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播放:第27天(来8-13;雅1-4)- 普通话
切换声音
30天读经|通读新约(第3次)

第27天(来8-13;雅1-4)

希伯来书8章

耶稣在真帐幕里作执事

8:1  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  

8:2  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  

8:3  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所以这位大祭司也必须有所献的。  

8:4  他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因为已经有照律法献礼物的祭司。  

8:5  他们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正如摩西将要造帐幕的时候,蒙 神警戒他,说:“你要谨慎,做各样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作更美之约的中保

8:6  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他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

8:7  那前约若没有瑕疵,就无处寻求后约了。  

8:8  所以主指责他的百姓说(注:或作“所以主指前约的缺欠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8:9  不像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我也不理他们。这是主说的。”  

上帝已不再记念以色列家的罪愆

8:10  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 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8:11  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8:12  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  

8:13  既说新约,就以前约为旧了;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

希伯来书9章

论前约的条例

9:1  原来前约有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  

9:2  因为有预备的帐幕,头一层叫作圣所,里面有灯台、桌子和陈设饼。  

9:3  第二幔子后又有一层帐幕,叫作至圣所,  

9:4  有金香炉(注:“炉”或作“坛”),有包金的约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  

9:5  柜上面有荣耀基路伯的影罩着施恩座(注:“施恩”原文作“蔽罪”)。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  

9:6  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常进头一层帐幕,行拜 神的礼。  

9:7  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  

9:8  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9:9  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  

9:10  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

耶稣一次献上自己成了永远的赎罪的祭

9:11  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  

9:12  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9: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

9:14  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 神,他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注:原文作“良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 神吗?  

9:15  为此,他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9:16  凡有遗命,必须等到留遗命的人死了(注:“遗命”原文与“约”字同)。  

9:17  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吗?  

9:18  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  

9:19  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说:  

9:20  “这血就是 神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9:21  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  

9:22  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9:23  照着天上样式做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9:24  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 神面前;  

9:25  也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像那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进入圣所(注:“牛羊的血”原文作“不是自己的血”)。  

9:26  如果这样,他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  

9: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9:28  像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希伯来书10章

律法是将来美事的影儿

10:1  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总不能藉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  

10:2  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因为礼拜的人,良心既被洁净,就不再觉得有罪了。  

10:3  但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  

10:4  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  

10:5  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神啊,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10:6  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  

10:7  那时我说:‘神啊!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10:8  以上说:“祭物和礼物,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愿意的,也是你不喜欢的”(这都是按着律法献的)。  

10:9  后又说:“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见他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  

10:10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10:11  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 神,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  

10:12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 神的右边坐下了。  

10:13  从此等候他仇敌成了他的脚凳。  

10:14  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10:15  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因为他既已说过:  

10:16  “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  

10:17  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  

10:18  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当存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

10:19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10:20  是藉着他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他的身体。  

10: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 神的家,  

10:22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 神面前;  

10:23  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10:24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10:25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注:原文作“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警戒故意犯罪

10:26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10:27  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10:28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  

10:29  何况人践踏 神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10:30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他的百姓。”  

10:31  落在永生 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义人必因信得生

10:32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10:33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10:34  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10:35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10:36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 神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10:37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10:38  只是义人必因信得生(注:“义人”有古卷作“我的义人”);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10:39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希伯来书11章

人非有信不能得上帝的喜悦

11: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11: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11: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 神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11:4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 神,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 神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11:5  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 神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 神喜悦他的明证。  

11: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 神的喜悦;因为到 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  

11:7  挪亚因着信,既蒙 神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盼望有根基之城

11:8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11:9  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像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11:10  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 神所经营、所建造的。  

11:11  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11:12  所以从一个彷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11:13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11:14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11:15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11:16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 神被称为他们的神,并不以为耻,因为他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信心的试验

11:17  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11:18  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11:19  他以为 神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彷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11:20  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11:21  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 神。  

11:22  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摩西看为基督受凌辱胜于埃及的宝贝

11:23  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11:24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11:25  他宁可和 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11:26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以色列人因信过红海

11:27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11:28  他因着信,就守逾越节(注:“守”或作“立”),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11:29  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乾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11:30  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11:31  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地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被害的信徒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

11:32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11:33  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11:34  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11: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注:“释放”原文作“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11: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11:37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11:38  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11:39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11:40  因为 神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希伯来书12章

主所爱的他必管教

12:1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12: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注: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 神宝座的右边。  

12: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12:4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12:5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12:6  因为主所爱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12:7  你们所忍受的,是 神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12:8  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12:9  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他得生吗?  

受管教的结果

12:10  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他的圣洁上有分。  

12:11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12:12  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12:13  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反得痊愈(注:“歪脚”或作“差路”)  

当拿以扫为警戒

12:14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12:15  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 神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12:16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12:17  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12:18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  

12:19  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12:20  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  

12:21  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12:22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 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12:23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 神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12:24  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12:25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12:26  当时他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他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12:27  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12:28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 神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 神。

12:29  因为我们的 神乃是烈火。  

希伯来书13章

要存弟兄相爱的心

13:1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13:2  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13:3  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13:4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 神必要审判。  

13:5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13:6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基督是永远不改变的

13:7  从前引导你们、传 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13:8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13:9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13:10  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13:11  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13:12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13:13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13:14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13:15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 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13:16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 神所喜悦的。  

应当顺从为你们灵魂警醒的人

13:17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13:18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13:19  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祝福

13:20  但愿赐平安的 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 神,  

13:21  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藉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13:22  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  

13:23  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问安

13:24  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义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  

13:25  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雅各书

雅各书1章

门徒当以试炼为喜乐

1:1  作 神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1:2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1:3  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1:4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1:5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 神,主就必赐给他。

要凭着信心求

1:6  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1:7  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1:8  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1:9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  

1:10  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  

1:11  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乾,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

1:12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  

1:13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 神试探”,因为 神不能被恶试探,他也不试探人。  

1: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1:15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1:16  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  

1:17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1:18  他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他所造的万物中,好像初熟的果子。  

1: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的听,慢慢的说,慢慢的动怒,

1:20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 神的义。  

1:21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要行道不要单听道

1:22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1: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1: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1: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何为真实的虔诚

1: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1:27  在 神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雅各书2章

不要重富轻贫

2:1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  

2:2  若有一个人戴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  

2:3  你们就重看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  

2:4  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2:5  我亲爱的弟兄们,请听! 神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他所应许给那些爱他之人的国吗?  

2:6  你们反倒羞辱贫穷人!那富足人岂不是欺压你们,拉你们到公堂去吗?  

2:7  他们不是亵渎你们所敬奉(注:“所敬奉”或作“被称”)的尊名吗?  

当遵守全律法

2:8  经上记着说:“要爱人如己。”你们若全守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  

2:9  但你们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为犯法的。  

2:10  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  

2:11  原来那说“不可奸淫”的,也说“不可杀人”。你就是不奸淫,却杀人,仍是成了犯律法的。  

2:12  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  

2:13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信无善行乃是死的

2:14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

2:15  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  

2:16  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  

2:17  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2:18  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  

2:19  你信 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  

2:20  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  

亚伯拉罕称义是因行为不是单因信

2:21  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  

2:22  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  

2:23  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 神,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 神的朋友。  

2:24  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2:25  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样因行为称义吗?  

2:26  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雅各书3章

3:1  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  

3:2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  

3:3  我们若把嚼环放在马嘴里,叫它顺服,就能调动它的全身。  

3:4  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  

舌头最难制伏

3:5  这样,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  

3:6  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3:7  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水族,本来都可以制伏,也已经被人制伏了;  

3:8  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  

3:9  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 神形像被造的人。  

3:10  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  

3:11  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吗?

3:12  我的弟兄们,无花果树能生橄榄吗?葡萄树能结无花果吗?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  

3:13  你们中间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他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  

3:14  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  

3:15  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  

3:16  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  

论从上头来的智慧

3:17  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3:18  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

雅各书4章

4:1  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  

4:2  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争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  

4:3  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  

与世俗为友就是与上帝为敌

4:4  你们这些淫乱的人哪(注:“淫乱的人”原文作“淫妇”),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 神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神为敌了。  

4:5  你们想经上所说是徒然的吗? 神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是恋爱至于嫉妒吗?  

4:6  但他赐更多的恩典,所以经上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当抵挡魔鬼亲近上帝

4:7  故此,你们要顺服 神。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4:8  你们亲近 神, 神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  

4:9  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  

4:10  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

不可彼此批评

4:11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  

4:12  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

4:13  咳!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做买卖得利。”  

4:14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4:15  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  

4:16  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知道行善不去行的就是罪

4:17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希伯来书8章

提要:1 基督永远的祭司职任废除了亚伦的利未人祭司职任。7 福音的永约也废除了与列祖所立暂时的约。


1 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

【本会注释】

第一要紧的。kephalaion,“要点,”“总计,”“问题的要旨。”作者提出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论点。

这样的大祭司。基督不是普通的大祭司,象那些亚伦等次的祭司。他们是在地上侍奉的(第4节);而祂则是在上帝的宝座旁侍奉的。

右边。见来1:3注释。


2 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

【本会注释】

。alēthinos,地上的圣所只是天上圣所的副本。

帐幕。skēnē,“帐篷。”地上的圣所,用来表示天上的圣所。

执事。leitourgos,“仆人,”“仆役”(参罗13:6注释;参腓2:25;来1:7)。

圣所。ta hagia,这里不可能是阴性形式hai hagiai(见来9:2注释)。学者们一致认为该词是中性复数。关于这里用复数的意义和作用,存在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复数表示天上圣所的两个部分,就像地上圣所的两个部分那样。有人认为复数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圣所中的圣物。该词解释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在来9:2,3中,有文本表示第一层帐幕的希腊词复数形式也表示第二层帐幕(见该节注释)。因此复数形式ta hagia本身不能证明天上的圣所有两层。但根据地上圣所与天上圣所的比照,可以得知基督在天上圣所的工作是在“两大部分”里进行的,因为地上的圣所是天上“真圣所的一个影像”(来9:24)。又见出25:9;但8:14注释;参《希伯来书》第10章补充注释。

。这是比喻性用法,因为这里把圣所称为“帐幕”。不要以为天上真有一个上帝所支搭的帐篷。参出33:7。

天上圣所的观念对于犹太人来说并不是新的,如下面所引公元前一世纪的犹太人文献所表明的:“天使为我打开天门,我看见了圣殿,在一个荣耀的宝座上坐着至高者”(《利未之约》5:1;查尔斯《旧约伪经和次经》卷二第307页)。“你曾下令在你的圣山上建造圣殿,在你居住的城邑修筑祭坛,按照你从起初所预备的圣幕式样”(《所罗门智训》9:8;同上第549页)。


3 凡大祭司都是为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所以这位大祭司也必须有所献的。

【本会注释】

为献献礼物和祭物设立的。祭司在帐幕里的工作主要是献“礼物和祭物”。他们就是为此而任命的。他们早晚为民族献祭,白天为个人献祭。

也必须有所献的。参来5:1;9:25。


4 祂若在地上,必不得为祭司,因为已经有照律法献礼物的祭司。

【本会注释】

在地上。作者想到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圣殿还依然存在(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9页)。

必不得为祭司。指严格实施利未人祭司任职的规定。如果基督在地上,祂就不能担任祭司。因为只有利未人才可以担任。基督属于犹大支派。祂是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独立担任天上祭司的

照律法。就是在西奈设立的律法制度。

献礼物的祭司。这句话证明《希伯来书》是耶路撒冷和圣殿于公元70年毁灭之前写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9页)。


5 他们供奉的事本是天上事的形状和影像,正如摩西将要造帐幕的时候,蒙上帝警戒他,说:‘你要谨慎,作各样的物件都要照着在山上指示你的样式。’

【本会注释】

形状。hupodeigma,“副本,”“模仿,”“草图,”“摹图,”“代表。”但务要记住,地上的“副本”不可能在所有的细节上都表现天上的原型。例如地上圣所中不断献上的各种赎罪祭,基督一次性献祭就成全了。

影像。或“预表。”也许可以把“形状和影像”理解为一个修辞手法,意为“模糊的样本。”

警戒。chrēmatizō,“启示”。发出警戒的是上帝。

作各样的物件。见出25:40;民8:4;徒7:44。


6 如今耶稣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正如祂作更美之约的中保;这约原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

【本会注释】

职任是更美。作者从本节开始论述基督为“更美之约的中保。”基督的职任更美,因为祂是建立在更美应许上的更美之约的中保。

更美。8-12节论述其优越性。

。diathēkē(见来7:22注释)。

中保。mesitēs,“仲裁人,”“中间人,”在双方之间进行调停的人,要消除分歧或达到共同的目标(参加3:19注释)。该词在《新约》中共出现六次,四次指基督。基督是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提前2:5),可以牵住双方。作为上帝,祂理解上帝并能代表祂说话。作为人,祂理解人并能在天父面前体谅地为人服务。

更美之应许。见10-12节注释。


7 那前约若没有瑕疵,就无处寻求后约了。

【本会注释】

前约。作者用前约来表示旧约时代从西奈以来所实施的制度。利未人的祭司职任是该制度的一部分。关于这个制度与西奈所立之约的关系,见结16:60注释。关于“约”(diathēkē)的意义,见来7:22注释。当耶稣按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为大祭司时,这种制度及其律法就终止了(见来7:12,18,19注释)。

瑕疵。就是有缺点的。但缺点不在约本身,而是百姓的误用(见结16:60;弗2:15注释)。律法本身不能使人完全(见来7:22注释),但如果加以正确运用了,就会向人指出救主和救恩。先知一再呼吁百姓接受永约的规定,却连遭失败。

后约。就是新约(见第8节)。


8 所以主指着祂的百姓说(或作“所以主指前约的缺欠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

【本会注释】

指责祂的百姓。可译为“祂发现了缺欠,就对他们说”。但这种译法不太自然,很少为人所接受。前约的缺点不在那约本身;缺欠也不在上帝,而在于百姓(见来8:7注释;参罗9:30-10:3;来3:18-4:2)。

日子将到。8-12节引自耶31:31-34,与七十士译本一致,而不与希伯来原文一致,但差异很小。参《耶利米书》这段经文的注释。这段话原先是一个预言,说明如果以色列家和犹大家能在即将面临的囚掳中学到教训并真心回归上帝,上帝愿意为他们所作的事。从西奈以来,祂一直设法把百姓带进新约所代表的更高的属灵经验,但他们顽固地拒绝超越自己对于真宗教的有限观念。他们坚持认为可以靠严格遵守律法,特别是有关仪文活动和献祭的律法得救。机会是有利的。也许他们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肯学习的教训,他们会在囚掳的严厉管教下学习。但被掳也未能成就真正的复兴。被掳回来的大多数人继续处在旧约的条例之下。

在旧约时代是可以获得新约之下的属灵经验的。如果百姓履行了条件,就会得到那种经验。但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拒绝了它。现在虽然基督的和使徒的教训特别清楚地说明了犹太人早就可以接受的“福音”(来4:2),他们还是觉得难以放弃旧制度的形式和仪文。《希伯来书》的目的就是要帮助他们实现这一转变。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预言来支持他关于基督担任大祭司和开创新制度的主题。耶利米曾预言一个新的制度;现在就要开始了。

与以色列家。这里提到新约是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立的,因为它最早是提供给他们的(耶31:31-34)。当犹太人放弃了他们的宗教特权时,“上帝的国”就从他们夺去(见太21:33-43注释)。基督教会是肉身以色列人属灵特权和职责的继承人(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5,36页)。

新。相对于“前约”(第7节)而言。基督的来临以及祂应验了仪文律法的种种预表,结束了利未祭司制度(见弗2:15注释)。祂所流的血确认了古时祂与所亚当订立,后来又向亚伯拉罕重申的约(见结16:60注释)。

约。diathēkē(见来7:22注释)。


9 不象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因为他们不恒心守我的约,我也不理他们。这是主说的。

【本会注释】

不像。关于旧约,见结16:60注释。

他们不恒心。这里概括了《旧约》中以色列人的历史。百姓“嘻笑上帝的使者……以致……无法可救”(代下36:16)。于是上帝抛弃了他们。


10 主又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上帝;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本会注释】

将我的律法放在。上帝在西奈山把祂的律法写在两块石版(申4:13)和一卷书上(申31:24,26)。祂想要把这些律法写在百姓的心中。但是以色列人满足于视这些律例为外表的法典,只在外表上遵守。上帝不希望人这样看待祂的律法。祂向百姓提供了新心的经验(见结36:26注释),但是他们只满足于一种外表的宗教。在新约之下,人们的心思意念都发生了变化(见罗12:2;林后5:17注释)。人行义不是靠自己力量,而是因为基督住在心里,在信徒身上活出祂自己的生命(见加2:20注释)。他们是由圣灵生的,并结出圣灵的果子(加5:22,23)。这种改变只有上帝的大能才能奏效。只有上帝能将祂的律法“放在”跟从祂的人心里,但这当然需要人的同意与合作(启22:17;参《福山宝训》142页)。

我要作他们的上帝。这是上帝所有圣约的目的(参出6:7)。上帝将拥有合法的位置;百姓将承认祂为他们的上帝。


11 他们不用各人教导自己的乡邻和自己的弟兄,说:你该认识主;因为他们从最小的到至大的,都必认识我。

【本会注释】

他们不用各人教导。他们不需要一再受警戒和劝勉,因为大家都有个人的宗教经验。基督徒现在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不需要祭司作中介。他们都受“上帝的灵引导”(罗8:14),“蒙了上帝的教训”(帖前4:9),“从那圣者受了恩膏,知道一切的事”(约壹2:20)。基督徒很早就拥有全部的圣经正典,教导他们有关上帝的知识。但这并不排除需要属灵的教师。上帝已经赐给教会“牧师”和“教师”(弗4:11)作为恩赐。参《善恶之争》485页。

都必认识我。所有的基督徒都将对上帝有个人的认识,而不管其年龄,社会地位或智力如何。


12 我要宽恕他们的不义,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

【本会注释】

我要宽恕。耶利米在以色列人被掳前夕说这句话,乃是一个应许:如果任性的上帝子民肯回归祂,祂就会为他们成就什么事。对于基督徒来说,这句话是白白获得完全赦免的应许,靠的是耶稣的血,而不是祭司制度下牛羊的血。

不再记念。上帝将不再纪念违法者的这些罪恶(参赛65:17注释)。上帝会将我们一切的罪扔在祂背后(赛38:17)。祂必将这些罪投于深海(弥7:19)。


13 既说新约。就以前约为旧了;但那渐旧渐衰的,就必快归无有了。

【本会注释】

。“约”是外加的,符合原文的意思。形容词“新”与“约”性与数相同。“说”指的是第8-12节的引文(引自耶31:31-33),其中用了“新约”,进一步证明加上“约”是对的。

就以前约为旧了。《耶利米书》的引文(8-12节)清楚地说明新约要代替旧约,而不是对旧约的补充。希伯来籍的基督徒难以领会这一点。

渐衰。问题是,旧约既已在十字架上废除,为什么“渐衰”要用现在时态呢?有的注释家认为这是指耶利米发出新约预言的时间(耶31:31-33)。但也可以理解为写《希伯来书》的时间。仪文制度固然在基督死于十字架上时成全了(见弗2:15注释),但即使对于虔诚的基督徒来说,从旧制度转到新制度的过程和也是缓慢的(见来9:9注释;参罗14:1注释)。

就必快归无有了。《希伯来书》的读者正在为旧制度彻底废除掉的时候作准备(见来9:9注释)。


希伯来书9章

提要:1 描述律法的仪式和流血献祭,11 远不如基督之血和牺牲的尊贵完美。


1 原来前约有礼拜的条例和属世界的圣幕。

【本会注释】

前约。“约”是外加的,但也是正确的,如来8:13一样(见该节注释)。指与以色列人在西奈所立的约(见来8:7注释;参结16:60注释)。

。前约有条例,说明新约也是有条例的。作者已介绍了基督作大祭司的服务(来5:5,6;6:19,20;7:22-25;8:1,2)。现在他进一步阐述这个服务。

礼拜。是latreia(见罗9:4;12:1注释)。

条例。dikaiōmata,“规章,”“要求,”“命令。”

属世界的圣幕。就是地上的圣所。与新约的圣所进行对比。那“就是真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帐幕”(来8:2)。


2 因为有预备的帐幕,头一层叫作圣所,里面有灯台、桌子,和陈设饼。

【本会注释】

帐幕。skēnē,“帐篷,”“棚,”“住处。”

头一层。就是“头一层帐幕。”这里指出一个帐幕的头一层与第二层(第3节)。全年只能进入头一层圣所。第二层是至圣所,只有赎罪日才能进去。

圣所。hagia。有文本为ta hagia(见来8:2注释),也有文本为hagia hagiōn(见来9:3注释)。但是学者一般均认为hagia比较可取。关于hagia,有一个语法问题需要解决。如果它采取无重音形式可以是:一,阴性单数形式,使之成为修饰skēnē(“帐幕”)形容词,译为“叫作圣所”。二,中性复数形式,译为“圣”,或“圣所”。这两种形式的拼法相同。在有重音的时候,其阴性单数形式的重音在第二个音节,而中性复数形式的重音则在第一个音节。最早的手稿是没有重音的,所以不能据此确定这里是哪一个形式。后来的文稿有了重音,均支持中性复数形式。钦定本所依据的希腊文本重音在第一个音节,所以视hagia为中性词。尼斯勒的希腊文本也是如此。实际上很少有文本支持单数形式。惟有拉丁文武加大译本和最近的希腊文本在这一点上是明确的。

这一切确实不能作为排除单数形式的证据,因为加上重音的抄经员并不受圣灵所默示。他们把重音放在他们认为依照上下文合适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中性复数形式似乎比较自然。但即使不能否认单数形式的可能性,这种形式也是不大可能的。所以Hagia的复数形式似乎是指圣所的第一层(参第3节,圣所的第二层似乎也是这样称呼的)。见来8:2注释

灯台。指古代圣幕的摆设,而不是当时圣殿的摆设(参第3节注释)。关于灯台,见出25:31-40。

桌子。见出25:23-30。

陈设饼。见利24:5-9。


3 第二幔子后又有一层帐幕,叫作至圣所,

【本会注释】

第二幔子。就是分隔开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被称作“第二”是因为“幔子”(katapetasma)一词也用来指圣所门口的帘幕(见来6:19注释)。

。meta“后面,”“那一边”。

帐幕。参第2节。

至圣所。hagia hagiōn。这里的hagia遇到了与第2节同样的问题,即它是单数还是复数(见该节注释)。故该词组可译为“圣中之圣”或“至圣所”。


4 有金香炉(“炉”或作“坛”),有包金的约柜,柜里有盛吗哪的金罐和亚伦发过芽的杖,并两块约版;

【本会注释】

香炉。thumiatērion,直译是“烧香的地方(或“器皿”),”所以要么指香炉,要么指香坛。关于后者的例子,见约瑟弗斯《犹太战争史》卷五5. 5 (216页);《犹太古代史》卷三6. 8;8. 3 (147;198页);参《希罗多德》2. 162。在希伯来语中可能是指香坛。香坛是圣所最重要的物件。作者似乎不可能遗漏,特别是他在列举两层圣所中物件的时候。

但译为“香坛”会引起一个问题,因为这里似乎说香坛是在至圣所里,而在古时的会幕中它是放在圣所的第一层(出30:6)。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说香坛是在第二层;而只是说至圣所里“有”香坛。“有”可译为“包含,”但不一定这样译。

这里所指出香坛与至圣所的关系可能是,它的功能与至圣所密切相关。每日在这坛上所献的香直达至圣所的施恩座。上帝在两个基路伯之间显示祂的临格。当香与敬拜者的祈祷一同上升时,它就充满了圣所和至圣所。分隔圣所和至圣所的幔子没有达到天花板,而是有一段距离。因而虽然普通祭司只能进入圣所献香,香却能达到至圣所。王上6:22说所罗门圣殿的香坛在“内殿前”,就是与至圣所有关,或属于至圣所。

。称为约柜是因为里面有“两块约版,”上帝亲自把十诫写在上面的。申4:13宣布十诫为上帝吩咐祂的子民要守的约。

。见出25:10-16。

金罐。见出16:33,34。“金”字源于七十士译本的出16:33。希伯来原文只是“罐”。

亚伦的杖。见民17:1-11。这里似乎说罐和杖放在约柜里。《旧约》说这些物件是在“耶和华面前,”或“在法柜前”(出16:33,34;民17:10)。这不一定是矛盾的,因为后面的说法也可以表示约柜里的一个位置。王上8:9所说“约柜里惟有两块石版,就是摩西所放的”可以暗示约柜里曾经放过别的物件,如这里提到的物件(见该节注释)。

有人设法解决这个矛盾,就把“柜里有”说成是“叫作至圣所的帐幕”(来9:3)。这种解释虽然在语法上成立,但一般的结构却不支持这种关系。况且“约版”包括在“柜里有”的物件中,证明它是指约柜而不是指至圣所。

约版。见出25:16;32:15,16;申9:9;见上面“约”的注释。


5 柜上面有荣耀基路伯的影罩着施恩座(“施恩”原文作“蔽罪”)。这几件我现在不能一一细说。

【本会注释】

荣耀。这样称呼基路伯可能是因为基路伯之间所显现的上帝荣耀(见出25:22;民7:89;撒上4:4;诗80:1)。

基路伯。译自希伯来词kerubim,复数形式。关于基路伯,见出25:18-20。

施恩座。hilastērion(见罗3:25注释)。

现在不能一一细说。作者不想细说,因为这不是他现在的目的。


6 这些物件既如此预备齐了,众祭司就常进头一层帐幕,行拜上帝的礼。

【本会注释】

预备齐了。“布置好了”。指帐幕已经支搭和布置停当。

进。原文动词是现在时,指习惯性反复性动作(参第9节注释)。

头一层帐幕。就是圣所的第一部分(见第2节注释)。

行拜上帝的礼。所行的礼包括每天在圣所烧香并收拾灯(出27:20,21;30:7,8),每周在桌子上摆陈设饼(利24:5-9)。而且每当受膏的祭司或者全会众犯了罪时,就要献一头公牛为祭。祭司要取公牛的血,带进头一层帐幕,将指头蘸在血里,在幔子前弹血七次,并将一些血抹在上帝面前馨香之坛的四角(利4:5-7,16-18)。


7 至于第二层帐幕,惟有大祭司一年一次独自进去,没有不带着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

【本会注释】

第二层。只有大祭司可以进入第二层帐幕,并且他只能在每年的赎罪日进去(利16:2,24;23:27)。

没有不带着血。大祭司进入至圣所,首先要带一只公牛犊的血,作为他自己和他本家的赎罪祭(利16:3,4,11-14)。当他第二次进去时,带的是归与耶和华的山羊的血,藉此洁净圣所和百姓(利16:15-17)。

。huper,在本节中可译为“为……赎罪”(见利16:30)。

过错。agnoemata,“出于无知犯的罪”(参利4:2,13)。认为在赎罪日没有赦罪的规定是没有根据的。


8 圣灵用此指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时候,进入至圣所的路还未显明。

【本会注释】

圣灵。圣灵是真理的神圣诠释者(见约14:26注释)。

指明。参彼前1:11。

头一层帐幕。有人认为这是指地上圣所的第一层,其依据在本章第2,6节中该词也是这样使用的。由于第6-8节是紧密相连的,持这种看法的人主张,如果“头一层帐幕”在第8节中的意思与第6节不同,就会削弱这段经文的语气和逻辑性。

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头一层帐幕”是指摩西的整个帐幕,与天上的帐幕形成对比(来8:2)。他们宣称保罗的目的是要将两个约的圣所进行对比(来9:1);而第8节则教导说,在地上的侍奉结束之前,天上的侍奉是不能开始的。

这两种看法都与保罗的主题一致,那就是在地上帐幕的崇祀结束之前,基督在“更全备的帐幕”(第11节)里的服务是不能开始的。

仍存。原文不一定指建筑物依然存在,而是指其功能依然有效。关于“头一层帐幕”仍存的意义,见第9节注释。“仍存”可理解为“仍在占在所指定的位置”或“仍保留其上帝所定的地位”。

至圣所。ta hagia,“圣(所)”,见来8:2;9:24,25注释。本节的ta hagia是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的”(来9:11),就 是天上的圣所(参第24,25节)。

钦定本的译者确实将ta hagia译为“至圣所”(中文同),但这不一定说明他们想到的就是天上圣所中的至圣所。我们不知道他们对圣所的细节有何见解。他们想到的显然是天上的圣所,或耶稣所进入的“天堂”(第24节),因为这至圣之所相当于地上圣所中的至圣所。但要记住本段经文的解释不是取决英文,而是取决于希腊原文,要仔细观察语法和句法。


9 那头一层帐幕作现今的一个表样,所献的礼物和祭物,就着良心说,都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

【本会注释】

那头一层帐幕。第9节的解释取决于“头一层帐幕”的定义(见第8节注释)。

。该词是外加的。鉴于本节剩下部分和第10节的原文都是现在时态(见下面“现今”注释)。

现今。保罗可能出于策略,认同地上圣所的崇祀仍在运作,尽管基督作为更美之约的中保(来8:6),已经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来1:3;9:11,12)。圣殿的崇祀仍在进行(来8:4)。许多犹太籍的基督徒显然都参与了(见《使徒行述》189页)。这些犹太籍的信徒是逐渐明白仪文制度的表号已经在基督身上应验的,因而这个制度也就结束了。耶路撒冷会议已决定不必要求外邦人受割礼和遵守摩西的律法(见徒15章;参《使徒行述》188-200页),但没有记录该会议对于犹太籍的基督徒作出任何规定。显然要他们根据自己的良心去决定是否要遵守某些仪文律法仪式的问题(参罗14:1,5注释)。因为圣殿中的崇祀仍在继续,许多犹太籍基督徒依然顺从摩西律法的仪式和仪文,作者似乎觉得可以说这个制度仍在运作。他的目的是要说明一个更好的制度已经开始运行了。

表样。parabolē,“比喻”(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203,204页;参卷三第1111页)。

所献的。直译是“正在献上的”(见上面“现今”注释)。

礼物和祭物。泛指旧约制度下的各种供献。

不能叫礼拜的人得以完全。(见上面“现今”注释)。作者已经说到古老制度的不足之处(见来7:18,19注释)。

良心。suneidēsis(见罗2:15注释)。敬拜的人可以履行一切外表的要求,但仍得不到心灵的平安和蒙上帝悦纳的保证。他只有亲自相信基督,才能得到这种平安。但是很少有人获得这更高的经验。大多数犹太人都依赖小心遵行众多的规条,而求上帝的悦纳。


10 这些事,连那饮食和诸般洗濯的规矩,都不过是属肉体的条例,命定到振兴的时候为止。

【本会注释】

这些事。这几个字是外加的,与第9节原文的时态保持一致。

饮食。这里指犹太仪文律法中各种素祭和奠祭(出29:40,41;利2:1-15;23:13,18,37;民6:15等)

诸般洗濯。见可7:3,4,8;参出29:4;利11:25;民8:7等。有些“洗濯”除了属灵含意之外,还有卫生和个人清洁方面的教育意义。但犹太人在原来的条例上加了上帝所没有吩咐的许多规条。“洗濯”就这样在宗教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过。强调旧约制度的表面性。

属肉体的条例。与“礼物和祭物”并列(第9节),或与第10节中的“饮食”和“诸般洗濯”并列。“条例”实际上是“规矩”(参第1节注释)。“属肉体的”在本节显然与“属灵的”形成对照。属肉体的条例不能带来属灵的满足;实行这些条例并不能使人得到良心方面的完全(第9节)。

命定到。epikeimai,直译是“躺卧,”“必须,”“应该。”

振兴的时候。直译为“修直的时候。”说明旧约制度是暂时的。它的条例预表弥赛亚的工作,其有效期到弥赛亚来临为止。由于旧制度的弊端,从旧制度到新制度的转变在本节称为“振兴”(见弗2:15注释)。


11 但现在基督已经来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经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不是人手所造、也不是属乎这世界的;

【本会注释】

但基督。现在提出基督大祭司的工作,说明它远比地上大祭司的侍奉优越。

已经来到。paraginomai,或“在场,”“显现。”本节说明基督正在就任天上圣所的大祭司。

将来美事。有文本为“已经来到的美事”。这两种说法都与上下文符合。“将来美事”说明保罗写信时是处在一个过渡期,新的还没有完全取代旧的。犹太籍的基督徒尤其是这样(见第9节注释)。“已经来到的美事”则说明耶稣被立为天上的大祭司时,新约的美事已经来到。

经过。dia,该介词的意思是根据上下文来确定的。这里的上下文并不支持穿越具体事物的观念。有些注释家则接受这种观念,把这里的“帐幕”理解为苍天。耶稣穿越苍天而前往天堂。但是并没有足够的理由证明这里的“帐幕”与来8:2的帐幕有不同的意思(见该节注释)。况且苍天是“属乎这世界的”。“经过”只是dia的许多意思之一。它通常的意思是“使用”,这很符合上下文。因而本节经文可译为:“但基督已经显现,作了将来美事的大祭司,使用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只一次进入圣所”。地上的祭司供职,要使用人手所造的帐幕;基督的供职,要使用更大更全备的帐幕。

还有一个观点值得一提。大多数希腊和拉丁的教父都认为这里的“帐幕”是指基督的身体或祂的人性。他们把dia理解为“凭借”,并教导说基督藉着道成肉身为祂大祭司的工作作好了预备。作者曾强调这个事实(见来5:7-9注释)。赞成这种观点的人指出,耶稣曾说到自己身体的殿(约2:21);约1:14中的“住”直译是“支搭帐篷”(skēnaō,其名词形式是skēnē,在来9:11中译为“帐幕”)。他们还指出有其他经文说人的身体是“帐棚”(林后5:1,4)或“殿”(林前6:19)。这种观点的主要障碍是不很符合上下文。它对“帐幕”的解释违背了作者对该词的一贯用法。所以给“帐幕”一个上下文中已有的定义比较可靠,特别是因为这样解释不会有任何困难。

更大、更全备。没有什么地上的建筑能代表上帝所居住天上圣殿的伟大和荣耀(见《先祖与先知》357页)。

帐幕。见来8:2注释;参来9:24注释。

不是人手所造。地上的大祭司在人手所造的殿里供职。大祭司基督则在上帝所支搭远为优越的帐幕里供职(来8:2)。

这世界的。这里可能指看得见的受造之物(参罗8:19注释)。


12 并且不用山羊和牛犊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

【本会注释】

山羊和牛犊的血。关于山羊和公牛在赎罪日的赎罪祭中所起的作用,见利16:5-9,11-16。

自己的血。进一步证明基督的服务的优越性。前面已经说明它的优越性了,因为它是在“更大、更全备的帐幕”里履行的(第11节)。现在用在崇祀中用上帝儿子自己的血,与只用牛羊的血形成对比,来证明基督服务的优越性。关于基督之血的意义,见罗3:25注释。

只一次。ephapax,(参罗6:10注释)。基督在天上的圣所中履行祂大祭司的职责,不必屡次献祭(来9:24-26)。

圣所。ta hagia(见来8:2;9:8注释)。基督在髑髅地献上“自己的血”,升到天上之后,进入“幔内”(见来6:19注释;参《希伯来书》第10章补充注释)。

成了。显然指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赎,如13-17中所述。有文本在“成了”之前外加“为我们”,虽然对于理解原文并不需要,但却符合实际,因为赎价是为救赎我们而付的。

永远。与祭司制度的暂时性规定形成对比。

赎罪。lutrōsēs,“救赎,”“拯救。”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路1:68;2:38中。其相关的名词lutron(“赎价”)出现在太20:28(见该节注释)中。Lutrōtēs,意为“救赎者”,出现在徒7:35中(见该节注释)。apolutrōsis,意为“救赎”,出现在罗3:24(见该节注释)。


13 若山羊和公牛的血,并母牛犊的灰,洒在不洁的人身上,尚且叫人成圣,身体洁净,

【本会注释】

公牛的血。见第12节注释。

母牛犊的灰。关于母牛犊灰的洁净效果,见民19注释。

洒在不洁的人身上。见民19:18。

成圣。hagiazō,“奉献,”“圣化,”“净化。”Hagiazō在本节似乎与在七十士译本的民6:11(“成为圣洁”)中一样,有“净化”之意。

身体洁净。与良心的净化形成对比(第14节)。祭司礼仪的缺欠在于它们只是外表性的,只提供仪文的洁净,却没有提供真正属灵的安息(见来3:11注释)。见来7:11,19注释。


14 何况基督藉着永远的灵,将自己无瑕无疵献给上帝,祂的血岂不更能洗净你们的心(原文作“良心”),除去你们的死行,使你们侍奉那永生上帝吗?

