。”

【本会注释】

保罗讲论。保罗所受的训练,尤其是在耶路撒冷在迦玛列门下受的训练,无疑曾开发了他心智的自然能力和当众演说的技能。他在接近大马士革的地方,和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通过异象与主的亲自接触(徒9:4-6;22:17,18),以及圣灵使人充满活力的能力曾提供给他关于真理的清晰概念,使他能合乎逻辑地讲述至关重要的福音真理,这些真理是那么宝贵,博得了他的心。多年的传道经验已经使得他对福音的讲述有一种能赢得人们归向上帝的强大力量。

公义。希腊文是dikaiosunē(见罗1:17注释)。保罗在这里无疑说的是对上帝对同胞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行为。在这个词中,路加总结了保罗对律法和福音的伟大真理的说明(见弥6:8;太22:36-40注释)。当腓力斯反省自己的行为时,他的良心一定惹起了不安(见徒24:2注释)。当保罗讲论并且想像自己正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时,腓力斯甚觉恐惧就不足为奇了。

节制。希腊文是egkrateia,“克己,自制”,或者对食欲和情欲的控制(见加5:23注释)。这种品格特性对领袖来说特别重要,保罗无疑对腓力斯说明了他如何可以得到这种品性。

审判。希腊文是krima,判决是由审判产生的(见约9:39注释),在这里,指最后的审判。腓力斯现在像一个法官一样坐着;那时他要作为一个被告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腓力斯的贪婪,残酷,和放荡(塔西图《编年史》第十二章第54页;《历史》第五章第9页)使得保罗的信息特别适当。保罗要不就是知道他正对之讲论的这个人的品格,要不就是被圣灵引导强调了正是腓力斯所需要的事。保罗不仅仅是一个道德教师;他并没有将自己局限于关于公义与节制的优美与效用的抽像论据。他的话是高度实用的,并且构成了上天的邀请,要腓力斯和他的夫人转向真神上帝。

甚觉恐惧。希腊文是emphobos,“恐惧的”,“受惊吓的”。该词表示不是身体的激动而是精神的激动。圣灵正在对这位巡抚不安的良心作工,“为罪、为义、为审判”责备他(约16:8)。像鬼魔们一样,腓力斯相信并且战兢了(雅2:19)—在灵里。这位地方长官不肯承认保罗是正义的,指望从释放保罗挣得一份贿金,现在因想到要在宇宙的审判者面前为自己的行为交帐而恐惧战兢了。

得便。腓力斯通过推迟个人的决定安抚了自己的良心。他没有直率地拒绝圣灵的呼召,但是,在面对正确的决定时的优柔寡断,决定了要把个人事物中的痛苦的事情安排到适宜的时间。对这种使人不愉快的事来说,最“得便的时候”总是现在,但是对于良心有罪的人来说,现在总是最不得便最麻烦的时候。

再叫你来。腓力斯屡次地叫了保罗来(第26节),但从未达到做出决定的地步。他从未找到他所说的“得便的时候”。


徒24:26 腓力斯又指望保罗送他银钱,所以屡次叫他来,和他谈论。

【本会注释】

送他。更可说是“会给他”。腓力斯想,如果保罗重要到足以激起犹太领袖们对他这么多的反对,那么他的自由必值一大笔贿金。因为保罗曾带礼物给耶路撒冷的犹太人(第17节),腓力斯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断定,他肯定有富足的朋友,可以为他的释放付赎金。或许腓力斯想,在他允许来探访保罗的朋友中(第23节),可能就有一些会这么做的人。

使他可以释放他。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些词。然而,上下文说明这正是他(腓力斯)的意图。

屡次。腓力斯继续与保罗谈论,因为关于“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第25节),他仍感到心里不安,也因为他指望得贿赂—两种动机的奇怪结合,确实,他既没有得到贿赂也没有得到内心的平安。

谈论。希腊文暗示友好的谈论。保罗和腓力斯之间的对比是戏剧性的。作为大数的扫罗,保罗曾寻求取悦于那些比他位高权重的人,要在他本国达到一个高位。但是他抛弃了一个希伯来青年所希望得到的一切(参腓3:8,10),反而使自己与一个被人憎恨的教派联合,经历了基督徒们遭遇的所有羞耻和痛苦。腓力斯曾指望藉着邪恶的手段在他的百姓中提高自己,却发现自己在以公平对待受人轻视的保罗,并且羡慕保罗在其信念方面的大胆诚实。他认真地听取保罗的教训时,在他内心必有战争,因为他似乎喜爱—在某种意义上—与像保罗这样如此能干、直爽而且本着良心做事的人谈论。


徒24:27 过了两年,波求非斯都接了腓力斯的任;腓力斯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留保罗在监里。

【本会注释】

过了两年。直译是“当两年满了的时候”,或“已经过去了”。这似乎指整整两年时间,而不是通过包括端点的计算,认为过了两年(见本注释第一册第182页;本注释第六册第99,101,102页)。

波求非斯都。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比起对腓力斯的描述,约瑟夫以更为仁慈的色调描绘了这位巡抚的品格(《犹太战记》第十一章14.1),但却说明他与他的前任一样,很难对付暴动和刺客(《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9,10)。

接了腓力斯的任。直译是“腓力斯接到了一位接任者”,即,腓力斯被非斯都继任了。时间约在主后60年(见本册注释第102页)。

讨犹太人的喜欢。直译是“获得犹太人的支持”。留保罗在监里,作财富的一个抵押品,腓力斯希望可以减轻犹太人在罗马加给他的抱怨。甚至在失势的时候,他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拿保罗的命运作赌注。

在监里。即,在拘留中,一种强烈的表达,暗示在腓力斯离任之前,保罗初入监时受到的宽容待遇(见第23节)可能在这位巡抚的命令之下终止了。至于保罗在被腓力斯拘留的那两年时间里使自己忙于什么,并没有信息披露。

提要

2 犹太人在非斯都面前控告保罗。8 保罗为自己分诉,11 并且上告于凯撒。14 后来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了亚基帕王,23 保罗就被带来。25 非斯都说明保罗并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


保罗要向该撒上诉

徒25:1 非斯都到了任,过了三天,就从该撒利亚上耶路撒冷去。

【本会注释】

非斯都。见徒24:27注释。

到了。即,要么是到了他要统治的地区,要么是到了他的办公室,要开始履行他的职责。见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9;《犹太战记》第二章14.1。

凯撒利亚。罗马在巴勒斯坦的行政部门所在地(见徒8:40注释)。

上耶路撒冷去。这是犹太省的省会。非斯都无疑在视察他已成为其巡抚的那片领土,决心要获悉它的问题。他只过了三天就启程上耶路撒冷去,说明他是一个不错的行政官。在能力和正直方面他似乎大大优于腓力斯(见卷五,第71页)。


徒25:2 祭司长和犹太人的首领向他控告保罗,

【本会注释】

大祭司。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祭司长们”。以实玛利(Ismael)是那时的大祭司,是最近由亚基帕二世任命的(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8.8)。保罗的原告们打算在非斯都有空以真实的观点去了解犹太人的事务之前利用他。

