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第20天(罗8-16;林前1)-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4次)

第20天(罗8-16;林前1)

罗马书8章

随从肉体与随从圣灵的比较

8: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  

8:2  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8:3  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 神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  

8:4  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  

8:5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  

8:6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  

8:7  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 神为仇,因为不服 神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8:8  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 神的喜欢。  

8:9  如果 神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8:10  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  

8:11  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奴仆的心与儿子的心比较

8:12  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  

8:13  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  

8:14  因为凡被 神的灵引导的,都是 神的儿子。  

8:15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8:1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 神的儿女;

8:17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 神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得赎的盼望

8:18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8:19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 神的众子显出来。  

8:20  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  

8:21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 神儿女自由的荣耀(注:“享”原文作“入”)。  

8:22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8:23  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  

8:24  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注:有古卷作“人所看见的何必再盼望呢?”)  

8:25  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爱上帝者万事得益

8:26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  

8:27  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 神的旨意替圣徒祈求。  

8: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 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8:29  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

8:30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信靠主的必能得胜

8:31  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 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  

8:32  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地赐给我们吗?

8:33  谁能控告 神所拣选的人呢?有 神称他们为义了(注:或作“是称他们为义的 神吗?”)。  

8:34  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注:“有基督云云”,或作“是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 神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的基督耶稣吗?”)  

8:35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  

8:36  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8:37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8:38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

8:39  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 神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罗马书9章

保罗忧愁以色列人不信

9:1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  

9:2  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  

9:3  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9:4  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  

9:5  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 神。阿们!  

9:6  这不是说 神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9:7  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惟独“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9:8  这就是说,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 神的儿女;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  

9:9  因为所应许的话是这样说:“到明年这时候我要来,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9:10  不但如此,还有利百加,既从一个人,就是从我们的祖宗以撒怀了孕,  

9:11  (双子还没有生下来,善恶还没有作出来,只因要显明 神拣选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为,乃在乎召人的主。)  

9:12   神就对利百加说:“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  

9:13  正如经上所记:“雅各是我所爱的,以扫是我所恶的。”  

随意怜悯慈悲

9:14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难道 神有什么不公平吗?断乎没有!  

9:15  因他对摩西说:“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  

9:16  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神。  

9:17  因为经上有话向法老说:“我将你兴起来,特要在你身上彰显我的权能,并要使我的名传遍天下。”  

9:18  如此看来, 神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  

预言外邦人蒙爱

9:19  这样,你必对我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 

9:20  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 神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  

9:21  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吗?

9:22  倘若 神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  

9:23  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  

9:24  这器皿就是我们被 神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

9:25  就像 神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  

9:26  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 神的儿子’。”  

9:27  以赛亚指着以色列人喊着说:“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  

9:28  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地完结。”  

9:29  又如以赛亚先前说过:“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余种,我们早已像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律法的义与信心的义相比

9:30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  

9:31  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  

9:32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  

9:33  就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罗马书10章

律法的就是基督

10:1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 神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10: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 神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  

10:3  因为不知道 神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 神的义了。  

10: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  

10:5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  

10: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  

10:7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10:8  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  

求告主名的必要得救

10: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 神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10: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10:11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10:12  犹太人和希腊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10:13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10: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

10:15  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10:16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10:17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10:18  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10:19  我再说,以色列人不知道吗?先有摩西说:“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  

10:20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访问我的,我向他们显现。”  

10:21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

罗马书11章

以色列人不全被弃

11:1  我且说, 神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  

11:2  神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你们岂不晓得经上论到以利亚是怎么说的呢?他在 神面前怎样控告以色列人说:  

11:3  “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11:4  神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11:5  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11:6  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11:7  这是怎么样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  

11:8  如经上所记:“神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  

11:9  大卫也说:“愿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变为机槛,变为绊脚石,作他们的报应;  

11:10  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时常弯下他们的腰。”  

11:11  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  

11:12  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

犹太人所失为外邦人所得

11:13  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我的职分(注:“敬重”原文作“荣耀”)。  

11:14  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11:15  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 神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  

11:16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11:17  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11:18  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  

11:19  你若说:“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  

11:20  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  

11:21  神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  

11:22  可见 神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  

11:23  而且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为 神能够把他们从新接上。  

11:24  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  

犹太人暂时被弃终必得救

11:25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  

11:26  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  

11:27  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11:28  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

11:29  因为 神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11:30  你们从前不顺服 神,如今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倒蒙了怜恤。  

11:31  这样,他们也是不顺服,叫他们因着施给你们的怜恤,现在也就蒙怜恤。  

11:32  因为 神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  

主智无穷主道难寻

11:33  深哉,神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11:34  “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11:35  “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11:36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罗马书12章

献己与主当作活祭

12:1  所以弟兄们,我以 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 神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 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圣徒的品行

12: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 神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12: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  

12: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12:6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12:7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12:8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12:9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12:10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12:11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12: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12:13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

12: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12: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12: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注:“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  

12: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12:18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12:19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注: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12:20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12:21  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罗马书13章

要顺服掌权者

13:1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 神的,凡掌权的都是 神所命的。  

13:2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 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13:3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13:4  因为他是 神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地佩剑。他是 神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13:5  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  

13:6  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 神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  

13:7  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  

爱心完全律法

13:8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13:9  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13:10  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当趁早醒悟

13:11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  

13:12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13:13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  

13:14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罗马书14章

不要辩论信心软弱的

14: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14: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14: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 神已经收纳他了。  

14: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14: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14: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 神;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 神。  

活为主活死为主死

14:7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14:8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14:9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  

14:10  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 神的台前。

14:11  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  

14:12  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 神面前说明。  

不可使弟兄跌倒

14: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14:14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14:15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  

14:16  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  

14:17  因为 神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  

14:18  在这几样上服事基督的,就为 神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  

14: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14:20  不可因食物毁坏 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

14:21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  

14:22  你有信心,就当在 神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  

14:23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罗马书15章

当效基督勿求己悦

15:1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  

15:2  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  

15:3  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15:4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15:5  但愿赐忍耐、安慰的 神,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  

15:6  一心一口荣耀 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15:7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 神。  

15:8  我说,基督是为 神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  

15:9  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 神。如经上所记:“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  

15:10  又说:“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  

15:11  又说:“外邦啊,你们当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他!”  

15:12  又有以赛亚说:“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  

15:13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 神,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为外邦人作基督的仆役

15:14  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  

15:15  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 神所给我的恩典,  

15:16  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 神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  

15:17  所以论到 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  

15:18  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  

15:19  甚至我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  

不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

15:20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  

15:21  就如经上所记:“未曾闻知他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  

15:22  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  

15:23  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西班牙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  

15:24  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  

15:25  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

15:26  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  

15:27  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  

15:28  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我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西班牙去。  

15:29  我也晓得去的时候,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  

保罗求罗马弟兄为己祈祷

15:30  弟兄们,我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藉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 神,  

15:31  叫我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也叫我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  

15:32  并叫我顺着 神的旨意,欢欢喜喜地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同得安息。  

15:33  愿赐平安的 神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罗马书16章

举荐相比

16:1  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姊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  

16:2  请你们为主接待她,合乎圣徒的体统。她在何事上要你们帮助,你们就帮助她,因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  

几样的问安

16:3  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  

16:4  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  

16:5  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问我所亲爱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亚西亚是归基督初结的果子。

16:6  又问马利亚安,她为你们多受劳苦。

16:7  又问我亲属与我一同坐监的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安,他们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里。  

16:8  又问我在主里面所亲爱的暗伯利安。

16:9  又问在基督里与我们同工的耳巴奴并我所亲爱的士大古安。  

16:10  又问在基督里经过试验的亚比利安。问亚利多布家鶪的人安。  

16:11  又问我亲属希罗天安。问拿其数家在主里的人安。  

16:12  又问为主劳苦的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安。问可亲爱为主多受劳苦的彼息氏安。  

16:13  又问在主蒙拣选的鲁孚和他母亲安;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  

16:14  又问亚逊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罗巴、黑马并与他们在一处的弟兄们安。  

16:15  又问非罗罗古和犹利亚、尼利亚和他姊妹、同阿林巴并与他们在一处的众圣徒安。  

16:16  你们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基督的众教会都问你们安。  

防避背道者的诱惑

16:17  弟兄们,那些离间你们、叫你们跌倒、背乎所学之道的人,我劝你们要留意躲避他们。

16:18  因为这样的人不服事我们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语诱惑那些老实人的心。  

16:19  你们的顺服已经传于众人,所以我为你们欢喜,但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  

16:20  赐平安的 神,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和你们同在!  

16:21  与我同工的提摩太和我的亲属路求、耶孙、所西巴德问你们安。  

16:22  我这代笔写信的德丢,在主里面问你们安。  

16:23  那接待我,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问你们安。  

16:24  城内管银库的以拉都和兄弟括土问你们安。  

16:25  惟有 神能照我所传的福音,和所讲的耶稣基督,并照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坚固你们的心。  

16:26  这奥秘如今显明出来,而且按着永生 神的命,藉众先知的书指示万国的民,使他们信服真道。  

16:27  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独一全智的 神,直到永远。阿们。

哥林多前书

哥林多前书1章

保罗达哥林多人前书

1:1  奉 神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  

1:2  写信给在哥林多 神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祝福

1:3  愿恩惠、平安从 神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感谢

1:4  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神,因 神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  

1:5  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  

1:6  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  

1:7  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  

1:8  他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  

1:9  神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他所召,好与他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劝弟兄相合

1:10  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1:11  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  

1:12  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  

1:13  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1:14  我感谢 神,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  

1:15  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

1:16  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  

1: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基督就是上帝的能力和智慧

1:18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 神的大能。  

1:19  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1:20  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 神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1:21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 神, 神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 神的智慧了。  

1:22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

1:23  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1:24  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基督总为 神的能力, 神的智慧。  

1:25  因 神的愚拙总比人智慧, 神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世人厌恶的乃上帝所拣选

1:26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1:27   神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1:28  神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1:29  使一切有血气的,在 神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1:30  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 神, 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1:31  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罗马书第8章

提要:1.在基督里,随从圣灵而活,就不被定罪了。5:13:肉体的害处。6:14灵的好处。17:作上帝儿女的好处。19:万物所指望的光荣得救。29:上帝所预定的。38什么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呢?


1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

 【本会注释】

“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就不定罪了。”保罗在第八章中引伸了第七章的感叹“感谢上帝,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他的话题从分析与罪恶的痛苦挣扎转到了解释那些“在基督耶稣里”的人所享平安自由的生活。

福音的好消息就是基督来谴责罪恶,却不定人的罪(约3:17;罗8:3)。对于那些相信和接受福音的优惠条款,凭着信心和爱心过顺从生活的人,基督会使他称义,得享自由。信徒的品格中也许还有欠缺,“但当一颗顺服上帝的心,向着这个目标努力时,耶稣就会接受这种意向和努力,把它当作人最好的事奉。祂会用祂神圣的功德弥补其缺欠(《时兆》1890年6月16日,怀爱伦)。于是就不定罪了。

“在基督耶稣里”:在新约圣经中指的是基督徒与基督之间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依靠祂作祂门徒,而且是每天与基督保持生命上的联络(约14:20;15:4-17)约翰把这种联合说成是“在祂里面”(约壹2:5-6,28;3:24;5:20)。彼得也说到“在基督里”(彼前3:16;5:14;)。但是保罗特别强调这一点,既用它指教会(加1:22;帖前1:1;2:14;帖后1:1),也用来指个人(林前1:30;林后5:17;弗1:1等)。耶稣用葡萄树和枝子的比喻来强调这种联合的密切性(约15:1-7)。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过这种基督的联合,就不可能摆脱定罪。那使人与上帝和好并得称义的救人的信心(罗3:22-26)意味着保罗所说“在基督里”的经验(见25节注)。


2 因为赐生命圣灵的律,在基督耶稣里释放了我,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

 【本会注释】

“赐生命圣灵的律”。这灵拥有赐生命的能力(见11节)。赐生命圣灵的律就是圣灵赐生命的能力,作为律法在生活中作主。“生命”是指产生的效果,就如“称义得生命”(罗5:18注)和“生命的粮”(约6:35)。灵带来生命和自由,就如罪的律只导致死亡和定罪一样(见罗7:21-24注)。

“在基督耶稣里”。保罗强调圣灵藉着人与基督的联络行使赐生命的能力。信徒只有与基督密切交往和联络才能获得战胜罪恶的力量。

“释放了我”,保罗无疑在这里回顾自己重生受洗时的经历:“有新生的样式”(罗6:4),和“心灵的新样”(罗7:6)。

“使我脱离罪和死的律了”。罪恶所行使的权威,其结果就是死亡。罪在他生活中不再是支配的势力了。住在心里的赐生命的灵会激发人顺从,并有力量“治死身体的恶行”(13节)。赐生命之灵的律就是这样与肢体中罪和死的律直接抗衡,使信徒有力量战胜罪恶毁灭的势力,摆脱罪的捆绑,不再被定罪。


3 律法既因肉体软弱,有所不能行的,上帝就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在肉体中定了罪案,

 【本会注释】

“律法既因为肉体软弱”,罗7:14-25已经解释了失败的这个原因。律法能够指出正路,却不能使软弱堕落的人类行在其中。保罗继续为律法作辨护(见罗7:7,10,13,14),指出人不能遵行不是律法本身有什么缺点,而是因人类败坏软弱的本性。律法的功能不是宽恕罪,使人重新顺从。律法只能彰示何为善恶,并提出顺从的要求(罗3:20;7:7)。所以,不可因上帝的律法达不到顺从的效果,而藐视和指责它。我们无法完全顺从,责任在我们自己。

“有所不能行的”。保罗本节的意思十分清楚,上帝成就了律法所做不到的事。祂已经给罪恶定了案,所以基督徒就能够战胜罪的势力,在基督里过得胜的人生。

“自己的儿子”:“自己的”体现了圣父与圣子之间的密切关系(见罗8:32)。西1:13说基督是“祂爱子”。有时我们会更看重基督的爱和自我牺牲。其实我们也要记住,是天父爱世人,才将祂独生子赐给他们(约3:16;约壹4:9)。为了拯救堕落的人类,祂在儿子身上牺牲了自己(见林后5:9;参《历代愿望》762页)基督来,就是要表显天父无限的爱(约14:9;参太5:43-48)。

成为罪身的形状”,上帝的儿子神性披上人性来到地上,以便接触堕落的人类,与我们软弱有罪的状况进行交流。如果祂披戴天上的荣光,我们就受不了祂显现的荣耀(见《先祖与先知》330页)。所以耶稣凭着祂的大爱和拯救人类的神圣目的,“不以自己与上帝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成为人的样式”(腓2:6,7;见《历代愿望》22,23页)。见本会圣经注释卷五917,918页。

基督取了人性也是为了向世人和全宇宙证明,人类在今生是可以成功地抵御罪恶与撒但的,是能够顺从上帝的旨意的(见《使徒行述》531页,《历代愿望》761,762页)。自从亚当堕落以来,撒但一直以人类的罪来指证上帝的律法是不公正的,是无法服从的。所以基督来弥补亚当的失败。祂在凡事上与弟兄相同,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见来2:17,18;4:15)。关于耶稣的人性与试探及罪恶的关系。见太4:1;26:38,41:来2:17;4:15的注释,以及约1章的补充注释。

“作赎罪祭”,上帝差遣自己的儿子成为罪身的形状,作了赎罪祭。保罗本章的目的是要解释基督徒现在可以战胜罪恶。律法无法使他取得这样的胜利,但上帝藉着差遣祂的儿子,为人预备了战胜罪恶的力量。基督不仅用自己的死承担了罪的处罚,而且要消灭罪的统治,将罪从信徒的生活中驱除。祂使命的全部目的可以包括在“赎罪祭”一词中了。祂来处理罪恶,提供补救的办法,赎罪和除罪,并洁净和拯救罪的受害者。

“在肉体中”,罪恶原先在什么地方掌权,基督也在那里应付,战胜罪恶并定罪案。罪恶原先所制胜的肉身,现在成了战胜和驱除罪恶的地方。

“定了罪案”,基督以无罪的人性,给罪定了案。有关定案的这个意义,请参照太12:41,42;来11:7。基督的赎罪牺牲(罗6:12)永远证实罪的邪恶本质,因为是罪造成了上帝儿子的死亡。因基督的生与死而定的罪案还意味着罪恶权势在信徒身上的消灭。他们在基督的死上与祂联合,所以与祂一同复活,在圣灵里过新生活(罗8:1-13)


4 使律法的义成就在我们这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的人身上。

 【本会注释】

“律法的义”。保罗在这里讲的仍然是他所赞同(7:16)所喜欢(7:22)但离了基督则无法履行的律法(7:15-25)。“义”指的是律法所要求的义,即顺从律法公义的要求。

“成就在”,上帝差祂的儿子,取了罪身的形状,为使人类能达到祂圣律法公义的要求。救恩计划的目的就是使人的生活与上帝的旨意和谐。上帝赐下祂的儿子,不是为了废除或更改祂的律法,或解除人完全顺服的义务。律法永远是上帝品格和不变旨意的表达。堕落的人类无力遵从律法的要求。律法也无力帮人遵从。但基督降世,令人有可能完全顺服。这几节经又清楚表明在福音和救恩的计划中,上帝律法不变的地位和权威(见罗3:31注释)。

保罗没有说要部分地顺从。圣经一直讲到完全的改变,完全的顺服(见太5:48;林后7:1;来4:12,13;西1:28;4:12;提后3:17;来6:1;13:21)。上帝要求祂的儿女要完全。基督以人性所过完全的生活,乃是上帝向我们的保证。靠着祂的能力,我们也能得到完全的品格(见《天路》315页,《使徒行述》531页)。

“不随从肉体”,那些实行律法公义要求的人,不再随从肉体的要求和冲动。他们人生的指导原则,不再是满足肉体的欲念。“随从”也可译为“生活”。(见罗6:4;林后5:7;10:3;弗2:10;4:1)。

“只随从圣灵”:即按圣灵,就是住在他们心中的基督之灵的要求和引导调整自己的行为(罗8:9)。他们正在履行律法的要求。律法的要求可归结为基督徒的爱,因为“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同样,圣灵在生命里作工的结果也是爱。因为“圣灵所结的果子,就是仁爱”(加5:22)。所以,随从圣灵生活意味着顺从律法公义的要求,过仁爱及出于爱心之顺从的生活。上帝差遣祂的儿子到世界上来的伟大目的,就是让信徒能够过这样的生活。

有些解经家认为,这节经文特别是指藉着圣灵的工作,人心灵的更新。他们认为保罗是在强调,我们的生活不再受我们低级的欲念所控制,而是受我们更高的属灵性情所支配。


5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

 【本会注释】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随从肉体就是以肉体作为我们的指导原则,并在生活中遵行这个原则。

“体贴”,随从肉体的人,在整个心智和道德方面,都关注于满足不圣洁的自私欲念。

“肉体的事”,我们都受本节所对照的两个原则中的一个所支配。我们受什么原则所支配,我们的生活和行为的特征就会表现什么样子。保罗在加5:16-24中就肉体的事和属灵的事作了深刻的对比。


6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

 【本会注释】

“体贴肉体的就是死”,只想满足肉体的私欲就是死亡。凡以自私为人生目的的人虽生犹死(提前5:6;见弗2:1,5)。属灵死亡的现状只能导致最后的永死。罗8:1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的平安”。体贴属灵的事,心思意念单受上帝之灵支配,会使心灵的一切机能处于健康活泼的和谐状态。这是来生可靠的保证和预尝(见弗1:13,14)。圣灵的同在会带来生活中的仁爱,喜乐和平安(加5:22)。并在我们心中开始上帝的国度,就是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

体贴圣灵,随从圣灵的人(罗8:1)享受赦罪与和解的平安(罗5:1)。上帝的爱浇灌在他们心中(罗5:5)。他们看见律法公义的要求成就在他们生活中,就得到喜乐和鼓舞(罗8:4)。他们渴望最后得救和永生。反之那些体贴肉体,随从肉体的人(8:4,6)只体会捆绑和定罪的毁灭性经验(罗8:1,15,21),只能指望审判和死亡(罗1:32;2:5,6;6:21,22)。


7 原来体贴肉体的,就是与上帝为仇;因为不服上帝的律法,也是不能服,

 【本会注释】

“原来”,保罗现在解释为什么体贴肉体就是死的原因。

“就是与上帝为仇”,体贴肉体、一意孤行、自我放纵的生活肯定是与上帝为敌,违背祂旨意的(见雅4:4)。这样的行径肯定会与上帝疏远,与生命之源隔绝,即死亡。与上帝为仇是与活在灵里的平安相反的(罗8:1)

“不服上帝的律法”,这里动词用了现在时,暗示继续违抗。体贴肉体的人藉着继续不断地违抗上帝的律法而与上帝为仇。

“也是不能服”。体贴肉体的人完全不能顺服上帝的律法。只有靠着圣灵改变人心的大能,人才能重新顺服。

人当初被造的时候,心灵和生命与上帝的旨意是完全和谐的。上帝律法的原则写在他们的心里。但是罪使人与上帝疏远,使人心充满悖逆与敌意。结果,自从人落在罪的权势之下以后,就依从肉体的倾向,必然导致不服上帝的律法。所以不可能靠自己服从上帝的律法来获得公义和拯救。除非他向自我和罪恶死去,靠圣灵得到重生,他是不可能服从上帝的律法的。(《先祖与先知》64页)。


8 而且属肉体的人不能得上帝的喜欢。

 【本会注释】

“而且属肉体的人”,本节以更具体的语言重复第七节的内容。“属肉体”的语气比“随从肉体”语气更重,表明被属肉体的事所吸引和控制。

“不能得上帝的喜欢”。上帝所喜欢的是信心和顺从。祂很喜欢祂的儿子(太3:17;12:18;17:5;约8:29)。祂喜吹出于信心和爱心的行为(腓4:18;西3:20;来13:16,21)。但只有圣灵住在心中的人才能过信心,顺从和爱心的生活。属肉体的人做不了得上帝喜欢的事。他们的本性是悖逆的。

本节进一步强调和解释了保罗在罗马书中的论点:想靠顺从律法称义是注定要失败的(罗3:20;7:14-25)。本节警告说,凡抱着得救的幻想,要凭着自己顺从的行为讨上帝的喜悦,换取祂救恩的人,是不可能得上帝喜欢的。只要他们属于肉体,就无法讨上帝喜欢,顺从祂的律法。


9 如果上帝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人若没有基督的灵,就不是属基督的。

 【本会注释】

“如果上帝的灵住在你们心里”,不是一时的狂热而是圣灵长久的同在。保罗在别处也提到圣灵住在基督徒的心中(见林前3:16;6:19)。“住在你们心里”,指的是信徒和圣灵的密切关系,意味着基督徒的意愿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

“你们就不属肉体,乃属圣灵了”。 保罗表达了对读者的信心,然后补充了实现他们的论断所取决的条件。属圣灵指的是赋有属灵的心志,受圣灵的指引和影响。只有圣灵里的新生命开始了。属肉体的旧生命才会结束。只有圣灵应邀进来行使完全的控制,肉体的统治势力才会排除。圣灵真地住在人心中以后,随从肉体的生活才会停止。

本节邀请我们自我省察一下:如果上帝的灵住在我们心中,我们就会有属灵的心志,并活在灵里。我们凭着生活中有没有圣灵的果子,就可判断圣灵有没有住在我们心中。(加5:22)。没有圣灵的果子就证明我们仍生活在肉体中。

“人若没有基督的灵”,请对比“上帝的灵”和“基督的灵”。圣灵有时被称为“基督的灵(彼前1:11;参彼后1:21)。“祂儿子的灵”(加4:6)和“耶稣基督的灵”(腓1:19)。关于圣灵与基督的关系,见约14:26;16:7,13,14。

“就不是属基督的”。单从理智上相信基督教的真理是不够的。必须有基督的灵住在心中。单单承认基督教不足以令人成为基督的真门徒。上帝若将祂的灵赐给我们,我们就知道自己真属于祂(约壹4:13)。我们的每日生活若表显出仁爱,喜乐,和平和其他圣灵的美德(加5:22),就证明我们是真基督徒。反之,我们的生活若受到冷酷,自私和虚妄的污染,就表明我们不是属祂的。

本节含有严肃的警告。一个自命为基督徒者可以接受所有的教义,履行教会所有的礼仪。他可以积极从事上帝圣工,可以乐意施舍一切财物,甚至让自己的身体被火焚烧,但他心中若没有圣灵居住,生活中没有结出圣灵的果子(加5:22)就不是属于基督的(林前13:3);凡骄傲,虚妄,轻俘,世俗,贪婪,冷酷,挑剔的人不是与基督的灵交往,而是与别一个灵相交(《证言》卷五225页)。


10 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身体就因罪而死,心灵却因义而活。

 【本会注释】

“基督若在你们心里”。这里说明拥有基督的灵(9节)就是有基督住在心中,作为生活的准则(又见约6:56;15:4;林后13:5;加2:20;弗3:16,17;西1:27)。

“身体就因罪而死”,参照十一节所说身体的复活,证明保罗这里说的是肉身因罪而死(见5:12)。即使那些靠圣灵重生的人也是要死的。死亡从亚当一直延续到全人类。但是由于圣灵住在他们心中,他们可以指望复活和永生(罗8:11)。

“心灵却因义而活”。“心灵”在是与“肉体”相对比的。(参林前7:34;林后7:1;雅2:26)。被上帝圣灵赐生命的大能所充满的心灵,拥有上帝所维持的生命。上帝的灵在人心灵中进行复苏改变的工作。在整部圣经中,义常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罪则与死联系在一起。生活中有公义,就证明有上帝之灵的同在和大能,这就是生命。有些解经家把本节的义局限于基督随着称义而赐给信徒的义(罗5:18)。但上下文似乎没有存在这样的限制。保罗这里指的是最广泛意义的义。虽然因为亚当的罪,以及我们都有份的罪,我们的身体是死亡的。(见罗5:12注)。心灵却因基督的义而活着。这种义先是因着称义,后是因着成圣而赐给我们。义是与永生同时赐给我们的(罗5:17,18,21)。我们接受了义,并为上帝所接纳,就证明上帝永生活泼的灵与我们同在(弗1:13)。


11 然而,叫耶稣从死里复活者的灵若住在你们心里,那叫基督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也必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

 【本会注释】

“藉着住在你们心里的圣灵,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又活过来。”保罗常常把基督的复活作为信徒复活的保证(林前6:14;15:20-23;林后4:14;腓3:21;帖前4:14)。圣灵是赐生命的灵(罗8:2)。圣灵存在之处自然就有生命。所以上帝要藉着圣灵让一切有赐生命之灵居住的人复活。


12 弟兄们,这样看来,我们并不是欠肉体的债去顺从肉体活着。

 【本会注释】

“欠肉体的债”,有关“肉体”,见罗8:4,5注释。既然圣灵已经显现拯救,我们就负起了严肃的道德责任,按照圣灵的指导生活,而不是随从肉体。保罗已经解释了肉体作主只能导致死亡(罗8:6),所以信徒不再对肉体负有责任。相反,上帝的灵使他们摆脱了罪的捆绑和定刑(罗8:2;6:22)。这就足使接受圣灵拯救改变大能的人成为负债者。他们在所有的事上都欠圣灵,所以应当全心全意地效忠和顺服这种进入他们生命的更高的势力。

本节回答了那些误解福音所提供之自由的人。福音使我们摆脱律法的定罪,以及想靠自己努力去遵行律法的致命错误,但福音并没有解除我们顺从上帝旨意的责任。上帝永远不变的旨意就是要一切受造之物都顺服祂(见罗3:31注释)。福音不是顺从的结束,而是顺从的开始。保罗说福音使我们有了顺从的义务。如果我们允许圣灵在我们心中充分运行,这种顺从的责任就不会带给我们任何束缚和屈从的感觉,反而会使我们继续喜欢上帝的律法(参罗7:22),因为圣灵赐给我们顺从的力量。


13 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若靠着圣灵治死身体的恶行,必要活着。

 【本会注释】

“你们若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希腊原文的语气要比英语中一般将来时更重。(参罗6:21)。

“治死”,用的是现在时态,表明是不间断的治死过程。

“身体的恶行”,保罗指的是身体在道德倾向方面的恶行。在本节中保罗重申前两章所阐述的论点,即顺从肉体活着,必要死,而把肉体钉死,就必活。参阅罗6:6;8:6。基督徒不可屈从肉体的冲动和欲念,而当遵行上帝和律法。不论吃喝,在一切事上都当为荣耀上帝而行。(林前10:31)。

“必要活着”,顺从肉体必然死亡,治死身体的恶行则会因上帝藉基督的恩赐而得永生(见罗6:23注)。

不论我们自称属灵生活的景况如何,只要我们顺着肉体活着,就必死亡(见加6:7,8;弗6:5,6;腓3:18,19;约壹3:7,8)。要么让我们的罪死去,否则就是我们死亡。如果让罪活着,我们就会死,若把罪治死,我们就得救。没有人能在罪中得救。


14 因为凡被上帝的灵引导的,都是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凡被上帝的灵引导的”,圣灵的引导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经常的,习惯性的影响。那些偶然受圣灵感动,顺从祂能力的人不能算是上帝的儿女。上帝只承认那些不断受圣灵引导的人为祂的儿女。

请注意这里把圣灵的改变人心的大能说成是“引导”而不是“迫使”。在救恩的计划中没有强迫的成份。圣灵只住在那些凭信心接受祂的人心中。信心意味着喜欢并乐意顺从上帝的旨意以及圣灵的引导。

“上帝的儿子”:这里指的是作儿子的身份和特权,是与奴仆的身份相对而言的。保罗在加3:26;4:1-7中详述了这种区别。

只要人活在律法以下,他就是为奴的(见罗6:14注),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赚取报酬。他虽然竭尽全力建立自己的义,结果只能是接受定罪,忿怒,并且恐惧战惊面对主和审判。作为奴仆,他没有继承权。等着他的是死而不是生。但当他因信称义,由圣灵重生以后,就从奴仆变成了儿子。临到他的不是审判的忿怒,而是天父的爱。他不再有为奴的恐惧,而有了作儿子的信靠。作上帝的儿子就必活着(参罗8:13)。

只有被圣灵引导的人才享有作儿子的特权。他们已蒙圣灵所重生,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都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信心的儿女。(加3:7)。


15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

 【本会注释】

“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原文特指信徒与上帝和好,称义,重生以后基督徒生活的开始。上帝差祂的灵进入他们心中(加4:5,6)。

这里的“心(灵)”不是指人或上帝的精神,而是从广义上指心态,习惯,情感,所以也可译为“奴仆的意识,观念或精神”。请参照“疑恨的心”(民5:14,30),“忧伤之灵”(赛61:3),“淫心”(何4:12),“被鬼附着”(路13:11),“慈爱温柔的心”(林前4:21),“胆怯的心”(提后1:7)“谬妄的灵”(约壹4:6)。

在罗马书中,与上帝儿女的自由(罗6:6,16,17,20;7:25)相对照的奴役,指的是受罪的奴役,及犯罪死亡的后果。(罗5:21)。

“仍旧害怕”,指基督徒信主以前的恐惧心志。凡仍在律法之下受罪奴役的人(罗6:14)常感受罪未被赦免的精神压力。一旦接受了圣灵,这种在压抑感就结束了。(见罗1:32;参来2:14,15)。圣灵带来生命,仁爱和恐惧的消失(约壹4:18),并且保证我们不再为奴,而成为儿子和后嗣。

“儿子的心” “儿子”原文意为“收养”。但“儿子的心”究竟指圣灵所造成收养的状况,还是指被接纳为儿子的人所表现的精神,意见尚有分歧。请参照“奴仆的心”。如果保罗说的是被收养的意识,“心”(灵)的第一个字母就要大写,如有些版本所采用的。这种被收养的意识当然是圣灵所造成的。它带来情感,爱心和信任,就象子女对父母那样,不同于奴仆对于主人的恐惧屈从的心态。

犹太人似乎没有收养的习惯,但在希腊和罗马人中间,这种事常有。保罗用这样的语句,是他在罗马的收信人能够明白的。保罗还用这样的语气描述了犹太民族特权(罗9:4),犹太和外邦信徒被接纳为上帝儿女的情况(加4:5;来1:5),以及在将来的荣耀里信徒完全得着儿子的名分(罗8:23)。

收养就是把一个外人接受为自己的孩子。保罗用这个词指基督徒,因为上帝对他们如自己的儿女,尽管他们原来是外人,而且是为敌人(罗5:10;西1:21)。虽然我们本来无权作上帝的儿女,祂却出于无比的爱接纳我们(约3:16)。我们既蒙接纳,就处在祂的保护和看顾之下。所以我们应当怀着感激的心,表现出作儿女的态度,乐意在凡事上顺从他。(见罗8:12注)。

“因此我们呼叫”,这种呼叫是有感于被接纳为上帝的儿子。这是一种大声的呼叫,表达了内心的深情。

“阿爸,父”:“阿爸”源于巴勒斯坦犹太人所讲的阿拉姆语。“父”源于许多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所理解的希腊语。用了两种语言与基督教传播对象的双语习惯有关。这种重迭曾出现在可14:36。保罗还把它用在加4:6。有人认为马可和保罗把希腊语加上去是为了向说希腊语的读者解释阿拉姆语的意思。但也有些解经家指出,这三处的重迭现象均表达了强列的思想感情。


16 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上帝的儿女;

 【本会注释】

“圣灵”:圣经已告诉我们圣灵的职份和工作(见约14:26;16,8,13-15;罗8:26等),但圣灵的本性是个谜,“关于这一类的谜,我们最好还是保持沉默,因为它他太深奥了,人类的智力无法理解。”(《使徒行述》52页)

“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证实自己是上帝的儿女有赖于圣灵的见证。“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人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同样,若不是出于圣灵,没有人真地能称上帝为父(加4:6)。

“上帝的儿女”。我们藉着圣灵重生再造的能力成为上帝的儿女,并因圣灵住在我们心中而继续保证我们作上帝的儿女(罗8:14)。我们在生活中结果圣灵的果子就证明祂住在我们心中(加5:22)。我们心中若有爱上帝爱同胞的心,就知道自己已经出死入生(约壹3:14),成为我们天父的儿女(太5:44,45),被天上的家庭所接纳了。


17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就是上帝的后嗣,和基督同作后嗣。如果我们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荣耀。

 【本会注释】

“既是儿女,便是后嗣,”在上帝完全恢复的计划中,儿女的名份和后嗣的特权是联系在一起的(参加4:7)。如果我们已经重生,被接受为上帝的儿女,上帝就会待我们如后嗣。我们所承受的,是荣耀的国度(太25:34,彼前1:4,5)和永生(罗2:7)。上帝的儿女所等侯渴望的,就是完全的承受这个产业(罗8:18-25;参约壹3:1-3)

“同作后嗣”,耶稣在凶恶佃户的比喻中把自己说成是承受产业的(太21:38)。作为“许多弟兄中作长子的”(罗8:29),基督承认祂的弟兄有权分享祂所争取的产业。祂所争取的,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们(见约17:22,24;提后2:11,12;启3:21)。

“一同受苦”,如果我们与基督一同受苦,上帝就让我们与祂儿子同为后嗣。单单受苦满足不了这里的要求。必须是与基督一同受苦(参提后2:11,12)。

基督的生活是信徒的榜样。耶稣经痛苦得平安,经苦难得荣耀,所有爱祂的人也要这样(见太10:38;16:24;20:22;林后1:5;西1:24;帖前3:3)。

与祂一同受苦就为祂和福音受苦。当早期的基督徒为了基督的缘故面对残酷的迫害时,彼得鼓励他们说:“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3)

与基督一同受苦还意味着象祂那样与试探的势力斗争,象祂那样“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来2:9,10,18)。

救恩的计划没有向信徒提供摆脱今生痛苦和试炼的生活,相反,它要信徒在克己受苦的路上跟随基督。耶稣怎样不断遭到撒但的反对和世界的迫害,“那些要变成祂形象的人也会有这样的遭遇。他们越不与世界合流,就越会遭遇敌对。通过这样的试炼和迫害,基督的品格就再现在他们身上了。”许多人使自己清净洁白,且被熬炼“(但12:10)。我们藉着分享基督的受苦而得到造就,准备好分享将来的荣耀。


