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书5章
提要:1 富足的恶人应该畏惧上帝的报应。7 我们应当效法众先知和约伯的榜样,在苦难中忍耐:12 不要起誓,13 在逆境中要祷告;在顺境中要歌颂:16 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19 帮助失迷的弟兄回归真道。
1 嗐!你们这些富足人哪,应当哭泣、号啕,因为将有苦难临到你们身上。
【本会注释】
嗐。雅4:13严厉责备那些想要发财、却不考虑上帝对他们人生计划的人。现在雅各责备那些已经达到物质上的目标,发了财的人。
富足人。上下文中的“富足人”指那些明知许多行善的机会却没有去行的人。这里的“富足人”可能是信徒,也可能不是。雅各以正确的观点指出了“富足人”的状况,让那些苦苦挣扎,衣衫褴褛,贫困交加的信徒不要嫉妒他们。有比财富更有益更持久的东西。对富足人的这一判断,紧跟在第4章有关追求世俗享乐而疏忽上帝的论述,非常合适。参基督对财富的评价(见路6:24注释)。
号咷。ololuzō,“痛哭”,“悲恸”。
苦难。talaipōriai,“艰难”,“不幸”。
将要临到。如约14:3(见该节注释)。使徒不仅指伴随着积累财富的不安全感,还指随着地球历史的末日临近而日益增强的紧张感(见3,7节注释)。
2 你们的财物坏了,衣服也被虫子咬了。
【本会注释】
财物。可能泛指衣服金银等。但如果按字面理解“坏了”,“财物”就可能指农牧产品,如五谷,水果,酒、油等会腐烂变质的东西。基督比喻中无知财主的财物大多是农产品(见路12:16-20注释)。这些“财物”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们增进自我满足感,是以牺牲别人个人的权利而获得的(见雅5:4)。但这不知悔改的富人虽然拥有这一切属世的财物,“在上帝面前却不富足”(见路12:21注释)。
坏了。或“烂掉了”。
衣服。在圣经的时代,财富的多少往往以贵重服装的多少来衡量,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因为东方的时尚并不经常变化。但贵重的服装在任何地方都是财富的标志。
虫子咬了。见太6:19,20注释。
3 你们的金银都长了锈;那锈要证明你们的不是,又要吃你们的肉,如同火烧。你们在这末世只知积攒钱财。
【本会注释】
长了锈。或“腐蚀了”。雅各把世上最好的财富比作没有价值的锈铁。
那锈。富人金银财物上的锈表明长期没有使用。参看才干比喻中那个把一千银子埋在地里之人的经验(见太25:25-30注释)。
证明。那锈表明财产未被使用,在审判的日子将成为对“富足人”明显不利的证据。他们的钱财本可以用来为上帝和人服务,却被他们自私地藏起来。他们财富的毁灭预示着他们迫近的厄运。旧约时代的人常常把他们的钱财藏在一个他们认为安全的秘密地点(见赛45:3),因为那时没有银行可以储蓄私人的资金。
吃。或“消耗”。“锈”涉及“毁灭”,不仅包括物质的财富,也包括身体和灵魂。
如同火烧。这句也可解读为“因为你们在这末世(或“为这末世”)积攒火”。所以“火”是指上帝临到一切不敬虔之人的最后审判。“锈”寓指恶人放弃天上财富而选择的无价值的财富。这“锈”将要在末日的“火”烧毁。
地狱的火等待着一切专心追求物质财富的人。所以“这末世”(见下文)是指最后审判的日子。参罗2:5,可直译为“你正为自己在震怒的日子积蓄忿怒。”
在这末世。见提后3:1注释。我们的主关于积攒财富的话(见太6:24-34;路12:13-34注释等)说明雅5:1-6所描写的情况在新约时代是十分普遍的。旧约时代也是这样(见赛5:8;摩2:6-8;玛2:1-3等)。贪婪一直导致压迫;将来也会这样。但就像保罗在提后3:1-5(见该节注释;参雅5:7)所说的强暴和不义一样,贪婪和压泊在“主来”之前也要达到高潮。恶人在“末世”肯定要遭到为他们所积蓄的报应。
只知积攒钱财。财迷们以他们自私的行为积蓄了充足的报应,到了审判的日子上帝必将报应降在他们身上。“富足人”想用积蓄物质财富来保障自己的未来。但他们这样作,却忽略了“在上帝面前富足”(路12:21)。每一个人无论贫富,都会得到应有的报酬(见太16:27;路6:35;林前3:8;启22:11注释)。不敬虔的富足人所积蓄的报酬将是上帝震怒的“火”(见启20:15;21:8)。
4 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
【本会注释】
有文本在句首还有“看哪”。 雅各生动地描绘了一些“富足人”发财的手段。《旧约》明确禁止在支付工钱上的不诚实或拖欠行为(见申24:14,15注释)。富足人以为自己在积蓄“金子”,实际上却是在为自己积聚审判日子的“火”(见雅5:3注释)。
工人。富人靠工人的辛劳而致富。
收割。指各种应当支付工资的劳务。
你们。这里谴责亏负他人劳动的的任何作法,或藉着公然欺诈,或藉着亏欠工资。
亏欠。原文暗示工资一直被扣留,并且继续扣留。
工钱。或“工资”。
呼叫。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就像亚伯的血(见创4:10注释),所多玛和蛾摩拉的罪(见创18:20;19:13),祭坛下殉道者的灵魂(见启6:9,10)。任何不公正的行为都逃不过无所不知之上帝的监察。
冤声。亏欠的工钱所发隐约的呼声,与受欺压遭困窘之人的冤声结合在一起。
万军之主。(见耶7:3;罗9:29注释)。全能的上帝不会忽视正义的呼吁。这里向受欺压的工人保证,总有一天正义会得到伸张;他们的冤屈顶会得到补偿(见路16:19-25)。
5 你们在世上享美福,好宴乐,当宰杀的日子竟娇养你们的心。
【本会注释】
在世上。他们的全部感情都投放在这个地球上;而真基督徒的感情则是寄托在天上的(见西3:1,2)。
享美福。truphaō,“过舒适奢侈的生活”。富人藉损害穷人而积蓄的财富全花在追求享乐上(见雅3:15;4:3注释)。
宴乐。奢侈浪费。
宰杀的日子。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面临算帐的日子(见林后5:10注释)。自我满足的人生就像羊养肥了为宰杀一样(参雅5:3)。“宰杀的日子”在《旧约》中等于“审判的日子”(见耶12:3;25:34)。
娇养你们的心。奢侈生活的目的就是满足一切欲望和幻想(参路12:19)。追求个人的利益是令人兴奋的。但这样追求的人永远也无法满足。
6 你们定了义人的罪,把他杀害,他也不抵挡你们。
【本会注释】
定了。在各世代中,富人的财富往往会强烈地影响司法的过程。这在圣经时代也是不幸的事实(参雅2:6注释)。
义人。从亚伯被杀(见创4:8)直到末时,自私压迫者的手总给无辜的人带来不幸甚至死亡。
抵挡。antitassō。在审判的日子,这些被定罪、遭虐待的义人所作的见证,必将定所有压迫者的重罪。受欺压的义人在今生无法抵挡残暴的富人;只有当上帝起来为他们复仇时,他们才得以伸张正义。那时他们的事业会得到维护;他们会得到补偿;他们不敬虔的压迫者会遭到毁灭(见3,5节)。
7 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
【本会注释】
要忍耐。鉴于基督复临时义人最终将得到维护,雅各劝勉同道在刺激之下要保持忍耐,不要丧失勇气。义人心中始终因想到地上苦难的短暂与永生无尽的喜乐而获得鼓舞。
有人可能处于属灵退步的危险之中,因为他们看到恶人在世上兴旺(参诗73:2,3)。也有人在富人的不断欺压下可能丧失勇气(见雅2:6;5:6)。然而审判肯定要临到,义人必然要得到维护(见罗2:6注释),乃是我们重新获得勇气的充分理由。
来。parousia,(见太24:3的注释)。保罗形容基督来临是“所盼望的福”(多2:13)。到那日,义人将得到报偿(路14:14)。
农夫。参基督把世界的末日比作收割(见太13:30;24:32注释)。
忍耐等候。播种以后,农民只能忍耐等待种子的生长。基督徒应该预料到会遇见困难和考验,就像农民在种植庄稼时会遇到困难和考验一样
宝贵的。贵重的,有价值的。
出产。指接受雨水的果实,或视雨水为上帝福气的农民。
秋雨春雨。有文本无“雨”字,但“雨”是不言而喻的(见耶5:24;何6:3;珥2:23;见申11:14注释)。农夫必须忍耐等候秋雨春雨,因为缺其中一样都不会有收成。
8 你们也当忍耐,坚固你们的心;因为主来的日子近了。
【本会注释】
也。这个劝勉是依据第7节的例证。如果人愿意顺从主关于撒种,生长和收获的方法,他们也当乐意顺从祂的引导,完成世界上属灵的收割(见太13:39)。
坚固。stērizō,“加固”,“稳定”。上帝坚固人心(见帖前3:13),但祂要求我们在这项工作中与祂合作。
来。见第7节注释。
近了。eggizō。虽然耶稣说没有人知道祂复临的“日子和时辰”,但祂鼓励基督徒要了解这个时代,并“知道”什么时候祂快来了(见太24:36注释)。基督劝告祂的门徒始终为祂的复临作准备。各世代虔诚的基督徒都珍藏着祂会在他们的日子来临的盼望。见罗13章补充注释。
9 弟兄们,你们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审判。看哪,审判的主站在门前了。
【本会注释】
彼此。使徒在上面劝勉读者要耐心忍受富足人压迫的冤屈(见7节),现在他又劝勉他们要彼此忍耐。能勇敢忍受严重冤屈的基督徒,有时却忍受不了教会内部较小的问题。基督徒在受苦的时候需要弟兄的鼓励。
埋怨。stenazō,“抱怨”,“叹息”。“彼此埋怨”就是忍不住说出烦躁论断的话来。
审判。krinō,见罗2:1注释;参太7:1-5。抱怨挑剔和公然论断都是严重的缺点,表显出没有爱心,喜欢争吵的精神。
审判的主。就是主耶稣(参腓4:5;雅5:8)。天父已经将审判世界的工作交托给祂(见约5:22,27;徒10:42注释)。
站。原文暗示主此刻正站在门口(参雅5:8;见太24:33注释)。雅各在这里强调基督快要来临;现在需要预备好品格迎见主。没有时间挑剔别人了。
10 弟兄们,你们要把那先前奉主名说话的众先知当作能受苦能忍耐的榜样。
【本会注释】
主名。就是奉祂的权威并代表祂自己(见徒3:16注释)。雅各和他的读者都相信《旧约》是上帝赐给众先知的信息(见提后3:16;彼后1:20,21注释)。
众先知。参太5:12;来11:1-12:11。别人忠实地忍受同样艰辛的不懈勇气,会给追随的人带来鼓励。既然最好的人都受苦了,其他义人也会受苦(参太10:24,25;约16:33)。
受苦。kakopatheia,“遭遇不幸”。
忍耐。见7节。正如众先知受苦的榜样应防止我们灰心,他们忍耐的榜样也当鼓励我们忍耐。
榜样。hupodeigma lambanō,“可供效法的模范”。
11 那先前忍耐的人,我们称他们是有福的。你们听见过约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给他的结局,明显主是满心怜悯,大有慈悲。
【本会注释】
忍耐。在生活问题上忠贞不渝(见雅1:3注释),表显出对上帝专一的忠诚,已成为永生的前提(见太10:22;24:13注释)。当信徒们蒙召忍受艰难的时候,他们可以祈求这同样的福气。
称……有福。makarizō,其形容词形式makarios用在八福中的每一福中(见太5:3注释)。
约伯。没有人蒙召在比约伯更艰难的环境下证明他们的信心了。《雅各书》的作者显然认为约伯是历史人物,而不是一个寓言人物。
结局。telos,“目标”,“宗旨”,“目的”。雅各劝信徒思考约伯所受严酷试炼的目的与结果。主允许撒但骚扰约伯,以便让约伯经过考验之信心的光华证实上帝对约伯真诚的评价。上帝从来没有抛弃约伯。当约伯证明了他的忠诚后,上帝给了他多倍的报赏(见伯42:12,16注释)。也许雅各的收信人正处在一种危险中,觉得自己的受苦是上帝不悦的标志。如果他们为跟从基督而丧失了一切,他们会在来生得到补偿(见太19:29注释)。
满心怜悯。或“宽宏大量”。
大有慈悲。雅各鼓励每一位信徒勇敢忍耐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因为上帝最终会补偿他。
12 我的弟兄们,最要紧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着天起誓,也不可指着地起誓,无论何誓都不可起。你们说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免得你们落在审判之下。
【本会注释】
最要紧的。雅各1-11节的思路达到了高潮。参太5:33-37注释。
不可起誓。见太5:34-37注释。
是,就说是。当一个人言行一致的时候,他就不会想用起誓来加强他的话语。拉比宣称:“愿颂赞归给那圣者。祂对以色列说:‘不要以为你们可以奉我的名起誓,即使所说的是真话’”(《米德拉西》《拉比》民30:2等注释,苏西诺版第853,854页)
审判。krisis。见第9节注释;参出20:7。
13 你们中间有受苦的呢,他就该祷告;有喜乐的呢,他就该歌颂。
【本会注释】
受苦。kakopatheō,“遭遇不幸”(参14节)。雅各经常提到今生不可避免会遭遇麻烦与难题(见雅1:2,12,14;2:6,15;3:14-16;4:7;5:6)。
他就该祷告。正确的反应不是埋怨(7节)或发誓(12节),而是祈祷。祷告会使我们以平静的心态和清晰的目光看待苦难与喜乐。主希望我们在苦难中求告祂(见诗50:15;来4:16注释)。
有喜乐的呢?上帝计划让信徒过着平静快乐的生活(见箴15:13,15;徒27:22,25)。基督徒可以确信上帝会在生活的难题中赐予恩典和安慰。
歌颂。psallō,“奏弦乐”,“唱赞美诗”(见弗5:19;西3:16注释)。上帝是一切喜乐的泉源。记住这一点,人就不会灰心。不管在悲伤或喜乐之中,祷告和赞美都会使我们牢记上帝慈爱的看顾。
14 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
【本会注释】
病。就是身体的疾病。13节是泛指痛苦和艰难。
他就该请。这里鼓励病人要求特殊的祷告。
长老。presbuteroi(见徒11:30注释)。
祷告。虽然人要“常常祷告”(见路18:1注释),但在生病时更应觉得需要祷告。患病时人的盼望和信心也会削弱。所以基督希望祂的仆人运用祂治病的膏油和使人放心的爱。真诚的祈祷表现了人努力要明白上帝的计划并与之合作(见太6:8;路11:9注释)。
主的名。人只是工具;治病和赦罪的奇迹是奉耶稣基督的名而行的(见可16:17;见徒3:16注释)。整个仪式,包括抹油和祈祷,都应该遵循上帝的旨意。
为任何事而献上的祷告都是严肃的事,因为它反映了一个人真心愿意与上帝合作,顺从祂的一切命令。缺乏完全的诚意会使任何祈祷失效(见诗66:18)。所以病人如果没有真心放弃至少部分造成他患病的作法,从今以后过符合健康律的生活,就不能指望上帝的祝福。
此外,所提出的要求还必须符合上帝的旨意,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对别人最好的(见罗8:26注释)。人生有些最重要最宝贵的教训是从苦难的熔炉中学到的(参来2:10)。虽然上帝并没有制造苦难(见雅1:13注释),祂可能看到最好让苦难持续一段时间(见《服务真诠》230页)。因此要本着信靠和顺服之心为病人献上祷告,安静地相信智慧的天父知道什么是最好的;祂决不会犯错误。所以每一个明智的基督徒所献的祷告,都必须含有顺服的思想:“愿你的旨意成全”(见太6:10;雅4:15注释;参《服务真诠》229-231页)。
用油抹。aleiphō,“涂油”,“涂抹”(参可6:13,aleiphō为“用油抹了许多病人”)。
早期的教会肯定没有赋予涂油礼以任何圣礼的功效。但后来教会用所谓的“圣油”来代替异教的巫术给人治病。到了第八世纪,这段经文用来支持天主教如今称之为临终涂油礼或教会为临终者举行最后仪式的作法。特伦托会议在1551年的第十四次会议上,正式宣布雅各在本节教导了抹油的圣礼功效。
15 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本会注释】
信心的祈祷。见雅1:6注释。缺乏信心是医治的障碍(见可6:5注释),也是得救的障碍(见弗2:8注释)。有信心的人信靠上帝的智慧与爱,并设法“参予并成就祂的旨意”( 《服务真诠》231页)。所以信心的祈祷就是有信心的人凭信而献上的祈祷。
救。sōzō,“拯救脱离毁灭”,“医治”。《新约》记录了若干病人忽然恢复健康的奇迹(见太9:22;可6:56;徒3:7;徒14:8-10)。但是我们要记住,并不是每一个有信心和而献身上帝的人都恢复了健康(见林后12:7-10注释;参《服务真诠》230页)。所以雅各的话可以理解为:“信心的祈祷会使病人康复,如果上帝认为这样作对他最有好处的话。”应允祈祷恢复健康可以是即刻的,也可以是缓慢的过程。它可以出于上帝的直接干预,超越了人对自然律的有限认识,也可以在上帝的引导下运用自然疗法间接而逐渐地成就。这两种方式都是对祈祷的应允,都真实地表显了上帝的慈爱,智慧和能力。成熟的基督徒将认识到,上帝不会作人可以为自己作,或别人可以为他作的事情。成熟的基督徒会认识到,至少在一般情况下,上帝的慈爱和智慧不会为可以用自然的方法,通过明智地应用已知的科学原理而能成就是事,作出超自然的安排。
罪。疾病很有可能至少部分是由罪而造成的(见可2:5注释)。真诚的祷告需要承认已知的罪,并有意识毫无保留地让自己的生活符合上帝的旨意。做到了这一点,过去违背已知健康生活原理的罪,就藉在上帝的怜悯而得到白白的赦免,因为病人已下决心以后要在生活上遵循已经认识的健康原则(见约壹1:9注释)。病人如果不愿意放弃不健康的有罪行为,要是上帝医治他疾病的话,祂就是鼓励犯罪了(见《传道良助》227页)。
16 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本会注释】
认。出于真诚信心的祷告,其主要要求就是问心无愧。私下的罪行要单独向上帝承认。涉及他人的罪行要向受到伤害的人承认。愧疚的良心妨碍人毫无保留地依靠上帝,并使祷告失败。
罪。paraptōmata,“大错”,“侵犯”。有文本为hamartiai(见约壹3:4注释)。有人认为paraptōmata的罪行不像hamartiai那么严重,其实两者的差异只是用语的不同,并不是涉及程度。但除了在这里可能使用之外,hamartiai在《新约》中始终表示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的罪过(参可2:7),而paraptōmata则表示上帝或同胞都能饶恕的过犯(参太6:15)。在本节中,病人要承认自己的罪。有人认为雅各的意思是要他们在请来为他们祷告的“教会的长老”(14节)面前认罪。认罪是在献上求医治祷告的前提。圣经明确教导说,罪只能向上帝承认(见约壹1:9等)。在上帝和人之间,我们只有一位“中保”——基督耶稣(提前2:5)。祂是我们“在父那里的中保”(约壹2:1)。
代求。互相代祷除了使我们得到鼓励之外,还使我们更多地领受上帝所赐的恩典。
使。病人承认了一切的罪,省察己心,确定了信心的单一之后(见雅1:6注释),就可以向上帝提出医治的请求。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上帝才会批准医治的请求,只要这符合祂的计划。
义人。祈祷不在于才干,学问,阶级,财富或职务,而在于祈祷者的品格。他不是没有任何错误,因为连以利亚(见17节注释)也不是完全的。但是他是“义人”,因为他不依恋已知的罪(见诗66:18注释)。他是义人,因为他像以利亚那样与上帝积极联络交往。
祈祷。deēsis,“祷告”,“恳求”。
所发的力量。指真诚地献上。
大有功效。ischuō,“强大的”,“有能力完成(某一目标)的”。祈祷作为与上帝的旨意合作的方法(见路11:9注释),只要发自纯洁忠实的心,就最有利于基督徒的忍耐和品格的造就。
17 以利亚与我们是一样性情的人,他恳切祷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
【本会注释】
以利亚。见王上17:1注释。
一样性情。homoiopathēs,“同样的情感”。保罗和巴拿巴曾强调自己是与路司得人一样性情(homoiopatheis)的人(见徒14:15)。以利亚并没有被免去所有的人所面对的生活考验;有时他还受到人性软弱的影响(见王下19:4注释)。因此以利亚祈祷的成效不是任何超人特性的结果,而是出于上帝的恩典。耶稣曾像所有人一样受试探(见来4:15注释),“祂的人性使祈祷成为一种必需和特权”(《喜乐的泉源》94页)。
人。以利亚只是人,没有超越雅各任何听众的额外特权。虽然他因上帝的怜悯而免去死亡,但他和每个人一样,必须面对生活。
他恳切祷告。见王上17:1;18:42注释;参雅5:16注释。
雨。见王上17:1注释。他的祷告不是出于对亚哈的私人怨恨,而是基于上帝对全国敬拜巴力的判决。
就。“在一段时间里”。
三年零六个月。关于饥荒延续的时间,见王上18:1注释(参路4:25)。
地上。就是亚哈统治的国土。
18 他又祷告,天就降下雨来,地也生出土产。
【本会注释】
又祷告。这次祷告和前次祷告都是渴望呼吁他的同胞脱离可怕的偶像崇拜。当他的目标达到,而他们认识到耶和华是真神时,以利亚就为他们祷告(见王上18:42-44注释)。他爱百姓,同时又憎恶他们的罪。
天就降下雨来。圣经说是一场“大雨”。(见王上18:45注释)。
19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转,
【本会注释】
我的弟兄们,你们中间若有。雅各在这封警告和劝勉的书信最后,殷切期望他的每一位读者得救。雅各这封书信的主线,就是他对他所爱之弟兄永久福利的亲切关怀(见雅1:2;2:1;3:1,10;4:11;5:7,10,12)。
失迷。planaō,“迷路”。信徒的“失迷”可能是在教义上接受错误的道理,也可能是抛弃基督徒行为的原则而陷入罪行之中。他们可能被各种对人性基本需要的邪恶引诱而蹈入歧途(见雅1:14,15注释)。
真道。就是耶稣基督所显示的生活和思维方式(见约14:6;见约8:32注释)。
回转。epistrephō,长老和每一位基督徒都有责任恳劝同道回转并坚固他们。藉着“彼此认罪,互相代求”(见16节注释),互表同情,许多软弱怀疑的黑暗时辰就能被盼望和力量所照亮。没有一个人是为自己而活的。大家时时都需要弟兄的扶助,来分担他们的难题并且鼓舞他们。
20 这人该知道:叫一个罪人从迷路上转回便是救一个灵魂不死,并且遮盖许多的罪。
【本会注释】
知道。就是通过实际经验。当“一个罪人悔改”的时候,救灵的人要分享天上的“欢喜”(见路15:7注释)。
回转。见19节注释。只有上帝能使人悔改。人只是祂这项属天工作的工具。基督徒有许多方法可以使人的思想转向上帝。使罪人归向上帝的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基督徒自己的纯洁与和平。
死。指永远的死亡。永死的判决等待着一切继续犯罪的人(见罗6:23注释)。救一个罪人脱离永死,要比救一个人脱离肉体的死亡远为光荣(见但12:3)。拯救人类的愿望曾使耶稣来到这个地球,否则人类将永远灭亡。对同胞的这份同样的关怀也必成为真基督徒的动机。
遮盖。kaluptō(见诗32:1注释)。参彼前4:8注释。当一个人悔改时,他的罪就被遮盖了,就像被“投于深海”(见弥7:19注释)。雅各用《新约》的主题信息——救人脱离罪恶,使人恢复耶稣基督长成的身量——归纳了他对于基督徒弟兄的严肃呼吁。
彼得前书1章
提要:1. 彼得为上帝所赐的属灵恩典而称颂祂。10.说明基督里的救恩不是新闻,而是古代已经预言的。13.劝勉信徒要谈吐敬虔,因为他们是靠着上帝的道获得新生的。
1 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写信给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亚西亚、庇推尼寄居的,
【本会注释】
耶稣基督的。即耶稣基督所任命,所委派的(参林后1:1)。彼得并没有说自己有更高的地位。他和其他使徒一样,只是耶稣基督所授权而属于祂的一个使徒,大使和传道人。
使徒。apistolos.“代表”,“使者”,“奉派传信者”(见可3:14;徒1:2;罗1:1注释)。
彼得。Petro,意为“石头”,“岩石”(太4:18注释)。
分散在。见约7:35注释;《SDA圣经注释》卷五59,60页。指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国的犹太人。但不局限于这个意思。彼得用该词泛指散居在地中海地区的犹太籍和外邦籍的基督徒。
本都。这里所列的本都等地如今在土耳其的北部和西部(见《SDA圣经注释》卷六33页插图)。
寄居的。parepidemoi.“流亡者”,“离家者”。在《新约》其他地方,parepidemoi只出现在来11:13;彼前2:11中。该词无疑泛指犹太籍和外邦籍的基督徒。他们视天国为永久的家乡。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地球只不过是“异地”(来11:9)而已。
2 就是照父上帝的先见被拣选、藉着(圣)灵得成圣洁,以致顺服耶稣基督,又蒙祂血所洒的人。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
【本会注释】
父上帝。这里说三一真神中的第一位有预见。但有预见的不只是圣父。虽然三一真神中每一位的性质和工作对于人来说是一个谜,但彼得似乎暗示,在救恩的计划中,祂们有各自的分工。见下面圣灵和基督的工作。
先见。prognosis.其相关的动词proginosko,以及预见与预定的关系,见罗8:29注释。
被拣选。见罗8:33注释,在这里指基督徒,因为他们回应上帝的呼召。关于拣选与得救的关系,见罗8:29注释。
藉着(圣)灵。就是通过圣灵的工作。参帖后2:13。
得成圣洁。见罗6:19注释。
以致顺服。基督徒凭着信心回应上帝的呼召,加上圣灵帮助人成圣的活动,导致人完全顺服上帝的旨意(见22节注释)。上帝对于人类的计划,配合圣灵使人成圣的能力,产生了基督化生活的结果(见弗5:9注释)。
所洒。rhantismos.该词在《新约》其他地方只出现在来12:24。其相关的动词rhantizo在圣经中共出现4次(来9:13,19,21;10:22)。彼得所说的是把基督宝血的功劳应用在个人身上。耶稣洒血为我们带来称义的平安(见罗3:25;5:1,9)和新约的特权(见太26:28注释)。
愿恩惠、平安多多的加给你们。关于这个问候语的意义,见罗1:7;林后1:2注释。
3 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本会注释】
颂赞。eulogeto.《新约》中该词只用在上帝和耶稣身上,称颂祂们完美的品性。
耶稣基督。兼指祂的人性和受膏者的职位。
父上帝。这里指三一真神中的第一位。显然是就基督永远披戴人性而言(参罗15:6;林后1:3;弗1:3;见路:35注释)。“主”代表尊严,说明人类应该效忠于基督。耶稣基督作为三一真神的一员,与被称为三一真神第一位的天父完全平等(见《约翰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
祂曾。指父上帝。
大怜悯。上帝赐给人无限的怜悯。祂非常关心人类的福利。祂对人类的大爱无法胜数,无可比拟。
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见罗1:4;4:24,25;彼前3:21注释。基督的复活确保了最后的胜利,成为上帝悦纳耶稣基督救赎工作的印证。复活的基督是赎民永恒前途的保证。
重生了我们。指新生或新造(见加6:15注释)。
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盼望是不断鼓舞基督徒克服人生问题的伟大力量。没有基督就没有盼望(弗2:12)。有了祂就有了活泼的盼望。异教只能提供幻想。彼得在这里所说的是一种内在主观的盼望,使人在思考基督徒道路终点以及永恒将来的时候,能坚定站立。请参见非基督徒的状况(弗2:11,12)。
4 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本会注释】
不能朽坏。因而是永存的。参罗1:23;林前15:52;提前1:17。
不能玷污。即不受污染。
不能衰残。amarantos.即“不会毁灭”。
在天上。是上帝的住处。祂看守着赎民的“基业”。这种基业的完全承受还要等到地球的更新(见太5:5;启21:1注释;见《先祖与先知》170页)。
基业。见徒20:32;加3:18;弗1:14,18注释。
5 你们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
【本会注释】
因信。使圣徒得以受全能者保护的,乃是信徒个人的信心。上帝不能为拒绝相信的人作什么。有信心的人依赖上帝,相信祂的生命之道会充分满足他们心灵最深的需求。
蒙上帝能力。圣徒的安全,他们战胜个人的罪恶,取决于无穷上帝的能力为他们成就他们自己所做不到的事(见《历代愿望》466页;《福山宝训》142页。没有上帝不断的保护和引导,基督徒个人将永远承受上帝现在为赎民所看守的产业(见第4节注释)。
保守。见腓4:7注释。一个军事术语,指受部队保护。
所预备。真基督徒的安慰在于他所“盼望”(第3节)的目标,就是在完全得救的日子承受“基业”(第4节)。这基业是为他所预备的,按照上帝的智慧等待实际领受的时候。
到末世。或“最后的危机”,指万物复兴的时候,就是在基督复临,赎民最后得救脱离一切罪恶之时。
要显现的。apokalupto.见帖后2:3注释。其相关的名词apokalupsis见启1:1注释;参林前1:7;彼前1:7。
救恩。这是上帝能力和人类信心的目的。彼得在这里展望最后摆脱罪恶的一切后果(见罗13:11注释)。
6 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
【本会注释】
因此。在迫近的危机中(5节),最后的拯救即将来到。这是基督徒在战斗中一直所盼望的。
大有喜乐。即“欢喜跳跃”(路6:23)。“活泼的盼望”使信徒在人生的艰难试炼中感到欢喜快乐,知道上帝在善恶的大斗争中拥有最后的决定权。
但如今。在邪恶的势力所影响的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苦难是在所难免的。
在百般的试炼中。参雅1:2注释。这里说基督徒要遭遇各种烦恼,困难,失望和悲痛。撒但要利用这一切来摧毁人对上帝的信心。
暂时。与基督徒“基业”(4节)的永恒特权相对而言。
忧愁。即“痛苦”,“沮丧”。
7 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
【本会注释】
叫你们的。即“为了使你们”。
信心。见第5节注释。
既被试验。dokimion.“经过考验的质量”,“纯真”(见雅1:3注释)。其相关的形容词dokimos,见罗14:18;提后2:15注释。个人信心的质量将通过所克服的众多困难来证实。
被火。就是“用火”。
试验。dokimazo.见罗2:18;提前3:10注释。
金子。金子是用火来熬炼的。个人的信心也要经过考验,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
显现。参彼前:5;见林前1:7注释。基督复临是教会高升的开始。历代以来,教会一直盼望耶稣基督快来。这个光荣的事件将结束罪恶和悲伤的统治,开始永远喜乐,平安的日子。那时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追求真理,与上帝相交。
称赞。成熟基督徒的美德得到了上帝和虔诚之人的称赞。
荣耀。见约1:14;罗3:23;林前11:7注释。彼得在这里指的是上帝在“末世”(5节)要赐给祂子民的永远荣耀的产业。参罗2:7。
尊贵。上帝赐给赎民的尊荣将在基督复临时和永恒的岁月里揭示。
8 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本会注释】
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参约20:29。彼得的读者显然没有亲眼见过耶稣。他们是凭着信心体验与莫可言喻之救主的个人联合。
爱祂。agapao.见太5:43;约21:15注释。
信祂。见约20:29;林后5:7注释。
说不出来。即无法表达的。与基督在属灵上联合的喜乐,是未悔改的人所无法想象的,也是基督徒所难以描述的。
满有荣光的。虽然这种光荣的充分体验要有待于基督的复临,但只要基督徒愿意让自己的生命受圣灵(见彼前4:14)所指引,他现在就能尝到(见来6:5)与上帝同在的甘甜。
大喜乐。agalliao.见第6节注释。
9 并且得着你们信心的果效,就是灵魂的救恩。
【本会注释】
信心。见第5节注释。
果效。“目标”,“结果”(见罗10:4;提前1:5注释)。信心的果效就是脱离罪恶(见彼前1:5),并承受在末日审判时等待着真基督徒的永远“基业”(见第4节)。恢复了的伊甸是上帝给所有赎民的报赏。
灵魂。psuchai.(见太10:28注释;参诗16:10注释)。该词在太16:25译为“生命”。该节也是讨论生命得救的问题。在《彼得前书》中,“灵魂”可以理解为“生命”,也就是“你们自己”。
10 论到这救恩,那预先说你们要得恩典的众先知早已详细地寻求考察,
【本会注释】
救恩。就是第9节“灵魂的救恩”,即生命得救。
你们要得。预言的话题成为基督受死后活着信徒的现实。
恩典。指上帝藉着耶稣基督更加充分地展示众先知所多方论述的救恩。
寻求。指众先知殷勤研究上帝赐给他们自己和其他先知的话语,特别是有关救赎主的来临。他们拥有预言的恩赐,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完全理解预言的意义。先知只知道所指示他的内容,并以“耶和华如此说”的名义发表。赐给一位先知的信息往往补充了赐给其他先知的信息,所以需要对各位先知所得的启示进行对照,以便全面理解上天的信息。这就是古代先知的做法。
考察。参约5:39。
11 就是考察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预先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是指着什麽时候,并怎样的时候。
【本会注释】
基督的灵。就是圣灵(见罗8:9注释;参加4:6)。有人认为这里的灵指基督,将本文与林后3:17,18进行对照(见该处注释)。这种观点说基督亲自在《旧约》的先知心中作工,启示他们当前的职责和将来的事件。也有人认为应把本句理解为“基督所差遣的灵”,也就是圣灵(见约15:26;彼后1:21注释)。两种观点都主张基督的神性和永在,确认《旧约》是出于上帝的启示。先知并不是凭着个人的想象,而是受到圣灵的直接启示。他们是圣灵的代言和代笔者。
预先证明。圣灵藉着众先知经常进一步启示基督的工作,使上帝的计划越来越清楚。
指着。deloo.见彼后1:14注释。原文动词的时态暗示圣灵不断指出有关基督使命的重要事实。
基督受苦难。指基督注定要受的苦难。这就向基督徒证明,救主受苦是《旧约》预言的一个主题(见赛53章;徒3:18;26:22,23注释)。虽然犹太人误解了这些预言的意义,早期的基督徒却是理解其真正的含义。见路24:25-27注释。
后来得荣耀。即受苦以后得荣耀,指基督的复活,升天,以及与祂复临和永恒统治有关的一切事件。
时候。kairos(见可1:15;徒1:7注释)。上帝向先知启示所应许之救赎主的一些特征,正如祂启示今日的教会有关基督的复临。但虽然他们殷勤考察有关弥赛亚来临的一切信息,仍不知道基督第一次降临的准确时间(见路3:15注释)。
12 他们得了启示,知道他们所传讲(原文作服事)的一切事,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你们。那靠着从天上差来的圣灵传福音给你们的人,现在将这些事报给你们;天使也愿意详细察看这些事。
【本会注释】
得了启示。有些先知明白,他们所得的启示,有的要到将来才应验(见民24:17;申18:15;但10:14注释)。每一个先知都知道,世界救赎主的来临是在将来的事。最终解决罪的问题,不在他们的时代。
所传讲(原文作服事)的一切事。《旧约》的先知除了为当时代的人服务之外,也为彼得时代的人服务。因为他们的预言刚刚应验在基督的工作上,并将继续应验在基督教会的发展上。
乃是为你们。指彼得书信的读者。从广义上说,是指彼得时代的所有基督徒。
靠着。或“藉着”。
从天上差来的。见徒2:2注释。
圣灵。见太1:18注释。早期的传道士与圣灵有密切的联络,并受圣灵所管束。彼得在这里显然是指五旬节圣灵的显现(见徒2:4注释),暗示福音的传道士所传的信息与先知的信息是完全一致的,因为他们是受同一个圣灵所管理的。
传福音。见徒8:4注释。彼得没有说明是水把福音传到小亚细亚,也没有透露自己是否在其中。
这些事。就是有关“救恩”(10节),“基督受苦难”,“得荣耀”(11节)和“福音”(12节)的事。
报给你们。anaggello.见徒20:20注释。
天使。见来:14注释。
也愿意。见太5:28注释。天使很关心上帝在拯救人类的工作上所显示的品格。从创造亚当到现在为止,上帝慈爱和公义的每一表现都让天使惊讶和称谢(见《先祖与先知》155页)。
详细察看。parakupto.“俯身观察”。源于para(“在一边”)和kupto(“俯身”)。参该动词用于路24:12;约20:4,511,描写门徒和马利亚从坟墓外朝里面观看。彼得在这里可能想到天使认真研究救恩计划的揭示。他们非常关心这件大事的进展,因为他们将来的安宁取决于善恶之争的结果。
13 所以要约束你们的心,(原文作束上你们心中的腰)谨慎自守,专心盼望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所带来给你们的恩。
【本会注释】
所以。鉴于福音所展示的辉煌福惠和盼望(3-12节),彼得继续他的劝勉。
约束。anazonnumi.直译是“束上”,指一个已经完成的动作。Anazonnumi用来描述东方人在走路和奔跑之前把自己外袍的下摆提起来塞进腰带里(见诗65:6注释;参路12:35;弗6:14)。鉴于救恩的无价恩赐(彼前1:9,10),彼得劝读者也要为积极的活动预备自己的心。
心。dianoia.见路1:51注释。基督徒要约束自己的思想,不要去想无益的话题。要专心思考圣灵所启示的救恩伟大真理(彼前1:11)。
腰。束腰带之处。“束上腰”是比喻的用法。
谨慎自守。nepho.在希腊古典著作中,该词指禁绝酒类。但在《新约》中通常寓指保持头脑或属灵上的清醒与平衡(参帖前5:6;提后4:5;彼前4:7;5:8注释)。
专心。teleios.既可修饰前面的“谨慎自守”,也可修饰“盼望”。
显现。apokaluosis.(参5,7节)。彼得在这里说明基督徒人生的道路是日益体验耶稣基督的同在,越来越深地与主相交,胜过任何属世的关系。救主的生平和工作将日复一日更多地向上帝的儿女启示,直到基督复临时的最后“显现”。那些崇敬祂的人在今生就已经认识了祂。
所带来。暗示不断地领受恩典。
恩。见约1:14;罗3:24注释。这里的恩是指福音所提供的福惠。
14 你们既作顺命的儿女,就不要效法从前蒙昧无知的时候那放纵私欲的样子。
【本会注释】
顺命的儿女。强调“顺服”(见第2节注释)。参“可怒之子”(弗2:3),“光明的子女”(弗5:8),以及类似的说法(弗2:2;5:6;西3:6;帖前5:5)。关于“儿女”(“tekna”),见约壹3:1注释。
效法。见罗12:2注释。
蒙昧无知。就是人在尚未悔改,不认识上帝和祂的律法,以及基督和祂的牺牲(见徒3:17;17:30;弗4:18注释)时以自我为中心,贪爱世界的生活。
私欲。见罗7:7注释;参太5:28注释。
15 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
【本会注释】
那。alla.将“从前”的“放纵私欲”与要求于基督徒的圣洁生活进行对比。
召。见罗8:28,30;林前:7注释。
圣洁。见罗1:7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而要与召你们的圣者相和谐”。上帝是绝对圣洁的。罪恶和污秽不能在祂面前存在(参利11:44;19:2;29:7)。
所行的事上。anastrophe.见弗4:22注释。请注意摆在基督徒面前的广泛标准。他要在一切所行的事上圣洁,包括他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参帖前5:23)。
也要圣洁。就是从今以后你们要圣洁。真正的基督徒会坚决地树立自己行为的准则,不再去思想不圣洁的事物。人类本是按上帝的形象造的(创1:26,27),但因犯罪而丧失这个形象。福音的目的就是在人身上恢复上帝的形象,使他可以像他的创造主那样圣洁。
16 因为(经上)记着说:“你们要圣洁,因为我是圣洁的。”
【本会注释】
因为(经上)记着说。《新约》的作者一致认定《旧约》圣经的权威。
你们要圣洁。引自利11:44;19:2;20:7。彼得呼吁所有的基督徒过圣洁的生活。
17 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
【本会注释】
你们既。原文暗示是毫无疑问的现实。作者相信读者现在和将来都会求告天父。
不偏待人。aprosopolemptos.源于 a(“没有”)和 prosopolemptes(“顾面子”)。见徒10:34;罗2:11;雅2:1注释。
按各人行为。见罗2:6注释。
审判人。圣父藉着圣子实施审判(见约5:22;林后5:10注释)。
父。见太6:9;7:11;彼前1:2注释。
就当存敬畏的心。见徒9:31;罗3:18;林后5:11;弗5:21注释。基督徒既认识到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就会敬虔度日,知道他每日的行为都反映他对上帝的态度。既敬畏上帝,就不会畏惧人。当基督徒的原则受到威胁的时候,忠实的信徒就会坚定站立。
度你们。anastrepho.见林后1:12注释。其名词形式 anastrophe 用于彼前1:15。
寄居。paroikia.“住在异地”。参第1节的 parepidemoi 的注释。彼得用parepidemoi指基督徒暂时住在这个世界,认识到他们真正的家园是与上帝和基督一同住在新天新地。
18 知道你们得赎,脱去你们祖宗所传流虚妄的行为,不是凭着能坏的金银等物,
【本会注释】
知道。或“因为你们知道。”这是敬畏度日的又一个理由。
得赎。lutroo.“支付赎金后释放”。相关的名词lutron见太20:28注释。
你们祖宗所传流。需要有全新的生活方式来取代异教无目的,无果效的哲学。
虚妄的。mataios.“无用的”(见林前15:17注释)。没有基督教,人类是不可能根除个人和社会弊端的。他们今生看不到意义,又没有将来的可靠盼望。
行为。见15节注释。
能坏的。与基督恩赐的永恒性质形成对照。
金银。这些能坏的财宝不能用作人类的赎价。虽然地上的奴隶可以买卖,用金银来赎,但是人类在属灵上的得赎却需要无限贵重的代价(19节)。
19 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玷污的羔羊之血。
【本会注释】
乃是凭着。原文的18和19节在“能坏的金银”和“基督的宝血”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基督的宝血。基督的“宝血”是无与伦比的。所以祂的救赎远胜过其他一切的方法(见罗3:25注释)。只有基督的宝血能够赎人的罪。
无瑕疵。amomos.见弗1:4注释。那里用的是复数形式amomoi.