首领。或作“领袖们”,“负责人们”。最富有的犹太人和犹太显贵们是公会议员,并且大部分都是撒都该人。似乎撒都该人是造成对保罗的许多控告的主要原因,因为他们否认复活(见徒23:6-9注释;参约11:46注释)。


徒25:3 又央告他,求他的情,将保罗提到耶路撒冷来,他们要在路上埋伏杀害他。

【本会注释】

求情。他们寻求控告保罗特别要考虑的事项。他们是该国的要人们;保罗却不是。他们作为百姓的众领袖的尊荣和信誉在这件事中乃是问题所在。因着他们对保罗的仇恨,他们已经使自己陷入了一个困难的境地。经文暗示犹太人所求的“情”(charis)可能是一个正式通知,要将保罗转让到他们的司法权下。

埋伏。早期反对保罗的密谋(见徒23:12-15)并没有被放弃。犹太人的民意和普通法都赞成直接对违反某些宗教条例之罪的人采取措施(参米士孥《犹太公会》9.6,宋西诺版之《他勒目》,第542页)。或许有些公会议员也已经起了誓,像两年前某些狂热分子所做的那样。


徒25:4 非斯都却回答说:“保罗押在该撒利亚,我自己快要往那里去”;

【本会注释】

押在。即,被拘留。保罗曾被腓力斯打发到那里,他在罗马人手里是安全的,他会留在那里是因为没有什么好的理由把他挪到别的地方。

快要。即,约10天以后。


徒25:5 又说:“你们中间有权势的人与我一同下去,那人若有什么不是,就可以告他。”

【本会注释】

有权势的。希腊文是dunatoi,直译是“有势力的[人们]”,“强大的[人们]”,即,有权柄的人,或有能力的人,有资格代表犹太国家的人。同一个词在路24:19;徒7:22;林前1:26;启6:15中被译为“大能”,“才能”,“能力”,“壮士”。他们可能是领导阶层的人和有名望的人士,很可能是犹太公会的成员。

与我一同下去。犹太代表们应该是配与罗马的地方长官一同旅行的人。非斯都在给这些犹太领袖们荣誉,同时也承认保罗案件的重要性。自从两年前保罗前次的听证会以来,犹太领袖们反对保罗的热心显然并没有冷却下来(徒24:1,27)。

有什么邪恶。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有什么不是”,“有什么不适当”,“有什么错误”。希腊原文中并没有表示“邪恶”的那个词,但显然是译者们从拉丁文译本中插入的,该词在拉丁文译本中读作crimen。


徒25:6 非斯都在他们那里住了不过十天八天,就下该撒利亚去;第二天坐堂,吩咐将保罗提上来。

【本会注释】

十多天。重要的原文证据可以引用(参本册注释第10页)支持读作“不过八天或十天”。这种读法强调了非斯都在耶路撒冷停留的时间短暂(第4节),而不是强调停留的时间长度。无疑,腓力斯离任后有许多问题急需关注,非斯都不能离开政府所在地太久(见第1节注释)。

第二天。或作“次日”。犹太人显然曾使非斯都确信正确解决保罗的案件,对于罗马的巴勒斯坦行政官和犹太百姓之间达到令人满意的关系来说,乃是最重要的事。

坐堂。该程序是正式审问的程序。


徒25:7 保罗来了,那些从耶路撒冷下来的犹太人周围站着,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都是不能证实的。

【本会注释】

下来的犹太人。非斯都关于由能干的和有影响力的人组成代表团的要求已经得到了满足(第5节),当保罗被传唤来听讼时,犹太领袖们都在场。

周围。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在他周围”。那些曾给保罗带来控告的人中,有些人无疑曾知道他在四分之一世纪前是一个苦毒地逼迫基督徒的人,并且他们憎恨他,当他是犹太国的一个叛国者。

将许多重大的事控告他。在这两年期间(徒24:27),犹太人显然曾忙于搜集各种各样的传说和谣言。大概他们现在有了远为重大的事要控告他。这一诉状的详单后来没有转送给在罗马的犹太人似乎有点奇怪(见徒28:21)。

反对保罗。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个短语。

不能证实。对非斯都来说,反对保罗的这个案子在法庭上必是显然站不住脚的(参徒24:13,19;参徒25:1注释)。他在这种问题上显然并不是新手。


徒25:8 保罗分诉说:“无论犹太人的律法,或是圣殿,或是该撒,我都没有干犯。”

【本会注释】

然而他。原文证据证明(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然而保罗”。

分诉。直译是“作自己的辩护”。很可能他并没有详细回答针对他的琐细的控告(第7节),而只是回答了那些如果被证实了就连罗马法庭也会反对他的控告。就是猜想他亵渎了圣殿并且轻视了犹太律法,以及所谓的他参与了煽动性暴乱的那些事。罗马人是注意这种事的,并且非斯都可能被误导认为保罗犯有起义反抗罗马权威的罪。路加记载了保罗的分诉是在这三个标题之内的。

干犯律法。或许犹太领袖们知道保罗教导割礼仅仅是一个象征的行为(见罗2:23-29),并且将此解释为企图破坏律法。他们也曾这样控告过耶稣(见太5:17;可2:16;7:1-5注释)。犹太人从来没有控告保罗关于安息日的问题,像他们从前曾质疑耶稣一样(约5:16-18)。

干犯圣殿。在这场听证会期间,很可能重新提出了从前的控告,说他带外邦人进了圣殿(徒21:27,28)。

干犯凯撒。如果保罗没有做过任何“干犯凯撒”的事,就没有任何罗马法庭可以定他的罪。那些指控的浅薄和保罗分诉的坦白直率必定给能干而且诚实的行政官非斯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本注释第五册第71页)。


徒25:9 但非斯都要讨犹太人的喜欢,就问保罗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听我审断这事吗?”

【本会注释】

喜欢。或“好感”(见徒24:27注释)。起先,非斯都曾拒绝了犹太人要把保罗带到耶路撒冷的请求(徒25:3,4)。无论他是不是受了对保罗的那些控告的影响,他至少比从前更多认识到了犹太人反对保罗的感情有多么强烈。非斯都所能作出的适当反应当然就是取悦于犹太人会有助于他管理的成功。

你愿意去。对保罗的控告显然是犹太律法的问题,而不是罗马律法的问题,所以对非斯都来说,似乎在犹太人的首都耶路撒冷审断这事比较合理。

听我审断。非斯都出席听讼会乃是一个保证,保证保罗仍会被罗马拘留,并且处于罗马的保护之下。然而,犹太领袖们会管理司法的程序,非斯都更多处于一个感兴趣的观察员的角色。他并没有把保罗转让给犹太人的司法权,虽然该提议暗示一种试探性的意愿要做这种转让。这个提议事实上宣布了保罗并没有犯任何“干犯凯撒”的罪。可能值得考虑的任何一种控告都与犹太律法和习俗有关。作为罗马的代表,非斯都虽然对这个案件不再直接感兴趣了,但他还是想要赢得他新辖区的犹太领袖们的好感,所以就使他乐于尽可能地照着他们的心愿而行。该提议显然不是基于怀疑保罗实际上有任何公然犯罪的行为,或有任何意向要犯这种罪,而只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