18 我想,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

 【本会注释】

“我想,现在的苦楚”,与永恒相比,现在是短暂的。“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林后4:17)。保罗说这些话是出于自己许多痛苦的经历。他写《罗马书》的时候,已经为基督和福音受过许多的苦。而在他受难以前,他还要受许多的苦(见徒19:23-41;20:23;21:27-26;林后1:3-11;6:4-10;11:23-33;西1:24)。

“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与将来的荣耀相比,今生所有的苦难算不得什么(见《早期著作》17页)。保罗说,将来的荣耀是一定会应现的。请参见加3:23同样强调的语序。

将要显现的荣耀包括基督复临时带着祂所有神圣权柄所展示天上的荣耀(见多2:13)。基督所有忠心的门徒将分享这个荣耀(西3:4)。他们必要象祂,因为必得见祂的真体(约壹3:2)。他们要象镜子一样反映祂,变成祂的形象,荣上加荣。(林后3:18)荣耀的显现还包括天国和上帝宝座的辉煌和美丽(徒47:49),那是光辉灿烂的地方(启21:10,11,23,24;22:5)。

对将来荣耀的期待会给今生受苦的基督徒带来力量。苦难纵然严重,但与所成就极重无比的荣耀相比,乃是至轻至暂的(林后4:17)。苦难是暂时的,而荣耀却是永恒的。苦难很快要过去,所得的荣耀却是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永远存留的(彼前1:4)。


19 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众子显出来。

【本会注释】

“受造之物”:有人认为不包括人类,有人认为包括人类,也有人认为这里单指人类。我们最好不要定什么界限,因为整个自然界都在咒诅之下叹息,等侯更美好的日子,圣经里常对自然界采用拟人的手法进行描述(见申32:1;赛35:1;何2:21,22)。

“切望”,意为不看别的,单单注视一个目标,抬头遥望等侯对象的来到。

“等候”,该词原文在新约中只有保罗使用(罗8:23,25;林前1:7;加5:5;腓3:20;来9:28;见彼前3:20),意为专心致志地等候。

“上帝的众子显出来”,上帝众子显出来,表明救赎工作大功造成。这是在基督复临的时候(西3:4;约壹3:2)。死了的义人要复活,活着的义人要被提空中与主相遇(林前15:51-53;帖前4:16,17)。保罗说,受造之物都在切望等待这个显现。


20 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

 【本会注释】

“因为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原文动词时态表示一个特定时间所发生的事。这就是亚当夏娃堕落的时候。人类犯罪所产生的后果影响了周围的世界。他本为万物之灵,因背离正道,使他的周围环境也受到上帝判决的影响(创3:17-19)。“虚空”意为无目的的,失望。《传道书》对此作了解释(传1:2等)。虽然起初上帝创造万物都“甚好”(创1:31),现在却到处都是死亡和败坏的痕迹。气侯的险恶,野兽的残暴,都证明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万物的不完美,堕落,腐败,和邪恶都是因亚当的罪把阴影投在他的子孙,天气,动物,植物,及他所有管理范围内。

“不是自己愿意”:拥有选择权的是亚当,他可以选择事奉上帝,也可以服从虚妄,因着他悖逆的决定,人类和自然界都服在虚空之下。他的后代没有选择权,自然界本身也是没有责任的。但是上帝也提供了摆脱虚妄的办法(见结18:2注)

“乃是因那叫他如此的。”指上帝,至于为什么咒诅临到,见结18:2注释,《善恶之争》479-499。


21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享:原文作入)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

 【本会注释】

“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上帝旨意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受造之物有希望达到上帝所计划的目的。自然界是为了人类而造的。它原先是为无罪人类的快乐和福惠服务的。但是人类堕落以后,自然界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人类的变化并为救赎的计划服务。乐园丧失了,整个自然界处在罪的咒诅之下,见证人类悖逆上帝的性质和结果。但是自然界的“虚空”促使人类发挥道德和身体方面的力量。辛劳忧虑的人生是为爱他的缘故而安排的。这是因他犯罪而必要的训练(见《先祖与先知》59,60),悖逆的可怕历史还将作为今后的鉴戒(见《善恶之争》499页)。

“脱离败坏的辖制”因为不愿服从败坏,所以称之为“辖制”。

“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自由是18节所提荣耀的因素之一。在基督显现所带来的解放中,一切受造之物将有望分享这荣耀。

对于上帝的儿女来说,“自由的荣耀”意味着完全摆脱罪恶的势力,摆脱试探,灾难和死亡。在将来的荣耀中,他们将自由运用身心一切机能,与上帝的旨意保持完全的和谐。自由的最高状态就是接受全智之创造主的统治。在新天新地之中,我们将以做上帝所喜悦的事为我们的喜乐和愿望。这种永远顺服的生活乃是真正的自由。罪恶的漫长历史证明,不事奉上帝,就是受奴投的,不顺从上帝的命令就是受捆绑的。


22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直到如今。

 【本会注释】

“我们知道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劳苦”,保罗呼吁读者观察周围的世界。在叹息劳苦之中也还有希望。保罗说受造之物历经生产的痛苦,指望快乐得救(参16:21)。

只有手持圣经的基督徒,才能解释痛苦悲伤之谜。藉着圣经的启示,他知道受造之物叹息劳苦的原因。他也知道叹息劳苦是要指望得救的日子,那时有“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彼后3:13)。

“直到如今”。自从罪恶侵入以后,受造之物就劳苦叹息,并要一直延续到基督再来。


23 不但如此,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也是自己心里叹息,等候得着儿子的名分,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

 【本会注释】

“不但如此”:基督徒和其他受造之物一同叹息等到得着儿子的名份,身体产生变化。他们至今所接受的一切,只能使也们想望得到更多。

“就是我们这有圣灵初结果子的”,初熟的果子是献给上帝的感恩祭(出23:10;利23:10;申26:2)。圣灵初熟的果子可以理解为圣灵早期的恩赐,就是上帝能力的倾降。圣灵曾在五旬节沛降,而且继续赐下,表现为各种属灵的恩赐(林前12-14章),以及基督徒有别于世人的品格改变(加5:22,23)。这些早期恩赐的赐予只能引发人追求更多的恩赐,尤其是永生的恩赐,就是属世的身体改变为属天的身体(见林前15:44-53;参林后5:1-5)。

本节原文也可理解为圣灵本身就是初熟的果子,是将来之事的保证和预尝。

“也是自己心里叹息”,我们这些已经享有这么多天上福惠的基督徒,正在和其他受造之物一起叹息。虽然我们接受了圣灵初熟的果子,我们成圣的过程才刚刚开始,我们期盼得以完全和完全得赎。我们缺少什么上帝的恩赐,就得叹息祈求。

“等候得着儿子的名份”,接受了圣灵恩赐的基督徒已经得着了儿子的名份,但这种名份的最后实现乃是在基督再来,“上帝的众子显出来”时(罗8:19)。

“乃是我们的身体得赎”。当我们的身体得赎时,就真正得着了儿子的名份。保罗这里用的“得赎”显然不是强调“救赎”的概念(见罗3:24注)而是摆脱束缚。当基督复临时,我们的身体将会摆脱目前这种软弱,有罪,败坏和死亡的状态。(见林前15:49-53;腓3:21;参帖前4:16,17)。


24 我们得救是在乎盼望;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有古卷:人所看见的何必再盼望呢)?

 【本会注释】

“我们得救”:对于基督徒来说,得救是已经开始的过程,继续保持的状态,并且在基督再来时最后完全成就的事情。

当一个人凭着信心成为上帝的儿女时,他可以说已经得救了。“主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教会”(徒2:47)。但是基督徒的重生只是得救的开始,他必须继续成长改变直到将来完全得救。基督徒可能受到诱惑,以为自己已经得救了,就放松警惕和自省。这样的人最好听听圣徒保罗自己的见证:“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传福音给别人,自己反被弃绝了”(林前9:27)。

“是在乎盼望”,平时保罗都说得救在于信心(见罗3:28等),但盼望虽与信心有别,却是与信心分不开的。盼望把救恩呈现在信徒面前,让他们凭信心去争取。

“只是所见的盼望不是盼望,谁还盼望他所见的呢?”保罗这里所说的盼望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个目标,即所企盼的东西(参徒28:2;西1:5;提前1:1)。盼望的东西若已出现在眼前,就不再是企盼的目标了。盼望的真正对象不是已见之物,而是未见之物(参来11:1)。对于已见已有的东西,人是不会继续盼望的。


25 但我们若盼望那所不见的,就必忍耐等候。

 【本会注释】

“忍耐等候”,就是在困难中坚持。保罗肯定指的是上面18节提到的苦难。我们现在还没有最后得救,我们正在忍耐经受道路上的苦难。


26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

 【本会注释】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软弱”一词可以指我们在等候最后得赎时属灵的软弱。不过保罗这里特指的软弱是“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帮助”意为“一同面对”,“支持”,该词还用于路10:40,表示马大要求耶稣叫马利亚来帮她做事。保罗并没有说圣灵除去我们的软弱,而是帮助我们,赐我们力量来克服软弱。(参林后12:8,9)。

有人认为,本节圣灵的帮助,是我们在今生苦难中忍耐盼望将来所显荣耀的第二个鼓励。我们既有盼望又有圣灵支持我们。一方面来自人,一方面来自上帝。

但也有人认为本节要与前面整段连系起来。我们信徒自己叹息,圣灵也用说不出来的叹息为我们代求。上帝的灵与我们以及一切受造之物都在盼望救恩的完成。

“我们本不晓得怎样祷告。”由于我们目光短浅,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求的福是否对我们最有利。只有上帝从起初就知道末了。所以我们在祷告中表示我们完全顺服祂对我们的旨意。耶稣在自己的祷告中为我们树立了这方面的榜样,“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太26:37;参约12:27,28)。

“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叹息”一词原文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和徒7:34。其动词形式用于太7:34耶稣治疗聋哑人时的叹息,以及罗8:23中基督徒心里叹息等候得赎的日子。圣灵的工作是感动我们祷告,教导我们该说什么,甚至藉着我们说话(见太10:19,20;罗8:15;加4:6;《天路》147页)


27 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替圣徒祈求。

 【本会注释】

“鉴察人心的”,指上帝(见撒上16:7;王上8:39;耶17:10;徒1:24;启2:23)。“人心”指的是心思意念(见罗8:6注释)。上帝知道圣灵在我们心里引发的愿望。这种深深的意念不需用言语来表达的。不需要用雄辨的口才才能让祂听见。祂明白人内心的渴望,并准备帮助和赐福。

“因为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替圣徒祈求”。本节解释了上帝为什么晓得圣灵的意思。首先圣灵是照着上帝的旨意祈求:“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上帝深奥的事也参透了”(林前2:10)。其次,圣灵是替圣徒祈求。圣徒是上帝所特别关注的对象,圣灵就是按上帝的旨意祈求的。上帝对于圣徒的旨意是以下经文的主题。“祈求”,原文见26节注释。圣灵是“保惠师”(见约14:16注释)。祂在上帝面前为我们祈求,就如基督在天父面前为我们作“中保”一样(约壹2:1)。


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本会注释】

“我们晓得”;保罗在这里讲了凭信心展望将来的另一个理由。我们知道,按照上帝永恒的旨意,万物都是为爱祂的人服务的。即使是今生的困难和痛苦,不会妨碍我们得救,反而会促使我们得救。基督徒的每一步都掌握在上帝手中并为实行上帝的旨意服务。

“万事都互相效力”:这是广义的“万事”,包括在本章35,38,39节中提到的一切。但也有可能特指“现在的苦楚”(18节)。上帝使我们生活中的万事互相效力,服务于我们的最终利益。

“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这里指的是真正跟从上帝,信靠祂引导的人。他们爱上帝,是因为上帝爱他们,为了拯救他们而运行于万物之中。一个人能爱上帝之前必先有上帝的爱临到并进入他们的心(约壹4:19),正如一个人在能够正确地祷告之前,必先有圣灵启发一样(罗8:26)。

保罗在前面已经讲到上上帝对我们的爱(罗5:5,8)。在本章中他又一次提到(罗8:37)。他还多次讲到我们对同胞的爱(罗12:9,10;13;8,9)。但在这里特别讲到我们对上帝的爱。信心在前面已多次提到,盼望则是前面几节的主题(见罗8:24,25)。现在保罗又提到爱上帝。当然,在《罗马书》中每次提到信心都已含着爱心。基督徒信心的基础就是爱上帝并尊敬祂。凡这样爱上帝的人,上帝会为他的益处而作工(见林前2:9;弗6:24;提后4:8;雅1:12)。

若没有我们主的许可,没有什么会临到基督徒(见约1:12;2:6)。万事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如果上帝允许苦难临到我们,不是为了摧毁我们,而是为了提炼和洁净我们(见罗8:17注释)。人生的困难和失望会把我们的感情从世界转移到天上的家。这些苦难会让我们明白自己的软弱和必死的景况,使我们依赖上帝的支持和拯救。这些苦难还会使我们更加谦卑,忍耐,温柔。这就是历世历代上帝子民的经验。到了他们人生的终点,他们可以说,一切苦难都是为了他们的益处(见诗119:67,71;参来12:11)。约瑟在临终时对他的兄弟们说:“从前你们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创50:20)。

“就是按祂旨意”:用恩典拯救罪人是上帝永恒的旨意(提后1:9,弗3:11)。“这原是那位随已意行作万事的,照着祂旨意所预定的”(弗1:11),所以“凡事都互相效力”,叫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得益处。

保罗深知人类赋有自由的意志。《罗马书》中有大量的劝诫内容就证明子这一点。但是在这一切的后面,他看到上帝的主权和旨意。这并不予盾,因为上帝救人的旨意是藉着正确运用人的自由而实现的。

“被召的人”,上下文表明这个宣召已被接受(见罗1:6,7;林前1:2,24;犹1;启17:14)。基督徒称为“被召的人”是因为上帝藉着福音邀请他得救。救恩决不强加于不情愿的罪人,而是自愿接受上帝邀请的结果。上帝让圣灵的感化随着祂的呼召进入人心,使呼召产生效果。凡“爱上帝”的人正从经验上证明自己“按祂旨意被召”,因为呼召已经产生预期的效果(见罗8:16)。


29 因为他预先所知道的人,就预先定下效法他儿子的模样,使他儿子在许多弟兄中作长子。

 【本会注释】

“因为”:本节解释上帝在那些爱祂的人身上实现祂旨意的方式,从而证实28节所表达的信心。这个旨意包括救恩过程的各个阶段。凡接受上帝宣召,顺服祂旨意的人,祂救他们计划的每一个阶段肯定都会在他们身上实现。苦难只是他们“效法祂儿子模样”的方式而已。

长期以来,关于29节的意义,人们一直有争议。有限的人类若想探测无限上帝的永恒旨意,最好还是听一听一位解经家有关这一节的劝戒:在一条对于人类智力而言又高又滑的路上,我们的安全在于把脚踏在使徒已经走过的路上。如果我们象许多人那样冒险越过他道路的界限,那就到处都是悬崖和深渊,即使是最谨慎的人也躲不开。(E.H.吉尔福特《圣保罗致罗马人书》160页)。

“预先所知道”,该词原文在新约中还出现于徒26:5;罗11:2;彼前1:20;彼后3:17。上帝预先知道,因为祂是无所不知的。圣经说:“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我从起初指明末后的事”(赛46:10),“这话是从创世以来显明这事的主说的”(徒15:18)。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祂面前都是一样清楚的。世人有限的知识,根本不足以了解上帝的完美。因为祂知道未来,绝不对任何事感到意外。祂预知撒但的叛逆和人类的堕落,并为应付这种紧急状况作了安排(彼前1:20;启13:8,《历代愿望》22页。圣经的预言就是祂预知的最好证据。预言告诉我们上帝所预见要发生的事(见怀爱伦于《评论与通迅》上所刊文章,1900年11月13日)。所预言的事并非因预言而发生,而是因为要发生而预言。弥尔顿在评述撒但及其使者随落的时候,很好地表述了这个真理:“主说,我虽已预知,但预知与他们的过错无关,就是没有预知,也会发生。所以他们犯罪,决非命运的丁点脉动和阴影使然,也绝非我不变之预见所造成”(《失乐园》第三卷)。

“预先定下”,上帝预先定下祂预先所知道的人。用人的话来说,上帝预先知道,也预先定下每一登上世界舞台之世代的人。祂又立刻随着祂的预见,定下他们都得救。上帝的唯一目的就是拯救人类家庭的成员。因为上帝“愿意万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2:4)。祂“不愿有一沉论,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主耶和华说,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我断不喜悦人死亡,唯喜悦恶人转离所行的道而活”(结33:11)。基督亲自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11:28)。“凡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启22:17)。“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救恩是白白向所有的人提供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接受福音的邀请。“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太22:14,参太20:16)。救恩不会违背我们的意志而强加于我们。如果我们选择违抗上帝的旨意,我们就会灭亡。上帝的预知和预定不排斥人的自由。保罗和任何其他圣经作者都没有说上帝预定一部分人得救,让其他的人灭亡,而不管他们自己作何选择。

本节的目的似乎很现实。保罗设法安慰并向受苦的上帝儿女保证,他们的得救掌握在上帝手中,并依祂永恒不变的旨意逐步成就在他们身上。当然,得救还需要他们坚持(来3:14;参林前9:27),但这不是保罗本节的重点。

“效法”,该词原文仅出现在腓3:21,指我们卑贱的身体改变形状,和基督荣耀的身体相似。该词动词形式在腓3:10用来表示“效法祂的死”。这种效法不单是外表和形式上,而且是内在和实质上相似。

“祂儿子的模样”:基督是圣父的像,是看不见之上帝可见的形象(林后4:4;西1:15)。每一个基督徒光荣的命份就是变成上帝的儿子基督的形象(林前15:49,林后3:18;西3:10)。这种奇妙变化的发生就是福音的好消息,宽恕,重生,成圣,最后得荣耀的信息。这种变化的实现是藉着人性和神性的联合。正如上帝的儿子取了人性,照样,基督徒也要成为圣灵的殿(林前6:19),让基督住在里面(约14:23)。于是信徒便与上帝的性情有份(彼后1:4)。在心中圣灵的影响下(罗8:13,14),在基督榜样的激励下(约15:12;腓2:5),他受引导过圣洁的生活。经过忍受苦难,他的品格变得越来越象救主(罗5:3,4;彼前2:21-24),直到最后荣耀的日子,变得完全象祂(约壹3:2)。

“在许多弟兄”:经过新造,基督使我们成为祂的弟兄(见林后5:17;加6:15),而且“领许多的儿子进荣耀里去”(来2:10)。

我们藉着“从水和圣灵生”被接纳到天上的家庭(弗1:15),进入“天上诸长子之会”(见来12:23注),有名字录在天上家庭的册子上(来12:23),就是生命册。

“作长子”:该词还在以下经文中用来指基督:太1:25;路2:7;西1:15,18;来1:6;启1:5。保罗在这里强调基督在赎民家庭中长子的地位。救恩计划的最终目的,就是恢复上帝之国家庭的团结,叫上帝成为万物之主(林前15:28)。在这个家庭中,基督是长兄,祂已经在前面开路,并树立了榜样。我们随祂的脚踪。祂称我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来2:10,见本会圣经注释卷五917页,见约1:14注释。)


30 预先所定下的人又召他们来;所召来的人又称他们为义;所称为义的人又叫他们得荣耀。

 【本会注释】

“预先所定下的人”:见21节注释。

“所召来的人,”这是福音的宣召,就是帖后2:14“上商藉着我们所传的福音召你们到这地步”。这里似乎指宣召产生了效果(见罗8:28注)。根据上下文,这是指响应上帝宣召的人。上帝的呼召是个人得救的一个重大步骤。接受呼召就意味着悔改。“所召来”表明我们悔改是出于上帝,以及我们蒙召源于至高的威权。

“又称他们为义”:见罗3:20,28;4:25;5:1注释。

“又叫他们得荣耀”,耶稣说,“祢所赐给我们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约17:22),但荣耀的充分实现还在将来(罗8:18)。虽然是将来的事,保罗还是用了过去式,就如前面“预先所定”,“所召来”和“称义”一样。这可能反映了在上帝永恒的计划中,整个过程及其所有阶段都是完美的(弗1:4-6)。还有一种解释是这里所有希腊文动词的时态是具有非时限性的。

不论采用哪一种解释,保罗本节的目的是表明效法基督的过程中,各个发展阶段的确定性。第一步是呼召,如果服从了,就会带来称义,以及称义所伴随的其他经验。基督若继续让上帝在他身上实现美意(见罗11:22)结果肯定是得荣耀。我们可能想,保罗会提到成圣作为其中的一个阶段,但是把成圣作为称义的结果和得荣耀的必要条件那就足够了。


31 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

 【本会注释】

“既是这样,还有什么说的呢?”“既是这样”指的是前面几节提到的内容。就是上帝所表达的旨意以及实现这个旨意的各个步骤。既是这样,在有关基督教的力量帮助我们经受试炼方面,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呢?

“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参罗3:5;4:1;6:1;7:7;9:14)用这样的句子引出相反的结论,而本节和罗9:30则引出与上文一致的结论。

“上帝若帮助我们”,保罗已经说明上帝是在我们一边的。祂把我们看作祂的儿女(罗8:15-17),并派祂的灵来帮助我们(罗8:26),因为祂的旨意是要拯救我们(罗8:28-30)。

“谁能敌挡我们呢?”上帝既已着手成就信徒的得救,我们的敌人也就是祂的敌人。(见诗27:1;118:6)


32 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

 【本会注释】

“上帝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上帝既已赐祂的儿子,祂就一定会把其他一切东西赐给我们。“爱惜”一词原文,保罗在他的书信中多次使用(罗11:21,林前7:28,林后1:23等)。该词还出现在徒20:29和彼后2:4,5。在七十七士译本中,该词表示亚伯拉罕愿意牺牲儿子(创22:12,16)。保罗有可能是引用亚伯拉罕的经历。上帝对于亚伯拉罕献儿子以撒的举动所作感人的评述,使我们对上帝舍去祂儿子行为的精神有所了解。这个最大的礼物是上帝爱我们(罗8:31)最有力的证据。本节的论点与罗5:6-10是相似的。

“为我们众人舍了”,保罗还用这个动词在罗4:25说明耶稣“是为我们的罪犯交付了”。

“万物”:参罗8:17,林前3:21-24;腓4:19。本节提供了基督徒信靠和忍耐的最大理由。上帝赐下祂的儿子,就是赐下了祂自己(林后5:19,参《历代愿望》762页)从而向全宇宙显示祂是多么愿意拯救悔改的罪人。所以,我们不论遇到什么试炼,都不要怀疑上帝在为我们作工,并为我们现在和将来的利益赐给我们一切必要的东西。

“和他一同”,保罗说,上帝连祂儿子都肯舍了,还有什么会保留的呢?

“白白地赐给我们”:参见该词用于路7:21;徒3:14;林前2:12。该动词与名词“恩惠”和“白送的礼物”有关(见罗3:24;6:23注释)。


33 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或作:是称他们为义的上帝吗)。

 【本会注释】

“谁能控告”:见徒19:38,40;23:28,29;26:2,7)。撒但是控告弟兄者(启12:10)。

罗8:33-35的标点和排列,各个版本的圣经有所差异。但是保罗观点中所含鼓励人的意见却是很明显的。上帝称祂的子民为义。基督已为他们舍命,现今在上帝的右边替他们祈求,谁能控告上帝所拣选的人呢?谁能定他们的罪呢?谁能使他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保罗似乎想到以赛亚书50章8,9节“称我为义的与我相近,谁与我争论……主耶和华要帮助我,谁能定我有罪呢?”

“上帝所拣选的人”。该词原文曾用来指基督拣选祂的门徒(路6:13;约6:70;13:18)和上帝所拣选的人(可13:20;徒1:24;13:17;林前1:27,28)在太22:14中,耶稣在被召的和选上的人之间作了区别。但保罗所用的“宣召”似乎暗示宣召已被接受(见罗8:30注释)。在保罗看来,上帝所拣选的人是那些不仅听见上帝的呼召,而且听从,并在基督里寻求救恩的人。

“有上帝称他们为义了”。上帝所拣选的人不必惧怕控告者。是万有的审判者上帝,按照祂称义的计划,亲自称他们为义了(参罗3:20-26)“称义”是“控告”的反义词。


34 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有基督耶稣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有基督云云或作是已经死了,而且从死里复活,现今在上帝的右边,也替我们祈求的基督耶稣吗)

 【本会注释】

“谁能定他们的罪呢?”撒但对罪恶十分了解,所以他成功地诱惑人犯罪,并以此为据,说人类应该灭亡(见《善恶之争》618页)。但上帝答复了针对祂子民的指控。基督已经为他们的罪付出生命的代价(罗4:25)。上帝的选民不再被定罪(罗8:1)。

“而且从死里复活”,(见罗4:24,25;6:4,9;7:4)我们所崇拜的,不时一个死了的基督,而是一位活着的基督。这并不是说复活比钉十字架具有更多的救人价值,而是强调基督不仅死了,而且复活了,以完成祂为我们受死的宗旨(见罗4:25注)。

“现在在上帝的右边”。右边被视为尊贵的位置(见王上2:19;诗45:9),寓指分享王权和荣耀(太20:21)。以下的经文述及基督处在天父旁边的这个位置(诗110:1,参可16:19;徒7:56;弗1:20;西3:1;彼前3:22。右边象征着被高举的人子所享有的光荣和权力(见来1:3;参太26:64)。

“替我们祈求”。该词在本章27节中指圣灵的祈求(见罗8:26注)。圣经阐明了基督在天父面前替我们代求(来7:25;9:24;约壹2:1;参来4:14-16;9:11,12)。这并不是说上帝需要劝说才为祂的子民作好事。上帝爱世人,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这种祈求的性质,可能与基督为门徒祈求的性质是一样的(约17:11,12,24)。

在本节中保罗补充了一个又一个的理由,证明没有什么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他们依靠的不是死亡的基督,而是活着的基督。不仅活着,而且拥有权柄,不仅拥有权柄,而且具有救人之爱,为祂奋斗中的子民代求(参来7:25)。

圣经说,全天庭都在为选民的得救工作。本章中保罗讲述了圣父的宣召,称义,赐荣耀的工作;基督和圣灵引导和代求的工作。来1:14说,天使都是服役的灵。“奉差遣为那将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上天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一个人如果永远沦丧,那也只是他自愿抗拒上帝慈爱旨意和拯救大能的结果。


35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难道是患难吗?是困苦吗?是逼迫吗?是饥饿吗?是赤身露体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

 【本会注释】

“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是基督爱我们,而不是我们爱基督。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谁能使祂不爱我们呢?保罗所列举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减弱基督对我们的爱。

“是患难吗?”保罗是在讲述自己的切身体会(林前4:10-13;林后11:23-33)。

“是困苦吗?”本节所列的困难都是早期的基督徒所亲身经历的。


36 如经上所记:我们为你的缘故终日被杀;人看我们如将宰的羊。

 【本会注释】

“如经上所记”。本节引用诗44:22。保罗以过去上帝子民所受的苦难为例,说明当时基督徒所受的迫害。自从罪恶进来以后,恶人对义人的憎恨一贯是很强烈的(见加4:29;约壹3:12)。


37 然而,靠着爱我们的主,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本会注释】

“然而”。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不断取得胜利(林后12:10)。

“爱我们的主”,靠着基督无比的爱,我们成了胜利者。“爱”在原文是过去式,特指基督为罪人舍命(参罗5:6)。尽管存在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开的种种困难,我们靠着“爱我们的主”克服了这一切。没有什么苦难和诱惑是不能靠基督战胜的。那一位舍身爱我们的主,现在住在我们心中,继续成就拯救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靠着那加给我们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4:13)。保罗曾亲身体验这种力量,所以他说“感谢上帝,使我们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胜。”(林前15:57)。

“得胜有余了”。保罗用这句话表达上帝的福惠足能满足人类的需求。(罗5:20)。


38 因为我深信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

 【本会注释】

“因为我们深信”,保罗表述了他个人的信念:天地之间,不论是现在或将来,没有什么东西能使我们与上帝的爱隔开。保罗并没有说信徒不可能离开失去(见西1:23;参林前9:27)。保罗的意思是没有什么能违背我们的意志把我们从基督的手中强行拉开。

“无论是生是死”:参罗14:8“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是天使。”新约所提到的天使通常是好天使,而不是坏天使。但这是一个中性的词,其含义只能从上下文看出(见太1:20;25:41;林前6:3;彼后2:4;犹6)。奉差遣为圣徒服务的天使(来1:14)是不可能引诱基督徒的心离开救主,或发挥这样的影响的。但保罗可能象在加1:8中一样,用假设的手法达到了强调的目的。即使好天使想使基督的子民与祂的爱隔开,也是做不到的。当然他们也不会这样做。

“是掌权的”。该词既指试图对人类实施邪恶统治的超自然努力,也指世俗统治者的。(见弗6:12)。有些解经家认为保罗所说:“天使”“,掌权的”,“是有能的”反映了犹太人有关天使等级的看法(见次经《以诺书》61:10;参林前15:24;弗1:21;3:10;西1:16;2:10,15)。

“是有能的”,参弗1:21。在彼前3:22中将“有能力的”与“众天使”、“有权柄的”并列。基督升天以后,他们都服从祂。

“是现在的事”:参林前3:22。对于现在的事,保罗和早期的基督徒是深有体会的。但将来还会有欺骗和痛苦的试炼临到,因为基督再来以前,必有离道反教的事和敌基督者显露出来(帖后2)。同时“照撒但的运动,行各样的异能,神迹和一切虚假的奇事”(帖后2:9)。可是保罗的信心仍然没有动摇。


39 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这爱是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的。

 【本会注释】

“是高处的,是低处的”:在这段文辞中,保罗可能不想对每一个词下精确的定义。他只是用“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来表达空间的概念,正如用“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来表述时间的概念。保罗的目的似乎是用这样的话语来强调其观点的普及性。见他所描述基督之爱的“长,宽,高,深”(弗3:18,19)

“是别的受造之物”(见罗8:19注;参罗8:19,22)。保罗列举了十样不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的事物。这第十项包括了一切可能忽略掉的东西。所有项目可能都用于其最普通的意义。这种泛指强调了保罗的观点:受造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无法使基督徒与他所爱的救主分开。

“与上帝的爱隔绝”,上帝的爱就是基督的爱,向我们显示,并藉着基督为我们工作(见罗5:8 注)。保罗在《罗马书》中描述了父、子、圣灵通力合作彰显上帝的爱,如“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我们心中”(罗5:5)。“基督……为我们死,上帝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以我们得救为宗旨的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为我们祈求”(罗8:29,30,26,27)。基督为我们死,现今在天父的右边替我们祈求(罗8:34)。

保罗表达了自己对上帝救赎之爱的无限信任(31-39节)从而把解释上帝恢复人类计划的语言推到了高潮。因信称义,因信得救。要信靠主,因祂深爱人类,一心一意救人,为我们得救创造了一切条件。所以我们应当同使徒一同毫无保留地依靠顺服他。


罗马书第9章

提要:1.保罗为犹太人感到难过。7并非所有亚伯拉罕的子孙都是应许所生的。18.上帝要怜悯谁,就怜悯谁。21窑匠可以随意制作各种器皿。25.有关外邦人被召和犹太人被弃的预言。32.为什么这么少犹太人因信称义的原因。


1 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

 【本会注释】

“我在基督里”。保罗以自己与基督的联合,来证明自己话语的真实性。

“说真话。”保罗的话题从第八章胜利和欢乐的高潮转向“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的(罗9:2)问题。为什么上帝的选民犹太人,大部分拒绝福音?既然福音会给上帝的选民带来救恩,为什么以色列人未能成为救恩的后嗣?既然救恩的福音实现了赐给以色列民的应许,理应得到他们的欢迎,可是为什么却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保罗开始讨论这个微妙的难题。他强调说,福音尽管既是赐给犹太人,也是赐给外邦人的,但首先是给犹太人的(罗1:16;2:10)。他说,上帝不偏待人(罗2:11)。犹太人犯下了罪(罗2:11-24)。他用了一章的篇幅证明因信得救的福音在旧约圣经中有充分的依据(罗4)。在罗3:1中,他甚至开始直接考虑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的充分展开,还是在罗9.10和11章。

保罗首先肯定了自己对于同胞的爱和忧愁,然后宣称他们拒绝的原因不是上帝没有向他们应许(罗9:6-13),也非上帝在这件事上有什么不公平之处(罗9:14-29)。错在他们拒绝了“出于信心的义”(罗9:30-10,21),但是保罗并没有说他们是无可救药的。他接着讲到“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罗11:1-10)以及外邦人被接纳(罗11:11-22)。这一切都证明了上帝的智慧和荣耀(罗11:33-36)

“并不谎言”:见林后11:31;加1:20;提前2:7。保罗十分了解他的许多同胞把他当作叛徒(徒21:28;22:22;25:24)。他经常与犹太人和犹太教徒冲突,自然令人怀疑他对于本民族的爱心。所以他用这些强调的话语表达自己真心关怀自己的同胞。

“我良心”:见罗2:5注;参徒23:1;24:16。

“被圣灵感动”,即在圣灵里(见罗5:5注)。保罗已讲到信徒与上帝之灵的结合(罗8:9,11,16)。圣灵是“真理的灵”(约14:17;15:26;16:13)。受祂启迪之下良心的见证,以及在祂影响之下的行动,乃是真实可靠的向导。


2 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

“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时常”意为“不停”。该词仅在提后1:3中使用。“伤痛”一词仅在提前6:10中使用。“心里”见罗1:21注。

3 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

 【本会注释】

“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指犹太人,他们在血缘上是保罗的弟兄。从属灵上讲,保罗是属灵以色列人的一员,他的亲人是基督教会的弟兄(参可3:33-35)。本节没有解释他的忧愁,而是证明自己的真诚。

“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愿意”在原文中表达主观的愿望,但因种种原因而无法实现。保罗这句话的意思,众说纭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保罗的愿望和摩西的祈祷对照一下“或祢肯赦免他们的罪,——不然,求祢从祢所写的册上涂抹我的名”(出32:32)。上帝的回答表明祂不同意这样的祈祷“谁得罪我,我就从我的册上涂抹谁的名”(出32:33)。


4 他们是以色列人;那儿子的名分、荣耀、诸约、律法、礼仪、应许都是他们的。

 【本会注释】

“他们是以色列人”:保罗没有称他们希伯来人,因为有些以色列人不讲希伯来语。他也不称他们为犹太人,以局限于种族。他对他们的称谓表明他们作为上帝选民的地位。雅各从上帝领受了“以色列”这个名字。作为他的后代,他们继承了向列祖所发的应许(弗2:12)。在新约中,这个名称转给了基督教会。保罗说他们是“以色列民”(加6:15)。

“儿子的名份”:见罗8:15注。该词暗示了出4:22所宣布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关系:“以色列是我的儿子,我的长子”(参申14:1;32:6;耶31:9;何11:1)。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蒙召作上帝特选子民,标志着“儿子的名份的”的开始。(见《本会圣经注释》卷四25-27页)。

“荣耀”,见罗3:23注。指上帝同在可见的证据,如云柱火柱,西乃山上帝的荣耀,会幕和第一圣殿中上帝的荣光(见出16:10;24:16;40:34,35;撒上4:22;王上8:10,11;来9:6)。在万国中只有以色列人有权获得上帝同在的这种显示。(见约1:14注)。

“诸约”:在这“诸约”上,外邦人是“局外人”(弗2:12,13;又见创17:2,7,9;出2:24)。以色列人似乎以为,有了这些约,上帝就得保护和赐福与他们。同时他们忽视自己的责任,没有履行诸约所依据的条件。

“律法”:无疑指西乃山颁布律法。与其他所有民族相比,以色列人得到了上帝旨意特别的启示(申4:8,尼9:13,14)。保罗曾指责犹太人自以为拥有律法,而不顺从,就能得福气(见罗2:17-29)。

“礼仪”:该词在来9:1中译为“礼拜的条例”,无疑指圣所的崇事(见来9:6,该词译为“拜上帝的礼”)。仪文体制的宗旨是培养一班圣洁的百姓,教导他们因信靠将来之救赎主而称义的有关条例,所以他们接受“礼仪”是很光荣的事情,可是这个特权还是被滥用了(见太21:13;约2:14-16)。

“应许”:特指旧约中有关弥赛亚,祂的国,以及以色列光荣未来的应许(又见徒26:6,加3:16,21;来7:6)。


5 列祖就是他们的祖宗,按肉体说,基督也是从他们出来的,他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上帝。阿们!