【本会注释】

何况……岂不更。强调基督奉献的优越性。

藉着永远的灵。原文没有冠词,暗示这里可能不是指圣灵,而是指基督自己的永远神性。基督虽为亘古常在者,却为人类献上自己的生命(启13:8)。

自己。基督舍弃自己的生命作自愿的牺牲。祂有权舍去自己的生命,也有权取回来(约10:18)。

祂的血。与牛羊的血形成对比(参第12节注释)。

洗净。katharizō,“洁净”。参katharizō在徒10:15;15:9;林后7:1;弗5:26;多2:14;雅4:8和约壹1:7,9中的用法。该动词采用时将来时,无疑是鉴于这封书信的读者还没有完全进入新约之下的经验(来8:10-12;见来9:9注释)。在旧制度下,他们只得到仪文的洁净,但现在他们能在基督里得到心灵的平安。

良心。见第9节注释。

死行。见来6:1注释。

侍奉。洁净的目的是侍奉。人得蒙救赎都是为了侍奉。洗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预备人呈献蒙上帝悦纳的侍奉(见罗12:1注释)。

永生上帝。这是《旧约》和《新约》对上帝常用的称呼(见申5:26;书3:10;来3:12等)。在本节选择该称呼似乎是因为提到了死行。侍奉永生上帝的人结出生命的公义果实。


15 为此,祂作了新约的中保,既然受死赎了人在前约之时所犯的罪过,便叫蒙召之人得着所应许永远的产业。

【本会注释】

为此。就是因为基督宝血洗净良心的功效。

新约的中保。作者已介绍基督为“更美之约的中保”(见来8:6注释)。关于“新约”,见来8:8-12注释。关于“约”,见来9:16注释。

既然受死。指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参来2:14注释)。

赎了。upolutrōsis(见罗3:24注释)。

前约之时。(见来7:22;9:16注释)。在献祭制度下,赦罪是以将来上帝羔羊的流血为基础的。牛羊的血本身没有能力赦罪。它只是象征基督为世人的罪而死。如果耶稣不舍命,在前约下所发生的赦免就不会生效。

蒙召。见罗8:28,30注释。

得着。得着产业有赖于基督的牺牲。如果基督不献上自己的生命,旧约之下的人就徒然盼望了。

产业。见加3:18注释。


16 凡有遗命必须等到留遗命(“遗命”原文与“约”字同)的人死了;

【本会注释】

遗命。diathēkē。“遗嘱”或“约”(见来7:22;加3:15注释)。该词在来9:15-18中一语双关。第15节中所提到的“产业”可能暗示遗嘱的观念;“既然受死”直译是“已经死亡”,可能使人想起基督的死给我们留下了遗产,而且这遗产是通过一个遗嘱给我们的。

必须。只要立遗嘱的人还活着,遗嘱就没有效力。立遗嘱的人必须死亡,遗嘱才生效。


17 因为人死了,遗命才有效力,若留遗命的尚在,那遗命还有用处吗?

【本会注释】

遗命。或“遗嘱”(见第16节注释)。

。进一步强调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遗嘱必须等到立遗嘱的人死后才生效。


18 所以,前约也不是不用血立的;

【本会注释】

前约。见第16节注释。作者说的是与以色列人在西奈所立的约(见来8:7注释)。

。egkainizo,“开创,”“奉献。”该词在《新约》里只出现在本节和来10:20中,在该节作者说到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


19 因为摩西当日照着律法将各样诫命传给众百姓,就拿朱红色绒和牛膝草,把牛犊山羊的血和水洒在书上,又洒在众百姓身上,说

【本会注释】

摩西当日。关于这里所描述的事件,见出24:3-8注释。

山羊。出24:3-8中没有提到山羊,只提到平安祭的祭牲(见出24:5)。

水,朱红色绒和牛膝草。出24:3-8没有提到这些物品。在利14;民19中提到了它们在其他场合的使用。在《出埃及记》中没有任何与《希伯来书》作者所补充的细节不一致的记录。

。出24:3-8没有提到洒在书上,但这与那里所描述的仪式并不矛盾。


20 “这血就是上帝与你们立约的凭据。”

【本会注释】

这里的措词与出24:8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一样的(见《马太福音》第3章补充注释,注2)。这句话的希伯来语与基督在设立圣餐礼斟酒时所说的话非常相似(太26:28)。


21 他又照样把血洒在帐幕和各样器皿上。

【本会注释】

把血洒在。《旧约》的记录并没有提到这一点,只提到了抹油(出40:9-11)。约瑟弗斯在描述奉献帐幕时说到把血洒在帐幕和属于帐幕的器皿上(《犹太古代史》iii. 8. 6 [206])。《希伯来书》的作者确认了这个传统。


22 按着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洁净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本会注释】

按着律法。就是摩西的律法(参来7:12,19注释)。

凡物。存在某些例外。有些东西是用火或水洁净的,不用任何血(民19;31:23,24)。

洁净。katharizō(见第14节注释)。

若不流血。见利17:11。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用面而不用血赎罪(利5:11-13)。但《利未记》的仪式通常都要求流血赎罪。

赦免。aphesis,“宽恕”(见太26:28注释)。在《新约》中,该词后面几乎都是“罪”字。Aphesis不带宾语只出现在本节与可3:29,但显然应该理解为后面有“罪”字。赦罪要求流血的规定所蕴涵的伟大真理是:人类的得救总有一天需要由上帝的儿子受死。参太26:28。每一只祭牲都指出那最高的牺牲——“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


23 照着天上样式作的物件必须用这些祭物去洁净;但那天上的本物自然当用更美的祭物去洁净。

【本会注释】

照着。根据22节中所提出的普遍原则。

样式。hupodeigmata(见来8:5注释)。旷野的帐幕及其陈设代表着天上的本物,预表我们的大祭司将为罪而作的工作。

用这些。就是用18-22节所提到的物件。

洁净。katharizō(见14节注释)。

天上的本物。“物”是外加的。原文只有复数的冠词和复数的形容词。但其中性性质表明加上“物”是适当的。作者正在将天上的本物与他所提到的地上物件进行比较。该词可泛指与基督在天上的侍奉有关的任何事物。这句话所强调的不是洁净的动作,而是需要用更美的祭物,就是基督的血来洁净。

天上既是清洁的地方,为什么还需要洁净?用基督的血洁净什么东西?对此注释家们有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不可能理解作者的意图。有人认为洁净就是平息上帝的忿怒。这种观点必须予以拒绝,因为它表现出对上帝本性和赎罪的误解(见罗5:10注释)。

难点可能在于试图把作者的比较引申得太远。他的要点是很清楚的,就是说明基督的牺牲远比牛羊的牺牲优越。用山羊和牛犊的血洁净的“物”(来9:22)与地上的帐幕,即旧约的圣所(第1节)有关。基督的血与在“真帐幕”(来8:2),即新约圣所(来9:11,15)里的侍奉有关。前者提供仪文上的洁净,后者提供的道德上的洁净(见第13,14节注释)。

基督已经“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第24节)。“祂是长远活着,替”我们“祈求”(来7:25)。我们需要有人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已经犯了罪。基督“显现,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来9:26)。现在祂正为罪人提供祂赎罪的功劳。罪人的良心因此而得到了洁净(第14节)。本节的“洁净”是katharizō,参本章23节;约壹1:9。耶稣就这样作真帐幕的执事,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替我们祈求,祂在执行一项洁净的工作,洁净悔改之人的罪。

但基督也在作一项洁净天上圣所的特别工作,相当于地上圣所的大祭司在赎罪日所作的工作(见利16章注释)。关于基督的这项特别工作,先知但以理说:“到二千三百日,圣所就必洁净(七十士译本为katharizō)”(但8:14)。根据一日顶一年的原则,这个时期的终点是公元1844年(见但8:14注释)。那时按天上样式建造地上圣殿早已消失了。因此这里所指的(但8:14)必然是新约的圣所,“就是真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来8:2)。见但8:14注释。

更美的祭物。原文用复数形式来代表基督的一次性献祭,可能是因为这一次的献祭取代了旧约制度下众多的献祭。


24 因为基督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这不过是真圣所的影像),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

【本会注释】

人手所造。见第11节注释。

圣所。hagia(见来8:2;9:8,25注释)。

影像。antitupa,“副本,”“代表。”英语中的“antitype”(原型)源于该词,通常表示用模型所代表的事物。该词既可以指原型也可指副本,在《新约》其他地方中只出现过一次(彼前3:21)。

天堂。在本节指那“更大、更全备的帐幕”(第11节)。“天上的殿就是万王之王的居所,在那里‘事奉祂的有千千,在祂面前侍立的有万万,’那殿充满了上帝永恒宝座的荣光,并有光明的撒拉弗侍立,用翅膀遮脸敬拜,——这殿的伟大和荣耀,是任何地上的建筑所不能代表的”(《先祖与先知》357页)。

如今。作者强调基督已经行使大祭司的职权。他呼吁读者不要再依赖旧约制度,并充分利用新约所提供的光荣特权(参第9节注释)。

为我们。祂为我们祈求(来7:25)。“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见约壹2:1注释)。

上帝面前。与地上圣所的大祭司不同(见第8节注释)。地上的大祭司只能一年一度来到上帝显现的荣耀之前(见创3:24注释)。


25 也不是多次将自己献上,象那大祭司每年带着牛羊的血(“牛羊的血”原文作“不是自己的血”)进入圣所,

【本会注释】

多次。基督一次性将自己献上并进入“天堂”(第24节)。

将自己献上。参“自己的血”(见第12节注释)。

像那大祭司。见第7节注释。

牛羊的血。即不是他自己的血。大祭司的进入与耶稣不同,耶稣是“用自己的血”进入的(第12节)。

圣所。ta hagia(见来8:2;9:8注释)。在本节可特指至圣所,或如来8:2那样泛指整个圣所。


26 如果这样,祂从创世以来,就必多次受苦了。但如今在这末世显现一次,把自己献为祭,好除掉罪。

【本会注释】

如果这样。如果耶稣的奉献只有暂时的功效,像地上大祭司的奉献那样。

多次受苦。那就需要祂多次道成肉身和受死了。

这末世。与来1:2的“末世”同义,参该节注释。

显现。就是祂的第一次降临。

一次。hapax,“一次性。”

把自己献为祭。见第14节注释。

好除掉罪。基督来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1:21)。祂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见赛53:6;彼前2:24;参但9:24;来9:23。


27 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本会注释】

按着。27和28节是插入的。来10:1继续第26节的论述。

定命。apokeimai,“储藏,”“积蓄,”“保存。”参该词在路19:20;西1:5;提后4:8中的用法。提到基督一次性的死,显然暗示人人都有一死。因为亚当的罪,死就临到了众人(罗5:12)。

都有一死。按着定命,在审判之前,人人都有一死。这与他们如果遭遇不利的审判再次死亡并不矛盾(启20:15)。

死后且有审判。死亡不是人类的最后结局。总有一天人人都要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见林后5:10注释)。本节提到这个事实似乎说明与基督工作的平行。祂的第一次降临不是最后的。


28 象这样,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他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

【本会注释】

既然一次被献。圣经说到基督舍己(加1:4),献身(来9:14),和天父献出自己的儿子(约3:16)。但圣经也说到基督是被不法之人的手带走,钉在十字架上杀害的(徒2:23)。

担当了罪。见来9:26注释;参林后5:21注释。

多人的。或“众人的”(见罗5:15注释)。

等候。apekdechomai,“殷切等待”(见罗8:19注释)。

显现。horaō,参该词在路24:34;徒7:2;提前3:16中的用法。

第二次。第一次是祂道成肉身。这是《新约》中唯一一处用“第二次”修饰基督带着能力和大荣耀再来。

与罪无关。与“担当了多人的罪”形成对照。基督第一次降临时担当了世人的罪(参约壹2:2)。祂“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里面成为上帝的义”(林后5:21)。但祂除罪的工作要在祂第二次降临之前全部完成。

乃是为拯救。为了拯救他们。


希伯来书10章

提要:1 律法献祭的弱点。10 基督一次献上身体,14 永远除掉罪。19 劝勉读者以忍耐和感恩的心坚持真道。


1 律法既是将来美事的影儿,不是本物的真像,总不能藉着每年常献一样的祭物叫那近前来的人得以完全。

【本会注释】

律法。该词在这里与来7:11一样,是指在西奈山所设立的犹太律法体系,相当于作者所说的“前约”(见来8:7注释)。“律法”或“前约”代表旧约时代从西奈山以来所实施的制度。

将来美事。如伴随着本物而来到的事物。

影儿。影儿只能大致反映原物,因此和原物不可能非常相似。“影儿”在这里和“真像”(eikōn)形成对照。“真像”表示非常相似(见林后4:4;启13:14注释)。

真像。或“本像。”见上面“影儿”注释。

总不能。强调“律法”无法使人永远完全。

。eis to diēnekes,“永远”,“始终”,“继续”。它究竟是修饰“献”还是“得以完全”,注释家们的意见不一致。两种解读都是好的,但后者似乎与第14节更为吻合。该节说基督一次献祭便叫那些得以成圣的人“永远”(eis to diēnekes)完全。古代的献祭是暂时性的,具有教育的意义,但本身并不是为了使敬拜者得以完全。它们需要被多次献上,直到“本物”藉着基督一次性献祭而来到。

祭物。特指赎罪日的献祭,但也可指每日的献祭。提出每年的献祭似乎是因为这些祭物是由大祭司所献的。《希伯来书》说耶稣是更美新约的大祭司(来8:1;9:11)。参来9:25,26。那里再次将基督的工作与地上大祭司在赎罪日的工作进行了对比。

近前来的人。就是那些参加赎罪日侍奉的人。

完全。见来7:18,19;9:9;10:14注释。


2 若不然,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因为礼拜的人,良心既被洁净,就不再觉得有罪了。

【本会注释】

献祭的事岂不早已止住了吗?献祭的事如果能成就基督的献祭所永远成全的事,它们就会停止了(第14节)。基督一次性永远解决了罪的问题。祂献祭不需要重复(参来9:25,26)。

良心既被洁净。在基督“将自己献上”(来9:14)之前,不会发生这种洁净。只有直到那时,前约之下的过犯才得以赦免(来9:15)。

不再觉得有罪了。(参来9:9注释)。旧约时代的崇拜者最多只是凭着信心仰望那真正的赎罪祭献上的时候。如果没有信心,他的崇拜就是死的,只是形式而已。


3 但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来;

【本会注释】

年复一年的献祭经常使人起想那真正的赎罪祭还没有献上。


4 因为公牛和山羊的血,断不能除罪。

【本会注释】

前面已经强调动物的血不能除罪(见来9:9-14)。


5 所以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说:上帝啊,祭物和礼物是你不愿意的;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

【本会注释】

基督到世上来的时候。就是基督道成肉身的时候。这里说基督在进入世界的时候说了诗40:6-8的话。本节清楚地说明基督早已存在。

祭物和礼物。上帝所不喜欢的祭物和礼物,显然指那些只为履行仪式的要求而内心没有真正献身精神的献祭。设立献祭制度的乃是基督。正确利用这个制度会给真心的崇拜者带来福气。但是上帝不喜欢虚伪的崇拜者所献的祭(见撒上15:22;何6:6)。

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这是七十士译本的文字。关于希伯来原文的文字和意义,见诗40:6注释。《希伯来书》的作者无疑知道两种读法,并选用了七十士译本的文字。七十士译本教导了一个重要的真理。他采用该文字说明他认可其所教导的真理,而不必计较该译法是否忠实于希伯来文。

关于作者所说“身体”的意义,见第10节注释。


6 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喜欢的。

【本会注释】

不喜欢。见第5节注释。虚伪的崇拜者认为上帝非常喜欢他形式上的献祭。


7 那时我说:上帝啊,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我的事在经卷上已经记载了。

【本会注释】

我来了。似乎表示对一种需要挽救的局面所作的立时回应。

为要照你的旨意行。原来是指在道德上顺从上帝的旨意。《希伯来书》的作者以此来说明基督的献祭成全了上帝的旨意,提供了可蒙悦纳的赎罪,是献牛羊所无法提供的。他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经卷。见诗40:7注释。


8 以上说:“祭物和礼物,燔祭和赎罪祭,是你不愿意的,也是你不喜欢的(这都是按着律法献的)”;

【本会注释】

以上。指5,6节的引文。第8,9节重复了这段经文的主要部分。

祭物和礼物。见第5,6节注释。

按着律法。关于这里的律法,见第1节注释。


9 后又说:“我来了为要照你的旨意行”;可见祂是除去在先的,为要立定在后的。

【本会注释】

为要照你的旨意行。见第7节注释。

除去在先的。作者先引用了《诗篇》(第5-7节),再为他现在的目的重复了其中的重要部分(第8,9节),现在他要予以应用。他用这段经文证明,当基督来遵循上帝的旨意,提供有效的祭物时,旧制度就取消了。上帝不喜欢按着律法而献的祭物,表明旧制度已经废除。基督遵行了上帝的旨意,提供了真正的祭物,表明新制度已经确立。参来8:13。希伯来籍的基督徒难以接受旧制度已经废除的事实。《希伯来书》的作者试图向他们证明,这在《旧约》中已经预言了。而《旧约》是生活在旧制度下的人所视为神圣经典的。


10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祂的身体,就得以成圣。

【本会注释】

凭这旨意。可能指藉着基督完全的牺牲,成全这旨意,我们得以成圣,或者指让耶稣为人牺牲的旨意中,包括我们的成圣(参帖前4:3)。

只一次。不需要重复献祭。它成就了所需要的洗罪(来9:14)。它不象律法的献祭,只是一个影儿。

献上祂的身体。作者在这里应用了“你曾给我预备了身体”(见第5节注释)。的引文。基督取了人的身体,献上了这个身体(参来2:14注释)。通过献上这个身体,人得以成圣。上帝使耶稣基督成了“我们的智慧、公义、圣洁、救赎”(林前1:30)。

就得以成圣。原文强调我们得以成圣,并处在成圣的状态中。成圣在这里并不是视为一种持续的过程(关于这一点,见罗6:19注释),而是视为从罪到圣洁的最初改变,并继续这种状态。这个意思在其他地方也有。保罗曾对哥林多信徒说,他们是“在基督耶稣里成圣”的(见林前1:2注释)。他还提醒他们“成圣”了(林前6:11)。


11 凡祭司天天站着事奉上帝,屡次献上一样的祭物,这祭物永不能除罪。

【本会注释】

站着。该词似乎是特别强调的。它表明任务还没有完成。相比之下,基督是“坐下”的(第12节),意味着就献祭而言,祂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天天”和“屡次”进一步强调祭司献祭的持续性。

除罪。见第4节注释。


12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上帝的右边坐下了。

【本会注释】

基督。有文本为“这人”。这里没有否认耶稣的人性,只是没有说出来而已。

一次。与地上的祭司屡次的献祭形成了对比(第11节)。

永远。eis to diēnekes(见第1节注释)。这一次献祭具有永久的价值。

上帝的右边。见来1:3注释。

坐下了。指一项任务的完成(见第11节注释)。


13 从此,等候祂仇敌成了祂的脚凳。

【本会注释】

从此。to loipon,“从今以后”,“将来。”

等候。这里描写基督等候最后战胜祂一切仇敌的时刻。

祂的仇敌成了祂的脚凳。引用诗110:1(见来1:13注释;参林前15:24-28注释)。


14 因为祂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

【本会注释】

一次献祭。一再强调这个观念(见第10,12节注释)。

得以成圣。这里原文的动词形式与第10节中的“得以成圣”不同(见该节注释)。这里的意思是“正在成圣。”但该词形不一定意味着作者说成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紧密相关的上下文中,同一个词不大可能表达不同的意思。“正在成圣”在这里很可能指不断有新信徒加入基督教会。

永远。eis to diēnekes(见第1节注释)。并不是指人一得救就不可能从恩典中坠落了,因为《希伯来书》的作者已经否决了这种看法(见来6:4-6注释)。这里强调的是基督一次献祭的持续性功效(参来10:10,12注释)。

完全。基督一次献祭成就了祭司的持续献祭所不能奏效的,因为它们不能洗净人的良心(见来9:9,14;10:2注释)。当罪人因信接受那一次献祭的功劳时,他就在爱子里得蒙悦纳,被算为完全,因为基督已经作他的替身代替了他(见罗5:1注释;参《喜乐的泉源》62页)。


15 圣灵也对我们作见证;因为祂既已说过:

【本会注释】

圣灵。这里把圣经的证言说成是圣灵的见证(见彼后1:21注释)。

既已说过。第15-17节的结构有些难解。最简单的解释似乎就是把第15,16节视为“祂既已说过”的话。第17节成了这句话的总结。如果我们加上“然后祂说”来引出第17节,其中的关系就清楚了。这段经文强调赦罪(第17,18节)。第16节只是说明新约提供这个光荣的福惠。


16 主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他们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写在他们心上,又要放在他们的里面。

【本会注释】

所立的约乃是这样。见来8:10注释。措词与来8:10不同。作者可能是凭记忆引用的,或者只是从耶利米的预言中选择足以支持他现在宗旨的要点。


17 以后就说:我不再记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

【本会注释】

不再记念。见来8:12注释。现在罪可以被遗忘,因为已经替他们作出了牺牲。在旧约之下是不会有这种事的(见来10:2注释)。


18 这些罪过既已赦免,就不用再为罪献祭了。

【本会注释】

赦免。aphesis(见来9:22注释)。

不用再献祭了。见第1,2节注释。


19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

【本会注释】

弟兄们。见来3:1注释。这是自来3:12以来第一次用这样的称呼。

既因。本节开始了一个新的部分。作者简要地归纳了他的论点,就是藉着耶稣基督,我们可以直接来到上帝面前,吸取给予希伯来籍基督徒的实际教训。这个实用的部分延续到书信的结束。

因耶稣的血。不像地上的大祭司,用不能除罪的牛羊的血(第4节),而是用基督一次献上的有效的血。

坦然。parrēsia,“坦率,”“勇敢,”“信心,”“无畏。”

进入。在旧约下,这只是大祭司的特权,一年只有一次(来9:7,25)。现在每一个信徒都可以自由进入。

至圣所。ta hagia(见来8:2;9:8注释)。


20 是藉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

【本会注释】

开了。egkainizō,“开辟,”“奉献。”这条道路是藉着基督的死而开辟的。

。因为它原来是没有的。旧约没有提供这样的道路。说它新也因为它是永远有效的。

。基督“常远活着,为我们代求”(来7:25)。新的路是一位永远活着的人所开。祂是“道路,真理,生命”(约14:6)。这一切都与旧约之下所献死板的祭物形成对比。

幔子。katapetasma(见来6:19注释)。古代的注释家通常认为这里的幔子代表入口,藉以进到上帝面前。但“幔子”在本节似乎指遮掩上帝的临格。这种解释似乎更符合6:19中幔子的寓意,和基督钉十字架时幔子撕裂的意义(见太7:51注释)。幔子撕裂不仅意味着献祭制度的结束,也意味着“一条又新、又活的路已为众人预备了”(《历代愿望》757页)。

就是祂的身体。“身体”这里指耶稣的人性(参来5:7)。该词包括与基督第一次降世有关的一切,连同祂的牺牲受死。

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身体”是“幔子”的同位语,还是“路”的同位语?按希腊语法,这两种可能性都存在,但第二种似乎更为自然,第一种则解释起来则比较容易。持这两种见解的注释家都有。如果“身体”是“路”的格位语,那么基督的道成肉身,生活与受死亡就成了从幔子经过到上帝面前的那条路。于是20节就成了19节的展开,19节中“耶稣的血”就是我们进入“至圣所”的途径。

如果“身体”是“幔子”的同位语,那就意味着基督道成肉身使我们能以进入“至圣所”(第19节)。这种解释如果不过度引申,就不会有问题的。不要对“身体”与“幔子”作进一步的对比,例如别说基督经历了祂的人性,就不再拥有人性(见约1:14注释),或说基督的人性在任何意义上妨碍了人接近上帝。

无论这段经文是特指什么,其总的含义是清楚的。这段经文的难点大多是由于解读出作者所没有想说的意思来。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希伯来书》的作者特别强调人藉着基督耶稣可以直接到上帝面前来的几段经文之一。这似乎是《希伯来书》全部信息的中心思想。由于基督为我们所作的牺牲,我们与我们的上帝之间不再有幔子存在。我们的指望进入“幔内;作先锋的耶稣……已经为我们进入了幔内”(来6:19,20)。“基督并不是进入了人手所造的圣所,……乃是进了天堂,如今为我们显在上帝面前”(来9:24)。《希伯来书》的作者设法确立我们的主在天上的侍奉远比地上祭司的侍奉优越。他引用的最好证据就是这个光荣的事实:在我们与我们的上帝之间不再有幔子和屏障存在。见本章补充注释。见出25:9;但8:14注释。


21 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上帝的家!