徒25:10 保罗说:“我站在该撒的堂前,这就是我应当受审的地方。我向犹太人并没有行过什么不义的事,这也是你明明知道的。

【本会注释】

我站在。直译是“我[已经站在并且]正站在”。保罗从起初就是被罗马人拘留的。他曾免受一场残忍的鞭打也是由于他是一个罗马公民的事实。或许保罗想起来徒23:11的神圣应许,可是他在这里一点儿也没有提到它。他已经在凯撒的权柄下被罗马人关押了两年。他提醒了那位罗马地方长官这一点,并且拒绝在那些已经知道共谋杀害他的人面前受审(见徒23:12-15,30;25:2,3)。

堂。或作“法庭”。保罗宁愿选择比较公平的罗马律法,而不是他鲁莽同胞们反复无常的仇恨,他们不知道任何律法,只知道他们自己自私的、不负责任的成见。

应当受审。即,作为一个罗马公民。

向犹太人。保罗概略地否认了对他提出的所有控告。对于犹太人的人身、财产、品格、或宗教,他并没有带来任何伤害。

你明明知道的。保罗知道非斯都在第9节中所做提议的动机是要取悦犹太人。


徒25:11 我若行了不义的事,犯了什么该死的罪,就是死,我也不辞。他们所告我的事若都不实,就没有人可以把我交给他们。我要上告于该撒。”

【本会注释】

我若。直译是“如果确实那么”。保罗已经否认了任何干犯犹太人的事,并且通过提议把他提交给犹太人去审问,非斯都已经暗示了他在罗马律法方面是无罪的。但是如果不管这一切,仍有任何怀疑存留,认为保罗有某种罪行的话,他就选择运用自己作为一个罗马公民的特权,在罗马律法下受审。

就是死,我也不辞。直译是“我不辩解以避开死亡”。请比较约瑟夫《生活》第29页。保罗声明他甘愿去面对一个公正审判的结果,无论判决可能是什么。

交给。希腊文是charizomai,“赐予”,“使满足”。保罗不愿意仅仅因为要讨好他的控告者们而被移交给他们。他知道非斯都在设法赢得犹太人的好感。他不肯仅仅为了取悦于控告他的人就放弃自己作为一个罗马公民的权利,不肯使他们轻易地完成他们想要害他性命的邪恶计划。他很清楚犹太公会既不会以公正待他也不会给他任何怜悯。

我要上告于凯撒。保罗以要求另一个权利结束了他的申诉(见徒22:25-29注释)。他准备冒险应付在罗马可能会加给他的任何控告,以及凯撒在基于证据作出决定时的公平性。他早就打算去访问罗马了,可是没打算在拘留中(罗1:9-12;15:23,24)。在全帝国中,皇帝是来自下级法庭的所有上诉的终极法庭。

从他被任命为外邦人的使徒到现在,保罗曾遭受苦害,并且他的服务曾受到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打扰(见林后11:24-27)。如果藉着这种反对可以促进基督的事业,他就欣然忍受了这种反对(徒20:22-25;林后4:5-18;加6:14;腓1:12)。然而,他现在已经被关在凯撒利亚两年了,未被判罪也没有新审讯的前景,吕西亚(徒22:29),腓力斯(见徒24:23-27注释)和非斯都(见徒25:8,9,25注释)都断定他并没有犯任何违背罗马律法的罪。出于个人的原因并且为要取悦犹太人,腓力斯还是拘留了保罗,现在非斯都显然提议继续采取以保罗为代价取悦犹太人的方针。因此,只要保罗仍在罗马的犹太地方长官的权限之下,看来就没有被宣判无罪并获得释放的前景了,他被当作一个定罪的囚犯关押着或者仅仅被当作一个政治人质关押着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两种方式都不能使他自由地传讲福音,并且对一个生活没有其他抱负或兴趣的人来说,这种前景必定像是难以忍受的。十字架的其他大使们无疑也发现自己的服务以同样的方式受到了阻碍。

在新约时代,基督教并没有享受在罗马的法律前被承认的宗教地位,而未被承认的宗教,其活动和传扬是被禁止的。罗马容忍了基督教仅仅是因为它起先被认为是犹太教的一个教派,而犹太教是被承认的。通过给这个反对保罗和基督教的案件施压,犹太人最终就能连他们的这点益处也剥夺了,并且使他们不能在罗马的律法下合法地维持自己的立场。见本册注释第47,93页。

有人提出,通过上诉于凯撒,保罗打算不仅要使自己已经陷入停顿的案件获得一个决定,而且可能要使基督教在其权利方面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获得承认。这有充分的理由可以期盼给十字架的大使们更大的自由,无论他们可能去哪里,并且使他们更容易地克服当地的反对。甚至当保罗仍在罗马的监狱里时,他在皇帝的宫庭传扬福音未受阻止的事实,而且至少有些“凯撒家里的人”(腓4:22)成了基督徒的事实,也见效于使别的基督工人“越发放胆传上帝的道,无所惧怕”(见腓1:12-14)。当众所周知皇帝已经判决这位最重要的基督教福音传道者无罪开释时,在整个帝国就必有更大的自由传扬福音。保罗在皇帝的手下无罪开释因而构成了对传福音的官方许可,或者说至少为官方许可传福音预备了道路。


徒25:12 非斯都和议会商量了,就说:“你既上告于该撒,可以往该撒那里去。”

【本会注释】

议会。希腊文是sumboulion,巡抚自己的“议员团”。当说到犹太“公会”,参议院时,路加一贯使用的词是sunedrion(徒5:21;6:12;22:30;23:1;24:20等)。上诉于凯撒并不是自动批准的,而是经过磋商之后证实的,事实是因为保罗是一个罗马公民,他的上诉不能被拒绝。


被带到亚基帕王面前

徒25:13 过了些日子,亚基帕王和百尼基氏来到该撒利亚,问非斯都安。

【本会注释】

过了些日子。明显是一个短暂的时段(见徒9:19注释)。

亚基帕王。即,希律亚基帕二世,希律亚基帕一世(在徒12:20-23中描述了他的死)的儿子,因而是希律一世的曾孙(见卷五,第39,69,234页)。与他的姐妹土西拉一样(见徒24:24注释),这个君主由于希律第一的妻子玛丽亚娜的血统也是一个犹太人。亚基帕二世被认为太年经,不能在他父亲死时承担巴勒斯坦的王位(主后44年;约瑟夫《犹太掌故》第十九章.9.2),但是在他的一个叔叔死后不久,他就得了安慰,作了卡尔基斯的统治者(同上,xx.5.2)。后来亚基帕接管了从前在腓力和吕撒聂治下的北方诸省(同上,7.1),并有了王的称号。再后来,尼禄给了他另外某些城,在主后68-73的犹太战争中,亚基帕站在罗马人一边反对犹太人,他曾设法劝阻他们不要反叛(约瑟夫《犹太战记》第二章16.4 [345-401])。他退休于罗马,在主后100年死在那里。非斯都会自然求助于亚基帕二世商议关于保罗案件的处理。亚基帕曾监管圣殿的财富,并且有任命大祭司的特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他是这位罗马地方长官的一个宗教同僚,并且能够就这个案件给出合理的忠告。