 【本会注释】

“列祖”:特指亚伯拉罕,以撒,雅各(徒3:13;7:32)。犹太人以自己为这些高贵列祖的子孙深感自豪(见太3:9注;参约8:39,53;林后11:22)。在罗11:28中,保罗讲到上帝爱以色列人是“为列祖的缘故”。

“按肉体说,基督也从他们出来的。”保罗说,就人性而言,耶稣是犹太人。弥赛亚从他们出来,这是给予以色列人最后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特权。其他所有的福分都是为这个特权服务的。

“祂是在万有之上”。由于希腊原文的新约圣经没有标点符号,不同版本的圣经译本因为标点的问题而导致本节的各种解读。基本的问题是本节是否应理解为基督神性的声明。如果这样,就符合本节语法结构最自然的解读。同时与上下文也最为符合。保罗历数了上帝赐给祂选民以色列人的许多福惠和特权。其中最大的福分就是弥赛亚从他们民族出来。但这只是就祂的人性而言。弥赛亚除了人性以外还有神性,保罗对基督作了进一步的描述:“祂是在万有之上,永远可称颂的上帝。”保罗对于基督神性的描述是与对祂人性的描述相对照的(参罗1:3,4)。新约许多地方都说基督是万有之上的上帝。(见约1:1-3;弗1:20-22;腓2:10,11;西1:16,17;2:9;约1附注)。有关本节的解释,详见《传道》1954年9月号19-21页;《圣经翻译问题》218-222。

“万有之上”:参罗11:36。这位从肉身方面来自以色列之主拥有至高的权力和尊严。这更说明犹大民族有何等的特权。还有什么更大福分和机会能超过上帝在这两节中所赐给人的呢?

在历数了这些特权之后,保罗解释了他“时常伤痛”的原因。上述每一项特权都令他想起上帝原先对于以色列人的旨意,以及应许给他们的光荣命份(见本注释卷四25-38页)。这与他们现在被弃绝的景况真有天壤之别。


6 这不是说上帝的话落了空。因为从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这不是说”,保罗的意思是,他为同胞伤心,不应被理解为上帝对以色列所发的应许落空了。

“上帝的话”,就是上帝所宣布的旨意。

“落了空”,即失效了。

“因为从以色列生的”:指雅各肉身的后代。上帝的应许确实是赐给以色列人的,但这应许并非毫无限制地包括一切自称为雅各子孙的人。保罗已经解释,那些有信心的人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罗4,加3:7-9,参罗2:28,29)。

“不都是以色列人”:保罗的意思是,并非所有以色列肉身的子孙都是属灵意义上的以色列人。他这样说的目的是解释上帝对以色列所说的话并没有落空。上帝的应许要实现在那些满足契约条件的人。上帝的话对于忠心顺从的余民来说,是不会落空的。


7 也不因为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都作他的儿女;惟独“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本会注释】

“后裔”。参加3:29

“儿女”,这是最充分意义上的儿女,如罗8:17“既是儿女,便是后嗣”。亚伯拉罕的后裔不能单凭血缘关系拥有继承权。

“从以撒生的”,这句话引自创21:12七十士译本(参来11:18)

“称为”:从肉身来说,以撒和以实玛利都是亚伯拉罕的儿子,但是应许是向以撒及其后代发出的,并不包括以实玛利,这并不是说以实玛利和他的后代被排斥在救恩的范围之外,而只是说上帝拣选以撒的后代担任这个世界的布道士,他们要在各国面前表显祂国度的原则,使世人能被吸引归向祂(见本书卷四26-30页,见结25:1注释)。上帝有权把不同的责任交给众人和各国(见但4:17注释)。


8 这就是说,肉身所生的儿女不是上帝的儿女,惟独那应许的儿女才算是后裔。

 【本会注释】

“肉身所生的儿女”,如以实玛利,但属灵的福气不是藉着血缘的关系承受的。

“上帝的儿女”:过去指亚伯拉罕藉以撒延续下来的后代。他们与上帝立约,继承应许,接受选民的种种特权。根据以撒和以实玛利的区别,保罗立下了一条原则,做亚伯拉罕的真子孙,上帝的真儿女,不是单信靠血缘关系。这一点犹太人很难接受。因为他们坚信,只要是犹太人,就一定是上帝的儿女。但这条信息给外邦人带来多大的鼓舞!

“应许的儿女”。这无疑是指以撒。以撒出生时,亚伯拉罕和撒拉早已过了生育的年龄。但上帝的应许以及他们凭着信心接受,使他们成了以撒的父母(见罗4:18-21注)。同样,正如保罗在加4:21-31所解释的,是超自然的再生之能使外邦人成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应许的儿女(加4:28)。


9 因为所应许的话是这样说:“到明年这时候我要来,撒拉必生一个儿子。”

 【本会注释】

“所应许的话是这样说:到明年这时候我要来,撒拉必生一个儿子”。上帝发出了一个应许。以撒的出生有赖于应许,而不是应许依赖出生。若没有上帝的应许和干预,以撒就不会出来。保罗据此继续推断,单“按着肉体”与犹太民族有关系,不一定能承受应许,正如以撒和以实玛利的时代一样。

本节引用的是创18:10,14。


10 不但如此,还有利百加,既从一个人,就是从我们的祖宗以撒怀了孕,

 【本会注释】

“不但如此”:保罗要进一步说明这一条原则。有人可能提出,拣选以撒而不选以实玛利,这可以理解,因为撒拉是亚伯拉罕的妻子,而夏甲是使女(创16:1)。但选雅各不选以扫就不能这样解释,因为他们的出身是一样的。

“还有利百加”。这句话的意思十分清楚。提利百加不提以撒是因为本章12节的预言是对她而发的。

“既从一个人”,这句话强调,只有一个父亲。虽然雅各和以扫同父同母,他们在人生中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祖宗以撒”:选民的先祖以撒是双胞胎共同的父亲,但是雅各被拣选担任传承上帝旨意之民族的祖先。

11 (双子还没有生下来,善恶还没有做出来,只因要显明上帝拣选人的旨意,不在乎人的行为,乃在乎召人的主。)

“双子还没有生下来”,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告诉利百加,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见罗9:12注)。

“拣选”(见徒9:15;罗11:5,7,28;帖前1:4;彼后1:10及罗8:33注)。关于拣选与救恩的关系,见罗8:29注;《先祖与先知》207,208页;《传证》453,454。

“显明”,即“存留”或“继续”。是“落了空”(6节)的反义词。

“不在乎人的行为”,即不是因为任何的功劳。

“乃在乎召人的主”,上帝有权赋予各人和国家不同的责任(见罗9:7注)。人可以“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林前12:31),但唯有上帝藉着圣灵“随己意”将恩赐分给各人(林前12:7-11)。雅各被拣选为传播上帝旨意之国家的祖先,并不意味着他的哥哥就得沦丧。这种推论是没有根据的。有人以本段经文为据,认为上帝预定一些人得救,另一些人永远定罪,而不管其品格如何。但这种教义是与圣经的整个宗旨相违的(见罗8:29注),因而并不反映保罗在这一节中的原意。保罗是要通过引述众所周知的以撒与以实玛利,雅各与以撒的故事,向犹太人强调,单凭行为和与选民的血缘关系,不能保证让上帝赐予福惠和特权。保罗强调这一点的原因是犹太人误解和滥用了与上帝的立约关系。


12 上帝就对利百加说:“将来大的要服事小的。”

 【本会注释】

“上帝对利百加说”,保罗引用上帝对亚伯拉罕的预言描写以撒的被选。同样,他藉着重述上帝对利百加的预言来描写雅各的被选。这句话引自创25:23。

“大的要服侍小的。”这个预言没有应验在雅各和以扫本人,而是在他们后代的历史上(见创25:23注)。针对雅各和以扫的预言也包括他们的子孙所形成的民族。


13 正如经上所记:雅各是我所爱的;以扫是我所恶的。

 【本会注释】

“正如经上所记”:这句话引自玛12,3。

“雅各是我所爱的”:这节经文不是解释上帝特选雅各,抛弃以扫的原因,而是讲述这两个儿子以及由他们衍生之民族的历史。就是以色列和以东。根据玛1:2,3的上下文,这里显然既包括两位先祖,也包括他们的后代。

“以扫是我所恶的”,这个“恶”不是刻意的仇恨,而是上帝在选择选民祖先的事上,优先考虑雅各而不是以扫(见罗9:10,11注)。在圣经写作的年代,“恶”字似乎都用于这种含义。如雅各喜欢拉结胜似爱(原文为“恶”)利亚(创29:30,31)。同样,耶稣也讲到“胜过爱”(原文为“恨”)自己的父母(路14:26)。“恨恶自己的生命”(约12:25),见太6:24;玛1:3注。

保罗讲述先祖的历史,藉以表明:鉴于犹太人未能实现上帝的旨意,在选择属灵以色列人的事上(见太21:33-43),上帝的做法是与过去一样的。他没有失信。上帝宣召基督教会成就祂对世界的旨意,所遵循的原则与祂当时选择以色列人,放弃以东人和以实玛利人时是一样的。现在保罗是要证明这种放弃不能说明上帝是不公正的。


14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难道上帝有什么不公平吗?断乎没有!

 【本会注释】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这句话引出犹太人反对保罗论点的两条理由中的第一条,另一条在19节中。选择以色列人而放弃以实玛利和以扫,这是出于上帝的决定。犹太人对此无异议。但保罗指出,这些事件涉及一条原则,据此得抛弃不信的犹太民族。对于这样的结论,保罗知道马上会有人反对。

“难道上帝有什么不公平吗?”希腊文的结构蕴含着否定的回答。保罗引用了犹太人所无法挑战的权威。上帝是不可能不公平的,因为在旧约圣经中,上帝声明自己有权按自己的旨意处理人间事务。

“断乎没有”:见罗3:4注。


15 因他对摩西说: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恩待谁就恩待谁。

 【本会注释】

“我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这句话引自出33:19。这是祂对摩西要求见上帝荣耀的答复。这不是有关个人得救的问题,而只有关上帝有权随己意恩待人。上帝没有象对摩西那样,以显著的方式显示自己的荣耀,这并不证明祂不公正。“上帝非常智慧,不会犯错,非常善良,不会向行善的人偏 留任何美好的东西。”(《喜乐的泉源》)96页,见诗84:11)。保罗引用出33:19是要说明上帝有权决定谁接受哪些恩惠,而不该由人来对祂指示


16 据此看来,这不在乎那定意的,也不在乎那奔跑的,只在乎发怜悯的上帝。

 【本会注释】

“据此看来”:上帝对摩西所说的话证明,上帝赐于某些特权不在于人的意愿和努力,而在于祂的智慧。祂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祂“默默而耐心地实施自己的考虑”(《教育论》173页)

“那奔跑的”:指竭尽全力。保罗十分喜欢以赛跑作为比喻(林前9:24,26,加2:2;5:7;腓2:16)。

“只在乎发怜悯的上帝”,上帝希望人人都得救(提前2:4)。任何人都不必担心自己被排斥在救恩的范围之处。但是上帝凭着自己的旨意拣选有些人成就祂的旨意。如果祂所选择履行某项工作的人失败了,祂就选别人来代替。人务要与上天的计划配合,而不要在主没有宣召他们的时候擅自行动。(见耶23:21)。


17 因为经上有话向法老说:“我将你兴起来,特要在你身上彰显我的权能,并要使我的名传遍天下。”

 【本会注释】

“经上有话向法老说”(参加3:8,22)。在罗9:15中,保罗引述了上帝对摩西的吩咐。

“特要”:圣经引自出9:16稍作调整,是雹灾以后上帝藉摩西对法老所说的话。

“将你兴起”:该动词还出现在林前6:14,描述死人复活。有人依据上下文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将你从病中兴起”,即法老没有在以前的灾难中灭亡。虽然他的叛逆性格足以让他灭亡,上帝仍保留了他的性命,并藉着他实行自己的旨意。有人则认为这是指上帝让法老登上历史舞台(参来1:6;亚11:16),藉着他成就自己的特殊旨意(见但4:17注)。

本节绝不是说,上帝预定了法老的叛逆和最后的灭亡。这样的解释完全有悖于圣经其他的内容(见罗8:29注;见《先祖与先知》267页)。现在的问题不是有关法老个人的得救,而是他作为世界当时最大国家领袖的地位。上帝藉着列国及其领袖实施祂在地上的旨意(见但4:17注)。

“在你身上彰显我的权能”,也可直译为“向你彰显我的权能”。法老顽冥不化,导致上帝权能更大的彰显,直到最后这位傲慢的君主被迫承认上帝的至高权能。(出9:27)。只要《出埃及记》有人阅读,上帝的这个旨意将继续实现。


18 如此看来,上帝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要叫谁刚硬就叫谁刚硬。

 【本会注释】

“如此看来”,如16节一样,保罗从事实得出结论。

“上帝要怜悯谁就怜悯谁”:见罗9:15注。

“叫谁刚硬”。该词在新约中还用于徒19:9;来3:8,13,15;4:7。在《出埃及记》中,法老的刚硬心肠有时出于自己(出8:15,32等),有时出于上帝(出4:21;7:3等)。圣经中常把上帝所没有阻止的事情,说成是祂做的事情(见代下18:18注)。人心肠刚硬,是因为他背叛上帝的启示,拒绝圣灵的结果。保罗在罗马书1:24,26,28讲到上帝如何任凭人自食其顽固叛逆之必然后果的。有关法老的硬心,见出4:21注释。


19 这样,你必对我说:“他为什么还指责人呢?有谁抗拒他的旨意呢?”

 【本会注释】

“你必对我说”,这里引出了第二条反对保罗论点的理由(见罗9:14)。

“祂为什么指责人呢?”上帝既然使人硬心,又怎能指责他呢?既然罪人的行为是在祂的旨意之下,且是祂不可抗拒之旨意的结果,为什么还要责怪他们呢?这种反对的理由令人回想起上帝对法老的斥责:“你还向我的百姓自高,不容他们去吗?”(出9:17)?“你在我面前不肯自卑到几时呢?(出10:3)。关于法老,反对的人可能会说:“既然上帝选择让法老硬心,为什么还指责他?见出9:15,16注。

保罗不想全面回答这个问题,他只是在这里强调:在祂对世界的治理中,祂为自己留有充分的自由,按自己的条件而不是按人的条件来对待人。当然,祂并不干预他们个人得救的机会。

有些神学家没有认识保罗的这种强调,把这几节经文解读出保罗所没有的意思来。喀尔文认为这几节经文是讲上帝任意创造一些人得救,另一些人灭亡。对于上帝旨意这样的理解,不符合他在《罗马书》别处的讲解:上帝不偏待人(罗2:11),要按各人的行为审判他(罗2:6-10;参罗3:22,23);凡求告祂的人,祂必拯救(罗10:12,13)。

“抗拒”:意指无人能抗拒。

“祂的旨意”,该词不是罗2:18;12:2;15:32中的“旨意”,而是徒27:43;彼前4:3中的“心意”,特指有意识的,故意的意愿。


20 你这个人哪,你是谁,竟敢向上帝强嘴呢?受造之物岂能对造他的说:“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

 【本会注释】

“你这个人哪,你是谁?”这里把人与上帝进行对比。保罗指醒人,他们与上帝的关系是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人有什么权利抱怨和质疑上帝的行为?保罗没有回答前节的问题,而把注意力放到他们的精神。

“强嘴”:该动词只在路14:6中出现,表示法利赛人不能“答对”耶稣。同样,本节表示与上帝所已经给出的答案“强嘴”。

“受造之物”,其动词原意为用泥或蜡塑造。在旧约中也有把上帝的大能力比作窑匠对泥土的控制。保罗引用的是赛29:16;45:9(参赛64:8;耶18:6)。保罗引用以赛亚的话是特别恰当的,因为他们所考虑的是同一个问题:上帝使以色列形成一个国家,祂无疑有权以祂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对待他们。

“你为什么这样造我呢?”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抱怨上帝是何等冒昧。上帝是创造主,有权按自己的旨意分配礼物。(见罗9:11注)。


21 窑匠难道没有权柄从一团泥里拿一块作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作成卑贱的器皿吗?

 【本会注释】

“权柄”,否认上帝有权处置人类就相当于否认窖匠有权处置泥土一样,是十分荒谬的。保罗在这里可能引用了耶18:6。耶利米宣布了上帝应许的有条件性(耶18:7-10)。上帝在为各人和各国谋利益。他们若顽固悖逆,只能自取败亡。

“一团泥”,窖匠能够用一团泥斟酌决定拿出一块做成贵重的器皿,又拿一块做成卑贱的器皿。同样,上帝对全人类拥有管理权,祂能按自己仁慈的旨意处置人类。为了促成人类的得救,上帝认为需要容许人或国家品尝一些他们悖逆的后果。而这种容许表达为上帝的直接干预。(代下18:18注)。


22 倘若上帝要显明他的忿怒,彰显他的权能,就多多忍耐宽容那可怒预备遭毁灭的器皿,

 【本会注释】

“倘若上帝”:这种不完整的句子结构在圣经中常见到(见路19:41,42;约6:61,62)。保罗的意思是,“尽管上帝无疑有权按祂认为最恰当的方式处置人类。实际上,祂却表显出长期的忍耐,所以你还有什么理由质疑祂的公正性呢?

“要”,一此解经家把这句解读为“因为上帝要”。还有解经家解读为“虽然上帝要”。按前一种说法,保罗是在说,上帝忍耐可怒的器皿是因为祂要在最后更可怕的审判中显示自己的忿怒和能力。上帝曾这样饶了法老的命(17节),容忍这个顽梗的君王,以便祂彰显更大的能力和惩处残暴压迫的决断(见《先祖与先知》268页)。如果按后一种说法,保罗的意思是,虽然上帝希望显示祂的能力和对罪的憎恨,祂仍耐心地抑制自己的忿怒,容忍那预备遭毁灭的器皿。后一种解释似乎与上下文和本书的主题较为一致(如见罗2:4,说到上帝宽容忍耐是要引罪人悔改)。上帝的忍耐的确可能受人藐视,导致人心地则硬,招惹上帝更恶厉的惩处,如法老的情况那样。但是上帝忍耐的初衷是给人悔改的机会。

“忿怒”:见罗1:18注。

“权能”:直译为“祂所能做的”(参罗9:17)

“忍耐宽容”:见罗2:4注

“器皿”:保罗继续上节窑匠和泥土的比喻。

“可怒的”:即应当遭致忿怒的,或正在遭受忿怒的,如弗2:3中“可怒之子。”

“预备遭毁灭的”:保罗的意思并不是上帝预备可怒的器皿灭亡而是这些器皿自己准备好毁灭。


23 又要将他丰盛的荣耀彰显在那蒙怜悯早预备得荣耀的器皿上。

 【本会注释】

“丰盛的荣耀”:见弗1:18;3:16;西1:27。并于“上帝的荣耀“的完整意义,见罗3:23注。

“彰显”:上帝忍耐宽容预备遭毁灭的器皿,也是为了向那些愿意接受祂计划的人显示怜悯。虽然犹太人该受上帝的忿怒,祂仍忍耐宽容他们,一方面为了他们,一方面为了祂整个教会的最终利益。

“蒙怜悯,是预备得荣耀的器皿。”就是正在接受怜悯的器皿。“预备”:该动词只出现在弗2:10中。保罗清楚地说明,是上帝预备蒙怜悯的器皿得荣耀,但祂没有说上帝故意让可忿怒的器皿毁灭(见罗9:22注)。保罗在罗8:28-30中描述了上帝早已预备祂的子民得荣耀(参提后1:9)。


24 这器皿就是我们被上帝所召的,不但是从犹太人中,也是从外邦人中。这有什么不可呢?

 【本会注释】

“就是我们”:就是获得了原先赐给以色列之权利的基督教会。“上帝原先要藉着选民以色列人向世界所作的工作,祂最终要藉着祂今日在地上的教会来完成(《先知与君王》713,714页,见本书卷四35,36页)。

“不但是从犹太人中”:基督教会是由犹太人和外邦人组成的。保罗再次强调了上帝恩典普及性的主题(参罗3:29,30)。人蒙召得救,不是单凭祂是犹太人。救恩既赐给犹太人,也赐给外邦人,条件是一样的(罗3:22;10:12,13)。

“也是从外邦人中”,保罗在这里提到外邦人,引出了罗11章最后的主题。


25 就象上帝在何西阿书上说:那本来不是我子民的,我要称为“我的子民”;本来不是蒙爱的,我要称为“蒙爱的”。

【本会注释】

“就象”:保罗总是设法用旧约圣经来证实自己的结论,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他说明先知已经预言外邦人被召和以色列中的余民得救。

“我要称为我的子民。”这节经文引自何2:23。与希伯来原文和七十士译本结构上略有出入。可参考何2:23注释,参罗1:6,9注释。


26 从前在什么地方对他们说:你们不是我的子民,将来就在那里称他们为“永生上帝的儿子”。

 【本会注释】

“从前”:本节引自何1:10,预言分散的以色列支派被重新召集。保罗所说的是,这节经文将应验在基督教会。(见何1:10注)。

“在什么地方”:即在这些支派或以后的外邦人所在的地方,他们被指责为不属上帝的子民,现在却要被称为上帝的儿女。


27 以赛亚指着以色列人喊着说:“以色列人虽多如海沙,得救的不过是剩下的余数;

 【本会注释】

“以赛亚”,保罗从外邦人被召的预言转向有关以色列民被放弃,只有余民得救的预言上。

“喊着说”:意为了强烈的呼吁(见约1:15;7:28,37;12:44;徒23:6)。

“虽多如海沙”,引自赛10:22,2,与希伯来原文及七十士译本略有差异,但意义不变。以赛亚的话回应了上帝对亚伯拉罕的应许(创22:17)。

“剩下的余数”:关于余民的教义是以赛亚教训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他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的重要内容(赛6:13),在他的著作中一再强调这一点(赛1:9;10:20-22;11:11-16;37:4,31,32;46:3)。上帝甚至指示祂给祂一个孩子起了意为“余民将要回归”的名字。旧约其他先知也多次提到“余民”的概念(见耶6:9;23:3;31:7;结6:8;14:22;珥2:32;摩5:15;弥2:12;4:7;5:7,8;7:18;西2:7,9;3:13;哈1:12,14;亚8:6,12)。

“得救”:原文为“回归”从流放之地“归回全能的上帝”(赛10:21),希腊文译为“得救”也准确地表达了先知的原意。


28 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他的话,叫他的话都成全,速速的完结。”

 【本会注释】

“因为主要在世上施行祂的话”。希伯来文原义见赛10:22注。“话”字的希腊原文(LOGOS)在新约中有多种含义。如译为“事”(可1:45),“问”(可11:29),“一句话”(路20:3)“帐”(来13:17)。该词在新约中出现三百多次,在本文中有几种含义。按钦定本罗14:12的译法“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按标准修订版的译法为“主要在地上严格迅速地执行祂的判决。”还有把LOGOS译为上帝对于以色列的应许,在余民身上只得到程度有限的应验。

“速速地”也有认为是指以色列在筛选余民的过程中人数的减少。


29 又如以赛亚先前说过:若不是万军之主给我们存留余种,我们早已象所多玛,蛾摩拉的样子了。

 【本会注释】

“先前说过”:有人认为这是指预言(参太24:25;徒1:16),还有些人认为仅指先前说过(参林后7:3;加1:9)。关键在于以赛亚的话究竟是预言还是对现状的描述。若是后者,保罗只是采用以赛亚的话来描述当时以色列的状况。这两种解释都适合保罗的论点。第三种解释说“先前”指上文的话语,即以赛亚书前面部分。(赛1:9)的话。

“若不是万军之主”,引自赛1:9。至于“万军之主”的意思,见耶7:3注。

“余种”:即“子孙”,“后代”。即27节中的“余数”。赛1:9中希伯来原文亦为“余种”,七十士译本也一样,指可以让一个国家重新崛起的“余种”(参赛6:13;何2:23)。引文的要点是,若没有存留余种,以色列就会象所多玛、娥摩拉那样完全被弃绝了。但多世纪以来,总有一班余民保持他们的忠贞。尽管普遍的背道和不信,这些延绵不断的见证人仍忠于上帝,忠实履行上帝赐给亚伯拉罕应许的条件(罗11:4,5;参诗22:30,31;赛6:12,13)。

“象所多玛”:旧约圣经经常提到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作为毁灭的实例(又见申29:23;赛13:19;耶49:18;50:40;哀4:6;摩4:11;番2:9)。耶稣也说过这些城市受到上帝的制裁(太11:23,24;可6:11;路10:12)。


30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那本来不追求义的外邦人反得了义,就是因信而得的义。

 【本会注释】

“这样,我们可说什么呢?”保罗在强调了上帝在抛弃犹太人、宣召外邦人的事上的权威和公正性以后,转而强调人的责任。

“外邦人”指部分而不是全部外邦人得到了公义。保罗至此的结论是:上帝的应许没有落空。外邦人得了义,犹太人却没有得到,因为他们寻求的方法错了。有人自然会问:为什么?(32节)。这就引出了保罗的下一个话题——犹太人的失败和过错。从这里到罗10:21,保罗所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追求”“得了”。原文均与赛跑有关(见罗9:16注;参林前9:25,腓3:12)。保罗说,外邦人虽没有刻意追求公义,却得到了。他没有说外邦人不想望公义,而是与依靠律法的犹太人对比,他们表面上没有追求。但是救恩藉着福音向他们提供时,他们十分欢迎。见保罗在前面所述外邦人满足了解律法的要求,尽管他们没有犹太人所引以为豪的成文法典。(见罗2:14注)。

“因信而得”:给外邦人所得之义所下的定义解释了表面上矛盾的现象;他们没有刻意追求,却得到了义。


31 但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反得不着律法的义。

 【本会注释】

“律法的义”:即“义的律法”,产生义的律法。外邦人没有刻意追求却得到的,就是“义”。犹太人刻意追求却没有得到的是“义的律法。”该词有不同解释。有人认为是专指旧约中的律法。有人认为是犹太人追求一种道德和宗教生活的法则,以使他们成义(参“信心之律”中“律法”的用法;见罗3:27注,该处“信心之律”中译本为“信主之法”;又见罗7:23)。犹太人认为自己在他们道德和宗教的法律体系中已经找到这条原则。但既然他们无法实行律法的要求,义的原则也就不能产生他们所追求的义。这就使得他们把宗教法律更加复杂化,以追求律法之义作为人生准则,好在上帝面前显为义。

还有一种解释与上下文较吻合,就是把“义的律法”理解为“因律法而来的义”。保罗在这里强调,以色列人追求的公义是以律法为本的。

“反而得不着律法的义”。以色列人追求律法的义却得不到,因为律法的义要求完全地履行律法的要求,人靠自己的力量是做不到的。他们靠自己的力量追求律法的义,就无法顺从,达到律法的理想,得到所追求的义。


32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他们不凭着信心求,只凭着行为求,他们正跌在那绊脚石上。

 【本会注释】

“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即“不是出于信心,而是靠行律法”。

“只凭着行为求”,保罗指出,犹太人认为可以靠行为可以得到义。他们自以为能靠行为成义,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见罗2:25至3:20)。只有因信才能得到义(罗3:21,22)。

“他们跌在”(参彼前2:8)。基督来把公义带给一切凭信心追求的人。犹太人却自行其是,“跌在”祂和祂的信息上。他们靠行为称义的观念根深蒂固,以致公开反对救主,最后杀害了祂。保罗用这个词描述了犹太人热心追求公义,却跌在那来帮助他们获得公义的主身上。

“绊脚石”,过错不在石头,而在绊倒之人的态度。“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蒙召的人则是上帝的“能力”和“智慧”。对于不信悖逆的人,祂是绊脚石,对于信的人却十分宝贵(彼前2:7,8)。


33 就如经上所记:我在锡安放一块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本会注释】

“就如经上所记”。经文引自赛28:16和8:14,但在结构上与原文及七十士译本不完全一致。彼得用这两节经文指基督(彼前2:6-8)。经文表达了保罗所说的两种人;以基督为绊脚石的人和以基督为信心房角石的人(见诗118:22;太21:42;可12:10;路20:7;徒4:11)。

“信靠祂的人”:该词组在赛28:16的原文及七十士译本中没有。保罗用在这里是强调个人与基督的关系。

“必不至于羞愧”:这是七十士译本的译法,希伯来原文意为“不会匆忙”或“不会不知所措”。这种解读与上面说法并无实质差别。这里强调的是信靠基督,努力体现上帝崇高恩召之人的真实信心。


罗马书第10章

提要:5.圣经显示出于律法的义和出于信心的律之间的差别。11.凡信他的人,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不至于羞愧。18.外邦人要接受信息而相信。19.以色列人不是不知道这些事情。


1 弟兄们,我心里所愿的,向上帝所求的,是要以色列人得救。

 【本会注释】

“弟兄们”。保罗在希望强调的时候,经常用这个称呼(见罗7:1;8:12;12:1;林前14:20;加3:15)。本章讨论的题目是罗9:31-37所说的事实,即以色列人依靠自己行为的功劳追求公义,结果得不到公义。保罗再次表达自己对以色列人得救的关心,然后勉为其难地指出他们的失败和过错。

“我心里所愿的”。原意为“善意”、“高兴”和“赞同”。见该词在以下经文中的使用。太11:26;弗1:5.9;腓1:15;2:13;帖后1:11。保罗衷心希望他同胞的得救。

“向上帝所求的”:见弗6:18;腓4:6;提前2:1;5:5,表示求某种特定的福惠。而罗1:10的“恳求”则是一种泛指的祈求。

“是要以色列人”。即罗9:31-33所提到的人。第九章的话题是以色列人的拒绝。本章继续这个话题,与上面是紧密相联的。

“得救”,请注意,保罗在讲述犹太人拒绝基督以后,马上为他们的得救祈求。这说明他们虽然犯了罪,他并不认定他们是无可救药的。如果保罗象某些定命论的教义所说的那样,认为他们拒绝基督是上帝所预定,以致让他们毁灭的,他就不会为他们得救而祈祷了。福音的信息是“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3节)。福音是赐给万民,包括犹太人的(罗1:16;3:29,30;10:12)。


2 我可以证明他们向上帝有热心,但不是按着真知识;

 【本会注释】

“我可以证明”:保罗这样说是有他惨痛的切身体会。他曾“为我祖宗的遗传更加热心”(加1:14),十分熟悉他们误导了的热心(见徒22:3;腓3:6)。

“向上帝有热心”:参“我为祢的殿心里焦急”(诗69:9;约2:17)。犹太人以自己对上帝及其律法的热心而自豪(徒21:20;22:3;参加1:4)。保罗充地描述了他们当时对宗教的热心。

犹太人的不幸历史是:虽然他们很热心,却没有得到义(罗9:30-32)。他们的宗教完全是依靠律法和仪式。他们表面上一丝不苟的顺从只是掩盖了他们内心的腐败(罗2:17-29)。但保罗是把他们对上帝的热心当作好事来说的。如同罗1:18一样,他在讨论他们的失败以前先提到他们的扰点。他似乎从他们错误的热心中找到一点鼓励和希望。如果这种热心引导得当,他们也许能得救。

“知识”。即充分了解(见罗1:18;3:20)。犹太人不是没有知识,而是没有真知识引导他们正确地事奉上帝。他们特别获得了有关上帝的知识(罗3:1,2)但他们的热心是非理性的。虽然他们知道律法和先知的著作,却没有真正明白上帝话语和作为的意义。他们盲目的热心变成了狂热。他们对形式和字句的热心超过了对上帝的热心。


3 因为不知道上帝的义,想要立自己的义,就不服上帝的义了。

 【本会注释】

“因为”,这一节解释了犹太人的热心为什么不是“按照真知识”。如果他们愿意顺服上帝的旨意,就会明白真理(见约7:17)。但他们不愿意服从。

“不知道”;保罗下面要指出他们的无知是不可原谅的,因为犹太人有充分的机会得到启迪(罗10:14-21;参约5:39,40)。

“上帝的义”:见罗1:17注。

“想”:即“寻求”争取

“立”:即“建立”。该词暗示了犹太人在立自己的义时一种骄傲的情绪。犹太人自称为上帝发热心,其实是为自己工作。参何西阿所说:“以色列是空的葡萄树,为自己结果子”(何10:1KJV版直译)。犹太人没有按上帝的办法追求上帝的义,却自以为义的依靠自己的行为(见腓3:9)。他们以为单凭献祭崇拜就有义。却没有注意这一切礼仪所预表的主。他们的宗教沦为一种自满自夸的形式主义。犹太人越看不到上帝的义,就热心地遵守这些礼仪以建立自己的义。

“服”(参雅4:7;彼前2:13;5:5)。犹太人以自己了解上帝及其圣律法(罗2:17-20)而自豪,实际上却不顺服上帝的旨意。他们信靠自己的义,不肯接受一项要他们承认自己的义无用而得救在于接受救主功劳的计划(赛64:6)

靠恩得救的最大障碍就是罪人的自以为义。犹太人不愿意服从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们信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约壹3:23),表明他们自称相信上帝只是口头上的事奉,因为相信的实质是信靠顺从,他们不服从不仅是因为他们无知,而且是因为他们拒绝担任选民。


4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

 【本会注释】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总结”一词在希腊文中是强调的。本节有不同的解释。1.基督是律法的结果。2.基督是律法的目的。(见加3:24)。3.基督是律法的实现(见太5:17)。4.基督作为得救之法是律法的总结(见罗6:14)。第一种解释属于唯信论,有违于圣经的本意。后三种解释都是正确的,而最后的一种解释似乎与上下文最为吻合。保罗把因信称义的上帝的办法与靠律法称义的人的办法进行对比。福音的信息告诉我们;作为因信称义的方法,基督是律法的目的。原文“律法”不用定冠词(见罗2:12注)说明保罗指的是律法的原则,而不是某一条款。本章要旨也表明保罗指的是普遍意义上的律法。

本节并没有说旧约时代是靠律法称义的,随着基督的来到,因信称义代替了靠律法称义。自从亚当堕落以后,上帝只显示一条得救的道路,就是信靠将来的弥赛亚(创3:15;4:3-5;来11:4;参罗4)。本节也没有说基督是律法的结束,从此以后,人不再需要顺服上帝的律法了。基督制止了靠律法得救的办法。上帝向以色列人颁布律法的目的是显示他们的罪,让他们觉得需要一位救主(加3:24)但以色列歪曲了上帝的旨意,把道德律法和仪文律法作为顺从律法建立自己之义的手段。

基督来,是要结束这种对律法的误用,重新指出信心之法。这种信心不是废除律法,而是坚固它(见罗3:31注),使人能够遵行律法的要求(见罗8:4注)。


5 摩西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

 【本会注释】

“摩西”:保罗现在引用的旧约圣经对靠律法称义和因信称义进行比较,证明在这个问题上,旧约与新约是没有矛盾的。

“写着说‘人若行那出于律法的义,就必因此活着’”:经文引自利18:5。“所以你们要守我的律例、典章。人若遵行,就必因此活着(参加3:12)。保罗引用这句话时暗示,根据犹太人的观念,律法的义要求完全遵守律法,不折不扣,没有任何宽容和原谅的余地。所有律法的要求都必须实行,没有救恩(见加3:10-13)。但是,正如保罗在罗1-3章所指出,堕落的人类,未悔改的罪人是永远做不到这一点的。所以,那些想靠行律法在上帝面前称义的人只能被定罪(罗3:10)。