【本会注释】

一位大祭司。作者在本节重申了《希伯来书》的主题,即基督在天上的圣所担任祭司(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90页)。见来2:17;4:14注释。

上帝的家。就是教会(见来3:3-6注释)。


22 并我们心中天良的亏欠已经洒去,身体用清水洗净了,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上帝面前;

【本会注释】

心中……已经洒去。古时洒水在人和他们所穿的衣服上,象征他们献身从事神圣的侍奉(见利8:30等)。旧约是通过洒血确认或批准的(来9:19)。照样,凡到基督面前的人必须衷心接受新约的条款,采纳新约所提供的新的生活方式。

天良的亏欠。相当于罗6:6;弗4:22;西3:9的“旧人”。新心取代了旧心,原先作为生活动机的属世愿望抛弃了。现在作主的是基督的心志和慈爱(见林后5:14;腓2:5注释)。

身体……洗净了。有外在的证据证明内心已经发生变化。洗礼向所有的人宣布,每一位受洗的人愿意接受悔改的特权和责任。关于洗礼的意义,见罗6:3-6注释。

清水。在物质世界中,水是一种重要而有价值的清洁剂,很适合作为从生活中洁净罪恶的象征。

诚心。这是受惠于我们大祭司拯救功劳的人四个必备资格中的第一个。凡“诚心”亲近上帝的人完全是出于诚意,没有任何虚伪和保留。参赛38:3“完全的心”。

充足的。亲近上帝的人必须怀着毫不动摇的信心,相信基督能洁净心灵的罪恶并赐下恩典使人在生活上超脱罪恶。怀疑和不信会使人无法利用救主拯救的功劳。来10:38至11:40的主题就是信心对于活泼基督徒经验的重要性。

信心。pistis(见来11:1注释)。

来到上帝面前。只相信基督和祂在天庭担任祭司还是不够的。真信徒必利用上天所慷慨提供的便利,“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见来4:16注释)。“来到”暗示亲密的交流和友谊。


23 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不至摇动,因为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

【本会注释】

也要坚守。基督和新约作者一再强调忍耐持守的重要意义(见太10:22;24:13;西1:23等)。那些在基督里开始新生的人有“行善丧志”(加6:9),放松坚持上帝话语永恒现实的危险。见来3:6注释。

所承认的。见来3:1注释。

指望。就是藉着基督得救的指望(见多2:13注释;参来3:6;6:11,18,19)。

不至摇动。“摇动”的“持守”的反义词(见太24:13注释;参来4:14;10:35,36)。在加低斯巴尼亚的“摇动”,致使离开埃及的那一代以色列人不能进入应许之地。他们的“摇动”是缺乏信心的结果(见来3:12,18,19;11:1注释)。

那应许我们的是信实的。上帝信守自己的承诺——救人离开埃及进入迦南,救人脱离罪恶进入基督耶稣救恩的福惠。因为上帝是信实的,在实现应许上不会摇动,我们也应该信实,在接受应许上不摇动。来3:2,5,6强调基督作我们大祭司的信实。

应许。作者无疑想起了上帝对亚伯拉罕和他后裔有关迦南地的应许(见创15:18;来4:1注释),但是他心中想得最多的,是靠耶稣基督得救的应许(参约3:16;见太1:21注释)。


24 又要彼此相顾,激发爱心,勉励行善。

【本会注释】

又要彼此相顾。这句话可译为:“让我们考虑如何在爱心与善行上互相鼓励。”真基督徒的言行不应使人难以“坚守……不至摇动”(第23节),而应积极考虑自己能作什么来鼓励别人这样作。这是爱同胞伟大原则的应用;十诫的第二块法版所反映的就是这个原则(见太5:43,44;22:39注释)。真诚地关心别人今生和永恒的福利,乃是上天确定一个人自称爱上帝是否真诚的标准(见约壹2:9-11;3:10,14注释)。

爱心。见太5:43,44注释。

行善。就是爱心的行动,表现在仁慈与怜悯的行为中。我们自己仁慈体谅,藉以鼓励别人也仁慈体谅。这种榜样是无法抗拒的。见雅1:27;2:18注释。


25 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象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原文作“看见”)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

【本会注释】

不可停止。或“不可忽略。”

聚会。作者在这里指基督徒为崇拜和互相鼓励而举行的聚会。在新约时代,这种聚会通常在信徒家里举行(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47页)。

那些停止惯了的人。有些人显然忽略参加崇拜活动与弟兄们交流,这对他们是有害的。他们这样作,就违背了第24节要他们在爱心和善行上鼓励同道的忠告。鉴于写《希伯来书》时的政治局面,有些人可能因为害怕当局的不悦和可能的民事处罚而没有参加聚会。有些人不参加礼拜是因为疏忽或冷漠(见第26,27节注释)。

劝勉。就是鼓励别人“坚守”他们的“信心不至摇动”(第23节)。那些信心坚定的人决不会忘记他们的一些同道发展基督徒品格的机会比较不利,可能正经历着怀疑和灰心。在上帝天意的引导下,“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赛50:4)可能“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救他的“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雅5:20)。

那日子。这里指“审判和烧灭众敌人的烈火”(第27节),“那要来的就来”的日子(第37节)。“既看见那日子临近”这句话无疑使我们想起主回答门徒问题时的劝戒。“什么时候有这些事?你降临和世界的末了,有什么预兆呢”(太24:3)?门徒的问题和我们主的回答同样涉及公元七十年耶路撒冷的毁灭和世界的末日(见太24:3注释)。鉴于《希伯来书》无疑写于公元七十年之前不久(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9页),作者展望那一年的灾难性事件并不非不可能。但上下文表明(特别见来10:27,37),他主要想到的是基督的复临(见《罗马书》第13章补充注释)。

更当如此。当麻烦,困难和逼迫增多时,彼此的劝勉和鼓励就证明有更大的价值了。参加公众聚会所招致的个人危险在基督徒团契所产生的勇气和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了。


26 因为我们得知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

【本会注释】

因为。作者在第26-31节中更加详细地解释了23节中所提摇动的性质和第25节所提到那些人的心态,就是那些忽略参加所指定信徒聚会的人。

得知。epignōsis,“充分了解。”这里所提到的人完全知道他们所选择之道路的的后果。

真道。就是有关救赎的计划和赐下圣子所显天父上帝对罪人之爱的“真道”(见来2:1-3)。

以后。所有的罪人固然都处在反抗上帝的状态之中(见罗8:7注释)。但正如保罗向雅典人所解释的,在罪人领受真理的知识之前,上帝并不监察他们的蒙昧无知(徒17:30)。在真光照入人心之前,上帝并不要他们对先前笼罩心头的黑暗负责(见约15:22;参结3:18-21;18:2-32;33:12-20;路23:34;提前1:13)。上帝爱罪人,并确实差派了祂的儿子来拯救他们(见约1:4,5,9-12;3:16注释;参太9:13)。但是当亮光来到,人们却选择黑暗时,他们就在上帝面前定自己罪了(约3:19),于是“赎(他们的)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来10:26;参雅4:17)。

故意犯罪。原文动词的形式表示继续故意犯罪。上下文表明(见第29节),这里不是指在完全知道罪恶可憎性的情况下所犯的个别罪行,而是指一个人故意拒绝基督,拒绝拯救,拒绝圣灵时支配他的心态。这是一种刻意,固执,顽抗性的犯罪。是故意放弃以前接受基督救恩,将心灵和生命交托于祂的决定。它是一种有预谋的背道,导致不可赦免的罪(见太12:31,32注释),是一种持续反抗上帝的状态。

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摩西的律法为惯常顽固的背道所规定的是死刑,而不是献祭(见第28节注释)。拿达和亚比户是这如此(见利10:1-5)。可拉,大坍,和亚比兰以及与他们同伙的那250人也是如此(见民16:1-35)。为这种人献祭是不蒙主悦纳的,因为献祭只在代表悔改的心时才有价值。


27 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敌人的烈火。

【本会注释】

战惧等候。或“恐惧等待”。

审判。krisis,执行审判的行动。这里指最后的审判,如下面的“烈火”所象征的(见徒17:31;来9:27注释)。

烧灭。或“吞没,”“消灭。”

众敌人。就是第26节中故意而惯常犯罪的人。

烈火。就是末日的火(见彼后3:7,10-12;启20:9-15)。指火的强度,而不是用火来表达的上帝的态度(见罗1:18注释)。


28 人干犯摩西的律法,凭两三个见证人,尚且不得怜恤而死,

【本会注释】

干犯。atheteō,“不承认,”“拒绝,”“使无效。”那些“干犯摩西的律法”的人在生活上公开违犯律法的规章。他们无视律法的权威,并且挑战律法对他们的管辖。

摩西的律法。指摩西在上帝的指示下颁布的全部法规,特别是《申命记》所记录的法规(见申31:24-26)。

。直译是“根据(……的见证)。”

两三个见证人。摩西规定严重的罪行,如谋杀罪,必须至少有两个人的见证在基本细节上一致,才能作出有罪的裁决(申17:6;参太26:60注释;见《SDA圣经注释》卷五第539页)。这种仁慈而明智的规定的为了抵制诬告,保障公正。这条原则今日依然有效。

不得怜恤而死。没有上诉。没有高一级的法院施行怜悯。无法逃避律法所规定的惩罚。公然背道的人必须处死,以免他们的影响污染他人。


29 何况人践踏上帝的儿子,将那使他成圣之约的血当作平常,又亵慢施恩的圣灵,你们想,他要受的刑罚该怎样加重呢!

【本会注释】

践踏。此乃故意藐视之举(参太7:6)。这里指那些不仅拒绝基督所赐的怜恤,而且不遗余力地宣扬自己藐视祂恩典的人。

上帝的儿子。见路1:35注释。

使他成圣。这里所提到的背道者一度曾接受藉基督的赎罪恩典而来的救恩。他曾公开感激他现在所蔑视的恩典,因而无意间证明他现在的态度不是因为无知。

约的血。就是基督的血,新约的条款藉以生效(见来9:11-26)。

当作。视为。

平常。直译是“普通。”拒绝上帝之爱的人不赏识那个恩赐的至高价值。请把这人的态度与寻珠的商人(见太13:45,46),以及在地里发现了隐藏财宝之人的态度(第44节)进行比较。

亵慢。enubrizō,“侮辱,”“凌辱。”执意不听圣灵的劝勉,反映了轻蔑的态度。关于人侮辱圣灵并犯下不可赦免之罪的各种形式,见太12:31,32;弗4:30注释。

施恩的圣灵。藉着圣灵的作用,基督的恩典施于每一个悔改的罪人。

你们想。这里的真理用问句的形式表达,比其他的形式更起强调的作用。

要受的。就是在宇宙的大审判者看来。

刑罚……加重。或“更严厉的惩罚。”在摩西的律法之下,最严厉的惩罚是死刑。它剥夺一个人余下的生命。但到了末日,上帝“烧灭众敌人的烈火”(第27节)将会剥夺人的永生。第一次的死有复活,但第二次的死没有复活。因此,第二次的死乃是“更严厉的惩罚。”


30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祂的百姓。”

【本会注释】

申冤。引自申32:35。见罗12:19注释。

我必报应。上帝必“照各人所行的报应各人”(罗2:5-10;参启22:12)。在最后的审判大日,凡蔑视上帝怜悯并侮辱祂圣灵的人不必指望怜悯。他们将得到公正而充分的报应。

要审判。引自申32:36,重复第35节的思想。


31 落在永生上帝的手里,真是可怕的!

【本会注释】

落在……的手里。许多人忘记了,虽然上帝确是“有怜悯,有恩典的,”但祂“万不以有罪的为无罪”(出34:6,7)。凡蔑视上帝怜悯的人不要忘记“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加6:7)。

永生上帝。上帝是永活的。不要把祂报应的警告视为凭空的威胁,象对待那些奉外邦神明的名所发的警告那样;外邦的神不过是木头或石头(见赛37:19)。

真是可怕的!一想起要来到公义的上帝面前,罪人的心中是无比的恐惧(参启6:14-17)。而到了真正经历此事的时候,那将要可怕得多!


32 你们要追念往日,蒙了光照以后所忍受大争战的各样苦难:

【本会注释】

要追念。作者再一次直接对他的读者说话。他们可以通过回顾自己过去的基督徒经验而明白他的意思。

往日。就是他们悔改以后不久所临到的经验。《希伯来书》最初的读者是犹太人(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9页)。《使徒行传》的许多章节表明,不信的犹太人从一开始就逼迫他们接受基督教的弟兄。

蒙了光照以后。就是藉着福音的真光。

所忍受。读者们在过去既曾忍受逼迫和苦难,为什么现在变得怯懦了呢?

争战。athlēsis,“争论,”“斗争,”“冲突。”他们既已经受了“大争战”,就当准备好面对当前的苦难。第33,34节进一步解释“大争战的各种苦难”的性质。


33 一面被毁谤,遭患难,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一面陪伴那些受这样苦难的人。

【本会注释】

一面。或“有时。”

毁谤。oneidismoi,“侮辱,”“虐待,”“责备。”

患难。或“苦难,”可能包括剥夺继承权,被社会所排斥,丧失谋生的手段。

成了戏景,叫众人观看。theatrizō,“示众(如在剧院中),”“羞辱。”古时往往让罪犯示众,遭受嘲笑,然后在竞技场或剧院里处决。

陪伴。即使没有直接遭受逼迫的人,也准备与他们的弟兄们一样“被毁谤,遭患难。”下一节援引了他们同受苦难的一个特殊例子。


34 因为你们体恤了那些被捆锁的人,并且你们的家业被人抢去,也甘心忍受,知道自己有更美长存的家业。

【本会注释】

你们体恤了。直译是“你们一同遭受了。”这种“体恤”无疑包括在保罗被囚时探访他,提供他食物以补充监狱配给的不足。

那些被捆锁的人。有文本为“我的捆锁”。由于原文的差异,故不能确定作者是特指自己从前的经历,还是把自己包括在33节所提到的各种囚犯之中。“那些被捆锁的人”与上下文较为吻合。参弗3:1;提后1:8。

抢去。有些人的个人财产被没收了。

甘心忍受。见太5:12;雅1:2注释;参彼前4:13。

知道自己有。有文本为“知道你们自己有”。

更美。或“更好的,”“更有用的,”“更有利的。”

家业。或“存在,”“财产。” 有文本在“家业”前还有“在天上”。 基督徒“长存的家业”无疑是“在天上”(参太6:19-21)。


35 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

【本会注释】

不可丢弃。象一些人所作的那样(见第25节)。“不可丢弃”和“坚守”是一样的(第23节)。见太24:13;来3:14注释。

勇敢的心。parresia(见来3:6注释)。

赏赐。信实的“赏赐”是永生(见罗2:6,7注释)。


36 你们必须忍耐,使你们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就可以得着所应许的。

【本会注释】

忍耐。忍耐是一种积极的美德。它要求坚持不懈,不顾疲倦,挫折和路上障碍而行动。

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关于遵行上帝旨意的重要性,见太7:21-27注释。

所应许的。就是所应许的赏赐,即永生。正如一位运动员在成功的表现之后获奖,基督徒也要在“行完了上帝的旨意”后得着“所应许的。”在《希伯来书》中,“所应许的”特指上帝的“安息”和“永远的产业”(来4:1;9:15;参来11:13)。


37 因为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

【本会注释】

一点点时候。直译是“一会儿”。见《罗马书》第13章补充注释。

那要来的。就是那应许要回来的一位(见约14:1-3)。参路21:27;雅5:8。

迟延。chronizō,“花时间,”“耽搁。”参哈2:3,七十士译本用的是同一个希腊词。上帝的应许在表面上看是迟延了,但它们终必实现。


38 只是义人(有古卷作“我的义人”)必因信得生。他若退后,我心里就不喜欢他。

【本会注释】

义人。这节经文的前半部分引自哈2:4(见该节注释和罗1:17注释;参加3:11)。这里说,“义人” 要“因信得生”,等候所应许的基督来临。他们要因信而忍受祂降临前的艰难时期。

退后。就是丢弃勇敢的心(见第35节)。

我心里。圣经常以此来表示“我”(见诗16:10注释)。

不喜欢。那些从信心的道路上“退后”的人,不能指望听到主说:“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太25:21)。


39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乃是有信心以致灵魂得救的人。

【本会注释】

我们却不是退后入沉沦的那等人。作者机智地将他的所有读者都包括在那群将“因信得生”的人中(第38节)。第23-36的警告暗示他们中一些人有“退后入沉沦”的危险。但是作者现在消除了他们中有人真的会退后的念头。

沉沦。就是最后的毁灭(见约17:12注释)。

得救。peripoiēsis,“保留,”“获得,”“保存。”见弗1:14注释;该节的peripoiēsis译为“产业被赎。”

第十章补充注释

圣经多次说明上帝为拯救人类而设计的伟大计划。这项计划的中心和范围就是我们的主在髑髅地牺牲,以及祂在天上为我们所作的服务。当上帝为自己呼召一班选民的时候,祂给他们的最初启示之一就是关于救赎的计划。上帝指示摩西为祂造一个圣所,好使祂住在他们中间(见出25:8注释)。这个圣所分为两层(见出26:31-37注释),每一层都有一些摆设。在第一层中,有陈设饼的桌子,有七个枝子的金灯台和香坛,每天都进行一些侍奉。在第二层中有约柜,其中要举行一年一度赎罪日的隆重仪式。与这两层圣所的侍奉都有关系的是献牛羊为祭——有血流出来(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698-710页)。

这个圣所是照着“在山上”指示摩西的“样式”制作的(出25:40;见出25:9;徒7:44注释)。本物在天上,地上的圣所只是“影儿”(见来8:5;9:23注释)。《启示录》的作者约翰,曾多次在预言的异像中看见天堂。他说到“天上那存法柜的殿”(见启15:5注释)。他在那座“殿”中看见了“约柜”(启11:19)。他还在天上的异象中看见了香坛(见启8:3注释)。《希伯来书》的作者保罗说到我们的“大祭司”在天上(见来3:1;9:24)。祂曾一次献上自己,为悔改的罪人流出祂的血(见来9:24-26;10:12注释)。

根据这些经文和其他可以引用的经文,我们可以看出地上的两层圣所及其循环进行的崇祀,乃是基督在髑髅地和天上为罪人所作之工的“影儿”和轮廓。比起上帝对待人类方式的其它方面,我们确实能更有把握地讲论圣所的侍奉,因为地上的表号实际上已把天上伟大的本物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可以从地上的圣所上得出有关天上圣所的某些结论。在祭司献上祭物之前,地上的崇祀是不能开始的。照样,基督也在上献祂自己之后才开始了祂在天上作我们大祭司的工作。地上圣所的崇祀有两个阶段,分别在两层圣所里进行。照样,天上圣所的崇祀也分两个阶段。地上圣所的崇祀通常进行着第一个阶段,直到赎罪日。照样,天上圣所的崇祀也是在进行着第一个阶段,直到世界历史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大祭司开始进行祂祭司工作的第二个阶段。但8:14的预言(见该节注释),加上但9:25的预言,说明祂在1844年开始了第二个阶段的工作。

然而正如出25:9的注释所指出的,我们无法测定天上圣所的尺寸,真实的外观或准确的布置,因为“这殿的伟大和荣耀,是任何地上的建筑所不能代表的”(《先祖与先知》357页)。人是“照着上帝形像造的”(创1:27),但只有基督是“上帝本体的真像”(来1:3)。地上的圣所是照着天上圣所的样式建造的。它形象地表达了基督为堕落人类服务的各个方面(《先祖与先知》357页)。我们可以准确地说到天上圣所的“圣所”和“至圣所”,因为我们如此运用地上圣所的语言和表号(出26:33,34),尽可能地理解有关天上圣所的真理。但当我们按照地上圣所的样式来思考天上的圣所时,切不要让有限心智的困惑妨碍我们认识地上的“影儿”所教导的伟大真理,其中之一就是基督为我们的服务分为两个阶段,或用怀爱伦的话说是分为“两大部分”(《先祖与先知》357页)。这个真理对于正确理解我们大祭司的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关于这条真理,请读者详见所引用经文的注释。

《希伯来书》论述了基督作我们大祭司的工作。在某些地方,例如在第9章中,保罗说到了地上帐幕的两层,并明确运用到基督在天上的服务中。因此在保罗话语的解释上,本书有时成了为神学讨论的中心,尤其是他有没有教导说天上的圣所分为两层,或基督的祭司工作分为“两大部分”。

本注释充分表述基督在天上的服务分为“两大部分”的观点,或用圣经的表号说,先是在天上的“圣所”,然后在天上的“至圣所”里进行的(特别见出25:9;但8:14注释);但《希伯来书》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没有明确的表述。

在新约时代,希伯来族的基督徒在如何处理与地上圣所崇祀的关系上存在很大的困惑。他们和他们的列祖在一千五百年来一直认为地上圣所的崇祀是真宗教生活的中心和范围(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30-33页)。保罗设法用一系列的比较和对比,说明地上的圣所不再要求人忠诚和奉献,因为上帝已经设立了本体,而地上圣所不过是它的“影儿”(关于这些比较,详见《希伯来书》序言,《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90-393页)。例如,《希伯来书》的作者把天上永生的祭司与地上必死的祭司进行比较(见来7:23,24,28注释),把基督自己无价的牺牲与献动物为祭进行比较(见来9:11-14,23-26;10:11-14),并得出了重要的结论:现在已有“更美的职任”(见来8:6注释)提供给上帝的子民。我们不再需要地上的祭司们将我们求赦免的请求呈到上帝面前了。藉着我们在天上的大祭司,我们自己现在可以坦然无惧地直接到施恩的宝座前(见来4:14-16;10:19-22注释)。

为了说服犹太籍的基督徒永远将他们的目光从地上的祭司和圣所转到天上的祭司和圣所,保罗必须确立天上的圣所非常优越这个重要的真理。保罗将他有关圣所的有力论据都集中在这个真理上。本注释认为,如果把保罗在《希伯来书》中的言论与其他更具体涉及圣所崇祀“两大部分”的经文结合起来,就会呈现出一幅完整的圣经画面,展示基督为我们担任大祭司的性质和优越。


希伯来书11章

提要:1 信是什么。6 我们若没有信心,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7 古时列祖因信而结的善果。


1 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

【本会注释】

。pistis,“信任,”“信靠,”“信心,”以及“信实,”“可靠。”pistis可以指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信心的行为是信心态度的结果。这两层意思始终紧密地交织在本章中,因为每一个信心的例子都引证了导致信心行为的信心态度。这里强调的是信心的行为。

第11章充分说明了第10章,特别第35-39节所简述的原则,因为信心和信实是等候主降临的人所非常需要的。一些人有丢弃勇敢之心的危险,因主的降临在表面上耽搁了。这样的人都“需要忍耐”,以便“因信得生”。本章所列的信心英雄作为凡人“仍未得着所应许的”(来11:39),而只是“从远处”望见(第13节)。但“这些人都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现在还有“一点点时候”,“那要来的就来,并不迟延”(来10:37)。这些古代的英雄“在远处”瞻仰,尚且对应许存着充分的“信心”(来11:13),我们既然“还有一点点时候”就能看到应许的实现,难道不也应该忍耐而充满信心吗?

所望之事。就是应许圣徒在基督降临时所要承受的产业。

实底。hupostasis,“实质,”“本质,”“实际,”“现实,”在本节为引申义:“信心的把握。”参arrabōn(“凭据”,见林后1:22注释)。信心决不是盲目的。真正的信心总是以充足证据的坚固“实底”为依据的,以保证相信未见之事。Hupostasis用在古代纸莎草的法律文书中,证明一个人对自己财产的所有权。文书本身不是财产,而是用来证明财产的存在和权属。所以hupostasis在本节可译为“所有权证书”——“信就是所有权证书……”

基督徒因着信视自己已经拥有所应许给他的产业。他绝对相信发出应许的主,丝毫不怀疑到了时候应许必定实现。信就是这样使基督徒不仅要求所应许的福气,而且现在就领受和享受它们。所应许的产业变成了现实的产业。将来的美事不再是一个以后实现的梦想,而活生生的现实。在信心的眼中,看不见的事变成看得见的了。

未见之事。即“所望之事”,就是所应许的产业。

确据。elegchos,这里指“证据,”“确信。”信并不是凭空相信证据的存在,而是一种稳定的保证,其依据是相信上帝必定实现祂的应许。我们可能从未见过发出我们家用之电的发电机,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用电的存在来证明发电机的存在。我们同样认为我们的体力,智力和灵力,证明了一个超自然生命和能力之源的存在。在另一方面,不要把信与轻信混淆起来,因为信是藉着确据而增强的(见来12:1注释)。


2 古人在这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

【本会注释】

古人。presbuteroi,本节指“古代的人”,不一定指老年人。

得了美好的证据。直译是“见证,”“证实,”“证明。”“古人”的信导致信心的行为;这行为反过来又证明他们信心的真实性。他们的信使他们获得上帝的悦纳。我们可能想知道本章所提到的一些人物如何得到“美好的证据。”但如果本节只列出没有瑕疵的英雄人物,这个记录带给一般人的鼓励就很少。既然“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雅5:17)能得到“美好的证据”,那就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今日上帝最软弱的儿女也能行同样的事情。


3 我们因着信,就知道诸世界是藉上帝话造成的;这样,所看见的,并不是从显然之物造出来的。

【本会注释】

因着信。或“藉着信,”与本章其他地方一样。

诸世界。aiōnes,直译是“各世代”。这里的“世界”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的,不一定是指天外的诸世界。

藉上帝的话。见创1:3注释;参诗33:6,9。关于赞成创造论,反对进化论,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46-63页。

所看见的。就是包括海陆空的自然界,连同其中的各种生物。

并不是……造出来的。上帝是宇宙间一切物质的创始者。祂藉着祂的大能创造了物质,又藉着这能力赐生命给受造之物。在所谓的原子时代开始之前,物质不灭论是科学是主要原则之一。但现在科学家们宣布物质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对全能的上帝从虚无之中创造出物质来感到奇怪呢?

显然之物。世界和其中的万物都是藉着无限能力的施展从虚无中创造出来的。


4 亚伯因着信,献祭与上帝,比该隐所献的更美,因此便得了称义的见证,就是上帝指他礼物作的见证。他虽然死了,却因这信,仍旧说话。

【本会注释】

亚伯。这里所提到的事,记录在创4:3-10。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得了……见证。“证实。”这句可译为:“他藉此被认定为公义的”(见第2节注释)。亚伯因着信抓住了救赎主的应许。他的祭物本身并没有赎罪的价值。然而对于应许的信心使他带来了上帝所规定的祭物。上帝悦纳了他的“礼物”,作为他信心的证据。

上帝……作的见证。上帝悦纳了亚伯的“礼物”,拒绝了该隐的礼物。其差别不单在于礼物本身的性质,也在于奉献者反映在礼物上的品格和态度(见《先祖与先知》71,72页)。

仍旧说话。历代以来,亚伯的信成了活的见证。亚伯的信中有能力,使他采取上帝所规定的行动。他的信至今仍发挥强大的影响——“仍旧说话。”


5 以诺因着信,被接去,不至于见死,人也找不着他,因为上帝已经把他接去了;只是他被接去以先,已经得了上帝喜悦他的明证。

【本会注释】

以诺。见创5:22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被接去。作者并不是说以诺拥有让上帝接走他的信心,而是说他被接去是他信心和忠实的结果——“他已经得了上帝喜悦。”圣经只说到以诺和以利亚没有经过死亡而被接升天。

如果《创世记》第5章希伯来原文的家谱是完整的话,以诺就是在亚当去世几年之后被接升天的(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5页)。亚当的死一定在这个忠心的人身上投下了阴影,因为亚当虽然悔改了,过敬虔的生活,但还是像每一个罪人一样死了。

若是这样,我们就可以合理地推定:为了给亚当虔诚的后裔信心的生活必得报赏的保证,上帝接走了亚当的七世孙以诺。上帝用亚当来说明“罪的工价就是死,”用以诺来说明“上帝的恩赐乃是永生”(罗6:23)。以诺的被接证明,虽然罪使人与上帝分离,但有一条道路已经开辟,以结束这种分离的状态,使人回归上帝。那就是信心之路。

以诺是末世代活着的圣徒被接升天的预表。以诺成了上帝的朋友,与祂同行,最后与祂一同回家。所以每一个人都要鼓足勇气。凡充满信心,在不断变化的人生经验中天天与祂同行的人,完全可以进入上帝的乐园。

不至于见死。就是没有经历死亡。

找不着。暗示以诺消失以后,人们试图寻找他。后来以利亚被接升天,人们也曾寻找他(见王下2:16-18)。

他被接去以先。以诺敬虔的生活方式在同时代人中是众所周知的。

他已经得了……明证。上帝藉着以诺赐给世界一个见证,说明了祂所悦纳的品格。如此虔诚的圣徒被接之后,人们就不会问“上帝怎么会接纳这样的人呢?”

上帝喜悦。以诺对上帝的信心和忠诚得到了祂的悦纳。他的生活和品格证明了上帝对全人类的理想。


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因为到上帝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上帝,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

【本会注释】

非有信。(见第1节注释)。虽然创造主是无限的,但祂所造之物却必然是有限的,因此有些事情他们需要凭着信心接受。按照上帝的话语接受上帝乃是人心心灵的最高操练。如果人要在完美的宇宙充分胜任所规定给他的位置,就必须按照上帝的话接受祂,因为认识上帝的爱是信心的最高表现。在救主的神人二性中,上帝的爱和人的信心第一次结合在一起。

不能得上帝的喜悦。就是不能满足祂的要求。在完美的宇宙中,受造的生灵绝不可对宇宙的统治者缺乏信心。不信靠上帝就会惧怕,怨恨,最终是绝望。

到上帝面前来。就是承认效忠于祂。

信祂。相信上帝真正存在乃是基督教信仰的最终根基。上帝藉着自然界,祂的话语和祂天意的引导,向人提供了祂存在的全部证据,是有理智的生灵所需要并能利用的(参罗1:20)。作者在这里排除了泛神论者对上帝的错误观念。

赏赐。作者在这里排除了自然神论和宇宙神论的上帝观。人有没有回应上帝的爱并服从祂所启示的旨意是有很大区别的。“祂已经定了日子,要……审判天下”(徒17:31)。有朝一日,祂“必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罗2:6)。想到有一天要站在宇宙大审判者面前的威严场面,无疑是过公义生活的强大动力。当然,对地狱之火的巨大恐惧救不了任何人,但它可以成为一个有力的因素,使他摆脱冷淡的状态。基督耶稣所表显上帝无限的爱,为人提供了最终唯一有效的得救动力。

寻求祂。“寻求”上帝就是努力更充分地认识祂无限的品格和祂对于人类的旨意。作者并不是说上帝故意使人们难以找到祂,而是强调需要有恳切的愿望认识上帝,并在心灵和品格上变得象祂。


7 挪亚因着信,既蒙上帝指示他未见的事,动了敬畏的心,预备了一只方舟,使他全家得救。因此就定了那世代的罪,自己也承受了那从信而来的义。

【本会注释】

挪亚。这里的经验见创6:13-22。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未见的事。当时并没有证据表明会发生洪水这样的灾难。为洪水作准备乃是挪亚的信心之举。

动了敬畏的心。上帝定意用洪水毁灭世界的启示深深感动了挪亚。他听从了所赐给他的指示。但挪亚造方舟并不是因为恐惧将要来临的洪水,而是因为相信上帝就那场灾难所给他的启示。

定了那世代的罪。挪亚造方舟的决定与“那世代”相违;“那世代”指的是恶人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挪亚放弃“那世代”,证明他相信上帝。

从信而来的义。挪亚的义,表现在与他的信心相称的忠诚行为上,藉着上帝的恩典,使他被称为义。关于因信而来的义,见罗1:17注释。


8 亚伯拉罕因着信,蒙召的时候就遵命出去,往将来要得为业的地方去;出去的时候,还不知往哪里去。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这里的经验见创12:1-5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遵命。他相信上帝对他所说的话,并且遵行了。他的信表现在忠实的顺从上。

还不知往哪里去。创12:5说,亚伯拉罕和他的家人“往迦南地去”。这不一定意味着他在动身时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他只是最后来到了“迦南地”。上帝显然指示了他前进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线。


9 他因着信,就在所应许之地作客,好象在异地居住帐棚,与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一样。

【本会注释】

应许之地。就是上帝应许赐给亚伯拉罕的土地。

作客。约215年(见《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84页)。亚伯拉罕“在所应许之地”作客期间所发生的事记载在《创世记》12至25章。

异地。或“外国。”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都曾侨居在上帝应许赐给他们的土地上。上帝没有在迦南地给亚伯拉罕任何产业,“连立足之地也没有给他”(徒7:5)。

那同蒙一个应许的以撒、雅各。最初的应许也包括了亚伯拉罕的后裔,但上帝向以撒,后来又向雅各重申了圣约的应许。


10 因为他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上帝所经营所建造的。

【本会注释】

根基。根基暗示永久性。帐棚(第9节)是没有根基的。

。这里显然不是指迦南地的任何一座城。亚伯拉罕的最终目标是上帝赐给爱并侍奉祂之人的永久产业。参来12:22;13:14。


11 因着信,连撒拉自己,虽然过了生育的岁数,还能怀孕,因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撒拉。这里的经验见创17:15-21;18:9-15;21:1-5。

还能。撒拉生以撒时已经90岁了。她原来一直没有生育,所以她的怀孕成了最显著的神迹。

她以为那应许她的是可信的。在人看来,相信上帝让她要生育的应许是没有根据的。接受那应许的唯一办法就是因着信。撒拉接受了那应许,只是因为她信上帝。她接受应许,证明了她的信心。


12 所以从一个仿佛已死的人就生出子孙,如同天上的星那样众多,海边的沙那样无数。

【本会注释】

仿佛已死的人。亚伯拉罕生以撒时已经100岁了。阅读过以撒出生相关时间记录的人,都会记得亚伯拉罕(创15:2-4;16:1-3;17:16,17)和撒拉(创18:9-15)都曾有过缺乏信心的表现。但他们最终都克服了天然的疑虑。就亚伯拉罕和撒拉双方而言,以撒都是信心之子。

生出。关于以撒的出生,见创21:1-5。

如同天上的星。见创15:5;22:17。


13 这些人都是存着信心死的,并没有得着所应许的;却从远处望见,且欢喜迎接,又承认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

【本会注释】

这些人。就是从亚伯(第4节)到亚伯拉罕(第8-12节)的有信心之人。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无疑还有许多其他的人是蒙上帝悦纳的。但这里所列举的光辉范例,是要说明信心是度敬虔生活决定性因素的原则。

存着信心死的。他们凭信心遥望那应许。他们相信所应许之产业的真实性。他们依据这些应许放弃了现世,完全为将来而活。他们从未享受过那产业,无论是所应许的地上迦南,还是永恒的国度。有文本在这里还加上“使自己相信”。他们显然相信所应许之产业的真实性,否则他们就不会“欢喜迎接”那应许了。

欢喜迎接。或“问候,”“致意,”“欢迎。”参约8:56。

承认。或“自认。”

在世上是客旅。他们虽然在世界上,却认识到他们不属于世界。他们心目中有一个更宏大的目标。他们意识到今生事物的短暂性,凭着信心“从远处望见”将来事物的永久性。他们为将而生活,不为眼前而生活。


14 说这样话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个家乡。

【本会注释】

说这样话的人。就是说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人。

家乡。古代的模范们说自己“在地上是客旅”,表明他们并不视这个世界为他们的家。他们认识到有比今世所提供的事物更为远大的目标值得为之而生活。


15 他们若想念所离开的家乡,还有可以回去的机会。

【本会注释】

想念。直译是“记住,”“思念。”