百尼基。亚基帕一世的长女,亚基帕二世和土西拉的一个姐姐,腓力斯的妻子。她最初曾嫁给她的叔叔,卡尔基斯王希律(见卷五,第40页),亚基帕二世曾继了他的任(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4页)。犹太和罗马作家们都说到她与她弟弟亚基帕二世的关系是罪恶的。后来,她嫁给了基利家王Polemo,但不久就离开了他,去了罗马与她兄弟在一起。她成了提多皇帝的情妇,当参议院强迫他让她离开时,他非常伤心(绥屯纽《提多》第七章第2页;塔西图《历史》第二章第81页;约瑟夫《犹太掌故》第二十章7.3)。

问非斯都安。这是亚基帕二世第一次对新来的巡抚进行礼节性访问,目的是要欢迎他。当然,亚基帕二世是罗马分封的一个王。


徒25:14 在那里住了多日,非斯都将保罗的事告诉王,说:“这里有一个人,是腓力斯留在监里的。

【本会注释】

许多日子。当亚基帕和百尼基长时间逗留时,保罗就有机会被带到他们面前。非斯都提到了保罗的案件,甚至都不是作为双方都关心的一项公务提到的,而是在谈话的期间提到的。


徒25:15 我在耶路撒冷的时候,祭司长和犹太的长老将他的事禀报了我,求我定他的罪。

【本会注释】

祭司长。见第2节注释。

求我定他的罪。见第1-3节注释。


徒25:16 我对他们说,无论什么人,被告还没有和原告对质,未得机会分诉所告他的事,就先定他的罪,这不是罗马人的条例。

【本会注释】

定他的罪。希腊文是charizomai(见第11节注释)。一个罗马官员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得到好感就把一个被控告的人交给别人去惩处。然而,那正是彼拉多曾对基督做过的事。关于非斯都的记录更为可敬(见卷五,第71页)。

去死。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些词。意思并没有改变。

机会。希腊文是topos,直译是“地方”,意思是“机会”,不是许可意义上的“特许”(见罗15:23)。非斯都决定要给保罗分诉的机会。


徒25:17 及至他们都来到这里,我就不耽延,第二天便坐堂,吩咐把那人提上来。

【本会注释】

来到这里。见第6,7节注释。


徒25:18 告他的人站着告他;所告的,并没有我所逆料的那等恶事。

【本会注释】

事。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读作“恶事”。


徒25:19 不过是有几样辩论,为他们自己敬鬼神的事,又为一个人名叫耶稣,是已经死了,保罗却说他是活着的。

【本会注释】

几样辩论。即,争论的要点,不是要提问并回答的质询。见第7,8节注释。

他们自己。这种表达也可以被译为“他自己的”,在那种情况中它指的就是保罗。

迷信。希腊文是deisidaimonia,“尊敬诸神”,“宗教”,有时的意思是“迷信”,可是这里很可能不是迷信的意思,除非指的是保罗的信仰。非斯都几乎不可能把犹太教描绘为一个“迷信”而不得罪亚基帕,亚基帕本人就是一个名义上的犹太人。

耶稣。在腓力斯或非斯都的访谈中,这是第一次有记载的直接提到了耶稣,但是认为他的名字先前没有被提到过乃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保罗曾谈过到复活,基督的经验乃是复活的一个伟大的胜利的写照,并且曾“讲论公义、节制和将来的审判”(徒24:25)。保罗这样讲论不可能不会说到基督。在提到耶稣的名字时,非斯都就反映了保罗对救主所作的见证。


徒25:20 这些事当怎样究问,我心里作难,所以问他说:‘你愿意上耶路撒冷去,在那里为这些事听审吗?’

【本会注释】

我心里作难。非斯都承认自己对犹太信仰和风俗的无知。在犹太教的总部耶路撒冷,大概更容易探知宗教问题的真相(见第9节注释)。但是保罗曾拒绝去耶路撒冷(见第10节注释)。当保罗去罗马时,非斯都就有必要将一份关于保罗案件的报告一同送去,亚基帕既是一个见多识广的犹太人,就能帮助这位巡抚知道要说些什么。而且,对亚基帕的这个请求还带有一个含蓄的恭维,会有益于非斯都与亚基帕将来的关系。


徒25:21 但保罗求我留下他,要听皇上审断,我就吩咐把他留下,等我解他到该撒那里去。”

【本会注释】

留下。希腊文是tēreō(见徒24:23)。

听……审断。希腊文是diagnōsis,直译是“彻底知道”,表示一次彻底的审问。它很可能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见徒23:35注释。

奥古斯都。希腊文是Sebastos,“崇拜的”,“尊敬的”,“令人崇敬的”,相当于拉丁词Augustus,“威严的”,“尊贵的”,“值得尊敬的”(见本注释第五册第37,38页;本注释第六册第72页)。这并不是凯撒奥古斯都,他的统治时期是从主前27年到主后14年(见本注释第五册第234页),而是一个相当于凯撒的称号。罗马人说到他们的统治者时称呼奥古斯都,而不是皇上。

凯撒。当时的皇帝是尼禄(主后54-68)。见本册注释第81-84页。


徒25:22 亚基帕对非斯都说:“我自己也愿听这人辩论。”非斯都说:“明天你可以听。”

【本会注释】

愿听。即,想要听。亚基帕显然曾听说过保罗,并且对他和他的教训感到好奇。请比较亚基帕的叔祖父希律安提帕想要见见耶稣的愿望(路23:8)。


徒25:23 第二天,亚基帕和百尼基大张威势而来,同着众千夫长和城里的尊贵人进了公厅。非斯都吩咐一声,就有人将保罗带进来。

【本会注释】

大张威势。或许是要给非斯都留下深刻印象并且威慑保罗。在这里保罗初次有机会在王室面前证明自己的信仰(见徒9:15)。

公厅。希腊文是akroatērion,“觐见室”。这很可能是专门用于接见的或多或少有点公共性质的大房间。

众千夫长。见徒22:24注释。这样的人如吕西亚,他曾使保罗被捕。非斯都现在为这次特别的接见集合了卫戍部队的高级军官们,可能要给这个向亚基帕表示敬意的场合加添色彩和重要性。

尊贵人。即,凯撒利亚的显要人士们。


徒25:24 非斯都说:“亚基帕王和在这里的诸位啊,你们看这人,就是一切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和这里,曾向我恳求、呼叫说:‘不可容他再活着。’”

【本会注释】

一切犹太人。即,犹太人作为一个国家,当然,是以祭司长们和犹太公会的成员们为代表的。

向我恳求。或作“向我起诉”,“向我诉请”,“与我说情”(见罗8:27,34;11:2;来7:25)。

和这里。耶路撒冷的领袖们显然曾在凯撒利亚鼓动了一个反保罗的诉讼团体,该团体曾参加了迫切要求新任地方长官处死保罗的事。

呼叫。犹太人要求杀死保罗的请求显然是激烈的并且是大声叫嚷的(参徒22:22,23)。


徒25:25 但我查明他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并且他自己上告于皇帝,所以我定意把他解去。