无玷污。aspilos.“没有道德污点”(见雅1:27;见提前6:14注释)。《旧约》记载,作为祭牲的羊羔必须身体健全(见利22:19-21;见出12:5注释)。强调这一点是要预表基督道德的完美。因此基督能够作上帝牺牲的羔羊,成就人类的救赎。
羔羊。关于基督作为上帝所提供救赎人类的羔羊,见约1:29注释。
20 基督在创世以前是预先被(上帝)知道的,却在这末世才为你们显现。
【本会注释】
在创世以前。见约17:24注释。基督作为赎罪的羔羊并不是事后的权宜之计,以应付意外的局面。这是上帝永恒旨意的一部分(参太13:35;25:34;见罗16:25;弗3:11;启13:8注释)。圣经在这里和其他地方都教导说基督在创世以前就已存在(见《约翰福音》第一章补充注释。)。
是预先被(上帝)知道的。见罗8:29注释。
在这末世。见珥2:28;罗13:11;来1:2注释。见罗13章补充注释。
为你们。彼得的读者认识到,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所彰显的上帝永恒旨意,已经为了他们而运作。所以他们感到敬畏和鼓舞。
显现。虽然上帝在万古之先就已预见和预定了差遣一位救主,上帝依然视基督道成肉身为后来的历史事件(见约1:14;约壹1:1,3注释)。基督的“显现”暗示祂原先就已存在(参提前3:16;提后1:10;约壹3:5,8;4:9)。
21 你们也因着祂,信那叫祂从死里复活、又给祂荣耀的上帝,叫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上帝。
【本会注释】
因着祂。我们藉着耶稣,得以信靠上帝。如果没有耶稣显示上帝的品格,我们和彼得时代的人就与旧约时代的人一样对上帝茫然无知。基督的生,死和复活是人类得救盼望的唯一基础。
叫祂从死里复活。见徒3:15注释。耶稣基督的复活出色地展示了上帝的大能。基督如果不起死回生,就不能证明祂战胜了死亡(启1:18)。祂的复活是将来圣徒复活的保证(林前15:51-54;帖前4:14)。基督教之所以战无不胜,是因为有一位复活的基督(见林前15:14-20注释)。
荣耀。见约1:14;罗3:23注释。圣子素来是拥有“荣耀”的(约17:5)。但祂复活和升天以后,圣父让这个荣耀得到世人的承认。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上帝“给祂荣耀”。
叫你们。可理解为“结果你们的信心和盼望都在于上帝”。上帝在基督的复活和升天上展示大能的成果之一就是增强了基督徒对上帝的信心。祂既为耶稣施行了如此的大事,也一定能为信徒施行同样的能力。
22 你们既因顺从真理,洁净了自己的心,以致爱弟兄没有虚假,就当从心里彼此切实相爱(“从心里”有古卷作“从清洁的心”)。
【本会注释】
顺从。指顺从福音真理的要求。只有顺服上帝的旨意,才能得到全身的洁净。
真理。关于“真理”的定义,见约8:32注释;又见约1:17;17:17注释。不仅要认识真理,还要实行真理,才有效果。
洁净了。原文暗示彼得的读者在过去已经献身。他们洁净的状况得到了继续。见约壹3:3注释。洁净的工作是在圣灵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的(见彼前1:2注释)。有文本在“洁净”前面还有“藉着圣灵”。圣经经常教导说,圣灵赐人顺从的力量。
心。见太10:28注释。“心”是意志,愿望和情感的所在。
爱弟兄。见罗12:10注释。顺从真理一定会导致爱弟兄。见约13:34;约壹2:9-11;3:10-18注释。
没有虚假。anupokritos.“没有伪装”,“没有伪善”。
从。“出于”,强调来自基督徒爱心泉源的深处。
清洁。有的文本没有“清洁”。
切实。ektenos.“真诚”,“广泛”。见徒12:5注释。基督徒的爱应当延伸到本身也许不可爱之人生活的许多方面,涵盖所有的人和事(见林前13:7注释)。
爱。agapao.出于理性的爱,谋求所爱之人的最高利益(见太5:43;约21:15注释)。
23 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上帝活泼常存的道。
【本会注释】
蒙了重生。可能指读者过去藉着上帝之道的能力而悔改。关于“重生”,见约3:3-8注释。
能坏的。见18节注释。
种子。可能引用撒种的比喻。“种子”代表“上帝的道”,播撒在人的心田里(见太13:3-9。18-23注释)。彼得也可能指每一个人的出生。
活泼常存。彼得指的可能是“道”或“上帝”。 两种解释都对(参来4:12)。“活泼常存的上帝”可能更加符合上下文。
道。指源于上帝的道。参“天国道理”(太13:19)。圣经是上帝赐给人类的道(见提后3:16注释)。人顺从其中的原则,就能体验“重生”,获得新的盼望,力量和品格。离开“上帝的道“,人就不可能有品德的改变和属灵上的悔改。
24 因为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荣都像草上的花。草必枯乾,花必凋谢;
【本会注释】
因为。dioti.彼得通常用这个词来引出《旧约》的经文。
凡有血气的。使徒引用的是赛40:6-8。他所说的是人类在没有上帝恩典维持的情况下自然脆弱的状态。
他的美荣。有文本为“它一切的荣耀”。
凋谢。彼得强调与上帝政权的永恒相对而言,人类寿命的短暂。没有上帝所赐永生的盼望,人类只能生存短短的几年。
25 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传给你们的福音就是这道。
【本会注释】
道。rhema.“话语”,“信息”。这里指上帝真理的任何话语。
永存。上帝的话语永不失效。凡祂所说的话都不需要更改(见诗89:34)。上帝政权的原则与祂自己一样是永远长存的(见太5:17,18注释)。
传。上帝关于罪和得救的永生之道构成了基督教会的“好消息”。这是彼得论述的高潮。“顺从真理”(22节)就这样确保基督教会永远与永生的上帝相交。
彼得前书2章
提要:1 彼得劝他们不要违背博爱的精神:4 指出基督是他们建造的根基。11 他劝他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13 要顺服官长,18 教导仆人们如何顺服他们的主人, 20 效法基督的榜样,因行善而忍耐受苦。
1 所以,你们既除去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诡诈,并假善、嫉妒,和一切毁谤的话,
【本会注释】
所以。彼得在这里为1:23-25所说经历了重生的人提供了一系列劝勉。
除去。或“脱掉”,如脱衣服(见弗4:25;雅1:21)。要使“纯净的灵奶”(彼前2:2)产生效果,就必须除去其他的东西。
恶毒。kakia,“邪恶”,“卑鄙”(见罗1:29注释),包括各邪恶卑鄙的行为。
诡诈。dolos,“叛逆”,“狡猾”(见约1:47注释)。
假善。hupokriseis,“舞台表演”。
毁谤的话。或“公开的诽谤”(见林后12:20注释)。
2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象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
【本会注释】
爱慕。或“渴望”,这里指渴慕真道,就象新生儿渴慕母乳一样。同样,每一个基督徒都应渴望圣经的灵粮。灵粮对于属灵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纯净的。adolos,“不狡诈的”,这里可能指“没有搀杂的”奶(参林后2:17)。圣经是“上帝的道”(彼前1:25),没有搀杂人的理论。
灵。logikos,“合乎理性的”(见罗12:1注释)。彼得在这里指“上帝的道”(彼前1:23,25)中的灵粮。许多注释家认为logikos是指logon theou(“上帝的道”,彼前1:23),从而把它解读为“作为道的奶”,“关于道的奶”。彼得所说的“奶”是所有基督徒终生所需要的灵粮。《希伯来书》作者笔下的“奶”则是指初步的道理,须尽快用“干粮”(来5:12至6:2)来代替。彼得并不一定是说他的读者还只是信仰上的“婴孩”。
奶。指福音简单,初步,基本的原则(见来6:1,2注释)。
才生的。解释1:3,23所说的重生。“才生的”基督徒在基督徒生活与知识上个人经验甚少(参太18:3)。
渐长。直译为“使之成长”。
以致得救。得救是遵从上帝之道指示的人所追求的目标与奖赏。
3 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
【本会注释】
若尝过。原文暗示彼得认为他的读者体验过主引导的恩典,所以应继续渴慕圣经的营养。
恩。chrēstos,“合用”,“良善”,“仁慈”,源于一个表示“供应所需”的动词。使徒在这里引用诗34:8,描写上帝对人无私的仁慈、同情和温柔。
4 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上帝所拣选、所宝贵的。
【本会注释】
主乃。就像孩子经常会饥饿(见第2节),基督徒也会不断感到自己需要属灵的营养。基督徒每天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基督,上帝就赐给他新的福气。
活石。就是主耶稣基督。关于用“石头”来代表基督,见太16:18注释。彼得提前采用了他在第6节所引说基督是教会“房角石”的预言。参彼得对“活泼的盼望”(见彼前1:3注释)和“活泼”的道(彼前1:23)的强调。
被人所弃的。apodokimazō“试验后弃绝”,因为不合规格。人们观看和审查基督,认为祂缺乏他们所渴慕之弥赛亚的品质,所以拒绝祂为救主。犹太民族作出了这个决定,就象许多民族的许多个人以后所作的决定一样(参徒4:11)。
被上帝所拣选。eklektos(见彼前1:2注释)。虽然人类普遍拒绝了基督,上帝仍承认祂满足了作人类无罪替身的所有要求。
宝贵的。因为所拥有的品质而“尊贵”,“珍视”,“贵重”。
5 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象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藉着耶稣基督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灵祭。
【本会注释】
你们。原文强调“你们自己”。
到主面前。(3节)。或“不断来到”。 就像孩子经常会饥饿(见第2节),基督徒也会不断感到自己需要属灵的营养。基督徒每天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基督,上帝就赐给他新的福气。
活石。使徒把用来指基督的词语(4节)用在信徒们身上。每一信徒都是一块活石,因为他与永活的基督联合。若没有与耶稣基督活泼的联络,没有人能度圣洁的生活(见约6:51,57;15:1-6注释),盼望永生(见约14:19注释)。
建造。oikodomeō,基督曾用这个动词宣告建立基督教会(见太16:18注释)。作为大建筑师,基督将每一位真信徒都放在赎民教会的合适位置。这句经文也可译为“你们务要被建造”,强调基督徒顺服大建筑师上帝(见弗2:21,22注释)。
灵。pneumatikos,“属灵的”。唯有献身荣耀上帝的人,才能建入赎民之殿。彼得在这里把教会说成是一个统一体;各人是通过献身而联合在一起。保罗也把教会称为圣殿(林前3:16;弗2:20-22)。
作圣洁的祭司。彼得在这里所说的是所有的基督徒都享有藉着基督,而不是藉着人中保的工作接近上帝的自由(见来4:16注释)。祭司的特点不仅是可以直接接近上帝,而且是圣洁的,与世界分别,有特殊的权利和义务。赎民将在一千年里作“上帝和基督的祭司”(见启20:6注释)。
藉着耶稣基督。藉着耶稣基督,我们接近上帝。藉着祂,我们的奉献才蒙悦纳。基督徒不需要人间的祭司将他的祭物奉献给上帝(见来4:16;10:19-22注释)。
奉献。基督徒既为祭司,就必须“有所献的”(参来8:3)。
上帝所悦纳的。献身的生活就是“上帝所悦纳的”(见诗51:16,17;罗12:1注释)“活祭”。圣经说到祂所悦纳的祭物还有颂赞(来13:15),行善和捐输的事(16节)。物质的奉献蒙上帝悦纳,是因为反映了奉献者的爱心和献身精神(见徒10:4;腓4:18)。
灵祭。即以爱心和献身上帝的精神为特征的祭物,与仪式中只反映形式上顺从的祭牲不同。唯有“用心灵和诚实”(约4:23,24)敬拜上帝的,才能奉献“上帝所悦纳”的祭物。动机与态度考验一个人的真诚(见太20:15)。请比较该隐与亚伯所献的祭(见创4:4,5注释)。
6 因为经上说:看哪,我把所拣选、所宝贵的房角石安放在锡安;信靠他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本会注释】
因为经上说。引自赛28:16的七十士译本。
拣选。见彼前1:2;2:4注释。
宝贵的。见4节注释。因为上帝如此高度地尊荣了基督,所以人们拒绝或低估祂乃是很愚蠢的。
房角石。akrogōniaios,“边角”,由akros(“最外面”,“边缘”),和gōnia(“拐角”,“角落”)所构成,指建筑物中最重要的石头,把根基与上面的建筑对准,并将墙与墙连接起来(见弗2:20注释)。
锡安。诗歌中对耶路撒冷的称呼(见诗48:2注释;参来12:22)。
信靠。直译是“养成信靠的习惯”,即操练安静坚定的信心。
祂。就是信靠耶稣基督,而不是彼得或任何其他人(见太16:18注释)。彼得在这里清楚地教导说,基督(而非彼得)乃是建造教会的房角石。
羞愧。kataischunō(见罗5:5注释),这里所采用的形式是“蒙羞”之意
7 所以,祂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在那不信的人有话说: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
【本会注释】
祂在你们信的人就为宝贵。不顺从的人却以这块石头为耻。参彼前2:4,6。世人不论多么藐视基督,真信徒却以被称作基督徒为荣。顺从的人永远不必感到耻辱,因为他们灵宫的“活石”(5节),有耶稣基督为房角石。
不信的人。与“信的人”形成对比。
所弃的。见第4节注释。彼得在这里引用诗118:22。基督曾将这节经文用在自己身上(见太21:42-44注释;参徒4:11)。关于这里所说建造圣殿的历史事件,见《历代愿望》597,598页。
房角的头块石头。参“房角石”(见第6节注释)。
8 又说:作了绊脚的石头,跌人的磐石。他们既不顺从,就在道理上绊跌(或作“他们绊跌都因不顺从道理”);他们这样绊跌也是预定的。
【本会注释】
绊脚的石头。使徒所引用的是赛8:14。参保罗在罗9:32中对该节的引用。犹太民族被基督因信称义的信息绊倒了,以致将主钉在十字架上。主来本是要满足他们深深渴望平安的心。他们拒绝了上帝定意用来建立和巩固他们个人与民族的方法(参见本注释卷四第32,33页)。
跌人的。skandalon,“陷阱的支棍”,“陷阱的弹簧”,动物一旦触上就会弹起来关闭陷阱(见林前1:23注释)。拒绝耶稣基督的人可以说是签署了自己的死刑命令。
道理。就是圣经中所阐明耶稣基督的福音(见彼前1:23;2:2注释)。不顺从的人拒绝接受基督所提供的恩典。
绊跌。基督来是要作人类得救的垫脚石,使他们与上帝和好,获得永远的快乐。但当他们拒绝的基督时 ,就“绊跌”了。这个结果不是“石头”本身的责任。见约3:19注释。
预定的。上帝“预定”接受基督的人得救,和拒绝祂的人被定罪。藉着选择接受或拒绝基督,人类自愿站在一边或另一边,从而注定接受上帝为各方所定的命运。一个人如果选择拒绝基督,他就自动放弃了他得救的唯一方法(见徒4:12)。上帝已经宣布,凡不顺从的人都会被那块“石头”砸得稀烂(太21:44)。上帝已经“预定”了犯罪的结果。因而,当犹太通国拒绝基督时,他们民族的命运就确定了(见本注释卷四第30-36页;见林前1:23注释)。关于上帝的预见和预定,见约3:17-19;罗8:28,29注释。
9 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本会注释】
被拣选的族类。genos eklekton,“蒙拣选的种类”,“选民”。前面说的“房角石”也是被“拣选”的(eklekton,彼前2:4,6;参启17:14)。犹太民族曾蒙“拣选”作上帝在地上的代表(见本注释卷四第26,27页;见赛43:10注释),但是他们因不信和心地刚硬而丧失了优越的地位(见本注释卷四第30,31页)。彼得在这里宣布上帝已经把犹太民族的特权与责任转给了基督教会。基督教不是一个民族的群体,而是由世界各民族中选召出来的人所组成的属灵团体,是一个普世范围的大家庭(见加3:28注释)。肉身的以色列民原先的特殊地位已经取消了(见本注释卷四第35,36页)。
君尊的祭司。引自出19:6的七十士译本(basileion hierateuma,见该节注释)。参启1:6注释。基督徒作为祭司,应当向上帝献上彼前2:5所提到的“灵祭”;他们还应把自己当作活祭献上(见罗12:1注释)。信徒的团体要完全奉献给上帝(见罗12:1注释)。他们不需要任何人作他们与上帝之间的中保,因为在上帝和人之间只有一位中保,就是耶稣基督(见来7:17;7:24-28注释;参来4:16)。
圣洁的国度。正如上帝曾把犹太民族分别出来见证祂政权的原则(见申7:6注释),祂后来呼召基督教会成为“圣洁的国度”,作祂在地上的代表(见本注释卷四第35,36页)。
属上帝的。peripoiēsis,“产业”,“财产”(见弗1:14注释)。参相关的动词peripoieō,“(为自己)获得”,“保存”。英语中的“peculiar”(特有的)意为“属于个人的”,“私有的”,“自己的”,来自拉丁语peculiaris(“某人自己的”,“属于某人的”,“特殊的”)。“peculiar” 在口语中表示“奇怪的”或“古怪的”。 希腊词语peripoiēsis并没有直接表达彼得对于上帝子民的这种看法(见申14:2注释)。“属上帝的子民”见出19:5;申7:6;玛3:17注释。基督已经拥有了教会。祂在特殊的意义上视教会为祂所买来的产业(见徒20:28;弗1:14注释)。
宣扬。直译是“到处传扬”。
黑暗。圣经说“幽暗世界”(弗6:12)和“暗昧的行为”(罗13:12)是“无益的”(弗5:11)。上帝的子民不应“在黑暗里”(帖前5:4),因为他们已经从黑暗里被召出来了(见约1:5注释)。
奇妙。“绝妙的”,“惊人的”。
光明。指真理(太4:16;路11:35)和住在其中之人(太5:14;徒13:47;弗5:8)。耶稣基督(见约1:4,5,9;8:12)和天父(约壹1:5)是众光之源。真理的光驱散了无知的黑暗,所以光就成了圣经中表示上帝临格和引导的象征(见约1:4,7)。
美德。aretai(“完美”,“优点”),强调这些品质在行为上的活跃表现。这里指上帝荣耀的品德,丰盛的慈爱和拯救罪人的恩典(见出34:6,7)。上帝接纳教会为祂特别的产业,是要信徒们在生活中反映祂品德的宝贵特性,并向众人宣扬祂的恩慈与怜悯。基督徒应该藉着基督化人格的魅力和基督化同情的行为,向世界彰显上帝,象耶稣所作的那样(见林后2:14-16注释)。
10 你们从前算不得子民,现在却作了上帝的子民;从前未曾蒙怜恤,现在却蒙了怜恤。
【本会注释】
从前。特别是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作“属上帝的子民”的时期。
算不得子民。使徒解释何2:23,将之用在外邦基督徒身上。他不会这样称呼犹太藉基督徒,因为他们的祖先多世纪以来都是上帝的子民。他在这里所说的“子民”,后来他说他们是从偶像崇拜中悔改的(彼前4:3,4)。保罗也把何西阿2:23用于外邦人的蒙召(见罗9:25,26注释)。
上帝的子民。如果没有基督,所有的人,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都是没有希望的(见第9节注释)。但当他们成为上帝国度的公民时,他们就加入了“圣洁的国度”。他们的任务就是在世人面前彰显他们夫子的荣耀(见第9节注释)。
未曾蒙怜恤。当以色列人仍为上帝的选民时,外邦人可以通过加入以色列而得到上帝的怜恤。但现在犹太人若得到上帝的怜恤,就要离开犹太教而加入基督的教会。古时,以色列是上帝的怜恤流往世界的渠道;今天,教会则是上帝怜恤的渠道。
蒙了怜恤。就是藉着上帝所指定的媒介让“怜恤”流往世人。
11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啊。agapētoi,源于agapē,强调无私而理智的爱(见太5:43注释)。
客旅。paroikoi,“侨民”,即不享有公民的权利外来移民(见弗2:19注释;参彼前1:1,17)。
寄居的。parepidēmoi,“旅居者”,“外人”,“流亡者”(见彼前1:1注释;参来11:13)。
劝。或“恳劝”。
禁戒。基督应当在道德败坏的世界中保持没有“瑕疵”或“玷污”(见弗5:27)。他们应当避免与一切恶习和恶行接触。所以他们与世上的“客旅”和“寄居的”不同。他们要远离世界的罪中之乐,献身于属灵的事。
肉体的。sarkikos,或“情欲的”(见林前3:1注释)。
私欲。epithumiai,“愿望”,“渴望”,“情欲”(见约8:44;罗7:7注释;参太5:28注释)。
灵魂。psuchē(见太10:28注释),这里指人类的高等机能,就是良心与意志(参彼前1:9,22)。
争战。strateuō。残余的罪恶倾向不断地在基督徒心中发动争战,直到基督的恩典赐他能力抵制与灵魂争战的“肉体的私欲”(见罗7:21-25注释)。
12 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或作“眷顾”)的日子归荣耀给上帝。
【本会注释】
品行。见彼前1:15注释。
端正。kalos,“高尚”,“善意”。基督徒的品格对未信之人的影响,应当证明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崇高价值。真基督徒无私,忍耐,勤劳,规矩的生活与一般未悔改之人散漫的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外邦人。ethne,“各民族”,这里不是指非犹太人,而是喻指非基督徒,因为彼得这封信主要是写给外邦信徒的(彼前4:3,4)。犹太人用希伯来文《旧约》的词汇goy,和它在希腊文《新约》中的同义词ethnos指“民族”。二者通常都这样翻译,有时也指希伯来民族(如在创12:2;出19:6;33:13;结37:22;路7:5;23:2;约11:43-52;徒26:4中),但更多地是指周围的外邦民族(利20:23;申4:27;王下18:33;耶5:15;25:31;结6:8;启2:26;以及《新约》中几乎所有的“外邦人”)。其复数形式goyim和ethnē不仅指全体外邦民族,也指是外邦人的个人(徒10:45;13:42,48;弗2:11;3:1)。因此就自认高过非犹太各民族的的犹太人而言,ethnē带有贬低下等人和异教徒的意思(见太2:15注释)。
犹太籍的基督徒习惯上把“以色列人”与上帝立约的子民等同起来,认为外邦人“在以色列国民以外,在所应许的诸约上是局外人,并且活在世上没有指望,没有上帝”(弗2:12)。所以他们自然不愿意用“以色列人”来指外邦的信徒,而在他们离开异教并加入基督教会之后,不再视他们为外邦人(林前12:2;弗2:11)。
这一事实说明了我们为什么会发现保罗和彼得都用ethnē来区别外邦人与基督徒,而不是区别非犹太人与犹太人。保罗曾责备哥林多的基督徒原谅了一件“连外邦人中也没有”(林前5:1)的罪行,并将这些基督徒(“你们”)与“祭鬼”(林前10:20)的“外邦人”(“他们”)相对照。在本节中,当彼得要求这些从前的外邦人要“在外邦人中品行端正”的时候,也用了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他显然不愿意把这些“从前算不得上帝的子民,现在却作了上帝的子民”(彼前2:10)的人说成是“外邦人”,特别是由于他们现在已经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了(9节),是以色列圣约应许的继承人。
作恶的。基督徒曾遭到外邦人的误解,被指控为不忠于国家和扰乱治安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唯一的辩护就是过一种连异教徒都钦佩的无可指摘的生活。
看见。或“仔细观察”。使徒希望当外邦人观察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时,他们中的许多人会被引导采纳这种方式(见林前4:9;来10:33注释)。
好。kalos,在本节的前面译为“端正”。 信徒作为基督的代表,不仅应以道德端正著称,而且要对同胞的福利表现出实际的关心。如果一个人的宗教经验是真的,就必在“好行为”中表现出来(见太7:16-20;雅3:11-18注释)。
鉴察。episkopē,可能是指外邦人观察教会信徒的“好行为”,或指上帝在审判时审查人的记录。基督徒人生的宗旨之一就是显示上帝的品格,从而使外邦人思考自己与上帝的关系,所以第一种解释可能比较符合上下文。通过“监察”真基督徒高尚的品格,外邦人将有充分的理由“归荣耀于上帝”。外邦人归荣耀给上帝的最好办法,就是顺服祂的恩典和祂改变品格的大能。
归荣耀给上帝。就是承认他们在基督徒的生活中看见了上帝的智慧和能力。彼得可能回忆起耶稣所说过的话(见太5:16注释)。
13 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
【本会注释】
为主的缘故。基督徒履行公民的义务不应是出于惧怕刑罚,而是因他的主在地上时的教训和榜样。耶稣服从民事的法规,甚至是不公正的法规,而没有对抗已经确立的权威(见太22:21;26:50-53注释)。
顺服。直译是“永远顺服”。
人的一切制度。只要不违反原则,基督徒就应该发自内心地顺从他所处社会的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彼得在这里视各种形式的政权为人所设立的机构,而不象保罗在《罗马书》13章中那样,强调地上的执政者行使权柄是出于上帝的许可。他强调政府权柄属世的一面。基督徒不可用武力来对抗已经确立的权威。
在上的。直译是“具有管辖的”。
14 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
【本会注释】
君王所派。低级官员也应当顺服,因为他们是国王所委派的。而国王的统治则是上帝所许可的,为了维持治安(见但4:17注释)。
罚。政府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指止动乱(见罗13:3,4注释)。基督徒不应该为难维持治安的人。
赏。参彼前1:7注释。官员的责任不仅是制止罪恶,还要鼓励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的人与事。
臣宰。总督,省长,也泛指一切低级官员。
15 因为上帝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糊涂无知人的口。
【本会注释】
因为。彼得现在介绍基督徒顺服当局的基本理由。
上帝的旨意。基督徒的顺从不是因为惧怕刑罚,而是上帝要他这么作。
行善。或“示范”。
堵住口。制止批评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给它提供机会。
糊涂。或“愚昧”。他们诬告基督徒是“作恶的”人(彼前2:12)。
16 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藉着自由遮盖恶毒(或作“阴毒”),总要作上帝的仆人。
【本会注释】
虽是自由的。即行动象自由人。基督徒顺服权柄(13节),不象没有思想的奴隶,而是出于自己的理性和判断,作在基督里的自由人
自由。即出于理性的行动自由。
遮盖。喻指“藉口”。基督徒不可滥用他的自由,或利用他作为守法公民的名声。基督徒的自由绝不能免除他作为公民对于合法当局的义务(参林前6:12;10:23)。
恶毒。kakos(见第1节注释)。
仆人。或“奴隶”。 基督徒作为上帝的仆人要顺服上帝。世人有充分的权利指望他实行自己的信仰,并认定凡他所作的都是上帝所认可的。所以基督徒的品行涉及到上帝的声誉。他绝不要给人以口实,认为上帝的行为标准低于非基督徒所普遍接受的标准。
17 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上帝,尊敬君王。
【本会注释】
尊敬众人。即无论他们的是什么职位。要尊敬每一个人,不一定因为他的身份人,还要考虑到他的职位。
亲爱。本节的“亲爱”,“敬畏”和“尊敬” 都有持续的意义,强调基督徒态度的一致性,从而堵住了无知之人的口(15节)。
教中的弟兄。即基督的信徒。
敬畏上帝。见诗19:9注释。
君王。见第13节注释。
18 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
【本会注释】
仆人。oiketai,“家奴”(见罗14:4;弗6:5-8注释)。
顺服。或“不断顺服”(见弗6:5注释)。
主人。despotai(见路2:29;徒4:24注释),强调对奴隶的绝对主权。因为早期教会的许多信徒在人身上受到俗世主人的约束,所以教会领袖们认为有必要根据现实,而不是根据理想来处理奴隶制的问题(见申14:26注释)。基督徒奴隶应该表现出信实、忠诚、谦卑、忍耐和宽恕的精神,从而赢得主人的好感和善待。
善良。agathos,指道德上的“善良”。
温和。epieikēs,“公正”,“通情达理”,“温柔”。彼得在这里反映了基督福山宝训中的勉言(见太5:43-48注释)。
乖僻的。直译是“弯曲的”,这里喻指与人交往时所表现出来的“乖僻的心思”。服侍善良而通情达理的主人可能并不难,但是忠心服侍乖僻刚愎的主人则需要基督徒很大的忍耐。然而主人“乖僻”并不是仆人无礼或违抗的藉口。基督徒奴隶每天都面对复杂的环境。他往往需要为他主人的偶像崇拜作准备,或提供有害的饮食,目睹败坏的娱乐。但基督徒奴隶仍要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9 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上帝,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
【本会注释】
为叫良心对得住上帝。圣灵所启迪的良心在履行日常职责的时候总把上帝摆在面前。信徒不断地意识到上帝的的临格,就能与上帝合作而过得胜的生活,战胜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
忍受…苦楚。或“在苦楚之下继续忍耐”。在人生的一切痛苦经验中意识到上帝的同在,就会产生勇气和安详。
冤屈的。或“不公正的”。这一原则不仅适用于忠实的基督徒奴隶,也适用于一切受到冤屈和误会的信徒。受苦的基督徒既知道上帝监察一切而且判断公正,就会象他的夫子基督那样勇敢地忍受冤屈(见太5:10-12注释)。
可喜爱的。charis,“恩典”,这里指“可接纳的”(见约1:14;罗1:7;3:24;林前1:3注释)。参见主对charis的使用:“有什么可酬谢的呢”(路6:32)?基督徒奴隶要保持对专横“乖僻”(彼前2:18)主人的忠诚,需要有大量上帝的恩典。上帝悦纳信主之仆人的献身,赐给他属天的资源来减轻他的担子。
20 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上帝看是可喜爱的。
【本会注释】
犯罪。直译句是继续对上帝或人“犯错误”。 身为基督徒的仆人如果拒绝作一名顺从的奴隶,就不但违背了他地上主人的愿望,也违犯了上帝的命令。他基督徒的声誉因而在外邦人中受到了贬损,并且在上帝的眼中他的行为就不是可喜爱的(charis,见第19节注释),不值得祂所悦纳的了。
受责打。kolaphizō,“打耳光”,“拳击”。
有什么可夸的呢。直译是“有什么功劳呢?”
能忍耐。即知道身为奴隶的他因缺少对地上主人的忠诚而该受惩罚。
可喜爱的。charis,或“值得感谢的”(见第19节注释)。基督徒奴隶决不要懒惰,懈怠或不忠实。外邦奴隶常为此而受到刑罚。上帝有办法补偿忠心信徒为公义所受的苦楚。祂关怀的温暖保证维持着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21 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
【本会注释】
蒙召。即基督徒已经“蒙召”行善,并且在必要时还会因行善而受苦。一个仆人或信徒,有时欣然执行对他的要求,反而会受到辱骂,但他应毫无怨言地忍受辱骂。
基督也…受过苦。尤其是在祂受审和被钉十字架的时候(见23节)。祂受苦是不公平的,因为祂从来没有作过一件该受惩罚的事(见22节)。祂品格的高尚,是与祂自幼就受的剧烈痛苦成正比例的(见来2:10,18;4:15注释)。在越发强烈的不公正待遇面前,基督表现出为义受苦的完美榜样(参太5:10-12注释)。祂面对恶毒的辱骂和讥讽,毫无报复之念。祂以宽宏之爱对待人的卑鄙。祂忍受了苦楚,坚信上帝会使万事互相效力,以成就益处(见罗8:28;彼前2:19注释)。
为你们。或“为我们”。上帝的旨意是要让救主的慷慨受苦成为祂每一个儿女效法的榜样。基督完美的生活,祂在苦难与死亡的熔炉中所受的熬炼,是上帝解决整个罪恶问题的办法。但彼得在这里所讨论的主要不是赎罪,而是基督在受苦时所表现忍耐和坚强的崇高榜样。
榜样。hupogrammos,直译是“字帖”,供书法临摹所用。基督已经提供了忍受苦楚的榜样;基督徒应当忠实地效法,就象学生在一张白纸上临摹眼前的字帖一样。
跟随。直译是“紧紧跟随”,即亦步亦趋。
脚踪。如人在松软的土地上行走时可能留下的脚印。
22 祂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
【本会注释】
没有犯罪。引自赛53:9。关于基督的无罪,见本注释卷五第918页。
口。基督的思想是纯洁的,所以祂口里就没有“诡诈”。“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12:34)。
诡诈。或“欺骗”(见第1节注释)。基督的话绝无谎言。祂没有找借口来减轻自己的不适和痛苦。参启14:5。
23 祂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
【本会注释】
被骂。或“被辱骂”。
不还口。基督不屑于报复或以恶报恶。因为第二个错误不可能使第一个错误变得有理。基督的榜样显示了使不和的人最终和解的唯一精神。当保罗说“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8)时,他所看到解决人类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基督的榜样。
受害。彼得想到了在他的主在受审和处死时所遭受可怕折磨,以及基督对迫害祂的人没有任何怒骂责备。
将自己交托。“自己”是译者外加的。不知道希腊原文究竟是指基督将祂自己,或祂的事业,或逼迫祂的人“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基督在十字架的祈祷“父啊,赦免他们;因为他们所做的,他们不晓得”(路23:34)可能暗示了上面的第三种可能性。当逼迫者辱骂并虐待基督时,祂一言不答。
审判。参约5:22,27,29。
公义。审判,即使是对恶人的审判,也必须符合上帝公义怜悯的本性(见罗3:26;启15:3;16:5,7;19:11)
24 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
【本会注释】
祂。或“祂亲自”。使徒穿插了耶稣基督代人所作的牺牲,作为永远值得强调的事实,但他本节的重点还是指出耶稣在嘲笑和试炼下的英勇榜样(见第23节注释)。
木头。xulon,直译是“木材”。一般表示“木头” 的词(dendron)在《新约》中不表示十字架。在彼得看来,十字架是犹太祭司制度中祭坛的原型。
亲身。参来10:10。
担当。或“拿掉”,“除去”(参来7:27;9:28;13:15)。罪归给了基督(见赛53:3-6;林后5:21注释),为的是公义可以归给人类(参《历代愿望》25页)。基督在十字架上担当人类的罪,从而免除了他们的刑罚,因为祂已经代受了(见来9:26注释)。祂是替人而死的,因为祂为别人的罪而受了刑罚(见来9:28注释)。“祂作了挽回祭……为普天下人的罪”(约壹2:2)。
我们的罪。基督自己并没有罪(林后5:21),却来担当我们的罪(太1:21;约1:29;林前15:3;加1:4;参《历代愿望》25页)。
死。apoginomai,“从人心中消除”,“离开”。基督之死不仅是要宽恕人过去的罪。祂在地上的使命是要在人的生命中最终清除一切罪恶的行为。祂来把自己的百姓“从罪里”救出来(见太1:21注释;参约壹1:9注释)。
在义上活。就是符合公义的原则。
鞭伤。彼得再次引用赛53:5。
医治。耶稣基督来“医好伤心的人”(路4:18;诗147:3),和所有身体和灵性上(见可2:5,10注释)“需医的人”(路9:11)。
25 你们从前好象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本会注释】
迷路的。或“不断流浪的”。使人“迷路”的乃是撒但(启12:9;20:3,7-9)。
羊。见赛53:6注释。耶稣是好牧人(约10:11-16;来13:20)。祂为祂的羊舍命(约10:15,16)。
归到。希腊文是epistrephō,“转身”,“醒悟”,常译为“回转”(路22:32;约12:40;徒3:19;雅5:20)。未信的人转离了上帝,到悔改的时候他们转身面对自己的上帝。
你们灵魂。或“你们”(见来13:17注释)。迷路的羊有永远失丧的危险;牧师和教会所有其他的职员都应有丰富的恩典和个人经验,找回迷失的信徒,重归大牧人。
牧人。poimēn,除了在弗4:11中译为“牧师”之外,其他地方皆译为“牧人”。关于poimainō(“作牧人”)一词,见徒20:28注释。该词暗示基督对祂羊群的温柔关怀和保护(见约10:11)。在地下墓穴的墙壁上,早期的基督徒艺术把耶稣刻画成牧人。
监督。episkopos,或“监管人”,“监护人”(见本注释卷六第26,38页;见徒20:28注释)。
彼得前书3章
提要:1 保罗有关夫妻相互间责任的教导。8 他劝所有的人都同心相爱,14 忍受逼迫。19 他还宣扬了基督对上古世界的恩惠。
1 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
【本会注释】
作妻子的。彼得在这里确认了保罗有关基督徒家庭道德规范的教导(见弗5:22;多2:5注释)。
要。身为基督徒的妻子应该在言行上尊重自己的丈夫(见创3:16;弗5:22,25注释)。
顺服。或“不断顺服”。
自己的丈夫。彼得在这里强调婚姻的独特关系。信主的妻子必须始终怀着基督化的精神,即使丈夫不信的人,也要与他和睦相处。她的基督徒誓约并不解除她以前与异教丈夫的婚约。
若有。指不信的丈夫。
不信从道理。就是不接受和顺从福音。常有作妻子的接受了耶稣基督的真理,她的丈夫却拒绝和反对。但只要丈夫愿意与她同居,作妻子的基督徒就不应谋求摆脱婚姻的约束(见林前7:12-15注释)。她应该继续与丈夫同住,作他的妻子顺服他,盼望和祈愿她敬虔的生活会引他归向救主。
不听道。直译是“一言不发”,“不说话”。希腊原文的结构表明,这里的“道” 和本节上面的“道理”不同。它不是指福音的信息。鉴于言行是信主的妻子争取她们不信的丈夫的方法,这里的“道”显然是指劝说。有时信主的妻子可能会进行辩论,试图通过逻辑证据来说服她的丈夫。一般来说,这不是争取不信丈夫的最好办法。挑剔和争辩的精神不符合基督的精神和方法。
品行。anastrophē(见彼前1:15注释)。安静自制,温柔圣洁而舍己的生活,能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据,通常比唠叨和争辩更为有效。
感化过来。就是信从基督。
2 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
【本会注释】
正是因看见。直译是“当他们仔细观察的时候”(见彼前2:12注释)。
贞洁的。或“纯洁的”(见提前5:22注释)。身为基督徒的妻子,其全部生活的品味和情趣要有所克制。她要在凡事上表显出端庄正派。
品行。见第1节注释。
敬畏。即对上帝存圣洁的敬畏(见彼前2:17,18;诗19:9注释)。本节可以译为:“仔细观察了你们的品行,以及纯洁的敬畏上帝之心”。
3 你们不要以外面的辫头发,戴金饰,穿美衣为妆饰,
【本会注释】
辫头发。彼得在这里引用了古代“装饰”中动机不“贞洁”的一个例子(见第2节注释)。在彼得时代的希腊罗马世界中,复杂而耗时的发型成了财富与时尚的标准,其动机显然是希望自己引人注目,这不符合基督教的基本原则。见提前2:9注释。
戴金饰。罗马帝国时尚的女子要佩戴许多炫丽的戒指,手镯和脚镯。这样的“戴金饰”与基督徒端庄简朴的原则是背道而驰的。
穿美衣。可能是指为应付各种的社交场合而一天换几次衣服的时尚。喜爱购置大量的衣服乃是诱惑各世代男女的一个陷阱。本来可以用得更有利于消费者和接受者永久利益的金钱,往往浪费在外表的装饰上。
妆饰。kosmos,(见赛3:16-24;提前2:9,10注释)。英语中的“cosmetics(化妆品)”就来自希腊词kosmos。基督徒女子不宜盛装打扮以引人注意。她最大的魅力应该是她的基督徒品行(见彼前3:2注释)。
4 只要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这在上帝面前是极宝贵的。
【本会注释】
里面。内在的人格,真正的自我(罗7:22;林后4:16;弗3:16)。
存着。内在的品性和人格。。花时间以基督化的品性装饰品格,比花大量时间装饰身体的外表有益多了。
长久。这不朽的品格就是义袍,是基督应许赐给凡因信接受祂并求祂引导之人的(见太22:11;启3:18注释)。这是上帝希望为人妻的基督徒所应有的装饰。它比其他任何事物更能使她和她的信仰得到她不信的丈夫和朋友们的好感。
温柔。praüs(见太5:5注释)。基督徒女子谦逊的朴实与那些用触目的发型,眩丽的装饰和时髦的衣服张扬自己,引人注目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安静。基督徒的安静不在于时尚的改变,而在于基督。祂“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都是一样的”(来13:8)。与祂交往比与易变的人交往更有价值。
心。即心思意念。
极宝贵的。金饰和华服的物质价值与真正悔改之人的永恒价值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5 因为古时仰赖上帝的圣洁妇人正是以此为妆饰,顺服自己的丈夫,
【本会注释】
仰赖。elpizō,“盼望”。这些敬虔的妇人们将她们的盼望寄托在上帝的应许上,以求得到承认和安全。她们的愿望与上帝对她们的计划是一致的。
妇人。或“妻子”。
正是以此。就是装饰品格。
妆饰。就是“温柔安静的心”(见第4节注释)。
顺服。她们不想以违背婚约来解决婚姻问题。许多信主的妻子无疑在家庭中面对极其困难的处境,但她们以基督化的温柔精神坚定地应付这些环境,得到了上帝的悦纳。她们无怨无恨地忍受了试炼。
6 就如撒拉听从亚伯拉罕,称他为主。你们若行善,不因恐吓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儿了。
【本会注释】
撒拉。这里把亚伯拉罕的妻子说成是一切敬虔妻子的先祖,和放心效法的榜样。
称他为主。撒拉尊敬亚伯拉罕,在家中服从他的领导(见创18:12注释)。
你们若行善。作妻子的基督徒要在家里和其他地方效法撒拉温柔谦逊的榜样。这种行为使女基督徒有资格成为撒拉的“女儿”,正如有信心的男人表现出的他们属灵祖先亚伯拉罕的品性那样。
害怕。ptoēsis(参箴3:25七十士译本)。作妻子的基督不要因一些令人害怕的处境而烦恼。这种处境有时来自不信丈夫的态度,有时起因于教养儿童的问题,有时是因不信的朋友和邻居的恶意引起的。不管这些问题是什么性质,作妻子的基督徒都要保持“温柔安静的心”(彼前3:4)。生活的问题促使她与主更加亲近,而不使她灰心。
女儿。或“孩子们”。参保罗关于亚伯拉罕是我们属灵祖先的教训(见罗4:11;加3:7注释)。
7 你们作丈夫的,也要按情理(原文作“知识”)和妻子同住;因她比你软弱(“比你软弱”原文作“是软弱的器皿”),与你一同承受生命之恩的,所以要敬重她。这样,便叫你们的祷告没有阻碍。
【本会注释】
也要。使徒现在讲述丈夫的责任。上帝对作丈夫的基督徒所期望的,并不少于祂对作妻子的基督徒所有的期望。
按情理。即周到体贴,聪明无私地履行婚姻的一切责任。作妻子的基督徒应该尊她的丈夫为一家之长,但丈夫不可滥用他的权利。作丈夫的基督徒既认识了上帝的爱,就不可凌驾于妻子之上,对她作出不合理的要求(见林前7:2-5注释)。
比你软弱(原文作“是软弱的器皿”)。即与男人相比。“器皿”在这里指“人”。
一同承受。在上帝眼中,男女是平等的。他们都是永生国度的继承人。
生命之恩。就是永生的恩赐,上帝大爱的结果(见约3:16注释)。
敬重。即“尊敬”。
祷告没有阻碍。凡不以基督徒的敬重对待妻子的丈夫,不要指望上帝会答应他的祈祷(参太18:19)。上帝始终不能赐福给那些无理,自私,残暴地对待妻子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亏待的妻子向上帝的恳求抵消了她丈夫伪善的祷告。
8 总而言之,你们都要同心,彼此体恤,相爱如弟兄,存慈怜谦卑的心。
【本会注释】
总而言之。彼得的信是写给全体基督徒的(彼前2:1-17),特别作仆人(彼前2:18-25),作妻子(彼前3:1-6)和作丈夫(7节)的基督徒。现在他接着劝勉全体基督徒。
都。即小亚细亚“散住寄居的”(见彼前1:1注释)所有信徒。从广义上讲,是指各世代各地所有的基督徒。
同心。homophrones,“和谐”,“团结”。信徒的和谐和统一行动的前提,是在基本信仰和教会的目标方法上有根本的一致。但一致并不要求在所有的细节上都完全一样。只要人们有思考的能力,就必然会在细节问题上有分歧。然而尽管有这些分歧存在,大家仍能在原则和工作方针上达成共识。实际上,同心主要指心意,而不是指思想。如果真正合作的愿望克服了骄傲的精神,那么尽管有观点上的分歧,基督徒们还是能够和谐同工的。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歧就减少了,真诚友谊的纽带会把大家联合起来(见约17:21;罗12:10,16注释)。
体恤。sumpathēs,“同受苦难”。见林前12:26注释。
相爱如弟兄。见彼前1:22注释;参太5:43-48注释。
慈怜。eusplagchnoi,“富于同情心”,“软心肠”。见弗4:32注释。
谦卑。有文本为“有礼貌”。见太11:29;罗12:16;林后12:21注释。
9 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
【本会注释】
不…报。直译是“不回报”。
以恶报恶。见太5:39;罗12:17;帖前5:15注释。
辱骂。或“漫骂”(见彼前2:23注释)。
祝福。见罗12:14注释。
因你们是为此蒙召。上帝呼召我们成为基督徒,是要帮助别人,而不只是使我们自己蒙福。真正的基督徒自然会设法给别人带来福气。见太5:43,44注释。
承受福气。一个人最大的福气就是成为别人的福气。上帝永恒国度的居民都有让他人分享自己幸福的习惯。在完美的宇宙中,每一个生灵唯一所关心的是他人的幸福。
10 因为经上说:人若爱生命,愿享美福,须要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嘴唇不说诡诈的话;
【本会注释】
人若。直译是“凡愿意”。这就是感动上帝伟大慈心的精神(见约3:16注释),并且将表现在祂的子民身上(见太25:40注释)。使徒从本节开始(彼前3:10-12)引用诗34:12-16(见该处注释)。真信徒会在人生的一切困难中(见彼前2:12-20)愿意过一种丰满而有价值的生活,给别人带来福气。
爱生命。彼得所引用的,是希伯来语的诗34:12,直译为“在生命中得到快乐”,指的是今生。见太10:39注释。
享美福。即带来真正满足的日子。
禁止舌头。考虑不周的卤莽话语曾破坏了有多少友谊和美好的事业啊!卡尔文·柯立芝曾说:“给我带来伤害的话,我自己都说过”。凡觉得难以“禁止舌头”的人,可以将诗141:3作为他自己的祷告。详见箴15:1,28; 7:27,28;18:21;29:11;雅1:19,26;3:2-18注释。
诡诈。见彼前2:1,22注释。
11 也要离恶行善;寻求和睦,一心追赶。
【本会注释】
也要。在两条劝戒之后是四条劝勉。
离恶。即不要对别人作恶。基督徒要避免伤害别人。
行善。即对别人行善。基督徒要千方百计说有益于别人的话(10节),并尽量为别人行善(11节)。
和睦。见耶6:14;来12:14注释。
追赶。或“追求”。 需要积极追求,以维护和睦。
12 因为,主的眼看顾义人;主的耳听他们的祈祷。惟有行恶的人,主向他们变脸。
【本会注释】
因为。彼得在这里介绍基督徒离恶行善的理由。
主的眼。参诗33:18;来4:13。
义人。即遵从11节劝诫的人。
主的耳。上帝不仅看顾那些选择侍奉祂的人,而且倾听他们祈求“行善”的恩典,以及未能“行善”时祈求怜悯。
行恶。邪恶是他们的生活特征,表明他们是恶人。那些伤害别人的人,不能指望上帝帮助他们。
变脸。上帝会阻挡毁谤他人之人的道路,并制止他们(见太6:15注释)。
13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
【本会注释】
热心行善。热心行善使不信的人没有任何理由诬告和虐待基督徒(参罗8:33-35)。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反对了。连基督也受过诬告和虐待。跟随祂的人肯定不会受到比祂更好的待遇(见约15:20注释)。
有谁害你们呢。一般来说,热心行善的人会得好报。
14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的威吓”或作“所怕的”),也不要惊慌;
【本会注释】
就是。或“然而即使”。
为义。见太5:10,11;彼前2:20注释。将有逼迫临到,信徒们要作好预备。
有福的。makarios,(见太5:3注释)。
人的威吓。即他们要恐吓你们。这句话也可解释为“不要让他们恐吓你们”。基督徒“得救的盼望”是抵挡致命打击的“头盔”(帖前5:8),为使他们相信上帝的能力会拯救祂的子民脱离恶人的计谋。
惊慌。tarassō,“混乱”“忧愁”。基督用这个词劝勉祂的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约14:1)。我们决不可忘记上帝稳坐在宇宙的宝座上,手里掌管着所有献身之人的事务(参罗8:31)。有的文本没有 “也不要惊慌”。
15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
【本会注释】
心里。耶稣基督作为神圣的朋友和保守者的临格,确保信徒平安快乐,永不失败。见加2:20注释。
主基督。有文本为“主上帝”。说明赛8:13中的耶和华就是耶稣基督。关于基督的神性,见本注释卷五第917页。
为圣。或“尊敬”,“奉献”。本节前半部分引自赛8:13。
盼望的缘由。基督徒的盼望是以耶稣基督为中心的(提前1:1)。这盼望是喜乐的泉源(罗5:2;罗12:12),因为它包含着永生的应许(多1:2;多3:7)。不住勤奋地学习明白上帝的旨意,是信徒品格改进的唯一途径。我们应当“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彼后3:18;见弗4:13;腓1:9;西1:9,10;见弗1:17注释)。教会的信徒应当以智慧而有说服力的方法向诚实的人传达他们的信仰。事实上,信徒们必须作好准备迎接世界上最聪明之人的挑战。真理是合情合理的,决不怕真相的披露。
温柔。如果采用傲慢辩论的方式,真理可能被拒绝。真理的目标是使人基督化。但如果不用基督化的方式传达真理,真理就会失去吸引力。
敬畏。就是敬畏上帝(见诗19:9)。
的心。在我们向别人传达真理之前,自己必须明白真理。而且当基督徒越来越理解耶稣基督的真理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就会越来越反映他们主的品格。我们如果要使自己为真理所作的见证产生效果,就必须在我们的生活中实行基督教的原则。人们判断一个教会,往往不是根据其神学理论,教牧人员的讲章,而是根据信徒们在言行上所自然作出的见证。
回答。apologia,“辩护”(见林前9:3注释)。有见识的人应该能说出他们信仰和行为的理由。
16 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
【本会注释】
存着。或“保持”。
良心。suneidēsis,直译为“自我意识”,暗示内心了解自己的思想(见罗2:15注释)。别人的尊敬和自尊都只能建立在“无亏的良心”上。
毁谤。见彼前2:12注释。
诬赖。epēreazō,“漫骂”(参太5:44;路6:28;见彼前2:12注释)。
在基督里。即符合基督教的原则。.