回去的机会。亚伯拉罕在哈兰无疑有一个很好的家,就象从以前在迦勒底的吾珥一样。当迦南地遭遇饥荒时(见创12:10),他完全可以考虑回到哈兰去,因为在那里他有朋友和近亲。但是亚伯拉罕没有回到上帝指示他离开的地方去。


16 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所以上帝被称为他们的上帝,并不以为耻,因为祂已经给他们预备了一座城。

【本会注释】

羡慕。oregomai,“想望,”“争取,”“愿望。”有信心的人在生活中将目光注视比今世所能提供更加美好的事物上。他们认为只有永恒的事物才值得争取。他们以真实的眼光看待今生和永恒的事物(见太6:24-34注释)。

上帝并不以为耻。上帝并不以被称为他们的上帝“为耻”,因为他们反映了祂的品格。基督曾警告说,到了最后的大日,祂必以每一个试图以获得世界所提供的东西来“救自己的生命”的人“为耻”(见可8:34-38)。在另一方面,凡愿意为基督“丧掉”自己生命的人,实际上必救了自己的生命。

祂已经预备了。参约14:1-3;启21:2。

一座城。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见来12:22;13:14)。


17 亚伯拉罕因着信,被试验的时候,就把以撒献上;这便是那欢喜领受应许的,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

【本会注释】

亚伯拉罕。这里提到的经验见创22:1-9。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被试验。《创世记》记录这段经历的第一句话是:“上帝要试验亚伯拉罕”(创22:1)。上帝确实预知亚伯拉罕会采取什么行动。就上帝对亚伯拉罕的了解而言,这个试验似乎是不必要的。但是亚伯拉罕需要经受这场考验,以便他的信心达到成熟。这是他一生最伟大的经验。

把以撒献上。见创22:1-19。

独生的。monogenēs,直译是“独一的,”“唯一的”(见约1:14注释)。就数字而言,以撒并不是亚伯拉罕“独生的,”甚至不是他头生的。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独生的”,是因为在亚伯拉罕的儿子中,只有他才有资格成为圣约的后嗣(见第18节注释)。


18 论到这儿子,曾有话说:“从以撒生的才要称为你的后裔。”

【本会注释】

从以撒生的。鉴于上帝曾多次强调唯有通过以撒,圣约的应许才得实现,亚伯拉罕愿意遵照上帝的指示献以撒为祭,实在是信心的非凡表现。在亚伯拉罕看来,上帝似乎使祂的应许完全无法实现。

在作者评述亚伯拉罕信心的时候,插入了创21:12的引文,是要解释他在来11:17所说以撒是亚伯拉罕“独生的儿子”的意义。以撒是亚伯拉罕唯一有资格继承上帝所给他圣约应许的儿子。


19 他以为上帝还能叫人从死里复活;他也仿佛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

【本会注释】

以为。亚伯拉罕相信上帝能使以撒复活,所以他有勇气着手奉献自己的儿子。只有这样相信,年迈的先祖才能将上帝要以撒成为他后裔的应许,和祂要夺走以撒性命的命令协调起来。完美的信心最终表现在相信发出表面上相互矛盾的应许和命令之主的真诚。亚伯拉罕一定认识到上帝是在试验他,并认定若有必要,上帝会使以撒从死里复活。鉴于当时还没有人从死里复活,这样的信心实在是最高等级的了。

仿佛。或“好象。”

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来。亚伯拉罕来以为他的儿子以撒必死无疑。当上帝中止试验将以撒归还父亲时,以撒仿佛是从死里回来。


20 以撒因着信,就指着将来的事给雅各、以扫祝福。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将来的事。当以撒意识到自己受了骗时,他家庭的前途似乎一片黑暗。他对以扫的计划破灭了。他的肉眼已经失明。但他挣开了信心的眼目,看到“将来的事”,以及上帝无限的旨意成就的方式。

给雅各、以扫祝福。这件事记载在创27:1-40中。


21 雅各因着信,临死的时候,给约瑟的两个儿子各自祝福,扶着杖头敬拜上帝。

【本会注释】

雅各。这里的事件记录在创48:1-22。雅各过着寄居的生活,最终客死他乡。他在给儿子们宣布福气时,这样表达了他对上帝应许的信心。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22 约瑟因着信,临终的时候,提到以色列族将来要出埃及,并为自己的骸骨留下遗命。

【本会注释】

约瑟。相关的事件记录在创50:24,25;参出13:19。约瑟指望以色列家回到迦南并占领那地,并没有具体的证据。他要求在以色列家回到应许之地定居的时候,将他埋葬在那里,乃是基于对上帝应许的信心。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23 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本会注释】

摩西。这里的事件记录在出2:1-10。摩西作婴孩的时候,他父母的信心克服了“王命”。暗兰和约基别敢于违背王命,乃是因为他们对于比在埃及为奴更高命份的信心。摩西长大成人以后,显示了同样的信心,像《希伯来书》下面所说(见来11:24-29)。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24 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

【本会注释】

摩西。第24-29节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出2:11-25;12:18-36;14:10-31。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不肯。摩西拒绝了眼前的尊荣,地位和权柄,因为他相信上帝为他和他的同胞所定的更高命份。从表面看来,没有什么比这样的盼望更加空洞的了,因为希伯来人当时正受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奴役。只有对上帝应许的信心才能使他拒绝埃及的王位。

法老女儿之子。见出2:5,10,15注释;参《SDA圣经注释》卷一第192页。


25 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

【本会注释】

宁可。他要在世界最强大帝国的王位和与奴隶的民族同命运之间作出选择。

受苦害。即使作为希伯来人的领袖,他也要受“苦害”。因为他们不可救药地硬着颈项悖逆,经常发怨言。从任何一个方面来看,他所选择的命运都不会给他带来属世的权柄和名声。

罪中之乐。按理如果摩西成为埃及的国王,就更容易解放他的同胞。但是埃及的国王同时也是其偶像崇拜宗教制度的祭司。而且他会经常遭遇宫庭生活的腐败影响。见出2:11注释。


26 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

【本会注释】

为基督受的凌辱。摩西知道弥赛亚的应许,对于希伯来人从埃及得解放,他比当时的希伯来人和埃及人有更多的认识。他信心的眼睛遥望应许给亚伯拉罕的那将要来的后裔;万国都要因祂得福(见创22:18;参加3:8,16)。

埃及的财物。包括埃及的国土和财富,它所有百姓的侍奉,宫庭的荣华,其宝座和军队的权柄。

想望。他的眼目注视圣约的应许和特权。就象15个世纪以后的保罗一样(见腓3:7,8),摩西自愿用今世眩目华丽的荣耀权柄来交换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圣约的应许和特权。

所要得的赏赐。misthapodosia。只能用信心的眼睛看到的更为遥远的赏赐,对于摩西来说,要比伴随着埃及宝座的更为直接的物质奖赏更有吸引力。


27 他因着信,就离开埃及,不怕王怒;因为他恒心忍耐,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离开埃及。见出2:15。

不怕。有人注意到摩西40岁逃离埃及时的背景,把他在第27节中的离开认定为他在80岁时的出埃及。“离开”(kataleipō)一词确实只是指“离开,”不涉及更多的意义。摩西也确实在十灾期间始终大胆面对一位忿怒的国王,而且就27节本身而言,可以被认定为指出埃及。但是在这段表现摩西信心的生平概述中,似乎只有第28,29节才是专指出埃及的事件。第27节重复“因着信”似乎暗示作者认为这件事与有关摩西信心的其他事件有所不同(参第23,24,28,29节)。参《教育论》63,64页。

从出2:11-15(参出4:19)的叙述来看,摩西决定逃离埃及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出于对个人安全的担心。但他心中最关心还是他同胞的命运,以及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中所预定他们的角色。事实上他曾试图发动一系列的事件,盼望解放他的同胞。他的失败迫使他逃亡(见徒7:25)。虽然他犯了错误,他显然仍相信上帝会用他完成对同胞的拯救。所以他找到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等候形势的进一步的发展。

即使在埃及工头的事件之前,在当时的环境中相信圣约应许的实现,仍需很大的信心。由于一个错误的判断迫使摩西离开了埃及,他就需要更大的信心来相信应许的实现。一个被国王定了死罪,在米甸流亡的人,怎能指望从寻索其性命的国王手下解放奴隶呢?没有什么比这事更难实现呢!这正是运用信心的机会!


28 他因着信,就守(或作“立”)逾越节,行洒血的礼,免得那灭长子的临近以色列人。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守逾越节。本节所提的事件记录在出12:1-36。在第九灾之后,法老威胁说,如果摩西再出现在他面,就必死无疑(见出10:28)。摩西发出第十灾,逾越节和出埃及的指示,必然需要很大的信心。因为在头九灾期间,法老顽固地不让以色列人离开。没有任何属于人的理由可以相信他会在第十灾时让以色列人离开。


29 他们因着信,过红海如行干地;埃及人试着要过去,就被吞灭了。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过红海。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出14:10-31中。在《旧约》中,上帝的选民在红海得救的故事比他们历史中上帝为他们所作的任何其他事情要提得更多。那一场大拯救反映了当时危机的重大,而危机的重大则反映了上帝所指定的代表摩西所需要的重大信心。


30 以色列人因着信,围绕耶利哥城七日,城墙就倒塌了。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耶利哥的城墙。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书6:1-24中。从军事角度来看,约书亚征服耶利哥所采取的行动是非常愚蠢的,但他所发布的命令是遵照上帝给他的指示。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将领,他完全可以采取看上去更好的计划。但约书亚既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也是大有信心的人。他愿意更信靠上帝的启示,而不是他自己的作战经验。他忠心执行了上帝所指示他的作战计划,雄辩地证明了他这个大有信心之人的杰出才能。


31 妓女喇合因着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与那些不顺从的人一同灭亡。

【本会注释】

喇合。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记录在书2:1-24;6:23-25中。乍一看来,把喇合的名字列在信心的英雄中似乎不合适,因为她是一个外邦人,又是一名妓女。但这更表明了她信心之举的伟大。关于她的心理活动,见书2:8-13。她的名字也列在《马太福音》的家谱中,作为基督光荣的先祖之一(见太1:5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


32 我又何必再说呢?若要一一细说,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和众先知的事,时候就不够了。

【本会注释】

我又何必再说呢。这份名单可以无限延伸,但已提供了足够的例子,证明信心和忠诚是敬虔生活的要素这一原则。

基甸。见《士师记》第6章和第7章。

巴拉。见《士师记》第4章和第5章。

参孙。见《士师记》第13章至16章。

耶弗他。见《士师记》第11章。

大卫。大卫的英雄事迹占了史书《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的大部分,以及其他经卷的一部分。

撒母耳。撒母耳作为祭司,先知和士师的工作,记录在《撒母耳记上》2至25章。

众先知。众先知几乎都曾因他们忠心为上帝作见证而受苦(见徒7:52)。

时候就不够了。作者目的不是要列出历史上所有忠于上帝的人,而只是要证明他的论点,那就是信心和忠诚对于忍耐等候主降临以及祂应许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这段感人的描述可能在篇幅这已经超过他原来的打算。他意识到篇幅不允许他举更多的事例来说明本书的中心主题。他开始证明我们有一位大祭司在天上的圣所中作我们的代表,并且呼吁所有的基督徒都凭信心进到祂面前(见来4:14,16)。他在第11章中说明古圣先贤仿佛生活在上帝面前。他们既能享受这种特权并能保持忠心,我们也能如此。


33 他们因着信,制伏了敌国,行了公义,得了应许,堵了狮子的口,

【本会注释】

因着信。见第1,3节注释。作者不厌其烦地提到信心是战胜一切障碍的要素。要把33-37节所列每一种成就都编集起来,英雄人物的名单可能会很长,但只需说每一个事例都是因信得胜的光辉典范就足够了。

制伏了敌国。像约书亚和大卫。

行了公义。像撒母耳和以利亚。许多的士师和君王都可以包括在这一类人中。

得了应许。像亚伯拉罕,约书亚和但以理。

堵了狮子的口。像参孙,大卫和但以理。


34 灭了烈火的猛势,脱了刀剑的锋刃;软弱变为刚强,争战显出勇敢,打退外邦的全军。

【本会注释】

灭了烈火。像在巴比伦的三位希伯来英雄。

脱了刀剑。像潜入耶利哥的两位探子,和大卫在扫罗面前。

软弱变为刚强。像希西家王和约沙法王。

争战显出勇敢。像参孙。

打退外邦的全军。像约书亚,底波拉和巴拉,以及基甸。


35 有妇人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又有人忍受严刑,不肯苟且得释放(原文作“赎”),为要得着更美的复活。

【本会注释】

得自己的死人复活。像书念的妇人和撒勒法的寡妇。

严刑。像先知耶利米。

不肯苟且得赎。就是以放弃原则为代价来逃避严刑。

为要得着。这些古圣先贤全都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证明出勇敢和忠诚,因为他们从心里相信上帝必实现祂的一切应许。他们相信义人将来要得的产业是值得付出一切牺牲,忍受今生可能遭遇或经历的一切苦难的。


36 又有人忍受戏弄、鞭打、捆锁、监禁、各等的磨炼,

【本会注释】

约瑟,耶利米和保罗等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37 被石头打死,被锯锯死,受试探,被刀杀,披着绵羊山羊的皮各处奔跑,受穷乏、患难、苦害,

【本会注释】

被石头打死。像耶斯列人拿伯和司提反。

被锯锯死。据传这是以赛亚的命运。

受试探。或“经受考验。”可以列出一大批在生活中成功地经受了大考验的高尚男女。

被刀杀。像基大利,挪伯的祭司和约翰的哥哥雅各。

各处奔逃。像以利亚和大卫。


38 在旷野、山岭、山洞、地穴,飘流无定,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

【本会注释】

漂流无定。见第37节注释。

世界不配有的人。世界并没有认识到它亏负这些先贤有多么多。他们实际上是“世上的盐”(见太5:13注释)。现今,世人也不赏识那些设法用基督教的原则来解决世上问题的人对于人类的福利所作贡献。


39 这些人都是因信得了美好的证据,却仍未得着所应许的;

【本会注释】

因信。见第1,3节注释。

得了美好的证据。或“虽然经受了很好的考验”。见第1,4节注释。

仍未得着所应许的。他们在危急之时的忠诚往往带来显著的援助或拯救,但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应许给亚伯拉罕和列祖的产业。见第13节注释。


40 因为上帝给我们预备了更美的事,叫他们若不与我们同得,就不能完全。

【本会注释】

预备了。problepō,“预见。”英语中的“provide”(“提供”)直译也是“预见”,来自拉丁词pro(“在……之前”)和videre(“看见”)。上帝从起初就预见到末后。祂知道将来的世代会有其他无数忠心的男女老少。祂凭着自己无穷的智慧,命定历代忠心的人都将一起得到永恒的产业(见林前15:51,52;帖前4:16,17;提后4:7,8注释)。关于永生的伟大恩赐,任何人也不比别人有更优先的特权。

更美的事。不是说比祂要赐给过去忠心之人的赏赐更好,而是从我们的角度来看,上帝让我们有机会与他们同列乃是更美的事。

若不与我们同得。上帝凭着自己的天意,赐给我们发展品格的时间,准备获得圣徒的永恒产业。我们和他们都有机会。在第12章开头,作者下结论说:“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完全。teleioō,原文是被动语态,“得以完全。”其相关的形容词teleios,见太5:48注释。这里的“完全”是指得到应许给亚伯拉罕和列祖的永恒产业(见来10:35-38注释)。


希伯来书12章

提要:1 坚持信心,忍耐和敬虔的劝勉。22 称赞新约胜过旧约。


1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本会注释】

我们既有。来12:1,2是作者对来11章的总结。把章划分在来12章的第2节和第3节之间更为合适。

这许多见证人。第1节的比喻将基督徒设想成一个在古时的运动场上为赛跑作最后准备的运动员。有观众坐在周围的椅子上,一排高过一排。想要获胜的运动员扫视一下周围云彩般的观众。本节的“见证人”是指第11章中所提到的无数信心英雄。他们每一个人都克服了一切障碍和困难,快乐地完成了自己的赛程。他们的忠诚和忍耐给他们的人生赛跑带来了胜利。这位基督徒运动员意识到历代忠心之人的眼目似乎都盯着他看,他就有了强烈的愿望,要尽一切努力赢得这场他注定要参加的比赛。

希腊的运动竞赛早已在地中海各地普及。来12:1的比喻是每一位读者所熟悉的。《希伯来书》的作者经常用竞赛作为比喻,来说明他在外邦人中传道的生涯(加2:2;腓2:16;提后4:7),或像在本节那样,说明基督徒的生活经验(见林前9:24-27)。

围着。在圣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信心和忠心战胜一切障碍的“见证人”。

重担。ogkos,“担子,”“障碍,”这里指障碍。在第1节的比喻中,ogkos指多余的重量,如可能妨碍赛跑者的衣物。有信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妨碍他们达到目标的任何事物。

作者让读者自己去发现妨碍他作为基督徒赛手前进的事物。在这场赛跑中,每一个参赛者都可以获得胜利,因为他不是与别人竞争,而是与自己竞争。他不必胜过他的竞争者,或超越以前的参赛者所达到的水准。他唯一的竞争对手就是自我;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在与自我的斗争中运用信心和忍耐,靠着基督的恩典,克服每一个“重担”,就是一切罪恶的倾向。

。每一个人都有缠累的罪,邪恶的倾向,阻碍他参加赛跑。当他克服了某一种罪恶的倾向时,就有另一种罪恶的倾向取而代之想要掌权。得救的道路就这样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战斗。但是每一个基督徒都有权利在这条道路上步步获胜。无论罪恶多么容易缠累我们,我们都应象古时的赛跑者那样把自己飘拂的衣袍放在一边,束上腰参赛。

容易缠累。或“容易分心。”有人认为该词原意为“紧紧依附。”无论一种罪依附得多么紧密,分离的过程多么痛苦,若要在人生的赛跑中获胜,都必须予以抛弃。

忍耐。hupomonē,或“坚强,”“坚定,”“刚毅。”基督徒的赛跑是终生的经验,所以要求在一连串的困难和失望面前坚持和忍耐,耐心等候赛程终点的奖赏。《希伯来书》一再出现要人忍耐的劝勉(见来3:6;4:14;6:1,11,12;10:23,36-39等)。

路程。就是基督徒的赛程,发展品格的经验。


2 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或作“仰望那将真道创始成终的耶稣”)。 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

【本会注释】

仰望耶稣。为了获得恩典和力量战胜一切困难并忍耐到底。彼得试图在加利利海汹涌的波浪上行走时发现(见太14:24-32),即使让目光片时转离救主也是很危险的。信心的眼睛要注视耶稣,不间断地与祂保持联络。祂是能力的泉源,能使我们有力量忍耐并取得胜利。

我们信心。就是信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积极原则。

创始。archēgos,“领导人,”“创始者,”“奠基人,”“先驱”。Archēgos在徒3:15;5:31中译为“君王”,在来2:10中译为“元帅”,都是指基督,与本节一样。基督是救恩计划的中心,和每一种基督徒恩典的来源。祂呼召堕落的人类离开罪恶的黑暗,进入福音的荣耀光明。祂洁净了人过去生活的罪恶,使他们有资格成为上帝的儿女。祂用祂的恩典,藉着祂在髑髅地的赎罪而使他们称义。祂使他们的脚站在通天的道路上。

成终。telēiotēs,“完成者。”称义的工作只是基督徒经验的开始。我们不仅要“立根基,懊悔死行”,而且要“进到完全的地步”(见来6:1注释)。我们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要对缠累我们的罪胜了又胜(见来12:1的注释),并“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5)。我们的品格要藉着我们心意的更新而“改变”(罗12:2)。这是住在我们里面的基督作为“使信心成终者”的工作(加2:20)。这是成圣的工作。见太5:48注释。

。anti,“代替,”“回报,”“鉴于。”基督看到了宇宙脱离罪恶的喜乐前景,就忍受了十字架。。

喜乐。如果将anti译为“鉴于”(见上面“因”注释),本节可以理解为:从人的角度看十字架,我们可以说,基督受难和受死时对于将来的信心,使祂有力量忍受十字架的耻辱。祂知道自己将活着看见“自己劳苦的功效”,并“心满意足”(赛53:11)。当我们的主在客西马尼和髑髅地的十字架上受苦时,与各世代的赎民和未曾堕落之其他世界的生灵共享永恒的前景,给他带来了满足的喜乐。见太5:12;雅1:2注释。

如果将anti理解为“代替”(见上面“因”的注释),本节经文教导的就是,基督没有选择祂所拥有的喜乐,就是祂道成肉身以前的喜乐,和祂道成肉身以后摆脱十字架的喜乐,而是选择了忍受十字架。

忍受了十字架。基督“忍受了十字架”,是为了让我们个人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有忍受的力量。祂忍受了十字架,为了赢得冠冕。我们救恩的元帅因“受苦难得以完全”(来2:10)。当我们学会忍受我们蒙召要背的十字架时,我们也可以指望当祂来时能在祂里面得到完全。将来的喜乐鼓舞了基督忍受十字架,同样,我们在生活的困难和考验的经历中,也有权利期盼那永远的喜乐。

轻看羞辱。“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算不得什么了(罗8:18),所以就不足介意了。我们可以“大有喜乐,虽然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彼前1:6)。我们可以象保罗一样,把世上的万事都当作有损的,为要以认识主基督耶稣为至宝(见腓3:8)。

便坐在。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基督不仅坐在天父的右边,而且从那时起一直坐在那里。

右边。见来1:3注释。


3 那忍受罪人这样顶撞的,你们要思想,免得疲倦灰心。

【本会注释】

忍受。见第1节注释。

顶撞。或“敌意。”基督在地上服务的时候,祭司和官长、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敌意步步追随着祂的脚踪。最后公众都转过来反对祂,祂自己的同胞也要流祂的血。罪人所累积的敌意以其残暴智慧的全部力量来对付受难者的大君。

要思想。第3-11节涉及上帝教育的性质,目的和结果。没有一个基督徒蒙召经受比基督更为严格的训练。通过思考祂应付考验和试探的方法,我们就能避免疲倦灰心。基督既已忍受,我们靠着祂的恩典也能忍受。

免得疲倦。瞻仰基督所背负的重担,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担轻省多了(见太11:28-30)。如果我们单单仰望耶稣,思考祂所忍受的苦,我们所遭遇的一切困难和失望都会比较容易忍受了。


4 你们与罪恶相争,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

【本会注释】

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就是到死亡的地步。本节对第1节和第2节的比喻稍作改变。基督徒仍在赛场上,有“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注视着他,但他现在有了一个敌手,要和他进行殊死的较量。基督徒还没有经历恶者对他的全部袭击;他也不要以为自己在与罪恶作斗争中所受的苦超过了上帝理当要他受的(见林前10:13)。但他在解脱缠累他的罪时,蒙召要用坚定的信心抵挡试探。他在对付敌手的殊死战斗中也要用坚定的信心。

基督曾与黑暗的权势曾作这样的斗争,其高潮是在客西马尼园和十字架上。殉道者们也曾“抵挡到了流血的地步。”但是《希伯来书》的读者还没有蒙召去应付基督和殉道者们所对付的试炼。


5 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本会注释】

你们又忘了。原文既可被视为疑问句,也可视为陈述句。疑问句似乎更有力而又不那么严厉。一个受管教的孩童可能认识到自己受惩罚是对的,他该受惩罚,但他可能认识不到那是出于爱心的管教。基督徒往往容易疏忽艰难经历的管教价值,而这种忽视使他们得不到本来可以学到的宝贵教训。他们往往不满上帝允许这样的经历临到,并抱怨自己的命运。

。paraklēsis,“鼓励,”“劝勉,”“安慰。”关于paraklēsis及其相关词,见太5:4;约14:16注释。

如同劝。第5,6节引自箴3:11,12。

儿子。5-11节的教诲集中在父子关系上,最后强调父亲希望儿子学到某些成功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训。

我儿。这是本节所引《箴言》中常见的称呼,暗示一位慈父的关怀。

轻看。oligōreō,就是不当回事。管教的目的是要产生一种印象。管教如果不产生印象就没有益处。

主的。要不是主的许可,没有什么事情会临到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的经验都是“主的”。上帝决不是苦难和悲伤的创始者,但祂有时会允许我们经历苦难。见代下18:18;伯42:5;诗38:3;39:9注释。

管教。paideia,“教养,”“训练,”“教育,”“管教,”“纠正”(见弗6:4注释),源于paidion(“孩子”)。管教是一种训练,为了纠正,陶冶,加强并完善品格。该词往往局限于惩罚的狭义。其实管教是一门教育学生的艺术,因为学生是接受某种教育或训练的人。paideia含有补救,处罚或惩戒的意思。Paideia指预备孩子们承担成人生活的各项职责的整个过程。

责备。elegchō,或“纠正,”“惩罚,”“管教。”受责备或管教决不是愉快的事情,更不用说受惩罚了。所以轻看责备是很自然的反应。回避责备的方便之法就是躲开。但聪明的态度则是从中获益。

灰心。ekluō,“厌倦,”“疲倦,”“丧失勇气。”一个灰心的门徒绝对无法从经验的学校中毕业。凡丧失勇气想要放弃的人,都受到邀请将自己的视线转向耶稣并“思想祂”(见第2,3节注释)。最重要的是要记得上帝并没有生他的气,而是象一位慈父亲那样地爱他,设法帮助他学到一个非常需要的教训。使人生艰难的,往往不是管教本身,而是人对待它的态度。


6 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

【本会注释】

主所爱的。忍耐和持久的管教表现出牵挂之情。使我们品格高尚和完善的经验乃是上帝爱我们的最好凭据。无论是孩童还是成人的基督徒,管教对于品格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鞭打。上帝实施陶冶品格所必需的各种管教,允许以此为目的的经验临到(见第5节注释)。但不要太按字面解释这句话,似乎是上帝亲自或直接授权或命定了伴随着某些管教性生活经验的苦难与悲伤。见第5节注释。

所收纳的。就是祂所接纳为儿子的每一个人。世上的每一个上帝儿女都是通过被接进天上的家庭而成为祂儿子的。

儿子。我们与上帝的关系,就像天父的儿子那样,见太6:9;约壹3:1注释。


7 你们所忍受的,是上帝管教你们,待你们如同待儿子。焉有儿子不被父亲管教的呢?

【本会注释】

你们所忍受的……管教。见第3,5节注释。有文本为祈使句,是基于第6节原则的劝勉。我们往往为克服特定的罪祈祷,结果发现上帝回答我们的祷告是藉着在我们的弱点上赐予力量的环境临到。但愿我们认识到上帝应允了我们的祷告,不要犹豫。让我们勇敢而顺从地“忍受……管教。”

如同待儿子。父母通常不会管教别人的孩子,但明智的父母会毫不犹豫地在需要的时候管教自己的儿女。管教是父母的特权,义务和责任。因此从某种意义说,管教是父母身份的证据。

焉有儿子。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有成熟的品格,所以每一个孩子都需要管教,以便在世上成为有用之人和家庭的荣誉。


8 管教原是众子所共受的,你们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儿子了。

【本会注释】

不受管教。不接受管教的孩子正在预备履行人生各项职责的工作上受到误导。凡不对儿女进行必要管教的父母必有一日要向上帝严肃地交帐。我们的天父如果不管教我们,不让我们经受具有管教价值的环境,那就既不公平也不公正。

私子。或“非婚生儿女。”


9 再者,我们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们,我们尚且敬重他,何况万灵的父,我们岂不更当顺服祂得生吗?

【本会注释】

再者。进一步在地上父母的管教和我们天父的管教之间进行对比。

生身的父。就是地上的父亲。

敬重他们。与轻看他们相反(见第5节注释)。尊敬包含着义务的权威,不论是家里的,社会上,还是属于上帝的,都是平安,和谐与安全的基础。

万灵。pneumata,“生灵”或“生命”(见路8:55注释)。“万灵的父”指一切生命和生灵之源上帝。这个称呼与“我们生身的父”形成了对比,正如来12:10所证明的。论据是从小到大的。我们既敬重生身的父亲,对于赐生命的天父,我们岂不更应“顺服”或“敬重” 祂的管教吗?

“万灵”与“生身”形成了对比。二者都是指人类,正如原文结构所表明的。上下文都涉及我们的天父上帝管教祂地上儿女的方法。

顺服。我们难道不应该承认,感激、受益于主的管教吗?我们难道接受我们天父的管教比儿童接受地上父母的管教更少吗?