【本会注释】

什么该死的罪。见第11节注释。一个罗马人会认为因为干犯犹太人的宗教就处死一个人是蛮横残暴的。但是保罗已经上诉于凯撒,而非斯都也欢迎就他向皇上准备的报告提供建议。

奥古斯都[皇帝]。见第21节注释。


徒25:26 论到这人,我没有确实的事可以奏明主上。因此,我带他到你们面前,也特意带他到你亚基帕王面前,为要在查问之后有所陈奏。

【本会注释】

没有确实的事。非斯都对犹太教知之甚少,以致他感到困惑,不知如何呈上一份完全关于犹太教问题的对保罗的控告状。

奏明。非斯都必须给皇帝送上一份详细的诉状。

主上。希腊文是ho kurios,“主[或我主]”,这里指尼禄皇帝。这个称号用于皇帝们时与用于基督时一样,带有一种神圣的含意。奥古斯都曾禁止任何一个人称呼他主,他的接任者提庇留也是这样(绥屯纽《奥古斯都》第三章53.1;《提庇留》第二十七章),但是他们较不谦虚的继任者们却从朋友们和奉承者们接受了这个称号。Caligula称呼自己是dominus,拉丁文相当于kurios,而多米田则采用了dominus deus的称号,“主神”。皮里纽常常称呼他的恩主-皇帝他雅努,为dominus。见本册注释第61,62页。

特意到你面前。非斯都指望亚基帕在解决这个困难的案件中提供特别的帮助。同时,如果亚基帕的建议受到了尊重,他也会感到满足。


徒25:27 据我看来,解送囚犯,不指明他的罪案是不合理的。”

【本会注释】

不合理的。罗马的司法原则上是公平的,虽然执法的法官们往往是贪污的。非斯都是一个相当正直的人(见第1节注释)。

提要

2 保罗在亚基帕面前表明了他自幼的生活,12 他如何奇迹般地改变了信仰,并且蒙召作使徒。24 非斯都指责他癫狂了,而他却适当地作了回答。28 亚基帕几乎被说服作基督徒了。31 整个团体的人都断言他无罪。


保罗在亚基帕王面前申辩

徒26:1 亚基帕对保罗说:“准你为自己辩明。”于是保罗伸手分诉,说:

【本会注释】

亚基帕。见徒25:13注释。这位年轻的王与保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太王族已经衰败了的家系-马加比家族和希律家的这个最后的子弟亚基帕自称是一个犹太人,但在内心里却是一个罗马人。他的统治标志着一个王朝和一个时代的结束。从起初希律王朝就受罗马的控制,也的确没有任何辉煌的记录。在他面前站着保罗,现在已经上了年纪,但他的信仰却很坚强,尽管环境不利却信心坚定。亚基帕是愤世嫉俗的,对实际价值漠不关心;保罗却是为真理热心的,无论自己要付上什么样的代价。

伸手。提到这个自然的手势暗示路加可能是一位见证人(参徒21:40)。

分诉。即,自辩(见徒25:8注释)。在亚基帕面前分诉时,保罗对一个有名无实但显然没有敌意的犹太人说到了自己。相信自己必会得到更好的理解,他无疑是以更大的自由说的,可能比他从前在腓力斯和非斯都面前分诉时更为详细。


徒26:2 “亚基帕王啊,犹太人所告我的一切事,今日得在你面前分诉,实为万幸;

【本会注释】

万幸。希腊文是makarios,“幸福的”,“幸运的”,“受祝福的”(见太5:3注释)。保罗在亚基帕面前比自从他被捕后曾出现在的任何一个人面前更为自由自在。比起一位异教的地方官员,亚基帕能远为准确而迅速地估计到原告和被告的感受。保罗无疑指望藉着亚基帕影响非斯都的罗马人心态。虽然保罗是在为自己分诉,但他的思想无疑主要是向那些集合到他面前的人宣扬基督。他们的悔改归主,他们从罪的捆绑得到释放,对他来说,比他自己脱离捆绑着他的锁链得到释放更有意义(见徒26:29)。保罗在他的开头语中说“实为万幸”完全是真诚的。

至于。或“关于”。


徒26:3 更可幸的,是你熟悉犹太人的规矩和他们的辩论;所以求你耐心听我。

【本会注释】

更可幸的。这个词很可能指保罗要将一切事告诉亚基帕的万幸(第2节),而不是指亚基帕比其他显要而博识的犹太人更内行(参徒25:26)。

规矩和辩论。见徒6:14;21:21注释。


徒26:4 我从起初在本国的民中,并在耶路撒冷,自幼为人如何,犹太人都知道。

【本会注释】

为人如何。保罗的行为,他的生活原则,以及他的人生观。

自幼。相当于“从开始”。保罗还是一个少年人时就到了耶路撒冷。甚至在大数时,从童年时期他就已经沉浸于犹太人的生活方式了。在耶路撒冷,他曾度过了许多使品格非常格式化的年头,凡知道他的人从那时都能证实他在他们中间的生活方式。

在耶路撒冷。或“并在耶路撒冷”。这种译法会暗示甚至在大数的时候保罗就已经主要与自己的百姓联合了,他们无疑在那个异教城市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聚居地(见徒9:11注释)。保罗完全被犹太人的习惯和成见充满了,不太可能会违反它们。他作为一个青年人在耶路撒冷进一步的学习,会加深他童年时的经验和忠诚。

犹太人都知道。许多犹太领袖都曾认识保罗,知道他的人就更多了,主要是因为他还是一个年轻人就被蒙准进入了犹太公会(徒8:1,3;《述》第十章),也因为他曾热心逼迫他们所仇恨的拿撒勒教党的人而挣得的名声。因为犹太领袖们对他的信任,他曾受托带着特别的使命去大马士革(徒9:1,2)。


徒26:5 他们若肯作见证就晓得,我从起初是按着我们教中最严紧的教门作了法利赛人。

【本会注释】

从起初。或“从头,自始”,这种说法同样被路加用于他关于福音事迹的知识(路1:3)。

他们若肯作见证。但是他们不愿说出他们个人所知道是真实的有利于保罗的事。

最严紧的。直译是“最严格的”。希腊文并没有双重最高级。请比较腓3:4-6。

教门。该词的意思要么是“异端”,要么是“教派”(见徒5:17;15:5;24:14注释)。在这里它指出法利赛是一个教派。

法利赛人。见本注释第五册第51,52页。


徒26:6 现在我站在这里受审,是因为指望上帝向我们祖宗所应许的;

【本会注释】

受审。或作“被审判”,即,不管他对犹太教基本原则的忠诚(第4,5节)。作为一名基督徒,保罗相信的“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说将来必成的事”(第22节)。