品行。anastrophē,见彼前2:12;见彼前1:15注释。
羞愧。受到毁谤的圣徒高尚的品行证明控告他们的人是说谎的。
17 上帝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本会注释】
上帝的旨意。制造苦难的是撒但,而不是上帝(见伯42:5;诗38:3;39:9;雅1:2-5,13注释)。但是上帝知道为了品格的发展,什么时候吸需要苦难,于是祂允许苦难临到(见来2:9;彼前2:19注释)。
行善。参彼前2:12,20。
18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上帝面前。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
【本会注释】
基督也。这封书信的收信人当时要么正在经受逼迫,要么即将面临逼迫(见彼前3:14-17;4:12-16,19)。鉴于“基督也曾一次……受苦”(彼前3:18),彼得鼓励他们不要以这“火炼的试验”为没听过的“非常的事”(彼前4:12)。他们有权利“与基督一同受苦”,在受苦中与他们的夫子亲密交往(彼前4:13;参约15:20)。祂已经给他们留下了如何忍受苦难的榜样(彼前2:20-23)。
况且基督藉着苦难而得胜(见彼前1:11;4:13;5:1)。祂光荣地从死里复活了(见下面“复活”和21节注释;参彼前1:11;5:1)。祂升到高天,“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了祂”(彼前3:22)。基督警告祂的门徒会遇到“苦难”, 但祂接着说:“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祂藉着苦难而得胜乃是他们在前面“火炼的试验”中获得胜利的保证。
彼得警告他的收信人不要故意招惹苦难(彼前2:20;3:16,17;4:15),而要确保自己受苦是“为义”(彼前3:14),“为行善”(彼前3:17;参彼前4:14)。同样,基督是“为(我们的)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彼前3:18;参彼前2:24)。祂平白无辜地遭人辱骂,所以那些逼迫基督和祂门徒的人该受与他们的罪相称的刑罚。这封书信的读者可以确信,到了一定的时候,上帝会审判逼迫他们的人,并按他们所行的报应这些人(彼前4:5,17,18)。信徒有基督的榜样。祂曾“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彼前2:23)。他们象基督一样是无辜的,可以确信终必伸张正义。
有鉴于此,彼得的读者不要因作基督徒受苦而“羞愧”(彼前4:16),“倒要欢喜”,因为“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欢喜快乐”(彼前4:13)。他们“为基督的名受辱骂”是“有福的”,因为“上帝荣耀的灵”会降在他们身上(彼前4:14)。基督“已经为我们受苦”(彼前4:1),所以我们有特权“为基督的名受辱骂”(彼前4:14)。
为罪。基督为每一个人的罪受了刑罚(见林前15:3;林后5:14;来4:15;约壹2:2注释;见本注释卷五第918页),但祂自己并没有犯罪(见彼前2:22注释)。
一次。见来9:26注释。
受苦(有古卷作“受死”)。 “受苦”与上下文和彼前2:21的思想较为一致(见该处注释)。
义的。就是基督(见徒3:14注释)。
代替。huper,“为了……的利益”。基督受死的重要事实就是它的替代性。祂受死,不是光作为义人树立一个高尚的榜样,而是作罪人的救主(见赛53:4,5;太20:28;彼前2:24注释;参《历代愿望》25页)。
引我们到上帝面前。就是使我们重新得到上帝的悦纳。见罗5:1,2注释。
按着肉体说。或“在肉体里”,即基督道成肉身时所取的人性。祂是带着所有赎民都将拥有的光荣人性复活的(见林前15:38,48注释)。
被治死。直译是“确实被处死了”。这节经文的后半部分解释了前半部分:基督“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为罪受苦”,“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从而能“引我们到上帝面前”。基督受苦至死;我们“为义”受苦不可能超越祂。祂既已战胜死亡,我们就无须害怕“临到我们的火炼的试验”(彼前4:12,13;见林后13:4注释)。
按着灵性。有文本为“在灵里”。 “按着灵性” (en tō pneumati)无古卷支持。本节后半部分可以直译为“在肉体(sarki)里确实被处死了,但在灵(pneumati)里却复活了”。平行结构“在灵里”和“在肉体里”似乎表明这里不是指圣灵。换句话说,我们要么译为“在肉体里……在灵里”,要么译为“按着肉体(意思是‘按着人’)……按着灵”。然而“按着人”在《新约》其他地方没有用过,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在《新约》其他地方用“在肉体里……在灵里”及其同义结构指基督时,“肉体”是指基督在地上作人时的存在,而“灵”则是指祂复活后作为神的存在。参罗1:3,4(见该处注释)中非常相似的对应结果。基督道成肉身后显然成了一个人;祂复活之后虽然保留了祂的人性,但祂在实质上恢复了灵体(见本注释卷五第917-919页;参约4:24)。再参见提前3:16,希腊原文直译为“在肉体里”和“在灵里”。请注意彼前4:6用在人身上的类似的平行结构:“在肉体”和“在灵里”(见该处注释)。关于彼得这种说法的意义,详见罗14:9;林后13:4。
基督确实“在肉体里”死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祂永远死亡。在复活的时候,祂再次“存活”,但与祂在世上作人时相比,从那时起祂的人性更完全地服从祂的神性或“灵”性(见路24:39注释;参本注释卷五第918,919页)。本节指出,被钉十字架的基督继续活着,这个伟大的事实乃是向那些与祂同受苦难的人保证,不必担心所受的迫害会使他们永远死亡(参林后13:4)。基督已经战胜死亡;那些与祂一同受苦的人也必战胜人生火炼的试验。参保罗在林前15:13-23中的论点。他说我们主的复活乃是在基督里睡了之人复活的保证。
复活。直译是“使活着”(参林前15:45)。
19 祂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
【本会注释】
祂藉这灵。有人认为“藉这”是指18节“灵”,也有人认为是指整个第18节。
在那些认为18节是“在灵里”(见该节注释)的人中,有人主张“藉这”是指18节的“灵”,把19节解释为基督在祂被钉与复活之间,向假想中洪水以前没有实体的灵“传道”。但这种结论没有必要放在“在灵里”的解读之后。而且这种结论完全没有圣经依据,必须予以拒绝(见下面“灵”解释)。
关于这个圣经难题的下面三种解释都与圣经关于人死后状况的基本教训一致。
一、“藉这”是指“圣灵”。19节是说基督曾藉着圣灵,通过挪亚的工作,向洪水以前的人传道。
二、“藉这”是指“灵”,即基督在祂原先的状态中,就像祂复活之后得了荣耀的状态一样,被称为在“灵”里。参“上帝是个灵”(见约4:24注释)。基督曾“在挪亚预备方舟的时候”给洪水之前的人们传道,所以是在于祂原来的状态中。参来9:14注释。
三、“藉这”指整个18节,19节是指由于基督将来代人受死与复活,祂在“灵”里通过挪亚的工作“曾去传道”给洪水以前的人听。因为基督将“在肉体里被治死了,但却藉着圣灵复活了”(18节),祂从前得以藉着挪亚传讲救恩,接受的人“藉着水拯救了”。同样,“藉着耶稣基督的复活”,“这洗礼现在也拯救我们”(21节)。
如果按“圣灵”解读(见第18节注释),三种解释中第一种就可能是对的。但第二种和第三种解释与原文结构,上下文(18,19节)和《新约》中其他类似经文更为吻合。
曾。即不仅是“我们”(18节)。髑髅地的恩典“把我们引到上帝面前”,也适用于洪水以前的人。事实上没有其他方法能拯救人类脱离魔鬼的监狱(见徒4:12注释)。
去传道。强调“传道”,而不是“去”。“传道”(kērussō)一词经常用来表示基督在地上的传道。关于这次传道的时间,见20节注释。
监狱。phulakē,“监视”,“看守”,所以指被监视和看守的地方,即“监狱”。彼得是指真实的监狱还是喻指,须按上下文确定。如果按字面的意思,这个“监狱”就是指一个看守死人,或有人所说19节中“灵”的地方,直到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如果是比喻,“监狱”就是指“不信从的人”属灵的状态。“监狱”的后一种意思见赛42:7;参赛61:1;路4:18。创6:5-13的记载和只有八个人逃脱(彼前3:20)的事实,证明洪水以前的人被牢牢地看守在罪的监狱中。只有基督能救人脱离撒但所加给他们的邪恶习惯和欲望。
灵。pneumata,pneuma的复数形式,意为“风”,“气息”和“灵”(见路8:55注释;参民5:14注释)。气息是生物的显著特征。,pneuma作为用局部来代替整体的修辞格提喻,所代表的只是“人”。参林前16:18,“我的灵”就是“我”;加6:18;提后4:22等处,“你们的灵”就是“你们”(参腓4:23)。见来12:9,23注释;参民16:22;27:16。所以这些“灵”可以被认定为活人。事实上,20节的前半部分显然说明他们是洪水即将泛滥时的人。他们和20节的“八个人”一样,乃是真实的活人。
有些认为彼前3:18-20和4:6支持灵魂不死和死后有知觉的道理,基督在被钉与复活之间到了喻指死人所在的阴间(见太11:23注释),去传道给没有实体的受苦之灵听。但是这种观点需要推定本节的“灵”在基督向他们传道时,处于某种类似炼狱的地方;而祂传道的目的是给他们第二次得救的机会,使他们脱离炼狱。但大多数认为彼得是在这里教导人死后有知觉的新教徒,却绝不会接受罗马教炼狱的教义和同样没有圣经根据的第二次机会说。那些主张彼得在这里支持他们所谓灵魂自然不死之信仰的人,还必须解释基督为什么偏爱挪亚时代死亡罪人的“灵”,而不给其他世代的人同样的机会。
圣经清楚地教导说,人必须在今生接受救恩,他个人的宽容时期到他死时就结束了(见太16:27;路16:26-31;罗2:6;来9:27注释;参结18:24;启22:12)。圣经还清楚教导说,死人是没有知觉的(见诗146:4;传9:5,6;太10:28;约11:11;帖前4:13注释;参创2:7;传12:7注释)。因此说“灵”没有实体却有知觉,能听到和接受福音,是与圣经许多明白的教训相冲突的。值得注意的是,彼得并没有说基督曾给没有实体的灵传道。
说挪亚时代的人没有公平得救的机会,就是无视挪亚“传义道”给那个世代(彼后2:5),他们故意拒绝上帝藉挪亚传给他们信息的事实(彼前3:20,见该节注释)。要不是上帝要给祂耐心等候的人一个相信听从的机会,祂是不会“在挪亚预备方舟的时候,忍耐等候”(20节)的。
20 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上帝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藉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
【本会注释】
从前。或“古时”。
在。就是在“灵”,即洪水以前的人不信从,“挪亚预备方舟”,上帝“忍耐等候”的时候。
挪亚。见创6:5-13。
预备。或“建造和装备”。
不信从。apeitheō,“不信”,“不服从”,暗示故意不信和悖逆。挪亚时代的罪人有充足的亮光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不该有第二次机会。实际上他们完全“不信从”,到了上帝忍无可忍的地步(见创6:5-13)。但上帝还是“忍耐等候”他们悔改。上帝既“等候”他们,祂也必忍耐等候我们。
等待。apekdechomai,“忍耐等候”。上帝温柔地等待罪人的悔改。祂“不愿有一人沉沦”(彼后3:9)。
藉着水。在挪亚时代淹没“不信从”之人的洪水,也承载了安居于方舟里的人,保全了他们的生命。八个人“藉着水”的得救,是这句有关洪水前人类较长插语的高潮,也是彼得插入这句话的原因。21节说明了他从他们的经验中所吸取的教训:因为他们曾“藉着水得救”,所以“洗礼现在也拯救我们”。但洪水前的这八个人和基督徒都是因基督从死里复活才得救的(见第19,21注释),因为除此之外,这两等人都是没有希望的(见林前15:13-23)。
得救。直译是“安全地领出来的”,也指疾病的复元(见太14:36)和成功的旅行(徒23:24)。这八个人听从了基督所发出,并由“传义道的”挪亚向那个世代所宣告的信息(彼后2:5)。
八。见创7:7。
人。psuchai,“(活)人”(见太10:28注释)。
21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藉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上帝面前有无亏的良心。
【本会注释】
所表明的。antitupos,“模型”,“副本”,“代表”。正如挪亚和他一家“曾藉着水得救”,我们也藉着洗礼得救。但彼得马上解释说,得救实际上是靠“耶稣基督的复活”,对于洪水以前的人(见第19节注释)和我们(见第18,21节注释)都是一样的。
洗礼。baptismos,来自于baptizō,“浸”,“沉浸”(见太3:6;罗6:3-6注释)。
藉着。或“靠着”。水只是一个“表号”。若没有基督的复活,洗礼就只是空洞的形式,所有的讲道都没有用处,所有的信心也都没有价值(见林前15:4,14注释)。
不在乎除掉。使徒在这里否认单单清洗身体有什么洁净心灵和赎罪的效果。正如犹太人的洗涤仪式只是内心更深洁净的象征,同样,基督徒的洗礼也只是代表内在的经验。
肉体的污秽。指一般身体的不洁。
无亏的良心。或“清洁的良心”(见彼前3:16注释)。洗礼只有反映了内心的变化才是有效的(见罗12:2注释)。
22 耶稣已经进入天堂,在上帝的右边;众天使和有权柄的,并有能力的,都服从了祂。
【本会注释】
进入天堂。见徒1:9;来4:14;6:20;9:24注释。
右边。见罗8:34;来1:3注释。
服从了祂。参林前15:27;西2:10;来2:8。
彼得前书4章
提要:1 彼得劝他们考虑到基督的榜样和万物的结局近了而停止犯罪:12 安慰他们忍受逼迫。
1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们也当将这样的心志作为兵器,因为在肉身受过苦的,就已经与罪断绝了。
【本会注释】
既。彼得现在根据彼前3:18-22所叙述的事实得出结论。
基督…受苦。见彼前2:21;3:18注释。有文本在“受苦”前还加上“为我们”。参彼前2:21的相似文字。见彼前3:18注释。
在肉身。见彼前3:18注释。
作为兵器。hoplizō,“装备自己”(参弗6:12-17)。
心志。ennoia,“思维和感受的方式”,不是《新约》中常用来表示“思想”的nour。彼得劝每一位基督徒在思想和行动上用耶稣基督的榜样来塑造自己的生命(见彼前2:21注释;参腓2:5)。
在肉身受过苦的。见彼前3:18注释。火炼的试验(彼前4:12)使信徒与上帝更加亲近,并更完全地顺服圣灵的大能与管束。
与罪断绝。就是放弃犯罪的生活方式(见罗6:7,12-17注释)。彼得并没有暗示这里所说的人就不会再犯错误了,而是说他已经放弃世界,肉体和魔鬼,靠着上帝的恩典,开始追随夫子的脚踪行。他的目标的完美的品格(见太5:48注释;参《历带愿望》555页;《喜乐的源泉》62页;《天路》316页)。“我们既披上基督的义袍,就不再喜爱罪恶了;因为基督必与我们同工。我们虽然可能犯错误,但我们却恨恶那使上帝的儿子受苦的罪”(《给青年人的信息》338页)。我们的生活既受基督所控制,就不再由罪恶作主了(见林后5:14;加2:20)。
2 你们存这样的心,从今以后就可以不从人的情欲,只从上帝的旨意在世度余下的光阴。
【本会注释】
从今以后。见罗6:11-15注释。
人的情欲。就是导致人犯罪的邪恶意愿和欲望。
上帝的旨意。“已经与罪断绝”(1节)的人生会遵循一种全新的方针。他的意志顺服上帝的旨意,就象磁针指向磁极一样。他行事“不随从肉体,只随从圣灵”(罗8:4)。圣经应许每一个遵行“上帝旨意”的人可以与上帝永远交往(约壹2:17)。
在世。就是作人。
余下的光阴。就是他剩下的人生。
3 因为往日随从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恶欲、醉酒、荒宴、群饮,并可恶拜偶像的事,时候已经够了。
【本会注释】
往日。指彼得的外邦读者过去的生活,所以本节前半部分可以译为“你们把生命全都浪费在外邦人所喜爱的事上”。
外邦人。见彼前2:12注释。
邪淫。“放荡,纵欲”(见林后12:21注释)。
恶欲。见约8:44;罗7:7注释。
醉酒。oinophlugia,源于ionos(“酒”)和phluō(“过量”)。这里指狂宴滥饮。
荒宴。kōmoi,世俗文学中常以该词形容节日狂欢的游行和聚会,常以滥饮和淫荡为特征。
群饮。或“闹饮”。
可恶拜偶像的事。直译为“违法的偶像崇拜”。本节表明彼得主要是写给从前拜偶像的外邦基督徒的,至少主要的对象是他们。他们的异教邻居看见这些基督徒不参加这些活动,就感到奇怪,这进一步证明他们不是犹太籍基督徒,而是悔改的异教徒(见彼前2:10注释)。
4 他们在这些事上,见你们不与他们同奔那放荡无度的路,就以为怪,毁谤你们。
【本会注释】
在这些事上。就是在第3节所描写的行为上。
放荡无度。直译是“进入涌出来的放荡中”。这里描绘了大量的污秽与放荡涌出来,是藏垢纳污之所,与真正悔改基督徒所环绕没有玷污的纯洁形成对照。
以为怪。未信的人通常看不到基督徒生活方式的益处和福气,所以就会惊讶他们从前的同伴,现为基督徒者不再过从前的生活。不信的人认为只能在今生找到满足与幸福,所以就不断地通过满足肉体的愿望来追求快乐。他们认为克制天然的欲望,无论是饮食或情欲的放纵方面,都是愚蠢而不可思议的。然而基督徒却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1:27),因为“与世俗为友就是与上帝为敌”(雅4:4)。“世人若”恨信徒,他们“不要以为希奇”(约壹3:13)。
毁谤。直译是“亵渎”。异教徒咒骂基督徒,是因他们认为基督徒态度清高,不与他们“同奔那放荡无度的路”。异教徒的这种误解往往点燃了逼迫的火焰。
5 他们必在那将要审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账。
【本会注释】
他们。就是第4节中毁谤的人。
将要审判。见提后4:1注释。
活人。见徒10:42注释;参帖前4:15-17。
主。就是耶稣基督(参提后4:1;启19:11注释)。
交帐。见罗14:10-12注释。
6 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上帝活着。
【本会注释】
为此。人人都要按照他对所领受之真理的反应受审判。
死人。这里可能指死了的基督徒,就像本这节的最后所暗示的。根据上下文,彼得不可能是喻指灵性上死亡的人,尽管圣经其他地方经常有这样的寓意(见太8:22;弗2:1;西2:13注释)。彼前4:5的“死人”显然是指真实的死人;由于第5,6的“死人”都与审判有关,第6节的“死人”很有可能也是指真实的死人。如果存在从真实到寓意的转变,那么在上下文中会说明的。但圣经明确教导说死了的人毫无所知,人的宽容时期在死的时候结束(见彼前3:19注释)。因而唯一与圣经总体教训一致的结论就是,那些在彼得写信时死了的人,生前已经听过福音。福音曾传给那些现在死了的人。
曾有福音传给他们。原文表明这里的传福音发生在彼得写这封信之前。他写信时已经不传了。如果彼得指的是灵性上死亡的人,他就会写道:“正在传福音给他们”(见上面“死人”解释)。
要叫。使徒在这里指出了在死人生前传福音给他们的两种后果。
受审判。见约5:29;林后5:10;来9:27注释。如果他们从来没有听过福音,他们就不必对福音负责(见结3:18-20;约3:19;15:22;徒17:30;雅4:17注释;参路23:34;提前1:13)。
按着。死了的人将会按照他们活在世上时的状况受审判。他们与第5节所提到的“活人”受审的依据是一样的。
肉体。就是活人(见彼前3:18注释)。
灵性。就是拥有荣耀不朽的身体,象基督从坟墓里复活时那样(见彼前3:18)。参约3:6;罗8:9
靠上帝。可理解为“象上帝那样活着”,即“他们会成为不朽坏的”(见林前15:51-55;帖前4:16,17注释);也可理解为“照上帝的旨意”,就是根据审判的裁定,他们按照上帝的旨意活着。
却…活着。彼得显然是指在耶稣里睡了的基督徒,因为他们是新约信徒所非常关心的(见林前15:12-14;帖前4:13-17注释)。这些“死人”在活着的时候听见并接受了福音,所以在审判时他们“灵性却靠上帝活着”。
7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
【本会注释】
万物的结局。就是世界的结束(见《罗马书》13章补充注释;见太24:3,34;启1:3注释;参罗13:11,12;林前7:29;10:11;腓4:5;雅5:3,8,9;彼前4:17;彼后3:11;约壹2:18;启22:10)。
近了。想到即将要面对宇宙审判之主(5,6节),我们确实需要谨慎自守。彼得对信徒的劝勉,尤其是在接下来的经中文,带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万物的结局近了”。参约壹3:3。
谨慎自守。sōphroneō,“头脑清醒”,“运用自制”(见罗12:3;多2:4,5注释;参帖前5:6注释)。尽管基督的复临越来越近,我们也不可以此为借口而疏忽自己的责任。基督徒要坚守岗位,忠于职责,直到最后一刻。我们的主吩咐我们要“直等我回来”(路19:13)。
警醒。nēphō,“保持清醒”,免得沉醉(见帖前5:6注释)。鉴于即将来临的大事,彼得劝告读者要警醒(见太24:42,44)。
8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
【本会注释】
最要紧的。基督教的最高的检验准则就是它对于我们彼此间关系的影响。
是。直译是“一直保持。”
切实。直译是“充分发展”。
爱。agapē,(见太5:43;林前13:1注释)。爱是没有界限,永不止息的。在基督徒的团契中,爱心把不同背景和观念的人团结起来。在有理性而无私的爱中,教会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遮掩。见雅5:20注释。彼得在这里引用箴10:12。哪里缺乏爱,哪里就会夸张他人的过错和失败。哪里有爱主宰,人就会乐意宽恕和原谅。此外,弟兄相爱的精神一定会吸引未信之人的注意,并引导他们中间的许多人认识耶稣基督的救恩。
9 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
【本会注释】
款待。philoxenoi,“好客”(见罗12:13注释)。
不发怨言。主人一方若露出不悦之色,就会破坏款待的气氛。真正的款待带有一种好客的精神,因为“没有送礼人的礼物是空的”。在逼迫的时期(参12节),基督徒难民的数量会很大,照顾这些同道需要很高的代价,但是接济同道是基督徒在上帝面前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要高高兴兴地履行这个职责。
10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上帝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本会注释】
各人。没有一个基督徒是穷到不能帮助别人的。好客的精神赋予最卑微的服务以无限的价值。每个人都有服务同胞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我们的福分是基督徒的特权与责任。
恩赐。charisma,白白慷慨地赐下的“礼物”,所给予的“恩惠”。彼得这里不是指圣灵神奇的特殊恩赐,而是指每一个上帝儿女所不断领受的祂供养和维持之福。“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见太10:8)。
彼此服侍。上帝既慷慨地赐福与我们,我们就应该让人分享,与“信徒一家的人更是这样”(见加6:10)。
百般。见雅1:2注释。上帝的恩赐是乐意丰富地赐予的。祂的管家们应该怀着和祂一样的精神,分发这些福气。
好。kaloi,“出色的”,“有效的”。
管家。见林前4:1注释。
11 若有讲道的,要按着上帝的圣言讲;若有服侍人的,要按着上帝所赐的力量服侍,叫上帝在凡事上因耶稣基督得荣耀。原来荣耀、权能都是祂的,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本会注释】
若有讲道的。就是他作为基督徒的能力。
圣言。logia(见徒7:38;罗3:2注释)。上帝的“百般恩赐”之一就是流利而雄辩的口才。但这个恩赐用单单用来荣耀上帝。上帝所赐的才干应该妥为培养开发,使福音的传播绝不因粗俗,虚伪和轻浮的语言而受到阻碍。
服侍。基督徒的人生应不断展示上帝的大能。如果不时刻依赖于上帝的能力,就没有人能过无罪的生活。
凡事上。就是在基督徒所从事的任何活动中。
耶稣基督。见太1:1注释。信徒藉着基督成为上帝的儿女,并荣耀上帝。
荣耀。直译是“继续荣耀”。荣耀和高举上帝是人生活动的真正目的。基督徒永远不能放下正确彰显上帝和祂拯救大能的责任。
原来荣耀。见弗1:6,14注释。有人认为本节后半句引自早期基督徒的一个祷文。参彼前5:11的“荣耀”与“权能”(见英文钦定本)。
权能。关于“权能”(kratos),见弗1:19注释。Kratos只在本节和提前6:16;犹25;启1:6;5:13的颂赞中使用。把“权能”归给基督,就是承认祂的统治权并拥戴祂为王。
祂的。既可能指藉着耶稣而得荣耀的父上帝,也可能指基督自己。如同在今生一样,当赎民欢聚在永久家乡的时候,这样的颂赞将要归给三一的真神(参罗11:36;提后4:18;启1:6)。
阿们。见太5:18注释。
12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不要以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啊。这个亲切的称呼强调彼此的友谊和关怀。彼得预见到前面的黑暗日子,就勉励他的弟兄去面对将要来临的暴风雨。
火炼的试验。purōsis,“燃烧的”,“炽热的”。请比较彼前1:7。尼禄猛烈的逼迫不久就要熬炼教会。犹太人和罗马人愈演愈烈的侵扰只是即将来临之大屠杀的前奏。撒但千方百计要摧毁幼年的教会。鉴于快要来临的试炼,今日的基督徒完全应该听从彼得对当时教会的劝勉。
临到。peirasmos(见太6:13;雅1:2注释)。就像约伯的情况一样,上帝允许撒但试验祂忠心儿女的品格。上帝知道约伯的忍耐,而且从那时起,受苦的人一直从约伯在“火炼的试验”中坚贞不屈的榜样中获得了力量。人生的苦难不是来自上帝,而是来自撒但。然而上帝却利用这些苦难来造就祂儿女的品格。见伯42:5;诗38:3;39:9注释。
不要以为奇怪。直译是“不要一直惊讶”。只要基督与撒但在进行着争取人心的大斗争,基督徒就必遭遇撒但用来摧毁他们对上帝之信心的种种试验和困难(见彼前1:7;3:17)。
非常的事。就是没有听过的事。“火炼的试验”并不是新鲜事,因为基督已经忍受了人间的一切苦难(13节)。“火炼的试验”只是让基督的门徒与祂的苦难“有份”。
13 倒要欢喜;因为你们是与基督一同受苦,使你们在祂荣耀显现的时候,也可以欢喜快乐。
【本会注释】
欢喜。见雅1:2注释。
因为。要预料到因世人误会基督徒的信仰而发生的问题。基督徒欢喜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蒙召所要忍受的苦不会超过基督所受的苦(见来2:18;4:15,16注释)。
使。说明欢喜的目的。
祂荣耀。就是祂复临的荣耀(见太25:31注释)。
显现。apokaluptō(见林前1:7;彼前1:7注释)。
欢喜快乐。一进入永恒时那说不出来的喜乐,马上就会使地上一切孤独困苦的时辰显得微不足道。天国的兴奋和惊讶将大大超越人最远的想象。
14 你们若为基督的名受辱骂,便是有福的;因为上帝荣耀的灵常住在你们身上。
【本会注释】
为。或“由于”。
基督的名。见徒3:16注释。罗马世界怎样拒绝了基督的纯洁和尊荣,照样,各世代中不敬虔之人也拒绝了祂的代表(见太5:11,12;彼前2:21注释)。
辱骂。oneidizō,“责骂”,“侮辱”某人。逼迫者在开始活动时,通常诽谤基督徒的正直,智慧,和作为一名公民的操行。责骂是更残酷攻击的前奏。见太5:11注释。
有福的。makarios(见太5:3注释;参诗1:1注释)。
上帝。上帝能力的处处同在,使基督徒能面对人生的一切问题。这是基督徒平安与信靠的源头。充满今生财富和娱乐的生活不能代替上帝之灵的时常同在。
荣耀的灵。就是圣灵。基督徒在逼迫与苦难中得到保证:上帝将藉着祂的灵与他们同在,安慰、鼓励、指导和祝福他们。
住在你们身上。就是住在你们中间。
15 你们中间却不可有人因为杀人、偷窃、作恶、好管闲事而受苦。
【本会注释】
因为杀人…受苦。为基督的名受苦是一种特权,可以给祂的名带来荣耀。但是如果一个基督徒犯了罪,就给外邦人有机会嘲笑教会并亵渎基督的名。见彼前2:20注释。
偷窃。见出20:15注释;参太19:18;罗2:21;弗4:28。
作恶。泛指从事各种危害活动的人。
好管闲事。allotriepiskopos,含义不太明确。彼得既然在讨论基督徒与不信者的关系,他在这里可能是想到教会里一些轻率的信徒不恰当地批评外邦人行为和习俗。基督徒人格的魅力可以消除不信者部分的责骂和逼迫。基督徒不要使自己成为别人的心理负担。他要确保自己行为不仅讨人,也讨上帝由衷喜悦。
16 若为作基督徒受苦,却不要羞耻,倒要因这名归荣耀给上帝。
【本会注释】
若。见彼前3:14注释。
基督徒。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三次。起初是外人对信徒的蔑称(见徒11:26),后来却成为地上教会光荣的标志和引为自豪的称呼(见徒26:28)。基督徒虽然遭遇侮辱和取缔,但他们知道被上帝尊荣的价值要远远超过被世界所尊荣。耶稣也曾为坚持公义的原则而遭受不公正的苦楚。
不要羞耻。见12-14注释。
因这名。即因“基督徒”的名。
归荣耀给上帝。因身为基督徒,与基督同受苦难,并为上帝作见证(13节)。
17 因为时候到了,审判要从上帝的家起首。若是先从我们起首,那不信从上帝福音的人将有何等的结局呢?
【本会注释】
时候。kairos,一个特定的恰当“时候”(见可1:15;徒1:7注释)。
到了。这两个字是译直到外加的。见下面“起首”注释;参第7节注释。
审判。krima,“判决”(见启17:1注释)。《以西结书》第9章的审判场面显然就是彼得将忠心的基督徒和不敬虔之人在上帝的审判台前进行对比的背景。
上帝的家。就是教会(见提前3:15注释)。
起首。“开始”。本节第一句可译为“因为这是在上帝的家开始审判的合适时间”。鉴于考时间的短促(见第7节注释)和即将来临的“火炼的试验”(12节),彼得劝勉他的同道要记住他们作为基督徒的严肃责任。参结9:6,审判的使者从圣殿开始,在那些地位最高的人身上执行判决。在“火炼的试验”和“审判”的时候,上帝对那些自信从基督之名的人有很高的要求。
不信从上帝福音的人。就是那些对基督徒实施“火炼的试验”的人(12节)。
结局。“命运”。与恶人相比,真正的基督徒显然更配得永生。上帝既然严格地对待祂自己的子民,那么祂对那些故意反对祂的见证人所传真理的人将会多么严厉呢。所以基督徒不必担心上帝不会公正地处置那些逼迫他们的人。
18 若是义人仅仅得救,那不虔敬和犯罪的人将有何地可站呢?
【本会注释】
义人仅仅得救。使徒在这里引用七十士译本的箴言11:31(见该节注释)。唯有靠着基督的功劳,义人才能得救。如果不藉着对祂的信心,他们不可能在审判的日子获得上帝的怜悯。
不虔敬。asebēs,“无信仰”,“不虔诚”(见罗4:5注释)。
何地可站。不虔敬之人的处境将会如何呢?他们已经弃绝了安然进入赎民永恒国度的唯一方法。
19 所以那照上帝旨意受苦的人要一心为善,将自己灵魂交与那信实的造化之主。
【本会注释】
所以。彼得现在总结他的大段勉言,就是关于基督徒在“火炼的试验”中即将面临之苦难的勉言。
照上帝旨意。是因为忠于上帝明确的旨意,而不是因为错误的行为(见彼前2:12,19,20;3:14,16-18;4:14,16)。
为善。基督徒最可靠的保障就是过无可指摘的生活(见但6:4注释)。他们在任何情境下都应当靠着上帝所赐的恩典尽心竭力,并把后果交给上帝
自己灵魂。他们会把自己的生命交给那唯一能保护他们免受伤害,加强他们的力量,使他们能勇敢地忍受苦难的主。关于“灵魂”,见太10:28注释。
交与。基督徒最大的保障在于知道上帝决不会丢祂自己的子民(见提后1:12;2:19注释)。彼得像一位真正的牧人,在逼迫的风云迅速密布的时候,向自己的同道指出了唯一安全之所。
信实的造化之主。上帝创造了我们。我们是属于祂的。祂一定会看顾自己的子民。我们可以确信上帝会尽量地爱我们,怜悯我们。天上或地上没有任何势力能从上帝手中夺去那些自己的生命交给上帝保守的人(见约10:28,29注释)。
彼得前书5章
提要:1 彼得劝勉长老要牧养他们的羊群,5 年幼的要顺服,8 所有人都要谨守警醒,坚定信心:9 抵挡那残酷的仇敌。
1 我这作长老、作基督受苦的见证、同享后来所要显现之荣耀的,劝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
【本会注释】
长老。presbuteroi(见本注释卷六第26页;见徒11:30注释)。在前面几章里,彼得是以教会一般信徒为对象的。现在他要劝勉那些直接照顾上帝羊群的人(见第3,4注释)。
基督受苦。见彼前2:21注释。
见证。martus(见徒1:8注释)。关于彼得个人对基督的见证,见彼后1:16-18注释;参约壹1:1,2。虽然彼得说自己与其他长老有着相同的职务,但就基督生与死的见证人而言,他在他们中间的地位是独特的(参徒5:32)。救主生平的最后几幕经常生动地出现在他的记忆之中。见路24:48注释。
同享。koinōnos,(参彼前1:4)。彼得满怀信心地把将来要应验的事写成是仿佛已经享受到其好处。他所信赖的是太19:28、约13:36等所记载的应许。关于使徒对自己个人命运的认识,参彼后1:14注释。
要显现。(见彼前4:7注释;参罗8:18注释)。
荣耀。doxa(见罗3:23注释)。
劝你们。parakaleō,“鼓励”,“恳劝”,“请求”(见太5:4注释)。彼得象一位体贴的朋友恳劝同作长老的人,而没有辖制“所托负你们的”(彼前5:3;参太16:18注释)。
同作长老的人。彼得一点也没有居高临下的意思。他完全满足于享有与其他教会负责人一样的称呼。这一点可以从本节的文字和结构中看出来。
2 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上帝的群羊,按着上帝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
【本会注释】
牧养。poimainō,或“照顾”,不仅是喂养,还包括牧人所必须给予他羊群的一切照顾。关于牧人的责任,见徒20:28注释;参彼前5:4注释。彼得在这里传达他自己从基督所领受的命令(见约21:16注释)。
群羊。poimnē(参上面的poimainō)。因为这是上帝的羊群,长老们应当比自已的羊群更加忠心地照料。忠诚的教会职员始终视信徒为属于主的,并照顾他们的需要。参基督一再强调羊群是属于祂的(约10:14;21:15)。
按上帝旨意。kata theon,有文本无“按上帝旨意”。
照管。episkopeō,“视察”,“监督”,与episkopos(“监工” 在《新约》四次译为“监督”)的词根相同(见本注释卷六26页;见徒20:28注释;参彼前2:25)。有文本无“照管”。但依据上下文,该词需要保留。彼得盼望长老们象忠心的牧人那样,保障群羊的安全,供养和成长。
出于勉强。anagkastōs,“强迫”,该词用来表示胁迫奴隶,强征士兵或通过折磨来强迫。彼得希望教会的长老们愉快地履行自己的义务,不要把它们看作重担,或看作是违背他们的意志的强加于他们的。
甘心。长老们的侍奉应当出于自愿,上帝只悦纳这样的侍奉(参林后9:7注释)。
贪财。aischrokerdōs,“喜欢不义之财”。不能根据这句话确定长老们该不该为他们的服务接受报酬。不管怎样,长老们的服务都不应以“贪财”为目的。“工人得工价是应当的”(见提前5:18注释),但是他所得的只能是他服务的报酬。决不可把为教会服务当作发财的门路(参提前3:8注释)。
乐意。或“热心”。真正的牧人不仅乐意而且热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样,献身的工人也要不计报酬地侍奉上帝。
3 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
【本会注释】
辖制。教会的职务不认可独断专行。应当视担任领导职位为服务的机会,而不是作威作福的机会。彼得劝长老们不要屈服于这种试探,而要在凡事上作榜样(参多1:7注释)。
所托付你们的。klēroi,“份额”,故有“抽签决定”之意,这里指“所分配的责任”(参徒1:17注释)。有文本在此前有“上帝的”。彼得显然强调“所托付的”为长老的责任。原文的复数可能指分散的各基督徒团体。每一个团体无疑都受一位长老所照料。他应该为信徒服务,不是作暴君,而是作一个温柔的牧人照顾羊群的需要。
榜样。tupoi,“模范”,“典型”。关于该词的单数形式tupos,见罗5:14注释。参保罗在帖前1:7;帖后3:9;提前4:12;多2:7对该词的使用。长老们应该是模范的基督徒和信仰的真代表,可以让其他信徒放心地效法。
4 到了牧长显现的时候,你们必得那永不衰残的荣耀冠冕。
【本会注释】
牧长。archipoimēn,由前缀archi(“为首的”,“高级的”或“第一的”)加poimēn,“牧人”(参2节注释)构成。“牧长”的称呼《新约》中只出现在本节,指基督(参赛40:11;约10:2,11;彼前2:25注释)。彼得视自己和长老们为羊群的牧人,而视耶稣为牧长。祂既照顾牧人,也照顾羊群。见约10:1-16注释;参路15:1-7注释。
显现。直译是“一直显现”。使徒虽然知道自己在基督再来之前会去世(参约21:18,19;1:14注释),但他一直注视着这件荣耀的大事,并将它呈现在长老们面前鼓励他们。
必得。圣经决没有否定基督徒服务的报赏,却把它作为对忠诚的鼓励(参太5:12;林后4:17;提后4:8注释)。
永不衰残的。amarantinos,“由永不凋谢的花编成的”。 彼得在彼前1:4中用了与它相关的词marantos(见该处注释)。两者都强调奖赏的永久性。
冠冕。stephanos,“花冠”或“花环”,如奖给体育比赛的优胜者(见提后4:8;启2:10注释)。忠心的长老所要分享的荣耀,将象戴在头上的冠冕(参罗8:18注释)。
5 你们年幼的,也要顺服年长的。就是你们众人也都要以谦卑束腰,彼此顺服;因为上帝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
【本会注释】
年幼的。可能指彼得所致信的各教会中年轻的信徒。
也。正如长老应该受基督的领导,年轻的基督徒也应接受长老们的指导。
顺服。hupotassō(见罗13:1注释)。“年幼的”应该尊重“年长的”的经验和判断。
年长的。直译是“长老”。这里可能指年龄,而不是职务(参提前5:1,17),虽然彼得的指示主要针对“长老”,但是年轻人还是应该尊重年长和经验丰富的人,并注意他们的劝导。
你们众人。使徒现在对全体信徒说话。
谦卑。tapeinophrosunē(见弗4:2;腓2:3注释)。
束腰。egkomboomai,就象奴隶系上围裙(egkombōma),作为奴隶身份的标志,表明他的责任是去服侍别人的需要。基督徒也应当彼此以谦卑相待,就象奴隶束上围裙一样。如果全体信徒都听从使徒的忠告,教会将是多么安宁啊!
顺服。有文本无“顺服”,故这句话可译为“你们众人都要彼此以谦卑束腰”。
阻挡。antitassō,“列阵抵挡”。上帝憎恶骄傲。彼得在这里引用箴3:34的七十士译本,与雅4:6同一出处(见该节注释)。这是彼得信息与雅各信息的又一相似之处(参彼前5:5-8;雅4:6-10)。
骄傲的人。“傲慢自大的人”。
6 所以,你们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时候祂必叫你们升高。
【本会注释】
你们要自卑。tapeinoō(见林前12:21注释)。彼得在第5节探讨信徒之间的关系,在第6节则探讨信徒与上帝的关系。
大能的手下。这种说法在《旧约》中经常出现,既指上帝把祂的子民从埃及拯救出来,也指上帝把祂的余民从散居的各国中召集过来(出3:19;申3:24;结20:34等)。基督徒所侍奉的是一位大能的上帝,特别是因为上帝“阻挡骄傲的人”(彼前5:5),他完全可以在一切环境中谦卑地行事。
到了时候。en kairō,直译是“到了适当的时候”。关于kairos(kairō的主格形式)见可1:15;徒1:7注释。有文本在“时候”前加上“监察的”,如彼前2:12。彼得在这里展望世界历史的最后时刻。那时凡坚持到底的圣徒将接受他们永恒的报赏。
升高。上帝应许尊荣那些甘愿为祂的缘故自卑的人(参路14:11;雅4:10注释)。
7 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上帝,因为祂顾念你们。
【本会注释】
忧虑。merimna。与它相关的动词merimnaō(“担忧”),见太6:25注释。原文强调“你们一切的忧虑”。凡将自己的一切忧虑都卸给上帝的人,就完全解决了使许多基督徒软弱的忧虑问题。
卸给。原文动词的形式暗示是一次性动作。使徒在这里引用了诗55:22(见该节注释)。
因为祂顾念你们。即上帝非常关心基督徒的福利(参太10:29,30;路21:18注释)。那些正在面对残酷迫害的人一定非常喜欢这样的保证。它确实是历代一切基督徒的安慰的泉源。
8 务要谨守,警醒。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本会注释】
谨守。nēphō(见帖前5:6;彼前1:13注释;参彼前4:7注释。该节用了一个不同的希腊动词)。
警醒。grēgoreō(见帖前5:6注释)。时代的严肃性和大量的困难使彼得劝勉每一个基督徒都要严格自制。
仇敌。antidikos,“诉讼中的对方”,这里指“仇敌”。原文有定冠词,暗示这个基督徒仇敌的身份是众所周知的,就是那大仇敌。
魔鬼。diabolos(见太4:1;弗4:27注释)。彼得看到了在他的读者所遭受一切逼迫的背后,是那大仇敌撒但(参伯1:7)。
如同吼叫的狮子。象一只饥饿的狮子咆哮着恐吓和捕捉它的猎物。这是对魔鬼的形象比喻。他企图藉着逼迫恐吓基督徒,迫使他们背道。
遍地游行。就是千方百计威逼他的猎物。彼得可能想到伯1:7说撒但在地上“走来走去”。
寻找。狮子不会等猎物送上门来,同样,撒但也不会光等着他的猎物掉进他的陷阱。他到处游行要搜寻抓捕他想要抓获的人。
吞吃。就象狮子吞噬猎物的肉一样,魔鬼也会从教会撕咬他的受害人,将之吞噬。
9 你们要用坚固的信心抵挡他,因为知道你们在世上的众弟兄也是经历这样的苦难。
【本会注释】
坚固的。stereoi,“坚定的”,“坚硬的”(见提后2:19)。使徒希望我们表现出坚如磐石的信心,来对付魔鬼的攻击。懦弱的态度不会带来胜利。只有勇敢坚定才能击退仇敌。
信心。关于把“信心”理解为教义的观念,参徒6:7;罗1:5注释。这里还可以解释为“凭着信心”,就是与彼得的读者所表现的信心一致(参彼前1:5,7,9,21)。这两种解释都是说,忠心的基督徒如果信仰坚定,就能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来抵挡魔鬼的攻击。
抵挡。anthistēmi。第5节的“阻挡”用的是另一个动词。参徒18:6;罗13:2注释,anthistēmi在那里译为“抗拒”。彼得劝诫信徒要坚定地抵挡魔鬼,不让那大仇敌获胜(参雅4:7注释)。
因为知道。或“知道如何”。
在世上。意思肯定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因为彼得的读者与他们的众弟兄一样,也生活在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上。关于“世界”(kosmos),见约壹2:15注释。这句话在语法上有些难解,可能有两种解释:一,知道世上其他地方的弟兄们也在支付同样苦难的税;二,知道怎样象世上其他地方的众弟兄支付同样苦难的税。
众弟兄。或“教中的弟兄”,如彼前2:17。
经历。epiteleō,在林后7:1中译为“得以成”,但在古希腊语中意为“全部支付”;本节很可能是这个意思。
这样的苦难。直译是“同样的苦难”。原文的确切含义不明,可能是“支付同样苦难的税”。
10 那赐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本会注释】
赐诸般恩典的上帝。天父是各样美善恩赐的泉源(参雅1:17;彼前4:10)。这里提到上帝,是与彼前5:8,9 所主要探讨的“你们的仇敌”相对应。使徒曾警告读者要警惕魔鬼的活动,但他现在还是要提醒他们,上帝并没有让他们去依靠自己的能力。
召。指福音信息的邀请,或从广义上指上帝救恩计划最初的呼召(见罗8:28-30;帖前5:23,24注释)。
在基督里。有文本为“在基督耶稣里”。上帝藉着祂的儿子呼召我们(参林后5:17)。有些注释者把“在基督里”和“永远的荣耀”联系起来,认为彼得说的是在基督里所显示的永远荣耀。
祂永远的荣耀。见罗8:30注释;参约12:28;17:22。
等你们。即经历了迫近的“火炼的试验”(彼前4:12)之后。彼得并没有淡化眼前的苦难,而是展望到苦难之后(参来12:2注释)。《新约》坦率地承认了苦难的前景(太5:10-12;10:17,18;罗8:17,36;提后2:12)。
暂。或“一会儿”(见启12:12)。虽然所经历的逼迫似乎没完没了,但从永恒的角度来来,它所持续的时间是很短的;基督徒可以学会从永恒的角度来看待逼迫(参林后4:17)。
成全你们。有文本为“将要成全”,而省略“你们”(见太5:48)。动词“成全”(katartizō)在其他地方译为“补”(太4:21;可1:19),“造”(来11:3),但这里是指道德上的“完全装备”。原文的意思是上帝必亲自装备基督徒,使他们能忍受撒但的一切攻击。
坚固。stērizō(见罗16:25注释;参罗1:11;帖后2:17;3:3)。
赐力量。见弗3:16;腓4:13;提后4:17注释;见提前1:12注释。彼得在本节中强调上帝会提供信徒一切所需的,来抵挡魔鬼及其在人间的逼迫者。
11 愿权能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本会注释】
权能。就是“主权”。有文本在“权能”前还有“荣耀”。 关于“荣耀”(doxa),见约1:14;罗3:23注释。参彼前4:11中“荣耀”与“权能”连用。
归给祂。参罗16:27;腓4:20;提前6:16;彼前4:11;彼后3:18;犹25中的颂赞。
永永远远。见启1:6注释。
12 我略略地写了这信,托我所看为忠心的兄弟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上帝的真恩。你们务要在这恩上站立得住。
【本会注释】
我略略地写了这信。使徒还有更多的话要说,是这封段信中所无法表达的。也许当西拉来到小亚细亚信徒中间的时候,他会口头补充书信的劝勉。
我所看为。彼得希望他的读者知道他对西拉的评价,从而重视西拉。参保罗对推基古的推荐(弗6:21)。
忠心的弟兄。从原文的定冠词可以推断出西拉是众信徒所认识的,并可能亲自在小亚细亚服侍过他们(见彼前1:1注释)。这个定冠词还可以理解为所有格,即“我们的”,暗示彼得在这里把西拉推荐给读者,而不强调他们所已经知道的事情。
西拉。这封信是西拉代笔的。他可能既是彼得这封书信的代笔人,又是送信人(见本卷注释第547页)。参徒18:5和林后1:19。西拉有不同的拼法。Silas可能是希伯来文;Silvanus可能是罗马拼法。所以彼得的代笔人有可能就是在保罗第二次传道行程中陪伴他的西拉。
西拉似乎是犹太籍的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教会中地位很高。他赞成要向外邦人传福音。他是保罗风雨同舟的忠心伴侣(见徒15:22,40,41;16:19,37;17:10,14;18:5;帖前1:1注释)。如果象一般认为的那样,《彼得前书》是在罗马写的(见本卷注释第548页),那么西拉就可能是与保罗在哥林多同工之后的某个时间到罗马与彼得会合的(徒18:5)。
有人认为书信的结尾是彼得亲笔所写的(参加6:11;帖后3:17注释)。
转交你们。这封书信是由西拉代笔,并可能是托他带的。
劝勉。彼得在整封书信中都忠实地进行劝勉(彼前1:7,13;2:1,2,11;3:1;4:1;5:1)。
证明。即作见证(见第1节注释)。
是上帝的真恩。彼得在彼前1:10中用“恩典”指福音的信息。这里也有相似的意思,强调他在整封书信中所倡导的福音是上帝恩典的真信息。
站立得住。这句话是祈使语气,劝勉读者要坚持所接受的福音。
13 在巴比伦与你们同蒙拣选的教会问你们安。我儿子马可也问你们安。
【本会注释】
巴比伦。没有证据表明彼得曾在巴比伦工作过。另外,传统上都说他最后工作和壮烈殉身的地点是在罗马(参《述》第五十二章)。众所周知,早期的基督徒为避免政治报复(见启14:8注释),在提到罗马首都时常用“巴比伦”这个隐语。注释家一般都认同彼得在这里用巴比伦来暗指罗马。
同蒙拣选。suneklektē。罗马的信徒是与小亚细亚的信徒“同蒙拣选”的。彼得这封信是写给小亚细亚信徒的(见彼前1:1,2注释)。关于基督徒的蒙拣选,见罗8:33注释。
教会。直译为“在巴比伦的她问你们安”。“教会”似乎是译者加上去的。不能确定彼得在这里是指一位基督徒贵妇,还是陪伴他行程的妻子(见林前9:5),还是“在巴比伦”的基督教会。大多数注释家都赞同最后一种解释。
我儿子马可。Marcus,这是一个拉丁名字;希腊语是Markos;英文语是Mark;见本注释卷五563,564页。有人认为马可真是彼得的儿子;从本节中还可以看出彼得已婚。但大多数注释家认为这里的“我儿子”是喻指的。彼得把马可看作属灵的儿子,和他后期工作的伴侣。参保罗在提前1:2;多1:4中提对提摩太和提的相似提法。
14 你们要用爱心彼此亲嘴问安。愿平安归与你们凡在基督里的人!