10 生身的父都是暂随己意管教我们;惟有万灵的父管教我们,是要我们得益处,使我们在祂的圣洁上有分。

【本会注释】

。就是在青少年时期。我们的天父一生都不断地管教我们。

随己意。“按照他们所认为最好的。”

管教。“训练”或“纠正”(见第5节注释)。

要我们得益处。我们生身的父母在管教我们时可能会因错误的判断或自私的情绪而出错,“我们尚且敬重他”。我们难道不更应听从并感激我们天父的管教吗?祂的智慧和慈爱全是为了我们的益处。

在祂的圣洁上有份。上帝一切管教的目的都是为了品格的改变。其目标就是完全(见太5:48注释)。


11 凡管教的事,当时不觉得快乐,反觉得愁苦;后来却为那经练过的人结出平安的果子,就是义。

【本会注释】

凡管教的事。或“凡与训练有关的事”(见第5节注释)。

当时。充分理解所受到的管教通常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只有当青少年长大以后,才可能认识到他们的父母,老师和朋友对他们品格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事实上这种认识乃是成熟的标志。成熟的基督徒在经历了各种人生的经历之后,才会理解其管教价值。他认识到埋怨上帝的管教乃是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

快乐。或“愉快”。

愁苦。不是指严厉,紧张或压抑,而是指引起悲伤和痛苦。

后来。牲畜一般只为眼前而活着。智能生灵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能够通过回忆和想象,考虑自己的过去和将来,根据历史和经验,对目前的状况进行评估,并且聪明地作出决定,采取行动。一个人能根据过去和将来观察现在,证明他已经从童年发育到成熟的阶段。基督徒的成长也是如此,特别涉及生活中的管教性经验。那些已经学会用永恒的眼光审视今生事物的基督徒是有福的。

经练过。那些接受生活经验中管教的人,有特权享受“平安的果子”。它是从顺从上帝所启示之旨意的树上结出来的。

结出。如果接受管教,就一定会结出“平安的果子”;如果埋怨管教,结果子就少;如果拒绝管教,就决不会结果子。

就是义。当天然的倾向和欲望与正确的原则发生冲突时,就需要进行管教。管教的目的是要解决矛盾,让天然的倾向和欲望与原则相和谐。这样作,管教就会带来平安。经受管教的人发现自己与上帝、与自己、与同胞都能和谐相处。


12 所以,你们要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

【本会注释】

所以。鉴于人生的管教经历是由智慧慈爱的天父所安排的,为了使我们在生活中结出“平安的义果”,达到成熟。

下垂的。就是灰心失望。

。这是希腊惯习语,意为“你们的手。”参第13节“自己的脚”。

发酸的腿。发酸的腿不利于基督徒的赛跑(见第1,2节注释)。

挺起来。下垂的手和发酸的腿象征灰心和怠惰,与“忍耐”相反(见第2节注释)。成熟的基督徒在经受管教时不会“疲倦灰心”(第3节);他的手不会下垂,他的腿也不会发酸。他既明白管教的性质和目的,相信天父的智慧和良善,就不会埋怨,灰心和怠惰。他必以勇气和信心执行他的任务。

太多的基督徒有“发酸的腿”和“下垂的手”。他们不接受上天的管教,却因自己的不利环境而责怪别人。他们拒绝天父所提供发展品格的机会。不久他们的生活就结出爱争吵的苦果(见第13,15节注释),而不是“平安的义果”(第11节)。参赛35:3。


13 也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了,使瘸子不至歪脚(或作“差路”),反得痊愈。

【本会注释】

把道路修直了。不肯接受生活的管教往往会使一个人走弯路。成熟的基督徒会努力走直路,勇敢而充满信心地接受那造就匀衡的基督徒品格所需要的管教性经验,既不犹豫也不后悔。他不会寻求避免管教的旁门左路,而会遵循人生的大道,充分利用它所提供的机会。

瘸子。还是指手下垂腿发酸,需要为自己的脚“把道路修直”的人(第12,13节)。他们既为“瘸子”,就难以经历生命路程中不愉快的管教。

不至歪脚。ektrepō,“歪脚”或“走差路。”不很清楚ektrepō在本节指什么。两种解释都有可能:一,瘸脚的人会“走差路”,从“直路”走入弯“路”,致使他们更容易绊跌。二,Ektrepō按医学术语理解为“脱臼”。瘸腿使行走困难;脱了臼就无法走路了。如果这样理解,那就是警告说,如果不让瘸子走“直路”,他们就有脱臼的危险。第二种意义“脱臼”或更符合上下文。比起“走差路”,“瘸子”更有可能脱臼。况且“反得痊愈”的告诫更适合于脱臼而不是走差路。

反得痊愈。不愿接受管教会会使人陷入更大的困难。但智慧的基督徒不会这样,反而会着手进行适当的补救。身体的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往往就会恶化而不是好转。心理的病态,例如不愿接受管教或抱有怨恨,若不以聪明的努力进行诊断并予以适当的治疗,也一定会恶化。


14 你们要追求与众人和睦,并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

【本会注释】

追求与众人和睦。作者现在从基督徒的个人问题,转到基督徒与同胞的关系。关于“追求……和睦”的劝勉,见罗12:18;彼前3:11注释;见诗34:14。

圣洁。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能看见上帝(见太5:8注释)。

见主。就是安然见主。


15 又要谨慎,恐怕有人失了上帝的恩;恐怕有毒根生出来扰乱你们,因此叫众人沾染污秽;

【本会注释】

又要谨慎。没有人是漂进天国的。“我们进入上帝的国,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徒14:22;见太7:21-27;10:23的注释)。我们必须“努力”进去(路13:24)。三心二意是得不到天国财宝的(见太13:44-46)。

失了。hustereō,“缺少,”“不足,”“达不到,”“被排除。”该动词原文的形式暗示连续的失败,而不是一种缺陷。关于从恩典中坠落,见加5:4注释。

毒根。这句话是依据七十士译本的申29:18,原来是对偶像崇拜的警告(见申29:18注释)。在本节似乎是警告教会中喜欢埋怨的人。这种人故意在弟兄们中搬弄是非,挑起争端。“毒根”通常生长在枯萎黑暗的心灵里,表现在对上帝所任命地上圣工的领袖们公开而恶意的批评中,致使弟兄们彼此不睦。

叫众人沾染污秽。那些自己心灵苦毒的人总是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沾染他们的不满和叛逆精神。


16 恐怕有淫乱的,有贪恋世俗如以扫的,他因一点食物把自己长子的名分卖了。

【本会注释】

淫乱。或“不道德的人。”

贪恋世俗。bebēlos,“世俗,”“不敬虔,”“没有信仰。”在《新约》中bebēlos形容不欣赏不仰慕神圣事物的人,一个愿望和志向只限于今生事物的人。

以扫。关于以扫的品格和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见创25:27-34注释。

一点食物。或“一餐饭。”

长子的名分。关于长子名分的意义,见创25:31注释。


17 后来想要承受父所祝的福,竟被弃绝,虽然号哭切求,却得不着门路,使他父亲的心意回转。这是你们知道的。

【本会注释】

想要。就是“想得到。”

被弃绝。apodokimazō,“(经考验后,因达不到所要求的标准而遭)拒绝。”关于这里所提到的事件,见创27:1-40。

号哭。当以扫意识到自己的损失时,“就放声痛哭”(创27:34)。

得不着门路使他心意回转。多年追求世俗的生活使以扫无法承担更为严肃的生活责任。因他自己的选择,他的思想和品格已经固定了。《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暗示以扫真地愿意改变他世俗的生活方式,只是说他后悔卖掉长子的名分。他想重新得回,却意识到他的决定是不可改变了。他已经永远失去了长子权。上帝使以扫得不到通常该由他来承受的产业,并非武断之举。以扫自己的品格使他丧失了产业的特权和责任。


18 你们原不是来到那能摸的山;此山有火焰、密云、黑暗、暴风、

【本会注释】

你们原不是来到。关于第18-21所提到的事件,见出19:9-25。古以色列人怎样来到西奈山并听到上帝的声音(来12:18-21),基督徒也照样“来到锡安山”(第22,23节),要听基督的声音(第24-27节)。

那能摸的。不是地上的某一座山。

有火焰。关于第18,19节的用语,见出19:16。


19 角声与说话的声音。那些听见这声音的,都求不要再向他们说话;

【本会注释】

说话的声音。就是上帝的声音。

。见出20:19;申5:5。


20 因为他们当不起所命他们的话,说:‘靠近这山的,即便是走兽,也要用石头打死。’

21 所见的极其可怕,甚至摩西说:‘我甚是恐惧战兢。’

【本会注释】

极其可怕。强调对所见所闻的印象,特别是上帝说话的声音。当百姓面对面站在全地的立法者和审判者面前时,他们体验了“主的可畏”(林后5:11)。西奈颁布律法伴随着上帝大能和威严最感人的展示。世人目睹如此可畏的场面乃是空前绝后的。


22 你们乃是来到锡安山,永生上帝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里有千万的天使,

【本会注释】

你们乃是来到。作者现在从古代以色列人的经验,转到基督徒的经验。作者在这里用比喻性的语言说到了活着的基督徒聚集在天上上帝的宝座周围。这是看不见之教会的大聚集。

锡安山。古耶路撒冷所坐落的山(见诗48:2注释)。这是在诗歌中表示耶路撒冷的名字。在本节指“天上的耶路撒冷”。

永生上帝。见来3:12;9:14;10:31注释。

天上的耶路撒冷。关于耶路撒冷或新耶路撒冷指“永生上帝的城邑”,见启3:12;21:2注释。

千万的。直译是“无数的。”见启5:11注释。


23 有名录在天上诸长子之会所共聚的总会,有审判众人的上帝和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

【本会注释】

名录在天上。就是羔羊的生命册(见腓4:3;启3:5注释)。

诸长子之会。就是诸长子的教会,这里指重生的基督徒。本节无形的教会。

共聚的总会。直译是“节日聚会”,在这里显然是“教会”的同义词。

审判众人的上帝。上帝是西奈山的立法者;祂在锡安山显现为“审判众人的”,要按着祂在西奈山所颁布的律法审判他们。当上帝照律法的标准审判众人时,站在祂面前是非常可怕的。

被成全之义人。他们是成熟的基督徒(见太5:48注释)。来12:22中的“你们乃是来到”,根据上下文,是对活着的基督徒说的。作者并不是对过去已死的义人说话,仿佛他们真的在“锡安山”,“天上的耶路撒冷”聚集在“审判众人的上帝”面前(第22,23节)。所有的人都赞同22-24节中所描述活着基督徒聚集在上帝的宝座前,乃是从象征的意义上说的。在来4:16中,他也是以象征的意义邀请他们“坦然无惧地来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同样在象征的意义上,活着的基督徒看见其他“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聚集在那里,不是处在一种假想的没有实体的状态。“被成全之义人的灵魂”如果是指假想中没有实体的“灵”,《希伯来书》的作者就与圣经有关人死后状况的明言相矛盾了(见传3:21;12:7;约11:11注释;参创2:7注释)。

灵魂。pneumata(见第9节注释)。pneuma(复数为pneumata)本身并没有意思指人假想中的离开肉体而存在的有意识实体,故在《新约》中也不会自然而拥有这样的意思。这种观念完全是出于一些人的想象。他们认为人肉身死亡之后仍有一个有意识的实体存在,并将这种观念赋予“灵”和“魂”等词。关于pneuma在希伯来语中的对应词ruach,见传12:7注释。


24 并新约的中保耶稣,以及所洒的血;这血所说的比亚伯的血所说的更美。

【本会注释】

新约。见来8:8-10注释。

中保。关于基督担任新约的中保,见来8:6;9:15注释。

所洒的血。见出24:6,8;来9:19,21;10:22注释。这里指的是基督的赎罪宝血。新约藉此而生效,罪恶藉此而赦免。

所说的。见创4:10注释;参来11:4注释。

更美。亚伯的血要求复仇。基督的血则雄辩地宣扬上帝的怜悯和饶恕。


25 你们总要谨慎,不可弃绝那向你们说话的。因为,那些弃绝在地上警戒他们的尚且不能逃罪,何况我们违背那从天上警戒我们的呢?

【本会注释】

不可弃绝。作者从18-24节的论据中得出第25-29节的结论。古代以色列人曾因上帝在西奈山发言的声音而恐惧(第18-21节)。基督徒既因信来到“审判众人的上帝”和“新约的中保耶稣”面前(第23,24节),也会有一样深刻的印象。然而,以色列人不听上帝的声音(出20:18,19),说明他们执意不顺从(见《SDA圣经注释》卷四第32,33页)。基督徒要避免重蹈古代以色列人的覆辙(见林前10:1-12;来3:11;4:1注释)。

那说话的。在来1:1,2中,父上帝藉着祂儿子对我们说话。在这里说话的,不清楚是圣父还是圣子。

在地上警戒。就是从西奈山。

尚且不能逃罪。见来2:2,3;4:1注释。

何况。见来2:3注释。

从天上。就是对于如今在地上的基督徒。


26 当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地,但如今祂应许说:‘再一次我不单要震动地,还要震动天。’

【本会注释】

当时祂的声音震动了。参出19:18。

再一次我不单要。这句话源于七十士译本的该2:6,7(见该节注释)。这段预言原指被掳巴比伦回归之后圣殿的重建和基督的第一次降临,在本节指基督的第二次降临(见启16:17,18)。


27 这再一次的话,是指明被震动的,就是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

【本会注释】

被震动的。就是能够被震动的。罪及其一切作品都要被“震动”。今世以及世上的一切都将过去。

就是受造之物。这个分句与整个思路的关系不甚明显。原文简要而含糊。作者可能指正如太初上帝用祂的话语创造了天地(见创1:3;来11:3注释;参诗33:6,9),祂必再次说话,将凡能被震动的都挪去。

指明……要挪去。“再一次”暗示第二次震动是最后的。不需要再震动了。所以凡能被震动的,都要在第二次震动时被挪去。

不被震动的。就是“不能震动的国”(第28节),包括所有“被成全之义人”(第23节)。

常存。当上帝的声音再一次震动天地时,只有公义,纯洁,真诚的人才能常存。


28 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上帝。

【本会注释】

国。作者描述上帝在地上的子民仿佛已经拥有他们永恒的产业(见来11:1注释)。

就当感恩。该希腊习语在《新约》其他地方(见路17:9;提前1:12;提后1:3)也表示感恩,但是约叁4中表示喜乐。

照上帝所喜悦的侍奉。没有什么比感激救恩计划的丰富恩典更蒙上帝悦纳的了,因为感激必然导致忠心的侍奉。

用虔诚、敬畏的心。见诗19:9;来5:7注释,在来12:18-21,26,27中强调人类在上帝面前的敬畏。


29 因为我们的上帝乃是烈火。

【本会注释】

烈火。西奈山证明了这个事实(见出24:17)。末日的火必消灭一切被罪所污染的人(见玛4:1注释;参彼后3:7,10-12;启20:9,15)。


希伯来书13章

提要:1 各种劝诫,例如要相爱,4 诚实地生活,5 不要贪心,7 要尊敬传上帝道的人,9 要警惕奇谈怪论,10 要承认基督,16 要行善捐输,17 要顺服统治者,18 要为使徒祷告。20 结论。


1 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本会注释】

弟兄相爱的心。见罗12:10注释。《希伯来书》的最后一章是一系列各种主题的一般性劝诫(第1-17节)和个人的问候(第18-25节)。


2 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本会注释】

忘记。许多人显然专注于自己的事,没有给同道以应有的关怀。随着教会人数的增长,危险也在增加。今日的状况也是如此。我们的邻舍就是任何需要友谊和接待的人。

接待客旅。客栈不多,陌生人又常常受到怀疑。如果没有个人来关心旅客,他们往往没有地方住宿。古时的接待需要向客人提供食宿。今天可能不再有那种程度的需要了,因为旅客提供的住宿设施译本都很充裕。然而原则还是不变的。基督徒应当千方百计表现出好客的精神,以满足现代的需要。

不知不觉。就是在起初邀请客人的时候。

接待了天使。亚伯拉罕(创18:1-8),罗得(创19:1-3),基甸(士6:11-20),和玛挪亚(士13:2-4,9-21)曾得此殊荣。在后的审判中,将要考虑到忠心照顾客旅需要的事(见太25:35)。


3 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象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本会注释】

被捆绑的……好像同受捆绑。帮助在监牢里的人,是另一项其重要性足以在最后的审判中予以考虑的事项(见太25:36)。和圣经其他地方一样(见林前9:22),这里所提出的原则,即基督徒应该设身处地为在危难中需要帮助的人着想,是符合黄金律的(见太7:12注释)。

遭苦害。直译是“遭到虐待。”

自己也在肉身之内。要设身处地为那些遭受苦害的人着想,并照顾他们的需要。黄金律的原则再次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去。基督徒不要问那些遭受苦难的人值不值得帮助。对于他而言,知道他们需要帮助就够了。


4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上帝必要审判。

【本会注释】

婚姻。关于基督徒婚姻关系的责任与特权,见林前7章注释;参太5:28-32;19:5-10注释。

人人都当尊重。婚姻制度是智慧的创造主所设立的,为了给人类带来大福气。当创造主的旨意实现在家庭生活中时,就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良好效果。只有当婚姻滥用于卑劣的目的时,才丧失了“当尊重”的特质。

床也不可污秽。床有可能被污染,因此使徒劝告读者要保持床的洁净和尊重,不要堕落为满足低级情欲的工具。另一方面,有人认为婚姻生活的亲密行为是不名誉的,或有损于品格的高尚。这种观念乃是魔鬼的计谋,以侮辱创造主所设立并宣告为“好的”安排。见林前7:3-5注释。

苟合。或“不道德的人。”见太5:32注释。

行淫的人。见出20:14;太5:32注释。

上帝必要审判。与所有其他在生活中顽固违犯祂圣律法原则的人,在末日一同受审(见启21:8注释)。


5 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本会注释】

存心。tropos,“生活方式,”“思想倾向,”“行为,”“品格。”古英语中的“conversation”基本上是这些意思。

贪爱钱财。见路12:13-34注释。

自己所有的。如果人学会了满足于自己所有的,不贪恋别人所有的,那么困扰人类的大部分问题自然就得到了解决。关于基督徒对待今生物质财富的态度,见太6:19-34注释。

为足。见腓4:11;提前6:6注释。

。就是上帝。引自七十士译本申31:6,8。

总不撇下你。关于上帝仁慈地供应我们的需要,见太6:26-34注释。


6 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本会注释】

放胆。或“放心。”引自七十士译本诗118:6(见该节注释)。


7 从前引导你们、传上帝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本会注释】

引导你们。直译是“向导,”“领袖,”这里指教会的领袖。关于对教会领导的忠诚,见帖前5:12,13注释。

。这里指过去的领袖,可能现在已经在耶稣里安息了。

效法。或“随从。”

他们的信心。来11章所提到的信心英雄都生活在很久以前。但现代也有忠心的人。他们的榜样完全值得效法。

为人。anastrophē,“生活方式,”“行为,”“举止”(见弗4:22注释)。

结局。作者心中无疑想到一些人,但没有提他们的名字。


8 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本会注释】

耶稣基督。关于这两个名字合用的意义,见太1:1注释。

一样的。第8节的评论显然为第9节的警告预备道路。鉴于基督是永不改变的,有关祂的信息也是永不改变的。凡与过去所传的纯正福音不同的各种道理都要予以抛弃,无需进一步查验。见加1:6-8注释。


9 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本会注释】

不要被勾引了去。一些人很容易受新奇教训的影响。他们缺乏属灵的辨别力,不能将新教训与圣经比较,从而辨别真理与谬论。见弗4:14;西2:4,8注释。

诸般。几是与已经接受的纯正福音信息不同。

靠恩得坚固。就是不要被宗教和神学上的时尚“勾引了去。”基督恩典坚固的能力乃是基督徒防范错误教训的最佳保障。关于“恩典”,见罗1:7;3:24注释。

不是靠饮食。一些追求时尚的信徒在饮食问题上超越了圣经的明白教训,把饮食的禁忌作为信仰的试石。关于饮食与宗教的关系,以及不要把饮食的时尚作为宗教义务的警告,见罗14:17;提前4:3注释。

得着益处。即使那些热心鼓吹他们所倡导饮食时尚价值的人,也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实际益处。这里无疑是指几个骚扰早期基督教会的犹太教派别,如伊比奥尼派和拿撒勒派(见《SDA圣经注释》卷六第53,54页)。


10 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本会注释】

我们有一祭坛。作者在这里指祭司和利未人奉命将祭牲的一些部分带到古时的圣所或圣殿(见利6:16-18;7:15,16,31-34;民18:8-10;申18:1,2;参林前9:13)。来13:9所提到的谬道可能强调基督徒必须遵行古时涉及饮食的犹太教礼仪,仿佛因此可以达到更圣洁状态。但是基督徒有一座祭坛,就是髑髅地的十字架,并有其价值和功效远超过古时祭牲的祭物(见来9:14,24-28;10:10,12,14注释),那就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约1:29)。基督还呼吁信祂的人要吃祂的肉(见约6:33-58)。

供职的人。就是祭司和利未人。

不可同吃。在犹太人的宗教制度下,祭司和利未人享有尊贵的地位和特权。他们的地位虽然很高,但由于他们拒绝了耶稣,就不配享受所有真正基督徒的权利。保罗可能还想到了圣餐的饼和葡萄汁。在任何情况下,第9节所提到“诸般怪异的教训”自吹自擂的宗教体系都绝对比不上因信耶稣基督的得救之道。


11 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本会注释】

牲畜。当赎罪祭的血被带进圣所时,如为受膏的祭司或全会众赎罪,祭司就不可吃祭肉,而要将它在营外烧掉(利6:30)。同样,耶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来13:12;参约19:17),然后祂用自己的血在天上的圣所中供职(来9:12)。在古代的献祭制度中,祭司无权吃这种祭物通常属于他们的部分(来13:10),但是基督说:“拿去,吃: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擘开的”(林前11:24)。


12 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本会注释】

叫百姓成圣。基督在耶路撒冷“城门外受苦”,是为了用祂自己的血为悔改的罪人在天上的圣所中服务。


13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本会注释】

我们也当……就了祂去。犹太籍的基督徒们不必再从犹太教的礼仪中寻求救恩。他们仍是以色列人,从寓意上说,他们也是耶路撒冷的居民。但是如果他们要跟从弥赛亚,就必须随祂到耶路撒冷城外去。在《希伯来书》的背景中,这种情况就成了对犹太籍基督徒的呼吁,劝他们将视线转离犹太教的礼仪,注视耶稣基督以及祂在天上圣所中作我们的大祭司(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9页)。

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当耶稣作为被定了罪的犯人前往各各他时,那些同情祂的人与祂同受“凌辱”。犹太籍的基督徒拥护基督教会招致他们犹太同胞的仇恨。对于他们来说,转离犹太人作为得救手段的献祭制度,会招致背道和叛国的指控。


14 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本会注释】

没有常存的城。犹太人视耶路撒冷为“常存的城。”他们认为上帝的计划与这座城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她一定会永远坚立。他们觉得在耶路撒冷的范围之内是安全的。但是基督徒并没有这种“常存的城。”他们的期盼和愿望与地上的任何城市或宗教制度无关。这对于希伯来籍基督徒是多么重要啊!他们不久将目睹耶路撒冷的毁灭!

寻求那将来的城。就是新耶路撒冷(参来12:22)。参先祖亚伯拉罕的经验(来11:10)。


15 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上帝,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本会注释】

靠着耶稣。就是靠着基督,或靠着祂在耶路撒冷“城门外”为我们献上的赎罪祭。

以颂赞为祭。我们不是按摩西律法的规定,带着感谢祭到圣殿去(见利7:12-14),而是不断地“以颂赞为祭”献给主。


16 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上帝所喜悦的。

【本会注释】

不可忘记。有人可能在这方面疏忽了。

行善。就是服务他人的需要。上帝不喜悦公牛和山羊的血(见来10:5-8注释)。它们是没有用处的。但是祂喜欢为他人服务的牺牲精神(见太25:24-40注释)。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雅1:27)在祂眼中永远是值得悦纳的。

捐输。或“捐献。”

上帝所喜悦的。外表的礼仪对于上帝而言是没有意义的。祂要人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祂(约4:23),那就是藉着反映祂的品格,在服务他人的生活中表明他们对祂的爱和献身。


17 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象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本会注释】

依从。见第7节注释。

要顺服。上帝已经任命领袖牧羊祂的羊群。祂呼吁祂的羊群要顺服奉命管理他们的人,而这些领袖也要顺服主。这里指的是现在的领袖,而不是第7节所指从前的领袖。

为你们的灵魂。就是“为你们”(参来12:9,23注释)。

警醒。上帝所任命管理教会的领袖要为祂子民的福利而向祂负责。祂必严格地要求他们为管家的职责交账。

交帐。管家要为受托照管的任何物品向主人交账,深知他必须对自己的管家职责负责。信徒与上帝所任命的领袖们合作,就能使他们更容易递交管家的忠心账目。

有快乐。因为知道他们已经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参蒙召进来享受主人快乐的忠心仆人的经验(见太25:21)。

不至忧愁。直译是“不至呻吟。”参不忠心的仆人的经验(太25:28-30)。

无益。教会的信徒如果使上帝所任命的领袖交不出管家的好帐目,他们自己也得不到任何益处。双方要共尝交帐日子的“快乐”或“忧愁”。


18 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本会注释】

为我们祷告。或“常为我们祷告。”参弗6:19;西4:12。虽然保罗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属灵伟人,他依然感激和寻求他基督里弟兄的祷告。每一位真正的领袖都会深深感激他为之服务的人所献出的关爱和祈祷。

自觉。peithō,这里所用的词形意为“确信,”“确定。”

良心无亏。就是清洁的良心。参保罗多次提到无亏的良心(见徒23:1;24:16;罗9:1;林后1:12;提后1:3)。

愿意。作者的目的是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充分反映福音的原则(参林前9:27)。

凡事按正道而行。就是要有高尚的品行。


19 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本会注释】

。或“更加诚恳地”。

。作者恳求读者为他祷告,使他摆脱妨碍他到他们那里去的环境,其语气非常感人,反映了他个人对祈祷能的信心。

回到你们那里去。第23节提到提摩太当时还在监狱中,似乎暗示《希伯来书》的作者是自由的。可能是其它环境因素,如生病或传道工作的压力妨碍保罗回到他的读者们那里去。


20 但愿赐平安的上帝,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上帝,

【本会注释】

但愿。第20,21节是使徒向《希伯来书》的读者所宣布的祝福。他向他们指出赐平安的上帝。

平安的上帝。见罗15:33注释。

永约。见来8:8-12注释。

。藉以使永约批准生效。见来9:18-28注释。

群羊的大牧人。见诗23;约10:10,11注释;参彼前2:25。

从死里复活。见罗4:24注释。在《新约》的书信中,基督的复活经常作为基督徒盼望和信心的中心。


21 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又藉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本会注释】

善事。“善”是保罗期望他的读者所拥有并成为的,而不是他希望他们去行的。但“善事”的目的是使他们更有效地“遵行祂的旨意。”

成全你们。katartizō(见彼前5:10注释;参太5:48注释)。

藉着耶稣基督。见加2:20注释。

在你们心里行。见腓2:13注释。

愿荣耀归给祂。见加1:5注释。

直到永永远远。见太25:41;启1:6注释。

阿们。见太5:18;罗15:33注释。


22 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

【本会注释】

略略写信。关于这个题目,他还有更多的话要说,但是篇幅不允许。

。或“忍受。”

劝勉的话。就是《希伯来书》中的信息(见《SDA圣经注释》卷七第389页)。


23 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本会注释】

提摩太。见徒16:1注释。

释放了。这里所说的囚禁在圣经其他地方没有提到。

他若快来。关于这里所提到的访问,我们不知道进一步的情况。


24 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问安。或“致意”。

引导你们的。指教会的领袖(见第7节注释)。

从意大利来的人。就是基督的信徒。无法从这句话中确定这些信徒当时是在意大利,这封书信是从意大利带来的,还是这些人从意大利来,与作者同在另外一个地方。


25 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本会注释】

恩惠与你们众人同在。见多3:15注释。

阿们。见太5:18;罗15:33注释。

第25节后面的后记“从意大利藉提摩太写给希伯来人”在原信中是没有的,最初出现在第6世纪的一份文稿里。


雅各书1章

提要:1 在十字架下我们应当快乐,5 祈求上帝的忍耐,13 在遇到试炼的时候,不要将我们的软弱或罪孽归咎于上帝,19 却要倾听这道,默想这道,然后遵行这道。26 否则人就可能只在表面上有信仰,而实际上却没有。


1 作上帝和主耶稣基督仆人的雅各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

【本会注释】

主耶稣基督。雅各承认自己的“仆人”身份使他成为圣父与圣子的代表。虽然这封书信经常引用基督的教训,但他只在其他一个地方(雅2:1)直接提到祂的名字。

仆人。doulos(见罗1:1注释)。雅各只是严肃地称自己是“仆人”,而不是“使徒”。但他无疑完全可以称为使徒。虽然雅各在基督地上的国度中是一位受尊敬的工人,但他只说自己是“仆人”。他的榜样值得现今所有教会的负责人员学习。没有什么尊荣比作上帝的“仆人”更伟大的了。

雅各。使徒这样简单地提到自己,证明他是大家所认识的,不必要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身份。但现在很难确定他是新约时代的哪一位雅各。关于“雅各”这个名字的意义,见可3:17注释。关于这封书信的作者,见上面的序言部分。

请……安。chairo,“使……快乐”。参chairo用于路1:28;见罗1:7的注释。该词还有“祝你们快乐”的意思。参希伯来语的问安方式(见耶6:14注释)。这种请安形式在这封书信的其它地方没有出现。它在徒15:23中的使用,是少数几个文体上的特例之一,暗示这封书信的作者可能就是《使徒行传》后半部分出现的那位雅各(见前面序言部分)。

散住。(参彼前1:1)。在以斯帖时代(斯3:8)和五旬节的时候,曾特别提到犹太人分散在其他民族中(徒2:5;徒2:5,9-11;见本注释卷六136页插图)。关于犹太人的分散,见本注释卷59,60页。上帝原来的旨意是要犹太人成为全世界的传道人。尽管以色列人没有完成这个最初的计划,但他们两次被掳的结果却部分地实现了上帝的原意。关于上帝对古代以色列人的计划,详见本注释卷四26-30页。

十二个支派之人。就是以色列的十二个支派(见创35:22-26;49:28;徒7:8)。北方以色列王国的十个支派与公元前722年被掳(王下17:6,23)。他们的后代只有少数人回到巴勒斯坦(参拉6:17;8:35注释)。但有证据表明,在新约时代这些支派中至少还有一部分还是存在的。例如亚拿就是亚设支派的人(路2:36;见徒26:7注释)。然而雅各用“十二个支派”可能指全体犹太人,而没有考虑到个别的支派。

有人认为雅各所说的是属灵以色列的十二支派(见启7:4的注释);也有人认为他的信主要是写给犹太籍基督徒的。本注释赞成后一种观点。但无论采用什么观点,这封书信的属灵教训都是一样的。

雅各清楚地说明他自己和他的读者都是犹太人。例如他说到亚伯拉罕是“我们的祖宗”(雅 2:21),说到“会堂”(雅2:2),就是犹太人平常举行宗教聚会的地方(见本注释卷五56,57页)。但是这封信的作者和最初的受信人也是基督徒,因为他多次提到耶稣基督为“主”(见雅1:1,7,12;2:1;5:7,11)。因此雅各写信给散住“十二个支派”的人时,是对生活在罗马世界各地的(参彼前1:1)犹太籍基督徒说话。没有理由认为他写信时心里所想到的是未悔改的犹太人,或者他预料这封信会被以色列十二个支派的一些成员所阅读。

应当记住,一般来说,使徒时代的希伯来籍基督徒认为自己是虔诚的犹太人,在某种意义上还保持着对犹太教的忠诚,并在不同程度上期待藉着耶稣基督最终实现古时先知传给以色列的全部应许(参徒1:6)。他们中很少人明白以色列民族作为上帝选民的身份已经丧失,而转给了基督教会(见本注释卷四35,36页)。提到“十二个支派”会让这些犹太籍基督徒想起他们民族早期的历史,并鼓舞他们盼望在基督里不久就能承受那应许赐给他们先辈的丰富产业(见本注释第卷四26-30页)。就连外邦人的使徒保罗也提到过“十二个支派”(见徒26:7;参太19:28;参罗11:25,26注释)。


2 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

【本会注释】

我的弟兄们。使徒一开始就表达了他对读者所怀的友爱精神。这种温情说明了他有关日常生活问题的劝勉具有建设性的意义。这个称呼雅各共用了15次,平均每7节用一次,显然要强调他与他们在基督里深相契合,情同手足。

你们落在。基督徒经常会遇见“试炼”。“落”不一定表示灵性的堕落。“落在……试炼中”只是说遭遇试炼(参路10:30;徒27:41)。这种情形往往是意外和不幸的。此外,雅各这里所说的“试炼”显然是重大的障碍,能轻易制服不“坚心倚赖”上帝的人(见赛26:3,4)。

百般。或“各种”。人类,特别是基督徒,要经受各种试炼。

试炼。peirasmoi,“试验”,“考验”,“痛苦”,“烦恼”,“引诱(犯罪)”(见太6:13注释;参太4:1注释)。Peirasmoi不单指试探,还包括疾病、逼迫、贫穷和灾难等痛苦。撒但所策划的试探,不管是为了引诱人犯罪,还是要骚扰和折磨人,都是基督徒经历中的考验。

联最真诚的基督徒也往往不明白苦难和试炼在陶冶品格中所起的作用,结果他们非但没有从这些经验获得本该得到的好处,反而使自己的道路更加艰难,丧失了与上帝所应有的交往。生活中的任何经验,不论是痛苦的还是令人失望的,都是出于天意的安排,藉着耶稣基督的恩典促成基督徒成长,使我们更加亲近上帝,并更多地认识祂对我们的慈爱。保罗是《新约》中基督徒转败为胜的典范(见林后2:14;4:8-11;12:7-10)。关于基督徒对待一般试炼与苦难的态度,详见诗38:3注释。

以为。基督徒有特权和责任对道路上的试炼和考验持理智的态度。他需要认识到这种经历是上帝所许可的(见伯42:5;诗38:3;39:9;太6:13;罗8:28)。

大喜乐。就是纯洁无瑕的喜乐。对于成熟的基督徒来说,人生的考验和试炼不一定会带来失望或灰心。基督徒凭着信心和盼望忍受这一切,“如同看见那不能看见的主”(来 11:27)。基督徒的喜乐和勇气不是根据外部的环境——往往是最恶劣的环境,而是根据对上帝天意安排的信心,和对上帝与人交往方式的理解。人类生活的哲学,不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能教育人以镇静忍耐的精神,达观地对待困难,但是基督教却教导人如何藉着理解苦难的原因和信靠上帝而在这样的环境下欢喜快乐。


3 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

【本会注释】

知道。第3节说明了第2节喜乐的依据。雅各提醒读者,个人在生活苦难中的喜乐,只有那些以稳定健全的基督徒价值观去面对的人才能体验。

试验。dokimion,“证明”,“测试”。不仅指基督徒信心的考验,更确切地是指帮助他克服人生难题的信心特征。纸莎草文献(见本注释卷五104,105页)将该词与黄金用在一起,指“标准黄金”,即达到测试标准的真金。“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指达到测试标准的信心。

信心。pistis,“信念”,“信仰”,“信靠”。雅各说,胜利的信心能成功地对付了生活的各种问题,即“百般试炼”。每一次与“试炼”作斗争,都会加强得胜的基督徒的信心。在地上的战争中,以信心面对经常危险的老兵,要比新兵更为可靠,所以得胜的基督徒比起未经试验的基督徒,更能应付他所必然面对的试炼。

这种信心就是坚定不移地相信耶稣基督对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有令人满意的计划,对每一样试验都提供了解决的办法。有信心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或环境能阻碍上帝为祂儿女的幸福所定的计划。