所应许的。即,要来的弥赛亚的应许,对以色列的其他所有应许都集中于这个应许,那十二个支派曾一直指望这个应许,保罗宣布它在耶稣里实现了。关于弥赛亚的这个应许里内含着他的复活(见赛53:10-12注释),因为一位死了的弥赛亚能对以色列有什么帮助呢?对保罗来说,耶稣的复活乃是伟大的中心事实,证明了他对于将来的所有盼望都是正确的(林前15:12-23;腓3:10,11;帖前4:13-18;多2:13)。论到弥赛亚,对犹太人的思想来说,主要的难点在于犹太人已经那么全神贯注于旧约圣经关于伟大国家和一位注定要击败他们的仇敌的弥赛亚的来临—自然全部是依据众先知的预想(见本注释第四册第27-32页)—以致他们看不到弥赛亚必须先为他们的罪受苦受死的事实(见路4:19注释)。保罗知道那荣耀的应许会在基督复临时实现(林前15:51-54;来9:28)。

我们祖宗。特别包括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


徒26:7 这应许,我们十二个支派,昼夜切切的事奉上帝,都指望得着。王啊,我被犹太人控告,就是因这指望。

【本会注释】

这应许。即,给亚伯拉罕的和向他的后裔历代重申的有福应许(创12:1-3)。对保罗来说,耶稣就是这个有福应许的化身、手段、和实现(罗4:12,13;林前1:30)。

十二个支派。虽然十个支派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分散在列国中了,无论在哪里他们都曾像被掳的移民一样被驱逐,不过他们仍被认为是那应许的承受者。无疑,这些支派中还有忠于上帝的余数(参王上19:18)。雅各曾写信给“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雅1:1)。女先知亚拿出身于亚设支派(路2:36)。在重建之后,经过多年,必有许多被放逐的人漂泊回到了自己家乡。在《他勒目》中(《祝祷》20a,宋西诺版,第120页),拉比约哈难据说是“来自约瑟的子孙”。

立即地[切切地]。希腊文是en ekteneia,“认真地,热切地”。“立即地”不能传达该希腊词的意思。

昼夜。这种说法强化了虔诚的犹太人藉以实践他们信仰的热心与热诚的概念。

亚基帕。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个词。

我被控告。保罗曾在盼望弥赛亚的两个基本方面受到挑战:(1)基督是弥赛亚,(2)弥赛亚已经从死里复活了(见第6节注释)。保罗,一个犹太人中的犹太人,并且是一个法利赛人中的法利赛人,因而被他的同胞控告,所基于的正是犹太教盼望的中心。他,这个严紧教门中最严紧的人,竟被打上了背教者的烙印-最热心的爱国者竟被宣布为一个叛国者!

犹太人。即,被犹太人控告。在所有人中,他们本应该在外邦人面前拥护他的事业,但他们反而出现在控告者的角色中了!


徒26:8 上帝叫死人复活,你们为什么看作不可信的呢?

【本会注释】

不可信的。对保罗这个法利赛人和基督徒来说,相信死人一般要复活,特别是耶稣的复活是必然的。如果没有复活的盼望,犹太人信仰的整个结构(见徒24:15)—更不用说基督教的整个结构(见林前15:12-22)—就瓦解了。如果没有复活的盼望,相信上帝就没有意义了(见太22:32;林前15:14,17,19注释)。

你们。这个代词是复数,所以包括全部听众。


徒26:9 从前我自己以为应当多方攻击拿撒勒人耶稣的名,

【本会注释】

攻击。保罗一度曾“凭着良心”与基督教作对(徒23:1),但那是被多年的犹太环境和教育烙麻木了的良心。

名。在使徒行传中是一个常见的表达方式,指那复活的一位(见徒2:38注释),他实实在在是以色列所有盼望的化身(见约1:14注释)。


徒26:10 我在耶路撒冷也曾这样行了。既从祭司长得了权柄,我就把许多圣徒囚在监里。他们被杀,我也出名定案。

【本会注释】

我在耶路撒冷也曾这样行了。认为早期教会的伟大主人公,外邦人的使徒和近三分之一新约圣经的作者保罗,曾有一段时间是犹太教天空的一颗明星,在犹太人中十分受尊敬,这似乎令人感到奇怪(见徒7:58;8:1;9:1,2;22:4,5)。他曾一度被现在如此激烈地控告他的人或者他们的最近后继们提拔到高位(参《述》第十章),并且受托重要的责任(徒9:1,2)。他作为逼迫者的工作并不是由怒火爆发产生的,而是一个虔诚人的有计划的活动,充满雄心地为自己的国家和教会效力,在达到他的目的方面绝对是无情的。此外,这些活动都集中在耶路撒冷,在那里,他的仇敌们更为苦毒,因为他们曾是他的朋友,现在却计划要将他置于死地(徒25:1-3)。

被杀。路加只特别提到了司提反的死。显然还有别人的死也曾是保罗应负责任的。

出名定案。即,投我的一票。


徒26:11 在各会堂,我屡次用刑强逼他们说亵渎的话,又分外恼恨他们,甚至追逼他们,直到外邦的城邑。”

【本会注释】

在各会堂里。显然,早期信徒们并没有使自己与各会堂分开,而是继续与他们的犹太弟兄们在圣殿里一同敬拜(徒2:46)。关于各会堂作为刑罚的地方,见太10:17;23:34;可13:9;路12:11;本注释第五册第56页。约主后205年,特土良曾称犹太各会堂为逼迫之源(Scorpiace10)。

逼。直译是“持续强迫”,或“设法用武力”。

亵渎。即,放弃相信基督是弥赛亚的信仰(参利24:11-16)。皮里纽(约主后108年)发现基督徒们宁死也不与基督断绝关系(《书信》第十章.96)。

恼恨。直译是“生气的”,“狂怒的”。保罗曾是一个宗教狂热者,可能部分在于力图消灭圣灵的感动(见提前1:13)。

外邦的城邑。即,外国的城市,巴勒斯坦边界以外的城市。


保罗叙述归主经过

徒26:12 “那时,我领了祭司长的权柄和命令,往大马色去。

【本会注释】

那时。直译是“在[追击]这些事期间”,意思是“在执行那差事的时候”。

领了权柄。保罗曾是犹太公会到处奔走反对异端的人。他曾是犹太教的检察总长。


徒26:13 王啊,我在路上,晌午的时候,看见从天发光,比日头还亮,四面照着我并与我同行的人。

【本会注释】

晌午。那使人眩目的光并不是日光,因为保罗已经在越来越强的日光中旅行了数小时了,并没有遭受不幸。在最明亮的日光中,一道超自然的光,甚至比日光还亮的光,使他的眼睛瞎了。在第13-18节中,只叙述了在徒9:1-22中没有谈到的保罗悔改的要点(见本册注释第228页)。


徒26:14 我们都仆倒在地,我就听见有声音用希伯来话向我说:‘扫罗!扫罗!为什么逼迫我?你用脚踢刺是难的!’