请注意,在利18:5中,上帝的律法包括典章和律例,实际上是可以遵守的。百姓若遵守就可以活着。以西结(结20:11,13,21)和尼希米(尼9:13,19)曾引用这节经文表明这条件可以满足,应许能够实现。随着新约中上帝计划更大的启示,我们认识到,旧约中这些经文实质上是要基督徒把信心放在要来的救赎主身上,使人获得赦罪和顺从的恩典(见结16:60;20:11;36:26注)。不要把这些经文理解为不靠信心遵守律法就能获得义。可是法利赛人和受他们影响的犹太大众却抱有这种错误的看法。他们把公义和生存看作他们严格守法的报酬。他们与上帝之间纯属司法关系。他们与上帝的约是出于行为而不是出于信心和恩典。上帝要引导他们进入更高的境界,他们却不愿意(见结16:60)。

保罗引用利18:5是要指出这种立场的错误。他用摩西的话提醒以律法为本的犹太人,只有顺从,才能获得公义。但是人类靠自己无法顺从。请看耶稣对追求“出于律法的义”的律法师的回答:“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路10:28)。


6 惟有出于信心的义如此说:“你不要心里说:谁要升到天上去呢?(就是要领下基督来;)

 【本会注释】

“唯有出于信心的义”。保罗把因信称义拟人化了,好像它能说话。请参智慧的拟人化(箴1:20;路11:49),劝勉的拟人化(来12:5)。本句意为“摩西关于因信称义如此说”,因而罗10:4的两部分内容都得到摩西见证的证实,即靠律法得不到义(10:5),只有靠信心才能得到义。(罗10:6-8)。

许多解经家对于保罗用摩西论述律法的话来解释因信称义觉得难解。其实难题在于一种普遍的误解,即认为律法与福音是完全对立的。正确的理解是因信称义是上帝拯救人类的一贯方法,藉着摩西颁布律法乃是这个计划的组成部分。上帝特选摩西的创立的仪文和预表的伟大体系,体现了因信基督称义的完整计划。所以说摩西不知道律法与福音的关系,当他强调顺从上帝的诫命时,他是靠律法称义而不是因信称义,这是不合情理的。

“如此说”,经文引自申30:11-14。在这一章中,摩西列举了以色列人若顺从上帝的律法所能得到的福气。请注意摩西说话的对象与前面是一样的“上帝必将你心里……的污秽除掉,好叫你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申30:6)。摩西所说的是真正悔改相信的以色列人的经验。他是从以色列人除掉心中污秽的角度来讲述律法的。不要象许多解经家那样,认为保罗只是引述摩西有关律法的话,从而违背了摩西的初意。保罗从信靠而顺从的亚伯拉罕身上发现了因信称义。同样,他也从那些悔改归向上帝,尽心尽性爱上帝并顺从祂的人身上发现因信称义的实质。摩西的话,从属灵的实质上来说,讲的就是因信称义。

“你不要心里说”,引自申9:4,作为引用申30:12-14的开头。“心里说”希伯来文指“想”,通常是不好的念头(见申15:9;18:21;诗14:1;太3:9;24:48;启18:7;参林前7:37)

“谁要升到天上去呢?”摩西说这些话是要表明上帝的话离人不远,已经向他们显明。保罗引这些话指福音,即上帝的话语藉着基督更清楚的显示。

“就是要领下基督来”。好象祂没有来过似的。因信称义告诉我们,不要怀疑基督已经降临的事实。上帝的儿子已经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信并不是难事,因为基督已经来了。


7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就是要领基督从死里上来。)”

 【本会注释】

“谁要下到阴间去呢?”申30:13原句是“谁替我们过海?”以色列人不需要漂洋过海去领受上帝的诫命。同样,我们也不必要下到阴间去领基督上来,因为基督已经复活了。“阴间”指基督从中复活的死亡之地。


8 他到底怎么说呢?他说:这道离你不远,正在你口里,在你心里。(就是我们所传信主的道。)

 【本会注释】

“他到底怎么说呢?”因信称义到底怎么说呢?保罗继续把因信称义拟人化(见罗10:6注释。)

“这道离你不远”。这句话的目的是要向以色列人保证,上帝已经为他们履行律法的要求做了准备。在伊甸园与亚当所立的永约包括了赦罪以及因信将来的弥赛亚而获得顺从的恩典。人类藉着献祭,履行仪文律法的其他条款而表示他们对救赎主的信心。这个赐给亚当,又向亚伯拉罕重申的约,以色列人却没有好好接受(见结16:60注释)。他们却想靠自己顺从的努力来寻求义。旧约时代的先知一再设法引导百姓接受上帝永恒计划的条款,却没有成功。上帝曾藉着耶利米向他们提出重新立约(见耶31:31-34注)。以西结强调要有“新心”和“新灵”(见结36:26注)。因信称义就这样已向他们提供:“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与所听见的道调和”(来4:2;参加3:8)。这道离他们不远。只要他们心里相信,口里承认。保罗就这样把因信称义的简单与靠行律法立自己之义的费力与无效进行对比(罗10:2,3,5)。

“我们所传”:保罗强调因信称义的真理不是不可知的,凡愿意听的都能明白。本章14-21节进一步阐述了犹太人无法推诿说自己不知道。

“信主的道”。即有关信心的福音信息。这一词组在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摩西所说离你甚近,就你在口中,在你心里(申30:14)的就是保罗所传的信主之道,即因信称义的福音。


9 你若口里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就必得救。

 【本会注释】

保罗开始阐述信主之道的内容,证明信主之道离我们不远。信主之道的内容与摩西在《申命记》中的教训是一致的。

“口里认”(见太7:23;多1:16;来3:1)。即赞同。信徒的承认即表示他同意上帝所宣布为真的东西,包括上帝所显示有关律法,我们的罪,我们需要一位救主等;也包括上帝所表达的唯一救法:信他儿子耶稣基督。

“耶稣为主。”(见林前12:3;腓2:11)犹太人单奉父上帝为主。外邦人以皇帝为主,但基督徒承认基督为天上主(林前15:47),上帝的独生子(约3:16),教会之首(弗5:23)和永存之主(徒10:36)。认祂为主就是乐意随从祂的引导,顺服祂的诫命(约14:21;约壹2:3,4)。

“心里信”,心里相信才会口里承认,保罗在第八节中却先说口里承认,再说心里相信,而到了第十节,又是恢复了正常的语序,先是相信,后是承认。

“上帝叫祂从死里复活”,见罗10:7注释。基督的复活证实了祂的话语,为祂的牺牲盖上了上帝的印(见罗1:4注)。藉着相信上帝叫耶稣从死里复活,基督徒承认基督已经战胜罪恶和死亡,并能使罪人得救称义(见罗4:25注释)。与靠律法称义相比(罗10:5),因信称义依靠基督所已经做的和所能够做的,而不是依靠我们所能做的。


10 因为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本会注释】

“心里相信”。见罗1:21注。犹太人把心看作是思维情感的所在。他们认为心代表情感,以有别于理智。保罗说“心里相信”指的是内心的完全改变。这种改变导致称义和成义(罗3:22;5:1)。

“口里承认”,内心改变的外部证据就是口里承认,坚决维护自己的信念。在言语和行动上乐意承认基督,一直是真门徒的试石(太10:32;路12:8;参启3:5)。在世人面前好好承认并始终不渝,就会得救。(参启2:10)。


11 经上说:“凡信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本会注释】

“经上说”。引自赛28:16(见罗9:33注)

“凡信祂的人”,以赛亚原著中没有这句。保罗想要强调福音是赐给万民的。


12 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

 【本会注释】

“希腊人”。即外邦人(见罗1:16注)。

“并没有分别。”犹太人和外邦人都犯了罪,需要救恩。 上帝已提供唯一得救之法,并没有犹太人外邦人之分。所以一切民族,阶级,社会和个人的差异都是不存在的。

“因为众人同有一位主”。犹太人和外邦人拥有同一位主(见罗3:29,30)。祂救赎了全人类(约3:16)。与罗9和11章对比,罗10章称基督为“主”。在徒10:36中,基督被称为“万有之主”(参罗14:9;腓2:10,11)。

“厚待”。主的资源是无限的,见罗8:32;11:33;弗1:7;2:7;3:8)。

“求告祂”:“求告主”或“求靠主名”相当于敬拜主。可能起源于敬拜神先提其名的习惯。众所周知,希伯来人是求告耶和华的。基督徒是求告基督的(林前1:2)。新约中这样题说基督很重要,因为这是承认基督的神性。(见徒7:59,60;9:14,21;22:16;提后2:22)。有关基督的神性见约1的补充注释。


13 因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本会注释】

“凡求告主名的”,引自珥2:32。彼得在五旬节的讲道中也引用过这句话(徒2:21)。犹太人都明白,约珥的话是指真正敬拜耶和华的人,必在耶和华审判的日子得救。保罗用这段话指基督。“凡有血气的”(珥2:28)表明外邦人也包括在预言之中。


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听见他,怎能信他呢?没有传道的,怎能听见呢?

 【本会注释】

“怎能求祂呢?”保罗在表述了因信得救的普及性以后,开始讨论让所有的人都接受的条件。他用一系列的问题列举了这些条件。每一个问题都是一条论据,同时提示了结论,作为下一个问题的基础。如: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不能。所以要先信祂。未曾听见祂,怎能信祂呢?不能。等等。

有人把14,15节与前面章节联系起来,说是指传福音给外邦人。其实,13节已暗示福音赐给所有人的,所以要传给所有的人。还有人把14,15节与本章其余部分联系起来。他们说保罗在这里所说的不是传福音给外邦人,而是犹太人的不信。如保罗前面所述,犹太人不知道称义的正确方法。为了使他们认识到他们在这件事上的大错,保罗设法告诉他们,他们原有充分的机会明白上帝的计划。他先设问求告主有什么条件,然后说这些条件已经满足。所以犹太人不信,是无可推诿的。

罗10:14-21的论点可归纳如下:福音的使者都有没有派遣使人人都有机会相信(14节)?有!如以赛亚所预言(15节),福音已经传出。并非所有的人都相信,是不是证明他们没有听见(16节)?不是的。因为以赛亚已经预言,一些人不会接受信息(16.17节)。一些犹太人会不会没有听见(18节)?不可能。因为福音已经传遍了。以色列人虽然听到了福音,他们会不会不了解其意义(19节)?不会的。如摩西和以赛亚所言,连少蒙启示,少有特权的外邦人都已经明白了。(19,20节)。所以犹太人不能以对福音的无知作为不信的借口。事实的真相正如以赛亚所言,他们是悖逆,顶嘴的百姓。(21节)。

“听见祂”。从基督派遣的传道人那里听见福音,就是听见基督(林后5:20)。我们从主所拣选的使者那里听见祂说话。


15 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如经上所记:“报福音、传喜信的人,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

 【本会注释】

“奉差遣的”。正如圣父差遣祂的儿子,圣子也差遣使徒。在圣灵的引导下,使徒又差遣了别人(见路9:2;10:1,3;约4:38;徒26:17;林前1:17)。传扬上帝的信息必须由上帝所特派的人来进行(见耶1:7;7:25;14:14,15;23:21)。

“如经上所记”。引自赛52:7。在引用的时候,保罗省略了“登山”和“行救恩的”。

“他们的脚踪何等佳美”:意为他们多受允迎,(见赛52:7注)。保罗引用这段经文暗示特使已经派出。原文意义见赛52:7注释。犹太人和基督徒都认同以赛亚的这段经文指的是弥赛亚的工作.。摆脱巴比伦之囚的好消息,象征着救恩的福音。“喜信”就是“福音”。


16 只是人没有都听从福音,因为以赛亚说:“主啊,我们所传的有谁信呢?”

 【本会注释】

“听从”(见罗5:19注)。该词用在这里十分恰当。保罗正有讲述有人不信所听到的福音。犹太人听见了。却没有顺从。

“以赛亚说”:引自赛53:1。原文没有“主啊”,是七十士译本加添的。先知还预言了犹太人的不顺从。以赛亚在描述了报好消息的使者之后,马上预言百姓不接受信息。参约12:37,38有关这段预言应验的叙述。这节经文还暗示了(见罗10:15)信息已经传出,否则就不会被听见且不信了。


17 可见信道是从听道来的,听道是从基督的话来的。

 【本会注释】

“信道”。16节与17节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信”与“信道”是同一个词(见罗3:3注)。

“听道”:本节出现二次,意为“所听见的”。本章可译为“谁相信他从我们那里听见的东西呢?信来自所听见的,所听见的来自上帝的话。“这种译法使16与17节之间的联系显得更明显。

“基督的道”,即有关基督的信息。正如“信的道”(8节)是有关信的信息(见8节注)。本节是有关真信心性质和来源的重要论述。真正的信心不是盲从而无充分的证据。信心是我们对于未见之事的信念(来11:1)。这种信念是以对上帝之道的认识,对有关基督之信息的认识为基础的。只有经常殷勤查考圣经,才能培养改变人心的恒久信心。


18 但我说,人没有听见吗?诚然听见了。他们的声音传遍天下;他们的言语传到地极。

 【本会注释】

“但我说”。犹太人可能说他们没有机会听,所以没有接受福音。保罗开始批驳这种说法。

“人没有听见吗?”希腊原文暗示否定的回答和没有原谅的借口。这里的“人”不是指所有的人(16节),而是特指不信的犹太人。

“诚然听见了。”保罗用强调的语气批驳他们没有听见信息的说法。他用诗19:4的话证明福音已经传给万民。

“声音”:希腊文是一个拟声词,指乐器或人类发出的声音(见林前14:7)。在旧约中该词指“量带”而非声音(见诗19:4注)。根据诗人的说话。“他们的声音”是大自然的声音,是默默的见证。“诸天述说上帝的荣耀。穹苍传扬祂的手段”(诗19:1)。诗人把上帝藉祂所造之物的启示(诗19:1-6)与藉祂圣言有关祂自己的特别启示进行对比(诗19:7-11)。保罗从中看出福音向普世传播。他用诗人的话描述传道者的“声音”“传遍天下。”

“地极”,即有人居住的世界(见路2:1注)。在写罗马书的时候,福音显然没有传到地极,因为西班牙还没有传到(见罗15:20,24,28)。但是,信心的信息已在世上广泛传播,证实了保罗所说福音传遍的话。实际上,在他这一代中,福音已经“传与普天下万人”(西1:23,参《教育论》96页),况且这信息先是传给犹太人的(徒9:20;11:19;13:5;14:1;17:1,2,10;18:4,19;28:17;罗1:6)。保罗写这一章初衷可能是证明以色列人说自己没有听过福音,是没有道理的。


19 我再说,以色列人不知道吗?先有摩西说: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动你们的愤恨;我要用那无知的民触动你们的怒气。

 【本会注释】

“以色列人不知道吗?”如同18节一样,希腊文结构暗示否定的回答。尽管有上帝藉摩西和众先知的启示,以色列人还是不明白正道。

“先有摩西说”。引自申32:21。摩西既向以色列人传达他们较之于外邦人的各种优惠,也确立了信心的法则,从而使这种优惠在将来某一时候实现(见申32:18,20)。

“惹动你们的愤恨”:藉着向外邦人施恩,上帝希望激起祂子民的羡慕,从而为祂发热心。参何2:23;罗9:25。

“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见申32:21)。外邦人不成子民,因为他们不象以色列人与上帝之间有一种公认的关系(见申4:5-8)。他们是“无知的民”,因为他们没有接受上帝的启示,而敬拜木石雕刻的偶象(见罗1:21注)。保罗向他的同胞指出,正如摩西所预言的,上帝要施恩给犹太人认为低一等的百姓,从而激发他们的羡慕。(见罗11:14)。保罗这样做的目的是祈愿他的同胞能悔改,在耶稣基督里得救(罗9:1-3;10:1)。


20 又有以赛亚放胆说:没有寻找我的,我叫他们遇见;没有访问我的,我向他们显现。

 【本会注释】

“我叫他们遇见”。引自赛65:1。外邦人出乎意料的信心,对于那些享有特权和启示,但又不信的犹太人来说,乃是一种责备。


21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顶嘴的百姓。”

 【本会注释】

“至于以色列人,他说”。即以赛亚说。先知是在奉上帝的名说话。圣经引自赛65:2。文本更接近七十士译本,而不是希伯来原文。

“整天”:以赛亚就这样表述了上帝对祂子民长久的忍耐,尽管他们顽固不信,拒绝祂的邀请。上帝对于悖逆的的罪人充满怜悯和柔情。祂终日伸出慈爱的手招呼悖逆顶嘴的人。那些抛弃祂的人也终必承认祂的恩慈和长久的忍耐(启15:4;《善恶之争》670,671页)。

“顶嘴”:犹太人藉着抗拒福音,表现出一种众先知所指出并谴责的品格。司提反在殉难之前也作出同样的责备(徒7:51-53;参路13:34)。


罗马书第11章

提要:1、上帝没有抛弃以色列人。7、虽然其余的人顽梗不化,仍有一些人蒙拣选。16、他们还是有希望悔改的。18、外邦人不可轻视他们。26 、他们得救的应许。33、上帝的判断何其难测。


1 我且说,上帝弃绝了他的百姓吗?断乎没有!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亚伯拉罕的后裔,属便雅悯支派的。

 【本会注释】

“我且说”:保罗对犹太人的讲述转入新的阶段。“且”字可能指以赛亚对以色列人的描述,也可能指前面以色列人拒绝福音的全部情况。至此,在第九和十章中,保罗解释了至高的创造主上帝有权利剥夺以色列人作为选民的地位。因为他们不肯走上帝的正道,他们理应被抛弃。但是这种抛弃只是剥夺了以色列民族的特权(见本书卷四30-35),而不是针对忠心的余民。

“弃绝”:这个问句的原文暗示否定的回答:“上帝没有抛弃祂的百姓”。根据上述以色列人悖逆的情况,自然会发出这样的问题。保罗提问的目的就是予以否定。

“祂的百姓”:保罗可能想到旧约中的话“耶和华必不丢弃祂的百姓,也不离弃祂的产业”(诗94:14;参撒上12:22),所以能预料祂会做出否定的回答。

“断乎没有”:见罗3:4注。

“因为我也是以色列人”:保罗证明并非所有的犹太人都被抛弃了。他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已蒙上帝接纳。他亲身体会到自己已得到应许之福。尽管身为犹太人,也没有被抛弃。许多其他基督徒也能作出与保罗一样的见证。

“亚伯拉罕的后裔”:见太3:9注。

“属便雅悯支派的”:他这样说,表明自己来自犹太民族的核心。当北方十个支派背叛的时候(王上12:21),便雅悯支派和犹大支派紧密团结。在巴比伦囚虏之后,他们继续维护犹太民族的神权体系(拉4:1;10:9)。所以便雅悯支派的后代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3:5;参林后11:22)


2 上帝并没有弃绝他预先所知道的百姓。你们岂不晓得经上论到以利亚是怎么说的呢?他在上帝面前怎样控告以色列人说:

 【本会注释】

“没有弃绝”:保罗断然否定他在第一节中提出的问题。

“祂预先所知道的百姓”:“预先知道”见罗8:29注。虽然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拒绝了一个又一个先知,最后把上帝的儿子钉十字架而拒绝了福音,但上帝没有弃绝他们个人(见《使徒行述》375页)。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的确已被上帝弃绝(《早期著作》213页;《善恶之争》615页)。“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因着他们的不信和拒绝上天对她的旨意,已经与上帝断绝了联系”(《使徒行述》377页)。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帝取消了那些愿意接受基督的犹太人得救的可能性。罗11章对于犹太人来说,是一个希望的信息。上帝仍然呼召他们,如同呼召外邦人一样。见本书卷四30-34页;见罗9:6注。

“论到以利亚”:意为“在圣经以利亚的故事中”,或“以利亚所说”,后一种译法有拉比文献为据。

“控告”;原文指“遭遇”,“争论”,也可指“代求”(见罗8:26注)


3 “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拆了你的祭坛,只剩下我一个人,他们还要寻索我的命。”

 【本会注释】

“主啊,他们杀了你的先知”;引自王上19:10、14,这是以利亚躲避耶洗别逃到何烈山洞穴时所说的话(见王上19:注释)。当时以利亚以为以色列会全国都背道了,只有他还是忠心的。但上帝回答说,虽然以色列民族离弃了祂,仍有一批忠实事奉的余民。


4 上帝的回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我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回话”:该词的动词形式在新约中表述上帝的指示或警告(见太2:12、22;路2:26;徒10:22;来8:15;11:17)

“我为自己留下”:引自王上19:18。

“巴力”:七十士译本常在巴力前加上阴性的定冠词,尽管巴力被认定是男性神衹。(见何2:8;来1:4)。一种解释是,保罗用阴性定冠词是因为犹太人十分厌恶读出“巴力”,于是将之读为一个意为“羞耻”的阴性名词(见王上18:19、25七十士译本)。保罗选择阴性冠词时,可能想到犹太人的这种误读。


5 如今也是这样,照着拣选的恩典,还有所留的余数。

 【本会注释】

“如今也是这样”:以利亚时代的背道并不象表面上看来那么普遍,象先知在灰心时所想象的那样。同样,犹太人也不象表面上所看的那样会都拒绝基督。如今和过去一样,都有一班忠心的余民。上帝对待祂百姓的原则和过去是一样的。

“照着拣选的恩典”:上帝挑选那些接受祂恩典条件的人组成祂的余民。他们成为余民,不是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是因为自愿接受所提供的恩典(6节)。以色列为什么只有所留的余数,是因为大多数犹太人都顽固地信赖自己的行为,而不靠上帝的恩典,所以上帝收回被拒绝的灵,任由不肯悔改的人心肠刚硬(见7-10节)。保罗时代忠心的余民是由那些接受耶稣为弥赛亚,加入基督教会的人所组成的(见《使徒行述》376、377页)。

“还有所留的余数”:译为”余数”一词的几个原文词汇在意义上并没有实质的区别。


6 既是出于恩典,就不在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

 【本会注释】

“既是出于恩典”:保罗在这里不容置疑地阐述上帝的恩典。不靠功德白白施恩的观念是与靠行为得报酬的观念迴然不同的。上帝的恩典若是靠赚来的,恩典就失去其特性和意义。但是,除了以色列的余民之外,所有的人都不认识这一点。

“就不在于行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意为不再是恩典。


7 这是怎么样呢?以色列人所求的,他们没有得着,惟有蒙拣选的人得着了;其余的就成了顽梗不化的。

 【本会注释】

“这是怎么样呢?”从刚才所表述的真理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上帝既然没有抛弃以色列民,那他们处于什么地位呢?保罗指出,罗 9:31应当理解为:以色列作为一个民族虽然没有达到目标,但非完全失败,有一部分所拣选的以色列人继承了下来。

“所求的”:这里用的是进行时态。他们一直所求的,却没有得着。罗9:31、32;10:2、3已经解释了以色列所求的目标和寻求的错误方式。罗11:6再次强调了上述段落的基本原则。

“唯有蒙拣选的人”:保罗在这里强调,人得救完全在于上帝的恩典和拣选。

“得着了”:即达到了目标。

“顽梗不化的”:意为“心地刚硬”,“麻木不仁”(参林后3:14)。罗11:8所引的旧约圣经讲到是上帝让他们硬着心肠。按圣经一般的表述方法,常把上帝不阻止的事情说成上帝所做的事情(见代下18:18)

既然信主的犹太人和信主的外邦人一样,都是靠恩得救的(罗11:6;参弗2:8)。至于其余的以色列人,他们心地刚硬,不是因上帝抛弃他们,上帝并没有这样做(罗11:1、2),而是因为他们没法用自己的行为来确立自己的义,不肯接受上帝的义。(罗10:3)


8 如经上所记:上帝给他们昏迷的心,眼睛不能看见,耳朵不能听见,直到今日。

 【本会注释】

“如经上所记”:引自申29:4,赛6:9、10;29:10。以色列人属灵的麻木现象在他们民族的历史中屡见不鲜。

“昏迷的心”:指思想状况。参赛61:3“忧伤之灵”;林前4:21“温柔的心”;罗8:15“奴仆的心”。“昏迷”原文动词“猛刺”(见徒2:37),意为“打晕,”“震撼”(见创34:7;但10:15七十士译本)。该词在赛29:10希伯来文中意为“沉睡”,如同亚当(创2:21),亚伯拉罕(创15:12)和扫罗的侍从(撒上26:12)所经历的。

对于“上帝给他们昏迷的心”这句话的理解,就象对上帝叫人刚硬的理解一样。自从亚当堕落以来,人的本性就是属灵上的麻木(林前2:14)。上帝本着祂的恩典设法改变这种状况,重新唤起人属灵的感悟力,同时向人提供与他们得救有关的真理。但其人若坚持抗拒祂的恩典,不强迫人意志的上帝就会收回祂的恩典,任人品尝顽固抗拒的必然后果。

“眼睛不能看见”:不接受上帝的恩典,就没有属灵的能力看透属灵的事(林前2:14)

“直到如今”:参见司提反详述以色列的历史如何证明这一点(徒7:2-53)。


9 大卫也说:愿他们的筵席变为网罗,变为机槛,变为绊脚石,作他们的报应。

 【本会注释】

“大卫也说”:引自诗69:22-23,与原文及七十士译本不完全一致,在原文中,诗人呼吁上帝对仇敌降怒,他把这些人也看作上帝的敌人(见《祈福求祸之诗篇》卷三624页)。新约的作家曾用本篇中好几段文字作为无罪的受苦者弥赛亚的预言,故保罗引用上述话语指拒绝基督的人。

“筵席”:塔古姆(《希伯来圣经》的亚兰文意译本)把这里的筵席解释为摆在主面前的筵席,如献祭的筵席。犹太人所享受的福气反成为他们的咒诅,同样上帝为生命的和救恩而刚赐予的圣经,律法和宗教制度(约5:39;罗2:17《使徒行述》99,100,《历代愿望》212)成了网罗机槛(陷井)。上帝的恩赐被他们误解和滥用,成了他们失败和顽固不化的诱因。就是上天最好的恩赐如使用不当,也是能会伤害接受的人。


10 愿他们的眼睛昏蒙,不得看见;愿你时常弯下他们的腰。

 【本会注释】

“眼睛昏迷”:比喻以色列人属灵的盲目,见赛6:9、10注。犹太人虽享有上帝旨意明确的启示,仍不领会这些启示的真正意义和宗旨,而受惠较少却愿意受教的外邦人则能明白。

“弯下他们的腰”。如俘虏负重弯腰。原文译为“使他们的腰不断地弯”。保罗的引文与七十士译本一致,描写了为奴的恐惧和沮丧,这正符合不信之犹太人的状况。只要他们专注于外表的形式和繁文缛节,就得不到属灵的鉴赏力,辨识道德和属灵方面的真理(太23:23-25;可7:2-9)。他们一直试图以这种方式确立自己的义,从而不断增加律法要求的负担(见太23:4)。

保罗藉着引用这些旧约经文证明,他所描述同胞犹太人的景况是有他们所相信的圣经为依据的。他们的景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从摩西和众先知的时代起就是这样。


11 我且说,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断乎不是!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外邦人,要激动他们发愤。

 【本会注释】

“他们失脚是要他们跌倒吗?”原文结构隐含着否定的回答(参罗11:1)。保罗仿佛在说:“他们失脚不是要他们跌倒。犹太人确实失脚了。他们“跌在那绊脚石上”(罗9:32、33)。许多人拒绝了基督。但他们的失脚导致福音传给外邦人,这又反过来激发犹太人。“跌倒“的原文既能解释为目的,也能解释为结果,表示结果与上下文较为吻合。

“断乎不是”。见罗3:4注。

“反倒因他们的过失,救恩便临到处邦人”。犹太人对福音的拒绝,以及他们越来越强烈的反对,大大促进了福音向外邦人的传播,并为他们所接受(徒8:4;11:19-21)。保罗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就有过这样的经验。(徒13:45-49)

“激动他们发愤”:犹太人的特权曾使他们疏忽大意。现在他们看见别人正获得他们的特权,令他们醒悟过来,企望分享外邦人所享有的福气。


12 若他们的过失,为天下的富足,他们的缺乏,为外邦人的富足;何况他们的丰满呢?

 【本会注释】

“他们的过失”:见罗11:11注。

“为天下的富足”:犹太人曾蒙召为上帝派往世界的传道者(见本书卷四26-29页),但他们没有完成任务。世界仍处在无知之中。以色列人拒绝担任派往世界的大使,以致基督教会蒙召向世界传道(太28:18-20),形成大规模的布道运动。外邦人听到了“那测不透的丰富”(弗3:8),许多人接受了基督。

“他们的缺乏”:原文为“失败”。犹太人的不信不仅是错误而且是失败。他们因而失去了选民的资格。他们没有得到他们所追求的。但有些解经家认为这是指以色列的“缺乏,从而与以下的“丰满”形成对比。

“外邦人的富足”:即“天下的富足”。

“丰满”:该词兼有主动和被动的含义(见约1:16;罗13:10;林前10:26;弗1:23;3:19;西1:19)。对于该节的含义,解经家们意见不一。但保罗主要观点是很清楚的:上帝既利用犹太人的缺乏和失败给外邦人带来富足,他们的丰满将会给在众人带来什么呢?


13 我对你们外邦人说这话;因我是外邦人的使徒,所以敬重(原文作荣耀)我的职分,

 【本会注释】

保罗在论述犹太人的地位时也涉及外邦人的地位(11,12节),所以他附带说明他对同胞的爱和传福音给外邦人的热情,均是为了同一个目标。他挽救同胞的愿望使他更加热心为外邦人得救而工作。因为这会给同胞带来好处,同时又反过来给处邦人带来更大的好处。

“你们外邦人”:保罗用第三人称称呼犹太人(见11节 );而用第二人称称呼外邦人(13-31节),这进一步证明罗马的教会主要由外邦人组成(见罗1:13注)。

“敬重”:原文为“荣耀”、“夸耀”。

“职分”:罗12:7译为“执事”。保罗看重为外邦人服务的职分,千方百计传福音给他们。他希望自己在外邦人中的工作成效会对犹太人产生有利的影响(见罗11:11注)。他夸耀自己的职务是要引起同胞羡慕,好挽救他们中的一些人(罗11:14)。


14 或者可以激动我骨肉之亲发愤,好救他们一些人。

 【本会注释】

“发愤”:意为“引起羡慕”。此处与本章11节,以及罗10:19最好译为同样的词语,以免影响其与罗10:19所引《申命记》32:16、21预言的联系。

“我骨肉之亲”:即我同胞(见罗9:3),保罗的目的是要激发他的同胞想望分享原先提供他们,现在却被外邦人充分享用的福气。

“好救他们一些人”:参林前9:22。


15 若他们被丢弃,天下就得与上帝和好;他们被收纳,岂不是死而复生吗?

 【本会注释】

“被丢弃”:该词只出现在这里和徒27:22(译为“失丧”)。保罗先是否认上帝已抛弃祂的百姓(罗11:1、2),这里又予以肯定。两个讲法都是对的。以色列民族作为蒙拣选向世界传道的媒介确已被抛弃,但有一批忠心的余民接受了弥赛亚。早期教会的布道工作使他们的人数不断增加。见本书卷四35页。

本节以不同的说法重述罗11:12的观点。虽然大多数以色列民因着他们的背逆而被抛弃,上帝却藉此与原先没有“寻找”祂的人和好(罗10:20)。

“天下就得与上帝和好”:保罗把自己的工作看作和解的工作(林后5:18、19,见西1:20)。以色列民族被抛弃以后,基督的福音传遍天下各国;到处都有相信的人与上帝和好。

“被收纳”:该词在新约中只在这里出现(参罗14:3;15:7)。保罗无疑是指接受基督的犹太人加入基督教会的事。

“死而复生”:一些解经家按字而解释认为这是指一旦上帝的旨意因以色列“被收纳”而实现(见上述“被收纳”注释),祂拯救世界的目的也将实现。在最后复活时,基督的国将降临。

但这种解释把保罗的话比喻化了(参路15:24、32)。“死而复生”在新约其他地方并不是指复活。保罗无疑指的是福音的传播引起普世属灵的大觉醒。

许多原先属灵上死亡的犹太人接受了耶稣基督,加入传福音的队伍。参《使徒行述》381页。

“他们被收纳”:不应解释恢复以色列人原有的特权和福气,使他们民族重新成为上帝的选民。作为一个民族,他们已永远被抛弃。耶稣在凶恶佃户的比喻中已充分说明这一点(见太21:33-43注)。“上帝的国”必从他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但作为个人,他们能通过加入基督教会而得救。(见罗11:23、24注)


16 所献的新面若是圣洁,全团也就圣洁了;树根若是圣洁,树枝也就圣洁了。

 【本会注释】

“新面”:保罗在这里引用了民15:19-21中的仪式。所献的新面使全团都圣洁。新面代表福音在犹太人中第一批成果(见《使徒行述》377页)。

“也是圣洁”:指全团,即愿意加入基督教会的人。

“树根”:保罗用第二个比喻表达同样的意思。树根若圣洁,整棵树也就圣洁了。保罗把以色列比作一棵树。


17 若有几根枝子被折下来,你这野橄榄得接在其中,一同得着橄榄根的肥汁,

 【本会注释】

“几根枝子”:耶利米曾把以色列比作橄榄树(见耶11:16;参何14:16)。旧约还用了葡萄的比喻(诗80:8;赛5:7)。耶稣把自己比作葡萄树,把门徒比作树枝(约15:1-6)。

“被折下来”;指不信的犹太人。他们因拒绝基督而注定了自己乃至于整个民族的命运。上帝的国要从他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太21:43注)。“野橄榄”喻指不享有犹太人种种特权的外邦人。

“接在其中”:保罗所说的不是将来的事,而是许多外邦人的经验。在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把野树枝嫁接到结经栽培之树的树干上的。通常的做法是把经过栽培的树枝嫁接到野树干上。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常有波斯或英国的胡桃嫁接到黑胡桃树干上。保罗在11:24中引人注目地说,把外邦人嫁接到以色列树干上是“逆着性”的。外邦人蒙召和悔改是与犹太人的意愿相违的。

“接在其中”:指接在好树枝中间,也有人理解为是接在砍下来的位置上。

“同得着”:即分享(见弗3:6)。外邦的基督徒分享永远的救恩计划。

“根的肥汁”:也有译为“肥沃的根”的。


18 你就不可向旧枝子夸口;若是夸口,当知道不是你托着根,乃是根托着你。

 【本会注释】

“不可向旧枝子夸口”:以色列人本来蒙召传播救恩的福气。现在这些福气都被外邦人得去了,外邦人就不应该向失足的犹太人夸口。


19 你若说,那枝子被折下来是特为叫我接上。

 【本会注释】

“你若说”:保罗前面已经解释了犹太人被弃绝导致了外邦人的富足(见罗11:11-15注)。但是如果以为上帝抛弃祂的百姓,就是为了把救恩的福带给外邦人,好像他们比犹太人更有价值,那样想是自私和傲慢的。希腊文中“特为叫我接上”的“我”是强调的,表达了自私的含义。

“枝子”:原文不用冠词,表明不是所有的树枝。


20 不错!他们因为不信,所以被折下来;你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你不可自高,反要惧怕。

 【本会注释】

“不错”。:参可12:32)保罗承认了一些树枝被折下来,由别的枝子接上去的事实。

“不信”:即缺乏信心。

“因为信,所以立得住”。保罗继续纠正上一节的的错误观念,提醒外邦人他们是怎样成为属灵以色列的成员的。犹太人因为不信而被砍了下来。外邦人因为信而被接纳。一旦认识到以色列被抛弃的真正原因,外邦的基督徒就没有什么可以夸口的了。他们务要坚持信仰,作为保持树枝资格的唯一条件。不可因自己新的特权和地位而自高,而要警惕不要象别人那样跌倒。见罗3:3;10:17注。

“不可自高”:就是不要骄傲。外邦的基督徒没有比砍下来的犹太人更大的功劳。自高自大的人是没有信心的(哈2:4)。

“反要惧怕”:过分自信和虚假的安全感会导致与犹太人一样的可怕后果。见来4:1。


21 上帝既不爱惜原来的枝子,也必不爱惜你。

 【本会注释】

“不爱惜”;本节解释了为什么外邦使徒要害怕的原因。上帝没有原谅犯了罪的原树枝,野树枝更当担心。他们若犯同样的罪,上帝必不原谅祂们。


22 可见上帝的恩慈和严厉,向那跌倒的人是严厉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长久在他的恩慈里,不然,你也要被砍下来。

 【本会注释】

“恩慈”:即仁慈、温柔。(见罗3:12)

“严厉”:意为“砍下来的”,“没有灵活性的”。新约其他地方没有用过这个词。它源于动词“砍下”。其副词形式用于林后13:10;提多1:13。上帝对待外邦人的态度表明祂对人满有恩慈和长期的忍耐(见罗2:4)。祂总是向信靠祂的人显示恩赐,而不是那些自以为了不起,信赖自己功劳的人。反之,上帝对犹太人的严厉表明祂对于那些信靠他们自己之人的态度。

“向那跌倒的人”:指不信的犹太人。

“向你”:指外邦人。

“只要你长久”:长久在祂恩慈里的方法就是“在所信的道上恒心”(西1:23),不离开所赐的恩慈。本节告诉我们从恩典中堕落的可能性。人可能因藐视和拒绝上帝的恩慈而被砍下。


23 而且他们若不是长久不信,仍要被接上,因为上帝能够把他们从新接上。

 【本会注释】

“仍要被接上”:上帝不仅愿意而且能够把砍下的重新接上。如下节所述,祂藉着让外邦人悔改显示了这种能力。


24 你是从那天生的野橄榄上砍下来的,尚且逆着性得接在好橄榄上,何况这本树的枝子,要接在本树上呢!