忍耐。hupomonē,“稳定”,“耐久”,“坚持”,“容忍”(见罗5:3注释)。这种耐力是信心经过试验取得胜利的结果。hupomonē不是消极的顺从,然是强调使人胜过“百般试炼”的积极持久的耐力(见路8:15;罗2:7;来10:36;启14:12)。所有面对阴郁逆境的人都需要这种品质。这种逆境不管是个人的不幸,还是他们在推进上帝的圣工时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凭着信心相信上帝与我们同工;这种信念会形成勇敢坚定的品质,不屈服于失败。


4 但忍耐也当成功,使你们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本会注释】

也当。获得忍耐之心实际上是基督化品格发展的过程。积极的忍耐本身就是快乐信心的产物。要达到这种忍耐的理想效果,我们不可因埋怨,诉苦或悖逆而限制或削弱我们的耐力。见赛26:3。

成功。或“完成的工作”,“完全的效果”(见太5:48的注释)。其含义最好解释如下:“让忍耐持续到完成它的任务。”参约17:4,耶稣说到自己“成全”了所托付给祂执行的工作。

成全、完备。每一种美德都是不可缺少的,都需要得到充分的培养。这两个词用在一起表明了基督化品格最充分的发展。忍耐会帮助我们完成上帝所布置再现基督品格的工作。

毫无缺欠。就是不缺什么。


5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

【本会注释】

你们中间若有。雅各可能根据他自己的基督徒经验,认识到他的同道们还没有达到第4节所描述的基督徒成熟的目标。他现在解释一个人如何获得能力和知识,在人生的难题中成为得胜的基督徒。

缺少。leipō,参该词用于路18:22。

智慧。sophia,“渊博的知识”(见路2:52;林前1:17注释)。它的内涵甚至不止是真知识,因为单凭知识不能保证正确的行动或作出正确的结论。智慧帮助我们正确评价我们所注意到的每一件事,并保证我们在决定正确的行动时运用正确的知识。

应当求那。要不断地寻求智慧,以便成功地应付3,4节所说信心和忍耐的每一个新试炼。人生的许多问题会使那些不能从基督徒的观点来观察的人感到困惑。为了明白上帝要我们过的生活,我们需要每天确保当自己的眼睛接受天上智慧的恩膏。见太7:11;路18:1-18注释。

。或“慷慨地”,“真诚地”。上帝乐于施给。当一个人寻求智慧时,上帝就会毫不犹豫,心甘情愿地答应,既不吝惜也不偏心。

赐与众人。《旧约》经常提到那只有上帝才能赐给人的智慧(见箴2:6注释)。上帝藉着祂的圣言,在阴郁和艰难的试炼中鼓励我们。正是由于这种智慧所带来的属天观念,才使我们在生活的难题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时“以为大喜乐”。

我们的上帝既是“公义”“慈爱”的上帝,也是“赐与”的上帝。诗145:17-19实际上是说,因为上帝是公义的,所以祂随时愿意“成就他们的心愿”。施给是上帝的本性(见约3:16)。我们能归给祂的最大尊荣就是天天谦卑地寻求祂所赐的智慧和力量。

不斥责。或“不责备”,“不为难”。上帝并不为我们的许多失败而责备我们。祂也不会老是提醒我们祂所赐的许多恩惠。雅各试图强调上帝赐人丰富恩典的方式与人经常羞辱受惠人的作法完全不同。这一点应鼓励我们大胆地向上帝提出请求。我们应该像孩子要求牵挂他们的父亲爱护和帮助那样来到祂面前(见来4:16;太7:11注释)。

必赐给他。接受上帝智慧的条件就是恳求。为了我们的最高利益,上帝不会答应我们的每一个请求。但如果我们诚心求智慧,就会得到。上帝赐人智慧有好几种方法。祂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祂的圣言,使我们看清祂对于我们的旨意。祂可以藉着祂的圣灵感动我们的心,使我们知道应如何采取最有利的行动(见赛30:21)。祂可以通过朋友们对我们说话,或通过特别事件和环境来显示祂的旨意。但上帝已经赐给我们悟性。当我们在圣灵的引导下运用悟性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时,上帝就得到了尊荣。如果祂代替我们作了我们在祂的引导下可以作的事情,那就不算智慧了。为了培养我们能成熟地判断和理解(见腓1:9),祂要我们养成根据圣经所显示祂旨意的广泛原则作出正确决定的习惯。这样,祂就能更加容易地将祂的旨意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并保护我们摆脱撒但的狡计。如果我们请教属天智慧的一切泉源,提出我们的请求,凭耐心和信心向祂敞开心扉,我们就会听到祂的回答(见太7:7)。


6 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象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

【本会注释】

凭着信心。就是相信上帝会答应请求。没有信赖之心的祈祷是无没有的。当我们祈求智慧时,我们应当相信会得到它(见5节)。我们不但要来到福气的真正泉源,而且要抱着正确的态度。我们必须亲近我们的天父,相信祂能够并且愿意帮助我们,并坚信祂的应许,向祂提出我们的需要,而不是我们的功劳。“信就是依靠上帝,相信祂爱我们,知道什么是对我们最有益的”(《教育论》253页)。

一点不疑惑。。“凭着信心”求的人不会犹疑,好像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听见并回答他的请求似的。真正的信心必依靠上帝。信徒会依赖主的保证,那就是上帝会在祂认为最好的时候迅速供应他的需要。但如果一个人心存疑惑,不知道上帝会不会听他恳求,那就严重妨碍了上帝回应他的祷搞告。上帝在应允人祷告的事上谋求人的配合。如果人疑惑不定,合作就会受到影响。真正的信心超越时间或环境的考验,使我们坚定地效忠上帝(《天路》147页)。第八节称这种分心的状态为“心怀二意”。

那疑惑的人。雅各在这里并不是指思想上的疑惑,而是指属灵上的不稳定。怀疑的人可能不仅怀疑上帝会不会答应他的要求,而且怀疑上帝会不会要他作出超过他心愿的自我牺牲。他的心思有所保留,主要考虑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他不是全心全意地希望得到他口里所求的恩典。

就像波浪。当人的思想充满疑惑的时候,他的心就像海浪一样翻腾不安。而那坚信上帝会照顾他需要,并毫无保留地让他人生的计划顺服上帝旨意的人,能超越自己的试炼和痛苦。参赛57:20。

被风吹动。波浪没有自己的意志。它完全顺服风的力量。它的起伏是因为风的作用。这里的风代表可能致使基督徒产生怀疑的环境。

翻腾。或“吹来吹去”。这是海洋被风吹动的形象画面。


7 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

【本会注释】

这样的人不要。“这样的人”是强调的,而且带有轻蔑的语气,代表那些动摇的人。这种人不确定自己需要什么,也不确定上帝会不会充分满足他的需要。他们会祈祷,但缺乏真正的信心,没有合适的心态去接受主的回答(见约4:48注释)。上帝会推迟回答我们的请求,直到我们准备好运用没有疑惑的信心。

想……得。雅各告诉动摇的人不要指望回答。犹疑不决本身足以抵消上帝对动摇的人施恩的旨意,因为如果上帝认为最好是拒绝他的请求,那么,所造成的失望就只能加重他怀疑的倾向。

从主那里得什么。指特别的恩典,因为全人类每天都蒙上帝赐予属世的福惠。见太5:45的注释。但特别的福典需要凭着信心才能获得。如果信心摇摆,就得不到。但我们不要因此就以为上帝会推迟祂的回答,直到我们挣得祈祷蒙应允的权利。没有人配得上帝的宠爱。我们恳求的唯一理由就是我们的需要。我们唯一的盼望在于祂的怜悯。这怜悯使祂“厚赐与众人”(5节)。

但是上帝不会滥施福惠。祂不会答应那些助长骄傲和自私,妨碍品格发展的请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完全的无奈,和需要毫不动摇地信靠上帝的应许。品格的力量是让我们的愿望服从上帝旨意和智慧的结果,而不是让上帝的智慧和旨意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8 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

【本会注释】

心怀二意。dipsuchos,直译是“两条心”。描写第6节中疑惑的人。他的心思在属世娱乐的诱惑和坚定忠于上帝的呼召之间摇摆。在《天路历程》中,班扬约翰称这种人为两面派。“心怀二意”的人有两条心,两个忠诚的对象。参希伯来文词语“二心”(见代上12:33)。雅各心中无疑想到了基督在登山宝训时所说的话“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太 6:24)。“心怀二意”的人动摇于信与不信之间,而一心一意的人则不会犹豫。

这节经文实际上是上节经文的一部分,这两节可以合译为:“疑惑的人不要以为,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没有定见,会从主那里得什么。”

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虽然第6节所提到的疑惑主要涉及祷告问题,但使徒藉此强调这样的人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也没有定见。他一切所行的“路”,包括习惯,行动和思想都反映人生的双重目的。他的宗教经验对于他自己或上帝来说,从来就是不理想的。思想和生活事务上的混乱是对上帝的信心动摇的自然结果。我们需要智慧看清每天的道路,因为在依靠自己和信靠上帝之间摇摆,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愚不可及的。宗旨的专一是基督徒是属灵成功所必需的。

没有定见。akatastatos,“不稳定的”。 其名词形式通常表示“混乱”,“不定”,与“战争”连用,同“平安”相对(见路21:9;林前14:33;林后6:5;12:20)。


9 卑微的弟兄升高,就该喜乐;

【本会注释】

卑微。tapeinos,“在卑下的环境中”,即处于下层阶级,或被雇佣,依赖他人,贫穷的状态,与第10节的富足相对应。这种经济的困境是许多人所要面对的试炼。也许雅各时代的许多信徒因缺乏属世的财物而觉得受人轻视或压迫,尽管接受基督教信仰至少是造成他们目前经济困境的部分原因。这些环境既考验他对上帝的“信心”,也考验他对上帝的忠诚。“卑微的弟兄”经常受到试探,来嫉妒和怨恨他“富足的”弟兄,而“富足的”弟兄也会以为自己比“卑微的弟兄”优越,并利用这种优势。

弟兄。雅各现在从一般的试炼转到两种特殊的试炼,那就是贫穷和富足的试炼。在讲述这个微妙的话题时,雅各重复了“弟兄”(2节)这个亲热的称呼,为的是强调基督徒团体中富人和穷人友谊的共同纽带。富人和穷人都不可损害基督徒中间的这种关系。

升高。或“在他的高位上”。卑微弟兄的升高肯定是因为他目前所获得的属灵福惠,和应许在永恒中赐给他的喜乐。那将充分补偿他在地上的经济困境。雅各设法将上帝极其丰富的怜悯与属世财产的暂时性质进行对比(见约壹2:16,17)。成熟基督徒经验中的保障,要远胜过世界的财富。那些已经学会用上帝的眼光看待人生问题的人,那些已经得到雅各在第5节所说“智慧”的人,能超脱临到他身上的任何试炼。

喜乐。直译是“光荣”,“夸耀”。雅各在这里指出了第2节广义劝勉的一个实际应用。有上帝所赐给我们的“智慧”,我们就能正确地观察生活,用永恒的眼光来看目前的事务。“智慧”使人对地上财产有正确的评价,并指出人的道德比他的财产更加重要。所以一个人在属灵上进步要比在经济上发展重要得多。“夸耀”的原因在于认识到虽然缺乏属世的财产,但是上帝补偿给卑微基督徒的,远远超过地上暂时的财物所能带来的喜乐。


10 富足的降卑,也该如此;因为他必要过去,如同草上的花一样。

【本会注释】

富足的。就是“富足的(弟兄)”,与第9节卑微的“弟兄”相对。雅各现在鼓励富足的基督徒要在面前的特别试炼中喜乐。圣经从来没有说财富本身是一种罪恶,富人就不能成为真正跟从上帝的人(见太19:23注释)。许多优秀的基督徒在世上财产很多,但人数确实比不上在属世的财物上贫穷的基督徒。然而圣经清楚地指出,财富对成功基督徒的经验构成了特殊的威胁(见太6:19-21;路12:13-22注释)。

降卑。或“在他的卑微中”。有些注释者认为它与“升高”(9节)是严格对应的。因而贫穷的人应当为他现在和将来的基督徒特权而喜乐,富足的人应当为他的基督徒的屈辱和世界的指责,而不为他物质的财富喜乐。换一句话说,富人的喜乐,是因为他虽然现在作一个受逼迫教派的成员而受人藐视,但是他有一天会高升为上帝永恒国度的成员。雅各在第9节和第10节中强调:不管基督徒弟兄的物质环境如何,是贫是富,都有最充分的理由享受基督教信仰的特权。

也有人认为雅各所说的是通常伴随着初世纪富人因拥护基督教而导致的财产损失。悔改的富人有许多消费财富的机会。教会中因信仰而失业之人的困境,使了富人能够让别人分享他的财产。使徒们开展传道工作,即使与现代的圣工相比,也是了不起的,所以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富裕的信徒就一同应付这个挑战。无疑有许多人大胆地站出来,用他们的财富帮助弟兄们(参《使徒行述》105页)。结果富裕基督徒的财产减小了。但他们很高兴自己有权利用他们的财富来推进基督的圣工,即使这意味着丧失今生的保障和降低生活标准,也在所不惜。早期的基督徒对上帝所委托之金钱的理财观,为今天教会中富裕的信徒树立了美好的榜样。

他必要过去。这里提醒富人终必死亡。届时他辛苦积累的财富都必归于别人。富裕的基督徒对这个问题有正确个看法,并很高兴有机会在死前处置了自己的财产(见10节注释),即使这样作使他遭遇经济的困难和别人对他的指责。

财富是诱人的,但它像花一样,也是脆弱和暂时的。只依靠自己财富,而不拥有最大的财富——永生的人,终必与财富一同灭亡。因此富裕的弟兄需要思考那些警告人不要依靠暂时财富的经文(见太6:19;路12:16-21注释)。基督徒必须让信心的眼睛注视今生的信徒特权和永恒的财富(见太19:29注释)。

草上的花。雅各用一个《旧约》比喻(见赛40:6)来强调人生的短暂性。参赛51:12,说“世人”“将要变如草”。


11 太阳出来,热风刮起,草就枯干,花也凋谢,美容就消没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这样衰残。

【本会注释】

太阳出来。雅各进一步解释花的比喻(10节),说明它只存在一个短暂的时期就枯萎了(参太13:6,21)。

美容。当花朵凋谢死亡时,美丽就消失了。这里把富人比作花朵。他的“美容”靠的是他的财富所购买的外表。这是穷人所买不起的。这种外表可以是漂亮的房子,豪华的家具,昂贵的衣服,金银珠宝石的首饰,或任何增添外观绚丽的东西。这一切在经济危机或面对死亡时都要衰残,就像花朵美丽的短暂一样。

那富足的人……也要这样衰残。雅各强调了基督关于地上财富的警告。这种财富有“虫子咬,能锈坏”,并有“贼挖窟窿来偷”(见太6:19-21注释)。他提醒“富足的”基督徒:地上的财富在他死之前可能会丧失,但即使保留下来,对他也已毫无用处。富裕的基督徒唯一可靠的喜乐基础就是他从与耶稣基督的交往中所得到的保障,因为这是他唯一不会衰残的财产。


12 忍受试探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经过试验以后,必得生命的冠冕,这是主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

【本会注释】

忍受。hupomenō,“忍耐”(见第3节注释)。

试探。peirasmos,“试炼”(见第2节注释),指考验信心或品格的任何事物,包括各种痛苦,如疾病,贫穷或灾难,以及犯罪的直接引诱。本节经文强调忍耐的福气。它保护人不受试探所伤害。

有福的。makarios(见太5:3注释)。雅各常常引用耶稣的教训(见本册注释第500页《雅各书》《序言》部分)。本节可能引用登山宝训。他似乎加强了2,9,10节中信心的语气。面对生活难题的人有时也许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别人也可能这样看他。但使徒想要用一种新的观念来纠正这种看法。这种观念既能看明试探的起因,也能遇见忠心忍耐的结果(见14节)。

经过试验。dokimos,见第3节注释。经过试验的基督徒不仅有这样的经历,而且在受试验时取得了胜利。忠心的基督徒可以比作炼净杂质之后的真金(参伯23:10)。

生命的冠冕。这冠冕就是生命。见启2:10注释。在今生的困难中忠心忍耐的报赏就是永生。永生的恩赐(见罗6:23)是一切恩赐中最大的恩赐。虽然永生开始于一个人让圣灵来控制他的时候,但“生命的冠冕”实际上要在基督复临之际同时赐给一切赎民(见约3:16;11:25;提后4:8;约壹5:11,12注释)。

。有文本没有这个词,但根据上下文,发出应许的自然是主。我们的主亲自应许把永生赐给所有选择接受上帝救赎计划的人(见约3:16注释)。

爱祂之人。永生的条件已经清楚地向人显示了。信上帝(见罗3:28;4:5,13)和爱祂,是人真心回应上帝所赐救恩的两个密切相关的方面。我们如果不乐意信靠祂,相信祂的生活方式对于我们是最好的,我们就不会爱上帝。


13 人被试探,不可说:“我是被上帝试探”;因为上帝不能被恶试探,祂也不试探人。

【本会注释】

被试探。peirazō,“考验”,“试验”,本节用于贬义,指引诱犯罪(见2,3节注释)。雅各说明,不要把每一个基督徒所面临的痛苦,试炼和难题看作是上帝所许可,为引诱人犯罪的。上帝会让人遇见试炼,但决不会要人失败。上帝的旨意如同炼矿的人那样,把矿石投进炉中,希望得到更纯的金属,而不希望得到杂质。但撒但试探人是要让人失败,绝非为了加强人的品格(见太4:1的注释)。“痛苦是撒但所造成的,但上帝本着怜悯的宗旨予以控制”(《历代愿望》471页)。

不可说。在雅各时代的希腊人中特别流行这样的观念,就是认为人受试探和犯罪是因诸神所造成的。这种观念显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渗入了基督徒的思维。我们的始祖在犯罪之后就曾对上帝发出这样的指控(创3:12,13)。亚当怪上帝造了夏娃作他的妻子;夏娃则怪上帝把蛇放在伊甸园里。雅各的警告对每世代都是适用的,免得有人间接或下意识地指控创造主让他每天面对罪的诱惑。

不能被恶试探。apeirastos,“不受拭探”。雅各指出,上帝不可能试探人去犯罪,也绝不会引诱人去作恶。虽然上帝赐给每一个人自由选择的能力,但是人利用这种自由所犯下的罪,却不能怪到上帝身上。雅各断然否认上帝会试探人去犯罪。


14 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

【本会注释】

各人被试探。既然试探不是从上帝来的,那么人们肯定要问:“试探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使徒强调罪的根源不在人的外面,而在人的里面。

私欲。epithumia,“愿望”,“热望”,“渴望”(见可4:19注释)。一切试探的根源都在于人自己对罪恶事物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特别的欲望,来自他自已的性情和经历。但内心存有邪恶的私欲,并不排除外面试探者的存在和活动。试探者设法要利用我们软弱的倾向(参约14:30;见太4:1-3注释)。撒但和他邪恶的大军是真正的试探者(见弗 6:12;帖前3:5)。虽然他们能引诱人犯罪,但人心中如果没有回应诱惑的欲望,他们的试探就不能成功。“任何人犯罪不是被迫的。在情欲战胜理智,罪恶战胜良心之前,心中的犯罪意图,必须先得到他本人的同意”(《给青年人的信息》67页)。对于试探本质的这种定义,排除了上帝定意试探人或撒但为人类的道德堕落负实际责任的观念。人在试探面前失足,是因为要满足违背上帝旨意的特别欲望。

牵引。或“当他被引诱时”。人自己的“私欲”牵引他或引诱他。

“恶习是面目可怕的怪物,

只要看见就会憎恶;

但再三看到就会熟悉她的面容,

我们先是忍耐,后是怜悯,然后拥抱。”

──亚历山大·蒲柏,《人论》,信函第2号,第217行

诱惑。deleazō,或“用诱饵引诱”。就像鱼被诱饵引诱上钩那样,人也被罪恶欺骗奉承的诱珥诱入罪中。要不是罪恶的狡猾与诡诈,罪的力量和权势决不会取得胜利。我们回顾人类犯罪的惨史,从夏娃和亚当直到今天,就可以看明这个事实(见创3:1-6注释)。


15 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本会注释】

私欲。这里指邪恶的欲望(参14节)。这种欲望很喜欢犯罪。“欲望”或“愿望”本身不一定是“罪”。在创造的时候,上帝把自然合理的欲望,如对于食物,身体的舒适,父母关爱和社会接纳的愿望放在人心中。但如果人在满足这些基本需求的时候采用违背上帝计划的方式,他就是与罪恶周旋,使自己被引诱犯罪。见太4:1-4注释。

怀了胎。怀着私欲不加约束,最后会导致犯罪的行为。

。就是下一步。

生出。tiktō,或“产生”。

。证明当邪恶的欲望(“私欲”)控制人心时,结果只能是犯罪。

长成。或“完成”,“成熟”。罪恶在发展成熟之前,由于其欺骗性,很容易被当作好东西。但是当它“长成”之后,就会暴露出毁灭性的结果。

。罪恶会摧毁友谊,家庭,前途和自尊。罪不论伪装得多么高明,其必然结果就是灵性与身体的败坏和灭亡(见罗6:23注释)。这里的“死”不仅指将临到所有人的第一次的死(见罗5:12注释;参林前15:22),而且指第二次的死,就是最后的毁灭(见启20:6注释)。上帝不是死亡的创始者,而是生命的创始者。因此祂不是造成死亡的罪的创始者。死亡不管以什么形式存在,都是由罪而来的。罪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死亡。


16 我亲爱的弟兄们,不要看错了。

【本会注释】

我亲爱的弟兄们。见第2节注释。

不要看错了。或“不要被引入歧途”,“不要受骗”。撒但深思熟虑的目的就是要使人的眼睛看不见在罪恶的历史中上帝所起的作用。这个世界的哲学和宗教大多建立在撒但歪曲上帝品格的虚假观念上。雅各不愿意基督徒认为上帝对罪和罪所产生的邪恶负有责任。关于这一点,下面的两节经文提出了另外的理由,免得有人仍然认为上帝对试探负有某种责任。


17 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祂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

【本会注释】

各样。不论对基督徒还是对非基督徒,上帝都是道德和物质福惠的唯一泉源。

美善的。这表示上帝恩待人的词与14,15节中的“试探”和“私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上帝不会把有损于人的礼物赐给人(见太7:11注释)。

恩赐。dosis,直译是“给予”。每一个施给的愿望都来自上帝。施给是上帝的本性(见5节)。人们彼此分享他们的财产是对于祂的灵和榜样的回应。

全备的。没有任何邪恶的成分。

赏赐。dōrēma,“礼物”,“福惠”。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和罗5:16。

从上头。就是来自上帝(见约3:3,31注释)。上帝藉着人作工。他们所有正确的思想都表达了上帝迫切希望人领会的一部分更完备的真理(参《教育论》14页)。

。这是雅各的最后一个论据,用以驳斥那认为上帝直接或间接带来试探的谬论。上帝“全备的”美善向人保证,祂不会从外面带来生活难题,也不会从内部带来试探。

众光。根据上下文,本节似乎是指天体(见诗 8:3;摩5:8)。就地球而言,最辉煌的天体是太阳。它是我们世界所不可缺少的福惠之源。但天体的光辉只能隐约地反映了那“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的上帝本性(提前6:16)。“光”经常指“生命”,表达了人类对上帝无比辉煌的浅见(见太5:14;约1:4,9注释)。

。指创造主(见玛2:10;来 12:9;伯38:28)。

没有改变。物理的光源有强度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里,从日出到日落,阳光的强度都有不同。但上帝的情绪和旨意绝无变动。祂是永不改变的上帝,时常牵挂着拯救丧亡世界中的人类。这与外邦诸神的喜怒无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转动的影儿。上帝不仅没有改变,而且人类丝毫没有指摘祂反复无常的理由。


18 祂按自己的旨意,用真道生了我们,叫我们在祂所造的万物中好象初熟的果子。

【本会注释】

旨意。或“深思熟虑”,“有意决定”。上帝对我们的“旨意”和人的意愿是完全不同的。人的意愿常常服从他的“私欲”(见14,15节)。

真道。就是救恩的福音(见弗1:13)。保罗说得更加清楚:“我在基督耶稣里用福音生了你们”(林前4:15;又见彼前1:23,25)。悔改是完全服从圣经原则的结果。重生之后的成长过程,有赖于人在生活中实行上帝的道。

。tiktō(见15节注释)。上帝不是我们犯罪的起因,而是人心中所培养一切圣洁性情的创造者。正如地上的儿子像父亲,重生的基督徒也在成长的过程中反映他们天父的品格。真正的基督徒与他悔改前相比简直判若两人,就象身体再造重生一般。

初熟的果子。奉献“初熟的果子”象征奉献全部的收成(见出23:19注释)。虽然初熟的果子可能是最好的和最先成熟的,但它们也是接下来收成的保证。基督是“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是将来复活的保证(见林前15:20,23)。这个词组在《新约》中经常出现(又见罗8:23;16:5;启14:4)。使徒在把这个词组用在信徒身上时,小心地加上“好像”。上帝对于人类的旨意是他们应该像祂。教会的责任是培养新生的基督徒直至他们达到“基督长成的身量”(弗4:13)。


19 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

【本会注释】

我亲爱的弟兄们。见第2节注释。

这是你们所知道的。本节经文归纳说,上帝是美善之源,并且不试探人。祂重生了每一个基督徒,赐给他们作初熟果子的荣誉。所以基督徒应该实行他所学到的福音原则。

快快地听。虽然教会的信徒已经藉着这道(见18节)重生,但这不能作为他们不继续听这“道”的理由。反之,他们应该更加留意和热心地听从这道,就象主所说的:“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8:8;14:35等)。保罗劝信徒要不断地增加“认识上帝的知识”(见西1:10注释;见彼后1:5)。虽然这明显是“快快地听”的主要意思,但它也包括多听少说的一般建议。

慢慢地说。鉴于这封书信一再提到勒不住的舌头(雅1:26;3:1-18;4:11),雅各显然经常遇到有人草率发言的问题。这种弊端在圣经其他地方也有提到(见箴10:19;17:27,28;传5:2)。雅各强调不要随便说话,而不是要人慢慢说话。

慢慢地动怒。基督徒比其他人更应控制自己的脾气(见伯5:2;箴15:18;16:32;19:19;22:24;25:28;27:3;罗12:18)。本节的三条劝勉是根据雅1:18所阐述的特权。例如那些在生活中实行上帝旨意的人会表现出不断热心学习真理,克制自己不轻率向别人推行真理,并有与意见不同的人一起学习的修养。


20 因为人的怒气并不成就上帝的义。

【本会注释】

怒气。在宗教辩论时发怒是特别不适而且有害的。为基督的事业怀着急噪的热心,并不表明一个人拥有基督的精神。“基督教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善良谦让的基督徒”(《传道良助》122页),这句话依然是正确的。

上帝的义。急躁易怒的信徒并不反映慈爱父亲的品格。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就是发怒只能对公义起反作用。怒气不会促使我们接受真理,反而使我们对真理产生反感。它所带来的不是医治,而是伤害。


21 所以你们要脱去一切的污秽和盈余的邪恶,存温柔的心领受那所栽种的道,就是能救你们灵魂的道。

【本会注释】

所以。雅各现在谈到20节普遍原则的具体应用。

脱去。像脱去衣服一样(见弗4:25;西3:9;彼前2:1)。

一切的污秽。就象人脱去污秽的衣服一样,信徒也当除掉心中的一切“污秽”。

盈余。perisseia,“充分”,“多余”。任何邪恶在基督徒的生活中都是多余的。基督徒应当努力除去品格中可能存在的任何不完全之处。

邪恶。kakia,“恶意”,“罪恶”(见弗4:31;西3:8;多3:3)。这里强调每一个教会信徒的实际目标,就是以仁慈谦卑的精神接受和传播基督教的道理。如果信徒都能抛弃“恶意”和猜疑,不受约束的舌头就不存在了。

温柔。praütēs。关于其形容词形式praüs,见太5:5注释。“温柔”与20节的“怒气”相反。怒气使人不愿受教。温柔不是低估自己,而是谦虚,温和,忍耐的精神,和淡定宽宏的性情。

栽种的道。福音是上帝的礼物,在其他地方被比作种在心田里的“种子”(见太13:3-8注释)。得救不是个人研究的成果或任何其他世人的成就。当人选择以圣经的原则作为他的生活方式时,“道”就“栽种”在人心里了。

能救。这“道”就是“福音”。保罗说,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见罗1:16注释)。圣经所显示上帝大能的福音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得到的。当一个人靠着上帝的大能在生活上遵从这“道”的原则时,他的内心就是受这“栽种的道”指导的(见罗10:17注释)。


22 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

【本会注释】

行道。雅各引用基督的登山宝训(见本册注释第500页),证实上面所说“快快地听”(雅1:19)的劝戒。单单记住我们所听的道,甚至能将它传给别人,那还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在个人生活中全面不懈地实行“真道”(18节)。所以使徒雅各与保罗的教导是完全一致的:“原来在上帝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罗2:13)。

不要单单听道。这里丝毫没有指责那些听人讲解“真道”的人。不对的是“单单”听道而不将这“道” 进一步应用到生活中去(见太7:21-27;罗2:13注释)。

欺哄。paralogizomai,“用虚假的推理欺骗”。这里指一个人用虚假的推理欺骗自己。当听道的人认为凭着单单听道,或多多讨论真理,或参加教会,就足能得救时,他就是在自欺。必须靠着圣灵的能力在生活上有完全的改变,这样信徒才能成为“行道的人”。


23 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象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

【本会注释】

不行道的。单单听道只能产生片时的印象,和对于责任的短暂觉醒。真诚的基督徒学习是为了遵行上帝的旨意,而不只是为了知道。

镜子。古代的镜子是磨光的金属做的,而不是玻璃做的。

看。就是关注。照镜子的人通常真的想看清事实。照样,“听道的人” 作为他听道的结果,也应该寻求了解自己的属灵状况。但这还不够,还要实行出来。

本来的面目。镜子反映人的面貌,照出上面的肮脏和污点。照样,上帝的律法也照出遭到罪恶污损的道德面容。听上帝的道并且明白,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耶稣基督的品格所彰显律法的全备训诫,我们就会认识到自己的缺欠。真理的镜子从来不奉承人。保罗本来不知道自己败坏的本性,直到他在律法的镜子中看到了自己。没有律法的时候,他原以为自己品行端方,是“活的”,但是当他真正明白了律法的崇高原则时,他就认识到自己在属灵上是死的(见罗7:9注释)。


24 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

【本会注释】

走后。他一离开镜子,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一个人对上帝之道的态度,反映了他的诚意和宗旨。“单单听道”的人不愿意把生命交给上帝。他们要么是因为耽搁,要么是受“虚假的推理”(见22节)所影响。单单听道的人可以比作太13:4中“路旁”的听道者。

随即忘了。使徒不一定是指有意忘记,而是指缺少诚意的必然后果。如果不全心遵行上帝所显明的旨意,最好的愿望也会“随即”消失。


25 惟有详细察看那全备,使人自由之律法的,并且时常如此,这人既不是听了就忘,乃是实在行出来,就在他所行的事上必然得福。

【本会注释】

察看。现在开始讲述“镜子”比喻的具体应用(24节)。

全备。见太5:48;雅1:4注释。

自由。违背律法的人觉得自己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顺从律法就是自由”这句格言经常出现在法庭的墙壁上。这也是每一个基督徒应该记住的格言。当一个人靠着上帝的恩典接受救主的轭时(太11:28-30),他就看到律法是明显与他的最高利益一致的,并有利于他的最高的幸福(见《历代愿望》329页)。于是他看上帝的律法就是自由,罪恶就是束缚。使徒指出,道德律法是责任的无误法则(见雅2:12注释)。当我们承认它所指出的品格缺欠,并祈求基督弥补时,我们就发现律法是通向真自由的道路,因为最高的自由就是脱离罪。但如果把遵守律法,无论是道德律法还是仪文律法,作为称义的方法,就会使它成为束缚的轭了(见本注释卷四933-935页;见加2:16注释)。