【本会注释】
用爱心彼此亲嘴。即亲吻。参保罗的用语(见罗16:16;林前16:20;林后13:12注释)。
问安。aspazomai(见罗16:3注释)。参彼前5:13。有文本还加上“阿门”。参彼后3:18注释。
基督。有文本为“基督耶稣”。在保罗通常用“恩惠”的地方,彼得用了“平安”(参罗16:24;林前16:23;弗6:24等)。但在神学意义上,彼得的“在基督里”可能与保罗不一样。彼得所说的“在基督里”似乎就等于“基督徒”。
彼得后书1章
提要:1 坚固他们,希望上帝的恩惠多多加给他们,5 劝他们凭着信心和义行坚定他们所蒙的恩召;12 他小心提醒他们,知道自己的死期已近;16 告诫他们始终信靠基督。祂是上帝的真儿子。使徒曾目睹祂的威荣。天父和众先知都为祂作见证。
1 作耶稣基督仆人和使徒的西门彼得写信给那因我们的上帝和(有古卷没有和字)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
【本会注释】
耶稣基督 见彼前1:1注释。
仆人 见罗1:1注释。
使徒 apostolos(“使者”)。见可3:14;徒1:2;罗1:1;林后1:1注释。
西门 见太4:18注释。
彼得 见太4:18注释。关于本书信的作者,见本卷序言。
上帝……之义 关于“上帝之义”的若干可能的含义,见罗1:17注释。关于“义”,见太5:6注释。彼得解释说,因着上帝拯救众人的恩惠,他的读者与他有了共同的信仰。
和(有古卷没有和字)救主耶稣基督 这里如此清楚地指出耶稣的神性是不奇怪的,因为彼得曾承认主是“永生上帝的儿子”(太16:16),并听见多马称祂为“我的主,我的上帝”(约20:28)。关于基督的称号和神性,见太1:1注释和本书卷五917-919页。
与我们 即“与我们一样”。彼得说他读者的信心与他自己是一样的。关于“我们”的身份有不少的争议。有人认为彼得说的是整个犹太籍基督徒的团体。他写信的对象和第一封信一样,是外邦人(见彼前1:1注释)。也有人认为他是写信给流亡的犹太人(见彼前1:1注释),“我们”则是彼得写信时当地教会的成员。还有人认为“我们”是指与世界各地的信徒有共同信仰的所有使徒。最后一种解释比较可取。因为他避免了任何人为的界限,强调使徒和平信徒乃为一体。
同得 (lagchano) “接受”,“靠抽签得到”,《新约》中只用在这里和路1:9;约9:24;徒1:17,强调恩赐的神圣起源。恩赐出于上帝的宽宏,而不是个人有什么功劳。使徒没有具体描述他写信的对象。他们可能就是他第一封信的受信人(见本卷序言,及彼前1:1注释)。
一样宝贵 或“一样光荣”。
信心 可能指信徒回应上帝呼召的信心,也可能指他们所接受,因而成为基督徒的信仰。或同时指两者(参徒6:7注释)。
2 愿恩惠、平安因你们认识上帝和我们主耶稣多多的加给你们。
【本会注释】
恩惠、平安 见罗1:7;林后1:2注释。
因你们认识 “认识”的原文采用了强调形式,暗示因思考所研究的对象而得到更完美,更充足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会不影响拥有者的人生。当这种认识集中在圣父和圣子身上时,就会把丰富的恩惠和平安带到拥有者的心中。使徒十分了解这种认识的功效(本章3,8节;彼后2:20)。
上帝和我们主耶稣 参第一节类似的说法。这里指圣父和圣子。
多多的 读者已经拥有一定的恩惠和平安。使徒希望他们更多地得到这些天上的恩赐(见彼后3:18)。
3 上帝的神能已将一切关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赐给我们,皆因我们认识那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
【本会注释】
上帝的神能 本节进一步说明恩惠和平安来自个人认识上帝与基督。上帝的神能,就是基督的神能。祂在第二节中列在上帝之后,在第一节中称为上帝。“神”(theios)字在《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本章第4节和徒17:29(译为“神性”)。现已发现“能”(dunamis,见徒1:8注释)字在第一世纪的希腊碑文中与“神”(theios)结合使用。所以彼得的用语无疑的是他的读者所熟悉的。他在这里强调主的威严和能力,就像他在书信的其他地方一样(1:11,16,17),并说明主的能力能为我们所成就的事。
一切 提醒读者主曾不遗余力地帮助我们得救。
生命 即基督徒所要拥有的属灵生命和肉身生命(徒17:25,28)。
虔敬(eusebeia)即基督徒的品行(见提前2:2注释)。基督所赐的礼物能使祂的门徒看到面前的标准。得胜的人生离不开这些礼物。所以我们应该接受和利用这些礼物。
赐给我们(doreo) “送礼”,“赠予”,其语气比didomi强。
认识(epignosis)见本章第2节注释。
用自己荣耀和美德 “美德”(arete)见腓4:8;彼前2:9注释。“荣耀和美德”表明“召我们的主”更有可能是指基督。因为基督徒所努力追求的,主要就是基督自己的荣耀和美德。罪人因看见基督被举起来,就受感放弃罪恶,追求救主所有力显示的荣耀美德。
召我们的主 可指宣召基督徒的圣父(罗8:30)或指宣召门徒(可3:13)和罪人(太9:13)的圣子。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因为圣父和圣子都有呼召。祂们的呼召是一样有效的。
4 因此,祂已将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赐给我们,叫我们既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就得与上帝的性情有分。
【本会注释】
因此 指藉着上帝的荣耀和美德。这些本身就是下文应许的保证。
又宝贵又极大的应许 《新约》中“应许”(epaggelmald)一词只出现在这里和彼后3:13,可译为所应许的福气,指应许的实现,而不是应许本身。这无疑是指上帝实现在拯救人类中的一切保证。但是根据彼得下文(3:13)的用法,该词可能特指基督复临及其荣耀。到那时上帝所有的应许都会完全实现。
赐给我们 该动词及其时态的使用与第3节相同。
叫我们既 就是藉着上帝所应许,信徒所领受的属灵恩赐。
脱离(apopheugo) “逃离”。暗示基督徒不是被动地得救,而是主动逃离罪恶。这里强调了一个重要的真理:信徒不是在罪中得救,而是获得能力转离罪恶,摆脱罪的控制,及其败坏的影响(见太1:21注释)。本词的时态表明基督徒只有脱离败坏,才能与上帝的性情有分。。
世上 见约壹2:15注释。
从情欲来的 情欲是世上罪恶的根源,或罪恶表现的范围。关于“情欲”(epithumia),见罗7:7注释。
败坏 “腐朽”,“毁灭”之意。在这里贴切地表述世上的罪恶。
上帝的性情 “上帝的”(theio),见第3节注释。亚当是按照“上帝的形像”创造的(创1:27)。但是罪恶的进入,污损了上帝的形像。基督来是要恢复所失去的。所以基督徒可望在心中恢复上帝的形像(见林后3:18;来3:14)注释)。信徒要始终记住这种可能性,努力追求基督化。他可以领受和利用基督给属灵恩赐中所含的力量来达到这一目标。这种变化始于重生,并继续到基督显现(见约壹3:2注释)。。
有分 见彼前5:1注释。
5 正因这缘故,你们要分外的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行;有了德行,又要加上知识;
【本会注释】
正因这缘故 上帝的旨意就是赐给我们所应许的福气,使我们与祂的性情有份。这足以促使我们以更大的热情追求公义。上帝已经做了祂自己的工作。我们现在也当尽自己的努力。
分外的殷勤 关于“殷勤”(spoude),见罗12:8,11注释。我们有了上帝的恩赐,就要殷勤地追求基督徒的美德。基督徒与上帝同工,就能够培育圣洁的人生。
有了信心 或“与信心相联系”。彼得开始列举有时被称之为“彼得阶梯”的基督徒美德。类似的排序在希腊文化中似乎很流行。彼得的排序与别人不同,因为它出于灵感,有基督教的背景,并暗示一种美德源于另一种美德。
又要加上 即“培育”,“供应”。
德行(arete)见本章3节注释。基督徒听从这样的劝勉,就会塑造均衡的生活。
知识(gnosis)无疑指从实际上认识上帝的道和祂对个人的计划,而不是普通的知识(参林前1:5;12:8注释)。
6 有了知识,又要加上节制;有了节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虔敬;
【本会注释】
节制(egkrateia)即“自制”(见徒24:25注释)。它在信徒生活的全部范围中占主导地位。前面的美德如果没有基督徒的自制,就没有功效。见加5:23注释。
忍耐(hupomone)强调在逆境中勇敢坚定地忍受。
虔敬 或“对上帝尊敬”(见本章3节注释)。这种品质会防止基督徒自以为义,使他保持谦卑温柔。
7 有了虔敬,又要加上爱弟兄的心;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
【本会注释】
爱弟兄的心(philadelphia)在古希腊语中,该词指具有血缘关系的情谊,但在《新约》中则包括教会的所有成员(见罗12:10注释)。在异教所包围的教会中,特别需要真诚的弟兄之爱。在这方面,现代教会也有一样大的需要。
爱众人的心(agape) 见太5:43;林前13:1注释。这是真基督徒的爱。它单求所爱者的益处。Agape是基于理智,愿意为所爱者的最高利益牺牲自己的爱。这是上帝对基督,对人类的爱 ,也是祂希望人类彼此相待的爱。这是彼得上面所列所有美德的拱顶石,是最伟大的美德(林前13:13)。必须用它来主宰我们的一切行为(林前16:14)。一切美德都汇集在这最伟大的情感中。没有它,其他一切都将毫无价值(林前13:1-3)。它绝不伤害同胞。它的缺损是无法用牺牲甚至舍命来弥补的(林前13:3)。
8 你们若充充足足的有这几样,就必使你们在认识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上不至于闲懒不结果子了。
【本会注释】
你们若 彼得不满足于基督徒生活中上述的美德。他希望他们在力量乃至于人数上能兴旺和增加(见彼后3:18注释)。
认识 epignosis,同第2节,而不是第5节的gnosis。上述美德只有与对耶稣基督的充分认识结合起来,才能培育,运用和实现其真正的目的。如果不与耶稣相联系,就结不出真正的果实。但如果与救主不断地保持联系,就会结出无限丰硕的果子。
不至于 或“它们使你们不会”。
闲懒(argoi)或“荒芜”。赋有5-7节所述美德的人不可能是教会里的懒汉。单凭八种美德中的三种:信心,爱弟兄的心和爱众人的心,就足以促使他为他人和主的国度工作了。
不结果子 使徒的话里包括一个应许:藉着运用上述的基本美德,基督徒的服务一定会结出果子。正如良好的投资能带来红利,精心耕作的土地能带来收成,基督徒的生活如果具备一切必要的美德,也一定能结出果实来。
9 人若没有这几样,就是眼瞎,只看见近处的,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
【本会注释】
人若没有这几样 缺乏彼得所说美德的人不可能深刻地认识耶稣。他看不到世上的光。他能看见属世的事物,在属灵的事上却很近视。正如使徒所说,他是“眼瞎”的。
只看见近处的(muopazo) “近视的”。彼得所说的是那些自称为基督徒,却没有在原来的“信心”上加上各种美德的人(本章5节)。这些人都缺乏属灵的眼光。他们对属灵的价值只有模糊的认识,却看不见其真正的价值。他们比较容易只看见身边属世的事物。
忘了他旧日的罪已经得了洁净 彼得所说的这个不完全的基督徒,竟忘记了他的洗礼所见证的已经称义的事实(参彼前2:24;3:18)。他忘记了自己在称义以前的罪已蒙洁净,所以有危险拒绝基督的十字架,失去在属灵的知识和圣洁方面成长的基础
10 所以弟兄们,应当更加殷勤,使你们所蒙的恩召和拣选坚定不移。你们若行这几样,就永不失脚。
【本会注释】
弟兄们 使徒用这个称呼表示他与读者的亲密关系。
应当更加 根据3—9节的理由,彼得的读者应该更加关心得救的问题。
殷勤(spoudazo)有“匆忙” 的意思。使徒显然知道基督在人类得救问题上所处的中心地位。但他也希望他的读者记住自己与上帝合作的责任。
恩召 见罗8:30;腓3:14注释。
拣选 见罗9:11注释。
坚定不移(bebaios)恩召和拣选是上帝的举措。但是人有可能“废掉上帝的恩”(加2:21)。所以信徒需要“恐惧战兢,作成自己得救的功夫”(腓2:12)。这样,他就能确知上帝所计划和成就的事。
失脚 使徒并没有说,听他话的人永远不会落入罪中。他只是说,这样的人不会脱离上帝的恩召和拣选。我们可能犯罪,但我们会战胜罪恶。我们只要满足使徒所提出的条件,就不会从恩典坠落,失去所提供的救恩(参约壹3:6-9注释)。
11 这样,必叫你们丰丰富富的得以进入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永远的国。
【本会注释】
这样。即听从了第10节的勉言。
丰丰富富。上帝赐下了丰富的恩典。祂为忠心的信徒所预备的前景超过了人类最高的期望(见林前2:9,10注释),乃是丰丰富富的。
得以进入 该词在第5节译为“加上”。我们应该靠着所应许的神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充实基督徒的美德(5-7节)。这样,上帝就会在祂爱子的国度里为我们提供永远的家。
主救主耶稣基督 这个称呼证明本章一节的相应词组也是指救主(见该处注释)。国度是祂是(路22:30;约18:36),也是祂父的(太6:33;26:29;可15:25)。这是从创世以来为忠心的人所预备的国度(太25:34;见太4:17注释)。
永远的国 《新约》中“永远的”只有在这里与“国”结合。平时都是放在“生命”前面(见约3:16注释)。
12 你们虽然晓得这些事,并且在你们已有的真道上坚固,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
【本会注释】
已有的真道 或“传给你们的真理”,即已教导读者的真理。“真道”(aletheia)指信徒所接受的全部基督教教训,就是他们所“晓得”的真理(参约8:32注释)。
坚固(sterizo)见罗16:25注释。彼得听从了主的命令(路16:25),帮助读者坚固信心。
我却要 说明使徒的焦虑和觉得自己有责任指出威胁当时教会的危险。
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 彼得准备履行自己的属灵职责,继续教导3-11节的真理。他认识到必须坚持对天国真理的信念,忠心履行相关的职责。
13 我以为应当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
【本会注释】
我以为(hegeomai) 原意为“走到前面”,“认为”。使徒认为自己有责任出面激发信徒,警告教会。他不敢规避这个责任。
应当 指自己有责任。
帐棚 指暂时的居所。彼得认为自己的肉身是暂时的,最终要被永恒的事物所代替(见林前15:50-53;参林后5:1注释)。他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忠心地牧养所托付给他的羊群。
提醒你们 这句话与彼后3:1相似。作者认为重提信仰的基础足以坚固他们对基督教道理的信心。
激发你们(diegeiro) “充分激发”。彼得用现在时暗示“不断地激发”。 彼得打算只要有必要,他就继续他的善工。
14 因为知道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快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
【本会注释】
知道 使徒的消息的确实的,因为它来自主自己(见下文)。
脱离 原指脱下衣服。
快到了(tachinos) “突然”,“马上”之意。主曾告诉彼得,他将遭遇惨死(约21:18,19)。况且使徒已不再年轻。他推测自己死期已近。
指示(deloo)在《新约》其他地方还译为“显露”,“指着”(林前3:13;彼前1:11等)。原文在这里指一个确定的时间,即主预言彼得之死的时候(约21:18,19)。
15 并且我要尽心竭力,使你们在我去世以后时常记念这些事。
【本会注释】
尽心竭力 参第10节“殷勤”。
去世(exodos) “离开”之意。路加在登山变像的故事中用exodos记录摩西和以利亚“谈论耶稣去世(exodos)的事,就是祂在耶路撒冷将要成的事”(路9:31)。
时常 即有需要的时候。
记念 彼得希望他的读者记住他的话,藏在心里。如果忘记了,就拿出他的信来重温他的教训。
16 我们从前将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告诉你们,并不是随从乖巧捏造的虚言,乃是亲眼见过祂的威荣。
【本会注释】
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 原文指的是一件事。彼得曾目睹基督所行的神迹和祂的登山变像。这是将来荣耀国度的缩影(《历代愿望》422页)。但他现在主要考虑的是祂复临所彰显的大能。登山变像只是这件事的保证。原文中“大能”(dumanis)和“降临”(parousia)共用一个定冠词,说明它们指的是一回事,即伴随着基督复临的神能。关于parousia,见太24:3注释。
告诉你们 可能通过《彼得前书》(彼前1:7,13;4:13),他对《马可福音》的影响,或他以前对读者的个人指示。
乖巧捏造的 即“精心策划的”。
虚言(muthoi)彼得可能指异教中有关神化装成人的神话,更可能是警告人防备他在第二章所揭露的假教师所宣传的道理(参提前1:4;4:7;提后2:18;多1:14)。
亲眼见过 使徒们曾亲眼目睹基督的生活,传道,受死,复活和升天。所以他们确信祂就是所应许的弥赛亚,是上帝的儿子。这种信念也赋予他们所传信息不可阻挡的能力。见路1:2;约壹1:1-3注释。
祂的威荣 三位门徒在登山变像时曾看见基督的威荣,所以他们有资格传扬祂的复临。上帝的大能在登山变像时向三位门徒宣告基督的神性(彼后1:17;太17:5)。在基督复临时,上帝的大能将向全世界的人宣告这同样的真理。
17 祂从父上帝得尊贵荣耀的时候,从极大荣光之中有声音出来,向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祂从父上帝得 指在登山变像的时候。
【本会注释】
尊贵荣耀 被天父公开承认的尊贵,和在祂变像时所发出的上帝荣光,充分证明拿撒勒人耶稣是配得一切受造者尊敬和崇拜的。见约1:14注释。
极大(megaloprepes) “伟人的”,“充满威严的”,“至尊的”。《新约》仅在这里使用它。它在七十士译本《申命记》33:26中为“威荣”,指上帝。彼得用该词指覆盖参与和目睹登山变像者的荣光(太17:5)。
有声音出来 见太17:5注释。
我的爱子 行文与《马太福音》相同(太17:5)。彼得忘不了上帝的声音。其含义决定了他对天父爱子的观念。
18 我们同祂在圣山的时候,亲自听见这声音从天上出来。
【本会注释】
我们同祂在 这里强调事实的可靠性。彼得和他的同伴们亲历了耶稣登山变像。所以他们有充分的资格证明其真实性和意义。
圣山 无法确定是哪一座山(见太17:1注释)。但其神圣性质却是不容怀疑的,因为神圣之主在那里显示了自己的威荣。如果没有基督临格,这座山就失去了神圣性(参出3:5注释)。
亲自听见 彼得强调自己作为目击证人的权威。
19 我们并有先知更确的预言,如同灯照在暗处。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直等到天发亮,晨星在你们心里出现的时候,才是好的。
【本会注释】
我们并有 暗示以下的话语是对他在登山变像时独特经历的补充,而不是取代它。彼得的读者没有亲历过登山变像,可能怀疑它是否证实“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大能和祂降临的事”(16节)。但是“先知更确的预言”对于彼得来说有同样的说服力,对于他的独自可能更有说服力。
先知更确的预言 彼得和他的同伴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基督的生活应验了《旧约》的预言,而确立起对于祂使命的信心(参徒2:22-36;3:18;4:10,11,23-28等)。这种认识,加上基督在地上传道时(参约壹1:1-3)他们个人与祂的相处,形成了他们基督教信仰的坚实基础。他们在生活中与别人分享这种信仰,从而建立起地上的教会。今日基督的代表也要实行同样的使命。
灯 (luchnos)见诗119:105;太5:15注释。
照在暗处 或“肮脏之处”,即又赃又暗的地方。彼得的读者生活在异教社会又赃又暗的环境之中,需要大量属灵的亮光照耀,以避开路上众多的陷阱。
你们在这预言上留意 可能指把登山变像和预言结合起来支持自己信念的全部理由,也可能单单指他刚才提到的预言。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都是引导读者接受圣经为他们的向导和权威。
天 或“日子”。彼得的思想似乎很自然从预指基督荣耀再来的登山变像,转到了那大日本身。他不仅告诉读者他在山上所看到的景象,而且向他们指出登山变像所预示的光荣事件,就是基督在荣耀和能力中再来。
发亮 指穿透黑暗的亮光。使徒知道主的来临将驱散黑暗,带来永久是光明。那时不再需要灯,因为世上的光已向祂的子民提供充足的亮光。彼得也可能想到给个人的心带来救恩的黎明。
晨星(phosphoro) 是phos(光)和动词phero(承载)的复合词,故意为“擎光者”或“带来光明者”。 Phosphoro仅在《新约》此处出现,指金星,有时又叫晨星(参赛14:12注释)。使徒这里无疑是指基督(参玛4:2;路1:78,79;启2:28;22:16注释)。
在你们心里出现 彼得在这里强调信徒信从基督时所获得的经验。坚固信念是16-19节论述的中心。
20 第一要紧的,该知道经上所有的预言没有可随私意解说的;
【本会注释】
第一要紧的该知道 基督徒在研究预言的时候,必须记住使徒这里所阐述的基本原则。
经上所有的预言 彼得这里指的是《旧约》的预言,也许是要辨别灵感的话语和他第二章所述假先知的言论。
随私意解说 指说预言的先知。他只是圣灵的代言人,接受上帝的引导。他不可把自己的看法搀杂在上帝赐给祂子民的信息中。在研究预言时也要遵循这条原则。读者要尽量理解在该段预言中圣灵所启示的意义。
21 因为预言从来没有出于人意的,乃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上帝的话来。
【本会注释】
因为预言 彼得是泛指预言,而不是某个特殊的段落。关于“预言”,见罗12:6;林前12:10注释。
从来(pote) “从前”,指旧约时代。
出于人意 真正的预言出于上帝的启示,来源于上帝。祂决定可以显示什么,需要隐藏什么。如果没有圣灵的感动,人就不可能说预言,讲述上帝的事,不管他多么热心想这样做。
圣灵 见太1:18注释。这是本书信唯一直接提到圣灵的一次。
感动(phero)被动语态。可能暗示风一般的速度和力量。在徒27:15,17中用来表示船被风刮去,在徒2:2中描述圣灵在五旬节降临信徒时刮过的大风。Phero在这里暗示先知被圣灵感动,就像船被风吹动一样。他们完全是受圣灵感动的。
说出上帝的话来 有文本为“属于上帝的圣人”。人受圣灵感动传达上帝给他们的信息。受圣灵感动的人将成为属于上帝的圣人。不论如何解读,实质的意思是一样的。
彼得后书2章
提要:1 向他们预言假教师,说明这些人及其信从者的不敬虔行为和惩罚;7 敬虔的人必要得救,像罗得从所多玛得救一样;10 更详细的描写亵渎色诱者的行径,使大家能够识别和躲避他们。
1 从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来,将来在你们中间也必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连买他们的主他们也不承认,自取速速的灭亡。
【本会注释】
百姓 就是以色列人。
有 强调上述上帝的预言(1:20,21)与使徒现在所讨论的假道之间的对比。
假先知 见太7:15注释。彼得向读者指出他们所十分熟悉的历史事实——在旧约时代出现过许多假先知(见耶14:13注释)。接着他提到巴兰的著名事例。
在你们中间 指假教师可能从信徒中兴起,也可能从外面进来。
必有 这里的将来式说明假教师还没有在彼得写信的对象中间开始他们的破坏工作。但他们已经在其他地方活动。本章10-22节采用现在式和过去式指的就是这些人。使徒写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警告读者防备这些假教师狡猾的骗局,使他的羊群可以摆脱他们的网罗。
假师傅 彼得对先知和教师作了区别。先知传达上帝的信息,教师则解释这信息。
私自引进 暗示这些引进异端的假教师悄悄地活动,就像间谍潜入一个国家那样。
陷害人的异端 即导致毁灭的异端。“陷害人的”(apoleia,“毁灭”见约17:12注释)。在这封信中,彼得好几次用了apoleia(本节两次,还有在第3节;3:7,16中)。
主(despotes)见路2:29;徒4:24注释。这是奴隶对主人的称呼,暗示绝对的所有权,一般是通过购买的方式。Despotes特别适用于基督。因为祂为救赎人类付出了代价(见太20:28;林前6:19,20注释)。没有什么异端比像假教师那样,在生活中否认舍身救他们离罪的主更坏的了。他们不承认主,表明他们本来是基督徒,后来背道了。
不承认 参犹4的类似说法。这句话一定使彼得回想起自己不认主的事(见太26:75注释;参太10:33)。
速速的灭亡 即“突然毁灭”,或“出乎意料的毁灭”。参1:14注释。谬道的最终结局,对于其教师和追随者来说,都是毁灭。
2 将有许多人随从他们邪淫的行为,便叫真道因他们的缘故被毁谤。
【本会注释】
随从 暗示紧密模仿欺骗者的行为。使徒勇敢地面对许多人将随从假教师的前景,希望他的警告能救他的读者脱离这致命的骗局。
邪淫的行为(aselgeiai)该词在本节和18节中指假教师在随从者中鼓励淫乱的行为。这种道德上的宽松吸引了许多意志动摇的人。
真道 就是基督教的真理。关于“道”,见徒9:2;16:17注释。
因他们的缘故 有人认为是指假教师。更有可能是指教会中实行假教师所教导不道德行为的人。
被毁谤 外邦人无法辨别真基督徒和随从假教师而道德败坏的人。人们把堕落者的无度归咎于基督教的道理。少数人非基督化的行为给整个教会带来羞辱。
3 他们因有贪心,要用捏造的言语在你们身上取利。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并不迟延;他们的灭亡也必速速来到(原文作不打盹)。
【本会注释】
因有贪心 贪心是假教师实施欺骗,榨取大意者钱财的动机(参提前6:5;多1:11;犹16)。参巴兰的经历(民22-24章)。关于“贪心”,见罗1:29;弗5:3;西3:5注释。
捏造(plastoi) “塑造”,“编造”,“形成”。这些假教师假装自己持有秘诀,劝信徒拿钱财来与他们交换,这就暴露出他们的真实动机。
取利(emporeuomai) “交易”,“经商”。这些教师与他们的受害者交易,向他们推销假道,换取他们的礼物。那些捐献资财,肥了行骗之假教师的人,确实也得到少量的回报。
他们的刑罚……并不迟延 即“久已决定的判决并不失效的”。上帝很久以前所作的判决并不是一封死信,不会置之不理。
灭亡(apoleia,见第1节注释)指假教师最后的毁灭。
打盹(nustazo)《新约》仅在这里和太25:5中出现该词。彼得上面的句子聚焦在判决上,现在则向忠心的人保证判决将按上帝的计划执行。
4 就是天使犯了罪,上帝也没有宽容,曾把他们丢在地狱,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审判。
【本会注释】
天使 参犹6相应句子。作者没有指出造成这些天使堕落的罪(参犹6;启12:4,7-9注释)。彼得的推论是:上帝既然没有宽恕生活在祂面前的天使,祂也不会不惩罚那些把别人引入歧途的恶人。
上帝也没有宽容 使徒从这里开始用一系列事例阐述上帝惩罚的不可避免性,直至在第9节他总结说,上帝将拯救敬虔的人,惩罚不义的人。关于“宽容”(pheidomai),见罗8:32注释。
曾把他们丢在地狱(tartaroo) 古希腊人认为地狱(tartaroo)是恶人居住并接受惩罚的地方。这符合犹太人的地狱(Gehenna)观(参太5:22注释)。彼得的读者处在希腊文化的气氛中,所以他用一个希腊词语来表达他的思想。但他没有认可希腊人和一般犹太人的地狱观。在这里,地狱(tartaroo)只是指恶天使被限制等候将来审判的地方。
黑暗坑 有文本为“黑暗的锁链”。彼得在这里用的是比喻,而不是真的指堕落的天使所住的地方。该句用语和《犹大书》的相应句子不同(见犹6)。
审判(krisis)指审判的举措。而第3节中的审判(krima),则是指审判的结果(参约3:19;9:39;16:11注释)。使徒在这里展望将来的审判。那时撒但和他的追随者将最后受到惩罚(见启20:10注释)。
5 上帝也没有宽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临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却保护了传义道的挪亚一家八口。
【本会注释】
没有宽容 使徒在这里讲述有关审判确定性的第二个事例(参第4节注释)。
上古的世代 指洪水以前的世代。
洪水 见创7:17-24注释。
临到 或“带来”。
保护(phulasso)“保卫”,“看顾”,“拯救”(参创7:16)。
传义道(kerux)见提前2:7注释。自古以来,传道者的职务是神圣而不容侵犯的。因为他们被视为受到神的直接保护。挪亚是属上帝传义道的人。他所传扬的是公义的信息。约瑟弗斯在《上古史》(i.3.1,72-74页)中记录了一个犹太人的传说:挪亚曾恳劝他那个世代的人悔改归正(参创6:3;彼前3:19,20注释)。。
一家八口(ogdoos)见创6:10;7:7。彼得强调只有八个人在洪水时幸存下来。
6 又判定所多玛、蛾摩拉,将二城倾覆,焚烧成灰,作为后世不敬虔人的鉴戒;
【本会注释】
所多玛、蛾摩拉 关于这两个城市的毁灭,见创19:24,25注释。
倾覆 “倾覆”和“焚烧成灰”都是惩罚的内容(见创19:25注释)。
焚烧成灰(tephroo) 参犹7的相应句子。这是上帝审判的第三个事例(参彼后2:4,5)。古典时期的作家狄奥卡西斯在《罗马史》(66章21节)中用“焚烧成灰”来描述维苏威火山的喷发。
作为 或“树立为”。
不敬虔人 平原城市的不幸是要警告别人不要重蹈覆辙,自取败亡。
鉴戒(hupodeigma)即“警告”。
7 只搭救了那常为恶人淫行忧伤的义人罗得。
【本会注释】
搭救 上帝怎样搭救挪亚脱离洪水,祂也拯救罗得和他家人脱离所多玛的毁灭(创19:15,16)。虽然彼得主要是在阐述上帝审判的确定性,但他也小心强调主的怜悯之举。
恶人(athesmoi) a意为“没有”,thesmoi意为“法律”,故该词意为违法之人,通常指违抗上帝命令的人。《新约》中athesmoi仅在这里和彼后3:17中出现。
淫行(anastrophe)在彼前中出现6次,在彼后中出现2次。
忧伤(kataponeo) “累倒”,描述了罗得对所多玛人的淫行深恶痛绝,伤心之极。
义(dikaios)见太1:19注释。该词在彼后2:8中出现两次。
8 因为那义人住在他们中间,看见听见他们不法的事,他的义心就天天伤痛。
【本会注释】
住在 彼得用一个罕见的强调词egkayoikeo来表达罗得住在所多玛的邪恶居民中间。
看见听见 罪恶的行为从四面向罗得袭来,通过他的眼睛和耳朵来攻击他的正直,使他似乎无法摆脱其有害的影响。
不法的事 即违法的行为。
伤痛(basanizo,“折磨”)该词的时态强调天天的折磨。罗得目睹邻居的邪恶行为,天天忍受精神上的痛苦。
9 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脱离试探,把不义的人留在刑罚之下,等候审判的日子。
【本会注释】
主知道 使徒完成了从第四节开始的一系列例证,现在作出了结论:鉴于上帝眷顾挪亚和罗得,惩罚了他们时代的恶人,信徒完全可以信赖上帝的公义。
搭救 参第7节注释。
敬虔(eusebes) “虔诚”。参徒10:2,7。
试探 这里似乎指罪恶的引诱和临到坚持抵制罪恶之人的试炼(参雅1:2,12注释)。上帝保护的承诺将坚固彼得的读者抵制假教师的诱惑。
不义(adikoi)是“敬虔”(eusebes)的反义词。
留在 或“保持在”。
刑罚(kolazomenous) 采用现在分词,表示受到惩罚。关于彼得在这里的神学观点,有两种见解:
一、把“受到惩罚”看成目的,这就把惩罚推到审判的日子。
二、把“受到惩罚”看成是不义的人今生所受到的报应。这种解释与本节前半部分较符合,即敬虔的人在今生受到诱惑与试炼的困扰,而不义的人则品尝他们犯罪的后果。同时这种解释也更加符合原文的结构。详见《圣经翻译问题》237-240页。
把这一句解释为恶人死后和审判以前要接受惩罚,不符合上圣经的整个意思。
审判的日子 在这封信中,彼得所说“审判的日子”就是“主的日子”(参3:7,10)和“上帝的日子”(12节)。关于“审判的日子”,见启14:7;20:11-15注释)。
10 那些随肉身、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更是如此。他们胆大任性,毁谤在尊位的,也不知惧怕。
【本会注释】
随 指那些受到惩罚的人(9节)。
肉身 参犹7的类似句子。在假教师的生活中,肉身是最重要的。他们随从肉身的引导(参罗8:4,5注释)。
污秽(miasmos)《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指污秽的行为(参20节注释)。根据本节和第2,12-22节,那些搅扰教会的人不仅传播假道,而且散布道德败坏的行为。在基督教的全部历史中,信仰的堕落往往伴随着品行的堕落。离开上帝真理标准的人,很容易放弃个人行为的准则。
情欲(epithumia)见罗7:7注释。
轻慢主治之人的 “主治之人” (kuriotes)在弗1:21;西1:16,也许还有犹8中指天使。但大部分解经家认为这里是指基督的统治。在第1节中,使徒曾预言传异端的教师“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11节暗示他们不尊敬主。所以说他们轻慢耶稣基督的统治。试验新道理的方法之一就是视其对上帝的态度,是真心尊重,还是亵慢藐视。
更是如此 彼得回到了现在,再次讲论假教师及其腐败的行为。
胆大 特别指违抗权威的人。
任性 “随自己喜好”,暗示傲慢。欺骗者决心自行其是,不惜违抗权威。
毁谤在尊位的,也不知惧怕 关于“在尊位的(doxai)”,有多种看法。一些人认为是指恶天使,但很难理解这些人如何毁谤他们。另一些人认为是指好天使,说假教师诋毁他们。这有一定的道理。还有人认为是指整个天庭,包括上帝,基督和天使。又有人认为是指异端分子所大胆诋毁的地方当局。如何确定,要视11节的解释(见该节注释)。
11 就是天使,虽然力量权能更大,还不用毁谤的话在主面前告他们。
【本会注释】
就是 参考犹8,9的相应句子。彼得现在把软弱的教师与大能的天使进行对比。前者大胆妄为地指控最高的权威。天使比假教师的能力大得多,却在这些事上保持谨慎的沉默。
天使 根据上下文,彼得所指的是圣洁的天使,而不是堕落的天使。
力量权能更大 就是比假教师更有力量权能。
用毁谤的话 就是用诽谤漫骂的话语。
在主面前 就是圣天使所在的上帝面前。假教师没有意识到,他们也一直生活在上帝的面前,所以应该像无罪的天使一样恭敬。
告他们 11节的解释取决于对“他们”的理解。有人认为是指假教师。但上下文暗示是指“在尊位的(doxai)”。即传异端的教师任意诋毁有权威的,而圣天使虽然远远高过这些教师,但出于圣洁的敬畏,仍然不说指控的话。相比之下,这些教师的行为多么无耻!
12 但这些人好象没有灵性,生来就是畜类,以备捉拿宰杀的。他们毁谤所不晓得的事,正在败坏人的时候,自己必遭遇败坏。
【本会注释】
这些人 就是假教师。参考犹10相应的句子。
生来就是畜类 即“无理性的动物”。 关于“畜类”(zoa),见启4:6注释。
以备捉拿宰杀的 彼得深刻的描述强调这些淫荡骗子的无理性和无灵性。
毁谤 即“亵渎”,“说坏话”。参该词用在本章2,10,11节中。
所不晓得的事 参提前1:7。这些欺骗者本来可以了解神圣的事物,可是他们自愿留在无知之中,并带领别人行走歧途。
正在败坏人的时候,自己必遭遇败坏 或“他们毁灭别人,也毁灭了自己”。作者可能暗示这些假教师会像畜生那样灭亡,或因自己败坏的行为而灭亡。这两种解释都对。其目的是一样的,即假教师将要灭亡。
13 行的不义,就得了不义的工价。这些人喜爱白昼宴乐,他们已被玷污,又有瑕疵,正与你们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诡诈为快乐。
【本会注释】
得了不义的工价 有文本为“受亏待”。故这句可理解为“行的不义,就得了受亏待的报应”。
这些人喜爱白昼宴乐 “喜爱”(hedone)常常指放纵情欲(参路8:14;多3:3雅4:1,3)。“宴乐”(yruphe)指舒服奢侈的生活。彼得描写诱惑者放纵属于黑夜的情欲,却把它当作合法快乐的经验,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是无可指责的。
他们已被玷污,又有瑕疵 这些教师成了世上,特别是教会里的污点。
席(suneuocheo)是由sun(聚集)和euocheo(大吃大喝)复合而成。彼得说假教师与信徒一同宴乐,表明这些麻烦制造者仍是教会成员。这使得他们的影响更有危险性。
诡诈(apatai)也有文本为agapai(“喜爱宴乐”。参犹12;见本书卷四45,46页;见林前11:20注释)。彼得可能故意不用agapai,因为他不能提受到假教师的狂饮所羞辱的圣洁爱宴。即使我们采用更合理的译文“诡诈”(apatai),也得参照上下文,认识到使徒想到了爱宴。参保罗对哥林多教会中在圣餐时醉酒滥食之人的描述。
快乐 与前面的宴乐(yruphe)是同一个词根。
14 他们满眼是淫色(原文作淫妇),止不住犯罪,引诱那心不坚固的人,心中习惯了贪婪,正是被咒诅的种类。
【本会注释】
他们满眼是淫色(原文作淫妇) 这里刻画了那些终日想着淫妇的人。他们满心淫欲,对遇到的每一个女人动邪念(参太5:28注释)。怪不得他们控制不了情欲和犯罪。
引诱 就是诱惑。
心不坚固的人 主要指假教师所勾引淫乱的妇女。欺骗者参加爱宴,可能就是为了结识他们想要勾引的女人。彼得也可能指因假教师的邪恶影响而走上歧途的人。
习惯了(gumnazo) “进行专门训练”。这些假教师认真培养自己精通实现愿望的方法。
贪婪 这是假教师除了亵渎和淫乱以外所迷恋的另一种罪恶。
被咒诅的种类 即“咒诅之子”。 他们该受咒诅,因为他们的品格十分邪恶。
15 他们离弃正路,就走差了,随从比珥之子巴兰的路。巴兰就是那贪爱不义之工价的先知,
【本会注释】
离弃 或“完全放弃”。把15,16节与犹11相应句子比较一下。
正(enthus)见徒8:21注释。
路(hodos)见徒9:2注释。彼得在这里宣称反对者完全放弃了基督教的信仰。
就走差了 或流离失所。离开基督教正道的人终必流离失所。
随从 指模仿(参第3节注释)。。
比珥 见民22:5。
巴兰的路 这些假教师没有走基督的正道,反而盲目追随巴兰的路。在本章中,当彼得始终以巴兰作为当时欺骗者的原型。他们贪财和怂恿纵欲,就像那位古代的先知一样。关于巴兰的行为,见民22-24章注释。
不义之工价 与13节同。巴兰和假教师眼睛只盯着他们的邪恶行为所带来的物质报酬。
16 他却为自己的过犯受了责备;那不能说话的驴以人言拦阻先知的狂妄。
【本会注释】
自己的过犯 巴兰的罪行受到了追究和斥责。彼得暗示假教师的行为不会不受惩罚。
驴(hupozugios)直译为“负轭的”。指东方通常用来驮物的驴。
以人言(phthegomai)人和动物所发的任何声音,不一定是指清晰的语言。彼得在这里说驴讲人话(参民22:27-31)。
拦阻 驴讲人话拦阻了巴兰的悖逆行经,使他能看见天使,回应上帝的指示。
狂妄 即疯狂的状态。如果巴兰能保持理智,拒绝贪欲,就不会犯下如此严重的罪行。使徒再次引导他的读者把这个事例用在效法巴兰的假教师身上。
17 这些人是无水的井,是狂风催逼的雾气,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存留。
【本会注释】
这些人 可把17-19节与犹12,13,16的相应句子对照一下。现在彼得放下刚才的事例,直接讲论假教师(参12节)。
无水的井 欺骗者自称能滋润灵性干渴的人。但当干渴的人前来时却十分失望,因为这些教师没有活水可以供应。他们在属灵上是枯竭的(参约4:14;启7:17;21:6)。
狂风催逼的雾气 有文本为“云彩”。传异端的教师自称能带来光明,却带来黑雾,遮暗属灵的景色,使基督徒看不见前进的方向。再说雾气是不稳定的。假教师的教训的随心所欲,飘摇不定的。
墨黑的幽暗 就是阴间的黑暗。参第4节注释。该处也用了zophos(黑暗)一词。
存留 参4,9节。有文本在“存留”前还有“永远”两字。参犹13。
18 他们说虚妄矜夸的大话,用肉身的情欲和邪淫的事引诱那些刚才脱离妄行的人。
【本会注释】
说(phtheggomai)见第16节注释。彼得不认为欺骗者说的是有条理的话语,而是像驴所发的声音(16节)。
虚妄矜夸的大话(huperogka)可能指诺替斯派的教师所传播的哲学术语。
肉身的情欲 参第10节“污秽的情欲”(见该节注释)。
邪淫的事(aselgeiai)见第2节注释。
引诱 与14节中的“引诱”同。
刚才脱离 假教师对用矜夸的大话,哲学的论辩和情欲的放纵来引诱他们。这些受害者有的刚接受基督教,有的即将接受基督教。他们所面的是异端教师这么多的欺骗。这些欺骗“小子”的人一定会受到救主所宣布的惩罚(太18:6)。
妄行的人 指外邦的异教徒。新信徒原来与他们关系密切,现在刚刚摆脱他们的影响。
19 他们应许人得以自由,自己却作败坏的奴仆,因为人被谁制伏就是谁的奴仆。
【本会注释】
应许人得以自由 假教师竭力表白凡追随他们所鼓吹之道的人将摆脱一切烦人的限制。但是他们所承诺的自由是违法的,不是基督徒的自由(见林后3:17;加5:13注释)。基督徒所应该拥有的大自由,就是摆脱罪恶,欺骗者无法提供,也不想实现。
败坏(phthora)见彼后1:4注释。表示道德败坏和毁灭。这些假教师不可能帮助别人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准。因为他们自己还受情欲所控制。
奴仆 就是奴隶。
被谁 指被败坏制服。
制伏 即在战斗中弱者被打败。
就是谁的奴仆 见罗6:16注释。假教师并不知道,他们已经被罪恶打败,成为罪的奴仆。他们怎么能给别人带来自由呢?
20 倘若他们因认识主救主耶稣基督,得以脱离世上的污秽,后来又在其中被缠住、制伏,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本会注释】
认识(epignosis)见彼后1:2注释。
主救主耶稣基督 使徒在这里提到了我们主的许多称号,体现了祂大部分的荣耀特性,说明了祂的主要职能(见太1:1,21,23;路2:29;约13:13;20:28注释)。凡充分认识耶稣的人必亲身理解救主的各种能力,并在自己的生活中体验这些能力。他从经验上对基督的认识必使他逃避世界及其污秽。基督的能力将使他们完全躲开这一切。彼得看见他的羊群已经这样躲开了。他切望他们不会被假教师引诱回到世界。
得以脱离 为了严肃地警告背道的危险和后果,使徒以被引诱随从假教师的人为例。
世上的 见约壹2:15注释。
污秽(miasmata)是与世俗同流的结果(见第10节注释)。
被缠住(empleko)正如斗剑士在搏斗中被对方的网缠住,信徒若屈从世俗的引诱,就会被缠住,难以摆脱,很容易灭亡。“被缠住”,就是被制服基督徒的世俗污秽所缠住。
制伏 见第19节注释。
他们末后的景况就比先前更不好了 基督徒如果回到世俗中去,心地就会更加刚硬,更难对属灵的呼召产生回应,所以得救就更难了(参太12:45;路11:26;来6:4-8;10:26)。
21 他们晓得义路,竟背弃了传给他们的圣命,倒不如不晓得为妙。
【本会注释】
晓得(epignosko) 该动词与名词eoignosis相关(见彼后1:2注释)。那些充分认识救主的人与认识以前是不一样的。认识带来责任。人要对自己的认识负责。虽然堕落的基督徒回到了世俗之中,但他还是要为他曾接受、后又拒绝的基督救恩知识负责。
义路 强调得救的唯一途径。
背弃 强调完全拒绝基督徒的生活方式。
传给(paradidomi)参帖后3:6;见可7:3注释。彼得在这里指信徒从基督教教师所领受的教训。
圣命 彼得在这里用定冠词加单数形式指一个特殊的概念。在罗7:12中,保罗也用同样的结构表示特别的命令,就是十诫。彼得的用语似乎指引导基督徒行走“义路”的全部教训。
倒不如不晓得为妙 背道者如果从来没有成为基督徒可能还好些。这样,他们就会以异教徒的身份,得以在心中强烈感受基督教真理的美,从而更易接受福音改变人心的感化力。
22 俗语说得真不错: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这话在他们身上正合式。
【本会注释】
俗语(paroimia,“格言”) 见约16:6注释。这句格言实现在背道者身上。
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 这句格言记录在箴26:11中,指愚昧人回到愚昧之中。彼得用这句话来说明那些本已离开世界的道德污秽,现在又迷恋上它之人的愚蠢和可恶。
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 这句格言不是圣经里的,可能流行于彼得时代的犹太人圈子,描述那些已经洗净世俗腐败的基督徒,因为背道,又回到福音救他们所摆脱的道德污秽之中去。
彼得后书3章
提要:1 向他们保证基督降临时必审判争辩讥诮的人;8 以上帝的长久忍耐,劝真诚的人悔改。10 描述世界毁灭的状况;11 劝他们因此要过圣洁的生活;15 再次提说上帝长久忍耐为他们得救,如同保罗的书信所写的那样。
1 亲爱的弟兄啊,我现在写给你们的是第二封信。这两封都是提醒你们,激发你们诚实的心,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啊 彼得现在放下涉及假教师的不愉快话题,转而告诫读者有关末日的事件。所以他很自然在这里和8,14,17节中用了“亲爱的”(参约壹3:2注释)。
我现在 暗示《彼得后书》写于《彼得前书》后不久。
第二封信 第一封信自然就是《彼得前书》。本信是《彼得后书》。没有人对这个观点提出有说服力的反对意见。彼得的话顺带证明了这两封信为同一个作者所写。
这两封 指《彼得前书》和《彼得后书》。
提醒 该词还用于彼后1:13(见该处注释)。在这里彼得希望提醒读者原先关于主在能力和荣耀中再来的教训。
激发(diegeiro)见彼后1:13注释。
诚实的心(eilikrines dianoia) 在古希腊语中指纯洁的人。但这里指诚实无瑕的心。关于eilikrines,见腓1:10注释。Dianoia(心),指的是悟性,情感,愿望。彼得说他的读者拥有不受淫欲污染的心,与假教师的心思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叫你们记念圣先知预先所说的话和主救主的命令,就是使徒所传给你们的。
【本会注释】
叫你们记念 表达彼得写这封信的目的。他强调自己所传达的是过去的教训,而不是新的指示。参犹17的相应句子。
圣先知 彼得在本节指的是《旧约》和到他为止的《新约》先知。
命令 见彼后2:21注释。
使徒 有文本为“我们使徒”,或“你们的使徒”。
3 第一要紧的,该知道在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的私欲出来讥诮说:
【本会注释】
第一要紧的,该知道 参彼后1:20的相同说法。彼得在这里以此引出他要说的话。还要考虑其背景为先知和使徒的教训。彼得并没有引用先知和使徒的任何特殊言论。而是保证他所说的话与他们有关话题的观点是一致的。参犹18的相应句子。
末世 彼得的目的是启发读者不要被讥诮救主快来之观念的人所误导。他没有特别论述基督复临的时间,而是要让他的羊群为末世在任何时候来到作准备。见罗13章补充注释。参彼前4:7;启1:1注释。
必有 根据先知和使徒的教训,彼得的读者已经了解末世要发生的事。使徒警告他们“万物的结局近了”(见彼前4:7注释),并显然认为自己的劝勉是合时与恰当的。见上文“末世”的注释。参约壹2:18;犹18注释。
好讥诮的人 彼得这里指的是怀疑派,并揭露他们运用自己的伎俩嘲笑基督复临的观点。
随从自己的私欲 即“随从自己的情欲”。好讥诮的人与假教师一样,都受制于自己的情欲(参彼后2:2,10注释)。他们的情欲决定了他们的神学观点。受制于情欲的人不可能热心盼望基督复临。。
说 显然教会已充分了解基督复临的事。好讥诮的人将公开嘲笑使徒有关基督复临的教训。
4 “主要降临的应许在哪里呢?因为从列祖睡了以来,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
【本会注释】
降临(parousia)在《新约》中常用来指基督复临(参太24:3注释)。。
应许在哪里呢 不是指某一条应许,而是指先知和使徒有关基督复临确定性的全部教训。
列祖 有两种解释。一,指众先祖(参罗9:5;林前10:1;来1:1注释)。二,指听过耶稣和使徒所传主复临应许的基督徒先辈。
睡了(koimaomai)该词在《新约》中共出现18次,其中14次是指死亡之睡(见约11:11;帖前4:13等注释)。
万物与起初创造的时候仍是一样 这句话很奇怪带有的现代色彩。其世俗怀疑的看法可以在我们现代的观点中找到回应。好讥诮的人以创世以来这么长的历史作为依据,似乎很有道理。他们实际上是在说,春夏秋冬一年又一年,自然的定律始终不变,运行如常,自古以来都是如此,为什么不会继续下去呢?在第5节中彼得答复了这种说法。
5 他们故意忘记,从太古,凭上帝的命有了天,并从水而出、藉水而成的地。
【本会注释】
他们故意忘记 好讥诮的人明知洪水的发生,但故作不知,不理睬其对人类的信息。这样,他们就关闭了心门,不相信基督复临时上帝进行干预的可能性。
从太古 有的解经家认为彼得是指从创世以来。
凭上帝的命 彼得和圣经的其他作者都相信上帝创造的大能。这就是上帝口中所说的话(参创1:3;诗33:6,9等注释)。
天(ouranoi,“诸天”)有些解经家根据其复数形式,认为这是指犹太人观念中地球上面的七重天。但彼得说的是圣经,而不是遗传。希伯来语的“天”都是复数的。但它在《旧约》常指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该复数的形式常表示单数的意义。彼得在这里无疑也反映了希伯来语的习惯用法。复数形式的ouranoi常出现在希腊语中。英语KJV版的太5:45;可1:11;路10:20;弗3:15等译为单数。在本书信中彼得使用该词5次(本章5,7,10,12和13节)。
从水而出 把水聚在一处(创1:9)是预备地球让人居住的步骤之一。彼得并不想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描述创造。他只是设法向当时的人解释上帝创造的工作
地 即地球。
6 故此,当时的世界被水淹没就消灭了。
【本会注释】
故此 就是用地球上面的水。水曾用来创造。现在说它也曾用来毁灭。
当时的世界 即洪水以前的世界。彼得在这里可能是指洪水以前居民的罪恶及其文明。
被水淹没(katakluzo)这个强调词《新约》其他地方并没有出现。
就消灭了(apollumi) “完全毁灭”,“毁灭荒芜”,描述洪水以后的荒凉。见创7:11-14。
7 但现在的天地还是凭着那命存留,直留到不敬虔之人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用火焚烧。
【本会注释】
现在的天地 与“当时的世界”相对比。
凭着那命 就是上帝的话(第5节)。
存留(thesaurizo)暗示天地一直得到保存。
直留到 即保存到(参彼后2:4,9)。
不敬虔之人 见彼后2:5注释。受到审判和惩罚的是活生生的罪人,而不是无生命之物。
受审判遭沉沦的日子 即审判的日子(见彼前4:17;彼后2:4-9注释)。“沉沦”(apoleia),见彼后2:1,3注释。
用火焚烧 原文意为“存留”到用火焚烧,就像洪水时大水毁灭世界一样(参玛4:1,2;彼后2:4-9注释)。
8 亲爱的弟兄啊,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本会注释】
有一件事你们不可忘记(参第5节)好讥诮的人故意无视事实。基督徒却不要陷入这种严重的错误之中。“有一件事”指下面句子所说的事。
一日 彼得的思想来自诗90:4所表达的真理。上帝是永恒的。在祂没有过去和将来之别。万物都始终在祂面前。祂不受制于我们有限的时间观念。我们也无法把祂和祂的思想局限在我们的年月里。彼得在强调这个真理时,斥责好讥诮的人不耐心的怀疑态度。他们用自己的狭隘标准来评判上帝。怀疑祂能否实现祂有关世界末日的应许。上下文说明彼得并没有为预言设立一个计算时间的尺度。第7节指出上帝耐心等待审判的日子。第9节则指出上帝宽容我们。
9 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有人以为祂是耽延,其实不是耽延,乃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
【本会注释】
主 无法确定是指上帝中的哪一位。15节中的“我主”是指耶稣。在18节中,耶稣被称为“我们主”。但“主的日子”(第10节)又被称为“上帝的日子”(第12节)。这里指哪一位并不重要,因为圣父和圣子的旨意和应许是一样的。彼得在指一位时,也可以是指另一位。但根据彼得在本书信中的使用(1:2,8,11,16;2:1;3:2),这里的“主”更有可能指基督。
所应许的 就是祂再来的应许(第4节)。这是与好讥诮的人争辩的焦点。
尚未成就(braduno) “耽搁”,“消磨光阴”。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和提前3:15。
有人 就是好讥诮的人。
耽延 原文与动词“尚未成就”(braduno)同一词根。怀疑派认为上帝的计划因为基督还没有回来而受到了阻碍并发生了变化。他们没有认识到上帝是有能力和不改变的。到了一定的时候,祂的计划一定会实现(《历代愿望》32页)。
其实(alla)强调转折,意为“相反”,说明嘲笑者的指控与上帝信实之间的对比。
宽容(makrothumeo),源于makros(“长久”)和thumos(“激情”“愤怒”),故意为“慢慢生气”,“耐心”(见罗2:4注释。该词的名词形式makrothumia见林后6:6注释。关于圣经对上帝品格的描写,见出34:6;诗86:5,15;103:8)。
你们 有文本为“我们”。基督徒务要记住上帝在耐心地照看着他们,尤其是他们受到诱惑怀疑祂控制局面的时候。
不愿 原文所用的动词是boulomai(表示思想倾向),而不是thelo(表示既定意图)。上帝决不愿意罪人死,而是千方百计救他们脱离死亡(约3:16)。但彼得认识到有人会拒绝上帝救恩的计划,因而沦丧。
沉沦(apollumi)见第6节注释。
乃愿(alla)强调转折,意为“相反”,说明有人误会上帝的秉性,认为祂要一些人灭亡。实际上祂愿人人都得救。
都(choreo)即“前进”,“准备好”悔改。
悔改(metanoia)见林后7:9注释。
在8,9节中,彼得说明上帝关于基督再来的应许一定会实现。救主来临表面上的耽延,是因为上帝不愿意在罪人还有希望悔改的时候就关闭救恩的门户。
10 但主的日子要象贼来到一样。那日,天必大有响声废去,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销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烧尽了。
【本会注释】
主的日子 就是“上帝的日子”(12节)。见徒2:20;腓1:6;帖前5:2注释。
贼(kleptes)见约10:1注释。耶稣(太24:43),保罗(帖前5:2)和约翰(启3:3;16:15)都用这个比喻来强调主来临的不可预料性。凡要得救的人必须在主来临以前与上帝建立正常的关系。因为到了那个大日,就没有悔改的机会了。
来到 原文是强调的。主的日子一定会来到。
那日 有文本还加上“夜间”。
天 见第5节注释。
必大有响声(rhoizedom)这是一个拟声的副词,表示鸟儿振翅的声音或物体飞越空中的声音。彼得用这个词可能指火烧的声响。
废去(parerchomai) “过去”,“消灭”。参太5:18;24:35;启21:1注释。
有形质的(stoicheia) “排成行的,指字母的排列。又指太阳,月亮,星星等天体(见加4:3注释)。彼得在这里也可能指组成我们世界的物质,要在末日洁净的烈焰中“销化”。
都要被烈火(kausoo)这是一个医学术语,意为“热得要命”,故在这里和12节均为“被火烧”之意。
销化(luo) 一般译为“松开”,但在11,12节中均为“销化”,意为“分解”,“毁坏”。 “销化”之意无疑来自“烈火”。
地和其上的物 即世上自然和人造的一切物质。
都要烧尽了 这种译法与上下文较符合,但也有文本为“将要发现”,即世上无价值的物质将在宇宙之前被发现和展示。
11 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销化,你们为人该当怎样圣洁,怎样敬虔,
【本会注释】
既然 罪恶的一切痕迹既然都要被消灭,凡知道这个世界即将被大火烧毁的人,就当积极排除生活和思想中的一切罪恶。
该当 特别指品格。
怎样 或“什么样的人?”该词原意为“从哪里来?”彼得在这里表明他所关心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也就是他读者的品格。他阐述末日事件的细节,是为了告诉他们圣洁的迫切需要。所以他这封信的剩余部分就专门说明这种需要。
怎样圣洁,怎样敬虔 两个名词的原文都是复数。彼得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尽可能表达得全面一些,希望他的读者一举一动都符合基督徒的最高标准。关于“圣洁”(anastrokao),见彼后2:7注释;关于“敬虔”(eusebeia),见提前2:2注释。
12 切切仰望上帝的日子来到。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
【本会注释】
切切 即催促“上帝的日子”的来到,或切切盼望那日来到。那些已经认罪的人可以热切盼望基督来临,并全力以赴地宣传福音,为祂的显现开路(见《天路》69页)。
仰望(prosdokao) “期待”,“等候”。在12-14节中出现了3次,表示热切期盼。信徒要时刻警醒等候主来(参太24:42,44注释)。
上帝的日子 就是“主的日子”。 见第10节注释。
来到(parousia)见太24:3注释。
在那日 就是由于上帝日子的来到。
天 见第5节注释。
被火烧 见第10节注释。
就销化了(luo) 见第10节注释。
有形质的 见第10节注释。
都要被烈火 见第10节注释。彼得重复说明了与主再来有关的事件,为了让读者能理解其确定性和严肃性。他现在转到地上物质消灭以后较为愉快的事情。
熔化(teko) 有“变成液体”,“溶化”之意。原文采用现在时,使描述更显生动。
13 但我们照祂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
【本会注释】
祂的应许 嘲笑者不管怎样看待主再来的应许(4节),彼得则表面自己绝对的信靠这应许,并使自己的生活与之相符(这里和第9节)。
盼望 见12节注释。
新天新地 (kainos)指面貌之新,而不是neos(时间之新)。彼得在这里预言清除了一切污秽的新天新地。
有义居在其中 指永久性的。这里说公义将永远居住在新天新地。
14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盼望这些事,就当殷勤,使自己没有玷污,无可指摘,安然见主;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啊 使徒用充满深情的语气说话。见第1节注释。
你们既盼望这些事 既然已了解世界末日的事件,信徒就负起了彼得所强调的属灵责任。
就当殷勤(spoudazo)见彼后1:10注释。
没有玷污,无可指摘 参弗1:4;腓2:15;启14:5注释。能安然见主的人,都怀着内心的无罪平安。这样的人与上帝和同胞都很和谐。请对照彼得对假教师的描述(彼后2:13),以及恶人的悲叹(见耶8:20注释)。
安然 见罗5:1注释。
见主 基督徒生活在面对面见主的盼望之中。这种盼望促使他为这个事件作好准备,可以无可指摘地见主。
15 并且要以我主长久忍耐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照着所赐给他的智慧写了信给你们。
【本会注释】
我主 可能指基督(见第9节注释)。
长久忍耐(makrothumia)其名词形式为 makrothumeo(见第9节注释)。
得救 基督的长久忍耐是为了成就救恩。嘲笑的人以主的耽延为据,说祂的应许不会实现。但彼得说,这正表明救主的恩慈忍耐。祂期待所有的人都有机会接受救恩。
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 彼得这里的“我们”如果不是指他自己,那就说明他的读者十分熟悉和敬爱保罗。“我们”如果是指他自己,就说明彼得对保罗的感情,尽管他们过去有过意见的分歧(见加2:11-14注释)。
所赐给他的智慧 彼得在这里暗示保罗的属灵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上帝所赐的,就像他的弟兄们一样。
写了信给你们 要确定这里指的是保罗的哪一封书信,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彼得所考虑的是什么问题?是主再来在表面上的耽延?是教会中行为放荡的现象?还是基督再来的大题目?二,彼得的信是写给谁的?这个问题解经家一直没有结论。如果认定彼得是写给亚细亚教会的(见本书547页),那保罗的信很可能指《加拉太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或其他现在没有保存下来的书信。有一件事是明显的。即保罗的书信当时在流传,并被视为权威。彼得可以引用它们来支持自己的教训。
16 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讲论这事。信中有些难明白的,那无学问、不坚固的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就自取沉沦。
【本会注释】
他一切的信 在罗马帝国的各大城市里。信件的复制费用很低。罗马的道路网络保证了这些信件的迅速传递。所以很有可能保罗的书信在他去世以前就已流传开来。从本节中无法确定彼得写信时大使徒保罗是否还活着。
这事 如15节注释所说,我们无法确定彼得所指的是什么题目。如果是指基督复临的大题目,那么保罗的所有主要信件都有述及,不需要专门提到了。
难明白的 虽然不能确定难明白的是那些问题,但大多数解经家都认为是指因曲解保罗有关基督复临,基督徒与律法之关系的教训而产生道德败坏的问题。《帖撒罗尼迦前书》和《加拉太书》主要阐述上述教训。
无学问 指不明白保罗的著作,或泛指不明白一般属灵的事。我们如果把耶稣基督的宗教接到心里,就会得当提炼和造就。但拒绝其训言的人将成为嘲笑者和假教师试探的掠物。
不坚固的人(asteriktoi)见彼后2:14注释。
强解(strebloo) “折磨”,“使受刑”或“扭曲”。 无学问、不坚固的人曲解圣经的意思,就像审讯者以刑具拷问折磨受害人一样。
别的经书 不清楚彼得所指的是什么著作。有人认为是指《旧约》。也有人认为还包括《新约》的内容。但至少可以肯定彼得把保罗的著作放在与其他圣经同等的地位上。
沉沦(apoleia) 见彼后2:1,3注释。圣经的目的是要引导人得救(见约5:39;提后3:16,17注释)。但它如果受到曲解,就会丧失其有益的功效。强解圣经的人是在走一条通往灭亡的道路。
17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既然预先知道这事,就当防备,恐怕被恶人的错谬诱惑,就从自己坚固的地步上坠落。
【本会注释】
你们 原文是强调的。彼得从曲解圣经的愚昧人转到他所要保护脱离这种错谬的读者。
既然预先知道这事 信徒曾得到指示,预先知道假教师的特殊教训。所以在异端侵袭,诱惑临到时,他们不必害怕。
就当防备 信徒对自己的安全负有责任。在从事属灵战争的时候,他不可以睡觉(参林前16:13;弗6:10-18注释)。
恶人的错谬 在彼后2:18中作者曾提到“妄行的人” ,指外邦的异教徒。他暗示假教师与外邦人同流合污,恳劝读者不要被这种行为所诱惑。关于“恶人”(athesmoi),见彼后2:7注释。
诱惑(sunapago)见罗12:16注释。
坚固的地步(sterigmos)与16节“不坚固的”(asteriktoi)对比。该词可能译为“根基”更好。真正的基督徒有可靠的根基(参林前3:10-14),不必为了放荡的假教师所提供假想的自由而放弃它。
18 你们却要在我们主救主耶稣基督的恩典和知识上有长进。愿荣耀归给祂,从今直到永远。阿们!