【本会注释】

有声音说。所有人都听到了那声音;但只有保罗听懂了那话语(见徒9:4,5注释;参但10:7;约12:28,29)。

踢刺。这看起来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希腊箴言,它很可能是在所有农民中流行的,即使是犹太人。这个比喻来自东方农夫的一个习俗,就是使用铁制的刺棒驱赶牲口加快步伐。可能这幅场景实际上正发生在大马士革的路旁,于是主就用它作为给这个逼迫者的信息的一个适当的例证(关于耶稣对流行的箴言的用法,见路4:23注释。)被译为“踢”的动词的词形可以被理解为意思是“持续踢”,被译为“刺”的词(kentra)意思是“刺棒”(参林前15:55,在那里它以单数形式出现,被译为“毒钩”)。该神圣的信息暗示,保罗的良心曾激烈地反抗圣灵的呼吁(参徒8:1注释)。保罗的老师迦玛列的精神(徒22:3)比保罗当时所展现的精神更为宽容。这种教育背景,以及在保罗悔改前就有亲戚成了基督徒的事实(罗16:7),无疑是使他的灵性处于危机的要素。


徒26:15 我说:‘主啊,你是谁?’主说:‘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稣。

【本会注释】

我是耶稣。希腊文是egō eimi Iēsous(见徒9:5注释)。


徒26:16 你起来站着,我特意向你显现,要派你作执事,作见证,将你所看见的事和我将要指示你的事证明出来。;

【本会注释】

派你作执事。见徒9:10,15注释,那里记载了上帝通过他的代表,大马士革的亚拿尼亚指教了保罗。

你所看见的事。原文证据(参本册注释第10页)在这样读和读作“你已经看见我的事”之间有分歧。保罗实际上看见了他的主(徒22:17,18;林前9:1;15:8)。正是基于这一直接的任命,保罗才声称他的使徒身份。他通过亲身经验知道基督确实复活了(参加1:15-18;提前2:7)。见证要真实,见证人就必须对他所见证的事有直接的认识。

我将要指示你的事。基督曾在多个场合向保罗显现,进行指导和干涉(见徒18:9,10;22:17-21;23:11;林前11:23;林后12:1-5)。保罗是复活之主的一个见证人,并且从个人经验得知了复活的真理。


徒26:17 我也要救你脱离百姓和外邦人的手。

【本会注释】

救你。在从前的叙述中,并没有提到该经验的这个和别的细节(徒9:22)。这并不是一个应许,承诺主会保守保罗免遭危险,而是说他会在危险的时候与他同在。

百姓。即,犹太人,与外邦人形成对照(参第23节)。

我差你。强调代词“我”。那授予保罗使徒职分的,不是别人,正是耶稣本人。


徒26:18 我差你到他们那里去,要叫他们的眼睛得开,从黑暗中归向光明,从撒但权下归向上帝;又因信我,得蒙赦罪,和一切成圣的人同得基业。’”

【本会注释】

叫他们的眼睛得开。见路4:18注释。一个关于他的使命成功的应许。保罗知道魔鬼已经弄瞎了人们属灵的眼睛(罗1:20-32;林后4:4)。甚至当耶稣对保罗说话的时候,保罗都正在遭受肉眼瞎了的痛苦。他会多么赏识眼睛得开的需要啊!

使他们归向。或“使他们可以回转”。他们的眼睛既然得开了,就能看清他们正在走的道路的终点乃是死亡。这会使他们转变。

从黑暗中归向光明。见约1:4-9注释。

撒但的权下。撒但已经使全人类都陷入了罪中。他确实是罪恶的创始者。唯有基督的高超权能才能把人从他的魔掌中释放出来。

赦罪。犹太人和外邦人一样,都不能自己除掉罪。福音使他们容易得到赦免即除掉罪恶的好消息(约1:7-9;彼前2:24)。

基业。不是这个暂时世界的虚空,在邪恶中老化的基业,保罗要提供给外邦人“一个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的基业(彼前1:4)。

因信成圣。保罗经常提到成圣,就是圣徒们必须经历的品格改变的过程。要在片刻之间脱离罪疚感,就必须藉着称义(见罗4:8注释),称义之后,再加上内心和生活重复的持续的奉献,以达到在基督里完全的目标。成圣乃是“一生的工夫”(见《述》第五十五章)。见太5:48注释。与所有基督徒必须经历的一样,保罗正在经历持续的奉献,在基督里胜了又胜(腓3:12-14;见罗8:1-4注释)。


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作见证

徒26:19 “亚基帕王啊,我故此没有违背那从天上来的异象;

【本会注释】

我没有违背。保罗不“用脚踢刺”了(见第14节注释)。他作出了完全的顺服,响应了基督给他的异象。这次的献身是那么彻底,以致自此以后,一旦责任的道路变得清晰了,他就决不迟疑。他只求知道他的主要他做什么,然后就去做它(见徒16:6-12)。终其一生,他唯一的问题乃是“主啊,我当作什么?”(徒22:10)。他可以仍旧选择不顺从,但“基督的爱”激励了他(林后5:14)。

那从天上来的异象。见徒9:3-7注释。这并不是一场梦。扫罗在大马士革的路上实际遇见了他的主,并且亲身认识了他—在某种意义上比那些曾在肉身认识他的人更亲身认识了他。对保罗来说,这个异象永远是一个活泼的现实。保罗知道他所信的是谁(提后1:12)。


徒26:20 先在大马色,后在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以及外邦,劝勉他们应当悔改归向上帝,行事与悔改的心相称。

【本会注释】

劝勉。直译是“宣布”,或“通告”。保罗是上帝的福音传道士,是他好消息的传令官。

大马士革的人。保罗立即开始工作,就在他悔改的地方,正是他曾定意要给教会造成严重损害的地方(见徒9:19-22注释)。

在耶路撒冷。保罗约在三年后回到了耶路撒冷(加1:18)。在那里,他冒着生命的危险,以这种大胆作了见证,使得犹太人,特别是希腊化的犹太人(见徒6:1;14:1注释)极为愤怒(徒9:29)。

犹太全地。即,全部地区。并不清楚保罗是在什么时候进行这次在犹太的福音传道的,可能是在他到耶路撒冷的数次旅行中的一次或多次完成的(见徒11:29,30;12:25;15:3,4;18:22;21:8-15;参加1:22)。

外邦。保罗对外邦人的使命开始于约九到十年后,在叙利亚的安提阿(徒11:25,26;13:1-4)。

悔改。希腊文是metanoeō,“改变[一个人的]心意”(见太3:2注释;徒3:19-21)。

行事为人。见太3:8注释。保罗在这里并不是提倡靠行为成义,而是提倡那种表现出生活已经达到了因信在基督里成义的特征的“行为”。他的意思并不是说靠履行某些行为挣得义是可能的,而是说真正的义自动地产生相称的行为,而且证明生活中上帝恩典的存在。没有任何一位福音传道士曾像保罗这样强调藉着上帝拯救的恩典因信成义的光荣事实(罗3:21,22,27;弗2:5-8)。但是每当保罗提到白白赐予的救恩时,他总是像这里一样,详述随之而来的好行为(见罗8:1-4)。有信心的人更是坚固律法(罗3:31),因为他是“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行善”(弗2:10)。只要有真正的因信成义,那义总是在好行为里被表明出来。“信心没有行为是死的”(见雅2:14-24)。