律法。这里可能引用基督在登山宝训中有关律法的教训(见太5:17,18注释),但也与保罗关于“律法”的论述很接近(见罗2:12;7:12注释)。《雅各书》第2章把“律法” 与十诫等同起来(10,11节),所以这里也可能指十诫(见《善恶之争》466页)。关于“律法”是“全备的”经文,又见诗19:7。“全备的律法”可以比作“真理的道”(雅1:18)和“栽种的道”(21节),“行”道就是基督徒顺从的生活。“律法”是上帝品格的写照──公义的真标准。它归纳了上帝与人、人与人之间的正确关系。所以“律法”是一面“镜子”。人可以用它来评估自己的动机和行为。

时常。只有在那些先“求”“上帝的国”(见太6:33注释)的人,律法才是“自由”之路。它只给那些靠着上帝的恩典养成反映基督品格生活之习惯的人带来自由(见约8:31-36)。

行出来。上帝的律法为真基督徒的生活提供指导和动机。所以基督徒要有基督化的行为。每一个人终必“照他所行的”(罗2:6)受审判。唯有律法赐给人衡量行为的可靠准绳(见罗2:6,13注释)。

在他所行的事上。他将在顺从上帝律法的行为中蒙福(见诗19:11)。行为本身并不是福惠之源,因为那将使人靠行为称义了。遵行上帝的旨意会清除阻止我们得到上帝福气的障碍。

得福。那些把自己的道路完全交给上帝的人所得的“福”,是没有止境的(见诗1:1-3;太19:29注释)。


26 若有人自以为虔诚,却不勒住他的舌头,反欺哄自己的心,这人的虔诚是虚的。

【本会注释】

若有人。雅各现在具体说明单单“听”律法的人和“行律法”“得福”的人之间的区别。有文本在“若有人”前还有“你们中”。

自以为。dokeō。指人对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他在别人眼中的状况。雅各在这里强调他在22节中的警告,即单有真理的知识并不算真正的基督教。如果这样认为,那就是自欺。

虔诚。thrēskos,特别来从外表的宗教礼仪上看。一个人可能以为,但在外表上重视宗教的形式就算是真基督教了;定期参加礼拜,捐献钱财,在教会事务中担任领导工作,就是上帝所悦纳的“虔诚”(27节)了。他没有认识到,所有这些对于宗教外表的热心,若没有内心的虔诚,就都是“虚”的(见太6:1-7,16-18注释)。

勒住。雅各把卤莽而勒不住的舌头比作一匹脱缰的马。如果不“勒住”,舌头和马都会危害旁边的人。使徒劝教会的同道养成谨慎言语的好习惯(见19节)。这种习惯能反映人的内心(见太12:34-37注释)。有人认为奢谈“虔诚”就证明是真虔诚。但雅各力劝基督徒要行义,而不只是谈论公义。外表的“虔诚”是需要的,但是如果不勒住舌头或纵容其他任何的罪,都将证明人的内心还没有藉上帝的恩典而改变。

欺哄。没有什么欺骗比自欺更可怜了。外表的公义可能为只看外表的世人所称赞(参撒上16:7)。一个人要温柔地生活在上帝和世人面前(21节),就必须以“全备的律法”(雅1:25)作为内心的动机。

虚的。mataios,“无用的”,“无目标的”(见林前15:17注释)。外表的虔诚和善行如果不是出于要使一切思想行动都符合“全备、自由之律法”的真诚愿望,就毫无用处。


27 在上帝我们的父面前,那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就是看顾在患难中的孤儿寡妇,并且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

【本会注释】

上帝我们的父。有文本为“上帝和父”。真宗教教导我们,作任何事情都要像是在上帝面前一样。况且上帝既知道我们的行为,也知道我们的动机(见太6:1-18注释)。即使这里提到的善行也不能证明“清洁没有玷污的虔诚”,除非善行出于正确的动机。许多人行善只是为了提高他们在同胞眼中的地位,或者是为了减少自己所得税。

清洁。见太5:8注释。

没有玷污的。法利赛人依靠仪文上公义的形式保守自己不受玷污,但他们内心却充满了道德的污秽(见可7:1-23注释)。雅各在这里指出一种远超外表证据的“清洁的虔诚”。

虔诚。thrēskeia,特指宗教礼拜时所表现的虔诚。但使徒在这里并不是给“真虔诚”下定义,而是指出外面的证据自然伴随着内心的经验。这里不是描述整个宗教信仰,而只是指出导致这种行为的真虔诚精神的两个合适事例。见玛6:8注释。

看顾。episkeptomai,“关照”。相应的名词episkopos译为“监督”或“长老”(见徒11:30注释)。“监督”或“长老”是全体信徒实践这里所说“清洁的虔诚”,从而心中充满上帝之爱的榜样(见诗68:5注释)。

孤儿。orphanoi,(参约14:18注释)。

寡妇。雅各的读者无疑很了解当时法利赛人的作法。他们占寡妇的便宜(见太23:14注释)。孤儿和寡妇需要热心朋友的安慰和鼓励,而不仅是物质的帮助。

保守自己。基督徒要运用意志的真正力量,努力侍奉上帝,同时祈祷和全心依靠祂(见约17:15;犹24)。基督徒生活的成功只能来自他人性的努力和上帝全能的结合。

不沾染。aspilon,“没有道德污点”(见提前6:14)。

世俗。和现在一样,“世俗”就是违背上帝旨意的邪恶原则和作法(见约17:14-16)。真悔改的信徒不会让“世俗”的污秽沾染他的思想或行动。


雅各书2章

提要:1 不赞成自称为基督徒者看重富人,轻视穷弟兄;13 而当仁爱慈怜;14 不夸耀没有行为的信心,17 那是死的信心。19 鬼魔也信,21 亚伯拉罕的信心,25 喇合的信心。


1 我的弟兄们,你们信奉我们荣耀的主耶稣基督,便不可按着外貌待人。

【本会注释】

我的弟兄们。见雅1:2注释。这个通用的称呼特别恰当,因为在这里强调平等的原则。信徒如果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就会小心避免因贫富而在同道之间产生歧视。

信奉我们的主。原文也可理解为“我们主的信心”。但据上下文应该是指“信奉我们的主”(见可11:22;弗3:12注释)。

荣耀。(参林前2:8)。我们的主耶稣拥有神性的一切特权(见本注释卷五919页)。祂是“荣耀的王”(诗24:7)。按正确的观点来看,连最富足的人在分享“荣耀”之主产业的圣徒面前也是贫穷的(见罗8:17注释)。

便不可。上下文暗示教会中有人偏爱“富足人”。所以使徒的劝勉直接针对当地教会的问题。

按着外貌待人。prosōpolēpsiai,“偏待人”(见罗2:11注释)。信徒在“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时应该小心,免得把财富和世俗的地位作为担任教会职务的资格,以代替必要的属灵恩赐。


2 若有一个人带着金戒指,穿着华美衣服,进你们的会堂去;又有一个穷人穿着肮脏衣服也进去;

【本会注释】

若有。雅各现在举出了一个偏心的具体事例。

带着金戒指。chrusodaktulios。戒指是富人常戴的装饰。

华美。lampros,“闪光”,“美好”,“辉煌”(参路23:11;启18:14)。

会堂。sunagōgē,“会议”,“集会”。这是《新约》中唯一一处用sunagōgē指基督教会。

肮脏衣服。就是没有洗过,没有好好保管的衣服,与富人的华服形成对照。雅各在这里似乎是指那些偶然来参加基督徒礼拜的人,而不是指信徒本身。这些来宾访显然被人根据财富而区别对待,有人被忽略,有人被尊重。


3 你们就看重那穿华美衣服的人,说:“请坐在这好位上”;又对那穷人说:“你站在那里”,或“坐在我脚凳下边。”

【本会注释】

重看。有讨好之意。

华美。lampros(见2节注释)。

好位上。kalōs,有人认为指“舒服”,有人认为指“合意”。不管怎么理解,都表示尊重和奉承。

站。这个穷人没有受到礼遇,要么不起眼地站在墙边,要么坐在受尊重的信徒或宾客的脚凳之间的地板上。

下边。就是在另一个人的脚凳边。这个受到礼遇的人既有座位又有脚凳,觉得穷人一屑不顾。


4 这岂不是你们偏心待人,用恶意断定人吗?

【本会注释】

偏心待人。diakrinō,“区别对待”,“歧视”(参雅1:6注释)。这种偏心表明人还没有真正理解主关于谦卑和服侍别人的明训。信徒们对待贫富的双重标准,在行动上否认了他们自称对谦卑之耶稣的效忠(见雅2:1注释)。他们偏爱富人,表明自己“心怀二意”(雅1:8),在上帝和世界之间摇摆不定。

断定。dialogismois。使徒称偏心的人为“断定人的”,因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示了他们的判断。他们不是用基督的标准来判断富人和穷人。他们对富人和穷人的判断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价值观,就是“世俗”的常规(见雅1:27)。在一个真正的基督徒看来,穷人和富人的灵魂是一样贵重的。髑髅地是伟大的平衡器。


5 我亲爱的弟兄们,请听,上帝岂不是拣选了世上的贫穷人,叫他们在信上富足,并承受祂所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国吗?

【本会注释】

兄弟们。见雅1:2;2:1注释。

请听。雅各似乎让这些自命为判断别人的人接受审判(4节)。

拣选。eklegomai(见罗8:33注释)。原文强调上帝亲自拣选人。祂拣选那些已经养成默想和信靠耶稣生活习惯的人(见约6:40注释)。上帝只接纳那些真正希望像祂的人。保罗也用eklegomai来形容上帝拣选“世上卑贱的”人组成基督的教会(见林前1:26-28注释)。

世上的贫穷人。就是世人视为贫穷的人。因为“世俗”(见雅1:27注释)是依据人的物质财富判断其价值的。穷人往往受到富人的藐视。但基督为穷人宣布了一个福气,教导说祂的国度将主要由穷人所组成(见路6:20-25注释)。人蒙召不是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愿意完全效忠耶稣基督,并全然信靠祂(见太6:33注释)。富人常以财产来代替对上帝的信靠。结果他们觉得自己不需要像穷人那样完全信靠基督。

在信上富足。就是有信心的丰富经验。一个人在世人眼中可能是贫穷的,但在上帝眼中却是富足的。

承受祂所应许给那些爱祂之人的国。雅各在本节指的是将来荣耀的国度。这个国度的计划在罪恶进入我们世界之前就已经制定(见但7:27;见太25:34注释)。基督徒不止是后嗣,而且是与耶稣“同做后嗣”,并拥有这种尊荣所带来的一切特权(见罗8:17注释)。这个“国”可以与应许赐给“那些爱祂之人的”“生命的冠冕”(雅1:12)相比。


6 你们反倒羞辱贫穷人。那富足人岂不是欺压你们,拉你们到公堂去吗?

【本会注释】

羞辱。atimazō。本节前半句似乎与第5节的思想更为连贯。上帝对待人的态度与雅各在这里所提到的信徒完全不同。上帝对所有的人都是一视同仁的,并不依据人属世的地位身份偏爱任何人。如果上帝像这些信徒那样判断和拣选人,就很少有人进入教会,成为“国度后嗣”(参林前1:26)。未信的人把这种歧视的作法看作是基督徒行为的标准。雅各急于要避免的,就是对耶稣基督的这种错误表达(见1节)。

富足人。就是富人阶层,特别是富裕的犹太人(见7节)。早期基督教会所遭受的逼迫是由政治上有势力的犹太人所策动的,尤其是一贯压迫穷人的撒都该人(见本注释卷五52页;见徒8:1注释)。

欺压。katadunasteuō。该词还用来表示魔鬼的压制(见徒10:38)。信徒们应该按照他们希望别人对他们的待遇来对待别人(见太7:12注释)。雅各提醒“偏心待人”(4节)的信徒在“富足人”手中所曾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劝他们避免在教会里也这样欺压“穷人”。

公堂。kritēria,“法庭”(见林前6:2,4注释)。不一定指犹太人的法庭,尽管富裕的犹太人经常发动逼迫(见徒16:19;17:6;18:12)。


7 他们不是亵渎你们所敬奉(“所敬奉”或作“被称”)的尊名吗?

【本会注释】

他们。原文是强调的,指第6节中的“富足人”。 你们所偏爱的富人,难道没有亵渎你们的主吗?

亵渎。这些亵渎的富人显然是指不信的犹太人(见徒13:45)或外邦人,因为基督徒不会“亵渎”耶稣基督的名。在基督教最初的几个世纪中,顺从基督使信徒的日常生活变得非常艰难。

你们所敬奉。这样的话还出现在徒15:17雅各的发言里(见摩9:12)。雅各说:鉴于“富足人”(6节)的傲慢行为,富裕的来宾来到教会时,不应受到特别的礼遇。教友们对富人尊敬,应该与对穷人的尊敬和体谅是一样的。

。kalos,“美丽的”,“优越的”,“值得尊敬的”。

名。无疑指基督的名。门徒就是以祂的名命名(见徒11:26注释),并为这名受苦的(见徒5:41;彼前4:14-16)。基督的名是“配得尊敬的”,因为它表现出尊荣,并赋予接受者以价值。


8 经上记着说:“要爱人如己。”你们若全守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

【本会注释】

经上。graphē,直译是“著作”。基督徒的行为准则是圣经所决定的。雅各和其他《新约》作者一样,用graphē指《旧约》(提后3:16)。“爱人如己”的命令最早出现在利19:18中,并为基督的教训所认可和强调(见太5:43;19:16-19;22:37-40;路10:27-29;约13:34注释)。

。直译为“如果真是”。

全守。teleō,“完成”,“完全履行”。Teleō比tēreō(10节)要强。参太5:18 plēroō表示“成全”。

至尊的。basilikos,“属于国王的”,故有“主要的”,“最高的”。本节“至尊的律法”可以指国王的律法,在这里是天上的君王所颁布的,也可以指至高的律法。爱的律法是维系其他所有神圣律法的最高原则。这“至尊的律法”,即十诫,又称“全备的律法”(见雅1:25注释;参《善恶之争》466页),就是基于这个原则。

才是好的。上帝悦纳在日常生活中完全遵行这爱之律法的信徒。但这律法既用于富人,也适用于穷人身上,因为他们都是“邻舍”,不应偏爱,要一视同仁。只爱“富人”如“己”并不成全律法。


9 但你们若按外貌待人,便是犯罪,被律法定为犯法的。

【本会注释】

按外貌待人。见第3节注释。

。elegchō,“认定(犯罪的证据)”,“暴露”(见约16:8注释)。

。基督徒对“富足人”表示偏爱,可能以为自己是在实行爱的律法。但是这个律法显明他们犯了偏待人的罪。

律法。律法是衡量人类行为的公义的完全标准(见罗3:20;雅1:25注释)。

犯法的。parabatai,直译是是“离开(正)路的人”。


10 因为凡遵守全律法的,只在一条上跌倒,他就是犯了众条。

【本会注释】

遵守。tēreō,“看守”,“小心照看”。雅各在这里举例说,假定有一位信徒认为自己除了一条之外,已经遵守了全部的律法。他没有说这样事情真实存在。

一条。律法不只训令的汇编;它是上帝旨意的完美副本。所有的训令都是爱上帝或爱同胞的具体表现。选择一部分方便的律法而忽略其余的要求,即使是一个细节,也表明我们要随从自己的意愿,而不是随从上帝的旨意。爱的统一既遭到破坏,自私刚愎的罪恶就出现了。

跌倒。ptaiō,或“未能履行职责”。

犯了众条。不论是违犯国家法律还是宗教法律,都不需要违犯全部。违犯一条就够了。主要的问题是服从什么权威。犯一条就足以表明其思想倾向了。

“镜子只须打破一点就算是破碎的。律法不是十根针,打倒了一根还有九根立着。律法是一个整体;维系它的就是爱;违犯了一条就是违反其爱的核心”(伦斯基《希伯来书和雅各书注释》,572页)。

链条可以在最薄弱的环节断裂,就象一个音符会破坏整体的和谐,一个伤处会危及全身,一个部位会使整个人被称为麻疯病人,违犯一条诫命,对于违犯的人而言,就是破坏了整部律法的完全与和谐。


11 原来那说“不可奸淫”的,也说“不可杀人”;你就是不奸淫,却杀人,仍是成了犯律法的。

【本会注释】

那。立法者只有一位(参雅4:12)。律法表达了祂的旨意(见出20:1注释)。祂在西奈山所颁布十诫的每一条同样都显示了祂的权威。凡故意违犯其中一条诫命的,就是悖逆上帝所表达的旨意。

说。可能指主颁布十诫(见出20:1;申5:26)。

不可奸淫。使徒以十诫中的两条为例,虽然其他任何两条也一样能说明问题。主自己在登山宝训中曾引用过与这两条诫命,说明它们既可能公然遭到违犯,也可能在心里犯下(见太5:21-28)。雅各用这个例子说明,遵守部分律法并不抵消对另一部分的违背。地上没有法官会只因犯人遵守了其他许多法律就宽恕他违犯一条法律。雅各提醒那些以为对富人偏心就是实行了爱的律法的信徒,这样作并不能抵消他们对穷人的亏待,因为它破坏了真基督徒爱的合一。

犯律法的。见第9节注释。

律法。整部律法的精神就这样遭到了破坏,表明人不愿意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


12 你们既然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审判,就该照这律法说话行事。

【本会注释】

使人自由的律法。见雅1:25注释。除了十诫之外,耶稣说的其它的“话”最终也要审判人(见约12:48注释)。“只有藉着削弱人的意志,摧毁他心灵的自由,罪才能取得胜利。人归顺上帝,就是自我恢复——恢复人类真正的荣耀和尊严。我们所要顺服的上帝律法,就是‘使人自由的律法’。”(《历代愿望》466页)。见《密西拿》Aboth 6.2.

说话。使徒在总结中劝勉同道争取每天的言行都符合与帝的律法。雅各认为:人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里又一次引用了基督的教训(见太12:36,37)。

受审判。每个人的生活记录有朝一日都要受到上帝的审查(见徒17:31;林后5:10注释)。


13 因为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

【本会注释】

审判。雅各总结他有关偏爱富人的特别忠告。圣经关于“那不怜悯人的,也要受无怜悯的审判”的警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这一点在《旧约》(见撒下22:26,27;箴21:13注释)和《新约》中(见太5:7;6:15;7:1,18:21-35;25:41-46注释)都有论述。

怜悯。eleos,“同情”,“慈怜”。参太5:7注释(见《诗篇》36篇补充注释;见玛6:8注释)。

夸胜。katakauchaomai,“欢跃”,“夸耀”。 怜悯人的人怀着快乐的信心无畏地面对审判。他知道上帝必怜悯那怜悯人的。上帝在显示怜悯的时候,并不像撒但所指控的那样取消公义。十字架证明了这种指控的荒谬(见《历代愿望》761,762页),并展示了上帝怜悯的辉煌光彩(见诗85:10注释)。


14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

【本会注释】

弟兄们。见本章1,5节;见雅1:2注释。

信心。pistis,“确信”,“信靠”(见来11:1注释)。显然有信徒提出信心可以不用行为而存在。雅各则主张没有好“行为”的“信心”是没有价值的。真正的信心所产生的“行为”会让别人看到;它的存在并不单在于个人的见证。自称有“信心”而没有“行为”的人,就像自以为虔诚却没有“清洁的虔诚”行为的人(参雅1:26)。

行为。使徒在第1章和第2章中强调了基督徒行为的重要性。他现在直接面对那些自称有信心却忽略“清洁的虔诚”本分的人(参雅1:27)。《雅各书》在这里和保罗的著作一样(见罗2:6-10注释),强调信心和行为在真基督徒经验中的重要性。行为是生命改变的结果。这种行为是因信心的策动而自发的。

有什么益处呢?即对于永恒的救恩而言。使徒在本节转到了“清洁的虔诚”(见雅 1:27)的另一面。有些信徒(雅2:1-13)可能以对于爱的律法的误解而为自己偏爱富人的行为进行辩解。还有些信徒(14-26节)似乎说自己有“信心”而忽略了他们基督徒善行的义务。

信心能救他吗。原文期待否定的回答:“不能!”没有习惯行善的信心救不了任何人。没有真信心的善行也是这样(见罗3:28注释)。


15 若是弟兄或是姐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

【本会注释】

。雅各提到了常用来试验信徒信心的真实性的一般情况。

赤身露体。gumnos(见约21:7注释)。该词常指那些衣着单薄,不能御寒的人。

。他不仅缺奢侈品,而且缺生活必需品。


16 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

【本会注释】

你们中间有人。使徒机智地没有提到个人,而强调了这种行为的不人道。他心中想到的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平平安安地去吧。这是犹太人常用的告别辞,但不限于犹太人(见徒16:36)。在这里是随便地推卸责任:“去吧,愿上帝或某个朋友供给你所需要的。”

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要给寒冷的人衣服穿,给饥饿的人有饭吃,单有信心是不够的。只宣读圣经和上帝的命令而不给需要的人提供物质帮的助会成为残酷的笑柄。原文暗示这些信徒建议由别人来帮助这些人穿得暖。

所需的。自命为有“信心”的同道拒不提供生活必需品,尽管这里暗示他们有条件的满足这些需要。

这有什么益处呢。这种空洞的信心不能给需要物质帮助的人任何好处。对于失去又一个机会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帮助基督的信徒自己,也没有什么益处(见约壹3:17;见太25:41-45注释)。


17 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

【本会注释】

。雅各不是在比较信心与行为,而是在比较真信心与死信心。死的信心相信上帝,但没有用处,因为这种头脑上的信念未能使基督徒的服务成为生活的习惯。这种死的信心不但在今生没有价值,而且也救不了人(见14节)

信心。就是14节没有“行为”的“信心”。这种信心只是头脑上确信某些教义是对的。他们相信是因为圣经无法抗拒的证据,但内心依然冷淡而没有改变。

没有行为。对于贫乏之人的善意只能用行动来证实。所以没有行为的信心就不能证明是真的。没有基督徒行为果子的信心只是名义上的信心,因为没有活泼的原则来控制心灵的活动(参罗2:13;林前13)。

死的。没有行为的信心像尸体一样,在外表看是活的,实际上却是无生命的。正如死葡萄藤结不出葡萄,死的信心也结不出基督徒始终不渝的品行。它们都是没有价值的。


18 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藉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

【本会注释】

。alla,“但是”。雅各在这里假设两个正在辩论的人:“你”和“我”。“你”显然指一个声称单靠信心得救的基督徒;“我”显然是依靠自己行为的犹太人,或许是一个犹太籍的基督徒。雅各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只是向主张单靠信心的人提出问题(本节后半部分)。

没有。没有行为的信心是不可能存在,因为信心是一种原则和思想态度,总会在外表的行为上表现出它的性质。所以没有好行为的人也就没有真正的信心。

指给。deiknumi,“说明”,“证明”。雅各现在似乎卷入了争论,指出信心能离开行为而存在的谬误。

指给你看。真正的信心会表现在无私的行为中,因为它会产生一种为人服务的愿望。基督是这样,效法祂榜样的人也是这样。


19 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

【本会注释】

。雅各承认,“死的”信心有可能包含着一种正确的神学观念。

上帝一位。这个道理是一切基督教思想的基础。信仰一位有位格的全能上帝,将犹太人和早期基督徒与其它宗教的信徒区别开来。

你信的不错。请把雅各的讽刺的话与基督在可7:9所说的话进行对比。神学的正确是重要的,但它只是达到匀称基督徒生活这一更重要目标的途径。

鬼魔。daimonia,“污鬼”(见可1:23)。关于鬼魔的起源,见彼后2:4。众所周知,鬼魔是相信上帝存在的(见可3:11;5:7)。他们头脑的这种认识是对的,但他们依然是鬼魔。现在没有人会说,神学上的正确就等于有信心了。救人的信心会改变人的生命。

战惊。phrisso,“毛骨悚然”,“害怕”,“战栗”。鬼魔相信上帝的存在,但一想到他们在审判中的刑罚就战栗不已(见太25:41;彼后2:4注释)。


20 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

【本会注释】

虚浮。kenos,“空洞”,“枉然”(见林前15:14注释)。死的信心是空洞的信心,因为它救不了人。雅各严肃地警告那些信心不比鬼魔的信心更为有效的信徒。

愿意。thelō,或“决心”。雅各提出了理智,因为接受真理的真正障碍往往是故作不知。

知道。ginōskō,“理解”。

没有。Chōris。不是说行为产生活的信心,而是说活的信心产生活的行为。

死的。有文本为“没有出产的”,“不能生育的”,“无效的”。不管怎么解读,意思都是很清楚的:单说有信心对于表白的人和需要的人是没有益处的(见14,16节)。


21 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把他儿子以撒献在坛上,岂不是因行为称义吗?

【本会注释】

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犹太籍和外邦的基督徒都是亚伯拉罕属灵的后裔(见罗4:10-12;加3:7-9,29注释)。雅各为了说明他的理由(19节),就引用了圣经的事例。真信徒所追求的,莫过于亚伯拉罕的信心。

这里不是指上帝第一次在亚伯拉罕的经验中称他为义。第一次是发生在以撒出生的好多年前,《罗马书》第4章曾有所描述。多年以后,上帝藉着要求亚伯拉罕奉献以撒而考验了他。亚伯拉罕作出准备奉献的“行为”,就是拿出了他真正信心的充分凭据。

。见创22:5-13;来11:17。

。唯有亚伯拉罕对上帝的信实坚定不移的信心,才能使他作出如此高尚的顺从之举。他的“行为”所表现的信心,像第一次一样,再次得到了上帝的称赞(见创22:15-18)。

因行为。直译是“出于行为”。雅各并没有说单凭“行为”就能称一个罪人为义。他强调亚伯拉罕的行为证明上帝所宣布为义的信心的真实性。雅各像保罗一样(见罗4:1-25;来11:4-39注释),把信心作为称义的核心,并通过引用已称义之人高尚的行为说明其生命力。

称义。dikaioō,(见罗2:13;3:28注释)。

不是……吗?原文暗示雅各的读者会赞同他的言论。


22 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

【本会注释】

可见。有文本为疑问句。但这里用陈述句比较合理。用亚伯拉罕的经验为例证是人人都能够明白的。

信心。指促使亚伯拉罕献上以撒的信心。

并行。sunergeō,“同工”,“合作。”本节是信心与行为关系的最高论点。雅各所争取的,不是行为得到承认,而是真信心与基督徒行为的完全统一。如果里面没有坚定的信心,任何人都不可能甘心面对困难和危险。真信心帮助人们作出伟大之举。

因着行为。见21节注释。这里说亚伯拉罕的“行为”就是顺从上帝的命令,而不是履行人间的权威所规定的日常工作。

成全。teleioō,“达到目标”,“完成”(见太5:48;路13:32注释)。在真基督徒的生活中,信心与行为是分不开的。当考验临到亚伯拉罕时,他的行为证明了他信心的真实性。


23 这就应验经上所说:“亚伯拉罕信上帝,这就算为他的义。”他又得称为上帝的朋友。

【本会注释】

应验。就是完全实现(参创15:6;见太5:17注释)。以撒出生以前,上帝就宣布亚伯拉罕会有许多子孙(见创15:1-5注释)。这个预言的实现有赖于一个儿子的出生和家系的延续。亚伯拉罕相信上帝的应许会实现,尽管他年迈无子(见创15:6注释)。现在时隔多年,上帝要求他所作的事显然会妨碍使亚伯拉罕成为一个大国的最初应许得以实现。但是亚伯拉罕依然信靠上帝的智慧而顺从了。

。见创15:6注释。

算为。logizomai,“视为”(见罗4:3注释)。亚伯拉罕被称为义是因为他信靠上帝的话并乐意接受一位救赎主的应许(见加3:6注释)。他信靠上帝的最高证据表显在他愿意奉上帝的指示杀以撒──一个显然会使上帝自己的应许失效的举动。这个严酷的考验证明上帝对先祖的称赞的是值得的。

上帝的朋友。见代下20:7。犹太人一般用这个称呼指亚伯拉罕;现今在阿拉伯人中也这样称呼。亚伯拉罕信靠上帝明显的真诚是所有的人应当立志效法的榜样。


24 这样看来,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

【本会注释】

这样看来。雅各用亚伯拉罕作为信心与行为不可分开的例子,总结他14-23的论述。

称义。雅各并不否认人是因信称义的,因为他上面所引的创15:6就是这种信心的证据。但他确实否认单凭自称有信心就能使人称义。善行伴随着信心,证明使人称义之信心的有效性。如果没有“行为”,就证明人没有真正的信心(见雅2:17,20)。

因着行为。选择越来越像基督的人绝不会过一种没有好行为的生活。

。使徒继续强调信心与行为不可分割(见22节注释)。当然他并不是从犹太教仪文要求的意义上讨论“遵行律法”的问题(见罗3:28注释)。


25 妓女喇合接待使者,又放他们从别的路上出去,不也是一样因行为称义吗?