【本会注释】
你们却要 强调使徒所所指的路径。信徒不必被诱入歧途。他可以在基督徒的完美中进步。
恩典(charis)见约1:14;罗1:7;3:24;林前1:3注释。恩典是基督徒所要成长的领域。他应该更加坚定地实现个人对基督恩慈的体验。
知识(gnosis)见林前1:5;12:8注释。彼得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就是使人充分了解基督的品性,职务,工作和能力的知识。这种知识是能够而且应当增长的。基督徒每天的生活都会使他更加认识主对世界和他自己的使命。关于这里对基督的称呼,参太1:1,21;路2:11注释;参腓3:20;提前1:1;多1:4;彼后1:1,11。
长进 该词的时态强调“不断地成长”。彼得的读者已经在品行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们不可以满足,而应在属灵上继续成长(参太5:48;弗4:13-15;彼前2:2注释)。
正如所有的生物一样,成长是上帝真儿女的特征,因为他已在基督里获得了新生(参林前4:15)。他的目标是具有像他的主那样完美的品格,并能想祂所想,体谅祂的心意。他渴望“在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5)。基督徒在今生和来生可以指望不断地在品格和对上帝旨意和道途的认识上长进。永远有新的思想领域让他去占据,新的高度让他去攀登,新机会的门户让他去开启。
正如彼得以前所指出的,新生的基督徒“婴孩”靠的是“纯净的灵奶”成长(彼前2:2)。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不再单靠“灵奶”生存,而要学会吃“干粮”(见来5:11-14;6:1,2注释)。
荣耀(doxa)见约1:14;罗3:23;林前11:7注释。在希腊语中,“荣耀”前面有定冠词,暗示一切荣耀都归给救主。
归给祂 就是归给基督。彼得在整封信中一直为基督的神性作见证(参1:11,17;2:20等)。现在他本着同样的精神把荣耀归给祂(参犹24,25注释)。
直到永远(eis hemeran aionos) 参罗1:6注释。
阿们 见太5:18注释。有的文本无“阿们”。但还是保留下来,作为书信的结尾为宜。
约翰一书1章
提要:1 约翰对基督的描述。我们藉着与上帝相交,在基督里面得永生。5 我们必须过圣洁的生活,见证我们与上帝的相交,和我们所信仰的真理,并认识到因基督的死我们的罪得到赦免。
1 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
【本会注释】
论到。ho.这个书信的开头语可以指有关生命之道启示的见证,也可以指生命之道基督本身。约翰更有可能指的是后者(参约4:22;6:37)。参约1:1注释。
起初原有的。《约翰福音》的开头语是:“太初有道”。 《约翰壹书》的开头则是“起初原有的”。两者的区别很有意义。约翰在《约翰福音》中强调“道”在“太初”就已经存在。在本节他则说明“道”从“起初”就一直存在。《约翰福音》着眼“太初”和“以前”;《约翰壹书》则着眼“起初”和“以后”。有人从狭义上将之解释为基督教纪元的开始(参约壹2:7注释)。但对照约1:1-3,就不大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关于“起初”,见约1:1注释。
生命。说明“道”是有关生命的,或是赐生命的。两种解释都是对救主的生动描述。
道。使徒并没有说要对“道”进行全面的阐述。书信所宣扬的(3节),只是基于他个人体验(1-3节)那“道”的真理。关于“道”(ho logos),见约1:1注释。圣经里只有《约翰福音》(约1:1,14),《约翰壹书》(1:1;5:7)和《启示录》用“道”来指基督(约1:1,14)。这证明它们出于同一个作者。
所听见。约翰声明他以下所写的,是关于他和他是同道亲耳听到的一位,从而驳斥了那些否认基督道成肉身之人的主张。他就是这样确立了他的权威和对读者之劝勉的基础。在他的心中一定留有宝贵的记忆,就是多年以前在巴勒斯坦他最爱听的那个声音。文中的“我们”是指约翰和他的同道(见约壹4:6注释)。动词采用完成时态,暗示记忆一直留在他的心中。
所看见。见上面“所听见”的注释。“所看见”是指亲眼看见。为了证明自己经验的真实性,他还特点加上“亲眼”二字,不让人对他见过那“道”存在任何怀疑的余地。
亲眼看过。theamai,参约1:4的相同题材,就是看见成为肉身的“道”。 动词采用完成时态,说明使徒所看见的,是基督在地上生活的历史事件。
亲手摸过。pselaphao,源于psao(“接触”见徒17:27注释)。路24:39(见该节注释)用这个动词表示耶稣邀请多马摸祂。约翰可能是特指这一类的事件。他用最清楚的语言说明了他和他的同道与那“道”的亲身接触,从而驳斥了各种否认基督降世真实性的异端(见《SDA圣经注释》卷七625,626页,《约翰壹书》序言)。
2 (这生命已经显现出来,我们也看见过,现在又作见证,将原与父同在、且显现与我们那永远的生命、传给你们。)
【本会注释】
这生命。第1节的“生命”为第2节进一步讨论“生命”提供了基础。第二节放在括号里面,是一个插入成分。1-3节的句子结构比较复杂。作者的思路一直到第3节才进行归纳。这里的“生命”主要是指基督道成肉身的一面,而不是祂从起初就永在的一面。
显现。phaneroo. 约翰经常使用这个词(在《约翰福音》里9次,在《约翰壹书》里6次)。这生命的显现就是约1:14的“道成了肉身”;地上的居民看见了其荣耀。
在1-3节中有了几个约翰最喜欢用的词:arch(“起初”)在他的著作中出现23次;zoe(“生命”)出现64次;martureo(“作见证”)出现47次。
我们也看见过。使徒不仅看见和听见了生命之道,而且认识了“生命”的意义(见约1:4注释)。
现在又作见证。约翰不满足于看见基督。他要把他所看见的“见证”出来(参徒1:8注释)。
原与父同在。见约1:1注释。“道”与父同在,但又有独立的位格。虽然约翰没有提“子”,但他既用“父”,就暗示“道”的儿子身份,为指证“道”就是耶稣基督作了铺垫。
且显现与我们。作者充满敬畏地认识到,他能看见永远与天父同在的主,是何等大的特权。这种启示的光芒在约翰的心灵中永不消失,要一直保留在他的属灵意识之中(参约1:14,18)。
永远的生命。约翰的著作有23次把“永远的”与“生命”连在一起。他强调他所爱之主和他将与主同享之生命的永恒性质(见约3:16注释)。
传给你们。apaggello.“宣传”,“宣告”,“传信息”。见第3节。
3 我们将所看见、所听见的传给你们,使你们与我们相交。我们乃是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
【本会注释】
我们将所看见。重复是为了强调上面所说过的话。鉴于这封书信所针对的诺斯替主义早期形式,作者怎么强调他对耶稣的个人认识也不过分(见《SDA圣经注释》卷七625,626页,《约翰壹书》序言)。
传给你们。见第2节注释。
相交。koinonia(见徒2:42注释)。暗示分享。既可以是弟兄之间,也可以是上帝与我们之间(参徒2:42;林后8:4;加2:9;腓2:1等)。在这里使徒希望读者分享他藉着认识圣父与圣子而获得的属灵福气。让大家来分享,是这封书信的主要目的之一。“相交”乃是《约翰壹书》的一个基调。凡真正认识基督的人,总是希望别人也来分享这种蒙福的交谊。“人一来到基督面前,就会产生一种愿望,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在耶稣身上找到了一位何等宝贵的朋友”(《喜乐的泉源》78页)。凡如此为他人工作的人,救主的祈祷必实现在他身上:“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约17:22)。
祂儿子耶稣基督。约翰在这里指出“道”就是基督。“耶稣基督”的双重称号说明约翰考虑到圣子生命中神性和人性的两个方面(见太1:1;腓2:5注释;参约壹3:23注释)。只有藉着唯一能向人显示上帝的圣子,我们才能与天父相交(参约1:18注释)。
我们乃是与父并祂儿子耶稣基督相交的。指约翰与上帝的相交。基督徒把天与地联系的媒介。他一只手把握他藉着基督而对上帝的认识,另一只手拉住不认识上帝的人,成为天父与祂悖逆儿女之间活的链环。
4 我们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使你们(有古卷:我们)的喜乐充足。
【本会注释】
这些话。就是书信的内容,包括1-3节所写的话,和作者接下来要说的话。
给你们。有文本无“给你们”。
使你们(有古卷:我们)的。更有可能指约翰写信把喜乐带给他的读者。
喜乐。这是基督相交的自然结果。
充足。耶稣曾以同样的理由把“这些事”告诉祂的门徒(约15:11)。这个蒙爱的门徒很可能是回应他夫子的话。“喜乐充足”是约翰著作经常出现的话题之一(约3:29;15:11;16:24;17:13;约贰12)。基督教乃是快乐的宗教(见约15:11注释)。
这是本书信简短引言的结束。约翰与基督有个人亲身的认识。他希望与读者分享这种认识,好使他们也和他一样与圣父和圣子相交。在表述这种爱心愿望的过程中,他强调圣子的神性,永恒性和道成肉身的人性。他把这种奇妙的知识用简明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使他当时和我们现在的读者对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和耶稣基督的性质与工作不存任何的疑虑。他就是这样在无形中驳斥了诺斯替异端的道理。
5 上帝就是光,在祂毫无黑暗。这是我们从主所听见、又报给你们的信息。
【本会注释】
上帝就是光。光是上帝性质的一个方面(参约壹4:8注释)。参约1:7-9中光为基督的特性。
在圣经中,光与上帝是紧密联系的。当上帝开始创造大工的时候,光是最先造出来的(创1:3)。上帝的显现通常伴随着莫可言喻的荣耀(出19:16-18;申33:2;赛33:14;哈3:3-5;来12:29等)。上帝被描述为“永远的光”(赛60:19,20),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提前6:16)。这些光的展现象征着上帝品格的完全圣洁(见约1:14;罗3:23;林前11:7“荣耀”的注释)。
光最显著的特性之一就是能驱散黑暗。在最高的属灵层面上,上帝最大程度地展现了这种特性。罪恶的黑暗无法在祂面前存在(哈1:13)。
在祂毫无黑暗。强调在上帝的本性里没有丝毫黑暗的成分。这是约翰典型的表达方式。他先说“上帝就是光”,然后又从反面强调它(参6,8节:约壹2:4;约1:3,20;10:28)。约翰强调这句话有一个直接的原因。诺斯替的学说主张善与恶是相互依存的,都是来自上帝。上帝既是完全光明,毫无黑暗,诺斯替的学说(见《SDA圣经注释》卷六55页)就是对上帝性质的歪曲。凡接受使徒教训的人应予以拒绝。
在约翰的著作中,“光”与“黑暗”是相对应的,正如在保罗是书信中“罪”与义(罗6:18,19)、“肉体”与“灵”(罗8:1)相对应一样。见约12:35,46;见约1:5;8:12注释。
从主所听见。就是从上帝或基督所听见的。约翰想说明,他所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不是他发明或发现的,而是从主那里领受的,可能是基督所直接教导的,也可能是通过启示。
报给。anaggello.与第2,3节中的“传给”(apaggello)不是一个词。Anaggello暗示把信息传给接受的人,而 apaggello则强调信息的来源。
6 我们若说是与上帝相交,却仍在黑暗里行,就是说谎话,不行真理了。
【本会注释】
我们若说是。为了使需要他劝导的人容易接受,使徒采用假设的语气,并把自己也包括在内,以软化他所暗示的责备(参8,10节等)。他无疑知道许多自称与天父相交的人实际上与祂的旨意背道而驰。然而他还是用温和的语言,希望不致使他的读者反感。
与上帝相交。见第3节注释。自称与上帝相交必须表现出实际的效果。要有思想和行动,祈祷和工作两方面的生活(《服务真诠》512页)。要体现与上帝相交,就得时刻想到祂藉着圣灵的同在,思想言行都要表现出意识到祂的慈爱临格,和祂圣目的监察。我们对祂已有了爱。我们知道祂一直在爱我们。我们感激祂的关怀(诗139:1-12;耶31:3)。就像孩子在危险来临的时候伸手拉住父亲,危险过去后依然拉着他,上帝的儿女也这样与天父同行。这就是“与上帝相交”。
在黑暗里。见第5节注释。除了某些低等生物,没有什么东西能在黑暗中生长。这些低等生物使黑暗更显可憎。没有赐生命的亮光,腐败会迅速发生。习惯于黑暗的眼睛,无法对光明产生反应。心灵也是这样。罪恶的黑暗阻碍了属灵的生长。连续的犯罪摧毁了属灵的视力。深陷罪恶的人会寻求黑暗,以便能更有效地犯罪(约3:19,20)。
行。peripateo.见弗2:2;腓3:17注释。
就是说谎话。约翰揭露了那些声称行在光中、实际上却在黑暗中行走的人伪善的面目。上帝就是光(5节)。凡与祂相交的人也必行在光中。因此那些说自己与天父相交,却仍在黑暗中行走的人肯定是在撒谎。他们说自己与上帝相交,至少证明他们对光有所了解。但他们被黑暗所包围,说明他们要么因无知而与光隔绝,要么故意与光相离。
不行真理了。这是约翰表达方式的又一个例子。他先用了一句肯定句“就是说谎话”,然后又了一句否定句“不行真理了”(见第5节注释)。“行真理”是约翰在《新约》中特有的说法(见约3:21注释;参约8:32注释)。关于“真理”,见约1:14注释。那些“在黑暗里行”的人出来说谎以外,还不行真理。罪恶是首先在思想中产生,然后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当日常的行为否认了人上教堂所表白的信仰时,就证明他没有与上帝相交。当宗教不再渗透于他的日常生活时,上帝就会离开,黑暗就会笼罩。
7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祂儿子耶稣的血也洗净我们一切的罪。
【本会注释】
我们若在光明中行。约翰并没有把他的羊群留在黑暗中,而是转向基督徒生活的积极方面,藉此鼓励他们,并表示信任他们。
如同上帝在光明中。上帝始终被祂所放射的光芒所环绕。基督徒最好能行在上帝所发的亮光之中。正如旅客随从向导的灯光行走黑暗陌生的道路,上帝的儿女也应随从上帝的光行走人生的道路(林后4:6;弗5:8;参箴4:18注释)。
就彼此相交。如果我们行在光中,就是与光的来源上帝同行,不仅与祂相交,而且与所有跟随主的人相交。我们既侍奉同一位上帝,相信同样的真理,在人生的道路上遵循同样的指示,就一定会同行。我们与弟兄之间如果出现了一点问题,我们就会省察自己的行为,以确保自己不偏离有真光照耀的生命之道(参约壹4:20注释)。
祂儿子。进一步确认耶稣的身份,是要强调提供洗罪之血的牺牲是来自上帝的儿子。关于基督是圣子身份,见路1:35注释。
耶稣。有文本为“耶稣基督”。鉴于约翰在书信中经常用“耶稣基督”的称呼,或称耶稣为“基督”、“上帝的儿子”(约壹4:15;5:1,5),许多人认为这里应为“耶稣基督”。约翰在《约翰福音》中经常说到成为肉身的圣道耶稣。但在本节中他主要考虑兼有神人两性的救主耶稣基督。关于“耶稣基督”的称呼,见太1:1注释。
血。本节的最后部分不是事后的考虑,这里所描述的经验是与“在光明中行”密切相关的。约翰认识到,即使是与上帝相交的人,仍继续需要洁净罪孽。他向基督徒保证,上帝已经预料到这种需要,并为此作了准备。关于“血”洁净罪孽的意义,见罗3:25;5:9注释;参约6:53注释。
洗净。katharizo.在福音书里用来表示洁净大麻风(太8:2;路4:27等),在其他地方用来表示洁净罪孽(林后7:1;弗5:26;来9:14等)。约翰这里所说的洁净并不发生在初次认罪悔改的时候。那是在与主相交之前。这里所说的,是在整个地上的人生中所进行的洁净,是成圣过程的一部分(见罗6:19;帖前4:3注释)。只有基督永远过无罪的生活(见约8:46;彼前2:22注释)。所以人不断需要基督的宝血来洁净他们的罪孽(见约壹2:1,2注释)。
作者把自己也列在需要洁净的人中间。凡最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最能认识到自己的罪孽(约壹1:8,10;《使徒行述》561,562;《善恶之争》469-473页)。
我们一切的罪。即罪的各种类型和表现。关于“罪”,见约壹3:4注释。
8 我们若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
【本会注释】
我们若说。见第6节注释。
自己无罪。约翰没有说是否有人公开宣称自己已经完全,或只在心里面这样说。但他知道有这样的主张存在,于是就指出了其危险。原文采用现在时态,说明依赖自己的人一直声称自己拥有他们实际上所没有的义。他们并不否认过去曾犯过罪。但他们说自己现在无罪。在这方面,他们与真正的义人完全不同。真正的义人承认自己有罪并需要洁净(7节)。只有基督能说自己无罪。关于“罪“,见约壹3:4注释。
便是自欺。见太18:12注释。既然是自欺,就不能责怪别人。说自己无罪就是高抬自己,旧人复活,是骄傲之举,因而也是犯罪之举。只有自欺的人才会说出这样自相矛盾的话来。自欺的人既不愿承认自己的罪,就千方百计地掩饰自己。只有上帝之道渗透人心的能力才能揭露人心的真实状况。只有在这时,人才愿意接受启示(耶17:9;来4:12)。
真理不在我们心里了。见第6节注释。作者再次把一句否定句放在肯定句后面(参5,6节)。凡故意拒绝公义,接受错谬,特别是自因为比别人优越,不需要救主的人,今后就再也不愿意和能够辨别是非了(参太12:31注释)。如果他们不及早回到先前所行走的真理的光明之道上,就只能堕入以被定罪和死亡为结局的道路。他们不管如何熟悉其他方面的真理,这个错误就足以抵消所有别的认识。
9 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本会注释】
认。homologeo.“说一样的话”,“承认指控”(见罗10:9注释),源于homos(“一样”)和lego(“说”)。
自己的罪。见约壹3:1注释 。约翰的话说明真基督徒知道自己有时会陷入罪中(参约壹2:1注释)。他显然指的是罪的具体表现,而不是生活中以罪为原则。所以认罪不单是笼统地承认有罪,重要的是认识到罪的本质和造成犯罪的因素,以致今后在遇到同样试探的时候能有力量抵挡(《证言》卷五639页)。不愿具体地认罪,说明人没有真心悔改,不想得到宽恕之恩(《喜乐的泉源》41页)。关于认罪与悔改的密切关系,见结18:30注释;见《证言》卷五640页。
上下文表明作者希望人向上帝认罪,因为只有“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不需要世人或神甫来宣布赦免我们的罪。我们来到上帝面前,不仅是因为只有祂能“洁净”,而且是因为我们得罪了祂。所有的罪都是得罪祂的。如果我们也得罪了个人,就要向上帝和那个人认罪(《证言》卷五645,646页;《历代愿望》811页)。认罪的范围应该与我们的罪行所危害的范围向称(参箴28:13注释)。
上帝是信实的。在认罪和赦免的过程中,唯一不稳定的因素在罪人身上。如果人真心悔改,上帝是一定会宽恕的。信实是上帝的特性之一(林前1:9;10:13;帖前5:24;提后2:13;来10:23)。约翰在这里强调上帝在赦罪方面的信实(参出34:6,7;弥7:19注释)。
我们因怀疑上帝的信实而失去了多少平安啊!撒但竭力破坏我们的信心,使我们不相信上帝牵挂着我们每一个人(《福山宝训》115页)。撒但希望我们满足于相信上帝关心祂众多的子民或大多数子民。他只要使我们怀疑上帝不关心我们个人就够了。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上帝的大能会保守我们不失脚(犹24)。即使我们因没有运用这种能力而失脚了,也该怀着痛悔的心来到施恩的宝座前,祈求恩典和宽恕(参来4:16;约壹2:1)。
是公义的。见太1:19注释。上帝是公义的审判者。祂的公义与“我们一切的不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幸亏祂的公义是与怜悯像结合的。
赦免。aphiemi.该词在《新约》中有多种含义:“送走”,“解散”,“离开”,“宽恕”。当它与“罪”用在一起,就是指“赦免”(见太6:12;26:28注释)。上帝的信实和公义在赦免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关于“赦免”,见代下7:14;诗32:1;徒3:19注释。
我们的罪。特指我们所承认的罪。上帝愿意赦免悔改的罪人。但祂不能赦免人所忽略不认的罪。我们所承认的罪由“上帝的羔羊”所承担(约1:29)。上帝的慈爱接纳悔改的罪人。。他所承认的罪已经从他身上除去了。罪人站在上帝面前被基督完全的生命所遮盖(欣:3,9,10;《天路》311,312页)。罪恶消除了。罪人在基督耶稣里成为新人。
洗净。可以理解为“赦免我们的罪”的同位结构,是对它的补充说明,也可以理解为发生在“赦免我们的罪”之后。两种解释都符合基督徒的实际生活。罪恶使人污秽。当罪人得到赦免的时候,他的罪就得到了洁净。大卫在承认自己的大罪的时候说:“上帝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诗51:10)。但上帝愿意洁净悔改之罪人的一切不义。祂要求祂的儿女有完美的品德(见太5:48注释),并作好准备让我们成功地抵挡和战胜一切罪恶(见罗8:1-4注释)。只要生命尚存,就会取得新的胜利,达到新的高度。这种每天洁净罪恶和在恩典里成长的过程被称为成圣(见罗6:19注释)。罪人转离罪恶接受基督的第一步叫作称义(见罗5:1注释)。从约翰的话里可以看到这两个过程。但使徒是否在心中对得救的这两个步骤进行仔细的分析,尚值得商榷。更有可能他是想到伴随着赦免的洁净,尽管他的话语可以有更广泛的应用。
我们一切的不义。这句概括性的话说明上帝愿意彻底洁净那些认罪并得蒙赦免之人的不义。但罪人自己必须藉着放弃罪恶而与上帝合作。如果他遵循圣经的计划,就会得到完全的洁净。
必须警醒祷告,防止思维和行为的旧习惯死灰复燃(罗6:11-13;林前9:27)。出于意志的行动具有决定的意义。但意志若不经基督洁净和加强,就会软弱而动摇。不诚实的心对旧习惯会念念不忘,想出许多理由来原谅自己的放纵。要保持无罪,就必须不断提防这种危险,每天重新立志(《喜乐的泉源》52页)。因为如果人不接受基督的恩典和能力,清除生活中一切犯罪的欲念和倾向,上天就不能作什么。见约壹3:6-10;犹24。
10 我们若说自己没有犯过罪,便是以上帝为说谎的,祂的道也不在我们心里了。
【本会注释】
自己没有犯过罪。这是第三个自称圣洁的荒谬言论(见第6,8节)。第6节说到有人自称与上帝相交,实际上却行在黑暗中。这种言论容易说出,但难以驳斥。第8节说有人声称自己无罪,这也很难证实或否定。但约翰在本节说,有人声称自己没有犯过罪。这肯定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3:23)。既然书信是写给对罪有所认识的基督徒,约翰显然指的就是悔改以后的行为。
便是以上帝为说谎的。说自己无罪的后果也是遵照第6节和第8节的模式,用一句肯定句和一句否定句来表达。但这里用了更为严肃的措辞。自称与上帝相交,证明了我们的虚谎(6节)。说自己无罪,便是自欺(8节)。然而说自己没有犯过罪,就是以上帝为说谎的了。当然人的主张无损于上帝的完美。但如果这句话成立,就与圣经的宣告直接相抵触了。
祂的道。不是指生命之道基督,而是指上帝为传达祂真理所说所写的话(8节)。这道就是真理(约17:17),不可能住在抵触其教训的人心中。如果人不接受上帝的见证,否认祂对他们状况的描述,就是把祂的道拒之门外,不容真理再住在他们心中。
上帝用圣经显示他们的真实状况,免得他们自以为无罪。所以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殷勤查考圣经。要牢记圣经的真理,用赐生命的真道武装自己的头脑。圣经宝贵的应许会在试炼和困难的时候支持我们。其中有关公义的教训会把我们引到救主面前,预备我们接受祂圣洁的品格(提后3:16,17)。我们既这样把上帝的话藏在心中,就不会故意违背祂的旨意(诗119:11),而自称完全圣洁了(参《善恶之争》618,619页)。
约翰一书2章
提要:1 约翰安慰他们的软弱过犯。3 对上帝有正确的认识就会遵守祂的诫命。9 爱弟兄,15 不爱世界。18 要谨防骗子。20 敬虔的人坚持信心,度圣洁的生活就不致受骗。
1 我小子们哪,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要叫你们不犯罪。若有人犯罪,在父那里我们有一位中保,就是那义者耶稣基督。
【本会注释】
小子们。teknia(见约13:33注释),是tekna的一个昵称,意为“孩子们”(见罗8:14注释),可译为“亲爱的孩子”,因为昵称用于表示亲切,而不在于年龄或大小。在《新约》中只有救主和他所爱的门徒用这个称呼(约13:33;约壹2:12,28;3:7,18;4:4;5:21)。保罗在加4:19中也可能用过。这个亲热的称呼可能暗示他是写信给他自己所劝化的信徒。
这位年迈的使徒甚至有资格称“父老们”为“小子们”(约壹2:12-14)。他视所有的基督徒为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他们的父亲是上帝(参弗3:14,15)。但在这个家庭中有许多人是作父亲和儿子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约翰接受了“父亲”的称呼。基督曾吩咐祂的门徒不要以意味着控制他人良心或信仰的称呼来彼此相称(太23:7-9;参《历代愿望》614页)。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可能指前一章,也可能指整封书信。两种解释似乎都符合作者的意图。
约翰在约壹1:4中用了复数“我们”。但这里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就用了单数,称读者为“我小子们”。
不犯罪。原文的时态表明约翰这里所指的是具体的罪行(参约壹3:9注释)。约翰希望他的读者连一样罪也不要犯。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思路是连贯的,都是鼓励基督徒依靠上帝的能力过无罪的生活。但是在约壹1:10中,约翰警告人不要自称无罪。他的意思是希望人满足于继续犯罪吗?当然不是!上帝儿女的目标是完全摆脱罪恶。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上帝已为他们作了一切准备(见约壹3:6注释)。
若有人犯罪。指犯下具体的罪行。虽然基督徒的目标是达到无罪,但约翰在这里承认真正的基督徒也有可能犯罪(见约壹1:7-9)。他这样说并不是纵容罪,而是要介绍一位能拯救他脱离所犯之罪主。
我们有。约翰再次把自己与读者视为一体,也许是为了强调基督已经成为所有基督徒的中保。
中保。paraklētos(见约14:16注释)。在《新约》中只有约翰用这个词。在《约翰福音》中该词是指圣灵。在本节约翰说明它是指从事救赎工作的圣子。作者显然认为圣子和圣灵都在履行中保(paraklētos)的职责。“中保”也可译成“中介”或“调解者”。
在父那里。“在“的原文是pros。该词在约壹1:2和约1:1,2中表示中保与天父的亲密关系:中保站在上帝面前,与祂同等(见约1:1注释;来7:25注释)。
那义者。dikaios(见太1:19注释)。基督有资格作我们的大祭司和中保,因为祂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来2:18;4:15;7:26)。祂如果犯过罪,就不能站在天父面前;祂如果没有经历过试探,就不能作我们的真正代表。诺斯替派认为,每一个生命体都含有不同比例的光明与黑暗,因此他们认定在救主的品格中也有罪恶的一席之地。但这种假道受到使徒的严正驳斥。
耶稣基督。见太1:1;腓2:5注释。
2 祂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不是单为我们的罪,也是为普天下人的罪。
【本会注释】
挽回祭。hilasmos,源于hilaskomai,意为“可怜”(路18:13),“挽回祭”(来2:17)。见罗3:25注释。在异教中,“挽回祭”是用来平息神怒,求得他友善或饶恕的贡品或祭物。但是我们的上帝不需要这种安抚与和解的方式,因为祂爱我们,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而死(罗5:8;启13:8)。是我们需要与上帝和好(林后5:18,19)。希腊原文结构强调基督本身既是挽回祭也是调解者,既是祭司又是祭牲。
为我们的罪。指“挽回祭”的功能。如果没有犯罪,就不需要挽回祭。但约翰承认即使是基督徒也犯了罪,并保证那“义者耶稣基督”已藉着祂的赎罪牺牲承担了这罪,用祂的血除去我们的罪(约1:29;来9:25,26;《历代愿望》652页)。
为普天下人的罪。有人认为这是指全世界所有的罪。但“为普天下人的罪”符合圣经有关基督的死担当全世界人罪孽的教训(见约1:29;来2:9;彼后3:9)。每一个男女老少的罪都放在救主身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会得救,因为圣经明确指出,只有在我们个人接受救恩的时候,我们才会得救。
3 我们若遵守祂的诫命,就晓得是认识祂。
【本会注释】
我们若。en toutō,指“认识祂”的前提:“我们若遵守他的诫命”(参5节;3:16,19等)。在《约翰福音》中,约翰经常用一个类似的词dia touto(“所以”,因为)来连接前面的话题和后面进一步的论述(约5:16,18;约8:47等)。但在这封书信中,en toutō通常是指后面的内容(参约壹4:9注释)。
遵守祂的诫命。动词“遵守”(tēreō)意为“坚持”或“谨守”。需要有内在的宗旨,才导致我们的行为符合上帝在祂“诫命”中所表达的旨意。关于“诫命”(entolai),见太19:17;约14:15注释。约翰的著作多次使用“遵守我的诫命”,“遵守我的命令”这样的句子(约14:15,23;约壹3:22,24;5:2;约贰第6节;启3:10;12:17)。
就晓得是认识。希腊语动词有不同的时态,表达不同的意思。据此,本句可译为“我们现在晓得我们已经认识并将继续认识祂”。约翰常常把动词“认识”(约14:7;17:3,25;约壹2:4,5,13;3:1;4:2)与“上帝”联系起来,不仅表示认识上帝,还表示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参约17:3注释)。这种体验能有效地抵制上述诺斯替派基督论教训的攻击(见本卷注释625,626页)。
祂。就是我们的中保(1节)和挽回祭(2节)基督。只有在生活上遵行上帝的旨意,才能证明人认识上帝。在整封书信中,约翰不断地批驳诺斯替派的主张,即认为惟有知识是有价值的,行为对于确定一个人在上帝面前并不重要。使徒们宣称,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为义(罗2:13;雅1:22,23)。虔诚的主张必须配合以道德的品行。
4 人若说我认识祂,却不遵守祂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
【本会注释】
人若说。参约壹1:6注释,可能指那些受幻影说异端影响的人(见本卷注释第625页)。他们自称认识基督,却无视祂的诫命。约翰隐约地提到这样的人,但避免点他们的名,或把他的读者也包括在内(参约壹2:6,9)。教会里不应该有这种骗人的道理存在,因为基督强调,凡愿意接受真理的人都能得到真理的启示(见约7:17注释)。真正爱上帝的人必遵守祂的诫命(见约14:15注释)。
便是说谎话的。这种人的品格和表白都是虚假的,证明“真理不在他里面”(参约壹1:6,8注释)。请再注意这里用了两个肯定词,两个否定词(参约壹1:5,6,8,10)。
5 凡遵守主道的,爱上帝的心在他里面实在是完全的。从此我们知道我们是在主里面。
【本会注释】
凡遵守。使徒并没有停留在只给读者留下消极的画面,而是紧接着描绘积极的一面,来鼓励忠心的人。
爱上帝的心。可以指人对上帝的爱,也可以指上帝对人的爱。在这封书信中,约翰采用了它的这两层意思,但主要是指上帝对人的爱(约壹4:9;参约壹3:1,16,17;4:14,16;见约壹2:15;5:3)“爱是从上帝来的”(约壹4:7)。一切真正的爱都来自上帝。上帝的爱激励人遵守上帝的命令。关于“爱”(agapē),见太5:43,44和林前13:1注释。
在他里面实在是。原文强调与4节所提到错误主张的对比。
完全的。teleioō“结束”,“完成”。意为“已经完全了”。关于形容词teleios,见太5:48注释。
从此。见第3节注释。这里可能是指遵守上帝的道(5节),或指照基督所行的去行(6节)。这两点都证明我们在基督里面。
在主里面。就是“在基督里面”。《新约》中经常出现这个词组,见林后5:17;弗1:1注释;参约15:4;加2:20注释。
6 人若说他住在主里面,就该自己照主所行的去行。
【本会注释】
人若说。见第4节注释。指不论是真是假,凡是自称相信基督的人。
住在。希腊文单词menō,或“继续存在”,“留在”,“逗留”等。约翰经常用到meno,在《约翰福音》中共用了41次,在书信中用了26次。该词组在约翰的著作中常带有神秘色彩,表示上帝和基督之间的联合(约14:10),以及基督与信徒之间的联合(约15:4-10;约壹2:24,28;3:6,24)。约翰所说的“住在祂里面”,相当于保罗所说的“在基督里”(见上面第5节的“在主里面”的解释)。这个词组虽然带有神秘色彩,却很现实,与基督徒的日常生活有关。
就该。opheilō表示“欠”债等(太18:28等);表示有作某事的义务(约13:14)。约翰在书信中用了四次(本节以及约壹3:16;4:11;约叁第8节)。opheilō在圣经中表达了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照主所行的。耶稣在地上的生活为全人类留下了一个完美的学习榜样。基督徒需要充分了解祂无罪的生活,在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中效法和应用其原则。约翰强调,凡自称住在基督里面的人,应该每天表现出效法他救主的凭据。他们必须言行一致(《喜乐的源泉》58,59页)。
去行。peripateō(见弗2:2注释),《新约》的常用词,指基督徒的行为(参帖前2:12注释)。
7 亲爱的弟兄啊,我写给你们的,不是一条新命令,乃是你们从起初所受的旧命令;这旧命令就是你们所听见的道。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有文本单用“亲爱的”或“弟兄”。约翰用亲密的称呼,接着对读者论述弟兄相爱(7-11节)。
新。kainos,指性质而不是指时间。这里可以译为“一种新的”。下一句的“旧”(palaios)则是指时间,就是很久以前所颁布的“命令”。约翰在这里并没有说要给读者一种新的“命令”,因为旧命令是足够的。上下文表明这条“命令”就是爱自己的弟兄(见约13:34注释)。
从起初。可能指从读者开始作基督徒时起;也有人认为是指从基督赐下这条“命令”,甚至是从在西奈山颁布律法的时候起(见太22:39,40注释)。
道。logos,“教义”,“信息”。约翰指的是先前使“弟兄”们接受基督教信仰的教训。
8 再者,我写给你们的,是一条新命令,在主是真的,在你们也是真的;因为黑暗渐渐过去,真光已经照耀。
【本会注释】
再者。本节解释上一节。
写给你们的。就是这个“新命令”。
新命令。“旧”命令是足够的,只要人留意其训言。可惜人看不清律法的真正宗旨,完全不认识律法的属灵性质。基督在祂的教诲中,特别是在福山宝训中,掸去了历代以来堆积在“诫命”(见太5:22注释)之上的灰尘,使它显出原来的光泽。基督的教训如此充满光辉的深意,所以约翰称之为“新”命令(见约13:34注释)。
在主……在你们……。介词的重复说明这条命令在基督里和在信徒里的真实性是有区别的。在基督里,命令不需要更新,因为这是祂品格的表达;在我们里面,命令必须发挥改变品格的功能,使品格成为“真的”。当我们彼此相爱,像基督爱我们那样时,这项工作就会完成。
黑暗。见约1:5注释。
渐渐过去。paragō,“经过”,“走开”。在17节中,paragō描写这个罪恶世界的暂时性。“渐渐过去”,“已经照耀”表明约翰认识到黑暗不会马上被驱散;真光肯定会战胜黑暗,但过程是缓慢的。这黑暗就是无知;它有意无意地妨碍人们认识上帝之道的本质。
真光。就是上帝藉着耶稣基督的启示(见约1:4-9注释)。
已经照耀。因为道成肉身的真光已经照耀在这个被罪所遮暗的世界上,人类再也没有理由留在黑暗之中了。耶稣的降临赋予人类新的福分和新的责任。
9 人若说自己在光明中,却恨他的弟兄,他到如今还是在黑暗里。
【本会注释】
人若说。见第4节注释。约翰似乎再次提到诺斯替派的异端。他已经在1:5-7;2:8中对光明与黑暗,在1:8-10;2:4中对真理与谬道进行了对照。现在他以类似的方式论述爱和恨(约壹2:9-11)。
在光明中。约壹1:5-7说明了那些真正“在光明中”之人的状况(见该处注释)。
恨。这里没有说恨到什么程度。恨既可以是积极的“不喜欢”,恶意地伤害他人,也可以消极的“没有爱心”。任何仇恨的蛛丝马迹都说明慈爱的上帝还没有完全在人心里作主(太5:21,22;《福山宝训》55-58页)。
弟兄。在约翰的著作中,“兄弟”除了指家庭关系之外,通常指教会的同道。虽然恨人意味着他仍在黑暗里,约翰依然特别关注基督徒之间的关系。
黑暗。见约壹1:5注释。自称有属灵启示的人的却怀恨同道,就说明他住在属灵的黑暗之中;“到如今”他依然作假见证。
10 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
【本会注释】
爱弟兄的。上帝就是爱(约壹4:8)。上帝就是光(约壹1:5)。在可能产生仇恨的环境下依然爱弟兄的人,一定过着与上帝同在的生活,所以他住在祂的光中。
绊跌的缘故。skandalon(见太5:29;16:23注释;林前1:23注释)。
在他。或“在它”。原文两种解释都可以。“在他”是指爱弟兄的人;而“在它”则是指“光明”(参约11:9,10)。参照约壹2:11,这里可能是指后者。如果是这样,那么第10节就成了对比句的前项(“光明不会使人绊倒”),11节就成了后项(黑暗使人眼瞎)。
11 惟独恨弟兄的,是在黑暗里,且在黑暗里行,也不知道往哪里去,因为黑暗叫他眼睛瞎了。
【本会注释】
恨弟兄的。这样的人与爱弟兄的人完全不同(10节)。他们不住在上帝赐生命的光明中,而是住在属灵的黑暗里。
行。见第6节注释。恨弟兄的行为已经影响到他生活的其他方面,以致他的生活是完全黑暗的。
不知道往哪里去。引自基督的话(约12:35)。这位蒙爱的门徒引用主的话语是不足为奇的。恨弟兄的人无疑认为自己知道该往哪里去,其实他很迷惘,并不知道自己最后的目的地。他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就可能改变他的人生态度。见箴言14:12。
黑暗叫他眼睛瞎了。盲目的现象已经发生。要看见就必须有光明。拒绝光明的人就丧失了视力。在《旧约》里也有拒绝光明会导致属灵盲目的观念(参 诗82:5;传2:14;赛6:10)。另一方面,选择住在光明里的人会接受进一步光照和引领(箴4:18,19)。
这个比喻充分表达了恨弟兄之人的状况。瞎眼的人住在黑暗里,并且知道他是瞎眼的。但被撒但弄瞎眼的人却以为自己能看见,其实他们根本看不见。他们视自己高人一等,正行走在光明的道路上,通往快乐的目的地(见创3:6注释)。
12 小子们哪,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的罪藉着主名得了赦免。
【本会注释】
小子们。teknia(见第1节注释)。根据本节以下的内容,该词包括了一切年长和年轻的忠实信徒。第13,14节是给各种年龄段群体的信息。
我写信。使徒从总体的论述(1:4至2:11)转到具体的问题上(从2:12起)。但作者先列出写信的理由,提到一些特殊的群体。他四次说“我写信”(12,13节),两次说“我曾写信”(14节)。不同时态的含义引起了很多争执。有人认为约翰所说“我曾写信”是指《约翰福音》,但没有确证表明《约翰福音》写在约翰书信之前(见本卷注释第624,625页)。有人认为这是指以前的书信,现在已失传了。也人认为约翰只是语气的变化以避免重复单调而已。但约翰比其他任何《新约》作者都更不在意语言的重复,他认为重复是一种有效的写作方法;他的变化通常不会是无意义的。所以有人认为约翰用现在时表示他将要写的,用过去时表示他已经写的。
因为。hoti。该词也可以不译出来,有人据此认为约翰是要提醒读者,他们的罪已得到赦免。若这样理解,第13,14节就不必再出现hoti了。
藉着主名。或“因祂(基督)的名”(见诗31:3;徒3:6,16注释;参徒4:12注释)。天父赦免悔改罪人的罪是因基督的“名”,就是藉着祂的品格和功劳。约翰的读者都曾体验到救主的名赦罪的能力,所以使徒能畅所欲言地与他们探讨深奥的属灵真理。赦免在他们面前敞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他想帮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
得了赦免。原文的时态表示过去的赦免对以后所产生的效果。见约壹1:9注释。
13 父老啊,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胜了那恶者。小子们哪,我曾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父。
【本会注释】
父老。这个称呼在《新约》中较少见。在《旧约》中,该词常指先祖(创15:15;31:3等);在《新约》中也这样用(徒3:13,22,25等)。“父老”还可指百姓中的长老或领袖(徒7:2;22:1)。约翰在这里似乎是指那些年长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是作父亲的,与后面的“少年人”形成对比。“父老”也可能指信主较久,年龄较大,属灵上比较成熟的信徒。
我写信。见第12节注释。
因为。见第12节注释。
认识。ginōskō(见第3节注释)。约翰的读者不一定都亲身结识基督,但大家都有特权在属灵上与祂相识。我们有权享有与主相交的同一内在信念(参腓3:10)。所有的基督徒都应与保罗同作见证说:“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提后1:12)。
那从起初原有的。据约壹1:1-3,可确定约翰这里所指的是圣子。在本节的最后,他说所有的信徒都认识天父。
少年人。约翰把读者分为两组:“父老”和“少年”,不属于第一组的就属于第二组。
胜了。nikaō,在《新约》中共出现28次,在这封信中有6次,在约翰的其他书信中有18次。使徒心中主要所想到的是基督徒的胜利。原文是说信徒在过去取得了胜利;现在正享受着胜利的果实。
那恶者。就是魔鬼(参约17:15注释)。信徒不仅战胜了自己罪恶的欲望和任意妄为的习性,还战胜了大仇敌自己恶毒的仇恨和狡猾的试探(参太4:1注释)。在这个知识增长和怀疑论泛滥的时代,很少有人意识到那恶者及其无数追随者的势力。人类总感到他们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忘记了从亚当犯罪的时候起,所有的人都成了那恶者的奴仆。脱离这种奴役的唯一方法,就是利用人类所剩下的选择能力,另选一位主宰,把自己软弱的意志交给祂。基督就会拯救他们脱离魔鬼的奴役,并主导他们行善(罗6:13-23)。
小子们。paidia,与teknia(见第1节注释)的感情色彩不同,强调服从和依赖,暗示需要引导。它和teknia一样,无疑包括所有年长的和年轻的信徒(见12节注释)。
我写信。有文本为“我曾写信”。
父。就是上帝,使徒在12节中说信徒知道自己的罪已得赦免。他在这里说他们都对真神都有个人的认识。约翰在他的书信和《约翰福音》中强调这种认识,知道这是得永生的重要条件(见约17:3注释)。
14 父老啊,我曾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认识那从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曾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刚强,上帝的道常存在你们心里;你们也胜了那恶者。
【本会注释】
父老。参13节。约翰认为他们身上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长期的体验对救主有了亲密的认识。已经认识上帝的人,一定也认识圣子,因为唯有藉着圣子,我们才能认识上帝(见约1:18注释)。
曾写信。见12节注释。
你们刚强。约翰把写信的对象扩大到青年人。在13节中,他记录了他们胜了那恶者。现在他阐明胜利的原因(参弗6:10-18)。
上帝的道。初一看来,约翰在这里似乎是指成为肉身的道(参约1:1-3;约壹1:1-3注释)。但他在本节显然是指记录下来的道——圣经,能“常存在”人心中(约15:7;诗119:11)。
上帝的道常存在人心里,能激发和武装十字架的战士打那美好的仗(见弗6:17注释)。这道显示人类堕落的状况,揭露撒但的阴谋和欺骗,基督藉着圣灵所施行的拯救大能,人通过钻研这道而能达到的崇高标准,以及胜利者的光荣奖赏。救主自己常用“经上记着说”与试探者作斗争(太4:1-11)。救主降世为人,投身于人间战斗的时候,没有什么武器比圣灵在这种场合所启发的话语更加锋利的了(太4:4,7,10)。基督徒惟有效法基督的榜样,牢记上帝宝贵的话语,遵从其中的教训,才能战胜自我和罪恶。
胜了。与对待父老一样,约翰重复他称赞的理由(参13节)。
15 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爱世界,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
【本会注释】
不要爱。约翰在提出写信的理由之后,希望读者听从他的劝导。他接着警告少年人需要避免哪些事情。他采用了明确而坦率的话语。动词“爱”(agapaō,见太5:43;约21:15注释)用的是现在时的祈使语气。他警告的话语可以译为“不要爱”或“不要继续爱”。
世界。kosmos,指这个井然有序的人类和物质世界(见太4:8;约1:9注释)。在《新约》中kosmos常表示不信上帝,不认识和敌视上帝的群众,或使人离开上帝的属世事务。约翰的著作用了100多次kosmos,比任何其他《新约》作者更多。在多数情况下,他是指不认识和敌视上帝,反对祂国度的世界。这种用法可能反映了他关注后来发展为诺斯替主义的假道。诺斯替主义主张二元论,认为在光明与黑暗,物质与精神,巨匠造物主(Demiurge)与真神之间存在着斗争(见本注释卷六册第54-57页)。
所以当约翰吩咐他的读者“不要爱世界”时,他想到的并不是从创造主手中出来时的世界,而是指撒但所纠集起来反叛上帝的地上有生和无生的各种势力。约翰知道这些势力在外表上有多么诱人,所以他嘱咐基督徒要认清和抵挡这些势力及其诱惑。基督徒对罪恶世界的反感,不妨碍他们救援罪人,反而使他们更加有效地爱罪的受害者。上帝本身就是我们这方面的榜样(约3:16)。
的事。就是组成世界(kosmos)的各个部分。无益的事要完全避免。许多好东西可能挡在人与上帝之间。房屋和土地,服装和家具,亲戚和朋友,都是值得拥有的,但如果成为我们关注的中心,就会损害我们的属灵生命,取代了上帝,而成为偶像(见太10:37;路14:26注释)。自我确实总是要介入人和上帝之间。
人若。使徒知道许多人的心给爱世界的意念留有一席之地(参约壹1:6注释),所以他再写了一个条件句。凡关注背离上帝之利益的人,就不是真正爱上帝。基督徒不能同时侍奉和敬爱上帝和玛门(见太6:24注释)。
爱父。有文本为“爱上帝”。这是圣经中唯一用“爱父”的地方,指信徒对天父的爱,而不是指天父对祂地上儿女的爱(见第5节注释;参罗5:5;帖后3:5注释)。即使在我们让爱世界的心进入我们里面的时候,上帝依然爱我们,因为祂在我们想到要悔改侍奉祂以前就已经爱我们了(罗5:8)。
16 因为凡世界上的事,就象肉体的情欲,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都不是从父来的,乃是从世界来的。
【本会注释】
因为。(参12节注释)。约翰现在解释第15节论断的理由。
肉体。就是人肉欲的本性。在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只追求罪恶(罗7:18;参罗8:1)。肉体的情欲就是肉体渴望放纵罪恶。
约翰并所说的并不是人体。诺斯替派后来说人体本是邪恶的。《新约》的作者则认为人体具有善与恶两方面的能力,所以需要耶稣的救赎(罗12:1;林前6:15;腓1:20;3:21)。“肉体的情欲”包括所有违背上帝旨意的强烈欲望。使徒并没有指责他的读者犯下了滔天大罪,而是警告他们存在于上帝和各种形式罪恶之间固有的矛盾。他认为这种警告有利于救他们脱离罪的网罗。
情欲。epithumia,“欲望”,“渴望”,“想望”(见太5:28;约8:44;罗7:7注释)。
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主要指出于肉体的罪,而“眼目的情欲”可以理解为视觉所引起的精神欢愉。世上有许多罪中之乐是通过眼目体验的(见太5:27,28注释)。许多否认自己公开犯罪的人,却情不自禁地去阅读和研究犯罪的描述,观看银屏上犯罪的表演。林前10:12用在这里很合适:“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需要谨慎,免得跌倒”(参创3:6注释)。约翰可能想到了罗马竞技场上残忍的表演。在那里人与人,或人与兽相互撕杀至死。这些场面与今天的施虐表演一样,是要满足人病态的好奇心。
今生。bios这里指“生活方式”(见罗6:4注释)。“今生的骄傲”指属世物质的满足,就是用物质来代替精神的心理。每一个人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着这种骄傲,所以需要提防。人对于自己的行为,财富,美貌,或儿女,都可能产生不恰当的骄傲。
骄傲。alazoneia,“自负”,“傲慢”,“炫耀”(参雅4:16注释)。
从父来的。约翰所讲的情欲和骄傲都不是从父而来的。这两种不良的品质都来自撒但(参约8:44)。
从世界来的。所以与上帝为敌(见15节注释)。
17 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都要过去,惟独遵行上帝旨意的,是永远常存。
【本会注释】
这世界。见第15节注释。该词在这里显然指16节所探讨的那些反对上帝,诱发情欲的原理。
都要过去。(第见8节注释)。约翰提醒读者,人所爱的都是暂时的。许多现在看来似乎是永久而重要的东西终将过去。所以贪求这些东西,并把情感寄托在其上又有什么益处呢?
遵行,meno(见第6节注释)。
上帝旨意的。见太7:21注释。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会把上帝所显明的旨意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这与那些忽略上帝,沉溺于世界诱惑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永远常存。eis ton aiōna(见太13:39;启14:11注释)。使徒强调爱世界的人短暂的生命和遵行上帝旨意的人永久的体验之间的对比。死亡可能会临到忠心的基督徒,但他们有永生的保证,所以说是“永远常存”(见约10:28;11:26注释)。
爱世界的人所爱的,是暂时的事物,是与死亡和罪恶联系在一起的,将和他们一同灭亡。随着世界和罪恶的过去,爱犯罪的人也会过去。但是把感情投放在永生的上帝,祂永恒的国度以及公义永恒法则上的人,将永远长存。
18 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
【本会注释】
小子们。paidia(见第13节注释;参第1节注释)。
末时。原文不加定冠词通常是强调一个事件的性质及其独特性。约翰所说的是唯一的“末世”。
在17节的论述之后提到“末时”。“这世界和其上的情欲”的短暂性,使读者直接面对“末时”地上万物的结束和救主的显现(本章28节;参约壹3:2)。
使徒话语的含义需要根据当时的背景来理解。作者曾与耶稣共同生活过,听祂亲口说过有关祂再来的事。现在他已年迈,生活在罗马世界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中,自然满心盼望亲眼看见主的复临。他要把这个盼望与他人分享。所有其它的事情和与主团聚的盼望相比都是次要的。参约14:1-3;帖前4:16,17。
务要记住,圣经作者主要关注的是属灵问题,而不是年代纪事。他们设法预备他们的读者迎接耶稣,但并没有给他们提供有关末日的年代数据(参徒1:6,7)。约翰的信息有鼓励同道在生活中盼望基督快来的直接价值,从而激励他们过基督徒应过的生活,把每一天都看做最后一天。“如今是末时了”这严肃的宣告也将激励信徒更加热心地作见证,以催促基督的复临。见《罗马书》第13章补充注释;见太24:34;罗13:11;彼后3:12;启1:1注释。
你们曾听见。从约翰或其他有资格的基督徒教师那里听到。信徒们已经得到有关末世事件的充分教导(参帖后2:3)。
敌基督的。antichristos,由anti(“敌对”或“代替”)和christos(“基督”)构成,意为反对基督的人或自称代替基督的人,或兼而有之。“基督的代理人”的称号,表达了相似的意思,用来指那些伪称拥有基督权威的人。
《新约》中只有使徒约翰用“敌基督的”这个称呼(本节和约壹2:22;4:3;约贰7),但他并没有提供具体的线索,说明是指什么人或什么组织。约翰认为他的读者已经了解“敌基督的”,期待他的来临,并相信他的出现将预示末日的临近。约翰所想到的无疑是诺斯替主义在当时的异端幻影说和塞林图斯邪说(见本注释卷六第54-58页;卷七第625,626页;见约壹2:22;约贰7注释)。
应当记住最早“敌基督的”乃是撒但。他素来通过不同的代理人敌挡基督。在人类被造之前很久,撒但就试图取代基督(见赛14:12-14;结28:12,13)。,从那时起,他一直煽动反对上帝和祂的儿子耶稣基督(参帖后2:8,9注释)。
要来。或“即将到来”(参约14:3注释)。该动词的形式强调这一事件的确定性,但它要在信徒第一次听到以后的将来发生,约翰继续说明在他写信的时候,有关“敌基督”者来临的预言正处在应验的过程之中。
好些敌基督的。复数形式说明约翰心目中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把所有反对真理的异端都列入“敌基督的”。基督教虽然还处在幼年时期,各种假道已经滋生,对年轻的教会发动袭击(见本注释卷六第52-59页)。
从此我们就知道。虽然背道是不幸的的,但约翰却把它看作末日临近的兆头而警告他的读者。
出来了。直译为“已经出现了”
19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却不是属我们的;若是属我们的,就必仍旧与我们同在;他们出去,显明都不是属我们的。
【本会注释】
他们从我们中间出去。或“他们离开我们”。18节假教师的背教已经发生。他不需要向读者介绍背道的背景,因为他们对此无疑非常熟悉。我们不知道敌基督者及其追随者是主动退出教会的,还是被开除出教的。但显然这些假教师原先都自称接受基督教。
却不是属我们的。他们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悔改,从来没有在心里真正属于教会。但他们无疑认为自己关于基督本性的假道是正对的。
仍旧与我们同在。menō,“住在”。约翰经常使用这个词(见6节注释)。如果离开的人真属于教会,他们就会留在里面,并且分享它的属灵气氛。他们的离开证明他们与基督和教会联系是脆弱的。
显明。假教师留在教会里的时候,忠实的信徒很难认出他们的真面目。但当他们离开教会时,他们的异端就暴露出来了,证明他们从未就没有真正属于基督。
都不是属我们的。原文表明,背道者从来没有从内心真正属于教会。有人根据约翰的这句话认为这些背道者已被预定要灭亡,而真正的基督徒不可能会从恩典中坠落。但约翰警告他的读者要警惕基督徒道路上(15-17节)的危险。有些基督徒有可能误入迷途。他们如果离开教会,那是出于他们自己的选择(见约10:28注释),而不是因上帝不可改变的命令。有关圣经的预定论,见约3:17-21;罗8:29;弗1:4-6注释;参彼前1:2。
20 你们从那圣者受了恩膏,并且知道这一切的事(或作“都有知识”)。
【本会注释】
圣者。《旧约》称上帝是以色列的圣者(诗71:22;赛1:4等)。新约特别用这个称呼来指基督(可1:24;徒3:14;见约6:69注释)。约翰知道圣灵是天父藉着圣子而赐下的(约14:16,26),所以这里的圣者既可以指圣父,也可指圣子。
恩膏。chrisma,源于动词chriō(“涂油”,见太1:1注释)。chrisma的使用暗示18节“敌基督的”的使用。参太3:11;路24:49注释。
知道这一切的事。或“你们都知道”,即约翰并不是说基督徒拥有一切的知识,而是说所有的基督徒都知道。原文也可理解为基督徒只拥有他得救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在《旧约》中,受膏仅限于祭司,统治者和先知(出29:7;撒上9:16;王上19:16),但在新约之下,所有的信徒都被膏接受上帝所赐的知识,引导他获得永生(见约14:26;16:13注释)。
21 我写信给你们,不是因你们不知道真理,正是因你们知道,并且知道没有虚谎是从真理出来的。
【本会注释】
我写信给你们,不是因你们不知道真理。使徒出于智慧,说他写信给他的读者,不是因为他们需要指教。他只是提醒他们所已经拥有的认识(参12-14节注释)。
因你们知道。就是你们知道真理。真正的基督徒不必担心对手说自己知识高超。圣灵的恩膏会使他明白得救所需要的知识,使他们在真理的事业中巧妙地运用这种知识。
没有虚谎。虚谎和真理的源头是不同的。真理来自基督,各种虚谎的罪魁祸首乃是谎言之父撒但(见约8:44注释)。
22 谁是说谎话的呢?不是那不认耶稣为基督的吗?不认父与子的,这就是敌基督的。
【本会注释】
谁是说谎话的呢?即谁是那大骗子呢?