 【本会注释】

“何况”:外邦人从异教的蒙昧中悔改,证明上帝完全能够重新接上一些被砍下的以色列人。


25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知道这奥秘(恐怕你们自以为聪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

 【本会注释】

“不知道”:参罗1:13;林前10:1;12:1;林后1:8;帖前4:13。

“奥秘”:该词希腊文原意为“隐藏的事”,“秘密”,其词根有“启发”、“关闭”之意。

在异教徒中。“奥秘”常为复数,指秘密的教义。只有那些受到特别启示的人才能明白。这是一个表示他们秘密仪式和庆典的宗教术语,也用来指他们用于礼仪的用具或装饰品。关于库姆兰文献(死海古卷)中“奥秘”一词的用法,见本书卷五92页。

在新约中,“奥秘”指上帝愿意向那些肯接受祂启示的人所传达的东西,而不是指祂要保密的东西。在保罗的著作中,“奥秘”指人类凭有限的智力无法充分理解,但在上帝的启示下能够明白的东西(见罗16:25,26等)。在启1:20;17:5、7中“奥秘”指一种需要解释才明白的东西。

保罗把解释“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看自己的职责(罗16:25;参林前2:7弗3:3-4)。上帝藉着基督救赎人类的永恒旨意已在基督教会中揭示了,所以保罗把整个基督教的启示说成是奥秘(罗16:25;林前2:7-10;弗1:9;6:19;西1:26;2:2;提前3:9)。他用“奥秘”指基督道成肉身(提前3:16),指基督和教会的联姻(弗5:32),指圣徒在基督复临时的变化(林前15:51)。指敌基督者的反对(帖后2:7),特别指外邦人被接到基督的国度中(罗16:25、26;弗3:1-6;西1:26、27)。

保罗现在所说的奥秘指上帝在祂国里拯救犹太人和外邦人的旨意。以色列人的硬心,以一种人所难以理解的方式(罗11:33),被用来成就上帝的计划。

“自以为聪明”:保罗担心外邦人会以为自己得救,犹太人被抛弃是因为他们自己的功劳,从而骄傲起来。信主的外邦人没有理由藐视不信的犹太人。保罗在本节中的“弟兄们”是特指外邦的基督徒。从本章13节以后。保罗是专门对这些基督徒说话的。

“硬心”(参罗11:7;可3:5,弗4:18):指“精神麻木”。“智力迟钝”。

“有几分”:并非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硬心。硬心的只是部分人。“照着拣选的恩典”“所留的余数”没有受影响(罗11:5)。折下来的是“有几根枝子,”而不是全部(罗11:17)。

“等到”。到了最后,“有几分是硬心的”将成为犹太人的属灵状况。本处有两个关健的句子。“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果保罗象一些人理解的那样,在这里指全体的外邦人和以色列人,那他就是宣传人人都会得救的道理了。但实际上不论怎样解释,他都不可能宣传人人得救的道理。因为在他的著作中,他多次明确反对这种说法(见罗1:18,32;2:1、11;帖后1:7-10等)。

上帝绝不强迫人得救。如果人自己愿硬着心肠反对福音,祂决不干预人的选择。他们硬心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责任不在上帝(见罗9:18注)。上帝在一个民族中只能救出那些符合祂施恩条件的人。

“数目添满”:见罗11:12注释,在那里保罗提到犹太人的“丰满”。“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指在整个福音时代接受救恩条件的外邦人。“添满”是要进入基督的国,就是好橄榄树所代表的上帝子民的团体。一些外邦人已经嫁接上去了。


26 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经上所记:必有一位救主从锡安出来,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恶;

 【本会注释】

“于是”:即“以这种方式”。 这里所表达的是方式,而不是结论或时间。

“以色列全家”:前面已经说明,保罗在这里不说所有的外邦人和犹太人都会得救。再则,为什么只有末世的犹太人会按上帝的旨意得救呢?保罗曾说过,他们中“一些人”可能得救,由此可见,他认为许多人会抗拒救他们的努力。他从来就不奢望所有的犹太人会悔改。

一些解经家认为忠心的余民(罗11:5注)和接受基督的犹太人一起组成以色列全家。这种看法的依据是保罗11章中关心着同胞的得救。他把他们的得救与外邦人的得救进行对照。他对犹太人用第三人称,对外邦人用第二人称。“以色列全家要行救”指犹太人得救。“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指外邦人的得救。

还有些解经家认为“以色列全家”指的是属灵的以色列人。这一种看法的依据是认为保罗在这里总结橄榄树的比喻。他已说明代表不信之犹太人的树枝被砍下了。代表外邦人的野橄榄枝被接了上来。他还说明砍下的枝条有可能重新接上。藉着把这些枝条重新接上,代表属灵以色列人的树干就完整了。所以“以色列全家”指所有得救的犹太人和外邦人,他们一同构成真以色列的“全家”(罗2:28、29;加6:15、16)。

“如经上所记”:经文引自赛59:20,21;27:9。较之希伯来文,这段引文与七十士译本更为接近。不过七十士译本说的是“为锡安的缘故”。这样的改动还见之于诗14:7;50:2;53:6;赛2:3;弥4:2。

“锡安”:即指耶路撒冷(见诗48:2注)。

“消除”:赛59:20为“拯救”(见约19:25注。参申25:5-10;路3:12、13;4:7-10)。

“罪恶”:指罪恶的思想和行动。以赛亚的预言表达了消除以色列所有的背道,全国最终实现其神圣使命的愿望。保罗指出,这个预言不是应验在全体犹太人,而是应验在那些接受耶稣为弥赛亚,从而嫁接到真以色列树干上的人(见罗11:23)身上。

“雅各”:即“以色列”(见民23:21;诗78:5;弥3:8)。


27 又说:我除去他们罪的时候,这就是我与他们所立的约。

 【本会注释】

“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上帝与以色列人所立新约的基础就是祂赦免他们的罪(见耶31:31-34)。当救赎主率领亚伯拉罕背逆子孙中的余民(罗9:27)离开罪恶时,祂就与他们重新立约,不再纪念他们的罪恶。参来8:6-13。


28 就着福音说,他们为你们的缘故是仇敌;就着拣选说,他们为列祖的缘故是蒙爱的。

 【本会注释】

“为你们的缘故”:保罗前面已经解释,他们被抛弃的结果是外邦人蒙召(罗11:11、12、15、19)。

“仇敌”:指犹太人敌挡福音,或因他们拒绝基督而成为上帝的仇敌。故有译本译为“上帝的仇敌”(标准修订本)。

“就着拣选说”:这里可能指拣选的原则,即上帝拣选以色列人为祂子民,祂必拯救他们中的余民。

“为列祖的缘故”:参徒3:25;罗9:4、5。

“是蒙爱的”:参罗9:25,犹太人虽被抛弃,仍蒙上帝眷爱。


29 因为上帝的恩赐和选召是没有后悔的。

 【本会注释】

“恩赐”:即白白赐予的礼物(见罗5:15;6:23注)。

“选召”:关于上帝选召的性质,见罗8:30注。

“没有后悔的”:该词仅在林后7:10重现。上帝并没有改变祂对于以色列的旨意。这个民族虽然失败而被抛弃(太21:33-46注),但其中的余民却要得救。上帝没有后悔祂选召和施恩给亚伯拉罕的子孙(见民23:19;撒上15:29;诗89:34-36;结24:14;多1:2;来6:18;雅1:17)。人可能会失败,上帝可能会改变祂的方式,但祂从来不放弃祂的目的。保罗以此为据,证明上帝会宽恕和拯救祂所选召和赐予那么多福气的子民(罗9:4、5)。


30 你们从前不顺服上帝,如今因他们的不顺服,你们倒蒙了怜恤。

 【本会注释】

“你们从前”:即福音传给外邦人以前,上帝所拣选担任世界大使的犹太人,不幸未能完成向世界传道的任务。所以基督教会建立以后,救恩的邀请就扩大到外邦人。

“不顺服上帝”:处邦人从前也是不顺服的,所以他们不应冷对犹太人目前不顺服的状况。

“他们的不顺服”:犹太人的不顺服导致福音传给外邦人。


31 这样,他们也是不顺服,叫他们因着施给你们的怜恤,现在也就蒙怜恤。

 【本会注释】

“他们”:保罗现在讲到犹太人。他们因着不顺服而把自己摆在与外邦人同样的位置上。

“因着施给你们的怜恤”:犹太人既丧失了圣约的一切特权,就只能能按与外邦人一样的方式恢复这些权利。一些解经家认为这里进一步说明犹太人目睹外邦人享受上帝的怜恤和福惠而引发圣洁的羡慕(罗11:11)。上帝就是这样利用犹太人不顺服而施怜恤给外邦人(徒13:46),然后再利用向外邦人施恩而赐怜恤给犹太人。


32 因为上帝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特意要怜恤众人。

 【本会注释】

“将众人”:象网把许多鱼网住(路5:6)。参加3:22、23。诗78:62的七十士译本解释了“上帝将众人都圈在不顺服之中”的意思。上帝“将的百姓交与刀剑”,即“圈在刀剑之中”。保罗曾描述把人交给他们的罪(见罗1:24注,参罗1:18注)。

在本节中保罗宣示,上帝对待人类的一切作为,虽然有时难以明白,但都是与祂拯救人类的伟大工作相一致的。甚至人对上帝的抵制也被祂用来实施祂的计划。人类不信叛逆的罪不是上帝造成的。但罪恶一旦出现,上帝就知道怎样安排祂对于地上政权的计划,把坏事变为好事。

上帝让人品尝悖逆的自然后果,是要让他认识罪的可怕真相,以及与上帝的大能分离之后是何等的软弱。上帝允许那些试图建立自己之义的人收获这种蠢行的后果,是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只有信靠祂,顺从基督所显示的仁爱,怜恤和改变人心的能力,才能得救。

“特意要怜恤众人”: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和顺服上帝的怜恤。人类仍有抵制抗拒的权利。但是上帝乐意怜恤众人(彼后3:9)。祂对待堕落人类一切智慧和忍耐的手段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显示上帝拯救罪人的大爱。


33 深哉,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他的判断何其难测!他的踪迹何其难寻!

 【本会注释】

“深哉”:即取用不竭的,测不透的丰富。“祢的判断如同深渊”(诗36:6)。保罗的论述已到了高潮。他的论述开始于给众人定罪(罗1、2),结束于向众人施怜恤。普施于地上各民族的怜恤取代了向“一切不虔不义的人”“从天显明”的“忿怒”(罗1:18)。保罗在罗11:32所归纳的伟大真理,使他对上帝无穷的智慧和良善发出感叹。

“丰富的”:参罗2:4;9:23;10:12;弗1:7,18;2:7;3:16;腓4:19。上帝测不透的荣耀和恩惠甚至能将坏事变为好事。

“智慧和知识”:上帝丰富的智慧体现在祂神奇地利用一切事件为成就祂的救恩服务(见林前1:21-24;弗3:9-11)。

“判断”:即“决断”,如抛弃以色列人,接受外邦人。对于人类有限的心智而言,这些判断如深渊难测(诗36:6)。

“何其难寻”:该词还出现在弗3:8。《约伯记》解释了上帝踪迹难以测度的奥秘(见伯5:9;9:10),上帝的智慧,只能知其部分(罗1:20),不能知其全部(参传8:17)。即使是聪明绝顶的保罗也测不透上帝的事,不得不叹服上帝的判断和踪迹超出了人类有限的智慧。上帝向我们所启示的智慧和旨意是为了我们的最高利益。超过了这个范围,我们只能信赖祂慈爱,怜恤和大能的丰富凭据了。


34 谁知道主的心?谁作过他的谋士呢?

 【本会注释】

“谁知道”。经文引赛40:13,与七十士译本吻合(参林前2:16)。希伯来原文是“谁指引主的灵,作祂的谋士教导祂呢?”保罗引用旧约圣经证实他在罗11:33中对上帝丰富的智慧和知识的赞叹。本节讲述上帝的智慧和知识。35节讲述上帝的丰富。


35 谁是先给了他,使他后来偿还呢?

 【本会注释】

“谁是先给了祂”:经文引自伯41:11。上天的任何恩赐都不能看作是对上帝原先所赐之福的偿付。祂所有的福惠都是出于祂白白的恩赐。保罗再次触及犹太人自己以为义的基本错误,即人可以靠着自己的功劳赚取上帝的福惠。


36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他,倚靠他,归于他。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远。阿们!

 【本会注释】

“本于祂”:本节解释了人为什么无法让上帝欠负祂的原因。因为万物都是祂所创造的(见徒17:24、25;林前8:6)。一切受造之物的生存与活动都有赖于祂。祂“在众人里面运行一切的事”(林前12:6;参徒17:28;来2:10)。万物都接受引导履行祂的旨意,荣耀祂的圣名。

“愿荣耀归给祂”:参罗16:27;加1:5;腓4:20;提后4:18;来13:21。保罗用这句简要而庄严的颂词结束了《罗马书》中属于教义而较有争议的部分。


罗马书第12章

提要:上帝的慈悲是要感动我们讨上帝喜悦 3.不要看自己过与所当看的 6.各人要守住自己的职分 9.我们要有爱心,并负有许多其他责任 19.不可自己伸冤。


1 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本会注释】

“所以”。这里联系到上述上帝包容一切怜恤,也可能联系到以罗11:32—36为高潮的前面的整个论述。信徒既然在基督里因信称义,被接纳为上帝的儿女,恢复了被眷爱和信任的地位,就当过圣洁的生活,与他新的身体相符。保罗在这里表明,因信称义,靠恩得救的道理并不鼓励违背律法,忽视上帝的诫命。反之,称义而追求成圣的信徒会更加乐意顺从,使“律法的义”成就在他身上(罗8:4) 他怀着感激爱主之情,更加热切地理解和实行“上帝的良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12:2)。

“慈悲”。表示最温柔的怜悯(见林后1:3),语气比罗11:31的“怜悯”更强。保罗以主最温柔的怜悯作为顺从祂的理由。上帝已显示这么大的怜恤,让祂儿子为罪人舍命,宽恕他们的悖逆,他们应当献身给祂。

“劝你们”。保罗现在转而论述因信称义道理的实际应用,就是他在罗1---11章所详细解释的。因信称义不单指罪的赦免,而且指过新的生活。它既包括称义,也包括成圣;既包括与上帝和好,也包括生命的改变。上帝的旨意是要使罪人得到完全的恢复,以便适合在祂面前生活。

“将身体献上”。参路2:22;弗5:27;西1:28。保罗首先呼吁基督徒把身体献给上帝,然后呼吁他们奉献心智和属灵方面的机能(2节)。真正的成圣是要奉献整个灵,智和体(帖前5:23)。要在灵,智,体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直到完全恢复原先被造时上帝的形象(西3:10)。

心灵的状况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与身体的状况,所以要把体力保持在最健康和富有活力的状态。凡是妨碍体力的任何有害的行为和自私的放纵都会妨碍我们心灵和心智的发展。人类的仇敌深知这个道理,就发明种种试探败坏和削弱人的身体。保罗深知其恶行的后果,就设法让弟兄们摆脱败坏的行为(见罗1:24,26,27;6:19;西3:5,7),帮助新悔改的人过圣洁的生活(见林前5:1,9;6:18;11:21;林后12:21)。所以他呼吁他们把“肢体”献给上帝,作“义的器具”(罗6:13,参林前6:15,19;7:34)。基督徒的身体应当服从理智,而理智则要服从上帝的管理。“经上帝的恩典圣化了的理智的力量,务要在生活中作主”(《先知与君王》489页)。只有这样,信徒才适合‘理所当然的’侍奉上帝(见下面的解释)。

“当作活祭”。旧约仪文制度中的祭牲来自宰杀的动物。基督教的祭则来自活人。基督徒要将自己的身心一切献上侍奉上帝。

“是圣洁的”。犹太人是不可以用跛脚,瞎眼或有残疾的动物来献祭的(利1:3,10;3:1;22:20;申15:21;17:1;玛1:8)。一切祭牲均须仔细检查。如有任何缺点,就不得使用。同样,基督徒也要将身体的最佳状况献上。他们的一切机能均须保持圣洁,否则他们的奉献不会被上帝所悦纳。

这样的要求并不武断。上帝对于信徒的旨意是要他们完全的恢复。不单他们的智力和灵力,连他们的体力都须经过洁净和加强。所以凡凭着信心服从上帝救法的人,应当高高兴兴地服从祂有关身体健康的命令,把它当作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就会妨碍上帝的工作。

“是上帝所喜悦的”。(见腓4:18,西3:20;多2:9)。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独生子赐下拯救罪人。当人转离自我毁灭的习惯,完全献身于祂时,祂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样做,他们就能让上帝成全祂救我们的慈爱旨意,使他们恢复到他们被造时的完美状况。

“乃是理所当然的”。意为“合理的”,“属灵的”,“合乎逻辑的”。该词还用在彼前2:2节,意为“属灵的”。

“侍奉”,该词有礼拜的含义,见来9:1;罗9:4。英译本可能被理解为恰当的事奉,合理的敬拜。但在希腊文中,这是指涉及心灵和理智的侍奉,有别于外表形式上的侍奉。基督徒献身过圣洁的生活就是一种属灵的侍奉。他不再献动物为祭,而是把自己献上,作为一种宗教的责任。彼得曾描述信徒为“圣洁的祭司”,“被建造成为灵宫,……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喜悦的灵祭”(彼前2:5;参证三162页)

本节强调了健康生活的原则。信徒从事属灵的侍奉,是要藉着把圣洁健康的身体,连同心灵奉献给上帝。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的一切服从上帝的旨意,以便在他身上完全恢复上帝的形象。把我们的身体机能保持在最佳状态,是我们的宗教职责。因为基督徒要在身体上荣耀上帝(林前6;20;参林前10:31),体现上帝救人的恩典,以更多的精力投入传扬福音的工作。巴比伦的宫廷就曾从但以理及其同伴身上看到“上帝的良善和基督之爱的例证”(《先知与君王》489页)。他们纯洁的生活以及他们在灵,智,体方面出色的发展,证明了上帝愿意为那些献身遵行祂旨意的人所能成就的事,见但1:12,18。


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本会注释】

“效法”,既学别人的样子,见彼前2:14节。

“世界”。原文意为“世代”(见太13:39;24:3注)。故“今世之子”(路16:8;20:34)可以译为“这个世代之子”,基督徒不可仿效时尚,如同以前随从肉体的日子(罗8;12)。反之,他必须因心意更新而完全地改变。

“心意更新”。在悔改以前,人的理智,即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受肉体的冲动所支配的。他的心称之为“欲心”(西2:18)。但悔改时,心灵就处在上帝之灵的影响之下。于是我们有了“基督的心”(林前2:13—16)。“我就赐给你们一个新心,意思是我将新的灵赐给你”(怀爱伦,《评论与通风》1913.12.18)。提多书3:5把肉体中旧生命的死亡和圣灵里新生命的开始,描述为“重生的洗和圣灵的更新”。信徒在悔改重生时,这种更新变化就开始了,并要继续进行,“在知识上”(西3:10)“肉心却一天新似一天”(林后4:16)。正如内心藉着圣灵的能力而改变,外表的生活也在不断地变化。内心的圣洁会表现在更加圣洁的生活方式上,因为基督的品格越来越完美地再现于信徒身上(见《王路》69页)

“变化”。在太17:2;可9:2中,该词用来描述基督的改变形象。在林后3:18中,该词指信徒变成基督的形象。保罗是在说,基督徒不要效仿转瞬即逝的世俗时尚,而要追求内心深处的改变。成圣既包括在外面摆脱这个世代一切不圣洁的习俗,也包括信徒内心的变化。新约别处把这种变化说成“重生”(约3:3),“复活”(罗6:4,11,13),“新造”(林后5:17;加6:15)。

“察验”。含有考察和接受之意。包括判断什么是上帝的旨意,并予以接受和实行两方面的过程(参罗2:18;弗5:10;腓1:10)。信徒藉着心意更新得以明白上帝要他做的事。他受到启迪能在邪恶世代所呈现缤纷复杂的途径中间进行选择。他不再有肉心,而是有基督的心,所以乐意遵行上帝的旨意,能识别和理解真理(约7:17)。只有圣灵所更新的心才能正确解释上帝的话。只有蒙赐圣经的圣灵所启发,才能明白圣经(见约16:13,14;林前2:10,11;《善恶之争》297页)。

“何为上帝的良善”。第二节后半部分可以译为:“可以考察并接受上帝的旨意,以及何为良善,完美,和蒙悦纳的”。钦定本着重刻划上帝的秉性,其他译本则描述祂旨意的内容。他们在意义上相差不大。


3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本会注释】

“我凭着所赐给我的恩”。保罗凭着担任使徒的资格宣讲上帝的旨意(见罗1:5;15:15,16;林前3:10;15:10;加2:9;弗3:2,7,8)。

“对你们各人”:保罗用这句话强调他是对罗马教会每一个成员说话,不论职务多高,影响有多大。也许保罗担心罗马的基督徒落入了哥林多很多信徒一样的属灵骄傲的境地(见林前1-5章,林后10:13)。保罗是在哥林多写《罗马书》的。

“说”。保罗现在叙说心灵获得更新和启迪的实际效果。他先讲到献身和信徒所应有的谦虚和清醒。要正确使用属灵的恩赐促进教会统一的建设。

“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保罗警告人不要对自己估计太高。一个人既要了解自己的强处,也要知道自己的弱点,这样他就不会擅自去做上帝没有让他做的事情。(《传道良助》319页,618页)

“按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这是各人衡量自己真正的标准。未经更新而属于肉体的人会用世俗的标准,按照财富,地位和学问来衡量自己。他总是想把自己表现得高过自己的真实状况。但当人有了信心,心灵得到更新以后,信徒就有了识别的能力,了解了自己天赋的实际程度。信心使他有了衡量的新标准,使他据此对自己才能的性质和范围作出准确的判断。他不会估计过高。他认识到自己的信心越大,属灵的影响力就越大。但这不会给他骄傲提供机会。因为他的信心越大,就越深刻地认识到自己需要完全依靠上帝。

“看得合乎中道”。就是客观,恰如其份的看法。骄傲的心是不可能看得合乎中道的。顺服上帝,心灵更新的直接效果就是谦卑。献身的信徒会认识到,他所拥有的一切属灵恩赐都是出于上帝的恩典,所以他不会对自己作出不恰当的估计。基督徒会以受过启迪的识别力和冷静的判断力评估自己。


4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

 【本会注释】

“一个身子”。基督徒为什么要谦卑和具有良好判断力的原因是:教会像人的身体一样,是由功能各异的许多肢体组成的。这些功能都是必要和重要的,但并非所有的机能都得到同样的光彩。整个团体的健康和进步有赖于仁爱,合作和互相尊重的精神,每一个人都克尽职守。林前12:12---27充分论述了这个肢体的比喻。

“用处”。即“功能”,“行为方式”。


5 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本会注释】

“在基督里成为一身”。正如人体是由许多肢体构成,众多的基督徒也在基督里成为一体。是基督把整个信徒的团体组织和联合起来的。保罗把基督比作身体的头,所有的肢体都服从祂(弗1:22;4:15,16;西1:18)。基督教会的团结意味着信徒的互相信赖。他们都是属于一个身体,同时他们又彼此相依。保罗就这样要信徒们全力合作,各司其职,共谋教会的福利。


6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

 【本会注释】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见罗1:11;5:15,16;6:23;11:29;林前7:7;12:4,9,28)。这些恩赐是圣灵赐给信徒的特殊能力,来为教会服务的。这些看上去与生俱来的才能实为圣灵所赐予,增强和洁净的。这些属灵的恩赐是按照上帝的旨意授予的。领受的人没有理由骄傲。他们力量和影响的增加不在于他们自己。

“各有不同”。保罗按照所得的恩赐,被任命为使徒(见罗12:3)。其他的信徒也按照所得的恩赐被任命为先知,教师,行神迹的,医病的等(林前12;28)。根据上帝的恩典,基督教会的成员被授予各种属灵的能力,以满足弟兄姐妹的不同需要,把福音传给各国各方各民。保罗在林前12章详细论述这个话题(见该处注释)。

“或说预言”。在圣经中指受圣灵感动说话,不限于预言将来的事。先知可以说到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见结7:1;路1:76,77;徒15;32;林前14:13,24,25)。

“照着信心的程度”。“程度”一词仅在新约此处出现。在希腊之中,这是一个数学术语。这句话与第三节中“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相对应。一个基督徒心意更新(2节),有了适宜的判断力(三节)以后,就会恰如其份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虚心而积极地用这些才能为上帝服务。上帝赐予这些恩赐正是为此用的(见罗12:3注释)。


7 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

 【本会注释】

“执事”。该词在新约中所指基督教会中所有的服务工作(见徒1:17,25;20:24;21:19;罗11:13;林前12:5;林后3:8,9;4:1;5:18;6:3;11:8;弗4:12;提前1:12;提后4:5,11)。有时特指供应物资,照顾肉身需要(徒6:1;11:29译为“供给”;徒12:25;罗15:31;林前16:15;林后8:4;9:1,12,13)。

在本文中保罗讲到各种特别的恩赐,把作执事的同说预言,作教导,作劝化的区别开来,就说明该词特指今世日常事务上的服务,如供应穷人,病人和外人的需要。

“就当”。蒙召作执事的,应当全心投入。不可轻看照料教会物质需要的工作。它同说预言是一样重要的。在使徒的时代,只有“被圣灵充满,智慧充足的人”才能从事“天天的供给”(徒6:1。3)。可见这项工作在属灵上是多么重要。

或作教导的”。在林前12:28中,教师排在使徒和先知之后。他的工作是讲授,教导,宣扬上帝所启示的真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之中。他的特长是思维敏捷,擅于讲解。亚波罗就是因这些特长而大有能力(见徒18:24—28)。蒙上帝恩召担任教师的人不可抱怨自己当不上使徒和先知。也不可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够体面,不够重要。根据上帝对于教会的旨意,上帝的灵安排每一位信徒担任最适合于他的工作。所以,信靠基督领导教会的基督徒教师,要全心投入教学工作。保罗还对提摩太说过(提前5:17),传道教导人的长老,“配受加倍的敬奉”。


8 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本会注释】

“作劝化的”。即“劝勉”,“鼓励”,“安慰”。(参罗15:5;林后8:4;腓2:1)。教导主要针对思维,劝化则主要针对心灵。有些人特别能鼓励人行动,并在人痛苦时安慰他。应当谦卑而认真地运用这一恩赐。见太5:4注。

“施舍的”。指“奉献”,“分享”人的财物(参路3:11;弗4:28)。保罗现在从专职的恩赐转向其他较为普通的恩赐。早期有许多信徒因接受基督教而陷于贫困,需要同道的慷慨支援(见徒2:44,45;罗15:26;林前16:1;加2:10)。

“诚实“。指“真诚”,“单纯”。哟时指“慷慨”(见林后8:2;9:11,13)。施舍财产给别人应当抱着单纯而不是复杂的动机来做(参弗6:5,西3:22)。不可以有炫耀和自私的目的。这种诚实和慷慨也是圣灵的恩赐。正确使用财富,需要有圣灵的引导(见太6:3;19:21)

“治理”。即“排在前面的”。该词在新约中指任何处在有权力有影响的位置上的人,不论是在教会中(帖前5:12;提前5:17),还是在家中(提前3:4,5,12),这是一种“治理事的”恩赐。

“殷勤”。该词在其他地方还译作“急忙”(可6:25;路1:39),“殷勤”(林后7:11;8:16)。担任领导的人需要精力和热情。这些优点是圣灵的恩赐。得到这些优点的基督徒应当全心投入指定给他的工作。

“怜悯的人”。在这一系列的恩赐中间,保罗显然对施舍财物和善举作了区分。他在这里可能特指怜悯人的种种方式,如“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雅1:27),“医好伤心的人”(赛61:1,参路4:18),探访有病和在监狱中的人(太25:36,39,44)。

“甘心”。该词原文新约中仅在此出现。不过其形容词形式出现在林后9:7“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不管他是安慰伤心的人,还是帮助受苦的人,“怜悯人的”人都应该表显出他是甘心乐意这样做的。高兴而做的善行要比勉强而做可贵得多。耶稣经常被受苦软弱的人所包围,但祂总表显出温柔,仁慈和欢快(见《福山宝训》24页)。

务要以正确的精神,抱着服务于全体人类共同利益的宗旨,发扬保罗所列举的各种恩赐。基督徒不可轻看主所分派他的任何职务。应当忠心履行上帝赋予他人生的职责,以此为他的目标和喜乐。


9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

 【本会注释】

“爱人”。(见太5:44;林前13:1注)。保罗讨论了正确运用各种特殊恩赐的问题以后,接着指教信徒运用最大的恩赐和一切真基督教的基本原则----爱。正如同在林前12和13章里一样,保罗用爱来总结有关属灵的讨论。

“不可虚假”。即“不虚伪”,“真诚”。只有“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林前13:6)。

“厌恶”。该词原文新约中仅在此出现,意为讨厌某物而离开它。真正的爱决不包庇他人的恶,不管他是多么亲近。爱的目标始终是主持正义,与邪恶作斗争。以利对于悖逆儿子的爱缺乏这种真诚性。如果他的爱是真诚的。就会纠正儿子的罪恶倾向。但是圣经记录了盲目溺爱,而非真爱的不幸后果(见利10:1,2;《先祖与先知》361页;撒上3:13;4:11,18---22;《先祖与先知》575---579)。

“亲近”,即接近(见太19:5;徒8:29)。


10 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

 【本会注释】

“爱弟兄”。该词表述基督教会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见该词用与帖前4:9;来13:1;彼前1:22;彼后1:7)。保罗的意思是,信徒对弟兄的爱,应有一种亲人之间特别温暖的感情。

“彼此亲热”。该词表达亲人之间非常温暖的爱。正好用来描述基督教会里的弟兄情谊。信徒们应当彼此亲热,就象同胞的兄弟姐妹(参可3:35)。

“推让”。希腊原文意为“走在前面为领导”。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有好几种解释。如“互相争着尊敬别人”,“急于互相尊敬”等。腓2:3有类似的论述,有助于这节经文的正确解释。“要存心歉、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真正爱心的结果是不求自己的荣耀和地位,而是甘心尊重别人。凡以真爱为动机的基督徒必乐意尊重别人,而不是受别人尊重。没有人为自己图得荣誉,人人都乐于对同道表现恭敬。


11 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

 【本会注释】

“懒惰”。该词在七十士译本的箴言中经常出现(见箴20:4章)。在主耶稣论才干的比喻中,这个词用来指恶仆人(太25:26)。

“殷勤”。见本章8节。保罗在这里不是指世俗的事务,而是属灵的热情和活力。基督徒不可时冷时热,而当全心全意事奉上帝(西3:23)。这种恒久的热情是基督徒真爱的结果,因为是基督的爱激励着祂的门徒(林后5:13,14)。在上帝的国里,没有懒汉的位置(见《给传道人的证言》183,184页)。他们缺乏热情,表明他们自私和没有爱。他们没有受到基督之爱和牺牲的充分感召,全力以赴地与主一同从罪恶的狂澜中拯救罪人。

“心里”。保罗这里可能指圣灵感动之下的心。勤劳献身的信徒会感到履行基督徒的职责,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苦差使,而是一件令人高兴,充满活力的事情。他心里火热,急于要到任何可以行善的地方去。他效法基督,深爱堕落的人类,从服务同胞中得到最大的满足。他象主一样,获得别人所“不知道的”供养,因为他的食物就是遵行差他来者的旨意,“作成他的工”(约4:32---34)。

“火热”。原文意为“煮沸”。徒18:25说亚波罗“心理火热”。热心的基督徒始终对上帝的圣工保持高度的兴趣。他的热心使他在众人面前极有能力(徒18:25,28),并从上帝那里获得力量。使徒约翰是一个“大有能力的传道人,热心而且极其诚恳,……他教训中所表现出的热枕,使他能接近各色各样的人”《使徒行述》546页。

“服侍主”。信徒若认识到,不论他从事什么服务工作,他都使“给主作的,不是给人作的”(西3:23,24;参弗6:5---8)。他心中自然就产生了热情。


12 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

 【本会注释】

“在指望中要喜乐”。本节三条劝戒言简意赅。保罗在本章8节中提出要“甘心”。在罗5:2中他讲到“欢欢喜喜盼望上帝的荣耀”。罗8:20---25解释了作为欢乐理由的基督徒的盼望。这种盼望能使基督徒透过眼前的黑暗和困难看到那看不见的永恒事物(林后4:17,18)。林前13:7指出,盼望象其他许多基督徒的美德一样,来源于爱心这个基本的美德。爱是“凡是盼望”。

“忍耐”(见罗5:3注)。前一节所说的热心不久遭遇反对和困难。但基督徒面前有上帝荣耀的盼望,所以他既不埋怨上帝,也不怨恨迫害他的人。尽管有种种试炼,他仍坚守岗位。基督就是这种忍耐的完美范例。祂在更困难的环境下,忍受的痛苦远超过祂的门徒日后所经受的。在保罗所处的教会困难时期,特别需要忍耐的美德。使徒切身体会到为基督的缘故所要遭遇的苦难是很严厉的(见罗8:35;林后1:4;帖前1:6;3:3—7;帖后1:4---6)。林前13:7也指出了爱心和忍耐的联系。爱是“凡是忍耐”。

“恒切”。即“坚持不懈”。该词在别处译为“伺候”(可3:9;徒10:7)

“特管”。(罗13:6)。基督徒只有不断地与上帝交往,才有力量和勇气忍受他必经的苦难(见徒1:14;6:4;西4:2)。要经常思念上面的事(西3:2)。要以上帝的旨意和荣耀为权衡每一举动和愿望,这样就能在挑衅和反对面前保持忍耐。上帝还会赐圣灵给那些恒切盼望祂同在的人(见约16:23,24;徒1:14;2:4)。圣灵则带来“爱”(参罗12:9),“喜乐”(罗12:12)“忍耐”,和“节制”,即“自制”(加5:22,23)。


13 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的款待。

 【本会注释】

“圣徒”。“信徒一家的人”,应受到特别的关照(加6:10)。

“帮补”,原意为“参予”,“分享”。参该词原文用于罗15:27;腓4:15;提前5:22;来13:16;彼前4:13。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徒应当体谅同道的困难,把他们的缺乏当成自己的缺乏,并乐意帮助不幸的人。这不仅仅是一种补助,而是爱心原则的具体应用(罗12:9)。保罗曾身体力行,时常筹款帮助困难的信徒(见罗15:25,26;林前16:1;林后8:1---7;9:2—5;加2:10)。