【本会注释】

喇合。见书2:1;来11:31注释。亚伯拉罕以虔诚著称;喇合则以败坏而闻名。亚伯拉罕在献以撒以前已经信了多年;喇合只是初信者。但是他们都通过不顾个人安危服从上帝的计划而证明了他们的信心。雅各说明最受人尊敬的忠心者和最遭人藐视的外邦人都是因着有行为的信心而称义的。

一样。雅各引用另一个著名的《旧约》事例,来说明善行证明信心的原理。这个教训与亚伯拉罕经验的教训是一样的,但是其信心的最高表现则是不同的。

称义。见21节注释。喇合把自己的命运同上帝的子民联系在一起,冒着生命的危险搭救两位探子,表明她相信以色列的上帝。雅各暗示如果她自称相信以色列上帝,却没有掩护两个探子,她的信心就是没有结果的,是死的信心。


26 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为也是死的。

【本会注释】

灵魂。或“呼吸”。使徒用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来结束他的论证。他请反对他的人注意:没有呼吸,人体就没有生命(见创2:7注释)。

信心。这是所谓的信,因为没有行为就不存在真正的信心。理智上赞成,教义的相信,可以在没有好行为的情况下存在,但这不是活的信心,不能配合上帝恢复人类的计划。

死的。亚伯拉罕,喇合,以及《希伯来书》11章所表扬的其他任何一位信心的英雄,他们的信心都不是死的。他们因信而顺从。那些名义上的信徒,没有反映基督为他们服务的个人见证,就像是行尸走肉一般。


雅各书3章

提要:1 不要草率或傲慢地指责别人;5 要控制舌头,因为它虽然小,却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成就许多善事,也能造成很大的危害。13 真有智慧的人是温柔,和善,没有嫉妒纷争的。


1 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

【本会注释】

我的弟兄们。见雅2:1,5,14;见雅1:2注释。使徒继续第1章的主题。他劝勉同道要养成听从和学习“栽种的道”的生活习惯(见雅1:19,21,25注释)。这样作会导致“温柔”(雅2:1-13),不偏待富人和穷人(雅2:1-13),有真正的信心(雅2:15-26)。此外,正确理解基督化的目标会促使人控制急躁的发言(见雅1:19,26;2:12注释)。第3章说明了每一个信徒防止说话草率不明智的责任(见2-8节)。本章进一步强调信心与行为不可分离,因为真信心是表现在基督化的品格中的(见9-18节)。

不要。或“不要成为”。

师傅。didaskoloi,“教师”。在基督教会的组织里,圣灵赋予一些人作“教师”的资格(见弗4:11注释)。

我们。使徒把自己也包括在教师之中。在这个崇高的职位上,人容易犯错和遭遇危险与错误。他这样作,表显了他真谦卑的精神。他劝他的弟兄们也要有这样的精神。

更重的判断。就是更严厉的审判。在主的工作中有着各种的责任。那些擅自教导别人的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和他们所施加在别人身上的影响而负责(见太23:14注释)。教师应当比别人更充分地明白上帝的旨意;他的行为自然应成为别人的榜样。


2 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

【本会注释】

过失。ptaiō,“绊倒”,“失职”。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人在许多方面每天都会犯错误”(见约壹1:8注释)。事实上连“师傅”(雅3:1)也会“绊跌”,尽管他们知道的应该比别人多。所以雅各暗示,只有最好的人才可以追求作教师。

在话语上。(参雅1:26)。控制舌头是人最艰难的任务(见太5:37)。

完全。teleios(见太5:48注释)。只说纯洁诚实仁慈话语的人就达到了基督化的目标。这样的人可以作最好的教师。

也能。控制了身体中最难控制的肢体,其它肢体就比较容易控制了。

勒住。见雅1:26注释。言为心声。如果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思想,达到让他的语言保持基督化的程度,“全身”就得到了安全的控制(见太12:34-37注释)。


3 我们若把嚼环放在马嘴里,叫他顺服,就能调动他的全身。

【本会注释】

。有文本为“且看”。

嚼环。或“缰绳”。

马嘴。马可能是最活跃的家畜了,但只需一个小小装置放在它嘴里,就能控制它的全部行动。

顺服。脱缰的马会危及骑手的生命,同样,不受约束的舌头也会危害整个基督徒经验。人和对家畜都需要顺从和控制。

全身。见2节注释。


4 看哪,船只虽然甚大,又被大风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随着掌舵的意思转动。

【本会注释】

船只。雅各的许多读者都熟悉船只,因为罗马帝国位于地中海边。

甚大。古代的船只在那时的人看来似乎很大,但现在的远洋班轮要大得多了。保罗到马耳他是乘一艘大船,共载了276个人,包括船员和乘客(见徒27:37)。但任何船只与控制它的舵相比都是庞大的。

。sklēros,“严的”,“强的”,“硬的”。马(参3节)有任性的意志,船只会遭遇强风,但是这两种力量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装置来控制。

。强调这不可少之舵的小。

掌舵的。或“舵手”,“司机”。

意思。boulomai,“深思熟虑”,“意图”。虽然舵引导着船只,但他是受舵手所控制的。同样,虽然舌头在一定的意义上指导着全身,但它是受意志所控制的(参雅1:15)。


5 这样,舌头在百体里也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看哪,最小的火能点着最大的树林。

【本会注释】

这样。雅各用嚼环和船舵之小与舌头的小相比,强调舌头为善或为恶的潜力。

说大话。舌头能引发重大的行动,不管是善是恶。

树林。hulē,“森林”。森林虽大,也无法保证能抵挡小小的火焰所带来的毁灭。个人或整个教会最重要的事务也可能因一张批评的舌头所引发的势力而受到威胁。


6 舌头就是火,在我们百体中,舌头是个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并且是从地狱里点着的。

【本会注释】

舌头。指说坏话的舌头。有文本在“舌头”前还有“这样”。

。舌头的潜力好比小小火焰的摧毁力。信徒不仅自己要避免破坏性的言谈,还要避免把别人话语中的破坏性火花再煽动起来。

世界。kosmos(见约1:9注释)。

污秽。参基督所说:“出口的乃能污秽人”(太15:11;见本册注释第500页)。

全身。参2,3节。

生命。个人或教会的生命过程经常受到愤怒和不当言语的搅动。

轮子。这里指轮子在轴上所转的圈。

从地狱。直译是“从欣嫩子谷”(见太5:22注释)。欣嫩子谷在本节象征所有邪恶和需要毁灭的东西。破坏和谐、平安和友谊的“舌头”是撒但所控制的意志策动的(见太13:25-28注释)。


7 各类的走兽,飞禽,昆虫,水族,本来都可以制伏,也已经被人制伏了;

【本会注释】

各类。指动物世界,与人类相对应。

制伏。或“驯服”(见可5:4)。

。按照创造主的旨意,动物已被人类所驯服(创1:28)。


8 惟独舌头没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

【本会注释】

唯独。雅各将人所驯服的四类动物(7节)与他所无法制服的舌头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没有人。这不是说舌头就无法制服了,而是说有罪的人性没有制服它的能力。人类能驯服动物,却不能制服自己的舌头。只有上帝的恩典才能制服它。雅各明确承认制服舌头的可能性(见2节),并宣布基督的门徒应该克服不受约束的言谈(见10节)。

不止息的。或“不安宁的”(见雅1:8注释)。

恶物。只有当舌头被邪恶的势力所控制的心所管束时,它才是邪恶的。当一个人不让圣灵控制他的思想和言语时,他的舌头就成了邪恶的工具。

害死人的毒气。就是危害人类的幸福和社会的安宁,就像毒物作用于人体一样。草率不智的言语必然破坏信心、平安和友谊(参诗140:3;罗3:13)。


9 我们用舌头颂赞那为主、为父的,又用舌头咒诅那照着上帝形像被造的人;

【本会注释】

用舌头颂赞。eulogeō,“称赞”,“赞美”,“祝福”。

。有文本为“上帝”。参雅1:1。

咒诅。当我们祝福我们的仇敌时(见太5:44,45注释),就证明我们是真基督徒。基督自己也没有“用毁谤的话罪责”撒但(见犹9)。咒诅来自仇恨,表现了“那控告我们弟兄的”撒但的精神(见启12:10)。雅各在这里说明一个人既可能“心怀二意” (见雅1:8注释),也可能“一口两舌”。

形象。homoiōsis。本节主要指人类受造时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见创1:26注释)。这种形象依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留着(见林前11:7)。虽然这种形象几乎被罪所涂抹了,但上帝已经作出安排来恢复它。


10 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

【本会注释】

颂赞和咒诅。咒诅和颂赞混在一起可能暗示颂赞的不真诚(参箴18:21)。

出来。10节的第一句完成了第9节的思想。

我的弟兄们。雅各再次提到信徒在基督里的友谊和在天父上帝里的合一(见9节)。虽然雅各致信的一些信徒一边颂赞上帝,一边咒诅人,他依然善待他们。

不应当的。或“不必要的”。使徒用最得体的语言发出责备。含蓄的言辞往往能引起积的回应。虽然制服舌头很难,但是只要我们将意志顺服于主,祂就会为我们作工。实际上在制服舌头之前必须先制服思想(见林后10:5注释)。但要控制思想,人心必须先顺服于上帝(见雅1:14注释)。


11 泉源从一个眼里能发出甜苦两样的水吗?

【本会注释】

能……吗?原文暗示期待否定的回答。

泉源。pēgē,“泉”。泉源是水的来源,心也是话语的来源(见箴4:23,24注释)。虽然泉源是无生命的,但它的涌流却是受自然律所控制的。所以基督徒的行为也当与他们重生本性的相和谐。使徒以本性上不可能的事来推论荒谬的事,但不幸的是,人类的行为真的很荒谬。

。opē,“出口”,“裂缝”。

发出。直译是“涌出”。

。新鲜的。

。味道不好的。从一口泉眼里不可能同时涌出甜苦两样的水。熟悉巴勒斯坦的人会想到,死海附近的矿泉水与北方黎巴嫩融雪的淡水是不一样的。


12 我的弟兄们,无花果树能生橄榄吗?葡萄树能结无花果吗?咸水里也不能发出甜水来。

【本会注释】

能……吗?原文暗示期待否定的回答。

无花果树。果树与泉水都是各从其类的,不可能有其他的结果。雅各在这里说明咒诅和辱骂的舌头显然证明一个人不是真基督徒。他没有暗示悔改的人不可能再堕入罪中(参2节),但他确实指出真正悔改的人不会再发出非基督化的言论(见10节)。

葡萄树。这个例子像基督所举过的例子(见太7:16)。雅各主要并不是在善与恶之间进行对比,而是强调树木结果必须“各从其类”(创1:11,12)。反过来说,果子的性质也一定会证实结果之树的种类(见太7:20)。雅各在这里说明真敬拜不可能出自邪恶的心。他的结论特别适合于教师们。


13 你们中间谁是有智慧、有见识的呢?他就当在智慧的温柔上显出他的善行来。

【本会注释】

有智慧的。雅各在这里所说的是虔诚的生活所需要的智慧(见林前6:5;弗5:15)。

有见识的。或“有理解力的”。

显出。真智慧将表现在行为上。一个人所结的果子将显明他的本性,如12节所强调的。

。kalos,“好的”,“值得表扬的”。

。anastrophē,“生活方式”,“品行”。参弗2:3;见加1:13;提前4:12;来13:7;彼前1:15;见弗4:22注释。

行为。就是出于信心的行为。

温柔。praütēs(见雅1:21的注释)。虚假的温柔只是骄傲和缺乏积极性的表现。真正温柔智慧的人会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说明自己的信念,实行自己的计划。温柔的精神最有利于冷静的管理和清晰的思维。一个智慧的人在上帝面前是谦卑的。这种属灵经验阻止了傲慢和无情地管辖同胞的作法(参雅2:13)。见多识广不等于有智慧。只有行为“温柔”才表明受过教育的人真有智慧。


14 你们心里若怀着苦毒的嫉妒和纷争,就不可自夸,也不可说谎话抵挡真道。

【本会注释】

。自私结党可能在外表上看不出来,但它像泉源里的苦水一样(参11节),总有一天会在言行中表现出来。雅各暗示需要认真地省察心灵。

嫉妒。zēlos,“热心”,贬义为“嫉妒”(见约2:17)。其含义取决于所追求的目标。雅各在本节所说的是贬义的嫉妒,因为它是“苦毒的”。这种妒忌与上述的温柔(雅3:13)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纷争。eritheia,“结党”,“分派”,“利己”。为了促进自己的特殊利益,人会变得非常嫉妒,丝毫不顾别人的意愿。基督徒最需要有“智慧的温柔”。

不可自夸。基督徒不要夸耀个人的成就或技能。结党的人通常以自吹自擂来吸引支持者。这样的自夸缺乏真智慧。服务才是声望唯一可靠的基础。

真道。就是福音真理。一个自称有智慧的人不要因自己缺乏真理的精神而背叛真理。基督教的真理表现在生活方式上。真理的理论只有在表显真理的化身──基督的品行时才有价值(见约壹2:6注释;见约14:6;《教会证言》卷三第59页)


15 这样的智慧不是从上头来的,乃是属地的,属情欲的,属鬼魔的。

【本会注释】

这样的智慧。指缺乏温柔的精神、违背真理之人的智慧(见13节注释)。雅各承认有两种智慧,就像他所说有两种信心一样(见雅2:17注释)。这样的智慧和死的信心一样,都只是名义上的。它实际上只是精明,逻辑能力和善于论辩,全都用于自己的利益。

不是从上头来的。领导工作中错用的学问和技术并不是从上帝来的。祂是真智慧的创始者(见《历代愿望》219页;见雅1:5注释)。上帝并不赐下智慧帮助那些苦苦竞争和自私自利的人(见雅3:14注释)。

属地的。这种所谓的智慧源于属世的原则和动机,并为属世的目的服务。它只看到今生。

属情欲的。psuchikos,“不属灵的”(见林前15:44注释)。属世的智慧寻求满足人本性的欲望和嗜好。

属鬼魔的。或“像魔鬼的”。参雅2:19。自称的智慧不仅缺乏“从上面来的”智慧的特征,而且肯定带有魔鬼的特征。鬼魔的首领路锡甫曾不满足于上帝赐给他的智慧(见结28:17)。这种嫉妒的精神最终导致他“苦毒的嫉妒纷争”(参雅3:14)。有人认为“属地的”,“属情欲的”和“属鬼魔的”是指人类的三个属灵仇敌——世界,肉体和魔鬼。


16 在何处有嫉妒、纷争,就在何处有扰乱和各样的坏事。

【本会注释】

嫉妒纷争。见14节注释。

扰乱。akatastasia,“混乱”,“不安宁”。参雅1:8;3:8。在家庭或教会中,自私自利的结果总是导致不幸和混乱的不稳定局面。所以不是“从上面来的”智慧最终会藉着果实暴露出其真面目。

坏事。phaulos,“没有价值的”。出于自私自利,并以无情统治的精神为动机的计划,最终会因为其本身的弱点而失败。罪与自私永远不会产生和谐。


17 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先是清洁,后是和平,温良柔顺,满有怜悯,多结善果,没有偏见,没有假冒。

【本会注释】

智慧。就是上帝应许赐给一切真诚者的真智慧(见雅1:5注释)。

清洁。hagnos,“没有污染”。这个品质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下面的品质都源于上帝所赐没有沾染的人生观。这种智慧没有“属地的”原则、追求和目标。

和平。见太 5:9注释。真有智慧的人会设法避免吵闹纷争,但是他追求和平的愿望并不妨碍他传扬真理,即使会导致麻烦,他也在所不惜。耶稣曾预言真理的传扬会给世界带来纷争(见太10:34注释),但所造成的纷争,错在那些反对真理的人,而不在那些智慧地传播真理的人。追求和平绝不可牺牲生活与道理的纯洁。

温良。epieikēs,“理性”,“温和”(见提前3:3;多3:2)。真智慧是温柔的,在挑衅之下仍保持忍耐,允许别人犯错误。它能使人成为基督徒的绅士。

柔顺。eupeithēs,“容易被说服”,就是不固执,不难相处。

怜悯。见雅2:13注释。

善果。见太7:17;21:34;加5:22,23注释。

没有偏见。或“不动摇”,“稳定”,即行动果断。基督徒不可为了某种利益而立场摇摆不定。一个智慧人并不耻于公开自己的立场,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他。

没有假冒。anupokritos,“真实的”,“没有伪装的”。


18 并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种的义果。

【本会注释】

使人和平。真正的基督徒会劝解家庭与教会里的矛盾(见太5:9注释)。撒播和平之种的人在今生将部分享受和平的果实,到了来生,就是在“赐平安的上帝”的国中(帖前5:23),他们将充分享受和平的果实。

和平。只有使人和平的人才能造就一种公义的品格。雅各显然在只能产生不良后果(见16节)的“嫉妒纷争”与和平的目标方法所带来的回报之间进行比较。

。这里指所结出的果子(见太3:8注释;参《天路》69页)。

。就是义行的结果或回报(见箴11:30;太7:16注释)。


雅各书4章

提要:1 我们应当努力反对贪恋,4 纵欲,5 骄傲,11 毁谤和轻率论断他人:13 不要信赖世务的成功,始终记住今生的无常,把我们自己和我们一切的事务都交托上帝安排。


1 你们中间的争战斗殴是从哪里来的呢?不是从你们百体中战斗之私欲来的吗?

【本会注释】

你们中间。这些信徒没有撒播“和平”(见雅3:18注释)。

争战。polemoi,“争吵”,“争执”,可能与下面的machai形成对比,指涉及多人的争执。

斗殴。machai,“斗争”,这里可能个人意见的分歧。

。直译是“来自”。

哪里。使徒现在谈到教会里的特殊弊端。这些弊端是由未驯服的舌头和充满纷争的心所产生的。一切分裂与混乱的根源都是自私自利(见雅3:14注释)。

你们百体中。指人的身体或教会的肢体。无管怎么理解,不住地设法得到认可和满足的自私之心始终是一切个人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经常导致争吵。

战斗。当人一心想满足自私的欲望时,就会不住地争吵和争斗。每一个人都视别人为满足个人欲望的障碍(见多3:3注释)。

私欲。hēdonai,“娱乐”,在《新约》里通常指罪中之乐,情欲(见路8:14;多3:3)。

来的吗?原文暗示期待肯定的回答。


2 你们贪恋,还是得不着;你们杀害嫉妒,又斗殴争战,也不能得。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

【本会注释】

贪恋。epithumeō,“贪求”。参雅1:14。自私之心若不加以抑制,就会发展成贪恋的罪(见出20:17注释)。

得不着。贪心的人永远不觉得自己的需要已经完全得到了满足。

杀害。雅各在这里所说的普遍真理是:满足个人享乐无法抑制的欲望,常导致谋杀(见太5:22注释)。他不一定是指他的一些读者真的犯了谋杀罪。有人改变了本节的标点,读成:“你们贪恋,因为你们得不着,你们就杀害;你们有强烈的欲望,但你们得不到,所以你们斗殴争战。”在上帝看来,仇恨与谋杀是一样可恶的罪(见太5:22注释)。

斗殴争战。见第1节注释。因为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就不住地争斗。

不能得。无论武力和暴力的结果如何,都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不求。这些好斗的人依靠自己的努力要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不是依靠上帝供给他们那最有利于他们的东西。上帝已经把合理的欲望和基本的需求栽培在人心中(见雅1:15注释)。幸福有一部分是有赖于满足这些上帝所赐的愿望。当人们试图以不正当的方式满足这些基本愿望时,失望、嫉妒和纷争就一定会接踵而至。这些信徒没有配合上帝为他们的真幸福而制定的计划,因为他们忽略祈祷的帮助。祈祷表明一个人愿意寻求上帝所乐意赐予的福气。


3 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

【本会注释】

。见太7:7注释。

得不着。祈祷的回答有赖于祈求的性质和祈祷者的精神(见路11:9注释)。

。kakōs,“错误地”,即动机不对或目标不对。祈祷如果没有下决心依从上帝的旨意,就是“妄求”(见约壹5:14)。

浪费。dapanaō,“挥霍”。

宴乐。hēdonai(见第1节注释)。这种性质的祈祷不会得到应允,因为所求的是为了个人的满足。这种祈求,即使所求的东西本身是好的,上帝也不能答应。


4 你们这些淫乱的人(“淫乱的人”原文作“淫妇”)哪,岂不知与世俗为友就是与上帝为敌吗?所以凡想要与世俗为友的,就是与上帝为敌了。

【本会注释】

淫乱的人。有文本为“奸夫淫妇”。指不忠于婚约的人。有些人认为雅各在这里说的奸淫是寓指背叛上帝(见结16:15注释;参林后11:2注释)。然而雅4:1-5所提到的人似乎自认为是信徒,但他们却犯了大罪。所以雅各可能指的是真实的奸淫。但不管怎么理解,这些信徒因偏爱“富足人”(见雅2:1-13注释),疏忽基督徒的“行为”(见雅2:14-26注释),说话急躁轻率(见雅3:1-10注释),他们彼此“嫉妒纷争”(见雅3:14-18注释),以抑制不住的“私欲”追求所禁止的事物,表明他们的行为与“世俗”没什么区别(见雅1:27注释)。

知。他们应该知道得更多,因为他们熟悉《旧约》和基督的话。

与世俗为友。“世俗”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个人的欲望。福音则呼召人参加服务工作。“世俗” 精神和作法与教会存在着很大的区别(见约壹2:15注释)。

。就是人对上帝的敌意。

。凡受利已之心控制的人,不管有没有登记在教会的名册上,都为上帝所定罪。

想要。Boulomai,即刻意享受某种世俗的享乐。

与世俗为友。当自称忠于上帝的信徒继续追求世俗所提供的个人满足时,他们就把对上帝的爱放在次要的地位。他们的忠诚就“摇摆”(参雅1:6)“不定”(参雅1:8)。侍奉上帝不应该是许多兴趣中的一个,因为上帝的生活方式与世俗是无法协调的(见太6:24注释)。

。参约壹2:15。


5 你们想经上所说是徒然的吗?上帝所赐、住在我们里面的灵,是恋爱至于嫉妒吗?

【本会注释】

经上。泛指《旧约》圣经,因为这里没有引用具体的圣经章节,只是在思想上与《旧约》的一般教训一致(参创6:3-5;出20:5)。

徒然。kenōs,“空虚,”“无有价值的内容。”所引用的圣经说上帝爱人不是“空”话。

住在。有文本为“提供居所”(见下面“嫉妒”条目中的译法)。

。如果采用下面“嫉妒”注释中的译法,那就是指圣灵。还有其它《旧约》的经文教导圣灵住在人心中的性质(见约14:16,17;林前6:19注释)。

恋爱。epipotheō,“以爱心追求”,“热切地渴望”(参罗1:11;林后5:2;9:14;腓1:8;2:26;帖前3:6;提后1:4)。

嫉妒。phthonos。该词在这里比较难解。有人把这句话译为“祂(上帝)怀着忌邪之心,渴望祂所差遣住在我们心中的灵;也有人译为“祂(上帝)差遣住在我们心中的圣灵,以忌邪之心热切地渴望”。上帝常常说自己是“忌邪的”(见民25:11;王上14:22;结23:25;番1:18;亚1:14;8:2;见出20:5;申32:16;诗78:58;结36:5;珥2:18注释)。保罗把自己对哥林多教会强烈的爱与上帝对祂子民的“愤恨“(见林后11:2注释)相比。信徒与世俗为友使上帝“忌邪”的灵忧伤。祂要的是我们专一的爱情。人的嫉妒是自私的;而上帝的“嫉妒”只是反映了祂对祂子民福利的强烈关怀。


6 但祂赐更多的恩典,所以经上说: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本会注释】

恩典。charis(见罗3:24注释)。上帝因爱祂的子民,就不断向他们供应新的丰富恩典,使他们能够抵挡世俗的试探。真心祈求恩典的人将会在基督徒的品格上得到不断的发展。上帝要求专一的忠诚,但祂也供给人类足够的力量来顺从(见来4:16注释)。

经上说。引自箴3:3七十士译本。

上帝。上帝积极参与祂子民抵制罪恶势力的战斗。保罗认为上帝的“恩典” 总是足以应付生活中试炼的(见林后12:9注释)。

骄傲的人。这里指那些选择世界享乐,满足一己私利的人(见1节注释)。他们藐视上帝的要求,和那些选择按上帝的旨意满足自己愿望的“谦卑的人”。

谦卑的人。见太11:29注释。


7 故此你们要顺服上帝。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

【本会注释】

故此。因为骄傲和利己的危险,基督徒必须顺从上帝的命令。祂应许不让任何拭探超过我们的抵抗力(见林前10:13)。

顺服。雅各从本节开始一连发出十项要求,是每一个处在与世俗为“友”危险中的信徒(见4节)所应该留心听从的。“谦卑的人”必须甘心将自己的意志顺服上帝的计划,上帝才会赐下祂的恩典(6节)。顺服意味着完全相信上帝的安排是对他有益的(见来12:9)。

抵挡。anthistēmi,“抵抗”。参弗4:27。

魔鬼。这里清楚表明了魔鬼的存在(见太4:1注释)。保罗曾描述了基督徒为成功抵挡魔鬼的“诡计”所作的预备(见弗6:13-17注释)。基督在旷野中战胜魔鬼(见太4:1-11注释),是“藉着顺从和信靠上帝”(《历代愿望》130页)。每一个基督徒都要像基督那样抵挡试探。

逃跑。凡在基督的能力中找到避难所的人,即使是最软弱的,也会使撒但战兢逃跑(《历代愿望》131页)。


8 你们亲近上帝,上帝就必亲近你们。有罪的人哪,要洁净你们的手!心怀二意的人哪,要清洁你们的心!

【本会注释】

亲近。这条劝勉是成功抵挡撒但的秘诀(参7节)。上帝虽然“离我们各人不远”(徒17:27),但祂还是希望我们寻求祂(见代下15:2;诗145:18;赛55:6)。我们藉着信心(见来7:25)和真正的悔改(见何14:1;玛3:7)亲近上帝。

上帝。就像浪子比喻中的父亲“相离还远”(路15:20)就看到他的儿子,我们的天父也在渴望和等待着我们归向祂。但他不勉强我们接受祂的爱(见《先祖与先知》384页)。

有罪的人。参“奸夫淫妇”的称呼(4节)。

洁净。手的洁净象征除去罪恶(见申21:6;诗24:4;26:6;73:13;太27:24;见赛 1:15,16)。保罗说,“圣洁的手”是祈祷蒙应允的条件之一(见提前2:8)。

心怀二意。见雅1:8注释。忠诚必须专一。

清洁。见约壹3:3注释。


9 你们要愁苦、悲哀、哭泣,将喜笑变作悲哀,欢乐变作愁闷。

【本会注释】

愁苦。罪人应当感觉到自己可怜的真相。人应该不断设法了解自己真实的属灵状况。关于这一点,已有特别的劝勉赐给老底嘉教会(见启3:17注释)。情感的不专一(雅4:4),内部的纷争(雅3:16;4:1)和私欲(雅4:1-5),应该使每一个真诚的信徒感到“愁苦”。

悲哀。见太5:4注释。这是悔改的真诚呼唤,其对象甚至包括雅各所曾严厉责备的人。凡“依着上帝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懊悔来,以致得救”(见林后7:10注释)的人是有希望的。

喜笑。就是反映“私欲”或“宴乐”(见1节)的欢笑。这种欢笑是造成虚假的满足感与安全感的麻醉剂。而实际上人的灵魂始终处在毁灭的边缘。但雅各并没有暗示正常的基督徒生活是阴郁悲伤的。

悲哀。这是轻浮愚妄的必然结果。

欢乐。“欢乐变作愁闷”和“喜笑变作悲哀”是平行的诗句(见《SDA圣经注释》卷三23-28页)。

愁闷。katēpheia,“忧郁”,“气馁”。参第6节“谦卑”。


10 务要在主面前自卑,主就必叫你们升高。

【本会注释】

面前。这样呼吁的悔改一定是真诚的,因为“谦卑的”人并不是假谦虚,只为让人看见。外表的行为和内心的动机都无法在上帝面前隐藏(见代下16:9;来4:13)。不管罪的性质如何,还是得罪了什么人,首先得罪的是主自己(见诗51:4注释)。

自卑。见太11:29;23:12;雅1:9注释。雅各就是这样归纳了专一效忠上帝旨意的各种劝勉。一个诚实的人看到自己的可怜真相以后,就会在乐意宽恕的上帝面前生出谦卑的精神(见赛57:15注释)。

升高。参雅1:9注释。上帝将使“谦卑”人在今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高,但在来生他们要得到更充分的升高。祂愿意“与谦卑人同居”(见赛57:15注释)。像约拿单和施洗约翰一样(《教育论》156,157页),“那些因自我牺牲而与基督一同受苦的人”,必要收获永恒尊荣的报赏。凡乐意接受上帝教导并信靠祂引导的人决不会被抛弃(见箴15:33注释)。


11 弟兄们,你们不可彼此批评。人若批评弟兄,论断弟兄,就是批评律法,论断律法。你若论断律法,就不是遵行律法,乃是判断人的。

【本会注释】

不可彼此批评。或“不要说坏话”,“不要中伤”。雅各现在从信徒对自称侍奉之主的责任,转到继续责备某些危害教会的弊端。在上帝面前不谦卑,肯定会导致在人面前不谦卑。批评同道的作法表显了严重的利己之心,成为教会纠纷的常见来源(见雅3:2-6)。

弟兄。就是教会的同道。

论断。就是说同道坏话。这种论断是与挑剔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伤害他人。见太7:1-5注释。

律法。任何严酷的论断都不符合道德律法的精神。自以为是和批评他人的作法,违背了爱的原则。

论断律法。论断他人的人说,律法不适用于他的情况。他实际上是在说:没有律法保护被伤害的弟兄,也没有律法定他批评精神的罪。

不是遵行。雅各再次责备信徒的信仰表白与他的日常行为不一致(见雅1:22-25)。每一个信徒都应认识到自己受上帝律法的精神约束的义务,不管他在外面遭到什么样的刺激。

判断。就是判断律法。批评挑剔的人希望藉着藐视律法对所有人的管辖权,而成为一位立法者,而不是守法者。挑剔的原因往往在于挑剔的人自己的行为标准,或他自己对圣经的理解,于是他指责一切与他意见不一致的人。


12 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就是那能救人也能灭人的。你是谁,竟敢论断别人呢?

【本会注释】

设立律法和判断人的,只有一位。有文本无“和判断人”。在属灵的事务上,只有立法者才有审判权。只有上帝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人的品格。只有祂才能决定一个人永久的命运(见林前4:5注释)。

救人。见徒4:12注释。

灭人。apollumi(见约3:16注释)。

你是谁。雅各强调一个人企图判断别人是荒谬的,因为人根本无法识别他人的动机。所有的人都以一种方式或另一种方式违犯了同一部律法。人用话语贬损和伤害别人,是因着自私的骄傲之心。

别人。有文本为“邻舍”。


13 嗐!你们有话说:“今天明天我们要往某城里去,在那里住一年,作买卖得利。”

【本会注释】

。这个感叹词是要引起人的注意,暗示不赞成下面的话。雅各继续他的基本主题——信徒在忠诚上的分心。“心怀二意”的人没有属天的智慧(见雅1:5;3:14-18)。他忽略了对同胞应有的礼貌(见雅2:1-17;4:11,12注释),在上帝面前没有纯洁的内心(见雅3:17;4:3-10注释)。雅各现在对那些在日常事务中忽略上帝的人说话。

。或者说出来,或者只在心中想。

今天。这些信徒为将来打算,好像上帝并不存在。按他们的计划,未来似乎就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参箴27:1。

。暗示这段时间过去之后,还要为另一段时间制订相似的计划。

作买卖。使徒并没有指责合理的经商计划,但他所引用的典型事例反映了人们忽视了上帝对每一个人生活的特别旨意。

得利。这种“属地的”观念(见雅3:15注释)强调了物质的利益,却损害了属灵的利益。物质富裕并不是罪(见雅1:10注释),只要它服从整个基督教的主要目标——成就上帝的旨意。见无知财主的比喻(见路12:15-21注释)。


14 其实明天如何,你们还不知道。你们的生命是什么呢?你们原来是一片云雾,出现少时就不见了。

【本会注释】

其实。或“由于”。14节是插入的。

如何。你生活的性质是什么?

你们。有文本无“你们”。

云雾。或“呼吸”。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是不稳定的,最多只存在短暂的时期(见代上29:15;伯8:9;诗102:11;雅1:10,11)。

少时。强调生命的短暂而不是生命本身。

不见了。人的生命几乎一开始就进入结束的状态。生命像云雾一样,会忽然消散。


15 你们只当说:“主若愿意,我们就可以活着,也可以做这事,或做那事。”

【本会注释】

只当。anti,“而应该”。

主若愿意。雅各的意思并不是基督徒总要这样说,但这句话所反映的顺服精神应作为一切计划的指南。

第一个人(见13节注释)只顾物质的利益而忽略了上帝对他将来的旨意。第二个信徒认识到人生无常,努力以侍奉上帝作为他人生的主要目的。他知道上帝对他有特别的计划;只有实行这个计划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始终遵循这条原则,可能意味着要改变一些精心制定的人生计划,以便继续上帝更好的计划。真正的基督徒乐意接受这一点,坚信上帝管理着他的生活。保罗天天信靠上帝,知道他的生命掌握在上帝手中。他真可以说让自己的所有计划都顺服上帝的旨意(见徒18:21;林前4:19;腓2:24)。

活着。参徒17:28。

作。当人顺从上帝的旨意时(7节),他们就记住上帝的道路往往不同于人的道路(参赛55:8,9)。于是,一个忠心的基督徒会怀着信心面对每一天,相信在凡事上有上帝的引导,无论“做这事,或做那事”。


16 现今你们竟以张狂夸口;凡这样夸口都是恶的。

【本会注释】

现今。或“但实际上”,即与你们所应该说的不同。

夸口。kauchaomai,这些夸口的信徒(参13节)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严重状况,继续自信地制定他们将来的计划。他们没有在上帝面前谦卑,却自满自夸。

张狂。alazoneiai,“吹嘘”。暗示冒然相信自己的聪明,技术和力量。这些自恃的信徒似乎觉得自己手中掌握着未来。他们以为自己的成功是他们天才的成果。

这样。这样的吹嘘所夸耀的都是人的能力。夸耀上帝的成就绝非坏事。例如保罗就夸耀基督的十字架(见加6:14;帖前2:19)。

恶的。因为它崇尚自满和自负。这种思维方式从根本上说是邪恶的,类似于路锡甫的精神(见赛14:13,14;结28:14-18注释)。


17 人若知道行善,却不去行,这就是他的罪了。

【本会注释】

人若。雅各在这里特别提到前面几节经文中的问题,那就是为将来制定计划。圣经所广泛教导的宗教真理,莫过于生命的无常和不顺服上帝之人生的悲惨了;但也少有其他的真理受到如此普遍的忽视。

知道。见约13:17注释。

。与恶(16节)形成对比。才干的比喻说明了这条普遍的原则(太25:14-30)。

不去行。那些只“听道而不行道”的人,表明他们的宗教是“虚的”(见雅1:23,26注释)。错误的信心只信靠知识,回避真诚的信心所乐意作的行为,证明了它的虚假(见雅2:17,20,26注释)。这里也责备不肯进一步学习上帝圣言的人,因为更多的认识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个人责任。

。在审判的日子,没有做害人的事不足以作为懒惰的仆人这样的人辩护的理由(见太25:27注释)。故意回避已知的责任就是直接违抗上帝的旨意。这一事实增加了“心怀二意”(见雅1:8注释),假冒虔诚(见雅1:26注释),信心死亡(见雅2:17,20注释)和“属地”的人(见雅3:15注释)所面对的困难。信徒的所有这些缺陷都是不完全献身,不充分执行上帝命令的结果。他们摇摆于所认识到的本分与个人的意愿之间(见雅4:17注释),结果他们就没有毫无保留地顺从上帝的旨意。

播放
选项
注释
字号
A-
A+
外观
切换声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