不认。约翰已经就假教师的出现发出警告(18-21节)。现在他接着揭露他们的教义。原文指一贯否认。
耶稣为基督。见太1:1;腓2:5注释。约翰指出了拿撒勒人耶稣是基督,受膏者,弥赛亚,上帝的儿子和世界的救主的基本信仰(见路1:35;约1:14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注补充注释)。人否认这一点,就是否认救赎的主要史实,因此他就无法得救(见徒4:12注释)。没有什么比否认耶稣的神性更能给基督教带来破坏性的曲解了。幻影说,后来诺斯替主义和其他异端,都严重地歪曲了有关基督本性的真理(见本注释卷五第892,893页;卷六第54-58页)。约翰所主要针对的,就是这种否认耶稣神性的观点。他认为,当前的真理就是完全接受耶稣为道成肉身的上帝儿子。他在《约翰福音》(约1:1-3,14)和这封书信中(本节和4:1-3,15;5:1,5)充分论述了这一点。今天,这个荣耀的真理同样需要大力宣传,以配合我们时代的特殊信息(见启14:6-12)。
不认父。圣父和圣子的联合非常紧密,因此削弱圣子的地位,肯定会动摇对圣父的尊敬(见约10:30注释)。这正是假教师所作的工作。那些不接受上帝在基督里启示的人,也会曲解圣父的本性和旨意(见约1:18;14:6,9;林后5:19注释;参太10:32,33)。
这就是敌基督的。见18节注释。约翰在这里明确地指出,凡自命为基督教教师者,若否认圣父和圣子,就是敌基督的。
23 凡不认子的,就没有父;认子的,连父也有了。
【本会注释】
就没有父。那些攻击基督地位的人,可能认为他们这么作不会贬低圣父。使徒强调指出他们的错误,说这种教师与上帝根本没有亲密的交往,像他们所声称的那样;他们的信仰表白是徒然的(参约壹4:3注释;参太10:33)。
认。“承认”。有的文本没有本节的后半句。但本节结构符合使徒的写作风格,即在一个论点之后加上一句肯定句或否定句,与之相对应。
24 论到你们,务要将那从起初所听见的,常存在心里。若将从起初所听见的存在心里,你们就必住在子里面,也必住在父里面。
【本会注释】
务要。使徒就这样将“敌基督”者和忠实的基督徒进行对比。
从起初。见第7节注释。约翰恳劝他的读者持守使徒或他们的同工所传给他们的信仰。作者向他们保证,如果他们这样作,就会继续享有敌基督者所丧失的权利,与圣子和圣父保持不断的交往。这个忠告对于今天的基督徒也是同样有益的(参启2:4注释)。
存在。meno(见6节注释),在本节后面译为“住在”。如果都译为“住在”,就更能反映约翰的特色。
25 主所应许我们的就是永生。
【本会注释】
主所应许。类似的结构见约壹1:5。先提供应许的保证,再说明应许本身。发出应许的是基督;上帝的一切应许都是藉着祂实现的(林后1:20)。在四福音里也有一些关于永生的应许(太5:1-12;约3:15-17;6:47等)。
永生。(见约壹1:2注释)。
26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是指着那引诱你们的人说的。
【本会注释】
这些话。指18-25节的劝勉;作者在其中警告要提防那敌基督的。
引诱。planaō,“引人迷路”(参约壹1:8;见太18:12注释)。按原文结构,本节后半句也可译为:“是指在着那些试图引诱你们迷路的人说的。”没有证据表明假教师已成功地引诱约翰的读者迷路。
27 你们从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们心里,并不用人教训你们,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训你们。这恩膏是真的,不是假的;你们要按这恩膏的教训住在主里面。
【本会注释】
恩膏。chrisma(见20节)。强调信徒的属灵装备与敌基督者诡计之间的对比(如20,24节)。使徒按自己的惯例鼓励羊群,提醒他们所拥有的特权,并机智地向他们保证,他们将证明自己配得属灵的产业(参约壹2:5;12-14;20;24)。
存在。menō(见6节注释)。约翰希望圣灵住在基督徒心中,成为支配他们生命的影响力。
并不用人教训你们。圣灵第一次赐下,以及继续住在人心中,保证了属灵悟性的进步(约14:26;16:13)。于是信徒既不完全依赖人的教导,也不受假教师所左右。然而他也不依赖圣灵的直接引导,否则约翰就不会写这封信了。
主的恩膏。或“祂的恩膏”(见20节注释)。
是真的。指圣灵的恩膏。信徒在受洗前以特殊的方式接受圣灵时所得到的教导是真的。圣灵后来所赐的教训决不会与基督教信仰的基本道理相抵触。主可以赐给我们更多的亮光,但新的亮光将坚固原有的路标。上帝的子民对待新亮光的态度,表明了他们对真理的忠诚和所领受的基督恩膏(《传道良助》297-300页)。
不是假的。约翰再次用一个否定句来加强肯定句的语气。圣灵的启示没有掺杂错误。
恩膏。就是基督的恩膏。
教训。我们接受圣灵的恩膏。圣灵教导我们“一切的事”(约14:26)。
住在。既可作为一个祈使句,也可作为一个陈述句。
主里面。即在基督里面(见28节)。本节后半句的原文含义不清。使徒似乎是说,那些忠于圣灵教导的人将继续与基督保持亲密的交往。
28 小子们哪,你们要住在主里面。这样,祂若显现,我们就可以坦然无惧;当祂来的时候,在祂面前也不至于惭愧。
【本会注释】
有文本在本节的开头有“并且现在”,标志着书信第一部分的结束。这里没有提约翰写信的具体时间。约翰在达到了推论的高潮之后,以18-27节为依据对他的读者发出严肃的劝告。
小子们。teknia(见1节注释)。
住在主里面。即住在基督里面。鉴于耶稣复临的前景(见18节注释),约翰直接劝告读者采取27节所提倡的行动。只有住在基督里面的人,才会预备好迎接基督降临(参太24:13;约15:6)。
祂若显现。这里没有丝毫的不确定性(参约12:32;14:3“我若从地上被举起来”和“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反而蕴涵着确实的保证。约翰还在其他地方也强调基督再来的真实性(见约壹3:2;参约14:1-3;21:22;启1:7;22:12,20),但他也认识到基督显现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参太24:36-44注释)。
坦然无惧。parrēsia,原意是“言论自由”,故引申为“胆量”(见徒4:13注释)。该词在《新约》中共出现31次,约翰用了13次。始终住在基督里面的人,不怕在祂来时与祂相见。那些一生与主同行的人将欢迎祂的来临(参赛25:9)。悔改的罪人迎接祂,不是凭着自信的胆量,而是凭着他们作上帝儿女的可靠保证。
来的时候。parousia(见太24:3注释),约翰只在本节使用该词。但保罗(林前15:33;腓1:26;帖前2:19等),马太(太24:3,27,37,39),雅各(雅5:7,8)和彼得(彼后1:16;3:4,12)的著作中经常使用该词。
羞愧。约翰再次用否定句来强调他的意思(见1:5,6,8;2:4,27等)。他用这种方法来描述那些尚未预备好见主之人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的时候,将因自己当初轻视和拒绝的态度而满心羞愧。他们将因自己对待救赎主的态度,以及自己有罪的记录感到耻辱。他们将认识到,失去永生全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参启6:15-17注释)。但那些住在基督里面的人,可以快快乐乐地期盼祂的到来。
29 你们若知道祂是公义的,就知道凡行公义之人都是祂所生的。
【本会注释】
你们若知道。“若”字不含怀疑或不确定性。这的约翰典型的表达方式,为了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节第一个译“知道”是oida,指与生俱来的知识。第二个“知道”是ginōskō,指从经验中得到的知识(见约壹1:3;罗3:19注释)。使徒就这样把信徒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作为过公义生活的基础。
祂。约翰在这里究竟是指基督还是指天父,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最后一句 “祂所生的”只能是指圣父,因为约翰只说过信徒是“上帝所生的”(3:9;4:7;5:1,4,18),所以使徒在这里说的是圣父。当然没有人质疑上帝的公义。蒙救赎的人至终都是从祂而生的(约1:13)。但同样肯定的是约翰迄今都是在讲论圣子(约壹2:25,27,28),不太可能在没有告知的情况下,一下子把话题从圣子转到圣父。基督是公义的;基督徒得到重生是藉着祂的大能和圣灵的合作。所以这里主要是指圣子。
公义的。dikaios(见太1:19;约壹1:1注释)。
公义之人。见太5:6注释。一贯为义的人在思想,言语,态度和行为上都表明他是从上帝而生的;一切良善都是从上帝而来的(太7:20;雅1:17)。这样的人如果继续让上帝在他里面工作,就会接受进一步的指示,直到行在天国完全的光中(箴4:18;约7:17;《历代愿望》238页;《善恶之争》528页)。但有些人能暂时表现出公义的假象,这是出于爱自己的心(太6:1-18;林前13:3;《教会证言》卷三第336页;《喜乐的泉源》18,28,29页)。
祂所生的。见约1:12,13;3:3-8注释。
约翰一书3章
提要:1 约翰说上帝特别爱我们,使我们成为祂的儿女:3 所以我们应当遵守祂的诫命,11 并且兄弟般地彼此相爱。
1 你看父赐给我们是何等的慈爱,使我们得称为上帝的儿女;我们也真是祂的儿女。世人所以不认识我们,是因未曾认识祂。
【本会注释】
你看。使徒在约壹2:29中已经介绍了由上帝所生的观念。他认识到这样的出生是由于上帝之爱的运作。因此他想到了这爱及其在信徒身上所产生的行为。现在他吩咐他的读者藉着默想天父无比的爱来分享这种观念。
父。在提到“上帝的儿女”之前,自然使用“父”这个表示家庭关系的称呼。
赐给。didōmi。原文采用完成时态,强调已经赐给,其结果仍在延续。上帝把祂的爱赐给人类,特别是祂属灵的儿女,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人类可以回应或拒绝这爱,但上帝决不会改变祂把这爱倾降于祂所造之物的作法。
何等的。potapos是一个疑问词,原义是“从哪里来的?”引申为“哪一种的?”“什么品质的?”,常含有赞叹之意(参太8:27;可13:1;路1:29)。约翰在思考上帝无比高深之爱的时候,不胜惊叹。
慈爱。agapē(见林前13:1注释;参太5:43,44注释)。该词在四福音书中只用了9次,但在《新约》书卷中却用了100次。约翰在书信中使用agapē及其相关的动词agapaō(“爱”)多达46次。他被上帝的大爱所感动,于是他的心中充满了这个主题。这个主题也应该充满每一个基督徒的心。
称为。虽然在保罗的思想中(罗8:28-30),这个动词不一定指上帝的呼召,但它显然是指上帝把罪人接纳到祂的家中,称他们为祂儿女的慈爱行动。
上帝的儿女。(见约1:12注释)。有文本还加上“我们是”,符合约翰的风格(参约壹1:2),反映了上帝的观念中和信徒的生活中儿女身份的真实性。
所以。再次到儿女的身份,说明世人为什么不认识基督徒,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上帝。
世人。指那些反对上帝的人(见约壹2:15注释)。
认识。ginōskō(见约壹2:29注释)。属世的人既不肯认识父,他们自然就不愿意认识上帝称之为儿女的人。上帝的儿女越反映祂的品格,拒绝祂爱的人就越生气。虽然属世的人有充分的理由因基督徒仁慈正直的生活而爱他们,但基督徒不要对他们的敌意感到奇怪(参太5:10-12;10:16-18)。
2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现在是上帝的儿女,将来如何,还未显明;但我们知道,主若显现,我们必要象祂、因为必得见祂的真体。
【本会注释】
亲爱的。这是一个合适的称呼,因为约翰正在讲论爱。他在书信的剩余部分经常使用这个称呼(约壹3:21;4:1,7,11)。
现在。现在我们虽然还不完全,会陷入罪中,没有完全恢复圣父的形象,但仍被称为“上帝的儿女”(见太5:48注释)。这是可能的,也是真实的,因为我们已经在爱子里得蒙悦纳,藉着我们的代表基督(弗1:5-7;2:4-6),被视为已经进入天国。上帝接纳祂的义来代替了我们的罪(《先祖与先知》431页)。我们站在天父的面前,完全披戴基督的义,自己就看不见了(《天路》311,312页)。
还未。这种变化尚有待将来(参林前15:51,52;腓3:20,21注释)。
显明。(参约壹2:28注释)。使徒认为品格和身体最后肯定会达到完善的地步。
主若显现。有文本的“主”为“它”。这两种译法在神学上都可以接受,指的是同一个时间。参约壹2:28注释。
像祂。这里指出上帝救赎堕落人类计划的实现,就是恢复上帝的形象。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造的(见创1:26注释),但罪破坏了这种形象。上帝计划藉着帮助人战胜罪恶和一切试探来恢复这种形象(见罗8:29;西3:10注释;见《历代愿望》37,38,391,827页;《天路》194页)。这种恢复将在基督复临时完成(林前15:51-53;腓3:20,21)。
因为必得见。耶稣在地上的时候,只有在属灵上得蒙启示的人才认识到祂的神性(太16:17)。在末日瞻仰基督的人也必须具有相同的属灵状况。
祂的真体。看到拿撒勒人耶稣的人,不一定认识到祂就是上帝的儿子,因为祂神性的荣耀被他的人性所遮盖(《历代愿望》43页),但当基督再来的时候,祂将在荣耀中显现(太25:31)。瞻仰祂的人必看到祂真正的荣耀。
3 凡向祂有这指望的,就洁净自己,象祂洁净一样。
【本会注释】
向祂。就是向基督。约翰所说的是以耶稣为中心的盼望,而不是的盼望者的思想活动。
有这指望的。作者不是指那些对救主的显现没有明确盼望的人,而是指那些坚信基督复临的人。
洁净。hagnizō,或“清除污秽”。指礼仪的洁净和道德方面的洁净(约11:55;徒21:24,26;24:18;雅4:8;彼前1:22)。罪人无法洁净自己;他已经卖给罪,受罪的辖制,只能依赖救主来洁净他(耶17:9;约3:3;15:4,5;罗8:7)。但他在上帝的帮助下,也有要作的工作(见腓2:12,13注释)。这项工作要求不断警醒祷告(弗6:13-18;西4:2;启3:3)。他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坚信基督为我们所取得的胜利。在生活中相信祂的恩典足以帮助我们克服一切困扰(加2:20;腓4:13;《喜乐的泉源》47,48页;《服务真诠》159页)。约翰用有关洁净的论述,驳斥了诺斯替派的主张。他们说基督徒的盼望与他们自身的品行无关。凡真心希望看见基督的人,必须努力过圣洁的生活。
像祂洁净一样。基督徒应该努力达到基督所达到的纯洁标准(参腓3:8-15注释)。基督曾战胜一切困扰(见约8:46;林后5:21;彼前2:22注释),使所有的人都能像祂那样过得胜的生活(见太1:21;罗7:24,25;8:1,2;约壹1:9注释)。
4 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违背律法就是罪。
【本会注释】
凡。约翰用相反的事例,来肯定他前面的论述:凡有盼望的人,就洁净自己;凡犯罪的,就是违背律法。
犯罪的。hamartia,“没有打中目标”,“错误的行为”,“一个罪行”。源于动词hamartanō(“没有打中”,“犯错”,“走错”,“犯罪”)。 该词在圣经中指背离上帝的律法,违犯道德的律法。Hamartia特别指违犯上帝的道德律法。该词也可以指使人犯罪的原理和力量(见罗5:12注释),但约翰在本节显然指罪行本身。
原文的“罪”前面有定冠词,但约翰这里似乎不是指具体的罪。作者用定冠词说明他把所有的罪都看作一样罪。这罪使人类与上帝分离(参赛59:2)。
违背律法。anomia,由a-(“没有”)和nomos(“律法”)构成(见太7:23;罗6:19;帖后2:3,7注释)。使徒把“违背律法”(anomia)和“犯罪”(hamartia)联系在一起,强调犯罪与违背律法的密切关系。约翰按他的习惯用下面的句子进一步明确和强调这一点。
违背律法就是罪。约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罪的本质。他说犯罪就是违背律法,即上帝的律法。关于“律法”的定义,见箴3:1;太5:17;罗2:12;3:19注释。上帝制定的律法指导人类,使他们充分享受人生,救他们脱离凶恶,保守他们为善(见出20:1注释)。
上帝的律法是祂品格的表达。耶稣来向人类显明了祂父的品格,所以祂就是律法的解释和典范。人若要在生活与上帝的律法和谐,就必须仰望耶稣,效法祂的生活。律法可以概括为“像上帝”或“像耶稣”。 救赎计划的伟大目的,就是按上帝的形象改变品格。律法显明了上帝和基督的品格;救恩的计划向人提供恩典,使他能获得每一样美德。
5 你们知道主曾显现,是要除掉人的罪;在祂并没有罪。
【本会注释】
你们知道。约翰再次呼吁读者认识救恩的计划(参约壹2:12-14,20,27)。
显现。phaneroō。该词在约壹2:28中指基督复临,但在这里指道成肉身。
除掉。airō(见约1:29注释)。使徒在这里指出基督降临的主要目的,是要救人脱离罪恶(见太1:21注释)。这个目的的实现在于:第一,在赎罪的意义上基督担当了人的罪;或第二,祂消灭了罪。两种解释都是对的,因为祂作第一件事是为了完成第二件事。救主这样作,就除去了违背律法的罪,把人从违背上帝律法的状态中拯救出来。但基督只为那些愿意摆脱罪恶的人除罪。
要注意约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基督显现是为了除掉罪恶,而不是废掉律法。诺斯替派认为律法对他们的约束已经废除。但约翰知道基督虽然除去违背律法的罪,但祂却维护律法(参太5:17-19;罗3:31注释)。
人的罪。有文本为“我们的罪”,或省略了“人的”。但这一省略不影响约翰话语的基本含义。而用了“我们的”,则为信息加添了个人的色彩,说明使徒不是泛指所有人的罪,而是特指基督徒的罪。
在祂并没有罪。在基督里既没有罪性也没有罪行。约翰用现在时态强调基督的生活,无论在地上还是天上,从来就没有犯罪。耶稣曾受过试探,但祂没有被试探所污染。人只有屈从试探才会被污染。我们的救主尝过来自方方面面的试探(来4:15),但祂从来没有违背祂父的旨意。罪恶不断地围困祂,在祂地上的一生中一直压迫祂,祂却从不理会(约14:30)。祂始终没有被罪恶所污染。那无罪的为我们成为罪(见林后5:21注释)。祂被当成罪犯(赛53:12),被视为罪魁,但祂从未犯罪。
6 凡住在祂里面的,就不犯罪;凡犯罪的,是未曾看见祂,也未曾认识祂。
【本会注释】
凡住在。这是约翰又一个广义的句子(参约壹2:23;3:4,9,15;4:15;5:1)。“住在”暗示与基督联合的积极愿望。原文动词的形式含有持续性,即不间断地住在。
就不犯罪。原文有“不继续犯罪”,“不惯于犯罪”之意。使徒在这里说的是惯于犯罪,而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可能发生的偶然过错(见约壹2:1注释)。约翰知道基督徒会被引诱犯罪(约壹1:8,10),也知道这种失败的补救方法(约壹1:9;2:1)。他本节所说的,是那些时刻受无罪之救主保护的人所能达到的理想状态。
凡犯罪的。就是凡惯于犯罪的人(见以上“凡住在”)注释。约翰说明惯于犯罪的人继续犯罪。
是未曾看见。继续犯罪的人,表明他从来就没有见过基督。
认识祂。见约壹2:3注释。
7 小子们哪,不要被人诱惑,行义的才是义人,正如主是义的一样。
【本会注释】
小子们。见约壹2:1注释。
诱惑。planaō“引人迷路”(见太18:12注释)。诺斯替派一直想把约翰的读者引入歧途(见本册注释第625页),特别是在基督徒生活为义的方面。诺斯替派无视罪恶。他们提出的标准远远低于约翰上一节所归纳的(约壹3:6)。
行义的。见约壹2:29注释。
才是义人。无疑指基督(参约壹2:29注释)。基督是我们公义的源头(见耶23:6;罗3:22;腓3:9注释)。凡始终住在基督里面的人,将拥有与祂相似的品格。
8 犯罪的是属魔鬼,因为魔鬼从起初就犯罪。上帝的儿子显现出来,为要除灭魔鬼的作为。
【本会注释】
犯罪的。见约壹3:4注释。
属魔鬼。就是说他是魔鬼的儿女,遵行魔鬼的旨意(参约8:44)。
从起初。可以指:一,从魔鬼开始反对上帝,也就是他开始犯罪时起,他就一直犯罪。也可以指:二,从他引诱亚当和夏娃犯罪,也就是人类开始犯罪的时候起,他就一直犯罪,并引诱他人犯罪。见约壹1:1注释。
上帝的儿子。虽然这是约翰在这封信中第一次用这称呼,但他在前面(约壹1:3,7;2:22-24)和后面(约壹3:23;4:9,10,14)都承认基督的圣子身份。他在约壹4:15;5:5,10,13,20中多次提到“上帝的儿子”。关于基督为上帝儿子的身份,见太1:1;路1:35;约1:1,14注释;见《约翰福音》第1章补充注释。
显现出来。phaneroō(见第5节注释)。这里显然指基督道成肉身,暗示基督自古就是永生的上帝儿子(见弥5:2;约1:1-3;见本注释卷五第917页)。但约翰在这里主要不是确认基督的性质,而是致力于解释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的目的。
为要。这是上帝永恒“旨意”(见弗3:11注释)的一部分。
除灭。luō,“松开”,“解开”,“解散”,故引申为“消灭”。参该词用于太5:19;约2:19;5:18;7:23等。
魔鬼的作为。这些“作为”包括撒但在世界和上帝的宇宙所犯下的一切罪行,但这里可能特指魔鬼在人生活中培养罪恶的工作。基督来救人脱离罪的奴役(见太1:21注释),从而除灭魔鬼的作为。
9 凡从上帝生的,就不犯罪,因上帝的道(原文作“种”)存在他心里;他也不能犯罪,因为他是由上帝生的。
【本会注释】
凡。使徒又用了这个广义的词(参约3:16;约壹3:4,6注释)。他所指的是所有“从上帝生的”人。
从上帝生的。见约壹2:29注释。但是与2:29不同,作者在这里无疑是指由圣父所生。约翰是《新约》作者中唯一说我们是“从上帝所生”的人(约1:13;约壹4:7;5:1,4,18)。原文动词的形式表明,他所指的是那些从上帝所生,并继续作祂儿女的人。他就是这样把每一个没有回归世俗,从而否认赎他之主的基督徒都包括在内。
就不犯罪。就是不继续犯罪,不习惯性犯罪(见第6节注释,这里动词原文的形式与第6节相同)。使徒描述从上帝所生之人的特征说:他们经过重生,品格发生了变化,变得像他们的天父了(见约3:3-5;约壹3:1注释)。他们恨恶过去所爱的罪,喜爱过去所藐视的美德(见罗6:2,6;7:14,15注释)。这样的人不再是他们过去罪恶的奴仆,不再有犯过去错误的习惯。有上帝的努力赐给他们,帮助他们战胜这些弱点,以及他们以前所没有发现的过错。
上帝的道(原文作“种”)。就是“上帝生命的原则”(文森特),种植在罪人心中,会使他新生,成为基督徒。这颗上帝的“种子”住在真正悔改的人心中,保证了他的属灵能力,使他能成功地抵挡罪恶。约翰就是这样把基督徒无罪的功劳归于给上帝。因为只有上帝的能力运行在基督徒心中,他才不会继续犯罪。
不能犯罪。或“不能继续犯罪”,或“不能继续习惯性犯罪”。这并不是说基督徒就不会犯罪了。如果他不会犯罪,就不会有无罪的操守,品格也不会真正发展了。约翰曾暗示他偶尔也有过错(见约壹2:1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他既从上帝而生,并有上帝赐生命的能力住在他里面,就不能继续保持原来犯罪的习惯了。现在他追求因新生而种植在他心中的无罪理想。
10 从此就显出谁是上帝的儿女,谁是魔鬼的儿女。凡不行义的就不属上帝,不爱弟兄的也是如此。
【本会注释】
从此。约翰从这里开始了书信的另一个部分(10-18节)。他以讲论“上帝的儿女”很自然地转换的话题。“上帝的儿女”就是他在2:29至3:9所论述的“上帝所生的”人。他现在指出:上帝的儿女会彼此相爱,而属于魔鬼的人则会恨他们的弟兄。
就显出。就是向人显出。因为上帝不需要人告知祂自己儿女的品格。祂知道谁不属于祂。
上帝的儿女。约翰在本节是指“上帝所生的”人(见9节注释;参约1:12注释)。
魔鬼的儿女。见8节注释
不行义的。约翰在这里阐述了前面的真理“凡行公义之人都是祂所生的”(见约壹2:29注释)的相反情况。如果肯定是对的,那么否定句也是对的。没有中间的立场:不行义的人就会作恶,从而证明自己“不属上帝”(直译”是在上帝之外“)。他的动机来自魔鬼。
不爱。诺斯替派的教师(见本册注释625页)认为自己是特选的人,没有向他们的同胞显示弟兄之爱。约翰在这里指出,真正的基督徒一定要爱他的弟兄。
11 我们应当彼此相爱。这就是你们从起初所听见的命令。
【本会注释】
彼此相爱。这是约翰给他读者的信息,也是基督赐给祂门徒的“新命令”(见约13:34,35注释),其重要性是豪无疑问的。教会应当将彼此相爱放在一切标准之上,让每一个信徒认识到,基督徒的首要责任之一,就是培养和表达对他弟兄诚挚而实际的爱。
从起初。参约壹2:7。可能指读者基督徒经验的开始或传福音的开始。
命令。见约壹1:5注释,作者在那里传达了他第一个信息,涉及上帝的本性。现在他把话题转到基督徒的品性上,教导说这品行应当以爱为基础。作者已在2:7-11中论述了这个话题,而这里他以更明确的语言予以重述。
12 不可象该隐;他是属那恶者,杀了他的兄弟。为什么杀了他呢?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兄弟的行为是善的。
【本会注释】
该隐。这是本书信中唯一一次直接提到《旧约》的事件。约翰把该隐作为缺乏兄弟之爱的典型事例。值得注意的是,该隐杀害亚伯的史实是不容置疑的。使徒采纳了《创世记》的记载,并对该隐行为的原因进行了剖析(见创4:8-15注释)。
属那恶者。该隐证明自己是魔鬼的儿女,正如基督徒可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儿女一样(参10节)。
杀了。sphazō。该词在《新约》中只出现在这里和《启示录》(启5:6;6:4等)。
为什么。约翰用这个问题鼓励读者探讨该隐谋杀亚伯的动机,并引出一个解释:因为世人恨基督徒(13节)。
行为是恶的。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对创4:1-15的画面出于灵感的解释。约翰从事件的背后看到该隐对亚伯仇恨和嫉妒的真正原因在于两兄弟“行为”的差异(参来11:4注释)。行为源于思想,反映人的品格。该隐在实施谋杀以前似乎就已暴露出他的本性。这么可怕的罪行,亚伯是没有任何责任和过错的。亚伯谦卑地顺从上帝引起了他哥哥的嫉恨。亚伯唯一的冒犯之处就是他的义行。该隐的良心谴责他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所面对的选择,要么是承认自己的罪,要么杀害亚伯,因为是亚伯使他深深意识到自己的罪(《先祖与先知》74页)。犹太人的领袖们也是因这种心理而定耶稣死罪。
13 弟兄们,世人若恨你们,不要以为希奇。
【本会注释】
弟兄们。有文本前面还加上“我的”。约翰可能是要强调他与读者一同遭受世人的逼迫。
世人。见约壹2:15注释。
恨。见约15:18-25注释。
不要以为希奇。约翰既阐明了恶人对义人的仇恨,他的读者就没有理由为同胞对他们的仇恨而感到希奇了。
14 我们因为爱弟兄,就晓得是已经出死入生了。没有爱心的,仍住在死中。
【本会注释】
爱弟兄。《新约》中经常出现“彼此相爱”(约13:34;彼前1:22;约壹3:11等),但“爱弟兄”却只出现在本节,可从广义上予以解释。那些已经出死入生的人,不会把他们的爱局限在自己熟人的圈子里,而是把爱扩大到所有的同道身上(参彼前2:17注释)。他们这样作,证明他们已经脱离了死亡的世界,进入永生的领域。他们已经开始实践永恒的美德。这些美德是天国的基础。基督徒实践“爱弟兄”的艺术非常重要;这样他就能与他所预备进入的天国原则相和谐。
就晓得。约翰把自己与读者视为一体,是为了延续13节中与他们的利害与共(参约壹3:16,18,19等)。基督徒从心里认识到要拒绝世俗,这种认识能坚固他们,引导他们敬虔行事。下面解释这种认识的性质。
已经出死入生。metabainō,“迁移”,“离开”。原文动词的形式表明,约翰是指那些已经有了新体验,进入新领域的人,就像移民永久定居在他们所选择的国家里。
“死”和“生”原文前面的定冠词说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所有的人都要选择其一。人生来就是死亡国度的公民(弗2:1-3),但是基督徒由于主的恩赐,已经进入了永生的领域(约壹5:11,12;见约壹3:2注释)。
没有爱心的。有文本为“不爱他弟兄的”。一个人没有爱,说明他仍然死在罪中。这是使徒写作的惯例:在一个肯定句后面加一个表示相同意思的否定句(参约壹1:5)。爱兄弟的心既表明拥有永生,缺乏这种爱就表明尚未“入生”,仍然还留在别人已经得救离开的“死亡”之中。
15 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的;你们晓得凡杀人的,没有永生存在他里面。
【本会注释】
凡。参第9节注释。约翰对自己分析的正确性很有把握。他用“凡”这个广义词,认定自己的话完全真实。
恨。与14节相对照,表明这个“恨”就是“没有爱心”。没有爱就是有恨。在上帝眼里显然没有中立地带。
杀人的。anthrōpoktonos。该词在《新约》中仅出现在本节和约8:44。约翰一针见血地指出仇恨的最后结果。除了用暴力剥夺人的生命之外,杀人还有其他个方式。诽谤会令人灰心,使他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从而破坏他的前途。被教会里好名声的信徒所厌弃的感觉,足以熄灭一些人热诚的火焰,甚至使他们对基督失去信心,从而毁灭他们的属灵生命。
你们晓得。作者在这里让读者自己来判断。杀人者不配得到永生,这一点不需要深奥的神学分析。如果需要圣经的证据,救主已经说明杀人是从魔鬼来的(约8:44),保罗也写过,杀人的不能承受上帝的国(加5:21)。这并不是说,杀人和恨人的罪就不能得到赦免,而是说我们如果继续依恋这些罪,就不能进入生命。我们一切的不义都可以得到洗净(见约壹1:9注释)。
存在他里面。只要基督住在我们心中,永生就存在我们里面。基督不能住在充满仇恨的心里,“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约壹5:11,12)。
16 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本会注释】
为我们。祂是公认的宇宙君王,却为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舍弃祂无价的宝贵生命。在永恒的岁月里,上帝赐下祂儿子的举动(约3:16),将继续教导我们,使我们越来越多地认识那无限慈爱的深奥(《服务真诠》466页)。
舍命。见约10:11,17,18。“命”是psuchē(见太10:28注释)。
我们从此就知道。(参约壹2:3;3:10注释)。虽然基督徒在悔改时对上帝的爱会有特别的认识,但随着时光的流逝,他对这爱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
爱。有文本为“上帝的爱”,但原文没有“上帝的”。不需要对这爱作进一步的描述,因为基督的牺牲已显明一切真正的爱都来自上帝。
我们。原文是强调的。
也当。opheilō(见约壹2:6注释)。我们这些救主的牺牲所救赎的人,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效法祂的榜样,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为弟兄。约翰鼓励读者培养爱心,在必要的时候作出高尚的牺牲(约13:37;15:13)。基督已经远远走在前面:祂不仅为“弟兄”而死,也为仇敌而死(见罗5:8注释)。
17 凡有世上财物的,看见弟兄穷乏,却塞住怜恤的心,爱上帝的心怎能存在他里面呢?
【本会注释】
世上的财物。直译为“世上的生活(或‘生计’)”。 Bios(“财物”,见约壹2:16注释)指生活资料,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奢侈品。说这些财物属于世界,并不是说它们是邪恶的,而是说它们只与这个世界有关系。
看见。theōreō,“作观望者”,“旁观”,“观察”。参可15:40;路23:35对该词的使用。自私的弟兄所作的或不肯作的事,不是未经考虑,而是经过三思的。他自己富足有余,也明知同道的贫困甚至一无所有。
却。约翰从为弟兄死转到较小的牺牲,而这种牺牲却是我们的同道所更加需要的。
却塞住怜恤的心。“心”,见林后6:12;腓1:8注释,被视为情感的最深处。这句可译为“关闭他的心”,就是故意不理睬贫困的弟兄。
怎能。自私自利,对别人的困难无动于衷的人,怎么能说有上帝的爱住在心里呢?没有爱,基督就不同在,即使自称为基督徒也没有永生。
18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本会注释】
小子们。teknia(见约壹2:1注释)。
我们相爱,不要。这里的爱有持续的意思。约翰的读者似乎只是在言语上表现爱。他们需要结束这种荒谬的现象。但更有可能使徒只是劝勉他的弟兄们要实践真正的爱,避免17节所说的伪善态度。
只在言语上。口头表达的爱并没有什么害处。如果爱的对象不需要更为积极的帮助,用精心选择的言语所表达的爱是值得表扬的。但约翰不鼓励在需要行动帮助的时候,只把爱停留在口头上。参雅2:15,16。
在行为和诚实上。有些人行了善,却对所帮助的人没有真正的感情。他们的行动只是出于道义或沽名钓誉。所以约翰强调需要真诚的爱。我们爱心的行为应当出于对别人、尤其危难中人真诚的爱。
19 从此就知道我们是属真理的,并且我们的心在上帝面前可以安稳。
【本会注释】
从此就知道我们是。有文本为 “我们就知道”。“从此”似乎是指前一节(18节)。作者暗示他前面的论述既然符合实际,我们就应该相信他所说的话。当我们在行为和诚实上相爱时,就有了悔改的确据。我们所结的果子会说明我们信仰的真实性,就像别人的生活见证他们的真诚一样(太7:16-20)。
属真理的。参18节的“诚实”。在行为和诚实上相爱的人是真理的儿女。
我们的心。“心”,有文本为是单数,有文本为复数。单数是希腊习语用法。在这里的“心”可视为良心(参太5:8注释)。
在上帝面前。按照人的标准,人往往心安理得,但在上帝面前心安理得就不容易了。但约翰却向我们保证能作到这一点。我们越亲近上帝,就越意识到自己的亏欠,越需要提说我们信靠救主功劳的理由(见约壹2:1,2)。由于我们在行为和诚实上爱弟兄,我们就知道自己是属真理的。既然属于真理,就可以坦然无惧地站在天父面前。
安稳。peithō,“说服”或“平稳”。我们确信自己是上帝所生,就有了信心,以致安下心来,尽管有罪,依然能来到上帝面前。
20 我们的心若责备我们,上帝比我们的心大,一切事没有不知道的。
【本会注释】
若。注释家们觉得很难把19节和20节联系起来,很难解释20节的意思。19和20节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我们藉着真诚地爱我们的弟兄,认识到自己是真理或上帝的儿女。这种认识使我们满怀信心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尽管我们问心有愧,我们却知道上帝的心胸比我们开阔。祂的智慧和见解远远超过我们。祂能察验我们是否真诚,并宽容我们犯错”。
责备。不必要的自责损害了许多基督徒的经验。许多人依靠自己的道德判断力来确定自己的属灵状况。他们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的感觉不足以作为确定他们的灵性健康状况的标准。约翰安慰读者,把他们的思想从专注于自己软弱的病态,转向仰望思考上帝高深莫测的慈爱。
上帝比我们的心大。认识到上帝的全知有两方面的影响:使有罪的心感到恐惧,给悔改的罪人带来安慰。作者在本章中努力鼓励他的读者(约壹3:1-3,5,9,11,16,18)。可以断定作者在这里也有着积极的意图。对于真正的基督徒而言,认识上帝全知会使他充满信心。
21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的心若不责备我们,就可以向上帝坦然无惧了。
【本会注释】
亲爱的。见第2节注释。
不责备我们。应该记住,这是对那些“从起初”(约壹2:7)就接受教导的人说的。他们的罪已蒙宽恕(约壹2:12);他们已经认识了天父(约壹2:13),被接纳为上帝的儿女(约壹3:1,2)。约翰的读者对上帝救赎他们之恩的承认,在一些不成熟的基督徒,则是盲目的自信。
向上帝。作为上帝的儿女,得赎的罪人可以像耶稣那样自由地来天父面前(约16:23)。
坦然无惧。parrēsia(见约壹2:28)。从上下文(约壹3:23)看出,使徒原先是指我们在祷告中亲近上帝的态度,但他也可能想到我们全地审判者面前的态度。信徒在祷告时充满自信,不能算冒昧。我们在祷告的时候,可以像对一位可靠的朋友那样,向上帝敞开心扉(《喜乐的泉源》93页)。
22 并且我们一切所求的,就从祂得着;因为我们遵守祂的命令,行祂所喜悦的事。
【本会注释】
我们一切。约翰在21节中提出了实现22节应许的基本条件。祈祷的人在发出请求之前,需要有清洁的良心,以致能自由地亲近上帝。接着约翰宣称信徒要满足其他两个条件:一,遵守上帝的诫命;二,行上帝所喜悦的事。当基督徒遵从这些条件时,就可以要求上帝实现使徒在本节中的保证。关于祈祷蒙应允的条件,详见 太7:7;路11:9;约14:13;15:16注释。
所求的。约翰的读者无疑通晓祷告的方法,知道如何奉基督的名祈求(见约14:13注释)。
就从祂。就是从上帝那里。
得着。只要满足这里所列的条件,所有的祈祷都会立即得到回应。如果主的回应在表面上耽搁了,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一,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们可能就得不到明确的答复。我们也许求错了东西。上帝的智慧认为最好不要满足我们的要求。保罗虽经三次恳求主让刺离开他,这根刺仍然留在他的肉体上(见林后12:7-9注释)。二,主的回答可能是“等待”,因为我们还没有准备好接受我们所求的,或者环境还不利于给我们。例如但以理曾不得不等到拦阻除去,主才告诉他将来的事(但10:12-14)。但在这种情况下,决定已经作出,行动已经开始,以保证在合宜的时刻最后回应我们的祈祷。有时祈祷会获得立时的应允,因为这样的祷告对灵性有帮助。当我们求战胜罪恶的力量,求宽恕,求清洁的良心,求智慧时,我们可以确信自己的祷告已蒙应允,于是要感谢主的答复。然后我们还要采取行动,表明我们已获得所求的能力(见雅1:5,6注释;《教育论》258页)。
遵守祂的命令。罪就是无视上帝的诫命(见4节注释)。罪在人类和他的上帝之间筑起了一道隔墙(见赛59:1,2),妨碍他的祷告升到天上,使他无法收到上帝等着要赐给他的回答。顺从上帝彰显在祂诫命中的旨意,与祷告的应允是密切相关的。这种顺从只有藉着上帝应许给祂儿女的能力,才能实现。
行。这是第二个补充的条件。我们不但要遵守上帝的诫命,避免干犯律法,还要主动行上帝所喜悦的事。我们要过积极的基督徒生活,牢记“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的命令(见太5:48;腓3:12-15)。
喜悦。基督徒总是愿意作上帝所称为善或合适的事,不作上帝所视为有害的事。这是救主生活的指导原则之一(约8:29)。当我们遵从同样的原则时,就可以指望祈祷得到积极的回应。
23 上帝的命令就是叫我们祂儿子耶稣基督的名,且照祂所赐给我们的命令彼此相爱。
【本会注释】
上帝的命令。约翰现在解释“上帝的命令”(22节)的部分含义。这里的“命令”原文采用单数形式,是因为他的定义涉及信心和爱心的广泛法则(见太22:36-40注释)。
信。见约1:7,12;徒3:16;10:43注释。这是这封书信第一次使用动词“信”。以后这个希腊语动词又出现了九次,在约翰下面的信息中起了重要作用。该词在《约翰福音》中共用了九十次。
祂儿子耶稣基督。关于耶稣的圣子身份,见路1:35注释。关于“耶稣基督”的称呼,见太1:1;腓2:5注释。保罗在罗1:3;林前1:9中也用了“耶稣基督”的组合。约翰在这里浓缩了基督教道理的精华(参约壹1:3;5:20注释),使他的读者能掌握最基本的基督教信仰。相信这奇妙的圣名所代表的主,就是承认耶稣的神性,人性,以及祂战胜罪恶和死亡,并认识到我们也能祂所采用并赐给我们的方法,取得同样的胜利。
照祂。在本章的最后几节里,约翰刻意让自己思路遵循主的教导(见约13:34-35注释)。我们需要顺从基督的吩咐,彼此相爱(太22:39)。众使徒进一步发挥了救主的教诲,详细阐述了我们应如何彼此相爱:即带着热情纯洁的心,怀着仁慈的精神,彼此尊重,温柔相待,互相饶恕,正如主饶恕我们一样(罗12:10;弗4:32;彼前1:22)。
彼此相爱。约翰和他的主一样,把上帝的要求归纳为爱的律法(见11节注释)。爱是对信奉耶稣圣名的积极补充。信心必须有行动(雅2:17)。
24 遵守上帝命令的,就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我们所以知道上帝住在我们里面是因祂所赐给我们的圣灵。
【本会注释】
上帝命令。见约壹2:3注释。我们如果遵守上帝的命令,就有信心亲近祂,有求必得(约壹3:22),从而与上帝建立密切的关系。
住在上帝里面。遵守上帝命令的人有特权与上帝同居。阿摩司用另一个比喻问道:“二人若不同心,岂能同行呢”(摩3:3)?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上违背上帝所显示的旨意,就绝不可能与上帝同居。但是那些遵行上帝旨意的人,能永远与全能者同居。
上帝也住在他里面。同居是相互性的(见约15:4,5)。希望与上帝同居的人可以确信,上帝也一直希望与他同居。但是人必须乐意遵守上帝的命令,以此表明自己是与主和谐的。
所以。指本节最后圣灵的恩赐。圣灵存在于基督徒的生命中,证明上帝住在他里面,因为上帝是藉着圣灵与人同居的(罗8:9,11,14-16;林前3:16)。约壹4:13也表达这样的意思。
赐给我们的圣灵。约翰的书信和《启示录》都用“圣灵”指三一真神中的第三位。
赐给。约翰在这里指信徒最初接受圣灵的时候。约14:16记载圣灵为天父所赐;圣子则配合差遣三一真神中第三位的工作(参约16:7)。
约翰一书4章
提要:1 约翰警告他们不要相信所有自称属灵的教师,而要用普遍真理的标准来试验他们:7 用许多理由权勉信徒彼此相爱。
1 亲爱的弟兄啊,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上帝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
【本会注释】
亲爱的。参约壹3:2注释。
灵。使徒嘱咐他的听众要有批判的眼光,不要轻信,以为一切灵界的活动都来自上帝。可见这些灵已经藉着那些声称自己的教训具有神圣权威的人在活动,其实他们的教训乃是假道。使徒作为一名良牧,警告他的羊群抵制似是而非的欺骗。第三节揭露这种欺骗的本质。
不可都信。暗示许多人正在听从各样的灵。
试验。dokimazō(见罗2:18,腓1:10注释;其相关的词dokimē见罗5:4;林后9:13注释)。上帝不希望信徒上当受骗。祂赐给教会辨别诸灵真假的恩赐(见林前12:10注释)。自称上帝授权之假教师的信息,必须受上帝之道的试验。庇哩亚人喜欢听保罗讲道,但他们也查考圣经,要晓得他所传的是不是真理(见徒17:11注释)。保罗劝其他信徒也要这样作(见帖前5:21注释)。每一个信徒都有责任用先知和使徒的灵感著作来审查他们所读到和所听到的。只有这样,教会才能抵制假道的侵袭;只有这样,每一个信徒才能把信心建立在上帝身上,而不是人身上(彼前3:15)。
出于上帝。即从上帝而来(参约壹3:10)。
因为。约翰说明他劝勉的理由,提出他的读者所熟悉的事实。
世上。kosmos(见约壹2:15注释),指人和事的有序安排。这里似乎不像约壹2:15-17那样,将世界和教会进行对比,因为假教师正在教内外进行活动。
假先知。见太24:11,24-26注释;参约壹7:15注释。约翰这里显然是指假教师,就是约壹2:18-22的“敌基督”者和启2:2的假使徒,或至少是他们的同伙。
已经出来了。他们的影响依然存在。作者本节所用的动词“出来”与约壹2:19的“出来”显然有不同的含义(见约壹2:19注释,那是指背道)。他只是在这里说明假先知出现的事实。关于约翰时代假先知活动的其他《新约》证据,见徒13:6;启2:2注释。
2 凡灵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就是出于上帝的;从此你们可以认出上帝的灵来。
【本会注释】
凡灵。约翰所用的是一个广义词。他准备承认所有符合条件的灵。
认。homologeō(见约壹1:9注释;参太10:32注释)。在这里似乎有两层意思:一,承认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的真理;二,在生活中显示信仰这道的效果。最完美的解释不仅要口头上同意某一项道理,更要有基督所充满的生活。
耶稣基督。见太1:1;腓2:5;约壹2:22;3:23注释。
成了肉身。一些否认基督人性的人,声称“道”在人子耶稣受洗时临到祂身上,在祂钉十字架之前又离开了祂。约翰却驳斥这种说法。
在世界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当时代所需要强调的真理,但各世代所强调的真理是不同的。五旬节以后悔改的犹太人,为了作基督徒,需要接受耶稣为所盼望的弥赛亚。当时所强调的是基督的神性。稍后诺斯替派所否认的不是基督的神性,而是祂的人性。他们愿意相信神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向人类显现自己,但否认“道成了肉身”(见本册注释625,626页)。所以约翰强调道成肉身,在当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但是约翰所阐述的真理在各时代都需要强调,尤其是今天。在这个世人挖空心思想要否认上帝神迹的时代,我们需要清楚地宣扬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事实(见太1:23;路1:35注释)。我们需要亲自认识道成肉身的真理,记住成就这个神迹的上帝完全能够施行我们得救所需要的任何神迹。我们接受祂的计划,顺从祂的引导,可以作为我们信仰的表白:“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这样的见证没有上帝的帮助是作不出来的,因为“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12:3)。
就是出于上帝的。见1节注释。承认耶稣基督道成肉身,就证明上帝的灵在他里面运行。
来的。暗示基督道成肉身以前就已经存在。祂离开原来的状态来到地上。原文的动词形式可以理解为救主不是暂时以肉身样式来临然后离开,而是依旧保持着神人二性。祂虽是三一真神中的一位神,却在天上作人类的代表(见约1:14注释)。
从此。指本节前面所说的试验(参约壹2:3)。
你们可以认出。原文既可译为祈使句,也可译为陈述句。 陈述句较符合约翰的用法,如约壹2:3,5;3:16等。使徒提到信徒的认识,而不是劝他们得到这种知识。
上帝的灵。这是约翰著作中唯一一次这样称呼。这个希腊语形式(参林前2:14;3:16)在《新约》中十分罕见。约翰希望基督徒检验确定来自上帝的灵。任何教训若不先经过检验,都不能认定具有神圣的来源或权威。圣经提供了检验一切主张的可靠标准。凡出于灵感的信息都必与主所已经显示的真理相和谐(见彼后1:20,21注释)。
3 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上帝;这是那敌基督者的灵。你们从前听见他要来,现在已经在世上了。
【本会注释】
不认。约翰现在用否定句来试验真假教师。他所看到的只有两等人:承认基督的和不承认基督的。
耶稣。有文本在“耶稣”后面还加上“基督成了肉身而来”。“认”是强调个人的承认,而不是一个信条。那些教师不尊荣兼有神人二性的耶稣。
就不是出于上帝。见本章1,2节注释。在善恶大斗争中没有中立地带。凡听到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信息的宣告,却故意拒绝和反对道成肉身真理的人,无论他们觉得自己有多么自由,都是属于那恶者并受他控制的(见太12:30;约壹3:10注释)。
这。就是不承认耶稣。
敌基督者。见约壹2:18-23注释。
灵。可以理解为:一,住在敌基督者里面不承认耶稣的灵;二,敌基督者的典型特征是不承认耶稣。可能二种意思兼而有之。
你们从前听见。使徒提醒读者,他们已经得到有关敌基督者的许多教训(参约壹2:18注释)。
他要来。这个动词形式还出现在约壹2:18。约翰向信徒强调,有关敌基督者的预言已经应验了。
4 小子们哪,你们是属上帝的,并且胜了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
【本会注释】
小子们。见约壹2:1。
你们。原文强调约翰所致信的信徒和他上面提到的假教师之间的对比(3节)。战线已经划定。约翰的读者站在基督一边。那些不积极支持正义的人则站在仇敌的一边,即使他们没有公开站在他黑暗的旗帜之下。
是属上帝的。见约壹3:9,10;4:1,2注释。
胜了。nikaō(见约壹2:13注释)。约翰在约壹2:13,14中写信给年轻人的时候,承认他们“已经胜了那恶者”。他在这里是指信徒战胜假先知。他虽然没有具体说明他们是怎样得胜的,却把他们的得胜与“属上帝”联系起来。他们因与天父的亲密关系而拒绝了假教师的道理。他们已经接受了赋予真知识的神圣恩膏(约壹2:20,27),并显然在与谬道的斗争中使用这恩膏。上帝所有的儿女都可以获得这样的胜利。
在世界上的。就是魔鬼(参约12:31;16:33注释;《先知与君王》175,513页;《善恶之争》530页)。人们以为约翰会说“在假教师中的”,但他却用了更广义的“在世界上的”,因为这些假先知的精神,就是撒但控制世界的自私精神。作者通过阐述更广泛的真理,在上帝的无穷能力和假道创始者的有限资源之间进行更加鲜明的对比。
更大。使徒说明基督徒得胜的内在原因,就是上帝住在他们心中(约壹2:14;3:24),使他们比任何仇敌都更加强大。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这个事实,凭着来自经验的属灵信心行动起来。
5 他们是属世界的,所以论世界的事,世人也听从他们。
【本会注释】
他们。“他们”的原文是强调的。参第4节中的对“你们”的强调(见该节注释),这里指假先知。撒但企图通过假先知的欺骗来控制基督的教会。
是属世界的。直译是“出自世界的”,和“属上帝的”即“出自上帝的”(1,2节)形成对比。虽然假教师宣称自己代表上帝对教会传达信息,但他们的灵感来自撒但,而他们的工作方法则是堕落世界的首领典型的方法。
论世界的事。直译是“世俗的讲论”,而不是“讲论世界的事”。他们的思想源头是世界,因为他们自己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与上帝为敌的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讲论只能是俗世的。他们只有完全重生,归入上帝的家庭,而不是世界的家庭,才能说出属灵的话语。
听从他们。世人自然愿意听从那些与他们观念相同的人。他们觉得假先知的话很合他们的口味。听符合自己观念的理论总是一件愉快的事。
6 我们是属上帝的,认识上帝的就听从我们;不属上帝的就不听从我们。从此我们可以认出真理的灵和谬妄的灵来。
【本会注释】
我们。就是使徒或他们的同工,与“你们”(4节)和“他们”(5节)相对应。这里的“我们”和4,5节的“你们”,“他们”一样,都是强调的。作者已经说到信徒是“属上帝的”(4节),现在他毫不夸张地说自己和他的同工是“属上帝的”。
认识上帝的。与“是属上帝的”相对应,但强调个人与上帝的交往。
就听从我们。“属上帝”的教师与认识上帝人自然是和谐的。听众将急于聆听那些与天父已有亲密关系的人所发的教训。约翰提醒读者这一事实,也记录了真正基督徒信仰的试验方法:认识上帝的人将留心听从上帝真使者的信息。
不属上帝的。见3节注释。
就不听从我们。如果一个人抗拒圣灵的感化力,就不可能听从上帝仆人的话。如果这种抗拒是故意的,这样的人往往就不让上帝的仆人对他说话,像拒绝圣灵那样拒绝他们。于是就不能直接为他们作什么了(见林前2:14注释)。但是有许多人受骗敌挡真理,并不知道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撒但的诡辩蒙蔽了他们的悟性,使他们把上帝的真理视为无稽之谈。对于这样的人,有许多工作可以作。“属上帝的”在生活中所彰显的基督徒信仰,往往会引起兴趣。真正悔改的人所默默表现的信心,会感化那些对世界上最聪明的人所规划的前途感到失望的人。
从此。似乎但指第六节,而不是整个四至六节的内容。但是把上面所说的试验用在更大的范围,并不违背约翰的原意。从对上帝所派仆人之教导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控制一个人的是什么精神。
我们可以认出。既可能指使徒等教师(见上面“我们”注释),也可能指读者,或两者兼而有之。
真理的灵。许多人认为是指圣灵,上帝的灵(参2节;约14:17注释),因为约翰在本章中谈论的是敌对的灵(1-3节)。圣灵是信徒寻求真理的动力。信徒通过对照圣灵所教导的真理,认识到什么是正确的。羊群能从好牧人差来的人所说的话中认出好牧人的声音(约10:27)。
也有人认为“真理的灵”泛指激励人传讲真理的心态(参罗8:15注释)。
谬妄。planē,“迷失”(见太18:12注释)。谬妄可能因为无知,但谬妄的灵故意引诱人离开真理的道路。
的灵。如果“谬妄的灵”为与“真理的灵”相对的,那么就可以视之为撒但的灵,敌基督的精神,或传谬道之人的态度(参罗8:15注释)。
7 亲爱的弟兄啊,我们应当彼此相爱,因为爱是从上帝来的。凡有爱心的,都是由上帝而生,并且认识上帝。
【本会注释】
亲爱的。约翰现在介绍他主题的另一个方面(参1节)。从探讨辨别诸灵转到需要爱,似乎有些突然,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使徒是在继续讨论“属上帝”之人的特征(2节)。从上帝而生的人需要有识别假教师的能力,但约翰现在说明爱也是一样重要的。在信仰上,承认道成肉身与否是测试的主要标准(2,3节),同样,有没有真正的爱,是自称属上帝的人道德品质的测试标准,因为上帝的灵和仇恨的精神不能存在同一颗心里。
我们应当。约翰是对所有的信徒说话,而不只是对教师们,即第6节的“我们”说话。
彼此相爱。见约壹3:11注释。“亲爱的”与“彼此相爱”的关系是醒目的。可理解为“蒙爱的人要爱别人”。约翰所致信的信徒接受了传道人的爱,他们要回应这爱,将之与他人分享。
我们如何爱那些并不心仪的人?我们所应当爱的人不一定都可爱。我们很容易放弃他们,而去爱那些与我们意气相投的人。但上帝和基督给我们树立了博爱的榜样(见太5:43-45;约3:16;罗5:8注释),赐给信徒恩典去爱所有的人,甚至爱那些表面上不可爱的人。为我们所不爱的人祷告,会把上帝的爱带到我们心中,使我们关心弟兄的利益。我们了解他人,就会理解他们,进而同情他们,再由同情变为爱。我们就这样学会在似乎最困难的情况下去爱别人。关于这里所吩咐之爱的范例,见太5:43,44注释。
爱是从上帝而来的。这是约翰主张弟兄彼此相爱的理由。一切真爱都来自上帝。祂是爱的唯一源头。凡“从上帝而来的”(见2节注释),因来自上帝,就会彰显从他们天父而来的爱。
凡有爱心的。参约壹3:6注释。“爱”或“继续爱”。约翰在这里不是说爱的行为导致了重生,因为那就像指望果实生成结出它的树一般,不符合使徒所记载重生的教训(见约3:3-5注释)。他是说凡不断存有爱心的人,证明自己已经重生了。
都是由上帝而生。见约壹2:29;3:9注释。只有那些由上帝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实践基督教概念中的爱。
认识上帝。参约壹2:3,4注释。
8 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
【本会注释】
没有爱心的。约翰在前面的肯定句之后又加上一句否定句(参约壹1:5,6等注释)。自称认识上帝的基督徒若不爱弟兄,就是说谎了(参约壹2:4,9;3:6)。
就不认识上帝。不开始去爱同胞,就不可能认识上帝(见约壹3:10,11注释)。约翰本来可以说,没有爱心的人不是从上帝而生的。但他强调这样的人不认识上帝,从而指出他不是从上帝而生的。