“一味地”。原文意为“追随”。参该词原文用于林前14:1;帖前5:15;来12:14;彼前3:11。该词的含义似乎是:基督徒不仅要款待客人,而且要热情款待。

“款待”。原文意为“爱客人”即“招待客人”。好客素来被认为是基督徒的重要美德之一(见提前3:2;多1:8;来13:2;彼前4:9),当时许多信徒到处流浪,遭受迫害,所以这一点更显重要。许多基督徒被赶离家园,不得不栖身于同道家中(见徒8:1;26:1)。信徒彼此款待主要是由于分布广泛的早期基督徒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


14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本会注释】

“逼迫”。原文为恶意的“追随”,本章13节译为“一味地”。基督徒要“一味地”款待弟兄,祝福“逼迫”(追逐)他们的恶人。保罗的这个观点在本章17—21节中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基督徒有责任爱他的仇敌,以善胜恶。只有心意经圣灵更新,爱人“没有虚假”的信徒,才能履行这个义务。


15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

 【本会注释】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在任何环境下所表显的同情,乃是真实爱心的确凿证据。本节所提到的两种同情,前者较难理解。同情伤心的人似乎较为容易和自然一些,但是只有高尚的人才会以别人的成功和喜乐为乐。与这些美德相反的是嫉妒别人的幸运,对别人的不幸却幸灾乐祸。这种自私的表现是未悔改之心的自然倾向。在林前12:26,27中保罗把教友之间的同情比作肢体之间的体谅。耶稣曾在拉撒路的墓前哀哭同情(约11:35,《历代愿望》533页)。连最不配的罪人得救,祂也要高兴(见路15:5—7,10,23,24,32;犹24)。


16 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为聪明。

 【本会注释】

“要彼此同心”。每一个基督徒都应体谅同道的感情和愿望,与他们同心同德(见罗15:5;林后13:11;腓2:2;4:2)。基督徒之间应始终弥漫着来自共同目标和盼望的和谐气氛。

“不要志气高大”。即“不可自高”(罗11:20)“目中无人”。“不自夸,不张狂”(林前13:4)。只要有人心高气傲,就不可能继续爱的和谐,因为存在个人的野心,骄傲和轻视别人。

“俯就”,该动词还出现在加2:13,和彼后3:17中,指“随波逐流”,“屈从”等。

“卑微的人”。希腊原文既能指卑微的人,也能指卑微的事。表示“卑微”的希腊原文在新约别处均是指人,所以保罗在这里不可能指卑微的责任或任务。不管他指什么,重点在“卑微”。

早期教会的信徒大多是穷人。少数富有的信徒就有可能看不起卑微的弟兄(见雅2:1---9)。信徒若缺乏爱心和同情,就不可能“彼此同心”。所以基督徒要以耶稣的心为心。祂虽是神,却没有“志气高大”,“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象”,以便与有罪卑微的人类交往,帮助他们得救(腓2:5---8)。上帝的儿子既然愿意为爱堕落的人类而屈尊,感恩的基督徒岂不更当谦卑地与同胞交往(见《传道良助》330---336)。见雅1:9,10注。

“不要自以为聪明”(参罗11:25注)。这种骄傲的看法是与基督的爱相违的,因为它看不起别人的意见,甚至蔑视上帝的劝勉。所以以赛亚警告说:“祸哉!那些自以为有智慧,自看为通达的人”(赛5:21;参箴3:7)。凡心意更新的基督徒不会自以为有超人的水平和见解,而不接受别人的意见。相反,他会凭着爱心和谦卑之情尊重同道的见解,敞开心怀,虚心受教。他乐意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而向别人学习。


17 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

 【本会注释】

“不要以恶报恶”。这条原则见太5:38---48注。爱心是以德报怨,努力给别人带来福气,而不是毁灭(见罗12:14;林前13:5,6;帖前5:15;彼前3:9)。

“留心去作”意为“事先想到”。

“众人以为美的事”。原文意为“好事”,“高尚的事”,“正确的事”。保罗可能引用了七十士译本的箴3:3。为了消除敌意,基督徒务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行为,使他的坦诚义举不仅在上帝面前无可指责,在众人眼中也看为美。一个未普及之事业的追随者,为了使别人信服他所传信息的真实和优越,必须始终注意自己的行为无可指责。他们决不可给怀疑和攻击有可乘之机。凡希望自己的光照在人前,让别人看见他们的好行为就归荣耀于天父的基督徒,决不可从事会令人起疑心的活动,使自己和整个基督教的名声受损。

在责任和良心的要求面前,保罗从来不怕遭人反对。但他在这里劝戒基督徒要谨慎行事,不可无端引起别人的敌意。这不仅出于爱心,而且出于实用的目的。我们不可能既在劝服人,同时又在别人作对。


18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本会注释】

“尽力”。本节显然与上节联系在一起。就基督而言,祂要尽力维持和睦。但有时坚持原则会引起别人的反对,所以保罗加了一句“若是能行”。保罗自己就经常处在斗争之中。他的人生表明不可能始终维持和平。在撒旦掌权的世界中,基督的战士不要指望凡事平安。但是基督徒要注意:任何时候都不可因他的过错而破坏和睦。


19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或作:让人发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见罗1:7;9:25;11:28;16:12;弗1:6等,及林前10:14;林后7:1;12:19;腓4:1等)。

“不要自己伸冤”。原文语序为:不要复仇,亲爱的。

“听凭主怒”。因为“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听凭”意为让上帝来发怒伸冤。基督徒永远不要设法报复那些亏负他们的人。要把这件事交给上帝。只有全智大爱,完美无暇的上帝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对作恶的人进行公正的处罚。保罗在弗4:27中阐述了这个劝戒的用语和理念。他说,如果我们自己伸冤,就会“给魔鬼留地步”。充满报复念头的人使撒但有机会煽起苦毒和怨恨之情,而我们本应培育圣灵的果子——仁爱,喜乐,和平和忍耐的(加5:22)。

关于本节,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让时间和空间冷却你的仇恨”。另一种是:“任凭你的对手发怒”。但这两种解释与原文及上下文均不符合。

“经上记着”。经文引自申32:35。参来10:30。在《申命记》中,这是对上帝子民的警告。在希伯来书中,这是针对背道的。但在这里保罗引用这句话安慰遭受不公正迫害的上帝子民。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帝就会为他们伸冤,“上帝的选民昼夜呼吁祂”,祂“岂不终久给他们伸冤吗?”(路18:7;参申32:40——43:帖后1:6——10,启6:9—11)。

“伸冤”。原文指“报仇”,“惩处”(参徒7:24;林后7:12;彼前2:14)。这里指上帝伸张正义,不含个人复仇的概念,完全公正地对待各方。在上帝伸冤的日子,恶人要承受他们自愿悖逆的必然后果。他们悖逆的生活置自己于不同上帝和谐的位置,上帝的显现对于他们犹如烈火(帖后1:6—10;启6:15—17)。“尽管上度帝是爱,祂的荣光仍必消灭他们”(《历代愿望》746页)。


20 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

 【本会注释】

“你的仇敌若饿了”。经文引自箴25:21,22。

“炭火”。见箴25:22注。仁慈是基督徒对付敌人最好的手段。新旧约圣经所说把炭火推在敌人头上指的是爱的举动,而不是怨恨。箴言25:22最后的话,保罗没有引用:“耶和华也必赏赐你”。即报赏你对敌人的善行。以下的话总结了本节的含义:“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21 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本会注释】

“你不可为恶所胜”。实施复仇是软弱而不是刚强的表现。凡是发脾气,放弃基督徒仁爱自制原则的人必遭失败。但是凡抑制报复的念头,把所受的委屈变成表显仁慈之机会的人,必能战胜自我和邪恶的势力。这种行为不仅更加高尚而且更有效果,能使敌意消除,还能赢得人心(参箴15:1)。上帝并没有对罪人实施他们早就该受的惩处,而是用仁爱和怜恤征服他们。是上帝的恩慈,宽容和忍耐引人悔改(罗2:4)。正在变成上帝形象的基督徒(罗12:2)。讲通过对仇敌的态度,表显出他的品格一天比一天更象上帝的品格(约壹4:8)。上帝就是爱。


罗马书第13章

提要:1.当顺服在上有权柄的,并履行其他的义务。8.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11.贪食醉酒和暗昧的行为在福音的时代是不合时宜的。


1 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凡掌权的都是上帝所命的。

 【本会注释】

“在世上有权柄的”。见彼前2:13;参路12:11;多3:1。本章的“权柄”指“统治权”,与罗1:16,20;林前1:18的“能力”不同。

“人人”。见罗2:9注;参诗16:10注。

“顺服”,即服从。

“没有权柄不是出于上帝的”。人间所有的权柄都是受上帝所认可和控制的。旧约圣经常讲到上帝废王立王(见但4:17注;参但2:21;4:25,34,35)。

“凡掌权的”,即现有的政权。

“都是上帝所命的”。保罗并没有说上帝认可地上政权的所有举措,也没有说基督徒必须完全顺从。政府的要求有时与上帝的律法相悖,这时基督徒应当顺从上帝而不顺从人(徒4;19;5:29)。保罗所说的是,地上的政权是上帝为人类的福利而设立的。他们掌权或失权都出于上帝。所以基督徒要服从掌权的当局,不要擅自抵制或推翻“凡掌权的”。

这样的教训在保罗的时代特别需要,因为当时犹太人情绪骚动,在罗马帝国各地发动叛乱。如果基督徒显出同样的叛逆精神,就会引起人们对于犹太人那样的反感,从而失去罗马政府的保护。保罗从自己的经验中证实,政府的保护对于早期的基督徒来说,乃是一种福气(见徒22:24-30)。悖逆的精神也会给基督教会和她平安仁爱的信息带来指责。所以保罗在别处还劝信徒为掌权的祷告(提前2:1-2),并服从他们(多3:1)。彼得也要信徒“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彼前2:13-17)。


2 所以,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罚

 【本会注释】

“抗拒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即“起来反对上帝所安排的”。

“刑罚”即“判决”(见罗2:2;5:16;11:33)。保罗这里指当局作为上帝的用人所下的判决(罗13:4)。既然不服从“凡掌权的”就是抗拒上帝的命,当局所实施的处罚自然也代表上帝对反叛百姓的判决和怒气了。


3 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乃是叫作恶的惧怕。你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称赞;

 【本会注释】

“不是叫行善的惧怕”。一般说来,只要不作恶,就不要惧怕统治者。但实际情况并非都是这样。许多掌权者会迫害行善的人。如保罗写这封书信时的罗马皇帝尼禄,后来就致使保罗殉道。但一般说来,行善的人不必惧怕当局。这样的政府不会让行善的惧怕。相反,他们的存在是有好处的,服从他们的要求通常对基督徒有利(见提前2:1-2)

“你们愿意不惧怕掌权的吗?”凡不愿意惧怕地上政府的基督徒务要行善。这样,他们的善举就会受到表扬(参彼前2:14,15)


4 因为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与你有益的。你若作恶,却当惧怕;因为他不是空空的佩剑,他是上帝的用人,是伸冤的,刑罚那作恶的。

 【本会注释】

“因为”。下面解释上述观点的理由。既然当局是上帝为良好的目的而命定的用人,只要基督徒安分守己,就不必惧怕其权威。保罗再次表述一个普遍的真理,而不是用例外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言论。

“他”。指掌权的当局(3节)

“用人”。该词原文也用来指执事(提前3:8,12)

“与你有益的”。地上政权作为上帝的用人和代表,就是为此而存在的。

“佩剑”。喻指统治者实施处罚的权威。

“刑罚”。该词还出现在帖前4:6。在希腊古卷中,该词常用来表示“司法代表”。

“那作恶的”。国家作为“上帝的用人”,是要惩处作恶的人(参本章2节,及罗12:19)。


5 所以你们必须顺服,不但是因为刑罚,也是因为良心。

 【本会注释】

“所以”。指前面四节,保罗已解释了顺从的理由。

“刑罚”。上帝既然设立地上的当局,基督徒就当服从。不是因为刑罚,而是因为理应如此,除非国家的法律与上帝的律法相悖。


6 你们纳粮,也为这个缘故;因他们是上帝的差役,常常特管这事。

 【本会注释】

“你们纳粮”。保罗所表述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一条命令。显然早期基督徒把纳税看作原则的问题,也许是听从了基督的教训(路20:20-23),如罗13:7所反映的。基督徒通过纳税支持地上的当局,表明他们服从上帝所命定罚恶赏善的政权(彼前2:14)。

“差役”即“仆人”,“公仆”。与第四节的“用人”不是同一个词。两个词都可指世俗的事务,而“差役”也可指宗教事务(见罗15:16;来8:2)。保罗用这个词给地上政权带来一点作为上帝公仆的神圣色彩,是为了强调服从当局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常常特管”。在罗12:12中译为“恒切”。“这事”指为上帝执行罗13:3,4的任务。


7 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当得粮的,给他纳粮;当得税的,给他上税;当惧怕的,惧怕他;当恭敬的,恭敬他。

 【本会注释】

一些解经家认为本节总结保罗有关基督徒要顺从当局的论述。“凡”指所有掌权的。也有的解经家认为本节指出了适用于上下文的广泛原则。所以“凡”指所有的人。保罗所说的是“凡人所当得的,就给他。”

“纳粮”。原文意为“税”。古卷里还有“租金”的意思。参路20:22。

“上税”。见太17:15注。

“惧怕”。指对当局应有的尊敬,而不是恐惧。参彼前2:18;3:2。

“恭敬”。参彼前2:17。在保罗的时代,罗马政府的工作人员受权收税,受到犹太人普遍的蔑视和仇恨。所以保罗劝勉罗马的信徒不仅要纳税,而且要尊敬长官。这与狂热的犹太人日益滋生的叛逆情绪迥然不同。这种叛逆最终将导致犹太民族的毁灭。(见约瑟夫《战争史》卷二13章4-7页[258-270])


8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

 【本会注释】

“凡事都不可亏欠人”。基督徒要偿付一切的债务,但有一个债他永远还不清,就是他欠同胞的爱。

“唯有彼此相爱”。彼此相爱是无穷尽的义务。这个债他需要不断偿付,而且只要他还有造福同胞的机会,这个债他永远也还不清。

“爱人”。即“爱别人”,或“爱邻舍”。

“成全了”。爱同胞的人已经实行了律法的宗旨。上帝的全部诫命都是以爱的原则为基础的(太22:34-40;参罗13:9)。所以单从外表上遵守字句是无法完全顺从律法的。真正的顺从是出于内心的(参罗2:28-29)。成全律法靠的是内心的爱,而不是外表的实行(罗13:10)。尽管有摩西明白的教训(见利19:18,34;申6:5;10:12),犹太人仍不愿意相信和实行这基本的真理。他们把对上帝律法的爱变成严厉无情的法律条款。他们连薄荷,茴香和芹菜都献上十分之一,却忽略了律法上更重要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和对上帝的爱(太23:23;路11:42)。所以耶稣设法再次说明祂父之诫命的真正宗旨。祂教导说:爱是一切诫命的总纲(太22:37-40;可12:29-34;路10:27,28)。爱同胞,是听命门徒的重要标志。(约13:34-35)。

“律法”(见罗2:12注)。尽管保罗提到了十诫的条款,表明他想着十诫,他也是泛指律法的原则。既然违背律法就是罪(见约壹3:4注),爱“就完全了律法”(罗13:10)。


9 象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

 【本会注释】

“象那”。保罗现在引用诫命的条款。爱邻舍的人不会偷窃,杀害他,贪图他的财物,作假见证害他或同他的妻子犯奸淫。

“不可作假见证”。一般文本没有这句话。钦定本加上这一句是为了使第二块石版的诫命更完整一些。但显然保罗并不想说完它,因为他说:“或有别的诫命”。这里诫命的排列与出20:13-15不一样,把第七条放在第六条前面。可10:19;路18:20;雅2:11也是这样排列的。太19:18则按原来顺序。保罗所依据的可能是七十士译本的一个文稿。他的顺序与申5:17的梵帝冈手抄本一致。这份手稿的出20:13-15把第七条诫命放在后五条之首,然后是第八条,再是第六条。

“包在”即“归纳”。

“爱人如己”。引自利19:18,见该节注释。


10 爱是不加害与人的,所以爱就完全了律法。

 【本会注释】

“爱就完全了律法”(见林前13:4-6注,参罗13:8注)


11 再者,你们晓得现今就是该趁早睡醒的时候;因为我们得救,现今比初信的时候更近了。

 【本会注释】

“再者”:联系到上面有关爱的劝勉。爱是罗12,13章所述基督徒责任的总结。作为履行这些责任的重要原因,保罗现在提到了基督徒生活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基督快来的信仰(参林前7:29;来10:25:37;彼前4:7)。

“时候”。这不是泛指的时间,而是特定的时间,或重要的时期(见太1:15注;参林前7:29;启1:3)。罗马的信徒务要意识到他们所处的重要时刻。所以保罗规劝他们要摆脱冷淡,懒惰,不再自我放纵,“披戴主耶稣基督”。

“现在就是”。即时候已经到了(参太24:44;25:13)。

“睡醒”。为上帝的大日所作的准备需要警醒。见十个童女的比喻,她们都“打盹,睡着了”。(太25:5;参帖前5:6)。

“得救……近了”。保罗这里的“得救”显然指基督带着荣耀的能力再来。那时,他所描述的以下事件都会发生:“上帝的众子显现”(罗8:19),“我们的身体得赎”(罗8:23),大自然“脱离败坏的辖制,得享上帝儿女自由的荣耀”(罗8:21)。

“初信的时候”。(参徒19:2;林前3:5;15:2),指刚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时候。基督在祂反复的警告中,一再劝诫我们要不断保持盼望主再来的心态(见太24章)。这种盼望从一开始就伴随着警告:“那日子,那时辰,没有人知道”(太24:36)。保罗不是不知道这一点(见帖前5:1,2;帖后2:1,2)。但是他对那个伟大日子的期望仍然十分强烈(见帖前4:15,17;林前15:51,52)。其他新约作者也抱有这样的态度(见彼前4:7;彼后3;约壹2:18;启22:12,20;参《布道论》695页;《使徒行述》265页)。

时间比所期待的要久,并不证明上帝的话失了效。基督再来以前,有工作要完成,有条件要满足(见《布道论》694-697)。同时,就信徒个人而言,经常意识到时间的短暂和基督快要复临,是完成必要的工作,满足所需的条件不可缺少的动力。主的日子对于那些沉睡在冷心纵欲的人来说,如夜间的盗贼,“他们绝不能逃脱”(帖前5:3)。


12 黑夜已深,白昼将近;我们就当脱去暗昧的行为,带上光明的兵器。

 【本会注释】

“黑夜”。保罗把读者目前的属灵状况比作睡觉。现在他接着用黑夜与白昼之别,来比拟今生与来生之别(参来10:25)。

“脱去”。该词原文在新约中多次用来描述放弃坏习惯(见弗4:22,25;西3:8;来12:1;雅1:21;彼前2:1)。

“暗昧的行为”。在这里比作要脱下的衣服。基督徒要换上真理和公义的盔甲,为基督显现的光明日子作准备。

“光明的兵器”,与“暗昧的行为”相对照。基督徒蒙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彼前2:9),成为“光明之子”(帖前5:5),用光明的兵器不断从事属灵的战争。

“兵器”一词还出现在约18:3;林后10:4;罗6:13,参弗6:11-18保罗所述基督徒的军装。


13 行事为人要端正,好象行在白昼。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

 【本会注释】

“行事为人要端正”。直译为“以良好的方式”,故有“优雅”,“适当”,“体面”之意。参林前12:23“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参罗12:17。“众人以为美的事”,意为“体面的好事”,该词还用于林前14:40;帖前4:12译为“规规矩矩地”,“端正”。

“好象行在白昼”。恶人总想把残暴淫乱的行为藏在黑夜之下(帖前5:7;弗5:11,12)。但基督徒做人要象世人都能看到似的。他是白昼之子,不是黑夜之子(帖前5:5),所以行事为人就当象光明的子女(弗5:8)。

“荒宴”。参加5:21;彼前4:3。指“狂宴”,“痛饮”。

“好色”。指“放荡”,“道德败坏”。

“邪荡”,即“淫荡”。(参林后12:21;加5:19)。这里所列举的罪在保罗时代的外邦人中十分流行(罗1:24-31),当然也绝不限于他们(见罗2:3,21-24)。

“争竞”,即“争吵”。

“嫉妒”,即“妒忌”。


14 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

 【本会注释】

“披戴”。11节劝基督徒要带上“光明的兵器”。现在保罗又提出基督自己就是基督徒的军装。但这种披戴的生活必须每天更新,在圣洁里成长(弗4:24;亚3:12-14)。每前进一步,都可以看作重新披戴基督。凡保持这种变化经验的基督徒将越来越完美地效法基督的生命与品格,向世人反射祂(见林后3:2,3;《天路》69页;参加4:19)。

“肉体”,即堕落的本性(见罗8:13)。肉身的需要是要得到供应的,但是基督徒不要考虑肉体不圣洁欲念的兴奋和满足。奢侈放纵的人生会刺激肉体的欲念,这是基督徒应当克制的(罗6:12,13;8:13)。所以保罗警告信徒不要想这些事情。


罗马书13章的补充注释

一些新约的作者似乎都说到基督很快就要再来了。以下经文经常被引用作为典型的说明:罗13:11-12;林前7:29;腓4:5;帖前4:15,17;来10:25;雅5:8-9;彼前4:7;约壹2:18。

有人匆匆得出结论说:圣经作者肯定是弄错了,至少他们对基督再来的时间一无所知。但这样的话缺乏证据。

圣经在反复讨论有关世界末日和基督再来的问题时披露了一些事实。根据这些事实,我们认为可以得出一个与圣经所启示,有关基督复临的信仰完全一致的结论。这些事实是:

1.圣经作者始终满有把握地讲述基督复临。新旧约的作者都是这样。任何正面理解圣经本义的人,都会得出结论:“主的日子必要来到”(彼后3:10)。

2.论述基督复临的圣经作者似乎十分感佩这个与全人类和一切受造之物有关之大事的威仪,荣耀和辉煌。他们往往把它说成是将来唯一的大事。在先知的眼里和心中,上帝大日的辉煌似乎夺去了其他一切事情的光彩。以至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基督复临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次要的,是一切受造之物期盼等待之伟大事件的前奏。他会感觉到那大日就要来到了。

最早对基督复临作出生动描述的显然是“亚当的七世孙以诺”。他曾对当时的恶人宣告:“看哪,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犹14,15)。以诺并没有说到这是几千年以后的事。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他只知道主要来行审判,其他的都不重要了。

3.圣经作者强调主的日子会出人意料地突然来到。基督的话充分说明这一点。祂说:“所以你们要预备,因为你们想不到的时候,人子就来了”(太24:42)。“你们要谨慎,恐怕因贪食,醉酒,并今生的思虑累住你们的心,那日子就如同网罗忽然临到你们,因为那日子要这样临到全地上一切居住的人。你们要时时警醒,常常祈求,使你们能逃避这一切要来的事,得以站立在人子面前”(路21:34-36)。

保罗回应主的话说:“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帖前5:2)。彼得也写过类似的话:“主的日子要象贼来到一样”(彼后3:10)。

正是基督复临的突然和出人意料性,加上这件大事的确定性,使得这件事的传扬显得急迫,至少给人以这样的印象。

鉴于主认为不宜告诉我们祂来的“那日子,那时辰”,而要求他的门徒时时警醒,以免那日子象贼一样来到,新约的作者只能以急迫的语气来描述基督复临。这不影响他们所受的灵感。他们藉着上帝的启示和基督的直接指示,知道祂一定会再来。在祂来之前必有一段混乱的日子。他来是突然而出人意料的,他们和他们所带领的人需要要时时警醒。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日子,那时辰”。正是因为启示的这种局限性,他们不断规劝和警告信徒有关主的日子。

显然,按照上帝的计划,是不让众先知确实地知道基督复临的时间的。我们的主升天以前在回答门徒有关祂下一步行动的时间时,说:“父凭著自己的权柄,所定的时候日期,不是你们可以知道的”(徒1:7)。

4.圣经作者的写作不只是针对当时的时代。书信的对象也不只是收信的人。否则,圣经只与上帝的代言人写作的时代有关了。实则不然。他们灵感的笔,常常是无意识地为主复临以前所有的世代写作。他们所写的有些事情,如割礼,确实只与新约作者写作的年代有关,而其他部分,越是接近世界历史的末叶,关系就越是重大。圣经作者规劝,警告,和指教的对象是基督复临以前所有的人。这进一步说明为什么新约圣经把基督复临说得那么急迫。从历史上看,这些信息的确是传给当时代的人的,大部分圣经的属灵教训是针对很久以前特定的时代和群体的。

虽然某一训言是针对某些信徒的,但更多地却适用于他们的属灵后代。当基督向祂的门徒描述有关祂来以前的主要事件作为征兆时,祂是跨越了大约二千年的历史。祂先描述耶路撒冷的毁灭,“你们看见先知但以理所说的,‘那行毁坏可憎的’站在圣地”(太24:15)。这里的“你们”指祂跟前的门徒。但祂继续谈论但以理所预言延续到十八世纪的“大灾难”,然后主说:“若有人对你们说”(23节)。基督再次警告门徒所要面临的欺骗。通观全篇,基督的话更是针对生活在十八世纪和以后的信徒说的。

圣经的话,不单是针对当时代的人,而且更主要的可能是针对后世的人。这就使我们不至就某些将来事件的时间,匆匆作出结论。

基督升天以后,包括使徒在内的众弟兄,可能都以为主会在他们的时代再来,“这话传在弟兄中间,说那门徒(约翰)不死”(约21:23),而要活着见主再来(参徒1:6,7)。

但新约中也有证据表明,上帝确已就基督再来以前的时兆,给予祂的代言人一定的亮光。保罗在帖前4:15中讲到“我们这活着还存留到主降临的人”。但保罗是否真的要帖撒罗尼迦信徒以为主会在他们这一代复临?有些人确实是这样认为的,因为保罗在第二封书信中谈到了这一话题,“弟兄们,论到我们主耶稣基督降临,和我们到祂那里聚集,我劝你们,无论有灵,有言语,有冒我名的书信,说主的日子现在到了,不要轻易动心,也不要惊慌”(帖前2:1-2)。他接着描述了基督复临以前要发生的事(3-12节)。其中,最大事情就是“离道反教”(3节)。他在别处讲到,离道反教的事主要发生在他去世以后(徒20:28-30;提后4:6-8)保罗在归纳了基督复临以前的大事以后,规劝他们为今后的日子要站得稳(帖后2:15-17)。

保罗在死牢中写信给他属灵的儿子提摩太说:“你在许多见证人面前听见我所教训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导别人的人”(提后2:2)。保罗显然告诉提摩太,离基督再来还有一段时间。

所以,保罗在帖前4:15中所说的“我们”不包括他自己,而是生活在末日的基督门徒。用“我们”只是表明他是那跨越多世纪的忠心门徒团体的一份子。

彼得写道:“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彼前4:7)。这话单是针对他写信的对象吗?回答是否定的。因为我们从《彼得后书》中读到(两封书信相隔多久我们不知道):“叫你们纪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第一要紧的,该知道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这充分证明,彼得预言日后的形势会产生一些好讥诮的人。

特别注意彼得在讨论基督复临的时候,呼吁信徒要“纪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他在彼后1:19中说:“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他的话表明:基督复临是在未来。信徒应当随从预言的亮光,“直等到天发亮”。保罗也对帖撒罗尼迦信徒说了类似的话:“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像夜间的贼一样。人正说平安稳妥的时候,灾祸忽然临到他们,如同产难临到怀胎的妇人一样,他们绝不能逃脱。弟兄们,你们却不在黑暗里,叫那日子临到你们像贼一样”(帖前5:1-4)。

使徒对于先知著作的提述回应了基督所说“先知但以理”论及将来事件的话:“读这经的人须要会意”(太24:15)。

5.圣经既劝勉信徒用预言的亮光指导他们的脚步,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圣经中含有某些与主再来有关的特殊预言。这些预言与伟大的历史时期有关。使我们知道什么时候基督复临“近了,正在门口了”(太24:33)。我们特别推荐《但以理书》和《启示录》。上帝凭着祂的智慧在基督教的早期不让人充分明白其中的内容。但以理书的某些预言要“隐藏封闭,直到末时”(但12:9)。这些预言主要是为末时的。

今天,有充足的亮光从《但以理书》及其姐妹篇《启示录》中照耀出来。其中有关时间的预言令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理解预言的“时候,日期“(帖前5:1)。这两卷书使我们以预言的确据宣告万物的结局近了。今日的复临运动正是依据这些蒙大光照耀的预言篇章,理直气壮地宣扬有关上帝的大日临近的确实信息。


罗马书第14 章

提要: 3:不可因彼此的差异而相互轻看,论断。13:不要冒犯别人。15:使徒根据许多理由证明为不对的事。


1 信心软弱的,你们要接纳,但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

 【本会注释】

“信心软弱的”。指对于公义的原则只有一点了解的人。他急于得救,乐意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任何事情。但是由于他基督徒经验的幼稚(见来5:11-6:2),也许还因为原来的教育和信仰的影响,他就遵行某些不需要遵守的规则,为了使自己的得救更加可靠一些。他们认为这些规则十分重要,是得救所必需的。当他看到其他的基督徒,特别是那些更有经验的人不遵守这些规则,就感到困惑失望。

有关保罗在罗14章中的论述有好几种解释,有人据此来认为:1.贬低素食;2.取消洁净与不洁净肉类的区别;3.取消一切有关日子的区别,从而废除第七日的安息日。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困扰部分初世纪基督徒的某些宗教及相关问题,就会得知保罗所说的与上述三点无关。

保罗提到了几个容易在弟兄们之间引起误会的问题:1.与饮食有关的问题(2节),2.守日子有关的问题。(5,6节)。在林前第八章中,他也讲到在饮食问题上刚强的和软弱的弟兄问题。哥林多书的写作时间比《罗马书》早不到一年。由此可见林前8章和罗14章讨论的基本上是同一个问题。哥林多书讨论了吃祭偶像之物是否合适的问题。根据古老的习惯,异教的祭司大量经销祭偶像的肉食。保罗对来自犹太人和外邦人的哥林多信徒说,偶像既然算不了什么,吃祭偶像的物本身也算不了什么。但他解释说,鉴于原先的背景和教育,以及属灵见识的差异,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等知识”,能放心吃这些食物的(见林前8章注释)。保罗奉劝那些对这种食物没有顾虑的人不要因为吃而把绊脚石放在弟兄的路上(罗14:13)。他的劝告与耶路撒冷会议的决议是一致的,也至少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为什么会议采取这样的立场(见徒15章注)。也许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担心使一些基督徒完全禁戒肉食,单单吃素(见罗14:2)。

保罗所说的不是不卫生的食物。他并没有要信心刚强的基督徒什么都吃,不管其对身体有没有害处。他在罗12:1中已经说明,真正的信徒要保守自己的身体圣洁,蒙上帝悦纳,作为活祭。信心刚强的人要把保持健康作为属灵的一个方面(罗12:1;林前10:31)。

还有一件事能说明保罗所讨论的问题。许多犹太籍的基督徒起先只是朦胧地认识到仪文律法已经在基督身上应验(见西2:14-16注),所以不再有约束力。实际上早期的基督徒并没有马上停止参加犹太人年度的节期,并拒绝一切的仪礼。根据仪文律法,犹太人每年要守七次年度的安息日,保罗悔改以后也好几次参赴这些节期(徒18:21等)。虽然他教导说割礼算不得什么(林前7:19),他还是让提摩太受了割礼(徒16:3),同意按古代的条规履行礼仪(徒21:20-27)。在当时的情况下,最好根据认识的提高逐渐取消犹太人的礼仪。在犹太籍的基督徒中间自然会产生如是不是要守某些日子的问题——与犹太人年度的节期有关的假日(见利23:1-14;西2:14-17注)。

以上事实证明,保罗在罗14章中:1.没有贬低素食;2.没有取消古时圣经对洁净和不洁净肉食的区别;3.没有废除道德律法中第七日的安息日(见罗3:31注)。如有人持上述看法,那他是误解了保罗的意思。

象杰米逊、福赛特、布朗等保守的解经家在解释罗14:5,6时,也认为保罗并没有教导或暗示废除第七日的安息日“。根据这段有关守日的文字,阿尔福特遗憾地推论:如果只是在福音之下才以任何形式实施安息日的律法,就不会用这样的语言。如果安息日只是犹太节日中的一个,就不会这样说了。不能因为在摩西的制度下守了安息日,就作这样的理解。既然安息日比犹太教更加古老;既然在犹太教制度下安息日被奉为永恒神圣的十诫之一,是在西奈山的赫赫威仪中颁布的,犹太教的其他礼仪则不是这样;既然赐律法的主在地上说过“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见可2:28),那就很难证明使徒要让读者将安息日列在废除了的犹太节期之中。只有“软弱“的人还认为这些节期仍得遵守,那些有更多亮光的人应当出于爱心宽容这种软弱。”

在罗14:1-15:14中,保罗劝勉比较刚强的基督徒要以同情的态度对待软弱弟兄的问题。如同在罗12和13章中一样,他说明教会的团结和安宁在于基督徒真正的爱。这种爱心和互相的尊重会确保信徒团体持续的和谐,尽管他们在宗教问题上存在不同的意见和禁忌。

“你们要接纳”。要把信心软弱的人接纳为弟兄,因为基督也这样接纳欢迎他们(罗15:7)。

“不要辩论所疑惑的事”。把“软弱”的信徒接纳进来,不是为了跟他们争辩,刚强的弟兄并没有义务去解决和评判信心软弱者的禁忌。


2 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软弱的,只吃蔬菜。

 【本会注释】

“有人信”。保罗指出,有人的信心使他能吃别人不敢吃的东西。

“蔬菜”。见本章1节注释。保罗在这里并不是讨论该不该吃某些食物,而是倡导在这些问题上的宽容。“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17节)。所以信心刚强的人要“追求和睦的事”(19节),谨防自己的饮食和其他个人行为破坏了上帝的圣工(20节),伤害了基督为之舍命的人(15节)。


3 吃的人不可轻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论断吃的人;因为上帝已经收纳他了。

 【本会注释】

“轻看”。信心刚强的人自然容易轻看信心软弱者在饮食问题上的狭隘。这当然也表明所谓信心刚强的人仍有亏欠,因为纯洁的信心是“生发仁爱”的(加5:6)。

“论断”。凡是宗教经验上主要依赖履行外表规条的人往往会彼此论断。其实双方都有错,他们所表现的事是属灵的骄傲,而不是基督徒的爱。

“收纳”。在本章第一节中译为“接纳”。基督徒要“接纳”弟兄,就象上帝接纳他一样。

“他”。指在食物上没有禁忌的较为刚强的人(2节)。保罗的意思是,那些有禁忌的信徒,不要论断那些在没有禁忌的状态下被上帝接纳的人(见林前10:29;加5:13)。上帝既然已经赦免他的罪,接纳他为儿女,他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已体现圣灵的同在,这样的批评就是不合适的了。


4 你是谁,竟论断别人的仆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为主能使他站住。

 【本会注释】

“你是谁,竟论断”。保罗是对软弱的人说。

“别人的仆人”,指“上帝的”或“基督的”,视本节后半部分的译法而定(参本章8,9节)。译为“仆人”的希腊原文新约中仅在路16:13;徒10:7;彼前2:18中出现,指的是“家仆”,与家庭关系密切,而非一般的奴隶。“软弱”(罗14:1)的信徒所论断的是上帝的仆人,他是对上帝负责,而不是对同伴负责的。

“站住”。有人理解为道德上属灵上站稳(参罗11:11,12),也有人理解为在上帝眼中所豁免和悦纳(参诗1:5)。

“跌倒”。与“站住”相对应。有人理解为道德和属灵上失败,也有人认为指被定罪不受悦纳。林前10:12中这两个词均采用第一种见解,“自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

“能使他站住”。在相关问题上他运用了基督徒的自由,虽然他受到弟兄的挑剔和批评,却得到主的扶持和帮助。“信心软弱的”(罗14:1)人可能担心那些刚强的弟兄有危险,因为他们不履行他的禁忌。但是保罗说,不论有什么危险,召祂仆人进入自由的主(加5:13)有能力保守他脱离与自由有关的危险,而“软弱”的弟兄则设法用别的办法来规避这些危险。也有人把这节经文解释为审判时的豁免。


5 有人看这日比那日强;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样。只是各人心里要意见坚定。

 【本会注释】

“看”。即“判断”、“估计”、“赞同”。保罗现在谈论引起信徒中纷争和混乱的另一个原因,即一些特定日子的遵守问题。见本章1节注。参加拉太教会和歌罗西教会类似的情况(加4:10,11;西2:16,17)。

凡有信心立即放弃所有仪文节日的信徒不要看不起信心较软弱的人。后者也不要批评在他看来似乎不守法规的前者。每一个信徒都要对上帝负责(罗14:10-12)。上帝要每一个仆人“心里要意见坚定”,按照他至今所领受的亮光和理解的程度,遵从自己的信念。基督徒中间不应有强迫,要始终表现仁爱宽容的精神。信心刚强的人要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罗15:1),正如基督曾担当我们众人的软弱。绝不要自以为义,批评那些不同观点和做法的人,藐视那些仍为“婴孩”的人(来5:13)。

“意见坚定”,意为“完全信服”(见罗4:21注)。保罗并没有说基督徒在有分歧的问题上不可以有自己的信念。他要求信徒要有明确的结论,同时以要宽容那些意见不同的人,不要剥夺别人在个人责任上有自己看法的权利。参《历代愿望》550页;《教育论》17页。


6 守日的人是为主守的;吃的人是为主吃的,因他感谢上帝;不吃的人是为主不吃的,也感谢上帝。

 【本会注释】

“守”。本节该词出现4次,原文意为“遵守”、“看待”。还有“思念”之意(见腓3:19;西3:2)。

“为主守的”。在吃食和守节日的问题上,双方的动机都是一样的。刚强的弟兄为“百物”而感谢上帝,为“荣耀上帝”而享用(参林前10:31)。软弱的弟兄也为他所吃的感谢上帝,为荣耀上帝而不吃祭偶像之物(见罗14:1注)。


7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

 【本会注释】

“为自己活”。保罗把6节中“为主”的观念扩大到人生的普遍原则。基督徒不仅在食物和日子的问题上要“为主”而作。他整个人生的目的不应“为自己活”,追求自己的快乐和欲望,而是要“为主”,荣耀主,遵行祂的旨意(见林后5:14,15)。他的一生直到最后一刻,都是属于主的(罗14:8),到时候他要向上帝交账(12节)。所以基督徒活着,要感到自己有朝一日要“站在上帝的台前”(10节)。

有人常用本节指一个人对于同胞的影响,但原文意思不是这样。保罗是在强调基督徒不论做什么,都要为主而做。


8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本会注释】

“我们……是主的人”。即我们是属于基督的。祂曾是“死人并活人的主”(9节)。我们不论软弱还是刚强,是生是死,都要对主负责,因为我们是祂所买来的产业(徒20:28;林前6:20;弗1:14)。我们有什么权利论断属于基督的人呢?