徒26:21 因此,犹太人在殿里拿住我,想要杀我。

【本会注释】

拿住我。见徒21:27-31注释。


徒26:22 然而我蒙上帝的帮助,直到今日还站得住,对着尊贵、卑贱、老幼作见证;所讲的并不外乎众先知和摩西所说将来必成的事,

【本会注释】

上帝的帮助。见徒21:31,32;23:11,12,30注释。就人的眼来看,是吕西亚和他的士兵们营救了保罗,但保罗知道是上帝差来了帮助(见徒23:11)。

见证。见徒9:15;26:1注释。

众先知和摩西。即,旧约圣经(见路24:44注释)。保罗多次断言他相信并且忠于圣经(见徒24:14注释)。应验在耶稣里的弥赛亚的诸预言,被散布在旧约圣经的篇章中。


徒26:23 就是基督必须受害,并且因从死里复活,要首先把光明的道传给百姓和外邦人。”

【本会注释】

基督。直译是“那基督”(见太1:1注释)。

必须受害。基督的受害、死亡、和复活乃是犹太人和保罗争论的要点。在犹太人的弥赛亚观中,根本没有一位受苦受死的弥赛亚的地位,所以更没有理由相信弥赛亚要从死里复活了(见第6节注释)。保罗在这里说的话几乎与耶稣在往以马忤斯去的路上所说的话完全相同(见路24:25-27注释)。“钉十字架的基督”对犹太人来说,一直是“绊脚石”(林前1:23)。参徒13:27-37注释。

从死里复活,要首先。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林前15:20),那“从死里首先复生的”(西1:18)。他也是首先宣布藉着信他死了的人要复活的一位(约5:21-29;11:23-26)。就时间而言,基督并不是首先从死里复活的。在那种意义上,摩西是第一个复活的(路9:28-30;犹9)。基督在显要方面和作为生命的创始者方面是“首先的”(西1:15,16;3:4)。既已战胜了死亡(徒2:24;启1:18),他就向所有信靠他和他的权能的人保证了永生。他的复活乃是义人普遍复活的保证(林前15:12-22)。他是那“将不能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的(提后1:10)。

把光明传给。或作“传扬亮光”。福音,与人们对一位救主的需要同样古老,在他的死与复活的新亮光中以新的力量被传扬了。见约1:4-9注释。

百姓。即,犹太人。西面称婴孩耶稣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他的“民以色列的荣耀”(路2:32)。

外邦人。对他们来说,保罗是上天所拣选的传扬真理亮光的信使(见徒9:15注释)。


保罗恳请亚基帕信主

徒26:24 保罗这样分诉,非斯都大声说:“保罗,你癫狂了吧。你的学问太大,反叫你癫狂了!”

【本会注释】

分诉。即,作自己的辩护。

非斯都大声说。他听到的过于他能理解的,或者过于他想要听的。他的抗议是大声喊着说的。对喜欢听世俗之音的耳朵来说,十字架的道理是“愚拙的”(林前1:23)。

癫狂了。即,疯了,如本节稍后和第25节中所讲的。非斯都很可能真诚地相信保罗因影响了他的心智的崇高主题而走火入魔了。亚基帕所能理解的,如果他愿意的话,完全超越了罗马人非斯都所能理解的。


徒26:25 保罗说:“非斯都大人,我不是癫狂,我说的乃是真实明白话。

【本会注释】

大人。即,优秀的,一个尊称的常见用法,合乎非斯都的高级职位(见路1:3;徒23:26;24:3注释)。

明白。与斥责他的癫狂相反。


徒26:26 王也晓得这些事,所以我向王放胆直言,我深信这些事没有一件向王隐藏的,因都不是在背地里做的。

【本会注释】

王也晓得这些事。保罗要求亚基帕承认他所说关于基督的话在历史上是正确的。

放胆直言。记载在本章的关于保罗悔改的记录比在第9章和第22章中记载的同一事件更为详细。保罗确实是放胆直言了,部分是因为亚基帕王是一个见多识广的听者,还可能部分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这很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在巴勒斯坦的听讼会了。他自己和他的听众们都大大依赖于此。

这些事没有一件。即,耶稣的生平和服务,他的死和复活,五旬节的经验,彼得、约翰、以及其他使徒所行的神迹,保罗令人惊异的转变,随着福音的传扬而来的显著结果。

都不是在背地里作的。法利赛人曾抱怨说“世人都随从”耶稣“去了”(约12:19),而犹太人则告诉在帖撒罗尼迦的地方官员说使徒们已经“搅乱了天下”(徒17:6)。伴随着传扬福音的兴趣和兴奋,以及论争,确认了保罗所说的。


徒26:27 亚基帕王啊,你信先知吗?我知道你是信的。”

【本会注释】

你信吗?推测起来,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是信的。众先知已经预言了保罗所说关于耶稣的一切。见第22节注释。

我知道。不愿意不明智地使亚基帕处于一种困难的境地,保罗抢先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亚基帕了解保罗所说的都是真的,但是,对他来说,知识和确信没能产生行动(见太7:21-27注释)。


徒26:28 亚基帕对保罗说:“你想少微一劝,便叫我作基督徒啊(或作:你这样劝我,几乎叫我作基督徒了)!”

【本会注释】

稍微[几乎]。希腊文是en oligō,直译是“在一点儿里”,可能是“在一点[时间]里”,但决不是“几乎”。这节经文的希腊原文的模棱两可性已经导致了各种翻译和解释的尝试。注释者们一般断定亚基帕说的是反话,好像是要轻视保罗在26,27节中所做的严肃请求似的。假如这样的话,他的反话就是一个面具,要隐藏他的真实感情了(见《述》第四十一章)。像亚基帕一样,那些处于深信之中的人时常以一种漠不关心的方式说话行事,特别是在不信的同伴们面前的时候。亚基帕虽然深信,却可能想要给那些被召集到这位巡抚的觐见室的人们留下这种印象,他认为保罗天真地以为一个囚犯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或者用如此简要的解释能使一位王改变信仰。


徒26:29 保罗说:“无论是少劝是多劝,我向上帝所求的,不但你一个人,就是今天一切听我的,都要象我一样,只是不要象我有这些锁链。”

【本会注释】

不但你。保罗一点儿都不沮丧,仍旧迫切地发出他的呼吁。

是。直译是“能变得”。

无论少劝,多劝。直译是“无论小规模还是大规模”,与亚基帕惊呼的“稍微”有关(第28节)。保罗通过证据给出的无论少还是多,都足以据以呼吁像那位王一样见多识广的一个犹太人。

不要有这些锁链。当保罗打手势时,他想起了捆绑他的那些锁链。


徒26:30 于是,王和巡抚并百尼基与同坐的人都起来,

【本会注释】

当他这样说了的时候。原文证据支持(参本册注释第10页)省略这些词。

王起来。这次会见结束了,保罗的富有能力而简要的陈述和恳切的请求没有产生显著的结果。可以猜想保罗可能多么深感失望啊。


徒26:31 退到里面,彼此谈论说:“这人并没有犯什么该死该绑的罪。”

【本会注释】

彼此谈论。相当于“他们彼此说”,就保罗的案件交换意见。

没有犯什么该死的罪。保罗可能“癫狂了”(第24,25节),但他并不危险。非斯都和亚基帕显然愿意承认保罗是真诚的,有学识的,并且为上帝热血沸腾。


徒26:32 亚基帕又对非斯都说:“这人若没有上告于该撒,就可以释放了。”

【本会注释】

可以释放。见徒25:11注释。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