上帝就是爱。爱是上帝的特性。“上帝就是爱”,证明没有爱心的人不认识上帝。没有爱心的人表明他不认识上帝的基本特性。约翰精辟的论述阐明了基督教信仰的本质。在异教徒的眼中,至高的神一点儿也不关心敬拜者的利益。在他们的周围,有许多的恶灵。他们忽略天上的上帝,却设法去安抚鬼魔。在一些东方的宗教中,神无所不在,却不关心人类的需要。人们把希望集中于在普遍的虚无中变为虚无。名义上的基督徒,往往视上帝为恼怒的暴君,需要用祈祷,忏悔,或祂儿子的恳求来安抚。
古时的犹太人有时把上帝误解为一个民族的神,只施恩给自己的子民。他们以为祂和他们一样野心勃勃,残忍无情。他们中的贤人达士虽然发现了圣经所显示的上帝,但往往并不真正认识上帝的本性。当上帝的儿子来到世上时,人们就看到了上帝就是爱。
上帝就是爱,这是一个启示,因为人不可能自己发现这个事实。启示对于人的福利是非常重要的。上帝是个灵(约4:24),这一点固然重要,但它并没有提供我们与这样的灵快乐交往的可能性。“上帝就是光”(约壹1:5),这一点让人的思想豁然开朗。但想到一位圣洁全知的上帝,给我们的感觉可能是恐惧而不是安慰,因为按照我们的状况,这样的上帝能在我们身上发现什么优点呢?但当我们认识到上帝就是爱时,惧怕就会变为信靠。我们就会满怀信心地把自己交托在天父手里,知道祂顾念我们(彼前5:7)。
上帝就是爱也意味着祂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没有爱心。祂的本性永不改变(见雅1:17注释)。爱在过去和将来都是祂的主要品性。我们可以亲自证明这一点,就像卫斯里在谈到他与上帝的关系时所说:“千秋万代证明你的本性和圣名就是爱”(《牛津基督教诗集》第332页)。
上帝就是爱,对于理解救赎的计划具有无限的价值。只有慈爱的上帝才肯赋予受造的人类自由的意志,冒着罪恶给祂以及天使和堕落的人类带来痛苦的风险。只有慈爱的上帝希望得到出于甘心的快乐侍奉。在罪恶临到时,只有慈爱的上帝有耐心和意志制定计划,使宇宙充分认识善恶大斗争的基本事实,从而防止今后再发生出于自高和仇恨的反叛。在与罪恶所作的斗争中,慈爱的上帝只能用真理和爱的手段,而撒但却使用狡猾的谎言和残暴的武力。只有慈爱的上帝能设计救赎的计划,让圣子首先藉着祂在地上的生,死和复活,把人类从罪和罪的势力中救赎出来,然后让祂成为无罪新人类的元首(参9节注释)。上帝设计和实施这奇妙的计划,正是出于祂爱的本性(约3:16)。
9 上帝差祂独生子到世间来,使我们藉着祂得生,上帝爱我们的心在此就显明了。
【本会注释】
差。原文动词的形式表示过去动作的效果依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差遣的结果在基督是永久性的。祂继续作我们中的一员(见约1:14注释;见本注释卷五第917,918;1126-1131页)。不是父亲命令儿子承担一项艰难的使命,因为基督的牺牲是自愿的(见约10:17,18注释;见《历代愿望》22,23页)。祂乐意道成肉身,为罪人舍命(见诗40:8;腓2:5-8;启13:8;《先祖与先知》63页;《历代愿望》23页)。
独生子。monogenēs(见约1:14注释)。该词只在约翰的著作中表示圣子,为《约翰福音》和约翰书信出于同一作者的观点提供了证据(见本注释第623页)。
到世间来。上帝的儿子并没有在远处拯救人类,而是来到人世之间,同时又与天国保持联系(见约1:9,10注释)。祂身在世上,但从来不“属世界”,就像我们不可“属世界”一样(约17:14;约壹4:4,5)。
使我们。或“在我们当中”。
藉着祂。一切生命都从基督而来(见约1:3;西1:16,17;来1:3注释)。离开基督就没有生命。但是从特殊的意义上说,基督徒是“藉着祂”得生的。因为具有永久价值的永生只能藉着耶稣得到(参约10:10;约壹5:11,12注释)。
得生。这是上帝差遣祂的儿子降世的主要目的(参约3:16;10:10注释)。《约翰福音》通常用“有生命”,而不用这里的动词“得生”,但意思上没有区别。
爱。约翰崇尚爱绝无夸张。他把爱看作最高的原则,认为上帝本身就是爱(8节)。所以使徒在举例解释爱时,引证了爱的最高表现,就是上帝对人的无限慈爱。
在此。(见第9节注释)。指下面的内容。
就显明了。参约壹1:2注释,约翰在那里告诉我们,永生在基督里显明出来;参约壹3:5注释,那里该动词表示道成肉身。
10 不是我们爱上帝,乃是上帝爱我们,差祂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挽回祭,这就是爱了。
【本会注释】
不是我们爱上帝。在原文里“我们”是强调的,“祂”(上帝)也是强调的。约翰并没有否认他的读者爱上帝,而是强调人的爱不足以表达他对爱的崇高理念。人爱上帝是不足为怪的,因为这是对上帝所赐奇异恩典的自然回应(见19节)。
上帝爱我们。“上帝”是强调的(见上面“不是我们爱上帝”解释)。上帝之爱的奇妙在于祂引发了爱的行动。祂爱人类不是出于更高的影响力。爱的愿望完全来自祂自己。想到那些接受这爱的人,这爱就更显得奇妙了,因为人类除了迫切的需要之外,没有任何可以承受上帝慈爱的理由。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上帝的伟大行动也是不出意料的,因为约翰已经说明上帝就是爱(8节)。认识上帝本性的人,知道祂在对待人类悖逆的问题上会表现出高尚的品质(参罗5:8注释)。
差祂的儿子。见第9节注释。这里希腊语的动词形式表示已经完成差遣的动作。第9节的“差”则是指该动作及其持续的结果。
为我们的罪。(见约壹2:2注释)。
挽回祭。hilasmos(见约壹2:2注释)。原文没有加冠词。
11 亲爱的弟兄啊,上帝既是这样爱我们,我们也当彼此相爱。
【本会注释】
亲爱的。这个亲热的称呼在本书信的最后一次出现,为了引出一段重要的话。参该称呼用于约壹3:2,21;4:1,7。
上帝既是这样爱。参约3:16。约翰没有表示怀疑上帝对我们的爱,而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到祂无限的爱,及其表现的方式上,以鼓励他们效法上帝的榜样。
我们。原文是强调的(参10节)。
当。opheilō(见约壹2:6注释)。
彼此相爱。见约壹3:11注释。我们既认识到上帝对我们伟大无比的爱,就应当在与同胞相处的时候效法这爱。我们虽然不配,上帝还是这么爱我们,难道我们不该爱我们的弟兄,尽管我们觉得他们不配吗?不肯爱在上帝眼中与我们不相上下的弟兄,我们就成了忘恩负义的债户。主豁免了他永远还不出的大笔债务,他却出来逼迫那只欠他一点钱的同工(见太18:23-35注释)。约翰呼召我们彼此相爱。当每一个弟兄都设法帮助别人的时候,这种相互的爱就会不断增强。我们越彼此相爱,相互尊重(罗12:10),甚至愿意为弟兄舍命(约壹3:16),我们就越像上帝,我们的爱也就越像上帝的爱。上帝的子民在临近宽容时期的结束时,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他们的心会在爱中彼此契合,就像上帝爱我们一样。他们将坚定无畏地站在他们的仇敌面前(《给传道人的证言》第186,187页)。
12 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我们若彼此相爱,上帝就住在我们里面,爱祂的心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了。
【本会注释】
从来没有人见过上帝。参约1:18注释。原文的“上帝”没有冠词,和约1:18一样,说明约翰所指的是上帝的品格和特征,而不是祂的位格。两处经文中表示“见过”的希腊词语是不一样的。《约翰福音》用的是horaō,表示一般的“看见”;《约翰壹书》用的是theaomai,表示“凝视”(见约壹1:1注释)。
我们若彼此相爱。约翰在《约翰福音》中解释说,唯有圣子能将圣父显明出来,因为在人间只有祂见过上帝。使徒在这里告诉我们,虽然我们看不见上帝,但藉着表现弟兄之爱,看不见的上帝就住在我们心里。
住在。menō(见约壹2:6注释)。上帝永远居住在真正有爱的心中。亲自认识上帝,不比请祂经常到我们心中作客更好吗?当上帝真正住在信徒的心中时,凭肉眼看见上帝的愿望就成了次要的了。
爱祂的心。指人对上帝的爱,或上帝对人的爱(见约壹2:5注释)。注释家对此有不同的见解(见下面“完全”的解释)。
完全。见约壹2:5注释。这句话有各种解释:一,上帝救赎之爱的运作完全表现在信徒改变了的生命中。二,上帝向人类所显示的爱,表现在爱弟兄之人的生活中。三,我们爱上帝的心因我们对弟兄的爱而完全。
这是约翰第二次讨论“完全”。第一次是在约壹2:5,指那些遵守主道的人。
13 上帝将祂的灵赐给我们,从此就知道我们是住在祂里面,祂也住在我们里面。
【本会注释】
上帝将祂的灵赐给我们。参约壹3:24注释;该处讨论相同的标志。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圣灵,圣灵是否能够使用我们,在于我们是否顺从祂的引导。我们的救主在所作的一切事上接受圣灵的引导(见太3:16;4:1;路4:18注释),所以祂能自己的所有言行都不是出于祂自己,而是出于天父藉着圣灵的引导(约5:19,30;14:10)。所以说祂领受圣灵是没有限量的(见约3:34注释)。基督在世上生活的时候,天父怎样藉着圣灵赐给祂能力,上帝也把圣灵赐给我们。但是我们也有自己的本分,就是要乐意接受圣灵,让祂来管理我们。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愿望,上帝的恩赐就不会生效。约翰所致信的基督徒,已经敞开心门接受上帝的恩赐,不断地体验伴随着圣灵的福气。我们如果效法他们的榜样,就一定能分享他们的喜乐。
从此。或“因此”。
就知道我们。约翰已经赐给我们一个标志,好认出上帝正在我们里面工作,那就是“我们若彼此相爱”。现在他又给我们一个标志,保证我们永远住在祂里面,祂也以我们为祂所居住的殿。当我们看见这个标志在我们的生命中运行的时候,我们的经验就会不断地告诉我们,那看不见的上帝已藉着祂的灵住在我们心中。
住在祂里面。见约壹2:28注释。
14 父差子作世人的救主;这是我们所看见且作见证的。
【本会注释】
父差子。直译是“父已差遣”。原文动词的形式与第9节一样(见9节注释)。
世人。就是世界上的人。基督的工作最后还包括更新地球(启21:1,5)。祂的死使各族每一个人都有得救的可能(约3:16,17;12:32)。祂牺牲的效果不限于新约时代。基督是“创世以来被杀的羔羊”(启13:8;参创3:15;4:3,4;22:13;民21:9),是救赎人类的救主,不论他们生活在什么时代。
救主。耶稣不是奉差遣以后才成为世人救主的。祂道成肉身之前和以后都是世人的救主。虽然约翰大量讲述基督的救赎大工,但在约翰的著作中“救主”一词却只出现在本节和约4:42中(中文译为“救世主”)。关于“救主”的意义,见太1:21注释。
我们。就是众使徒(参第6节注释)。他们亲眼见过上帝所差来的那一位。原文的“我们”是强调的。
所看见。theaomai“注视”“凝望”(见12节注释)。参约壹1:1注释。原文动词的形式表示过去动作的持久结果。使徒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在耶稣基督身上所见到的上帝启示。虽然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从未见过上帝(12节),但他们见过祂的儿子,那就够了。
作见证。(参约壹1:2注释)。约翰和他的同工通过为主作见证来执行他们夫子的命令(徒1:8)。基督教会大都建立在门徒的见证上。他们曾研究过显示在救主生活中的上帝本性,把基督的生活与《旧约》中有关弥赛亚的预言进行比较。在早期的教会中,有许多人是因救主自己的工作而悔改的。许多人因五旬节的的见证而接受信仰。有数不清的人是因着使徒后来的见证。还有更多的人,包括我们在内,是依靠《新约》中的书面见证。
15 凡认耶稣为上帝儿子的,上帝就住在他里面,他也住在上帝里面。
【本会注释】
凡。见约3:16;约壹3:4,6;启22:17注释。
认。就是“承认”。见第2节注释。
耶稣。约翰用了救主的人名,无疑是为了强调要承认拿撒勒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见约壹1:3;3:23注释)。
上帝儿子。见路1:35;约1:14注释。
上帝就住在。当我们承认救主的时候,我们不只是“出于上帝的”(2节),上帝还住在我们心里,我们也住在祂里面。信徒承认耶稣,就这样成为又一个凭据,让人知道上帝住在他的里面(参12,13节;约壹2:5),他也在上帝里面。
14节和15节之间的联系,在于信徒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身份,乃是跟据使徒为基督在地上的生活所作的见证。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基督,只是凭着信心的眼睛在圣经的记录中看到。而我们个人对上帝神性的见证,则基于我们自己与上帝的交往。这种见证往往比教义的巧妙表述更能争取他人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当然,我们的生活如果要对他人产生价值,就必须与我们所表白的信仰一致。而我们与天父不断的交往,则保证了基督始终在我们身上显现出来(加2:20)。
主已经展示了交流的方式。祂总是与上帝保持密切的交往,不断地将自己的意愿顺服天父的旨意(见诗40:8注释)。我们的这种经验则是断断续续的,因为不大有人会始终不住地顺服。我们可能让自己的生活摆脱救主的圣手,破坏我们与天父之间的连接。
撒但非常清楚明这种与上天生灵的直接交往对人的巨大价值。他要竭尽剥夺我们的这一特权。而他自己则早已丧失了这种特权(启12:7-10)。但我们要识破他的阴谋,阻止他使我们与上帝隔绝的努力。因为承认主耶稣基督是上帝住在我们里面,我们住在上帝里面的标志。否认救主就破坏了这种交往。我们不承认祂,祂就不能再为我们代求(太10:32,33)。
16 上帝爱我们的心,我们也知道也信。上帝就是爱;住在爱里面的,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也住在他里面。
【本会注释】
爱我们的心。原文的动词形式强调上帝爱祂儿女的持续性。我们处在上帝所显示之爱的范围内。一个献身的基督徒是上帝慈爱果实最有说服力的展示。上帝的爱运行在罪人心中,把他变成圣徒。这种产生奇迹的爱,是那些体验过其运行和见证过其改变人心之大能的人所不能不承认的。上帝的爱就是这样藉着祂忠心儿女的生活为人所认识和相信。
我们。可能指14节所提到的人,即众使徒,而不是指15节中凡认耶稣为上帝儿子的人。众使徒已多年被确认为基督徒。由于他们的这种特殊经历,他们的见证应该受到关注和尊重。
也知道也信。原文的动词形式表明约翰和他的同工不仅知道和相信,而且继续这样作。知识和信心都是需要的。它们都是基督徒的重要经验。
我们必须先认识上帝,才能相信祂。我们必须先了解救赎的计划,才能把我们的永生寄托于它。知识和信心都必须逐渐加深。当我们相信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时,就作好准备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相信。认识和相信是没有止境的。我们将更多地学习和信靠,但永远探寻不尽上帝对人类之爱的深厚。
上帝就是爱。见本章第8节注释。这句话紧接着一句肯定句,而第8节中,它与一个否定句连在一起。上帝就是爱,始终是约翰论述的背景和他结论的前提。
住在爱里面的。只要我们留在爱的气氛中,我们就会被留在上帝面前。我们住在爱中,就是住在上帝里面。上帝就是爱(8节)。
要继续住在爱上帝和爱同胞的氛围里,抵制敌对的影响力,就需要有属灵的耐力。这种耐力只能靠与主的不断交往才能维持。关于保持我们与上帝之间必要交往的困难,见15节注释。
上帝也住在他里面。凡如此体验过与慈爱的上帝同居之乐的人,都知道争取这种奖赏的努力是值得付出的。撒但也知道这一点。他很聪明,并不直接否认其价值,而是将许多次要的东西涂上绚丽的色彩,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即使是短短的一刻。他一旦把我们的注意力从上帝身上转移,就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别人都有害的思想。在我们还未意识到自己的危险之前,就有了怨恨的念头,结果把爱和上帝从我们心中排斥出去了。这是一个老套的伎俩,但依然有效
我们最好的保障,就是不住地思考我们在上帝手中所享受的福气(诗63:6;139:17,18)。当我们把自己的快乐告诉别人时,我们就会更多地记念上帝为我们所作的一切,并思考与祂交往的意义。这样的见证会激励我们的弟兄,加强我们的决心,来保持我们与上天的联系(玛3:16;《服务真诠》100页)。
17 这样,爱在我们里面得以完全,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因为祂如何,我们在这世上也如何。
【本会注释】
这样。可能指16节,或下面“我们就可以在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但根据约翰在这封书信中的风格,前一种解释似乎更合理。
爱在我们里面。可以指上帝对我们的爱,也可以指我们对上帝的爱。这两种爱都可以说在我们里面、即我们改变了的生命中得以完全。如果“这样”是指16节,那么“在我们里面”就是指我们住在爱里面;如果“这样”是指后面,那么约翰的意思可能是:当我们坦然面对审判的日子时,爱就完全了。
得以完全。teleioō(见约壹2:5注释)。
我们就可以。这里指出了爱的伟大目标之一。上帝对人的爱和人对上帝的爱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使人作好准备,坦然面对审判的日子。由于审判的标准是律法(雅2:12),爱完全了律法(罗13:10),我们的爱达到完全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过程。
审判的日子。在《新约》的原文中,这是“审判的日子”唯一使用两个冠词的场合。用冠词是为了强调有一个明确的日子或时间,有一场大审判要审理和决定所有的案子。这里不讨论审判的两个阶段(见启14:7;20:11-15注释)。约翰正等待来到基督的审判台前(参林后5:10注释),也在帮助他的读者为那可怕的时辰作好准备。见徒17:31;彼后2:9注释。
坦然无惧。parrēsia(见约壹2:28注释)。
因为。指基督徒面对审判的日子坦然无惧的最重要的原因。他充满信心是因为他像基督。
祂。ekeinos,在这封书信里显然指基督(约壹2:6;3:3,5,7,16),虽然根据上下文也有可能指父上帝。约翰想到基督无疑是因为祂的工作与审判的联系(见约5:22,27;罗2:16注释)。
我们这世上也如何。约翰已经强调了基督徒与救主的相像(见约壹3:1-3注释),现在他再次强调这种相似,给他面对审判的读者带来保证。真正像审判者的人不必害怕审判。信徒信心的依据不是自己的缺欠,而是他救主基督无瑕疵的品格和祂所献的挽回祭(见腓3:9;提多3:5等注释)。
这世上。kosmos(见约壹2:15注释)。虽然约翰想到审判的日子,但他主要关注基督徒在这个世界上的品行。他和所有的《新约》作者一样,坚决否定把与基督相像推迟到无定期的将来,而坚持认为它在今生实现的可能性(见约壹3:2,9注释)。他在这里宣称,耶稣怎样在祂的环境中永久保持公义,我们在自己的环境中也能保持公义。“这世上”暗示我们寄居世上的暂时性,也说明我们生活在世上时是基督在代表。但要注意,我们在世上像基督,是以我们住在爱和上帝里面为前提的(16节)。是爱心把我们和主相连,变得像祂(约壹2:7-10;3:10-18)。有人认为这样的话不宜用在教会信徒的个人身上,因为没有人能永远住在无私的爱中。他们声称这样的话只适用于教会整体。但是如果不是所有的信徒都住在爱中,整体教会在世上就不能算像基督。上帝住在信徒个人心中引导他们。祂通过个人在地上建立祂的教会(弗2:19-22)。
18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因为惧怕里含着刑罚,惧怕的人在爱里未得完全。
【本会注释】
没有惧怕。约翰在这里是指害怕(见罗8:15注释),而不是一切信徒所应有的“敬畏上帝”(见徒9:31;林后5:11;7:1注释)。“惧怕”是与“坦然无惧”(约壹4:17)相反的,不应该在基督徒的心目中占有位置。正如布鲁克在解释本节时所说:“惧怕实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在爱里没有惧怕。完全的爱就会完全的顺服。爱和惧怕是不能并存的”(《约翰书信国际注释》第124,125页)。
爱既完全。“爱”在本节出现了三次。使徒说的是基督徒已经达到“完全”的爱(17节)。
就把惧怕除去。完全的爱是以上帝为中心的,不容忍也不需要为奴者的惧怕,因为“上帝若帮助我们,谁能抵挡我们呢”(见罗8:31-39注释)?真正有爱的人不惧怕上帝,也不需要惧怕世人的诡计(太10:28;来13:6)。
刑罚。kolasis,意思是“处罚”,“惩罚”。惧怕缘于犯罪的生活,除了将来的刑罚之外,还会有立时的报应(参来10:26,27注释)。
惧怕的人。指不敬虔的惧怕,而不是真正的崇拜对创造主的敬畏。
未得完全。因为在爱里没有惧怕。惧怕的人表明他还没有在使徒所说爱的高尚形式上达到完全。幸亏我们还有完善的可能性。当我们学习认识上帝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爱祂。我们从惧怕一位大能和复仇的上帝,转变到“洁净”(诗19:9)的担心,就是不想让一位朋友失望。我们越在爱中成长,就越少惧怕。当我们的爱在达到完全时,就摆脱了一切自私,于是我们就不再怕上帝或世人了。我们将不惧怕上帝,因为我们知道祂就是爱。我们将不惧怕世人,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亲爱的朋友不会让任何不利于我们的事临到我们。不论我们走在什么试炼和危险的道路上,祂都随时与我们同在(赛43:1-7;罗8:28;《教育论》255页)。
19 我们爱,因为上帝先爱我们。
【本会注释】
我们爱。有文本为“我们爱祂”。“我们爱”比“我们爱祂”的含义更加广阔。爱一个爱我们的人的并不稀罕,但约翰说上帝对我们的爱不仅自然导致我们对祂的爱,而且使我们产生一种博爱。我们会不间断地爱上帝和一切受造者,因为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经体验到上帝最高的爱。
先。上帝是一切良善的源头(雅1:17)。人的一切优良品质都来自上帝。若不是上帝先爱我们,我们就没有爱,而被抛弃在罪恶之中,生出仇恨,而不是生出爱心。约翰不住地赞叹他天父大爱,并想让他的读者也明白这爱的奇妙(参罗5:8;林后5:18-19)。
20 人若说“我爱上帝”,却恨他的弟兄,就是说谎话的;不爱他所看见的弟兄,就不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有古卷作“怎能爱没有看见的上帝呢”)。
【本会注释】
人若说。约翰现在用假设来表达委婉的批评(见约壹1:6)。他也可能是指假教师(参约壹2:4注释)。
我爱上帝。口头上这样说是很容易的,但使徒说,证实这样的表白并不容易。口头表达是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参罗10:9),但这还不够,需要由表白者对待同胞的态度来证实。考察一个人对弟兄的爱,将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他对上帝之爱的真实性。
恨他的弟兄。约翰在本节后半部分说明“不爱”就是“恨”。圣经其他地方说,恨就是自视超人一等,或没有对别人表达应有的爱心(见路14:26注释)。
说谎话的。约翰提出了一个明确的准则,让我们知道自己是否爱上帝。我们若不符合这个准则,却仍说自己符合,那就真是故意撒谎了(见约壹2:4注释)。
不爱。就是恨。恨是不爱的主动形表现(见约壹3:14,15注释)。
所看见。按照人类有限的思维,爱看得见的东西要比爱看不见的东西容易得多。
就不能爱。有文本为“怎么能爱呢?”没有爱弟兄经验的人,就无法对看不见的上帝有高尚的爱。反之,爱弟兄的人正在帮助有自己爱上帝。他是在操炼自己表现上帝高贵特征的的品质(约壹4:8)。这并不是说,爱人是最重要,始终要摆在首位。上帝就是爱。祂如果不住我们心中,我们就不能爱弟兄。爱上帝比爱弟兄更为重要。但是约翰推论说,主要的离不开次要的,次要的也离不开主要的。我们既爱上帝又爱人,但我们对人的态度比对上帝的态度更容易表明我们的爱。
没有看见的。见12节注释。
21 爱上帝的,也当爱弟兄,这是我们从上帝所受的命令。
【本会注释】
爱弟兄。使徒已经说明,恨弟兄和爱上帝是水火不相容的(20节)。他强调爱人实际上就是爱上帝的人遵行了祂的命令。
从上帝。有文本无“从祂”。但在这封书信中,约翰也经常说到“从圣子”(见约壹2:27注释)。
约翰援引基督一条特别命令的权威,就像保罗就婚姻问题对哥林多信徒进行劝勉时所作的一样。他在一个地方说:“我说这话,原是准你们的”。在另一个地方说:“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见林前7:6,10注释)。
命令。作者已经说明,不爱弟兄的人也不会爱上帝(20节)。现在他又从正面表达他的思想(参约壹1:5,6等)。圣经其他地方的明文虽然没有这样的命令。但约翰所指的可能是基督对第一、第二条诫命(可12:29-31)所下的定义,引自申6:4,5和利19:18。他也可能依据自己对救主教导的回忆(约13:35;15:12,17)
约翰一书5章
提要:1 爱上帝的人必爱上帝的儿女,并遵守祂的诫命:3 这对于忠心的人是轻松的,而不是困难的。9 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能够拯救我们,14 垂听我们为自己和别人所献的祷告。
1 凡信耶稣是基督的,都是从上帝而生,凡爱生他之上帝的,也必爱从上帝生的。
【本会注释】
凡。见约壹3:4,6注释。
信。1-12论述带来胜利和永生的信心。在《约翰壹书》中,“信”还只用了三次(约壹3:23;4:1,16),但它现在在作者的思维中占了主要的位置,在本章中出现了七次(这本节和5,10,13节)。相比之下,作为名词或动词已经出现了四十多次的“爱”,最后一次出现是在第3节。
基督。就是受膏者或弥赛亚(见太1:1注释)。相信拿撒勒人耶稣是弥赛亚的,就是接受救赎的计划(见约壹3:23;4:2,15注释)。否认耶稣的神性是异端的标志之一(见约壹2:22)。
是从上帝而生。见约壹2:29;3:9注释。
凡。“无论是谁”,和本节开头一样。约翰认为,从上帝而生的人就会爱上帝,并说他们也会爱这个家庭其他所有的成员。
从上帝而生。就是基督徒同道。他们是同一位天父所生,所以是同一信徒家庭的成员。
2 我们若爱上帝,又遵守祂的诫命,从此就知道我们爱上帝的儿女。
【本会注释】
我们若爱上帝。约翰明确地教导我们,爱上帝是基督徒的基本经验。爱上帝的人肯定也爱他的弟兄。所以信徒必须培养对创造主真诚的爱。这爱是其他美德永不枯竭,涌流不息的泉源。爱还会控制他其他的情感,保持这些情感的纯洁和平衡,有利于基督徒品格的匀称发展。
遵守祂的诫命。见第3节注释。
从此。指上面的话。
就知道。见约壹2:3,29注释。圣经已经告诉我们,怎样才能知道我们是爱上帝的(约壹4:20,21)。现在约翰告诉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是不是爱上帝的儿女,就是我们的弟兄。
儿女。tekna(见约1:12;罗8:14,16注释)。
3 我们遵守上帝的诫命,这就是爱祂了,并且祂的诫命不是难守的。
【本会注释】
上帝的诫命。见约壹2:3;3:4注释。上帝的诫命可以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上帝,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10:27),或是信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的名,并且爱自己的弟兄(约壹3:23),或是遵守十条诫命。毕竟,十条诫命是爱上帝和爱人的两大总纲(太19:17-19;22:36-40;罗13:8-10)。
这就是。引出前一句话的理由(2节)。约翰可能觉得自己还没有说清楚爱上帝与顺从祂之间的紧密关系,所以他就解释了爱上帝和顺从祂诫命的相辅相成,从而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关于爱和遵守诫命的关系,详见太22:37-39;罗13:8,9注释。他在《约翰福音》中记录了基督自己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从而阐明了这一点(见约14:15,21,23;15:10注释)。
爱祂了。也有人理解为祂对我们的爱(见约壹2:5,15;3:16,17;4:9注释)。但使徒在这里无疑指我们对上帝的爱(约壹5:2)。
难守的。bareis,“沉重的”,“难以履行的”。参该词用于太23:4,23;徒20:29,25:7。上帝的诫命对基督徒来说不是难以承受的,因为顺从是爱的结果。爱上帝的人会在实行祂要求,服从祂指导时得到快乐。上帝会亲自赐力量给遵守祂律法的人(林前10:13;腓2:13)。
4 因为凡从上帝生的,就胜过世界;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
【本会注释】
因为。约翰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上帝的要求不是一个令人疲惫的重担。无助的人是一事无成的(罗8:7),但对于重生的基督徒来说(约3:3),一切都有可能实现(可11:22-24;腓4:13)。他获得了上帝的性情(彼后1:4),可以享用维持基督在地上生活的同一泉源(《给传道人的证言》第386页;《历代愿望》123页)。
凡。约翰强调他所传真理的广泛性(参约3:6)。一切正确的原则都来自上帝,能胜过来自撒但的属世原则。
从上帝生的。见约壹3:9注释。
胜过。nikaō(见约壹2:13注释)。原文动词的形式表明,这种胜利在新生命中是持续性的。只要重生的基督徒依靠上天的力量抵挡那试探者,就能战胜仇敌(雅4:7)。
世界。kosmos(见约壹2:15注释)。
胜了。nikē,名词,源于nikaō(见上面“胜过”解释)。nikē在《新约》中仅出现在这里,却是古典希腊语的常用词,是希腊胜利女神的名字。
胜了。在希腊原文中,nikē和nikaō用在一起是一种修辞的手法。动词nikaō似乎指信徒与世界决裂的时间,因为使徒所讲论的是他们的信心。他也可能间接指那使基督徒胜过世界的伟大胜利,就是基督自己战胜魔鬼。但那不是约翰在本节中的主题。
信心。pistis(见来11:1)。该词在《约翰福音》和约翰的书信中只出现这么一次。“我们的信心”怎么使我们胜过世界呢?约翰在第5节中提供了答案。他说信心就是承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这样的信心将会领受救主对于世界的胜利,并使之重现于信徒的生活中。它不单停留在思想上,而且会导致积极的行动。正如瘫子奉命起来行走一样,我们似乎也在尝试那不可能作到的事(约5:5-9)。当我们选择摆脱罪的奴役时,上帝赐生命的能力就会进入我们的每一根道德神经,使我们能成就我们凭信心所希望达成的愿望。如果我们坐等主把我们从罪中救起来,那将一事无成。我们的信心必须紧紧抓住上帝的应许。我们必须盼望,选择,行动,才能得到那能力的帮助。
5 胜过世界的是谁呢?不是那信耶稣是上帝儿子的吗?
【本会注释】
胜过。或“保持胜利”。原文指持续不断地战胜罪恶。信心是在运用中增长的。我们越相信上帝的应许,信心就越坚强,我们就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信耶稣。约翰重申基督教的核心真理,将之作为真实胜利的基督徒生活的试石(见约壹2:22,23;3:23;4:1-3注释)。
6 这藉着水和血而来的,就是耶稣基督;不是单用水,乃是用水又用血,
【本会注释】
这。指约翰在第5节所提到的耶稣。
藉着水和血。当我们想到约翰所说道成肉身的话时,就容易理解水和血的主要含义了。耶稣藉着“水”而来,是指祂受洗;藉着“血”而来,是指祂钉十字架。这两件事是祂牺牲事工的里程碑,证明祂是施行救赎的上帝儿子。相信祂神性人不可忽略这两件事中的任何一个。
有人认为约翰的话是指基督教的两个圣礼──洗礼和圣餐。但动词“来”用了过去式,以及使徒明确是指基督道成肉身,就排除这种解释。此外,“血”在别的地方也从来没有用来指圣餐。
约翰在写“藉着水和血”时,可能想到主钉十字架时的一个插曲。这件事只有他记录了下来(约19:34):有“血和水”从救主被扎的肋旁流出来。这幕感人场景的目击者如果不回想起来,那才怪了。但我们仍不能说耶稣是那时“藉着水和血”而来的。约翰这句言简意赅的话,一定主要是指他的救主弥赛亚的来到,得到了公开的证明,先是藉着洗礼,最后是藉着十字架上所流的血。
而来的。指道成肉身的历史事实。在四福音中,动词“来”常用来指基督道成肉身(太5:17;9:13;10:34;11:3;路7:19;约1:11;3:2,31;7:27,28等)。
耶稣基督。关于这个名子的意义, 见太1:1;腓2:5注释。
不是单用水。一些骚扰教会的人虽然接受了耶稣的洗礼,认为耶稣的受洗标志着从神性进入人性,但他们否认上帝儿子的死,认为祂的神性和人性在祂钉十字架受死之前是分开的(见本册注释第625,626页)。因此约翰强调水和血对于正确理解耶稣基督神性的重要性(参本注释卷五第917页)。
7 并且有圣灵作见证,因为圣灵就是真理。
【本会注释】
有圣灵。在整个世界历史中,圣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救恩的计划和救主作见证。人因罪而与上帝切断了直接的联系之后,圣灵就控制了受到灵感的使者,确保上帝的信息传达和记录下来,以达到其目的(彼后1:21)。所有预言的主要目的都是引人接受基督为救赎主。圣灵在启示和指导预言上作了最有效的见证,所以被称为“基督的灵”(见约14:17,26注释;彼前1:11注释)。
圣灵就是真理。我们可以完全信任圣灵的见证,因为祂的一切的见证都是真的,祂所启示的都是真理。所以当圣灵见证拿撒勒人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时,祂的见证是决定性的──没有比这更大的见证了。
8 作见证的原来有三:就是圣灵、水,与血,这三样也都归于一。
【本会注释】
英文钦定本在本节之前有“原来在天上作见证的有三:就是父,道和圣灵,这三样也都归于一”。但它没有十五,十六世纪以前的希腊文版本为证。钦定本所依据的是希腊文伊拉斯谟版本。据说伊拉斯谟曾提出,只要他看到一份希腊文稿中有这句话,就把它收入他的希腊文《新约》中。在都柏林的一家图书馆里收藏着这样的一份文稿(称为34号文稿)。伊拉斯谟将它收进他的《新约》之中。现在认定,武加大拉丁文圣经的后来版本中有这句话,是因为抄写人员的错误。他把旁注写进了正文。这句有争议的话被广泛用来支持三位一体的教义,但鉴于这句话真实性的重大疑点,这种支持就没有价值,且不能使用了。尽管武加大拉丁文圣经里有这句话,《天主教圣经注释》坦率承认:“这句通常被称为Comma Johanneum的句子是在早期进入古拉丁语文本和武加大译本正文的一个注释,到了15和16世纪才出现在希腊文圣经”(托马斯.尼尔森父子,1951年,第1186页)。
作见证的。martureō,(参7节,9节)。原文有不断作见证的意思。
原来有三。根据源于申17:6;19:15等的希伯来人惯例,在解决司法争端时,要求有两三个证人的一致见证。约翰在这里用三个见证来支持他主的神性(约壹5:5,6,8),从而向读者保证他话语的可靠性。
圣灵。使徒现在扼要地介绍他的见证。他把圣灵列为第一。耶稣受洗时,圣灵像鸽子那样降下,向约翰见证说,他所施洗的是上帝所派来的弥赛亚。上帝亲口说喜悦祂的儿子(太3:16,17)。当基督在十字架上流血的时候,祂高贵的忍耐和沉默的尊严,加上遍地黑暗,地大震动,向在场的人见证祂的神性(太27:45-54)。圣灵就是这样运行在水和血所代表的事件中(见约壹5:6注释),证实耶稣是上帝的儿子。
这三样也都归于一。三个见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证明基督的神性。人可以因信祂而得救。约翰写《约翰福音》也是为了这同一个目的(约20:31)。
9 我们既领受人的见证,上帝的见证更该领受(“该领受”原文作“大”)了,因上帝的见证是为祂儿子作的。
【本会注释】
我们既领受。约翰指出,只要符合法律所要求的条件,人就会接受他们同胞的见证。他们为什么不接受来自上帝的更加可靠见证呢?但许多人宁可相信人却不相信上帝。他们听信诺斯底替派的学说和诡辩(见本册注释第625页)。许多拒绝跟从耶稣的人,很快就去随从形形色色的假基督。这些假基督承诺要帮助他们战胜可恶的罗马权势。
上帝的见证更该领受。上帝的见证是更为优越的,不仅因为它来自从不说谎的主,也因为它来自那位唯一有充分的资格为耶稣的圣子身份作见证的主,那就是天父。宣称自己信上帝的人,不可能不信祂的儿子。
上帝的见证。说明上帝的见证更加优越的理由。上帝为耶稣的圣子身份所作的见证,应该足以让人信服,因为他们连他们同胞不那么可靠的见证也都接受。约翰指的是基督在地上生活时上帝承认祂的圣子身份,以及上帝不断见证永远存在于圣父与圣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10 信上帝儿子的,就有这见证在他心里;不信上帝的,就是将上帝当作说谎的,因不信上帝为祂儿子作的见证。
【本会注释】
信上帝儿子的。就是始终相信耶稣是上帝儿子的人。这样的信心就是个人亲近基督,坚信上帝见证的真实性,从而信靠救主的救赎大工(参约壹1:12注释)。摇摆动摇的人不可能拥有或实践这样的信心。
在他心里。积极相信耶稣的人,会从心里见证这种信仰的功效。他藉着个人的经验,知道耶稣是圣经所宣扬的那一位。这种信仰不容易动摇;它使我们经得起仇敌最猛烈的攻击。
同时要记住,单凭内心的感受来判断我们与上帝的关系的危险的。我们虽然时常会对自己与上帝的关系满有信心,但我们也有疑惑的时候。上帝应许说,这样的时候上帝会特别亲近祂的儿女(赛43:2)。所以即使我们心存疑惑,也应保持与上帝的关系。基督徒的生活所凭借的是原则而不是感觉(《教会证言》卷一167页)。随着我们信心的增长,我们心中的见证也就变得更加有力了(约壹3:24)。
不信上帝的。人们或许以为约翰会说:“不信上帝儿子的”,作为跟在前面这句话后面的否定结构。但使徒说得更加深刻,因为他知道,不接受天父关于祂儿子的见证就是不信上帝(参2:22,23)。约翰一针见血地剖析了一切不信的本质,那就是拒绝天父。
将上帝当作说谎的。不是说人能使上帝说谎,而是说人否定上帝的见证,把祂当作说谎的。
因不信。说明拒绝基督的神性是不信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犯罪的行为。约翰就这样揭露所有不信者的本质。
作。martureō,“作见证”。martureō和marturia在本章6-11节中共出现10次(见第7节注释)。原文动词的形式指上帝过去的见证,其功效依然持续。
见证。marturia“见证”。参动词martureō“作见证”(见上面“作”的注释)。
11 这见证就是上帝赐给我们永生;这永生也是在祂儿子里面。
【本会注释】
这见证。这见证就是上帝藉着祂儿子耶稣基督赐给我们的永生。这恩赐在证明上帝真实性的所有见证中是最有效的。
赐给。既是指基督道成肉身及其相关事件的历史事实,也是指信徒接受永生恩赐(约3:16注释)时的悔改。
永生。见约3:16注释;参约壹1:2注释。
这永生。上帝所作的进一步见证:祂藉着祂的儿子赐给我们永生。上帝的儿子就是“生命”(约14:6)。见约1:4注释。
12 人有了上帝的儿子就有生命,没有上帝的儿子就没有生命。
【本会注释】
有了上帝的儿子。有上帝的儿子,就是相信祂是祂的圣名所意味的救赎主,主和受膏的王(见约1:12;5:24注释)。它意味着让基督作为贵宾住在我们心里(见加2:20;弗3:17;启3:20注释)。
就有生命。就是11节中的永生。这生命随着基督徒的重生开始,并延续到来生(见约8:51;10:10注释)。那些培养与耶稣友谊的人将分享祂的品格。“有了上帝的儿子”就这样保证了拥有无穷的生命。
没有。因为天父只让人藉着祂的儿子得永生(约1:4;3:16;17:2),那些拒绝上帝儿子的人,就拒绝了真生命的唯一源泉。值得注意的是,约翰在这个否定句中称基督为“上帝的儿子”,强调圣子所赐生命的根源在上帝(见约5:26注释)。
13 我将这些话写给你们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
【本会注释】
这些话。既可指本书上面的全部内容,也可指约壹5:1-12。本节的剩下部分回顾了约翰在约20:31中的类似宗旨。
写给。使徒回顾自己的书信,回想他写信给信徒的目的,藉着重申这一目的来加深在读者心中的印象。
信奉。有文本把“信奉上帝儿子之名的人”放在“要叫你们知道自己有永生”之后。
要叫你们知道。这是约翰写本章1-12节的特殊目的(1-12节),但也可以指整封书信。原文暗示这里的“知道”是直观,纯粹和确信的。约翰读者的信心似乎处在软弱的危险中。他努力坚固他们的信心。这句话补充了约壹1:3,4的概括。
14 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
【本会注释】
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这里涉及下面所说的“坦然无惧”。虽然上帝在我们祈祷前就已知道我们的一切需要,但祂希望祂的儿女亲口把他们的需要对祂诉说。祂的保证是非常广泛的,只要他们照祂的旨意求。
照祂的旨意。就是圣子的旨意。这里提到我们祈求的唯一条件就是遵照祂的旨意。圣经别的地方还提到了祷告的其他要求,如奉基督的名求(约14:13;16:23),弟兄同心合意(太18:19),相信(可11:24),遵守祂的命令(约壹3:22)。
我们慈爱的全知之主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有益的,并为促进我们的快乐和得救而赐下祂的恩典和能力(见帖前4:3注释)。我们得救的愿望比不上基督拯救我们的愿望那么强烈。祂致力于救赎我们,要比我们自己专心得多(加1:4;弗1:5)。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如果我们发出任何有关得救的祈求,救主是非常乐意垂听的。祂等着要实现这样的请求。这种保证,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事小事而言,都是真实的。祂既数算过我们的头发,就不会不关心祂所为之死的人生活的细节(太10:29-31)。
祂就听我们。参约9:31;11:41,42。我们可以肯定,每一个真诚的祷告都会蒙上天所垂听,并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见约壹3:22注释)。
向祂。或“在祂里面”。
坦然无惧的心。parrēsia(见约壹2:28注释)。这里可能适用其“言论自由”的原意(见约壹3:21注释)。约翰关于拥有永生的观念和他对于上帝儿子的信念,使他相信信徒可以坦然无惧地亲近圣子,从而引入祈祷的主题。
15 既然知道祂听我们一切所求的,就知道我们所求于祂的,无不得着。
【本会注释】
既然知道。约翰的保证是以信徒对主的认识为依据的。认识上帝的品格会使人对祂的判断和祂旨意的良善产生信心(参耶29:11)。凡认识上帝的人,不会对祂道途的公义怀疑不休,而只会安静地信靠,知道祂的工作是完美的(见罗8:28注释)。认识到我们的主是听祷告的上帝,会使我们确信祂会答应呈献给祂的一切正当请求。
我们一切所求的。但是要“照祂的旨意”(14节)。
无不得着。就是答应请求。我们仔细阅读约翰的这句话就可以得知,约翰并不是笼统地保证基督徒的祈祷会得到应允。他是在鼓励基督徒去寻求主的旨意,让自己的请求符合上帝的旨意,确信上帝所悦纳的祷告一定会得到最好的回答。
16 人若看见弟兄犯了不至于死的罪,就当为他祈求,上帝必将生命赐给他;有至于死的罪,我不说当为这罪祈求。
【本会注释】
人若。参约壹1:6;2:1;4:20。约翰用假设句来说明一个重要的教训。这里显然指一个对罪有正常认识的基督徒。
弟兄。约翰这里的教训仅限于基督徒团体。他所说的是对同道的关心。
犯了……罪。指犯罪的行为。
不至于死。在约翰看来,罪肯定是有区别的,因为本节下面说到了“有至于死的罪”。但我们要瞻前顾后。在14和15节中,约翰保证信徒的祈祷会得到回答。他在本节把这个应许用到为别人的祷告上,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这样的祷告才有效。他讨论了两种罪,对于罪人来说,一种是有希望的,一种是没有希望的。对于前一种罪,祷告有助于罪人的得救。对于后一种罪,约翰后来解释说,无法保证祷告的效果。一般认为,“至于死的罪”就是不可赦免的罪(见太12:31,32注释);“不至于死的罪”就是一个犯错的弟兄所涉及任何其他形式的罪。
就当为他。作者从具体转到普遍,论述所有“不至于死的罪”。
祈求。就是为犯错的弟兄向基督祈求。既可理解为在看到弟兄犯错时要为他祷告,也可理解为忠实的信徒在这种情况下的自然反应。弟兄有软弱,我们要不去议论,而当为他祷告,或在可能时与他们一同祷告,我们的教会将会快乐得多。这种代求的工作将使我们能从事劝导罪人,向他们指出救主的微妙工作。这样的交谈有助于教会的巩固,而闲话则会对教会起破坏作用。
上帝必将生命赐给他。很难确定“他”是指谁。按照使徒的思路,他依然是指那些为犯错的弟兄祈祷的基督徒。他们因此而成为把生命赐给罪人的工具。但也有可能是约翰突然转变了话题,说基督要赐生命给祷告的基督徒,要他们转递给那些尚未铁石心肠的罪人。两者的差异只是解释问题,其运作方法是相同的。基督徒离开救主就没有能力,所以赐生命的最终还是基督。但代祷可以作为赐生命的工具。不过这样的“生命”只有在罪人真正悔改时才会赐予。
有至于死的罪。由于约翰并没有具体说哪一样罪会导致死亡,他在这里可能是指一类肯定会导致死亡的罪。如果他知道哪一样罪会使人失去得救的盼望,他就会指出来,好使所有的人都防止不可挽回地被定罪。众人都犯了罪,如果坚持不改,定会导致死亡(结18:4,24;雅1:15)。但每一种罪把人推向死亡的程度的不一样的。真心侍奉上帝的人因意志的软弱和积习的影响所犯的罪,与那些厚颜无耻,藐视上帝的人故意犯下的罪是不同的。态度和动机比罪行本身更有决定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罪是有差别的。如果是小罪,很快就悔改并得到了宽恕,那就是不至于死的罪。如果是大罪,因未能保持属灵的力量而偶然犯下,但真心悔改了,那依然是不至于死的罪。但如果不肯悔改,至终就会导致死亡。扫罗和大卫的经历清楚地说明了这种区别。扫罗犯了罪却不悔改;大卫犯下了严重的罪行,却真心悔改。扫罗死了,没有永生的希望;大卫得到了宽恕和进入上帝国度的保证(见《先祖与先知》634,679,723-726页)。
关于不得赦免的罪,见太12:13,32注释。
我不说。约翰既没有命令我们祷告,也没有说我们不应该祷告,但他不愿保证那为故意离开上帝的人所献的祷告会得到应允。为我们自己祷告和为别人祷告是不同的。当我们的意志站在上帝一边时,我们就可以照着祂的旨意祈求,并知道我们的祷告的会蒙应允。但当涉及第三者时,我们就必须记住,他也是有意志的。如果他不肯悔改,我们一切的祷告,以及上帝自己所作和祂引领我们所作的一切工作,都无法强迫他的意志。上帝从不强制人从善。祂不会逼罪人悔改。
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继续为那些离开公义道路,从未降服于救主的人祷告,也不是说,将来的不会有许多不寻常的悔改,作为对忠心的人长期恳切祈祷的回答。然而约翰是要说明,如果人不肯悔改他的罪,为他们代求宽恕就没有效果。但即使只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继续祷告,因为我们不能肯定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走得太远。
17 凡不义的事都是罪,也有不至于死的罪。
【本会注释】
不义。adikia(见罗1:18,29注释)。参“违背律法就是罪”(见约壹3:4注释)的定义。一切不洁的行为,和最可憎的罪一样,都属于犯罪的范围。约翰指出这一事实,是为了说明在为别人代求的人面前有着宽广的领域。
有罪。约翰重复他前面的话(参16节),无疑是鼓励读者坚持为别人祈祷(见16节注释)。
18 我们知道凡从上帝生的,必不犯罪,从上帝生的,必保守自己(有古卷作“那从上帝生的必保护他”),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
【本会注释】
我们知道。蒙爱的门徒现在发出最后的信息,设法表达他心中的把握。他用了三次“我们知道”(这里和19,20节),显然指他自己和他的读者也具有他所说的认识。
凡从上帝生的。见约壹3:9注释。
必不犯罪。见约壹3:9注释。
从上帝生的。(见下面的注释)。
保守自己。这是一个令人放心的承诺:基督要保守重生信徒摆脱一切罪恶。
也可以指基督徒在罪恶世界中的态度:守卫心灵的通道,不允许罪恶进入。
那恶者。(见约壹2:13注释)。
害他。haptomai,“抓住”,“控制”,而不是一般的“触动”。这里保证从上帝生的人不会被魔鬼抓住。他们必保守自己,或蒙上帝生的基督所保护(参约6:39;10:28;17:12)。
19 我们知道,我们是属上帝的,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
【本会注释】
知道。约翰指的所有真信徒将拥有的内心信念。
属上帝的。(参约壹3:10;4:1注释)。我们不仅从上帝而生,而且继续作祂家里的人。这样的认识会使我们一直行走在天路上,激励我们维护家庭的名声不受玷污。
全世界。kosmos(见约壹2:15注释)。
那恶者。(参约壹2:13注释)。约翰指出上帝儿女和世界之子的区别。上帝的儿女完全属于上帝;世界之子受恶者魔鬼所控制(参约壹2:15-17注释)。
20 我们也知道,上帝的儿子已经来到,且将智慧赐给我们,使我们认识那位真实的,我们也在那位真实的里面,就是在祂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这是真神,也是永生。
【本会注释】
我们也知道。经过重生的人知道,基督曾来到世上成就救赎的工作,因为他亲身体验过罪蒙赦免和救主住在他们里面、保守他们离开罪恶的能力。
上帝的儿子。在5-20节中,用“儿子”指耶稣共有11次。
已经来到。hēkō。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祂的生,死和复活的史实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真理。
智慧。dianoia(见彼前1:13注释),指我们的智力。基督已向信徒打开上帝知识取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应该热心开发这些宝藏,增进自己对这些宝藏的认识。
使我们。使徒说明基督降世服务人类的基本目的就是显示“那位真实的”,使人可以真正认识祂(参约1:18;17:3注释)。
认识那位真实的。就是圣子向人类所显示的父上帝(参约7:28;17:3;帖前1:9)。只有藉着圣子,人才能真正认识圣父(见约1:18;14:9注释)。约翰这样描述圣父,把读者的思想从诺斯替主义的谬道(见《先祖与先知》625,626页)转到真正基督教信仰的真理。
在那位真实的里面。这里显然指父上帝。
这是真神。可能指耶稣基督,但更有可能指圣父,因为约翰在前面几节里都直接说到祂。但和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不需要严格地区分圣父和圣子,因为祂们本性,品格和宗旨是一致的。
永生。见约5:26注释。
21 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
【本会注释】
小子们。见约壹2:1注释。
自守。phulassō,“防卫”“保卫”。救主看顾祂的儿女(参18节注释),但使徒在这里强调信徒防守自己心灵的责任。如果他作不到这一点,基督的看顾就失去效果(见林前16:13注释)。
偶像。包括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一切偶像。这些偶像会妨碍信徒敬拜真神。
约翰二书
提要:1 劝勉一位可敬的女士和她的儿女要坚持基督徒的信仰和爱心,8 免得失去原先信仰的赏赐;10 不要与那些不传耶稣基督真道的引诱者来往。
1 作长老的写信给蒙拣选的太太(或作:教会;下同),和她的儿女,就是我诚心所爱的;不但我爱,也是一切知道真理之人所爱的。
【本会注释】
长老 (见徒11:30注释)这个称呼既可指年龄,也可指职务,或两者兼指。 由于本注释认定使徒约翰为《约翰贰书》的作者(见上面《序言》),可以看出“长老”这个称呼是很合适的。使徒在公元95年(见上面《序言》)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年纪老迈。根据传说,他是最后一个活着的使徒,在不断发展的基督教会中德高望重。收信人对他很熟悉,他只要用谦虚的“长老”就可以了,无须另加说明。
有人认为“长老”指的是另一位“约翰长老”,其依据是教会历史学家优西比乌斯(260?-340)所引帕皮耳斯(死于163年)的话(《基督教会史》3-39-4):“但是如果任何跟随过众长老的人过来,我就要询问长老们的话语,就是安得烈,彼得,腓利,多马,雅各,约翰,马太或其他主的门徒说过的话,询问主的门徒阿里斯迅和约翰长老所说的话。”但帕皮耳斯不一定指有两个约翰。他说的可能是同一个人,就是蒙爱的门徒约翰。他先把他列在留下文字记录的使徒中,然后把他与阿里斯迅列在一起,作为亲耳听到他们说有关主耶稣见证的人。所以另有一位约翰长老的存在是可疑的。这可能是最后一位使徒的另一称谓。若是这样,“长老”用在约翰身上就有更恰当的意义。
蒙拣选的 希腊语是eklektos。这里可能表示品德优秀。有人把它当作女性的名字。但这种说法很难站得住脚。因为在13节中,eklektos很明显地用作形容词。
太太 希腊语是kuria,有两种译法。一种译成人名,在希腊碑文中也是有的。但这里的原文结构表明作者不可能指人名。第二种译法是“女士(太太)”,一种相当于“先生”的尊称(见约13:13注释)。故译为“蒙拣选的太太”
但仍有疑问存在。约翰的信是写给谁的?有两个答案:一,写给一位女基督徒和她的儿女。二,写给教会,或一个他称之为“蒙拣选的太太”的教会。把上面两种看法结合起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收信的女士可能是约翰致信之教会的负责人。她的儿女指教会的成员(参约叁4)。信息的内容更适合于信徒团体,而不是个人;更适合成年的基督徒,而不是一个女子的孩子。
她的儿女。可能是“蒙拣选的太太”的儿女。也可能是收信的教会成员(参约壹2 ;1)。
诚心 直译为“在真理里”。约翰在真理的范围里爱他的朋友,就是在一切基督徒的信仰所表达的内容方面。
我…所爱的 “我”在原文中是强调的。约翰强调他的爱,可能是因为其他人不太关爱他所致信的教会(参约叁9)。
一切 可能有假教师和自命不凡的人不爱约翰的收信人,约翰就用肯定的语气指出,真信徒会爱他们的。
知道 就是已经和正在认识。约翰是对没有堕落的忠实基督徒说话。
真理 就是耶稣所阐述的基督教信仰。祂就是“真理”(见约8:32注释;参约14:6),和“真理的灵”(约24:17)。凡拥有真理的人自然就会爱信仰相同的人。
2 爱你们是为真理的缘故,这真理存在我们里面,也必永远与我们同在。
【本会注释】
为真理的缘故 由于我们都接受真理,爱的绳索把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存在(meno ,见约壹2:6注释)。真理必须存在信徒心中,才能成为把他们团结起来的因素。约翰相信他教会的成员会得到这种资格。
永远(eistonaiona,见启1:6;14:11注释)。约翰从来不想放弃基督教信仰的基础和中心,就是上帝慈爱的本性,上帝的儿子道成肉身,赎罪牺牲,起死复生。
与我们同在 后来背道的人本来可能也有真理住在心中。但使徒在这里坚信真理将永远住在他教会的成员心中。这种信念不排除个别人背道,但是强调教会始终坚持从天而来的真理。
3 恩惠,怜悯,平安从父上帝和祂儿子耶稣基督在真理和爱心上必常与我们同在!