9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

 【本会注释】

“死了,又活了”。基督藉着祂的死赎回了一批子民。藉着祂的复活拯救祂所买来的人(见罗4:25注)。基督受难和复活以后,就升到天父右边,获得宇宙的统治权(见可14:62;16:19;弗1:20-22;腓2:8-10;来1:3)。

“为要作死人并活人的主”。采用这样的语序也许与本句前半句有关基督的语序有关。基督徒虽然死了,仍然属于基督,因为他死的时候,是“在耶稣里”睡着了(帖前4:14;参启14:13)。“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前4:16.17)。就是那些拒绝基督的人,到死了也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因为所有的死人都要复活,要么“复活得生”,要么“复活定罪”(约5:29;参启20:12,13)。到那日,“我们个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罗14:12)。


10 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又为什么轻看弟兄呢?因我们都要站在上帝的台前。

 【本会注释】

“你这个人为什么论断弟兄呢?”论断和轻看“只吃蔬菜”者的人是认为“百物都可吃”的人(2节)。

“我们都要站在”。原文“都”字是强调式的。我们不论是刚强的,还是软弱的,都要站在上帝的审判台前。既然所有的信徒都是上帝的百姓和臣仆,都要站在同一个审判台前,他们就没有权利彼此论断。他们论断别人,就是篡夺了上帝的权利(罗14:10;参林后5:10)。


11 经上写着:主说:我凭着我的永生起誓,万膝必向我跪拜;万口必向我承认。

 【本会注释】

“经上写着”。引自赛45:23。与原文略有出入。

“万膝”。强调最后审判的普及性。

“承认”。原文有“承认”和“赞美”之意。七十士译本常译作“赞美”(见代上29:13等)。在路10:21中,该词译为“感谢”。雅5:16等处也译为“承认”。在罗14:11中,两种意思都合适。以赛亚的原文用“起誓”(参书23:7;林后15:14;赛19:18),表明全世界都归服耶和华,庄严地承认祂的统治。


12 这样看来,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

 【本会注释】

“这样看来”。本节原文的语序强调每一个信徒的责任。

“我们各人必要将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说明”。在良心的问题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对上帝负责。


13 所以,我们不可再彼此论断,宁可定意谁也不给弟兄放下绊脚跌人之物。

 【本会注释】

“宁可定意”。本节提出信徒不可互相批评的另一条理由。“定意”和“论断”原文是同一个词(参林前2:2;林后2:1;多3:12)。要论断的话,不要论断别人,而是定意不让弟兄跌到。保罗叫人不要论断的第一个理由是人要向上帝交账,而不是互相交账。只有上帝是主宰和审判者。第二个理由是他一再强调的基督徒之爱。信心刚强的信徒,要出于爱心体谅软弱弟兄的思想感情,千方百计避免得罪和打扰他们。虽然在良心的问题上没有人可以对别人负责,每一个基督徒仍然要关心弟兄的利益。基督徒尽管有权抛弃以前所有的繁文缛节,但是出于对别人的爱,他不要滥用这种权利伤害“信心软弱”的同道(罗14:1)。


14 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

 【本会注释】

“凭着主耶稣”,即“在主耶稣里”。保罗的信念来自与上帝的交往,受圣灵的启迪。参罗9:1。

“确知”。保罗就基督徒的自由和不守他人禁忌的权利表示了他受圣灵启迪的个人信念(参林前8:4)。他用这样的话强调他对于“软弱”者的体谅是出于爱心,而不是认可这些禁忌。

“本来”。“软弱”(罗14:1)的弟兄所不吃而刚强的弟兄要吃的食物,本身并不是不洁净的,而是人心理上的顾忌(见罗14:23注)。保罗并没有食物之间的区别。对本文的理解,应限于所讨论的特殊食物。使徒讲述的重点是要体谅那些认识较浅,不敢吃某些食物的人。

“没有”。指保罗所述及的食物(见1节注)。“没有”不要从绝对意义上理解。一个词往往有几个意思,所以它的含义必须从上下文中确定。例如保罗说:“凡事我都可行”(林前6:12),若脱离了上下文,就可能理解为保罗说自己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但上下文是对不道德之事的警告,所以马上否定了前面的推论(见该处注释)。同样,在出16:4中,“每天”可理解为一周的每一天,但上下文告诉我们,这里不包括安息日。

“不洁净的”,意为“普通的”。指那些对于一般人虽然认为“普通”,虔诚的犹太人却不吃的食物(见可7:2注)。

“在他就不洁净了”。不洁净不在于食物的性质,而在于信徒的看法。例如“软弱”(罗14:1)的信徒认为自己不可吃祭偶像之物,把不吃这些食物看作是良心问题。只要他有这种信念,他就不可以吃。别人也许认为他不对,但他认为这是上帝所要求的,违犯了就会不合适(见罗14:23注)。


15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经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

 【本会注释】

“你们若因食物叫弟兄忧愁”。软弱的弟兄看见那些更有经验的信徒做他们认为有罪的事,就会心里忧愁困惑。这种忧愁会造成他跌倒。他可能离开基督教的信仰,因为他认为基督教卷入了他认为有罪的行为;他也可能因刚强弟兄的榜样而勉强默认他认为有罪的行为(见林前8:10-12)。

“就不是按着爱人的道理行”。(参罗13:13注)即“不是凭着爱心行事做人”。

“因你的食物叫他败坏”。任何影响人违背良心的事都会造成他败亡。良心受到违背就会大大削弱,产生连锁反应,直到心灵败亡。所以基督徒若自私地放纵他认为完全合适的事,从而产生败坏人的影响,他就是造成了基督为之舍命之人的败亡(参林前8章)。

“基督已经替他死”。基督已经舍命拯救“软弱”(罗14:1)的弟兄。他的同道却因放纵某些食物而导致他败亡。与基督相比,要他作的牺牲是很小的。基督曾舍了性命。信心刚强的基督徒肯定乐意为软弱弟兄的缘故放弃某些所喜欢的饮食。


16 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毁谤;

 【本会注释】

“你的善”。可能指刚强的信徒更多的信心、知识和自由(见林前8:9—11;10:30)。

“被人毁谤”。参该词用于罗3:8;林前10:30。刚强的人不要滥用自己的自由,让“信心软弱”(罗14:1)的人有机会毁谤对他而言是好的事情。要小心不留下任何口实,让别人因他个人的行为给过分审慎的弟兄造成伤害而指责他。见林前8:7-13注。


17 因为上帝的国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

 【本会注释】

“上帝的国”。这个词单独使用,既可指将来的荣耀之国(参林前6:9),也可指现在的恩典之国(见太4:17;5:2,3注)。本文显然指恩典之国。上帝之国的要素不在外表,而在属灵生活内在的美德。

“吃喝”。与上帝之国的主体相比,吃喝问题是微不足道的。信心刚强的基督徒应当注重上帝之国的属灵性质。实际上有关这个重要真理的认识也是16节中“善”的部分内容。这种认识会使他不至为了区区小事而伤害软弱的弟兄。

“公义”即公义的生活方式,行义(见罗6:19;弗4:24)。

“和平”。不但指与上帝和好(罗5:1),而且指教会内部的和谐和爱(参罗14:19;弗4:3;西3:14.15)。

“圣灵中的喜乐”。上帝的灵使这种圣洁的喜乐充满“靠圣灵得生”的人(加5:25;参罗15:13;加5:22;帖前1:6)。信心越刚强,就越能明白上帝的国不在于吃喝之事,而在于上述属灵美德。有关他们在吃喝问题上的基督徒自由,他们宁可克制自己的个人权利,也不因此而破坏了教会的和平(罗14:13),使软弱的弟兄勉为其难,令其伤心,从而剥夺了他们在圣灵里的快乐(15节)。


18 在这几样上服事基督的,就为上帝所喜悦,又为人所称许。

 【本会注释】

“在这几样事上”。或作“以这种方式”。宽厚待人的信徒会赢得弟兄的好感。他就不会把绊脚石放在别人的路上。

“称许”,原文意为“考验”,“经得起检查和批评的考验”。参该词用于林前11:19;林后10:18;提后2:15。


19 所以,我们务要追求和睦的事与彼此建立德行的事。

 【本会注释】

“我们务要”。(参帖前5:11;林前14:26)。


20 不可因食物毁坏上帝的工程。凡物固然洁净,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

 【本会注释】

“因食物毁坏”。与19节的“建立”相对照。基督徒不要仅仅因为食物的缘故破坏上帝的工程,从而与上帝作对。

“上帝的工程”。参林前3:9;弗2:10。

“洁净”。见本章14节;参林前10:23。

“叫人跌到”。指刚强的弟兄滥用自己的自由使软弱的弟兄跌到,也可指软弱的弟兄,因刚强弟兄的榜样,勉强吃下他认为不可以吃的东西(见林前8:10)。多数解经家赞同前一种解释。若是这样,保罗是在说:人不可以因自己的食物而为别人放置绊脚石。


21 无论是吃肉,是喝酒,是什么别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

 【本会注释】

“吃肉”,指肉食,该词原文只在林前8:13出现过。在罗14:15,20等处,用的是另一个名词。

“喝酒”。软弱的弟兄在信仰上禁忌的主要是酒肉,也许因为异教徒习惯上用酒肉来祭偶像。

“是什么别的事”。保罗的告诫包括任何本身合法,但可能造成弟兄困惑不安的事情,因为他还不认识这些事情是上帝所许可的。基督徒在采取行动的时候,不但要问,这合不合法?而且要问:“会不会影响弟兄的心灵?”

“才好”。刚强的弟兄宁可放弃在这些较为次要事情的自由,而不愿让软弱的弟兄跌到(林前8:13)。


22 你有信心,就当在上帝面前守着。人在自己以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责,就有福了。

【本会注释】

“你有信心”。原文的“你”是强调的。“信心”指吃“百物”(落14:2)的信心。

“守着”。不要公开表现这种信心。让“软弱”的人跌到,而要在自己与上帝之间守着。

“就有福了”。(见太5:3注)。这种福气来自无亏的良心。

“以为可行的”。(见罗12:2注)。


23 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为他吃不是出于信心。凡不出于信心的都是罪。

 【本会注释】

“疑心”,即“有思想斗争”。参照对疑惑之人的描述(雅1:6;参太21:21;可11:23;罗4:20)。

“就必有罪”。心有疑虑而吃的就有罪了。

“信心”。指是非观,令人决定做任何他认为是上帝旨意的事情。保罗的意思是:基督徒做事若不是出于强烈的个人信念,做他认为对的事情,而是懦弱地屈从别人的意见,他的行为就是有罪的。基督徒决不要违背自己的良心。他的良心可能需要得到指教。良心也可能告诉他某些事是错的,而实际上本身并不是错的。但是,一件事情若没有经圣经和圣灵认证为正确的,就不要去做。他不要以别人为他行事的标准。他必须查考圣经了解自己在这件事上的责任(见《证言》卷二119-124页)。


罗马书第15章

提要:1,坚固的要担代软弱的。2,不要求自己的喜悦。3,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7,而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我们一样。8,不论是犹太人,9,还是外邦人。15,保罗为自己的著作辩护。30.要求他们祷告。


1 我们坚固的人应该担代不坚固人的软弱,不求自己的喜悦。

 【本会注释】

“我们坚固的人”,即“有力量的人”,指属灵上坚强的人。这样的信徒不但自己要站稳立场,还要帮助别人站稳。

“担代”,即“承担”,有时还有“忍耐”之意(见太20:12,启2:2)。

“软弱”,这里特指表现信心软弱的行为,例如不必要的禁忌和错误的判断。刚强的人能够并且有责任凭着爱心宽容他们。

“不求自己的喜悦”。我们不要坚持自己的权利和意愿,而当使之服从弟兄的利益,不管他看起来是多么软弱和有偏见(见林前9:19,22;参林前10:24,33;13:5,7;腓2:4)。


2 我们各人务要叫邻舍喜悦,使他得益处,建立德行。

 【本会注释】

“邻舍”。可能不但指“软弱”的,也包括坚强的。

“喜悦”,指在属灵上帮助邻居,使他们日臻完美。保罗并不是说,要赞同“软弱”者的意见和行为,屈从他们误以为对的事而取悦他们。


3 因为基督也不求自己的喜悦,如经上所记:“辱骂你人的辱骂都落在我身上。”

 【本会注释】

“不求自己的喜悦”。保罗提说自我牺牲之爱的最高榜样,来强调我们有责任为了弟兄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乐趣。基督连天上的荣耀都愿意为堕落的人类放弃。祂希望他们所拯救祝福的人也表现出相应的舍己牺牲(见《证言》卷五204页)。祂的仆人不可以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不愿象主那样屈尊(见腓2:5-8;彼前2:21;罗14:4)。

“如经上所记”。经文引自诗69:9(见该处注释)。


4 从前所写的圣经都是为教训我们写的,叫我们因圣经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本会注释】

“为教训我们”(参林前10:11;提后3:16)。保罗强调旧约圣经的永恒价值,虽然当时新约圣经正在形成,旧约仍继续作为道德的指南而占有自己的位置。

“忍耐”。即“坚定不移”(见罗5:3注)。

“安慰”。赐忍耐、安慰的上帝(5节)让人写下圣经,就是为了带来这样的福气。

“因圣经所生的”,即“来自圣经的”,“圣经所带来的”。原文也可译为“叫我们因忍耐和圣经所生的安慰,可以得着盼望。”

“盼望”。圣经给那些为上帝和同胞忍受苦难的人带来盼望。基督徒所表现的忍耐,以及他受苦时所得到的安慰,加强了这种盼望。关于忍耐和盼望的关系,见罗5:3-5;帖前1:3。


5 但愿赐忍耐安慰的上帝叫你们彼此同心,效法基督耶稣,

 【本会注释】

“赐忍耐的上帝”,参“使人有盼望的上帝”(13节),“赐平安的上帝”(罗15:33;腓4:9;帖前5:23;来13:20),“赐各样安慰的上帝”(林后1:3),“赐诸般恩典的上帝”(彼前5:10)。

“彼此同心”。即“想一样的事情”(见罗12:16注)。保罗所祈愿的不是次要问题上意见的相同,而是团结和谐的精神,尽管存在意见的分歧。

“效法基督耶稣”。保罗对于基督徒同道的希望,不单是团结一致,而且是因效法那完全的榜样而来的合一精神。祂的全部意愿不是照自己的意思行,而是照差祂来者的旨意行(约6:38)。这种基督耶稣的心志,也要存在于每一个门徒心中(腓2:5)。


6 一心一口荣耀上帝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

 【本会注释】

“一心”。即“一致”,这种团结是早期教会的一个特征(徒1:14,2:46)。

“一口”。心思的一致导致赞美和敬拜的和谐。

“上帝”、“父”,或“上帝和父”(参约20:17;弗1:17)。


7 所以,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使荣耀归与上帝。

 【本会注释】

“彼此”。保罗劝勉的对象既是刚强的信徒,也是软弱的信徒。

“接纳”。即“欢迎”(参罗14:1)。这里总结了14章所开始的议论。信徒们要彼此承认为基督徒,并如此相待,尽管他们在细节问题上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如此软弱,基督愿意接纳我们(路5:32;15:2),我们也当乐意彼此接纳。

“使荣耀归给上帝”。从语法上说,这句话即可指基督接纳罪人,也可指我们彼此接纳。这两件事都能促进上帝的荣耀。


8 我说,基督是为上帝真理作了受割礼人的执事,要证实所应许列祖的话,

 【本会注释】

“作了”,也有文本作“成为”的。

“执事”。原文指“仆人”见罗13:4注。

“受割礼的人”。一些解经家认为,基督作了“受割礼之人的执事”,指祂担任以割礼为标志之约的执事。还有一些解经家认为这句话指基督来为“受割礼之人”即犹太人服务。关于“割礼”的意义,见罗3:30;4:12;加2:7;弗2:11。基督来首先是为“以色列家”服务的。(太15:24)

保罗在罗15:7-12中强调在基督里上帝恩典的普及性,对犹太人和外邦人一视同仁。基督愿意忍受一切的屈辱接近堕落的人类,千方百计救拔他们。所以基督徒,不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刚强的还是软弱的,都要乐意彼此接纳,就象基督接纳他们一样(7节),要体谅别人的软弱和失败(1节),千方百计坚固他们(2节)。


9 并叫外邦人因他的怜悯荣耀上帝。如经上所记:因此,我要在外邦中称赞你,歌颂你的名;

 【本会注释】

“叫外邦人”。这句话原文比较难懂。原意似乎指基督成了“受割礼之人的执事”,是为了坚固应许,使外邦人能够荣耀上帝。基督履行了对以色列所发的应许,证明了上帝的信实,这也是上帝向外邦人施恩的基础。祂是“受割礼之人的执事”,不但使犹太人,也使外邦人得救。所以犹太籍的基督徒应当乐意接纳外邦人信徒,待他们如弟兄。外邦信徒也要体谅犹太信徒,认识到上帝是放弃了犹太民族以后才施恩与他们(见罗11:15注)。

“如经上所记”。经文引自诗18:49。9-12节的引文表明上帝救恩的计划从一开始就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

“称赞”。见罗14:11注。


10 又说:你们外邦人当与主的百姓一同欢乐;

 【本会注释】

“你们外邦人当……欢乐”。经文引自申32:43。关于引文的目的,见罗15:9注。


11 又说:外邦啊,你们当赞美主!万民哪,你们都当颂赞他!

 【本会注释】

“颂赞祂”。经文引自诗117:1。引文的目的见罗15:9注。


12 又有以赛亚说:将来有耶西的根,就是那兴起来要治理外邦的;外邦人要仰望他。

 【本会注释】

“以赛亚说”。经文引自赛11:10,见该处注释。

“根”,指根里长出来的苗(参启5:5;22:16)。本节表明犹太人的弥赛亚是外邦人的盼望。

“治理”。作恩典和荣耀之国的王(见太4:17;5:3注)。

“仰望”。即“盼望”。关于盼望和得救的关系,见罗8:24注。


13 但愿使人有盼望的上帝,因信将诸般的喜乐、平安充满你们的心,使你们藉着圣灵的能力大有盼望。

 【本会注释】

“盼望”,有“信靠”之意,与11节最后“外邦人要仰望祂”相呼应。

“因信”。保罗祈愿他们的信心使他们过充满喜乐、平安和盼望的生活。这一切都是真信心和圣灵同在的结果(见罗5:1,2;加5:22)。哪里有圣灵的果子,哪里就有信徒的爱与和谐。犹太人,外邦人,刚强的和软弱的都快乐平安相处,抱着分享上帝荣耀的共同盼望(罗5:2)。


14 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

 【本会注释】

“我自己”。保罗的论述结束了。在结束的时候,他解释了他写信给罗马信徒的缘由(15-22节),谈到了他将来的计划(23-33节),以及个人的问候(16章)。15:14-33的内容与罗1:8-15引言相一致。

“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参加5:22;弗5:9。

“充足了诸般的知识,能彼此劝戒”。特别是属灵真理的知识,如信心刚强的人所持有的知识(见林前8:1,7,10,11)。保罗曾警告哥林多人“知识是叫人自高自大,唯有爱心能造就人”(林前8:1)。可幸的是,罗马的信徒既“良善”又有“知识”。


15 但我稍微放胆写信给你们,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特因上帝所给我的恩典,

 【本会注释】

“稍微”。保罗书信的某些部分语气要大胆一些,超过了他表达坚信读者的“良善”和“知识”所需要的程度。

“是要提醒你们的记性”。该句动词原文在新约别处没有出现。保罗设法提醒罗马的基督徒有关福音的基本真理。

“恩典”。指他被委任为使徒的恩典(见罗1:4;12:3注)。


16 使我为外邦人作基督耶稣的仆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献上的外邦人,因着圣灵成为圣洁,可蒙悦纳。

 【本会注释】

“为外邦人”(见徒9:15注)。“仆役”。(见罗13:6注)

“作……祭司“。该词原文新约别处没有。

“所献上的”。参徒21:26;弗5:2等。保罗说自己是供职的祭司。传福音是他做祭司的责任。外邦信徒,藉着圣灵的洁净和奉献,成了他的祭。这样的祭是上帝所悦纳的(见彼前2:5)。

“圣灵”。(见约14:26注)。只有圣灵所洁净的祭物,才蒙上帝悦纳(见罗8:9注)。


17 所以论到上帝的事,我在基督耶稣里有可夸的。

 【本会注释】

“论到上帝的事”。参来2:17;5:1,指在上帝面前作祭司的责任。保罗所夸的只是他担任福音祭司的工作。他把这种工作看作献给上帝的祭物。

“可夸的”。保罗的夸耀不是凭自己,而是藉着耶稣基督。他承认自己没有什么可夸口的(罗3:27)。作为一个福音的使者,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藉着基督(林后10:17;腓4:13)。接着他讲述他工作的成效,特别是在外邦人中,是为了说明自己作为使徒所蒙崇高的恩召(罗15:15),证实自己写信给罗马教会的信徒时所行使的权威。


18 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什么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语作为,用神迹奇事的能力,并圣灵的能力,使外邦人顺服;

 【本会注释】

“我什么都不敢提”:除了基督藉着他所做的事,他什么都不敢提。保罗只提述与他有直接关系的成就,当然功劳也是基督的。基督还使用了保罗以外的仆人,他们的事保罗没有提说。

“顺服”,指出于信心的顺服(参16:26,见罗1:5注)。

“言语作为”。即传道和生活(见路24:19;徒1:1;7:22;林后10:11)。这句话证实了他所作的事,包括他宣传福音付出的一切努力,以及他工作中所受的苦。

“用神迹奇事的能力。”与“圣灵的能力”相应。新约中常用“神迹奇事”描述基督教的奇迹(见林后12:12;来2:4)。这两个词意思接近。“神迹”强调奇迹表显和证实属灵真理的意义。“奇事”则表达超自然的能力显示在见证人身上的效果(参本书卷五208页)。“神迹奇事的能力”,就是神迹令人信服,奇事令人敬畏的能力。保罗还说神迹是使徒的“凭据”(林后12:12;参徒14:3;15:12;19:11)。

“圣灵的能力”。保罗担任使徒所作的工作是奉上帝派遣的最有力的证据(罗1:1)。


19 甚至我从耶路撒冷,直转到以利哩古,到处传了基督的福音。

 【本会注释】

“直转到”,该词原意不是很清楚,有的解经家认为是耶路撒冷周边地区。还有的人认为指保罗传道从耶路撒冷直到以利哩古。

“以利哩古”。罗马的一个行省,位于亚得里亚海边,马其顿的北面。这个地区显然是保罗行程往西的尽头,至少在写信的时候。圣经的记载并没有特别提出保罗是进入这个地区还是仅在边境工作。

“到处传。”保罗走遍了他所提到的地区。他并没有说自己曾在这些地区的每一个城市传道,但是他已在所有主要的中心建立了教会,使福音可以传到周边地区。他已完成了开拓的工作。


20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称过的地方传福音,免得建造在别人的根基上。

 【本会注释】

“我立了志向”。指“决心”,“努力”。见林后5:9;帖前4:11。

“被称过”。保罗设法避免到别人传过基督信仰,在公共崇拜中求告祂名的地方传道。

“别人的根基上”。参林前3:10;林后10:15.16。保罗人为自己的恩召和责任是开辟新工。


21 就如经上所记:未曾闻知他信息的,将要看见;未曾听过的,将要明白。

 【本会注释】

“就如经上所记。”经文引自赛52:15。保罗说自己是遵照旧约的预言到未曾听闻基督圣名的地方传道


22 我因多次被拦阻,总不得到你们那里去。

 【本会注释】

“多次”,有文本为“经常”。保罗显然多次希望有机会去罗马(见罗1:13),但是工作的需要和他工作地区所遇到很耗时间的问题阻碍他成行。

“被拦阻”。保罗去不了罗马的原因是他急于完成他去过之地区的传道工作。“如今这里再也没有可传的地方(23节),”他终于感到他可以去罗马了。


23 但如今,在这里再没有可传的地方,而且这好几年,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时候,可以到你们那里,

 【本会注释】

“地方”,指“范围”,“机会”,“行动的余地”。见该词用于罗12:19;弗4:27;来12:17。

“在这里”,指“地区”。保罗感到在这里再没有机会从事他奉派的工作了。

“切望”。参相关动词用于罗1:11;腓1:8;帖前3:6;提后4:1;彼前2:2。


24 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

 【本会注释】

“西班牙”。圣经和历史上没有证据表明保罗到过西班牙。见本书101页。

“可以到你们那里”。在本章28节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保罗希望罗马的基督徒尽力帮助他前往西班牙,也许他觉得可以从他们身上得到象其他教会那样的善意和尊敬。其他教会曾派人陪他成行(见徒15:3;21:5;林前16:6,11;林后1:16;多3:13;约叁6)。古时这种好客的表现如今在东方也很常见。

“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保罗希望享受与罗马基督徒的友谊,不过时间很短,因为他要前往西班牙。


25 但现在,我往耶路撒冷去供给圣徒。

 【本会注释】

“往耶路撒冷去”。保罗虽然希望见罗马的信徒,但他觉得必须先前往相反方向的耶路撒冷,援助那里贫穷的信徒。徒19:21提到了他这次前往耶路撒冷,以及打算去罗马的事。他在腓力斯面前辩护时,曾讲到他回耶路撒冷实行他的计划(徒24:17)。

“圣徒”。见罗1:7注。


26 因为马其顿和亚该亚人乐意凑出捐项给耶路撒冷圣徒中的穷人。

 【本会注释】

“马其顿”。保罗在欧洲工作的第一个地点(见徒16:9,10注)。其中一个主要的城市是腓立比。

“亚该亚”。即希腊,包括伯罗奔尼撒和一部分大陆的希腊。其首府为哥林多,当地主要教会的所在地。

“捐项”。原文该词有共享礼物之意。捐款的收取见林前16:1-4;林后8:1-6;9:1-2,4-7(参徒24:17)。

“圣徒中的穷人”。耶路撒冷教会并非所有的信徒都是穷人。但他们中间确有许多穷人(徒4:32-5:4;6:1;11:29,30;加2:10;雅2:2)。


27 这固然是他们乐意的,其实也算是所欠的债;因外邦人既然在他们属灵的好处上有分,就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

 【本会注释】

“所欠的债”。福音及其所有的属灵福气,都是从耶路撒冷这个母教会传到外邦人的。

“养身之物”,指维持人肉身生命的衣食等物质。关于“养身之物”的意义,见林前9:11。作为外邦人从耶路撒冷圣徒所领受属灵大恩的回报,他们应当“把养身之物供给他们”。


28 等我办完了这事,把这善果向他们交付明白,我就要路过你们那里,往士班雅去。

 【本会注释】

“等我办完了这事”。指把捐款交给耶路撒冷的圣徒(见25节注)。

“交付明白”。根据草纸古卷的说明,这是指交付捐款全部手续(见莫尔顿和米利根《希腊新约词汇》)。保罗在别处讲到捐款要以一种不致受到任何怀疑的方式交付(林后8:14-23)。

“往西班牙去”。见罗15:14注。


29 我也晓得去的时候,必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而去。

 【本会注释】

“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去”。这个恩典就是福音。保罗访问罗马的愿望最后实现了,但不是以他所预料的方式(徒28:16)。根据腓立比书的记载(腓1:12-20),他在罗马的工作确实“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


30 弟兄们,我藉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藉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上帝,

 【本会注释】

“圣灵的爱”。即圣灵所激发的爱。

“竭力为我祈求”。(参路22:44)。保罗虽然拥有使徒的特别恩赐,仍然需要同道的祈祷(见林后1:11;弗6:18,19;亚4:3;帖前5:25;帖后3:1,2)。


31 叫我脱离在犹太不顺从的人,也叫我为耶路撒冷所办的捐项可蒙圣徒悦纳,

 【本会注释】

“不顺从的人”(参罗11:30)。保罗有充分的理由担心耶路撒冷不信的犹太人所表显的公开敌意(见徒21:30,31)。

“捐项”,指他打算交付的捐款(见15:25,26注)。

“可蒙圣徒悦纳”。这表明保罗有些担心捐款会不会被接受。他对待犹太人仪文态度,和吸收外邦人的问题,无疑已得罪了耶路撒冷教会里的持犹太教偏见者(见徒21:20-24)。他们很难真心接受他们长期以来所看不起之人的捐款。


32 并叫我顺着上帝的旨意,欢欢喜喜的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同得安息。

 【本会注释】

“顺着上帝的旨意”。这里强调要始终顺服上帝的旨意。他到罗马来,既不“欢喜”,也没有“安息”,是他所料不到的(徒27,28章)。

欢欢喜喜”。参林前4:21;林后2:1。保罗在耶路撒冷所受接待的方式,与他能否“欢欢喜喜地”前往罗马有很大的关系。

“得安息”。保罗显然希望在忠实信徒的团契中得到一段时间的安息。


33 愿赐平安的上帝常和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赐平安的上帝”。根据本章31,32节的内容,这个称谓特别恰当。在书信快结束时,再次提到书信开关所说的平安之福(罗1:7注)。

“阿们”,即“真心”,“忠实”之意,见太5:18注。


罗马书第16章

提要:3要弟兄们转达对许多人的问候,17劝他们防备那些制造分裂和纠纷的人,21以感谢和赞美结束他的问候。


1 我对你们举荐我们的姊妹非比,她是坚革哩教会中的女执事。

 【本会注释】

“我们的姐妹”,是从属灵的意义上来说的。她是一位基督徒同道。

“非比”,意为“光明”。事迹不详,可能是保罗的送信人。

“坚革哩”。是哥林多东面的海港,离市区约7英里。

“女执事”,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于此处。表明在早期教会中可能已有女执事一职。至少非比在坚革哩教会中是担任一定职务的。


2 请你们为主接待她,合乎圣徒的体统。她在何事上要你们帮助,你们就帮助她,因她素来帮助许多人,也帮助了我。

 【本会注释】

“合乎圣徒的体统”。即以与圣徒身份相称的方式。

“帮助”。原文意为“站在一起”。该词原用于司法程序。非比去罗马可能涉及官司,教会信徒可能对她有所帮助。鉴于她常“帮助许多人”,她所需要的,显然不是钱财方面的。

“她素来帮助许多人”。非比这位女子不但在钱财上而且在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帮助她的同道。


3 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他们在基督耶稣里与我同工,

 【本会注释】

“问……百基拉和亚居拉安”。百基拉的丈夫亚居拉是本都的犹太人。当革老丢驱逐罗马的犹太人时,他们来到哥林多,遇见保罗,悔改信主(徒18:1-3)。后来他们搬到以弗所(徒18:18,19,26;林前16:19)。保罗写《罗马书》时,他们已回到罗马,但后来他们似乎又回到以弗所去了(提后4:19)。


4 也为我的命将自己的颈项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谢他们,就是外邦的众教会也感谢他们。

 【本会注释】

“自己的颈项”。百基拉和亚居拉显然在其他不为人知的场合,为保罗冒过性命的危险,也许是哥林多的犹太人发动袭击的时候(徒18:16—18),或者在以弗所的骚乱中(徒19章)。

“外邦的众教会”。鉴于保罗在他们中间工作,这些教会特别地感激。


5 又问在他们家中的教会安。问我所亲爱的以拜尼土安;他在亚西亚是归基督初结的果子。

 【本会注释】

“在他们的家中”。早期的基督徒,没有教堂建筑,他们聚会的地方只能是信徒的家里(参徒12:12;林前16:19;西4:15;门2)。据罗16:14,15记载,罗马的信徒有好几个聚会的地方。

“以拜尼土”。意为“值得称赞”,不详。

“亚细亚”。以拜尼土无疑是亚细亚省初熟的果子——最早的信徒之一。


6 又问马利亚安;她为你们多受劳苦。

 【本会注释】

“玛利亚”。可能不是新约别处提到的任何一个玛利亚。


7 又问我亲属与我一同坐监的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安;他们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也是比我先在基督里。

 【本会注释】

“亲属”。可能指本国同胞(参罗9:3)。

“一同坐监的”。安多尼古和犹尼亚可能在保罗多次被囚中有一次与保罗一同坐牢(见林后11:23)。他们也可能在一段时间里象保罗那样为福音的缘故被囚。

“安多尼古”。意为“胜利者”。

“犹尼亚”。这个名字既能用于男性,也可用于女性。

“在使徒中是有名望的”。既可理解为使徒非常了解他们,也可理解为他们自己就是有名望的使徒。

“比我先”。说明他们在保罗悔改以前就已经接受了基督教。


8 又问我在主里面所亲爱的暗伯利安。

 【本会注释】

“所亲爱的”。表明保罗与他很熟悉。

“暗伯利安”。这是一个拉丁名字,意为“放大的”。


9 又问在基督里与我们同工的耳巴奴,并我所亲爱的士大古安。

 【本会提要】

“耳巴奴”。拉丁名字,意为“礼貌的”。

“士大古”。意为“谷穗”。“所亲爱的”表明保罗与他很熟。


10 又问在基督里经过试验的亚比利安。问亚利多布家里的人安。

 【本会注释】

“在基督里经过试验的”。即受过考验的真基督徒。

“亚比利”。不详。

“亚里多布家里的人”。可能指他家的仆人。保罗没有说清楚亚里多布本人是不是基督徒,一些解经家人为这个亚利多布可能是大希律的孙子。


11 又问我亲属希罗天安。问拿其数家在主里的人安。

 【本会注释】

“希罗天”。依据“我亲属”(罗16:7注),他是个犹太人。

“拿其数”。可能是革老丢臭名昭著的宠臣。尼禄上台后被处死。

“在主里的人”。表明家里还有别人是不信主的。


12 又问为主劳苦的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安。问可亲爱为主多受劳苦的彼息氏安。

 【本会注释】

“土非拿氏和土富撒氏”。可能是两姐妹,不详。

“彼息氏”。是一个积极的女基督徒,新约别处没有提到。


13 又问在主蒙拣选的鲁孚和他母亲安;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

 【本会注释】

“鲁孚”:可能是可15:21中古利奈人西门的儿子。

“他的母亲就是我的母亲”。她不是保罗真正的母亲,但象母亲那样待他。


14 又问亚逊其土、弗勒干、黑米、八罗巴、黑马,并与他们在一处的弟兄们安。

 【本会注释】

“亚逊其土”。本节提到的五个人别处没有提到,也没有说明把他们放在一起的原因。

“弟兄们”。这里可能指罗马另一个基督徒聚会的地方(参本章5,15节)。本章中许多名字或多或少出现在与凯撒家庭成员有关的碑文中。这种巧合很有意义,因为保罗在腓4:22中提到了“凯撒家里的人”。


15 又问非罗罗古和犹利亚,尼利亚和他姊妹,同阿林巴并与他们在一处的众圣徒安。

 【本会注释】

“非罗罗古”。这里的四个名字别处没有提到。


16 你们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基督的众教会都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亲嘴问安,彼此务要圣洁”。这是东方人问候的习惯方式(见林前16:20;林后13:12等,参太26:48注)。

“基督的众教会”。该短语新约别处没有。


17 弟兄们,那些离间你们、叫你们跌倒、背乎所学之道的人,我劝你们要留意躲避他们。

 【本会注释】

“离间”。即“分裂”。林前3:3和加5:20译为”纷争“。

“跌倒”见太5:29注。

“所学之道”。指基督教的基本真理。

“劝你们要留意”。保罗中断他的问候,警告罗马的信徒要防备那些破坏团结和信仰的假教师。保罗在哥林多和加拉太已体验过这种影响的有害后果。

“躲避他们”。参帖后3:14。


18 因为这样的人不服事我们的主基督,只服事自己的肚腹,用花言巧语诱惑那些老实人的心。

 【本会注释】

“服侍”。即当仆人(见罗1:1;6:6,18注)。

“自己的肚腹”。他们的动机是卑鄙的,他们的目的是自私的(参腓3:17—19;西2:20—23)。

“花言”。恶意的好话。

“巧语”。奉承的话。

“诱惑”指“完全的欺骗”。

“老实人”。该词在来7:26中译为“无邪恶”。


19 你们的顺服已经传于众人,所以我为你们欢喜;但我愿意你们在善上聪明,在恶上愚拙。

 【本会注释】

“你们的顺服”。假教师显然还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保罗对罗马的信徒有信心(见罗15:14)。但他切望他们继续保持警惕。

“聪明”。参耶稣的勉言“你们要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太10:16)。

“愚拙”。指“单纯”,“不受污染”,“正直无伪”。与18节的“老实”不是同一个词。


20 赐平安的上帝快要将撒但践踏在你们脚下。愿我主耶稣基督的恩常和你们同在!

 【本会注释】

“赐平安的上帝”。保罗用这样的称谓是很恰当的。因为他已就威胁教会平安的势力提出了警告(参罗15:33注)。要除灭撒但的是“赐平安的上帝”,而设法破坏上帝子民平安的则是撒但。

“践踏”。保罗展望创3:15所预言的最后胜利,那是不久的将来。每一次基督徒战胜试探和欺骗,都预示最后战争邪恶的势力。保罗所想的,是罗马信徒躲避那些制造分裂和混乱的假教师而获得的胜利。

“恩”。见罗1:7注。


21 与我同工的提摩太,和我的亲属路求、耶孙、所西巴德,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提摩太”。除了加拉太书,以弗所书,提多书以外,保罗在其他所有的书信中都提到这个较早信主,与他同工的人。在罗马书的开头(罗1:1—7),保罗没有象其他书信那样提到提摩太(见林后1:1;腓1:1;西1:1;帖前1:1;帖后1:1;门1),也许开始写信时提摩太不在,到了动身前往耶路撒冷的前夜,他过来陪伴保罗(见徒20:1—4)。

“我的亲属”如罗9:3,指本国同胞。

“路求”。可能是徒13:1中的古利奈人路求。

“耶孙”。可能是在帖撒罗尼迦接待保罗的耶孙(徒17:5—9)。

“所西巴徳”。可能是徒20:4中的所巴特。


22 我这代笔写信的德丢,在主里面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徳丢”。保罗的秘书。保罗允许他以自己的名义问候。在一般情况下。保罗是让秘书代笔,自己则亲笔问候(见林前16:21;西4:18;帖后3:17;见加6:1注)。

“在主里面”。这里表明保罗助手的身份。他不但是秘书,而且是同道。他一定怀着极大的兴趣关注保罗对罗马基督徒的指示。


23 那接待我、也接待全教会的该犹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该犹”。这个名字在新约其他地方还出现四次(徒19:29;20:4;林前1:14;约壹1)。这里提到的该犹很可能就是保罗原先在哥林多所施洗的该犹(林前1:14)。说他“接待全教会”,可能是因为教会在他家聚会。


24 城内管银库的以拉都,和兄弟括土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城内管银库的”。指管理街道和公共建筑的人。(见徒19:22注)。

“以拉都”。见徒19:22。

“括土”。不详。“弟兄”,即基督教同道。


25 惟有上帝能照我所传的福音和所讲的耶稣基督,并照永古隐藏不言的奥秘,坚固你们的心。

 【本会注释】

“上帝能”。即“祂能够”,见弗3:20。

“照我所传的福音”。参罗2:16。保罗的福音是托付给他的救恩信息。

“和所讲的耶稣基督”。既可指“耶稣基督所传讲的”。也可指“所讲的耶稣”。后者更符合原意。耶稣基督是保罗福音的主题(参罗1:3;2:16;10:8—13;加1:6—8)。

“隐藏不言的”。即秘密的。

“奥秘”。见罗11:25注。这个奥秘是上帝拯救堕落人类的永恒旨意(见林前2:6,7;弗3:3—10;西1:26)。

“永古”。因信基督得救的上帝计划,原先是隐秘的,现在已经显明。


26 这奥秘如今显明出来,而且按着永生上帝的命,藉众先知的书指示万国的民,使他们信服真道。

 【本会注释】

“如今显明出来”。即自从耶稣来临以后(见《历代愿望》22,23页,参提后1:9,10;多1:2,3)。

“按着永生上帝的诫命”。福音的使者是奉上帝之命令工作的(见徒13:2;罗10:15)。保罗认为自己是直接受上帝委派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罗1:5)。

“众先知的书”。上帝的奥秘藉众先知的书指示万国的人民,因信耶稣基督得救的上帝计划是旧约所预言,并与其中的教训完全吻合(见罗1:1,2;3:21)。

“信服真道”(见罗1:5注)。


27 愿荣耀因耶稣基督归与独一全智的上帝,直到永远。阿们!

 【本会注释】

“荣耀”。见罗3:23注。

“归与”。保罗用最优美的颂词结束他的《罗马书》。

“全智的上帝”参提前1:17;犹25。上帝的智慧特别体现在所显示的救赎计划中。这也是《罗马书》的主题。

“阿们”。见太5:18;罗15:33注释。

钦定本在罗16:27后还有附记:保罗自哥林多致罗马人书,由坚革哩教会执事非比递交。原文没有附记,是9世纪以后加上去的。


哥林多前书1章

提要:1 问候与感恩。10 保罗劝他们合一。12责备他们纷争。18 上帝败坏智慧人的智慧,21 用人所当作愚拙道哩,26 不拣选有智慧、有能力、有尊贵的人,27,28 却拣选愚拙、软弱和卑贱的人。


1 奉上帝旨意,蒙召作耶稣基督使徒的保罗,同兄弟所提尼,

【本会注释】

上帝旨意。保罗强调他担任使徒是上帝的旨意。他在给其他教会的书信中,也要人注意这个事实(见罗1:1;林后1:1;加1:1;弗1:1;西1:1;提前1:1;提后1:1)。他知道自己的职务不是人任命的,而是上帝任命的(见加1:1)。每一个耶稣基督福音的真正使者都要像保罗那样坚信自己的恩召,相信他如果作其他任何工作就有祸了(见林前9:16)。

使徒。apostolos(见徒1:2注释)。保罗作使徒的权利在哥林多受到质疑。在这里和书信的后面,他积极勇敢地维护这个权利(见林前9章)。

保罗。关于这个名字的意义,见《使徒行传》第7章补充注释二。

兄弟。当时对基督徒的通称(见罗16:23等)。“基督徒”的称呼尚不太普遍(见徒11:26注释)。

所提尼。身份不明,可能是徒18:17中所提到管理哥林多会堂的人。传统说法把他列入70个门徒之中(路10:1)是没有根据的。所提尼可能是保罗的代笔人,就如《罗马书》中的德丢一样(见罗16:22注释)。所提尼的名字出现在开头的问候语中,并不表明他是书信的共同作者。保罗习惯这样提说同工的名字。


2 写信给在哥林多上帝的教会,就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基督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

【本会注释】

哥林多。关于保罗在哥林多的工作和哥林多教会的建立,见本卷注释100页;徒18:1-18。

教会。ekklēsia(见太18:17注释)。

在基督耶稣里。只有那些寻求耶稣,躲避在祂里面,被救主的公义所遮盖的人才算是圣洁的。

成圣。hagiazo,“献身”,“成圣”(见约17:17注释)。下文把成圣的人称为“圣徒”(hagioi),直译为“圣洁的人”(见罗1:7注释)。hagiazo和hagioi的词根相同。英语中的“成圣”和“圣徒”都源于拉丁文词根sanctus(“圣洁”)。

蒙召作圣徒的。就是“蒙召的圣徒”。见上面“成圣”的解释。

在各处。“在各处”也可放在“蒙召作圣徒的”前面,强调哥林多信徒是信徒大团契的一部分。保罗提醒哥林多人,他们不是福音权利的唯一享有者。

保罗所用的“在各处”也可能是当时常用的问候语。有两个犹太会堂的铭文中也有这样的问候语:“愿这里和以色列全地都有平安”(见汉斯.利兹曼《新约手册》林前1:2注释)。书信不只是发给哥林多信徒的,其中所充满的教训也是给众人的。书信已列如圣经正典,作为我们的指导和教诲(见提后3:16)。

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见徒2:21注释。

是他们的主,也是我们的主。或“是他们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地方”。如果指“地方”,就没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如果指“主”,就是进一步强调所有的基督徒团体崇拜的是同一位主(见上面“在各处”解释)。这里可能隐射哥林多教会内的结党纷争(11-31节)。


3 愿恩惠、平安从上帝我们的父并主耶稣基督归与你们。

【本会注释】

恩惠。charis,在《新约》中出现了大约150次,译为“恩惠”130次。其他地方分别译为“宠爱”、“快乐”,“感恩”,“谢意”,“感激”,“欢愉”,“慷慨”,“好处”、“接纳”,“赐恩”等。这些词合在一起,也不足以表达获得上帝启示的人的所感受到的荣耀、惊异、喜乐、欢愉和感激,因为上帝藉着耶稣基督彰显了祂无比的恩德。所有这一切都用“恩惠”(charis)一词来归纳。

古希腊人崇尚美。他们用charis表示美感和快乐,然后把这种观念转移到产生美感的事物上,故词义引伸到感激,高兴和欢愉。该词具体可指所给予的恩惠或恩宠。

早期基督教会采纳了这个有用的词汇,用它亲切,仁爱,欢愉的内涵和优雅的性质,来表达基督徒之间的态度。该词特别用来表示“上帝在基督里,并藉着基督对于罪人的关注和作法,尤其是自发的仁爱之举”(赫尔曼.克里默,《圣经神学词典》, 1886年,第574页)。上帝对人的恩典,绝对不取决于人的状况,既不通过他努力行义来赚取恩典,也不因他没有这样作而影响上帝对人彰显恩典。只要他愿意,就能得到上帝的恩典。他犯罪的程度,不影响上帝乐意藉在耶稣向他所施的恩典。见罗1:7注释。

平安。eirēnē,源于希腊和平女神伊琳娜。在《新约》里,eirēnē指圣灵充分运行在个人生活中,不受任何搅扰,从而使人与创造主之间达到完全的和谐。塞耶将该词下定义为:“心灵的平静状态,对于藉基督而来的拯救满有把握,对上帝没有丝毫的恐惧,安于任何属世的命运”。见罗1:7注释。


4 我常为你们感谢我的上帝,因上帝在基督耶稣里所赐给你们的恩惠;

【本会注释】

我。这里的单数形式表明所提尼不是书信的共同作者(见第1节注释)。

感谢我的上帝。保罗在处理教会的混乱现象之先,称赞哥林多信徒在属灵经验上的成就。他先称赞他们的信心和顺服,再责备和警告他们。给七教会的信息也表现了这种做法(启2:2-4,13,14,19,20)。上帝先说好的方面来鼓励教会,为必要的警告和责备作准备。如果他们像哥林多教会那样听从,就会取得属灵的进步和福气。

恩惠。charis(见第3节注释)。这里所强调的是具体的恩赐(charismata,林前12:4;见林前1:5-7)。


5 又因你们在他里面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

【本会注释】

凡事。上帝已经赐给哥林多信徒丰盛的福气,把他们从极其败坏的生活环境中拯救出来,使他们脱离无法形容的罪恶深渊,授予他们无限的属灵恩赐,以致他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第7节)。丰盛的恩典已经远远超过实际的需要,所以教会没有理由退后和背道。参林后9:11。

口才。logos,泛指“话语”,也指具体的言语。这里可能指自由清楚地表达一切真理知识的能力。这个恩赐可能就是12:8中“智慧的言语”(logos sophias)。

知识。gnōsis,是英语中表示“认知”(gnostic)和“不可知”(agnostic)等词汇的来源。关于这个恩赐,见林前12:8注释。知识是基督教信仰的一个重要基础。凡想成为基督徒的人必须明白有关上帝存在和救赎计划的基本事实。保罗以他拥有这种恩赐而自豪(林后11:6)。哥林多有些信徒滥用了这个恩赐(《哥林多前书》第8章)。


6 正如我为基督作的见证,在你们心里得以坚固,

【本会注释】

正如。“正如”似乎强调因耶稣基督而来的救赎计划的知识,藉着圣灵在哥林多教会的有力工作得以显明并确立。这能力依然运行在教会当中,为上帝的恩惠和福音真理作证,正如救恩的信息第一次传到这个城市时一样。

为基督。圣灵倾降在哥林多信徒身上的结果,使他们确立了对福音的信仰,深刻地悔改,并接受了显示上帝牺牲耶稣之爱的真理。使徒有关基督的见证不仅被人相信和接受,而且教会藉着上帝之灵所伴随的能力领受了圣灵的各种恩赐(见第7节)。林前12:1,4-10,28;弗4:8,11-13列举了这些恩赐。圣经说,圣灵恩赐的目的是要使教会得到发展,直至在耶稣里达到合一与完全(弗4:12-15)。

坚固。或“确立”。圣灵的恩赐授予早期的教会,包括哥林多教会,表明上帝愿意向祂的子民提供丰盛的恩典,使他们坚定站立,并向不信的世人见证真道。


7 以致你们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等候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显现。

【本会注释】

在恩赐上没有一样不及人的。“圣灵显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处”(林前12:7)。每个信徒都接受了一定的恩赐。哥林多教会的恩赐特别丰富。

等候。apekdechomai,“迫切地等待”。

显现。apokalupsis,直译是“揭示”,“显露那隐藏的”。帖后1:7;彼前1:7,13;4:13用该词表示耶稣的来临。人肉眼本来看不见的耶稣将忽然显现,众目都要看见(启1:7)。表示“显现”的一个更常用的词是parousia(见太24:3注释)。表示“来临”的词erchomai,也经常使用。耶稣的来临是第一世纪教会喜乐的期盼和希望,并仍然是每一个耶稣真门徒“所盼望的福”(多2:13)。哥林多信徒藉着圣灵的各样恩赐确立了对耶稣的信仰,他们迫切期待救赎主的复临。现在也是这样。如今教会的各种恩赐确立了耶稣的见证。余民教会的特征是拥有“耶稣基督的见证”(启12:17),那就是林前19:10中的“预言之灵”。


8 祂也必坚固你们到底,叫你们在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日子无可责备。

【本会注释】

祂。就是主耶稣基督(第7节)。

坚固。或“确立”。

到底。参腓1:10;帖前5:23;犹24。不要把这句话理解为人不可能从恩典中坠落。其他的经文清楚地表明了信徒犯错误的可能性(如来6:4-6)。信徒只有忍耐到底,才能坚固到底(见太24:13;见约10:28注释)。

无可责备。信徒们得到保证:基督必在试炼诱惑中坚定他们,保守他们一生行在圣洁的路上,使他们在基督显现的时候无可责备的。这个应许并不是说他们从来就不会犯错误,因为“人人都犯了罪”(罗3:23)。如果他们愿意不断地降服于耶稣,表示愿意讨祂喜悦,祂就会使他们过得胜的生活,在祂显现时无可责备,因为祂的义遮盖了他们。“无可责备”与“完全”有别。“无可责备”指那些在审判者之前不能被指控有罪的人,因为没有指控他们的理由。


9 上帝是信实的,你们原是被祂所召,好与祂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一同得分。

【本会注释】

上帝是信实的。参林前10:13;帖前5:24;帖后3:3等。上帝的绝对信实是保罗所说信徒在末日无可指责的基础。上帝的应许就像祂的品格一样是不变的。对于生活在当今越来越不安定之世界中的基督徒,这是不断的安慰的源泉。

被祂所召。见罗8:30注释,参9:24;11:29。上帝呼召所有的人与耶稣联系交往。他们为上帝的各种见证多感召,放弃罪恶,接受基督的救恩。

一同得分。koinōnia(见徒2:42;罗15:26注释)。


10 弟兄们,我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劝你们都说一样的话。你们中间也不可分党,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

【本会注释】

弟兄们。这是保罗书信中常用的称呼。保罗用这个亲切的称呼,可能是为了缓和他将对信徒进行的严厉责备。这个称呼也暗示了哥林多信徒中所缺乏的团结精神。

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我们藉着耶稣向上帝祈求(参罗12:1;帖前4:2)。藉着同一个名祈求,可能进一步影射哥林多信徒中间所存在的结党纷争(见上面“弟兄们”注释)。

。parakaleo,直译是“呼吁站在……一边”,故有“劝诫”,“安慰”之意(见约14:16注释)。这里指“劝诫”。本节从感恩和称赞过渡到了责备。经过简单的引言,保罗开始直接讨论需要他关注的各种问题。见太5:4注释。

都说一样的话。这是古典希腊文的习语,意为“一致”。 保罗用这个习语,表明他精通古典希腊文(见徒17:28注释)。

分党。schismata,源于schizo(“分裂”,“撕开“)。太27:51用schizo描述圣所幔子的撕裂。在太9:16 中schisma指撕裂衣袍。保罗用这个词表示“意见分歧”,特别指哥林多教会的分裂精神。英语中的schism (“分党”)源于schisma。

一心一意。nous … gnōmē。Nous表示心情,gnōmē表示因某种心情而产生的意见,判断或情感。

彼此相合。katartizo,“修补(破渔网)”(太4:21);在伦理上指“完美”、“完善”。 耶稣和使徒的讲道,不断地就教会的合一发出强烈的呼吁(见约17:21-23;罗12:16;15:5,6;林后13:11;腓2:2;彼前3:8)。


11 因为革来氏家里的人曾对我提起弟兄们来,说你们中间有纷争。

【本会注释】

革来氏。意为“青翠的”或“淡黄色的”。这是自由民中的常见名,暗示革来氏可能是自由民中的一位女子。她家无疑住在哥林多。这些人带给保罗有关哥林多教会的纷争的消息(见《使述行述》300页)。有人认为他们就是林前16:17所提到的代表,但缺乏证据的支持。

家里的人。“家里的人”是外加的。无法确定他们是革来氏家的直系成员,亲属,仆人或奴隶。

对我提起。革来氏家里的人向保罗反映了哥林多教会的状况。

弟兄们。见第10节注释。

纷争。erides(单数eris)。Eris似乎列在罗1:29-31的罪恶之中,也列在情欲的事中(加5:20)。


12 我的意思就是你们各人说:“我是属保罗的”;“我是属亚波罗的”;“我是属矶法的”;“我是属基督的”。

【本会注释】

你们各人。结党的精神似乎影响了所有的人。教会的信徒纷纷表示自己属于这一派或那一派。

属保罗的。保罗先提到声称属于他的一派。他表示不赞成分派,尤其是属于他的一派。各派都受到了批评。任何形式的分党精神都是错误的。把一个属灵领袖与另一个属灵领袖进行比较,是违背基督精神的。

亚波罗。他是亚历山大的犹太人,所随从的是施洗约翰的教训。他“有学问”“最能讲解圣经的”(徒18:24,25)。在以弗所,他从百基拉和亚居拉那里接受了基督教的信仰。然后他前往亚该亚,在哥林多教会工作了一段时期(徒18:27,28;参林前3:5-7)。他的学识和口才使教会中部分信徒把他抬举在保罗之上。当保罗最初把福音传到这个大都市时,他的工作是要适应那些不了解属灵真理的人(林前2:1-4;3:1,2)。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亚波罗的教训超越了信仰的入门知识(林前3:6-11)。他的个性,工作方式,和他所传信息得到某些人的特别好感,这些人就表现出对他的偏爱。另一些人则不愿意放弃对保罗的忠诚,因为是他首先将福音传给他们的。其实保罗和亚波罗是完全和谐的(见第5-10节)。纠纷产生以后,亚波罗离开哥林多回到了以弗所。保罗曾劝他回来,他坚决不肯。

矶法。就是彼得。译自亚兰语Kepha',意为“石头”(见约1:42)。“彼得”译自希腊语Petros,也是“石头”的意思(见太16:18注释)。属于这一派的人无疑认为,说自己追随最初的十二门徒之一具有特别的优势。彼得曾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是作领袖的十二使徒之一。他们认为这证明彼得的地位超过保罗和亚波罗。有人认为这一派的存在表明彼得曾访问过哥林多。但这样的结论是不确定的,也没有任何证据来证明。

属基督的。属于这一派的人拒绝随从任何人间的领袖。他们持独立态度,自称直接受教于基督(见《使述行述》278,279页)。


13 基督是分开的吗?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你们是奉保罗的名受了洗吗?

【本会注释】

基督是分开的吗?说明这是很荒谬的。

保罗为你们钉了十字架吗?这个问句的形式,暗示了否定的回答。译文强调了保罗的意思。他巧妙地以自己为例,而不提亚波罗或彼得。

奉保罗的名。参太28:19;徒8:16中的格式。


14 我感谢上帝,除了基利司布并该犹以外,我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

【本会注释】

上帝。有的文本省略了“上帝”。

基利司布。原是哥林多管会堂的(徒18:8)。基利司布是一个罗马名字。

该犹。显然就是罗16:23所提到接待保罗和整个哥林多教会的人。不知道他是不是《约翰叁书》所提到的该犹(约叁1)。该犹是一个罗马名字。

没有给你们一个人施洗。保罗显然是让他的助手施洗的。他或许预见到有人特别重视由什么人来主持这个仪式。这个礼节的意义不在仪式本身,也不在由什么人来主持,而是参加者自己的经验。请参见耶稣的作法:“不是耶稣亲自施洗,而是他的门徒施洗”(约4:2)。


15 免得有人说,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

【本会注释】

你们是奉我的名受洗。有文本为“我给你们施洗”。 意思实质上是一样的。哥林多人显然普遍认为,受洗者和施洗者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关系。即使是宣称属于保罗的一派,也不可为在他们领袖手中受洗而夸口。 保罗很高兴自己能让别人来主持大部分的洗礼。


16 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此外给别人施洗没有,我却记不清。

【本会注释】

我也给司提反家施过洗。本节说明这封书信是由别人代笔的。否则保罗不会加上“司提反家”,而会把司提反家与基利司布和该犹同列(见14节)。

司提反。司提反家是保罗在亚该亚的第一批果子(16:15)。写《哥林多前书》时,司提反和保罗在一起(16:17)。


17 基督差遣我,原不是为施洗,乃是为传福音,并不用智慧的言语,免得基督的十字架落了空。

【本会注释】

原不是为施洗。保罗渴望单单基督得到高举,并争取多人归向祂。所以保罗说明,他的主要工作不是施洗,而是劝人归顺救主。他没有说自己不给任何人施洗,而是希望人明白,他不想藉着给大批人施洗而将荣耀归给自己。他在13-17节中的论述表明,他非常希望在救赎的工作中,上帝的工人会消失在视野之外,悔改罪人的视线能单单集中在耶稣身上。那些在使徒手下受洗的人可能会宣称自己比其他信徒优越,从而在教会产造成结党纷争。保罗深知其中的危险。他宣称他的工作是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救赎的喜信,并呼召他们悔改相信耶稣。这也应始终是所有福音使者的伟大目标。

智慧的言语。希腊人高度赞赏他们演说家们巧妙博学的辩论方法和精炼的演讲才能。保罗并不想模仿他们雄辩推论的风格。福音的成功并不靠这些方法;而且使徒传道也不展示这些方法。他的教训和演讲方式并不受老经世故的希腊人所称赞。他们不认为他讲的道是智慧的。保罗渴望基督十字架的荣耀不会被人的哲学和雄辩的口才遮蔽,从而把荣耀归给人而不是上帝。传播十字架的成功,不是依靠人的推理和精心论辩的魅力,而是靠伴随着圣灵大能的简明真理的影响。

落了空。也就是没有实质的内容。


18 因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灭亡的人为愚拙;在我们得救的人却为上帝的大能。

【本会注释】

十字架的。“十字架的道理”是因信钉十字架的主而得救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在崇尚哲学的希腊人和注重仪式的犹太人看来,乃是愚蠢至极。

道理。logos,直译就是“言语”。这里可能是与“智慧的言语”对照(见第17节注释)。

那灭亡的人。他们正行走在灭亡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把唯一能救他们的十字架的道理视为愚拙。

得救的人。直译为“正在得救的人”。保罗这里把得救描写为现在的行动。圣经所说的得救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见罗8:24注释)。

大能。dunamis(见路1:35注释)。对于那些因愿意相信福音纯洁的信息而“得救的人”,十字架的道理是“上帝的大能”。这大能表现在伴随着罪人接受救恩的条件而发生的品格改变。福音不只是阐明教义或讲述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为人类所成就的事,而是上帝的大能运用在悔改相信的罪人生活和心灵之中,使他成为新造的人(见罗1:16;参林后5:17)。


19 就如经上所记:我要灭绝智慧人的智慧,废弃聪明人的聪明。

【本会注释】

经上所记。引自赛29:14,与希腊文七十士译本,而不是与希伯来原文较为接近。保罗为林前1:18的论点提出圣经的论据。凡努力藉着人的哲学和无神的思维方式所寻求的得救途径,都会被上帝所拒绝而归于无有。


20 智慧人在哪里?文士在哪里?这世上的辩士在哪里?上帝岂不是叫这世上的智慧变成愚拙吗?

【本会注释】

智慧人在哪里。本节是一句自由引语,综合了赛19:12;33:18的思想;参44:25。保罗心目中的“智慧人”可能特指崇尚世俗哲学的希腊人。“文士”是指重视律法权威的犹太人。“辩士”指热中于哲学争辩的希腊人和犹太人。本节指出,任何靠人的思维和推理争取得救的办法都是完全靠不住的。


21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既不认识上帝,上帝就乐意用人所当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这就是上帝的智慧了。

【本会注释】

上帝的智慧。在创造的大工,自然界的奇迹,星空的荣美和奇妙的神眷中,人类为上帝智慧的许多证据所包围,可是他们仍然不追求认识上帝。上帝通过对丧亡人类的爱怜,宣告了信基督得救的荣耀信息。这个信息,在世俗智慧的人为愚拙,在接受的人责为蒙上帝所特选救赎的方法。

世人凭自己的智慧。世人虽然自夸有智慧和成就,却不认识真神。希腊人以他们的哲学著称,但是他们猎奇的心理(见徒17:21)并没有引导他们认识“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24节)。犹太人也自夸有超人的智慧,但对于得救的重要知识却无知得可怜。

既不认识上帝。就是没有认识上帝的知识。保罗在这里所说的是福音所显示的得救的智慧。

道理。kērugma,“宣告”,强调所传的信息,但不排除宣讲的行动本身,与kēruxis(“传道”)不同。这“愚拙的道理”就是宣告因信被钉十字架的基督而得救的福音。这在希腊人和不信的犹太人看来是愚拙的。


22 犹太人是要神迹,希腊人是求智慧,

【本会注释】

犹太人。原文没有加定冠词,是强调其特征而不是其身份。下面的“希腊人”也一样。

神迹。有些文本为复数。关于犹太人求神迹,见太12:38注释;参《塔木德》《公会》98a,宋西诺版第665页。保罗用犹太人和希腊人来代表当时的两大类人。犹太人所寻求的是神迹奇事和超自然现象的表现。

希腊人。多世纪以来,这个民族以知识造诣和崇尚理性而著称。他们认为人的智慧能够渗透和理解一切的事物。


23 我们却是传钉十字架的基督,在犹太人为绊脚石,在外邦人为愚拙;

【本会注释】

钉十字架的基督。见林前2:2注释。

绊脚石。skandalon,“陷阱的触发器”,或“陷阱的诱饵”。动物一旦踩上,就会触发机关而被捕获。skandalon比喻那些引发罪恶、错误或过犯的事物。属肉体的以色列人期盼弥赛亚来作一个地上的君王,使他们在世上建立起至高无上的国度,所以他们反感钉十字架之救赎主的信息。福音与他们关于弥赛亚的观念是针锋相对的,所以他们拒绝了福音,以致灭亡。参见加5:11将skandalon译为“讨厌”。殉道者查斯丁在《与德里夫的对话》中表达了犹太人对钉十字架者可能是弥赛亚的观点抱什么态度。德里夫说:“然而你们这个所谓的基督受到如此的屈辱,以致上帝律法最后的咒诅临到了祂身上,因为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2页;《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卷一第210页)。

在外邦人。有文本为“在希腊人”。那些崇尚哲学,逻辑,科学和智力发明的人认为,被罗马人最屈辱的刑罚十字架处死的人居然能拯救他们,这简直是无稽之谈(见《使徒行述》245页)。殉道者查斯丁的下面这段话反映了哲学的头脑接受被钉十字架的人为上帝的儿子有多么困难: “我们凭什么相信一个钉十字架的人是永恒上帝的长子;祂将对全人类施行审判,除非我们找到祂降生为人之前所发表的有关祂的证据,除非我们看见接着所发生的事情”(《第一护教书》第53页;《前尼西亚时期的教父》卷一第180页)。这位护教者在13章中宣称,“他们说我们疯了,因为我们坚持给一个钉十字架的人仅次于永恒不变之上帝的地位”(同上,第167页)。


24 但在那蒙召的,无论是犹太人、希利尼人,基督总为上帝的能力,上帝的智慧。

【本会注释】

蒙召的。指有效的宣召。即邀请不仅发出,而且被人接受。关于“蒙召”的这方面含义,见罗8:28,30注释。

无论是犹太人,希腊人。见罗1:16注释。一切真正的基督徒,不论其国籍或教育背景,都承认上帝的大能藉着耶稣运行来拯救他们。他们认识到上帝救赎人类的计划是智慧的,能消除一切的障碍,将各种类型和教育程度的人都融合到一个爱心的大团契中。


25 因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

【本会注释】

上帝的愚拙。上帝拯救人类的方法在那些被世人的哲学所蒙蔽的人看来,似乎既愚拙又软弱。这句话带有修辞色彩。事实上,上帝既不愚拙也不软弱。但祂为人类所做的,在不知悔改的人看来,似乎是非常愚拙的。事实上,上帝改变和恢复人类的计划,比最聪明最有学问的思想家所有的计划和发明都更加适应人类的需要。

上帝的软弱。即在人看来是软弱的(见上面“上帝的愚拙”注释)。


26 弟兄们哪,可见你们蒙召的,按着肉体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

【本会注释】

可见。或“看来”。

蒙召的。见第24节注释。

有智慧的不多。“福音工作最大的成功素来是在比较卑微的人中成就的”(《使述行述》461页)。上帝在建立祂的教会时,没有请教世上有智慧,财富或势力的人。祂想争取所有阶层的人,但是世界上所谓的智慧常常使人高抬自己,而不在上帝面前自卑。所以在拥有世界财富和被视为知识界领袖的人中,接受耶稣基督纯朴福音的人并不多。有文本在“有智慧的不多”加上“蒙召的”,意为“有效地宣召”(见第24节注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在你们中间有智慧的不多”。


27 上帝却拣选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拣选了世上软弱的,叫那强壮的羞愧。

【本会注释】

世上愚拙的。心中充满属世学问的人往往不理解那些没有在世俗的学校里受过很多教育,但受上帝之灵引导的人所传纯朴简明的福音真理。犹太人对于耶稣的智慧十分惊讶,问道,“这个人没有学过,怎么明白书呢”(约7:15)?他们不理解一个没有上过拉比学校的人怎么能明白属灵的真理。今天也有这种情况。人们往往根据一个人受正式教育的程度来衡量他教训的价值。真正的教育是以上帝的道为中心和重点的。凡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必是谦卑、温柔,而完全接受圣灵引导的。参太11:25。

世上软弱的。即被世人视为软弱的。


28 上帝也拣选了世上卑贱的,被人厌恶的,以及那无有的,为要废掉那有的。

【本会注释】

卑贱的。agenēs,直译为“没有家庭的”,故用来指那些没有名气或声望的人。本节的agenēs指那些被人所看不起的人。保罗强调上帝绝不依靠人的技能和学问,来成就祂救赎人类的旨意。祂使用卑微而完全顺服的器皿,证明那些依靠世界地位,势力和学问的人是多么虚妄无用。

那无有的。指世人所认为不存在或无价值的东西。


29 使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自夸。

【本会注释】

一切有血气的,在上帝面前一个也不能。即没有一个人能够(参可13:20;路3:6等)。现在保罗总结18-28节的论点,说明人不论贫富贵贱,有学问或无学识的,都没有理由在上帝面前夸口。

自夸。原文时态表明任何人都不能自夸。


30 但你们得在基督耶稣里,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祂成为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

【本会注释】

在基督耶稣里。基督徒有力量、有智慧,是因为与基督联合。他们靠自己是得不到高位,财富或能力的。上帝藉着耶稣基督提供了一切。即使他们不知道,他们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仍都是藉着耶稣而来的。为把人类从犯罪堕落中拯救出来所需要的一切,都能从耶稣身上得到。“上帝本性一切的丰富,都有形有体的居住在基督里面”(西2:9;参《天路》115页)。我们藉着基督成就智慧、公义、圣洁和救赎。

是本乎上帝。我们的生命和存在都是出于上帝(徒17:25,28)。

智慧。见罗11:33注释。

公义。因着信心,基督的义赐给悔改相信的人(见罗1:17;4:3注释)。

圣洁。hagiasmos,见罗6:19注释)。

救赎。apolutrōsis,见罗3:24注释。


31 如经上所记:‘夸口的,当指着主夸口。’

【本会注释】

这里部分引用了耶9:23,24。人的任何成就都不是夸口或吹嘘的理由。人类唯一值得夸口的就是他认识主耶稣基督为他个人的救主。彰显在基督身上的上帝奇妙的智慧和慈爱,是赞美和喜乐永不枯竭的源泉。人类所有的智慧和成就在它面前都黯然失色。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