【本会注释】
恩惠(charis,见罗1:7;3:24;林前1:3注释)。该词在约翰的作品中只出现在这里和约1:14,16,17和启1:4;22:21中。但在保罗的著作中,它是一个关键词。约翰经常使用的是agape(爱,见林前13:1注释)。在第一封信里用了18次。“恩惠,怜悯,平安”这三重的问候见诸保罗的教牧书信(提前1:2;提后1:2;多1:4)。约翰仅在这里使用。
怜悯(eleos,参太5:8注释)。在约翰著作的其他地方均未出现。
平安 见罗1:7注释。当恩惠引发了得救的愿望,人心寻求上帝的赦免和再生时,主就赐给他第二个恩赐:“怜悯”。这是不认识自己需要的人所得不到的。当得蒙赦免的罪人认识到他已经与上帝和好,不再被他所违犯的律法定罪时,“平安”就临到了(见罗5:1注释)。
从父 见罗1:7注释。保罗称为“我们的父”。
上帝 即“从上帝那里”,“从上帝面前”,说明上帝是信徒所获恩惠,怜悯,平安的源头。
祂儿子 强调约翰神学的中心思想,就是他的主耶稣基督的神性。
耶稣基督 见约壹1:3注释。使徒强调圣父和圣子的同等,以及属灵的恩赐由祂们共同赐给人类。
真理和爱心 是接受上帝所赐恩惠,怜悯,平安的两个基本要素。真理和爱心是这封短信的两个关键词。这两个词在《新约》,特别是约翰的著作中经常出现,但只有在这里是并列的。
与我们同在 在给“蒙拣选的太太”的信中,使徒仍把自己与他的基督教朋友视为一体。
4 我见你的儿女,有照我们从父所受之命令遵行真理的,就甚欢喜。
【本会注释】
我见 约翰可能根据他个人的观察或来访弟兄的报告对信徒的忠实情况做出评估。
你的儿女 可能指其他教友都不忠实。也可能指约翰没有得到有关所有“儿女”的报告,其实他们也是忠心的。
照我们从父所受之命令 或“就如我们所接受的一条命令”。虽然没有说是哪一条命令,但根据约翰以前的著作,会是指“爱”的新命令(见约壹2:7,8;3:23;4:21注释)。
遵行 (peripateo,见弗2:2注释)。在圣经中常用来指日常的行为。
真理 即不断生活在真理的管束下,忠心地履行地上的每一职责,作为前往永恒之家行程的一个部分。
就甚欢喜 问候结束后,使徒开始传达信息。像保罗的书信和基督给七教会的书信一样,
5 太太啊,我现在劝你,我们大家要彼此相爱。这并不是我写一条新命令给你,乃是我们从起初所受的命令。
【本会注释】
太太 (kuria)见1节注释。
现在 在第四节中,使徒表达了对他朋友过去状况的满意。现在他关注他们将来的行为。
劝(erotao,要求,祈祷,希望,规劝)
你 有人以这里的单数为据,认为收信人是一位女性。但在8,10,和12节中又用了复数。看来约翰在这封信中交替使用单数和复数。
新命令 见约壹2:7,8;3:11注释。本信的收信人可能读过约翰的前一封书信。
6 我们若照祂的命令行,这就是爱。你们从起初所听见当行的,就是这命令。
【本会注释】
这就是爱 即这就是我对你们所说的爱。约翰给爱所下的定义是“照祂的命令行”。爱不仅是对同胞怀有仁慈的感情,而且要对他们做出符合上帝命令的行为。如果忠实地实行了命令,就会对同胞表现出爱来(参约壹2:3-6;3:23;5:3注释)。
所听见当行的 就是按照爱的律法塑造人生。
就是这命令 这条爱的命令包括了主的所有其他命令。所以约翰交替使用了单数和复数的“命令”。
7 因为世上有许多迷惑人的出来,他们不认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这就是那迷惑人、敌基督的。
【本会注释】
因为 该词把6节与7节连起来。约翰强调“命令”,是因为只有实行爱的律法,才能有效地抵制“迷惑”者的活动。
迷惑人的 本节说明这些麻烦制造者否认基督道成肉身的全部意义。
出来 参约壹4:1注释。
不认 见约壹2:22;4:3注释。
耶稣基督是成了肉身来的 希腊原文强调道成肉身真理的永恒性。而约壹4:2则强调历史事实。
迷惑人…的 即欺骗人的。
敌基督的 见约壹2:18,22注释。约翰把所有“迷惑人”的都说成是大骗子、敌基督者撒但的代表。一切欺骗的活动都源于魔鬼,不论他的仆人采用什么特殊形式。
8 你们要小心,不要失去你们(有古卷:我们)所做的工,乃要得著满足的赏赐。
【本会注释】
你们要小心 (参太13:9)。使徒提出了有关欺骗者的警告以后,又对读者发出个人的恳劝。“你们”(参5节注释)说明约翰写信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教会。
不要失去你们(有古卷:我们) 约翰注意到在信仰上堕落的可能性,希望使他的读者看到面前的危险(参林前9:27;10:12)。但最后的责任还在信徒自己。所以要他们“小心”。
所做的工 就是约翰和他的同工所做的工,不要在信徒身上失去效果。
得著 所有的赏赐均从上帝而来。
赏赐(misthos,见罗6:23注释)。满足的赏赐就是惟有忠心到底的人才能享受的永生(参太4:13;加6:9注释)。。
9 凡越过基督的教训、不常守着的,就没有上帝;常守这教训的,就有父又有子。
【本会注释】
越过 就是跑到基督教训的前面,像诺替斯教派那样(见本书625-626页)。这里的语气与约翰的第一封书信雷同(见约壹3:6注释)。
基督的教训 (见约7:16注释)。可能是有关基督的教训,但更有可能是基督所说的教训,包括基督亲口所说的话,以及众使徒的教训。“迷惑人”的人不愿意局限于这些教训,要加上自己的观点,从而越过基督的教训。
不常守着的 就是跑到前面去。只有在基督教训的界限之内,跑在前面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那些越过基督引导的人,跑到了基督教训之外,而没有留在基督教训里面。
就没有上帝 语气与约翰的第一封书信雷同(见约壹5:12注释)。由于圣父和圣子是合而为一的,他拒绝基督的教训就是拒绝圣父的教训,想要越过上帝;他不满足于上帝赐给人的属灵知识,想要探索其他只含有假道的领域。
常守(meno,见约壹2:6注释)。居住在基督所教训的道理里,而不是流浪在哲学猜测的领域中,去随从撒但诱惑的欺骗,乃是与圣父保持得救关系的唯一途径。
就有父又有子 约翰常用正反两个方面阐述命题(参约壹1:6,7;2:21等),从而丰富了他的见解。徘徊在真理之外的人失去天父,而留在里面的人就有天父,同时也有了祂藉以表达一切真理的圣子(约壹2:23)。
10 若有人到你们那里,不是传这教训,不要接他到家里,也不要问他的安;
【本会注释】
若有人到你们那里 预料会有传异端的教师来到。
不是传这教训 指来人传敌对基督的道理,存心欺骗忠实的信徒。
不要接他 只针对“迷惑人、敌基督的”(7节)。不影响基督徒对有需要的朋友以及外人的热情接待(见太25:35;来13:2)。但不可以接待前来欺骗教会的人。
到家里 指住家或教会聚会的场所。
问他的安(chairein,高兴)。在《新约》中常用作问候语(见罗1:7注释)。基督徒不可能问候“迷惑人”的人。他可以为他祷告,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悔改接受完整的基督福音。但信徒不可以与假教师交往。
11 因为问他安的,就在他的恶行上有份。
【本会注释】
有分(koinoneo)。约翰告诉我们不可以接待假教师。主动与他们交往会使我们显得赞同他们的教训。连接待这样的教师也会引起误解。
12 我还有许多事要写给你们,却不愿意用纸墨写出来,但盼望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当面谈论,使你们的喜乐满足。
【本会注释】
许多事 在这封信里,约翰只谈到最迫切的事,就是警告读者假教师的危险。还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注意,但最好亲口交谈,才能说清楚。约翰这里的语气,就像是他自己的秘书。
纸 (chartes,纸莎草纸),常用的书写材料。该词在新约别处没有出现。
墨 关于古代的书写材料,见本书卷五112-114页。
当面 直译是“口对口”(参民12:8)。约翰强调的是语言的交流,而不单是见面。
喜乐 使徒的访问不仅给信徒,也给他自己带来喜乐。他们的喜乐将是相互性的。
13 你那蒙拣选之姊妹的儿女都问你安。
【本会注释】
蒙拣选之姊妹 可能指一位蒙拣选的姊妹,也可能指约翰写信所在教会的一个姊妹教会。可以把两者的意思结合起来,如第一节(见该处注释)。有的文本最后还加上“阿门”。
约翰三书
提要:1 称赞该犹的虔诚,5 好客 7 对于真正的传道人;9 批评好为首的丢特腓不友好的行为,11 不要效法他的榜样;12特地为低米丢行善作证。
1 作长老的写信给亲爱的该犹,就是我诚心所爱的。
【本会注释】
长老 见约贰1注释
亲爱的 在《新约》的问候语中常用来表示感情(罗1:7;16:5;西4:9等)。
该犹 罗马帝国中的常用名。在《新约》中至少还有另外三个该犹(徒19:29;20:4;罗16:23;林前1:14)。见徒19:29注释。关于此人的其他情况不详。
诚心 见约贰1注释。
所爱的 见约贰1注释。
2 亲爱的兄弟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
【本会注释】
亲爱的 见1节注释。
我愿 “我愿你凡事兴盛,”表明约翰考虑的全面。他不仅十分关心“兴盛”和“健壮”,还想到更广泛的问题,包括物质和属灵方面。约翰的祈愿说明了基督徒所要养成的良好习惯:想念朋友就要为他祈祷(参腓1:3,4;帖前1:2,3注释)。
兴盛(euodoo) 原指“成功的旅程”,故泛指“成功”和“兴旺”(参林前16:2)。主不会不关心我们今生的需要。祂希望我们在属灵和世务上都取得成功。一个好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好商人,好工人,因为除了与生俱来的能力以外,他还享有上帝对他日常工作的祝福。
身体健壮 (hugiaino) 医生路加用该词指健康(路5:31;7:10;15:27)。保罗用来指“在真道上纯全无疵”(多1:13;2:2)。上帝关心我们的身体状况,希望我们健康。因为身心的关系十分密切。心灵和品格发展了,身体也就更健康(出15:26;箴14:30;《服务真诠》241页)。反之,如果不注意身体的健康,养成不良的习惯,宗教生活就会受到影响(《服务真诠》280,315,319页)。
正如你的灵魂 指该犹的属灵生命旺盛,但他的身体不那么好。他可能因宗教而忽略了健康,这是有害的。成功的生命需要均衡。众善之敌十分了解均衡的重要性,所以设法使热心的基督徒采取极端的立场(《服务真诠》318-324页)。身体和灵性的均衡发展会使我们预备好应付现代生活的种种试探,帮助我们达到进入天国的崇高标准(《证言》卷二375,376页)。
所有跟从基督的人都可以把约翰对该犹的祈愿作为对于他们自己,他们的家庭和同道的祈愿
3 有弟兄来证明你心里存的真理,正如你按真理而行,我就甚喜乐。
【本会注释】
有弟兄来 原文结构暗示常有弟兄来访,故约翰不断得到该犹的消息。
证明 注意弟兄所带来的都是好消息,没有传闲言恶语。
你心里存的真理 关于约翰的真理观,见约1:14;8:32注释。参约贰1注释。注意“真理”存“在”该犹心中。他喜爱真理,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行(peripateo)见弗2:2注释。该犹不满足于拥有真理,而且实行自己的信仰。
我就甚喜乐 见约贰4注释
4 我听见我的儿女们按真理而行,我的喜乐就没有比这个大的。
【本会注释】
我的儿女们 可能暗示该犹是约翰所引领悔改的信徒之一(参约壹2:1;约贰4注释;参帖前2:7-12;提前1:2)。
按真理而行 或“行在真理中”,即继续使生命与耶稣基督所显示的上帝品德保持和谐。
没有比这个大的 当基督工人看到自己的羊群为真理和正义坚定站立时,他是再高兴不过了。这比只听到他们在财富和地位方面取得成功要高兴得多(参林后7:7;帖前3:6)。
5 亲爱的兄弟啊,凡你向作客旅之弟兄所行的都是忠心的。
【本会注释】
亲爱的 见第一节注释。
客旅 即“陌生人”。该犹所慷慨接待的人中有许多他并不认识,不过他们的身份使他确信他们是配得的。
弟兄 即教会同道。
忠心的 或“出于信心的”。该犹的一切好行为都出于信心。
6 他们在教会面前证明了你的爱;你若配得过上帝,帮助他们往前行,这就好了。
【本会注释】
教会(ekklesia)见太18:17注释。
爱(agape)见林前13:1注释。
你若配得过上帝 参帖前2:12注释。该犹把每一个忠心的基督工人看作是上帝的使者,因他们所做的工作而配受特别的关照(见太10:40;林后5:20注释)。
帮助他们往前行(pqopempo)意为“陪伴”,“护送”,“帮助出行”。
这就好了 该犹对外出弟兄的款待,促进了福音的传播,把信徒团结起来,抵制了在工人中区分等级的倾向。
7 因他们是为主的名(原文作那名)出外,对于外邦人一无所取。
【本会注释】
为主的名 就是耶稣的名(见徒3:16;4:14;罗1:5注释)。
出外 即离开自己的教会,可能是以弗所。在约翰的时代,基督徒到处积极传扬福音的布道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外邦人 见加3:8注释。
一无所取 就是没有指望从听他们福音的外邦人那里得到支援。这就使传道人更加感激同道的款待。圣经并没有禁止接受乐意提供的帮助(见太10:8-14;腓4:10,14-17注释)。。
8 所以我们应该接待这样的人,叫我们与他们一同为真理做工。
【本会注释】
所以我们 由于传道人对外邦人无所索取,当时又没有来自库存的固定供给,所以十分需要像该犹那样的人帮助工人,使他们不至于遭遇缺乏。约翰用“我们”,承认自己在接待的工作中所负的责任。
应该 见约壹2:6注释。
接待(apolambano),有文本用“支持”(hupolambano)。
这样的人 即第七节所说的人。约翰小心界定配得信徒款待的人(参约贰10,11注释)。
为真理 有两种解释。一,帮助传道人的人是他们传扬真理的同工;二,帮助工人的人是“真理”的同工。根据约翰对“真理”一词的用法,宜采用第二种解释。
一同……做工 帮助工人的人自己也就是工人。
9 我曾略略的写信给教会,但那在教会中好为首的丢特腓不接待我们。
【本会注释】
我曾略略的写信 指先前曾有一封短信。也可能是指《约翰贰书》。但意见不统一。赞成者认为两封信内容相似,前者从反面就来访的传道人提出忠告,后者则从正面讲述。丢特腓可能因其诺替斯主义倾向而不肯宣读《约翰贰书》,也不愿拒绝与他观点相同的假教师。但不管如何解释,都只是推测而已。约翰指的可能是未收入正典的另一封信。若是这样,我们就多了一个除圣经之外另有使徒作品的例子(参林前5:9注释)。
教会 即丢特腓和该犹所在的教会。
在教会中 即丢特腓和该犹所在教会的教友中间。
好为首的 丢特腓怀着不圣洁的野心。他好为首是为了地位,而不是为了行善。这里没有说什么地位。没有证据表明是指主教。有关不正当的野心,基督教会已经得到充分的指示(太20:20-28;路22:24-27;约13:1-17)。
丢特腓 希腊语为Diotrephes,源于Dios(宙斯)trepho(养育),意思是“宙斯养育的”。有人认为丢特腓保留异教的名字可能是有用意的。但请参阅12节注释。他可能还保留着异教哲学的一些观点,所以特别容易受诺替斯主义的影响。
接待(epidechomai) “接受”,“承认某人的权威”。该词在《新约》只出现在这里和第10节中,指接待一个人。丢特腓看来不肯宣读约翰的书信,从而拒绝了约翰和他同工的权威。
10 所以我若去,必要提说他所行的事,就是他用恶言妄论我们。还不以此为足,他自己不接待弟兄,有人愿意接待,他也禁止,并且将接待弟兄的人赶出教会。
【本会注释】
我若去 有人认为这里是指《约翰贰书》12节的盼望,证明约叁9所说的信就是《约翰贰书》。但要注意,本卷14节所表达的盼望也与《约翰贰书》相似。所以这里的“我若去”无非是预料将来的一次访问而已。
必要提说(参约14:26)。使徒提出自己的领导地位;他坚信自己的权威,不在分裂者面前畏缩。
恶言 “坏话”。
妄论(phluareo)“胡说八道”,“诽谤”。
并且 丢特腓不满足于用恶言破坏使徒的权威。他继续以不友好的行为进行反对。
接待 见第9节注释。丢特腓拒绝接待来访的工人,就是拒绝约翰的权威。因为来访的弟兄有使徒的推荐。
禁止 指丢特腓采取积极步骤阻止别人提供他自己所拒绝给予的接待。希腊原文的动词形式暗示一再阻止。这种不友好的举动反映了丢特腓在当地教会的权力。但情况表明教会也不是都与他同心的。因为至少有一些人与使徒一致的,愿意接待来访的工人。
赶出教会(蚕约9:34)。斗争显然非常剧烈。使徒一派的人和随从假教师的人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个教会里,异端的派别之少暂时占了上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教会身上。
11 亲爱的兄弟啊,不要效法恶,只要效法善。行善的属乎上帝;行恶的未曾见过上帝。
【本会注释】
不要效法 约翰在这里暂时搁置对教会内部争论的讨论,阐述普遍的真理。只要该犹遵行这些真理,就能始终做出正确的决定。
恶 即坏事。
善 使徒用明确的语言分析该犹和他的朋友所面临的局面。丢特腓的行为是“恶”的,不可以效法。约翰在3-5节中所倡导的行为是“善”的,要予以实行。
行善 本节其余部分与《约翰壹书》的语气惊人地相似(参约壹3:6-10)。这里从正面表述真理,而在约壹3:9中则从反面表述。见该处注释。
行恶 就是犯罪。
12 低米丢行善,有众人给他作见证,又有真理给他作见证;就是我们也给他作见证。你也知道我们的见证是真的。
【本会注释】
低米丢 该名字意为“属于农业女神得墨忒耳(即罗马神话中的刻瑞斯)”。约翰对低米丢的称赞,排除了他保留异教名字就意味着他赞同异教的任何嫌疑(参第9节对丢特腓的注释)。
除了这封书信,没有关于低米丢的明确资料。有人认为他就是徒19:24中的银匠低米丢,后来在以弗所被约翰感化悔改。还有人认为他是底马(西4:14;提后4:10;门24)。这两种看法都没有圣经的依据。由于约翰是向该犹推荐的,低米丢有可能就是带信人。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我们最多只能说低米丢是一位忠实的基督徒,对使徒很忠实,使约翰觉得有必要对他作特别的介绍。也可能低米丢的行为受到怀疑,需要约翰的澄清,以便完全被该犹教会中忠于使徒的团契所接纳。
作见证 又为“作好的见证”。
又有真理 低米丢的生活符合基督徒的标准。约翰这里把真理拟人化,使它为朋友的优秀品格作见证。
我们也给他作见证 要让该犹知道,低米丢不仅受到普遍的称道,还有约翰和他同仁的个人见证。
你也知道 参13节。
13 我原有许多事要写给你,却不愿意用笔墨写给你,
【本会提要】
我原有 约翰本想在信中讨论更多的问题。但考虑到丢特腓所造成麻烦的严重性,他决定尽快亲自去一次。
许多事 见约贰12注释。
笔(kalamos)“芦苇”,一端加工成细毛,好在纸莎草纸上写字。
14 但盼望快快的见你,我们就当面谈论。
快快的 如果这封信的对象与《约翰贰书》相同,它们在正典里的顺序就与年代一致。写完《约翰叁书》不久,他就前往访问该教会(见《约翰贰书》序言)。
当面 见约贰12注释。
15 愿你平安。众位朋友都问你安。请你替我按着姓名问众位朋友安。
【本会提要】
平安 见约14:27;罗1:7注释。
众位朋友 可能指那些与约翰和该犹同心的人。在使徒的圈子和该犹所在教会的忠实成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丢特腓所造成的麻烦只能加强忠实信徒之间的这种基督徒友谊。
按着姓名 这里没有提到名字。可能指使徒所认识的该犹的朋友。
使徒在书信结束的时候,像在开头的时候一样,采用个人友谊的语气。虽然丢特腓影响了教会的平安,但使徒绝不允许连结他与他属灵儿女的圣洁友谊遭到破坏。
问……安 见罗16:3注释。
有的文本最后还加上“阿门”。
犹大书
提要:1 劝他们坚持信仰。4 有假教师潜入引诱他们;有可怕的惩罚为这些人的邪恶教义和行径预备;20 敬虔的人藉着圣灵的帮助和向上帝祈祷,能坚持下来,在恩典里成长,保守自己,并把别人从这些欺骗的网罗中救出来。
1 耶稣基督的仆人,雅各的弟兄犹大,写信给那被召、在父上帝里蒙爱、为耶稣基督保守的人。
【本会注释】
耶稣基督的仆人 见罗1:1注释。如果犹大和雅各都是主的兄弟,他们在书信里不提这层关系,而只是承认主的神性,称自己是祂的仆人,就显得十分微妙(参雅1:1注释)。犹大没有自称是使徒(参徒1:2;罗1:1注释)。
犹大 关于作者的身份,见本卷序言。
蒙爱 有文本作“成圣”。
2 愿怜恤、平安、慈爱多多的加给你们。
【本会注释】
怜恤 这种问候形式《新约》别处没有出现,但与彼前1:2和彼后1:2相似。请对照保罗大多数书信的问候方式(参罗1:7;林前1:3;林后1:3等)。犹大象彼得一样,希望读者获得越来越多属天的恩赐(参彼后1:2注释)
3 亲爱的弟兄啊,我想尽心写信给你们,论我们同得救恩的时候,就不得不写信劝你们,要为从前一次交付圣徒的真道竭力地争辩。
【本会注释】
亲爱的 这是使徒书信常用的称呼(参彼前4:12;彼后3:1;约壹3:2等)。
尽心(spoude,见罗12:8,11注释;参彼后1:5注释)。犹大写信的时候,和他的读者处在相同的境遇中。
同得救恩 有文本作“我们共同的救恩”。犹大写信的的初衷是写一封教牧书信。但他大概听到了有关“不虔诚的”(4节)人进行破坏活动的烦心事,就改变初衷,猛烈抨击制造麻烦的人,并对信徒提出恳劝。
不得不 暗示情况紧急,使他只好改变初衷,匆匆写就。
劝 见太5:4注释。
一次交付 见彼后2:21注释。
圣徒 见罗1:7注释。犹大希望读者保持耶稣和使徒传给教会的基督教道理的原有形式。
真道 即基督教的全部真理(见徒6:—;罗1:5注释)。
竭力的争辩(epagonizomai,是动词agonizomai的强调形式)。见路13:24注释。
4 因为有些人偷着进来,就是自古被定受刑罚的,是不虔诚的,将我们上帝的恩变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并且不认独一的主宰、我们(或作和我们)主耶稣基督。
【本会注释】
有些人 参彼后2:1,说这伙人将要来到。犹大说,在他写信的时候,这些骗子已经在骚扰教会。见犹18注释。
偷着进来 假教师不是老实人。他们的道理是破坏性的,所以他们把自己伪装起来潜入教会,没有暴露出本来面目。
自古被定(pqographo,即事先写好的)。犹大是说假教师的惩罚是早已宣布的。他没有预定的意思,只是根据对他们破坏活动的了解,说明既定的处罚而已。“自古”(palai)可能指14,15节所引以诺的话,也可能如可15:44解释为较近的时间,指彼后2:3的事,见本卷序言。
刑罚(krima,“判决”,“厄运”,见罗2:2注释)。犹大不认为是指厄运。如果他的信迟于《彼得后书》(见本卷序言),他就可能记住彼得的话,进行解释(见彼后2:3,9注释)。
是不虔诚的(asedes) 系asebes的复数形式,见罗4:5注释。彼得用它指不敬虔的人。见彼后2:5。
恩 见罗3:24注释。
变作 参加1:6注释。
放纵情欲的机会 犹大对假教师品格和行为的描述与彼得一致。这些人为了不道德的目的歪曲圣经的话(参彼后2:2注释)。
主宰 (despotes)。除犹大之外,在新约中只有彼得直接用该词指基督。见彼后2:1注释。
5 从前主救了祂的百姓出埃及地,后来就把那些不信的灭绝了。这一切的事,你们虽然都知道,我却仍要提醒你们。
【本会注释】
主 就是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基督(见出23:20;林前10:4注释)。
后来 下一件事就是消灭第4节所说的不信者(民14:16-39)。
你们虽然都知道 强调下面所说的“仍要提醒你们”。
我却仍要提醒你们 犹大的读者不会真的忘记他所提醒的事实。这只是他为真道作有力辩护的一部分。类似的用语见彼后1:12,13;3:1)。
6 又有不守本位、离开自己住处的天使,主用锁链把他们永远拘留在黑暗里,等候大日的审判。
【本会注释】
本位(arche) 常译为“太初”(约1:1等)。保罗用它指“执政的”(见罗8:38;弗1:21;6:12;林前15:24等注释)。这里显然指天使原来所享的地位,因随从路锡甫而丧失,结果被赶出天庭(见赛14:12;结28:16-18;启12:7-9注释)。
离开 即“放弃”。
天使 见彼后2:4相应句子。犹大说得比彼得更详细。
用锁链把他们永远拘留在黑暗里 参彼后2:4,9注释。这里的提法显然与彼后2:4不同(参该处“黑暗深坑”注释)。“锁链”是永远的,悖逆的天使无法挣脱。
大日的 即审判的日子(参彼后2:4,9注释)。
审判 见彼后2:4注释
7 又如所多玛、蛾摩拉和周围城邑的人,也照他们一味的行淫,随从逆性的情欲,就受永火的刑罚,作为鉴戒。
【本会注释】
所多玛、蛾摩拉 见彼后2:6注释;参创19:23-28。犹大没有提挪亚和洪水以前的人,也没有提罗得(彼后2:5,7,8)。
周围城邑 即附近的押玛和洗扁(申29:23)。彼得没有提到。
一味的行淫 该希腊词语在《新约》中只出现一次,暗示完全纵欲。
逆性的情欲 显然指平原居民所犯鸡奸等罪(见创19:5注释)。
受 犹大采用现在时,暗示这些毁灭了的城市依然在受罚。他们的惩罚就是完全的毁灭。这种状态延续了下来。
永火 见太25:41注释。有的解经家把这句解释为“立一个永火刑罚的鉴戒”,但与彼后2:6不符,不必要地避开了对于“永火”的正确理解。烧毁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大火已完成了它的使命。当一切都烧完以后,火也就熄灭了。这火早已不烧,但其效果却要存到永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城市是受“永火的刑罚”。
刑罚 原文是dike。
作为(prokeimai) “摆在面前”。
鉴戒 把最后消灭一切不敬虔之人的“永火”比作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的大火。它们的效果都是永远的。
8 这些做梦的人也像他们污秽身体,轻慢主治的,毁谤在尊位的。
【本会注释】
这些做梦的人 有文本依据下面的“污秽身体”译为“这些做赃梦的人”。他们是假教师。“做梦”可能指这些教师模仿先知的姿态和活动。
也像他们 强调虽然有所多玛人的可怕鉴戒,假教师依然效仿他们。
污秽身体 参彼后2:10“随肉身”。
轻慢主治的 参彼后2:10。
毁谤在尊位的 见彼后2:10注释。
9 天使长米迦勒为摩西的尸首与魔鬼争辩的时候,尚且不敢用毁谤的话罪责他,只说:“主责备你吧!”
【本会注释】
天使长(archaggelos) 见帖前4:16注释。天使都是被造的。基督是他们的创造主(见西1:16,17注释)。基督是上帝(见本书卷五917页;见约1:1-3注释)。众天使都要敬拜祂(见来1:3-8,13,14注释)。
米迦勒 本注释认为米迦勒是基督是名称之一(见但10:13;帖下4:16;启12:7注释)。祂不只是天使长,而是天使的统帅。
为摩西的尸首 除了犹大的讲述,圣经唯一提到摩西葬礼的是申34:5,6,说到主埋葬了祂忠心的仆人;他的坟墓不为人所知。犹大告诉我们,他的遗体成了基督和撒但争夺的对象。根据主登山变像时摩西和以利亚与祂同在的事实,主在那场争夺中是得胜的,使摩西从坟墓中出来,成为基督复活大能第一个已知的受惠者(见申34:6;太17:3注释;见《先祖与先知》478,479页)。
魔鬼(diabolos) 见太4:1;弗4:27注释。
争辩 彼得没有提犹大所说的这件事(参彼后2:11注释),而只是笼统地讲到天使在主面前谨慎的行为。犹大说的比较具体,引用了一个米迦勒与魔鬼争辩的重要事例。
尚且不敢 毁谤他人,即使是对魔鬼,也不符合上帝的品格。基督不会做任何有违于祂神圣完美品性的事。祂绝不会用毁谤的话罪责魔鬼,正如祂不会撒谎和盗窃一样。撒但是大控告者(启12:10)和毁谤者(见亚3:1,2注释)。基督决不会采用魔鬼的武器。
用 即“说出”。
毁谤的话 即“诋毁论断”。
主责备你吧 参亚3:2主责备魔鬼。没有什么比主的责备更加严重的了。参彼后2:11注释。
亚力山大的克雷芒,奥利金和迪第玛斯都认为这句话引自次经《摩西升天记》(见本书卷五89页)。这部著作现在只剩下一些片段,不包含上述句子。不过学者们普遍认为没有理由怀疑这些早期教父的话。犹大引用次经,并不要求我们接受这部著作是出于灵感的。犹大引用它,只不过用了其中所记载的事实而已(参14节注释)。。
10 但这些人毁谤他们所不知道的。他们本性所知道的事与那没有灵性的畜类一样,在这事上竟败坏了自己。
【本会注释】
但这些人 指假教师。本节与彼后2:12相似(见该处注释)。
11 他们有祸了!因为走了该隐的道路,又为利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并在可拉的背叛中灭亡了。
【本会注释】
有祸了 参太11:21;启8:13。犹大指出了随从假教师道路的人所面临的必然后果。
走了 犹大对假教师的判断是依据他们过去的表现,因为他们追随了其他不敬虔之人的道路。
该隐 犹大已经提到了不信的以色列人(5节),天使的悖逆(6节),所多玛和蛾摩拉(7节)。现在他加上该隐,巴兰和可拉,在假教师所属的这一类人中共举了六个例子。该隐的名字马上使人想起谋杀罪。犹大所想到的无疑是该隐杀人的滔天大罪,因为欺骗者的行为必然导致属灵的死亡。
为利往(ekcheo,“涌涌而去”) 暗示假教师竭力效仿巴兰的罪。
巴兰的错谬 彼得说假教师随从“巴兰的路”,犹大则说他们“往巴兰的错谬里直奔”。用语稍有不同,但表达的意思相同。关于巴兰和假教师的比较,见彼后2:15注释。
可拉 ,可拉,大坍和亚比兰违抗摩西上帝所赐的权威,在以色列人中发动叛乱。犹大说假教师们也是违抗权威。他们将会像可拉及其同党一样因犯罪而灭亡(见民16:1-35注释)。
背叛 希腊语是antilogia,“敌对”,“叛逆”之意。
12 这样的人在你们的爱席上与你们同吃的时候,正是礁石(或作:玷污)。他们作牧人,只知喂养自己,无所惧怕;是没有雨的云彩,被风飘荡;是秋天没有果子的树,死而又死,连根被拔出来;
【本会注释】
爱席 参彼后2:13注释。
礁石(或作:玷污) 喻指造成他人毁灭的人。
喂养自己 即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他们无法无天,大胆妄为。在本节中,犹大用了三个表示否定意义的希腊词语:“无所惧怕”,“是没有雨”和“没有果子”(见下面注释)。
云彩 犹大把假教师比作爱席上的礁石。然后他又用了四个比喻:云彩,树木,波浪和星星。说假教师是“没有雨的云彩”,暗示他们没有履行下属灵之雨的承诺,就像云彩没有给干旱的大地带来雨水一样。在这个意义上,他们使指望他们属灵供应的人受骗和失望。
飘荡 因为云彩中没有雨。
没有果子的树 深秋是结果子的时候,但这些假教师却“没有果子”(参彼后1:8注释)。
死而又死 “树”不但“没有果子”,而且被连根拔起。同样,假教师本来死在罪恶之中,现在又回到原来的属灵状况中去了。
连根被拔出来 即使是活的树,拔出来也无法存活。假教师没有依靠基督。他们的爱心没有根基(弗3:17),生活在自私之中。
13 是海里的狂浪,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是流荡的星,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永远存留。
【本会注释】
狂浪 指背道的教师未加控制的情欲。
涌出自己可耻的沫子来 正如浪尖上飘荡着泡沫,假教师也要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丑陋的情欲。“可耻的”是指假教师的一切不良习性。
流荡的星 恒星对于航海是非常重要的。但流荡的星(犹大可能指彗星)则没有用处。它们没有固定的亮光和方位,。照样,这些假教师虽然看上去很亮,却不能帮助任何人走到天国的目的地。
为他们永远存留 与彼后2:17同(见该处注释)。就像流星闪过夜空,然后消失在永远的黑暗之中,引诱者在招摇了一段时间以后,就不见了。
14 亚当的七世孙以诺,曾预言这些人说:“看哪,主带着他的千万圣者降临,
【本会注释】
亚当的七世孙 《以诺壹书》60:8说以诺是亚当的七世孙,其顺序是亚当,塞特,以挪士,该南,玛勒列,雅列,以诺。古代通行“包含法”,故以诺算为亚当的七世孙。按现代算法则为六世孙
以诺 犹大提到以诺和他的预言引发了许多讨论。解经家一般均赞同次经《以诺壹书》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在犹太人中间流传(见本书卷五87,88注释)。《以诺壹书》1:9说:“看哪,主带着祂的千万圣者降临,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消灭一切不敬虔的人,证实所有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祂的刚愎话”(见R.H.查尔斯《旧约次经》卷二189页)。
千万(muriades) 是路12:1中“几万人”(myriads)是词根。见该处注释。
圣者 犹大在这里指的可能是基督复临时陪伴祂的大队圣天使(参但7:10;太25:31;帖前3:13注释),或指一千年结束时的赎民大军(见启20:4-9注释)。
降临 原文采用过去式是因为预言肯定要实现。彼得在描述了假教师和他们的命运以后,用第三章的大部分篇幅来讨论基督再来(彼后3章)。犹大则引用以诺的预言进行简述(犹14,15节),这可能是限于他书信的篇幅。彼得和犹大都把主的再来与不敬虔的教师联系起来。犹大的重心则在欺骗者所面临的审判。
15 要在众人身上行审判,证实那一切不敬虔的人,所妄行一切不敬虔的事,又证实不敬虔之罪人所说顶撞他的刚愎话。”
【本会注释】
审判 见彼后2:4注释。基督要在众人身上施行审判。一些人灭亡,一些人得救(参约3:17;5:22,27注释)。
证实 见约8:46;16:8注释。
一切不敬虔的人 见第4节注释。原文四次出现“不敬虔的”,说明第四节中教师的败坏本质,以及他们必然受罚。
刚愎话 罪人总是向上帝和基督说“刚愎话”,为自己的罪行辩护,诋毁主的智慧和公义。在最后的审判中,这些“刚愎话”都要受到报应。
16 这些人是私下议论,常发怨言的,随从自己的情欲而行,口中说夸大的话,为得便宜谄媚人。
【本会注释】
这些人 犹大现在又回到了假教师的话题(参12节;彼后2:17),暗示他们包括在预言所说“不敬虔的”的人中。
私下议论 原文是拟声词(goggustai),参彼前4:9注释。
常发怨言的 即向上帝抱怨自己命运的。
随从自己的情欲而行 参彼后3:3注释。
说夸大的话 见彼后2:18注释。犹大小心警告读者防备他们的欺骗。
谄媚人 有悖于基督徒的道德(参雅2:1注释)。假教师们道德败坏,不在乎为得便宜而谄媚人。这样的人是靠不住的。
17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记念我们主耶稣基督之使徒从前所说的话。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要 原文强调“你们”是要把忠实的基督徒与自私自利,常发怨言的人区别开来。
记念 忘记使徒说过的话会使信徒容易听信仇敌的欺骗,为背道预备道路。
使徒 可能包括保罗和他的主要同工(见徒1:2;帖前2:6注释)。使徒们则用主的教训和旧约圣经来维护自己的言论(参彼后3:2注释)。
从前所说的话 主要指口传的,也不排除书面的。使徒所写的话,大部分无疑也经过口传。
18 他们曾对你们说过,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
【本会注释】
他们曾对你们说过 无法确定犹大是引用彼后3:3,还是其他灵感的作品。有人认为犹大和彼得都引用当时大家所知道的某个更早的预言。其他人则认为犹大基本上是抄录了彼后3:3,理由如下:一,犹大说自己是提醒他们“我们主耶稣基督之使徒从前所说的话”(17节)。二,他所引用的预言只在彼后3:3出现。三,彼得虽然有引用《旧约》和《新约》(见彼后3:2注释),但他在这里并没有说是引用别处,而是发表自己基于以往灵感并与之和谐的见解(参3节注释)。一些人以此为据认为《彼得后书》先写(见本卷序言)。
不管怎样,犹大是提醒读者,使徒预言“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他说这些人已经潜入教会(4节)。约翰也提醒他的读者注意有关敌基督者的警告(约壹2:8),并补充说:“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参约壹4:3注释;见罗13章补充注释)。
本注释将注意到《犹大书》18节和《彼得后书》相应章节的差异。但两处的观点是一致的(参彼后3:3注释)。
末世 参彼后3:3。
必有 参彼后3:3。
好讥诮的人 参彼后3:3。
随从自己不敬虔的私欲而行 就是随从因自己不敬虔的行为而起的私欲。彼得只说“自己的私欲”,没有说明其来源和性质。
19 这就是那些引人结党、属乎血气、没有圣灵的人。
【本会注释】
这就是那些 即“这些人”,与16节同。
引人结党 引人结党是为图私利。怀着不敬虔野心的人在团结的教会中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所以他就寻找机会在教友中制造分裂。一旦产生分裂,真正的属灵生命就消失了(参林前1:10-13)。
属乎血气 (psuchikoi,参林前15:44;雅3:15注释)。与“没有圣灵”相对应,即不属灵的人。
没有圣灵 可以解释为“没有属灵生命”,与上述假教师不属灵性质的讲述一致。但犹20节里提到圣灵,使这里又可能解释为心中没有圣灵。可以肯定,在教会中结党纷争的人是不属灵的,也不具有圣灵。
20 亲爱的弟兄啊,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
【本会注释】
亲爱的弟兄 同17节。这里强调真信徒与自私自利,分裂教会者的区别。
在至圣的真道上 即基督教信仰,就是教会所教导有关基督的的道理。保罗曾论到在使徒,先知和耶稣基督的根基上建造(弗2:20)。犹大可能也是这样想的。读者对耶稣基督个人的信仰不大可能说成“至圣的”。
造就自己 犹大劝勉读者坚定信仰,抵制欺骗者。这些人正积极活动摧毁自己和他人的属灵生命。关于“造就”,见徒9:31;20:32注释;参彼前2:5注释。
在圣灵里祷告 就是祈祷遵循圣灵的指示和帮助(参徒9:31;弗6:18注释)。关于祈祷的属灵价值,见路18:1注释。
21 保守自己常在上帝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
【本会注释】
保守自己 虽然基督徒“蒙上帝能力保守”(彼前1:5;参约17:11注释),他们也要保守自己摆脱一切罪恶,使自己处在善良的影响范围之内(参提后5:22;雅1:27;约壹5:18,21注释)。
常在上帝的爱中 即在上帝为人所划的轨道上。凡像假教师那样脱离上帝慈爱保护的人,无法抵御罪恶的袭击。关于上帝的爱,见罗5:5;林前13:1注释。
仰望(prosdechomai)或“等候”,参多2:13:彼后3:12注释。
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 圣经常说到上帝的怜悯(参弗2:4;彼前1:3注释),但与上帝性质相同的基督,也一样是怜悯的。我们的前途所寄托的这种特性,将在主复临时表现得淋漓尽致。那时,主要赎回一切蒙祂怜悯得到永生的人。所以基督徒热切盼望这件事实现。
22 有些人存疑心,你们要怜悯他们;
【本会注释】
存疑心 有译本为“分门别类”。
怜悯他们 有译本为“责备他们”
23 有些人你们要从火中抢出来,搭救他们;有些人你们要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
【本会注释】
火 犹大所指的,可能是上述毁灭所多玛和蛾摩拉(7节),可拉及其同伙(11节;参民16:35)的大火。这个比喻与摩4:11;亚3:2相同。
抢出来(harpazo) 见腓2:6注释
存惧怕的心怜悯他们 含义不确定,如22节。但犹大显然劝读者关心别人,经常想到未得救之人所面临的命运,以及自己本不配承担如此重大的任务。
被情欲沾染的 犹大想到的,可能是被认为典型罪病的麻风病(参《历代愿望》266页)。也可能他用“情欲”指人罪恶的欲望(参罗6:19;8:3-5注释)。他所寓指的是悔改的人对一切罪恶表现的厌恶。
衣服(chiton)指内衣(见太4:40注释),最容易受传染病污染。
厌恶 表达了基督徒虽然关爱罪的受害者,却厌恶罪的污染。
24 那能保守你们不失脚、叫你们无瑕无疵、欢欢喜喜站在祂荣耀之前的我们的救主独一的上帝,
【本会注释】
在本信函的最后,犹大把话题转离假教师和他们的行为方式,指引他的读者注意上帝不可言喻的荣耀。这里的颂赞与罗16:25-27如出一辙(见该处注释)。
那能 原文同罗16:25“上帝能,”(见该处及弗3:20注释)。
保守你们 生动地描述了主不断地看顾祂的子民。
不失脚 接受上帝引导的人能在生活上超脱罪恶(约壹3:6,9)。
叫你们 这是上帝保守的最高表现。在审判的日子,信徒可以无畏地在上帝面前(参约壹2:28注释)。靠着基督有效的恩典,基督徒可以坚信上帝的大能会保守他不落入罪中,并最后无瑕无疵,毫不羞愧地站在上帝面前。
无瑕无疵 见弗1:4注释。
欢欢喜喜 这是无法表达的喜乐。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信徒最后站在上帝宝座前时心中的快乐。
在祂荣耀之前 无罪的最后证据就是得以站立在上帝面前。祂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提前6:16)。福音的宗旨就是为人做好这样的准备(西1:22)关于“荣耀”(doxa),见约1:14;罗3:23注释。
我们的救主 有文本后加“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参罗16:27注释)。至于把救主用于天父,见路1:47;提前1:1;4:10注释。
独一的上帝 有文本作“独一智慧的上帝”。这里强调上帝的独一性(见约5:44注释;参罗16:27;提前1:17注释)。
25 愿荣耀、威严、能力、权柄,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归与祂,从万古以前并现今,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本会注释】
荣耀(doxa)见约1:14;罗3:23注释。犹大惊叹上帝的无比伟大和良善,把一切荣耀和威严都归给祂。
威严(megalosune)见来1:3注释。
能力(kratos)见弗1:19注释。
权柄(exousia) 见太10:1;可2:10注释。
从万古以前并现今,直到永永远远 犹大见证了耶稣基督的永存性。藉着祂,天父过去,现在,将来都接受荣耀、威严、能力和权柄。救主一贯以荣耀天父为己任(约17:1-5)。祂将继续这项工作,直到永远。
阿们 见太5:18注释。犹大可能用“阿们”暗示他同意把这样的赞美归给上帝,也可能希望他的读者永不失足,同来赞美圣父。或者两种意思都有。他的信虽然短,却一定会在属灵上坚固研读之人的生活。